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唐代著名中国散文家协会是?

金桥高考资源网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2010年浙江会考文学常识汇总
2010年浙江会考文学常识汇总
【 &&&点击数:344&&&发布时间: 18:20:11&&&来源: 】
原文摘自温网博客《
  2010年会考文学常识汇总
  1、《沁园春·长沙》词,产生于隋唐,又称曲子词、诗余、长短句等,盛行于两宋,分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代表:柳永(北宋)、李清照(南宋)等,豪放派代表: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词按结构又可分成:小令(只有一阕,没有上下阕,58字以内),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是长调。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毛泽东写于1925年。
  2、《劝学》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后人将他的文章和部分弟子的文章编成《荀子》20卷,共32篇3、《师说》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有《昌黎先生集》传世。他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的骈体文,主张文章内容的充实,“文以载道”。
  4、《想北平》老舍,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其小说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
  5、《赤壁赋》苏轼(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6、《我与地坛》史铁生,北京人。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7、《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中国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另外,柳诗还有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著作有《柳河东集》。
  8、《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被称作“欧·亨利式结局”。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欧·亨利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与法国的莫泊桑和俄国的契诃夫被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9、《六国论》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嘉佑集》。
  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作品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这类词中历来为人传诵之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著有《稼轩长短句》。
  12、《荷塘月色》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学者。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3、《祝福》鲁迅,(),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鲁迅,鲁迅写过一首《自嘲》诗,其中有两句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鲁迅著作主要有《呐喊》(短篇小说集)、《热风》(杂文集)、《彷徨》(短篇小说集)、《华盖集》(杂文集)、《华盖集续编》(杂文集)、《坟》(论文、杂文集)、《野草》(散文诗集)、《朝花夕拾》(散文集)、《而已集》(杂文集)、《三闲集》(杂文集)、《二心集》(杂文集)等。
  14、《指南录后序》
  书前第二篇序言,作者是南宋末年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书名《指南录》取自集中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名,任官不到两月即与权贵作尖锐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
  15、《五人墓碑记》碑记:刻在死者墓碑上介绍、颂扬死者的文字,相当于“墓志铭”,表达方式上叙、议、抒三位一体,而偏重议论,如《五人墓碑记》作者明代张溥,号西铭,著有《七录斋集》。
  16、《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庞朴,生于1928年,江苏淮安人,中国现代学者。著有《沉思集》。
  18、《烛之武退秦师》历史散文,作者是春秋左丘明,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第一部叙事简略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孔子编订的《春秋》,左丘明另著有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传”是解释经书的文字。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则是西汉刘向编订,写的是战国历史,但不属于先秦散文。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东汉班固的《汉书》
  19、《鸿门宴》
  历史散文,西汉司马迁,字子长,《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与《汉书》(东汉·班固)、《后汉书》(南北朝南朝宋·范晔)、《三国志》(西晋·陈寿)合称“前四史”,鲁迅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清乾隆把从《史记》《汉书》到《明史》第24部纪传体史书定为“正史”,今称二十四史。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史书,不在“二十四”之列。
  20、《雷雨》
  作者曹禺,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剧作家。作品有《北京人》、《原野》、《日出》、《雷雨》。21、《登高》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亦称杜工部,也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另有代表诗作《兵车行》《客至》《咏怀古迹》《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以及“三吏”和“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2、《琵琶行》
  七言歌行体长篇叙事诗,作者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在韩柳倡导唐代古文运动的同时,他和元稹一起在诗坛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另有代表作《长恨歌》。行、歌、引是古体诗的标志,本文选自《白氏长庆集》。
  23、《虞美人》五代婉约词,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煜,与其父李璟并称“南唐二主”。
  24、《雨霖铃》宋婉约词,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原名三变,世称柳七、柳屯田,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著有《乐章集》。
25、《物种起源》绪论《&物种起源&绪论》的作者是英国的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绪论,也称导言,是指著作前的概述部分,用于说明作者撰写著作的目的、过程。
  26、《陈情表》《陈情表》选自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文选》,作者是西晋时代的李密,一名虔,字令伯。标题中“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情奏事的一种文体。
  27、《逍遥游》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另一说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28、《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英国思想家、哲学家。获得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著有《意义与真理的探索》、《人类的知识:它的范围和界限》。
  29、《桥边的老人》现实主义短篇小说
  【美】海明威,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
  30、《娜塔莎》长篇节选【俄】列夫·托尔斯泰,代表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31、《清兵卫与葫芦》现实主义短篇小说【日本】志贺直哉,代表作: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32、《牲畜林》现实主义短篇小说【意大利】卡尔维诺,长篇代表作:《寒冬夜行人》、《看不见的城市》。
  33、《山羊兹拉特》现实主义短篇小说
  【美】辛格,197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长篇小说《莫斯卡特一家》《卢布林的魔术师》
  34、《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曾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祭十二郎文
&&&&&&&&&&&&&&&&&&&&&&&&&&&&&&&&&
祭十二郎文
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古典散文。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一篇什么文章呢?这篇祭文是作者祭奠一个30岁左右的侄子的文章。这样一篇哀悼一个普通年轻人的短文竟然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调动积累·资讯共享
交流作者与作品信息
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3岁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
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上有更多资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韩文公庙碑》)。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大胆坦率,战斗性强。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韩愈志》),创造性地把《左传》、《史记》的传记手法运用于碑志,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其诗亦别开生面,勇于创新,工于长篇古风,采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伟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他过于追求新奇,不免流于险怪,强调“以文为诗”,又不免使诗变成“押韵之文”。有门人李汉所编《昌黎先生集》传世。宋魏仲举所辑《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较完善。诗注以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较好。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来,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祭文之变也。”古人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诵读疏通·整体感知
语言知识整理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羞通馐,美味食物。
皆不幸早世& 世通逝,死。
敛不凭其棺& 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自今已往& 已通以,介词,表示时间的界限。
2、一词多义
&&&&乃能衔哀致诚(表达)    
致& 将成家而致汝(使……来)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获得,得到)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前往)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上任)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丢下)  
舍&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休息,停留)    ,    
屋舍俨然(房屋,住宅)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  
其&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代词,那)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      
&&&&其信然邪?其梦邪?(真实的,实在的)  
信& 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随意)   
&&&&呜呼!其信然矣!(形容词词尾)  
然& 虽然,我自今年来(这样)  
吴广以为然(对的,正确)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转折连词,然而,但是)   
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完结,穷尽) 
固将愁苦而终穷(处境困窘)      
&&&&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近来)    
比&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比起……来)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等到)   
未始以为忧也(认为)  
以 &其竟以此而殒其身乎(因为)  
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介词,在) 
使者妄称以应之乎(连词,表目的,来)  
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这里相当于“而”)  
如 &日初出大如车盖(如同,好像)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及,比得上)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往,到……去)      
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粮食)    
食&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病)  
病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缺点,毛病 &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不堪)    
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养育)  
长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龄大)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高)
&&皆不幸早世 (幸运)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希望)
&不省所怙 知道
汝来省吾 (探望)
以为虽暂离别 (连词,表转折,虽然)
虽万乘之公相 (连词,表假设,即使)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副词,刚,初次)
汝之子始十岁 (副词,才)
3、词类活用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使动用法,使……夭亡)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词作动词,继承……的事业)
4、古今异义词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几何:多少(日子)。指过不了多久。
明年,丞相薨& 明年:第二年。
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往往:时常。
5、特殊句式
惟兄嫂是依 (宾语前置句)
何为而在吾侧也(宾语前置句)
汝殁以六月二日(介宾短语后置句)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宾短语后置句)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韩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为十二郎。韩愈与十二郎从小生活在一起,情逾一般骨肉。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骤闻十二郎死讯,悲不自胜,痛悼万分。在这种巨大的感情压力下,自他胸臆涌出了这篇千古至文。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在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精读课文·品析鉴赏
&&&&&&&&&&&&&&&&&&&&&&&&&&&&&&&
精彩语段 妙言赏析
原文: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于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渭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与相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赏析:散文要跌宕,才有波澜,才有丰神;要有锁句,才有主脑,才有绾合。
本段先写三别三会,而终成永诀,作者宕开写来,文思邈远,情感细腻,时乖命蹇,仕途多舛;转辗流离,叔侄睽违;念兹在兹,夙愿未了。末句一锁,以“虽万乘之公相”而“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作结,其悔之深,其哀之切,其情之重,莫不毕现。
教材中的第四段,承上段锁句再又宕开,宦海沉浮,未老先衰;思父兄之早逝,悯孤侄之无依。殚精竭虑,彷徨眷顾。然后以反诘句锁住,十二郎之死出乎意料,实悖常情,亦违常理。句调顿挫,感情凝重。
原文: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赏析:本段感情曲折多变,酣畅淋漓,我们可以抓住关键的四个语气词:邪(疑)—— 乎(问)—— 也(析)—— 矣(断)
一个“邪”表明作者的怀疑,难以置信。面对现实,不愿意相信和接受,于是由“疑”到“问”,连用语气较强的“乎”字,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天道命运不公的强烈的责问。在韩愈看来,韩会(其兄)之盛德,其嗣必不夭;老成(其侄)之纯明,其命必不绝;年壮之人者,其寿必不折。接着用“也”一转,通过冷静分析,表明这是事实,“东野之书”,“耿兰之报”,是不诤的事实。最后感情徒然一降,连用“矣”字作出痛苦的判断,至此,作者悲痛的心灵完全展现在读者面前。
原文: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赏析:韩愈反对六朝骈文而远追汉魏之遗风。主张气盛言宜,文从字顺,务去陈言,不落恒蹊。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反对为形式而形式,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韩文力倡破骈为散,但并不等于弃骈而不用。相反,在韩文中,有时是骈散结合,错落互用,跌宕生辉。
本段多用两两相对的骈句,铺陈恣肆,有如江河之急下;张扬宣泄,有如天雨之倾盆。自伤自责,自悲自谴,椎心痛悔,无以复加;天涯海角,阴阳两隔;无涯之恨,泣血以诉。真所谓“字字是血,字字是泪”,读之无不令人不泪下。
韩愈的文章在语言艺术上堪为典范,不愧为八大家之首。第一,善于把书面语与口语结合起来,做到“倾群言之沥液,濑六艺之芳润”;第二,句调多变,长短交错,骈散结合;第三,叠沓错综,抑扬顿挫,纵横飞动,感慨淋漓。《祭十二郎文》为千古祭文之绝调,除了至情至性之外,语言上也堪称千古胜笔。
环环相扣 思路清晰
全文共十二自然段。第&1&自然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第&2&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第&3&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第&4&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第&5&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第&6&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第&7&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第&8&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第&9&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第&10&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第&11&自然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惧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第&12&自然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
全文&12&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至情出至文,至文感人心——《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比较谈
祭文是对死者表示崇敬和怀念的一种文体,一般着重叙述死者的功业。为了应和当时礼仪的需要,作者往往作一番无泪之哭,不哀之嚎,常让人感到浮而不实,夸而失信,缺乏一种感人的力量。但是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叙写的也是亲人之间的笃深情意,但它们一改过去祭文的矫揉造作,让人感到字字出肺腑,句句断肝肠,因而成为为祭文中不可多得的千古绝唱,和古代抒情散文中的不朽名篇,虽然两篇文章出自不同时代的不同作家之手,但把它们进行比较分析学习,还是大有裨益的。
一、从两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来看&&&&&&&
《祭十二郎文》构思精巧,别巨匠心,它按照时间顺序,先通过家世的衰落颓败、幼时的孤苦伶仃及叔侄二人之间三别三会的叙述,抒写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悔恨无穷与抱恨终生。然后叙写十二郎之死,流露出内心无穷的迷惘和无尽的悲伤,最后通过对家属的吊慰、坟茔的迁徙及遗孤的教养的叙述,极写内心无处诉说、不可遏止的辛酸与悲苦,显得哀婉凄楚。行文自始至终以时间为顺序,以怀念为线索,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而又步步深入,随着叙述的展开,作者沉重的情感波涛,也一浪高过一浪,使人读完全篇不能不掩卷深思,为作者因失去相依为命的侄儿所遭受到的深切的精神悲痛而潸然泪下,并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构思严谨而富有变化。《祭妹文》同样也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从素文墓地入笔到病根祸源的交代,从野外同捉蟋蟀到书斋共读诗经,从胞妹送哥泪花流到把盏喜迎兄长归,从离家出嫁到中道回归,从侍奉老母以示其德到关爱长兄以显其情,从素文之死到后事料理,情节层递步进,感情波涌浪推,叙事历历可见,抒情句句见心,文情呼应,浑然一体。
二、从两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来看
情感是客观对象与自己关系的主观反映,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父》)真而浓的情愫才能有动人心魄的美学力量。两篇祭文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个“情”字。《祭十二郎文》从家世的凄凉、身世的不幸,到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自己的衰病到晚辈的幼小,这一切的一切都汇聚成一股感情的急流使作者百思萦集,情不能已。这里有怀念也有内疚,有哀愤也有感激,有期望更有辛酸,字字似血,句句是泪,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无任何修饰和渲染,无一字一句不是作者骨肉至情的真切流露。拳拳爱心,绵绵深情,质朴洗练,哀婉久绝,成了祭文中难得的绝调,难怪宋代著名的大作家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古文观止》也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袁枚的《祭妹文》贯穿全文的同样是凄楚哀婉的情调。本文基本上采取了顺叙的写法,先写兄妹幼年情事,以“呜呼”二字,直呼亡妹,为全文奠定了凄切哀婉的悲怆基调,再写自己中年归家之后的景况,最后写妹妹病危和亡逝。末段连呼“呜呼哀哉”,更是直抒胸臆,坦言心怀,言辞哀婉凄切,情意缠绵悱恻,把对亡妹的思念、同情、内疚、哀痛统统浓缩在伤心欲绝的悲叹之中,叙事中寄寓哀痛,行文中饱含真情,同时还穿插些许景物描绘,从而使痛惜、哀伤、悔恨、无奈之诸多成分有机地揉和于一体,具有令人肝痛肠断的艺术感染力。
三、从两篇文章的抒情方式来看
从抒情方式来看,采用对话形式,是这篇《祭十二郎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全文用了四十个“汝”字,用第二人称直呼老成,好像老成并没有死,正坐在他对面听他倾诉衷肠;又好像老成虽死,但其亡魂还可以听到他的家常絮语;他甚至向老成直接提问:“其竟以此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其然乎?其不然乎?”来询问其病因、死期。这种对话形式,不同于一般祭文纯客观地歌功颂德,而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抒情意味,因而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量,这种“汝”“吾”相称的叙述形式,让人感到好象同死者家常对话一般,读来显得亲切感人,也易于感情的抒发和流露。同时,本文在选材上一反过去祭文对功绩或德行的赞颂,而选择了作者和十二郎之间的个人家常琐事,从自己幼年丧父到叔侄相以为命,从漂泊天涯到未老先衰,从病情揣测到沉痛自责,从后事安排到吊慰家属,&虽多记生活琐事,但无一字不关“情”,无一句不含“情”,可谓事事关情,语语动情,句句系情,字字含情。此外,本文还特别注重虚词的应用以增强行文的感染力,使文章独具风采。全文多处反复运用了“而”“邪”“也”“矣”“乎”等语气词,不仅加重了抒情的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而且增强了文章顿挫有力的节奏,突出了作品的感人力量。
&在这一点上,《祭妹文》同样是选择了生活琐事来抒发对亡妹的悼念之情,纯以散体形式抒写情感,文不加饰,朴素无华,在家常琐事的诉说中贯注着诚挚的骨肉之情,确是不可多得的杰作。从朝夕相处同捉蟋蟀,到比肩并坐相伴读书;从掎裳拽衣不放悲声,到衣锦归家瞠视而笑;从妹归母家服侍阿母,到治办文墨见其才学;从阻人走报宽慰长兄到终宵刺探兄妹情深;从绵啜盼兄挣扎应诺到临终之际一目未瞑;从轻信医言远游他乡到痛悔自责伤心悲绝,这一切都属于琐琐屑事,可正是这些极富情致的生动细节,字字凄楚,句句动人,让人睹之神伤,闻之心动,从而产生出追魂摄魄的魅力。“总见自生至死,无不一体关情,悱恻无极,所以为绝世奇文”&(林云铭《韩文起》卷八)同时《祭妹文》的抒情方式还表现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上。例如一开始写素文墓地所在,“羊山矿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羊山空旷荒凉,所伴者唯三死者而已。写自己祭奠时,只见“纸灰飞扬,朔风野大”,北风肆虐,其声啸,其势猛,其气寒,穿野掠坟,怎么不叫人萌生“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如何知”的茫然之感!
总之,两篇文章作为祭文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尽管出自不同时期的不同作者之手,但是还是有颇多相似之处。因此,把这两篇文章对照阅读,比较分析,相信会从中受到不少启发的。
附:&&&&&&&&&&&&&&&&&&&
祭妹文·袁枚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基础知识与运用
1、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不省所怙&&&&怙:依靠&
B.诚知如此&&&&诚:如果&
C.比得软脚病&&&&比:近来&
D.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遽:就&
2、选出与加点字不同类的一项(&&)&
A.沛公军霸上&&&&&&B.汝之纯明宜业其家&
C.左右欲刃相如&&&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3、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使建中远具时羞&&&
B.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C.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D.敛不凭其棺&
4、下列三句和其它一句不同的是(&&&&)&
A.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B.惟兄嫂是依&
C.其又何尤&&&&&&&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
  (2)如吾之衰者
  (3)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4)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5)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6)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
  (7)汝殁以六月二日
  (8)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9)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10)其信然邪?其梦邪?
  (11)其能久存乎?
  (12)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阅读理解与欣赏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与相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止:仅仅,才
B.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果:成为事实,实现
C.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D.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就:就职上任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将成家而致汝
A.火尚足以明也&&&&&&&&&&&&&&&&&&&
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C.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8.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B.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王好战,请以战喻
C.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与相处/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君乎
9.十二郎远殁它乡,文章却以“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徙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攫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捷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與,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之不能相存。耕种之,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子,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本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坡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
[注]①涉步:涉及、从事实际事务 ②果马下:一种矮小的马,可在果树县行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徙高谈虚论&&&&&&&&&&&&&&&&&&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C.至乃尚书郎乘马,这纠劾之&&&&&&
D.本文羁旅
&&&&&&&&&&&&&&&&&&&&&&羁旅:寄居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标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气的一组是
A.品藻古今,若指诸掌&&&&&&&&&
出则车與,入则行步
B.肤脆骨柔,不堪行步&&&&&&&&&
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
C.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
晋朝南渡,优借士族
D.体赢气弱,不耐寒暑&&&&&&&&&
多迂诞浮华,不涉事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主张士大夫要应世经务,不要白白浪费君王的俸禄。
B.这些士大夫缺乏自知之明,都怨恨梁武帝父子偏爱中下层官吏。
C.作者以周弘正骑果下马受到朝廷官员的称赞为例来批评时风。
D.重视农耕是立国的根本,士大夫只有了解农民的辛劳,才能做好其他事务。
&综合学习与探究
13、请围绕“节约”这一话题,用“少一点……,多一点……”的句式写三句话,每句话的前后要整齐匀称。
1.D( 突然)
2.D(D项为名词作状语,其余为名词作动词)
4.A(A为介宾短语后置句,其余为宾语前置)
5、⑴的;(2)取独;(3)代词,指病;(4)第一个表转折,第二个表并列;(5)表承接;(6)表修饰;(7)在;(8)表目的,来;(9)相当于“而”,表修饰; (10)连词,表选择; (11)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12)代词,你的
6.A.(止:留居)
7.B.(B和例句都是使动用法,致:使……来;鸣:使……鸣。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照明。函: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木匣子装。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8.D.(D项中的“虽”都译为“虽然”。A,介词,在/介词,被;B,连词,相当于“而”/介词,用;C,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以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9.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
10、C(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
11、A(B项均为“养尊处优”;C项前者为“崇尚空谈”,后者说的晋的上层统治者,不是“士
大夫”;D项前为“养尊处优”,后为“崇尚空谈”,与题干不符)
12、C(从“举朝以为放达(放达:过于随便,不拘礼法)”可以推断,应为批评)
13、示例:少一点大手大脚,多一点精打细算。少一点取用无度,多一点细水长流。少一点铺张浪费,多一点勤俭节约。(符合要求即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散文家协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