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肉甲亢会引起哪些疾病疾病复发吗

扫描下载客户端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孙兴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关于肿瘤病人的“忌口”等问题
全网发布: 22:11
一.怎样看待“忌口”与“发物”?1、何谓“忌口”?忌口,一般是指不吃什么或少吃什么,或指患病与服药期间需要注意的饮食,或者对某些食品的禁忌。含有禁戒、戒除、忌讳的意思,通常也说“忌嘴”。忌口,中西学理论体系不同,相对而言中医对忌口更为重视。在服用清内热的中药时,不宜食用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的食物;在治疗“寒症”服用中药时,应禁食生冷食物。中医学上服药食忌是有很多讲究的,在服药时不宜同吃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疗效或加剧病情。如服人参时忌萝卜;服常山忌葱;鳖甲忌苋菜;地黄、何首乌忌葱、蒜和萝卜;土茯苓、使君子忌茶。服中药时应以喝白开水为主。在接受中医中药治疗时,也应按医嘱和服药要求忌口忌食,以防降低疗效或违背中医“全面调理阴、阳、凉、热及治本治根”的原则。总之,按照中医治病的要求,患病服药期间,注意“忌口”还是必要的。肿瘤病人特别是胃肠道疾病的患者,由于疾病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不宜食用,如生姜、葱辛辣、煎炸食品等;忌食寒凉、生冷食物等,都应忌口,这些食物都会剌激、削弱胃黏膜的保护机制。需要注意的是,忌口虽然有利于疾病治疗,但不能搞成绝对化。通常忌口与否需要根据病情和药性而定,切勿一概而论。如鱼、虾、蟹、贝、椿芽、磨菇以及某些禽畜肉、蛋等,曾患过敏性疾病者,应注意选择避食。又如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病后饮食宜清淡,不可过食油腻厚味之物。 2。应了解饮食多样化及平衡饮食的重要性和科学忌口的道理很多肿瘤病人过于讲究“忌口”是不科学的。由于肿瘤对身体的影响,以及各种治疗引起的消化功能紊乱,患者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营养不良,“忌口”则要病人这也不能饮,那也不能食,其结果只会加重病人的营养缺乏并降低其抗病力。尤其是肿瘤化疗、放疗病人,常使体内的白细胞有所减少,不但不宜“忌口”,反而应强调营养全面,补充那些防癌抗癌的微量元素和动、植物食品(除对某些食品过敏者外)。应根据病人病情和消化吸收功能的强弱,进高蛋白质、高能量、高维生素饮食,来弥补机体的过分消耗,提高机体免疫机能的抗癌能力。国内外临床学家尚未发现能促使癌细胞扩散、转移的食物。除了不吸烟、不饮烈性酒、不吃霉变、熏烤及烧焦的食物,及对部分病人有害的冷、凉、油腻及辛辣等刺激性,或含致癌物的食物外,不必盲目“忌口”。无论从现代医学,或者中医理论看,肿瘤病人应根据病情与治疗需要应适当有一些“忌口”。&3、何谓“发物”?所谓发物,是指特别容易诱发某些疾病(尤其是旧病宿疾)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其实,“发物”只是一个民间的说法,并没有得到现代科学的认同。因此,在权威的医学教科书和期刊杂志上,均找不到其确切的定义。“发物”可能是指能使疾病加重或诱使疾病发作的某些食物。主要包括:水产品中的带鱼、鲤鱼、鳝鱼、蚶子、蛤蜊、螃蟹、虾和海参等,畜肉类的羊肉、狗肉、驴肉、马肉和老母鸡肉等,以及蔬菜中的韭菜、芹菜、香菜和茴香等。现在看来,“发物”有些是与过敏性疾病有关,如、荨麻疹等。这是个别人对某种高蛋白质食物过敏反应所引起的。从现代病理学的角度看,肿瘤既非过敏性疾病,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疮疡肿毒,与“发物”这个概念没有关联。“发物”也不可能会引起肿瘤的转移和复发。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看,被很多患者拒绝的“发物”,多富含高蛋白和维生素,恰恰是极佳的食物;“发物”不仅能保证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而且能增加其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在临床实践中,尚未见到因为吃了某种食物而引起肿瘤转移和复发的例子,也没有在国内外的正式期刊和学术论文中见到这样的报道。相反却有许多患者因为没有注意饮食调养,造成营养不良,不能耐受放疗和化疗,而使治疗被迫中断。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看,被很多患者拒绝的发物,多富含高蛋白和维生素,不仅能保证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而且能增加其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发物作用的可能机制:发物之所以会导致旧病复发或加重病情,有学者归纳起来认为有三种可能性:&&& ⑴是上述这些动物性食品中含有某些激素,会促使人体内的某些机能亢进或代谢紊乱。如糖皮质类固醇超过生理剂量时可以诱发感染扩散、溃疡出血、发作等,引起旧病复发。&&& ⑵是某些食物所含的异性蛋白成为过敏源,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复发。如海鱼虾蟹往往引起皮肤过敏者荨麻疹、湿疹、神经性皮炎、脓疱疮、牛皮癣等顽固性皮肤病的发作。豆腐乳有时也会引起复发。&&& ⑶是一些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如酒类、葱蒜等辛辣刺激性食品对炎性感染病灶,易引起炎症扩散、疔毒走黄。综上所述,发物指的是食物,但是特指一些容易诱发某些疾病(尤其是旧病宿疾)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中医则认为,多是一些具有辛温发散、温燥助阳、荤腥腻滞之性的食物。&&& 二.癌症病人能不能吃鸡?在一些癌症病人之间有一种传说,癌症病人不能吃鸡!甚至鸡蛋也不能吃!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常有众多的肿瘤患者及家属问我们:得了癌症能否吃鸡与鸡蛋?他们认为老母鸡之类富有营养的食品是所谓“发物”,病人吃了会使肿瘤发展,或促使肿瘤复发。我们的回答:这种当心,如上所述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是误说误传。癌症,至今尚未发现与“发物”有必然的联系。相反,肿瘤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由于癌细胞异常而迅速的增殖,以及癌瘤对人体组织的破坏,致使患者营养消耗增多。因此,他们对于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较正常人为高。现已证明:人和动物营养不足,长期摄入低蛋白质、低维生素以及缺乏各种微量元素的饮食,会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某些组织发生肿瘤的机会或有可能使癌症病情加重。有的癌症患者实际上是死于营养不良,而不是死于癌症,缺乏维生素A的动物,容易被化学致癌物质诱发肿瘤,而维生素C、E则有抑制某些肿瘤形成的作用。癌症病人,由于癌细胞对机体的损害,可导致生理功能的紊乱;由于肿瘤毒素的作用,会引起机体代谢的改变;由于消化系统的肿瘤更易引起消化器官生理功能障碍,加上各种抗癌治疗措施也会出现营养障碍,如手术治疗有时可造成吸收不良,维生素缺乏及电解质紊乱;头颈部放疗可引起食欲下降,味觉失灵;腹部放疗可损伤胃肠道正常功能,造成腹泻;化疗药引起恶心、呕吐、味觉异常等。这就表明改善营养状况应该是癌症综合治疗与康复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果再盲目地把许多对身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视为“发物”,想吃而又不敢吃,势必加重病人的营养不良,使机体抵抗力大大下降,这不仅极易发生各种并发症,而且也妨碍各种抗癌治疗的进行,直接影响疗效与康复。何况任何动物类高蛋白食物,都是经过胃肠道的消化、分解成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而被吸收,不难理解吃鸡后,不是“鸡的成份”被吸收,所以肿瘤病人无须忌鸡。如果肿瘤病人对吃鸡有一种忧心忡忡的心理作用,那么就不要吃,但这与鸡会导致肿瘤生长、复发是两码事。三.癌症病人能不能吃鸡蛋?有些癌症患者以及治疗后康复期病人,不但不敢吃鸡,而且鸡蛋也不敢吃。认为鸡蛋也是“发物”。怀疑会促进癌细胞的生长,这种误传显然也是没有根据的。鸡蛋主要含有卵蛋白和卵球蛋白,是一种完全蛋白质,99.7%能被人体吸收。一个鸡蛋重约50多克,含蛋白质7克、脂肪6克,产生热能82千卡。鸡蛋蛋白质的氨基酸比例很适合人体生理需要,易为人体吸收,利用率高达98%以上。鸡蛋中钙、磷、铁和维生素A含量都很高,B族维生素也很丰富,还含有其他多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良好的补品。其所含脂肪,呈乳化状态存在于蛋黄中,极易被消化、吸收;其所含的卵磷脂、卵黄素等,对人体神经系统及生长发育有很大补益;所含的蛋白质质量高超。现在医学常用的营养型复方氨基酸输注液,其中有一种是由14种氨基酸所组成,就是按鸡蛋中氨基酸的组分结构比例配制而成。这种复方氨基酸称为全蛋模式,广泛用于胃肠道疾病,消化道吸收障碍的病人;对于改善营养不良状态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蛋白血症病人,为机体合成蛋白质提供原材料,可见鸡蛋对病人来说是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研究表明,鸡蛋不仅不会引起肿瘤复发,蛋黄油能明显增强体质、延缓衰老、预防老年病和防癌等作用。人体衰老、患恶性肿瘤及一些老年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症),均与体内自由基引起脂质过氧化有重要关系。现认为自由基损伤细胞中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引起机体衰老及可能使细胞恶变发生癌症,而蛋黄油富含磷脂(主要是卵磷脂)和维生素A、E和胡萝卜素等多种脂溶性抗氧化维生素,对人体有显著增强抗氧化作用,有直接或间接发挥清除自由基作用,保护细胞膜中的不饱和脂质,防止其受氧化的损害,故蛋黄油有延缓衰老的效果,而且鸡蛋所含的蛋白质远比大豆等植物性蛋白质为优,因此,鸡蛋是最完善、营养素组成最合理、营养价值最高、消化吸收最好的食物,是人类摄取最普遍的动物蛋白食品之一,可以说鸡蛋是人类健康的益友。从营养学角度来看,蒸蛋羹、荷包蛋、蛋花汤等食法最可取。&& 四.癌症病人康复期能否饮茶?茶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茶多酚、氨基酸、茶多糖、咖啡碱、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多酚类化合物。茶多酚是茶树酚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的总称。研究证明,茶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杀菌、抗病毒、增强免疫功能、降血脂、降血糖、抗癌等多种作用。中国茶叶,得天得厚。它不仅是一种解渴提神,消除疲劳,活跃思惟人们喜爱的饮料,尤以绿茶还具有保健功能及抗突变、抗氧化、防癌抗癌的功效,已被国内外研究所证实。茶叶中含有茶多酚等抑癌物质,体外实验表明茶多酚具有明显的抗人肺及宫颈癌细胞的作用,并能阻断人体内强致癌物亚硝胺的化学合成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茶叶能减轻放射线的辐射损伤,有抗放射作用。饮茶能对抗吸烟的危害。茶水还能利尿,有利于消除水肿。所以适当饮用茶水有益无害。但是,因茶叶中含有鞣酸较多,其收敛作用妨碍维生素和营养的吸收,餐后不宜多饮浓茶。对睡眠不好的患者,因茶叶中含有咖啡因,尤其在晚上不宜多饮茶水。服中药时,亦不宜饮茶,否则影响中药吸收。五、为什么癌症病人要定期复查与随访?康复治疗是临床治疗的延续,而定期复查与随访也是临床治疗的延续。癌症病人在完成了初期治疗之后,按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而且要长期保持联系,肿瘤科医生和病人的这种特殊联系称之为“随访”,一般说来,随访工作上可分为病人到医院定期复查、专人上门随访以及医院给患者或家属去信随访等。这种随访对加强肿瘤防治的经验总结很有价值。为什么癌症病人要定期复查与随访?因为肿瘤是一类与众不同的疾病,即使有些肿瘤由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近期治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有少数病人出现复发或转移,而且这种早期复发或转移的小病灶并不引起病人有任何不适与症状,通过复查就能及时发现问题,即时再治疗,收到良好的疗效。何况在目前就诊的病人中,多数为中、晚期病人,有不少肿瘤病人的初期治疗还是不够彻底的,有的病人需要周期性维持巩固治疗,其中有一部分病人难免以后出现复发或转移。若能通过随访发现得早,采取及时得当的治疗措施,依然可以再度控制病情,若发现过迟,治疗效果往往不好,定期复查或随访就能及早诊治,争取复治成功,防止过晚发现复发或转移,延误治疗时机。癌症病人治疗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后遗症和毒副作用,病人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而误认为复发或转移,忧虑重重。通过复查随访医生向病人说清楚,适当地进行康复治疗,可以解除病人的忧虑与症状,改善生存质量。癌症病人治疗后一般第一年约每月~每2月复查1次,第二年2~3月复查1次,以后每半年复查一次,有特殊情况随时复查,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另外,随访工作可以为总结肿瘤发展规律和治疗经验提供重要的资料和依据,促进肿瘤学的发展,所以肿瘤病人要坚持定期随访。&&以上文字为书籍及网络资料的整理,仅供肿瘤病人治疗、康复参考!
发表于: 00:42
暂无评论,我来发表第一篇评论!
孙兴大夫的信息
孙兴大夫电话咨询
孙兴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近期通话:
现在在区妇幼保
男72岁,11
我从小有右、左
尊敬的孙大夫,
网上咨询孙兴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孙兴大夫提问
孙兴的咨询范围:
腹腔镜微创肝胆手术、胃肠系统疾病、腹腔重症感染、肠瘘及营养治疗,以及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激光腔内治疗(EVLT手术)人用化学原料药|兽用化学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动保制剂--常州亚邦齐晖医药化工有限公司
Changzhou Yabang-QH Pharmachem Co., Ltd.
API For Human Use|API For Veterinary Use|Pharmaceutical Intermediates|Animal Health Drugs--Changzhou Yabang-QH Pharmachem Co., Ltd.
21种寄生虫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治
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痢疾是溶组织阿米巴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溶组织阿米巴是一种寄生人体组织和结肠(大肠)内的单细胞原虫,有大滋养体(组织型)、小滋养体(肠腔型)和包囊三种形态。
  滋养体在体外抵抗力极薄弱,易死亡;包囊具有厚壁,抵抗力强大,是易传播疾病的主要形态.无症状的带包囊者为本病主要传染源.通过不洁的手、苍蝇或吃了被包囊污染的食物后,包囊进入胃肠道,到达小肠末端、结肠上部时,包囊壁被肠液消化变薄,囊壁破裂变为滋养体.后者侵入结肠,肠粘膜下组织被溶解后坏死脱落形成溃疡,排出时可使粪便是棕红色果酱样,带腥臭.滋养体仍可深入肠壁的各层组织,引起肠出血或肠穿孔,也可侵入血管,顺血流而上,到达肝脏,产生肝脏肿.偶尔可侵入肺、脑等器官。
临床表现:
  本满潜伏期自5天到数月,多数3~4周.症状轻重不一.可以毫无症状(包囊携带者).部分病人可有不定位的腹部不适、气胀、或大便习惯改变,大使检查可找到包囊.
  典型的急性阿米巴痢疾患者可有低热,大便带血、粘波和肠壁粘膜的破坏溶解物,呈着红色,具腐败腥具,每天约十次左右。腹部有压痛,以右侧下部为多,粪便检查可找到滋养体。
  急性期如不及时充分治疗,往往反复发作,易转为慢性,表现为腹泻和便秘交替,大使不规则,腹部不适等。
1 急性期病人应卧床休息,根据病情给流质或半流质少渣伙食.
2 便器应消毒隔离.
3 特效药物:①对组织型及肠腔型滋养体兼有效者,如甲硝唑(灭滴灵)等.②组织型滋养体杀灭剂,如吐根碱(伊米丁)、氯喹琳等.③肠腔型滋养体杀灭剂,如碘剂(双碘喹琳,喹碘仿等)、安痢平等.此外,抗生素(如四环素族和巴龙霉素)可间接或直接作用于胸腔中阿米巴.④抗阿米巴的中草药,白头翁、鸦胆子、大蒜等口服和灌肠都有一定效果。
  棘球蚴病,亦称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细粒棘球绦虫是寄生在狗小肠内的小型绦虫。狗是它的终宿主,肠内寄生虫数量往往很多。除粪便中含有大量虫卵外,其皮毛,畜舍等处也常被虫卵污染。羊为狗绦虫的中间宿主,狗吞食受染羊内脏中的包虫囊而感染。人的感染,主要是由于和狗密切接触引起,儿童喜欢玩弄动物,往往由于手指沾污虫卵,食下后即可发生感染。
临床表现:
本病发展非常缓慢,病人多为儿童或感染5~20年后才产生症状。
1. 毒性和过敏反应
  如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消瘦、发育障碍、恶病质、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若棘球蚴液多量渗出可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而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2. 继发性感染
  如肝棘球蚴囊破裂可进入胆道,引起急性炎症,出现胆绞痛、寒战高热、黄疸等。破入腹腔可致弥漫性腹膜炎。肺棘球蚴囊如破裂至支气管,可咳出小的生发囊、子囊和囊壁碎片等。
3. 局部压迫和刺激症状
  受累部位有轻微疼痛和坠胀感。如寄生肝可有肝区疼痛;在肺可引起干咳、咯血、呼吸急促、胸痛等呼吸道症状;脑部受累则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抽风甚至偏瘫等;骨棘球蚴常发生于骨盆、椎体的中心和长骨的干骺端、破坏骨质、使之疏松、易造成骨折或骨碎裂。位置表浅的棘球蚴可在体表形成包块,触之坚韧,有弹性,叩诊时可有震颤。包块压迫门静脉可致腹水,若压迫胆管可致阻塞性黄疸、胆囊炎等。
1. 询问病史,了解病人是否来自流行区,是否有与犬、羊等动物接触史。
2. 血清学检验 皮内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血凝试验、亲和素-生物素-酶复合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 病原学检查 病原学结果为确诊依据,如手术取出棘球蚴,或从痰、胸腔积液、腹水或尿等检获棘球蚴碎片或原头蚴等。
4. 可疑者可采用X线、B超、CT、MR及同位素扫描等物理诊断方法,特别是CT和MR,不仅可早期诊断出无症状的带虫者,且能准确地检测出各种病理形态影像。
1. 加强宣教,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2. 加强犬的管理。
3. 患本病死亡的羊、牛等尸体应深理或焚毁,以防止狗吞食。对患有绦虫的狗,应予治疗或杀灭。
外科手术是根治本病的重要方法,将包虫内囊全部剥离,可以痊愈。有人试用甲苯咪唑每日40~20O毫克/公斤,共16~48周,有一定的效果,可作为手术后辅助治疗。丙硫咪唑,每日10~14毫克/公斤,3O天一个疗程,它的疗效也较满意。
  鞭虫,学名叫毛道鞭形线虫,是寄生在人体大肠内的一种寄生虫。由于其形状类似牧马的长鞭,故得其名。
  鞭虫寄生在肠内,利用其细长的前端插入肠壁,靠吸血和摄食肠壁组织液为生。雌虫和雄虫交配后,产出的虫卵随粪便排出人体外,虫卵在外界温暖、阴暗、潮湿、氧气充足的土壤中经20天就变成了有传染性的虫卵。这种虫卵可随着水、食物、或脏手拿东西吃而进入口内感染人体。
  患了鞭虫病后,常出现小腹阵发性疼痛、恶心、食欲减退,慢性腹泻等表现。若成虫长期刺激肠壁,可引起胃功能的变化,如胃酸减少,甚至发生溃疡病。
  鞭虫的口及前端钻入肠壁,对驱虫药物反应较小,是一种较难驱治的寄生虫。因此,做好预防鞭虫感染的工作十分重要。注意个人卫生及饮食卫生,饭前洗手,不喝生水,瓜果和蔬菜要洗净再吃。加强粪便管理,不随地大便。改善环境卫生,做好灭蝇防蝇工作以防虫卵污染食物。
(小心饱了口福埋下祸根)
  肺吸虫病是由寄生在肺部的吸虫所引起的疾病。在我国流行的肺吸虫有两种:一是卫氏肺吸虫病,流行于浙江和东北各省;一是四川肺吸虫病,流行于我国四川、云南、江西、陕西等地。
  四川肺吸虫幼虫在人体内不能成熟产卵,所以传染源不是病人,而是猫、黄鼠狼等。虫卵随病人的痰或病畜的粪便排到体外,在淡水中孵化为幼虫(毛蚴)。毛蚴遇到川卷螺(卫氏肺吸虫)或拟钉螺(四川肺吸虫),侵入螺体内发育成另一种幼虫(尾蚴)。尾蚴由螺体逸出进入水中,为石蟹或刺蛄吞食,在其体内形成白色珍珠样的囊包,称为囊蚴。人如生吃、腌吃或醉吃石蟹或喇蛄,或喝含有囊蚴的生水即可受到感染。囊蚴在人的胃肠内脱囊而发育为幼虫(童虫),童虫可穿过肠壁进入腹腔,再穿过横隔到达肺部定居,生长发育为成虫产卵。成虫寄生部位的肺组织形成许多囊肿,内含脓血、成虫和虫卵。囊肿与支气管之间常常相通,所以虫卵可随痰咳出;在痰液咽下时,虫卵随粪便排出。
临床表现:
  由于肺吸虫寄生的部位不同,所以临床表现多样化:
  1 呼吸道症状:咳嗽和咳痰最为常见。卫氏肺吸虫病病人咳嗽较重,痰粘稠,带腥味铁锈色。四川肺吸虫病病人咳嗽较轻,痰量少,偶带血丝。病人多诉胸痛,常伴胸腔积液。
  2 腹部症状:腹痛、腹泻在疾病早期比较多见,有时也出现恶心呕吐。四川肺吸虫童虫常侵入肝脏,所以肝肿大、肝功能异常较为常见。
  3 神经系统症状:多见于严重感染。成虫寄生于脑内时可出现癫清、瘫痪、麻木、失语、头痛、呕吐、视力减退等。成虫侵入脊髓时可产生下肢感觉减退、瘫痪、腰痛、坐骨神经痛等。
  4 皮下给节或包块:卫氏肺吸虫病可有皮下结节,多在下腹部至大腿之间的皮下深部肌肉内,外观不易看到,但能用手触及。游走性皮下包块为四川肺吸虫病特殊表现,最多见于腹部,也可见于胸部、腰背部等处。其边缘不清,有隐痛或微痒,常此起彼伏,反复出现;最后包块逐渐缩小、变硬.包决内可找到鱼虫虫体,但从无虫卵发现。
  5 其他如睾丸炎、淋巴结肿大、心包积液等皆可发生,但均少见。四川肺吸虫病可有眼球突出等眼部症状。
  凡在本病流行地区吃过生的或未烧热的石蟹、喇蛄等甲壳动物或饮过生的溪水,当出现咳嗽、咯铁锈色痰、癫痫、瘫痪或游走性皮下给节和包块,血象中嗜酸粒细胞增高时,即应考虑肺吸虫病的可能。在痰、粪便及其他体液中找到虫卵或皮下结节和包块,病理检查发现虫卵、童虫、成虫,或有关的组织病理变化,皆为确立诊断的依据。皮内试验等免疫学检查和X线检查可作辅助诊断用。
  硫双二氯酚(别丁)治疗肺吸虫病,疗效满意;但对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肺吸虫病治愈率较低。其副作用有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等,一般均较轻,个别可出现治疗反应、中毒性肝炎等;因此对伴有肝、肾、心病及妊娠期病人,应禁用。六氯对二甲苯(血防846)对本病也有一定疗效,其剂量及疗程与冶疗华支睾吸虫病者相同。吡喹酮对肺吸虫病有良好疗效,副作用有腹胀、恶心、头昏、乏力、肌束震颤等,持续时间短暂,有人也能耐受,但在个别病人有心电图变化,表现为心律失常和心肌受损,应予以注意;伴癫痫者用苯妥英纳治疗,有瘫痪者可应用针灸疗法;出现神经压迫症状或明显腹部症状者,可考虑手术。
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寄生于人体可引起肝吸虫病。
主要症状:
  患有肝吸虫病的人以疲乏、上腹不适、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肝区隐痛、头晕等较为常见,常见体征有肝肿大,脾肿大较少见,偶见发育欠佳类似侏儒症者。严重感染者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变腹水,甚至死亡。
  肝吸虫病的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肝受损。轻度感染或感染的初期病变并不明显。重度感染并经过相当长时间后,可以引起胆管阻塞,胆汁滞留,还可引起胆管炎和胆管肝炎。此外,肝吸虫感染与胆管上皮癌、肝细胞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⒈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使大家懂得本病的传播途径、危害、防治方法和食鱼生的危险性,自觉做到不食鱼生或未熟鱼肉,搞好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并且大力配合医务人员做好检查与治疗工作。
  ⒉ 积极治疗病人和管理好猫、犬、猪等动物保虫宿主。在本病流行区应开展普查,发现病人应有计划地进行治疗。对猫、犬、猪等动物不要喂给生鱼、生虾等食物,它们的粪便不要随便倒入养鱼池塘或水渠内,应进行适当处理,对病猫、病犬等可考虑捕杀或进行治疗。
  ⒊ 加强粪便管理,防止未经处理的新鲜粪便下鱼塘,也是预防本病的一项措施,应根据当地条件尽力去做。
  ⒋ 消灭传播本病的各种淡水螺。
  可用下列药物驱虫:
  1、吡喹酮
  2、六氯对二甲苯
  3、丙硫苯咪唑
  弓形体病是由刚地弓形体原虫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传染病。国内仅有个别病例报告。
  弓形体是一种球虫,具有双宿主的生活周期,即有性生殖期在猫肠内进行,叫等孢球虫,无性生殖期在人和其他动物组织内进行,叫弓形体。
  本病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者, 称为先天性感染。也可通过食用未经煮熟的肉类、乳类和禽蛋等经口传播;或者通过病猫唾液而接触传播;或者通过输血和脏器移殖而传播,均称为后天性感染。
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先 天性弓形体病:胎儿从母体感染后可导致流产、早产或死胎,存活的胎儿出生后可出现各种畸形,如头小畸形、脑积水、精神发育障碍等。后天性弓形体病的临床表现可从单纯的淋巴结肿大到致命的急性暴发型肺炎和脑脊髓膜炎,可有精神、神经系统、眼部、心脏和呼吸系统等症状,部分病人可有皮疾、肌肉关节病、肝肿大等。
  对怀疑本病的病人可进行淋巴结活组织检查和血液、脑脊液的动物接种,寻找病原体,也可进行血清学试验来确。
  磺胺制剂和乙胶嘧啶能控制症状,可合并应用。
  钩虫病是由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临床上以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心功能不全和发育障碍。轻者可无症状,称为钩虫感染。钩虫病患病率虽不及蛔虫和蛲虫,但对儿童健康及生长发育有严重影响。
临床表现:
  幼虫和成虫都可以引起人体损伤,但成虫对人体危害更大。
  幼虫所致症状:幼虫钻入皮肤可能发生局部瘙痒性小红疹,多于数日内消失;当幼虫移行至肺部时可引起肺部炎性改变,出现咳嗽、气喘、发热,上述症状多于数天后自行消失。
  成虫所致症状:主要为慢性失血性贫血,成虫寄生在人体肠道内,咬吸在肠粘膜上,摄取血液,而且经常改变咬吸位置,导致肠粘膜多处受损,不断出血,形成小溃疡和炎症改变,影响消化和吸收,除贫血外,患儿还有食欲不振、腹胀、腹部不适、腹泻或便秘等胃肠功能紊乱表现。随着贫血程度的加重,患儿逐渐出现面色苍黄、皮肤干粗、毛发疏稀、失去光泽易于脱落,营养发育均差,精神萎糜、表情淡漠、不愿活动,部分患儿有异食癖,其原因与缺铁性贫血有关。病情严重者可影响体格和智力的发育。
  钩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和十二指肠,所产的虫卵随粪便排出,在温度湿度适宜的土壤中,经5~8天发育为感染期的幼虫,幼虫可在土壤中存活数周,当接触人体皮肤或粘膜时,即可侵入人体,被血液循环带至肺部,沿气管上行至咽喉部,随人的吞咽活动被吞下,最后在肠道发育为成虫。自幼虫侵入皮肤至成虫成熟产卵,一般需时约5~7周,成虫在肠道寄生存活多在一年以上。
传播途径:
  皮肤接触污染的土壤为主要的传播途径,患者为传染源,随地大便及人粪施肥以致地面污染,虫卵随粪便在泥土中发育为幼虫,当小儿赤足或裸体坐于具有感染性幼虫的泥土上,幼虫即可侵入皮肤而感染。也可通过生食被污染的蔬菜;吸吮被污染的奶瓶等食具感染。一般说来,发病率南方高于北方,农村高于城市,成人高于儿童,小儿年龄愈大,发病率愈高。
  在流行地区,患有贫血、胃肠功能紊乱、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的小儿,都应怀疑本病,主要依靠从粪便中查到虫卵确诊,饱和盐水漂浮法可提高阳性率。
  1 驱虫治疗:可选用甲苯咪唑、阿苯达唑(肠虫清)、双羟萘酸噻嘧啶(抗虫灵)。
  2 治疗贫血和营养不良:补充铁剂,少量多次输血,给予富含维生素与蛋白质的饮食。
  1 在流行地区进行普查、普治。
  2 不随地大便,防止土地被含有虫卵的粪便污染。
  3 加强个人防护,避免赤足行走,教育小儿不在泥土上玩耍,婴幼儿穿开裆裤不宜直接坐在土地上,以防止钩幼虫入侵;不喝生水,不吃生菜,以防止钩幼虫经口传染。
  黑热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由白蛉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传染源是病人和病犬(癞皮狗)。
  利什曼原虫存在于病人的单核-巨噬细胞(网状内皮细胞)内,脾脏最富有这种细胞,其次为肝脏、 骨髓,淋巴结等。脾脏进行性增大。质地变硬,伴有脾功能亢进,血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普遍减少,病人抵抗力减弱,易得其他感染,并有贫血和出血顿向等。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多数在3~5个月内,起病大多缓慢。早期主要症状是发热,伴畏寒、出汗、食欲不振。乏力等。约 1/3病人 24小时内体温可有2次升高(双峰热)。起病半年后,病人皮肤颜色增深(故有黑热病之称),明显消瘦,鼻和齿龈出血,贫血,肝脾进行性肿大。在病程中,病情案有间歇和复发,在间歇期症状减轻甚至消失,肝脾也可缩小,间歇期长短不一,患病愈久、间歇期愈短,最后转为无间歇,疾病持续存在,患者的血细胞全部减少。
  进行骨髓、脾脏或淋巴结穿刺作涂片检查找到原虫,即可确诊。
  葡萄糖酸锑钠或戊烷眯对本病有特效。如经特效药物治疗无效而脾脏高度肿大且有脾功能亢进者,可考虑脾脏切除,术后再给予药物治疗,常可奏效。
  本病曾流行于长江以北的16个省、市、自治区的广大农村,在积极开展灭蛉与普洽相结合的防治工作后,本病在我国已基本消灭。近几年,仅在西北地区尚有少数病例报告,这些病人绝大多数散发于荒漠和山丘地区。
附:皮肤黑热病
  本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黑热病,比较少见。男性多于女性。约一半的病人皮肤损害出现于黑热病过程中;另有40%过去有黑热病病史,早经锑剂治疗恢复健康,在5~15年后发生皮肤损害,即所谓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疹;其余10%是既无内脏感染又无黑热病病史的原发性病人。皮肤损害可是给节型或退色斑型,以前者较为多见。皮损多见于头和颈部,也可累及全身。皮损处都可找到病原虫。
  皮肤黑热病病人的血白细胞数常增加,嗜酸性粒细胞也增多,与黑热病不同。
  本病的治疗一般首选戊烷脒,锑剂的疗效较差。
主要临床症状:
  轻度感染的患儿一般无症状。蛲虫病主要症状为肛门周围和会阴奇痒,尤以夜间为甚。由于搔伤,局部炎症又可引起肿痛。患者常有夜惊、烦躁、 易怒、 遗尿等,有时出现食欲不振、 腹痛、 恶心等消化道症状。
  蛲虫侵入阴道可产生阴道粘液性分泌物增多。在阴道与宫颈涂片中发现蛲虫卵。蛲虫偶可经输卵管侵入盆腔,形成肉芽肿块,有因误诊为肿瘤进行剖腹探查,在肉芽肿块病理切片中发现成虫切面和虫卵而确诊。
  蛲虫引起阑尾炎时,患儿有腹痛、右下腹压痛等,在切除阑尾的标本可见侵入粘膜下层被包围的成虫。
  注意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剪指甲、 勤洗肛门、 勤换衣服、 饭前便后洗手、 不吸吮手指。患儿晚间睡觉,穿满裆的裤子。更重要是每天早晨用肥皂与温水清洗肛门周围,换下的内裤煮沸消毒,连续7--10天,此外要注意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家庭的环境卫生,用具、桌椅、 地板应经常擦洗,用开水烫洗抹布,常洗晒被褥,保持室内清洁,勿使灰尘飞扬。对感染率大于50%的集体儿童机构或家庭内感染,可进行普查普治,7--10 天后再重复一次,既有治疗价值又有预防价值。
驱蛲虫的药物较多,蛲虫是肠道线虫中最易被驱除者。
1.苯咪唑类药物:甲苯咪唑、 丙硫苯咪唑均为广谱驱线虫药,在肠道中吸收甚少,对驱除蛲虫病有良好效果。甲苯咪唑不论成人、儿童均为200mg,一次口服。丙硫苯咪唑400mg,一次口服,虫卵阴转率达90 %以上。两周后再服1 次,以防止复发。该两种药无明显副作用。
2.双荼羟酸噻嘧啶:剂量为10mg/kg,一次口服。两周后复治一次,副作用轻微,偶有恶心,腹泻、头痛、 皮疹等。有肝病者慎用。
3. 噻乙吡啶:剂量为15m/kg,1次口服眼,也有较好的疗效。
4. 扑蛲灵:国外应用较多。剂量为5mg/kg,一次口服。本药为红色矢车菊苷染料,服药后1--2天粪便染成红色、应事先告诉家属或患者,以免引起惊慌。副作用少,偶有恶心、呕吐、 腹痛等。2周后应复治一次。肛门周围如有搔痒引起糜烂,可用 2%白降贡软膏涂擦,有杀虫与止痒作用。
  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经口吞入感染期幼虫卵是人体感染蛔虫的主要方式。
临床表现:
⒈ 幼虫移行症 见于短期内生食了含有大量受精蛔虫卵的蔬菜、瓜果者。潜伏期7-9日。出现低热、乏力,少数伴荨麻疹或皮疹。咽部异物感,阵咳,常呈哮喘样发作,痰少,偶尔痰中带血丝,胸部闻及干罗音。胸片双侧肺门阴影增深,肺纹理增多,点、片状或絮状浸润阴影,于1-2周消失。痰液检查可有嗜酸性粒细胞与夏科-莱登晶体,偶发现幼虫,病程持续7-10日,逐渐缓解。
⒉ 肠蛔虫病 绝大多数病例无任何症状。儿童常有腹痛,为脐周不定时反复腹痛,无压痛及腹肌紧张,伴食欲减退、恶心、腹泻或便秘,大便中排出或哎出蛔虫。儿童有时有惊厥、夜惊、磨牙、异食癖。
⒈ 胆道并发症 临床上表现为胆绞痛型、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与肝脓肿五型。
⒉ 肠道并发症 表现为机械性肠梗阻,多为不完全性。阵发性脐周痛,频繁呕吐,明显腹胀,肠型及蠕动波。腹部触及条索状肿块为本病特征。X线腹平片见液平面与肠充气。梗阻时间过长可并发肠穿孔、肠扭转。蛔虫钻入阑尾可引起阑尾炎。
⒊ 蛔虫性腹膜炎 蛔虫可穿过小肠壁进入腹腔,引起腹痛、腹胀、全腹压痛等腹膜炎症状。手术时可发现蛔虫及虫卵肉芽肿。
⒈ 驱虫治疗
苯咪唑类 是广谱驱线虫药。阿苯达唑400mg,顿服。甲苯咪唑为C型晶体微粒剂,500mg顿服。2-4日可排除蛔虫。疗效均达90%以上,一般无副作用。
噻嘧啶 广谱驱线虫药。成人500mg,顿服。儿童每次10mg/kg,顿服。孕妇、肝、肾、心脏疾病患者暂缓给药。
哌嗪 有抗胆碱能作用,使虫体肌肉麻痹。成人3g,儿童每次80-100mg/kg,空腹或晚上1次顿服,连服2日。肝、肾疾病及癫痫患者禁服。一次治愈率70%-80%。
左旋咪唑 成人150-200mg,顿服。偶引起中毒性脑病,应慎用。
⒉ 胆道蛔虫病治疗
原则为解痉止痛,早期驱虫抗感染。阿托品0.5mg加异丙嗪25mg,肌注或静滴。蛔虫大多从胆道退出。驱虫可用阿苯咪唑或甲苯达唑口服。发热者适当应用抗感染药物。ERCP有诊断及取虫效果。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者需外科治疗。
⒊ 蛔虫性肠梗阻
应禁食,胃肠减压,解痉止痛,补液,纠正失水及酸中毒,服豆油及花生油60ml,有松解蛔虫团的作用。腹痛缓解后驱虫。并发肠坏死、穿孔、腹膜炎及完全性肠梗阻者应及时手术。
姜片吸虫病
  布氏姜片虫是一寄生在人、猪小肠内的大型吸虫,俗称姜片虫。姜片虫病为人、猪共患的寄生虫病。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上腹部或右季肋下隐痛,间常有消化不良性腹泻,上腹部肠鸣音亢进,多数伴有精神萎靡、倦怠无力等症状。儿童患者可出现颜面浮肿、苍白,应注意与肾病相鉴别,多数儿童可有不同程度的发育障碍,智力减退,甚至因衰竭致死。
  姜片吸虫虫体大、吸盘发达,吸附力强,造成被吸附的肠粘膜与其附近组织发生炎症反应、点状出血、水肿,甚至可形成脓肿。有时,受损的粘膜发生坏死、脱落,形成溃疡。炎症部位可见细胞浸润,肠粘膜上皮细胞的粘液分泌增加。
  虫体吸附在小肠壁,争夺宿主营养,若感染虫数较多,虫体覆盖肠粘膜,影响宿主消化与吸收功能,导致营养不良和消化功能紊乱。
  此外,虫体代谢产物和分泌物还可引起变态反应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最有效的药物为吡喹酮。
1 开展健康教育:不生吃未经刷洗过或沸水烫过的菱角、荸荠等水生植物,不喝河塘内生水。
2 加强粪便管理:粪便无害化,严禁鲜粪下水。
  由疥螨寄生于人体表皮内引起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本病在世界各地广为流行,其流行周期为30年,每次流行约持续15年。中国在1300年前就有疥疮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疥疮病人数占皮科门诊的1/5左右。20世纪50年代后,病人数明显减少,60年代已很少见,70年代末至80年代又从南向北迅速增加。
   疥疮由疥螨(学名人型疥螨)引起。疥螨分雌雄两种,雄螨与雌螨在人表皮交配后即死亡,雌螨钻入角层凿隧道,边前进边排卵,卵产完后,即死在隧道的盲端。卵在隧道内孵化3-4天后形成幼虫,3天后变成虫,雌螨又在表皮与雄螨交配,再钻入角层,觅食产卵,如此循环往复。疥疮多由密切接触传染,性乱者中尤甚。使用患者用过的被褥、衣物等可间接接触传染,故常在家庭、集体及性关系混乱者中互相传播。有疥螨寄生的动物如猫、犬、免、羊、牛、马等与人接触也可被传染,但较人型疥螨所引起的症状为轻。
  疥螨易侵犯皮肤的柔软、薄嫩、隐蔽部位,如指间、腕屈侧、腹部、乳房下、腋部、阴部、股内侧等处,但婴幼儿可发生在掌、小腿、头面、耳后等部。有特征意义的损害为灰白色或浅黑色弧形或线状隧道。以及丘疹,水疱和脓疱。由于疥螨分泌毒素刺激皮肤而有剧烈瘙痒,尤以夜间为著,搔抓常继发感染。另于阴囊、阴茎及女性臀部、股部可发生棕红色、豆大疥疮结节,剧痒,一般消退缓慢。另一型感染严重的疥疮称挪威疥,多发生于身体虚弱或免疫缺陷者或大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者。
  根据好发部位,夜间奇痒,有隧道、丘疱疹、阴部疥疮结节等皮损形态,有家庭内外感染史及查到疥螨、虫卵可以确诊。但应与痒诊、皮肤瘙痒症、湿疹、虱病等鉴别。
  检查疥螨应注意如下几点:1、选择新发丘疹或水疱;2、仔细查找隧道末端白色虫点;3、用较细的消毒注射针头,针口斜面向上,距虫点1毫米处进针,沿隧道直插至虫点底部并绕过虫点,转动针头,以求达到疥螨落入针口槽内,缓慢挑破角层,将其放在10%氢化钾或生理盐水载玻片上,用低倍显微镜查找虫体或虫卵,或用刮片法寻找虫体或虫卵。
  常用药物有5%-10%硫磺软膏及1%-666霜剂(疥灵霜因有毒性,对婴幼儿、妊娠或哺乳妇女、癫痫等患者忌用),将上药均匀地涂布于颈以下的全身皮肤,有皮损处要重点外涂,每日1次,边用3天。勤洗澡,更换衣物及床上用品,已污染的物品最好煮沸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不与疫区来往人员密切接触,发现患者及时隔离治疗。
卡氏肺孢子虫病
  卡氏肺孢子虫病是由卡氏肺孢子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卡氏肺孢子虫是一种小圆囊状原虫,寄生肺泡内,可能通过病人口中溅出的飞沫经空气传播。孢子虫在健康宿主体内寄生时并不引起症状(隐性或潜在性感染),但在早产儿、先天性或后天性免疫缺损的病人则可引起肺炎,常见于器官移植后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的病人。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1~2个月。可缓慢或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中等度)、干咳少痰、呼吸频率增决继而呼吸困难、鼻翼煽动和青紫等,大多为缓慢进行性,体征往往不明显。
  肺活组织切片检查是确诊的主要手段,痰涂片或气管吸引物涂片往往不能检出病原体(因原虫数量很少)。X线胸部病变常迟于临床症状,约半数病人须在起病一周后X线检查才显示出网状、絮状和条索状模糊阴影。治疗后病变多在短期内消失。  对长期应用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的病人出现上述症状和X线病变时应考虑本病。
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和戊烷脒对本病有特效。
猪囊尾蚴病(囊虫病)
  1.&& 猪囊尾蚴病的危害:
  猪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 cellulosae)又称猪囊虫病,俗称囊虫病,有囊虫的猪肉为&米肉&;或称&豆肉&。是由猪带绦虫幼虫寄生于人或猪、野猪等中间宿主引起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
  在自然条件下,猪是易感动物。人也可经消化道感染发病。
  猪囊虫寄生于人体的肌肉和各组织器官对人的健康产生危害。囊虫病的患者受害情况因囊尾蚴的寄生部位而有所不同,可导致肌肉酸痛、无力、发胀等症状;可引起视力障碍,甚至导致失明;可使人头昏、头疼、记忆力减退,严重的可引起癫痫大发作,甚至失语、昏迷、死亡。体内有成虫寄生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贫血和消瘦等。
  猪囊虫对猪的危害主要是妨碍猪的发育和生长,特别影响幼龄猪的生长。中、轻度感染的囊尾蚴病猪一般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者,多表现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停滞,贫血或局部出现水肿;若寄生在舌部会引起麻痹影响采食;寄生脑部则会引起严重的神经紊乱、癫痫、视觉障碍,有时突然倒毙。
  目前,猪囊尾蚴病在我国的流行呈现以下新的特点,一是就诊患者中来自城市的病人比例增多,城乡患病率的差别正在缩小。据报告吉林省年收治的505例囊尾蚴病患者,居住城镇的占57.65%,居住农村的占42.35%;另一组调查数据表明居住农村的农民病人数和居住城镇居民病人数,占总病例数的比例分别为54.48%和43.68%。二是聚餐或在餐馆就餐机会多的干部、教师、工人患病率超过机会少的农民、学生和儿童。据报告,山东省干部、教师、工人猪囊尾蚴病的感染率分别为2.24%、2.10%和1.45%,而农民、学生和儿童的感染率分别为0.72%、0.21%和0.13%。三是儿童患者有上升的趋势,从吉林省某医院收治的囊尾蚴病病例分年和年两阶段进行分析,发现0-15岁儿童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比例,由年的4.21%上升至年的10.17%。四是流行区域扩大,但分布相对集中,一项调查中所收集的16508例囊尾蚴病例分布在29个省(区、市)的671个
县,患者分布区域相对集中为5个分布区。
  2.&& 猪囊尾蚴病产生条件:
  猪囊尾蚴病(猪囊虫病)的产生的主原因是由于饲养生猪的卫生问题,形成了在人和猪之间形成的人(粪)-猪(肉)-人的恶性循环,即猪接触到有绦虫病的病人粪便而患病,人因生吃或食入未煮熟的患有猪囊虫病的猪肉而患绦虫病或囊虫病。无圈散放或&连茅圈&易造成本病的流行,南方的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有生食猪肉和生食猪血的习俗以及在野外大便的习惯,亦造成了该病在当地呈区域性流行。一般而言,猪囊尾蚴病多呈散发,其流行情况与当地患绦虫病病人的数量成正比。本病的流行,与自然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在一些省的山区和偏远农村,有的地方人无厕所、猪无圈舍,猪可以直接采食患有猪带绦虫的人粪便而感染发病。市场检疫不严格,尤其是农村贸易集市,使群众误食囊虫猪肉而增加感染机会。
  3.&& 目前猪囊尾蚴病的防治和治疗情况不理想:
  对于猪囊尾蚴病的防治,要采取预防为主、预防和治疗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方面主要包括疫苗免疫、加强对动物的饲养管理和切断传播途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提高生猪的自身免疫能力,推广配合饲料;提高疫情检测水平,改善生猪饲养的环境,推广规模化养猪和圈养,改变不良的卫生和生活习惯,改变&连茅圈&和人在野外大便的习惯,彻底切断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并对于患病的人和猪及时进行治疗和驱虫。同时,还要加强生猪的卫生防检疫制度,减少感染猪囊尾蚴病的可能。由于目前猪囊尾蚴病的预防还没有较好的药物和措施,所以,我国将预防该病的重点放在做好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改变流行区人们的食生肉的生活习惯,搞好驱虫工作,加强肉品卫生检验和管好粪便,改善饲养管理方法等环节。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强化生猪屠宰的检疫工作,希望以此防止猪囊尾蚴病流入市场。
  尽管改变农村农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和生猪饲养方式对防治猪囊尾蚴病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当前的农民文化卫生水平、科普知识教育水平的前提下,彻底改变传统的不良生活习惯和生猪饲养习惯非一朝一夕之功。
  猪囊尾蚴病治疗主要采用有化学药物(吡喹酮、丙硫咪唑等)和一些中药(千金丸、雷丸粉针剂等)。临床实践证明这些药物都具有一定的疗效、价格低等特点,但现有的治疗只能对症状明显的病猪采取相应的措施,难以防止大量的症状表现不明显的感染猪囊尾蚴病的猪肉流入市场的情况。同时这些化学药物中对猪有很大的副作用和抗药性的可能性(如丙硫咪唑的副作用发生率为93.6%),以及猪囊尾蚴病的发病隐蔽和治疗时间的要求等情况,可以认为目前对生猪的猪囊尾蚴病的预防和治疗情况依然不容乐观,至少在有效降低感染的效果方面不突出。
  综上所述,一种高效、稳定,且能够对猪囊尾蚴病的高发区实行普遍免疫的疫苗是解决猪囊尾蚴病的有效途径。
  疟疾俗名&冷热病&、&打摆子&,是由疟原虫引起并通过疟蚊传播的传染病,多在夏秋季节发病.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四种。
  当疟蚊叮咬过疟疾病人后,疟原虫的雌雄配子体就在蚊胃内合成动合子,并发育成子孢子。当这疟蚊再叮咬正常人体时,疟原虫(子孢子)就随疟蚊的唾液进入人体,侵入肝脏肝细胞内生长发育,进行裂体增殖。子孢子可分两型。速发型子孢子迅速发育成熟,侵入红细胞,引起症状;迟发型子孢子在人体经一段时间休眠后才发育成熟,引起复发。侵入红细胞的疟原虫不断裂落,被寄生的红细胞破裂后,疟原虫和它的色素释放入血液,引起疟疾发作.疟原虫以一定的周期进行繁殖,导致疟疾的周期性发作.恶性疟原虫的裂殖体增殖在毛细血管中进行,常引起毛细血管阻塞,周围组织出血,尤以脑、胃肠、心等处为著。
  感染疟疾后要经过14日左右的潜伏期(三日疟为28天,恶性疟构10天)才出现症状。病人大多突起发冷、发抖、面色苍白、口唇与指甲发紫、脉搏快而有力;发冷停止后,继以高热、面色潮红、头痛、全身酸痛、口渴、皮肤干热;接着就是全身大汗,体温骤然下降至正常,除感疲劳外,顿感轻松。如此症状可反复周期性发作.间日疟隔天发作一次,三日疟隔2天发作一次,恶性疟发作不规则.卵形疟发作与间日疟类似,但病情较轻,复发率低.大量疟原虫集中内脏可引起重型疟疾,发生在脑部就有剧烈头痛、精神错乱、抽搐、昏迷、大小便失禁等症状,称为脑型疟疾,多为恶性疟引起,亦可由间日疟引起。如发生在胃肠道,就出现类似胃肠炎、阑尾炎、菌痢等症状。症状典型,诊断不困难。
  脑型与胃肠型疟疾应与乙型脑炎、中毒型菌痢和急性胃肠炎鉴别。如血中找到疟原虫,则可明确诊断。
  疟疾的治疗:1 杀灭裂殖体的药物有阿的平、奎宁、氯喹、环氯胍和磺胺类药物等;2 杀灭配子 体和红细胞外期疟原虫的药物有伯氨喹啉等,能防止疾病传播和复发。目前认为杀灭裂殖体与杀灭配子体的药物合用效果较好,以氯喹与伯氨喹啉联合应用为首选。但伯氨喹啉不能与阿的平同服,重型疟疾可用奎宁溶于葡萄糖盐水中静脉滴注,但必须注意血压,以防休克。
  我国新研制抗疟药磷酸咯萘啶针剂和青篙素,杀红细胞内裂殖体作用显著,与氯喹无交叉耐药性,疗效优于氯喹,副作用较小.对高热者可用物理降温,多饮水.如有呕吐、腹泻可适当补液。抗复发治疗是为了根治传染源,可对两年来曾患过疟疾的病人,在冬春季节再治疗一次.本病用中药和针灸治疗亦能收到较好的疗效.由于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灭蚊、防蚊,根治病人和药物预防(凡进入疟疾流行区的人员,可服用伯氨喹啉每周一次,每次13.2毫克;或服用乙胺嘧啶每周一次,每次25毫克.一直服用到离开该流行区为止),目前我国疟疾的发病率已大大降低。
(附)黑尿热
  黑尿热是疟疾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是人体对疟原虫所释放的蛋白质产生过敏反应,而至急性血管内溶血,大量红细胞破坏溶解,使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在血浆中潴留,大量地由肾脏排入尿内,成为带黑色的血红蛋白尿.其溶血原因可能由于患者红细胞内缺乏葡萄糖一6一磷酸脱氢酶,疟原虫释出的毒素及人体的过敏反应和不规则地应用奎宁类抗疟药对发病也起一定作用。本病多见于我国南方.起病急骤,有寒战、高热、腰痛、肝脾区疼痛及酱油色小便。患者大多有明显贫血、黄疸、肝脾肿大、脉细速、出汗。严重者有尿闭(无尿)、昏迷等症状。
  黑尿热病情危重,必须紧急处理.病人绝对卧床,合理输液,补液量根据尿量而定。纠正尿中毒和酸中毒,必要时静脉滴入适量重碳酸钠.贫血严重者应予小量多次输血。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助病情改善.血中找到疟原虫,应予抗疟洽疗,可用氯喹、阿的平、氯呱。忌用奎宁、伯氨喹啉及退热剂.
  蠕形螨(又称毛囊虫)是一种皮肤永久性小型寄生螨,多寄生在人或者是哺乳动物的毛囊和皮脂腺内,在人体上寄生是十分常见的,可引起面部酒糟鼻或痤疮(青春痘)。医学称螨性皮炎或毛囊虫皮炎。寄生部位在鼻沟部(为97.3%);颊部(为92.1%)。初始可在口角部出现红斑、豆疹或脱屑,大多数带虫者无症状,只有轻度不适或轻微瘙痒。如不及时进行检查与治疗,炎症反复发作,损害的皮面就可留下疤痕,给人在精神、心理上造成很大苦恼,尤其女性更为突出。就诊者经常可以看到皮肤损伤明显有充血性红斑、丘疹和脓疤。临床上可分为:酒糟鼻型、痤疮型、红斑鳞屑型、丘疹型、脓疮型、鼻赘型、口周炎型和睑缘炎型等。
  为此,面部出现病变者应及时就诊。检查方法非常简单,只要在鼻沟两侧皮肤,用弯头镊子压挤使皮脂溢出,置玻片上,放显微镜下检查,即可发现成虫、幼虫、若虫或虫卵,就可确诊。
  寄生在人体的毛囊虫分为毛囊蠕形螨和脂蠕形螨两种,其各期的发育必须在人体上进行,常寄生于头皮、乳头、面、胸、臂等处的皮脂腺上的毛囊内,以皮脂腺较丰富的颜面部最多。一个毛囊内常有6个以上虫体群居,多者可达18条。成虫与若虫多分布于毛囊皮脂腺管的上端,卵和幼虫及部分成虫则在毛囊皮脂腺管内和皮脂腺内。
  蠕形螨主要刺吸人体细胞和皮脂腺为食物,少食角蛋白。其发育最适温度为37℃,具向光性,对温度敏感,其活动能力随温度上升而增强,45℃最活跃,54℃可致死。对外界环境具有抵抗力。夏秋季在人体寄生的密度最高。
  成人可经接触如贴脸、亲吻、抚摸等行为或共用毛巾、脸盆、枕巾等方式感染。人体被毛囊蠕形螨感染后,侵入皮脂腺内,并深入毛球和皮脂腺内,由于虫体的机械刺激和其排泄物的刺激而使组织出现炎症反应。由于其不断繁殖与破坏,逐渐引起毛囊和皮脂腺球袋状扩张与延伸,甚至增生肥大,形成鼻赘;更可引起毛干脱落,毛囊皮脂腺增生腺口扩大,由于雌、雄虫体在毛脂腺口处交配,交配后雌虫再潜回或侵入附近的毛脂腺内产卵繁殖
、传播,致使化脓性细菌侵入而继发毛脂腺炎、痤疮和疮肿,出现一系列面部损伤与病变,影响容颜美观。
  蠕形螨防治:
  (1)注意个人卫生,不使用他人浴巾、毛巾、枕巾,不将脸盆或毛巾摞在一起。
  (2)经常用热水、药皂清洗面部,不擦雪花膏之类的化妆品,以免阻塞毛孔,影响皮脂代谢。
  (3)口服灭滴灵(甲硝唑),成人每次200mg(一片),每日3次,连服7天,停药后10天再服7天。
  (4)外搽灭滴灵冷霜、肤螨灵或10%硫磺软膏。第一次涂后隔10分钟再重涂一次,2-7天为一疗程。尤其要在每晚睡前涂抹,便于雌雄虫体在夜间爬出毛囊交配时将其杀死。
  (5)蠕形螨是一种永久性寄生螨类,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的途径传播、感染,因此,在集体生活环境中,一个人有&青春痘&,其他人就应注意。(曹兴午)《市场报》 (日)
  丝虫病是丝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我国仅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流行。
症状及主要体征:
  丝虫病首先引起丝虫热。丝虫热为周期性发或烘绑疗丝虫病首先引起丝虫热。丝虫热为周期性发热,有时先有寒战、体温可达40℃,2-3天后自退,亦可持续达一周,有的仅有低热,无寒战。丝虫热在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内较常见。急性期突出症状为淋巴结炎、淋巴管炎、丝虫热、精索炎等。它们的特点是有周期性发作,隔2-4周或每隔数月发作一次。发作时常有发热,体温上升达39℃左右,多数持续2-5天,个别病人有高热和谵妄。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两者同时存在,也可单独发生,多在劳累后呈周期性发作。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见于班氏丝虫病;常反复发作,初期表现为发热和阴囊疼痛。患者主要表现为畏寒、发热、咳嗽、哮喘,肺部呈游定性细胞浸润等。
   急性期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丹毒样皮炎急性期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丹毒样皮炎等。淋巴管炎的特征为逆行性,发作时可见皮下一条红线离新性的发展,俗称&流火&或&红线&。上下肢均可发生。慢性管阻塞,慢性期由于淋巴管阻塞,可因阻塞的部位不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1、 象皮肿:是晚期丝虫病最多见的体征。 初期患者肢体大多为压凹性水肿,提高肢体位置,可消退。若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非压凹性水肿,提高肢体位置不能消退,皮肤弹性消失。最后发展为象皮肿。
   象皮肿多发生于下肢及阴囊,其它如上肢、阴茎、阴唇、阴蒂和乳房等处也可出现。由于两种丝虫寄生的部位不同,上下肢象皮肿可见于两种丝虫病,而生殖系统象皮肿则仅见于班氏丝虫病。
  2、 乳糜尿:急性期除上述两种主要的临床表现外,有些患者还有睾丸鞘膜积液等一些慢性阻塞性病变。
  由于蚊子由于蚊子是传染丝虫病的重要媒介,所以在预防丝虫病方面,防蚊灭蚊是主要措施。
  主要治疗药物主要是海群生又名乙胺嗪。近年我国研制成功抗丝虫新药呋喃咪酮,对两种丝虫有良好效果。对象皮肿患者除给予海群生杀虫外,还可结合中医中药及桑叶注射液加绑扎疗法或烘绑疗法治疗。对阴囊象皮肿及鞘膜积液患者,可用鞘膜翻转术外科手术治疗。对乳糜尿患者,轻者经休息可自愈;也可用1%硝酸银肾盂冲洗治疗。严重者以显微外科手术作淋巴管-血管吻合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成虫寄生小肠及幼虫寄生肌肉所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动物源性传染病。在欧美各国发病率很高,我国云南、西藏、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南等省都曾有人体旋毛虫病发生。
  旋毛虫的生活特点是成虫和幼虫都寄生在同一宿主体内,但完成生活史必需更换宿主。雌虫在小肠粘膜中产生的幼虫随血流到达全身各处,但只有到达横纹肌中的才能发育为具有传染性的幼虫,并在感染一月内形成囊包,幼虫蛰居在肌纤维间的囊包内。当被另一宿主吞食到小肠中后幼虫即蜕皮发育为成虫。旋毛虫病在哺乳动物间广泛传播。猪是本病主要传染源,其他肉食动物如鼠、猫、犬、狼、狐、羊、马等亦可感染。人因生吃拌猪肉、腌猪肉、曝晒肉或未烤熟的猪肉,生的狗肉、野猪肉、羊肉、马肉等而感染。
临床表现:
  一般于摄入活幼虫后第一周内可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大便水样,无脓血。第二周内幼虫在血循环内移行并侵入横纹肌内,典型的症状有畏寒、发热(一般为38~4O度C),可持续2~4周;眼睑浮肿,结合膜炎,颜面浮肿,较重者出现下肢浮肿,全身肌肉疼痛、尤以腓肠肌(小腿肚)为显著;部分病人有皮疹,呈多形性,多数为散在性,很少融合,发疹部位主要在躯于和四肢;感染后1~2月(相当于囊包形成期),全身症状减轻,除肌肉隐痛和四肢无力外,一般无其他症状,浮肿消退后下肢可摸到结节。
  从病人肌肉组织中查到襄包是确诊的可靠依据。皮内试验和血清学检查也有助于诊断,血白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治疗本病的特效药有甲苯咪唑等,与强的松合用常可获良好效果。
  注意饮食卫生,猪肉(或其他肉类)充分煮熟〔10O度,30分钟),不吃生的、不熟的猪肉以及被鼠粪污染的食物,是最简单有效的预防方法。
  血吸虫病是一种人和动物都能受传染的寄生虫病。血吸虫的生活史比较复杂。成虫寄生在人、牛、猪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的血液中,因此人和这类动物被称为成虫宿主或终宿主。虫卵从宿主的粪便中排出,如粪便进入河水,虫卵便在水中孵化成毛蚴。毛蚴并不感染人,而要先钻进钉螺体内寄生,钉螺被称为中间宿主。一条毛蚴在钉螺体内可发育、繁殖成上万条尾蚴。尾蚴离开钉螺后在浅表的水面下活动,遇到人或哺乳动物的皮肤便钻人体内,进入血液,使人或动物感染血吸虫病。有尾拗的水称为疫水。在我国的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牛和不圈养的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不论男女老少都容易感染血吸虫病。不经药物治疗,血吸虫病不可能自然痊愈,得过病后也不产生免疫力,治愈后的人如接触疫水,还可以再次得病。
  水灾时洪水泛滥,患血吸虫病的病人及病畜的粪便大量冲人河流和湖塘,钉螺的拿生面积随洪水迅速扩大。洪水为血吸虫病的流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水灾期间和水灾后必须加强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
主要症状:
  自尾蚴通过皮肤钻入人体引起感染,到血吸虫在人体内寄生,病人会产生一系列不同的症状和后果。
1.尾蚴性皮炎:接触疫水时尾蚴钻入皮肤的局部在几小时到3夭内会出现小点或小丘疹,局部发痒。如大量尾蚴钻入,可出现较密集的成片皮炎,容易引起注意;如量较少,则往往被忽略。皮炎约在2一5天后消失。疫区下过水的人如出现这种皮炎,表明已经受血吸虫感染,应去医院接受检查与治疗。
2.急性血吸虫病:一次或短期内感染大量尾蚴后,短则半个月,长则经过1一2个月的潜伏期便开始发病。表现为发热。咳嗽、上腹部疼痛、腹泻时有可能出现粘液血便。体检时可发现肝脾肿大和压痛。如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病人可长期发热,体温常在下午升高,半夜后出汗退热。同时伴有食欲差、肖瘦、衰弱、腹痛、腹泻等,粘液血便的症状可长时间存在。重症病人如延误治疗,可迅速出现腹水、恶液质而死亡。
3.慢性血吸虫病:急性期病人未经治疗可转为慢性,但疫区有更多的病人在少量多次重复感染的情况下,并不出现急性症状,而表现为慢性状态。主要症状为轻重不同的腹痛、腹胀、腹泻,大便长期带有粘液和血,肝脾明显肿大。
4.晚期血吸虫病:感染血吸虫数量大的慢性病人最后都会发展成晚期血吸虫病。病人肝脾肿大、肝硬变、脾功能亢进。贫血、腹水、下肢浮肿,严重时食道下静脉曲张,甚至因其破裂而大出血、呕血、黑便,可常因此而死亡。
治疗措施:
  吡喹酮是治疗血吸虫病的特效药。目前常用一次疗法,即按每公斤体重40毫克计算,将总量一次口服,便可取得良好效果。如:体重50公斤的人。一次口服量为50x40毫克=2克。治疗急性血吸虫病的用药量较大,每公斤120毫克,但总量要分4天服,每天的总量再分成3次服。目的是为了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预防措施:
预防血吸虫病,要针对血吸虫的生活史来进行综合治理。
1.发现病人、病畜,积极治疗,以消灭传染源。
2.消灭钉螺。在血防部门组织领导下,统一进行大规模的灭螺活动。
3.管理粪便(见&水源保护和粪便管理&节)。
4.个人防护。通过健康教育,教育群众尽量避免接触有钉螺分布的疫区水源。血防部门要在疫水区域建立明显的标记,警告人们不要下水,特别是要求青少年不要在疫水区游泳。必须下水劳动的人要穿防护靴、防护眼或使用防护药品。常用的防护药品有:①皮避敌,涂抹一次持续有效4小时;②防拗笔,涂抹后有效8小时。下水前均匀涂布于皮肤,超过有效时间应再涂一次。
5.安全用水。疫区应提倡用井水。使用河水时,可作以下几种处理:①先在水缸里存放5天后再用;②每担水(约50公斤)加新开封的漂白粉1克或漂白粉精一片(潮解后则失效)。漂白粉先要在汤匙中加水调成糊状,再倒入水肛中搅匀, 15分钟后使用;③将河水煮至60t以上时,尾蚴可全部死亡,然后可用。
阴道毛滴虫病
  滴虫病以阴道滴虫病多见,多通过性交感染,是由滴虫或称毛滴虫所致的一种疾病,寄生在人体的滴虫只有3种:①阴道毛滴虫,寄生阴道,尿道及前列腺,主要引起滴虫性阴道炎;②人毛滴虫,寄生于肠道,引起肠道滴虫病;③口腔毛滴虫,寄生于口腔,齿垢及蛀穴,引起口腔滴虫病。临床上的滴虫病,主要指阴道毛滴虫所引起的疾患。男性感染阴道毛滴虫大多无症状,但女性大多有症状,表现为阴道恶臭的黄绿色分泌物,并有外阴刺激症状。近年来认为阴道滴虫与胎膜早破及早产等有关。
   本病以青中年妇女的发病率较高,经4~28天潜伏期后出现阴道炎和外阴炎的症状。
  1)白带增多,为本病最主要的症状。白带一般为黄白色、乳白色或灰黄色,偶为脓性黄绿色,常伴有泡沫,质地稀薄、有腥臭味,病变严重时尚可混有血丝。
  2)检查见阴道及子宫颈粘膜充血、发炎、肿胀、呈鲜红色,有假膜状的斑点、出血点和草莓状突起,后穹窿部可见多量脓性泡沫状分泌物。
  3)分泌物经阴道口波及外阴,刺激外阴部引起滴虫性外阴炎,表现为外阴和阴道口瘙痒及灼热感,有时对刺激不能忍受,甚至有阴道口疼痛。病人常用搔抓外阴而致继发湿疹样改变,局部有糜烂、渗出、结痂和抓痕。
  4)常伴有下腹酸痛,性交时有疼痛感。
  5)阴道滴虫若寄生在女性尿道或膀胱内,则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和血尿。
  6)少数阴道内有滴虫而症状者,称为带虫者(占10%);也有些患者经过一定的时间后症状可逐渐消失而成为带虫者。故STD门诊患者查阴道滴虫应列为常规。
  7)有滴虫性阴道炎者可导致不孕。
  男性滴虫病常感染前列腺和尿道,感染后无任何症状,呈带虫状态,常招致配偶或性伴的连续重复感染,但男性亦可表现为非特异性尿道炎。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中大约有5%~15%,是由阴道滴虫引起。四环素治疗无效的患者,本病发病率更高。
  1.阴道滴虫病:①阴道分泌物增多呈泡沫状;②宫颈阴道壁呈特征性草莓状外观。滴虫检查阳性。
  2.男性滴虫性非淋菌性尿道炎:①尿道口轻度红肿,并有少量粘液,脓性或血性分泌物;②可有膀胱炎或肾盂肾炎;③滴虫检查阳性。
  1.念珠菌性阴道炎:外阴阴道瘙痒,奶酪样或豆渣样白带,阴道有白色假膜。真菌检查阳性。
  2.细菌性阴道病:①非化脓性灰白色粘稠阴道分泌物;②阴道分泌物有鱼腥味,胺试验阳性;③阴道分泌物pH值升高,5.0-5.5;④分泌物中有线索细胞。
阴道滴虫病的治疗方法颇多,但往往不易根治。治疗时必须针对毛滴虫的物性(包括抗药性)及机体的情况,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1、局部用药
  其目的是恢复阴道的正常生理状态和增强阴道的防御能力。
   1)酸性的阴道环境可以抑制毛滴虫的繁殖,故可以用1%乳酸或0.5%醋酸溶液等酸性药液做阴道灌洗,每晚一次;或加用葡萄糖粉撒入阴道内,由阴道内的乳酸杆菌对其行酵介产生乳酸,以恢复阴道内正常酸度,抑制滴虫繁殖而制止发病。
   2)抗滴虫药物:常用的有含砷制剂如滴维净、卡巴砷等,或用曲古霉素栓剂等,于每晚阴道冲洗完毕后塞入阴道深处,共用7~10日。有报道用滴虫粉(含乙酸砷胺或卡巴砷、葡萄糖、硼酸各1克)均匀地撒于阴道内,每晚1次,共用3日,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2、中药治疗
  以清热,燥湿,杀虫为主,常用苦参30g,黄柏15g,茯苓30g,白藓皮30g,水煎后洗外阴及冲洗阴道,再以蛇床子,苦参各9g制成栓剂置阴道内,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3、全身治疗
    因滴虫性阴道炎常伴有泌尿系统感染,毛滴虫可侵入到宫颈腺体内,故仅用局部治疗不易彻底根治,必须应用全身杀滴虫药物。
  1)高效口服杀滴虫药灭滴灵(甲硝唑):为治疗本病的特效药,疗效高,毒性小,男女双方、未婚妇女均可服用,每次用0.2克,每日3次,共用7日,孕妇忌用。如果男方有尿道滴虫病,也可口服灭滴灵0.2克,每日3次,共用7日。
  2)克霉灵(制霉菌素):对滴虫病也有效,剂量为成人10万单位,每12小时服1次,饭后服,连服3日为1疗程。少数患者有恶心、腹部不适等不良反应。本药尤适用于阴道滴虫病合并阴道念珠菌病。
  3)曲古霉素:对滴虫、念珠菌和阿米巴原虫等均有抑制作用,故尤适用于上述混合感染或无法鉴别时选用,每次口服5万~10万单位,每日3~4次,疗程7~10日。
   在治疗期间应避免性交,勤换洗内衣,内衣及毛巾等应煮沸15分钟后再应用;保持外阴部清洁。配偶应同时进行检查和治疗。 因本病易复发,故在临床治愈后的3个月中,每次于月经于净后,阴道内应再局部应用1~2次药物,连续3个月,以巩固疗效。
阴道毛滴虫病
  滴虫病以阴道滴虫病多见,多通过性交感染,是由滴虫或称毛滴虫所致的一种疾病,寄生在人体的滴虫只有3种:①阴道毛滴虫,寄生阴道,尿道及前列腺,主要引起滴虫性阴道炎;②人毛滴虫,寄生于肠道,引起肠道滴虫病;③口腔毛滴虫,寄生于口腔,齿垢及蛀穴,引起口腔滴虫病。临床上的滴虫病,主要指阴道毛滴虫所引起的疾患。男性感染阴道毛滴虫大多无症状,但女性大多有症状,表现为阴道恶臭的黄绿色分泌物,并有外阴刺激症状。近年来认为阴道滴虫与胎膜早破及早产等有关。
   本病以青中年妇女的发病率较高,经4~28天潜伏期后出现阴道炎和外阴炎的症状。
  1)白带增多,为本病最主要的症状。白带一般为黄白色、乳白色或灰黄色,偶为脓性黄绿色,常伴有泡沫,质地稀薄、有腥臭味,病变严重时尚可混有血丝。
  2)检查见阴道及子宫颈粘膜充血、发炎、肿胀、呈鲜红色,有假膜状的斑点、出血点和草莓状突起,后穹窿部可见多量脓性泡沫状分泌物。
  3)分泌物经阴道口波及外阴,刺激外阴部引起滴虫性外阴炎,表现为外阴和阴道口瘙痒及灼热感,有时对刺激不能忍受,甚至有阴道口疼痛。病人常用搔抓外阴而致继发湿疹样改变,局部有糜烂、渗出、结痂和抓痕。
  4)常伴有下腹酸痛,性交时有疼痛感。
  5)阴道滴虫若寄生在女性尿道或膀胱内,则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和血尿。
  6)少数阴道内有滴虫而症状者,称为带虫者(占10%);也有些患者经过一定的时间后症状可逐渐消失而成为带虫者。故STD门诊患者查阴道滴虫应列为常规。
  7)有滴虫性阴道炎者可导致不孕。
  男性滴虫病常感染前列腺和尿道,感染后无任何症状,呈带虫状态,常招致配偶或性伴的连续重复感染,但男性亦可表现为非特异性尿道炎。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中大约有5%~15%,是由阴道滴虫引起。四环素治疗无效
版权所有(C)2013&网络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亢会引起哪些疾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