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异常怎么办问题

这个原因是不明确的,很多年轻人出现没有症状轻度的心电图异常我们也只能推测原因,没有办法明确病因
内科推荐私人医生
最新患友点评
特别好的美女医生噢,加油加油
????7秒前点评了
挺好的,感觉特别喜欢环保,。
坎坷9秒前点评了
非常棒,很好,回答详细,负责。。解决我的疑惑
每(梅)天爱你多一点33秒前点评了
非常的感谢!谢谢您的解答!
【TT唯恋】37秒前点评了
很好说的不错。。。。。。
15*****196447秒前点评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app用户1分钟前点评了
高医生回复的我非常满意
xujun1分钟前点评了
谢谢医生的解答;;;;
13*****54111分钟前点评了
讲解的很彻底,很随和,告诉了好多注意的东西,受益良多,
18*****25662分钟前点评了
医生都一一解答么我的问题
6托灬付72分钟前点评了动态心电图分析注意的问题
动态心电图分析仪首先由美国Norman
J.Holter于1957年提出设想,用于长时间连续记录体表心电图,1961年才投入到临床使用。经过40多年的不断发展,动态心电图现在已广泛成为无创心电辅助诊断和检查的工具之一。动态心电图的分析技术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其中主要包括栅状图(动态瞬时变化RR间期趋势图)、趋势图(主要包括心率趋势图、RR间期趋势图、ST段趋势图、室上性心律和室性心律异常事件趋势图等)、全览图、心搏模板、直方图、心房颤动总负荷、心肌缺血总负荷、起搏分析、窦性心率震荡及T波电交替等,所以我们在分析动态心电图时需要注意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我们熟练掌握新的分析方法而且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相关的临床新知识。
1&&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应注意的问题
&&&&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是动态心电图检测技术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两个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的准确率逐渐提高,它是诊断日常活动引发心肌缺血的唯一方法。目前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的标准多数学者仍沿用1984年美国国立心肺血液研究院根据Deanfield医生提出的“三个一”标准,即以等电位线的基线为标准ST段呈水平或下斜型下移≥0.1mV,下移持续时间≥1min,2次心肌缺血发作的时间间隔≥1min,如果原来已存在ST段的下移,则要在ST段下移的基础上,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再降低≥0.1mV。ST段的的测量点以J点后80ms为准。并应当注意心率对ST段改变的影响,当心率&120bpm时,ST段下移点变为J点后50ms,并以ST/HR的比值消除心率的影响,ST/HR≥1.2uV/bpm为异常(ST段的单位为uV,1mm=100uV),1999年ACC/AHA的动态心电图指南建议将“三个一”标准中的两次缺血事件的间隔从≥1min改为≥5min,显然这一意见与临床缺血发作规律更吻合。(如图)影响心肌缺血的诊断的因素也较多其中主要包括(1)引起ST段偏移的病理生理及人为因素很多,与标准的12导联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检测有以下三点不同①记录动态心电图的体位不是静态的仰卧位,而是日常生活的各种体位和姿势;②记录时的电极位置不是12导联心电图的位置③记录器频响范围明显不同,标准心电图机频响为0.05~150Hz,而动态心电图记录器的频响范围为0.05~60Hz;(2)动态心电图的很多技术问题影响ST段偏移诊断的准确性,不同年代、不同厂家、不同软件的动态心电图记录器对ST段偏移的检出有极大的影响。
&&&&心肌缺血总负荷1986年由Cohn最早提出,它是反映心肌缺血的一个量化指标,心肌缺血总负荷=ST段下移幅度&发作阵数&持续时间,心肌缺血总负荷的概念对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许多研究证实,心肌缺血总负荷值&60mm.min者,预后比心肌缺血总负荷&60mm.min者差。
&&&&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应注意的问题
1.1&&皮肤的准备
&&&&处置电极位置的皮肤,剔除胸毛,用沙纸轻擦皮肤,然后用酒精棉球彻底脱脂,局部清洗。
&&&&1.1.2&&测定皮肤的阻抗
&&&&美国心脏病协会提出电极间阻抗的适宜标准为:&5000欧姆时较差,&3500欧姆时一般,&3500欧姆时良好,&2000欧姆最理想。
1.2&&电极安放
&&&&1.2.1&位置的选择
&&&&应选择骨骼区作为电极安放的位置,可以减少活动和肌肉收缩时造成电极位置的移动
&&&&1.2.2&&电极固定&&
&&&&电极固定好后,可将导联线盘成圈,保持一定的张力,并用胶带分别固定电极和导联线,防止日常活动中电极移位或滑脱。
1.3&&检测导联的选择
&&&&1.3.1&&多数记录器常选用5~7个胸部电极片组成不同的双极导联,最常用的是模拟胸导联V5(CM5),V3(CM3)和下壁导联,其中CM5导联检测心肌缺血最敏感。
&&&&1.3.2&&监测导联对心肌缺血检出敏感性的影响
&&&&最近一项在运动平板试验的同时进行3导联动态心电图和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研究证实,CM5是检出心肌缺血敏感性最高(89%)的单一导联,加CM3敏感性增加到91%,再加下壁导联可使敏感性道增加到94%,特别可以提高单纯下壁缺血的检出率。联合应用3个导联的敏感性为96%,比联合应用2个导联的敏感性(CM5和下壁导联)高2%,因此,常规鉴别缺血可能只需要2个导联。就目前资料来看,提高心肌缺血的敏感性的关键不是监测导联数目的多少,重要的是低频信号的处理、自动诊断的软件系统。
&&&&1.3.3&&在做动态心电图检查之前,如果病人已做运动试验,而且结果为阳性,动态心电图监测选用的导联应模拟运动试验时ST段改变最大的导联。
1.4&&监测导联的检测
&&&&1.4.1&&记录波形的检测
&&&&应用检测导线连接记录仪和标准心电图机,校正振幅、记录的波及心率
&&&&1.4.2&&检测不同体位的图形
&&&&接好导线后,应监测病人立位、坐位、右侧和左侧卧位及平卧位的心电图,确定不存在伪差性ST段偏移,以及体位变换时没有心电图形态的改变则达到标准。如果存在体位的影响不能去除时,应留好不同体位的心电图备案,以便分析时参考。
1.5&&动态心电图检测的时间
&&&&与各种心律失常一样,缺血性ST段下移的频率、时程和程度的变异同样显著,因为大多数日常生活中缺血发作与心率增加有关。检出心肌缺血并对心肌缺血进行量化的最理想和最可行的记录时间是48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的自然变异性对评估治疗效果影响相当大。例如,患者治疗前后做48h的动态心电图监测时,缺血时间需减少75%才能达到治疗有效的统计学意义。
1.6&&做好人机对话,提高心肌缺血诊断的可靠性
&&&&就目前技术水平,诊断的自动化仍然有一定的限度,技术人员和医师参加资料的分析和总结十分必要。应当由经验丰富的技术员或医师对每次缺血发作进行回顾,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日常活动对动态心电图记录产生干扰,基线的模糊可能影响ST段或QRS波的形态。
&&&&2003年北京动态心电图学术会有关专家提出补充意见:①心肌缺血性ST段改变持续时间≤30min(即&30min可排除缺血性ST段改变)②缺血性ST段下移80%伴有心率加快,并随ST段下移加重,心率进一步加快,ST/HR比值趋向稳定③缺血性ST段下移伴有胸痛、心律失常的发作。
&&&&注意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指有缺血的客观证据,但不伴有胸痛等症状的心肌缺血。无症状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最常见的缺血表现,约为有症状心肌缺血的3~4倍,动态心电图是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常用方法,它能对其发作频度、发作持续时间、发作规律及严重程度等做出全面评价。应用中需注意以下两点:①无症状心肌缺血必须在确诊冠心病的前提下才能作出诊断②必须除外非缺血性ST段改变。
&&&&与运动试验相比动态心电图检测心肌缺血有如下特点:
&&&&①动态心电图检测的心肌缺血阈值低(缺血阈值:ST段下移1mm时的心率,阈值越低提示冠脉病变越重),运动试验阳性者,动态心电图检测仅有25%~30%证实有缺血存在
&&&&②运动试验检出的心肌缺血的程度与动态心电图检测缺血发生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明显相关
&&&&③对冠心病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有特殊的诊断价值,并且能对心肌缺血做出定量分析,有助于指导治疗和评价预后
2&&心房颤动病人动态心电图分析时注意的问题
&&&&在分析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心电图时,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是注意24h内的最长RR间歇以及长间歇的统计、分布情况,一般把大于1.5s的RR间歇统计为长间歇。对于间歇性心房颤动的病人,心房颤动结束时恢复窦性搏动的第一个间期有助于我们评价患者的窦房结功能(如图)当患者应用药物控制心室率时,要注意24h的心率情况及是否有室性心律失常,这对临床评价药物疗效很重要。
&&&&分辨心房颤动中室内差异传导与室性早搏往往十分困难,表1可供鉴别参考。
&&&&表1心房颤动室性早搏与室内差异传导的比较
室性早搏&&&&
室内差异传导
“早搏”前RR间期
大多数较长
“早搏”联律间期
短而不固定
“早搏”后类代偿间歇
(V1导联)
起始向量r波
极少见(5%)
较常见(&50%)
多见(70%)
QRS波易变化
多见,常有不同程度差异
整体心室率
洋地黄服用
没用或不足
无人区电轴
仅见于室早
不可能,除外影响电轴的疾病
在鉴别室内差异传导伴蝉联与室性心动过速时有以下几点可资鉴别,见表2
差传伴蝉联
呈右束支阻滞图形
心室率较均齐
心室率较快
在心房颤动的患者如果见到均齐的心室率可以见于以下几种情况①心房颤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交界性逸搏或室性逸搏心律②心房颤动转变为心房扑动呈等比例下传③心房颤动结束恢复窦性心律④心房颤动同时伴交界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
3& 在分析起搏动态心电图注意的问题
动态心电图常常用于检测起搏器术后病人起搏器的工作情况,通过动态心电图可以了解起搏器的起搏、感知功能及一些特殊功能是否良好。但由于动态心电图的频响范围及较低的采样频率,对起搏器刺激信号的记录较差,常常需要至少有一个通道有很高的采样频率作为起搏通道以识别起搏信号。在分析起搏动态心电图时最主要的是评价起搏器的起搏及感知两个最基本的功能。这要求我们首先要有起搏心电图的知识,同时也要了解不同起搏器具有的不同功能,做好与临床的有效沟通对分析起搏动态心电图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分析起搏动态心电图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起搏器的工作方式②起搏器工作的基本参数③起搏器的一些特殊参数,如模式转换心房率,最大传感器驱动频率等④起搏器植入的时间等,有时需要结合前后的起搏心电图对某些功能进行评价,三个通道示房室顺序起搏,心房脉冲后皆无明显A波,数字模拟的12导联心房脉冲也未见到明显A波是否提示心房起搏功能不良,我们从HOLTER其他时间看到房室顺序起搏可以得出心室波为室性融合波,所以我们推断心房起搏脉冲夺获心房并下传心室,心房起搏功能良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有时心电图上心房脉冲后看不清A波时不能臆断心房起搏功能不良,结合心室起搏图形有助于我们判定心房起搏功能。
对起搏器一些特殊功能应当了解
3.1& 阈值管理功能
起搏器在设定的时间内以较短的AV间期房室顺序起搏,并逐渐降低心室起搏电压直到不能夺获心室,再逐渐提高心室起搏电压直到连续两次夺获心室,并在此基础上加上一定的电压作为新的心室起搏阈值。
3.2& 自动夺获功能
如果心室脉冲未夺获心室,起搏器将以一个高能量的刺激脉冲夺获心室,防止发生心室漏搏,成为自动心室夺获。
3.3& 频率平滑功能
频率平滑功能目的是防止起搏的心室率发生较大的变化引起患者不适,通常心室率的变化百分率是可以设定的。
3.4& 频率骤降反应
当起搏器检测到低于设定下限频率的心搏数或心搏持续的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起搏器将以较高频率起搏心室防止患者发生症状,一般用于血管性或迷走性晕厥的病人
3.5& AV间期搜索功能
AV间期搜索功能主要目的是尽量让患者出现更多的自身心搏,一方面可以减少起搏器的心室起搏次数以节约电池,另一方面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
3.6& 模式转换
模式转化是指当心房率达到设定的模式转换频率时并持续一定时间,起搏器发生模式转换防止起搏器跟踪过快的心房率。
起搏器引起的心律失常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常见的是起搏器引起的室性早搏,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常可引起病人明显的不适,分析Holter时要注意患者的日记情况,及时发现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可以为临床医师程控起搏器提供必要的依据。
起搏动态心电图在评价起搏器起搏、感知功能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起搏功能的评价较为简单,心室脉冲后无QRS波则为起搏不良,起搏不良可见于两种情况①真性起搏不良②功能性起搏不良。
起搏器感知功能的评价较为复杂,需要熟练掌握起搏器的各种计时周期,利用计时周期判定感知功能,感知功能不良主要见于感知过度及感知低下两种情况
5& 分析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注意的问题
24h心电图的窦性心动周期并不是完全规律的,心率快慢的差异性即为心率变异性(HRV),它代表了每一心动周期的细微变化。HRV分析不仅是自主神经活动的指标,也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猝死、糖尿病神经病变、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的敏感指标。
HRV主要包括时域分析法及频率分析法,表3~4详细列出了两种方法的指标和正常参考值
表3& 时域测量指标
正常参考值
所有NN间期标准差
每5min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
全程NN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
全部NN间期中,相邻的NN间期之差大于50ms的心搏数
NN50除以总的NN间期个数,乘以100
HRV三角指数
全部NN间期的总个数除以间期直方图的高度
表4& 5min频域分析指标
正常参考值
所有NN间期的变异
LF(低频)
低频范围内的功率
975±203ms
HF(高率)
高频范围内的功率
低频与高频间的比
5.1& 进行HRV时域分析时的注意事项
HRV时域分析以长时程24h为宜,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雨后的判断不宜取任意时间段分析。如观察药物反应或心律失常发作前后变化,则可根据需要取不同的时段,计算几何法指标,时间不得少于20min
各项指标不能相互取代,如SDNN与SDANN或RMSSD的变化代表不同的意义,不能交叉比较
HRV三角形指数的计算结果与时间单位直接相关,目前国际通用的时间单位为1/128s,相当于7.8125,如果时间单位不同,即使同一份资料计算出的三角形指数也不同,为此不同采样间隔的三角形指数不能进行比较
5.1.4& 任何情况下,任何指标,不同时程的HRV分析结果不能直接比较
5.2& 进行HRV频域分析时的注意事项
长程和短程分析应严格区分,根据研究内容正确选择长程或短程分析,两者不能互相取代,两者所得的结果也不能比较
采样频率应在250~500HZ范围内,短程分析采样过程中最好避免早搏、漏搏等情况。如不可避免时,应在软件过程中设置自动判别并可选择性插入或消除某一搏动的功能。采样过程中应选好QRS基线点,以确保筛选R波的质量
采用快速傅立叶法时应提供频谱曲线及各频段的具体数据,并说明所分析样本数以及所使用的平滑窗函数(常用的有Hann,Hamming
及三角形函数)。采用自动模式转换则应标明所使用的数学模型,计算时使用的数据个数,高频、低频等中心频率以及相应的测试要求注明。
注意动态心电图中出现的心律失常、一些心电现象及其他
我们在分析动态心电图时常可见到某些病人频发房性早搏、频发阵发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而窦性心律或窦性搏动只偶尔出现(如图),我们称为房性肌袖性心律失常,房性肌袖性心律失常是指由缠绕于肺静脉或腔静脉壁上的心肌组织(肌袖)发放的单个或连续、有序或无序的、快速或缓慢的电激动触发或驱动心房肌所导致的房性心律失常。这一类起源于心脏大静脉肌袖的房性心律失常具有其独特的心电图特点、相似的临床特征、同样的电生理和解剖机制以及共同的转归——
心房颤动,并且可以通过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技术得到根治。肌袖性心律失常分为肌袖性房性期前收缩、肌袖性房性心动过速、肌袖性心房扑动、肌袖性心房颤动和肌袖性紊乱心房律等几类。
动态心电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心电图很难捕捉的心电现象,间位性室性早搏高度提示房室结双径路(如图),间位性室性早搏后下一个窦性激动正好落入快径路不应期,激动沿慢径路下传造成PR间期明显延长,并可见蝉联现象,高度提示房室结双径路。另外在另一位患者Holter中捕捉到患者发生了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但与一般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不同的是心动过速可见两种不同的心动周期,而且短周期基本相等,长周期逐渐延长直到脱落,类似“交替性文氏现象”,有两种可能可以解释上诉现象①房室旁道伴有房室结双径路,心动过速时激动分别沿快、慢径下传②由于心动过速的激动交替脱离、落入房室结的相对不应期;该患者其他阵次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如图)只能见到快速匀齐的心动过速,心动周期略长于上诉短的心动周期,或者可以见到两者同时出现。另外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次这种短长周期的心动过速皆终止于长周期,所以似乎第二种解释更为合理。
由于电极片固定不牢或者患者活动等原因在分析动态心电图时常常看到一些干扰的心电图,常规的三通道记录往往不能分辨那些是干扰哪些是心电波形,这是我们借助数字模拟的12导联心电图可以清楚的做出分辨。如图一通道可见连续的宽“QRS”波,二、三通道可能因为电极片不牢未记录出明显的心电信号,只能借助一通道加以分析,我们能否认定是室性心动过速呢?这时我们借助数字模拟的12导联心电图,模拟V2明显的看出并非是室性心动过速而是干扰所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心电图异常是怎么回事 心电图异常如何预防与治疗_知识频道_买购网
按模块条件查看
摘要:心电图指的是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心电图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简称ECG)。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那么心电图异常是怎么回事呢?笑面小编为大家详细讲述导致心电图异常的原因以及心电图异常的鉴别诊断。一起来了解下吧!
心电图异常是怎么回事 心电图异常如何预防与治疗
心电图异常的概述
心电图指的是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心电图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简称ECG)。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
心电图异常的原因有哪些?
当出现心律失常、心室心房肥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等病症时,就会有异常心电图出现。① T波非特异性变异(Nonspecific T wave abnormality)
② 出现左心室肥大的最小电压值(Minimal voltage criteria for LVH(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可能是正常范围的变异(may normal variant);大致正常心电图通过英文提示为:左心室略有肥大合并异常复极(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with repolarization abnormality)。
4. 陈旧性下壁及后壁心肌梗塞后的生活原则是避免从事重体力活动,
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生活过于不规律,并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在整个恢复期都需要经常接受医师的督促与指导;T波的振幅与方向除了在心脏病时常有改变外,也常常受内分泌、代谢以及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影响。如在精神受刺激时,T波可以暂时由直立变得平坦,甚至倒置。在一般情况下,T波在R波较高的导联中不应低于该导联R波的 1/10;正常的T波形态多为钝圆,前枝长,后枝短;T aVR 倒置;TⅠ、Ⅲ 、V 4~6。
直立;直立的T波应大于同导联R波的1/10,但T V1 ≤ 0.4 mV,T V2~4 ≤ 1.5 mV。凡与此有异者为T波改变;
5. 低电压就是6个肢体导联中,每个导联的Q、R、S波其绝对值均低于0.5 mV 。如果其中5个导联电压绝对值均低于0.5 mV,而另外一个导联为0.5 mV – 0.9 mV,则称为低电压倾向。低电压的出现提示有心肌病症或全身肥胖等症.。
心电图异常的检查有哪些?
1、心房肥大:分为左、右心房肥大或双心房肥大,心电图特点为P波异常,多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或各种病因所致心房肌增厚、房腔扩大。
2、心室肥大:分为左、右心室肥大或双心室肥大,心电图特点为QRS波异常,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或各种病因所致的心室肌增厚、心室腔扩大。
3、心肌缺血:心电图特点为ST段和T波异常,简称ST―T改变,见于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绞痛发作等。
4、心肌梗死:分为急性期和陈旧期,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为QRS波、ST―T显著改变,陈旧性心肌梗死的ST―T多恢复正常,仅遗留坏死性Q波。
5、心律失常:正常人的心律为窦性心律,节律均衡,频率为每分钟60~100次。如果心脏激动的起源窦房结或传导系统出现异常,就发生了心律失常。
6、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率每分钟超过100次为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运动或精神紧张、发热、甲亢、贫血和心肌炎等。窦性心率每分钟低于60次为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甲低、颅内高压、老年人和部分药物反应。窦性心律不齐的心电图特点为P-R间期异常,临床意义不大。
7、期前收缩:简称早搏,是指先于正常心动周期出现的心脏搏动,之后常出现长间歇称为代偿间歇,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性三种。心电图表现为P波、QRS波和ST―T改变,有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偶发的期前收缩可见于正常人,但频发的室性早搏或形成二联律、三联律多见于多种心脏疾病。
8、异位心动过速:分为阵发性和非阵发性两类,又分为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除频率快、节律不齐外,前者心电图形态多正常,后者QRS波宽大畸形,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出现。
9、扑动与颤动:分为心房和心室两大类。心房扑动与颤动为频率在每分钟250~600次的异位节律,P波消失,代之以异常的“F”波,多见于老年心脏退行性改变、高血压病、冠心病、肺心病、甲亢等。心室扑动与颤动属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有生命危险,必须争分夺秒地抢救。
心电图异常的鉴别诊断:
1. 急性心肌梗塞:于心电图上呈现QRS 及ST-T 波变化,因供应心肌血流的冠状动脉阻塞而引起心肌坏死,可能因心律不整、心破裂、心衰竭而影响生命,应紧急加护治疗及观察,特别于黄金期内到达医院,早期给予适当之药物与医疗,如血块溶解药物、紧急心导管冠状动脉摄影与狭窄之冠状动脉心导管扩张与支架置放或紧急冠状动脉绕道手术,以避免心肌进一步坏死扩大,尽量保贮心肌功能,并紧急预防与治疗并发症。
2. 陈旧心肌梗塞:曾经心肌坏死过,可能范围不大或临床症状不明显,尤其老年人或严重糖尿病患者之无痛性心肌梗塞,以至于发生心肌梗塞之症状没有被感觉而不知有心肌梗塞之病史,通常表示冠状动脉有问题,应由心脏科医师做其它必要之进一步检查及必要之治疗。
3. 心肌缺氧:可能因冠状动脉狭窄,也可能因严重贫血、主动脉瓣狭窄、心肌过度肥厚、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药物等其它问题,引起心肌血流或灌注相对不足而引起之心电图变化,应赶紧由心脏科医师评估病因,必要时进一步运动心电图、心肌血流灌注摄影、心超音波、心导管等检查鉴别是否真有冠状动脉疾病及其它引起心肌缺氧之原因,并且依需要进一步治疗。受检者本身应戒烟、适度运动、减少油脂食物、减轻体重、控制血压及血糖等,以减少冠状动脉粥状硬化狭窄之危险因子。
4. 非特异性 ST-T 变化:心电图上有ST 或T 波变化,但尚未到达认定心肌缺氧标准者,可能冠状动脉疾病、药物、代谢性疾病、其他心肺疾病等引起,也可能暂时性而没有临床意义,再一次检查就呈现正常。单纯心电图检查无法明确诊断,建议由心脏科医师依受检者之疾病史、临床症状、危险因子、其它检查情况评估分析,必要时再做进一步检查。尤其有临床症状者,应即刻到医院检查,但如果没有特殊临床意义者,也应避免过度焦虑或接受过多侵袭性检查。
5. 心律不整:正常心脏心电图受到身体是否畸形、心脏传导电轴、胸部大小、肺部疾患问题、肥胖等影响。一般情况,呈现规则跳动,速度为每分钟60~100 下。所谓心律不整,乃是心跳不规则或速度上之变化、或启动心脏跳动的起始点不是由正常之窦房结启发。可能是正常生理现象,或受到全身性身体疾病、药物、内分泌、神经系统之影响,因此需依个别状况由心脏科医师决定处理方式。
6. 窦性心博过缓:由窦房结启动之心博数少于每分钟60 下,可能是正常生理现象,尤其运动员或一般运动民众,年轻人于休息时,心跳小于每分钟60 下很正常。另外某些服用药物者,尤其高血压患者服用β受体拮抗剂抗高血压药物、抗巴金森药、毛地黄强心剂、抗忧郁剂、吗啡等,会使心博减缓。而甲状腺功能低下、身
体低体温、脑压升高时,亦会有此情况。而心肌缺氧、心肌梗塞、心肌炎或老年人窦房结退化性病变时,亦会引发心博减缓。因此无症状之健康检查者,单纯的窦性心博过缓且无其它合并之心电图异常,更没有头昏、晕倒、暂时性意识丧失等临床症状,尤其年轻健康人,可能是生理现象,观察即可。如果有临床症状或合并其它心电图异常,应找心脏科医师检查。
7. 窦性心博过速:由窦房结启动之心博数每分钟大于100 下以上称之,健康人于紧张、恐惧、压力等情绪下,或运动时,心跳就可能大于100 以上,另服用药物、抽烟、咖啡等刺激,心博亦会增加,而发烧、身体疾病、体液不足、休克、缺氧、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等非心脏疾病也会心博过速,于心郁积性心衰竭、心肌缺氧、心肌梗塞等心脏病也会增加心博。因此,一般健康检查者如果没有临床症状时,可观察。但如有疑似疾病时,应找医师进一步评估检查。
8. 窦性心律不整:正常状态下,窦房结释放讯息本来就有些许差异,当此差异大于0.16 杪时,称为窦性心律不整。正常年轻人或小孩为常见之正常现象,但可因乙型拮抗剂、毛地黄、吗啡等药物影响。如果此种心律不整不会随呼吸变化时,需注意是否有身体急性疾病、心脏病或脑部疾病,尤其脑压异常引起之心率变化。
9. 心房先期收缩:心跳启动脉冲由窦房结以外的心房发出而非原有之窦房结时称之,可能出现在正常健康人,尤其最常出现在喝酒、咖啡、尼古丁、焦虑紧张、疲倦之情况。但如果有临床症状且出现频率增加时,需注意是否有心房肥大、心肌缺氧或梗塞、肺动脉栓塞、低血氧(如抽烟)、慢性肺病而应到医院检查。
10. 窦房结传导阻碍:心电图上出现P波而没有RS波,表示脉冲无法传导出来,可能于运动员、迷走神经兴奋、头动脉窦太敏感引起、也可能冠状动脉疾病、急性心肌炎、心肌病变、毛地黄或奎宁药物过量、高血钾症、高二氧化碳血症、低血氧、体温低下等情况出现;而于年长者,需注意是否不明原因性窦房结化病变。尤其年长健康检查者,如果窦房结传导阻碍合并心博过缓,临床上有晕眩、头昏、跌倒、意识暂时丧失等脑部缺氧症状时,特别要注意重度窦房结病变症候群(Sick Sinus Syndrome),应由心脏专科医师做心导管电气生理学检查及必要时需要装置心律调节器。大部份无症状健康检查者,如无特殊冠状动脉疾病危险因子或心肺疾病,观察追踪是最理想的建议,毋需焦虑。
11. 多源性心房性心博过速:此种心电图异常,于一般成年人劳工健康检查不常见,通常出现于严重疾病之老年人,尤其慢性阻塞性肺病者,如果受检者有抽烟且明显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而有此心电图异常时,建议应立即戒烟,并且接受医疗。另外,于毛地黄中毒、郁血性心衰竭、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性心病变、低血钾、肺栓塞者亦可能有此病变。
12. 异位性心房心律:偶而出现在健康人,但通常表示有心脏疾病,尤其是心衰竭患者,因此,受检者有此心电图异常且有症状时,建议心脏科详查。
13. 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此种心律异常通常有心悸症状,较少出现于一般劳工或健康检查者,一般表示有心脏疾病,尤其老年人。常会有心房颤动或扑动支心脏疾病为心房扩大、风显性心脏瓣膜疾病、尤其二尖瓣狭窄,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塞、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变、奎宁类药物过量、WPW症侯群等,而偶发阵发性质之心房颤动或扑动之疾病出现于肺栓塞、严重肺疾病、尤其慢性阻塞性肺疾急性恶化时。偶而于没有心肺疾病的一般人因酒精刺激而引发不明原因之心房颤动或偶有因咖啡过量、抽烟、过动、兴奋激动或生理过度疲累下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因此,心电图有此变化者,均应及早由心脏科医师详查,检查原因及作必要之治疗。
14. 心脏逆时针旋转:心脏在胸腔内的空间置比正常人较逆时旋转时称之,一般于临床上无太大意义。
15. 心轴偏左或偏右:心电图上有轴偏转情况时,应找心脏科医师做必要的检查,包括心脏超音波、运动心电图、心导管摄影等做详细鉴别诊断。
16. 房室传导阻碍:是一种心传导电位由心房经房室结传导到心室间有延滞现象,第一级阻碍可于生理性迷走神经较强时出现,此时常并随于窦性心搏过缓。于心肌下壁梗塞并房室结缺血,心肌前壁梗塞并心室中隔坏死,房室结退化病变之纤维化或钙化,代谢性疾病或肿瘤浸润侵犯到房室结,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乙形拮抗剂,毛地黄等药物也会引起房室传导阻碍。第一级阻碍一般较不影响心功能,请心脏科医师鉴别分析潜在病因而加以排除即可。第二级房室传导阻碍有二型,第一型通常是由于药物引起,特别是毛地黄,乙形拮抗剂,第一型心律不整药,钙离子阻断剂中之Verapamil、 Diltiazem 等,偶而因迷走神经系统太强时发生,但亦会在心肌缺氧,退化性传导系统疾病,心肌病变,心肌炎,低血氧及近期心脏手术时发生,因此需密集观察及找出原因。而第二型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一定由于病理性疾病引起,不会于生理状态下发生,应立即心电图监视器监视,并应在心脏加护病房中照顾,并积极寻找出病因,尤其心肌梗塞合并第二型房室传导阻碍,应密切注意及必要时立即使用心律调节器。
另外,浸润性疾病侵犯到心电位传导系统、高血压、心肌病变、急性心肌炎、梅毒心脏病、铁沉着症、郁血性心衰竭、心脏手术等情况亦可能发生第二型房室传导阻碍。第三度房室结传导阻碍,心房及心室电位解离,主要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并前壁大范围坏死时,如发现此种心电图异常,应考虑装置心律调节器。另有些心电位传导系统病变、退化性浸润、纤维化或钙化时,退化性浸润性或钙化性疾病,心肌疾病等因素引起之第三度房室结传导阻碍,需要心脏专科医师专业鉴别诊断与治疗,某些情况需紧急加护治疗。
17. 右侧束支传导阻碍:由于传导到右侧心脏的传导束有病变,如由于心肌梗塞或缺氧,心肌炎浸润性心疾病(肿瘤或类淀粉沈积症),退化硬化性病变或右心室因急性肺栓塞等因素引起压力负荷增加,心房中隔缺损引起慢性右心室体液负荷增加,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脏或肺部疾病引起。但于某些年轻人,可能没有任何心脏疾病而有右侧束枝不完全传导阻碍。因此,健康检查劳工,尤其年轻人,可先心脏科医师评估后,再观察追踪即可。但某些有症状者、年龄大者、有潜在危险疾病因子、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冠状动脉疾病危险因子者应由心脏科医师鉴别病因且改善生活习惯与行为,控制血压血糖等及其它必要之医疗。
18. 左侧束支传导阻碍:此种传导阻碍,除了很少数的人以外,大部份合并有心脏疾病,特别是冠状动脉疾病及各种压力负荷增加或体液负荷增加所引起左心室肥大的疾病,原发性硬化性、退化性传导系统病变,心肌炎,各种浸润性心脏病等引起,因此如果受检者心电图发现左侧束支传阻碍,尤其之前检查未发现的新个案,合并胸闷、胸痛、呼吸困难、运动障碍、无力、易疲累等症状,理学检查也有肺部湿?音、心有杂音或其它心肌缺氧、心衰竭疑虑者,应该心脏科做心超音波、运动心电图、心导管摄影等各种检查,以评估鉴别心脏疾病原因与严重性及必要之治疗。如无明显潜在疾病,建议定期追踪。但应戒烟,减重少油脂食物,控制血压、血糖与血脂,以减少影响心脏健康之危险因子。
19. 心室先期收缩:此种心电图异常乃是因为心室异位性电位引起,心室提早收缩会看到心电图有畸形之QRS波变化,一般把他分成:第0度,心室先期收缩;第一度,偶而单独发生,每小时小于30个;第二度,常发生,每分钟大于一个;第三度,多形性心室先期收缩(R-ON-T现象)。健康正常人或二尖瓣脱垂的人,最常见之心电图异常即是心室先期收缩;另外于精神压力焦虑、紧张、运动、年龄增加、酒精、咖啡、烟草、拟自主神经兴奋剂、抗心律不整药、麻醉药等情况,均会增加心室先期收缩之发生率;另外于低血氧、低血钾、低血镁、心肌缺氧梗塞、心肌炎、心肌病变、二尖瓣脱垂、其它心瓣膜疾病、郁血性心衰竭亦会发生。因此,一般健康无症状之年轻人,如无疑虑特殊病因时,单纯之心室先期收缩仅需追踪及改善生活习惯即可。但如有潜在病因,有症状或心律不整时,或合并有其它心电图病变时,或高度密集心室先期收缩时,应详细检查病因及治疗,尤其在R-ON-T现象有发展成心室心博过速或心房颤动之危险,应严密监测控制。
20. 心房扩大或肥厚:如右心房扩大原因可能是三尖瓣或肺动脉瓣逆流或狭窄,肺动脉栓塞肺高压或慢性肺部疾病引起肺心症,健康检查者如果长期抽烟、慢性咳嗽、呼吸困难合并心电图右心房肥大时,更应尽快戒烟。至于左心房肥大最明显的原因是二尖瓣狭窄或逆流,其它包括主动脉瓣疾病、左心室肥大、慢性左心室衰竭等,慢性高心压患者可能引发左心室肥大进而左心房肥大,如果高血压合并心电图异常时,应该更严格控制血压。
21. 心室扩大或肥大:心脏于收缩期的收缩力把血液打到血管中,循环到全身或肺部,如果长期收缩期的压力负荷升高,会引发心室壁肌肉肥厚;而舒张期时,心室腔承接来自心房之血液,如心室腔内的血液太多而造成体液负荷升高时,会引起心脏扩大。心电图纪录心室肥大的表现是以心电图上电位电波变大来表示,但是心电图上QPS 波电位增加不一定就是一定心室肥大,另外可能因年轻人较瘦,心脏靠近胸壁而纪录得较高电位。因此有怀疑心室肥大者,建议进一步做心脏超音波检查来判鉴原因及心脏功能,至于没有症状的年轻人,除了要控制血压外,特别要注意是否先天性心肌局部肥厚现象,因为此种疾病易生心律不整而于运动中突然发作而暴毙。左心室肥厚或扩大的原因,除了高血压外,可能主动脉狭窄、主动脉瓣疾病、心室中膈缺损、二尖瓣闭锁不全逆流、动脉导管等疾病。于无症状劳工健康检查出现心电图左心室肥大的原因中,最常见原因是高血压及胸壁较薄者,大部份仅需追踪即可。但如有胸闷、胸痛、呼吸困难、走路喘、心有杂音时,应由心脏科医师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当然,应该停止抽烟及控制高血压。右心室肥大在劳工健康检查较少发现,其发生原因可能是三尖瓣闭锁不全、心房或心室中膈缺损、肺动脉瓣疾病、肺栓塞、肺动脉高压等,特别要注意一些慢性肺部疾病,如抽烟引起之慢性阻塞性肺病、尘肺症或其它原因引起肺局限性肺功能障碍所导致右心室输出到肺动脉的压力负荷增加,引起在心电图V1 胸前导上有rSs 特性之右心室的心室壁肌增生,如有此种疑虑时,应往肺部疾病检查。总之,单纯在心电图上呈现心室肥大或扩大,而无相关心功能衰竭或肺功能异常之症状时,可能是生理或身体上之因素所导致纪录在心电图上的心电位较高,但也可能是潜在之疾病,因此先不需太焦虑,但也要适当地和心脏专科医师讨论问题,或以心脏超音波等相关检查来确认是否有心房肥大(量心脏肌肉厚度)或扩大(量心脏腔室大小)及评估心脏功能及心瓣膜的良好性,依据病因做适当之医疗处置。
1、心房肥大:分为左、右心房肥大或双心房肥大,心电图特点为P波异常,多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或各种病因所致心房肌增厚、房腔扩大。
2、心室肥大:分为左、右心室肥大或双心室肥大,心电图特点为QRS波异常,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或各种病因所致的心室肌增厚、心室腔扩大。
3、心肌缺血:心电图特点为ST段和T波异常,简称ST―T改变,见于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绞痛发作等。
4、心肌梗死:分为急性期和陈旧期,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为QRS波、ST―T显著改变,陈旧性心肌梗死的ST―T多恢复正常,仅遗留坏死性Q波。
5、心律失常:正常人的心律为窦性心律,节律均衡,频率为每分钟60~100次。如果心脏激动的起源窦房结或传导系统出现异常,就发生了心律失常。
6、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率每分钟超过100次为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运动或精神紧张、发热、甲亢、贫血和心肌炎等。窦性心率每分钟低于60次为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甲低、颅内高压、老年人和部分药物反应。窦性心律不齐的心电图特点为P-R间期异常,临床意义不大。
7、期前收缩:简称早搏,是指先于正常心动周期出现的心脏搏动,之后常出现长间歇称为代偿间歇,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性三种。心电图表现为P波、QRS波和ST―T改变,有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偶发的期前收缩可见于正常人,但频发的室性早搏或形成二联律、三联律多见于多种心脏疾病。
8、异位心动过速:分为阵发性和非阵发性两类,又分为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除频率快、节律不齐外,前者心电图形态多正常,后者QRS波宽大畸形,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出现。
9、扑动与颤动:分为心房和心室两大类。心房扑动与颤动为频率在每分钟250~600次的异位节律,P波消失,代之以异常的“F”波,多见于老年心脏退行性改变、高血压病、冠心病、肺心病、甲亢等。心室扑动与颤动属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有生命危险,必须争分夺秒地抢救。
心电图异常应该如何预防与治疗?
“窦性心律不齐”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是由于来自窦房结的信号并不完全规整所致。但是,这种“心律失常”大多数属于“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这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它的特点是随呼吸的变化而变换,吸气时心率可增加数跳,呼气时又可减慢数跳,其快慢周期恰好等于一个呼吸周期,屏气时心律转为规则。这种随呼吸变化的“窦性心律不齐”是完全正常的,不必担心,也不用治疗。
因此,被诊断为“窦性心律不齐”的人,可以注意一下自己心率的加速和减速跟呼吸之间有没有关系。只要没有任何其他症状,就不需要治疗,完全可以从事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此外,精神紧张等因素也可能造成“窦性心律不齐”,这种情况也不需要治疗。
您可能关心的:
文章来源: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XXX"的知识/资讯/名人/访谈等文章,均由企业/经销商/用户自行通过本网站系统平台投稿编辑整理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仅供学习与参考等非商业用途性质使用,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
提交说明:
注册登录发布:
行业精彩推荐
月关注排行榜
最新加入文章
历史关注排行
55746人关注
172607人关注
104596人关注
41363人关注
1677人关注
1982人关注
1729人关注
1949人关注
186206人关注
172607人关注
115095人关注
104596人关注
按条件查看:
热卖网店: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电图不正常的原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