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戴耳棍可不可以不勇敢吗

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少数民族是带船型的帽子是哪个民族
少数民族是带船型的帽子是哪个民族
09-10-31 &匿名提问 发布
【童装】建国后到八十年代初 ,农村儿童多着手工缝制的衣裤。城镇儿童则多穿针织品成衣。八十年代后儿童衣着明显变化,八六年到九五年变化更大,而且城乡差距逐步变小。城里儿童多是穿拼图式和带拼音字母,数字,动物图案等智利开发型以及仿运动服式的服装。内外衣服布料的种类多,质量好。棉,纱,人造革,混纺,仿真皮的衣服样式也都比较新颖。春天多穿牛仔裙裤等质地较厚布料服装;夏季多是着针织套装和质地较薄的套裙;秋天穿茄克衫和运动服的较多;冬季各类羽绒服和太空服比较流行。改变了过去一服穿多季为一季穿多服。农村乡镇所在地的儿童服装和县城的差别不大,村屯的儿童还有手工缝制的,多数儿童穿色泽艳丽,易洗耐磨的化纤,混纺服装。城乡儿童春夏多戴儿童大沿帽,儿童礼帽和针织套帽。城镇条件好的一般穿球鞋和灯心绒毡底棉鞋。农村和城镇条件差的家庭一般是手工做的布夹鞋和棉鞋。八十年代末儿童的帽子样式多为各式各样的花帽。鞋为旅游鞋为多。 【学生装】解放后到六六年,学生一般着学生装,裙装,列宁装。七十年代学生服装比较单调,一般为篮灰绿学生装、军装、中山装。八十年代学生装多为制服、茄克、裙装、针织套装和运动服。八十年代末城镇学生开始穿校服。小学夏季男生着白的确良海衫半袖上衣,天蓝色裤衩。女生着白的确良海衫上衣,下一天蓝色百褶裙。中学生多为蓝色或绿色的运动服服。九十年代初开始校服均为篮绿红色运动服。人才春夏秋小学生穿牛仔服,喇叭裤,茄克衫,运动服,羊毛衫等。中学生穿夹克衫,西服,T恤衫,运动服,牛仔服。女学生春夏穿裙装的甚多。中小学生穿布鞋,皮鞋,凉鞋,旅游鞋等。冬学生着羽绒服,太空服,皮夹卡等。九五年后,学生着装的品种变化不大,档次,样式变化很大。九十年代末,高档套裙西服,饱暖内衣,高级超薄羽绒服也进了中小学校的校园。穿棉鞋,胶鞋,球鞋,棉皮鞋,皮靴的少了。多种多样的登山鞋,旅游鞋比较普遍。戴毛线织帽,夹皮帽,耳包,皮棉手套。女学生扎纱巾。 农村村社小学一般穿家做制春夏秋穿学生服,衬衣,线衣线裤,也有穿茄克衫,牛仔服,运动服的。女学生多着裙装。穿布鞋,胶鞋,人造革或塑料凉鞋。冬内穿毛衣,皮背心,棉坎肩等。外着对襟棉袄,棉裤。富裕家庭的也有穿羽绒服,太空服,皮夹卡的。穿棉布鞋,棉胶鞋,戴耳包,棉帽,棉手闷,手套。女生戴围巾和套帽。 【青年装】青年服装代表了时代的潮流。 建国后至1985年城镇青年穿中山装,列宁服,制服,茄克衫和棉皮呢大衣,方军服、棉外罩等。八十年代后,又增加了针织套装、运动服、牛仔服、羽绒服、羊毛衫、西服等。女青年穿裙装的较多。 年,西服占主导地位,中山装制服,列宁服明显减少。春,城镇流行风雨衣。呢、皮、针织裙兴起,与女式风衣配套。夏天流行涤纶乔其纱尼龙绸之类纱料衬衫。有蝙蝠衫过膝毛裙;有长于臂下的大外套;有上衣,裹裙加马架的三件套装;女式绣花、印花、条格花的旗袍和黑、咖啡、深蓝色女体形裤。同时还流行双面绸、彩旗绸、美丽绉等多种绸缎纱类短裙一度兴起。春秋流行款式新颖、衣袋新奇、过肩有点缀、色彩多种、小西服领的茄克衫。有旗袍式的连衣裙与马甲、胸花、披肩的针织、毛料、布料的套装。秋多穿运动服,茄克衫,T恤衫,西服以及粗线针织毛衣外罩。女青年流行体形裤。冬季穿羽绒服,皮茄克,晴纶仿军棉衣棉裤。1990年春与北京举办亚运会有关,县城穿运动服,牛仔裤和茄克衫的偏多。夏,女式套装同连衣裙,短裙,宽松外套相结合。同时还流行高弹长筒袜。冬流行茄克式羽绒服和县服装厂生产的列宁服式半截呢子大衣。 年春夏,县城内男女青年流行文化衫,印有中文,英文和汉字书写的流行词语的圆领衫,T恤衫。秋运动服比较普及。茄克衫,女式的套装,短裙,长裙西服和制服也占较大比例。冬,男女青年的羽绒服,登山服的比例明显上升。女青年穿皮大衣的比较多。但穿棉袄,棉裤,棉大衣的比例也不小。 1996年-2000年,城镇青年穿衣服种类繁多,样式新颖。春,秋以精纺细毛衫,毛衫穿西服,茄克和运动服为主。夏,女式的服装以连衣裙,旗袍,短裙和各类花衫为主。男以半袖衬衫、T恤衫和半袖背心为主。97年男女各式的背心和T恤衫都印有香港回归的字样。这段期间每年夏季都流行一种时髦的颜色。冬,各种各样的饱暖内衣成为多数青年人过冬的主要内衣并代替了棉衣。男青年穿大半截登山服和羽绒服的比较多。也有穿皮夹克,棉大衣的。女青年多是戴帽子的高档超薄的小型羽绒服和少量的登山服和皮大衣。穿棉袄,棉裤,棉大衣的比较少了。 九十年代男青年多穿三接头皮鞋,青年式皮鞋;三交叉、双条杠、网眼条编、镂空式的凉鞋;军勾、警勾、短靴、长筒靴、棉皮鞋、漆皮鞋等;旅游鞋、运动鞋和各种布鞋。女青年穿珠光鞋革、雅光革、黑色磨绒、合成革船型皮鞋。九十年代后期除少量的皮鞋外,多少青年人穿旅游鞋和登山鞋式的棉鞋。 男青年春季一般不戴帽子,夏天戴凉帽和旅游帽,冬天多扎毛线围脖。女青年围脖、围巾、丝巾多是条形、方形、三角形的,并印有条格、方格和印花图案。九十年代末冬季男青年一般也布戴帽子,多是用羽绒服上的民族代替。 城内青年着装追随潮流,赶时髦。以营业员、个体业主、青年工人代领潮流。追求新奇特,经常打破季节突破传统习惯。企业经理、机关企事业干部为高档型代表;宾馆、歌厅、发廊服务员为时髦型的代表。 农村青年春、秋穿毛衣毛裤或坎肩、毛背心。外罩多为制服或茄克服。夏,着衬衫、针织衫、长腿裤。女青年少量的裙装。冬穿棉袄、棉裤。外罩制服和茄克衫。室外劳动或出行穿棉大衣、棉猴。羊皮大衣。多穿皮鞋、合成革鞋、胶鞋、凉鞋、布鞋、军勾、警勾、棉胶鞋等。偏远农村仍有夏戴草帽,冬季戴皮帽、穿毡靴。女青年室外劳动和外出戴套帽或扎围巾。 【中年装】解放后至八十年代中期中年人春秋冬季多为制服、中山装、茄克衫和对襟的棉袄外罩和棉军衣、棉军大衣。 年城镇中年的服装也随生活水平提高发生变化。春秋流行茄克衫、羊毛衫、羊绒衫、牛绒衫、西服、休闲服、猎装、风衣、呢子大衣。夏,多穿衬衫、T恤衫。中年妇女穿裙装和旗袍式连衣裙的比较多。冬,穿羽绒服、皮茄克、皮大衣、军棉袄、军棉裤、仿真羊毛裤和三层饱暖内衣。90年代中后期中年人与青年人穿衣、鞋,戴帽差距逐渐变小。 农村中年人多穿城里过时服装或子女淘汰的衣服。夏,戴凉帽。冬,穿棉鞋、棉帽、棉手闷。室外劳动穿棉大衣。 【老年装】历史上老年多是中装。80年代中期老年服装样式明显增加。年县城老年人穿茄克衫、运动服、羊毛衫、休闲服、西服等。夏,穿衬衫、T恤衫、长裤和短裤等。冬,穿棉袄、棉裤、羽绒服、登山服和棉、呢大衣等。一些老年人穿子女淘汰的服装。经济条件好老年妇女着装讲究,花色、款式、面料以及做工要求较高。一些参加参加晨练的老年妇女穿宽松的武术和舞蹈服。 农村老年人穿中式单衣和棉衣。样式简单或捡子女不穿的服装。 【职业性服装】建国后到八十年代,工人一般穿蓝色劳动服,商业营业员为浅蓝色大衣。卫生,食品工作人员着白色大衣。八六年以后,工厂根据不同行业穿不同的服装。食品业的穿白色大衣,加工业的一般为深蓝色工作服,教师和商业营业员一般穿统一制作的西服。九十年代后一些个体加工业和服务业的工作人员也着统一的服装。超市的营业员和饭店的服务员多着红色,蓝色的套裙装,并配有马甲,有的还着唐装或绸缎的古装。一些手工业制作的小企业(如牌匾制作、家电维修、太阳能安装等)的工人浅蓝色的工作服,并印有公司或厂家的名字或产品的广告。公检法,工商,税务,食品卫生等部门按国家规定统一着装。八十年代末,物价,计量,土地,交通,运管,动捡等部门按省有关规定实行统一着装。九五年后,对统一着装进行了清理,除公检法、工商税务、技术监督、交通征费、食品卫生外,其他单位很少着装。 【少数民族服装】解放初蒙族,回族穿有民族特征的服装。到八六年后基本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在节日时蒙古族男女穿民族穿丝绸布料大袍服。扎红绿腰带。男人喜欢戴黑篮褐色的圆锥型的立沿帽,穿长筒靴子。妇女喜欢戴头巾或臃红蓝色的布包头。回族喜欢穿白色的衣服,戴白色的帽子。境内满族服装已和汉族同化。 二饰物 解放前,少数富户人家女子戴金银玉的耳环,手镯等饰物。贫民家的也有戴铜耳环和手镯的。儿童有戴银铜铁的长命百岁锁的吉祥物。解放后逐年减少,文革开始后各种饰物绝迹。八十年代初逐渐兴起。到八六年县城内的女子多佩戴金耳环,耳钉,耳坠和各种各样的金戒指,戴金项链也比较多,戴金手镯的少。戴银质的也比较少。个别男人戴较大的金戒指以显富,一般反被人们瞧不起。农村戴金银饰物比县城的少一些。1992年开始流行金银首饰,一般以戒指,耳环和项链为妇女的主要饰物。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苗族服饰介绍 1 下一篇文章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南蛮传》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苗族服饰是一种原始苗族人民的符号和象征,是一种规则和历史的存根,一种无字的历书,一种无声语言和标志。苗族服饰由于性别、年龄、婚否等情况而不同,并且有地区差别,但都保持一种从古至今的传统款式。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百褶裙,图案花纹色彩斑斓,多刺绣、织锦、蜡染、挑花装饰。衣裙颜色以红、蓝、黄、白、黑为主,保持了苗族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的传统。服饰用料则以居住地出产的原料为主,多以棉、麻、毛等经过家庭手工作坊精编细织而成。苗族男子的装束则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我们所说的苗族服装的款式多样,主要是指苗族女性的节日盛装或者叫礼服。苗族服装按地域可分为五种型制:黔东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西型和海南型五种。黔东南苗族服饰:流传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6个县市和都匀、荔波、三都、兴仁、安顺,广西融水、三江等区域。上衣有大领对襟或右衽半身。百褶裙长短不一,佩戴各式围腰和绑腿。发髻也有较大差异。黔东南苗族服饰大约有30多种款式。黔中南苗族服饰:主要流行于贵阳、龙里、贵定、惠水、平坝、安顺、平塘、罗甸,云南的丘北、文山、麻栗和广西隆林等地。其特点是以黑、白、蓝色线绣衣裙或蜡染。大领对襟开,百褶裙,包头帕或头巾,髻发。黔中南苗族服饰有5种款式。川黔滇苗族服饰:主要在川南、黔西、黔西北和滇东北、桂西北以及云南昭通、威信、楚雄、金沙等地。衣料主要是麻布,服饰色彩较浅,蜡染工艺普遍。服饰和发型多种多样。湘西苗族服饰: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松桃、四川秀山、酉阳、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有多彩头帕和变型式样,服饰亦有8种。海南苗族服饰:由于海南苗族受当地黎族服饰的影响,苗女穿右偏襟长及膝部的长衫,仅一扣,无领,蜡染短裙,以黑、红色为主,花纹较少,束发,包一绣图案花纹的头巾,外面再盖一条绣有花边的尖角头帕,套上一条红带子垂在背后,显出与其他地区的苗族服饰的非常不同。 苗族刺绣             苗族小朋友 苗族没有文字,她把服饰作为载体,因而苗族服装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很高的美感或观赏价值、很深的文化内涵,它还有很高的制作工艺水平。苗族的蜡染和刺绣艺术就代表了苗族服装的制作艺术。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一般的苗族蜡染是先在整块的布上绘制各种图案,然后再进行染制。苗族刺绣技法多样,图案丰富。据统计,苗绣技法多达十二种,有平绣、挑花、锁绣、堆花、贴布、打籽绣、钉线绣、辫绣、绉绣、锡绣、马尾绣等;色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红色调,一种是紫色调,底部基本上都是黑色;图案也是极为丰富的,有各种花卉、稻谷、鱼、鸟、龙、凤,自然界里有的都能用来作为图案绣在衣服上,还有很多刺绣图案把传说故事都用在里边。苗族刺绣的使用主要是作为苗族服装中头巾、衣领、衽襟、袖腰、袖口、衣肩、衣背、衣摆、腰带、围腰、裙子、裙片、裹腿布巾、鞋子等部位的装饰。 苗族服饰的图案,是穿在身上的一部民族史书:褶裙上的彩色线条,是一条条河流,一条条山路;背牌上的回环式方形纹,是曾经拥有的城市,有街道、城墙、角楼;那披肩上的云纹、水纹、棱形纹,是北方故土的天地和一丘丘肥沃的田土;花带上的“马”字纹和水波纹,是苗族祖先迁徙时万马奔腾过江河的壮观气势……苗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绚丽多姿,色彩斑斓的独特服饰;它把我们带入了苗族的历史博物馆,向我们讲述着那美丽动人的“蝴蝶妈妈”的故事……参考资料a href=&.miaoling&.miaoling/a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满族,历史上的女真人,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满语中是&吉祥&的意思,1911年辛亥革命前称&满洲族&,辛亥革命后才改为&满族&.目前,我国满族人口近千万人,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满族历史悠久,其先民可上溯到商周时(3000年前)的肃慎,汉至两晋时的挹娄,北魏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镆褐,北宋至明朝时的女真.7世纪末,8世纪初曾建立过渤海国,12世纪建立了金国.明万历16年(1588),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落,创立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后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天聪9年(1635),皇太极废旧名,改称&满洲&.现在的满族是后来住在黑龙江中下游和松花江,乌苏里江等一带的女真族发展起来的.另外,目前满族人中的小部分实际是蒙古人和汉族人,只是因为他们的祖先加入了清朝军队的&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成了旗人,现在就成了满族人.满族的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现在只有黑龙江省某些边远的满族聚居村屯中的少数老人会说满语,使用文字为满文,是16世纪参照蒙古字母创制的.现在满族普遍习用汉语,汉文.满族从事农业,一部分饲养蚕,栽种果树.满族人的文化源远流长.&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语言学家罗常培,著名作家老舍,书法家启功,戏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等,都是满族杰出的知识分子.满族历史悠久,不但文化发达,其服饰也高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历史上曾对我国的服饰发展有过很大影响.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政权,推行八旗制度后,满洲人均在旗,故他们所穿的袍服便称为&旗袍&.满洲贵族入关统治全国后,清太宗皇太极认为清朝皇帝应当维持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尤其是维持统治者的民族标志的服饰制度,以此作为固国之本.于是便着手制定和完善清朝的衣冠制度,并三令五申,不许王公大臣学汉人穿褒衣博带,宽袍大袖的服装,要求在宫廷里的侍女,奴仆都着满洲服装,汉人成年男子衣着,发式必须遵从满洲的习惯,只有在死后入殓殡葬时方可用汉人衣冠.满族有尚白习俗,以白为洁,白色象征吉祥如意,所以,他们常在红色或其他颜色的旗袍上镶白花边.习俗: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忌讳: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 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服装:旧时满族男子留发束辫,穿马蹄袖袍褂,女子穿宽大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清代满式服装曾流行全国,现在与汉族服式一样了。满族妇女不缠脚,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图为一位满族新娘正在梳理她的结婚发式。旗袍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绣有精致图案。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袍和一袭 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婚俗: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 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 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放定:即递财礼。分放大定和放小定两种。放小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亲时,得到财物。放大定叫做“过大礼”,俗称“下大菜”,就是选择吉日,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 结婚前一日,送亲的要喝“迎风酒”。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彩车到新郎家时,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火盆上经过,俗称&过火避邪&。为赶走或杀死随轿而来的鬼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接着,新娘被人扶出轿来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拜完北斗后举世闻名行“撇盏”仪式。即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猪肘一方、酒三 盅、尖刀一把,萨满单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满语念经,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抛向空中,同时端酒盅齐把酒泼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使他们子孙满堂,白头偕老。举行完以上这些仪式后,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搀进洞房。新娘过门坎时,在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新娘必须从上面跨过去。新房的床铺必须全科人铺设,洞房铺好后要在房内奏乐,称 “响房”。新娘入洞房时,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挂在新娘的前胸后背。接着,另一小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面盛有米、钱等,新娘或抱在怀里,或夹在腋窝,俗称“抱宝瓶”,又叫“抱保媒壶”。当新娘在床上坐稳后,新郎用秤杆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布揭去,叫做 “揭盖头”。接下来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长寿面或子孙饽饽等。    食俗: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梁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干饭。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 ”。东北大部分地 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梁米饭或玉米馇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这种吃法多在夏季。 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较著名的还有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北京小吃墩饽饽,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饽饽,湖北荆州小吃猪油饽饽等。    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没有新鲜蔬菜,满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蔬菜。据传用腌渍的方法储存蔬菜,始于清顺治年间。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满族人民爱吃猪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辽宁沈阳市的满族餐馆那家馆有100多年历史的,该店经营的白肉血肠,被誉为正宗的满族风味。    典型食品:满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    ①白肉血肠。    ②火锅。满族传统风味菜肴。    ③酸汤子。辽宁岫岩满族的典型食品。    ④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
   节庆: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 “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牋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 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佛朵”是满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根据满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表明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 端午节:满族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其风俗与汉族相同。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    中秋节:满族人家过中秋节也吃“团圆饭”。此外,月亮初升之际,还要供月。即在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 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 “送灶王爷”。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长、短袖之分之外,还分皮、棉、单、夹数种,便于在不同季节穿用。经过不断改进的旗袍,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式,也称发冠。类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约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上面还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这种高底鞋走起路来显得姿态优美。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满族的帽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过去,满族人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称“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底边镶一约3厘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冬春时一般用黑素缎为面,夏秋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俗称“算盘结”。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标志”,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也有小银片、玻璃的。相传这种帽最早始于明代初期。因其为六瓣缝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故盛行起来。满族入关以后,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取其“六合统一”之意,开始戴用此帽,而且颇为流行。现在,在有关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电视、电视剧中,我们仍能经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满族男人多穿双脊脸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种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缎布料。鞋前脸,镶双道或单道黑皮条。鞋尖前凸上翘,侧视如船型。妇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绣花卉图案,鞋前脸多绣有“云头”)外,还有一种“千层底鞋”。“千层底鞋”用多层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为布料,一般不绣花卉等图案,多在劳动中穿用。 还有一种很有特点的鞋,叫乌拉(靰鞡)鞋,多为满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乌拉)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和跑冰。 住行 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门向南开,高大宽敞。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火炕,满语称“土瓦”。从堂屋西墙开门为里屋,为南、北、西三面构成“万字坑”或“蔓枝炕”。满族尚右,西墙供祖宗牌位。西炕为窄炕,不住人,下通烟道。南北对面炕。上铺炕席,或糊炕纸刷油。炕梢置衣柜,柜内装衣物,柜上叠置被褥、梳妆用品。夜间长辈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寝时,头朝炕外,脚抵墙,对防寒和呼吸新鲜空气颇为适宜。墙壁多贴有纸画。为御北方寒冷,有的还建有火地。屋外西山墙头砌有圆形烟囱(满语称为呼兰),高出房檐数尺。烟囱根底有窝风窠,以挡逆风。南北墙上有窗,窗户纸糊在窗棂外,多“高丽纸”,纸上淋油或盐水,免得为雨雪淋湿脱落。窗棂及门上亮子窗棂构成各种图案,美观牢固。窗户分上下两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风。房梁上常悬有悠车,婴儿放在悠车里。炕上摆有长方形的炕桌,吃饭时围桌盘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铺有毡褥子以待宾客。房棂、椽、栋多有雕花油彩。厢房则设碾房和仓库(满语称哈什)。房外四周环砌围墙。院内东南竖“索伦杆”,杆上有锡斗,杆下放三块石,称为“神石”。杆后是一面用砖砌成的壁墙,墙头饰有雨搭。 过去,城中的富贵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门多为三间屋宇式建筑,正房三至五间,东西厢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间,四周围以砖墙,门房两侧设有石礅,称为上马石。有的四合院分为前后两院。满族的这些民间居所式样,大部分保留在东北的满族聚居区。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传统建筑方式外,绝大部分已建造成更为宽敞明亮的现代式房屋。 为适应山区和林海雪原居住环境,满族聚居地区的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有马车、爬犁、独木舟和桦皮船等。爬犁(满语称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将两根树干用火烤后弯成弓形,上端翘起,贴地部分宽约1米半,上面铺板或做成箱式,驾以马、牛,载人载物极为轻便。目前只在较寒冷的北部山区偶尔使用。满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独木舟(满语称威呼),由粗大原木凿空而成,可容数人。还有一种桦树皮船,制作较为麻烦。先做龙骨,里外附上桦树皮,一人可以扛着行走。相当轻便。现在已经不多见,被现代船只所取代。 礼仪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形式为弹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弯,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并问安。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则推谢再三,男方家坚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此时要议定婚期。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由于各地区满族风俗不同,也有新郎与迎新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还有的地方有&旗俗不亲迎&之说)。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坐帐时“开脸”,换头型。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这些繁杂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满族聚居地区已经简化,并且融合了现代形式。比如插车,演变为男女青年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各自由婚庆队伍陪伴,从自己的家里出发,行进至中途相遇时,两人交换自行车或摩托车,再一同到新郎家。还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变为新人拜双方父母。虽然有变化,但仍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满族的婚姻仪式因居住地区不同而略有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满族的育儿习俗比较特殊。生男在门左挂弓箭,生女在门右挂彩色布条,娘家送一个悠车。生儿三天时,亲朋送贺礼,俗称“下奶”。并举行洗礼,称“洗三”。满月时要请客人来“做满月”,并将弓箭或布条取下挂在“子孙绳”上。百日时,要用从各家要的彩布条编成锁,称挂锁。周岁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让孩子“抓周”。一般在16岁时,男孩剃发,女孩盘发髻。至今在东北满族聚居区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满月”、“抓周”等传统习俗。 葬俗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土葬和火葬历史都很久远。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另外,八旗将士在清初战死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发展为以土葬为主。丧葬仪式是,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屋内停灵,一般在7日之内。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灵幡用3尺左右的红布制成,上缀以黑穗,悬挂在院中高杆上。满族人用的棺具形状特别,上部隆起,上宽下窄,称“旗材”。 停灵期内合家举哀,举行祭奠。入殓时棺内放金银等物,贫者用金银箔元宝代替,口含铜钱或玉器,灵具放在院内灵棚内。出殡多选阴历单日,抬灵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殡后要感谢帮忙的人并请吃饭。下葬后,每7天到坟上烧一次纸,连烧7次。百日时要烧百日,周年时要烧周年。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清明节要上坟,烧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来,满族的丧葬又改为火葬为主。但祭奠亲人的仪式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传统,如清明节烧口袋、插佛托、烧七、烧百日、烧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满族禁忌较多。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传说努尔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兽,尽可以打来吃,但是,今后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义犬。&从此爱犬、敬犬便成了满族的习尚。另外,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
我们确实不吃狗肉,至少我不
满族历史悠久,肃慎——娄挹——靺鞨——女真——满洲他们忌口,不吃狗肉:由来有两种:1、萨满教习俗;2 、有一个“忠犬救主”的故事,大概是努尔哈赤在战场上曾被自己的狗从雪地中救出。(我亲向于第一种说法。) 他们的习俗与汉族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大概在农历十月十三他们要过颁金节,那天他们载歌载舞,很热闹,但具体怎么由来,我不太清楚。注:而“颁金banjin”在满语中是诞生的意思。不好意思,刚看到一楼的帖子,“颁金节”原来是满族命名的日子,呵呵!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