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双眼同侧视野是否中心对称图形?+

双眼Bell现象不对称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双眼Bell现象不对称
双眼Bell现象不对称是单眼双上转肌麻痹的症状之一。单眼双上转肌麻痹表现为双眼Bell现象不对称,患眼往往较差或消失。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真正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病理变化主要位于脊髓前角,其运动细胞明显减少,呈退行性变,残留的神经细胞呈固缩、核溶解,脊髓前根轴突变细,轴突外周细胞肿胀。脑干运动神经核变性,以面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多见。相关疾病上睑下垂 单眼双上转肌麻痹 肿胀相关症状复视 麻痹 上睑下垂 双眼Bell现象不对称 无力 斜视 眼睑下垂相关检查眼及眶区CT检查
(一)发病原因
单眼双上转肌麻痹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真正病因尚不十分清楚。
(二)发病机制
有人认为可能为动眼神经麻痹在恢复过程中残留的部分麻痹。就先天性而言,依据动眼神经解剖学,动眼神经核自上而下分别为提上睑肌神经核、上直肌和下斜肌神经核,其内下侧有内直肌和下直肌核。在母体孕期可能受到某种因素的干扰,使上述神经核及动眼神经受到损害而出现动眼神经麻痹。后天性者则可因外伤、脑部炎症、肿瘤等因素导致动眼神经麻痹。无论先天性或后天性,动眼神经麻痹后的恢复有一定的次序,一般提上睑肌恢复最早、最快,以后依次为内直肌、下直肌和瞳孔括约肌,而上直肌和下斜肌恢复最迟或不恢复,因此表现出单眼双上转肌麻痹的特征。由于上直肌和提上睑肌是由1条肌肉分化而来,虽然提上睑肌功能已恢复,因功能不足的上直肌牵拉作用而表现出假性下垂状态。混合性和真性上睑下垂可能与支配提上睑肌的神经功能恢复不完全或未恢复有关。
病理变化主要位于脊髓前角,其运动细胞明显减少,呈退行性变,残留的神经细胞呈固缩、核溶解,脊髓前根轴突变细,轴突外周细胞肿胀。脑干运动神经核变性,以面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多见。肌肉病理检查见下述辅助检查部分。1.眼位:第一眼位时患眼呈下斜位,下斜度数大,常合并外斜视,下斜度一般大于30△,外斜度多在20△以内。
2.眼球运动:患眼在第一眼位和双眼同向运动时,上直肌与下斜肌的上转运动均明显受限。同视机检查主要表现为左上和右上方位健眼高于患眼。牵拉试验患眼的下直肌无机械性限制,主动收缩试验患眼的上直肌和下斜肌收缩部分无力或完全无力。
3.上睑下垂:患眼常伴有真性、假性或混合性上睑下垂。遮盖健眼用患眼注视时,该眼上睑下垂消失,此时健眼睑裂大于患眼,即为假性上睑下垂;若患眼注视时该眼睑下垂好转,仍未达正常睑裂高度且小于健眼者则为混合性上睑下垂;若患眼睑下垂仍无改善则为真性上睑下垂。
根据Hering法则,大脑来的神经冲动根据注视眼的需要而决定。单眼双上转肌麻痹时,大脑传出正常的神经冲动对健眼合适,但这种冲动对患眼的双上转麻痹肌来说,冲动不足,不能引起正常收缩而转动落后,且同时提上睑肌的神经冲动也少,故健眼注视时,患眼随之出现上睑下垂。遮盖健眼,麻痹眼注视时,为维持麻痹眼的注视位置,大脑必须加强双上转肌的神经冲动,同时对提上睑肌的神经冲动也加强,此时上睑下垂消失,故称假性上睑下垂,而健眼接受过强的神经冲动,其睑裂往往大于患眼。
4.视力:由于患眼下斜且合并外斜和上睑下垂,健眼多为注视眼,故常发生弱视,约有50%的病例伴有患眼弱视。
5.Bell现象:双眼Bell现象不对称,患眼往往较差或消失。
6.下睑变化:由于下直肌的牵制,通过筋膜韧带传至下睑,患眼常表现为向下注视时下睑缘皮肤出现皱褶或加深;或下睑退缩。
单眼双上转肌麻痹在临床上较少见,依据其临床特征和必要的检查,如同视机、牵拉试验等诊断并不困难。应与下列眼外肌麻痹相鉴别:
1.单独上直肌麻痹:表现为患眼注视时健眼上斜,健眼注视时患眼下斜。眼球运动可见患眼向外上方转动不足,可继发对侧眼配偶肌(下斜肌)或同侧眼的直接拮抗肌(下直肌)功能过强,内上方转动不受限。同视机检查仅见患眼外上方位明显低于健眼。可合并上睑下垂,但多为真性。
2.单独下斜肌麻痹:表现为患眼眼位低,患眼向内上转受限,上斜肌过强,Bielschowsky歪头试验阳性,即当头向健侧倾斜时患眼更下斜。外上转正常,不伴有上睑下垂。
3.下斜肌与下直肌粘连综合征:表现为患眼眼位低,患眼内上、外上及下转时均受限。牵拉试验下直肌有明显抗力。不伴有上睑下垂。
4.先天性上睑下垂:先天性上睑下垂按程度不同分为轻、中和重度。除重度可造成弱视外,一般先天性上睑下垂如不合并斜视,高度屈光不正及屈光参差时很少发生弱视。再者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提上睑肌肌力较弱,不会因改变注视眼而消失。
5.眶底骨折:伴有眼外肌及周围组织嵌顿者,表现为垂直复视,眼球上转受限,牵拉试验眼球上转、下转及旋转均受限,眼眶CT扫描和X线平片可查出骨折部位、形态、范围、有无眶内容脱出等。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治疗。
单眼双上转肌麻痹在第一眼位时垂直斜度较大,可伴有同侧眼的拮抗肌和对侧眼的配偶肌功能过强,因此,手术应以减弱拮抗肌和(或)配偶肌矫正垂直斜度为主。健眼注视时则减弱患者的下直肌和上斜肌;如患眼为注视眼,按Hering法则,健眼上斜明显,可考虑减弱健眼的上直肌和下斜肌,这样可照顾到正前方和下方注视野不出现复视。根据上述原则和垂直斜度采用如下手术设计。
1.对垂直斜度小于30△者行患眼下直肌后徙;30△~50△者行患眼下直肌和健眼上直肌后徙或下直肌截除;对大于50△者除患眼下直肌和健眼上直肌后徙或下斜肌截除外,同时做患眼上斜肌截腱,以此作为第1次手术的首选方法。如合并水平斜度,仅做1条外直肌后徙,这样避免了在同一眼上同时做2条以上直肌手术而发生眼前段缺血病变。
2.对第1次手术后经6个月观察仍残留垂直斜度者,第2次行患眼上直肌截除或健眼的下斜肌切除术;如患眼已做2条直肌仍残留外斜度,则行健眼外直肌后徙、内直肌截除术。
3.关于上睑下垂的矫正:对于假性上睑下垂在垂直斜度矫正术后,患眼变为注视眼,上睑下垂消失,因此不必考虑手术;对混合性上睑下垂仅做提上睑肌折叠术;对真性重度上睑下垂,眼位矫正后Bell现象改善,为美容起见,可行提上睑肌缩短术或额肌瓣悬吊术,但手术量以不引起暴露为准。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全科主治医师眼科辅导:视功能检查-相关专业知识-全科主治医师-考试宝
热门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 >>
>>&全科主治医师眼科辅导:视功能检查
全科主治医师眼科辅导:视功能检查
全科主治医师眼科辅导:视功能检查
  视功能检查可分为主观检测(需受试者配合)及客观检测两大类,前者包括视觉心理物理学检查,如视力、视野、色觉、暗适应、立体视觉、对比敏感度;后者为视觉电生理检查。
  1.视力
  视力为人眼的分辨能力,以对所视物体的最小分辨力来表达,用于检测形觉功能。中心视力是形觉的主要标志,分为远、近视力。它是测量分辨二维物体形状和位置的能力,代表了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处的视觉敏锐度。
  (1)视力的表示方法:小数及分数记录法存在着视标增进率不均以及视力统计不科学的缺点。我国缪天荣设计了对数视力表,视标按几何级增进,视力计算按数学级递减,相邻两行视标大小之恒比为1.26。但对数视力表采用的5分记录法不如分数及小数记录法易理解,所以推广受限。
   (2)视力表的原理:测定视力即测定能够认识其形状的最小的视网膜上的成像。视网膜上的成像大小不仅决定于物体的大小,也决定于物体的距离。这两个变数可用角的概念联系起来,视角是外界物体两个端点的延线与眼的结点在眼前所形成的夹角,此角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所以测定的视锐度就是测定能够产生形觉的最小夹角。一般正常人眼要想分辨两个点,实际需要的视角大约等于1'角,所以将正常的最小视角定为1'角。视力用最小分辨角倒数来表达,视力表根据5m外检查距离的1'视角的最小分辨角设计。常用的为对数视力表或Snellen视力表。视力表类型有E字、文字、数字、卡通等。以5m为检测距离。可移近检测,通过设计距离换算成相应的视力表达。视力的记录法有小数记录法、分数记录法。以5m最小分辨力为1'视角作为正常视力的标准。
  (3)视力检查法:查视力须两眼分别进行,一般先右眼后左眼,可用手掌或小板遮盖另眼,盖时不可压迫眼球。视力表须有适当的光线照明。远视力检查时,不同的视力表有不同的检查距离。记录受检者能正确辨认的那一行字符标志的数字为受检者的视力。如受试者视力低于1.0时,须加针孔镜检查,如视力有改进则可能是屈光不正。针孔镜的直径约2mm,它可增加眼球焦深,这是能提高屈光不正者视力的原理。针孔镜减少了视网膜的光照。如果针孔过小,会产生衍射。如患者有眼镜应检查戴镜的矫正视力。如患者视力小于0.1时,应依次检查指数、手动或光感等。
  近视力检查时,采用标准近视力表或Jaeger近视力表。近视力表设计以特定距离(通常25cm)最小分辨角为1'视角设计,可用视角倒数表达,亦可用印刷字号表达。记录时须标明实际距离。
  婴幼儿视力检查法:
  1)检查注视反射及跟随反射是否存在。
  2)遮盖试验:用遮眼板分别遮盖小儿一眼,当遮盖视力好的眼时,小儿表示烦躁、用手抓推遮挡物,甚至哭闹。只作定性检查。
  3)选择性观看法(PL):一侧用不同空间频率的黑白条栅作画面,另一侧用相同灰度的灰板,观察婴儿的注视反应。
  4)视动性眼球震颤法(OKN):视鼓上有不同空间频率的条纹,转动视鼓,用能引起婴幼儿注意的最小条纹来估算视力。
  5)点状视力表:通过让儿童识别大小不等的黑色圆点,查出相对应的视力值。
  6)儿童形象视力表:根据视角的原理,以不同大小的图案作视标,查法同E字视力表。
  7)视觉诱发电位检查法。
  2.视野
  (1)视野的定义:视野是当眼球向正前方固视不动时所见的空间范围,与中心视力相对而言,它是周边视力。注视点30&以内的视野范围称为中心视野,30&以外的视野范围称为周边视野。
  (2)视野检查的意义:许多眼病及神经系统疾病可引起特征性的视野改变,所以视野检查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的视野检查法不但实现了标准化、自动化,而且与其他视功能检查相结合,如蓝黄色的短波视野、高通辨视野、运动觉视野、频闪光栅刺激的倍频视野等。
  (3)视野检查的分类:视野检查分动态及静态视野检查。
  1)动态视野计检查:用一定刺激强度的视标从视野周边部不可见区向中心可见区移动,以探测不可见与可见区的分界点,称动态视野检查。这一分界点即为该视标的阈值,所有同一阈值相邻点的连线即为该视标的等视线和暗点范围。暗点等视线与一般等视线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包围的区域是某视标看不见的,而后者包围的区域是某视标可看见的。动态视野检查的优点是检查速度快,适用周边视野的检查。缺点是小的、旁中心相对暗点发现率低。
  2)静态视野检查:视标不动,通过逐渐增加视标刺激强度测量受检眼视野中某一点从不可见到可见光阈值的方法,称为静态视野检查法(或静态阈值检查法)。在视野中某一点静态时可见机会为50%的视标的刺激强度为该检查点的阈值。静态视野的优点可定量检测记录,利于随诊。缺点是检测时间长,检测周边视野变异大。电脑控制的自动视野计,使静态视野检查快捷、规范。
  (4)视野检查法:包括对比法、弧形视野计法、平面视野计法、Amsler方格表法、Goldrnann视野计法、自动视野计法等。
  1)对比法:本法简便易行。检查者与患者对面而坐,眼位等高,相距lm。检查右眼时令患者右眼与检查者左眼对视,分别遮盖另一眼,检查者将手指置于与二人等距离处,在各方向由外周向中央缓慢移动,以医师所见之视野与患者作对照。这种方法可粗略地检查明显的周边视野缩小。
  2)弧形视野计法:用于检查距注视点30&以外的周边视野。用不同大小、颜色的视标沿视野计的弧板自周边向中心移动,记录患者能看到视标的位置及视标消失和重新出现的位置。沿子午线每转动15&~30&检查一次,依次检查12个子午线。将各子午线开始看见视标的点连接画线即为被检眼的周边视野范围。常用视标为3mm白色和红色视标。正常周边视野范围:白色视标,颞侧90&、鼻侧60&、上方55&、下方70&。蓝、红、绿色视野依次递减10&。
  3)平面视野计法:用于检查距注视点30&以内的中心视野。适于发现较小的视野缺损。对于诊断有中心视野缺损的疾病更有价值。受检者距平面视野屏1m。用视标在不同子午线上从周边向中央移动,记录视标消失和重新出现的位置。为放大暗点可增加检查距离或缩小视标。在中心视野中固视点颞侧15.5&、下方1.5&处有一竖椭圆形暗点为生理盲点,是视乳头在视野屏上的投影,因视乳头处仅有神经纤维,无视细胞,故在视野上呈现为一个暗点。视野中除生理盲点以外的任何暗点均是病理性暗点,完全看不见视标的暗点为绝对性暗点,虽能看见但感暗淡的暗点为相对性暗点。
  4)Amsler方格表法:用于检查黄斑功能或测定中心、旁中心暗点。置于患者右眼前30cm远,不能看到中央黑点者表示有中心暗点。告诉患者注视中央黑点(看不到黑点则注视纸的中央),问患者能否全部看到表的四角,小方格有无丢失。所有线条是否直并是连续的,是否弯曲、中断。嘱患者用铅笔在表上画出丢失或变形的区域。
  5)自动视野计:自动视野计能自动按照程序在视野的各个位点用不同亮度的光刺激测定光阈值,并加以记录,计算出视野丢失总量及视野缺损的深度和范围,从而增加了视野检查的准确性和敏感度。检查程序有三大类:①阈上值检查,为视野的定性检查,分别以正常、相对暗点或绝对暗点表示。此方法检查快,但可靠性较低,主要用于眼病筛查。②阈值检查,为最精确的视野定量检查,缺点是检查每只眼约需15分钟,患者易疲劳。③快速阈值检查,如Octopus视野计的TOP程序、Humphrey视野计的SITA程序通过智能趋势分析,减少了检查步骤,检查每只眼仅需5~8分钟。
  自动视野计常见参数如下:
  平均敏感度(mean sensitivity,MS):为所有检查点敏感度的平均值。它可反映弥漫性视野缺损的情况。
  平均损害(mean damage,MD):是各个检查点测定的敏感度与其正常值差值的平均数。此值增加反映弥漫性视野缺损。
  缺失变异(1oss variation,LV):判断有无局限性视野缺损的敏感指标。
  矫正缺失变异(corrected loss variation,CLV):为视野缺失变异的短期波动校正值。
  可靠性因子(reliability factor,RF):为多次检查时回答控制及固视控制的结果,正常此因素应在0.7~1.0之间。
  假阳性:无光刺激时,患者回答看见。
  假阴性:已测量的部位用超阈值刺激,患者无应答。
  自动视野判读的要点:①视野中央部分正常变异小,周边部分正常变异大,所以中央20&以内的暗点多为病理性的,视野25&~30&上下方的暗点常为眼睑遮盖所致,30&~60&视野的正常变异大,临床诊断视野缺损时需谨慎;②孤立一点的阈值改变意义不大,相邻几个点的阈值改变才有诊断意义;③初次自动视野检查异常可能是受试者未掌握测试要领,应该复查视野,如视野暗点能重复出来才能确诊缺损;④有的视野计报告结果时有视野缺损的概率图,此图可辅助诊断。
  (5)影响视野检查的因素:视野检查属于心理物理学检查,反映的是患者的主观感觉,影响视野检查结果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患者方面的影响因素:精神因素(如警觉、注意力、视疲劳及视阈值波动);生理因素(如瞳孔直径、屈光间质混浊、屈光不正、缩瞳药等)。②仪器方面的影响因素:动态与静态视野检查、平面屏与球面屏的差异,单点刺激与多点刺激的差异。背景光及视标不同,视阈值曲线就不同,如视标偏大,背景光偏暗,其视阈值曲线较平;反之,阈值曲线较尖。因而随诊视野有否改变是必须采用同一种视野计。③操作方面的影响因素:不同操作者因检查方法和经验不同所致的差异。自动视野由电脑程序控制检测过程,无人为操作的偏差,但是自动视野初次检查的可靠性较差,受试者有一个学习、掌握的过程。
  (6)病理性视野:
  1)向心性视野缩小:常见于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晚期、球后视神经炎(周围型)、周边部视网膜脉络膜炎。癔症性视野缩小,有颜色视野颠倒、螺旋状视野收缩等现象。
  2)偏盲:对视路疾病定位诊断极为重要。以注视点为界,视野的一半缺损称为偏盲。
  同侧偏盲:多为视交叉以后的病变所致。有部分性、完全性和象限性同侧偏盲。部分性同侧偏盲最多见,缺损边缘呈倾斜性,双眼可对称也可不对称。上象限性同侧偏盲,见于颞叶或距状裂下唇的病变;下象限性同侧偏盲则为视放线上方纤维束或距状裂上唇病变所引起。同侧偏盲的中心注视点完全二等分者,称为黄斑分裂,见于视交叉后视束的病变。偏盲时注视点不受影响者称为黄斑回避,见于脑皮质疾患。
  颞侧偏盲:为视交叉病变所引起,程度可不等,从轻度颞上方视野缺损到双颞侧全盲。
  3)扇形视野缺损:①扇形尖端位于生理盲点,为中心动脉分支栓塞或缺血性视乳头病变;②扇形尖端位于中心注视点为视路疾患;③象限盲,为视放射的前部损伤。④鼻侧阶梯,为青光眼的早期视野缺损。
  4)暗点:①中心暗点,位于中心注视点,常见于黄斑部病变、球后视神经炎、中毒性或家族性视神经萎缩。②弓形暗点,多为视神经纤维束的损伤,常见于青光眼、有髓神经纤维、视乳头先天性缺损、视乳头玻璃疣、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③环形暗点,见于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④生理盲点扩大,见于视乳头水肿,视乳头缺损,有髓神经纤维,高度近视眼。
  3.色觉
  分子遗传学技术已证实人类的三原色感觉由确切的视锥细胞的光敏色素决定。含红敏色素视锥细胞对570nm的光波最为敏感,含绿敏色素视锥细胞对540nm的光波最为敏感,含蓝敏色素视锥细胞对440nm的光波最为敏感。人眼红敏色素和绿敏色素的视蛋白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长臂上,蓝敏色素的视蛋白基因位于第7对染色体上。
  正常色觉者的三种光敏色素比例正常,称三色视。如果只有两种光敏色素正常者称双色视,仅存一种光敏色素的为单色视者。异常三色视是光敏色素以异常的数量进行比配,又称色弱,红色弱需要更多的红色进行比配,绿色弱需要更多的绿色,蓝色弱需要更多的蓝色。两色视者为一种锥体视色素缺失:红敏色素缺失者为红色盲,绿敏色素缺失者为绿色盲,蓝敏色素缺失者为蓝色盲。异常三色视者和两色视者不合并视力丧失。单色视又称全色盲,患者不能辨认颜色,同时有低视力、眼球震颤等,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绝大多数先天性色觉缺陷为性连锁隐性遗传。
  常见的色觉障碍是一种性连锁遗传的先天异常,也可发生于某些视神经、视网膜疾病,后者称为获得性色盲。色盲有红色盲、绿色盲、全色盲等不同种类,最常见者为红绿色盲。
  色觉检查属主觉检查,有以下几种方法:
  (1)假同色图:也称色盲本。在同一副色彩图中,既有相同亮度不同颜色的斑点组成的图形或数字,也有不同亮度相同颜色的斑点组成的图形或数字。正常人以颜色来辨认,色盲者只能以明暗来判断。
  (2)色彩试验及D-15色盘试验:嘱患者按色调(hue)将有色棋子依次排列,根据其排列顺序正常与否来判断有无色觉障碍及其性质、程度。
  (3)色觉镜(anomaloscope):利用红光与绿光适当混合形成黄光的原理,根据受试者调配红光与绿光的比例是否合适,判断其有否色觉障碍及其性质、程度。
  4.暗适应
  暗适应检查可以反映光觉的敏锐度是否正常,可对夜盲这一主觉症状进行量化评价。正常人最初5分钟的光敏感度提高很快,以后渐慢,8~15分钟时提高又加快,15分钟后又减慢,直到50分钟左右达到稳定的高峰。在5~8分钟处的暗适应曲线上可见转折点,其代表视锥细胞暗适应过程的终止,此后完全是视杆细胞的暗适应过程。
  检查暗适应的方法有:
  (1)对比法:由被检者与暗适应正常的检查者同时进入暗室,分别记录在暗室内停留多长时间才能辨别周围的物体,如被检者的时间明显长,即表示其暗适应能力差。
  (2)暗适应计:常用的有Hartinger计、Goldmann-Weekers计、Friedmann暗适应计等,其结构分为可调光强度的照明装置及记录系统。通常在作5~15分钟的明适应后,再作30分钟的暗适应测定,将各测定点连接画图,即成暗适应曲线。
  5.立体视觉&见&眼外肌功能检查&。
  6.对比敏感度
  视力检查反映了高对比度(黑白反差明显)时的分辨能力,而日常生活中物体问明暗对比并非如此强烈。对比敏感度检查引入调制传递函数概念,其调制曲线的宽度变化反映条栅的空间函数,调制曲线的高度变化反映了条栅的明暗对比函数。某些疾病进行视力检查仍在正常范围,而对比敏感度检查的曲线可出现异常,特别是其高空间频率段的明暗分辨力下降。
  对比敏感度可利用光栅屏幕、记录装置和微机组的仪器检查,也可用Arden图片进行简易测量。检查时将不同空间频率作为横坐标,将条纹与空白之间的亮度作为纵坐标,即将视角与对比度结合起来,测定对各种不同空间频率的图形人眼所能分辨的对比度,得出敏感度函数。
  7.视觉电生理
  常用的临床电生理检查包括:视网膜电图(ERG)、眼电图(EOG)和视觉诱发电位(VEP)。各种视觉电生理检测方法及其波形与视网膜各层组织的关系概述,见表4&1&1。
表4-1-1视网膜组织结构与相应的电生理检查
┏━━━━━━━━━━━┳━━━━━━━━━┳━┓
┃视网膜组织结构&&&&&&& ┃ &&& 电生理检查&&& ┃&┃
┣━━━━━━━━━━━╋━━━━━━━━━╋━┫
┃色素上皮&&&&& &&&&&&&&& ┃&& &EOG&&&&&&&&& ┃&┃
┃ 光感受器&&&&&&&& &&&&&& ┃&&& ERG的a波&&& ┃&┃
┃双极细胞、Mǚller细胞& &┃&&& & ERG的b波&&& ┃&┃
┃无长突细胞等&&&&& & &&& ┃&& &&& &ERG的Ops波&┃
┃神经节细胞&&&&&&&&& && ┃&&& &图形ERG&&&&& ┃&┃
┃视神经&&&&&&&&&&&&&& & &┃& &VEP图形ERG&& ┃&┃
┗━━━━━━━━━━━┻━━━━━━━━━┻━┛
  (1)眼电图(EOG):EOG是判断视网膜色素上皮功能最常用的临床电生理检查方法。EOG电位产生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EOG记录的是眼的静息电位(不需额外光刺激),电位改变取决于视网膜周围照明状态。暗适应后眼的静息电位下降,此时最低值称为暗谷,转入明适应后眼的静息电位上升,逐渐达到最大值一光峰。产生EOG的前提是感光细胞与色素上皮的接触及离子交换,所以EOG异常可见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光感受器细胞疾病、中毒性视网膜疾病;一般情况下,EOG反应与ERG反应一致,EOG可用于某些不能接受ERG角膜接触镜电极的儿童受试者。最常用的诊断参数是光峰/暗谷比(Arden比)。
  (2)视网膜电图(ERG):ERG是由短的闪光或图形刺激视网膜后从角膜上记录到的视网膜综合电位反应(动作电位)。它是研究视网膜功能的一种方法。通过改变背景光、刺激光及记录条件,分析ERG不同的波,可辅助诊断各种视网膜疾病。
  在暗环境中用弱光或蓝色刺激光可以记录到视杆细胞反应,而在亮环境中用强光、红光或快闪烁光(一般用30次/秒)可以分离出视锥细胞反应。视网膜电图各种成分的出现依赖于不同的刺激条件,在完全暗适应的条件下给予一个弱的刺激光,仅出现一个正相的b波。刺激光逐渐增强到2~3log单位时,出现负相的a波。振荡电位是用较高强度光刺激时出现的一组叠加在b波上频率较快的低小波。大量的基础研究提示,a波表达了光感受器的超极化活动,b波产生于视网膜内层M&ller细胞和双极细胞的共同电活动。振荡电位与视网膜内层无长突细胞发出的抑制性反馈回路有关。常用的诊断参数是a-波、b-波的振幅和潜伏期。
  1)闪光ERG:包括暗适应状态记录的视杆细胞反应、最大反应和振荡电位(Ops)。明适应状态下记录的单闪烁视锥细胞反应和30Hz闪烁反应。其各波改变的临床意义如下:
  a波和b波均下降,反映视网膜内层和外层均有损害,见于视网膜色素变性、玻璃体积血、脉络膜视网膜炎,全视网膜光凝后、视网膜脱离、铁锈或铜锈症、药物中毒。
  b波下降,a波正常,提示视网膜内层功能障碍,见于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症Ⅱ型、小口病(延长暗适应时间,b波可恢复正常)、青少年视网膜劈裂症、视网膜中央动脉或静脉阻塞。
  ERG视锥细胞反应异常,视杆细胞反应正常,见于全色盲、进行性视锥细胞营养不良。
  OPs波下降或消失,见于视网膜缺血状态,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缺血型和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
  2)图形ERG:它由P1(P-50)的正相波和其后N1(N-95)的负相波组成。图形ERG的起源与神经节细胞的活动密切相关,它的正相波有视网膜其他结构的活动参与。临床应用于开角型青光眼(图形ERG的改变早于图形VEP),黄斑病变。
  3)多焦ERG(multifocal ERG):上述的闪光ERG反映了整个视网膜的功能,图形ERG主要反映黄斑部的功能,而多焦点ERG能同时记录中央30&视野内100多个视网膜位点上的ERG波。它通过三维立体图表示不同视网膜位点的功能电位图,如果结合眼底视网膜的形态检查,有利于我们诊断及判断术后视网膜功能。目前此技术检测视网膜的功能已成熟,但采用VEP记录方法检测视神经功能还有待于探索。
  (3)视觉诱发电位(VEP):VEP又称视诱发皮层电位,是视网膜受闪光或图形刺激后在枕叶视皮层诱发出的电活动。由于枕叶皮层对线条轮廓及其变化非常敏感,所以选用棋盘格刺激。黄斑纤维终止于视皮层的后极部,因此VEP既是检测视路传导障碍,又是检测黄斑功能的一种方法。从视网膜到视皮层任何部位神经纤维病变都可产生异常的VEP。瞬态图形VEP主要由N1、P1(P-100)和N2波构成。最常用的测量参数是P1波潜伏期。
  临床应用:判断视神经、视路疾患。常表现为P-100波潜伏期延长、振幅下降。继发于脱髓鞘疾患的视神经炎,P-100波振幅常常正常而潜伏期延长。鉴别伪盲:主观视力下降而VEP正常,提示非器质性损害。检测弱视治疗效果。判断婴儿和无语言能力儿童的视力。对屈光间质混浊患者预测术后视功能。在视交叉部的神经外科手术中使用VEP监测,VEP振幅下降提示视路系统受到手术干扰。
  图形VEP的检查结果比闪光VEP的结果更可靠,但是视力低于0.3时,需采用闪光VEP检查。
  8.伪盲检查法
  (1)伪装单眼全盲的检查法:检验方法为在患者同时睁开双眼时,检查其是否还存在有同时视,或对比单眼和双眼视功能的不同等,常用的方法如下。
  1)伪盲者双眼瞳孔应等大(但要注意伪盲眼是否用过散瞳药使瞳孔散大)。注意瞳孔对光反应,光照在伪盲眼直接对光反应存在,健眼间接对光反应存在(要注意在外侧膝状体以后的损害时,可以不发生瞳孔大小、形状及光反应的障碍)。
  2)瞬目试验:将健眼遮盖,用手指或棉棒,在患者不注意时,作突然刺向盲眼的动作,但不要触及睫毛或眼睑,如为真盲则无反应,伪盲者立即出现瞬目的动作。
  3)用同视机检查:用视角在10&以上较大的双眼同时知觉型画片,在正常眼位,如能同时看到小鸡进笼或狮子进笼,则表示双眼有同时视功能,所谓盲眼为伪盲。
  4)棱镜片试验:嘱被检查向前方看一目标,在所谓盲眼前放一6棱镜片度的棱镜片,棱镜片底可向内或向外,注意该眼球是否转动,如为伪盲,则该眼必向外(底向内)或向内(底向外)运动,以避免复视。
  5)Jackson试验:将-5.00柱和+5.00柱镜片两轴重合,此时镜片等于0,放于健眼前,查双眼视力,然后转动任何一个柱镜片,使其与另一柱镜片轴呈垂直,则健眼视物模糊,再查视力,若视力仍不变则为伪盲。
  6)将准备好试镜架的好眼前放一个+6.00屈光度的球镜片,所谓盲眼前放一+0.25屈光度的球镜片,戴在受检者的眼前,如仍能看清6m远距离视力表字时,则为伪盲。
  7)Harlan试验:在被检者好眼前放一+6.00屈光度的镜片,使成为人工近视,令其读眼前16cm处的近视力表,在不知不觉中将视力表移远,如被检者仍能读出,则表示为伪盲眼的视力。
  8)检查健眼视野,但不遮盖所谓盲眼,如果鼻侧视野超过60&,则可考虑为伪盲。
  9)嘱被检者读一横行印刷的书或报,头与读物都固定不动,将一笔杆垂直放在被检者两眼和读物之间,多靠近读物的一方,如果被检者仍能继续往下顺利朗读,则证明其用双眼注视读物,盲眼为伪盲。
  (2)伪装单眼视力减退的检查法:
  1)遮盖健眼,缩短检查距离,伪弱视者可能在5m看到第2行,在2.5m远仍看第2行。
  2)将视力表的视标剪下,每一字贴在一张白纸上,任意拿出相近行的视标,伪弱视者,可能不会估计视标的大小,往往可能看见0.4视标,反而看不见0.2视标。
  3)为伪弱视眼在不同距离查视野,视野范围可能无变化。
  4)双眼分别查视力后,将镜架戴于受检者眼前,在健眼前放一+12.00球镜片,在低视力侧放一-0.50球镜片,如双眼同时查视力,其视力较单独查低视力眼的视力好时,则该眼为伪弱视。
  伪盲及伪弱视应与癔症性盲目或弱视鉴别:癔症性者有精神因素存在,外眼及眼底检查正常,视力下降,能查视野者一般都为向心性收缩,且有螺旋形改变,但视野的改变与行动不相符,患者乐于接受治疗,暗示治疗有效。VEP正常。
  伪盲与皮质盲相鉴别:能致大脑枕叶纹状区视觉皮质严重损害的原因可引起皮质盲。皮质盲者瞳孔对光反应存在,调节、集合反应消失,眼底正常。异物突然出现于眼前,缺乏瞬目反射。视动性眼球震颤消失。
  伪盲与球后视神经炎鉴别:球后视神经炎有眼球转动疼痛,瞳孔开大,对光反应不能持久,视野有哑铃形暗点。与感冒、中毒、多发硬化等有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称矩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