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天hiv检测试纸"阴",

欢迎您, !|
||||||||||||||||||||||||||
多家知名企业果汁生产黑幕揭开:都是&瞎果&炼成的
国际金融报 潘洁
字体:&&&&中金在线微博微信
扫描二维码
中金在线微信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近年来,一向被视为健康饮料的果汁,正逐渐取代碳酸饮料抢占市场,而越来越多的果汁企业也纷纷争抢这块有着巨大前景的“蛋糕”,然而果汁行业每年被曝出的质量危机事件,也折射出国家相关机构对果汁生产监管不力。近日,多家知名企业果汁生产黑幕揭开――
  9月23日,在香港上市的汇源果汁、安德利、海升等多家果汁企业被曝出,从果农处收购廉价“瞎果”生产果汁。所谓“瞎果”,即由于各种原因腐烂变质、或未成熟之前就跌落的水果。昨日晚些时候,国家食药总局官网公布称,已紧急部署安徽、江苏、山东等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开展调查,并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昨日,汇源果汁回应《国际金融报》称,经核查,公司不存在使用变质水果加工果汁的情况。截至发稿,记者并未联系上其他企业给予回应。
  薄利多销
  据报道,上述果汁企业通过厂房所处的水果购销中心或水果行作为中间人,向果农大量购买“瞎果”,再用来制成果汁或浓缩果汁。报道引述负责运送的货车司机的话称,“瞎果”送到果汁厂后,便会倾倒于厂内的果槽中,然后用可能含有消毒杀菌成分的清洁水冲洗,水果腐烂部分便可能被冲掉,之后就直接送入榨汁机。
  报道称,果汁企业收购这些品质不高的水果榨成果汁或是浓缩果汁,减少了不少成本。原料成本的低下,为这些企业的终端产品创造了相当的利润空间。而在这个利益链最上游,果农和水果购销中心的商贩们也在依靠大量的“瞎果”赚取利润。据悉,收购一吨“瞎果”价格在400元,而果汁企业收购“瞎果”的价格基本在450元/吨左右,其中50元的差价仅仅是毛利,还不包括油费和装卸工人的人工费等,但对于果农和商贩们来说,这种生意靠的就是薄利多销。
  资料显示,中国海升果汁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陕西海升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浓缩苹果汁、浓缩梨汁和苹果香精三大产品的全球最大供应商,并且还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雀巢等知名品牌有着密切的商业往来,并为这些品牌企业提供产品。知情人士表示,目前市面上热销的冰糖雪梨等以梨汁为卖点的果汁饮料,有部分就是由海升所提供的。而烟台北方安德利果汁股份有限公司,则是中国浓缩果汁行业首家上市公司,主要生产浓缩果汁、果浆、果干、香精和果胶等产品。据报道,目前公司九成以上的产品出口到北美、欧洲、亚洲、大洋洲、非洲等市场,也与多家知名食品及饮料企业建立长期的业务关系,出口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监管缺失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饮料行业总产量为13024.01万吨,其中,国内果汁和蔬菜汁饮料产量为2229.17万吨(主要为果汁饮料),占饮料总产量的17.16%,较2011年增长16.09%。根据AC尼尔森数据,2013年上半年,国内果蔬汁的销量达44亿公升,较上年同期增长7.3%。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2年,国内饮料行业的销售总额中,果汁占据23%,已经超过碳酸饮料,且接近饮用水。并且,在国内居民消费升级、健康意识增强两大因素作用下,未来果汁尤其是中高浓度果汁的市场需求会更加旺盛,整个行业的发展空间较大。
  记者注意到,目前我国果汁行业的监管标准也十分模糊,包括产品中果汁含量、原料接收、挑选清洗、罐装等,亟需严格规范和制定一套完整的管控体系。向健军表示,果汁行业作为农业的下游加工行业,原材料问题最为突出,主要包括使用劣质原材料、农药残留两方面。“虽然这两方面国家有监管,但还不到位。就原材料问题而言,相关部门不应局限于终端产品的抽查,而应该进行过程监管。”
  此外,果汁实际含量与标签中标识不一致,也是多数企业惯用的手法。他表示,不少企业偷工减料以降低成本,获取不法利润。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相关标准并确定检测方法,创造有标准可依、违规必究的行业环境,从而督促企业正常生产。
  相关专家直言,目前中国的果汁行业,除浓缩橙汁、橙汁及橙汁饮料果汁含量的测定有国家标准外,其他水果浓缩汁、果汁和果汁饮料果汁含量测定均没有国家标准,企业也均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生产。在国际市场上,HACCP体系被公认是确保安全的检测模式,其对整个食品链(包括原辅材料的生产、食品加工、流通乃至消费)的每个环节中的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进行分析、控制以及控制效果验证。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其在国际市场上被认可和广泛使用,不少中国企业均因不符合其严格“考核”后被罚款或退货。
中金在线推出"微行情"服务啦!关注中金在线微信,您可以随时随地发送股票名称、简拼或代码,1秒便可查到最新行情;发送"黄金"、"白银"、"利率"查询贵金属报价和基准利率。快试试吧!
微信关注方法:1.扫描左侧二维码;2.搜索"中金在线"(cnfol-com)关注中金在线微信。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频道文章精选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微信扫描二维码,体验微行情服务,速查股票、利率、贵金属行情原标题:工科院系男生成"国宝" 浙江高校社团"阴盛阳衰"0原标题:工科院系男生成"国宝" 浙江高校社团"阴盛阳衰" 林静是浙江传媒学院微记者团负责人,她说,因为学校性质的关系,传媒女生人数是男生的2倍多,一般看到有男生来面试,只要没有特别突兀的地方,基本上都会要。“毕竟,社团里总有许多女生干不了的事。” 尽管如此,林静说,在各个社团露面的还是以女生为主。 男生们都去哪儿了?采访中,大多数同学认为,学生组织、社团的这种“阴盛阳衰”、男女比例失衡的很大原因是:男生们太宅了。 朱双鸣是浙江一所高校环境资源专业的学生,在他看来,游戏是让许多男生足不出户、成为外卖党的主要原因。
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男生们每天在寝室里打游戏,追求在队伍中做主力,拼命练技术。“我有个同学平时不见早起,但是居然为了一个游戏皮肤,早上6点准时起床。” 除了游戏宅,还有技术宅、创业宅。浙江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王利忠说,像他们这种专业,没有必要在社团中取得多大的成就,更多地还是看个人实力。“因此,我的许多同学,平时会在寝室里研究各种代码和计算机方面的处理,也有许多人早早就在外面实习。还有的同学,则选择提早创业。” 另外,浙江农林大学宣传部一位负责人认为,高校学生中,男女生比例失衡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据介绍,在浙江农林大学今年录取的3710名新生中,男生只有1500多名,而女生占了2100多名。因为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衡,不少文科类专业甚至被戏称为“女儿国”。在比例最为悬殊的外国语学院,其中一个班27位同学,男女生达到1∶26,成为典型的“淑女班”。
据2012年的有关数据显示,全国大学普通本专科生一共有2391万余人,其中女生人数超男生64.78万人,占51.35%;全国硕士研究生人数143万余人,女硕士比男生多了4万人;全国成人本专科生一共583万余人,女生比男生多50多万人。“以前工科院系女生是‘国宝’,现在文科院系的男生成了‘国宝’。” 浙江工业大学周琼老师认为,社会上或者学校的社团女生越来越突出,男生反而竞争不过,这已经慢慢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女生在心智、性格以及综合素质方面优于男生,这种“阴盛阳衰”的现象折射出一种竞争的现实。在她看来,女生超过男生,是一种社会进步。 “男生的思维比女生大气很多,会站在全局宏观地考虑社团的活动,但很多时候想法跟不上行动的实践,而女生比较细心,愿意把活动的细节落实好。更重要的是女生生性比较能够照顾他人感受,亲和力高。”这是浙江传媒学院微记者团负责人林静眼中女生做学生工作的优势,也是许多男生不敌女生的原因。 面对来势汹汹的女生潮,也有一些高校的学者对此表示了担忧。部分学者认为,现行的教育观念和选拔模式相对更适合女孩子的性格心理特点,而天性独立爱冒险的男生容易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这让喜欢冒险的男性完全败给了喜欢按部就班的女性,从长远来看,它会扼制创新,影响国家的竞争力。 黄明海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三学生,虽然专业里53个人有42个女生,但是他却成为了女生们心目中的“黄妈”,料理专业大小事务只有他最拿手。“‘黄妈’上节课重点是什么呀?”“‘黄妈’期末复习资料帮我们去打印一下吧!”……大学两年下来,黄明海已经习惯了为班里的“女儿们”操心。 对于他来说,“万花丛”中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不适:“关键还是要看男生自己是否用阳光的心态去面对大学生活,很多时候女生也能激发男生的责任感。”
(来源:中国青年报)
稿件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王辉
最新图片文章月度关注热点
&我与中国公路&,稿件请发布到本贴内
从征文启事发布至今,陆续有作者给我寄来他们的稿件。
我将这些稿子转贴到此,欢迎大家跟贴。
五柳生 ( 13:10:36)
爱并“恨”着的《中国公路》
不知不觉中,《中国公路》走过了10年的历程。而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也已经8年了。这8年我和《中国公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可以说,《中国公路》帮助着我成长,我也见证着《中国公路》的成长,这是一本令我爱并“恨”着的杂志。
8年前,当我大学毕业来到公路部门上班时,首次看到这本设计精美、内容丰富的刊物,感到非常亲切,当时就想,这是一本公路人自己的杂志,自己注定要和她结下不解之缘。
我大学读的文科专业和公路一点不挨边。到公路部门工作后,开始从事秘书工作。为了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了解业务知识和行业动态,就必须多看看行业的报刊。而《中国公路》作为全国公路行业惟一一本专业刊物,就成了我尽快进入工作角色的最佳载体。那时的《中国公路》,虽然还只是月刊,页码也只有60来页,但内容非常丰富。既有上级精神,又有各地动态;既有新闻报道,又有专业论文;既有公路业务,又有文学副刊。里面的文章我大多都认真地读了,有的资料我还搜集起来,以备将来使用。正因为有《中国公路》的帮助,我较快地进入了工作角色,起草的一些公文也得到了领导的表扬。后来,我又调到上一级机关从事宣传报道工作,和《中国公路》的关系更密切了,每到刊物出版的日期,我就盼星星盼月亮般地盼着她的到来。现在,在我办公室的橱子里存放着所有搜集到的杂志。除了从中学习了解知识外,我还尽自己的能力,不断向她投稿。在编辑老师的润色下,在上面发表了几篇拙作,也获过几次编辑部评选的奖。我深深地爱着《中国公路》,是因为她帮助着我成长。
长期阅读这份杂志,杂志上的每一个名字都让我感到很亲切。在编辑的名单上,有一批自杂志创办以来一直坚守阵地的老将,一些熟悉的名字消失了,也不时会出现一些新的面孔,我知道,这背后是编辑人员的坚守与流动。通过平时的工作交往和参加杂志社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我认识了这上面的很多人,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现在,杂志社又多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中国公路网中路社区,本人忝为一个版的版主,有机会认识更多的朋友,读到了许多非常精彩的帖子,让我受益匪浅。尽管这些网友绝大多数未曾谋面,但通过帖子的交流使大家早已成为了知心的朋友。如果有一天网友们见面时,说起自己的ID,对方一定不会有陌生感,就像老朋友一样,拍着对方的肩膀道:“原来是你!”。我深深地爱着《中国公路》,也是因为她让我结识了更多的同行朋友。
爱之愈深,恨之愈切。这些年来,《中国公路》一直在发展,从牙牙学语到豆蒄年华,从丑小鸭变成了美天鹅。但毋庸讳言,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一度出现了定位摇摆模糊,广告盖住了内容等问题。作为一个非常热爱她的读者,我恨不得刊物能够健康发展,能够在行业内占据绝对的位置,所以也就常对一些自己认为影响刊物发展的问题发表看法。特别是杂志社办了个网络论坛后,我更是直言不讳,接连在中路社区《中国公路》编读热线版块上发了10个帖子,“炮轰”杂志,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也引起了杂志社领导层的关注,《中国公路》2002年第十五期还专门刊登了一些意见。有些意见固然不太切合实际,但杂志社这种求谏若渴的作风令我们感动。我一直以为,朋友不是贵在互相吹捧,而是能够经常直言不足。
我记得杂志社当初有过这样一段话:因为我们年轻,所以我们稚嫩;因为我们稚嫩,所以我们具有无限生命力。而现在,杂志已经不再年轻,真正要具有无限生命力还要靠成熟。在传媒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希望成熟的《中国公路》能够纵横捭阖,再创辉煌。
五柳生 ( 13:11:45)
贵刊您好: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亦是一名远在塞北的为公路事业默默付出的普通公路工人
.于贵刊的偶然相识让我对我的职业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对我的职业更加的热爱.那是在
2004年的4月中旬,我在办公室看到了一本订装相当精美的<<中国公路>>杂志,
虽然曾经也是非常的热爱自己的职业,但知识一名普通公路工人的我只是做好自己本职工
作,并不了解太多公路方面的知识.当我一页页翻看着<<中国公路>>杂志的时候我才
发现中国公路事业的发展真是太迅速,我们国家的国力也真是越来越强大.<<中国公路
>>杂志我觉得把我们国家天南地北的热爱公路,关心公路事业,关心<<中国公路>>
杂志的读者们的心连到了一起,让大家更多的了解中国公路快速发展的历程,以及我们国
家公路所面临的种种息,怒,忧,思在<<中国公路>>杂志的内容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公路>>的每一个专栏都给我很大的新鲜感,很大的可读性与思索性.也让我干
涩的思维空间灌进了更多,更详细的有关公路事业的太多太多的理解和对中国公路事业的
美好明天的祝愿!
    <<中国公路>>杂志专栏中如开工快讯,让我觉得国家建设事业的大力支持以
及将越来越多的连接着天南地北的高速公路在五千年华夏大地上频频相连,使得我们国家
的经济更加快速的发展.还有新技术产品专栏,大量的有关公路方面的信息让我目不暇接
.感受着国家及地方对农村公路的关注,让公路通的家门口,使农民奔向小康的步伐又有
了新的加速度.科技博览专栏让我不得不对那些为地理环境恶劣的地方依然能够架起"虹
桥"的设计者及施工者们佩服的五体投地.太多太多的新闻传真让我更加了解了关心国家
公路事业的人们对我们国家公路的关注.如果想把<<中国公路>>杂志的栏目一一写尽
,恐怕我是没有那个能力了.只有更加关心,关注<<中国公路>>杂志,才能让我们更
多的了解中国公路的美好的明天!
    最后,祝福我们祖国公路事业与<<中国公路>>杂志的前程更加灿烂辉煌!让
我们一起努力吧,为我们祖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贡献我们一份微拙的力量.我坚信国家的未
来就象歌中唱到的---明天会更好!
五柳生 ( 13:12:57)
22岁那年,正值县城面向农村招工招干,教育、民贸、厂矿的人事负责人找到我家,说是将我招到他们单位去工作,也许是祖祖辈辈肩挑背负的缘故吧,都被我谢绝了。那时,我的视线只停留在公路上的每一颗砂粒上.命运,如此巧合,缘于公路部门催督民工建勤代表工上路时,村里将把这一使命落到我头上。接到队长的通知,我二话没说,打上背包,义无反顾地走出了那座生我养我的大山,走出了乡亲深深的叮咛,去到一座离家较远的高山峡谷养路。
踏上养路征程的那一刻,我曾对自己说,我已不再是从前那个在母亲呵护下任性自负的男孩,当养路工,就得是条汉子,顶天立地。所以就在别人瞧不起养路工的那个时刻,一些人热嘲冷讽,用鄙视的眼光盯着我,说句不中听的话,说我贱,我觉得贱的有价值,无怨无悔,更是热爱公路羡慕这份职业,自此离开了父老乡亲,独自去远方的径途寻找自己年青的梦。
承担民工建勤代表工不到一年,我被招工了,当思绪再次轻轻撩过哺育自己走向成熟的道班房,当回忆曾因创造自己的路而遭到冬季的冷薄,那耕耘或收获的情景,总会感动自己,让自己的泪水因它开放,又因它收藏。
那时,我曾站在道班门口山坳上,用心去诉说自己,以砂石般的诚实归宿于公路,向路过的车辆和行人抛洒满腔的诚心,让沧桑的手指拽起西天的落日,用燃烧的爱心体味车轮流过的声容。这就是自己最初的选择,也是自己一度凝固了的希望,更是生活在道班,青春在路上,辛勤劳作后被煮沸了的爱路之情。
在209国道,楼停坳道班那段紧张忙碌的日子里,仿佛自己置身离道班三尺之地,所有的心情都融于阅读书章报杂,常将书章报杂催人奋进,我从报杂中尝到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甜甜滋味,就想购书,订报杂,静躺悠然,品味书香。书报读多了,奏乐有了激情,搞文艺创作增添了灵感。然而,当时正值10年间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适逢凤凰大兴油路工程建设,我被分派当了一名施工员,驻守在工地,白天把握施工技术,检验质量,夜间计算工程数量,统计施工进度,忙得不可开交,尽管如此,书香余气如魂牵梦绕。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后丰富多彩现实生活的涌现,中国公路杂志的诞生,又使我凝固在这本杂志上,爱不择手却愿意不辞辛劳地耕耘,甚至呕心沥血,也在所不疲,缘于心中殷殷期待日后的收获。从此,我与中国公路杂志结下不解之缘,除单位订阅外,每年都坚持订一份,用心扩充自身知识的不断积累,攻克工程施工技术难关,心底又欲然再次滋生强烈的业余写作欲望,去呕歌公路建设者们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精神。第一次写成一篇两三百字的消息稿寄出后,居然一帆风顺地见诸报端。也许是多年舞文弄墨获得小小名气,而后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工作环境,由养路工、施工员调换到办公室工作,在文墨的薰陶下,已成为多家报刊通讯员。
握笔为文一幌已过去整整16载,发表了诸多难登大雅之堂的州、省报刊和国家部级报刊的稿件,其体载有公路建设、养护方面的消息、通讯、小言论,还有报告文学、散文等副刊作品。16载的寒暑,虽然未曾撰写出轰动文坛的扛鼎之作,最高级别的荣誉证书也仅是评上湘西州团结报优秀通讯员、省公安交通报优秀通讯员,全国公路系统优秀通讯员。世界优秀专家人才荣誉证书和中国公路杂志社大路论坛三等奖。但却深深地领悟到为文的甘苦,文为路增色添了彩。
每当夜深人静万家灯火熄灭之际,自己总是面对孤灯冥思苦想,一旦降临灵感觅到佳句,行文如流水,驿动的心境伴随着主人公情感变化而默默涌动。文稿幸获编辑赏识刊发,凝是当时的铅字和上世纪90年代普遍推出的电脑照排出自己熟悉的拙作与姓名,欣赏快慰泛涌心头,笑意写在脸上,犹如一个农民面对辛勤劳作获得的累累硕果。当然,也有如投寄的稿件一去黄鹤杳无音信,袭上心间的失落感久久难以平静,惟有暗恨生性愚钝、秉性不佳。
夜深人静,时而又回想起那曾工作和生活过的青瓦房,用过的卷口铁铲,补路的竹耙,扫路的扫把,巴堆满成自己书箱里许许多多尚未发表的散文诗,那曾相恋过的姑娘,还在相思树下睁大眼睛,等候飞鸟的返程,聆听一个曾自称为缪斯追随者的诗,那曾关心过自己的道班长和同事,有的与命运挑战,承受岁月的狂风暴雨,有的面对生活,用多彩的蜡笔,绘就了美丽的前景。有的从初春走到了暮秋,可心境还如大海般宽阔,有的乘长风破万里浪,捡回了一串串失落的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栗”。这是古代科举制度下读书人以文入仕谋取荣华富贵的真实心态,实属对读书做学问的亵渎。愚以为,写作是生活的一种心态,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更是自己灵魂深外的真实再现。尽管本人已步入“花甲”之年,但仍将矢志不渝地沿着这条崎岖道路走下去,加速科学知识更新,不当现代文盲;尽管路上荆棘遍布,或许永远没有终点,我将无怨无悔,惟其如此,人生才可能美丽而充实。真所谓投身中国公路苦乐为文,苦中有乐,其乐无穷。如是,我看到了“中国公路”杂志的希望,具有育人、设计、美容师之称,她对中国公路跨越式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真为她高兴,在创刊十年的纪念日子里,祝愿您永远发扬光大。
五柳生 ( 13:14:38)
难忘十年相伴路
逝者如斯。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中国公路》迎来了她十周岁的生日,蓦然回首,十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般,是那么的短暂。
这些年我是看着、读着、学着《中国公路》过来的。十年前,我还是一名道班工人,上路养路辛苦不说,特别是道班文化生活缺乏。结婚时买了一台21英寸彩电,由于道班里没有装有线电视,只能收到一两个台的节目,而且又不清楚。道班里没有图书室,只订了两份地方小报,要看书只能到县城书店去买,或者自己订几份爱看的杂志。
记得最初与《中国公路》结缘那还是1995年的5月。一天到单位机关去办事,偶然间在办公室的桌子上看到了她——《中国公路》。第一眼看到她,便迫不及待若饥似渴地拿着翻了起来,那种兴奋不已之情溢于言表,她那芳香的文字深深吸引住了我,打动了我的心。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莫大而意外的惊喜。因为以前只看到过《中国交通报》,却从未看过《中国公路》,更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份杂志。当看到这份咱公路人娘家的杂志时,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多亲切啦。我算是挺幸运的,毕竟《中国公路》创刊不久,我就成了她的读者,而且一直到现在,这难道不是一种福分,一种不解的缘分吗?
喜欢《中国公路》,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喜欢文学。平时养路下班回来,没事就爱翻翻自己订阅的《散文》、《散文诗》之类的文学刊物,不时还写点散文小短文什么的。虽然写的东西寄到报社大多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发表出来的寥寥可数,可这样会使枯燥乏味的道班生活过得充实一些。当然,写稿子总想能够发表,也使自己辛勤的劳动能有所回报,这毕竟很困难。时常一篇篇辛辛苦苦写出的稿子寄给当地的小报,就像飞走的黄鹤一去不复返了,长时间这样,整个人渐渐地也就没了写作的激情和劲头了,当然也更没有勇气向《中国公路》投稿了。心想,连这当地的小报都发表不了,何况像《中国公路》这样全国性的杂志呢。可看了好多期《中国公路》之后,还是忍不住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杂志社寄去了第一篇散文《家有“抠”妻》。当时根本就没指望它能发表,万万没想到1996年第6期的《中国公路》上却发表了我这篇稿子。稿子发表以后,确实给了我巨大的鼓舞和写作自信,使我尝到了成功与收获的那份特有的喜悦和欣慰,使我倍增了写稿的信心和力量。在这八年的时间里,我坚持不懈地写着,把自己最好的稿子投给《中国公路》杂志,终于发表了《新安江四季》、《管好道班的钱》、《路边种植要不得》、《公路企业缺乏什么》等10多篇稿子,其中《新安江四季》一文还荣获“走四方”征文比赛二等奖。杂志社梅君主任寄来了邀我参加在沈阳召开的笔会的信,遗憾的是只因当时单位的事情太多抽不开身,没能去成。
近十年来,我与《中国公路》相依相伴,看着她茁壮地成长起来。她已由刚开始每期只有60几页的月刊,变成了现在每期100多页的半月刊;已从当初一棵小小的树苗,长成了如今的参天大树。在《人民公路报》停刊的时候,我暗暗为《中国公路》当心,生怕《中国公路》也给停了。结果这种当心成了多余,《中国公路》不但没有停掉,反而越办越好,容量一年比一年增大,一年比一年好看,可读性、实效性不断增强,不仅是领导的参谋助手,更是咱公路职工最好的良师益友。《中国公路》还是公路部门工作中一份必不可少的参考书,我们单位时常学习刊登的政策信息,学习刊登在杂志上的全国各地的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对推进单位公路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知不觉与《中国公路》相伴走过了近十年,不知不觉地对她也有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如果两三个星期没看到新来的杂志,心里总有一种没着没落的感觉,好像就有什么心事在心头,时不时地问门卫的收发员《中国公路》来了没有,问了之后心里才感到踏实。
难忘十年相伴路。这些年来,我无法忘记《中国公路》的编辑老师们给我的帮助,可以说是编辑老师们重新唤起了我对写作的那份执著与坚持,心里将永远存放着这份无以回报的感激之情。这些年来,我总是不停地告诫自己,要坚持学习,要坚持写稿寄稿,只有这样才不辜负编辑老师对我的恩情和帮助。
五柳生 ( 13:15:45)
《中国公路》杂志是全国公路系统的专业杂志,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指导性,深受广大公路人的喜爱和尊崇。每期杂志,公路人都争相阅读,爱不释手,尤其是对于触及公路工作热点和难点的文章,更是反复拜读,奔走相告。杂志成了广大公路人的“良师益友”。
& &我是公路基层单位的一名干部,由于工作需要,我时常写些宣传稿件和工作论文等寄给《中国公路》杂志社。然而,杂志高屋建瓴,对作品要求很严,我才学浅疏,写出来的稿件往往立意不深,角度不新,质量欠佳,因此,放飞的希望总是难以变成芬芳的回报。也许我太注重自己的劳动成果,有时实在忍不住便提起话机,按下杂志提供的号码。我清晰记得与好几位编辑通过电话,特别是游汉波编辑,我几次打电话给她,她总是认真地倾听,耐心地给予解释说明。我懂得了编辑十分重视作者的劳动成果,没有亲疏之分,能用的尽量给予发表。不是吗?在杂志“走四方”征文中,我的作品《品味斗山街》发表并获奖;在“大路论坛”征文中,我的作品《职工教育也要创新》发表并获奖。2003年,我还获得“评刊奖”,收到杂志社寄来的精美纪念品。在此,借这个难得的机会,我衷心感谢编辑对作者发表欲的理解,对编辑作品所付出的心血。同时,我对编辑们谦逊的美德、“为人作嫁衣”的奉献精神表示赞赏。
& &《中国公路》杂志由原来的月刊改为半月刊后,编辑的工作量加大了,工作十分辛苦,但是在繁忙的工作中能够认真、谦和地接听作者的电话,十分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这表明编辑们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上乘的综合素质。有着这样的编辑,我坚信杂志一定会成为众多报刊中的佼佼者,一定会成为报刊百花园中光彩夺目、芳香四溢的花朵。
& &编辑,请接受作者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谢意!
& && && && && && && && && && && && && && && && &&&(钱贵宝)
五柳生 ( 13:16:31)
我们与《中国公路》爱心相连
文/朱禄胤& &燕四海
我们俩个是亲密的笔友,也都是《中国公路》的忠实读者和通讯员。在我们心目中,《中国公路》不仅是一本十分优秀的专业杂志,而且与我们有着息息相通的爱心情缘!浓浓的爱心曾经在全国20多家新闻媒体展现,并形成一个温暖有力的爱心链向前延伸,曾让一个面临极大困难的养路工人家庭,获得爱的滋润……
那是2003年3月份,我们了解到湖北郧西县公路段养路工人余发国,因患白血病1年多时间,花掉家里所有积蓄和单位捐助的2万多元钱做化疗手术后,因缺钱从医院返回家中,四处筹集“救命钱”没有着落的困境,我俩迅速磋商策划向新闻单位写稿,呼唤社会力量救助余发国。我们上午采访,下午就写成《三十万火急——养路工人余发国渴盼社会救助》的稿件,迅速邮寄到《中国公路》等全国20多家新闻媒体。当时,我们山区县城还不具备网络传稿的条件,是多么感谢《中国公路》的编辑罗婷老师,她把余发国面临的困境,很快制成消息在网上发布,引起了许多人对余发国的关注和帮助,许多网友和单位在网上获悉后,打的打电话查询情况,寄的向余发国寄钱。最值得我们学习、最让余发国及其家庭感动的是《中国公路》杂志社,以社长刘文杰为首的全体编辑老师们纷纷向余发国献出爱心,及时捐款5600元,使余发国的生命得以延续!
《中国公路》杂志社的领导和老师们的无私爱心,促使着我俩积极为余发国做了10多期连续报道,使余发国共获得社会捐助资金高达8万多元。尽管因非典疫情影响,导致余发国未能如期赴京做骨髓移植手术,最后十分婉惜的病故在爱的怀抱里。但《中国公路》杂志社的领导和全体老师们的浓浓爱心,早己通过《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湖北省内多家报刊电台称颂和报道,您们的崇高行为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亮点,永远闪耀在诸多人的心目中!
通过与《中国公路》的爱心相连,使我俩进一步热爱这本好杂志!今后,我俩将一如继往地为《中国公路》撰投稿件。
五柳生 ( 13:17:17)
我贴心的朋友——“中国公路”
我与《中国公路》杂志真正交上贴心朋友,还是9年前的一个秋天。当时我刚被县公路段招为临时工,分配在一个孤苦伶仃的高山道班工作。每当夜幕降临,劳累了一天的我独坐在自己的小屋里。时间犹如悬挂在墙上的闹钟,唱着一支漫不经心的歌。也许是人在寂寞里最需要一种特殊的精神寄托,我在极度的无聊之中孤立无助地寻觅着……
有一天,班长看着我整日无聊的样子,就给我送来两本你——《中国公路》杂志。杂志上的每一条新闻或信息都像是在叙说着同行们许多新奇的事,使我耳目一新。一篇篇写养路工人的生活文章,一下全部都落入我的面前,令我回味无穷。读过一编之后,我被深深的吸引了,使我那颗寂寞已久的心突然间又充实了许多,我发现屋内顿然间也明亮了起来。此时我的心既沉重又激动。我深切地感到,《中国公路》杂志无愧是我们养路人自己的杂志,上面刊登的新闻和文章与我们贴的是那样的近,还反映了我们公路行业职工的酸甜和苦辣,能在上面寻找到给我启迪催我奋进的东西。从此,我便与《中国公路》杂志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了名副其实的好朋友。
每期的《中国公路》杂志成为我业余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已习惯于同它在深夜“促膝交谈”、“互诉衷肠”。是杂志给了我生活的真谛,领略到杂志中比音乐更浪漫的旋律,享受生活中充实的乐趣。
与《中国公路》交上朋友9年来,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在你——《中国公路》的启迪下,我将单位的文明创建活动及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写出来,寄给各级报刊杂志社,到目前已经上稿400余篇,并连续几年获得了省、市、县主管部门的表彰,荣获“最佳通讯员”称号。今后,我还要不断地向《中国公路》杂志学习,多写我们养路人自己的故事。值此贵刊创刊10周年之际,我忠心的祝愿《中国公路》越办越好。
五柳生 ( 13:18:18)
我与《中国公路》结下不解之缘
光阴荏冉,日月如梭,不知不觉已迎来了《中国公路》十岁诞辰。一向同她情有独钟、喜结良缘的我,此时此刻不禁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庆贺之余,浮想联翩,简述五说,欣然命笔。
一、公路人的挚友。《中国公路》自1994年试刊、1995年创刊伊始,笔者就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回想起原由大抵有五:一是一经问世,出手不凡。这里无论是封面设计、栏目策划,还是载稿质量、杂志品味,皆为上乘一流,实属交通基础行业中出类拔萃的后起之秀,曾被人誉为是芸芸众生全国交通报刊百花园中的新奇葩、皎皎者。二是她的特殊风格是:立足全国,面向基层,务真求是,贴近职工,服务公路建养征管,敢为公路人呼喊、反映其心声。三是有一个高效精干的编辑部班子和良好的文风。记者的“一线传真”、“焦点透视”等等,精品迭至,价值连城,深受读者欢迎。四是从创刊首年起及以后诸年中,总要采用本人所撰写的多篇反映基层公路部门生存发展中所存在的热点、病结和疑难问题,正确发挥了舆论导向作用。五是杂志函盖面宽、内容丰富多彩,文国图茂,组版新颖,别具一格,富有较强的可读性、指导性、知识性、科学性。总之,公路人识她为挚友,爱不释手,每期必览,一读为快。
二、扶正祛恶的钟馗。目前,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不少省市里仍属于条条加块块双重领导的县、市一级公路部门,由于婆婆众多、管理交叉、关系不顺、职责不清,往往给公路正常建养和长足发展造成极不宽松的外部环境,甚至还被困惑得难以自拔脱身。笔者基于关心公路兴衰的良好心愿和“路建不平一声吼!”的胆略勇气,常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檄文上书贵刊,旨在向上级诉说苦,加强舆论监督,评击邪恶歪风,唤起社会共鸣。因此,就在《中国公路》创刊的当年分别在第二、四两期用较大篇幅先后发表了我的一份调查报告(公路管理部门有十难)和一篇名为自我亮丑实为揭露地方政府行政干预而给公路部门带来灾难的负面报道(这杯苦酒谁咽下?)。尤其后者经反复修改三易其稿:从方城收费站“完壁归赵”——方城合资修路原是一场骗局到最后定稿并在贵刊第四期头版头题加编者按作特别报道发表,其间既花费了编辑部同志们的大量心血和反复慎重研究,又反映了他们高瞻远瞩、有胆有识、敢冒风险、勇顶邪恶的硬骨头精神和钟馗风格。请看编者按语:这篇稿件是否公开发表,在编辑部引起了争论……。我们首先感谢文章的作者姬明富同志,他以极大的勇气、高度的责任心,经过细致的采访,几易其稿写成了这篇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他的勇气鼓舞了我们,使这篇文章最终得见天日。……此篇重型报道不仅在全国公路交通系统产生了轰动效应,而且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同时也给贵刊及我本人带来了五大惊喜:一是该文于翌年在全国交刊报刊第三届好作品评选中一举夺魁。被交通部正式下文颁发了一等奖的最高荣誉,乃是贵刊“初出茅芦”见奇功,一鸣惊人齐称颂,我本人也是三生有幸的莫大光荣;二是1996年10月贵刊社长兼总编刘文杰同志和我双双应邀出席了交通部在人间天堂杭州召开的颁奖大会,会上刘总编还被推选为全国交通报刊联谊会最年轻的常务理事;三是就是在这样一个专家、学者、同仁、高手云集和部司领导多人出席的隆重大会上,本人班门弄斧应邀献丑作了长达30余分钟的发言,题目是“做公路维权勇士的思考”。其中我事先申明了六个一(本人是出席盛会官职最小的一员、全国公路系统唯一代表,河南省交通战线唯一代表,本届好作品评选中全国公路系统唯一一份获奖作品,全国交通系统县级唯一代表,全省公路战线县级公路部门中受交通部嘉奖的唯一一员),当即引起了与会同志的一致欢迎、赞许和惊讶。会后曾有北京、上海几家杂志社总编鼓励我说,象你这样在基层工作的同志能干出这样的成绩真值得宣传和报道了……四是就在这年荣获了交通部嘉奖之后,我被破格晋升为高级政工师,继而增添了几级工资;五是人怕出名猪怕壮,由于此次获殊荣加之经常有大块文章见诸报刊,在社会上名声大震,这年我又被南阳市委、市政府评选为全县唯一一位“优秀秘书工作者”和自学成才先进个人。人称“五喜临门、锦上添花”。
三、维护权益的勇士。1995年是我所在的方城县公路局的多事之秋之年,主要是涉外官司接连不断。就拿震动全省的两起特大交通事故来说吧!明明是与公路部门毫无关系,责任认定部门却强拉硬凑、节外生枝,硬是将方城公路局给牵了进去,并被认定为次要责任,要让给伤亡者赔偿经济损失。后通过依法维权,据理力争,按照国发(1986)94号文件和有关证据,才使法院作出公正判决,终获胜诉。当时我为了拨乱反正、大造舆论,抨击邪恶、以理服人,并为避免社会上别有用心、徇私枉法者给公路部门加难添烦的闹剧重演,便撰写了一篇“讨回公道”的批评报道,分别发表在1997年《中国公路》11期“依法维权”园地及多家报刊上,大长了公路人志气,大灭了交警部门的威风。社会外界评论说:“方城公路局里有能人,会修路懂法律,以后遇事谁敢欺?”
四、交流经验的桥梁。上述所说的“讨回公道”一文发表后,引起了全国各地公路部门的普遍重视和关注,这是因为一方面《公路法》颁布实施之后,公路人依法行事、依法维权已初步形成了良好氛围;一方面仍有不少地方存在着也象方城县公路局一样蒙冤受屈的种种困挠。如甘肃、湖北、四川等省市兄弟部门纷纷向我来信来电,询问、求要打赢此类官司的诀窍和国发(1986)94号文件。尤其四川省安岳县公路段段长曾春荣曾一连多次通电通函说他那里也正在法院审理一起交通事故案便火烧眉毛地求援,我便及时将国务院文件寄了去,使其终获胜诉。最后曾段长感激万分,并寄来了200元钱以表谢意。至此,我局的苏建武、王建宙二位同志合写了一篇题目为“中国公路为媒,老姬雪中送炭”的新闻,发表在《中国公路》1998年的第二期上,既弘扬了“全国公路一家亲”的一盘棋精神,又交流了依法维权经验。
五、理论研讨的前沿。10年来《中国公路》的“大路论坛”和有奖征文等栏目和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公路行业的三个文明建设不断开拓进取和有条不紊地进展。就拿我于1996年撰写并发表在《中国公路》第四期“理论研讨”栏上的“县乡公路部门的改革设想”这篇体改论文来说吧!不仅在全国交通公路系统产生了较大共鸣、居体改洪流中之举足轻重地位,而且影响到了社会上外系统,尤其引起了国家体改委的高度重视,并于1997年本人应邀光荣出席了由国家体改委在海南举办的高级理论研究讨班进行交流,得到与会专家、学者一致好评,并由专家组长、国家行政学院知名教授徐理明同志亲自作了学术鉴定:“此文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强……”至此,为全省乃至全国公路部门的体制改革起到了模式参考和推波逐澜作用。紧接着,使我更加欣喜、终生难得的是:于1998年应邀随省委外宣工作考察团一行前往港、澳、泰考察学习……
综上所述,此乃是我与《中国公路》10年来喜结良缘、情有独钟而获得的无尚荣光和累累硕果吧!
五柳生 ( 13:19:13)
《中国公路》——因“误会”更美
人与人相处,难免产生误会。通常,误会总是尴尬、令人不快和头疼的。而我因《中国公路》的几次误会,在啼笑皆非之余,却领略到了一种异常之美。
头两次都缘于我在《中国公路》上发表的一篇散文《挂在心头的箱子》,那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记的是我在探亲回返的列车上,结识了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并与那胖乎乎的小男孩打成了一片,度过了几天快乐的时光。但下车时,娘儿俩拎不动那大而笨重的箱子,还未等我自告奋勇,一个长相忠厚的棒棒军便以“五元”的价格接过了箱子。车站过道很长,人很多,中年人走得很快,最后直接跑出了检票台,我追出去时已不见踪影,回头娘儿俩也遍寻无着。一种不知是失望还是失落的感觉袭上了心头,所以有了这篇《挂在心头的箱子》。茫茫人海,事情到这本算了结。但文章中的一句感觉—“还让父亲担心的我居然有了一种做父亲的感觉”引起了明查秋毫的女友的强烈不满,因为她知道我善于写实,而描述中那小男孩的妈妈还系单身、成熟迷人,所以百般解释也无济于事,导致赌气达半月之久还未有停歇之势。
为哄女友开心,随后的一天我打起十二分精神陪她逛街,第二次误会便随着接踵而行的人群不约而至了。我们正在侃谈一件上衣时,我的上衣领子被人一把拧住了。随后,几个中年女人围住了我。拧我的女人气势汹汹、连指带骂:“就是他,就是他,伙同别人偷走了我的箱子!”我有些莫名其妙,更有些恼火:“大姐,你有没有搞错?赶快放手!”另外几个女人也指手画脚,漫骂和着唾沫,围观人越来越多,我们窘迫之极,却一筹莫展,直至看到女人身后那胖乎乎的小男孩,才浑然明白。但是,这群女人却根本不听我们的解释。急中生智,女友想出了一个主意:“大姐,你先放手,我们带你们去看一样东西,证明我们没有撒谎。那时,你还不相信,我们去派出所也行。”女人终于放开了我的衣领,我拿出了〈中国公路〉。解铃还需系铃人,事情到这就顺理成章了。
第三次误会更有些牵强。因为严格的讲,是〈中国公路〉为我消除误会。工作之余,我喜欢写些散文、小说之类的东西。有一次根据道听途说,加上自己的想象,杜撰了一个网恋成功的故事,并以自己为主人公。一时间反映不一,有的见面开开玩笑,有的打电话详加垂询。但让我有些吃惊的是,一个略懂电脑的领导居然说我是抄袭的。恶名顿时传开,心情颇受影响。解释用处不大,怎么办?我只有一支笔。在热心的编辑的帮助下,〈中国公路〉发了我10多篇豆腐块,更以〈边陲一朵美丽的花〉为题,发了一篇在单位看来是大稿的单位宣传文章。于是,一切再无须辨别,因为单位的东西是抄袭不来的。于是,生活一如既往,创作热情更甚。
写到这,感觉有些跑题。时逢十周年,最想说给〈中国公路〉的、最想表达的,其实是一路行来一路歌、一路在手如良师益友。因为〈中国公路〉带给我的,最值得书写的应该是帮助。曲径通悠,别样之美,慰人心怀,以此作十周年庆。(刘令)
五柳生 ( 13:20:16)
在非常的日子里一路有你
——写给《中国公路》
2003年春夏之交。
当满街泛滥的口罩成为一道独特而凄凉的风景,当“隔离”二字成为媒体上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受县防非指挥部的派遣,我被抽调到一个叫尖山卡的检查站负责过往人群的体温检测。按领导的话说,是要守住全市人民的健康之门、生命之门,重任在肩,我倍感光荣与自豪。
尖山卡地如其名,中间形如尖谷,两边高山嶙峋,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尽管此地处极为僻静,但是途经这里的车流昼夜达3000辆以上。我们这个临时检测站工作人员一共10人,工作不是很辛苦,半个月还可以回家休整几天。
来这工作之前,我深知检查站工作的单调,也知此地的偏僻,所以顺便带来了几本小说和一向深为喜欢的《中国公路》杂志。值班回来,用甘冽沁爽的山泉水洗罢澡,躺在简易的行军床上,打开《中国公路》杂志读上几页,真是莫大的享受,一天的疲累一扫而光,外加此地有城市中难见的清风明月,鸟语花香,夜晚可望繁星闪烁,听晚虫吟唱,闻蝥儿鼓噪,我真有点乐不思蜀的感觉了。
平时在单位上班,诸事碌碌,对于《中国公路》难得静下心来细读,最多是读几篇重头文章便弃之一旁了。此段时间工后之暇,我却与她如度“蜜月”一般,朝夕相处。我细读了每一篇文章,搞录了60000余字的学习笔记,还写出了5篇小稿托回家休整的同志代为寄发,在这段非常的日子里因为有《中国公路》相伴,我倍感精神的充实与愉悦。
不觉中我回家休整的时间到了。考虑到检查站另一同志身体不太好,家庭负担重,我主动把机会让给了他,只托他去单位带几本最新的《中国公路》杂志给我,他感激地满口答应。其实他哪里知道有此地的山风明月,清泉好鸟,加上有良书相伴,我是不以为苦,深以为乐啊。我得到了别人的感激,我也应该把这份感激送给《中国公路》杂志。
其后1个月的时间,因为有《中国公路》相伴,我又几次放弃了休整的机会,坚持值班,成为检查站惟一1名自始自终坚持在岗的人,因而受到了市防非指挥部门与单位的通报表扬与奖励。年终检查中,我因业务学习笔记数量和质量最多最好又受到了全局的奖励,此外,因为有《中国公路》杂志的知识和信息垫底,我所发的新闻稿件也名列全市公路系统之冠,被省市县评为优秀信息调研员。我深知,我的成绩得益于《中国公路》杂志。《中国公路》,在非常的日子里一路有你,在今后的人生岁月中我也愿与你长相厮守,不弃不离。
鄱阳湖 ( 07:23:03)
哈哈,听说写了的,不论好差,都有进京受刘社长、梅主编亲切接见和免费游北京的机会,大家还是积极点吧。
公一牛 ( 08:00:27)
看了半天,没有秋浦的文章
总体感觉,这些文章都不错-------真实
秋浦居士 ( 08:36:14)
QUOTE: 看了半天,没有秋浦的文章
晕啊,也没有看到你的啊。
欣颀儿 ( 13:55:29)
  四月,五版主在社区贴出的《“我与中国公路”征文启事》告诉我,杂志即将迎来她十岁的生日。十岁,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或许算得长久,但在历史的长河里,恐怕连小浪花一朵都不是。都快奔三张的人了,感受最深的是创业的艰辛。《中国公路》就在不知不觉走过了十年,从创刊时的一个月才薄薄的一册,到如今半个月就厚厚的一大叠,成长的苦和乐、悲与喜,恐怕只有当初那群挤在一块塞信封的人最能体会。[/COLOR]
  与杂志结缘,都怪那难兄“抢”了我的岗位,害我“落难”于写稿为“生”,才拼命地追随她,直到她“爱”上我。尤其是在中国公路网站开通后,与她有了快捷的即时“热线联系”,更是一日不见,便六神无主,惶恐不安,整日害怕找不着组织。
  她在我眼里,最初是那么骄傲,那么清高,让人是那么难以接近。记得1998年那回,从未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个字的我,接手宣传工作后,经高人点化,不时亮相于大报小报,异军突起。当年便在业内认为较难上稿的一家报刊发表数篇文章。可面对她,使尽浑身招数,十八般武艺齐齐上阵,她依然无动于衷。一年下来,只是可怜巴巴地在新闻传真栏目里,亮了个小小的“豆腐块”。算是给了我一个安慰。
  恋爱中的男人,对越难追到手的女人,虽然屡战屡败,却是越战越勇。当我浮躁的心,从纯粹为完成任务展开的数量攻势,开始静心地分析她的喜好时,我却发现她是一个平实且富有内涵的“女人”,看似平淡却举重若轻,有如虚怀若谷的矜持。要征服她,大学里的“恋爱大师”告诉我,唯一的办法就是从气质上压过她,从内涵上胜过她,用心灵去接触,让她的目光与你平视,彼此才能一起坐下来面对面地交谈。1999年,我接手采访一名年青的养路队长时,在他身上发现许多年青养路工所不具备的时代特征,经过长达数月的接触后,《曾祥明的新概念》脱稿而出,不久便与杂志有了第一次面对面的长谈。或许是因为有了第一次的交汇,在随后的两年里,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恋爱”也开始慢慢升温。文章《一条路到底要养多少人》经编辑润色后,获当年杂志年度新闻二等奖。如果说最初的小小“豆腐块”仅是她的“恩赐”,那么当年的获奖,就是我们的第一次“亲吻”。
  与大多恋人不同的是,《中国公路》是位“大众情人”,不仅仅属于我,而且属于所有她爱和爱她的人。虽然如此,我们依然在岁月流转中开始了彼此间的“亲密接触”。2002年3月,当我登陆中国公路网站时,惊喜地发现她那秘不示人的“温馨茶屋”向我敞开,让我有机会“闯进”她的私人空间,和她尽心畅谈。当即我打电话告诉鄱阳湖,我们有了自己的网络家园了。随即,又跑到在那混了两年的BBS把沈河叫来,让大家共享这一快乐。可我的一片好心,就是不得好报。某日大刚问起“大家是怎么来到中路网的?”,沈河竟然回道,“有人拉我入伙的。我怕是黑社会,考察了好长时间”。这斯,害知道是我拉他来的人,都说俺是“黑社会”。呵呵,话虽这么说,但我们在社区“炮轰”司令部的那些勾当,确实与黑社会无异。有些当面不敢说的话,背地里化个儿名,一一数落她的不是,几乎到了一无是处的境地。特别是杂志封面广告的事,害得lwj不得不“检讨”说,“封面广告本来要取消,因为明年的合同都已经签订,所以,大家还要忍耐一年”。再说“网络文学大赛”评奖的事,版主李瘦石感慨“朋友的问题令俺无言以对! ”,lwj笑对“看来中路社区也要实行‘问责制’了!”,未料瘦石回道“看来《中国公路》杂志不需要实行‘问责制’了!”哈哈,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网站的爱恋,已经与对杂志的爱恋俨然一体了。
  热恋中的爱人,都非常乐意为对方改变些什么,使彼此的爱恋更加幸福美满。与《中国公路》的爱恋,如果说在“闯入”她的网络空间之前,是杂志改变了我。那么,“温馨茶屋”的开放,却是我们在慢慢改变她,继而相互之间改变。如最初网络与杂志的结合,享受惯了免费套餐的“恋人”们,痛斥她有此意无诚心,电子版虽然滞后却要收费阅读。随后,又有人提出,杂志应该多采用些社区里鲜活的稿件,诸此等等,她都在慢慢地接受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秋浦的故事在网络传开了,杂志毅然大篇幅地进行了刊载,再度引起平面读者的高度关注,秋浦个人跃入当年中国公路十大影响人物,从而实现了一次网络与杂志的成功结合。事实上,网络上的爱恋,为她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焕发出的魅力,早已成为“恋人”们难舍难分的网络家园。正如网友所言,天天象跑龙套的过客一样,不想来看看,心又不死;来看看吧,心里总有点说不出的感觉来。
  十年了,正如lwj在接受网友直播采访时所说。她,从一本《中国公路》,到几本期刊和网络、影视中心的集群。《中国公路》一直在坚定地探索着自己的路,实践着传媒集团的发展思路。今天的《中国公路》还是弱小的,但她的生命力却是顽强的。今天的《中国公路》是朝气蓬勃的,明天的《中国公路》将是前程远大的。
  十年了,没有谁像《中国公路》这样,把自己的命运与公路及公路人的命运联系得这么紧密。因为我们深深地懂得,没有路,便没有我们自己。写公路的艰难曲折,写路工的悲欢离合。用我们的心血和泪水,用我们的激情和执著。《中国公路》要为公路发展留下史诗和经典。
  十年了,她一直在爱恋中成长。完善的通联网络像一根根敏锐的神经,使《中国公路》把触角伸向四面八方。今天的《中国公路》已经远远超出了中国的概念。借公路发展的春风,《中国公路》像一棵小苗,扎根在公路线上。从白雪皑皑的高原,到渔舟唱晚的南国,到处都飘荡着我们欢乐的歌声。
呵呵,末三段抄来lwj的感慨^-^,他说得太好了,如果真是个美女子,绣球非他莫属。[/COLOR]
琴子 ( 13:56:09)
编辑同志:你好!
请问我们的稿子是自己贴上去还是先发给你再贴?
欣颀儿 ( 14:00:56)
贴一份,发一份,绝对没错:
李瘦石 ( 14:53:58)
继儿——继而。
你自己再仔细看看,有没有其它错别字,互相捉捉。
琴子 ( 15:23:56)
& & 得知《中国公路》杂志社为创刊十周年举办“我与中国公路”征文的消息,我似乎一下子找到了我与《中国公路》结缘的情感突破口,因为面对《中国公路》,我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可是我又不敢轻易地拿起笔来,怕的是我这稚嫩的文字无法载动所有深情的舟楫,无法表达我对“中国公路”的一片深情。
& & 来不及回味,来不及思索,《中国公路》已与我们一起走过了十 年,十年,整整3650多个日日夜夜,有多少动人心魄的欢欣鼓舞,就有多少难以忘怀的长长牵挂。那些留存在心灵底片上的回忆如历历在目,却又历久弥新。虽然只是一份杂志,却蕴涵了无数催人奋进,催人泪下的故事。
& & 十年前的今天,我还是一名公路统计人员,在我段所辖管的二百多公里的列养里程中,设立了三十一个养护道班。在计划经济的年代,统计工作的范围很广,大到单位的全面计划、小到道班的内业管理。因此,我的足迹踏遍了全县的每一寸公路,无论是国、省干线,还是县乡支线,我都能熟练准确地记住每一条公路的里程每一座里程碑上的桩号数字,甚至哪一段公路上的病害最严重,哪一处过境路最难管养,还有对哪一个道班,哪一位职工的情况都能了如指掌。事实上我更是一名信息员,把上级的精神带下去,把下面的情况反映上来。其实山区地理环境的闭塞,导致山区人们思想的麻木有时候真是无法让人想象的,记得《中国公路》刚刚创刊的时候,也许是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许是我们单位的那位办公室主任的保守,每一期《中国公路》杂志都放在办公室里积压着,没有分发到各道班、工地。一次趁办事的机会,我走上前去随手翻了翻,觉得是一本难得的刊物,于是就和那位不苟言笑的主任要了一本,几乎一口气读完了所有的内容,原来这是一本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融指导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杂志,她应该是我们公路人,特别是我们一线工人的良师益友,却为何要放置一边被人冷落呢?我急不可待地找到我们的段长,主动要求承担向各道班、工地分发《中国公路》的任务,从此《中国公路》就顺利地走进了我们县段最基层的单位,走进了每一个公路人的心里。值得庆幸的是,因为我的一点积极行为,给大家带来了那么多的享受。有很多年轻的道工都对《中国公路》爱不释手了,他们说:《中国公路》将永远与他们的脉搏一起跳动,同时也是全国的公路人见证着《中国公路》的成长。他们最喜欢看的是“风雨养路人”这个栏目,因为它最贴近实际,真实地反映了我们一线工人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弘扬了默默奉献的铺路石精神,为我们公路人的命运而鼓动而呼吁,大大地提高了养路工的社会地位。尤其当他们看到那一年在黑龙江举办的“养路工人节”的报道时,他们一个个都激动得露出了古铜色的笑脸,因为这些报道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读后使人心里有种热乎乎的感觉。
& & 之后的日子,我更是与《中国公路》形影不离了。1998年我被单位领导调整到办公室工作,还业余主办了《公路简报》,因此,我对《中国公路》更是情有独钟了,每个月总是盼望着她早早地飞抵我的手中,生怕有些不慎的闪失而觅不到她的踪迹。借鉴《中国公路》“心香一瓣”这个栏目,在我们的《公路简报》里开辟了一个“公路文学”的小版块,自己带头写一些对公路的切身感受,后来发展到有一大批一线工人在放下扫把铁锹歇息的时间里,也用那双粗糙厚重的大手拿起了笨拙的笔来,书写着他们对公路事业的深深情怀。通过我的修改和推荐,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的作品在省、市级报刊上被采用,也因此而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使我们这个小小的县段里拥有的一块弱小的奇芭也曾开放过辉煌灿烂的花朵。有了大家的互动力量,我对写作更加勤奋了,不管是新闻报道、人物通讯,还是文学题材的作品,先后被《中国公路》采用过多篇稿件。因我发在《中国公路》上的稿子,还发生过一个小小的故事呢,那是两千年的一个极其平常的日子里,我突然接到我们县交通局局长的电话,他说他正在交通部跑一个工程项目,对于一个山区县的小局长来说,在北京那么大的地方,能有几个认识他的人,他到公路司找人,人家都不认识他,后来,他自我介绍说是从大别山毕升的故乡来的,突然有一位领导说好象在《中国公路》上读到过有关报道这位局长的文章,那篇文章就是我发表在《中国公路》(2000年第15期)“先行官”栏目里的一篇通讯《毕升故里的老袁》。于是事情出其不意地得到了顺利的解决。当时可把我们的局长乐坏了,回来后,他对写作的人更是大加鼓励了,还在年终总结时为我们发了宣传报道奖。
& & 再后来,中国公路网的开通,使我们公路系统更加全面地完成了传统的纸媒体与新兴电子媒体的互动,对《中国公路》杂志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说起中国公路网,我注册的时间较晚,去年6月份的一天,我试着往“中路社区”发表文章,没想到竟引起了网友的重视,大家都纷纷发来帖子,帮助我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并真诚地指出存在的不足。我非常感激大家的热情和支持,创作的热情更比以前高了,在管理员和版主的帮助下,中路社区公路文学精华版收录了我的很多文章,还为我建立了“寂寞的情怀——琴子”个人专版。曾经多少个寂静的夜晚,当我把写好的文章贴上去的时候,还看到有很多网友坚守在那个清净的社区里,此时的我真有说不出的感动,为我们公路人的执著而感动。有了中国公路网,使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公路信息,拉近了我们与杂志社之间的距离。去年的11月份,我去武汉出差,刚好有幸拜访了在武汉开会的刘社长,他亲和的个性,飘逸的风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的6月初,中路的记者前往两藏公路进行采访,他们无论在时间多么紧迫,自然条件多么困难的情况下,都能准时地向中路网上发回一路的感受、一路的风景、一路的动人故事。这一切的一切都能说明,我们的《中国公路》、我们的中国公路网、还有我们的公路人,是永远心相连、情相依的。
& & 与《中国公路》一起走过的日子虽然不太漫长,但却是那样地情怀依旧。因为有《中国公路》的引导,我由一名爱好文学的青年而逐步发展为今天的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在那些写过的“豆腐块”文章的基础上,我终于成为一本本书的作者。我的文学梦想也因此一步步走在春天播种的希望里,走向秋天成熟的收获中。
李瘦石 ( 15:56:03)
《中国公路》令你文学之梦伸手可触。
[ 在线服务QQ:6673744 (大聪头)、 (公子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hiv检测试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