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干部年轻化化

> 糖尿病年轻化的原因介绍
糖尿病年轻化的原因介绍
编辑:d35d3150722
日期: 22:02:06 来源:吴良平解读《中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4)》
扫一扫 手机阅读
主持人:网友朋友大家好,这里是央视网《健康有约》,我是今天的主持人常婷。我们知道在我们身边现在糖尿病的患者是越来越多,一吃饭的时候很多人都说,自己是糖尿病,吃的时候要注意一些。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了,而我们看到这个趋势正在不断的发展,这个数字也是不断的在上升,更严峻的是我们面临着糖尿病年轻化的趋势,今天我们将就这个话题来跟大家进行探讨。为您介绍一下坐在我身边的是来自,您好吴主任。
吴良平:您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吴主任之前已经做客过我们《健康有约》了,欢迎您再次来。今天就近期发表的《中国肥胖与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4)》来给大家进行一个解读,吴主任首先请您给大家讲一讲咱们这个《中国肥胖与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4)》有哪些亮点?
吴良平:我拿在手上这本书,在我们2014年,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这是外科界一本比较权威比较老的一本杂志,在这本杂志上,发布了我们《中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这里面提到两个概念,一个是肥胖和2型糖尿病,肥胖刚才常主持人也提到了,肥胖这个病在我们国家,现在随着饮食结构,经济水平的提高,肥胖和糖尿病发病率非常高,包括肥胖,我们现在有统计数据,我们国家现在肥胖的病人超过6千万人,糖尿病的病人已经达到1.4个亿左右的人群。
在这个过程中,长期以来的治疗,通过一些内科、节食、运动这些方法来减肥,或者治疗糖尿病。这本《指南》的出台,我们国家从2000年开始做减重手术,2004年、2005年开始做糖尿病外科手术,有一种新的手段,外科手段进入了我们治疗肥胖和糖尿病这个领域。在前几年,在前面治疗过程中,其实就有很多的手术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规范或者手术对适应症把握不好。这本《指南》的出台,也是我们国家比较权威的中国医术协会,相应的行业协会,中国医术协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术委员会,专门在2014年通过这几年的归纳总结,全国的很多专家在一起讨论,制定了这个《指南》。
这个《指南》具有权威性,它的亮点主要在哪里,它的亮点,首先它对这些手术,治疗这些病人,它的适应症,哪些病人适合做,哪些病人不适合做,它做了明文的规定,因为中国太大了,有些地方选择适应人群不是那么规范,这是第一个,哪些人能做,哪些人不能做,做了明确规定。
第二点,对手术的方式,手术的术式做了规定,对手术术式规定,对手术的规范,本身术式的规范,要把它规范了,手术该怎么做,必须这么做,手术疗效能得到保证。
第三点,对术后病人,因为手术,都有创伤的,术后病人可能出现什么并发症,或者长期会不会出现营养缺乏,或长期的饮食指导,也是做了明文规定。
主持人:我们也看到,在《指南》当中有关于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病患的诊疗的流程,您能不能结合诊疗的流程这张图,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些哪些人适应接受2型糖尿病外科手术的?
吴良平:这本书上做了明确规定,刚才提到了,主要规定了哪些人适合于做手术,哪些人不适合做手术。书上也提到了,刚才我们也聊到了这个话题,首先有一个指标叫做体重指数,是国际上判定这个人肥胖还是不肥胖的一个标准。这本书上,《指南》上也提到了,糖尿病如果体重指数大于28的,简单介绍一下体重指数是怎么计算的,体重指数是根据人的体重和身高来计算出来的,比如说一个60公斤的病人,一个60公斤的人,身高一米六,他的体重指数就按照60来除以1.6的平方,这样算出来大概是二十五六的体重指数。算出来的体重指数,如果大于28,他有2型糖尿病,再加上这是第一点,体重指数大于28,符合2型糖尿病,这是他的第一个指标。
第二个,哪些人适合做糖尿病,第二点说这个人的病史有多长,因为糖尿病是慢性疾病,有的人糖尿病非常长,有的二十年、三十年的,《指南》上也有明文规定,小于15年。
第三点,糖尿病病人随着病程的发展,胰岛细胞的功能是逐渐衰退的,我们做这个手术就要求病人胰岛细胞必须有代偿功能,需要我们抽血做一个评估,评估胰岛细胞还有没有代偿功能,如果没有代偿功能,可能这个手术的效果就会打折扣,我们做一个指标,胰岛细胞的代偿功能还存在。
第四点,我们国家还有一个肥胖的标准,腰围来测量,男性大于90,女性腰围大于85公分,这种病人可以考虑适合做手术。
主持人:外科手术。
吴良平:大概这四点。
主持人:我也想问一下,因为其实身边肥胖的人也有一些,是肥胖的人一定就会有糖尿病吗,它跟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吴良平:肥胖跟糖尿病应该是直接相关的,因为肥胖本身就是脂肪太多,2型糖尿病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胰岛素抵抗,第二个是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我刚才提到为什么相关,肥胖脂肪就是引起胰岛素抵抗直接的一个原因,肥胖的病人随着病史的发展,肥胖的病人至少有25%的病人已经有糖尿病了,还有其他的肥胖病人随着肥胖的时间推移,糖尿病随着年龄增长就出来了。现在其实有一个话叫做肥胖是万物之源,其实肥胖引起的病太多了,包括代谢病,刚才提到糖尿病,一些脂肪肝、高血脂、心脏病、恶性肿瘤,肥胖病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是相当高的。另外肥胖体重引起心脏的负荷,器官的负荷,肥胖病人睡眠呼吸暂停,这些都是相关的。而且女性可能跟月经这些都有关系,肥胖不仅仅是说引起外形不好看,其实最重要的是引起相关的一些代谢并发症。
我们现在也是有些观点,现在治疗肥胖,可能不单单是看你体重下降了,我们其实要看,主要看一些代谢指标,包括血压、血糖。
主持人:主要从指标来看。
吴良平:治疗效果好与坏,这些指标应该是很重要的指标,不仅仅是体重200斤变成100斤的一些指标。
主持人:《指南》当中专门讲了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外科治疗。
吴良平:它两个一个是相关,第二,有些年轻人可能肥胖已经300斤了,但这个时候还没出现糖尿病,或者没出现高血压,因为已经到了重度肥胖,这个阶段要通过其他的方法把体重减下去非常困难,只有靠外科来。到了这个阶段,是运动也好,或节食也好都做不到,很难做到,因为这么长时间的肥胖,他的胃已经大了,饥饿感很强烈,体重太大了,膝关节、心脏受不了了,是一个矛盾的东西。
主持人:这种情况下,刚才讲的适宜通过外科手术解决他的肥胖问题。其实我在一开场的时候我们就提到了,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糖尿病的第一大国,现在我们更严峻的在面临着糖尿病年轻化的一个趋势,您给大家讲一讲目前我国的糖尿病的发病情况。
吴良平:大概是2013年有一个统计数据,2010年有一个统计数据,当时我们国家的20岁以上的人群,糖尿病发病率是9.7%,到2013年有个统计数据,24岁以上的成年人数据已经从9.7%提到了11.6%,这是非常快的,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发病率非常高。中国绝对人口发病人群已经1.9亿了,非常高,现在一个是年轻化的趋势,第二因为中国现在慢慢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的糖尿病也是还存在,因为糖尿病一旦得上了之后,它是一个慢性疾病,甩不掉的,一旦戴上这个帽子之后终身就在了,所以为什么这个人群自始至终在增长。
刚才你提到年轻化的趋势确实是,刚才也提到了,饮食结构,高能量,高碳酸的东西非常多,当然可能跟其他也有关系,因为糖尿病发病机制太复杂了,跟一些自身免疫,或外来的慢性炎症刺激,免疫功能的改变非常多,还有自身,像一型糖尿病,跟自身的遗传有关系,发病机理比较复杂,人群数绝对数在上升。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了,目前中国的糖尿病病人有1.4亿,这个数字其实还是非常庞大的。
吴良平:应该是非常恐怖的数据。
主持人:相当于十几个人当中肯定有一个是糖尿病患者,这个还是应该要引起大家的重视。现在您看到2型糖尿病从您临床经验来看,主要集中在哪个年龄段?
吴良平:应该是中老年还是多一点,虽然说年轻化了,越来越年轻,包括现在我们国家疾病谱里面看,可能不仅仅是糖尿病疾病年轻化,其他一些疾病都年轻化,我们搞胃肠的,胃肠外科,一些结肠大肠的肿瘤,它的发病率也在年轻,但是从它的集中年龄段,应该是中年到老年。
主持人:还是中老年人多一些,现在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主要有哪些治疗方式?
吴良平: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我们看2型糖尿病从远古的时候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已经有诊断这个疾病了。几百年前了,真正的进入现代医学的治疗,应该是从胰岛素,从上个世纪20年代发现胰岛素之后,糖尿病才进入一个现代正规的治疗,这个历史也是将近一百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年的历史,其实长年以来,主要以内科治疗为主,这些方法,内科治疗叫做五架马车,一个是得了糖尿病,意味着你要终身的饮食控制,甜的,含糖量高的,太容易消化的这些食物,都是要控制,因为一旦得上糖尿病,可能你的糖尿病专科医生给你进行一个糖尿病的饮食谱,终身健康的饮食谱严格控制自己的饮食,饮食控制是一个方法。
第二个方法,就是说体育锻炼,我们要求每天大概要走六千步,因为持续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刚才提到了,胰岛素抵抗,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素敏感性提高了血糖也可以得到控制。第三点,就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我们现在临床上医生经常给你开的药,包括胰岛素,还有一些口服药物,口服药物包括几大类,一个是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要求,第二个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还有这几大类的药物,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或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这些药物,通过这个控制血糖。最后,如果血糖实在不好控制,就直接用胰岛素了,外引性的胰岛素给你注射进去,这是药物治疗。
第四点,刚才说五架马车,糖尿病血糖一旦得上之后,好不了,终身需要管理,第四点管理分为两点,第四点和第五点,第四点管理是医生给你管理,然后是个人管理。医生管理可能你得上这个病以后,终身要有一个专业的医生来给你调控,调控你的血糖,可能这段时间我用这个药效果非常好,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可能药物效果就下降了,血糖就控制不好,要调整药物,需要医生来给你调整。
个人的管理,你自己要经常,有的人是每天坚持,有的人一个星期坚持,自己血糖的变化,可能有的人工作忙,不管它了,血糖这段时间好像控制好了,下个月血糖又处于一种很高的水平,刚才其实也提到了血里面血糖高,感觉没什么,很多人没感觉到什么,血糖高有什么不舒服。
主持人:对,身体有什么变化。
吴良平:有什么变化,其实我们说的糖尿病,其实可怕的是一个慢性疾病,你看不到摸不着,也没什么太大的感觉,如果血糖持续高,一天两天,或者一年两年,或者到十年,如果长期这样高的话,最终的血糖,高血糖是损伤你末梢的血管,末梢血管包括任何一个器官都是终末器官,很小的血管,毛细血管,毛细动脉,一些小血管小动脉,损伤这些血管,这种血管的损伤,损伤之后最后这些小血管闭塞了,意味着终末的器官出现坏死,出现功能的障碍,我们看到糖尿病最终出现肾衰的,糖尿病肾病。目前为止医学叫做无解的,没有什么办法的。
主持人:您刚才讲了几种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其实我们也提到,如果说你是重度肥胖的患者,患上了2型糖尿病的话,可以通过外科手术进行减重的治疗,同时也可以进行糖尿病的治疗,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外科手术的治疗方式。
吴良平:刚才提到了内科治疗的五架马车,外科治疗,其实外科手术治疗糖尿病,也是源于,国外做减重手术大概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1969年那时候开始的,欧美大胖子很多,做减重手术的同时,发现很多肥胖合并有2型糖尿病的病人,做手术之后血糖很快缓解了,这种理念大概2004年、2005年手术治疗糖尿病就进入了我们国内,我们国内做减重手术大概是2000年开始做一些胃的绑带术,把胃绑起来,缩小胃,控制饮食。2004年、2005年有糖尿病的这种理念进来,有些单位尝试在做,我们单位也是比较早开始做的,刚才提到了为什么要出台指南,那个时候的术式不规范,不知道做哪一种,到2008年、2009年那个时候慢慢已经开始在探索做这个手术。
对肥胖合并有2型糖尿病的这些病人,最后发现,现在随访的数据有了,包括杂志上也有三年的,手术做完随访有三年的病人,有数据,达到91.7%的病人,做完这个手术之后血糖可以完全控制好。什么叫标准,我们的标准就是跟内科,用药物治疗标准一样,做完手术之后血糖控制在多少,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多少,比如现在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内科用药,标准是控制在6.5%以下的糖化血红蛋白,意味着血糖现在没有给你造成伤害,对你肌体。外科也是按这个标准,外科做完手术以后,就不需要用药物干预,手术之后不需要用任何药物,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我们这个数据数据也是非常可观,达到百分之九十一点几。
主持人:是不是可以说,通过这种减重手术,外科手术,已经达到了根治糖尿病的效果?
吴良平:现在不敢讲根治,包括《指南》上也指出了这个概念,我们现在把它分为手术治疗的糖尿病,把它分为,它的疗效分为几大类,第一个是无效,第二个就是部分缓解,还有完全缓解,还有长期缓解。我们刚才提到的,为什么不敢说根治呢,因为现在国内做的时间还是比较短,现在做的其实我们现在有数据的才四五年,时间很短,现在有三年的数据,五年的没有,十年的没有,根治是要终身的,不能说完全不发了。有个长期缓解的指标,完全缓解就是说做完手术之后,不需要任何药物的干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完全缓解了。长期缓解还有一个概念,在完全缓解超过五年就是长期缓解,病人长期不需要药物干预了这个手术之后,我们就叫长期缓解。疗效评判有一个标准,指南上是这样提出来的。
编辑:马晓蓓
责任编辑:
资讯点击排行榜
CBox央视影音精彩推荐&&查阅数字报请登录登录网易通行证
使用网易通行证(含网易邮箱)帐号登录
提交您的投诉或建议
视频画面花屏
视/音频不同步
播放不流畅
登录后才能查看我的笔记
暂时没有笔记!
确定删除笔记?
即将播放下一集,请您保存当前的笔记哦!
对字幕纠错要登录哦!
内容不能少于3个字
[第1课]让我们一起改变糖尿病预告片
糖尿病是严重影响健康的慢性病之一,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癌症。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出警告,在未来几十年内,糖尿病将导致全球数百万人死亡。我国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位是糖尿病患者。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饮食习惯趋向高脂高蛋白,糖尿病已经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糖尿病列为三大疑难病之一。预防糖尿病,在全社会范围内对糖尿病知识进行有效的宣传普及,已经成为迫切的需要!
糖尿病,被国际糖尿病联盟认定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流行病,一旦患病,终生难愈。大病当前,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保持何种心态?本集邀请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健康传播大使刘佳,带您走近糖尿病,给您讲述糖尿病预防的真实故事。
糖尿病人究竟应该怎样吃? 本集主人公是一位已经患糖尿病32年的退休医生,患病前是个标准的吃货。本集介绍了糖尿病人的科学饮食方法外和主人公30多年来总结出的独到饮食经验。掌握诀窍、美食巧吃,糖尿病人照样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糖尿病人该怎样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本集主人公是新中国第一位世界冠军,得糖尿病之前,运动给他带来荣誉,得病后,运动成为他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手段。运动方法有讲究,听84岁的世界冠军用亲身经历给您讲述糖尿病人该如何避免误区,合理运动。
糖尿病人怎样知道自己病情控制的好坏,唯一的标准就是坚持不懈的监测。本集主人公是一位工程师,严谨、科学的态度让她严格遵循着糖尿病人的监测方法。她用十年的心得,倾心讲述糖尿病人应该怎样运用合理监测,对抗糖尿病。
面对伴随一生的糖尿病,每个病人都会有恐惧和焦虑。本集讲述了身为糖尿病人的主人公,如何以健康的心态收获自己的爱情、家庭和事业。建立信心、家人关爱、朋伴分享,三大利器帮助糖尿病人树立健康的心态。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学校:中国健康教育中心
讲师:多人
授课语言:中文
类型:医学
课程简介: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防治糖尿病日。糖尿病是严重影响健康的慢性病之一,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癌症。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出警告,在未来几十年内,糖尿病将导致全球数百万人死亡。我国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位是糖尿病患者。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饮食习惯趋向高脂高蛋白,糖尿病已经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糖尿病列为三大疑难病之一。预防糖尿病,在全社会范围内对糖尿病知识进行有效的宣传普及,已经成为迫切的需要!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客户端分享本文到:
在微信上关注24楼影院
movie24luo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郑州人民医院组织大型义诊活动,免费为咨询者进行血糖检查,并开展咨询指导、健康讲座等服务,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关注和预防糖尿病。图为一位市民在糖尿病义诊活动上化验血糖。 (新华社记者 李博/图)
11月14日是第6个&联合国糖尿病日&。当天,援引中华医学会糖尿学分会专家根据14个省的调查数据估计,目前我国有超过9600万糖尿病患者,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数最多的国家。此外,我国各地的糖尿病发病情况呈现人数增长、患者年轻化的趋势。
糖尿病本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卫生部资料称,45岁以上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但越来越多的青年,甚至孩童,都成为糖尿病的受害者。
据报道,根据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的调查,该市糖尿病患者人数近年来快速增加。调查显示,年的12年间,深圳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由4.7%上升至6.2%,2009年糖尿病患者人数达53万人左右。
深圳市青少年患糖尿病的人数也在不断递增。报道,仅深圳市儿童医院每年新增的儿童糖尿病患者就约有30-40名,而这个数字在10年前仅为10多名。深圳新生儿患糖尿病的现象也在明显增多,其中年龄最小的为刚出生2个月的患儿。
而在哈尔滨,据援引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生陈莉丽介绍,自今年9月以来,有数十个大学新生在体检和军训过程中发现患有糖尿病。
在青岛,随着年轻糖尿病患者逐年递增,青岛糖尿病发病率已达15.6%。在青岛市内分泌糖尿病医院,除了三四十岁的年轻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多,还出现了十几岁的小患者。
另据引述长春市疾控中心介绍,依据市慢病监测调查结果显示,长春市糖尿病发病年龄呈现明显年轻化趋势,其原因主要与青少年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习惯及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此前,11月11日,新华网引用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雷海潮表示,引发糖尿病的因素很多,主要与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有关,缺乏运动、不健康的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都可能引发糖尿病。超重与肥胖是儿童和青少年发生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根据2010年的一项数据,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中有7.1%的人体重超重。
糖尿病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疾病,需要终身监测及治疗,如果不能得到良好控制,将会导致患者继发心血管疾病、失明、脑卒中、肾功能衰竭和截肢等并发症,极大威胁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给家庭和患者个人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广西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所长杨红表示,&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是糖尿病防治的关键,应该加大教育和普及力度,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应该到社区、乡村中广泛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提高公众对血糖的知晓率,让更多人,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居民意识到糖尿病重在预防,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高危人群(来源:卫生部2008年《》)
有糖调节受损史;
年龄&45岁;
肥胖:体重指数(BMI)&28;
2型糖尿病者的一级亲属;
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
妊娠糖尿病史;
高血压(血压&140/90mmHg);
血脂异常(HDL-C&35mg/dl(0.91mmol/L)及TG&250mg/dl(2.75mmol/L);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静坐生活方式者。
防治糖尿病要点之一:强化生活方式干预
使肥胖者BMI(体重指数)控制在24或以下;
至少减少每日总热量400-500 kcal(千卡路里);
限制摄入高能量食物,禁止含糖饮料;
限制红肉摄入,多吃植物性食物;
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每天30分钟,每周至少五天。
链接:联合国糖尿病日
11月14日是胰岛素的发现者班廷(Fruderick Banting)的生日。班廷与贝斯特(Charles Best)一起于1921年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作用。为了纪念他们对糖尿病治疗的巨大贡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自1991年起将班廷的生日11月14日命名为&世界糖尿病日&。
2006年底,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从2007年起将每年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更名为&联合国糖尿病日&,并要求所有会员国、联合国各相关组织、其他国际组织和民间团体,以适当方式开展&联合国糖尿病日&活动。
上一页1下一页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最痛苦的莫过于每日重复抽血来监测血糖。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种功能性隐形眼镜...
如何选药,最稳妥的方法,是找一个自己信得过又容易沟通的医生共同制定方案。有研究显示,个人自...
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的统计表明,全球的糖尿病患者已经达到3.66亿人,其中绝大多数属2型...
新疆喀什两名糖尿病患者服用标识为“广西平南制药厂”的“糖脂宁胶囊”后死亡。经检验,该药品中...
你身边有糖尿病患者吗?今天是11月14日,也是“世界糖尿病日”。我们对糖尿病饮食的认识存在...}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