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历城区教育局职业护理学院去章丘埠村镇煤矿医院怎么走

来自中文百科专业版
济南市:趵突泉
  济南(:Jǐ Nán;:Jinan City),省会,副省级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山东省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以及金融中心,中国环渤海地区南翼和中下游地区中心城市,区域性金融中心。位于山东省中西部,北临,南依。市居盆地,四面环山。东邻、,南与、接壤,西隔黄河与相望,北与交界。地理坐标为北纬36°1′~37°4′,东经116°12′~117°44′。全市共辖6市辖区、1县级市、3县,总面积8177.21平方公里,2010年市区常住人口433.60万人。济南拥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的发祥地。因境内泉水众多,故被称为“泉城”。是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软件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以及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济南历史悠久,是闻名世界的史前文化——的发祥地。文物古迹众多,既有新石器时期的龙山黑陶文化遗址,又有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既有中国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筑——汉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又有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2600年前,齐国在此筑城,济南成为当时齐国的边防要塞。济南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尤以、、历史悠久,为人民倍加喜爱。
  济南地理条件优越,自然环境优美,素以泉水众多,且清冽甘甜称著于世。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巩对济南泉水写下过如是赞语:“齐多甘泉,甲于天下”。清代著名小说家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形容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济南泉水,城区散布约一百余处,号称“七十二名泉”,故济南又被世人冠以“泉城”之雅号。诸泉千姿百态,分布为趵突泉泉群,五龙潭泉群,珍珠泉泉群,黑虎泉泉群。、与趵突泉,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
  “济南”之名来源于时设立的。济南之“济”指济水,济南意为济水之南。古济水发源于现,流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山东段。后因黄河在新莽天凤元年(14年)从这地改道流入其济水的以北的那一段河道。在1128年改道时,黄河下游流入,1855年改道时,黄河下游流入济水。因此成为了黄河下游的干流河道。而济南、济源、济阳、济宁等地名还是保存了下来。
  市树:柳树 市花:荷花
  邮编:250001 代码:370100 区号:0531
  济南素有“泉城”之称。盛水时节,在泉涌密集区,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绮丽风光。文学家评价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地理学家称赞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
  《春秋·桓公十八年》有“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记述公元前694年与在泺水相会之事。泺水之源,即今之趵突泉。地理学家在《·卷八·济水二》中描述道:“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有人立一方《》,列举了。此后,便有济南“七十二泉”之说。元代文学家在《济南行记》中说“济南名泉七十有二”。于钦在其《齐乘》一书中,把七十二泉的名字、位置记录了下来。初作《》,对济南名泉一一加以吟咏。到了,记述泉水的诗词歌赋,更是数不胜数。
  济南泉水数量之多,在中国城市之中罕见。清在《贤清园记》中说:“旧者九十,新者五十有五”,共145处。 年间编纂的《济南府志》说“总一百五十一泉”。时期的文人在其《听泉斋记》中的说法则更加符合实际:“历下之泉甲海内,著名者七十二泉,名而不著者五十九,其他无名者奚啻百数。”据山东省水文地质一队1964年调查,仅市区即有天然泉池108处。 济南市城市规划建设领导小组1980年调查材料列举了119处泉池。月间和 1997年8月至10月,市园林局编志人员又以上述记载为基础进行调查,在老城区范围内查出有名称的泉池139处。截至1997年10月,除湮没、填埋者外,尚有103处泉池基本完好,其中属金《名泉碑》所列七十二名泉者有41处。另外,在居民院落内还有30处无名称的泉池。这些有名、无名的泉池,集中在东起青龙桥,西止筐市街,南至正觉寺街,北到大明湖,面积仅2.6平方公里的旧城区范围内。
  济南泉水多如繁星,各具风采。或如沸腾的急湍,喷突翻滚;或如倾泻的瀑布,狮吼虎啸;或如串串珍珠,灿烂晶莹;或如古韵悠扬的琴瑟,铿锵有声……使得历代文人为之倾倒。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名人如、、、、、、、等,都留下了赞泉的诗文。这些泉水,或以形、色、声、姓氏、传说、动植物、乐器、珍宝取名,或无名而名,各具情趣。
  济南泉水还以质纯味甘著称。泉水来自岩层深处,受气温影响甚微,水温比较稳定,常年保持在17~18摄氏度,无色无味,清冽甘美,为优质饮料。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济南“普利思”矿泉水,即是直接从地下汲取而成。经国家地矿部门鉴定,矿化度为650,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每升含有:锂(Li)0.12 毫克、锶(Sr)0.99毫克、锌(Zn)0.13毫克、镁(Mg)35.55毫克、溴(Br)0.5毫克、钙(Ca)62.68毫克、偏硅酸(H2SiO3)76毫克。
七十二名泉 → 参见:
              
              
                
              
              
                
                 
               
               
  →历史上关于济南七十二名泉的记载共有三处:
元代至元年间于钦《齐乘》转述的金代《名泉碑》;
明代崇祯年间刘敕《历乘》载晏璧作于明永乐年间的《济南七十二泉诗》;
民国初年《续修历城县志》所载郝植恭作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济南七十二泉记》。三处记载的七十二泉均不尽相同。
              
               
             
济南市现辖6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3个县:
市辖区:、、、、、;
县级市:;
县:、、。
  习惯上,济南的市中、历下、天桥和槐荫四区和历城区的洪家楼、山大路、全福和东风四个街道办事处,被视为主要城区,位于南部山脉和黄河之间。济南高新区为国家级开发区,行政独立于六区。长清区(大学城)和历城区(唐冶、孙村)为新城区,距离市区较远。且历城区王舍人、仲宫、华山镇等乡镇接近市区,实际常驻人口和城建面积均较大,远高于乡镇规模,近似于县城水平。历城区南部为山区。
  济南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济南市区以东章丘北部西河、小荆山等地古遗址的发掘表明,在8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已有先民在这里生息、劳动,建立了聚居地。在济南市西郊田家庄,章丘县王官村、城子崖、宁家埠,长清县张官庄和平阴县境内,发现有距今年前的北辛、大汶口、龙山和岳石文化遗存。
  济南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198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八九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济南地区就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目前这一时期的遗址全省发现约七八处,其中仅济南章丘就有4处。距今年前的北辛文化时期的遗址,已在境内发现8处,是山东省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
  此后的大汶口文化时期(距今年),各地先民在济南地区的活动更加频繁,因而遗留下来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遗址,其中章丘的王官、焦家,长清的大柳杭,平阴的周河等,内涵丰富,面积广大。与大汶口文化一脉相承的是山东龙山文化(距今年)。龙山文化于1928年在今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首次发现而被命名。通过对城子崖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发现在龙山文化时期,该处已有一座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城址,其规模居全国已发现的8处同时期城址之首。1961年国务院将城子崖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石文化(距今年)是山东地区继龙山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夷人文化。目前,济南地区已发现该时期遗址达数十处,其中尤以章丘县境内数量最多,城子崖遗址仍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遗址。遗址上的龙山文化城址之内,存在一个面积17万平方米左右的岳石文化城址,这是国内发现和确定的第一座夏代城址。
  已进入奴隶社会的商代,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在城子崖一带,建立了谭国。
  西周建国后,行分封制,济南地区属齐国。此时,谭国仍继续存在。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收有谭国一位大夫所作的讽剌诗《大东》,是现存最早的一篇有关济南的文献。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此时的济南,仍地属齐国。春秋时期著名的齐晋“鞍”之战,即发生在今济南市北郊马鞍山一带;战国时期的齐国大思想家邹衍,创立阴阳五行学说,为稷下学派著名学者,其墓即在章丘;卢人(今长清人)扁鹊,精通内科、妇科、五官科、小儿科,创立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郡县制。今济南市区地属济北郡,称历下邑。
  汉初, 设立济南郡,此为“济南”一名出现之始。济南郡治设于东平陵(今章丘县平陵城) 。 汉文帝时,年过九旬的济南人、秦博士伏生口授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使之得以流传后世。汉武帝时的博士弟子济南人终军,先后出使匈奴和南越,为统一中国做出了贡献。东汉,为济南国。灵帝时,曹操任济南相,政绩颇著。位于长清县孝里镇的古建筑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建于东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室内的画像及题字,被列为全国书法艺术名碑。
  魏晋南北朝时期,济南多处于战乱之中。晋永嘉(307~312年)年间,济南郡治由东平陵移至历城。自此,历城便成为济南地区的政治中心。
  进入隋唐,社会趋于稳定。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济南郡为齐州,治所仍在历城。隋唐时期,佛教在济南十分兴盛,留下众多的佛教胜迹。主要遗存有历城柳埠四门塔、千佛崖石窟造像、龙虎塔、九顶塔,以及千佛山、青铜山、玉函山、龙洞等地的石窟造像等。四门塔为全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塔,与其附近的千佛崖石窟造像(含龙虎塔、九顶塔),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魏的长清灵岩寺,唐代极为辉崇,今亦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高僧、长清人义净,继玄大壮之后赴印度取经,译佛经百余部,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宋开国后,济南沿称齐州。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升州为府,齐州遂为济南府。社会的长时期相对稳定,使济南呈现一派太平盛世景象。著名诗人黄庭坚曾以“济南潇洒似江南”的诗句赞美济南的湖光山色。曾巩任齐州知州时,勤政之余,饱览胜迹,每至一地,总赋诗撰文,为济南山水锦上添彩。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入侵,在济南建立了金地方政权,遭到济南人民的强烈反抗。1161年,爆发了耿京、辛弃疾领导的农民起义。随后,红袄军、杨妙真领导的起义军均在济南地区活动过。北、南宋之交,济南“二安”相继蜚声文坛: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词作情真、意深、语新,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婉约派”之宗;“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字幼安),不仅是一位毕生致力于国家统一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高产的文学家,他创作的词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金代,济南仍为府,属山东东路。此时,在城北开凿了小清河,直通至海,使济南成为重要的盐运集散地,对后世本地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元代,济南为路,属元王朝的“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
  金元之际,济南仍是文化繁荣之乡。著名散曲家、济南人杜仁杰博学多才,诗文俱佳,他曾多次同文学家元好问共游济南。元好问在遍游济南山水后,写下“羡煞济南山水好”、“有心常做济南人”等颂扬之词。元代,济南文风日盛。著名者有宋、辽、金三部正史的总裁官张起岩,戏曲作家武汉臣、康进之,散曲作家刘敏中、张养浩等。张养浩,济南人,他的散曲造诣极高,元代的散曲,至他达到高峰。书画家、湖南人赵孟?,元至元二十九年(1293年)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任职3年间留下许多诗画,最著名者当推《鹊华秋色》图,成为传世之作。地理学家、益都人于钦,亦曾在济南做官,他游览山川,走访故老,考察齐地风土人情,完成了著名地方志书《齐乘》。
  明初,曾置山东行省,济南始为山东首府,是山东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及按察使司驻地。从此,济南成为山东地区的政治中心。清代,济南仍为山东省治。
  明清两代,济南经济发展较快,清康熙以后,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城市。与之相适应,文化事业相当发达,一批著名学者应运而生。明代文坛著名的“前七子”之一、历城人边贡,诗作以清新婉转、平淡和粹、兴象飘逸见长;“后七子”领袖李攀龙,则是文学复古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对明代文坛产生过较大影响;著名戏剧作家、章丘人李开先,有《宝剑记》等传世;清代著名学者、历城人周永年,是《四库全书》的主要编纂者之一;马国翰则穷其毕生精力,完成《玉函山房辑佚书》,成为中国辑佚学的煌煌巨著。余如许邦才、殷士儋、于慎行等,均在文坛享有盛名。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涌入中国,宰割掠夺,济南亦未幸免。1897年,德帝国主义侵占胶州湾,后又强修胶济路,从胶澳(今青岛)直达济南。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城市区域随之扩大,工商各业有长足发展。1911年末,津浦铁路黄河大桥建成通车,济南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在此前后,德、日、英等国先后在济南设领事馆,开办银行、商店、教会、学校、医院等,济南进而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主要立足点之一。然而,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始终遭到济南人民的强烈反抗。山东地区义和团运动的首领朱红灯曾在长清一带活动,在“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口号鼓动下,济南城乡的反帝爱国运动达到高潮。
  中华民国成立后, 改府为道, 济南初属岱北道, 1914年改称济南道。1929年设立济南市。
  民国以后,济南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革。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济南各界罢工、罢市、罢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很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0年夏秋,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生王尽美、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学生邓恩铭等人成立了共产主义学会,并在学生中发起组织进步团体“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1921年春,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建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国内建立最早的共产主义组织之一。7月,王尽美、邓恩铭代表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次年5月,中共济南独立组正式成立,王尽美任组长,有9名党员。到1927年5月,济南已建立津浦大厂、一中、一师等20个中共支部,党员发展到50人。中共济南党组织成立后,不但领导了济南工人运动,而且积极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宣传和其他形式的革命斗争。1928年,日本侵略军在济南制造了举世震惊的“五三”惨案,中共济南党组织立即号召民众起来,誓死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积极组织开展对日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济南市委选派党员和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分赴山东各地,参加抗日武装起义和创建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济南人民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开辟了南部山区抗日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期间,济南党组织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日,人民解放军攻克济南,济南解放。济南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山东省委员会、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山东省人民政府、政协山东省委员会、济南军区和山东省军区机关均设驻于济南,济南继续保持着山东省的政治中心地位。
  济南因地处古四渎之一的"济水"(古道今为黄河所据)之南而得名。公元前16年设立济南国。1929年7月析历城县城和城外商埠及四郊设济南市。
  市中区 辖区原为古历城属地,1955年9月起称济南市市中区。因地处济南市市区中南部而得名。
  天桥区 日定名为天桥区,因辖区内建有横跨胶济、津浦铁路的天桥而得名。
  历下区 春秋战国属齐国,因在历山之下而得名。1955年9月改称历下区。
  槐荫区 因其辖区内以槐树命名的街巷较多,1955年改称为槐荫区。
  历城区 西汉景帝四年(前153年)设历城县,因处历山(千佛山)下而得名,1987年撤县建历城区。
  长清区 秦置卢县,东晋改为太原县,隋始名长清县,因境内有齐长城和清水而得名。日撤县设长清区。
  章丘市 公元556年,高唐县迁至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596年,改称为章丘县。1992年,撤县设章丘市。
  平阴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榆山县,大业二年(606年)改称平阴县。因境内地处古东原地平,又位于济水之阴而得名。
  济阳县 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置县,因其地处济水之北,故名为济阳县。
  商河县 因有河水流经,故名河县,1086年改为商河县。
  济南市位于北纬36度40分,东经117度00分,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可分为三带:北部临黄带,中部山前平原带,南部丘陵山区带。
  境内主要山峰有长城岭、跑马岭、梯子山、黑牛寨等等。陆地面积8154平方千米,山地丘陵3000多平方公里,平原5000平方公里。
  济南境内河流主要有黄河、小清河、徒骇河三大河流。除这三大流量较大的河流外,还有南部山区季节性比较强的锦阳川和锦绣川两大河流。
  湖泊有大明湖(济南市区)、白云湖(章丘市)、芽庄湖等。
  济南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高温多雨,秋季较为清爽,冬季风大寒冷。1月平均气温-0.4℃,7月平均气温27.5℃;极端最高气温42.5℃(日,市区),极端最低气温-26.8℃(日,章丘),市区极端最低气温-19.7℃(日);年平均气温14.7℃,年平均降水量672.7毫米,且山区较平原降水量大达710毫米,由于地表倾斜,不易存水。
  济南夏季降水多于一般北方城市,加之三面环山的地形令水汽和热空气回流聚集,导致了济南的夏季高温湿热。年日最高温≥40℃天数19天。
  古城西关在明清时期就有不少店铺。自清朝后期,济南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1904年,山东巡抚会同当时的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清廷在济南开设商埠,“准各国洋商并华商与划定节内租地贸易”。开埠以来济南市的工商业有较快发展,并逐步成为一个主要的商业城市。20世纪初由德国修建的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交汇与此,更促进了济南的繁荣。当时著名的商业区有“一巷,二路,三街,四场”(即剪子巷、经二路、估衣市街、筐市街、普利街、万紫巷商场、大观园商场、新市场、国货商场),著名的店铺摊贩有十大货栈、八大花行和十大酱园,多聚集于经一路、经二路与纬七路一带。瑞蚨祥也发祥于济南。
  1948年国共内战时期,由于战乱,济南的商埠、市场逐渐凋零,大批商户倒闭,经济也随之萎缩。
  山东省的交通建设位于全国前列,全省遍布密集的高速公路网。国家公路,省级公路和县级以及县级以下公路互相连接,四通八达。公路路况良好。济南市作为省会,连接着全省主要干道,除此之外,铁路和航空也十分发达。
  济南的铁路建设始于二十世纪初,1904年建成胶济铁路,1911年建成津浦铁路,济南遂成为中国重要的铁路枢纽。
  途经济南的主要铁路干线是京沪高速铁路、胶济铁路客运专线、京沪铁路、胶济铁路和邯济铁路,济南铁路局也位于济南市。
  始建于1904年的济南火车站是全国大型综合客运货运站之一,属特等站,乘坐从济南火车站始发和途经的快速列车可以到达全国各省会和主要城市。
  济南西站是全国大型现代化客运站之一,属特等站,是京沪高速铁路的五大始发站,乘坐从济南西站始发和途径的高速列车和动车组可以到达京沪高铁沿线各城市。
  济南东站是胶济线上的二等客货运车站。
  目前济南有往来各省会(不包括拉萨)和主要城市的国内航班91个,直飞烟台、青岛和临沂的省内航班4个,以及通往香港、首尔和新加坡的国际航班7个,日,济南市台办发布消息称,经过两岸民航机构的协商,两岸定期航班及新增航班确定将于日起飞。济南至台北直航定期航班首航日定于日。
  1992年建成的济南遥墙国际机场是全国大型综合机场之一,可以起降大型民航货运班机。2004年改建的机场建筑大大提高了济南机场的客货吞吐能力。
  途经济南的全国主要线路有国道104线、220线、309线。市区北部跨越黄河铁路桥一座,公路桥一座,浮桥一座。依托山东发达的高速公路网,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号称“中华第一站”,连续六年发送旅客人数位居全国第一。
经济南地区的高速公路:
青银高速公路(青岛—银川)
青兰高速公路(青岛—兰州)
京台高速公路(北京—福州)
京沪高速公路(北京—上海)
济聊高速公路(济南—聊城)
济广高速公路(济南—广州)
  京福高速公路和京沪高速公路与青银高速公路,济南绕城高速互通。
  济南市城区道路网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基本上已经定型。从总体上看,济南的城区交通呈现“五横四纵一跨越”的格局。
五横(自西向东):
国道220-经十西路-经十路-经十东路-国道309(国道308共线),贯穿南部城区的主要交通干线。与纬二路交会于八一立交桥。
南辛庄街— 经七路-泺源大街-和平路
经四路—共青团路—泉城路—解放路—解放东路(和-工业南路-世纪大道直通章丘)
国道104-济微路-营市街 - 槐村街 - 经一路-明湖西路 - 明湖东路 - 花园路 ,规划至飞跃大道通济钢新村南(鲍山新苑)、韩仓新区、唐冶,现高新区北部未建成,韩仓以东未建成 。
无影山中路 - 北园大街-工业北路-102省道(老济青(州)公路),北部城区,除工业北路及其以东均为高架公路,规划并预留延伸高架公路经济钢到达郭店高速公路入口的条件。
  另外近些年实际上已经形成了 经十一路—旅游路,小清河北路-荷花路,一南一北两条新的东西向交通骨干线路。
四纵(自南向北):
纬十二路 - 济齐路,南起经十路
省道103—英雄山路 - 纬二路 - 天成路 - 济泺路-国道309
历山路 - 历山北路;南起经十一路上的山东省博物馆,延伸至北园路
二环东路 - 将军路(大桥路)-国道104(国道308、国道220共线),是城市环路的一部分,向北延伸至黄河公路桥,现全程为高架公路。
  2009年奥体东路完工形成了一条新的南北向骨干线路,另外随着城区东扩加速舜华路、凤凰路、凤鸣路也逐步并入城区的骨干交通网络。
顺河高架(南起体育中心,北至绕城高速、青银高速)
  注意:济南的道路标注与地理上的经纬线正好相反,经路东西方向延伸,纬路南北方向延伸。
  济南的道路经纬命名源自“织物”长短称谓。1904年,胶济铁路建成通车,清政府勘定西关外一区域作为济南商埠。当时的商埠区境界东西长约五里,南北则不到三里。而在当时,济南纺织业较为兴盛,根据古时织物“长者为经、短者为纬”的称说,就命名商埠区内的东西方向道路为“经”;把南北方向的道路命名为 “纬”与经路垂直相交。而经纬之间的短纬路一般命名为小纬路,现在,济南仍有小纬二路、小纬六路、小纬九路、建国小经三路。
  济南市区公共交通的历史始于1938年日伪政府设立的“华北交通株式会社济南自动车营业所”。现在济南1路公交的中间一段仍沿当年1路车的路线运行。济南市公共交通十分发达,为全国公共交通建设先进示范城市。为保证公交优先,市区主干道大多建设有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的信号优先措施也在逐步实施中。
城区公共交通
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为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市区内共有近5000辆公交车辆,公共交通线路200余条,由济南市公共交通总公司承运,基本遍布于城市每个角落,市区线路均为无人售票车,单一票价,普通车投币1元,K开头空调车及BRT线路2元。出租车作为公交车的灵活补充,起步费8元。根据公交线路的属性,济南市市区公交车可分为五类:
快速公交系统:济南市政府称为“BRT”。目前有七条线路,票价两元,不使用月票,并实行车站内免费换乘。由于采用了硬隔离中央专用道、信号优先等措施,车速较普通公交有很大提高,目前已成为市区重要的公共交通形式之一。但“BRT”公交的专用车道挤占了马路空间反而使得交通状况恶化,而且在一些拥堵路段仍然要受到信号灯等各种因素的困扰,因此招致部分公众批评。
常规公共汽车:遍及市区各地,票价一元,绝大部分线路使用月票,部分特殊线路不使用月票。
公共无轨电车:10开头,目前有4条,均为济南市重要的公共交通线路,客流量大,运营时间长。票价与普通公交汽车相同,票价一元,使用月票。
公共汽车K线路:空调车,票价两元,不使用月票。
学生班车/超市班车/企业班车特别线路:为大型学校、超市、企业接送学生、顾客、员工的专用线路,随着该类型线路发展和线路的增多,2008年3月起,其班车统一以50/60/70开头,与各公交线路并排,成为另一类公交体系。
近郊线路由济南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第三公司运营,去往南部山区村镇的公交车为88路及其十余条支线,这些支线中大多数在仲宫总站发车。无人售票。市区发车站在齐鲁医院(青年西路,山东省体育中心北1500米)。北郊大桥镇政府有89路(至全福立交桥)、130路(至洛口)及89路支线,票价一元。向东郊去的线路号为以3开头的三位数(如307、314、321等)。
远郊线路由济南市长途客运集团运营,线路号为以K9开头的三位数(如K904等)。目前济南长运集团原有的郊县线路正逐步改造为K9XX线路,由市交通局统一管理。
轨道交通计划
日,济南市的政府官员向媒体透露,济南将启动建设地铁的计划,预计在2022年完工。[20][21]日济南市对轨道交通R1、R2、R3三条线路进行了公示。对于日益拥挤的城市和济南特殊的带状城市格局,修建轨道交通势在必行。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轨道交通计划一再被搁置,导致目前城市交通问题严重。请参见济南地铁。
省内和全国客运 济南长途汽车站是位居全国前三的大型长途客运站。其它的主要客运站有:
长途客运总站(济泺路与北园路交界口)
长途客运南站(七里山)
长途客运东站(甸柳庄东)
长途客运联运站(火车站广场)
长途客运高速站(段店立交桥西)
长途客运中心(堤口路)
章丘大葱 公元前681年传入齐鲁大地,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1552年,该葱就被明世宗御封为“葱中之王”。
平阴玫瑰 史书记载平阴栽植始于汉朝。明万历年间繁衍扩大,明末开始用玫瑰花酿酒、制酱,清末形成规模生产。
济南黑陶 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故称之为“龙山文化”。龙山黑陶具有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声如磬四大特色,被称为“原始文化的瑰宝”。黑陶全部采用手工制作,造型秀雅、质地坚固,主要有罐、壶、杯、瓶、尊、篮、钟、鼎、香熏、画盘、地动仪、笔筒、蜡台、台壁;壁饰、壁画以及人物、动物造型等。
木鱼石茶具 木鱼石是寒武世纪浅海中自然沉积形成的一种珍贵矿产资源,产于五岳之首—泰山山脉一带的长清区境内,距今5.5-5.8亿年。
羽毛画 是中国独创的传统工艺,采用优质养殖家禽羽毛为原材料,以浮雕方式手工制作,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山东济南的羽毛画作品,设计新颖,底色自然流畅,色泽丰富鲜艳且永不褪色。曾多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览,被誉为“泉城老虎”。
平阴阿胶 因产于原东阿县城(现平阴县东阿镇)而得名,它以专用黑驴皮与当地得天独厚的天然水质——狼溪河水熬制而成,已有两千年历史。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将阿胶称为“圣药”,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
济南根雕 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是充分体现济南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明湖藕 与湖中所产的蒲菜、茭白被誉为“明湖三美蔬”,老济南们雅称明湖藕为“白莲藕”。白莲藕具有开胃健脾、滋补强身、清瘀理气之功能,历代被誉为天然的绿色补品。由于它肉肥质嫩,块大脆甜,嚼后无渣,旧时湖民们将它当作一种时令水果卖给游湖的游客,美其名曰“水晶藕”。
红玉杏 又称“金杏”,主产于济南市历城、长清,有2000多年栽培历史,为山东杏中之魁。红玉杏果实呈圆形,单果重60-83克,最大单果重150克,可食率91.6-93.9%。果皮、果肉均为桔红色,肉细嫩,酸甜可口,耐贮运。
糖酥煎饼 “三龙牌”糖酥煎饼,采用特产“龙山小米”为主要原料,辅以“涌泉”矿泉水,经科学配方烘制而成。主要有花生、山楂、芝麻等30多个品种。相传郎公和尚主持神通寺时,庙里僧人常以煎饼为主食,一日误将花生掺入料中,摊出的煎饼酥脆可口,从此就有了酥煎饼的说法。
鲁绣 济南刺绣亦称鲁绣,是山东省著名的传统刺绣,也是我国刺绣史上记载最早的绣种之一。济南刺绣素以丝绣、发绣著称,特别是发绣,是以人的头发做绣线,工艺细腻,风格独特。
商河县彩椒 商河县彩椒基地始建于2000年6月,位于商河县城以南,辖玉皇庙办事处和许商办事处部分地区,总占地面积2万亩。主要种植以色列、荷兰等国外甜椒品种,这些品种抗病高产,耐贮运,单果重在0.5斤以上,颜色有绿、红、黄、紫、白等5种。
龙山小米 章丘的著名特产,全国四大名米之一,龙山“三珍”之首,素有龙米之称。以其独特的品质,曾被选为历代皇室贡品。龙山小米民间俗称“阴天旱”,因其阴天时叶子卷曲貌似天旱而得名,所产小米香味浓郁、色泽金黄、性粘味香,煮成稀饭,食之醇香可口、实为滋补佳品。
明水香稻 产于章丘市的明水镇,已有2000年的历史,从明朝开始就作为贡米向皇帝进献.以浓郁的香味而闻名中外。
川蜜玫瑰梨丸子
龙桑寺贡品酥
垛石平安酱驴肉
  济南历史上涌现了很多文人墨客,最著名的就是所谓的“济南二安”:(号易安)和(字幼安),李清照是上最著名的女词人,词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创造了“易安体”,同时也被称为“婉约派”之宗。辛弃疾被认为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多表现其爱国热情,被誉为“词中之龙”。元代的,造诣极高,在他的时期达到顶峰。
  历朝历代许多墨客骚人也曾造访济南,其中包括的、,的、,金元时期的,明代的、,清代的、,民国的等。杜甫曾诗曰:“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其中“此亭”指大明湖中小岛上历下亭。老舍之《济南的冬天》已被选进中国大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如今在大明湖南岸亦建有老舍纪念馆。
  济南话属北方官话体系,与普通话相差不大,只是音调不同,会普通话的很容易听懂济南话。而由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来济南工作定居的外地人的增多,90后出生的“新济南人”在家庭和学校里通常使用普通话,因而导致了济南话使用者的逐渐减少。
  济南话的语调相对简单,普通话的一声济南话为三声,普通话的三声济南话为一声(即一三对换),普通话的二声济南话为四声,四声调基本相似。因此大多数人可以听懂济南话,但有很多方言性词组及俚语需要额外解释。
  济南地区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级重要石刻4通;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8处。1928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章丘城子崖发现的以为特征的,是全国最早发现的两支史前文化之一。建国40多年的考古活动已基本确立了由、、龙山文化、、至的先秦文化序列,成为山东地区乃至全国古文化发展脉络最清晰的几个地区之一。
古文化遗址
 以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李文化(距今约八九千年)为主要遗存的遗址。位于位于西北约400米。
 以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李文化为主的遗址,兼有北辛文化晚期至大汶口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东周至汉代及宋元时期的遗存。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刁镇茄庄村南。
 北辛文化(距今约年)至战国时期的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刁镇王官村南、西,东南距小荆山遗址约3公里。
 时代约相当于北辛文化的遗址。位于长清县归德镇张官村北。
 以大汶口文化(距今约年)和龙山文化(距今年)为主的遗址。位于平阴县洪范池乡周河村北。
 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兼有少量汉代遗存。位于长清县双泉乡大柳杭村西约100米处。
 大汶口文化遗址,兼有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山东地区夏代文化,距今年)和商代、汉代的遗存。位于章丘市党家乡焦家村西约800米处。
 大汶口文化至战国时期的遗址。位于章丘市明水镇马安村西南约250米处。
 龙山文化的代表遗址和命名地,兼有岳石文化和周至汉代的遗存。位于章丘市龙山镇以东武原河畔被称为“城子崖”的台地上。东距平陵故城近2公里,北与孙家商周遗址连成一片。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4个月的勘探和试掘,发现了分属于龙山文化时期、岳石文化时期和周代的3个城址。
 包含有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和汉代遗存。位于章丘市宁家埠乡王推官村南,向北可延伸至村内。
 龙山文化遗址,兼有大汶口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时期的遗存。位于章丘市曹范乡邢亭山村西北约200米处。
 商代中晚期遗址。位于济南市郊区王舍人镇大辛庄东南。
 商周时期遗址。位于长清县归德镇小屯村东,前平村西南的濒河高地上。
 岳石文化至商周时期的遗址。位于平阴县栾湾乡让庄铺村。
 商周文化遗址,另有少量大汶口文化及岳石文化遗存。位于长清县城关镇陈庄村村南。
 汉代济南国、济南郡、平陵县治所遗址。位于章丘市龙山镇驻地东北,西南与城子崖遗址相距近2公里。
  济南市自1949年以来,发现新石器时代至明清各时代的古墓葬数以百计。新石器时代至先秦,多为土坑及土圹竖穴墓;秦汉时期出现石椁墓,此后流行石室墓及砖室墓,其中尤以装饰各类题材的画像石及壁画墓最负盛名。许多墓葬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魏晋以降,出现穹窿顶砖、石室墓,室内装饰流行壁画或砖雕壁画,这种风格一直持续至金元。明代贵族墓葬的代表当推德王世系墓地,其中位于长清县五峰山乡的6座德王墓,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明代亲王家族墓地。清代盛行砂、白灰、黄土掺混的三合土多室并列墓,墓内往往镶嵌浮雕静物、花卉或唐诗宋词联等石刻。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镇济钢新村内。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
 位于济南市天桥区北园镇鹊山南村内。
 战国晚期墓葬。位于济南市文化东路济南柴油机厂院内,地处千佛山北麓缓坡。
 战国晚期齐墓。位于长清县归德镇岗辛村北。
 西汉晚期墓葬。位于平阴县刁山坡镇新屯村、李塘村南首,二郎山北麓坡地上。
 东汉晚期大型画像石墓。位于平阴县东阿镇孟庄南100米处。
 东汉晚期砖石混合结构墓。位于济南市市中区七贤镇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内,北为青龙山。
 北齐墓葬。1位于济南市历下区马家庄南(现山东省冶金宾馆楼下),燕子山北麓坡地上。
 唐代墓葬。位于济南市历城县彩石乡西彩石村北1公里赵山之阳,济王公路南侧。
 唐代墓葬。位于济南市历城县彩石乡西小龙岗村西南1000米。
 元代墓葬。位于济南市郊区北园镇张公坟庄东侧。
 元代单室壁画墓。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郭店镇山东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郭店工区院内。
 元代墓葬。位于章丘市刁镇茄庄南,长白山西麓。
 元代墓葬。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港沟镇大官庄东北隅。
 元代墓葬。位于章丘市旭升乡西酒坞村南砖窑厂内。
 元代单室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位于济南市文化东路济南柴油机厂内。
 位于长清县五峰山乡驻地东马村迤东,青崖寨山之阳。
 明代墓葬。位于章丘市埠村镇东鹅庄南。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大门牙村北山南麓。
 明代墓葬。位于济南市历城区党家庄镇凤凰山南麓,殷家林村东北300米处。
  济南历史上保留的古建筑较多,这些建筑主要分为房屋式建筑和桥梁、塔、幢等杂式。房屋建筑多数为寺庙建筑,这些建筑的群组都由一个个大小不同的院所组成,采用中国古建筑传统中轴对称的布局,大部分采取四合院形式。建筑常见的屋顶样式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及卷棚顶等。建筑类型分殿、堂、楼、阁、廊、亭等等。按结构可划分为石构建筑,砖、石、木混合结构建筑两大类,有汉、隋、唐、宋及明、清各时代实物遗存。
 位于济南市南郊35公里的柳埠镇琨瑞山之北,坐落在南北狭长的金舆谷两侧的谷地上,始建于公元4世纪后半叶。始称朗公寺。
 位于泰山北麓长清县万德镇灵岩峪方山之阳。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济南南郊柳埠镇亓城村秦家庄东北的灵鹫山亓城峪山腰间,因寺内有九顶塔而得名。
 位于长清县旧城内西北隅北宋真相院旧址。
 位于平阴县翠屏山(又名水山)顶的玉皇阁院内。
 位于济南市市中区长春观街9号。
 又名真武庙、北极庙。位于济南市大明湖北岸。
 又名“吕公祠”、“吕祖阁”。位于济南市趵突泉公园内。
 位于长清县五峰山乡林场。
 古代道教建筑。位于济南市历城区华山镇华山南麓。
 明清建筑物。位于章丘市曹范乡叶亭山村南。佛教建筑群,始建年代不详。
 位于济南市寿康楼街2号。是济南较早的祠堂之一。
 位于济南市礼拜寺街。
 位于济南市永长街。
 东周时期齐国修筑。
 位于长清县孝里镇孝堂山(原名巫山)顶。
 明代建筑。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路小学院内。
 位于平阴县东阿镇中部,横跨于狼溪河上。
 又名古历亭,以临近历山(千佛山)而得名。位于济南大明湖中的方形岛上。
 在济南大明湖北岸。是一座具有民族形式的庭园。
 位于济南珍珠泉东侧昔时为清山东巡抚及民国山东军政首脑施政、断狱的场所。
石窟寺与石刻
  自北魏以来,佛教开始盛行,兴建寺庙,开凿石窟、摩崖风靡。济南地区是齐地至中原及南北交通要冲,自古至今是山东地区佛教活动中心,保留大量的佛教遗迹,就石窟寺而言,举凡北魏、隋、唐、宋(金)、元、明各代造像齐全,堪称国内石窟艺术的编年大全,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
 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之南,罗袁寺顶山阴。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港沟镇龙洞山(亦称禹登山)。
 位于长清县五峰山乡石窝村东的五峰山西端顶部。
 隋代凿刻。位于济南市历城区十六里河镇玉函山西侧山崖上。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港沟镇龙洞村东约1.5公里白云峰下。
 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阴悬崖上。该石窟群是国内少有的隋代造像群之一。
 亦称“神通寺造像”,唐代开凿。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柳埠东北白虎山腰。
 唐代凿刻。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锦绣川乡老庄村北青铜山阳悬崖上。
 位于济南市郊区姚家镇佛慧山北部山腰。
 唐代石窟造像,又称证明功德龛、证明殿。位于长清县灵岩寺方山之阳近顶崖壁处。
 唐代石刻。位于长清县张夏镇小寺村内。
 北宋单体摩崖造像。位于济南市郊区姚家镇羊头峪村南佛慧山北侧崖壁上。
 金承安二年(1197年)凿刻。位于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朱家庄西约1公里的黄花山顶西南侧。
 宋、元代凿刻。位于章丘市阎家峪乡赵八洞村南800米的山岭西北麓。
  七月三十放河灯 在济南,过去每逢七月三十日晚,各佛寺举行盂兰盆会打醮育经。有的人家要烧上大批线香,沿院内墙根和甬路一根根插在地上,向地藏王表示虔诚;有的则用放河灯的形式超度死在河里的鬼魂。据说,农历七月三十日是中地藏王菩萨成道的日子。他在成道时,曾发誓要普度有罪孽的众生,使他们脱离苦海。因此,七月三十日便成了超度“亡魂”的日子。河灯是用湿面做成的。晾干后,在灯碗里倒上豆油,再用棉花搓成灯芯,点燃之后,放在河里,让它顺流飘去。据说河里的溺死“鬼”见到灯火,就可以得到超生。解放后,随着封建迷信的破除,“放河灯”等活动已不复见。
  济南千佛山庙会 每年夏历九月九日,人们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赏菊岩”上赏菊。自元代开始,就定九月九日为千佛山庙会。千佛山附近盛产柿子,尤以大盒柿为最著名,庙会期间,适值大盒柿成熟上市,赶庙会者,多买柿子而归,故千佛山庙会有“柿子会”之称。
  济南药市会 在清初就已经兴起,是全国三大药市会之一,规模比河北祁州(今安国)、河南禹州(今禹县)略小。传说夏历四月二十八日是药王生日,每年这天,药商、药农和民众多到药王庙祭祀,庙内主持雇戏班演戏,观者如堵,药商、药农便携各种中草药和中成药来此出售,其他商人也携各种商品来此交易,买卖者多达上万人,遂形成以药王庙为中心的庙会,因庙会以买卖药材为主,后又称为“药市会”。
  明湖踩藕 济南盛产莲藕,明湖藕尤其闻名。踩藕时,踩藕人身穿一件皮制的不透水的“连衣裤”。皮衣见水后质地变软,穿者在水中手足可以运用自如。
  彩灯 反映济南民俗的大型彩灯组合灯会,济南趵突泉灯会每年在春节之后拉开帷幕,为市民和海内外游客提供一道丰盛且别具风格的文化大餐。
  碧筒饮 荷花在济南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利用荷花方面,济南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其中最有意思的,要算碧筒饮。据唐代人在《酉阳杂俎》一书中记载:在古代,大明湖的荷花盛开之际,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边避暑,他们把湖中的大莲叶割下来,盛上美酒,然后用簪了将莲叶的中心部分刺开,使之与空心的荷茎相通。这就是被唐宋文士传为美谈的“碧筒饮”。
  曲水流觞 从开始,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便被定为“上巳”。在这一天,人们要到水滨洗濯,以消除不祥,叫做“修”。巍晋以后,又把这一天确定为三月初三。在这天修以后,人们顺便要举行野餐宴乐和“曲水流觞”的诗酒盛会。游乐的人们,列坐在环曲的水溪旁,把酒装入觞杯中,置于托盘上,放在溪流上游的水面上,使之顺流飘下。觞杯飘至曲折拐弯处,往往会停住不动;即使在前一转弯处未停,也会在后一个转弯处停下。酒杯停在谁的近前,谁就得将酒饮下,饮后还要作诗吟唱,作诗不成便是罚酒,这就叫“曲水流觞”或“流觞曲水”。晋代宗在《荆楚岁时记》中,就有“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的记载。
  吃春 济南人喜食香椿。香椿是一种树木,其嫩叶芳香可食。清代人称春天采摘、食用香椿的嫩叶为“吃春”,有迎接新春之意。济南近郊仲宫一带盛产香椿。每年春季,香椿萌芽抽叶时,也正是济南人“吃春”之时。
  腊八 年画 辞灶 喝腊八粥、泡腊八醋预示了过年的信息。腊八粥源于佛教,相传得到牧女的奶粥后,于腊八“成道”。后来僧家煮粥供佛,以示纪念。昔日济南腊八过后,大大小小的鞭炮摊陆续摆上街头。腊月十五以后,“年味”渐浓,街头卖年货的逐日增多,而年画摊尤为引人注目。年画以潍坊杨家埠的为主,也偶尔有上海的彩印年画。当年趵突泉外路南的劝业场里,有一镶金牙的黑脸汉子,他的年画摊最大。腊月二十前后,卖灶糖的上市了,灶糖是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王”(济南人称“辞灶”)的供品。
  饮食禁忌 吃饭时忌敲碗,这意味着无饭吃;忌满掌托碗,说这是乞丐讨饭,受穷一世; 忌筷子直插饭上,说这是供死人的饭;忌左手用勺子向外翻,说这是给犯人的饭;忌从窗口递食物, 说这是给犯人送东西;忌壶嘴对人倒茶,认为会对人不吉利等。旧时有“起脚包子落脚面”之谚, 客人进门忌吃水饺,因水饺为送行食品,有客不受欢迎催其速去之意; 外出前忌食面条,食面条意味着出门遇麻烦。还有忌两人合吃一瓣蒜,有合吃则死时不得相见之说。有两个人或几个人分吃一个梨,有分离之说。
  衣饰禁忌 衣服下面忌露毛边,认为有毛边为丧服;忌衣服扣子为双数,谓“四六不成材”;忌妇女在农历九月拆洗被子,说冲犯九女星,会连生九个女儿;忌妇女衣裤晾在院内过夜,说会被精灵调戏。
  居住禁忌 建屋忌冲太岁,谓之“太岁头上动土”,大不吉利;窗不能对房门,谓之“窗对门,必死人”;忌正房矮于邻居的房脊,忌前房高于后房,说这样家运会被压,等等。
  数字禁忌 出远门要看皇历,忌黑道日外出,有“待要走,三六九”之说,即要在农历日期常有三、六、九数字的日子出行。酒席宴会上猜拳行令忌猜“五”。年龄忌说一百岁,活到一百岁,只说九十九,以为一百岁是极限,说之不利;忌说“七十三”、“八十四”岁,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男人忌说四十一岁,谓男人四十一岁走“王八运”,或有“四十一妨妻”之说。
  其他礼仪禁忌 妇女从怀孕到坐月子,不准参加婚礼和丧礼,不准在娘家生孩子。婚后妇女不准在娘家过年。送新婚贺礼,数量忌单喜双,颜色忌白喜红,忌送钟、送梨等物(因偕音“送终”、“送离”,不吉利)。婚礼上忌说“散”、“不到头”等不吉利话。人亡忌说“死了”,要称“老了”、“去世”、“过世”等。忌下午看病人,说下午属阴,会使病人病情加重。借了药锅不能送还,说会送去病,要待人用时来取。抓中药时忌把药方反叠,否则药与病反,无功效。药(包括中成药及煎好的汤药)忌放在窗台、灶台、炕台上,谓之“药不上三台”,否则,药将失去灵性。过春节忌说不吉利的话,如饺子煮破了皮只能称“挣了”,事办完了要说“好了”,易碎品被打破要说“岁岁平安”。老公公忌到媳妇屋里去。长辈的乳名,晚辈不能说,更不能直呼长辈之名。长辈与晚辈间忌开玩笑,否则被斥为“没大没小”。
史籍中“济南”之名的最早出现 《·齐悼惠王世家》卷五十二载:“二年(前186年),高后立其兄子郦侯吕台为吕王,割齐之济南郡为吕王奉邑。”此为“济南”一名在史籍中的最早出现。
中国“龙山文化”的首次发现 1928年春,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人员,由济南前往汉代东平陵城遗址调查的途中,在今城子崖发现地层中嵌含着陶片、石器、红烧土块等遗迹,确认是一处古文化遗址。1930年11月和1931年10月,中央研究院与山东省政府联合组成山东古迹研究会,先后两次到城子崖发掘,首次发现的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通过对遗址调查、发掘确立的“”。
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 。位于山东省长清县孝里镇孝堂山(原名巫山)顶。为汉章帝、和帝时期(76~105年)的墓地祠堂。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式建筑物。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塔 。位于历城区柳埠镇朗公峪东侧青龙山南麓。建于隋大业七年(611年),结构简单,保存了最原始的形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塔。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雕刻最精美的唐塔 。位于历城区柳埠镇朗公峪千佛崖石窟东侧。为砖石结构的亭阁式塔。据建筑风格推断,塔座、塔身石雕部分为盛唐遗物,塔顶增补部分可能建于。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奇塔 。位于历城区柳埠镇秦家庄东侧灵鹫山九塔观音寺故址内。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6年)。为八角单层亭阁式塔,顶有小塔九座,因此得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内第一名塑 灵岩寺彩塑罗汉像。位于长清县万德镇灵岩寺主体建筑千佛殿内,40尊彩塑罗汉分布在四周的台座上,为中国古代泥塑罗汉中的最佳作品。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下第一泉 。古称泺水,其名最早见于《春秋》,书中有“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宋代文学家曾巩的《齐州二堂记》中始称为趵突泉。被列为众泉之首,号称第一泉。
第一名石 龟石。耸立于购突泉公园内漱玉泉东侧翠竹花丛中,高4米,重约8吨,是元代著名散曲家别墅——云庄中的遗物,与已散失的龙、凤、麟三石并称济南四大灵石。1977年移入趵突泉公园。被称为 “济南第一名石”。
最古的亭 。修建年代久远,唐天宝四年(745年),杜甫、李白相会济南并宴饮历下亭,留下脍炙人口的“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名句。原亭已废,宋代重建,以后各代又多次修建。现存古亭,坐落在大明湖中小岛上,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建,八角重檐,体厚量重,古朴典雅,亭额悬清乾隆皇帝题写的“历下亭”木匾。
历史最久的公园 中山公园。清末济南开辟商埠时建,始称商埠公园,又名济南公园,是济南兴建最早的以公园命名的游览场所。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更名中山公园。解放后改称人民公园。日,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市政府决定恢复中山公园名称。
雕刻最多的庭院 万竹园。园内建筑物上饰有2000多件雕刻。
山东省发现的第一件商代人工刻划甲骨 1982年12月,济阳县姜集乡刘台子西周三号墓挖掘出土的一片卜骨,于1986年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古文字学专家鉴定,为山东省发现的第一件商代人工刻划的甲骨。现收存于济阳县博物馆。
山东省创办最早的近代工厂 1875年(清光绪元年),山东巡抚以“靖海安边”为名上奏清政府批准,耗银18.68万两,在济南北郊新城,择地300亩,创办中等规模的军火工厂——山东机器局。1953年改称山东化工厂至今。
全国生产重型锻压机械和大型插、拉、刨床的最大厂家 济南第二机床厂。
全国生产汽车配件的最大厂家 济南汽车配件厂。
国内生产的最大空气回转预热器 济南锅炉厂1985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经过1年的消化吸收,制造出中国第一台60万千瓦机组电站锅炉回转式空气 预热器。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机械行业最先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厂家 济南第一机床厂。
中国最大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 济南汽车制造总厂。
第一辆国产重型载货汽车 日,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在一无技术资料、二缺资金的情况下,自力更生,仿照捷克斯洛伐克斯考达牌(SKODA)汽车制造出载重8吨的重型汽车,产品定名为“黄河”,型号为JN150。这是中国第一辆国产重型载货汽车。
全国最早的轻便摩托车生产厂家 济南轻骑摩托车总厂。1964年开始生产轻骑牌机动脚踏车,厂名济南自行车零件厂,次年改称济南机动脚踏车厂,成为全国第一家专业生产轻便摩托车的厂家。1984年定名为现称。
  济南,南依,北临。市区内外,清泉淙淙,河水纵横,湖光山色,清晖相映,饶有山水林泉之胜。这里气候温润,物产丰饶。由于景色壮丽,使得历代文人流连倾慕不已。、、、、、、、、、、、等均曾吟诗赋文,盛赞济南的山水景物。“济南山水天下无”(元·于钦诗)、“济南潇洒似江南”(宋·黄庭坚诗)、“羡杀济南山水好”、“有心常作济南人”(金、元·元好问诗),这些发自肺腑的诗句,表达了人们对济南优美风光的深深热爱。
历城县境名胜
章丘县境名胜
长清县境名胜
平阴县境名胜
(生卒年不详),名胜。博士,秦汉之际济南人。系孔门弟子轌子贱后裔。
(595-622),唐初齐州历城人(济南)。
(生卒年不详),汉初齐国卢(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县)人。汉高祖的重要谋士之一。
(635-713),唐代高僧,著名佛经翻译家。俗姓张,名文明,唐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地区)山庄人。
(1084-约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
(约前133-前112),字子云。西汉济南人。
(653-706),字安成。唐代齐州全节(今章丘)人。
(?-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
(约1045-约1105年),北宋文学家。字文叔,济南历下人,女词人李清照父。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字希孟,号云庄,祖籍今章丘市相公庄,元朝知名的散曲家,官吏。
,字仲梁,号止轩,又字善夫。济南长清人。元代散曲家。
,字庭实,号华泉。济南历城人。著名诗人。
,字可远,又字无垢。明代东阿(今地属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人。
(),明代文学家、戏曲作家。字伯华,号中麓子、中麓山人及中麓放客,济南章丘人。
,字雪廷,清代著名文学家赵执信之幼女。
(1730年-1791年),字书昌,济南历城人。
()字戟门,号萼村。济南章丘人。
,原名邓恩明,字仲尧,化名黄伯云、丁友民、佑民、又铭、尧钦、建勋等。贵州荔波人。水族。
(-) 原名王瑞俊,字灼斋,又名王烬美等。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山东党组织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名孟继笙。章丘人。
,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中国历史传说中的古帝王(五帝)之一。
(?-前644),春秋时齐国大夫。
(前536-前487),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
(约公元前340-前260,亦说前305~前240)亦作驺衍。战国末期齐国人。
(生卒年不详),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齐国渤海卢(今长清)人。因其医术高明,人们便以上古传说中的神医“扁鹊”称呼他。
(生卒年不详),名胜。秦汉之际济南人。
(生卒年不详),汉初齐国卢(今长清)人。
(约前133-前112),字子云。西汉济南人。
(?-前76),西汉济南人。
(生卒年不详),字翁孺。西汉东平陵(今章丘平陵城一带)人。
(生卒年不详),三国魏朝济南人。
(生卒年不详),佛教高僧。北朝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475-528),字景升。北魏东魏郡(治今历城)人。
(生卒年不详),字仲干。北齐齐州(治今济南)人。
(544-613),字孝冲。隋朝齐州人。
(生卒年不详),隋末齐郡(治今济南)人。
(?-622),号“知世郎”。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齐郡邹平(今邹平北)人。
(595-622),唐初齐州历城人。
(598-624),隋末齐州章丘人。
(?-638),字叔宝,唐初齐州历城人。
(?-642),唐初齐州人。
(579-648),名乔,字玄龄,以字行。唐初齐州人。
(?~665),原名程咬金,后改名知节。唐初济州东阿(今平阴东阿镇)人。
(生卒年不详),唐初齐州平陵(今章丘平陵)人。
(653-706),字安成。唐代齐州全节(今章丘)人。
(635-713),俗姓张,名文明。唐代求法高僧。齐州山茌(今长清东部)人,祖籍范阳(今北京)。
(621-714),字荣期,唐代齐州全节(今章丘)人。原为彭城(今江苏徐州)刘氏。
(生卒年不详),梵名室利提婆,唐代求法高僧。齐州历城人。
(生卒年不详),唐代齐州历城人
(761-832),唐代齐州全节人,崔融曾孙。
(870-930),五代齐州历城人。
(872-938),字时英。五代齐州历城人。
(914-980),字礼臣。宋初齐州历城人。
(950-992),字楚望。北宋齐州(今济南)人。
(生卒年不详),亦作田告,字象宜,号睽叟。北宋齐州历城人。
(942-998),字直臣。北宋齐州章丘人。
(939-1002),北宋齐州人。
(936-1010),字直道。北宋齐州人。
(生卒年不详),字补之,范正辞之子。
(生卒年不详),字贯之。北宋齐州人。
(),字子固,号南丰先生。北宋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
(约),字文叔。北宋济南章丘人。
(生卒年不详),字正权。北宋齐州人。
(?-1134),字子裳。宋代济南历城人。
(),字元直。祖籍沧州乐陵(今山东乐陵),后迁齐州。宋
(),字彦游。宋代景州阜城(今属河北)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任济南知府。
(),字庆曾。宋代济南人。
(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女,宋代济南人。其父李格非,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1162),宋代济南人。
(),字清叔。金代济南人。
(),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宋代济南历城人。
(),字世杰,号竹溪。祖籍冯翊(今陕西大荔)。父党纯睦,为泰安军录事参军,卒于官,母不能归,遂为奉符(今山东泰安)人。
(),金元之际济南历城人。
(?-1233),字莘卿,初名师尹,因避讳改今名。金代东平府东阿县(今地属平阴县)人。
(),字武叔。金元之际泰安州长清县人。
(1251年前后在世),金元之际济南人。
(),金元之际济南历城人。
()名刘嶷,字孟方。金元之际济南历城人,刘伯林之子。
(),字世辉。金元之际济南历城人。
(约),原名之元,号善夫、善甫;后改名仁杰,字仲梁,号止轩、散人。元代泰安州长清县人。
(),蒙元赐名哈八儿都。元代济南历城人,刘斌之子。
(?-1293),一名忠翰,字紫芝。元代泰安州长清县人,严实次子。
(),字公瑾,一作子瑾,祖籍济南,靖康之变(1126年)后随宋高宗南渡,寓居湖州、吴兴等地。
(),字受益,号野斋。元代东平路东阿县(今地属平阴县)人。
(),字端甫,号中庵。元代济南章丘人。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元代湖州(今属浙江)人。
(),字伯宣。元代济南人。
(),字伯宗,号果斋。元代东平路平阴县人。
(),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历城人。
(),字思容。山东益都(今青州)人。
(),字梦臣,号华峰。济南历城人。
(生卒年不详),元初济南人(一说江苏镇江人)。
(生卒年不详),字景梁,号苍崖。济南历城人。
(生卒年不详),字渊仲。济南历城人,
(生卒年不详),字仲绅,一字士行,自称云门山樵,亦曰云门遗老。明初济南人。
(),字鼎石。回族。河南邓州人。
(),字九达。兖州东阿(今地属平阴县东阿镇)人。
(生卒年不详),字廷张。济南长清人。
(?-1510),字用和。济南历城人。
(),字庭实,自号华泉子。济南历城人。
(),字德馨,别号东谷,人称“东谷先生”。济南章丘人。
(),字希尹,号函山。济南历城人。
(),字端甫,号脉泉。济南章丘县明水人。
(),初名衮,号西野。济南章丘人。
(),字伯华,号中麓,自称中麓子、中麓山人或中麓放客。济南章丘人。
(),字于鳞,自号沧溟。济南历城韩仓人。
(),字正甫,又字棠川。因官至内阁大学士,人称“殷阁老”。济南历城人。
(生卒年不详),字嗣兴,号少岱。济南人。
(生卒年不详),字殿卿。济南历城人。
(生卒年不详),字治象,号敬庵。兖州平阴人。
(生卒年不详),字克懋,一字懋卿。济南章丘人。
(生卒年不详),名苏洲,自号雪蓑、雪蓑道人、雪蓑渔者、八都散人、五湖散人兼三十六洞牧鹤使者。河南杞县人。
(),字懋钦。济南历城人。
(),字可远,又字无垢。兖州东阿(今地属平阴县东阿镇)人。
(?-1618),字象贤。济南历城人。
(?-1626),字承宇。济南长清人。
(),原名王象巽,字季木,号虞求,别号 湖居士。济南府新城县(今桓台县)人。
(生卒年不详),字公严。济南历城人。
(),字君授。济南历城人。
(?-1642),字宁考,号蘅芷。济南章丘人。
(),字奕绳。明清之际济南历城人。
(),字云门。清初济南历城人。
(),字元孚。清初兖州平阴人。
(生卒年不详),号荆阳。清初济南章丘人。
(),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更名炎武,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
(),初名元善,字长公。因敬慕曹魏文学家嵇叔夜(嵇康)的为人,改名夜,字嵇庵,又字东痴。清初济南府新城县(今桓台县)人。
(),字尚白,一字纪云,号愚山,晚号矩斋,又号蠖斋。清初宣城(今属安徽)人。
(),字紫垣。祖籍历城,后迁辽阳,隶汉军镶黄旗。
(),字济武,别字豹岩。清代济南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人。
(),字溯玉,号祚庭。清代兖州平阴人,作官后迁至济南历城。
(),字徽荫。清代济南历城人,朱昌祚之弟。
(),字紫纶、子纶、纶霞,号山 子,晚号蒙斋。清代济南府德州人。
(),字子青,号橡村。清代济南历城人,朱宏祚长子。
(),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晚号渔洋山人。清初济南府新城县(今桓台县)人。
(),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初济南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人。
(),字秋史,号蓼谷山人。清代济南历城人。
(约),字子骢。清代济南历城人,朱宏祚之子。
(),字道存,号龙溪。清代济南章丘县相公庄人。
(),字思永,号雪山。清代济南章丘人。
(生卒年不详),字又苍。清代济南历城人。
(),字叶如,杨大凯胞弟。
(生卒年不详),字仔肩,号泺湄。清代济南历城人。
(),字涵斋,号亦轩,又号一三。先世济南历城人,明崇祯末年清军攻破长城南掠时,被虏至关外,入籍汉军正红旗。
(),字书昌,一字书愚,号林汲山人。清代济南历城人。
(生卒年不详),字雪庭。女,清代山东益都县颜神镇(今淄博市博山区)人。
(生卒年不详),字青雷,号去羡,又号平陵外史、玄羡道人。清代济南历城人。
(生卒年不详),又名陈嘉荣,字子显,号东原。清代济南历城人。
(),字叔驹,号 庵,又号坳堂。清代济南历城人。
(),字子颖,号思堂,一号海愚。朱伦瀚第六子。
(),字冬卉,号未谷。清代山东曲阜人。
(),字正三、忠叙,号覃溪,又号苏斋。清代顺天大兴(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不详),字致和。清代济南历城人。
(生卒年不详),字丞牧,号金门。清代江西萍乡人。
(生卒年不详),字香草,号书农。清代济南府平原县人。
(生卒年不详),字小华,号云门外史。清代济南历城人。
(生卒年不详),字兰坡,号柳田。清代济南历城人。
(),字伯元,号芸台,清代江苏仪征人。
(生卒年不详),字春晖。清代济南历城人。
(生卒年不详),字秋门。清代济南历城人。
(),字词溪,号竹吾。清代济南历城人。
(),字百里。清代济南历城县洪家园人。
(?-1866),字子中,号石琴。因排行第七,人称张七先生。清代江苏仪征人。
(),字翊云(一作寄云),号菊隐。清代济南历城人。
(),字子贞,号东洲,晚号 叟,别号东洲居士。清代湖南道州(今道县)人。
(),字钟之,号质斋。清代云南昆明人。
(),字伯平。先世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后随父入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市)籍,迁居济南。
(),字稚璜。清代贵州平远(今织金)人。
(生卒年不详),字公度,又字小湘。清代济南历城人。
(生卒年不详),字子敬。清代济南历城人。
(?-1889),字友三。陈钦长子。
(),字朗斋。清代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光绪十二年(1886年),调补山东巡抚。
(?-1892),字隽丞。清代湖南桂阳人。1871年任命为山东按察使;1882年调任山东巡抚。
(),字冠生。陈恩寿之子,生于济南。
(),原名朱逢明。清代山东泗水人(一说长清县朱庄人)。
(),字鉴堂。祖籍山东,清乾隆年间由福山县迁至奉天(今辽宁)海城。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任安徽巡抚,未到任,即调任山东巡抚。
(),字仲虎。清代江苏无锡人。
(?-1901),字佐臣。汉军正黄旗人,监生出身。清光绪五年(1879年),由选用同知捐纳知府派分山东。
(),字小梦,号颐园。清代蒙古镶蓝旗人,姓鄂觉特氏。
(),原名刘孟鹏,字铁云。清代江苏丹徒(今镇江)人。
(生卒年不详),字复卿。清代济南历城县艾家庄人。
(WatsonM.Hayes,1857-?),美国北长老会教士,基督教神学博士。清光绪八年(1882年)来华,在山东传教。
(),字燮臣,号毓春子。历城人。
(?-1912),字瑶庭。历城人。
(.5.7),原名徐文衡,字子鉴。山东黄县(今龙口市)人。
(?-),字荆泉。长清县归德镇人。
(.12.4),又名刘光,字季瞻,又字筱唐。山东沂水人。
(.6.27),名守德,字子明,又称薄天飞。山东日照(今日照市)人。
(.8.5),章丘埠村镇大冶村人。回族。
(),字绍庭,原籍云南昆明,清同治年间其父萧培元任济南知府,迁居济南。
(.2),一作刘恩柱,字福航。山东莒县人。
(.4.4),字宾谷,道名默靖。江苏淮安人。清代拔贡,光绪十九年(1893年)任山东邹县知县。
(?-1924),字元章,绰号何二虎。平阴县城南门人,何宗莲之侄。
(-),名刘恩锡,字冠三。山东高密人。
(-),原名王瑞俊,字灼斋,又名王烬美等。山东莒县人。
(.9.6),字子亮。章丘埠村人。
(25),字振卿,号菊坪。历城西乡红庙村人。
(),原名赵荣甲。历城人。
(?-1925),字稚云。历城人,清两广总督毛鸿宾之子。
(?-1926),字寿亭、寿峰。历城江家庄人。
(),原名惠特赖特·约翰·萨瑟兰(Whitewright,John Suther Laned)。浸礼会传教士。
(.10),字星文。历城人。
(.11.6),原名郑嘉涟,字振堂。历城北辛店村人。
(28.4.27),名宋孟宣,字伯行。山东潍县(今潍坊市)人。
(),字子衡。章丘寨子村(今属相公庄镇)人。
(.1.9),又名郭月庭。章丘埠村人。
(.8.16),又名王全,王立生。历城人。
(?-1929),又称张明九。历城董家镇人。
(),女,著名梨花大鼓艺人。历城王舍人庄人。
(.4.5),字子衡,又名李国栋,曾用名李敬泉、李英杰、李铨等。历城遥墙镇鸭旺口村人。生于济南市奎文街。
(),字春江,号澄溪。平阴县城南门人。
(.9.3),字效坤。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
(.11),又名刘三春、小工。章丘人。
(),又名王文灿,字肖云。女。济南市人(祖籍广东中山县)。
(.10.10),字子志。山东东阿人。1916年5月封济武将军署理山东军务,7月改称山东督军,10月兼任山东省长。
(),字少卿。山东无棣人。1918年6月任山东督军,旋又兼署山东省长。
(-),字馨远。历城县(一说山东泰安)人。
(1873-约1935),字茂如。平阴县城南门人。
(.1.24),字向方。河北霸县人。1930年9月被任命为山东省政府主席。
(.8.22),化名老曹、李明学。济南市人。
(-),原名张舒义。济南市人。
(.2.11),平阴县北辛村人。
(.3),原名武钟瑜、武竹平。原籍长清县崮山镇后大彦村,生于济南。
(.4.25),又名徐深,别名徐渊生。济南市人。
(.4.25),又名徐深,别名徐渊生。济南市人。
(.6.25),字叔洪。济南市人。
(.9.7),名孟继笙,字洛川,以字行。章丘旧军镇人。
(.12.22),又名祁天民,字霈苍。原籍山东益都,生于济南。
(.11),历城王舍人庄人。
(.12),历城县董家镇任家庄人。1950年参加抗美授朝战争,任二十二军六十四师政委。
(.5.26),原名陈庆余。1950年入朝作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自由独立二级勋章。
(.12.1),长清县马山乡潘家庄人。
(),又名王杲、王天生、王寿俊。历城人。王复元的胞兄。
(.3.29),原名谷开芳,化名朱明山、李炳一。平阴县栾湾乡兴隆镇村人。
(),又名金国彝。济南市人。回族。
(),又名辛在湄、郝伊人。开明人士、书法家辛铸九之子。章丘辛寨乡辛寨村人。
(),原名袁拱升。章丘人。曾任山东省军区政治部主任。
(.5),字佐民。山东泰安人。1946年10月兼任山东省政府主席。
(68.7.14),原名张星河。长清县纸房村人。
(-),原名关际颐,字友声,以字行。号嘤园主人。济南市泺口镇人。济南著名书画家。
(-),别名杨正。历城辛庄人。首创带血管神经的同种异体全膝关节移植术。
(.4.28),字仙槎。山东菏泽人。1944年冬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兼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主任委员。
(-),原名王联榜,又名王捃辰,笔名岑俊。济南市人。
(.4.27),长清县人。曾任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中共西藏自治区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5.5),济南市段店镇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
(.1.2),原名夏芳林。长清县城南门里人。曾任中共贵阳市委常务书记、第一书记,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等职。
(.10.22),原名李守瀛,字仙洲。长清县大马头村(今属齐河县)人。抗日战争胜利后任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长官。
(88.12.14),字琴舫。女。济南市人。用草纤维发明出人造丝。
(.5.18),历城东渴马村人。1976年在国内首次研究发现毛细胞性白血病。
(.8.22),长清县孝里镇南黄崖村人。
(90.1.30),曾用名田兴亮。长清县平房村人。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医院政委。
其他著名人物:
,著名台湾佛教居士。
,华裔美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
,法兰西学术院院士(唯一的亚裔院士)。
,中国金融数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
,“四人帮”集团成员之一。
,前任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曾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安、司法、国家安全部等部门以及中国反恐工作。
,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中国著名女演员。
,中国书画家、美术家。
,香港娱乐圈当红艺人。
,中国香港著名男演员。
,2009年加拿大世界小姐冠军。
,中国著名男演员。
,《潜伏》导演。
,世界传媒大亨默多克的前任妻子。
,中国著名足球运动员。
,中国著名篮球运动员和教练。
扫描二维码可以用手机浏览词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济南市历城区邮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