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 四肢箍反应迟缓 腹泻 发现症状一天 是什么病症 应该选用什么药物治疗

共0件商品 金额总计:¥0元
结肠癌的症状
时间: 10:11:43
  病史及症状:
  排便习惯或粪便性状的改变,多数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不成形或稀便,大便带血及粘液。有时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变细。中下腹部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多为隐痛或胀痛。右半结肠癌患者常发现腹部肿块。注意有无贪血、消瘦、乏力、水肿、低蛋白血症等全身症状、肿瘤坏死或继发感染时,患者常有发热。
  体检发现:
  可扪及腹部包块或指肠指诊时发现包块,包块多质硬伴有压痛,形态不规则。贫血、消瘦、恶病质。伴淋巴转移者压迫静脉回流可引起腹水,下肢水肿,黄疸等。
  结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30~69岁占绝大多数,男性多于女性。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中晚期病人常见的症状有腹痛及消化道激惹症状,腹部肿块,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改变,贫血及慢性毒素吸收所致症状及肠梗阻、肠穿孔等。
  1.症状
  (1)腹痛及消化道激惹症状:多数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及腹部不适,如腹部隐痛、右侧腹饱胀、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进食后症状常加重,有时伴有间歇性腹泻或便秘、易与右下腹常见的慢性阑尾炎、回盲部结核、回盲部节段性肠炎或淋巴肿瘤相混淆。结肠肝曲癌可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类似慢性胆囊炎。一般认为,右半结肠癌疼痛常反射至脐上部;左半结肠癌疼痛常反射至脐下部。如癌瘤穿透肠壁引起局部炎性粘连,或在慢性穿孔之后形成局部脓肿时,疼痛部位即为癌肿所在的部位。
  (2)腹部肿块:一般形状不规则,质地较硬,表面呈结节状。横结肠和乙状结肠癌早期有一定的活动度及轻压痛。升、降结肠癌如已穿透肠壁与周围脏器粘连,慢性穿孔形成脓肿或穿破邻近脏器形成内瘘时,肿块多固定不动,边缘不清楚,压痛明显。
  (3)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改变:为癌肿坏死形成溃疡及继发感染的结果。因毒素刺激结肠产生排便习惯改变,排便次数增加或减少,有时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排便前可有腹部绞痛,便后缓解。如癌肿位置较低或位于直肠,可有肛门坠痛、排便不畅或里急后重等直肠刺激症状。粪便常不成形,混有黏液、脓血,有时含血量较大常被误诊为痢疾、肠炎、痔出血等。
  (4)贫血及慢性毒素吸收症状:癌肿表面坏死形成溃疡可有持续性小量渗血,血与粪便混合不易引起病人注意。但可因慢性失血,毒素吸收及营养不良而出现贫血、消瘦、无力及体重减轻。晚期病人有水肿、肝大、腹水、低蛋白血症、恶病质等现象。如癌肿穿透胃、膀胱形成内瘘也可出现相应的症状。
  (5)肠梗阻和肠穿孔:因肠腔内肿块填塞、肠管本身绞窄或肠腔外粘连、压迫所致。多表现为进展缓慢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的早期病人可有慢性腹痛伴腹胀、便秘,但仍能进食,食后症状较重。经泻药、洗肠、中药等治疗后症状多能缓解。经过较长时间的反复发作之后梗阻渐趋于完全性。有些病人以急性肠梗阻的形式出现,在老年人的急性结肠梗阻中约半数以上由结肠癌所引起。当结肠发生完全性梗阻时,因回盲瓣阻挡结肠内容物逆流至回肠而形成闭袢性肠梗阻。从盲肠至梗阻部位的结肠可以极度膨胀,肠腔内压不断增高,迅速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甚至肠坏死穿孔,引起继发性腹膜炎,有些患者既往症状不典型,很难在术前明确诊断。位于盲肠、横结肠、乙状结肠的癌肿在肠蠕动剧烈时可导致肠套叠。
  结肠癌病人不一定具备上述典型症状,其临床表现与癌肿部位、病理类型及病程长短有一定关系。以结肠脾曲为界可将结肠分为左、右两半部,两半部无论从胚胎起源、血液供应、解剖生理功能、肠内容物性状及常见癌肿类型均有所不同,故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手术方法及预后均有明显差异。
  右半结肠胚胎起源于中肠、肠腔较大,肠内容物呈液态,主要功能之一为吸收水分,癌肿多为肿块型或溃疡型,表面易出血、继发感染产生的毒素易被吸收。常见的3种主要症状为右侧腹前及消化道激惹症状、腹部肿块、贫血及慢性毒素吸收后的表现,而出现肠梗阻的机会较少。
  左半结肠胚胎起源于后肠,肠腔较细,肠内容物呈固态,主要功能为贮存及排出粪便,癌肿多属浸润型易致肠腔环形绞窄。常见的3种主要症状为排便习惯改变,血性便及肠梗阻。肠梗阻可表现为突然发作的急性完全性梗阻,但多数为慢性不完全性梗阻,腹胀很明显,大便变细形似铅笔,症状进行性加重最终发展为完全性梗阻。当然,这种区分并非绝对,有时仅有1~2种临床表现。
  2.体征 体格检查所见可因病程不同而异。早期病人可无阳性体征;病程较长者腹部可触及肿块,也可有消瘦、贫血、肠梗阻的体征。如患者间断出现腹部&气串样&肿块,同时伴有绞痛和肠鸣音亢进,应考虑到结肠癌引起成人肠套叠的可能性。如发现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肝大、腹水、黄疸或盆腔内肿块多属晚期表现。肝、肺、骨的转移局部均有压痛。
  直肠指诊为不可忽略的检查方法,一般能了解距肛门8cm范围内有无息肉、肿块、溃疡。低位乙状结肠癌可经腹部、直肠双合诊触及。同时应注意盆腔内有无转移性肿块。女病人可行腹部、直肠、阴道三合诊。
  结肠癌治疗的基本前提就是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肿瘤诊断。肿瘤的诊断是在综合病史、体检、相关器械检查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一般术前诊断主要包括肿瘤情况和全身其他情况。
  1.肿瘤情况
  (1)肿瘤的定位诊断:即明确肿瘤存在的部位、了解肿瘤与相邻组织器官的关系、有否远处转移。
  ①肿瘤的解剖部位:临床上要明确肿瘤所在的解剖部位,我们可以通过下列各种定位诊断技术来确定:A.体检明确肿块部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办法,但要注意部分游离度较大的横结肠和乙状结肠肿瘤可不在常规位置上,造成判断失误。B.B超、CT、MRI可以确定肿块存在与否以及肿块的部位,但有时肿瘤较小,上述检查无法判断。C.纤维结肠镜检查除了在直肠外,其他部位的定位功能是不可靠的,主要是由于肠镜和肠管之间的非直线关系造成的,肠管是可以被拉长或套叠,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肠镜定位与手术发现巨大的差异,造成手术困难。D.结肠肿瘤的最好定位诊断方法是钡灌肠检查,它可以给我们最直观、准确的肿瘤部位,同时还可以给我们肠管的长度、松紧度,帮助我们确定手术切口选择及切除肠段的范围。
  ②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除了明确肿瘤的解剖部位外,非常重要的是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特别是与重要器官、大血管的关系,一般的结肠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不太密切,只有肿瘤较大的时候方可侵犯其他器官,主要的有巨大回盲部肿瘤侵犯髂血管、输尿管;结肠肝区癌侵犯十二指肠和胰头;降乙结肠癌侵犯输尿管等。术前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术前切除的判断、患者和家属的告知有确定价值。
  ③肿瘤的远处转移情况:对于恶性肿瘤来讲,除了原发肿瘤的情况非常重要外,转移灶的情况更重要,因为有了转移灶后,整个治疗计划将发生重大变化,因此术前仔细检查可能的转移灶是手术前常规检查。对结肠癌来说,盆底种植转移、腹膜后淋巴结、肝脏、肺是转移的常见部位,应该常规检查。对于少见的骨、脑、肾上腺多根据临床症状来决定是否进行脑CT、骨扫描等检查。
  (2)肿瘤的定性诊断:疾病的定性诊断是要求明确下列问题:①疾病是不是肿瘤;②是恶性肿瘤还是良性肿瘤;③是恶性肿瘤的哪一类,哪一型。前二者决定了是否要手术和手术的范围;而后者将决定手术的方式。
  虽然体检、B超、CT、MRI、内镜检查可以进行初步的定性诊断,但结肠癌的定性诊断最后还是要靠组织病理学诊断。
  应该注意的是,临床上基本可以确诊的恶性肿瘤,有时病理检查却不一定是恶性。有作者报道结直肠癌术前病理检查反复8次 (包括纤维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扩肛活检)方诊断的事例。此与组织活检部位、关检组织块大小有关。故当临床怀疑恶性肿瘤时一定要反复检查,千万不能随意放弃检查,耽误了疾病的诊治。在结肠癌的临床处理上,对术前病理有以下几点要求:对结肠癌和肯定可以保留肛门的结肠癌,目前的病理可以是不确定的,但是一定要有明确的病灶,且达到一定的大小;对于不能明确保留肛门的直肠癌,一定要有病理学诊断,才能手术。
  (3)肿瘤的定量诊断:肿瘤的定量诊断广义上可以分为2个方面:①肿瘤的大小。可有2种表示法:肿瘤最大垂直径表示法和肿瘤侵犯肠管周径表示法。前者多用于较大的肿瘤情况,一般用肿瘤的最大径与其最大垂直径相乘,以厘米表示;后者多用于肿瘤中小、尚局限于肠管范围,临床上用肿瘤所占肠管的周径范围来表示,如1/2圈;②肿瘤的体积或重量,肿瘤的体积和重量在肠癌上应用较少,该方法多用于较大的实体肿瘤,如软组织肿瘤。
  (4)肿瘤的术前分期:结肠癌的术前分期和其他肿瘤一样,存在着分期的准确性问题。一般根据以上的肿瘤定位、定性、定量可以给出一个术前分期,这个分期往往与术后分期有较大的差异。目前的研究已经显示,对于结肠癌的术前分期,临床指导意义不大,但对于WHO分期Ⅱ或Ⅲ期的即已侵出肠壁或有转移淋巴结的中下段直肠癌,术前分期意义重大,可以指导新辅助放化疗。
  2.全身非肿瘤疾病的诊断和处理 在处理肿瘤疾病时,对全身其他组织和器官的健康状况的了解和处理亦是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1)机体状态的检查:肿瘤是一个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的疾病,多数患者大于50岁。他们多数合并有一些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肝肾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师英强报道1组高龄结肠癌病人,66%合并有各种类型慢性疾病。作者强调对任何肿瘤患者都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常规的心电图、胸片、肝肾功能、血常规、出凝血功能、传染性疾病、糖尿病相关检查。对于有症状的或检查有提示的情况,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心功能、肺功能、脑电图、骨髓功能的检查。
  (2)糖尿病的检查:糖尿病与结肠癌的关系密切。普通6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发病率为42.7%。由于糖尿病与结肠癌有相同的致病因素,如高蛋白、高脂肪、高热卡、低纤维素、少运动等,结肠癌患者合并糖尿病的情况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莫善兢对年收治的结肠癌和胃癌研究显示:结肠癌的糖尿病检出率为17.6%,而胃癌的糖尿病检出率仅为6.3%(P&0.025),同时明显高出普通人群。由于糖尿病本身的糖代谢紊乱,以及手术状态下的应激反应,可以使手术的吻合口愈合延缓、抗感染能力下降,增加手术后并发症。因此术前检测出糖尿病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多数医院采用糖尿病史和空腹血糖来检查糖尿病,但莫善兢研究提示:只有14.3%的患者可以通过糖尿病史来检出;37.1%的患者可以通过空腹血糖来检出;糖耐量实验是最可靠的检测方法,最好在有吻合的手术前,进行常规的糖耐量检查。在做糖耐量实验中,部分患者有以下1或2点异常虽然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但也提示该患者有糖代谢异常,在手术应激情况下也需要注意检测或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①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998):A.糖尿病代谢紊乱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或B.空腹血糖&7.0mmol/L;或C.OGTT中餐后2h血糖&11.1mmol/L。
  ②空腹血糖&6.1~&7.0mmol/L,或餐后2h血糖&7.8至&11.0mmol/L为糖耐量减低。
  ③症状不典型者,需另一天再次证实。对于无症状的患者必须有2次血糖异常才能诊断。
相关阅读:
相关阅读:
¥178.5210
钙缺乏症 骨质疏松
¥22 &&&&¥23
补血滋阴 润燥
¥385 &&&&¥377.7
活血解毒 消肿止痛
¥23 &&&&¥21
智能测压 静音开关
¥723 &&&&¥635
补气 养阴生津
¥48 &&&&¥45
¥18 &&&&¥16
 |  |  | 
 |  | &|&&|&&&&&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
科室:外科
并发症: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本站内容未经药历网许可禁止转载)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rectal endometriosis)指具有生长活力的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以外部位的异常生长。身体的任何部位均有可能发生,但绝大数病变局限于盆腔,子宫内膜组织离开子宫,侵犯直肠所致的病理状态,即为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该症生长缓慢,容易蔓延。
1.分布? 子宫内膜异位症分布范围甚广,常见部位是盆腔腹膜及盆腔脏器,如卵巢、子宫浆膜、输卵管、子宫骶骨韧带、圆韧带、子宫直肠陷凹、直肠、膀胱的表面,也可发生在脐、阑尾、腹股沟、剖腹术切口瘢痕、乙状结肠、小肠、肝脏、胰腺、盆腔淋巴结、肾脏、输尿管、子宫颈、阴道、外阴、支气管、肺脏、胸腔、纵隔、乳腺、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四肢、骨等处(图1,2)。目前仅脾脏中尚未发现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这可能与脾脏比其他腹部脏器更具有免疫学功能优势相关。
[IMAGE]images\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_发病机制_1.jpg[/IMAGE]
[IMAGE]images\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_发病机制_2.jpg[/IMAGE]
子宫直肠陷凹是盆腔最低位,也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好发部位,因而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不少见。50%的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不同程度的肠道受侵。Mayo医学中心资料表明,268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有497例(18.5%),其中病变部位在乙状结肠、直肠及其交界处有360例,在直肠阴道隔处有67例,分别占肠道病变的72.4%和13.5%。Texas大学医学中心资料也表明,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占整个子宫内膜异位症的5.4%,直肠、子宫直肠陷凹处子宫内膜异位症占肠道的70%。在另1组163例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分布研究? 中,乙状结肠65例(40%)、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33例(20%)、阑尾32例(20%)、回盲部20例(12%)、直肠17例(10%)、横结肠1例(O.61%)。
(1)大体形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往往表现为紫蓝色的浅表斑点,呈“火药灼伤”样。单个病灶直径多不大于0.5cm,周围常有纤维组织增生,如增生明显伴出血可形成子宫内膜瘤。随着病变发展,月经周期中异位的子宫内膜随卵巢激素水平下降而出血。反复脱落出血后,病灶内积血增多,纤维组织增厚,最后形成硬结或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初期,在子宫直肠陷凹表面、子宫骶骨韧带处可见紫蓝色的浅表斑点或灰红色皱缩瘢痕。以后直肠与子宫粘连,子宫直肠陷凹变浅甚至消失,子宫骶骨韧带处可有多个硬结。病变向阴道直肠隔发展可压迫直肠。结直肠上病灶主要位于浆膜表面和肌层,黏膜很少受累,但病变严重时,肿块、炎症反应引起的纤维组织增生和瘢痕性挛缩可导致肠道梗阻。另外,异位的子宫内膜可侵入肠壁形成包块,引起肠道出血或梗阻。
病变中,卵巢可呈“巧克力囊肿”或“柏油样囊肿”,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严重病人可以像慢性盆腔炎那样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冰冻骨盆”。
绝经后,除非有内源性或外源性持续的雌激素来源,否则病变逐渐退化。妊娠或激素治疗时异位内膜可呈蜕膜样变,病灶变得水肿,稍呈胶冻样,类似恶性病变。发现时应做活检明确诊断。
有时病灶表现为不典型变化,出现:①腹膜白色不透明区,可不增厚;②腹膜红色火焰样损害,常凸出腹膜表面;③腹膜表面腺体赘生物;④圆形的腹膜缺陷;⑤卵巢下粘连,卵巢下面和卵巢窝腹膜间有无色素沉着病损。这些情况常见于腹腔镜检查时,它们经活检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率为45%~81%。
(2)组织学形态:镜下检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组织切片中可见到:①子宫内膜腺体、间质;②出血证据,即见到红细胞、吞噬大量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和含铁血黄素。病变周围常有大量炎性细胞、疾病水肿改变及纤维结缔组织。
镜检所见常与病灶所在部位、发病时间、受卵巢激素影响有关。异位内膜同样受卵巢激素影响,但无周期性改变。
3.恶变? 异位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的结构和功能基本相同,两者发生恶变的可能性理应一致,但异位内膜很少发生恶变。
4.分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某些妇科肿瘤相似,有向盆腔、腹腔内外扩散种植行为。为确定病变范围,有必要进行统一的分期法,以便据此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科学地进行疗效对比。
美国生育协会(AFS)根据剖腹术或腹腔镜所见制定了一个评分分期法,1985年重新修订。修订后的分期即RAFS分期已被国际广泛采用。
1989年Markham等对不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周围腹膜的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提出了一个分类分期标准。
(1)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类:
I? 类子宫内膜异位症侵犯肠道
U? 类子宫内膜异位症侵犯尿道
L? 类子宫内膜异位症侵犯肺脏、胸腔
O? 类子宫内膜异位症侵犯腹腔外其他部位
(2)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期:
I? 期无脏器缺损。
1? 外源性:脏器表面(浆膜、胸膜)
a病变<1cm
b病变1~4cm
c病变>4cm
2? 内源性:黏膜、肌层、实质
a病变<1cm
b病变1~4cm
c病变>4cm
Ⅱ? 期脏器缺损
1? 外源性:脏器表面(浆膜、胸膜)
a病变<1am
b病变1~4cm
c病变>4cm
2? 内源性:黏膜、肌层、实质
a病变<lcm
b病变1~4cm
c病变>4cm
脏器缺损的依据是脏器受侵,包括但不限于:肠道、尿道梗阻和部分梗阻,肺脏受侵引起的血胸、咯血、气胸。
目前的分期尚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①根据临床资料而非统计学结果进行分期;②根据疾病部位而非相关危险性进行评分;③程度分期较为武断;④注重生育这一预后,忽视了其他症状。
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见症状和肠道症状。
(1)月经异常:约80%病人有月经异常,主要表现为痛经、经量过多或月经不规则。
①痛经:呈继发性,即在初潮若干年后出现痛经,逐年加重,可放射至阴道、会阴、肛门或腿部,经前一天最严重,经期过后疼痛完全消失。疼痛主要是由于异位子宫内膜在经期前水肿、经期出血、刺激或牵拉周围组织所至。
②经量过多或月经不规则与卵巢间质受到子宫内膜的侵犯破坏、卵巢周围重度粘连不能排卵、卵巢激素分泌失调等有关。
(2)性交痛:经前较为明显,多位于阴道深部。病人因此拒绝性生活、性冷淡,受孕机会减少。这可能与性交中触动子宫颈使子宫移动,刺激充血的盆腔腹膜有关。
(3)不育:有30%~50%病人有原发性或继发性不孕,30%~50%不育病人腹腔镜检查见到异位病灶。不育与输卵管梗阻、排卵障碍、配子或受精卵运送障碍、卵巢组织挤压、黄体功能不足、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卵泡成熟及卵子受精障碍、着床障碍、存在危害配子的输卵管及腹腔内微环境等因素有关。
(4)肠道症状:结直肠受累初期可有排便痛、腹部不适、腹泻等肠道症状,病灶较大或侵入肠黏膜时可出现便秘、血便等症状。多呈周期性,经前1天或经期加重,有时便血无周期。晚期病人可发展为完全性肠梗阻。据Coronado等报道,77例病人常见症状有直肠痛(74%)、性交痛(46%)、便秘(49%)、腹泻(36%)、直肠出血(31%)。Bailey等发现,130例病人症状有盆腔疼痛(85%)、直肠痛(50%)、周期性直肠出血(18%)、腹泻(40%)、便秘(41%)、性交痛(64%)等,明显的肠梗阻症状较少见。
2.体征?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典型体征是宫骶韧带或子宫直肠陷凹处有单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的硬结,固定、有触痛。结节在经期增大,压痛更明显。子宫体一般不增大,位置可能正常,但多数呈后倾且固定。病变累及膀胱时,子宫-膀胱陷凹处可触及硬结。病变累及卵巢时,子宫一侧或双侧可触及壁厚的囊性包块,与子宫粘连固定,有触痛。
病变累及直肠时,直肠阴道隔增厚,与子宫后壁粘连,可形成包块。Coronado等发现,84%病人有子宫直肠陷凹处肿块,其中57%与直肠固定。Bailey等也发现,术前最常见体征是子宫直肠陷凹处和子宫骶骨韧带处肿块,及直肠壁与子宫直肠陷凹粘连,这可通过双合诊检出。直肠狭窄时,直肠指检能发现狭窄,周围还有一圈组织明显变厚。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常见病、多发病。凡遇到不育、痛经的病人均应想到该病。下列症状和体征应高度怀疑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①伴有痛经、性交痛的肠道症状,如进行性便秘、下腹痛;②出现周期性便血,不完全性肠梗阻;③肠道肿块位于黏膜外或月经期后肿块缩小;④术中意外发现邻近盆腔的肠道肿块。⑤妇科检查拟诊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者出现肠道症状。
确诊需行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和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应考虑病人年龄、病变部位和范围、症状轻重、对生育要求、有无并发症等选择最适当的治疗方法。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是整个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促进生育功能。适用于:①年轻有生育要求的轻度病人;②已有子女的中重度病人;③输尿管、膀胱、肠道等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估计手术困难者;④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⑤手术后复发的治疗。
(1)假绝经疗法:
①达那唑(丹那唑):是17-a-乙炔睾酮衍生物,通过以下机制造成宫腔内膜和异位内膜萎缩,导致短暂绝经:A.抑制下丘脑的GnRH或垂体Gn分泌;B.直接抑制卵巢FSH-LH产生;C.竞争性地与子宫内膜细胞的雌、孕激素结合;D.增加体内雌二醇及孕酮清除率。
适用于轻中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明显或不孕病人,也可用于保守手术前药物准备。
有微弱的雄激素活性,可产生雄激素样副作用,药物主要在肝脏代谢,有时能引起肝细胞损害,停药后可逆转。
一般用法是200mg口服,2~4次/d,从月经周期第2天开始,连服3~6个月。
治疗后症状缓解率为66%~100%,体征改善率为51%~94%,病灶退化率为70%~94%,术后妊娠率为28%~76%,复发率为29%~51%。
②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活剂(Gn-RHa):Gn-RHa对垂体有双相作用:短期应用时刺激垂体细胞合成,贮存并释放促性腺激素;长期应用后Gn-RH受体数量明显减少,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减少,引起卵巢的雄激素下降,形成药物绝经。
临床常用的Gn-RHa有布舍瑞林(皮下或喷鼻)、那法瑞林(喷鼻)、亮丙瑞林(皮下或肌注)、戈舍瑞林(皮下)、曲普瑞林(肌注)。一般用法为200~400μg,2次/d,喷鼻;或100μg,1次/d,皮下注射或肌注,6个月1疗程。
Gn-RHa疗效较好,症状减轻率为85%~90%,病灶退化率为80%,术后妊娠率为30%~52%。副作用主要为绝经期症状:潮热、情绪波动、抑郁、头痛、阴道干燥等。
(2)假孕疗法:
①孕激素:长期应用孕激素模拟孕期内分泌变化,使异位内膜出现蜕膜样变、局限性坏死和腺体萎缩消退。因疗效短暂、妊娠率低、复发率高、副反应重,目前已少用,仅作为其他药物不能接受时的二线药物。
②孕三烯酮(内美通):为19-去甲睾酮衍生物。一方面通过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使LH、FSH下降,抑制卵巢功能,导致血雌激素、孕酮水平降低;另一方面直接抑制子宫内膜及异位病灶,导致闭经及异位病灶细胞的失活退化。
一般用法是月经周期第1天开始口服,每次2.5mg,2次/周,6个月1疗程。
不良反应与达那唑相仿,主要是肝功能损害。
治疗后症状缓解率为87%~98%,病灶消退率为69%~86%,2年内妊娠率为64%,复发率为12%~32%。
(3)高效孕酮类药物:对痛经明显而病变较轻的无生育要求者或未婚女性适用。常用者有炔诺酮(妇康片)、醋酸甲地孕酮(妇宁片)等。每月口服20~22天,3~6周1疗程。
(4)雄激素:有抗雌激素作用,小剂量疗法可缓解痛经而不抑制排卵。常用甲睾酮(甲基睾丸素)5mg,1次/d舌下口服,3~6月1疗程。
(5) 他莫昔芬(三苯氧胺):是非类固醇的抗雌激素复合物,通过进入靶细胞并与雌激素竞争性地结合细胞核内的雌激素受体蛋白,从而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一般用法为10mg,2次/d,口服,3~6个月1疗程。无达那唑的不良反应,仍可排卵,价格比达那唑低。
上述各种药物治疗后,绝大多数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能消除疼痛,达到很高的症状缓解率,改善体征以布舍瑞林效果最好,治疗后妊娠率以孕三烯酮和布舍瑞林最高。
目前药物治疗仍存在一些缺点:①治疗时间长;②对伴有卵巢巧克力囊肿或盆腔粘连的重度病人效果差,轻中度病人近期疗效尚可,远期疗效不理想;③停药后复发率高;④受孕率一般较保守手术治疗者低;⑤各种药物均有不良作用;⑥某些药物价格昂贵。
因此,药物治疗目前只能用以缓解症状或术前准备,不能用于根治子宫内膜异位症。
2.手术治疗
(1)腹腔镜激光疗法:是目前国外最流行的治疗方法。用C02激光烧灼病灶,分离粘连,切割内膜囊肿。随诊1年妊娠率轻度者可达75%,中度者为62%,重度者为42.1%,广泛者为50%,平均为60.7%,均在术后2年内妊娠。该法优点:比药物治疗快而彻底;光线强而集中,连接微型操作器能正确烧灼病灶部位;遇软组织内水分很快吸收故深度不超过0.1mm;分散热快,不易烫伤周围组织;凝血快,出血少;与剖腹手术比可减少住院;不接触空气和粉末,保持组织湿润,减少粘连。但技术要求高,需要丰富经验,因此,目前尚不易普及。
(2)剖腹手术: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治疗目前仍存在着争议。传统治疗是仅切除卵巢,大多数外科医师因怕术后并发症,仅在出现肠梗阻症状时方行肠切除术。对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有必要进行肠道手术,这是由于:①虽然卵巢切除术后内膜病灶退化,但肠道上种植的内膜仍可形成瘢痕,最终形成肠梗阻。而且切除卵巢后不进行激素替代治疗,病人将出现绝经样症状、动脉粥样硬化、骨质疏松、阴道萎缩等病症,激素治疗后肠道种植的内膜将重新激活生长;②肠道中病变是纤维性病变,对激素治疗无反应;③肠切除后有预防病变发展为子宫内膜癌的可能;④45%~52%需行肠道手术的病人术前已行治疗性腹腔镜手术或妇科,但效果不佳。
小种植病灶可行肿块切除。浅层病灶无需切开黏膜,但这种黏膜下层切除时失血量大,复发可能性也大。深及肌层的病灶则需切除黏膜。大病灶需行肠切除术,如直肠低位前切除术、乙状结肠切除术、回盲部结肠切除术、直肠前壁盘状切除术。
Coronado等进行的肠道手术有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65例)、直肠前壁盘状切除术(5例)、部分盲肠切除术(1例)。Bailey等进行的肠道手术包括低位前切除(109例)、乙状结肠切除术(10例)、直肠前壁盘状切除术(7例)、回盲部结肠切除(2例)、小肠切除(2例)。
术前应进行肠道准备。因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肠道受侵率较高,这些病人进行妇科手术前也应进行肠道准备。术后病人常需激素替代治疗。
Weed等治疗的30例病人的并发症有肺部感染发热(43%)、盆腔脓肿(2例)、血肿(1例),未出现肠梗阻和死亡。据Coronado等报道,77例病人术后有1例因持续肠麻痹,怀疑肠粘连而在术后22天剖腹手术,术中仅在盆腔发现液体积聚,另1病人术后2周因粘连致小肠梗阻而手术,多数病人术后有腹泻(每天3~4次),其中9人出现腹腔外感染,8例病人发热,怀疑是由肺部感染引起,无吻合口漏发生。Bailey等进行的130例手术的术后并发症有小肠梗阻(1例早期,3例晚期)、盆腔脓肿(1例)、神经源性膀胱(1例),无吻合口漏和死亡。
Bailey等利用Visick评分法评估手术效果,术后症状未缓解或加重者评为1分,症状轻度缓解者评为2分,症状明显缓解者评为3分,症状完全缓解者评为4分。对130例肠道手术后病人经过平均60个月随访,术后盆腔疼痛、直肠痛、性交痛、周期性直肠出血症状明显或完全缓解者分别占93%、91%、93%、100%,其中进行了双侧卵巢切除术者症状完全缓解者比例较高(78%,对照组为54%)。Coronado等报道的77例病人行全层(通常是节段)肠切除术,88%病人术后症状完全或部分缓解,已切除卵巢组织者症状缓解率高,她们的症状部分或完全改善。有8例因出现盆腔症状复发而再次手术,但术中未发现有肠道复发证据。Graham等报道的21例进行肠切除者术后均无复发症状。
术后受孕率为39%~50%,与腹腔镜手术后或剖腹术后的38%相似。
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复杂,甚至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因此,在现阶段尚不能完全防止此症的发生。但如医务人员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则有可能降低此症的发病率。
1.对可能导致经血倒流的各种妇科情况,如重度子宫后倾、生殖道下段闭锁或狭窄,采取适当措施加以纠正。
2.尽可能防止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避免在月经即将来潮前做输卵管通气检查术,以及对子宫后倾者做徒手复位术,以防止子宫内膜碎屑经输卵管被推送到盆腔。尽可能不采用剖宫取胎术作为终止中期妊娠的方法,而代之以药物引产。尽量不以人工流产作为节育措施,而采用安放宫内节育器或服用避孕药等方法。做剖宫产术时宜用纱布保护腹壁切口,防止子宫内膜碎屑植入腹壁组织,在缝合腹膜后,用生理盐水洗净腹壁伤口,再分层缝合。
暂无相关资讯数据列表。
与病友交流
本周推荐专家
回答数:5277&&&&
采纳率:47%
擅长领域:,,,,
精选回答:
药历网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电信与服务业经营许可证: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变更审核同意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母乳性腹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