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症严重吗贫血

(hemolysis)是红细胞遭到破坏,寿命缩短的过程。当溶血超过骨髓的代偿能力,也就是说造血的速度没有溶血的速度快,引起的即为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HA)。具有正常造血6~8倍的代偿能力,溶血发生而骨髓能够代偿时,可无贫血,称为溶血性疾病。由于造成溶血性贫血的病因较多,每种疾病的临床特点不甚相同,故不可能一概而论,本词条旨在概括性介绍溶血性贫血,若想进一步了解,请参看相关词条。
溶血性贫血的病因较多,可能是红细胞膜的异常,也可能是某些酶的缺乏,也可能是珠蛋白生成的障碍等,按发病机制,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分类如下:
(1)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如、、、等。
(2)获得性血细胞膜糖化肌醇磷脂(GPI)锚连膜蛋白异常,如(PNH)。
2.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
(1)戊糖磷酸途径酶缺陷,如(G6PD)缺乏症等。
(2)解途径酶缺陷,如等。
由于这些酶的缺乏,红细胞不能正常发育,或容易破裂,造成溶血,此外,核苷代谢酶系、氧化还原酶系等缺陷也可导致溶血性贫血。
3.遗传性珠蛋白生成障碍
(1)肽链结构异常不稳定,血红蛋白病S、D、E等。
(2)珠蛋白肽链数量异常。
(1)先天性红细胞卟啉代谢异常如红细胞生成性,根据生成的卟啉种类,又分为原卟啉型、尿卟啉型和粪卟啉型。
(2)影响血红素合成可发生HA。
1.免疫性HA
(1)自身免疫性HA温抗体型或冷抗体型(冷凝集素型、D-L抗体型);原发性或继发性(如SLE、病毒或药物等)。
(2)同种免疫性HA如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新生儿HA等。
2.血管性HA
(1)微血管病性HA如/(TTP/HUS)、(DIC)、等。
(2)如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及、血管炎等。
(3)血管壁受到反复挤压如。
3.生物因素 蛇毒、、等。
4.理化因素 大面积烧伤、血浆中渗透压改变和化学因素如苯肼、亚硝酸盐类等中毒,可因引起获得性而溶血。
急性溶血性贫血短期内在血管内大量。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腰背及四肢酸痛,伴、、,随后、面色苍白和、。严重者出现周和。
慢性溶血性贫血临床表现有、、。长期可并发胆石症和肝功能损害。慢性重度溶血性贫血时,长骨部分的黄髓可以变成红髓。儿童时期骨髓都是红髓,严重溶血时骨髓腔可以扩大,X摄片示骨皮质变薄,骨骼变形。髓外造血可致肝、脾大。
1.血管内溶血血型不合、输注低渗溶液或时,溶血主要在血管内发生。受损的红细胞发生溶血,释放游离形成血红蛋白血症。有时可引起肾小管阻塞、细胞坏死。游离血红蛋白能与血液中的结合相结合。结合体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肾小球排出,由肝细胞从血中清除。未被结合的游离血红蛋白能够从滤出,形成排出体外。部分血红蛋白在近端被重吸收,在上皮细胞内分解为、铁及。反复血管内溶血时,铁以铁蛋白或的形式沉积在上皮细胞内。如上皮细胞脱落随尿排出,即形成含铁血黄素尿。血管内溶血过程的实验室检查如下:
血清游离血管内溶血时大于40mg/L。
血清结合珠蛋白血管内溶血时低于0.5g/L。溶血停止约3~4天后,才恢复原来水平。
血红蛋白尿尿常规示隐血阳性,阳性,红细胞阴性。
(Rous试验):镜检经铁染色的尿沉渣,在脱落上皮细胞内发现含铁血黄素。主要见于慢性血管内溶血。
2.血管外溶血:见于和温抗体自身免疫性HA等,起病缓慢。受损红细胞主要在脾脏由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消化,释出的分解为和。珠蛋白被进一步分解利用,血红素则分解为铁和卟啉。铁可再利用,卟啉则分解为游离胆红素,后者经肝细胞摄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从胆汁中排出。胆汁中结合胆红素经肠道细菌作用,被还原为,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少量粪胆原又被肠道重吸收进入血循环,重吸收的粪胆原多再次通过肝细胞重新随胆汁排泄到肠腔中去,形成“”,小部分粪胆原通过肾随尿排出,称之为。
、等因造血有缺陷,幼红细胞在成熟前已在骨髓内破坏,称为无效性红细胞生成(ineffective erythropoiesis)或原位溶血,可伴有溶血性黄疸,是一种特殊的血管外溶血。
血管外溶血的实验室检查如下:
血清胆红素:溶血伴有的黄疸称溶血性黄疸,以血清游离胆红素增高为主,结合胆红素少于总胆红素的15%。黄疸的有无除取决于溶血程度外,还与肝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关,因此HA不一定都有黄疸。慢性HA由于长期高胆红素血症导致肝功能损害,可合并肝细胞性黄疸。
:尿胆原增多,呈强阳性,而胆红素阴性。
24小时粪胆原和尿胆原:血管外溶血时粪胆原和尿胆原排出增多,前者每日排出量大于40~280mg,数量受、和等药物的影响。后者每日排出量大于4mg,但慢性溶血患者尿胆原的量并不增多,仅在肝功能减退不能处理从肠道重吸收的粪胆原时才会增加。
循环红细胞减少,可引起骨髓红系代偿性增生。此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比例增加,可达0.05~0.20。血涂片检查可见有核红细胞,在严重溶血时尚可见到幼粒细胞。骨髓涂片检查显示骨髓增生,红系比例增高,以中幼和晚幼红细胞为主,粒红比例可以倒置。部分红细胞含有核碎片,如Howell-Jolly小体和Cabot环。
可通过针对各类HA发病机制的实验室检查来发现红细胞的缺陷(详见以后各节)。红细胞的寿命可以用放射性核素51Cr标记红细胞的方法进行测定。
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有无引起HA的物理、机械、化学、感染和输血等红细胞外部因素。如有家族贫血史,则提示遗传性HA的可能。
有急性或慢性HA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有红细胞破坏增多或血红蛋白降解、红系代偿性增生和红细胞缺陷寿命缩短三方面实验室检查的依据并有贫血,此时即可诊断HA。
溶血主要发生在血管内,提示异型输血,PNH,等HA的可能较大;溶血主要发生在血管外,提示自身免疫性HA,红细胞膜,酶,血红蛋白异常所致的HA机会较多。
(Coombs试验):阳性者考虑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HA,并进一步确定原因。阴性者考虑①Coombs试验阴性的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HA;②非自身免疫性的其他溶血性贫血。
以下几类临床表现易与HA混淆:①贫血及增多:如、或的恢复早期;②非胆红素尿性黄疸:如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Gilbert综合征等);③幼粒幼红细胞性贫血伴轻度网织红细胞增多:如等。以上情况虽类似HA,但本质不是溶血,缺乏实验室诊断溶血的三方面的证据,故容易鉴别。无效性红细胞生成时兼有贫血及非胆红素尿性,是一种特殊的血管外溶血,应予注意。
溶血性贫血是一类性质不同的疾病,其治疗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总的治疗原则如下:
一、病因治疗:去除病因和诱因极为重要。如冷型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应注意防寒保暖;患者应避免食用蚕豆和具氧化性质的药物,药物引起的溶血,应立即停药;引起的溶血,应予积极抗感染治疗;继发于其他疾病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二、和其他:
如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溶血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每日40-60mg,分次口服,或氢化每日-300mg,静滴,如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可用、或等。
脾切除适应证:①症脾切除有良好疗效;②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脾切除术;③地中海贫血伴者可作脾切除术;④其他溶血性贫血,如酸激酶缺乏,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等,亦可考虑作脾切除术,但效果不肯定。
贫血明显时,输血是主要之一。但在某些溶血情况下,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例如给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可发生溶血反应,给PNH病人输血也可诱发溶血,大量输血还可抑制骨髓自身的造血机能,所以应尽量少输血。有输血必要者,最好只输红细胞或用洗涤三次后的红细胞。一般情况下,若能控制溶血,可借自身造血机能纠正贫血。
五、其它:
并发者,口服制剂,若长期血红蛋白尿而缺铁表现者应补铁。但对PNH病人补充铁剂时应谨慎,因铁剂可诱使PNH病人发生急性溶血。
六、中医:
本病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引起的。治疗上我们以补虚、化淤、并重。黄疸明显时以清利湿热为主;后积聚形成时加用活血化淤药。积极消除诱因,预防溶血发作,对已发作者应尽快控制溶血及纠正贫血,诱导中醛酰的活性,从而加速间接的转化,一般服药一周左右后,血胆红素明显下降,黄疸明显减轻。不治已病治未病。临床验证疗效满意。  
中医认为溶血性贫血属"虚分'、"黄疸"范畴,一般无黄疸者按虚劳辨证,有黄疸者按黄疸辨证《.篇》中说:"脾足大阴之脉,……是主脾所生病者,溏瘕泄,水闭,黄疸。"认为黄疸为。《.病源.胎胆候》对的病因及症状描述甚详:'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热,熏热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胆也。"其"又有百日、半岁小儿,非关,而身徽黄者,亦是,慎不可炙也'的描述与家族性溶血性贫血相似。而《》之'身目俱黄,恶寒、急、小便难"记载与急性溶血表现相似。《金匾要略》中说:"病黄疸,……从湿得之。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认为黄疸的治疗应以利小便为法。
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按“黄疸”、“积聚”辨证。  
1、发病特点:本病多为慢性起病,常反复发作,以乏力、头晕、黄疸为主症,发病过程中可有急性发作,症见、发热、腰背酸痛、身目俱黄等。
2、证候特点:本病以本虚标实为特征,气血亏虚虚贯穿疾病始终,甚则出现;邪实为湿热寒滞之邪及内阻。其中湿热内蕴型发病较急、症状较重,以邪实为主;气血两虚型以为主,可兼见湿热之邪所致之色黄、小便色深等症;正虚瘀阳型为虚、热、瘀相兼致病,正虚邪实均较甚,病情常呈反复发作。肾虚寒凝型平素以一派为主,遇寒或在冬季加重,并出现身目俱黄及小便色深之症。  
1、萎黄:是气血亏虚耗,失于荣养所致,表现为皮肤无泽,伴头晕、,与黄疸的根本区别在于白睛与小便均不黄。
2、黄汗:黄汗临床表现为汗出色黄染衣,但无黄疸之白睛色黄。如《金匾要略.水气篇》指出:“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及“黄汗之病,两径自冷……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腰髓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  
本病起病慢,常反复发作,症见乏力、黄疸、小便色深等,部分患者有急性发作史,症见畏寒发热、黄疸、腰背酸痛、小便色深等。本病以本虚标实为特征,正虚贯穿整个疾病始终。症见身目俱黄,小便色深、甚如酱油色,乏力,头晕心悸,唇甲色淡甚见,腰背酸痛,苔黄或黄燥,数者为湿热内蕴型;症见面色苍白或萎黄,乏力,心悸,气短,头晕,唇甲色淡,神疲懒言,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者为气血两虚型;湿热之邪未清者可见白睛轻度发黄,小便色深。以乏力,心悸气短,面色黧黑或萎黄,唇甲色淡,胁下积块,或腹痛,固定不移,白睛色黄,舌质暗或有,脉细涩为主症者为正虚瘀阻型;以面色苍白,头晕乏力,,频多,形寒肢冷,腰背酸痛,甚则爪甲青紫,麻木甚至刺痛,身目俱黄,小便色深,遇寒加重,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为主症者为肾虚寒凝型。  
本病治疗以为原则,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分别采用、,益气养血兼清湿热,补益气血、,、祛寒的治疗方法。  
本病病程较长,黄疸多呈反复发作。感受外邪、过度劳累、情志不调可诱发其发作,尤其肾虚寒凝多为寒冷所诱发。多数病人在结合治疗后可长期存活,有严重并发症(、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感染)而伴有、肢肿、或高热持续不退等危重症候者,预后不良。  
湿热蕴结型应注意休息、少食辛辣助热之品;气血两虚与正虚瘀结型应注意调节饮食,调畅情志,勿过劳,防止;肾虚寒凝型应注意避寒保暖。
可适量服用来预防因缺少维生素E而引发的溶血性贫血。  
由于的遗传物质一半与其母相同,另一半则与父相同。胎儿的血型与母亲不一致的情况较为普遍。当胎儿尚在母腹中时,由于母、胎之间的血流是不相通的,所以不会引起反应。只有在或时,产道受到不同程度损伤,胎儿可进入母体,就可能引起,殃及以后的胎儿及新生儿。
引起新生儿的血型不合有Rh和ABO血型系统,前者发生率低,但反应严重,后者虽发生率较高,但反应轻微。
Rh血型系统分为Rh+和Rh-两型。Rh+者表示红细胞表面有D,Rh-者其红细胞无D抗原。中国人绝大多数为Rh+者。如果母亲为Rh-,而所怀胎儿为Rh+时,分娩或流产,均可使胎儿的红细胞进入母体,使母体产生免疫反应,产生针对D抗原的抗体(称抗D抗体或抗Rh抗体)。当该母亲第二胎又是Rh+时,母体的抗体因属IgG,可以通过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上D抗原结合,在血浆作用下,引起红细胞溶解破坏,故胎儿出生后发生,溶血现象严重,甚至死亡。
母亲与胎儿ABO血型不符的情况很普遍,但所致新生儿溶血症并不常见,即使发生亦较轻,其原因为:①母亲体内天然存在的血型抗体为IgM,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②ABO除存在于红细胞外,其它组织的及体液中亦有,所以进入胎儿体内的血型抗体首先与体液中的血型抗原结合,从而减少了对红细胞的影响。所以反应轻微,症状不明显。
新生儿溶血症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因Rh血型不符所致的新生儿溶血症,可于产后72小时内给母亲注射抗D抗体,以免Rh+红细胞使母体,对再次胎儿免于发生新生溶血症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花生枣米粥
花生米30粒,红枣10枚、大米粥。白糖各适量。花生米剥去红衣,加水煮于六成熟人红枣煮烂,取出红枣去皮、核,与花生均碾成泥调人粥中。入白糖略煮即可食用。功能是补脾、肺,适用于贫血,,即可用为平时。
枸杞20g,母鸡1只,调料适量。将枸杞装入鸡腹内,置器内加葱段、、清汤、、料酒、粉适量、加盖蒸2小时取出,加姜、葱、等调料,饮汤食肉。
功能是,滋。适用于肝肾不足所至头晕、,、、、等症。
当归9g,鸡蛋2个, 50g。当归煎水取汁后,打入鸡蛋煮熟,人红糖调匀,每次净后食1~2次。
功能是,尤适用于妇女,,或身体虚弱等症。
银耳20g,枸杞25g,或白糖100g,鸡蛋2个。将银耳泡发后摘除蒂头,枸杞洗后沥水,打蛋取清。沙锅加水,沸后投蛋清、糖撑匀,再沸时入枸杞和银耳,炖片刻。
功能是滋补强身。
用乌龟l~2只,宰杀洗净,去、头、爪、,放炖盅内,加清水,隔水炖熟,加油、盐等调味后食。功能是益阴补血,适用于、等证的辅助治疗。
麦冬100g, 300g,、冰糖或白糖300g。将黑芝麻淘净,火炒,倒出冷却研碎。麦冬去心洗净,加水半碗,浸l小时。将麦冬及其浸液、芝麻、蜂蜜、冰糖同倒入瓷盆内,加盖,旺火隔水蒸3小时离火。
功能本糖膳滋补阴血,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希氏内科学
第8版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溶血性贫血 |  |  |  |  |
 |  |  |  |  |  |
出自A+医学百科 “溶血性贫血”条目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关于“溶血性贫血”的留言:
目前暂无留言&新生儿溶血症: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比较多见的疾病,主要由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不合引起。新生儿溶血症如及早诊断治疗,治愈率较高,比较少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未及时诊断治疗者,可发生严重并发症核黄疸则会遗留智力低下、听觉障碍、抽搐等神经系统后遗症。故及早诊断、治疗是关键。
新生儿溶血症是什么?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有很多原因可以引起新生儿溶血。目前人类已发现的20个血型系统,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以ABO系统最多,次为RH系统。
  ABO血型系统共有“A”、“B”、“AB”和“O”型四种,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主要发生在母亲是“O”型,胎儿是“A”型或“B”型者。
  RH血型系统中有抗原5种(C,c;D;E,e;),有D抗原者称RH阳性,无D抗原者为RH阴性,RH血型不合溶血病主要见于母亲是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者。有些母亲虽然为RH阳性,但缺乏E抗原,亦会发生RH溶血病。我国汉族RH阳性者占绝大多数(98~99%),阴性者不多,故RH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病较其他民族少见。
ABO溶血症是什么?
  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常发生在母亲血型为O型,父亲血型为A型、B型和AB型。如O型血的妈妈怀了由父亲方遗传而来的A型血的胎儿,由于O型血妈妈体内没有A抗原,当A型胎儿红细胞进入妈妈体内时,妈妈体内会产生抗A抗体,抗A抗体进入宝宝体内就会引起宝宝的红细胞破坏而溶血。
  但并不是所有O型血妈妈所生的宝宝都会发生溶血病,而是有的宝宝会发病,有的宝宝不发病,有的症状轻,有的症状重。这与母亲抗体的量多少,抗体与胎儿红细胞的结合程度,A(B)抗原的强度及胎儿代偿性造血能力有关。
1、病史中有自然流产史及前一胎新生儿黄疸史者。
2、血型检查为O型,其丈夫为A、B或AB型。
3、O型血准妈在孕前查出抗A或抗B抗体效价较高者。
4、O型血准妈妈孕期抗A(B)IgG效价&1:64者。
新生儿溶血病的症状
新生儿溶血病的6大症状
当出现黄疸、贫血、胎儿水肿、肝脾肿大、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发热等6大症状时,父母就要警惕是否是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大多数新生儿出生后都会有黄疸的表现,但当黄疸出现过早、发展过快,或血中胆红素水平过高时,就要注意有发生溶血症的可能。溶血症婴儿的黄疸常于出生后24小时内或第2天出现。
  主要症状是皮肤发黄瘙痒、消化道出现种种不适,以及精神萎靡等。
溶血性贫血
  患有新生儿溶血病的宝宝多数都会有贫血症状,只是症状有轻有重。溶血性贫血,较少见;常伴有黄疸,称为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贫血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许多疾病如叶酸、维生素B12缺乏、缺铁性贫血都会有红细胞破坏过多,但溶血性贫血是红细胞破坏过多、过快为主要因素。
新生儿溶血症的诊断
对于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分为产前诊断和产后诊断:
1、产前诊断的目的在于看有没有可能发生溶血病,如果已经发生了,程度如何。产前诊断主要有:血型检查、羊水检查、b超检查。
2、产后诊断除临床上要观察其黄疸的相关情况(包括出现时间、黄疸程度、发展情况等),还应检测母婴双方的血型、血清中血型抗体及其类型、婴儿的红细胞是否已被母亲抗体“攻击”(致敏)等,以明确BB的黄疸是否因溶血病所致;检测血中胆红素的水平;检测是否存在贫血及其程度,等等。特别注意!这时需要动态观察黄疸的发展,以防止胆红素脑血的发生。
  产前诊断检查母亲血中血型抗体的有无及水平的高低,只要某种血型抗体超过一定程度,宝宝就有发生溶血病的可能。妊娠4个月时孕妇应抽血进行血型抗体的测定,然后于妊娠7~8个月再测定,以后每隔2~4周重复一次。若抗体水平持续上升,提示胎儿可能受累。
  正常羊水无色透明,重症溶血病时由于红细胞的大量破坏,羊水呈黄色。胎儿溶血程度愈重,羊水中的胆红素含量越高。这时,可利用专门仪器检测羊水中的胆红素含量。在正规医院进行羊水检查一般都是安全的,准爹妈们不必担心。  通过B超可以了解胎儿有无水肿、腹水及其程度。此时,往往已是妊娠晚期,一方面胎儿处于水肿状态是一个危险信号,另一方面此时娩出的胎儿已具备生存的基本条件,因此,检查结果常常是医生考虑是否终止妊娠的依据之一。
新生儿溶血症的治疗
产前治疗:孕妇在预产期前1~2周口服苯巴比妥;提前分娩。
产后治疗:
第一关(生后1天),立即用压缩红细胞换血以改善胎儿水肿;
第二关(2~7)天,降低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
第三关(2周~2月)纠正贫血。
药物治疗:可拉明、免疫球蛋白、白蛋白等。
蓝光治疗:蓝光治疗可使胆红素化学结构发生改变,利于其随尿排出体外。
换血治疗:当以上方法未能奏效,或宝宝胆红素水平达到某一高度。这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换血。一般一次换血后病情就能有效控制,尽管要冒风险,但治疗意义十分明显。
新生儿溶血症的宝宝如何护理?
溶血宝宝出生时的3项工作
1、分娩时,就要做好新生儿的抢救准备;
2、胎儿娩出立即断脐,减少抗体进入宝宝体内;
3、保留脐带,以备严重溶血病患儿换血用。
为何新生儿溶血症的宝宝临床表现大不同
1、看胎盘的屏障功能是否好。功能好,溶血发生得轻。
2、看胎儿血浆中存在的类似于A、B血型物质,结合得多就不发生溶血病。
3、和抗原性强弱、亲和力、胎儿代偿性造血能力有关。如抗原性强,溶血就严重。
新生儿溶血症的预防
1、如果母亲过去有不明原因的流产、早产、死胎,或上一胎有新生儿重症黄疸,或确诊为新生儿溶血病者,应警惕本次妊娠有母子血型不合可能,尤其是血型为O型的准妈妈,要做好产前检查。
2、如果母亲为“O”型或Rh阴性血,应在怀孕28、32、36周分别到医院检查抗体和抗体浓度,如果抗体为阳性,抗体浓度高则小儿发生溶血病的可能性极大,可给母亲服用退黄中药,生产前1~2周加服苯巴比妥可减轻新生儿黄疸。
3、Rh阴性妇女在娩出Rh阳性婴儿72小时内,肌注抗RhDIgG 300μg,下次妊娠29周时再肌注300μg,效果更好。Rh阴性妇女有流产史者、产前出血、羊膜穿刺后或宫外孕输过Rh阳性血时,应肌注同样剂量。
4、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特别是Rh溶血可能性极大的产妇,如果腹围过度增大,体重增加超过正常,在怀孕35周以后应到医院检查羊水,如果羊水中胆红素浓度含量较高,其他检查说明胎儿肺脏发育成熟时,可在35~38时引产,存活率较高。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郭薇薇大夫本人发表
请问新生儿溶血性贫血该怎么治疗?
状态:就诊前
因为早期有溶血,所以孩子的红细胞破坏较多造成贫血,而且新生儿早期造血能力较弱,需要时间恢复。到满2月再复查一下血常规。
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投诉类型:
投诉说明:(200个汉字以内)
郭薇薇大夫的信息
新生儿危重疾病、早产儿疾病的诊治
新生儿科可通话专家
上海儿童医院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副主任医师
陕西省妇幼保健院
长宁区妇幼保健院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北京儿童医院
新生儿中心
好大夫在线电话咨询服务【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溶血,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溶血症状 - 妈妈网百科
>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疾病令父母揪心不已,新生儿溶血病就是一种难以预防的疾病,它是由于母子血型不合造成的,一般常见的有Rh血型系统和ABO血型系统的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一般从父母的血型是可以预见的,到底它有哪些症状呢?可以治好吗?发生的概率有多大?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新生儿溶血症吧。
新生儿溶血症是指由于母子血型不合,母亲体内产生与胎儿血型抗原不配的血型抗体,这种抗体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引起同族免疫性溶血,一般有Rh血型系统和ABO血型系统两种类型的血型不合。胎儿的血型是由父母双方决定的,当胎儿从父亲一方遗传血型抗原,而这又是母亲没有的话,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后使母亲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再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导致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就会发生溶血,这就是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症的症状主要有黄疸、肝脾肿大、贫血等,一般病情发展比较慢,但是如果是较为严重的溶血症就会进展较快,甚至有死亡的可能,下面让我们来具体看看新生儿溶血症的症状吧。1、黄疸一般新生儿都会出现黄疸的表现,但是患有新生儿溶血症的患儿会过早地出现黄疸,而且发展很快,血中胆红素水平偏高。2、肝脾肿大新生儿溶血症较轻的情况下,肝脾无明显地增大,当出现重症溶血时,就会出现胎儿水肿并可有明显肝脾增大,这就是Rh溶血病的症状。3、贫血新生儿溶血症的患儿均有轻重不等的贫血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心力衰竭,全身浮肿。4、发热新生儿溶血症的患儿常伴有发热的症状,这可能说明发生了较严重的胆红素脑病。5、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指嗜睡、喂养困难、双眼凝视、惊厥等,这是由于血中胆红素水平过高损伤脑细胞,引起胆红素脑病,是溶血病最严重的合并症,如不及时治疗,可致死亡或有运动功能障碍、智能落后等后遗症。
新生儿溶血症可以通过产前检查来获知病情信息,因为新生儿溶血症会使胎儿产生水肿、贫血等症状,这些可以通过产前检查出来的,可以通过B超查出有没有胎儿水肿,胎儿有没有腹水,以及孕妇有没有羊水过多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果是Rh阴性的孕妇,可以在妊娠12-16周、28-32周和36周时进行产检,检测其血液中有没有抗D及抗E等抗体,这样也能检测出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
新生儿溶血症概率并不是很大,我国最常见的是ABO血型系统不合,ABO溶血病患儿的母亲多为O型血,婴儿多为A型或者B型,这样可能会发生新生儿溶血症。但是也有Rh血型不合,母亲是Rh阴性,胎儿是Rh阳性,易患Rh溶血病的情况。Rh血型溶血比ABO血型系统不合少见,不合溶血一般在第二胎以后发生,一胎比一胎加重,母亲曾接受过Rh血型输血可在第一胎发病。一般说来Rh溶血者重,ABO溶血者较轻。我国以ABO系统不合引起溶血者较常见,其次为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
新生儿溶血症并不算很严重的疾病,母儿血型不合现象很普遍,新生儿溶血症却并不常见,一般不会出现很严重的症状,但是还是应该做好孕前检查,以及早预见溶血症的发生。新生儿溶血症一般会出现新生儿黄疸或不同程度的贫血,但是并不严重,如果发生严重状况的时候,新生儿就会出现呼吸困难、水肿、腹水甚至胸腔积液的症状,出生不久就会死亡,也就是死胎,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Rh溶血后果远重于ABO溶血。Rh血型不溶合的胎儿,出生时会出现全身水肿,皮肤苍白,常有胸、腹腔积液,甚至出现“核黄疸”,即胆红素脑病,这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一种名为胆红素的物质进入了大脑所致,这是最严重的后果,会有智力低下,甚至胎死腹中。
新生儿溶血症是可以治好的,这与大多数新生儿溶血症并不严重有关,治疗起来也不难,因此比较容易治愈。但是也会出现个别比较严重的情况,这时候可能要采取换血,治疗费用较贵,但是也是可以治好的。为了及早控制新生儿溶血症,准备怀孕的父母和已经怀孕的准妈妈都要及时做好预防,先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了解,才能预防新生儿溶血症,只要预防好,它并不是一个多大的疾病。
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生儿溶血症概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