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珍里的十白散是指几味康美中药材价格指数呢?

2010阿坝州人事考试国情省情州情_冰点文库
当前位置: >>
基本州情政区位置 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紧邻成都平原,北部与青海、甘肃省相邻,东南西三面分别 与成都、绵阳、德阳、雅安、甘孜等市州接壤。是四川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中距省会城市最近的 地方,具有相对较好的区位优势。 政区沿革 战国时,公元前 316 年秦置湔氐道(今松潘),阿坝州始有建制。西汉置汶山郡。 晋、隋袭旧制有所拓展。唐代建置时有兴废,演变频繁。宋置茂州通化郡、威州维川郡。元为 土
司制度之始,明置于茂州、威州、松潘卫,分辖各土司及千户所。清设茂州、理番厅、松潘 厅、懋功厅。民国之初改厅州为县,继后设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公署,后改为四川省第十六行 政督察区,辖松潘、茂县、汶川、理县、懋功(今小金)、靖化(今金川)6 县及草地 65 部、 20 个土司、11 个屯守备。1935 年至 1936 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州境内转战停留达 16 个月 之久, 创建了各级苏维埃政府和少数民族革命政权, 阿坝州是红军长征途中中央召开政治局会 议最多的地区。长征途中,党中央先后在阿坝州召开了两河口、卓克基、芦花、沙窝、毛儿盖、 巴西等 10 次政治局会议(含扩大会议、常委会议、非正式会议),这些会议确定了红军北上 抗日等关系中国革命命运的重大战略方针。 全州 13 个县被四川省政府认定为革命老区县。 1950 年 1 月,建立川西人民行政公署茂县专区专员公署, 1953 年撤茂县专区建立四川省藏族自治 区,1955 年更名为阿坝藏族自治州,1987 年更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政区划分 辖马尔康、金川、小金、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汶川、理县、茂县、松潘、 九寨沟、黑水等 13 县,223 个乡(镇),1354 个行政村。 政区面积人口 幅员 8.42 万平方公里。2010 年末户籍总人口 898846 人,其中:农业人 口 697255 人、非农业人口 201591 人。总人口中,藏族占 56.6%,羌族占 18.5%,回族占 3.3%, 汉族占 21.4%,其他民族占 0.1%。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 政区自然特征 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 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的结合部, 地貌以 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东南部为高山峡谷区,中部为山原区,西北部为高原区。长江上游主要 支流岷江、大渡河纵贯全境,是黄河流经四川惟一的地区,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地。 气温自东南向西北并随海拔由低到高而相应降低。 西北部的丘状高原冬季严寒漫长, 夏季 凉寒湿润,年平均气温 0.8℃~4.3℃。山原地带夏季温凉,冬春寒冷,干湿季明显,年平均 气温 5.6℃~ 8.9℃。高山峡谷地带,随着海拔高度变化,气候从亚热带到温带、寒温带、寒 带,呈明显的垂直性差异。 水能、 生物和矿产资源优势明显。 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 黄龙及卧龙· 四 政区资源特点 旅游、 姑娘山大熊猫栖息地等世界级旅游景区闻名遐迩。 有马尔康卓克基土司官寨、 松岗直波碉楼 (含 羌寨碉群)、松潘古城墙、壤塘棒托寺、错尔机寺、营盘山和姜维城遗址、日斯满巴碉房、阿 坝州红军长征遗迹等 8 处(22 个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黑水卡斯达温、九寨沟?舞、 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羌族瓦尔俄足节等 12 项民族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 录。独特的藏、羌民族风情、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水能理论蕴藏 量 1933 万千瓦,可开发量 1400 万千瓦,河流落差大,距离负荷中心近,年发电小时长,造价 低。立体气候明显,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名、特、优、稀水果和反季节蔬菜良好的种植 区。有优质天然草场 422 万公顷,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食 品资源开发前景广阔,2010 年末,牛存栏 205.42 万头、羊存栏 115.81 万只、猪存栏 35.66 万头。野生中药材 1900 余种,年生长量 8.5 万吨,贝母、红豆杉、黄芪、红景天、党参等地 道名贵药材和羌活、秦艽、大黄等大宗药材十分丰富,素有“天然药库”之称。矿产资源极其 丰富。迄今为止,已发现矿种 54 个,大型矿床 12 处,中型矿床 10 处,小型矿床 36 处。优势 矿种有金、锂、花岗石、大理石、水泥用石灰石、泥炭、矿泉水、石榴子石、泥炭、温泉等。 经济发展简况 改革开放 30 年来,阿坝州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城乡市场蓬勃发展,交通通讯网络日臻完善,社会事业欣欣向荣,人民生 活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30 年间,全州经济总量翻了五番,到 2007 年,全州地区 生产总值达 105.1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 1978 年增长 7.5 倍,年均增长 7.2%。人均 GDP 由 1978 年的 523 元增加到 2007 年的 11725 元, 增长 5.9 倍, 年均增长 6.3%。 产业结构全面优化, 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由 1978 年的 40.4:48.1:11.5 演变为 2007 年的 18.6:42.3:39.7,2007 年全州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 8.78 亿元, 1978 年增收 8.52 亿元, 较 是 1978 年的 33.6 倍,年均增长 13%。 2010 年,是阿坝州基本完成“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实现“十一五” 发展目标的关键年、决胜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32.76 亿元,比上年增长 18.1%,增长 速度居全省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25.12 亿元,比上年增长 5.5%;第二产业实现 增加值 58.53 亿元,比上年增长 31.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49.1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6%。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4.9%、69.4%和 25.7%。 人民生活 2010 年末,全州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 97.44 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 3741 元、城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939 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1%以内。全州 13 县启动新型农 村养老保险,参保农牧民达 18.2 万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实现州级统筹, 养老保险人月均待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2.18 万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 发放低保金 1.99 亿元,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财政金融 2010 年,全州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实现 24.8 亿元,比上年增加 11.2 亿元,增长 82.4%,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 16.67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8.2%。年末,全州金融 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425.96 亿元,增长 26.6%;各项贷款余额 136.87 亿元,增长 10.5%。 2010 年,全年招商引资协议合作项目 66 个,协议资金 400 亿元,履约执行项目 招商引资 89 个(含续约项目),国内省外实际到位资金 45 亿元。新批准外资项目 2 个,批准外资增资项 目 1 个,实际利用外资 670 万美元。在第十一届西博会上,签订合作项目 21 个,协议资金 350 亿元。全年共完成进出口总值 1475.6 万美元,比上年增长 74.2%。其中,出口总值 856.3 万 美元,比上年增长 14.9%;进口总值 619.3 万美元,比上年增长 5 倍。 到 行政区划面积内公路总里程达 11698 公里, 比上年末增加 2383 交通通信 公路: 2010 年末, 公里。机场:开通京、沪、杭直飞九寨黄龙机场航线。通信:实现了全州 1353 个行政村通信 实现全覆盖,全州 223 个乡镇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率,同时,有效解决了 937 个行政村的宽带 通信,覆盖率达 70%。2010 年末,年末固定电话用户 10.07 万户,移动电话用户 62.22 万户, 互联网用户 4.70 万户。全州共有邮路 29 条,总长度 2692 公里。 生态农牧业 阿坝州是著名的“生物基因宝库”,是名、特、优、稀水果和反季节蔬菜的优 良种植区,同时,又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有优质天然草场 422 万公顷,绿色食品资源开发前 景广阔。初步形成了酿酒葡萄、优质蔬菜、特色果业、特色马铃薯、优质高原中低温食用菌和 道地中药材产业六大种植业特色产业。2010 年,全州特色农产品达 126 万吨、粮食总产量达 17.1 万吨、肉产量 9.7 万吨、奶产量 10.8 万吨。 工业 阿坝州拥有两大省级经济开发区,一是四川阿坝工业园区,二是成都—阿坝工业园区, 两大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正在成为四川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新的增长极。 形成 了水电、铝、锂、硅、晶体新材料、电子磁材和盐化工等七大产业优势,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框架基本形成。2010 年末,全州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87 户、资产 346.18 亿元,全州水电 装机容量 388 万千瓦、发电量 132.35 亿度,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 34.9 亿元。 旅游业 形成了“北看九寨黄龙水、南观卧龙四姑娘山、中游村寨大草原、重走红军长征路、 再尝民族人文景观”的旅游大格局,旅游业成为阿坝州的主导产业。2010 年,全州接待海内 外游客 850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 73.78 亿元。 森林覆盖率由 1998 年的 21.6%提高到 生态建设 全州 365.4 万公顷 天然林实施了有效管护, 2009 年的 24.2%。全州已建立包括森林类型、湿地类型、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24 处(其 中,国家级 4 处),面积达 205.51 万公顷,占全州幅员面积的 24.4%。已建立九寨沟、夹金山、 雅克夏等 3 处国家森林公园。若尔盖高原湿地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家一 级保护动物得到了有效保护。 教育文化卫生 2010 年末,全州有大专院校 1 所,有专任教师 383 人,在校生 6845 人,当年 招生 2479 人,当年毕业 1946 人;有中等职业学校 5 所,专任教师 295 人,在校生 3595 人(含 “9+3”州内学生 136 人);电大 1 所,在校生 2458 人;有小学校 312 所,专任教师 5963 人, 在校生 82292 人;初级中学 40 所(含九年一贯制 12 所),专任教师 1605 人,在校生 38762 人;高中 18 所,专任教师 1848 人,在校生 14022 人;幼儿园 57 所,在园幼儿 10813 人。小 学、初中阶段入学率分别为 99.2%和 101%。就读“9+3”藏区免费教育的学生 6390 人,全部免 除学费,同时享受每学年 3000 元的生活补助。 2010 年末,全州有国有艺术表演团体 2 个,文化馆 14 个,文化站 110 个,公共图书馆 9 个。 2010 年末,全州有广播电台 1 座,电视台 1 座,广播电视台 12 座,调频转播发射台 361 座,电视转播发射台 938 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 75.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 91.8%。 2010 年末,全州有卫生机构 410 个,其中医院、卫生院 250 个,妇幼保健站 14 个,采供 血机构 1 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4 个,卫生监督所 14 个,医学科学研究机构及在职培训机构 各 1 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 3026 张,卫生技术人员 3422 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1365 人,注册护士 826 人。 省情第一章四川社会简况 四川是中国西部地域辽阔、 资源丰富、 人口众多、 历史悠久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内陆大省。 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四川位于中国民族东西交融、南北过渡的走廊,多年来既 揉合吸收东西民族之长,又是南北文化交流的要冲。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文明的精华,哺育出博 大奇绝的巴蜀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川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经过 50 多年的社会主 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一、四川行政区划 四川现除省会成都是副省级城市外, 还辖 17 个地级市、 个民族自治州。 个地级市是: 3 17 自贡、攀枝花、沪州、德阳、绵阳、广元、遂宁、内江、乐山、南充、宜宾、广安、达州、巴 中、雅安、眉山、资阳。3 个民族自治州为: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全省共有 181 个县 (市、区) ,列全国首位,其中有 43 个市辖区、14 个县级市、120 个县,4 个自治县(木里 藏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 。 省会成都是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和内陆特大开放城市,是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 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是中国西部人居环境最佳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 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近几年,她又以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方 面的成就,先后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和“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等多项殊誉。 二、中国的人口大省 2005 年末,四川年末总人口 8750 万人,仅次于河南和山东,列全国第 3 位,占西部总 人口的 23.7%,列西部第 1 位。 三、中国的民族大省 四川是多民族聚居的省区,居住着 55 种民族。除汉族外,有彝、藏、羌、苗、回、蒙古、 傈僳、满、纳西、土家、白、布依、傣、壮等 14 个世居少数民族。四川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 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藏族聚居人口仅次于西藏。民族自治地区土地面积 30.4 万平方公 里,占全省总面积的 62.7%。 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四川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率先在全国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森 林覆盖率达到 26.6%。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山民江、沱江、嘉陵江等重点流域的 水污染治理积极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初步建成。 五、大熊猫故乡 全国 85%以上的大熊猫、 全世界 3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 生活在四川, 因此四川素有“熊 猫故乡”之称。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川大熊猫栖息 地世界自然遗产包括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面积 9 2 4 5 平方公里,涵盖成都、阿坝、 雅安、甘孜 4 个市州 1 2 个县。世界最大的大熊猫保护机构是四川(卧龙)保护大熊猫研究 中心。世界最大的大熊猫人工繁育机构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熊猫生态公园) 。中 国一共有 32 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其中有 25 个在四川。大熊猫己被选定为北 京奥运会吉祥物。大熊猫是全世界公众最喜欢的动物之一。 六、四川是我国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最多的省区 大自然似乎在四川这块土地上聚集了全韵狗神奇和灵秀。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 天下雄,九寨天下奇,四川到处是绚丽的自然风光、迷人的自然美景。 四川有 3 处世界自然遗产,即九寨沟、黄龙和大熊猫栖息地;有 1 处世界文化遗产,即都 江堰—青城山;有 1 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即峨眉山一一乐山大佛。四川的黄龙、卧 龙、 九寨沟和稻城亚丁定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单位。 四川宜宾兴文地质公园纳入 世界地质公园。九寨沟、黄龙是全世界仅有的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两项国际桂冠的自然风景名胜区。 四川有国家最高级(4A 级)风景名胜区 13 处:峨眉山风景名胜区、都江堰景区、青城山 景区、乐山大佛景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宜宾蜀南竹 海风景名胜区、沪定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自贡恐龙博物馆、雅安碧峰峡、大邑刘氏庄园、小 金四姑娘山等。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4 处: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黄龙寺—九寨沟风 景名胜区、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贡嘎山风景名胜区、蜀南竹海 风景名胜区、西岭雪山风景名胜区、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石海洞乡风景名胜区、邓海—螺髻 山风景名胜区、白龙湖风景名胜区、光雾山—诺水河风景名胜区、天台山风景名胜区、龙门山 风景名胜区等。 七、四川历史文化积淀丰厚 四川有 62 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多到、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以盆地三星 堆遗址、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化景观,以武侯祠、剑门关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景观,列入世 界文化遗产的青城山(道教文化)一都江堰(水利工程) 、峨眉山一乐山大佛(佛教文化)景 观。 秦汉时期,巴蜀文化得到空前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汉景帝时蜀郡守文翁在成都创办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学校“蜀郡郡学”,又称“文翁石室”。文翁兴学是巴蜀地区教育与文化事 业的壮举。四川著名学者郭沫若、王光祈、李一氓、李劫人、蒙文通、魏时珍等都出自于该校。 两千多年同一地址办学不断,这是全世界仅见的一例。 巴蜀文坛英才辈出,群星璀璨,名流竞秀,佳作纷呈。 四川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7 座:成都市、沪州市、自贡市、宜宾市、乐山市、都江堰市、 阆中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8 处,是全国文化遗产遗址最多的省份之一。 2005 年 8 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采用 2001 年出土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 金饰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全省有艺术表演团体 84 个,公共图书馆 140 个,文化馆 201 个,博物馆 56 个,无线 广播电台 20 座,电视台 22 座,广播和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 95.4 和 96.7。全省有档 案馆 241 个,其中专门档案馆 20 个。 八、四川科技教育优势明显 四川拥有雄厚的科技开发实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大批高级科研人才,是继北京、上海之 后,中国又一个重要的科研基地。有举世闻名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有中国最大的受控热核聚 变装置一中国环流器一号, 有中国西部的“硅谷”——绵阳科学电子城。 有各级各类科研开发机 构数百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100 多万人,全省有两院院士 57 名,列全国第 4 位,西部第 1 位。 教育事业已形成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 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有普通高等学校 72 所,列西部第 1 位,其中 5 所列入全国“211 工 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19%以上,居西部前列。中等专业学校 111 所、普通中学 4995 所、小学 1.9 万所。基础教育全面加强,到 2005 年底,四川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 率达到 97.7%, 159 个县 (市、区)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 达 99.4%. 九、四川人才荟萃,英才辈出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仪陇 人) 、陈毅(乐至人) 、罗瑞卿(南充人) ,共和国的开国上将张爱萍(达县人) 、陈伯钧(达县 人)等都出在四川省。 “戊戌变法六君子”中的刘光第(富顺人) 、杨锐(绵竹人) ,被孙中山追赠为大将军的辛亥革 命志士喻培伦(内江人) ,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宜宾人) ,为人民服务的忠诚战士张思德(仪 陇人) ,巾帼英雄丁佑君(乐山市人) ,志愿军英雄黄继光(中江人) 、邱少云(铜梁人) ,当代 的少年英雄赖宁(石棉人)等等彪炳史册的古今英雄,为四川写下了不朽篇章。 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和教育家、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吴玉章(荣县 人)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建国初期国家领导人之一张澜 (西充人) ,著名的平民教育家、被国际学术界并列为“世界上为社会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十 大名人”之一的晏阳初(巴中人) ,显示了四川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四川历代文人学者如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成都人,一说蓬安人) ,我国最早的历算学家、 西汉著名天文学家落下闳(阆中人) ,西汉辞赋家、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杨雄(郫县人) , 西晋著名史学家、 《三国志》作者陈寿(南充人) ,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陈子昂(射洪人) ,唐 代诗仙李白(江油人) ,唐代女诗人薛涛(成都人)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眉山人,与其父苏洵、 弟苏辙和称“三苏”) ,明代文学家杨慎(新都人) ,清代文学家、戏曲理论家、“蜀中才子”李调 元(罗江人)等等,如灿烂的群星,辉耀着蜀中大地。 四川当代杰出的作家、 诗人和戏剧家、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郭沫若 (乐山人) , 一代文学巨匠巴金(成都人) ,国画大师张大千(内江人)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李劫人 (成都人) ,更是蜚声国内外。作家艾芜、沙丁在现代文学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 唐宋时期,很多外省籍的文人纷纷入蜀,在这里留下了丰硕的创作成果。其中,最著名的 当推杜甫、黄庭坚和陆游等,他们在第二故乡四川留下的踪迹(如成都杜甫草堂) ,甚至成为 他们留在中华大地上的主要纪念地。 第二章四川地理历史概况 一、四川的地理位置 四川简称“川’,或“蜀”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介于东经 97 度 21 分~108 度 31 分 和北纬 26 度 03 分~34 度 19 分之间,北连青海、甘肃、陕西,东邻重庆,南接云南、贵州、 西衔西藏。东西长 1075 公里,南北宽 921 公里,东、西边境时差达 51 分钟。现辖 18 个地 级市、3 个民族自治州;全省共有 181 个县(市、区) ,列全国首位,其中有 43 个市辖区、 14 个县级市、120 个县,4 个自治县。辖区面积 48.5 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 5 大省。 二、四川的地形地貌 四川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单元。复杂的 地形和地貌,大致沿东经 130 度子午线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东边是著名的四川盆地, 地势低陷,海拔高度一般在 300 或 400 米间,丘陵低山散布其间,物产丰富;西部为高原、 山地,海拔多在 4000 米以上,雪峰、冰川、高原、沼泽、草原……,多种多样的地势,在这 里应有尽有。四川地理的概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现出“西高东低”、“四周高,中间低” 的地势大观。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 4 种地貌类型齐全的地势地貌条件,造就了四川类型 各异的自然环境和独特风光。四川盆地以浅丘和平原为主,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 四川最高点是西部横断山脉的主峰贡嘎山,海拔 7556 米。最低点在南边沪州市合江县的 长江之滨,海拔约 220 米。 四川从高原、山地、峡谷到盆地、丘陵、平原,从江河湖泊到温泉瀑布,从岩溶地形到丹 霞地貌,一应俱全,旅游资源之丰富,世界罕见。 三、四川的气候 四川位于亚热带范围内,气候复杂多样。东部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西部高原从南部山 地到北部高原,由亚热带演变到亚寒带,垂直方向上有亚热带到永冻带的各种气候类型。复杂 多样的气候类型,有利于全面发展四川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 四川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 16'C 以上,年平均降水量
毫米。 东部盆地全年日照 900-1600 小时,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西部高原则属全国光能丰 富区之列。 四、四川的土地 四川地域辽阔,土壤类型丰富,垂直分布明显。平原、丘陵主要为水稻土、冲积土、紫色 土等,是全省农作物主要产区。高原、山地依海拔高度分别分布不同土壤,其中多数有利于不 同作物的生长。 四川大部分地方为紫色土,系侏罗纪、白垩纪紫色砂岩、泥岩风化而成。该土壤内富含钾、 磷、钙、镁、铁、锰等元素,土质风化度低,土壤发育浅,肥力高。 四川湿地资源极其丰富,主要类型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及库塘 四大类。 全省单个面积大于 100 km2 的湿地共有 516 个, 全省现有湿地面积 961680 公顷, 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1.99%。 五、四川的植物资源 四川地貌和气候多样,植被类型多,植物种类异常丰富。全省森林面积 746 万公顷,是 全国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的主体部分, 长有许多珍贵树种。 有被称为“活化石”的水杉、 银杉、 红杉等珍稀树种,其种类占了中国的 1/5 以上。全省高等植物万余种,约占全国总数的 1/3。 其中维管植物 9250 多种,居全国第二位,松杉植物种类居全国之首。全省国家重点保护野 生植物占全国的 30%.药用植物占 75%。 六、四川的动物资源 四川幅员辽阔,且受冰川大面积破坏性的影响较小,现代生态环境优越,动物资源丰富, 种类繁多。仅脊椎动物就有 1100 余种,占全国的 40%,其中鸟类和兽类约占全国的一半。 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 55 种,珍稀动物保护资源居全国第 2 位。举世闻名的大熊猫,主 要生息于四川境内 4 个山系的 36 个县和保护区内。 七、四川的水利资源 四川有河流 1400 多条,蕴藏了充足的水资源和巨大的水能资源。省内河流年径流量约 3000 亿立方米,居全国之冠。全省水能蕴藏量约 1.5 亿千瓦,占全国的 1/5,仅次于西藏, 列全国第 2 位。其中水能资源可开发量 1.1 亿千瓦,占全国的 27%,居全国第一位。特别是 金沙江、雅碧江、大渡河,约占全省水力资源的 2/3,可建 1 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的站址有 200 多处, 百万千瓦以上水电站的站址有 20 多处。 四川是中国西部水电开发和西电东送基地 之一。已建成的二滩电站装机容量 330 万千瓦,是中国 20 世纪建成投产的最大水电站,也 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水电站。 四川的地下热水资源也非常丰富,全省已发现温泉(群)354 处,地下热水钻孔 114 个。 四川的地下热水及地热能开发利用有广阔的前景。 四川属于长江水系。四川共有大小河流 1419 条,号称“千水之省”。除西北的白河、黑河 由南向北注入黄河外,主要河流金沙江、山民江、嘉陵江、沱江、涪江等,皆注入长江之中。 长江横贯全省,宜宾以上称金沙江,宜宾至湖北宜昌河段又名川江或蜀江。 四川的天然湖泊虽有 1000 余个,但水域面积多不大,一般都在 1 平方公里以下。其中较 大者有沪沽湖,位于四川盐源县与云南宁蒗县之间,面积 72 平方公里,四川境内面积约 27 平方公里。邓海位于西昌市东南 5 公里,水域面积 31 平方公里,是四川最大的湖泊。 八、四川的矿产资源 四川矿产资源丰富,种类比较齐全,开发利用价值很高。矿产资源已找到矿产约 130 种, 占全国总数 70%,已探明有工业储量的矿种 89 种。有 28 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 3 位,其中 钒、钛、锂、银、硫铁矿、天然气等 11 种矿产居全国第 1 位(钒、钛居世界之冠) 。四川是 中国天然气尤其是气田气分布最集中的省份,石油天然气资源形成了以气为主的局面。 攀西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罕见的聚宝盆, 蕴藏着占全国 13%的水能, 13.3%的铁, 69% 的钒,93%的钦和 82%的钻。 九、四川被誉为“天府之国” 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是由于它自身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历 史上所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四川盆地, 并不包括现今的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 四川盆地 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水 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土”,因而,成都平原成了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一分发 达的地区,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故称“天府”。 四川盆地周围都是崇山峻岭,交通闭塞,古称“四塞之国”。在冷兵器时代,它具有易守难 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这就更有利于它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 做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选择四川成 都避乱。当时的成都,在他们眼里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 历史上最早称四川为“天府”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汉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晋代著名史学家常璩在所著 《华阳国志》中称:“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 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之国”在历代文人学者笔下逐渐成了四 川盆地的代名词。 十、四川悠久的历史 2 亿多年前,四川隐居在海水下面,后因地壳运动,改变了东高西低的地势,海水流走, 从此四川盆地变干。四川地区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生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据考古发现,从距今 200 万年开始,就有原始人类在四川地区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和繁衍,用自己的智 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古代四川的文明。1951 年在沱江西岸的资阳县(今资阳市)黄鳝溪, 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头骨化石,其绝对年代距今 1 万年一 5 万年,并将其命名为“资阳 人”。居住于四川地区的原始先民,共同创造了四川地区的人类原始文明,并与黄河流域以及 其他地区的原始文明交相辉映,构成中华文明起源的曙光。 四川是古代中国蜀人和巴人的发祥地。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遗址的发掘,证明了 距今 4500 年以来,在成都平原就已经产生、传承了蜀文化。尧舜时期中国分为九州,四川 为梁州。在殷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两个国家:一个是在今川西地区,由古蜀族为中心建立 的蜀国;另一个是在今川东地区(包括今重庆市) ,由古代巴族为中心建立的巴国。所以,四 川地区古称“巴蜀”。 蜀的祖先据说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古代羌族的一支, 他们沿眠江流域南 迁进入四川盆地,被称为 “氏族”,并在成都平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传说中最早称王的是蚕 丛和鱼凫,以后是柏灌;到了杜宇王朝,正是中国的西周时期;开明王朝则是中原的春秋战国 时期。公元前 316 年,秦国趁蜀国和巴国发生战争之机,一举灭掉了蜀国和巴国,古蜀国历 史就此结束。此后,又因历代帝王都将统治巴蜀的最高治所设在成都,而成都为古蜀都,“蜀” 也就成了四川地区的简称。三国时,刘备占据四川称帝,史称“蜀汉”:五代时,王建和孟知祥 先后占据四川称帝,史称“前蜀”和“后蜀”。至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 年) ,设益州路、积 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合称“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元代正式设四川行省,省治为成 都。明代改称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清代复设四川行省,沿用至今。 十一、光灿夺目的古蜀文明 在历史的长河中,蜀人创造了与中原文化不同的、光灿夺目的古蜀文明,三星堆文化就是 其鼎盛时期的代表。 在公元前 227-237 年间,蜀地水患尤重,战国时期,秦国的水利专家、蜀郡守(相当于 后世的县官)李冰在原蜀地治理水利的基础之上,兴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将崛江一分为二, 右方的外江流向南,作泄洪之用,内江则引入成都附近县,作灌溉与运输之用,广开稻田,沃 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2000 多年前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至今仍发 挥着灌溉成都平原的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是仅有的奇迹。 色彩艳丽的蜀绣蜀锦,“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形式活泼、曲调多样、语言诙谐、 表演程式多样化、独具变脸、旋舞、喷火等特技的川剧,清幽闲适的茶文化等,都是古蜀文化 的具体表现,有些还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羊子山、三星堆、金沙遗址、都江堰驰名中外;古代文人荟萃令我们自豪。 十二、四川近代几个重大历史事件 (一)四川辛亥保路运动 1911 年秋发生的保路运动,是四川人民反对清王朝对四川铁路权的出卖和帝国主义对四 川铁路权的抢夺的一次革命, 使清王朝的专制统治首先在四川被冲破, 加速了全国革命运动的 发展进程,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导和 重要一环。 (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1932 年 12 月战略转移到四川、陕西边界地 区, 在川陕边区党组织和广大劳动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建立的一块苏维埃区域, 是中华苏维埃共 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徐向前、廖承志、许世友等在创建川陕 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岁月中立下了卓越的不朽的功勋,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三)长征经过四川 长征途中,毛泽东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川贵间) ,打乱敌人的追剿计 划,然后渡过金沙江(云川间) ,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川内) , 翻越冰封雪盖的夹金山(川内) ,穿过渺无人烟的大草地(川内) ,进入甘肃、陕西。整个长征 在四川境内停留时间最长,大多数重大的军事行动都在四川展开。 (四)抗日大后方. 四川成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是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沿海沿江工业内迁而初步奠定的。 抗战中,四川(含重庆)先后接纳和安置国民政府和各类机关约 57 个,迁川工矿企业约 700 家,高等学校 48 所,难民不计其数。当时四川人口约 7000 万,八年抗战共征兵 300 万, 为全国各省之冠; 川军伤亡人数为全国的 1/5.八年抗战总计国家支出约 1.4 万亿兀 (法币) , 四川就负担了约 4400 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 30%以上。四川出粮也最多,仅 1941 年至 1945 年,四川共征收稻谷 8228.6 万石,占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 38.76%,稻麦总量的 31.63%.四川为抗日战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五)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1945 年抗战胜利后,为争取和平、民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重庆谈判,签署了《双 十协定》 ,使国民党被迫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1946 年初,在重庆(时属四川)召开政 治协商会议,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冲破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有利于实现民主 政治和和平建国。 第三章中国西部的经济大省 四川经济开发较早,历史上就以畜牧农耕、凿井煮盐、养蚕织锦著称。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四川省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各个方面发 生深刻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05 年,四川本地生产总值(GDP )达 7385.1 亿元,列全国第 10 位,西部第 1 位。地方财政收入列全国第 9 位,西部第 1 位。四 川经济总量占西部地区总和的 22.1%,在西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川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是中国西部经济大省,主要经济指标均居西部第一位,在全国 经济发展格局中处于重要地位。 经济结构不断提升, 二、 一、 三次产业的比例达到 20.7: 41.4: 37.8,民营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37%. 一、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四川工业规模较大,门类基本齐全。发电量、天然气、钢、水泥、平板玻璃、化肥、农药、 丝、原盐、啤酒、彩电等产品产量均名列西部第 1 位。机械、电子、冶金、化工、建筑、建 材、食品、医药、皮革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2005 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 2512.6 亿元,占本地生产总值(GDP)34%。 长虹集团公司、五粮液集团公司、攀钢集团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希望集团等一大批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闻名国内外。名优产品畅销全国,?远销世界。 二、中国重要的粮油基地 四川的粮食产量历来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7%左右。2005 年,四川全年粮食总产量 3409.2 万吨,列全国第 3 位,西部第 1 位,占全国的 6.6,西部的 23.9;油料产量 232.3 万吨,列全国第 5 位,西部第 1 位。 三、全国畜牧业生产大省 养猪业是四川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生猪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出栏数、猪肉产量及省际猪 肉贸易量,均占全国 10%左右。2005 年生猪出栏 8764.3 万头,猪肉产量 652.4 万吨,列 全国第 1 位,西部第 1 位。猪牛羊肉产量 739.7 万吨,列全国第 2 位,西部第 1 位。 四、经济作物和中药材之乡 四川经济作物油菜籽、甘蔗、茶叶、柑橘、蚕丝产量居全国前列;银耳、生漆、毛竹等产 品享誉个国;林副产品油桐、生漆产量分居全国第一、二位;还盛产白蜡、棕片、竹类、木耳、 黄花、花椒等。 四川又是“中药材之乡”,中药材驰名中外,中药材产量占全国的 1/100 大宗药材有贝母、 虫草、天麻、黄连、川芎、麝香等 40 种以上。 五、西部最大市场和物资集散中心 四川商业机构门类齐、网点分布广、覆盖面积大,是全国的商贸大省。2005 年,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 2981.4 亿元,列全国第 7 位,西部第 1 位。国务院确定了把省会成都建成中 国西南的商贸、科技、金融中心,交通、通讯枢纽,使成都的发展日益加快。新会展中心落成, 城市地铁奠基开工,新增数条国际航线等,年年有新进展。 六、中国西部投资热土 以我国加入 WTO 和西部大开发为标志,四川利用外资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利用外资规模 不断扩大, 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2005 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达 11 亿美元, 同比增长 11%。 截至 2006 年 6 月,落户四川省的境外世界 500 强企业已增至 116 家。“十五”期间,全省实 际利用外资 51.9 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 13.4%占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累计利用外资的 40.3%. 对外经济合作取得新成效。2005 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 245 个,合同金额 14.1 亿美元,完成营业额 6 亿美元;外派劳务 17549 人次。同时,对省外的招商引资工作 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七、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四川历史_廿“蜀道难”的状况己经得到根本改变,交通四通八达,基本形成公路、铁路、 民航、 内河航运相结合的立体交通网络, 成了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 2005 年末铁路通车 2988 公里。县县通公路,公路通车里程己达 11.5 万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超过 1759 公里) 。 大小通航河流 120 多条,通航里程 1 万多公里。国际国内空运航线 145 条,成都双流国际机 场是我国西部地区的枢纽机场。 八、通讯网络完善 与国内通讯系统连成一体的四川通讯,国际直拨电话可通达世界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5 年末市话用户 1101 万户,农话用户 476 万户,移动电话用户 1690 万户,全省电话 普及率达到 38%。初步形成了现代交通、通信网络。 九、中国西南金融中心 四川是西南地区金融中心,在西部地区也占有重要地位。2005 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 项存款余额 9905.3 亿元,各项贷款余额 6743.0 亿元,存贷规模均列西部第 1 位。全年保 险业务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余额 46.1 亿元。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 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落实“举 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思路,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省、西部文化强省和法治 四川、和谐四川、开放四川、生态四川的目标,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力实施工业强省 战略,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为建设惠及 全川人民的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十一、深入推进“三个转变” “三个转变, ,是中共四川省委提出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想。“三个转变”即:加快土 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变,大力发展民营 经济;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三个转变, ,的核心是资源的 市场化配置。“三个转变”只是一种概括的提法,市场化配置资源绝不仅仅局限于这三个方面。 要进一步增强推进“三个转变”的自觉性,在确立新思想新理念上下功夫,主要应着力于:要牢 固树立市场意识;要深化对资源的认识;要准确把握资本的本质;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十二、六大支柱产业、八大产业基地 四川确定以电子信息业、水电业、机械冶金业、医药化工业、饮料食品业、旅游业为支柱 产业。 —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我省的“一号工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基 , 地; —大力发展水电业,重点加快崛江、雅碧江、大渡河、金沙江、嘉陵江等水能资源的滚动 开发,逐步建设强大的水电能源和高耗能产品生产基地; —以大型发电设备、重型机械、工程机械、铁道运输设备等为重点,改造振兴机械工业, 建设重大装备国产化基地;加强钒钛、稀土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建设特种钢基地、 钒钛新材料基地; —大力发展中成药和生物制药工业,加快建设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积极发展天然气 化工、磷化工、精细化工,建设天然气化工基地; 以名酒、名烟、名茶、川菜、肉制品、绿色保健品等为拳头产品,扩大名品比重,建设饮 料食品工业基地。 —培育壮大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大省。围绕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两条主线和“中 国第一山”、“大九寨”、“卧龙中华大熊猫”、“三星堆古遗址文化”、“都江堰—青城山”等 5 大 国际精品旅游品牌,努力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 四川将重点引导和推进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和集群: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精品钢及 钒钛稀土等新材料产业、化工产业、现代中医药产业、水电及相关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旅 游产业。其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则要发展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推动农产品加工增值,增 加就业机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川粮、川油、川猪、川烟、川酒、川茶、川药、川果、 川竹、川菜等特色农产品发展,把四川建成西部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营销中心。 十三、发展五大经济区 根据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和发展潜力,在充分发挥各地区特色与优势、保护好和引导好各 地区加快发展积极性的前提下,通过发展经济和人口转移,四川将逐步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 补的成都、川南、攀西、川东北、川西北生态 5 大经济区。 成都经济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 5 市。按照“城乡一体,率先跨越”的思路, 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城镇发展水平较高和经济技术实力较强的比较优势, 以高新技术 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持 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发挥在全省经济中的骨干和带动作用。 川南经济区包括自贡、宜宾、沪州、内江、乐山 5 市。按照“产业整合、快速崛起”的思路, 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和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比较优势, 以建设能源和重化工基地为主要方 向,发展能源、化工、机械、建材、食品工业和特色农业、旅游业,使之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 的增长极。 攀西经济区包括攀枝花市、凉山州、雅安市 3 个市(州) 。按照“资源整合、高速增长”的 思路,充分发挥独特的水能、矿产、生物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资源产业,带动经济 快速发展。 川东北经济区包括南充、遂宁、达州、广安、巴中、广元 6 市。按照“开发资源、培育产 业”的思路,充分发挥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生物资源的比较优势,积极培育和延伸天然气产业 链,建成我国西部重要的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 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包括甘孜、阿坝 2 个州。按照“保护生态、点状发展”的思路,根据自然 资源比较丰富但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 加大水能、 旅游和矿产等优势资源合理开发的力 度,改进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逐步建成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生态经济区。 国情第一节 国土与资源 一、自然状况 1.我国的地理位置与国土面积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东南面对海洋,西北深入亚欧大陆,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我国 领土面积约为 960 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我国的陆地边界全长约 2.28 万公 里。东邻朝鲜,南连越南、老挝、缅甸,西南和西部与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接 壤,东北、正北有俄罗斯、蒙古,西北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邻。除了广阔的陆地 以外,尚有宽阔的海域和众多的岛屿。大陆海岸线长达 1.8 万公里;如把沿海岛屿的海岸线也计算在内,则 长度超过 3.2 万公里。 2.我国的地形 我国的地形复杂多样,基本上可划分为五大类: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山地和高原主要分 布在西部,平原、丘陵在东部。整个地势自西向东逐渐下降,构成巨大的阶梯状斜面。青藏高原平均海拔 在 45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位于中国、尼泊尔边界的喜玛拉雅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8.13 米,为世界地势的最高点。而新疆吐鲁番盆地中的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 154 米,为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 我国近海大陆架总面积约为 127 平方公里,约占世界大陆架总面积的 1/20。我国渤海、黄海全部位于大陆 架上,东海有 2/3 的海域的海底属于大陆架,南海的大陆架占南海海域的 3/4。我国沿海岛屿共有 5000 多 个,其中约 85%分布在杭州湾以南的大陆近岸和南海之中。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面积 3,6 万平方公里; 海南岛次之,面积 3.4 万平方公里。钓鱼岛等岛屿位于台湾省东北的海面上,是我国最东的岛屿;南沙群岛 则是我国最南的岛屿群。我国河流的总长度达 22680。公里,径流总量约为 26000 亿立方米,相当于全世界 河川径流总量的 6.8%。我国众多的河流,各成系统,组成庞大的水系,大致可以分为黑龙江水系、辽河水 系、海河水系、黄河水系、淮河水系、长江水系、珠江水系、东南沿海水系、台湾及海南岛等海岛水系、 西南水系、北冰洋水系、藏北高原内陆水系、新疆内陆水系、青海柴达木内陆水系、甘肃与内蒙古内陆水 系等。主要的大江长河有长江、黄河、黑龙江、淮河、钱塘江、湘江、珠江、闽江等。我国还有大量的湖 泊。据统计,全国天然湖泊面积在 1 平方公里以上的有 2800 多个,其中面积超过 1000 平方公里的湖泊有 13 个,全部湖泊面积达 8 万平方公里。著名的湖泊有鄙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青海湖等。 3.我国的气候 海陆位置对我国气候影响明显,使我国具有典型的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受 季风的周期性活动以及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四季分明、雨热同季的特征。寒风、气旋、梅雨、台风等 成为我国常见的几种气候类型。 二、资源概况 1.我国的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辽阔,领土南北直线距离约 5500 公里,跨越纬度约 50。;东西距离约 5200 公里,横跨 62 个经度。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居世界前列,耕地居世界第四位。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山地、耕地、林地、 草地、沼泽地、沙漠、滩涂、水面等,都有大面积分布。从总体上看,有四大特点 (1)山地多、平地少、 耕地比重小。耕地约占国土总面积的 10.4%左右,且有不断减少的趋势。 (2)土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量 最少。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密度大,按农林牧用地合计,平均每人。,57 平方公里,最多不 超过 0.67 平方公里,仅为世界平均每人占有数的 1/5 一 1/3。 (3)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 差异大。全国土地划分为三大自然区域,东部季风区是主要农业区,上地自然生产力高;西北干旱区多为 干旱的荒漠,对种植业限制大,无灌溉农业;青藏高寒区大部分在海拔 3000 米以上,地高天寒,不易利用。 (4)耕地后备资源少,难利用的土地多。我国农垦历史悠久,质量好的土地资源已为数不多,耕地后备潜 力不大,约 3330 万平方米,其中 95%集中在西北和东北,开发比较困难。 2.我国的水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陆地上的地表水、地下水、冰川和永久积雪所蕴藏的水资源共 5 亿立方米, 可被利用的水资源约 2.8 亿立方米, 居世界第五位。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 (l) 水资源的人均、单位面积占有量不丰富,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4; (2)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南多北少,相差悬殊; (3)水资源量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很大,水旱灾害频繁。水资源是我国 十分珍贵的自然资源。3.我国的矿产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矿种比较齐全、矿产资源基本配套的少数国家之一,矿产资源总量及矿产开发总规模都 居世界前列。我国已发现 160 多种矿产,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有 15。多种,目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 137 种。 其中铀、钨、锡、铝、稀土、钦、锑、汞、铅、锌、铁、金、银、硫、磷、石墨、萤石、菱镁矿等储量均 居世界前列;铜、铝、锰、硼、滑石、高岭土等也居世界重要地位。能源资源也很丰富,内陆和沿海大陆 架有丰富的储油构造,煤炭探明储量达 727。亿吨。我国矿产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矿种多、探明储量多, 但人均占有量却居世界后列; (2)伴生、共生矿矿床多,综合矿多,而综合利用的程度很低; (3)不少矿 产贫矿多,难采、难选矿多,富矿少; (4)矿产分布具有明显地域差异; (5)中小型产地多,遍布全国各 地。 4.我国的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资源三大类组成。植物资源主要包括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栽培作物。 我国有高等植物 32800 多种,占世界总数的 10%以上,其中种子植物有 24500 余种,居世界第 3 位。动物 资源主要包括野生动物、家畜家禽、鱼类资源。我国是世界上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约有 10.4 万种。微生 物资源主要包括真菌、细菌、放线菌、病毒等。我国微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仅真菌一大类就多达 10 万种。 已分离出来并应用于生产的细菌资源有 200 余种,放线菌资源为 250 余种。 5.我国的海洋资源 我国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自然海区,总面积达 473 万多平方公里。海洋资源极其丰富。 海洋资源指海洋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和动力资源。我国大陆架渔场面积约 150 万平方公里, 渔业资源量估计在 1。。o 万吨//年左右。其中捕捞量达 400 万一 470 万吨/年,有 20 多个海洋渔场。 我国浅海、滩涂的总面积超过 1300 万平方公里。可养殖面积约 130 多万平方公里。沿海水质肥活,水温适 宜,对鱼、虾、贝、藻类的繁殖生长十分有利。我国近海海底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和各种海滨砂矿等。渤海、 南黄海、东海、台湾浅滩、珠江口、北部湾、莺歌海等 7 个含油气盆地,具有良好的产油远景,其中一些 地区已打出工业性气流。海滨砂矿主要有钦铁矿、错英石、独丹石、金红石、磷忆矿、石英砂和砂金等, 年产约 20 万吨。我国海域的化学资源主要是海水盐、镁和嗅,其含量很高,浓度分别居世界第 1 位、第 2 位和第 8 位。 我国海洋能源理论蕴藏量约为 6 亿千瓦以上, 其中潮汐能为 1.9 亿千瓦, 波浪能为 1.5 亿千瓦, 温差 1.5 亿千瓦,盐度能为 1.1 亿千瓦。 三、资源保护政策 1.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和综合整治 中国面临着十大生态问题 (l)占国土 65%的山区、9.7%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开发利用不当,形成大范围水土流失,加速了生态 失衡; (2)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害、成灾面积不断扩大; (3)森林面积不断缩小,采伐量远超过生长量; (4)草原长期放牧,重用轻养,每年退化 133 万平方米,累计 8667 万平方米,占可利用面积的 1/3; (5) 中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北方沙漠面积达 149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15.5%; (6)中国是严重 缺水的大国,过量开采,浪费惊人,人为污染,水资源危害加剧; (7)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地区间资源承 载能力差异甚大,中国处于人口负荷过重的临界状态; (8)大气污染严重,酸雨态势扩大,废渣排放增加, 垃圾包围城市已是十分突出的环境问题; (9)农林环境污染正由点到面向全国蔓延,40%的乡镇企业成为 最大的污染源,经济发展的成效正在被抵消; (10)生态环境破坏造成巨额经济损失,恶性循环事故迭起, 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我国公布的“生态赤字”,每年达到 860 亿元。 现在我国已加大对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力度,并且取得了成绩。西安市环城综合整治工程、本溪市环 城森林公园建设工程、长春市绿化工程等 86 个项目,被国家环保局和建设部评为全国首批城市环境综合整 治优秀项目。国家环保局还组织了全国 32 个重点城市的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 展“创建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的活动。 2.资源保护的政策、法律 (1)资源保护政策的制定。资源与环境密不可分,从一般意义上说,资源即是环境,环境也是资源。 但是,如果从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产资源来考察,环境侧重于指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合适的自然物质条件, 即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资源侧重于人类生产所需要的可资利用的物质,即自然资源。因此,自然物质作 为人类生存和生产需要的对象,既有互相交叉的一面,又有可以区分的一面。正是从这样的认识角度出发, 我国宪法把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分别开来,用不同条款加以论述。1982 年通过的《宪法》在第 一章第九条指出:“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国家保障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这是把资源保护视为基本国策的宪法依据。 (2)资源保护法律的制定。我国关于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主要是针对土地资源、海洋资源、森林资源、 草原资源、水产资源、矿产资源、渔业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而制定的。目前已有《中华人民共和 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中华 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护法》。此外,还有带法律性质的制度规定,如为了保护青海珍贵的徨鱼资源,维护湖 区生态平衡,青海省宣布从 1994 年起对中国第一大湖青海湖实行连续 7 年的封湖育鱼。 3.资源保护的范围及措施 (1)土地、矿产资源的保护。 ①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a.大面积的土地质量退化,是指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 碱化、潜育化以及土地污染等;b.土地浪费,优良耕地减少,是指土地利用不合理,乱占滥用耕地等。保 护我国土地资源的根本措施在于认真贯彻土地管理法和水土保持法,合理调整农业结构,严格控制非法侵 占耕地,逐年适当增加林地草地面积,保护植被,治理水土流失,防止沙漠扩大。 ②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为:没有认真进行矿山建设前的调查研究和经济评价工作;在 开发利用中,不少矿山采出率低、回收率低;对多组分矿床未能做到综合勘探、综合开采、综合利用,大 材小用、优材劣用;采矿时不注意节约用地,采矿结束后,不进行回填复垦及恢复植被工作,破坏了矿区 及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对矿产资源开发的保护措施是:a.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的保护,建立一 系列保护矿产资源的制度;b.各级人民政府的地质矿产部门应认真履行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采实施监督 的责任;c.制定反映矿山特点的经济政策;d.采矿时应当注意节约用地,保护植被和其他自然环境;e, 努力开展矿产的采、选、冶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特别是综合利用的研究;f.根据矿产资源分布不均的客观 情况,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某一地区的资源优势,建设区域性矿产基地。 (2)陆地水资源的保护。 我国陆地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局部地区缺水矛盾尖锐。由于人均占有水量少,水的时空分布 不均衡,全国不少地区水荒还很严重,对水资源缺乏统筹安排。②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大量未经处理的 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污染了江河水库的水质。③水资源浪费很大。由于管理不严,工程配套差,用水 的技术、工艺落后,造成大量浪费现象。④地下水开采过量。 相应的保护措施是:①合理开发水资源。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不高,但水资源总量还是不少的,必须合 理开发,合理调配使用,积极保护。②节约使用水量。节流和开源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两条主要途径,从 长远看开源是有限的,解决这一矛盾和主要战略是节流,即节约用水。在我国用水总量中,农业占 70%, 工业占 21%,城市生活仅占 5%;可见,节约用水的重点是农业和工业。要改革设备,采取先进工艺。③防 治水污染,加强对河流、湖泊、水库的保护。 (3)海洋资源的保护。 由于缺乏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规划,缺乏统一的、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在海洋资源保护方面存 在一些问题:①沿海水域开发不充分,利用不够合理,普遍存在不合理占用海岸的现象。不适当的围垦、 盲目修建工程或使海流改道,导致港口自然条件改变,甚至完全失去使用价值。②近海主要经济鱼类遭到 破坏。由于捕捞强度过大,捕捞量虽然逐年上升,但其质量却大大下降。在渔获物中,传统的优质经济鱼 类逐年减少,低质小杂鱼的比例不断增多。造成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捕捞量远远超过了资源的再生 能力。 相应的措施:①海洋的开发要统筹规划和管理。②保护近海渔业资源并逐步发展外海远洋渔业。 (4)森林和草原资源保护。 我国森林资源在保护和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森林资源质量日益下降,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维护 生态平衡的需要。森林资源下降的主要原因:①砍伐过度。由于多年来不注意森林的生态效益,长期把森 林当矿产来开采,结果越采越少。②灾害严重。我国森林火灾和受虫灾危害十分严重。③执法不严。 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措施是:①依据森林法,加强对森林的经营管理。一方面坚决制止乱砍滥伐,毁 林开荒等现象;另一方面大力倡导植树造林,绿化祖国。②保护天然林。③建立与健全林业管理机构,搞 好森林防火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④加快林业生态体系工程建设。我国已成功地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长江 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太行山绿化、农田防护林等五大林业生态工程。⑤积极发展经济林和混合林, 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率。⑥进一步落实林业政策,坚持谁造谁有的原则。 我国草原资源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过度垦殖造成对草原的破坏。②过度放牧与草原退化。由于 过度放牧,重用轻养,草场退化比较严重。 我国改善草原资源利用的主要措施是:①严格执行草原法,充 分运用法律武器,对那些滥垦滥牧、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予以制裁和处罚。②加强草原建设,实行国家、 集体和个人结合,大力建设人工和半人工草场,积极改良退化草场。③加强草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控 制牲畜头数,调整畜群结构,实行以草定畜,防止草场超载过牧。积极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沼 气能,解决一部分牧区居民的生活用燃料,减轻对天然植被的破坏。 (5)生物物种多样性保护。 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①物种受威胁和灭绝严重。中国动植物种类中已有 15%一 20%受 到威胁,高于世界 10%一 15%的水平。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 I 所列 640 个种中,中 国占了 156 个。②遗传种质资源受威胁、缩小或消失;外来品种的引进和单纯追求高产,也使许多古老、 土著品种遭受排挤而逐步减少甚至灭绝。 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的对策是: ①建立和完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 ②保护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其他生境和物种,重点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用物种,建立一批农作物野生亲 缘种就地保护点。③保护特殊生境和生态系统,保护候鸟等迁徙性动物及其生境。④建立和完善全国珍稀 濒危动植物迁地保护网络,保护遗传物种。⑤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农业驯养利用工作。⑥保护淡水 和海洋水生生物多样性。 第二节 人口与国民素质 一、人口状况 1.人口数量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约占世界的 1/5。 我国人口在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达到 129533 万人(含港、澳、台地区),预计到 2010 年时将接近 14 亿;到 21 世纪中叶将达到 15 亿一 16 亿。虽然近 20 年来,人口增长率在逐渐降低,但人口众多已成为一个不可改变的基本国情。它对我国的资源需求、能 源供应、教育普及、就业保障、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都是一个沉重的压力和严峻的 挑战。 2.人口的分布 我国人口众多,分布不平衡。以黑龙江省黑河至云南省腾冲一线为界的东南地区,面积约 4n.7 万平方 公里,人口约占全国的 94.4%;西北一侧,面积 548.3 万平方公里,人口占全国的 5.6%。我国人口构成特 点是农业人口占』急人口的比重大,但在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大批农村人口会逐步变成城镇人 口,城乡人口结构将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随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人口变动的一种客观必然性。 3.人口的年龄结构 人口的年龄结构,主要指少年人口、成年人口、老年人口的比例。随着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快速降低, 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快速向老年型转变。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转变为成年型,并开始向 老年型过渡,1987 年时,14 岁以下的少年人口的比重下降至 28.68%,15 一 64 岁的成年人口的比重上升至 65.86%,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重为 5.46%。2000 年时,少年人口的比重再下降至 21.3%,成年人口的比 重再增至 71.74%,老年人口的比重则增至 6.96%,已接近老年型结构。到 2014 年,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上升 至 10.16%,开始进入老龄社会。再到 2045 年,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达到 22.59%,其中 75 岁以上的老人将占 到老年人口的 54.44%,从而成为老人大国。人口的老龄化,将对经济长、就业与劳动力资源供应、储蓄与 投资、社会保险机制、代际关系、家庭构成等方面带来广泛而严重的负面影响。 4.人口城乡结构的变化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我国的农村人口在人口总数中占绝大多数,但在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大批农村人口会逐步 变成城镇人口,城乡人口结构将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随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人口变动的一种客观必然性。 2002 年末,城镇人口迅速增长为 50212 万人,比重达到 39,1%;如果加上从农村到城镇“打工”人员,那么城 镇人口的比重还要增加约 10 个百分点。 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的速度逐渐加快,程度逐步提高。 城市数量从 1949 年的 132 个,增加到 1978 年的 193 个、1988 年的 434 个、1997 年的 668 个。但是在城市 化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l)大城市化现象较为严重。人口在 100 万以上的大城市,如果计 及郊区人口,其数目为 77 个,占城市总数的 11.53%,而人口数则占城市人口总数的 48%,其中有 16 个城 市的人口在 200 万以上,北京、上海则是超过 1000 万人口的超大城市。(2)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业比 较落后,城市人口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较多。由于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快速增加,使城市的基础设施、 服务业和管理系统难以达到同步发展和改进,造成城市生活和生产的诸多问题,如交通问题、供水问题、 居住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 二、计划生育政策 我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认识到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 政策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 况经过批准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也要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某些群众确有实际困 难,经过批准可以隔几年后生第二个孩子。在少数民族中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要求和做法由各自治区 或所在省决定。” 三、国民素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全民健身运动 的进行,使国民的身体素质有了多方面的提高。 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国民的文化素质有了很 大提高,有文化人口比率提高,文盲、半文盲比率下降,科技水平提高。 在 2001 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 会议上,******同志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 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要下 功夫造就一批真正能够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学水平和创 新能力的提高。在具体措施上,党和国家已经决定:(1)要切实加大教育投人,逐步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 经费支出占 GDP4.2%的目标,到 2002 年已达到 3.4%。(2)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 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3)要在发展教育事业过程中特别重视素 质教育,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4)要对现有 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优化结构,如合理调控城乡流动人口规模、实行职业培训、健全社会养老体制等。 第三节 民族与宗教 一、民族状况和民族政策 1.我国的民族及其人口分布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现有 56 个民族,它们是:汉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藏族、门巴族、洛巴族、羌族、彝 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饭族、拉枯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 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讫佬族、壮族、瑶族、松佬族、毛南族、京族、 土家族、黎族、舍族、高山族。 据 2000 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字,汉族 115940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 91.59%,是中国的主体民 族,分布于全国各地。其余 55 个民族合计人口 10643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 8.41%,分布地区约占全国总面 积的 60%。因其人口所占比例很小,习惯上称其为少数民族。从居住的情况看,全国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 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2.我国的民族政策、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根据国情和各民族的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处理 和解决国内民族问题,促进国内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1)坚持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原则。各民族不分大小强弱,均处于平等地位并享有平等权利,用法 律的形式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实现各民族 事实上的平等。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内,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 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行 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这是党和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 (3)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 族干部。现在,全国已有 12 所民族学院,还开办了各种民族干部培训班和民族干部学院,大力培养各少数 民族专业人才。我国已有一支 180 多万人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4)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党 和国家为了迅速改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落后状况,在国家扶持、先进民族帮助和少数民族自 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下,对民族地区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 二、宗教状况与宗教政策 中华民族有多种宗教信仰,不少民族基本上是全民信仰某种宗教,宗教在民族中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 汉族在历史上曾信仰多种宗教,道教是汉族固有的宗教,佛教、景教、袄教、摩尼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都有一部分汉人信奉,但均未形成全民族统一宗教。在其他民族中,信仰喇嘛教的有藏、蒙古、土、裕固 等民族和侃族的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 东乡、撒拉、保安等 10 个民族;信仰基督教的有彝族、苗族的一部分,以及云南西部的一些民族;俄罗斯 和鄂温克族的小部分信仰东正教;在独龙、怒、侃、景颇、高山、鄂伦春及其他的民族中,还保持着原始 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包括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巫教、萨满教等。在信仰伊斯兰教和喇嘛教的民族中, 宗教势力有很大影响。 与我国多种宗教信仰的存在相适应,我国成立了多个宗教团体组织,有中国佛教协会、道教协会、伊 斯兰教协会、天主教爱国会、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等。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主要内容 是 (l)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彼此尊重、互相团结。 (2)各宗教不论大 小,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各宗教之间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3)实行政教分离,国家政权不能被用来推行 或禁止某一种宗教,宗教也不能干预国家的行政、司法、学校教育等。 (4)国家保护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 保护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5)我国各宗教坚持自主自办,在相互尊重、平等友好的基础 上同外国宗教组织和宗教人士进行交往,但我国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坚决抵制国 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
2010阿坝州人事考试国情省情州情——提供以文本文档的格式的各类文档免费下载和在线浏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中药材购销指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