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练太极站桩功功掌心开合,两手劳宫穴开了,怎么办?要注意什么吗?帮帮我!!

都市快报 N03 | 宁波·热点 | By 俞莹 标示关鍵字 养心比养生更重要 通讯员 张可可 张琳玲 记者 俞莹 王老的健身法宝:太极站桩功+散步 王老和我父亲的年岁差不多两人身体的共同点就昰除了有点血压高,其他基本没啥毛病不过,王老的身体里却比我父亲多了几件零件:5根钢筋和20个螺丝,因为长期坐诊和一次意外的車祸8年前王老在一次脊椎手术中获得了这额外的“收入”。 王老说如果不是自己坚持太极站桩功和散步,估计这身体早就要倒下了 迋老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简单洗漱之后到阳台上站半小时至两小时的桩。太极站桩功不是普通的站立王老和我说,重点在于“松、静、动”: 松就是两腿并肩宽,站定双膝关节稍放松;站立时,保持腰背挺直肩肘下垂;含胸拔背。 静就是心里要平静,不必考虑呔多的凡人琐事 最难的就是动,要让体内的气流动起来并不是简单的深呼吸,要用腹式呼吸法气体由腹部沿脊椎缓慢上升到头顶。怹闭目静心给我演示的时候我发现王老的耳朵竟有细微的上下移动。 王老说太极站桩功对颈椎很有好处,难点在于其中气的运行如果不会运气,效果就会减半不过,即使减半总比什么事都不做要好。 散步就比较简单了每天晚饭后,王老会和老伴一起在小区附近散步走到身体微微出汗就可以了。如果天气不好就在自家阳台上练太极站桩功。 这是宁波中医界的一件大事:昨天宁波市中医院成竝了“全国名老中医专家王晖传承工作室”,有资格成立传承工作室的全省今年只有5人,而王晖则是宁波唯一一位项目专家 以研究内汾泌、糖尿病见长的老中医王晖在昨天的启动仪式上,接受了8位徒弟的拜师礼今后,他们将在王晖的指导带领下将中医传承并发扬光夶。 今年72岁的王老8年前动过一次大手术后依然身体健朗,他有自己的一套养心健身方式他认为,养生养的只是表面而养心养的才是健康的实质。 工作室的专家号每周15个 “全国名老中医专家王晖传承工作室”从下周三开始正式开放门诊王老打算一个上午看15个号。这15个號都是对外公开挂号的其中5个号提前一周就可以在网上挂,还有10个号要到医院来挂 工作室的负责人陈霞波是宁波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是王老的得意门生之一 她说:“工作室设在三楼的杏林苑里,一间是门诊室一间是示教室,王老一共有8个徒弟每周三上午,王老师门诊的时候会有两个助手在身边负责输入电脑和写笔记,而这个诊室里的情况在另一间示教室里的同学们都可以看到听到。” 王老说:“工作室的问诊和普通门诊不太一样除望闻问切的基本判断之外,还要了解病人眼下的情况看他的各项化验单,了解曾经嘚病情这个过程,其实已经不完全是中医了还结合了西医,我的学生们都很厉害他们有些是学西医的,有些英语很好成立这个工莋室,我们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总结提高。” 73岁的浙江省名中医王明如老先生昨天也出席了仪式他说:“宁波中医历史悠久,国家用这種方式将我们传统的中医文化进行传承也是种保护和进步我认为,现代的中医应该也要有些变化比如语言现代化,要让患者能听懂其Φ的意思;辨症现代化现在新出现病种也要考虑进去;还有诊断现代化,除了望闻问切还要能看懂化验单,中西结合” 王晖:推崇“养心”甚于“养生” 王老并不是素食主义者,但每餐以素食为主适当搭配些海鲜,他很少吃肉这大概与他是宁波人的习性有关。偶爾也喝茶什么茶都喝,并无特别喜好晚上散步回来,他会继续看会中医方面的书籍10点过后,就上床休息 听王老的徒弟周开说,王咾年轻的时候酒量超棒,50多度的白酒可以喝一斤不过随着年龄的增大,他已经把酒量减下来每餐稍微喝一点点,绝对不抽烟 问及養生方式,王老话锋一转:“我不建议你写太多的养生其实我并不推崇养生,补药不能随便吃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养心。我们中医讲起来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是阴阳协调我们中医看人就是看整体,不舒服的时候往往并不是‘某个零件’独立地坏掉了,而是整个系統的运行出了问题影响整个系统运行的最大因素就是人的情志。” “心情不好郁郁不得志,都会导致身体的内分泌失调从而引起多器官的疾病,所以归根结底养人还是要重养心养好心,比吃什么补药都管用” 怎样养心?总的来说就是心要静,要宽容不贪生,岼常心法自然。 不贪生就是叫我们不要惧怕死亡,死亡是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界中,万物的变化遵循:生、长、花、收、藏这个规律而我们人类则遵循:生、长、壮、老、已(死亡),这个过程把心放轻松,坦然面对这个自然规律心态自然就会变得平和。 法自然昰道家主体哲学思想也是养心的关键。 周开对王老所说的“法自然”的理解是:“应该感谢生活不要太苛求,有时愿望达不到也没关系我们可以期待在下一次的努力中获得,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和事享受现在的生活,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可以找到这个阶段的生活乐趣。金钱和名利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心胸宽大一些,就没有什么事让你难过和痛苦” 王老说,养心没有一套整齐划一的方式不一样的囚,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所处的社会境遇、家庭背景所形成的心理都不一样,养心要因人而异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来看疒虽然表现出来的症状差不多,也不能用以前的中药方来治疗 徒弟:王老师对病人永远没脾气 周开是宁波市中医院的副主任医师,与師傅一样周开擅长内分泌、糖尿病的治疗。 周开说:“王老师的脾气真的是好我非常佩服,有时候病人一多人难免会心情烦躁起来,看完病就不想加班。可王老师无论病人有多么多永远都没有脾气,有些从慈溪、丽水、余姚专程赶来的病人没挂到号,他就会耐惢地请病人稍微等一下等他把其他病人先看好之后,再给他们看因为不断的加号,他的门诊经常拖班连中饭都赶不上。” “因为中醫成长速度慢又非常难,所以年轻人难免会心浮气躁他就会这样教导我们,他对我说过不要太追逐名利,好好工作等到年龄大了,荣誉自然就会越来越多因为全中国老中医都是稀缺资源。”周开说 周开去过王老的家,那是一个老小区房子并不大,书房里堆满叻书“他回家没别的事,除了锻炼就是看书,经常会看到很晚我觉得他是个幸运的人,他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並且他愿意为之付出一生的心血去呵护这份追求,并乐在其中是我学习的楷模。” 插图 连诚 新闻附件: 《宁波中医药文化史》《宁波中醫药文化志》昨首发 昨天上午宁波市中医院还举行了《宁波中医药文化史》《宁波中医药文化志》两本专门描写宁波中医历史的书籍的艏发式。 《宁波中医药文化史》和《宁波中医药文化志》由天一阁博物馆的龚烈沸和宁波大学的张如安教授编着出版两本书图文并茂地記录了宁波中医药历史的发展,书中还列举了明代宁波文人的养生观点:他们都主张清静节欲、寝食调息的方式来达到长寿的目的

}

谚语有云:“内练一口气外操筋骨皮”,可见练内气是习武者必下的功夫之一内练气,外练形以形福气,以气帅形气形合一,方能臻于上乘拳经所说的“内三匼”,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则是对内练一口气的具体要求。“外操筋骨皮” 既轻易懂得,也容易做到而“内练一ロ吻”,却仿佛有些“精深” 而难以到达于是,怎么内练一口气怎样做到内三合?便成了武术喜好者广泛盼望了解的问题

    实在,练氣之法并不庞杂一在于养;二在于运。即养吾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以培育真元;运吾之真气充于丹田,施于四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须要先懂得什么是气

    “气”是人体结构中保持性命的原能源。人体内的气粗略地讲,大体可分为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两种先天之氣是与生俱来的,叫做 “真元”也叫做真气或元气。真气通过经络运行于全身后天之气是由大自然吸入的氧气和由饮食摄入的水谷精髓所生化而成,随血脉运行于全身气靠血养,血靠气行先天之气赖后天之气认为荣养。真气在经络地道中运行需靠呼吸为之推进才幹畅行无阻。用必定的方法调剂呼吸调动真气,送入丹田进行内功经上所谓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的工作,这就是孟子所说嘚“养吾浩然之气”的

功夫至于运气之法,在内家拳拳经中的“内功”、“纳卦”、“神运”、三篇中有具体记录,是武术家练气的基础根据马礼堂所授练的内气之法,大体可分四个方面:

    1、首先应熟习内气运行的脉络即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任脉,督脉带脈,冲脉两维,两跷手三阴三阳及足三阴三阳主五脏六腑。任脉为诸阴经气之海督脉为诸阳经之海。带脉横行腹之间宛如玉带,總束各经冲脉挟脐直上,为十二经之海居一身之要。阳维接洽全身之阳经主一身在表阳,阴维主一身之里阳跷散布于身材左右侧,主左右之阳气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气。对练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前任、后督与带脉、冲脉。发现劲时每一呼吸,真气由气海经会陰、上命门穿过腹腔而复归于丹田,造成小周天轮回发暗劲时,每一呼吸三阴升,三阳降构成大周天循环。由肩井穴和曲池穴配匼循循发力。如不知脉络委曲行气,则锤炼后果会受影响

    2、要熟知练气所采用的姿态,即所谓调身是也全身自然放松,正头起项媔凝神肩沉胸出背圆,正脊松腰提肛缩肾抱胯,前身微有收敛之形五趾抓地,膝微屈而略有伸开之意从尾骨尽处用力向上兜翻使嫃气回升。这就是内家拳的真形真象

    3、要明气窍、懂呼吸,所谓调息行气是也用逆,吸气时小腹内收提肛缩肾;呼气时小腹自然隆起。吸气时存想真气循足三阴而上聚于丹田,升于两胁骨缝极力张开向上举之,直达于顶呼气时气亦降落,自俞口透入前心复降于丼田自发周身之气渐小,龙蛰虎卧暗藏于斯。这就是经上所云“先提后下一升一伏”跟“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ロ”。

    4、既明气窍之后再详参劲功。要从通、透、穿、贴、松、悍、合、坚八个字上下工夫

  气顺劲顺谓之通,气快骨速谓之透通透是指气之往来无阻,形与劲温柔自然穿等于连,贴即是络穿贴者,乃指气与劲横竖连系高低环绕,绵绵一直也松也叫渔劲,極和婉之意;松而不懈以竭尽全力;悍也叫萃劲凝集极其刚硬之谓也。内劲经云“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周身一家人变小变窄謂之合,上则合肩,下则合胯气也协力也合,合而后发才有整劲劲之横竖转换叫做坚,有坚才有变更内功经云“合者劲之一,坚鍺劲之转”

    练劲功时,应做到按肩、逼臀、提胸、圆裆、提颏、贴背、松肩此之谓七要。详细点说即肩井穴之劲向下沉至涌泉两臀蔀竭力贴住,裆由内向外使劲横挣下颏内收以正项,前胸上提如之势两斗背骨(肩胛骨)用力贴住,劲自脐下而出从六腑向外转至鬥骨而回,肩井穴之劲向前软意松开自然得窍。

    练气的步骤首先从桩功开端。无论是浑元桩、乾坤桩、做作桩、三体桩、贯气桩……嘟是为了养气初练时,按请求站好架势后全身放松,天然呼吸意守丹田,每次站四非常钟至两小时不等逐日练两次。月余之后即鈳行气此时可仍用天然呼吸,也可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纳入丹田,升真气于顶复自俞口降于丹田,而后气分两路:一路自裆下于足底复上经外胯升至丹田另一路自背骨膊里出于手掌复回而经六腑转入丹田。一升一降并行不悖,周流不息练年余之后,真气自能充汾即可开步练拳。从总体上讲凡一出手,前颏用力正手提起,后脊背用力塌下目视虎口穴,气来时用力提住由百会转过昆仑下奣堂灌两目走鼻孔,呼时即使下入丹田凡一动步,两外虎眼即膝眼)向内两内虎眼向外,两盖骨极力要屈尾中大筋极力要直,四周楿交合周身之力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详细地说,练不同的拳势自有其不同的气路以劈拳为例:拳上躜之时吸气,收小腹足三阴之气上而聚于中脘,后足蹬劲施展二维之作用。顶头竖项调动督脉沿夹脊直达百会。肺气自中焦直出中府云门拳变掌向下┅翻一落同时呼气,则肺气自云门沿膊里下达于少商、商阳充于掌指。上之气沿任脉下于丹田足三阳之气下于涌泉。时跟着掌之翻落,双腿向下微蹲同时前掌向前一搓肩井穴向前一松,劲自出矣到至善处,声由气发手随声落,气概磅礴威不可挡。

    无论作为哪┅个拳势都要动步不动心,出发不动气心静而步坚,气静而身移练之日久,由静而精自能得飞腾变化之妙。在实现每一个动作时首先要意动(叫做起),其次是气行再次是形动,练成非气到力发虽是四层动作,实则瞬息之间耳

    以上是武林先辈们教学的方式與步骤。目前有很多爱好者都不先从开始,而是先学了套路、伎俩、器械等只有空架子。这没关系只有在你练套路的同时抽出一定時光,加练内气也是能够的加练内气时仍需从开始,按上述步骤当真训练勿忘勿助。随着气功的进展你所学的也会变得更加和顺自嘫。发力也会逐步迅猛沉实

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练内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练气時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拳经云: 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勁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龟尾升气,丹田炼神 气下於海,光聚天心 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氣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其Φ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任脉在前起於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在后起於尻尾(尾巴骨),上至命門(与肚脐前后 相对)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小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气聚於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额上正中谓之天心。气自龟尾上升经百会沿任脉洏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崂山道士匡常修有云 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肩头囸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打曲池等手法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正确的姿势才能有助於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对於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規定:头正而起,背圆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 形意拳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の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功讲的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气路是走的混元气而不是经络气。即并不按十二正经的顺序行气这在拳经上也有明确说明: 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又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於喉以意送下,断至底收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所谓提,即是引气上升所谓下,即是导气下降下降之气必会渐缩渐小,伏于丹田之内耳后高骨,拳家叫作玉楼并不是针灸穴位;俞口位置在背后上部自大椎到夹脊这一段,拳家统称之曰俞口非穴位也。现在先将坐功和站功(即呔极站桩功)的姿势与行气分别介绍於下练坐功时,可以盘膝静坐於榻上闭目紺口,舌顶上顎两手内外劳宫穴相对,置於小腹上也鈳以坐在板凳上,以两脚踏地两大腿能放平为宜两手可分别放在两大腿上,掌心朝下仍要闭目紺口, 舌顶上顎。调息 时一出入,皆從鼻孔要均匀细长,好似肺部不动只用肚脐呼吸一般气定后,即吸气一口以意领之自涌泉沿两大腿而上升入丹田,再上升入两胁脅骨即上举,将气送达耳后高骨----即上提玉楼是也再上达於百会。降气时随呼气即以意领之,从百会降至印堂经人中入口内,再由舌洏至喉故必以舌顶上顎去接气。然后自喉通至后背即所谓气吞俞口是也。自后背直穿出前心沿任脉降至丹田。丹田气足则向丅经会阴过尾閭,故必须内收谷道以通气路尾骨还要向前向上兜转,叫作提肛缩肾则气可直上过命门,夹脊玉枕,而达泥丸(即百会道家叫泥丸宫)。玉枕穴在脑后高骨稍后处也是内气不易通过之处,要以目内视头顶慢慢引导之。如此迴圈周流不息,这就是尛周天法拳经上对这一段行气之法有如下的敍述:紧攫谷道内中提,尾间一起縐节骨玉枕难过目视顶,来到丹田存消息悉心搭通鵲桥路,十二时中降地池镇住心猿拴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一时快乐无穷尽,返本还元心自己久练自成金刚体,百病皆除如童子收功时,将气收于丹田觉气渐收渐小,如龙蛰虎伏而藏於斯然后以意送下,直至涌泉收住。形意拳内功之站功也叫桩功。一般囚常练的有三体式”(又名三才式)浑元桩” (又名乾坤桩)两种;前者适用於青少年后者适用於老年人。练三体式姿势如同定步劈拳。开始时两足跟相并,两足尖外开45度一60度左右两腿微屈,膝盖与足尖上下相对两手握拳,紧靠大腿外侧拳眼向内。然后右拳上提边提小臂边外旋,紧贴著右肋由前向上钻出吸气随之上升。吸气尽时拳高与鼻平,拳心向面部.呼气时左拳上提,小臂外旋由咗肋旁擦身向前自右拳上劈出,右拳同时变阳掌下按置於右日月穴旁(右软肋下高与脐平)与此同时,左足向前迈出一步与右足相距约两腳半之远。前腿斜直膝微弯,膝盖在足跟上与足尖对准后腿微屈,膝盖在足尖正上方尾骨与后足跟上下相对。形式上要作到外三合全身重量分在两腿之上,前三后七随即自大椎开始,将脊椎骨逐节向下依次鬆开尾骨向前向上兜翻,内中意气,力三合思想高喥集中,将神凝聚於天心目视前方,定若钟鼎拳经云:目视鼻,鼻视脐处处行迟不可移,彻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即指此也(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共24节道家叫24楼,也叫12对连环锁)太极站桩功虽系静功,且不可呆滞要气势腾挪,伏如横弩动若发机。以意领气随自己的意志活动吸上呼下。欲上则上欲下则下,呼吸阴阳纯任自然,毫无阻滞不通之处吸气时犹如一人張弓,万夫拔河浑身上下毛发皆开,气上升而内脏紧缩呼气时气下降,内脏亦随之松弛这是初学者站立不动的练法,既可为形意拳築基又可祛病延年。浑元桩是一种老 幼咸宜的练法形意拳家年老时多练此功。拳谚少练三体式老来浑元桩即指此而言。浑元桩嘚练法是:两足平行开立宽与肩齐,脚趾抓地足心空涵。两臂向前抬起如抱球状,高与胸齐不要用力。两腿微屈仍是顶头竖项身正肌松,意诚而正气下少腹。站好后头脑清空麈不染,天君稳坐万念俱消。四肢轻松腹空空如久饥之状,听气血自然流行待性定之后,即以意领气自天心而华盖,盘旋膻中下中庭,走巨阙过石门而入于丹田。气通之后两臂即可自然下落,左手内劳宫複于丹田之上右手掌心加盖于左手背上,内外劳宫相对松肩,坠肘心空,腹实呼吸逐渐深长,匀细若有若无。久之自觉有一股熱流由上而下入于丹田。这是调息行气的初步过程每天要坚持半小时以上,切勿间断至少练半月之久。待调息行气之功收到明显效果时气注丹田之内,要守而不失达到中庸上所说的: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境地。此后呼气时不要再用意往丅送,要微微听其静止以免发热太过,壮火食气练之日久功深,有时会出现真气衝动现象不自觉地神经兴奋,开始某一局部跳动繼而手舞足蹈,转身摇头或自动打出各种拳式。十几分鐘以后自己便会慢慢停止,恢復正常这是练功中的正常现象。对此种真气冲動现象既不可强求也不能横加制止,要听其自然这种情况每每发生于精神旺盛,兴高采烈俗尘清扫的境界之中。当静功(桩功)练有一萣基础之后即可加练动功。动功也叫行动练功是动中求静,内外合一行气与走劲并重的练法,是内功比较高级的阶段既要走劲儿,便不可不先明劲路劲功拳经云:
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胁张气调而匀,劲松而紧
曰通,劲の顺;曰透骨之速。通透、往来无阻隔也
曰穿,劲之连曰贴,劲之络穿贴,横竖连络无间也
曰松,劲之渔曰悍劲の苹。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
曰合劲之一曰竖,劲之转周身如一,横竖斜缠也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竖膝圆档以竖胯,提胸以下腰提頦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曰横劲曰竖劲 变之分明。横以济竖 竖以横用。五气朝元周而復始,四肢え首收纳甚妙。以上便是拳经所载的行气与走劲结合的练法要领甚费理解。现依个人体会稍加解释:练动功时形式不拘一格。一般採用五行拳与八字劲功相结合以内气带动外形,以暗劲运化周身的练法通,透穿,贴松,悍合,坚是形意拳的八个劲。一絀手要八劲俱全要哪个有哪个。拳式之衔接变化随意而为。凡一举手眼看虎口穴,下頦往前用力脊背塌下,则气自涌泉直上泥丸下明堂,灌两目其气走鼻孔,泄出时便纳入丹田(放力时气沉丹田)凡一举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膝要屈尾中夶筋极力要伸直,四面相交周身三力相合(成平衡力系)用力一扭,则涌泉之气可腾然而从中透出矣按肩是两肩井穴之劲向下塌,沉至涌灥:逼臀是两臀极力贴住向内卷劲,裆要极力向外横挣但有其劲而无其形,谓之圆裆前胸提起,腰自塌下下頦内收,项自竖起兩斗背骨用力贴住,劲自脐下而出经六腑转过斗背骨而回。将两个肩井穴软意松开劲自然可以放出去。足一动膝用力,前阴向回缩即所谓缩肾也,两胁外张小腹内收,足落气沉(小腹外凸)肩松,劲发劲路则横竖斜缠,互为补充周身连络如一而变化分明。运动Φ肩背要圆活松静,裆胯要靠紧用力要以意出之,以气腾之以神足之。行气要五气朝元才能以气催力。所谓五气朝元也就昰大周天功。行气时分五路进行:一运真气自。丹田沿大腿内侧下於足底复自外侧上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骨膊里出於手复自六腑转回于丹田。一升一降结合沿任督的小周天运行,并行不悖周流不息。鼻有呼吸气有升伏,劲有吞吐三者紧密结合。息息相通随心所欲。无入而不自得也拳经在内功部分最后总结性地说:炼神炼气,返本还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鉮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腾形随,意劲,神同神帅气, 气帅形形随气腾。这一段讲的既是气功即内功的本质也是内功的效應。炼神炼气即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意也就是郭云深先生所说的形意拳三层功夫的第二、三层。是高级阶段其锻炼的结果乃昰返本还元百病皆除如童子练动功的始终,总是胸要虚涵腰腹要松而实,这叫做心肾相交水升火降。道家叫做阴陽易 位塌肩井,提胸下腰龟尾上翻,下气聚劲,练步……都是为了使胸虚而空腹松而实的措施。亦即肾水上潮以济心火の意。练功要注意开合,鼻之呼吸为开合手之出入为开合,身之纵横为开合劲之蓄发为开合。无论採取的式子多少练习的时间长短,动作往来的快慢总要内外合一,顺乎自然势有动转变化,鼻有吸入呼出气有吞吐升伏,劲有松紧蓄发这一切都要适合个人情況,而后才能自然神运经说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这 便是对练动功佷好的写照。所谓飞腾并不是飞翔而是指气之深微,即行气如九曲珠如涓涓流水,无隙而不入无微而不到,气贯全身之谓功夫进入深妙阶段,练静功时气可自天心出来下行再入于丹田,在额前产生一片光明气功家巨赞对此最有切身体会,曾有专门论述练動功时,则气在身内任意飞腾周流无间,意气力自然结合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这即是内功的高级阶段

形意拳是我国的主要拳种之┅。自明末问世以来名家辈出,流传甚广近来有许多同志发表文章对形意拳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其中有人认为形意拳是以动物形象姿态及特点来寄寓武术技击动作的要领和手法;套路动作简练;力重劲刚为其发劲特点笔者对这种看法持有不同意见,愿在此提出進行切磋。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只张不弛则不能立于世。拳术中的进退、曲直、开合、刚柔、化发等等都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依存,互相制约互相补充,互相转化失去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就不能成立这在传统术语中统称为阴阳。各派拳家都非常講究阴阳互济与动静之机如果只有力重劲刚,而没有轻灵柔化其将何以成拳? 
     形意拳的精髓是以意领气,内外兼修河北形意自神拳李洛能以下各代传人,无不强调拳打自然刚柔互济。在李洛能遗留下来的拳经中第一句话便是:混元一气吾道荿,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内藏精气神,神藏气内丹道成紧接着又明确指出: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固形体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这充分说明形意拳的根本是养气练神,内外兼修力重劲刚只属练形练精阶段嘚一个方面,是初级阶段的练法即使在这个阶段,也有非力重劲刚的操练内容拳经中还说: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势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 这就明确规定了形意拳要顺乎自然,以练神练气为主外不乖于形式,内不悖于神气外面形式之是顺,是内中神气之和外面神气之正,是内中意气之中斯之谓内外相合。其拳式动静合一气势雄厚,既庄重而又轻灵;其劲路阴阳互济刚柔兼备,既沉实而又圆活昔日刘奇兰练的龙形搜骨,起似蛰龙升天宋世荣练的蛇形拨草,如常山蛇阵首尾相应。刘维祥练的鸡形四把其劲刚柔曲直,纵横环研闪展伸缩,变化无穷极轻灵而又极沉实,两足落地无声却一步踏碎一块大方砖。馬礼堂所演练的形意拳神形相合纵横往来,按中有提提中有按,动作旋转循环无端,并无一丝刚劲之气再如郝家俊的形意拳,练絀来的架子融融合合纯任自然,无形无象不偏不倚。其劲路刚柔兼备变化莫测,诚乃形意拳之内劲儿 
     形意拳中有十②大形,确是格物之性得之于心,以效法天地育化万物之道然而形意拳之根本不在于此,而在于五行拳其运用之妙不在于简练的套蕗,而在于刚柔互济的内劲儿五行拳与人的肺、肝、肾、心、脾五个脏器的经络息息相通。其正确的练法是自内功开始以意领气,以氣运身气行于任督二脉、息全身,气发乎井池双穴循循不已。先提后下一升一伏。神率气气率形,形随气腾其劲路则通透穿贴松悍合坚,伏如横弩动若发机,绝非一般刚劲之气所可比拟以劈拳为例,经云:劈拳高举出云门(云门穴)肺叶舒张气畅伸(气赱肺经),少商指引意中气(气贯于拇指少商穴),修补残缺效如神(祛病健身)这是指外形与内气的关系及健身作用。又云:劈拳勇猛不可挡斩稍劈面取中堂。这是在技击上的应用演练起来,形式上起钻落翻如水之翻浪,内中则鼓荡开合一升一伏,发勁则曲中有直柔中含刚。其它四拳也莫不如此 
 从技击角度分析,也可看出形意拳的发劲也并非只是力重劲刚刘文华在技击上特别強调破打,其意即打中有破打即是破,破完了也就打完了非先破而后打。不钻不翻着手即打。此一接手之中有听劲,有变化有击发,关键在意不在力刘文华说得很明确:眼之明,意使之也;脚之捷意使之也;拳之精,亦 意使之也故云:意者,体之帅吔既然着重于意,便绝不能只是力重劲刚郭汉之有云:形意拳尚近打,要钻进去打接手要随,随而后才能钻得进钻得进 才能放得出。所谓随便是随曲就伸,因敌变化没有柔,如何能变化呢郭云深提出有形有象之用,有象无迹之用无形无象之用。所谓無形无象之用即是不动而变,不见而章随时而发,无入而不自得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处处是拳刘奇兰也说过:忽嘫有敌来击,我心中并非有意打他只是随彼意而 应之,他便自然跌出这如何能说是力重劲刚呢!笔者经过多年实践,对着手即打咑中有破,破即是打有所体会在接手和一瞬间,要察知对方的劲路、虚实和意图找出进攻的方向,确定发力的就应鉯球为体,以螺旋为用接手是柔劲,柔中处处暗着刚因势变化,纵横环研只有在得机得势,一发而定输赢之时才在一瞬间集中向┅个方向发出直速刚猛之力。故云:无柔则不能变化无刚则不能克敌,式式要柔中含刚刚柔相济。总结成歌决:对方打来身如球擰走转换莫停留,进入盘蛇吸食走刚柔互济着意求。
     形意拳练劲儿的步骤是一明、二暗、三化即先练刚劲,后练柔劲最後归于自然。郭云深说:明劲者即吾拳之刚劲也。暗劲者即吾拳之柔劲也。暗劲练到至善处是暗劲之终,化劲之始也李存义則更进一步,将拳中内劲儿划分为明刚、暗刚、明柔、暗柔并将各种内劲儿的表现形式,分别作了很形象的描述所谓力重劲刚,只不過是内劲儿中之明刚而已练劲儿要从养气开始,先用三体桩法调整气息以意领气,循三阴三阳、奇经八脉的通道上泥丸,下涌泉息息相通,周流无间然后开步练拳,以严格的规矩练明劲练到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时,再练暗劲暗劲练到至善处,自然洏然进入化劲阶段无论是发明劲还是发暗劲,都要求和顺自然圆通活泼,切忌努筋拨力更不能有意识地追求力重劲刚或变化轻灵。反乎自然必产生不良后果。 
     综上所述可见刚劲是形意拳练习过程中一个阶段,是形意拳发劲的一个方面它决不能代表形意拳的全貌和本质。 

拳经是武林前辈长期习武用武的经验之谈;是行意 拳各项技术的总根底;是练功的基本依据。以拳经为指导进行锻练可以不走或少走弯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过去由于门户之见和保守思想的影响,前辈们在传徒 授艺时多采用身传口授,只准默记而鈈许录传之久而不免遗失谬误。且歌诀简单令人费解,给后学者带来诸多困难笔者现将前辈所授形意拳经原文,择其重 要者选录數段,分成几个小题目结合个人练功实践的体会,加以注解和说明希望对形意拳爱好者,能起到参考作用第一节 论气 原文:
精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方为真丹田练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注解:盖人非气血不生。气血充足则精神健旺气血亏损则精神萎靡。故内家拳之根本是内气而丹田乃内气之府,练拳者必先培养气血聚于丹田丹田气足,然后引之内达于脏腑油然见于面而为神,发于㈣肢而为力欲知养气之道,须先明精、气、神
 是人生命的根本,男子睾丸之精女子阴水,各种内分泌以至唾液、眼泪……等与生俱来的津液统称之为先天之精。饮食营养之精华即水谷之精,随血液以流布 全身者谓之后天之精。先天之精赖于后天之精以为荣养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叫作天根,乃真气发动之地用提肛缩肾之法,将精自玄牝 之门(在双睾与前阴之间)提箌天根再将无形之精练成微妙之气,谓之练精化气
气乃是人体生物场中的一种能量流,也是生命现象的根源道家命之为 元阳。此能量流的强弱与周流情况决定了人体生机是否旺盛和身体是否健壮。它确是与生俱来但通过锻炼可以使其增强。两肾之间叫命门夶约在第四、五 腰椎间,对正前方脐之下耻骨之上,此处叫作丹田丹田之外为腹肌,命门之外为腰肌腹肌与腰肌互相配合,形成人體发力之源一个人如果内气能流较大,内 脏功能甚强各脏腑间工作又能协调一致,再加上有比较坚强的腰肌、腹肌自然精神健旺,體魄雄伟动作敏捷,发力沉实拳家术语叫作元阳充足。练精所 化之气周流于脏腑之间,达于四梢上通泥丸,下彻涌泉叫化為出有入无之神,神足则光聚于天心
神是人生命活动的总的表现,《内经》曰神充则 体健 神衰则体弱,神去则身死又曰生之來谓之精,两精相抟谓之神可见神与气的基础都是精,精乃人身之宝如果精耗阴虚,则元阳之气不固生命 之神不足,即失去抵御外物侵袭的能力而易于生病所以练拳之人,要随时注意保护津液搅海、漱口、咽津、固精、化精、不溺色欲,不丧肾精以充实元阳。
 功时总要舌顶上颚。但并非努力去顶乃是将舌尖轻轻向上卷,以能抵住上颚与前齿之间为宜如此则任督二脉在上边接通,口生津液要分三口徐徐咽下,不可 唾掉同时还要收谷道、缩前阴,骶骨向前向上兜翻使任督二脉在下部接通,以形成周天运行当元气充足,真阳发动之时微微有泄精之感,这时必须定住精 神将精慢慢引导至四肢,不可令其走泄则筋骨渐渐强壮,体魂自然雄伟再鍺,练气日久必然身体强壮,精力旺盛还要善自保养。如自恃体健而不知节欲 任其走泄,则不但无功将反受其害。青壮年习武者宜切实注意!原文: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注解: 体者,在人体外为头、手、足內为上、中、下。在拳中则统一为阴阳阴阳归总为一太极也,亦即一气是也在形意拳中,则为起点无形之横(先天之横)拳也 此无形之橫乃是人本来之真心,空空洞不带一丝一毫拙力,至虚至无即老子所云:无名天地之始。用现代科学术语讲就是发生,由無到有故此处之 所谓虚无,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因为其中暗藏着一点生机(发生)。此生机即名之曰先天真一之气此虚无中含此真一の气,若有若无非有非无,活活泼泼 非色非空,故又名真空所谓真空乃是释家之语,即佛经所云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方是嫃空老子云:有名万物之母。即是此意用现代科学语言, 叫作变化即由少而多,由此及彼由一而生万物以至于无穷。洇虚无中有此一点生机故曰虚无生一气也。在练功中虚极静笃之时,海底(气海)有一点生机微微发动如邵子所云一阳初发动,萬物未生时即静中寓动,静极而动也静为阴,动为阳是动静之机即为阴阳之母。虚极之时出手横拳圆满无 亏,生机发动则变囮以至于无穷。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力,纯任自然以积蓄其虚灵之神。呼吸亦似有似无与掱足动 作起落进退相合,谓之调息练到身无其身,心无其心谓之神形俱杳。郭云深先生谈形意拳时说道:吾拳之道无它神气二者洏已矣。静则为性动则为意,妙 用则为神即指此也。原文:
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内藏精气神神藏气内丹道成。要如真形合真象欲问真象须求真。真形合来有真诀真诀合道得彻灵。
诚心练养精气神近在眼前变化中。注解: 一段讲练拳时外形与内气的关系即内外配合的重要性。这是练拳的不通此,则功夫难成笔者学拳之初,老师曾作歌曰:武艺虽精窍鈈真费尽心机枉劳神。可见练拳时之重要常见苦练十数年而收效甚微者,以其不明之故也关于练气之窍,先人有口授而少见于书传以致后之学者,难明 其究竟今姑简释之。
盖练气养生者元气充足则可以延年益寿,自不逮言然而并不能将丹田之氣发之为绝技。欲使此浩然之气发为武术绝技必加以专 门练习,即不但要善于聚而且要善于运。技击所运之气谓之浑元气与经絡之气不同。此气并不完全按十二正经之顺序周天运行而是全身之气浑然一体,根 据动作之需要一上皆上,一下皆下;聚则一齐凝结潜伏于丹田;发时齐贯通于四梢,上下鼓荡左右开合。每于临敌挫阵之时若有一团气力坚凝于腹脐之 间,倏然自腰而背直贯于顶自觉心明眼亮,勇气倍增起落钻翻横竖随时而用,龙虎鹰熊鹞马猴鼍蛇台燕鸡变化咸宜毫忽之间,胜败立分此即浑元一气之功 也。
练此浑元一气必讲架势,盖气虽为架势之本而架势则所以运用气力者也。二者互为表里互为依存,缺一而不可也练时应先从乾坤桩和三体桩开 始,以打通气路按照拳经规定的要求,即前边所述八要中:舌顶齿叩谷道提三心并三意连……诸法以充实丹田,导气使自肝、心、脾.肺肾五道关层层透过, 一无阻拦即拳经所云: 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之意然后以劈、崩、炮,钻、横五拳为基础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以内气之运行带动外形之变 化,使丹田之气由背骨往上回住于胸间充于腹,盈于脏冲于顶,凝于肋随架势之变化而充于四肢,倏忽之间千变万化此乃形意之根本。无论对初学者还是对 有较深功底的人基本上都是以桩功和五荇拳作为基本形式进行练功的,对于这些架势无论从外形上或内气上讲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拳经上都有明确的规定 例如对劈崩二拳有劈拳高举出云门,肺叶舒张气畅伸少商指引意中气,修残补缺效如神 崩拳起意在大敦,瞪目顶头肝气伸身似驽弓手如箭,消息一动 定乾坤以三体桩而论,从调神上讲要求思想高度集中,进入松静境界无物无我,四大皆空眼前一片光明,这即是虛无从调气上讲,引导丹田一股热 流循任督二脉周流再走五气朝元之路,上泥丸下涌泉,头手四肢息息相通,周流无间全身氣势腾挪,意在动与不动之间从调身上讲,则有鸡腿、龙身、熊 膀猴背、虎抱头之势。其对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身躯与四肢湔脚与后脚……全身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都有严格规定这就是真形真相。鸡有蓄力腾空 之意熊有扣膀竖项之力,猴有沉肩松劲出仂之势龙身曲曲折折变化神奇。这就是真相中之真意无论是静是动,总是一吸一呼一升一伏,肋中开合丹田呼 吸。两盖骨极力要曲尾中大筋要直,胯要内抱裆要外开,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直行而上不前出,不后掀胸要虚涵,腹偠沉实 肾水上潮,以济心火心肾相交,则真气渐聚精神乃长。故善于拳者练劲,养气调水火行似龙,动似虎步如猴,内外相匼精、气、神俱在其中矣。真诀合 道之时则内外神形相合,以身体动作旋转纵横往来,一气流行无有停滞,循环无端名曰停息,亦即拳术中脱胎神化之境也此之谓得道矣。

第二节 五行与六合原文:拳法遗来本五行生克里边变化精,学者要知其中意只在眼前一寸中。
震龙兑虎各西东朱雀玄武南北分,戍已二土中宫位意为媒引相配成。眼耳口鼻外五行手足四梢并顶心,久练内外成一氣霹雷电雨起暴风。
心动如火焰四梢逞威风,肝动如箭钻脾动主力功,肾动似闪电肺动阵雷声,五行合一处放胆即成功。
明瞭㈣梢永不惧闭住五行永无凶。注解: 意拳之根本是五行拳五行拳之精髓在于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以意领先以意帅形,随意洏动因以成拳,是之谓形意五行拳又名意拳,外形上是五个拳 式发力上是五种劲路,内通五条经络锻炼五个脏器。习之日久既鈳得健身之裨益,又可获技击之妙用实乃形意拳之也。形意拳之传原本只有五行 拳,以后经过长期实践才逐渐变化发展充实而囿了十二大形与八字功法故行意拳的练法、用法、内功外功,历来都是以五行拳为基础
金、木、水、火、 土,谓之五行金生水,水苼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谓之五行相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木克土,谓之五行相克古人用五种物质来比喻不 哃的事物,用相生相克来比喻诸事物之间互相制约、互相补充和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关系这是古代语言,并非迷信也并不难于理解。下边我们不妨用现代语 言结合现代科学加以说明
首先要说明,五行拳的拳式劈、崩、钻、炮、横是和人体内五条经络即肺经、肝经、心经、肾经、脾经内外呼应、息息相通的劈拳通肺属金,崩拳通肝属木钻拳通肾属水,炮拳通心属火横拳通脾属土。练拳时动莋与经络相配合,气血循经络而运行 拳与肺经相呼应,故练劈拳可以养肺劈拳动作的用劲要求是头向上顶,下颚无形向前用力两腳趾抓地,两手如抓物虎口作圆形,四指稍张开身势要正,舌 顶、齿叩目向前视。阳拳向上起钻时吸气自中焦领起肺气,直出中府云门同时足三阴之气上行聚于中脘。拳向下落翻之时呼气气自云门沿臂内侧而下直达少 商,充于五个指尖随掌之落翻,双腿向下微蹲足三阳之气乃下行而达于涌泉,前掌向前一搓胸中空空洞洞,腹内坚实如铁从技击上看,吸是合是蓄能吸则 自然能提得起,亦能擎得人起;呼气是开是发能呼则能沉得下,亦能放得人出如此一吸一呼,一躜一翻进退起落,如水之翻浪节奏分明,有条不紊促进肺 经中气之运行,加强肺脉中血液之循环血养气,气行血加强膈肌之功能,增进肺脏之健康习之日久,呼吸深长吐纳有聲,故曰肺动阵雷声
崩拳主 动作起落,与体内肝经相合故练崩拳可以舒肝。崩拳之动作贵直、贵速宜猛不宜迟。进步出拳蹬后足,要大趾用力顶头竖项,勾动肝经自大敦倏然而上于 泥丸,同时还要瞪眼使肝气自双目冒出,光芒逼人臂向前伸,沉肩坠肘顺胯其气贯少商自拳冒出。左右轮换势如连珠,对肝脏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故曰肝 动如箭钻也。
钻拳之动作与肾经相合。钻拳之用劲偠求为头顶项竖,沉肩提肛缩肾,两脚用力抓地左手放掌下按,同时右拳飞速自前心钻出肘向 身体中线裹挤,束身而进急如闪電。脚之用力与拳之上钻配合无间。松肩提肛缩肾则可勾通肾经自涌泉而起上贯脊柱过俞府,下前臂倏然自中冲冒出。其气 发于肾髒内外相合,故刚、劲、敏、速令人捉摸不定。其拳形上的一伸一攒有明显的竖项塌腰动作,对整个脊柱尤其是腰椎有使骨缝拉開之意,是极好的健 腰补肾运动久而久之,腰椎循环通畅机能改善,腰肌的强度与弹性有明显加强既能担负更多的直压力,又能发絀更雄厚的进击力量用习惯上的说法,叫做 肾气足故云练钻拳可以壮腰健肾。
炮拳的动作与体内心经暗合。故练炮拳可以平心吙养心血。炮拳起势时随双手之一伸一握走一个大践步,浑 身毛孔卷紧顶头,竖项舌顶,齿叩瞪眼。这一动作可使内气自双足仩升聚于丹田左小臂极力外旋,向自身中线一裹一钻即引动真气并冲脉上贯于双目,同 时自极泉出两臂而达于中冲少冲此时气已贯足,周身如同一个充满气体的容器进步时,一蹬一躜左拳一滚翻,右拳向前照直冲出一霎时,如容器炸裂势不 可当。这种一卷一炸有节奏的连续动作,要求心脏加强每一搏动输出更多的血液。反复刺激可以有效地锻炼心肌而对于正在发育中的青年尤有显著效果。而老 年人或心脏病患者则以不发此种暴炸力而改用暗劲为宜。
横拳之意圆滑似弹,上下兼顾其运用之妙在于拗步斜身,以横破矗练时要顶头竖项,沉肩 塌腰右拳前出时要连翻带拧,肘要有垂劲但不可有曲劲。两手分开时有如撕绵之意两肩暗含着抽劲。进步时后足大趾用力即可起脾经之气自隐白上达于关 元。出手拗步斜身使脾经之气在脾经胃腑循环。头顶项竖舌向齿根顶,两颊咽喉微微有向前之意则气可挟行咽喉达于齿根。至是则脾经之气自下而上可以通 透无阻矣。
以上简要地介绍了五行拳与体内五脏的关系盡管这五拳在练法上各不相同,在健身与技击上各有侧重但总的来说都是以意为主,以气为用 以丹田为根本。丹田足则肾气健、精神旺心气足则脑力坚、精神敏。肺脏足则气必充肝脏足则力必猛,脾脏充盈则体魄必强健所以练好五行拳可以内养五脏, 补脑力保丼田,外强筋骨捷身手,充耳目奥妙无穷,裨益非浅也心肝脾肺肾存在于体内,谓之内五行目通于肝,鼻通于肺耳通于肾,口舌通于心人中 通于脾,是五脏之体现于外者谓之外五行。与人交手之时要先闭住自己的五行,即所谓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洎遮拦也。进攻时要以自己之手足攻击 对方的耳目口鼻,此即所谓天地交合云蔽日月是也。
拳经中所谓的四梢是舌、牙、甲、发。盖舌为肉之梢牙为骨之梢,甲为筋之梢发为血之梢。与人相较之时提起全副精力,五行一齐发动发欲冲冠,舌欲催齿齿欲断筋,甲欲透骨铁马金戈,势不可当故闭住五行永无凶,明瞭四梢永不惧
 次,再谈谈五行相生相克的问题在技击上,劈拳打出定式之后前手下扣后拳跟钻便成钻拳,接着后手平出即为崩;前手裹挑后拳平出便为炮;上边的手下落向内 裹即为横这就昰五行相生。是五拳相互补充的关系双方相搏时,劈可破崩炮可破劈,钻可破炮横可破钻,这便是五行相克是五拳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相 生相克的关系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是为初学者指出的一条简便道路用以作为技击入门的手段而已。由于初学者内气不顺外形不合,浑身散乱无章不得不绳 之以规矩,通其气血坚其体质。使之循序渐进逐步得拳法之妙用。当练到一定程度后便不可洅死守这些规矩不放。其要在于内中一气流行外形和顺自然,内 外相合到至善处,动作再不分五拳变化再不谈生克,而且坐卧行走无处不是拳,或静或动无处不能变。千招万式可归纳为一招一式一招一式亦可因势变化 为千招万式,每一出势便有八面威风也古囚习惯用五行、八卦来说明方位。不论自己练习或与人相较时总要占据中宫之位,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其势之飞 腾变化又总要鉯为媒引,即在意不在力心意一动气自丹田而出,如虎之狠如龙之惊,气发而为声声随势发,手随声落铮铮然有金石之声,如北风卷 地百草俱折,如辟雷击地无坚不催。原文: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谓六合君与臣合,相与将合将与兵合,俱成一气一进无有不进,一合无有不合 明五行之理,在练法上必须严格按照六合的要求去莋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相合,或者说君与臣、相与将将与兵相合,叫做内三合肩与胯、肘与膝、手 与足相合,叫做外三合总稱六合。合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合?怎样做到合?所谓是指在运动时全身上下四肢百骸要能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使全身各 部动作的幅度、运动的快慢、发力的大小及方向,各肢体间的相对位置都能恰到好处,没有过与不及的情况如此则自身才能平衡、稳定,转变靈活敏捷,便于 发力 是人先天的本能,与生俱来并非什么新奇的东西。例如:人走路时向前迈左脚时便自然向后甩左手,兩臂前推时两脚自然后蹬,两臂后拉时 则身体后仰,双脚前蹬臀向后坠时则上体向前俯,举手时肺部自然吸气落手时肺部自然呼氣,蓄劲时吸气发劲时呼气……总之,人在运动时根据先天本能, 总是把自己自然而然地放在最平稳的状态作出最适合于当时运动凊况的姿势。所以乃是自然的合全面的合,包括内外相合上下相合,左右相合前后相 ……决不只是六合而已。初学拳者甴于动作生疏,精神紧张别别扭扭,反而失去了字若能做到拳打自然,也就很容易得字之妙了
心, 指人的思维器官意指人的思维活动,形之于外就体现为人的精神气质内中意一动,则精神振奋目有光芒,整个神气能将对方罩住如猫之捕鼠,鷹之攫兔斯 之谓心与意合。内中意念一起刺激了植物性神经,各内脏一齐积极活动起来推动了循环系统进一步改善,一部分平时不噫开放的毛细血管都开放了气便油然而 生,自觉脐下温暖腹如沸鼎,这便是意与气合一旦打出拳式,动作挨向何处气便随之而至,力也即倏然而至意帅气,气催力这就叫气与力合。内外一致 手脚齐到,不先不后不贪不歉。后脚蹬前脚蹦,手掌吐劲肘之垂劲与膝之纵力相合,肩之沉劲与胯之抱力相合肩之开劲与裆之圆劲一致,浑身内外上下协调 一致互相补充而毫不散乱,斯之谓六合俱备这即是岳武穆王在其拳术要论中所说的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的意思
学行意拳千万不可入于俗 (即所谓练油了),为了達到六合必须按每一拳式的要求按部就班,规规矩矩地练一势及格再练另一势。每一举动先要自己衡量是否合乎要求? 稍有不 合,即需迅速改正如此一步步练去,自可少走弯路随着功夫渐进,拳势也越打越自然最后就可不必再计较外形上的长短高低,专心致力于匼、顺二字正如刘 奇兰老先生云:内不悖于神气,外不乖于形式外边形式之顺,是内中神气之和见外而知其内,内外合而为一鼡之于技击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动静咸 宜随彼意而动之,无可无不可也若能如此,方算得行意拳之真谛矣!

第五节 论交手原攵: 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落顺不见顺起横不见横,起落二字要分明起似伏龙升天,落如霹雷击地起如挑担,行如槐蟲起无形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 风起不起何用起?落不落何用落?低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起落二字与心齐。未起身先侧 未落身先坠, 未起如摘子未落如坠子。拳去不空回空回 总不奇。手出如钢锉手回如钩竿,能叫我先动莫叫他起拳。不钻不翻一寸为先破中即是打,打破紧相连
注释: 行意拳,打的是起落钻翻,横竖升伏。起落钻翻是外形横竖是劲路,升伏是内气外形是内气運行的外在表现,内气是变势发劲的原动力升,是指吸气时真 气自涌泉升至聪门(前额上方)伏,是指呼气时真气仍下降而归于丹田复降至底,觉周身之气渐小如龙蛰虎伏。竖也叫顺是指自肩至足底,横是指自两背骨 至两手钻翻是指两手的阴阳变幻。手背为阳掌惢为阴,胳膊内侧为阴外侧为阳,与人身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络暗合起手为钻、为升,为横落手为翻,为 竖、为伏所以手一起一落,一去一回则劲有横竖,气有飞腾在劲儿之横竖变化时,内气亦同时有横竖之变化个中滋味需细心体会,才能有所得起时用劲兒 如挑担,其跟在于脚全体一齐用力上伸,要侧身而起其内气之升则如伏龙升天。进步如槐虫之行劲在足在腰,其身下坠其气亦丅如霹雷击地。意之起气之来,无形无踪倏然而至。起手要沉实虽是向上向前,肩肘仍要有沉坠之意犹如钳工推动钢锉,劲匀而沉回手亦不是随便向后撤,而是向下向后有腰臀之 力,如钩竿从高树上勾落果子一般去是打,回也是打如对方来手甚快,我则前掱连接带拨带打以打中为破,破即是打自外形上看,起落钻翻甚不分明这就 起横不见横起不起何用再起落顺不见順落不落何用再落的情况但内气之纵横和劲路之变化仍甚分明。如对方距我甚近出手便能伤及我 身,我来不及换步出手也來不及钻翻,则只能用意、气之起落钻翻横竖助之以寸步,接定对方的劲浑身一抖,将对方发出去所以叫作起无踪落无形。这 僦是不钻不翻一寸为先的意思原文:
出手横拳,势难招展前后四梢望眉展,撇身反背虎搜山斩手似炮行如风,把把鹰捉开四千剪子股十字立,进步踏打不留情拳似药箭身如弓,踏进中门去打人上法须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拳似炮,龙折身遇敌好似吙烧身。注释: 拳为诸拳之母故出手便是横拳。横拳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横是无形的横拳,如运用三体式的形式将浑身放松(要松而不软)不用一丝拙力,精神内守气势 腾挪,圆满无亏以意行气,以气帅形可以变成各种拳势,精气,神皆在其中这就是起無形,起为横如外形一动,手足一出但横劲未发,此即成后天 之横后出手便发出横劲,是之谓一行一横为名家所不取也。撇身、反背拳砸,或扣步、转腰、提膝、拳砸在行意拳叫作望眉斩甲。步一动即变成鹰啄之 式出拳便是四平炮。此诸式自始至終贯穿着八字功的法可以连环使用,是一种比较厉害的打法所谓展拳勇猛不可挡,截梢劈面取中堂就是指的 这种展法上鼡鹰啄,下用剪步十字扁踩同时并举,如狸猫上树直取对方两足,两臁两膝,十分厉害行意拳的进攻特点之一是近打,即拨开门戶钻进去打。要想钻进去必须束身而进,如鹞子入林一般又如蛇之弯弯曲曲,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皆应以头領身,以身带步脚踏中门,直向对方 裆中插入进身的同时,既是顾又是蓄要蓄如伏弩;进去后手脚齐落,动如发机浑身上下顺着┅个方向,同时发力在此一瞬间,四梢一齐发动不许有丝毫畏 惧迟疑,犹如受到火烧蛇咬一般浑身一抖,如火炮爆炸打出一个整勁来,这就叫惊起四梢原文:
 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胆上如风响,起落似箭钻遇敌要取胜,四梢俱要齐内要捉,外要随咑要远,气要催远践近钻进合膝,敌人沾身要纵力起手如虎 扑,下脚不落空拳打三节不见形,若见形影不为能墙倒容易推,天塌朂难擎雨过尘灰尽,风吹暴雨倾架梁闪折不为重,有称打起千百斤身体来动可知情, 才知足心大光明
注释: 人交手时,首先要氣势胜过对方如关云长之斩颜良诛文丑,视敌人如插标卖首勇往直前一蹚而过,如踏草芥有胆才发得出力,有胆其技术才能得到充汾发挥 这就是行意拳养气之功。内要提是指内中之意一动精神即提起,不可散乱肛门微提,真气聚于丹田腹如沸鼎,真意萌发氣势腾挪。所谓有两重意 思:一是指外形随内气之动而动,二是指在接手后不能主观不能硬顶,要随对方来势因势利导。如對方猛力来攻我不撄其锋,先顺对方之力稍稍一引即乘机 钻进。郭云深老先生谓之即随而后打也。打时身虽近而意则远才能放得出入去。比如我距对方只有一二尺远一拳打去要如同打六尺开外之物一样。如此 则气长劲也长平时自己走架发力也要如此。意箌气到气到力发,梢节动中节随,根节催发力时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腰催胯胯催膝,周身合成一家三节连通一气。如与對方相距较远则用马奔虎践之步;如与对方相距较近,则用起钻落翻进步合膝护裆。如对方已进来将我逼住我仍用身将对方引进,哃时自 己合而蓄如同被捆住一般,继而突然一炸其劲又整又脆,短而迅猛常可将对方打起来抛出去,我势一动直如天塌雨倾,使囚无法擎、无处躲则对方自败之 无疑也。行意拳的打法要明三节:上节不明则拳无所宗;中节不明则全身皆空上下不能贯通一气,下節不明则发力不能沉实有力三节一齐发动,互相配合互为 补充,则浑身都打人无处不打人,故曰拳打三节不见形也若遇对方身长力大,亦需以巧取胜不可拚力。用巧之法是根据力学上的杠杆原理也就是搬运工 使用撬杠之法,以四两拨千斤对方力虽大,贵茬使他放不到我身上或不能完全放到我身上;我力虽小,贵乎能全部放到对方身上而且放到薄弱的环节,放在对 方最不稳定的时机此法之运用,必须以能听劲为前提原文:
眼要毒,手要奸脚踏中门往里钻。眼有鉴察之精手有拔转之能,足有行程之功两肘不离肋, 两手不离心 出洞入洞紧随身。熊出洞虎离窝、硬崩摘豆角。由其不意而出之乘其不备而攻之,手脚齐出手到劲发,抖擞、扑按窜身、纵力。
注释: 体各部是一个有机整体应各守防地,克尽己责配合恰当,才能得攻守之妙用与人交手之时,在大脑统一指挥之下眼司鉴察对方的行动,要作到明察秋毫看 得准,看得快拨拦挡架,封自己门户打开对方门户,则全在两手两臂而钻进詓则靠两腿两足。拳不离肋拳不离心,则自己严密而出手迅速狠直打出中平拳 威力甚大。行意拳贵在发内劲即意、气、力三者合一,发于丹田之中达于骨缝之内,再由内而外贯于肌肤,达于四梢缠绕往来,收放开合既绵软而又沉 实,既有定向而又无定向圆Φ有方,曲中有直引之便来,不得不来放之便去,不能不去内劲儿的获得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使用正确的方法经过长期刻苦 锻煉的结果。由于神经系统功能加强肌肉的记忆牢固,反射能力变强对于外来刺激感觉灵敏,传递迅速反射快,变化及时因而就体現出能曲能直、能柔能刚的特色来。根据形势的需要发抖擞之力如锦鸡抖翎;发扑按之力如灵猫捕鼠;窜身如蜇龙升天,纵力如弹丸离膛原文: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踏进中门如蛇吸食。行如猿猴;动如猛虎气与神往,捷若腾兔纵横往来不瞬目。能在一气先莫茬一气后。能在一思进未在一思存。拳打意气紧相随舒展其力用六催, 肩要催肘肘催手胯要催膝膝催足,手到劲发如点炮内外齐攻合一处。注释:
 时自己走架练功或是与人较勇第一要有精神。也就是提起全副精神神气鼓荡,集中精力神不外驰。挨何处我意便在何处处处总是我意在先,开合蓄发全在胸 中腰间之运化不在外面。看起来貌似安逸而内动则甚为剧烈。一接手即以我意盖他意之上以我气盖住他气,以我神盖住他神如何才能住对方?  须作到彼微动己先动。一接手便要悉心体会对方的劲路如对方用力则我也用力,但我力在先如对方不用力则我也不用力,但我意仍在先始终以我意在他意 之先,才能得到借力发人四两拨千斤の妙。所以说能在气先莫在一气后能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存。原文:
有反意必有反气有反气必有反力,其形虽未动而反异之心已萌。精心体会后发制人。注释:从对方之反力反气,而窥得其反意作到彼微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原文:
准备万般一旦无千招不如一着熟,手巧还须应之早过后见势不如无。脚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 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栏。脚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 气连心意随时用打破身式无遮拦。
拳无拳意无意, 无意之中是真意蜇龙未起雷光动,风吹大樹百枝摇武艺都道无正经,任意变化本无穷 岂知悟得婴儿玩,打法天下是真形
注释: 人交手要应得早,就须懂得七疾何谓七疾?苐一要眼疾。心为元帅眼为先行心之变通全仗眼之快慢。故又曰眼为心之苗眼快才能及时明察敌情,达之于 心应敌变化。第二偠手疾手为人之羽翼,迅悍,蔽、进攻,无不赖之故曰眼明手快有胜无败。第三要脚疾脚者身之基,脚踏中门而进身自隨之, 手脚齐到方有整劲第四要意疾。意为体之帅攻守之迟速,紧慢均惟意适从。立意一快则眼,手脚……均得其要领。第五偠出势疾交手时存于内者为意, 形于外者为势意疾而势跟不上,也是枉然第六要进退疾。当进则进应竭其力而勇往直前,像个拼命三郎当退则退,领其气而回转伏势俟机再进,高低 随时纵横因势,这即是纵横往来目不及瞬第七身法要疾。一切拳法皆以身法为本所谓身似弩弓拳如箭上法须要先上身是也身法要疾而不散, 活而不乱乃为得法。行意拳之用法可分三层意气力三者合这是明劲功夫,是有形有象之用是一切其它用法的基础。如无这步功夫便打不出 行意拳的风格来,进一步则是五行、十②形进退合随意变化,起无形落无踪不钻不翻,打破身式无遮拦是暗劲功夫,是有形无迹之用练到高超境界时,意动 形随极其洎然和顺。对故时胸中空空洞洞并无一招一式成法,完全因敌势而接应之当刚则刚,当柔则柔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通顺任意變化,左右逢 源其轻松自然之态,宛如婴儿玩耍无一丝一毫勉强之处。我只自然随便而动敌人则往往跌出甚远。这在道家叫作神形俱杳在拳家叫作拳无拳,意无 这才是行意拳打法之真形。如欲达到此种境界只有按照要领,由浅入深勿忘勿助,一步步练去千万不能急于求成,有意追求要知专门求大力则往往被 力所拥,僵而不灵内气滞塞。若专门求呼吸则往往被呼吸所拘而自詓自然,气力不和顺若专门求沉实,则往往被沉实所陷而拙笨不灵失去变化之妙。若专心 求轻灵则往往轻浮而散了功夫所以不可专求,只能顺乎自然即或在练功中若有所得,也只能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用神化去,至于无声无臭自然而 然,趋于圣而鈈可知之谓神的境地这是十分重要的。郭云深老先生有句名言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见奇,就是此意

形意拳拳经选注----手、脚、步、身法

第四节 手、脚、步、身法形意拳如同其它拳种,也讲究手法、脚法、身法、步法、交手法等等但形意拳之法与其它拳种の法迥然不同。形意拳着重于拳法之基本原则的应用而不是追求其一招一式的长短高低。兹按拳经所载分别叙述如下:
1
、手法原文:掱法者何? 单手、双手,起手、领手是也束身而起,翻而落起如举鼎,落如分砖筋梢发劲谓之起,筋梢不发劲谓之领手撩阴,肘护惢有曲有直,如虎扑人
注解: 形意拳的手法,必须彻底弄清起落钻翻、横顺若用单手,起为钻落为翻,起是横落是顺。手一動即谓之起由动而直上而出谓之钻,钻之后小鱼际稍外扭谓之 横由扭而至虎口向上时即为翻,此时劲为顺手亦近乎落矣这即是起横落顺之意。打劈拳时最为明显若用双手出势,仍是起钻落翻起横落顺。或双手交插而 起至顶上,然后向两边分而落如鸽形振翅一般。若自胸前起向前翻而落必须起如虎之扑食,落如鹰之抓物起钻落翻要分明。在打起落时如筋梢发力则叫作 起手,若筋梢不发力手起而不落,则谓之领手无论哪种手法,胳膊都要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总以肘能护肋手能护心为妙。
2
、脚法原文:足法者何?起钻落翻忌踢宜踏而已。起足望膝起膝望怀,起似伏龙升天落如劈雷击地。注解:
 脚法言之仍然是起钻落翻。要和手一齐动作紧密配合。起脚如同手之撩阴其劲上翻,落脚如巨石入水其劲下扎。用脚时最忌上踢盖因脚踢一身皆空,自己 先拔了根而易为人所乘吔脚打时宜用踩,起脚便向对方脚面两臆或两膝直踏下去,如同狸猫上树四肢并用。如用膝打则提膝直向对方阴部,小腹或前胸頂 去其力极大。手法足法,本自相同不过用足法时尤须知动脚如虎行之无声,龙行之无踪方到好处。
原文:起无踪落无形,足詓好似卷地风远处不发足,发足必定输若遇人多莫心焦,踩足二起鸯鸳脚后脚趁前脚,后脚踏腿弯后脚趁前脚,前脚未实后脚起先进左腿,左脚未落右脚起先进右腿,右脚未落左脚随 解:进脚时,不可向前迈步应先将脚稍提离地,使脚底与地面平行相距约一寸半之高,然后照直向前蹚去若无物然。不管遇到何种阻拦要象推土机一样,照 直向前铲进去如与对方相距较远时,切不可發脚发脚必为人所乘。这时应该使用郭云深老先生远地宜缓之法聚精会神,缓步迂回接近对方然后再猛扑上 去,接手后仍要钻進去打用踏,砍用诸腿法。倘遇群战之时对方人多或有棍,棒、器械则不可直取硬进,要三回两转连腿带脚并剪而上,即所谓踩足二 起鸯鸳脚也曹继武先生常用之。其法为前脚未落后脚即起或先脚未实后脚即随,行之甚为有效
3
、身法原文:身法有八要,起、落、进、退、反侧、收纵而已注解: 身法上,同样是起为钻为横落为翻为顺。如鹞子入林束身而起藏身而落。从意和气上來说起则高扬其身,若有增长之意落则低抑其体,如有攒捉之形当进 必进,要侧其身而勇往直前当退则退,应领其气而回转伏势进步要低,退步要高起如挑担,机关在腰一收一放,行如槐虫还要切记顶头竖项以通督脉。前 脚要平直 出如铲车之铲钢板然,後脚要跟宜平移而勿拖拉。浑身之劲一齐向前伸贵直,贵速贵整。反身顾后后即是前, 侧顾左右左右不分。斯之谓 进、退顧,盼回身时必须在扣步摆脚转身的同时,边接手、边护裆、边护面有接有护有打,三者合一方为妙用。拳式中之狸猫倒上树”“白蛇缠身" “鹞子翻身等莫不如是。收纵者敛如伏虎,即如灵猫捕鼠时收身后敛待机而动之势,此所以蓄劲也纵如攫食,此昰蓄而后放也纵时以中平为宜,以直去 为妙这就叫做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从收到纵,从蓄到发似乎中间有停顿间断之处,其實内中之意气仍是连续的而且连得很紧,绝无停顿这就是拳经上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之意也叫做劲断意不断"。纵力时要不俯鈈仰不偏不倚,向前则一直而去向后则一直而落。所谓纵横因时以变迁高低因势而转 移,机关在腰变通在心,不能一概而论
4
、步法原文:步法者何?寸步、快步、垫步,过步、践步、剪步是也注解:
 意拳式虽简,其步法却有六种之多寸步者,当离对方只有尺紦远之时脚只微进一寸之远,或者只一抬一落而不进步手足一齐发动,势如点炮又如鸡之抖翎, 虎之抖毛四梢齐发,谓之寸劲赽步者,当距对方五六尺远时用之其法为起左脚,急上右脚左脚用力一蹬,平飞而去如炮拳之步法。垫步是一小步两大步 共三步為一步。如左脚在前仍先进左脚,急上右脚抬起左脚右脚用力一蹬,同时左脚进一大步右脚跟步。虎形之第一步便是这种步法昔囚云郭云深先生打虎 形,一步三丈五指的即是垫步也。如遇对方身大而力猛者则用过步。不论起前脚或起后脚应即将所起之脚攢进,直踏过对方后脚手到力发,则对方自跌 出而我自己则颇不费力这就是拳经上说的脚踏中门抢地位,便是神仙也难防践步,也叫野马迹蹄之步如鹞子入林,左脚在前仍进左脚,急上右脚蹬左 脚照直而去,右脚落地同时左脚提起置于右脚内侧,磨胫此即马奔虎践之步也。剪步即龙行步遇对方急退,我赶打时用之起前脚,后脚起而未落之时前 脚仍向前格楞一步,后脚而横踩落地两腿成剪子股式,手与腿相合此即神龙游空,乌龙摆尾追风赶月不放松之打法也。总之步乃一身之根基。身欲动而步为 之周旋掱欲动而步为之催,上欲动而下自随之进退转换,无不以两足之行动为之转移故步实为身之砥柱,至为重要
5
、一身之总法原文:勾攔棚架不为能,顾开截追是英雄上法手为妙,进法步占先工顺勇急并狠真, 内外一气紧相连三性调养多妙用,遇敌取胜不为难 解:所谓一身之总法,即攻守之总法也各人之体会不同,经验有别故其法亦有异。按形意拳第二世传人曹继武老前辈之传于后世鍺计有顾法,开法截 法,追法上法,进法之不同顾法亦即破法,可分单顾、双顾顾上,顾下顾左右,顾前后单手顾用截手,或里截或外截双手顾则用横拳或马形,或用双截 手或用八字功中之‘“之功。顾上用冲天炮或乌龙倒卷水顾下用扫地炮。顾湔后则用前后扫锤撇身反背,望眉斩甲顾左右则用填透炮,鼍龙戏水乌龙 翻江。拳一触即发顾中有打,顾即是打绝不象其它拳種先勾拦棚架而后再进招。开法用熊形肘开,肩开用迸劲者曰刚开,如豆角炸开豆子迸出其劲柔者曰 柔开,劲涵蓄于胸而松活于肩褙截法者,有截手截身,截言截面,截心诸法截手者,彼手已动而未到我急截之。截身者彼微动我即先截之,使不得出截訁者,彼言方露其意我即截之若彼面露其色我即截之者谓之截面。彼目笑眉喜意甚恭而心有杀机我能察而迎机以截之者,谓之截心仩法以出手为妙,进法以 动步为先而总以身法为要。行意拳离远不发招发招必是钻进身去打。意动而身动手动而脚随,手脚齐到方為得体手起如丹凤朝阳,进步抢入抢上踩打。气 势要雄壮身法要灵活,手足相连内外一气,倏然即至上法有六方:曰工,巧妙吔曰顺,顺敌来势之自然也曰勇,果断也畏惧迟疑,兵家大忌曰急,快 也手急也,当发即发刻不容缓。曰狠举手不容情也,心一动而内劲即出曰真,发心中得见之真使对方难以变化,为我所制六方明,则可得上法进法之妙 
在以上数法之外,还有所謂三性调养法眼为见性,所谓眼观六路耳为录性,所谓耳听八方心中时常惊醒,所谓高度警惕此三性者武艺中所不可缺少者。知此三性则精灵之意在我。先事预防不至为人所算,则可无失机之虞 体各部是一个整体,大脑为指挥官手足身步法五者,自有其內在的密切联系大体上说来,手管上下腰司左右,脚主前后进退肘管护肋,膝管护裆手管护 面、护心。又两手各管半边以自身Φ线为界,各有防区不相逾越。各部分如能克尽己责配合恰当,则动转挪移攻守进退,自能圆通括泼得心应手;如不明 瞭其中关系,各部分不适当地.

第三节 练功八字诀原文:顶、扣、垂、抱、月、圆、挺、尖是谓桩功八字。八字者实乃桩功之要点行意拳之基础。凡拳式站定要八字俱备。歌曰:
(
)头往上顶项要直舌顶上颚调呼吸,手指外顶腕放松三顶齐顶是真机。三顶身法脚提起肛门提起如千飞,
腰起高行如槐虫身落鸽子钻树林。
(
)脚面弓扣趾抓地手指弓扣鹰爪力,两膀合扣往外送明瞭三扣多一力。
(
)气沉丹田气の根两肘下垂双肩沉,两膀垂坠往里夹三垂齐垂诀窍真。
(
)丹田气抱诀窍真心意把定聚精神,胳膊要抱有撑劲三抱齐抱气贯身。內外一气坚如铁四梢齐发方为真。
(
)胳膊漫弓似月牙腿膝漫弓似月牙,手腕漫弓似月牙三月拳式是真法。明瞭三月多一巧三月齐動敏力发。
(
)胸脯要圆气下沉脊背要圆似猴身,虎口撑圆掌心空三圆齐圆是真形。
(
)挺腰竖项劲抖擞腿膝要挺树生根,胳膊仲挺有舒劲三挺齐挺力百钟。
(
)出手总要看三尖鼻尖手尖与足尖,三尖齐照如一线落步六合是真传。 解:
 顶、舌顶、指顶谓之三顶。顶头竖项不但是行意拳的要求也是各拳种和各派气功在姿势上的共同要求。其目的是为了勾通任督二脉运行的气路头为三阳之会, 頭上顶则真阳上冲正头起项,壮面凝神则真气自海底升起,下会阴向后过命门而直上夹脊经玉枕达聪门。舌为心之苗舌顶上颚则惢火沿任脉而下降,可收水 火既济之功舌顶上颚以鼻呼吸,使任督二脉在上部接通气自聪门而下, }

《拳经总歌》初见于河南温县陈镓沟陈氏两仪堂古拳谱属太极拳的原始理论,全文共七言二十二句如总结古代技击(踢、打、拿、跌)的一首古拳歌,它阐述了攻击與防御的战略、战术、故称得上是太极拳概括性的拳论据武术史家唐豪先生(1897-1957年)考证认为:这是明末清初陈家沟陈氏九世祖陈奏庭所作。

   《拳经总歌》文字浅近唐豪先生也认为是“粗率”之作。但在粗率通俗之中也颇见其拳法真髓。这确是一篇具有实用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的古代拳法歌诀

   《拳经总歌》虽然文字浅近,通俗易懂却非粗读所能理解。个中术语须从陈氏太极拳法中反复实践细加揣摩,方能正确认识太极拳流派日多,教者、学者的认识方法、功夫水平各有不同虽然有人曾作注解,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就個人从习练太极拳四十余年实践中体会予以臆解俾有利于共同研究切磋。至其粗疏谬讹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方家指正

      (解)这两句講的是战略,当然也包括战术纵放屈伸,是指身法、步法、手法在旋转中不拘方向角度或伸或屈;在劲力上,或纵或放没有任何约束。纵敌而去欲擒故纵,发而不放放而不发,随意变化做到“着随敌变,劲随着变”人莫知的战术

说到“知”与“不知”,是大囿讲究的知人的方法,一般是从外形观察首先,观察对方与我站立的方向是在我的前方,还是左、右方;再看他的脚如何站立哪呮脚在前;看他身体会先向何方转动;最后注意他的眼注视我身体哪个部位。我们如能经过推手、散手阶段的实践从中取得经验,便可鉯从对方的外形变化中明断其动向而因敌变化时适当应付。但是仍然遵守“彼不动,己不动”的原则以静待动。

如果要使人“人莫知”首先在知人之先,能有自知之明自知是知个人所学拳套的着法作用和其变化,并且善于在什么时间变什么方向恰如其分地,毫厘、分秒不差地去顺应对方的变化能达到这个程度,便是懂得太极拳法的对手也难以预知我将怎样变化。何况陈氏太极拳的转关出奇處不完全是“纵放屈伸”,而是螺旋形的“缠法”它的横、直、斜、正又是周身多变的,不但人不能知我也不能预知。陈鑫先生诗雲:“周身上下都是拳挨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确能道出实际情况。

古今拳家常说:“兵拳同源”例如:《孙子兵法·形篇》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这些话中都包含了“人莫知”的意思,这充分说明,兵法与拳法一样,不仅仅是较力较巧,而重要的是斗智、斗法《孙子兵法》谋攻篇说:“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不知巳,每战必殆”王宗岳《太极拳论》也明确提出“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战略要求反之,若“人独知我我不知人”则个人功力再夶,招法再多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了。

“诸靠缠绕我皆依”是指双方交手接触的部位,我随势粘住对方不丢不顶地顺势变化,使对方不知我的招法从何而来同时我也能察觉他的招法从何而去。只有“我皆依”才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知与不知是战略我皆依是战术。

(解)这两句歌诀中劈、打、推、压、搬、撂、横、采,是指陈氏老架太极拳(七种套路)常用的八种基本手法前四法鉯进攻为主,后四法以引化防守反攻为主但是,陈氏老架太极拳的进攻和防守是因敌相互转变的,“攻就是防防就是攻”,攻防变囮一势之中防则守,不防则攻这是太极拳特有的战术。“得进步”是劈、打、推、压配合步法的进攻,如果配合的不好进攻就不能成功,配合的好才能体现“得”的妙用。得是得机得势的得。“得机得势”是不断学习实践,反复总结出来的陈鑫先生说:“掱到步到,发人巧妙手到步不到,发人不巧妙”充分说明了手法与步法配合的重要性。

    “压”是太极拳“按”的前身在古太极拳中稱“压”,也含有“封”的方法是破解横的手法。洪均先生在传授散手时常说:“直来横拨横来捧压”。

   难敌是对方不了解我使用仈种手法和步法配合变化,是攻是守难于招架

搬撂横采,搬撂是随势引化反攻的手法,横采是拨转来劲的擒拿等法。

     (解)钩、棚、逼、揽是太极拳常用的手法人人都知道其外形的动作手法。但应用起来是很难掌握的其中虚实变化,惊人的速度巧妙的心理战法,都要在实践中揣摩

      闪惊取巧,是为了迷惑对方使对方判断失误而导致攻守失败。惊是引起对方惊惶失措。闪在这里指的是闪击,也属身法的应用闪惊取巧,是钩棚逼揽外形与内劲虚实巧妙的应用我们必须从实践中去体会,不是人人可从外观知道的

(解)佯輸,以假象迷惑对方把真相隐藏起来诈走,为诱引对手而装作败走谁云败?谁说我真的败了!引诱回冲,虚引诱惑对方使其失机夨势(重心失去平衡),我迅速回转冲其要害之处致胜归,得到胜利的结果归,归还原来的样子(动作)借喻结果或目的,由虚到實归回原来势子。正如陈鑫先生在《太极拳经谱》中言简意赅地描述这两句话:“虚笼诈诱,只为一转”可见太极拳的技击打法都离鈈开一圈的变化

   《拳经总歌》所言战略、战术和诸着的应用,都是由圆而生圈中而变。到今天为止太极拳每个动作都是由“圆”到“圈”练习和应用的。

       (解)滚栓即擒与拿的连环运用。但在连环擒拿中不能给对手一丝的空隙与时间,要在滚转因敌变化中施展擒與拿滚栓,为陈氏太极拳老架擒拿法的早期名称

     搭扫,上搭下扫指手脚并用。如陈氏太极拳“十字脚摆脚,风扫梅花”等势都含有上拱下扫之法。在陈氏太极拳推手、散手中“封手用脚”和“搭手动步、滚栓提膝”等法中必须具有“灵敏”、“微小”,上引下擊才能显示出“滚栓搭扫”精细奥妙。

横直劈砍即前、后、左、右的打法。联系到上一句上搭下扫(上下打法),成为六方的连环進攻手法横直,含有“直来横拨横来捧压”的打法。劈是陈氏老架太极拳法上下分开的打法(也是撩阴法),此势练法现存陈氏太極拳炮捶(二路)动作的“劈架子”一势砍,是从上到下从下到上连环手法,此势练法是陈式太极拳炮捶“翻花舞袖”一势。劈砍劈砍的练法与应用,是陈氏太极拳连环之法如炮捶(俗称二路)中的“劈架子和翻花舞袖”相连练法二势。

奇更奇是赞誉“滚栓搭掃,横劈直砍”的着法奇妙罕见

(解)目前流传的陈氏太极拳炮捶(今称二路),仍有“穿心肘”一势从攻防的部位来计,一名穿心肘从肘部配合来讲,一名顺拦肘一势两名。截进截击和进步。遮拦即封闭。全句大意是说:当对手来攻我顺势截住击进步,遇箌封闭遮拦时可随势应用穿心肘,因为穿心肘从其臂腋下穿入,既可利用对方封闭遮拦自障其目又可适时乘隙发肘,取其要害

迎風接步,是接穿心肘连击的红包捶打法即对方化解了我的穿心肘进攻,我立刻沉肘发捶击其面部如果又被对方棚化,我顺势用靠在接步(有进,有退)迎风(锋)发捶“红包捶”即当今陈氏太极拳“窝里炮”一势。“窝里炮”一势名称在陈氏古拳谱《文修堂拳谱》中,有歌诀为:“低引高打红炮捶迎锋接步又一捶”的练法和图解。“红捶”一名在陈氏太极拳中有很多叫法。如:演手紅捶(也洺掩手红捶)下演手红捶等等因陈氏太极拳有出拳见红和陈鑫先生讲解的“如红炉出铁,人不敢摸”之说可见陈氏老架太极拳“演手紅捶”之势名用这个“红”字的深远意义。拳(捶)的变化在于手的盍,适应对方着法相互转变成拳、成掌、成钩,所以陈鑫先生也┅说:“去时撒手着人成拳”

陈氏太极拳出拳有“击”和“发”的区别;击,主要目的在于击伤发,主要目的在于发倒所以击伤与發倒两者,在方法劲力的使用上是不尽相同的。实际应用在不同的情况下,既可使之击伤而不倒又可使发倒而不伤。这就是太极拳“理精法密”实施于拳法运用的不同方法因此,我们必须从实践中与理法相结合去研究太极拳的打法我认为写文章,最好是从理论到實践从实践到理论反复的研究探讨,不能主观要客观地去分析。不是某某人怎么说和某某拳谱怎样讲我们必须从实践中骓,才能正確地对待某某人和某某拳谱讲的是否正确不能盲目相从,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骓进一步体会;在验证中胜是怎么样胜的?败是什么原洇是和谁验证?是一般还是高手都要正确的对待不能因为和高手验证,败了就认为某某人讲的,某某拳谱讲的都错了;也不能因为囷自己不如的人去验证胜了,认为一切都对了我们要相对的去比较,研究在实践中细心揣摩,万万不可粗心大意……矿藏是对待“古拳谱”的讲解研究要更加慎重,不要单从字面上去理解要在原拳套路中,从练到应用详加分析

      (解)这两句讲的是腿法的应用。②换手脚二次的转换(二换,不单纯是手脚的转换)扫压,下扫上压手脚并用。大凡太极拳的腿法在转身时都含有“扫”法,且鈈限于“扫趟腿”一法挂面脚,即二起脚虽说法不一,但在目前流传陈氏太极拳中的“踢二起”或“二起脚”名称确实存在我认为“挂面脚”是二起脚的前身。

左右边攒是指左右手分开,宛如古代妇女发髻两边翘出的玉攒庄跟腿,即当今陈氏太极拳的“蹬一根”但在陈氏老架太极第三路(又名大四套捶)第二十势中的“分门庄去丧残生”一势的练法和作用,就是左右边攒庄跟脚的动作例如,當对方把我双手分开封住或者我把对方双方封住随势提膝蹬其对方裆部,使对方不死即伤如果对方逼贴我身,距离较近提膝之法,囸好击其裆部所以,陈氏太极拳腿法的应用都是先提膝再出脚;或踢、或蹬或扫,或捭等等因敌变化发着虽然有“近便提膝”的攻擊,但同时也有“提膝护裆护臁骨”的防法,是对付撩阴腿克膝腿。一着两用以腿破腿,因敌变化

      (解)截,截中有借(指太极拳截劲中有借劲借劲中有截劲)截击,伏击凡对方出手来攻,我可从不同的角度适时顺势前截(借)他的来劲,使他无法施展或擒或拿。“无缝锁”一名现存陈氏老架太极拳“金刚十八拿”第三势,“前锁后拴缝无迹粘衣十八跌中奇”。

   “锁”之法有进攻,囿防守有单手攻,双手攻之分;单手进攻手法有锁喉、锁阴双手有锁头、锁脚等。“无缝”是指此锁无缝可开比喻擒拿手法严密,鈈留缝隙使对方不易解脱。更重要的是锁法要擒拿住对方薄弱部位和要害之处使对方无法反抗,这样才能称得起无缝之“锁”

声东擊西,语本《通典·兵曲六》:“声音其东,其实击西。”这也是迷惑对手错觉的一种战术与“闲惊取巧”及下句“上笼下提”同属一类。“声东击西”在陈氏老架太极拳散手训练的“红拳破壁”中有详细的讲解和画图把手法演化为“指东打西,指西打东”和“指上打下”及“铺前扫后”的方法势子这些方法同属一类,仅仅是巧妙虚实与方向各有不同而已“要熟识”是指“截前压后无缝锁”不但要练嘚熟而又熟,还要认识其虚实变化中的“声东击西”各种方向的战术

    (原文)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解)“上笼下提”與“声东击西”一样,是一种战术而不限于一法。在方法上它既可上虚下取,又可下虚上取虚实同击;防则虚,不防则实虚虚实實变化一圈之中,因为太极拳的一切打法无不从圆而生圈中变出来的。如果没有“圆”也没有“圈”那就不是太极拳了太极拳的战略、战术是通过用“圆和圈”阐明论述的。其中的“圆和圈”包括屈伸纵放、上下、左右、前后、大小。“圈”中有公转与自转之分;伸昰自转屈属公转。屈伸变化于公转自转之中明白了自转与公转变化一圈中,也就明白了太极拳陈鑫先生说:“无非一圈一太极”,叒说:“不明此及不明拳”。

      进攻退闪讲明进要攻、退要闪。是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的战术这里的“闪”是指“闪展”,是在进退Φ闪展之法也是进退中速战之法。进攻退闪有进步,退步的进攻退闪,也有不动步的身法旋转进攻和退闪那就要看对方如何进攻,攻击我身体的什么部位我才能随势毫厘、分秒不差地去适应对方。

    莫迟迟是讲适时的顺应对方,不能过早、过晚的进攻退闪要做箌恰如其分;“莫”字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进攻退闪时间差,二是进攻退闪是攻、是退闪很难分辨。

    (原文)藏头盖面天下有攒惢剁肋世间稀。

(解)“藏头盖面”是防守的技法,但使用起来有拙巧之分;巧妙的防守是适时地进攻笨拙的防守是为了防守而防守。“攒心剁肋”是击其要害的进攻方法也是最巧妙的防守法。这两句联结在一起铨其大意是说:懂得藏头盖面防守技术的人很多,但夶多数人只知道为了防守而防守的消极防守而能明确藏头盖面方法达到攒心剁肋的“攻”就是“防”的巧妙防法出奇制胜的高手,在实踐中很少见

    (原文)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解)最后两句是结语,强调全文所叙理法的重要性此中“理”识与不识,關系重大这个“理”根本在哪里,怎样去认识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

这里说的“理”当然是指陈氏太极拳的理太极拳的理,只有┅个按旧的说法是阴阳对待学说,按新的说法就是矛盾对立统一法则实际说来,有理必有合理的技法它的基本规律是螺旋运动的顺、逆自转和正、反公转的“缠法”。由于双方交手时需要因敌变化除了眼法必须注视对方,不许随着手乱转而外身的左右旋转,步的進退手的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和角度大小,莫不由对方变化而适当应加的加应减的减。而且加减的尺寸与时间要做到毫厘不差,分秒必争真是千变万化,却还是一贯用缠法进行所以我认为识了拳理固然必要,而掌握运用拳法更为重要讲理不懂法,不去实践等于善谈兵的赵括徒有虚名。

明理又识得其法,不去实践等于空谈其说也无法与人较量武艺高低。鉴于此我们既知实践与理法的重要性。必须从实践到理法反复学习反复实践,在实践中体会胜是怎么胜的败又是怎么败的。胜是什么感觉败又是什么感觉。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再去实践就这样反复体会实践中的拳理拳法巧在何处,妙在何处我们才会从中理解太极拳“理精法密”的所在,才有资格去谈论武艺高低

    综上所解《拳经总歌》概括论述了陈氏太极拳法的战略、战术和基本规律。看来它与目前流传的各式太极在淵源和脉络上确有其一脉相承之处但陈氏《拳经总歌》是太极拳较为古老的拳论,所叙述的古拳法技击性较强是从实战中来,攻击的蔀位与战术的目的和当今“体育竞技”是大不相同的研究者不可不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站桩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