盲目输液,汽车打吊瓶的危害也要命?

-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盲目输液等于玩命
来源: 新浪健康博客作者:
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治病输液大约104亿瓶,十三亿人平均每人输液8瓶,远远高于国际2.5~3.3瓶的量。肺水肿:肺水肿是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增加,心脏负担过重而引起。
盲目输液等于玩命
  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治病输液大约104亿瓶,十三亿人平均每人输液8瓶,远远高于国际2.5~3.3瓶的量。有人形象地把医院中常见的打吊针的场面称作“吊针森林”。在国外90%的病人是口服用药,而在中国却相反,这种过度用药输液严重危害了患者健康!
  现象扫描
  打吊针成为治病首选 患者有要求 医生更乐意
  在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有的座位上都坐满了输液的人。一名只有6岁左右的小姑娘,只是轻微腹泻,配点药口服便能解决问题。但是,家长偏要缠住医生为女儿输液,认为输液比口服药品效果好。在另一家三级甲等医院,这里输液的人更多,除了输液室里坐满了人,连医院的走廊通道上也有躺在病床上接受输液的患者。调查发现,在吃药、打针还是输液的选择上,不少患者和医生达成了默契,首选输液!而多数患者并不清楚,这种选择其实违背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用药原则。在门诊,经常能碰到特别迷信“吊瓶”的病人,坚持认为输液比吃药疗效好、见效快。有的患者到医院看病,如果医生诊断后认为不需要输液,患者反而会埋怨医生不负责任。这就是患上了“输液病”。患有“输液病”的患者,错误地认为不输液就治不好病。他们觉得自己忙于学习、工作、赚钱,追求尽快痊愈,不了解疾病痊愈需要一个过程。到医院直接要求医生开出输液的处方,拒绝服用口服药物。于是一些医生干脆顺水推舟,满足了病人的“选择权”。一些医生坦言:“打吊针病人高兴,医院也来钱,自已也有利,何乐不为?”还有些医生,为了私利纵使患者尽量多输液。如患者林先生前不久就遇到了一个“爱开输液”的医生。当时他感冒发烧,去医院求诊,当时医生二话没说直接就让他输液,而且开了三天的量。林先生表示能不能先输一天,如果明天烧没退下去就再说。那位大夫很不乐意,他说自己明天休息,没法再给他开药。最后林先生还是说服医生,只开了当天的输液量,并为此支付了将近200元药费。
  子女尽孝心,老人反遭罪
  王先生是一家私企的老板,也是个孝子,春节前特意把乡下年迈的双亲接到城里自己的家中来过年。因老太太平时自觉心脏有点不适,这次来城后经检查也不过是心电图轻度异常而已,王先生出于一片孝心要先给老妈调治调治,好让老人家过个快乐年。他认为输液治疗最好,便找到某医院心内科张主任。张主任立即给予输液治疗,哪知输液才几个小时,好端端走进病房的老太太突然昏迷不醒,人事不知,后经CT检查显示广泛脑梗塞,成了植物人,好也难好了,但一时也死不了,住进重症监护室全靠输液、输氧维持生命,每天医药费上千。这下子几乎把老头子急疯了,因老太太给他生了四个儿子全都很成才,其中一个还在京城工作,哪能让她就这样离他而去?老头子找医生讨个说法,医生说这是难以预测的病理变化,是心脏血管内的血栓脱落后随血液循环进入脑血管所造成。孝顺儿子王先生这时也只能哑巴吃黄连。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心脏有点不适但尚未达到心肌梗塞那样严重的程度,子女要尽孝道给予治疗,就是口服点相关的药物或者中药也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何必要给她输液?可以肯定,如果不予输液治疗或者只是口服药物,老太太还真正能过个快乐年!结果这样一折腾,好事变成了特大的坏事!
  输液治感冒差点丢性命
  前不久,72岁的王老太患感冒,连续两天发热至39℃,还带有咳嗽,吃了感冒药效果也不明显,王老太在老伴的陪同下来到医院,要求医生给她打点滴。虽然医生建议她口服药和肌肉注射结合治疗,但心急的王老太坚持要输液:“我以前感冒好不了都是挂盐水挂好的,这个快!”没想到盐水还没挂完,王老太就出现了气急、心跳加快的症状,甚至咳出来的痰里都带有血沫,吓得老伴手足无措。医生立即停止输液后对王老太进行检查,发现她已经有心力衰竭的迹象,注射了强心针后才慢慢恢复正常。老伴到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没想到差点因为感冒丢了性命!”。医生解释说,生理盐水进入血液后,导致血液总量增加、血液循环量加大,心脏负担加大,血压随之升高,容易引起左心衰竭,而体质较差的老年人尤其危险。
  妇科炎症乱输液 越输越严重
  小罗在一家公司任会计,去年年底了,工作特别忙。当时她发现自己腹部疼痛,排尿困难、排尿痛,她知道是自己的盆腔炎又犯了。因为人流手术,小罗曾患上盆腔炎。以前每到这时候,她总是找医生输液消炎,几下压下去了事。这次也不例外,小罗仍然来到离家不远的一家小诊所输液,但是这次炎症却怎么都好不利索,隔不了几天又犯。痛得不行的小罗不得不请假来到市医院。妇科医生告诉她,都是她自己随意输液,滥打点滴,乱用抗生素惹的祸。不少患者被检查出患了妇科炎症后,为求快点好,常常向医生要求输点液。事实上,普通的盆腔炎、阴道炎、宫颈炎通过服药加上局部外用药物就可以治愈,不需要输液,更不能频繁反复输液,特别是输液中加入抗生素。不按疗程治疗或滥输液、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会导致阴道菌群失调,造成细菌耐药或重复感染,甚至会引起难治性阴道炎。
  深层分析
  医生热衷给病人输液多是“利”字在作怪
  因感冒发热高烧不退,听从医生建议输液的老李,在医院遇到了老朋友,该医院资深药剂师陈女士,陈女士轻声告诉他:“不就是一个感冒,能不输液就不输液。”陈女士讲,她全家都是“不输液者”。她女儿今年11岁,竟然坚持只有两次的输液记录。而她自己和丈夫,可以做到不服药,只服用姜汤,也可以痊愈感冒。陈女士还说,你们一感冒就吃药,而且吃的竟然是抗生素,体温上升,就要求医生输液,一输就是三四天,你们全部是在玩命。作为不懂药理的老李,对她这“数落”听过后也就一笑了之。直到看到一组数据,当真吓人一跳。2009年中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中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瓶的标准。与之还有一个相关数据,中国人的抗生素用量是美国人的10倍。
  中国人生病特别喜欢输液,其实大多数是一种“被输液”。输液被一些医生美化成见效快的医疗手段。殊不知在输液过程中,孕藏着难以估量的风险。护士的穿刺、输液滴速、注射液质量、输液器质量等等,这众多的环节中只要有一个发生问题,就可能危及病人的生命。有数据称,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有8成以上属静脉输液引起的。但是,这种风险普通消费者并不知道,他们“无知者无畏”。中国人每人输液8瓶,人家才2瓶多,中国人的身体也是肉长的,不会比外国人更耐药。为什么国外对输液慎之又慎,而中国人“乐此不疲”,而鲜有关于输液风险方面的宣传?这背后其实暗藏着一个巨大的“利”字,试想一下,中国13亿人,每人8瓶,这是一个天量,由此还有输液的玻璃瓶、软塑袋、注射器等等,那是一个何其巨大的市场?从原料供应商,到生产商再到医院以及医生,每一个环节都有着巨大的利益纠缠。医生经过专业训练,比病人要更多懂得输液的风险。但是他们一般不会说,而且还有人在推波助澜。病人就“无知者无畏”,以为输液是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也是最安全的发明。这些一生病就想“输液”的病人,又有多少人接受过公共医疗机构关于药理的宣传,又有多少人得到过医生的风险提醒?生了病走进医院,医生简单问诊,然后就刷刷地开输液单。每个医院最不够用的就是输液大厅,里面热闹得像个菜市场,人人手上插一针头,头上挂一瓶盐水,“享受”着被输液的“乐趣”。
  业内人透露,医院和一些医生热衷让病人输液,无非也是“利”字在作怪。有人算了一笔帐,以普通感冒为利,在所有治疗方法中,以“输液治疗”医院可以从中获得更大利益。治感冒的口服药有许多种,一般西药有感康、白加黑等,中药有羚羊感冒片、双黄连口服液等,中西药混合的有维C银翘片等。这些感冒药中最贵的要数西药白加黑,售价也不过十多元,其它列举的药品均不超过10元,每盒都可以服6日左右。也就是说,口服药物治感冒,最多不超过20元。而肌肉注射,常用的有安痛定+地塞米松+病毒唑+洁霉素或阿米卡星等,有的干脆混合一针肌注(错误用法),也有分别注射的,价格在10~15
元之间,一般不超过6天,费用在100元钱左右。静脉输液一般都是抗病毒+抗感染+协同药(如VC)+液体+输液器+床位费+输液手续费。费用的高低,取决于抗生素的档次,最便宜的也要60元~120元/天,如果输上6天,患者就要支出700多元。由此不难看出,静脉输液的费用是口服药的几倍甚至几十倍。难怪经常有人抱怨,治一个感冒竟要花上千元。这上千元的费用里,除了必要的检查外,都是花在静脉给药上。不必要的输液对患者来说,就是花钱买痛苦、买风险,对医学来说也是倒退,对国家来讲,更是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
  权威观点
  预防脑血栓定期输液不解决根本
  每年秋冬季节,有些脑血管患者开始输一些活血化淤、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认为输了液就能防止脑血栓。对此专家认为,脑梗塞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输液,但是输进的药液随着身体的新陈代谢,不可能长期有效,所以脑血栓的防治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靠输液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预防脑血管疾病,平时不可忽略生活细节,如低盐、低脂、戒烟和避免久坐;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此外,积极治疗引起脑血管病的各种因素,如高血压患者应注意有效控制血压;定期进行脑血管病的预防性检查等。
  治感冒输液就像“导弹打蚊子”
  从小到大,每个人患感冒的次数可能数也数不清。但就是这样一种常见病,却“苦”了中国人的腰包。一位外国医生曾说,治疗感冒,中国可能是全世界花冤枉钱最多的国家。此言虽然尖刻,却一针见血。中国人对于感冒的重视程度,让许多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很是不解。卢克是加拿大人,在中国某媒体工作已经9年。“以前在家得了感冒,从来没想过要上医院,如果实在难受,比如说咳嗽睡不着觉,就会给家庭医生打个电话,他会让我喝点止咳药。”卢克说,来到中国后,他一感冒,同事们就会劝他赶快去医院输液。“我挺不理解的,以前从来没有治过感冒,就是休息休息,一周就好了。”在英国,人们一旦患了轻度感冒,往往会花上十分钟给自己煮一杯热腾腾的姜茶,配上红糖和柠檬服下,当作治愈的药物。稍微严重些的人,在喝完姜茶之后,会请假一天在家安心休息,让自己尽快恢复健康。专家认为,治疗一般感冒输液就像“导弹打蚊子”。其实,感冒初期可以喝3天的板蓝根或感冒冲剂,这样有益于缩短病程。对于感冒药的使用,专家建议,国内销售的感冒药多是复方制剂,里面会有解热镇痛、防鼻充血等各种成分,所以服用一种就足够了。
  滥用输液存在五大潜在危害
  发热反应:发热是输液中常见的一种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或被污染、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等所致。表现为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在停止输液数小时内可恢复正常。严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达40~41℃,并有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肺水肿:肺水肿是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增加,心脏负担过重而引起。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咳嗽,泡沫痰或血性泡沫痰,严重时稀痰液可从口鼻涌出,肺部出现湿啰音。这是急性左心衰竭的表现,如果不停止输液并采取急救措施,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静脉炎:静脉炎是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空气栓塞:空气栓塞是输液时空气未排尽,橡胶管连接不紧有漏缝或加压输液输血无人在旁看守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并发症。只要少量空气进入静脉时,患者就会感到胸部异常不适,随即发生呼吸困难、严重紫绀和缺氧,并可立即导致死亡。
  微粒栓塞:我国《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液体中粒径大于10微米的不溶性微粒不得超过10个,粒径大于20微米的不得超过2个。目前除英国和澳大利亚外,其他国家均未对粒径10微米以下微粒做出限量规定,而人体最小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10微米,因此药液中的较大微粒可直接造成血管栓塞,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而导致水肿和炎症。较小的微粒可能被吞噬细胞吞食,导致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国外学者在尸检中发现,用过40升输液的患者肺标本中有5000个肉芽肿。国内有人报道,长期接受静脉输液的病人可出现肺张力过度及呼吸衰竭。药液微粒的潜在危害不可轻视。
  “能口服不注射”仍是权威的用药原则
  世界卫生组织提倡: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即使必须注射的也应该尽量减少注射的次数,同时减少注射剂联合使用的种类,避免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的出现。为什么要强调这样的原则?首先,三种用药方式中,口服用药的不良反应最轻、最慢,因此最安全。静脉输液是把药物直接输入血液,不良反应最猛也最快,有的几分钟内就置人于死地。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医院、个体诊所,由于抢救设施缺乏,人员的抢救知识匮乏,一旦出事很难逆转。其次是输液有可能引起交叉感染。再次,输液进行静脉穿刺时会引起疼痛。四是输液成本最高,用于输液的抗菌药费用往往高出口服药很多,甚至是数倍。
  只发消化系统没问题 口服和输液效果相当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输液最大的好处就是“好得快”,甚至一些医生也会做出这样的解释。专家认为,这种说法“在某些情况下是对的”,因为静脉注射药物能被完全吸收,药效也比较快,十几秒钟就能让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达到有效范围。“但是在其他情况下,只是一种错觉或心理作用,感冒打点滴就属于此类。”专家认为,任何病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痊愈周期。只要消化吸收方面没有问题,大部分药物口服和输液的效果是相当的。
  三种情况一定要输液
  专家指出,只有三种情况病人必须接受输液治疗:首先,当病人上吐下泻导致脱水,要通过补液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其次,如果病人身体里有有毒物质,比如吃了相当数量的安眠药,必须洗胃,同时需要补液以促进有毒物质加速排出体外;最后,完全出于治疗原因,有些药不适合口服,或者有少数药物需要稀释以后进行静脉点滴。
编辑: 林思琦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广深16对高铁动卧今日起发售
200多投资者被广东两非法私募基金卷走7亿元
新闻关键词
本次活动设立优秀组织奖,其中地市组织奖3名,县组织奖15名,高校组织奖15名,省属中学组织奖5名。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
日10时46分
东北新闻网
大连:有病就挂吊瓶究竟是谁的意愿?
现状 国人每人每年打8瓶,远超国际水平,八成市民认为“输液好得快”
记者王博 摄
    调查 患者心理暗示、医患关系、个别医院逐利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记者王俊
  “像喝可乐一样打吊瓶”近日成了网络关注热点,这一切来源于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最近披露的一条信息:2009年一年中国人输液104亿瓶,人均8瓶,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输液应该是医生采取的“最后的给药方式”,而如今却动辄“挂吊瓶”。眼下正是感冒高发季节,记者在各大医院采访调查发现,“吊瓶林立”现象在大连也存在,而过度输液有多方面原因。
  一感冒就输液在小患儿中更常见
  昨日上午,记者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输液大厅看到,三排座位上坐满了输液的市民,40位患者人人头顶上悬着至少一瓶药,乍一看果然“吊瓶林立”。还有几位市民拿着药在等位置。“不挂吊瓶好得慢,万一发烧重了得了肺炎,那就麻烦了。”家住昆明街的52岁的曹女士告诉记者,她感冒两天了,发烧到38℃,有点咳嗽,吃了扑热息痛没好,便赶紧到医院打吊瓶。一旁60岁的郭阿姨是咽炎发作,她还劝记者:“你要是有咽炎要趁早挂吊瓶,效果可好了。”记者在输液室里做了小调查,发现有八成人都是因感冒发烧来挂吊瓶,大家无一例外都认为“打吊瓶好得快”。兴工街道泉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位主任告诉记者,每天到社区输液的市民也有七八十位,也以感冒发烧患者为主。
  随后,记者又赶到大医附属二院儿科。在那里,挂吊瓶的患儿和家长已经把候诊长椅都占了,家长和孩子统一戴着口罩,有的小患儿头顶还悬着两瓶以上的药水,家长在一旁拿着画册教孩子认字,看起来已经做好了长时间输液的准备。“打吊瓶让孩子快点好,要不担心得肺炎啊!”采访中,3位家长都这样告诉记者。一感冒发烧就输液,这种现象在小患儿中更常见。
  医生普遍表示输液好得快只是传说
  输液真比吃药好得快吗?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说法。大医附属二院呼吸科主任王镇山教授告诉记者:“80%的感冒是不需要输液的,普通感冒多数是病毒感染,有自限性,不打吊瓶,几天也会好转,但患者总觉得输液好得快。”记者采访的多位呼吸科医生都表示,输液比吃药好得快只是个传说,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心理原因,输液之后,人在主观上就觉得病情有好转。还有原因是,市民口服药还存在剂量不够或不按时服药的情况,而输液就能老老实实呆在医院里按医嘱进行。其实,在效果相当的情况下,口服药品要比注射药品价格便宜多了。同样一种药,输液3天的价格可能达到口服价格的30多倍。
  既然输液应是最后一招,为何“吊瓶森林”仍然密集筑起?对此,大医附属二院呼吸科教授文加斌无奈地表示:“不给患者输液,医生就要挨揍。”他告诉记者,曾拒绝过几次患者的输液要求,但患者认为这是医生“不重视、没责任心”,有一位患者家属还动了手。“现在我都是讲明道理,给患者两种选择,如果患者坚持输液,我们也没办法。”他出门诊一上午能看25位患者,有一半以上要求输液,一个上午就得开出20多瓶吊瓶。看来,吊瓶林立也折射了医患关系,一些医生在无奈下只好选择“顺着患者来”。方舟子曾这样表述:“病人在医院里扎堆打点滴是国内不正常的医患关系的一个缩影。”
  另外,也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体制问题,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利益也是如今医院里输液较多的一个推手。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刘又宁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些医生和医疗机构很少向患者普及输液的科学理念,反而在利益的驱使下过度医疗,由此也加深了患者的错误认识。
  滥输液不仅浪费而且存在健康风险,而市民对于输液风险的认识远远不够。采访中,很多市民告诉记者,输液在医院进行,比吃药安全。其实,从医学上讲,静脉注射是一种侵入性、有创伤性的给药方式,它可能引起很多不良反应。“能口服药物就不输液治疗”应该推广成为市民的一大健康常识。
  (新商报)
  [责任编辑:赵亚楠]
24小时新闻排行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每年季节交替的时候都是各类疾病的多发期,一旦生病,输液似乎在所难免。但卫生专家提醒说,并非所有的病人都需要输液,盲目输液危害多———
一组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一年的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平均每人每年2.5~3.3瓶的水平!盲目输液让我们在急功近利地得到了暂时的健康的同时,可能也让我们输掉了自己的健康。现在正是夏秋交替的时候,也是疾病的多发季节。一旦生病,输液似乎在所难免。但医疗专家提醒说,并非所有的病人都需要输液,要不要输液最好由专业医生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来确定。
现场:一天有300多人输液
昨天上午10时,记者来到市区一家医院的输液室。此时正是病人就诊、输液的高峰时段。记者看到,在该医院的输液大厅里同时有近百名病人在输液,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小孩。在化液处和打针的地方,尽管有好几名护士在工作,但等待输液的病人仍排起了长队。
昨天下午4:50,记者来到市区另外一家医院的输液室。由于该医院门诊输液室的下班时间是下午5:30,因此一些需要输液的病人已经开始陆续转到急诊输液室去了。不过,此时输液室里仍有几十名病人在输液。记者注意到,在输液的病人中,儿童依然占了多数。在输液室门口的电子显示屏上,此时显示的等待输液的人数已经排到了第276名。几分钟,显示屏上的数字已经上升为278号了。此时,距离门诊输液室医护人员下班只有半个小时了,但仍有一些病人前来输液。该医院门诊室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几天前来医院输液的病人每天都有300多人。最多的时候,医院一天有五六百人来输液。其中,50%以上的输液病人是儿科病人。在这些儿科病人中,大多是感冒、呼吸道感染、发烧、气管炎、肺炎等病人。
要不要输液,不少患者很纠结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患者对于要不要输液其实挺纠结的。
患者李女士告诉记者,其实她也知道经常输液对身体不好,但是每次生病了,她还是忍不住要去输液。因为她上班的单位工作一直很忙,即使请病假也会影响到当月的工作考核。因此,平时身体上有什么不适她大多选择熬着,实在不行的话才去医院。比如这次,她是咽喉发炎,本来她打算自己买点消炎药吃一下,但吃了两天后似乎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为了不耽误工作,她就跑到医院主动向医生要求输液。“输液的效果来得快,所以我还是愿意选择输液。”李女士说。
对于儿童生病输液,多数家长则是担心如果不及时输液,孩子的病情可能会加重。市民张女士这两天每天都要带儿子去医院输液。张女士的儿子今年2岁,几天前有点感冒咳嗽。刚开始,张女士和家人没有在意,也没有带儿子去医院。但两天后儿子的咳嗽越来越厉害,还伴有发烧症状。到医院一看,医生说已经从普通感冒发展成支气管炎了。这让张女士感到很后悔:如果早一点给儿子输液,说不定就不会发展成支气管炎了。
另外,作为输液“主力军”的儿童患者,往往对吃药比较排斥,一些味苦的中药或胶囊类的药因为难以下咽,更是难以得到儿童的配合。相对于中药和胶囊类药物,输液似乎更加方便,从而吸引了不少原本可以吃药的儿童最后选择了输液。
专家建议:应坚持合理输液原则
盲目输液危害多,那么是不是生病了就不要输液呢?什么样的病人需要输液?与吃药相比,输液的治疗效果真的快一些吗?8月29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市中心医院儿科主任、浙江省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王凯旋。
“当然,输液的确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我们不能因为盲目输液有一定的危害就完全放弃输液。但在实际的门诊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需要输液。病人到底需不需要输液,最好由专业医生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定。如果医生觉得没有必要输液,病人或家属就应该服从医生的安排,不必盲目坚持输液。另外,由于个体差异较大,吃药与输液的疗效很难对比,对于有些病人来说,可能吃药的效果会比较好,但对于别的病人来说,可能输液的效果好。因此,还是应该由专业的医生来决定是吃药还是输液。总之,我们应该做到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输液、合理输液。”王凯旋说。
盲目输液有四大危害
据专家介绍,盲目输液害处多,市民们应谨慎选择输液的治疗方式。
易将病毒细菌带入体内
输液作为一种持续的静脉注射,和口服药及皮下注射相比确实有疗效快、疗程短的优势。口服药物进入胃部后,有一个人体吸收接纳的过程,所以起作用相对较慢,但是最安全;打针是将药水注射到肌肉里,逐步流到血液,产生药效;而输液之所以见效快,主要是在于药物直接进入人体血液,但这种优势成了病人并不知道的风险,可以说,输液是3种方式中最危险的:因为输液穿透皮肤屏障,直接把药液输入血液中,需要严格的无菌处理。如果药液在生产或储藏过程中被污染,或者没有使用一次性针头,或者针刺部位的皮肤没有消毒好,就有可能让病毒、病菌进入体内,轻则引起局部发炎,重则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会有生命危险。如果医疗环境中不能做到完全无菌,又会导致病人间交叉感染。
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输液比口服药物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口服药物可以先通过肠胃进行吸收,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肌肉注射等注射方式因所给药物的剂量较小,也不太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但是输液时由于药物是直接进入血液,往往最容易发生不良反应,严重的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容易出现耐药性
在中国,输液往往离不开抗生素,可以说,不少患者盲目输液与盲目使用抗生素有关。目前在中国购买和使用抗生素的门槛非常低,现在不少人已经习惯了把抗生素当做家庭的常备药,以至于稍有感冒就要使用抗生素。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生素医院内使用率是30%,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医院内抗生素使用率是22%~25%,但近5年在中国医院的使用率在67%到82%之间。盲目使用抗生素带来的直接影响不仅仅是药品的浪费和抗生素带来的不良反应,还容易出现耐药问题。2010年出现的“超级细菌”问题就与耐药性有关,也应当引起人们对滥用抗生素的警惕。
注射剂微粒会在体内积蓄
据了解,很多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北京某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500毫升药液中有20万个微粒。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输液,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由于输液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长期输液常会导致静脉发炎,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硬化。本报记者 何百林 文 缪小芬 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吊瓶面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