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茵是一种什么一级病毒完整版

【思想专题】过去100年,这100个人改变了人类思想方式美国《新共和》杂志最近票选出了“100年,100位思想家”,旨在列举上一个百年中曾切实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方式的那些人。
诸如“改变世界的100人”这样的榜单每年都有,不过这次名单的特别指出在于,编辑挑选了20个大类,每一类有一位重点推荐和四位当选者,其中诸如神学、环境、性学等领域都绝少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英国哲学家。在《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消灭了西方自笛卡尔以来就坚信的怀疑主义,怀疑论者质疑现实可以被认知的可能性,而维特根斯坦回应说实物能否被认知取决于这一术语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被应用。他将哲学从高高在上的虚幻之物拉回现实,他对语言极其概念所做的贡献足可以媲美达尔文之于人类创始和弗洛伊德之于精神冲突。
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民主政治的杰出捍卫者。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德国哲学家。他那些令人压迫的长句子有时甚至一页都塞不下,但却改变了我们对于存在和自我的看法。
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美国政治哲学家。他的《正义论》将哲学带回对道德和政治的实质性讨论。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英国哲学家。分析哲学的创建人之一,他也是第一个以逻辑和数学的眼光来审视哲学的人之一。
【经济学】
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1933–,印度经济学家。他终身对饥荒和民主问题进行研究。由于对社会底层人民与道德的关切,他被誉为“经济学良心的肩负者”,他将经济学理论应用到现实生活的问题中,关注不同的政策如何对下层阶级生活条件产生影响。他对饥荒和社会福利的学术成就影响了全球范围内政府的决策,因为在不平等抗争运动上的贡献使他获得了众多奖项,包括1998年的诺贝尔奖。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英国经济学家。他的《通论》有助于帮助防止金融恐慌的复发,为马克思集体主义和自由放任主义的替代选择提供了基础。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en),美国经济学家。他是过去一个世纪中,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最有影响力的提倡者。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Friedrich Hayek ),英国经济学家。奥地利学派跨领域的学者,对价格系统的后续理论支撑提供了许多见解。
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美国经济学家。他是典型的先驱者,他将经济理论扩展到对人类行为的研究,从生育到犯罪学,再到民事权利。
【女权主义】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第二性》的作者。她对社会结构中性别主义的思考为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 埃里卡·琼(Erica Jong)和朱迪思·巴特勒(Judith Butler)的研究铺设了道路。
Kimberlé Crensha ,1959–,美国法学教授和批判种族理论家,她对种族、性别的研究换了一个角度,这被视为女权主义复兴和其未来发展的关键。
Sylvia, Christabel, & Adela Pankhurst,, , ,英国妇女参政权运动者埃米琳·潘克赫斯特的女儿们。她们为妇女选举权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推动该事业进一步的发展。
纳瓦勒·沙达威(Nawal El Saadawi)1931–,埃及女权主义作家、活动家、医生和精神病专家。在穆斯林世界的部分地区,很多女性面临生殖器割礼的压迫,沙达威对这一习俗的讨伐引来了全球关注。
玛格丽特·桑格(Margaret Sanger),美国女性控制生育运动的领导人。她开办了控制生育运动的第一间诊所,并为口服避孕药的研究提供资金。
葛罗莉亚·斯坦能(Gloria Marie Steinem)1934–,美国女权主义者。她提出了“生育自由”这一主义,并为妇女能获得生育自由的权利而进行女权运动。
阿尔弗雷德·金赛(Alfred KINSEY),美国生物学家及性学家。在人们对性无法正确了解的时候出版了“金赛报告”,提供了大量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关于性经验的研究。
休·海夫纳(Hugh HEFNER)1926–,世界著名色情杂志《花花公子》的创刊人及主编,他告诉全世界好女人和性爱一点都不矛盾。
雪儿·海蒂(Shere HITE)1942–,美国性学专家,出版系统海蒂报告,揭开了女性性高潮的神秘面纱。
阿娜伊丝-宁(Ana?s NIN),因为出版了涵盖她超过60年生活的日记而闻名于世,被称为身体力行的性解放先驱。
埃德蒙·怀特(Edmund WHITE)1940–,美国著名的同志作家,他创作过三本具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一个男孩自己的故事》(A Boy’s Own Story)、《美丽的空屋》(The Beautiful Room is Empty )和《告别交响曲》(The Farewell Symphony),他也写过回忆录,《我们的巴黎:记忆素描》(Our Paris: Sketches from Memory)和《我的生活》(My Lives)。
【数字革命】
阿兰·图灵(Alan Turing),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之父,人工智能之父。作为一个年轻的剑桥人,阿兰·图灵设计了图灵机的概念来处理任何逻辑序列。图灵在二战爆发后回到了剑桥,加入了英国通信部,并建立了大型的设备来破解德国战时的密码。计算机发明后,他转向研究什么是一台合格的智能机。他的“模仿游戏”,现在被称为图灵测试,推出了人工智能领域。
约瑟夫·利克莱德(J.C.R. &Lick& Licklider),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专家。他是全球互联网公认的开山领袖之一。
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iphone6……很大,MAC系统是一个突破。
约翰·莫奇利(John Mauchly),美国工程师。他生产了第一台不依靠移动组件的通用电子数学积分计算机。
拉里·佩奇(Larry Page)1973–,美国电脑工程师,Google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以PageRank搜索引擎技术为基础,对网页数字信息检索进行排名。
【文学评论】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德国批评家。1940年,本雅明在纳粹占领的法国自杀身亡,那时他和他的著作都鲜为人知。但仅仅几十年后,他的文学评论和哲学著作为电影研究、媒体理论等一系列学术子领域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一书中,本雅明创造了一种精细的模型来面对技术变革,而他的其他写作,包括对卓别林电影的极端可能性和米老鼠形象的资本家意味,将我们生活中的通俗与高贵结合得天衣无缝。
埃蒙德·威尔逊(Edmund Wilson),美国评论家兼作家。他是个无可取代的思想传递者,尤其是他关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解析。
T.S艾略特(T.S Elliot),英国诗人。他评论中的精致与忧惧只有一个诗人才能做到。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美国文学家、艺术评论家。正是她拓宽了艺术的定义,她的《坎普札记》让《洛基恐怖舞会》和《美国恐怖故事》都称为现实。
莱昂内尔·特里林(Lionel Trilling),美国文化批评家。他一面享受这文学中的复杂曲折,一面又致力于将其理清。
【歌曲创作】
约翰·列侬(John Lennon, )和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ney,1942–),英国歌手,甲壳虫乐队成员。一定有什么特别之处令他们走到一起,一起摇摆、一起扭动、一起叫喊。
鲍勃·迪伦(Bob Dylan)1941–,美国歌手、诗人。鲍勃·迪伦有时会寄居在那些伟大前人的作品中以求得对不安情绪的短暂喘息,无论是他的曲子还是歌词,你都能在其中发现一张长长的清单。60年代的迪伦就如同盛年的拜伦,而最近二十年,他以歌者、音乐家、表演者的多重身份和持续的创造力为自己开启了一个全新纪元。
琼妮·米切尔(Joni Mitchell)1943–,加拿大歌手。她唱着传统的乡村民谣,用质朴的真情演绎世故和对权威的反抗。
艾灵顿公爵(Duke Ellington),美国钢琴家、作曲家。“若不摇摆,就不值一提。”他的所有作品都在诠释这一点。
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美国歌手。前《乡村之声》的评论家罗伯特·克里斯托古(Robert Christgau)称他将“写歌变为创作”。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西班牙艺术家。是毕加索让20世纪的艺术走向现代。他以立体主义绘画冲破了二战以前的传统,在战争期间他历经了关于政治、社会、两性的几乎所有主题,最终以一幅《格尔尼卡》作为对世界的无尽挽歌。他是个天生的叙事者、大胆的造像家,他将充沛的创造力持续到了91岁的高龄。对于现在的年轻艺术家,他仍是一个英雄和先驱。
亨利·马蒂斯(Henry Matisse),法国画家、雕塑家、版画家。世界上大概没有什么平面是马蒂斯不能用他大胆、明亮的画笔创作的。
彼埃·蒙德里安(Pier Mondrian),荷兰画家。他将爵士时代的无限能量投诸画布,用简单的黑线和格子画对建筑、工艺和设计产生很大影响。
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美国雕塑家。他让古典的雕塑“动起来”了。
巴尔蒂斯(Baulthus),法国画家。这位画家无拘无束,自由在他的作品中是无法抽离的组成部分。
路易斯·康(Louis Kahn),爱沙尼亚建筑师。在建造的世界中,建筑就是思想,路易斯·康毫无争议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哲人。他设计的索克大学研究所、耶鲁大学美术馆、爱塞特图书馆和孟加拉国达卡国民议会厅包含着丰富的认知和隐喻,涉及多感官的体验,至今影响着当代建筑的实践与思考。诗性和美丽似乎尚不足以概括他的设计,上世纪关于人类认知的一些科学研究也开始为他的建筑提供了佐证。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法国建筑师。从公共的开放空间到环绕着密集高楼的公园地块,我们居住在柯布西耶规划的世界中。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美国建筑师。他用草原式住宅创造了属于美国的建筑文化。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1944–,荷兰建筑师。如果说建筑师最受制于现实的艺术形式,那么这个荷兰人就是它最坚定的破坏者。
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1943–,瑞士建筑师。在一片时髦的现代主义大潮中,卒姆托用他精巧的设计证明了匠艺的恒久魅力。
阿尔托夫妇(Alvar&Aina AAlto), ,这对芬兰的建筑师兼设计师夫妇对现代设计无疑有着深远且持久的影响力。丈夫阿尔瓦的设计项目包含了触觉、直觉以及实体等多种感官,拓宽了设计师对于理性主义的概念。他所创立的Aetek事务所,至今仍在生产他所设计的家居物品。可以说,阿尔瓦·阿尔托的风格奠基了以后的整个设计圈,从苹果产品到高端建筑,他的影子无处不在。
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法国时尚设计师。她创造了妇女时装的解放运动。香奈儿的设计刻意回避了紧身裤胸衣和合成的舒适布料,她把裤子变为一种女性化的选择。
乔纳森o保罗o伊夫(Jonathan Ive)1967–,工业设计师,现任苹果公司设计师兼资深副总裁。苹果的极简主义设计不仅推动了其产品的大卖,也使其成为了电子世界的一种标准美学。
Gy?rgy Kepes,,匈牙利艺术理论家。他编辑出版的六卷本《视觉+价值》系列堪称经典。同时他还是绘画、电影、剧院和视觉设计的先锋实践者。
保罗·兰德(Paul Rand),平面设计师。他是个传奇性的商标设计师,诞生于他笔下的商标包括UPS、ABC、IBM等,他将艺术与资本世界结合得如此完美。
卡尔·巴特(Karl Barth),瑞士神学家。巴特颠覆了两个多世纪以来德国以上帝而非人类经验作为神学中心的发展史。而由于德国在基督教世界的首要地位,他的成就影响深远。在他主要起草的《八冕城宣言》和《教会教义学》中,他挑战了康德的观念,将生命重新注回“神的世界”。
尼古拉·柏提耶夫(Nikolai Berdyaev),俄罗斯哲学家。在布尔什维克时期的俄国,是他维护了创造力和文化力优于物质世界的地位。
亚伯拉罕·约书亚·赫舍尔(Abraham Joshua Heschel),波兰神学家。他阐述了古犹太教与现代西方的关联。
教皇约翰二十三世(Pope John XXIII),他推动了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的宗教组织使其为受压迫者和穷人服务。
雷茵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ieburh),美国神学家。他以他的新基督教现实主义构筑了美国的外交政策。他的《静思祷告》成为了上百万人的每日颂歌。
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她以她的作品唤起了当代环境运动,她对于人类足以毁灭地球的深刻认知即使在《寂静的春天》出版52年后看来仍不过时,而她的言行也直接导致了美国一系列环保政策的制定,特备是在共和党执政时期,其中包括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的成立、“大气净化法”和“美国濒危动物法”的通过。
旺加里·马塔伊(Wangari Maathi),肯尼亚社会活动家。她领导了肯尼亚的反毁林运动,用行动证明了为什么环保主义比富人的运动更重要。
阿尔·戈尔(Al Gore)1948–,美国政治家。不论是在政坛还是银幕前,他都积极唤起人们对全球变暖的警醒。
艾莫里·洛温斯(Amory Lovins) 1947–,美国科学家。他证明的可再生能源与繁荣并非背道而驰。
约翰·缪尔(John Muir),美国环保主义者。他创造了美国西部的浪漫主义,并确保人们会将其保存。
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1943–) 和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1944–),《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对水门事件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踪报道。他们的报道最终促使了尼克松总统的辞职。
小威廉·法兰克·巴克利(William F.BUCKLEY),美国媒体人、作家、保守主义政治评论家。
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冷战”(the Cold War);另一个就是“刻板成见”(stereotypes)。
梅格·格林菲尔德(Meg GREENFIELD),《华盛顿邮报》社论栏编辑。
爱德华·默罗(Edward R.MURROW),美国电视与广播节目的开拓者。
威廉·奥斯勒(William OSLER),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四位创始人之一,开创了医生培训的实习项目。他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始祖、临床医学的泰斗,著有《生活之道》和《宁静》。
戴维·巴尔的摩(David BALTIMORE)(1938–)和特明(Howard TEMIN)(),发现能将病毒RNA转译为DNA的一种酶(“逆转录酶”),从而使科学家多年后得以发现艾滋病的起因。
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英国细菌学家。他首先发现的青霉素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
亚伯拉罕·弗勒斯纳(Abraham FLEXNER),美国医学教育改造者。1910年他对美国与加拿大155所医学院所做的调查为全球医务界催生了一套标准化训练。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LEFKOWITZ)1943–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医学教授、生物化学教授。他追踪的细胞受体如今在约有一半的药物中得以应用。
理查德·普莱尔(Richard PRYOR),黑人喜剧演员传奇。代表作有《阿叔有难》、《一些英雄》等。
路西尔(Lucille BALL),喜剧演员,创办了独立电视制作公司德西路。
蓝尼.布鲁斯(Lenny BRUCE),他告诉人们单口相声也能对社会展开尖锐的批判。
格劳乔·马克斯(Groucho MARX),美国著名电影演员。
洛恩·迈克尔斯(Lorne MICHAELS)1944–,好莱坞著名制片、编剧。他在上世纪70年代创建的《周六夜现场》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脱口秀节目之一,引领了美国流行文化。
阿伯特.郝德爵士(Sir Albert HOWARD),现代有机农业的创始人。
费兰·阿德里亚(Ferran ADRI?)1962–,被称为西班牙烹饪界的“毕加索”,是当代烹饪美食史上的先锋。
诺曼·博洛格(Norman BORLAUG),(Norman Borlaug),美国著名农业科学家、植物病理学家、遗传育种专家。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被誉为“绿色革命之父”,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人口增长的问题。
朱莉娅·查尔德(Julia CHILD),美国著名厨师,作家及电视节目主持人。她通过电视节目把法式烹饪介绍给普罗大众。
艾丽丝·沃特斯(Alice WATERS)1944–,“慢餐节”发起人之一,奉行只采用当季最新鲜的有机食材的烹饪哲学。
路易士·布兰戴斯(Louis BRANDEIS),第一位担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的犹太裔人士,是他将实验室方法带上法庭。
厄尔·沃伦(Earl WARREN),美国1953年至1969年首席大法官。在他担任首席大法官期间,美国最高法院做出了很多涉及种族隔离、民权、政教分离、逮捕程序等著名判例。在美国法律“遵循先例”下,他的判例对美国法律产生了深远影响。
休戈·布莱克(Hugo BLACK),他被认为是20世纪中最有影响力的最高法院大法官。1947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艾弗森诉教育委员会案”正式将“政教分离条款”列入到“美国权利法案”中。在判决书“多数意见”中,官休戈·布莱克做了裁决。<p class="tn-Powered-by-XIUMI" style="text-align: color: clear: font-family: font-size: 1 font-styl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123作者:北大清华讲座微信号:bdqhjz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0171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80181182183184185186187188189190191192193194195196197198199200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1021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2022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3023123223323423523623723823924024124224324424524624724824925025125225325425525625725825926026126226326426526626726826927027127227327427527627727827928028128228328428528628728828929029129229329429529629729829930030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1031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2032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3033133233333433533633733833934034134234334434534634734834935035135235335435535635735835936036136236336436536636736836937037137237337437537637737837938038138238338438538638738838939039139239339439539639739839940040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1041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2042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30431432433434435436437438439440441442443444445446447448449450451452453454455456457458459460461462463464465466467468469470471472473474475476477478479480481482483484485486487488489490491492493494495496497498499500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卡尔·保罗·雷茵霍尔德·尼布尔(:Karl Paul Reinhold Niebuhr,日-日),是一位美国。他最出名的工作是试图将和现代政治外交联系起来。他为现代“”思想做了很大贡献。著有《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人的本性与命运》等。
尼布尔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赖特城,是牧师古斯塔夫·尼布爾及其妻子利底亞之子。雷茵霍尔德有一个弟弟。两子都打算继承父业。雷茵霍尔德进入了的,1911年毕业。之后又在Webster Groves的继续学习。最后他进入,1914年获神学学士学位,成为成员。1915年成为。之后到底特律的伯特利福音教會任职,該會會友多是汽車工人,牧會期間,他體會工人的生活,發現工業化社會的病態與問題。他成为的創辦人的坦率反对者,並提出不人道條件的產生是由裝配線與不穩定就業的實施。 1925年,底特律發生種族衝突事件,政府組織「種族委員會」,邀請尼布爾加入委員會,並被推選為主席。該委員會於1926年發表「種族關係委員會報告書」,對種族問題提出建議,報告書中建議政府當局影給予黑人平等待遇,包括教育、福利、商業、娛樂機會、居住權、工作權、醫療服務,不分種族一律平等。在底特律的十三年,尼布爾除了傳教,也揭發工業社會的問題,抨擊資本家,為勞工爭取福利,為黑人爭取平等權利。
他也公开反对。尼布尔说三K党是“宗教傲慢在人群中产生以来所生出的最坏的现象之一”。
1928年,尼布尔离开底特律時,教會会众由65人增加到700多人。之後成为纽约联合神学院的实用神学教授。他之后生涯的多数时间在那儿度过,直到1960年。
尼布爾早期的思想來自十九世紀的。他的思想可能受到、…等人的影響,當時他認為介於和中間,它可避免成為;也可以避免放縱的。 在面對城工業化和勞工問題,他以的思考來面對。尼氏認為科技文明帶來兩方面的衝擊:一、人的生活變成機械化。二、新生活破壞了傳統互助的社會。勞工是工業化社會最大受害者,機械化下的社會,工人如同工具,又沒有政治力量支持,勞工只能靠資本家的同情過生活。同時他也大力的批評缺乏人性和無情。 尼氏也批評當時的教會,沒有關心勞工的生活,反而和資本家合在一起,形成一鼓打壓勞工的勢力,他認為教會的錯誤,是源自於整個資本主義的影響。他主張宗教的最大功能效應是和社會行成一種張力,過度與世界的利益妥協,其實就是一種自我推翻,他強調「道德人」與「不道德社會」的思想,也就是一個人在竭力為社會服務時,也能同時對社會價值不批判甚至不削一顧。 1930年後因為缺乏工會組織、工人沒有政治力量支持、戰爭的爆發、的興起以及他個人研讀主義等等因素,他放棄了的思想改成。
由於30年代的經濟不景氣,使得開始吸引尼氏,因為在當時的背景下,馬克思主義提供一套社會分析工具。尼氏在1932年出版的《道德人與不道德社會》書中提出,使得某些人霸占了生產的利益。他相信社會可以經由漸進過程自然朝向平等的目標,將在議會制度下,在許多國家中帶來改變。
1933年德國興起,政府也面臨困難的經濟問題,使得尼氏相信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已面臨衰退的預言,當時他確信西方資本主必將分裂,也指出西方文明的病源就是。尼氏觀察美國工人默認經濟,他們努力向中產階級邁進,而並非反對資本階級,因此美國也不會行成。
儘管當時政府以政治力量來控制私人資本,但尼氏仍認為解決不了問題,因為資本主義本身內部矛盾的問題必會帶來毀滅,此時期的他也嘗試把和結合,做為他的政治哲學。
尼布爾雖採用的一些思想,但卻也對提出批判,他認為權力在任何人手中都會被誤用,所以他也極力批評蘇聯,他說是,對社會憤世嫉俗,會帶來殘酷主義和狂熱主義,換句話說不完美的人,如何建構完美的社會。之後他反省自己,從左派幻想中走出來,承認和,都不是取代以生病的的好方法,因而使他轉向基督徒。
放棄觀點後,因政府逐漸提出勞工和社會福利政策,尼布爾轉向美國新經濟政策,且辭去社會黨職務投票給。此時他的思想由社會主義轉向,即社會要正義,基礎在權力的平衡,他認為從歷史觀點看,權力不會自動制衡,必須由社會來制約,所以民主制度是正義永久的必需品。一個理想的社會,一方面要避免權力過度集中,另外也要防止過度自由而產生無政府狀態。 尼氏的,於1939年「季富得講座」達到最高峰,他在反省主義帶來的獨裁後,也批評了現實主義的幾個錯誤:一、政府只做消極的壓制工作,二、沒有權力的監督者,三、忽略人類道德殘存性,四、忽略公開社會自由表達的重要性。
爲了反過度社會經濟管制,他提出「混和經濟」,一方面反對經濟權力集中;一方面也可以激發勞工工作意願。他從哲學和宗教思想來建構政治觀點,他以現實主義的觀點來看權力和個人利益的衝突,同時也不忽視正義的理性能力,所以他並非純粹現。
從新經濟政策他也學到調和的現實主義,認為除了革命外人類還有殘純的道德,理性能力可以達到某種成就,他反過度罪性的觀點。但他也承認人類生活就充滿衝突、曖昧和掙扎,人類真正的和諧只有在歷史結束時,因上帝的憐憫才能完成,靠著人最多只能透過一些原則來做生活的決定。
尼布爾思想受到很大的影響,他對罪的產生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非暗字意解經的方式。他認為憂慮是罪的預先條件,憂慮是人限於自由與有限的矛盾不能避免的結果。憂慮是罪的內在原因,憂慮是站在自由和有限間難免的窘境。原來人擁有對自己有限性的自覺,但他的自由意志努力想突破這有限性,這兩種矛盾的心態所造成的緊張狀態產生『擔心』(dread),也就是『焦慮』(anxiety)。 憂慮不是罪,而是罪的預先條件。憂慮是人限於「自由」與「有限」的結果,原來人擁有對自己有限性的自覺,但他的自由意志努力想突破這有限性,這兩種矛盾的心態所造成的緊張狀態產生『擔心』(dread),也就是『焦慮』(anxiety)。 憂慮是走在罪前面的一種心理狀態,他可怕的接近罪,但卻不是罪。 過度自私與不信上帝為憂慮的原因,憂慮乃是一種試探,但卻不能以為是罪,因為信心可以澄清憂慮,信心可能可以使人不趨向罪,這個理想人對神有絕對安全感能勝過環境的不安。 不信靠上帝即是人過分自私,選擇自己而不選擇神,即是人過度自私。因為個人最高的自我實現不是把個人意志都摧毀光,而是自我意志順服在神普遍的旨意底下。這也說明為何基督信仰,認為不信是一切的根源。 原罪是自發性的罪,而非奧古斯丁的遺傳說,原罪是由憂慮自發而產生的,人憂慮自己的有限,過度自愛就會產生對神的不信,而這個不信自然產生罪。所以,人既然擁有自由,罪會從內在自發是自然無可避免的結果。
憂慮是人罪的內在原因,驕傲則是外在的表現形式。人的罪具體表現在三種驕傲上面。這三種驕傲分別是權力的驕傲、知識的驕傲與道德的驕傲。尼布爾將權力的驕傲分為兩種。一、人不承認自己軟弱的驕傲:人不知道自己有限,而妄以自己為生命的主宰,命運的支配者和價值裁判。二、想藉竊取權力已刻服或掩飾自己軟弱的驕傲:是一種權力慾望的驕傲,權力慾望是人因不安全感而引起,那些社會地位經濟能力較低的人,往往會遇到一種試探,圖謀操縱更大的權力來掩飾或克服自己的不安全感,人的權力慾望是因為不安全感而來。知識的驕傲是指人認為他的知識就是絕對的真理,而不知道他的知識是有限而偏頗的。人的一切知識都染上一種主義色彩,妄以為他的知識具有超越實際的真實性。他從某一方面取得有限知識,卻妄以為他是棕及知識。例如:歷史上,統治者為了鞏固權力地位,常常藉由思想來爲私利辯護,把思想當絕對真理就是一種知識驕傲。 ,人為何有這種驕傲,因為人不知道自己心智有限。道德的驕傲是指人有限的妄以為他的有限道德為終極的善,以為他有限的道德是絕對的道德標準,這是一種自己為義的罪。人以為他的道德就是善,並以為他真正了解什麼是善,因此人就不能在他道德標準中發現有限、無知、虛偽與自利因素,人必須承認他的道德是有限的,不是完全的。如果人自以為道德標準是絕對的,完全的,則必然認為自己是道德的,別人是不道德的,而「將邪惡都歸之於那不順服他標準的人」。例如,的僧侶高高在上,使「被統治者級屈服與種種社會不利中」。把教會當成「上帝國」,以為他的教義都具無上真理,他的一切行為標準都有無上道德權威,因此教皇可以提出「無條件的絕對要求」。這些都是靈性的罪。 由於人類的罪所表露出來的驕傲與其政治行為有密切的關係。尼布爾認為,當有罪的的個人或團體,憑專業知識與自以為是的道德標準,以保持獲取權力時,結果必不能寬容他人,而產生不公道。尼布爾的政治思想就是建立在這樣的人性論之上。
尼布爾的是以為中心發展而來,他關心上「agape」的愛(無私的愛)如何實踐於我們的生活中,因此他強調愛是十字架的基準,是生活的法則。愛能夠抗衡人的罪性,人類的自由特質僅能在愛中呈現出來。「agape」的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只為他人著想,但他認為這樣的愛難以在社會中維持,是因為人的自私與驕傲,而要有所突破就要靠基督的恩典,在基督面前人悔改,成為新造的人,得著新的能力已完成的愛,進入社群對抗集體的自私。 他認為沒有人可以完全順從上帝,要做到無私的愛總是會遇到阻礙,他稱這是個人的愛在群體中實踐的「不可能」。因此,「agape」的愛要轉化為互惠的愛。既然個人的愛無法完全改造社會,他認為社會的和諧就要由正義來引導,引出了「公義」的觀念。是愛在社會中的具體彰顯,它不等於愛,也不能與之互換,大致上追隨著愛,卻不能離開愛。只有愛使公義的內容豐富,但是單有愛並不能成就;公義若沒有愛,就不再是公義。愛與公義的張力形成了尼布爾的倫理與思想。
1930年代,尼布尔成为激进派的领导人之一。
在基督教现实主义的架构下,尼布尔成为美国在中的行为、、以及发展的支持者。但他也并不教条化,他反对。
它的Serenity Prayer常被引用,作为立志或获得内心的安宁。“Father, give us courage to change what must be altered, serenity to accept what cannot be helped, and the insight to know the one from the other.”(「上帝,给我那份平静,去接受那些我不能改变的事物,给我勇气,去改变那些我可以改变的事物,还有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或可译作「惠我以安宁,忍所当忍;赐我以勇毅,为所当为;更赐我以智慧,将两者区分。」出自《陈耀南读孔子》15.2条)另一个比较流行的版本是“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change,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美國历史学家形容尼布爾的思想遺產在美國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之间受到爭論,雙方皆想要主張他是代表者。著名的領袖牧師受到尼布尔的影响。外交保守主义者将尼布尔对于中遏制政策的支持作为道德实在论的例子;激进派则称赞他后来对的反对。
他对当代思想仍有重要影响。将尼布尔称为他“最喜欢的哲学家” 和“最喜欢的神学家”。在他的国际关系理论著作《人,国家和战争》借鉴了尼布尔的许多观点。沃尔兹强调尼布尔对的贡献,尤其是“人类完善的不可能性”。Andrew Bacevich的书《强权的限制:美国例外论的终结》13次提到尼布尔。
1964年,美国总统授予他。
黃昭宏,《尼布爾的政治思想─論基督教倫理與政治》(台北:使者出版社,1988),6-7。
Willis F. Dunbar, George S. May, Michigan: A History of the Wolverine State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1995; ), page 475.
Kenneth T. Jackson, The Ku Klux Klan in the Cit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reprint, Chicago: Elephant Paperback, 1992, pp.129,134-138, 142.
Mark C. Ebersol, Christian Fatih and Mans’ Religion (New York:Thomas Y. Company,1961),pp.137-140
Fascism Communism, Christianity Radical Religion, I(Winter,1936),pp.7-8
Man’s Nature and His Communities,pp.88-83;71
王崇姚,《神學家的世界》(台北:永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19-45。
徐國銘,《預定與自由的神》 (台中:浸宣出版社,1995),122-136。
黃昭弘,《尼布爾的政治思想》 (台北: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青年事工委員會,1988),51-62。
楊慶球,《二十世紀神學選讀》(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2010),244-6。
楊慶球,《二十世紀神學選讀》(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2010),247-8。
Matthew Berke, , First Things (November 1992).
Matthew Berke, , First Things (November 1992).
Paul Allen, , The Toronto Star (14 June 2008).
, "Pew Research" (26 June 2009).
Kenneth Waltz, Man, the State, and War, p. 33}}
Bacevich Andrew, The Limits of Power&#160;: The End of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p202 (index Niebuhr)
Reinhold Niebuhr
在內的著作和相關文獻
, an excerpt from The Irony of American History
collection, .
, Time Magazine Cover (Mar. 8 1948)
:隐藏分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病毒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