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芝麻杆上有褐色的班块深褐色是什么颜色病,然后,整株变成褐色死亡

家乡常见的野生植物
清河人家(文摘欣赏)时间: 03:42人气:24
刷赞离线刷赞
刷日志人气
分享到QQ空间
克隆到我的空间
在我们的生活里,或者在我们的记忆中,一直有很多熟悉的植物陪伴,特别是在村口路旁、荒郊野外,甚至城市的很多地方,旺盛生长的那些熟悉的野花、野草和野菜……只是,我们很多人或者对其不甚了了,或者已经习焉不察了,也或者因为我们后来的成长经历与它们逐渐疏远,而更靠近维生、实用的东西了。但是,无论是求学抑或工作,也不管繁忙还是闲暇,仍然会为曾经的和当下的这些野生植物留出一定的兴趣空间,保留记忆中那些无比珍贵的景象。虽然逝去的时光永远地逝去了,也绝不能回头,但是,当自己偶尔回味从前的记忆时,无不为那些慢慢清晰、历历在目的昔日图景所感动,几乎触手可及却永不能至了一切过往所具有的情感力量,会猛地攫住人的心灵,让人或哑然失笑,或潸然泪下……尤其是从外地回来时,看到那些小时候常见的野生植物,便会油然感生无比的亲切;如果在外地看到这些同样在自己家乡也生长着的植物,又会感到这相似的情境和乡土气息,让彼此的距离一下子拉近。关于这些花花草草,我们有着共同的记忆,也有着各自的故事,愿意分享记忆和认识,把我们周边一些常见但可能叫不出名字、也不知道其中细节的野生植物整理出来,并在提供日常感性叙述的同时,附带一点学科性的介绍,以便加深一下印象。之所以禁不住分享它们,是因为其中的点点滴滴,与我们的少小童趣、村野田园,与很多快要尘封在记忆深处的往事,有关,所以希望通过这样的考察,能让我们感受到这些野外花草的可爱,勾起对童年的怀旧,也给出行的朋友带来某种方便,甚至在野外遇到一些相关的问题及寻找解决方案时不必舍近求远,若非如此,至少增加些许生活的趣味也好,因为它们就在我们身边。    1、苘麻(qǐng má)  我们叫“苘饽饽儿”,一些地方叫“马包”在江西它叫磨盘草。小时候经常会把苘麻较嫩的果实剥开,吃里面白色的种子,虽然不算是什么美味,但是在外面疯玩久了(通常长辈会说是“狼窜”),难免会觉得口寡,于是就顺手“打野”,随便弄点嚼头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另外,苘麻的黄色小花也是可以吃的。我们这些比较淘的孩子,还常常拿苘麻耍威风——挥舞着棉槐(学名“紫穗槐”)条子,将苘麻的梢部削下来,搞得苘麻丛一片狼藉。随着棉槐条子呼啸而过,看着苘麻梢颓然落下,会有种莫名的兴奋,男孩子常常在破坏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有些老太太做酱的时候,也会摘几片形质最好的苘麻叶子把酱料盖住,使其发酵。由于富含纤维,苘麻的皮,可以作绳子用。      【苘麻,锦葵科苘麻属,又名白麻、青麻、野苎麻、八角乌、孔麻。一年生亚灌木状草本,高1-2米,茎直立,被柔毛;叶互生,圆心形,直径7-18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心形,边缘具圆锯齿,两面密生柔毛;叶柄长3-12厘米,被星状细柔毛;花单生于叶腋,黄色,花瓣5片,倒卵形,长约1厘米;花梗长1-3厘米,被柔毛;花萼杯状,绿色,密被短绒毛,上部5裂,裂片圆卵形,先端尖锐,长约6毫米;蒴果半球形,直径约2厘米,心皮15-20片,长1-1.5厘米,顶端平截,轮状排列,密被软毛,各心皮有扩展、被毛的长芒2枚,果成熟后裂开;种子肾形,褐色,被星状柔毛。花期7-8月,果期9-10月。常见于路旁、田野、荒地、堤岸上;我国除青藏高原不产外,其他各地均产,东北各地也有栽培。】    2、龙葵(lóng kuí)与灯笼草  小时候,采食最多的野果恐怕就是酸枣和“燕莜”了。“燕莜”学名龙葵,成熟的浆果成紫色,如同一簇簇的小葡萄,甜中带香的滋味有点像蓝莓。从种子上看,龙葵更像是茄子、西红柿家族的成员。有一次,我发现一棵果粒特别大的龙葵,生怕被别人染指,就找了些苍子、益母草、芸薰菜堵在它周围,然后用纸折了个花篮,定期去采摘,但是后来还是被别人发现了,小屁孩们无处不去!那些绿色的没有成熟的果实,我们也会摘下来,含在嘴里,然后用芦苇管吹出去射人,有的果实太大,结果就堵在芦苇管里了,我们就企图用力把它吹出去,结果经常鼓得太阳穴胀痛,甚至鼓得耳鸣,最后想到既然吹得进去那就吸得出来,于是便改吹为吸,结果一不小心就吸进嗓子眼里了,咳又咳不出来,只得生生吞下去。生果含在嘴里,虽然有些苦涩,但玩得兴起也就顾不得了。在树林里比较茂密的灌木丛附近的龙葵,常常会被菟丝子缠绕,菟丝子是亮晶晶的黄色,很娇嫩,更像是某种细长的蠕虫,反倒不像植物。      【龙葵,茄科茄属,又名乌籽菜、牛酸浆、燕莜、莜莜、耳坠菜、狗钮子、黑茄、龙葵草、七粒扣、酸浆草、野茄、天茄子、野葡萄。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叶卵形,似辣椒叶,长2.5-10厘米,宽1.5-3厘米,顶端尖锐,全缘或有不规则波状粗齿,基部楔形,渐狭成柄;叶柄长达2厘米;花序为短蝎尾状或近伞状,侧生或腋外生,有花4-10朵,白色,细小;花序梗长1-2.5厘米,花柄长约1厘米;花萼杯状,绿色,5浅裂;花冠辐状,裂片卵状三角形,长约3厘米;浆果球形,直径约8毫米,熟时黑色;种子近卵形,压扁状。花果期9-10月。生于路边、荒地;各地常见。】中国野菜图谱》收录野菜一百种,其中有“少花龙葵”。其文曰:“少花龙葵茎叶供蔬食,有清凉作用,云南南部城市常见出售。其相近种龙葵Solanum nigrum L.则为一有毒植物,全株入药,可散瘀消肿,清热解毒。喜生于田边,荒地及村庄附近,几乎全国都有分布。与少花龙葵不同处在于植株粗壮,花序通常着花4—10朵,果及种子均较大,可以区别。”少花龙葵着花一般1—6朵。《中国野菜图谱》为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环境医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合编,前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部的序言,其前言中也说到,“可食野生动植物利用”可作为“救生训练”项目。可见其郑重。如此,则吾乡之龙葵,皆非少花龙葵,乃有毒植株也。据“百度百科”,曾有报告小孩食未成熟的龙葵果实而致死亡的例子。如此,则龙葵含毒,就是确实的了。《救荒本草》将龙葵称作“天茄儿苗”,收入其中。关于食用方法,作者说,“采嫩叶煠熟,水浸去邪味,淘净,油盐调食。其子水熟时可摘食。”龙葵子熟时味甜,应该是可以吃的。至于叶子的吃法,水淘去“邪味”,可见也是十分慎重。在以野菜果腹的岁月中,田野上那么多吃过的野蔬,论可口,花地菜是数得着的。我已经记不清,在那漫长的岁月中,我究竟吃下过多少花地菜。《江苏植物志》和《河南植物志》,皆录离蕊芥,且列出别名,涩叶子、水萝卜棵、涩芥菜、马康草等;《中国植物志》卷33定名为涩荠(西北),而将离蕊芥列为别名,同时给出的别名还有马康草(种子植物词典)、千果草(青海)和麦拉拉(甘肃)。《江苏植物志》描述说:“丰县有零星分布,生在荒地或田野”,丰县原属山东,距吾乡未远。《河南植物志》则说,“为田间杂草之一。……幼苗可作野菜,也可作饲料。”依著作的权威性,花地菜的命名,我们应该依从《中国植物志》。而且涩荠一名,好像也较为端庄。灯笼草     3、刺苋(cì xiàn)  这是一种可食用的野菜,有的地方叫“人青”,我们叫“芸薰菜”。小时候去放鹅,总会有比较固定的路线和目的地,但是路边到处是芸薰菜,小鹅就禁不住停下来吃它的叶子,即使被驱赶着急行军,它们依然冒险地去掠一口来吃,它们把叶子啄下后在嘴里卷一卷就直接吞下去了,像人卷饼吃似的,可见它们多么喜欢它。从芸薰菜的穗上可以搓下繁多的细小种子,像微缩了很多倍的糖衣小药片,由于成熟度不同,有黑色的、咖啡色的、红色的,种皮发亮。      【刺苋.苋科苋属,又名土苋菜、刺刺菜、野苋菜、野勒苋。一年生草本,高0.3-1米,主根长圆锥形,有的具分枝,稍木质;茎直立,圆柱形有纵条纹,绿色或棕红色,下部光滑,上部稍有毛,多分枝;叶互生,叶片皱缩展平后呈卵状披针形或菱状卵形,长4-10厘米,宽1-3厘米,先端圆钝,基部楔形,全缘或微波状,中脉背面隆起,先端有细刺;叶柄长1-8厘米,与叶片等长或稍短,无毛,在其旁有2刺;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长3-25厘米,花单性,雌花簇生于叶腋,呈球状,雄花集为顶生的直立或微垂的圆柱形穗状花序,花小,刺毛状苞片约与萼片等长或过之,苞片常变形成2锐刺,少数具1刺或无刺,花被片绿色,先端急尖,边缘透明,膜质,花瓣缺;萼片5裂;胞果长圆形,在中部以下为不规则横裂,包在宿存花被片内;种子近球形,黑色带棕黑色。花期5-9月,果期8-11月。多生于路旁、草地、空旷荒地上;多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等区域。】    4、藜(lí)  母亲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皮狐子精》的“瞎话”(故事):从前有一个妇女带着儿子住娘家,路上被皮狐子精吃了,之后皮狐子精变成了她并回了她的家,伺机要再吃掉这户人家的两个女孩,但却被那两个机灵的女孩识破,姊妹俩秘而不宣,决心设计除掉这个害死她们亲人的孽障。有一天,她们到后院去煮灰菜,然后爬到杏树上喊她们“娘”过去看娶媳妇吹喇叭的,在她们把皮狐子精往杏树上拉时,突然一松手,就把皮狐子精摔到滚开的灰菜锅里煮死了。姐妹俩除去心中大患后唱到:“皮狐子精,皮狐子精,你吃了俺娘,带着俺兄,又想吃俺姊妹俩,那是不可能……”说了这么多,真正的主角是灰菜!呵呵。灰菜的学名叫藜,可食。      【藜(Chenopodium album L.),苋科藜属,又名灰菜、莱、鹤顶草、红落藜、舜芒谷、红心灰藋、胭脂菜、灰苋菜、灰藜、灰蓼头草、灰条、粉仔菜、白藜。一年生草本,高0.4-2米,茎直立,粗壮,多分枝,有棱和绿色或紫红色的纵条纹;枝上升或开展;叶互生,有长叶柄,叶片菱状卵形或披针形,长3-6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急尖或微钝,基部宽楔形,边缘常有不整齐的锯齿,下面生粉粒,灰绿色;花小,黄绿色,两性,数个集成团伞花簇,多数花簇排成腋生或顶生的圆锥状花序;花被片5,宽卵形或椭圆形,具纵隆脊和膜质的边缘,先端钝或微凹;胞果完全包于花被内或顶端稍露,果皮薄,和种子紧贴;种子横生,双凸镜形,光亮。生于田间、路边、旷野宅旁等处;广布于世界各国,我国各地均有。】    5、马齿苋(mǎ chǐ xiàn)  我们这里有个神话传说,就是杨二郎赶山赶太阳的故事。话说上古时代,天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天下酷热难耐,干燥异常,很多作物因干旱而枯死,人民因为缺水生活变得十分艰辛,玉帝了解到了民间的疾苦,就派杨二郎下界赶太阳,打算将十个太阳全部赶到海里去。前九个都被他一一赶下了海,最后一个也命在旦夕。而这时,杨二郎工作得累了,就坐下来休息,吐了口唾沫,然后扒了一小堆土盖上,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巴(扒)山,呵呵。在这个空当,最后一个太阳有了喘息之机,它就向马种子菜寻求庇护,马种子菜答应了它的请求,把它藏在自己的身子底下,结果杨二郎就找不到它了。可是蛐蟮(蚯蚓)却出来向杨二郎告密,于是太阳被杨二郎揪了出来,太阳百般求饶,马种子菜也帮他说话,杨二郎想想觉得如果天上一个太阳也没有,人间就会万古如长夜,对黎民百姓也不好,于是就放过了这最后一个太阳。太阳幸存下来后,为了报答马种子菜的救护之恩,就不用毒辣的阳光晒它,所以我们即使把马种子菜拔出来,在烈日下过好几天它也不会干枯;而蛐蟮就倒霉了,只要它爬出地面,就会被太阳晒的死去活来。故事里说的马种子菜就是马齿苋,可焯着吃,清热解毒,消肿利尿,据说也对心脑血管有益。生的马齿苋有点咸涩的味道。另外,我们家中的花盆里或花池边又常种一种好看的观花马种子菜,叫大花马齿苋。      【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马齿苋科马齿苋属,又名马苋、五行草、长命菜、五方草、瓜子菜、麻绳菜、马齿菜、马生菜。一年生草本,全株无毛,肥厚多汁;茎平卧或斜倚,伏地铺散,多分枝,圆柱形,长10-15厘米淡绿色或带暗红色;叶互生,有时近对生,叶片扁平,肥厚,倒卵形,似马齿状,长1-3厘米,宽0.6-1.5厘米,顶端圆钝或平截,有时微凹,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或带暗红色,中脉微隆起;叶柄粗短;花黄色,直径4-5毫米,常3-5朵簇生枝端,午时盛开,花5瓣,少有4瓣者,倒卵形,长3-5毫米,顶端微凹,基部合生;花无梗;苞片2-6枚,叶状,膜质,近轮生;萼2片,对生,绿色,盔形,左右压扁,长约4毫米,顶端急尖,背部具龙骨状凸起,基部合生;蒴果卵球形,长约5毫米,盖裂;种子细小,多数,偏斜球形,黑褐色,有光泽,直径不及1毫米,具小疣状凸起。花期5-8月,果期6-9月。生于菜园、农田、路旁及庭园废墟等向阳处,为田间常见杂草;广布全世界温带和热带地区,我国南北各地均产。】  6、益母草(yì mǔ cǎo)  单听名字就知道益母草跟妇科有关系,而且看上去,作用很强大。我们小时候一般把益母草叫做“鸡腚眼”。如果风调雨顺,益母草会长的很高,茎杆像芝麻杆一样有四个楞,小孩在它的草丛里藏猫,完全不会被发现。跟开紫花的益母草很相近的一种叫夏至草、夏枯草,开白花,因此也叫白花益母,前段时间,王老吉凉茶因为配方中夏枯草的问题被媒体议论纷纷,其实夏枯草就在我们身边。    【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Thunb.),唇形科益母草属,又名益母蒿、益母艾、鸡母草、云母草、鸭母草、地母草、月母草、爱母草、红花艾、坤草、茺蔚、三角胡麻、四楞子棵、九节草、铁麻干、野芝麻、野麻、燕艾、灯笼草、益母夏枯。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幼苗期无茎,基生叶圆心形,边缘5-9浅裂,每裂片有2-3钝齿;花前期茎呈方柱形 ,上部多分枝,四面凹下成纵沟,长30-60厘米,直径0.2-0.5厘米,表面青绿色,质鲜嫩,断面中部有髓;成熟期植株高0.8-1.2米,茎被倒生糙伏毛;叶交互对生,青绿色,质鲜嫩,揉之有汁,叶形变化大,茎下部叶卵圆形,直径4-8厘米,边缘具5-9深裂,具长柄,中部叶掌状3全裂,裂片近披针形,具短柄,上部叶不裂,线性,边缘具疏尺或全缘,近无柄;轮伞花序,腋生,有花8-15朵;花萼钟形,具5齿,花冠淡红色或紫红色,二唇形,下唇3裂,上唇2裂;坚果,小型,长圆状三棱形。花期6-9月,果期9-10月。生于山野荒地、田埂、草地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2#作者:1阿宋
回复日期: 10:32:00  7、决明子(jué míng zǐ)  决明子的生长也是很旺盛的,卵形的叶子像花生叶,开黄色的小花,这一点也像花生,荚果细长,褐色的斜圆柱形种子像某种小型动物的粪便,嘿嘿,整株植物的气味都不好闻,但决明子有明目的作用,现在有常见的决明子茶。其实在农村的家门口就会看到它。    【决明子(Catsia tora Linn.),豆科决明属,又名决明、草决明、马蹄决明、假绿豆、羊明、羊角豆、羊尾豆、还瞳子、狗屎豆、马蹄子、千里光、芹决、猪骨明、猪屎蓝豆、夜拉子。一年生半灌木状草本,高1-2米;羽状复叶有小叶6片,叶柄无腺体,在叶轴2小叶之间有1腺体,小叶倒卵形至倒卵状长圆形,长1.5-6.5厘米,宽0.8-3厘米,顶端钝而有小尖头,基部渐狭,偏斜,幼时两面疏生长柔毛;小叶柄长1.5-2毫米,托叶线形,被柔毛,早落;花腋生,通常2朵聚生,秋末开放,花瓣5,倒卵形,长约1.2厘米,最下面的2瓣稍长,花冠黄色;总花梗极短,6-10毫米,丝状;萼片5枚,膜质,分离,下部合生成短管,外面被柔毛,长约8毫米;荚果纤细,近线形,有四直棱,两端渐尖,长达15厘米,直径3-4毫米;种子多数,近菱形,淡褐色,有光泽。花期7-9月,果期10月。生于村边、路旁、山坡或河边的砂质土壤上;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云南、四川、安徽、山东、河北等地,南北各地均有栽培。以其有明目之功而名之,其毒性为种子和叶有毒,大量食用引起腹泻。】  8、葎草(lǜ cǎo)  这个名字要比它的土名——拉拉秧——好听多了,葎草几乎随地都可以生长,但最多的还是菜园的障子(篱笆)上,它可以用来捆扎东西,但茎和叶柄的小刺很容易会拉伤皮肤,虽然伤口很轻,但沾上水或汗,还是很疼的。另外有一种很容易与之混淆的蔓生植物叫乌蔹莓,也比较常见,它跟葎草的区别是:乌蔹莓叶子为五片羽生,葎草为掌状五裂叶;乌蔹莓无刺;葎草的果实、种子包在苞皮里面,乌蔹莓的果实裸露,形似龙葵果、茜草果,托在弯曲的爪状果梗上,这让我想起从前养的小鸡——夏天雨季来临时,小鸡已经长到半大,正处于换羽期,羽毛残缺不全,常常“衣不蔽体”,好动,跑得飞快,它们很喜欢到阴凉潮湿的地方刨来刨去,结果脚趾尖总是会沾上一个不大不小的泥蛋,就像乌蔹莓的果实,泥蛋干了之后,长时间都甩不掉,于是这些青春期的半大鸡就不得不高抬腿走路,敲得地面咯哒咯哒响。麦子收割之后,有少量因为脱粒不彻底,会带着种皮,叫“穿衫(穇)子”,女人们会把这些“穿衫子”用水盥洗一下摊在“盖垫”(用高粱的花柄制成)上晒起来,有些愣头愣脑的小鸡就想尝尝它的味道,结果一走上盖垫就像跳踢踏舞一样“砰砰砰”地响起来,起初有些小鸡会把自己吓得扑棱一下跑开,后来弄明白了就不管不顾了,可是它们一旦跳起“踢踏舞”,就会暴露自己,于是女人们就吆天喝地地从屋里跑出来……    【葎草(Humulus scandens (Lour.) Merr),桑科葎草属,又名拉拉秧、拉拉藤、锯锯藤、五爪龙、葛勒子秧、勒草、拉狗蛋、割人藤。一年或多年生茎蔓草本,株长1-5米,雌雄异株,通常群生,匍匐或缠绕,茎枝和叶柄上密生倒刺,有分枝,具纵棱;单叶对生,叶片掌状,5深裂,稀有3-7裂,裂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心形,上面生刚毛,下面有腺点,脉上有刚毛,叶缘有锯齿;具有长柄约5-20厘米;花腋生,雄花呈圆锥状柔荑花序(总状花序),花有多数,黄绿色,单朵十分细小,萼5裂,披针形,花被5,花丝甚短;雌花10余朵集成球状短穗花序,每2朵由1紫褐色略带绿色的卵状披针形苞片所包被,苞片的背面有刺,无花被;近松球状的聚花果穗呈绿色,鳞状苞花后成卵圆形,先端短尾尖,外侧有暗紫斑及长白毛;瘦果扁球形,质坚硬。黄河中、下游地区,3月中旬左右出苗,花期6-10月,果期7-11月,单株结种子数千粒至数万粒,经越冬休眠后萌发;土深层种子不能萌发,经1年后即丧失发芽力。生于沟边、路旁、荒地;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这恐怕是我们在野外最常用到的临时药用植物,不小心割伤的话,就拿它的叶子挤出汁液涂在伤口上,或者直接将揉烂的叶子敷住伤口,基本上就可以止住血,我们叫它“萋萋毛”。但是对于我,唯一的一次使用,却没能见效,那是我上小学的时候,正放麦假,家长让我去麦地“锻炼锻炼”,我相当不情愿。在大人耐心的叮咛和示范之后,我还没割多少麦子呢,就觉得百无聊赖了,于是翻转镰刀,半玩半干,没成想,镰刀翻转过来后,角度就不对了,麦秸不怎么受力,结果刀刃就顺着麦秸往上滑,一下戮在左手食指上,当时并没出血,我调皮地扒开伤口看看割了多深,没想到竟然露着骨头了!这时血也一下子涌了出来。母亲赶紧薅了棵萋萋毛揉挫几下就按在我的指头上,可是血还是不住地流,父亲恼火地把母亲推开,用从衣服上撕下的布条给我包扎(当然,我们在野外受了伤的话,这种做法并不可取,衣服上有很多细菌,会导致伤口感染。不过谁叫我皮实呢,况且止血又是当务之急),然后送到赤脚医生家,医生重新处理前,我手指上渗出的血都已经凝成了血块,血块上还有由于气泡的作用所形成的“蜂窝”。在这之后,我曾自己试图提炼、萃取萋萋毛中的有效成分,首先将萋萋毛叶洗净,放在蒜臼里捣碎,然后用纱布将汁液滤出倒入容器(最好是浅的器皿,如试验用的培养皿),将其中的水分蒸发掉后,收集剩下的墨绿色物质,再稍加处理使之成粉末状即可。不过我弄好以后,又加入一些粉笔末,美其名曰“诸葛行军散”,呵呵。但不管怎么说,小蓟的止血作用还是毋庸置疑的。    【小蓟(Cirsium setosum)萋萋菜就是小蓟,菊科蓟属,又名刺儿菜、野红花、猫蓟、青刺蓟、刺蓟菜、青青菜、萋萋菜、枪刀菜、刺刺芽、荠荠毛。多年生草本,高25-50厘米,具匍匐根茎;茎直立,有纵槽,幼茎被白色蛛丝状毛;叶互生,基生叶花期枯萎,下部叶和中部叶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7-10厘米,宽1.5-2.5厘米,上部茎叶渐小,先端钝,边缘齿裂,有不等长的针刺,两面均被蛛丝状绵毛;通常无叶柄;头状花序单生于茎端,雌雄异株,花管状,紫红色,雄花花冠长1.7-2厘米,雌花冠长约2.6厘米;总苞钟状,总苞片5-6层,外层甚短,长椭圆状披针形,内层披针形,先端长尖,具刺,雄花序总苞长1.8厘米,雌花序总苞长约2.3瘦果椭圆形或长卵形,具纵棱,冠毛羽状。花期5-6月,果期5-7月。生长于海拔140米至265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荒地、草地、山坡林中、路旁、灌丛中、田间、林缘及溪旁;分布于我国除广东、广西、云南、西藏外的大部分地区,中欧、东欧、俄罗斯东部、日本、朝鲜等地区亦有分布。】  10、水蓼(shuǐ liǎo)  我们常见的蓼科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水蓼,一种是荭蓼,不过我们把它们都叫“水公”、“水公公”,其实不止在水边,在旱地也是随处可见的。荭蓼比较笔直高大,如同竹子、高粱,开的穗花也很漂亮,有人建议拿来做拐杖。水蓼比较低矮纤细,枝杈分散,也没有荭蓼漂亮,但一眼就能看出它们是近亲。    【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 L.),蓼科蓼属,又名水辣蓼、水胡椒、红辣蓼、白辣蓼、小叶辣蓼、细辣蓼、辣蒿、辣花子、斑蕉草、蓼子草、水公子、水流仙、柳蓼草、药蓼、虞蓼、泽蓼、辛菜、蓼芽菜、卜蓄、苦蓼、竹叶菜、川蓼。一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直立或下部伏地,茎红紫色,无毛,节常膨大,且具须根;叶互生,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4-9厘米,宽5-15毫米,两端渐尖,均有腺状小点,无毛或叶脉及叶缘上有小刺状毛;托鞘膜质,简状,有短缘毛;叶柄短。;总状穗状花序长4-10厘米,腋生或顶生,细弱下垂,花簇稀疏间断;苞漏斗状,有疏生小脓点和缘毛,具细花梗而伸出苞外,间有1-2朵花包在膨胀的托鞘内;花被4-5裂,卵形或长圆形,淡绿色或淡红色,有腺状小点;瘦果卵形,扁平,少有3棱,长2.5毫米,表面有小点,黑色无光,包在宿存的花被内。花期7-8月。生于湿地、水边或水中;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11、牛筋草(níu jīn cǎo)  我们土话把牛筋草叫做“扽倒驴”、“逮倒驴”,因为它长的很结实,不易拔除。打完麦子闲起来的场院会长满“扽倒驴”。这种草嫩时含水较多,小鹅是很喜欢吃的,但是因为太坚韧,又很不容易吃,常常有小鹅因为用力过猛,坐倒在地上,甚至有的小鹅由于底盘不稳,更是被闪得翻一个个儿。    【牛筋草(Eleusine indica (L.) Gaertn.),禾本科穇属,又名千金草、千千踏、忝仔草、千人拔、穆子草、牛顿草、野鸡爪、扁草、、油葫芦草、蟋蟀草、稷子草。一年生草本,高15-90厘米。须根细密。茎秆丛生,基部膝曲,斜生或偃卧,向四周开展,有的近直立。叶片长披针形,扁平或卷摺,长达15厘米,宽3-5毫米,无毛或表面具疣状柔毛;叶鞘扁,具脊,无毛或疏生疣毛,鞘口常有柔毛;叶舌长约1毫米。穗状花序,长3-10厘米,宽3-5毫米,常为2-7枚呈指状排列于茎顶端;穗轴稍宽,小穗成双行复瓦状密生在穗轴的一侧,有花3-6朵,无柄,长4-7毫米,宽2-3毫米;颖披针形,顶端尖,第1颖长1.5-2毫米,第2颖长2-3毫米,边缘质较薄,宿存,有1脉成脊,脊上粗糙。第1外稃长3-3.5毫米,有3脉,具脊,脊上具狭翼,有小纤毛,内稃短于外稃;种子卵形,近三角形,黑褐色,长约1.5毫米,成熟时有明显的波状皱纹,疏松地包裹于质薄的果皮内。花果期6-10月。多生于旷野荒芜之地及田埂路边,也是棉花、豆类、薯类、蔬菜、果园等重要杂草;分布于全世界温带和热带地区,我国南北各省区均有。】  小蓬草几乎到处有,但一般人不知道它的名字,曾经有个七十多岁的老头跟我说它叫“牛尿滴子”(读作“由尿滴子”),有的地方叫“猫耳朵”、“野狗毛”、“兔子尾巴”,它们的花绒可以做很好的引火材料,干枯的茎杆也是很好的柴草。    【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 (Linn.) Cronq.),菊科白酒草属,又名加拿大蓬、飞蓬、小飞蓬、小白酒草、竹叶艾、臭艾、小山艾。一年生草本,根纺锤状,有纤维状侧根;茎直立,高50-120厘米或更高,圆柱状,多少有棱,具纵有条纹,被疏长硬毛;下部叶倒披针形,长6-10厘米,宽1-1.5厘米,先端尖或渐尖,基部渐狭成柄,边缘有疏锯齿或全缘,中、上部叶较小,条状披针形或条形,无柄或近无柄,全缘或少有1-2浅齿,两面常有上弯的硬缘毛;头状花序多数,小,直径3-4毫米,排列成顶生多分枝的大圆锥花序,花序梗细,长5-10毫米;总苞近圆柱状,长2.5-4毫米,总苞片2-3层,淡绿色,条状披针形或条形,先端渐尖,外层短于内层约一半,背面有疏毛,内层长3-3.5毫米,宽约0.3毫米,边缘干膜质,无毛;两性花淡黄色,花冠管状,上端有4或5齿裂,管部上部被疏微毛;雌花多数,舌状,白毛,长2.5-3.5毫米,舌片小,条形,先端有2个钝小齿;花托平,直径2-2.5毫米,有不明显的突起;瘦果条状披针形,长1.2-1.5毫米,稍扁压,被贴微毛,冠毛污白色,1层,糙毛状,长2.5-3毫米。花期5-10月。生于旷野、荒地、河谷、田畔、沟边和路旁;原产于北美洲,现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省区,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入侵物种之一(1860年在山东烟台(北九水、八水河)被发现,1886年分别在浙江宁波和湖北宜昌采到,1887年到达四川南溪)。该种能产生大量瘦果,借冠毛随风扩散,蔓延极快,通过分泌化感物质抑制邻近其他植物的生长,对秋收作物、果园和茶园危害严重。据国外文献记载,北美洲用于治疗痢疾、腹泻、创伤以及驱蠕虫;中欧常用新鲜的植株作止血药,但其液汁和捣碎的叶对皮肤有刺激作用。】    13、车前草(chē qián cǎo)  每次到田里,都会在地头发现一苸苸旺盛如塑料质地的野菜,叶子的形状和角度很像水生植物,通常在车辕中间、车辙轧不到的地方,它就是车前草,在我们那里叫它“车车子菜”。记得很小的时候,在大队屋里看电视(当时电视机还很少),有一部很火的电视剧叫《密探》,反特片,主题歌的开头是这样的:“你默默地向我走来,袒裸着真诚的胸怀;你匆匆地离我而去……”,其中有个反角代号就叫车前草,好像是演赵尚志那个人演的,最后被男主角干掉了;也或许是部电影,名字忘了,反角是他没错,演对手戏的男主角是张丰毅……不过,太久了,记不很清楚了,只是当时听到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多陌生的东西呢。虎尾草虎尾草也属禾本科,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夏日高温多雨的时候,它能生长得很快,是一种易于夏天暴发的“热草”。与牛筋草一样,只要具备一般的管理,它就不怎么进入田间。它们一般总是选择路旁或干涸的堑头,做为自己的栖身和繁衍之所。 相对于牛筋草,虎尾草的根扎得没那么深,茎叶也似乎没那么坚韧。它的茎秆丛生着,却都是平铺于地,为了贴地更紧,或者为了多得阳光,它连茎秆和叶鞘也都长成扁宽扁宽的。等茎秆长到一定的长度,才突然翘起,然后一一生出它毛刷般的种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说它有一个别名,叫做“盘草”,我想真是绝了,它的典型植物特征就是一只盘子。 植物长成什么样子,大都有它的用意。虎尾草长成盘子状,我猜多受阳光之外,就是为了护住自己的根须吧。所以,拔它的时候,必须从某一方向掀起其茎秆,才能找到根子的所在。它的生存地往往都是亢旱地带,土块坚硬,镰刀砍下去,咔咔作响,砍下一株虎尾草,往往要费半天的力,提起草来,又轻若无物,真是不值。所以,尽管据说它是优质家畜牧草,拔草的时候,但凡还有别的办法,就不乐意以它为对象。 人们根据其种穗形状,给它取一个虎尾草的学名。最初,曾让我对不上号,我们感觉不到它有虎的威武。对它坐在地上的样子,大家都没有好感,平时,我们就叫它牤牛敦。从前,我们那一带流传着很多“唱儿”,有个“唱儿”讲到这种草,是这样说的:“羊巴蛋儿,着脚搓,你是兄弟我是哥。打壶酒,咱俩喝,喝醉了,打老婆。打死老婆怎么过,‘呜哇呜哇’娶一个。一娶娶个牤牛敦,一个妈妈(指乳房)十八斤。” 从情感、内容和韵律上观察,这个“唱儿”可能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开头到“‘呜哇呜哇’娶一个”是一个调子,后面两句用韵变了,意向也完全翻转过来。我怀疑前边是放羊的男人的作品,后两句则是愤怒的女人添加上的,既然“唱儿”已经传开,就无法改变人家“呜哇呜哇娶一个”的事实,她采取了续写的办法,如俞万春撰写《荡寇志》,让事实变得粗鄙可笑,体现了一种特别的幽默精神。用牤牛敦比喻硕大无朋的笨拙女人,可见此草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    【车前草(PlantagoasiaticaL),车前草科车前草属,又名车轮菜、当道、芣苢、马舄、牛遗、车前、虾蟆衣、牛舌草、饭匙草、七星草、猪肚草、灰盆草、钱串草、医马草、驴耳朵菜、田菠菜。多年生草本,根茎短缩肥厚,密生须状根;无茎,叶全部根生,长6-15厘米,宽3-8厘米,叶片平滑,薄纸质,广卵形,先端尖或钝,基部狭窄成长柄,边缘波状,间有不明显钝齿,主脉五条,向叶背凸起,成肋状伸入叶柄,叶片与叶柄等长;春、夏、秋株身中央抽生穗状花序,长约15-30厘米,花小,白色,花冠先端4裂片,向外反卷,但不显著;花萼4片,基部稍全生,椭圆形或卵圆形,宿存;结椭圆形蒴果,顶端宿存花柱,熟时盖裂,撒出4-6颗种子;种子近椭圆形,黑褐色。花期6-9月,果期10月。生长在山野、路旁、花圃、河边等处;分布于全国各地。不仅可做药用,还可食用。民间有许多关于车前草的民谣与故事。】     14、打碗花(dǎ wǎn huā)  打碗花属于旋花科,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土话说的“小叔子苗”。小叔子苗常见于树林中,或匍匐在地上,或缠绕在其他植物上面,茎蔓纤细,叶子像很瘦的鸡心,开粉色的小喇叭花,当然不如牵牛花好看。    【打碗花(Calystegia hederacea Wall.),旋花科打碗花属,又名小旋花、面根藤、狗儿蔓、葍秧、斧子苗。多年生草质藤本,主根(一说根状茎,但未见分节)较粗长,横走;茎细弱,长0.5-2米,蔓生匍匐或攀援,基部常有分枝;叶互生,叶片三角状戟形或三角状卵形,长1-4厘米,宽2-3厘米,先端钝,基部心形,侧裂片展开,常再2裂;叶有长柄;花单生叶腋,花冠漏斗形(喇叭状),粉红色或白色,口近圆形微呈五角形,长2-3厘米,与同科其它常见种相比花较小,喉部近白色;花萼外有2片大苞片,卵圆形,萼片5,宿存;花蕾幼时完全包藏于内;蒴果卵圆形,光滑,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不结果,以根扩展繁殖;种子卵圆形,黑褐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常见于田野、路旁、溪边及草丛中,为田间、野地常见杂草;我国各地广泛分布;国外分布于东非的埃塞俄比亚,亚洲南部、东部以至马来西亚。】    15、铁苋菜(tiě xiàn cài)  我们把铁苋菜叫做“(老)牛涎涎”(读作“(老)由斜斜”),即牛的口水的意思,起初,我猜这个名字的来源可能是因为牛很喜欢吃它,常常被馋得口水直流的缘故;但后来发现,牛并不怎么爱吃,那么,“牛涎涎”的得名也许就是因为牛在地里埋头干活时,嘴巴经常会碰到它,从而把口水流在了上面。铁苋菜在花生地里和烟地里较为常见。铁锨头所有野菜当中,我吃得最多的,恐怕要数这“铁锨头”了。不得不承认,在几乎顿顿有它,赖它以活命的漫长日子里,我一直叫不准它的名字。只是跟着大人“铁锨头”、 “铁锨头”的叫。很久以后,对草木之名发生了兴趣,一有机会,就叩问博识者,也时常寻一些有关的书籍翻阅,偶然看到“铁苋”一名,恍有所悟,按之正是此物。如此,则“铁”是确定无疑的,“锨”字显然已是“苋”字之讹,至于“头”字从何而来,就不得而知了。 盖铁苋菜叶子初生也绿,久之则呈褐色,若铁锈然,称之铁苋,可能就是这个缘故。铁苋虽然也有苋菜之名,与真正的苋菜却不属近亲。前者是大戟科植物铁苋菜属,而苋菜则是苋科苋属,二者不光不同属,亦不同科。所以苋菜纯美的味道,据我所知,在铁苋菜是绝然找不到的。 上学的间隙里,总会被大人派去寻菜。那个时候,田地里多的是杂草野菜,但生得最多的,还是要数这东西。棉花地里,玉米垅中,几乎是密密麻麻,只要你愿意,下手即是,完全不像找其他野菜的寻寻觅觅。有时候,甚至根本用不着拔或割,大人们就在前面锄地,或者套上牲口耘地,我们只须跟在后面收拾,不久即可盈筐。可是,寻铁苋菜,即使得之再多,人也殊少满足之感。原因也简单,这可不是割给牲口吃的,也不是割给猪羊鸡鸭吃的,这是我们的食物。说心里话,人属无毛两足动物,至少应该吃些植物果实,确实不想吞咽这种东西。 铁苋菜还有其他的吃法么,我似乎不记得了。经常的吃法只有一种,就是包Qiliu。这两个字怎么写,还真把我难住了,蒲留仙撰《日用俗字》之“饮食章第四”中都没有,也只好付之阙如了。其做法是,将叶子捋下来,放在开水中焯一下,然后捞出,挤圧使干,细细剁碎,拌以食盐,以粗面包起,放在锅里蒸熟,就是一家人一日三餐了。这种浑圆如球的东西,极似集市上卖的包子,区别在于:一,Qiliu浑圆,无柔软漂亮的皱折;二,皮子用料必为粗粮而非细面;三,内容为野菜或蔬菜的粗劣部分,而且绝对不放肉。 当时这样侍弄野菜,天地良心,绝无调剂开胃的考虑,目的很单纯,只是为了增加一点儿空腹的充填物。说白了,就是为了节省粮食。那个时候,最令我头疼的是母亲包的Qiliu,虽然表面光洁,看上去精致得很,我却宁愿选择奶奶包的,尽管外表有些粗糙,有时还留有累累手印。母亲的技术太高明,她总是以最少的面,包起最多的野菜,表皮上这点可怜的粮食,很难就得下里面无穷无尽的铁苋菜,让我苦恼不堪。回想起来,我不能不说,铁苋菜作为吃食,除了口感似乎不佳,难下咽之外,还真挑不出别的毛病。当年经常尝试着的东西,比如杜叶槐叶,吃下后脸上身上总觉紧紧的,已是轻微的浮肿了;另有些东西,吃下去腹中免不了下坠的感觉。铁苋菜绝不这样。只要过了喉咙,就万事大吉了。所以吃了那么久,也没有吃出大毛病,真是上天保佑在,是一个奇迹了。 到了今天,有科学家研究,说铁苋菜之中,“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其所含的蛋白质比牛奶更能充分被人体吸收,所含胡萝卜素比茄果类高二倍以上,可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强身健体,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有‘长寿菜’之称。”如此说来,我当年真的是因祸得福,要谢天谢地了。 书上还说,铁苋菜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这倒不用说,我也是知道的。又说其“高30-60厘米,茎直立或倾斜,多分枝,有柔毛。叶互生,薄纸质,椭圆形、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菱形,边缘有钝锯齿,两面略粗糙,均被长柔毛。”是行家的描述,精确得很。特别是“叶互生,薄纸质”一语,看了让我还能想起铁苋菜团在口中打转,久久难以下咽的感觉。 查郑汉臣主编《中国食用本草》,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编《中国野菜图谱》,俱不收铁苋菜,不知是专家们百密一疏,还是铁苋菜确实难登大雅之堂。反正如今铁苋菜已经比较少见,偶尔看到一株,也往往因为与庄稼生得极近,才侥倖从锄镢之下逃命,在作物的缝隙里,生得枝杆细长,叶子稀疏,一副支离病弱的样子,非复当年如火如荼,蓬蓬勃勃的景象了。    【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 Linn.),大戟科铁苋菜属,又名血见愁、海蚌念珠、叶里藏珠。一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被柔毛,茎直立,多分枝;叶互生,卵状菱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5-8cm,宽1.5-3.5cm,顶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有疏毛或无毛,边缘有钝齿,叶脉基部3出;叶柄长;雄花序穗状,通常极短,着生在雌花序上部,雄花序花萼4裂,雌花序腋生,藏于对合的叶状苞片内,故名“海蚌含珠”,有叶状肾形苞片1-3,不分裂,合对如蚌;蒴果钝三棱形,淡褐色,有毛;种子黑色。花期5~7月,果期7~11月。生于山坡、草地、沟边、路旁及耕地;分布几乎遍于全国,长江流域尤多。】  16、萝藦(luó mó)萝藦有很多名字。在《诗经》里,它被称做“芄兰”。除此之外,萝藦还被叫做白环藤,雀瓢,羊婆奶,婆婆针线包, 婆婆针袋儿,斫合子,苦丸,熏桑,鸡肠,羊角菜,羊角苗,羊奶科,纽丝藤,过路黄,合钵儿,婆婆针扎儿,奶浆藤,奶浆草,等等。对其中的几个,李时珍解释说:“白环,即芄字之讹也。其实嫩时有浆,裂时如瓢,故有雀瓢、羊婆奶之称。其中一子有一条白绒,长二寸许,故俗称婆婆针线包,又名婆婆针袋儿也。”名字不可谓不多,然而却仍然没有包括吾乡的叫法。李时珍《本草纲目》:“三月生苗,蔓延篱垣,极易繁衍。其根白软。其叶长而后大前尖。根与茎叶,断之皆有白乳如构汁。六七月开小长花,如铃状,紫白色。结实长二三寸,大如马兜铃,一头尖。其壳青软,中有白绒及浆。霜后枯裂则子飞,其子轻薄,亦如兜铃子。”  萝藦多生长在树林中,特别是灌木较多的地方,它的蔓会缠绕在旁边的枝条上。初生不久的萝藦能直立生长,随着茎蔓的伸长,它不得不匍匐下来,然后寻找可以依靠的支架。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大瓜蒌”,果实呈梭子状,又像小时候玩的“尜”,果皮像蛤蟆皮、苦瓜皮,成熟后干枯破裂,里面柔软的绒毛会带着种子随风飘飞,如蒲公英一般,是引火的好材料。成熟前,种子和绒毛一层层很规则地码在果芯上,种子在外,绒毛在内,看上去像穿山甲的鳞片。还有一种类似的“大瓜蒌”,叶子和果实都要小一号,而且果皮较为平滑,学名叫做鹅绒藤。与之相类的另一种“大瓜蒌”,叶子更小,而且很窄,茎蔓很细,果实也更小,整体颜色呈现暗沉的灰绿,叫雀瓢;不同于前面两种,这种小“大瓜蒌”湿嫩的绒毛是可以吃的。折断萝藦的茎、叶、果,都会有乳白色的液体析出,大多数的植物乳液是有毒的,萝藦也不例外,曾经有小伙伴用它涂抹伤口,结果导致伤口异常发痒。    【萝藦(Metaplexis japonica (Thunb.)Makino),萝藦科萝藦属,又名白环藤、奶浆藤、天浆壳、癞瓜瓢、婆婆针线包、青小布、女青、芄兰。多年生蔓生草本,长达2米以上,折断后有乳白色汁液流出,全体被柔毛;地下茎易繁殖,地上茎常缠绕他物上升;叶对生,卵状心形,长6-10厘米,宽4-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背面粉绿色、无毛;叶柄长1-6厘米,被细毛,顶端有丛生腺体;总状花序腋生,花多数,密生于顶端,花冠绿白色,内带淡紫色,5裂,裂片披针形,近辐状,反卷,内面密生细毛;副花冠低,呈环形, 5浅裂;花萼绿色,5深裂,裂片狭披针形,先端尖,有柔毛;各花具小梗,基部有一个披针形的小苞片;总花梗长3-9厘米,被灰白色细毛;蓇葖果单生,呈角状(长角状纺锤形),长约9-12厘米,成熟时淡褐色;种子多数,扁卵形,边缘成翅状,上端着生多数白色绢丝状毛。花期7-8月,果期9-10月。生于山坡、田野或路旁;分布河北、河南、山东、陕西、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四川、辽宁等地。茎皮纤维可制人造棉;根入药,治跌打损伤、蛇咬;茎叶治小儿疳积;果实治劳伤,种子绒毛可以止血。】  17、节节草(jié jié cǎo)  节节草通常会生长在河滩、树林等沙质土壤里,小孩子喜欢把它一节节地拔下,再一节节插起来,其实我觉得这样做挺无聊的,哈哈。我们因为拔下的节节草一端有个较细的榫头,就叫它“小秤杆儿”。    【节节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 Desf),木贼科木贼属,又名木贼草、锉草、剃发刷、锁眉草、笔杆草、接续草、马尾草、问荆。多年生硬质草本,根茎细长入土深,黑褐色;茎细弱,呈长管状,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粗糙具条棱,高40-60厘米,直径2-7毫米,分节明显,节间长2.5-9厘米,基部节上多轮生分枝,上部少分枝或不分枝;叶退化成筒状鳞叶,膜质,叶鞘基部和鞘齿黑棕色,中部淡棕黄色,下部联合成鞘,鞘齿披针形,黑色,边缘灰白色;顶端生有孢子囊穗,长圆形,有总梗,钝头,黑色;孢子叶六角形,盾状着生,螺旋状排列,边缘着生长形孢子囊。根茎3月发芽,4月产孢子囊穗,成熟后散落,萌发,成为秋天杂草。喜近水,为农田杂草;广布于全国各地,亚洲、欧洲、非洲北部及北美洲均有。】  18、白茅(bái máo)  白茅是很诱人的一种野草,像高草草原上的牧草,如同一柄柄细长的软剑,但是人喜欢它甚于牛喜欢它,尽管田边地头的荒堑上长满了一丛丛白茅,可是牛却仅仅掠一点叶尖吃,然后就飞速往前赶。应该说,白茅是有很多用处的野草,从清明节前后它刚刚发芽时,就被小孩子盯上了,在枯草间的白茅芽就像它的笋子,外形如同豪猪的刺,是由一层层没有伸展的叶子和中间娇嫩的茅绒花紧紧包卷而成,我们会及早地把它拔出来,然后剥着吃里面鲜嫩的花芯,每个人都攥着满满的一把,这就是“挤扎人”;另外,它的鞭根(其实应该是地下的根茎)很长,除去包皮就露出洁白的节段,可以嚼食后咂吸它甜味的汁液,然后吐掉剩余的纤维,我们把它的根叫做“甜甘苗”;白茅的叶子可以用来编蓑衣,或搭建临时避难所;白茅的绒花,可做火绒。除此之外,那些几乎无所不在的狗尾草、狼尾草、虎尾草、羊茅、狗牙根、结缕草(小学的时候,老师动员我们到野外去捋它的草种子,据说是为了支持北京亚运会(?)场地的草坪铺设,而且有专人收购,后来又听说这一切都是无用功,因为那种草皮绝不是结缕草,而是某种昂贵的进口品种)、细柄黍、荻、大油芒等其他禾科植物,更是不胜枚举。    【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Linn.) Beauv.)禾本科白茅属,又名茅、茅草、白茅菅、丝茅、万根草。多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须根,有匍匐状密生鳞片的黄白色长根状茎,有甜味,可长达2-3米,根状茎断节再生能力强;秆直立丛生,具3-4节,节上有长柔毛;叶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宽2-7毫米,多聚集于植株基部,叶片上有平行脉,叶背主脉明显突出,叶鞘边缘与鞘口有纤毛;圆锥花序圆柱状,长9-12厘米,分枝紧密,有白色丝状毛,小穗披针形或矩圆形,孪生;具1长柄,l短柄,长4-4.5毫米,含2小花,仅第二小花结实,基部具长柔毛,长为小穗的3-4倍;颖被丝状长柔毛,第一外稃卵形,长1.5-2毫米,具丝状纤毛,内稃缺,第二外稃长1.2-1.5毫米,内稃与外稃等长;颖果成熟后从小穗柄上脱落。花果期7-9月,春季先开花,后生叶子。生于低山带平原向阳的干草地、山坡、河岸、路旁、沙质草甸、荒漠;产于辽宁、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新疆等北方地区;国外主要分布于非洲北部、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中亚、高加索及地中海区域。古时女子赠男子白茅,即有婚姻恋慕之意,是民间风俗。】  19、播娘蒿(bō niáng hāo)  播娘蒿就是麦蒿。麦蒿外形细弱,其实很茁壮,对环境要求不高,长的也很快,通常在春节过后天气还不太暖和的麦田里、荒堑上,甚至枯草间,都会看到它们翠绿的身影。剜苦菜、荠菜时,也会发现萧索的野外,它们在最从容地生长。    【播娘蒿( Descuminia sophia(L.)webb.Ex Prantl),十字花科播娘蒿属,又名野芥菜、南葶苈子。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全株呈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分枝,具纵棱槽,密被分枝状短柔毛;叶轮廓为矩圆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3-7厘米,宽1-4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或深裂,最终裂片条形或条状矩圆形,长2~5毫米,宽1-1.5毫米,先端钝,全缘,两面被分枝短柔毛;茎下部叶有柄,向上叶柄逐渐缩短或近于无柄;总状花序顶生,具多数花,花4瓣,黄色,匙形,与萼片近等长;具花梗;花萼4片,条状矩圆形,先端钝,边缘膜质,背面具分枝细柔毛;长角果狭条形,长2-3厘米,宽约1毫米,淡黄绿色,无毛;种子1行,黄棕色,矩圆形,长约1毫米,宽约0.5毫米,稍扁,表面有细纹,潮湿后有胶黏物质。花果期6-9月。生于山地草甸、沟谷、村旁、田边;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西北、西南地区以及亚洲、欧洲、非洲北部、北美洲。】  20、野西瓜苗(yě xī guā miáo)  以前,我们不知道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就自己给它们取名叫“小灯笼”,因为它的苞皮和种子之间有很大的空隙,而且苞皮有点半透明,就像皮灯。它乳白色的花瓣(书上说是浅黄色)可以吃,口感还行,有点粘糯,像榆钱子。    【野西瓜苗(Hibiscus trionum L.),锦葵科木槿属,别名小秋葵、香铃草、山西瓜秧、野芝麻、打瓜花。一年生草本,全体被有疏密不等的细软毛,茎梢柔软,直立或稍卧生,茎韧皮纤维发达,可作纤维植物;叶互生,掌状裂,下部叶5浅裂,上部叶3深裂,裂片倒卵状长圆形,先端钝,边缘具羽状缺刻或大锯齿,叶的外形极像西瓜,因而称为野西瓜苗,但它与属于葫芦科攀缘草本的西瓜相去甚远;叶柄细长;花单生于叶腋,花冠5瓣,淡黄色,具紫色心,花梗长2-5厘米;花萼钟状5裂,裂片三角形,膜质,上具绿色纵脉;蒴果圆球形,有长毛;种子成熟后黑褐色,粗糙而无毛。花期7-9月。路旁、田埂、荒坡、旷野等处常见;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西南均有分布,中亚也有。】  21、曼陀罗(màn tuó luó)野麻子、野蓖麻花等等据说曼陀罗剧毒,可以使人迷醉。让我感觉亲切的是“野麻子”和“野蓖麻花”,与吾乡对曼陀罗的叫法相近。吾乡人为它取名“大麻子”,或者“洋麻子”。麻子是蓖麻的俗名,叫它“大麻子”,并不是说它的植株比蓖麻大,而是说曼陀罗带刺的蒴果,颜色青碧,与蓖麻的果实十分相似,却比蓖麻的果实硕大了许多。  曼陀罗显然是个印度名字,虽然并非遍地都是,但在村里村外还是不难找到。曼陀罗的茎枝看上去很嫩,花开的也还算不错,果实像栗子,上面布满长刺,有人叫它大蓖麻子,我们这些在一起玩的小伙伴会叫它“刺果”。曼陀罗整株的气味都很难闻。有些孩子会劈掉它的枝叶,只剩茎杆和末端的刺果,带到学校去吓唬别人,就像拿了个狼牙棒。    【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 Linn.),茄科曼陀罗属,又叫曼荼罗、曼扎、曼达、醉心花、狗核桃、洋金花、枫茄花、万桃花、闹羊花、大喇叭花、山茄子、毒参茄等;原产印度,梵文mandala,意译为坛场、圆华、白团华、适意华、悦意华等;拉丁文名Mandragora of ficinarum,源自古希腊文,意为“男人爱欲之药”。在热带为高达2米的亚灌木,木本或半木本;在温带为一年生草本,茎粗壮直立,一般高0.5-1米;单叶互生,叶宽卵形,先端渐尖,基部不对称楔形,边缘有不规则波状浅裂,裂片三角形,具长柄,脉上有疏短柔毛;花单生在叶腋或枝叉处,花冠漏斗状(喇叭状),五裂,长6-10cm,上部白色或略带紫色,有重瓣者;花萼筒状,有5棱角,长4-5厘米,在果时近基部环状断裂,仅基部宿存;蒴果直立,卵球形,长3-4厘米,具长短不等的坚硬短刺,成熟时四瓣裂;种子稍扁肾形,黑褐色。花期6-10月,果期7-11月。多野生在田间、沟旁、道边、宅旁、林缘、河岸、向阳山坡等地方;广泛分布于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我国各省区均产。全株有剧毒,其叶、花、籽均可入药,药性镇痛麻醉、止咳平喘,华佗发明的麻沸散主要有效成分即曼陀罗。】  22、莎草(suō cǎo)  在莎草科里,即使是我们很常见的种类,也有好几种,细分起来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河流、沼泽地带,到处是这种植物,我们这里可能水莎草和藨草更多一些。莎草很有韧劲,有些老人会用它来编蓑衣。《圣经》里的摩西一章好像也提到过它,不知尼罗河流域的莎草跟我们这儿的是否属于同一种。    【莎草(Cyperus rotundus L.,我觉得具体到了种别,应该没有笼统的“莎草”,要根据特征进行细分),莎草科莎草属,又名莎随、薃、侯莎、地毛、回头青、香头草、隔夜抽、地沟草、小三棱、米珠子、缩缩草、地贯草、猪鬃草、吊马棕、土香草、猪毛青、三棱草、香附子、雀头香、水香棱、夫须、续根草。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匍匐延长,先端具肥大纺锤形的块茎,外皮紫褐色,有棕毛或黑褐色的毛状物;茎直立,单生,高15-95厘米,锐三棱形,基部呈块茎状;叶窄线形,短于秆,宽2-5毫米,先端尖,全缘,具平行脉,主脉于背面隆起;鞘棕色,常裂成纤维状;叶状苞片2-5;穗状花序轮廓为陀螺形(花序因科种不同而异);小穗3-10,线形,长1-3厘米,具花8-28朵,小穗轴具较宽、白色透明的翅;鳞片覆瓦状排列,膜质,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约3毫米,中间绿色,两侧紫红色或红棕色,具脉5-7条;小坚果长圆状倒卵形。花期5-8月,果期7-11月。生于路旁水边潮湿处、田间向阳处、荒地等;分布于华北、西北、中南、西南及山东、浙江、辽宁、台湾等地,俄罗斯、日本、越南、印度、大西洋沿岸等地均有。】  23、茜草(qiàn cǎo)  “张茜”、“茜纱窗”之类的名字,会让人感觉蛮雅致、蛮有诗意(主要取意于茜草所染成的红色吧);外语名字译成“露茜”“茜茜公主”就比译成“露西”“希希公主”更让人喜爱。一个“茜”字就是有这样的魅力。但是茜草可不像它的名字那样可爱,它像拉拉秧一样浑身长满小刺,甚至比拉拉秧还要硬,果实外形像龙葵果,成熟后也呈紫色,涩中微甜,但不能吃。    【茜草(Rubia cordifolia L.),茜草科茜草属,别名蒨草、地苏木、活血丹、土丹参、红内消、茅蒐、茜根、地血、牛蔓、芦茹、过山龙、满江红、入骨丹、破血草、染蛋草、红根草。多年生攀援草本,根圆柱形,波状弯曲,呈不规则结节状,长10-25厘米,直径0.2-1厘米,具细纵纹及少数细根痕,上侧有茎基,下侧丛生数条至数十条粗细不等的根,外皮紫红色或橙红色;茎四棱形,有的沿棱有倒刺;叶四片轮生,其中1对较大而具长柄,叶片形状变化较大,卵形、三角状卵形、宽卵形至窄卵形,长2-6厘米或更长,宽1-3厘米或更宽,先端通常急尖,基部心形,上面粗糙,下面沿中脉及叶柄均有倒刺,全缘,基出脉5,叶缘和背脉有源小倒刺;聚伞花序圆锥状,顶生或腋生,花小,萼齿不明显,花冠辐状,直径约4毫米,绿色或白色,5裂,有缘毛;花萼不明显;浆果球形,直径5-6毫米,肉质,熟时红色后转为紫黑。花期6-9月,果期8-10月。生于山坡岩石旁、沟沿、田边、灌丛及林缘;主要分布于安徽、河北、陕西、河南、山东等地。】  24、远志(yuǎn zhì)  有一种野草是我特别喜欢的,村子里没有人知道它的名字,我自己给它取名叫“小鸡草”,因为它小小的种子特别像一只只小鸡,有嘴,有眼,有绒毛……除了腿和翅膀几乎什么都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由于种子的成熟度不同,颜色也深浅不一,所以“小鸡”就有小白鸡、小花鸡和小黑鸡了。以前我会把它跟荠菜混淆,因为荠菜那小粽子一样的果实跟它的果实有些相象。我曾把它移植到家里的樱桃园驯养,但没有成功,可能是因为树荫潮湿的地方与它的生境要求恰恰相反的缘故。现在我知道它真正的名字叫“远志”,不过给这么可爱的小草取这样的名字,感觉就像让一个女孩子叫“王大勇”一样别扭。    【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远志科远志属,又名葽绕、棘菀、棘苑、细草、小鸡腿、小鸡眼、小草根、醒心杖。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圆柱形,长达40厘米,肥厚,淡黄白色,具少数侧根;茎细,直立或斜上,丛生,部多分枝;叶互生,狭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4厘米,宽1-3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窄,全缘,无柄或近无柄;总状花序长约2-14厘米,偏侧生与小枝顶端,细弱,通常稍弯曲;花淡蓝紫色,长约6毫米,花瓣的2侧瓣倒卵形,长约4毫米,中央花瓣较大,呈龙骨瓣状,背面顶端有撕裂成条的鸡冠状附属物;花梗细弱,长3-6毫米;苞片3,极小,易脱落;萼片的外轮3片比较小,线状披针形,长约2毫米,内轮2片呈花瓣状,成稍弯些的长圆状倒卵形,长5-6毫米,宽2-3毫米;蒴果扁平,卵圆形,边有狭翅,长宽均约4-5毫米,绿色,光滑无睫毛。种子卵形,微扁,长约2毫米,棕黑色,密被白色细绒毛,上端有发达的种阜。花期5-7月,果期7-9月。多野生于较干旱的田野、路旁、山坡等地;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等省、自治区。】  25、马兰(mǎ lán)  我们叫野菊花。我在想,原箭口镇马兰河子村(今属舜王街道)或许就是因为一条岸边曾经盛开马兰的河流而得名。其实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以及西北地区等地叫马兰的地方并不少。    【马兰(Kalimeris indica (L.) Sch.-Bip.),菊科马兰属,又名紫菊、马兰菊、阶前菊、蟛蜞菊、蓑衣莲、脾草、鱼鳅串、泥鳅串、红梗菜、散血草、路边菊、田边菊、鸡儿肠、马兰头、灯盏细辛。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地下有细长根状茎,匍伏平卧,白色有节;茎直立,基部绿带紫红色,光滑无毛;基部叶花后凋落,茎中部单叶互生近无柄,叶片倒卵形、椭圆形至披针形,长3-7厘米,宽1-2.5厘米,先端尖、渐尖或钝,基部渐狭而无柄,边缘有疏粗齿或羽状浅裂,边缘中部以上具2-4对浅齿,两面近乎光滑或少有短毛,上部叶小,椭圆状披针形或椭圆形,全缘;头状花序呈疏伞房状,直径约2.5厘米,单生枝顶或排成疏伞房状,边花舌状,雌性,淡紫色,舌片长8-10毫米,宽1.5-2毫米,内花管状,多数,两性,黄色,长约3.5毫米,先端裂片5枚,管上有细柔毛;总苞半球形,直径6-9毫米,总苞片2-4层,边缘膜质,具纤毛,略带紫色,长圆状线形或倒披针状线形,先端尖或钝;花托突出如圆锥状,具细凹点;瘦果扁平倒卵状,长1.5-2毫米,褐色,被短柔毛及腺毛,冠毛较少,长约0.3毫米,弱而易脱落。花期5-9月,果期8-10月。生于田野、路边、沟旁及山坡上;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26、虎杖(hǔ zhàng)  这就是“顺筋龙”(我们一般读作“顺筋灵”),单看这个名字就知道它的主要作用了——治疗跌打摔伤,用的最多的是用顺筋龙的枝、叶、根煮水烫脚,来缓解崴脚的疼痛。    【虎杖(Reynoutria japonica Houtt.),蓼科虎杖属,又名蒤、花斑竹、酸筒杆、酸桶笋、酸汤梗、川筋龙、大叶蛇总管、黄地榆、苦杖、大虫杖、斑杖、酸杖、紫金龙、活血龙、九龙根、搬倒甑、九股牛、大接骨、老君丹。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无毛,高1-1.5米,根状茎横走,木质化,外皮黄褐色;茎直立,中空,圆柱形,节明显,节部略膨大,表面无毛,散生红色或紫红色斑点,丛生;单叶互生,阔卵形至近圆形,长6-12厘米,宽5-9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全缘,无毛;叶柄长1-2.5厘米;托叶鞘膜质,褐色,早落;花单性,雌雄异株,圆锥花序腋生,花小而密,白色;花梗细长,中部有关节,上部有翅;花被5深裂,裂片2轮,外轮3片,背面有翅,结果时增大;瘦果椭圆形,有3棱,黑褐色,光亮,包在翅状的花被中。花期6-8月,果期9-10月。多生于山谷、溪旁或岸边;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湖北、江西、福建、台湾、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如前面所说,这只是我们常见而可能不知名的野生植物中很少的一部分,实际上还有很多值得整理的花花草草,当然我也会继续补充,但是像狗尾草、荠菜、苍耳、艾草、蒺藜、酸枣等这些不言自明、几乎不存在什么认知障碍的植物,我也就暂且搁置了。  27旱莲草近年来,欲多识草木之名,其中颇有难言的苦乐。至其欣悦,盖有二种,一是于典籍之中久矣熟知此名,终于有一天,在野外确认了此物;二则是道旁路边,见识此物多年,却只好以土名呼之,最后与植物学著作中的某名对上了号。未知其学名的植物,对我来讲,有如散兵游勇,不可羁勒;而只于书籍里具名的,又如军营里的花名册,却不知兵士何在,一点儿用处也没有。旱莲草一名,得之于其形。李时珍《本草纲目》有云,“细实颇如莲房状,故得莲名”。名字中虽有一个“旱”字,却是相对莲藕之莲必生水中而言。旱莲草喜欢生长于潮湿的地方,即《唐本草》所言,“生下湿地,所在坑渠间多有”。如果不幸所生之地高亢干旱,就会发育不良,植株矮小,黄弱如生病的样子。其实,虽然旱莲草与向日葵同属菊科植物,但据我观察,其相似之处也只有一点,就是它们的花冠和籽盘。向日葵花冠金黄,籽盘大如满月,旱莲草开的是小白花,大小只如指甲盖,只堪比作星星,悬殊可谓不小。可是,花谢之后,种子密致地排列在花盘上,却是惊人的一致。我们觉得旱莲草好玩儿,所指也是它成熟的籽盘了。花落后的旱莲草籽盘依然碧绿,历久成熟后微黄,最后干燥发黑,这时,边缘上的绿萼,也有点儿枯焦。取下成熟的花盘,手指轻轻一触,排列整齐的瘦果就稀里哗拉地散开,三棱或四棱的小种子,马上散落一地。28地锦草地锦草列于《本草纲目》第二十卷草部,又名草血渴、血见愁、马蚁草、雀儿卧单、酱瓣草、猢狲头草。李时珍解释说:“赤茎布地,故曰地锦。专治血病,故称为血渴、血见愁。马蚁、雀儿喜聚之,故有马蚁、雀单之名。酱瓣、猢狲头,象花叶形也。”又描述其形态:“田野寺院及阶砌间皆有之,小草也,就地而生,赤茎黄花黑实,状如蒺藜之朵,断茎有汁。”比较写实了。此外,地锦草还有铁线草、血风草、奶花草、花被单、铁线马齿苋等名称,在吾乡,则一般叫它花卧单,或者如《救荒本草》,呼为“小虫儿卧单”。吾乡方言,一般呼麻雀为“小虫儿”,小虫儿者,小雀儿也,因虫、雀儿化后音近而误。据此,小虫儿卧单亦即小雀儿卧单也。29麦瓶草如今这一带的野菜里,面条菜俨然成了主打。到了春天,人们三三两两来到野外,来到麦田之中,蹲下来采些面条菜来,拿回家去或蒸食,或凉调,皆随已意;菜市场里,也有成筐成袋的面条菜出售,人们从锄掉的田间杂草中挑出来,拿到市场上换几个零钱花;于是,面条菜进入寻常百姓之家,已是不争的事实。小城之中,凡是上点儿档次的饭店,无不备有此菜。宴席上,主客饱魇肥腻之后,喜欢叫一道野蔬清清肠子,这个时候,主人会朗声叫道,加一个蒸野菜,侍应生也不多问,转身出去,过上一会儿,一碟绿晶晶的清蒸面条菜,伴着一碟蒜泥,就来到桌上了。 然而,野生的面条菜,只有初春才有,一到春末,一到入夏它就拔葶开花,菜就老了,不可以吃了。然而需求就是市场,顾客就是上帝,于是就有人尝试人工种植,且植入塑料大棚,于是乎就四时八节,都有新鲜的面条菜供应,随吃随有了。这时候,虽然仍然袭用野菜之名,其实已经不再野了。 本来,面条菜就味淡而清,野蔬之中较少朴野之气,与种植的蔬菜最为接近,也正是为此,它才广为众人接受。被人类招安以后,生长环境优裕,水肥充足,生长期缩短,连生物形态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它变得更加碧绿肥壮,颇有胖头大耳之概,绝少经冬的风霜之色,有如圈养猪,或者肉食鸡,已经被彻底驯化,非复当年机智的野草,除了被人吃掉,它本身已经别无生存的目的。这个时候,面条菜就更是个性全失,宜乎众人矣了。虽得升堂入室,却失去个性,凡事往往都是有一得必有一失也。 二从名字上可以看到,无论“面条”也好,“麦瓶”也罢,都与小麦有关。野生麦瓶草的一生,充满了惊险,也充分体现了植物的生存机巧。它借助麦子做它的保护伞,利用种田人投鼠忌器的顾忌,完成自己多彩的历程。 麦瓶草属石竹科蝇子草属植物,从整个生长过程看,其生物形态与禾本科的小麦相去极远。但是,在它的生长初期,与麦苗刚刚出土时,却不无相似之处。我们经常食用的面条菜,为麦瓶草的幼嫩植株,这时的麦瓶草,与初春时期刚刚返青的麦苗,从细部纹理看,尚有不小的差别,而其叶子的形状和颜色,却极为近似。麦瓶草它就生在麦垅中,与麦苗同时苏醒,同时生长,麦田锄草时,站立的农夫距地下的苗和草,总有一米两米的距离,隔了一米两米来分辨二者,就颇为吃力了。 蒙过了这一关,麦子很快长得密不透风。麦瓶草得以藏身其中,渐渐长出自己的生物特征,不怕被轻易发现了。到了麦子打包儿秀穗儿,麦瓶草更是毫无顾忌地展示出其娇艳的身姿,长出精致的花蕾,开出娇艳的红花,最后结出它的蒴果。这时的麦瓶草,俗艳若风尘女子,招摇于简约朴素的麦子丛中。麦子生得太密,人们轻易不能走进麦田中,所以也就很少看见麦瓶草的美艳。再说,即使看到了,也已经无法将它除掉了。 麦瓶草蒴果之精巧,似乎唯蜂房可与之比美。它的蒴果内分3-5室,中有圆形种子极多;其萼筒在结果的时候,基部膨大,呈卵形,上部则狭缩如瓶状,这也就是麦瓶草、米瓦罐等名字的来历。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它的瓶口,等到成熟时,形成的瓶口极圆而小,恰容一粒种子流出。能够流出,所以种子易于流传,不易为人所消灭,而逐粒流出,则恰是播种的密度。 麦瓶草的成熟时节,也是掐算好了的。它在麦子开花时开花,在麦子灌浆时结子,在麦子成熟之前成熟。人们用镰刀割下了小麦,当然也同时割下了麦瓶草,人们将麦铺子放到地上,成熟的麦瓶草的籽粒,就顺势播撒在麦垅之中,它们就此沉睡,等待来看的初春。 三冬末春初时节,麦子就要返青,有一天,我和家人一起,出城来到麦田之中,寻找面条菜。那时候,面条菜刚刚拱出地表,植株还很小很小,那星星点点的绿色,具体而微,已是十分可喜。虽然努力半晌,收获也未必能如人意,但吹吹田野的风,见见大野上的太阳,也挺好的。麦苗返青之后,特别是快到清明节了,麦子浇上了水,开始快速生长,面条菜也躲在麦垅中,装扮成麦苗的样子,也不失时机地开始长大。这个时候,看准苗和草,一一挖取,收获就不一样了。 清蒸凉拌之外,清炒的面条菜也清新可餐,只是切记多放一点油。面条菜馅的水饺是吃过多次的,将碧绿的菜叶剁碎,配以五花肉,再调以麻油,其清香朴野之气,与苋菜馅水饺不相上下。 关于麦瓶草,《中国高等植物鉴》是这样描述的:“一年生草本,高25—60厘米,全株有腺毛。”“基生叶匙形,茎生叶矩圆形或披针形。”“分布于西北、华北和江苏、湖北、云南;欧、亚、非三洲其他地区也有。常生于麦田中或荒地上。嫩苗作野菜。”让人不解的是,古代的植物学著作,几乎都不著录麦瓶草,或者面条菜。《本草纲目》不载,《植物名实图考》也不载,连专门研究可食草木的《救荒本草》和《野菜博录》,也找不到面条菜或者麦瓶草。我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古人的著作,可以无论矣,而今人研究野菜的专书,《中国野菜图谱》收野菜100种,《中国食用本草》(植物卷)收可食用植物271种,俱不见麦瓶草或者面条菜,就更加费解了。唯王西楼《野菜谱》收录“看麦娘”一条,从所绘植物形态看,似是麦瓶草。其文曰:“看麦娘,何来早!麦未登,人未饱。何尝与尔还厥家,共嚥糟糠暂相保。救饥:随麦生垅上,因名。春采,熟食。”其所述也与麦瓶草相符。30萝藦30婆婆丁婆婆丁算不算野菜呢,我不知道。 蒲公英“至贱而有大功,惜世人不知用之”。《唐本草》:“蒲公草,叶似苦苣,花黄,断有白汁,人皆啖之。”《本草纲目》将蒲公英列于菜部,谓“地丁,江之南北颇多,他处亦有之,岭南绝无。小科布地,四散而生。茎、叶、花、絮并似苦苣,但小耳,嫩苗可食。”今人郑汉臣《中国食用本草》介绍:婆婆丁嫩苗和嫩根沸水焯后,可以凉拌,或以素炒,可以浑炒,也可以煮粥或者做汤,味道清香。凉拌婆婆丁、婆婆丁炒肉丝、婆婆丁炒蚬子,均有清热解毒、利尿散结的功效。 31涩荠, 论植物形态,花地菜与荠菜较为相似,从外形看,花地菜属于本分老实的物种,它总是孤零零坐在麦田的垅间,悄无声息地伸展它的叶片,有了五六片叶子之后,才尝试着挺出细茎,好像觉得一茎直上有点突兀,基部就开始分枝,开始做铺散状。花很小,白色中透着微红,其闭合着的时候,较开放的时间为多。它的楔形叶子较为厚实,常常是全缘的,偶尔有锯齿,也呈稀疏的波状。叶面么,不怎么光滑,涩涩的,柔柔的,更增强了质感,与做熟之后,吃在口中的感觉,比较吻合。
扣扣查,一个提供QQ空间克隆与相关功能查询的小窝,喜欢本小站请分享给你的QQ好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褐色是什么颜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