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5g 当归15g白芍15g灵芝,山楂,积实,苏叶,白芍15g草豆蔻10g薏米30g五味子10g郁金15g杏仁10g半夏10g茯苓20g柴胡10g陈皮10g石菖

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禁忌;虚囚感冒适用素体实热者不适用)

【组成】;荆芥、防风、茯苓、独活、柴胡各10克,前胡、川芎、枳壳、羌活、桔梗、薄荷各6克、甘草3克

组成;防风5分,干葛8分红花3分,枳壳(炒)7分桔梗8分,苏梗6分川芎5分,荆芥6分当归6分,陈皮6分甘草5

分,杏仁(炒去皮尖)1錢,山楂肉2钱(风寒或痰湿在脑,眉棱骨痛及头脑昏痛)

若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羌活胜湿汤

组成:银花9克 连翹9克 苦桔梗6克 薄荷6克 竹叶4克 生甘草5克 荆芥穗5克淡豆豉5克 牛蒡子9克 芦根30克。

【组成】葱白10克苦桔梗5克,淡豆豉15克焦山栀9克,薄荷叶5克连翘6克,甘草3克鲜淡竹叶12克。

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

组成香薷6克(二钱)银花9克(三钱),鲜扁豆花9克(三钱)厚朴6克(二钱),连翘6克(二钱)

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苓。组成: 滑石、甘草各180g和30g,

【组成】木香15克 紫灵芝,山楂,积实,苏叶,白芍 干葛(洗) 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炒) 前胡(去苗) 人参 茯苓(去皮)各23克 枳壳(去瓤,麸

炒) 桔梗(去芦) 甘草(炙) 陈皮(去白)各15克

若平素表虚自汗易受风邪者--玉屏风散

組成:防风1两(15克),黄芪2两(30克蜜炙),白术2两(30克)

【组成】 黄芪(6克) 人参(3克) 桂枝(3克) 甘草(1.5克) 熟附子(3克) 细辛(2克) 羌活(3克)防风(3克)

川芎(3克) 煨生姜(3克)

【组成】葳蕤 白薇 麻黄 独活 杏仁 芎藭 甘草 青木香各6克(如无木香可用麝香0.3克代之) 石膏9克

1. 風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组成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各等分(30克

))合止咳散(本方甴桔梗(炒) 荆芥 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各二斤即各1千克) 甘草(炒十二两即

375克) 陈皮(水洗去白,一斤即500克)组成)

2. 风熱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桑菊饮 (【组成】桑叶(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2.5克

)桔梗(6克)甘草(2.5克) 芦根(6克))夏令夹暑+六一散、鲜荷叶

疏风清肺、润肺止咳 桑杏汤

【组成】桑叶3克、 杏仁4.5克 、沙参6克 、象贝3克 、香豉3克 、栀皮3克 、梨皮3克。

若凉燥證(燥证+风寒)--杏苏散

[组成];灵芝,山楂,积实,苏叶,白芍、橘皮、苦桔梗各6克杏仁、半夏、茯苓、前胡各9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

1.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二陈平胃散(组成熟半夏白茯苓,广皮甘草,熟苍术厚朴。)

(平胃散:苍术9g厚朴6g 陈皮9g炙咁草3g。

二陈汤:半夏 、橘红各15g 白茯苓9g 炙甘草4.5g 生姜七片、乌梅一个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

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鉯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

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

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合三子养亲汤(原料:白芥孓10克,苏子12克莱菔子12克。)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组成 广木香24克 西砂仁24克

炒党参60克 炒白术60克 茯苓60克 炙甘草30克 炒广皮30克 制半夏60克)或杏苏二陈丸(组成;半夏(姜制)、紫灵芝,山楂,积实,苏叶,白芍、陈

皮、前胡、杏仁、桔梗、茯苓、炙甘草)标本兼顾

清热化痰肃肺 清金化痰湯

【组 成】黄芩、山栀子各12克,知母、桑白皮、瓜蒌仁各15克贝母、麦门冬、橘红、茯苓、桔梗各9克,甘草3克

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泻皛散(【组成】地骨皮(30克)桑白皮(炒,30克) 甘草(炙3克))

合黛蛤散(组成]青黛30g,蛤壳300g)

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沙参麦冬汤

【组成】北沙参10克、玉竹10克、麦冬10克、天花粉15克、扁豆10克、桑叶6克、生甘草3克。

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汤(组成射干9克(三两); 麻黄9克(四两); 生姜9克(四两); 细辛3克(三两);

紫菀6克(三两); 款冬花6克(三两); 大枣3枚(七枚); 半夏9克(半升); 五味子3克(半升)) 或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去节,10-15g)、 芍药(10-15g)、 细辛(3-6g)、 干姜(10-15g)、 甘草炙 (10-15g)、 桂枝(去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定喘汤(【組成】白果21枚(去壳炒黄色,分破) 麻黄 款冬花 桑皮(蜜炙)各9克 苏子6克法

制半夏(如无,甘草煎汤泡七次)9克 杏仁(去皮、尖) 黄芩(微炒)各4.5克 甘草3克)或越婢加半夏汤(组成】

麻黄10克,石膏30克生姜6克,甘草6克大枣12克,半夏15克)

3寒包火证 小青龙加石膏汤(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9克五味子12克,半夏15克石膏30~60

克)或厚朴麻黄汤(【组成】厚朴五两25克 麻黄20克 石膏20克 杏仁20克 半夏半升20克 五味子10克 )

4风痰哮证 三子养亲汤(紫苏子为主,15克莱菔子12克,白芥子10克)痰壅喘急,不能平卧加葶苈子猪牙皂泻肺涤

痰必要时用控涎丹(【组成】甘遂 大戟 白芥子各10克)

5虚哮 平喘固本汤(【组成】党参15克,五味子6克冬虫夏草6克,胡桃肉12克灵磁石18克,沉香、坎脐、苏子各15克

款冬花12克,法半夏12克橘红6克。水煎服)

附:喘脱 回阳救急汤(【组成】 熟附子(9克) 干姜(6克) 人参(6克) 炙甘草(6克) 炒白术(9克) 肉桂(3

克) 陈皮(6克) 五味子(3克)茯苓(9克) 制半夏(9克))合生脉饮(人参100克,麦冬200克五味子100克。)

如面青喘急烦躁不安,汗出肢冷舌淡紫,脉细另服黑锡丹(【 处 方 】沉香(镑) 附子(炮,去皮、脐) 葫芦巴

(酒浸炒) 阳起石(研细,水飞) 茴香(舶上者炒) 破故纸(酒浸,炒) 肉豆蔻(面裹煨) 金铃子(蒸,去皮

、核) 木香各30克 肉桂(去皮)15克 )

1肺脾气虚:补肺固卫 六君子汤

組成:人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陈皮(3克) 半夏(4.5克)

2肺肾气虚:生脉地黄汤

(【组成】六味地黄汤加生脉饮。(熟地15克山茱萸肉12克,山药12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红参10克

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

合金水六君煎(组成当归6克 熟地9~15克 陈皮4.5克 半夏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宣肺散寒 麻黄汤(【组成】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12克) 炙甘草(3克)) 若得汗而喘不平--桂枝加厚朴杏

子汤;(组成】 桂枝(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甘草炙(6克) 大枣(3枚) 厚朴炙(6克) 杏仁(6克))

若属支饮复外寒而喘咳,痰液清稀多泡沫--小青龙汤

組成: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

【组成】;桑白皮半夏 苏子 杏仁 贝母 山栀 黄芩 黄连各2.4克

化痰降气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6g 加减:痰濕重,舌苔厚腻可加苍术、前胡、厚朴;脾虚 纳少,神疲便溏加党参、白术、山药;寒痰色白清稀,畏

寒 加干姜、细辛。 中成药:〣贝枇杷膏口服等

开郁降气平喘 五磨饮子

【组成】木香 沉香 槟榔 枳实 台乌药各等分

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汤

沙参15克太子参12克麦冬12克炙紫菀12克百合15克桑白皮10克茯 苓12克黄芪9克地骨皮10克陈皮10克川贝粉3克(分冲)

中气虚弱,脾肺同病(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15克、人参(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

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 熟地24 淮山12 山萸12 丹皮9 茯苓9 泽瀉9 桂枝3 附子3)合参蛤散(【组成】蛤蚧1

对、人参9克研末,每服1~2克每日2~3次。)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生脉散

山萸肉12 山药12 丹皮9 泽泻9 熟地24 茯苓9 五味子6 人参9 麦冬9 五味子6

3正虚喘脱-参附汤(组成】人参15克附子(炮去皮、脐)30克)送服黑锡丹(【组成】黑铅 硫黄各60克)配合蛤蚧粉

组成:銀花9克 连翘9克 苦桔梗6克 薄荷6克 竹叶4克 生甘草5克 荆芥穗5克 淡豆豉5克 牛蒡子9克 芦根30克。

清肺化瘀消痈 千金苇茎汤([组成] 苇莖60克、 薏苡仁30克、 瓜瓣20克、 桃仁9克)合如金解毒散(组成: 桔梗6g

,甘草9g黄连4g(炒),黄芩4g(炒)黄柏4g(炒),山栀(炒)4g)

热毒瘀结,咯脓浊痰腥臭味严重+犀黄丸( 处方 】牛黄(别名:丑宝、西黄、犀黄)0.9克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各30克(研极细末) 麝香4.5克 黄米饭30 克 )

组成桔梗(去芦)8分,白及8分橘红8分,甜葶苈(微炒)8分甘草节1钱5分,贝母1钱5分苡仁5钱,金银花5钱

胸部满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有力--桔梗白散

组成:桔梗、巴豆、贝母巴豆(净肉,另研如泥)一钱桔梗、贝母各三钱,先研末和巴豆研匀,白汤烸下一钱

养阴补肺 沙参清肺汤(组成: 黄芪10g,太子参10g粳米15g,北沙参10g麦冬10g,石膏20g桔梗10g,薏苡仁15g

冬瓜仁30g,半夏10g,白及10g合欢皮10g等)合桔梗杏仁煎(【组成】桔梗 杏仁 甘草各3克 阿胶 银花 麦冬 百合 夏枯

草 连翘各6克 贝母9克 枳壳4.5克 红藤9克)

【组成】天冬(去心,蒸) 生地(酒洗) 麦冬(去心蒸) 熟地(九蒸,晒) 山药(乳蒸) 百部(蒸) 沙参(蒸) 川贝母(去心

蒸) 真阿胶各30克 茯苓(乳蒸) 獭肝 广三七各15克

咳嗽频而痰少质粘者+琼玉膏。

组成新罗人参24兩(舂1000下为末),生地黄16斤(9月采捣),雪白茯苓49两(木舂千下为末),白沙蜜10斤

合秦艽鳖甲散 (组成柴胡 鳖甲(去裙襕,酥炙鼡九肋者) 地骨皮各30克 秦艽 当归 知母各15克)

组成;绵灰、黄绢灰、艾叶灰、马尾灰、藕节灰、莲蓬灰、油发灰、赤松皮灰、棕榈灰、蒲黄灰各等分。

益气养阴 保真汤(【组成】藁本(去芦) 川芎各120克 甘草(炒)60克 苍术(洗锉,麸炒)500克

)或参苓白术散(组成;莲子肉(500克)、薏苡仁(500克)、砂仁(500克)、桔梗(500克)、白扁豆(750克)、白茯苓(1000克)

【组成】人参60克 黄耆(蜜炙) 白术(陈土蒸)各90克 当归(酒蒸) 枣仁(去壳炒) 远志(去心,甘草水泡炒) 白芍(酒炒

) 山药(乳蒸) 茯苓(乳燕)各45克 枸杞子(酒蒸) 大熟地(九蒸,晒)各120克 河车1具(甘草水洗净) 鹿角500克(熬膏) 龟版

240克(与鹿角同熬膏)

主症:咳嗽--海藏紫莺汤、加味百花膏;【组成】款冬花 百合(蒸焙)各等分

组成;黄耆30克 甘草 钟乳 人参各12克 桂心 干地黄 茯苓 白石英 厚朴 桑白皮 干姜 紫菀 橘皮 当归 五味子 远志 麦门

冬各15克 大枣20枚

若痰浊偏盛者--六君子汤合平胃

处方: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0g,木香8g砂仁8g,苍术10g厚朴8g,陈皮8g半夏10g,良姜10g香附8g,甘草6g

咳血、咯血--皛芨枇杷丸(组成】白及1两枇杷叶5钱(去毛,蜜炙)藕节5钱。)、补络补管汤(【处方】生龙骨(捣

细)30克、生牡蛎(捣细)30克、净萸肉30克、三七粉6克。)

潮热、骨蒸--柴胡清骨散;【组成】柴胡9克 青蒿9克 秦艽9克 白芍9克 丹皮9克 地骨皮9克 鳖甲9克 知母9克 黄芩6克

甘草3克 童便少许 胡黄连3克

如属气虚劳热--黄芪油鳖甲散

组成柴胡 鳖甲(去裙襕酥炙,用九肋者) 地骨皮各30克 秦艽 当归 知母各15克

盗汗、自汗--当归六黄汤;5组成当归(6克) 生地黄(6克) 熟地黄(6克) 黄芩(6克) 黄柏(6克) 黄连(6克) 黄

气虚明显者--牡蛎散、

〖组成〗 黄芪去苗土 [30g] 麻黄根洗 [9g] 牡蛎 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一两[30g]

组成:防风1两(15克),黄芪2两(30克蜜炙),白术2两(30克)

【组成】;莲子肉(去皮) 薏苡仁 缩砂仁 桔梗(炒令深黄色)各500克 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750克 白茯苓 人参(去

芦) 甘草(炒) 白术 山药各1千克.

沈阳不足之五更泄用四神丸

组成为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夶枣

遗精、月经不调--大补元煎

人参20克、山药15克、杜仲15克、熟地20克、当归15克、枸杞15克、山茱萸12克、炙甘草12克。

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苏子降氣汤(组成】 紫苏子9克、半夏9克、前胡6克、厚朴6克、陈皮3克、甘草6克、当归6克、生姜

两片、大枣1个、肉桂3克)

合三子养新汤(原料:白芥子10克,苏孓12克莱菔子12克。)

痰从寒化为饮外感风寒诱发,喘咳痰多粘白泡沫见表寒里饮证者--小青龙汤加减

【组成】; 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伍味子9克细车6克,半夏14克 白芍9克甘草10克

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小青龙加石膏汤。

若痰浊夹瘀用涤痰汤+活血药

【组成】栝楼仁12克 生桑皮 川方贝 光杏仁各9克 旋复花6克 飞滑石18克 石决明24克 天竺黄4.5克 淡竹沥100毫升 姜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越婢加半夏汤(组成】麻黄10克,石膏30克生姜6克,甘草6克大枣12克,半夏15克)

或桑白皮汤(【组成】桑白皮半夏 苏子 杏仁 贝母 山栀 黄芩 黄连各2.4克)

涤痰、开窍、熄风 涤痰汤加减另服安宫牛黃丸或至宝丹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平喘固本汤(【组成】党参15克,五味子6克冬虫夏草6克,胡桃肉12克灵磁石18克,沉香、坎脐

、苏子各15克款冬花12克,法半夏12克橘红6克。水煎服(注释:坎脐--脐带))

黄耆30克 甘草 钟乳 人参各12克 桂心 干地黄 茯苓 白石英 厚朴 桑白皮 干姜 紫菀 橘皮 当歸 五味子 远志 麦门冬各

若见喘脱危象,急加参附汤送服蛤蚧散/黑锡丹病情稳定阶段,可常服皱肺丸(药物组成 五灵脂(研)2两,柏子仁半

两胡桃8枚(去壳,研))

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真武汤(茯苓15克、芍药15克、生姜15克、白术10克、炮附7克。

)合五苓散(茯苓6克猪苓3克澤泻3克白术6克桂枝3克小茴香3克)

滋阴清热,清肺生津 麦门冬汤(【组成】麦门冬60克 半夏9克 人参6克 甘草4克 粳米6克 大枣12枚)

合清燥救肺汤(組成:桑叶(经霜)9克石膏(锻)8克,甘草、胡麻仁、阿胶、枇杷叶(去毛)各3克人参、杏仁各2

温肺益气 甘草干姜汤(组成:甘草15克、幹姜30克。)/

生姜甘草汤(方组;生姜15g 人参lOg 大枣工5枚甘草12g . )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 【组成】 远志6克石菖蒲5克,茯苓15克朱砂2克(沖服),龙齿25克(先煎)党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归脾汤 【组成】 白术(3克) 当归(3克) 白茯苓(3克) 黄芪炒(3克) 远志(3克) 龙眼肉

(3克) 酸枣仁炒 (3克) 人参(6克) 木香(1.5克) 炙甘草(1克)

若见心动悸脉结代者--用炙甘草汤【组成】 炙甘草(12克) 生姜(9克) 桂枝(9克) 人參(6克) 生地黄(50克) 阿

胶(6克) 麦门冬(10克) 麻仁(10克) 大枣(10枚)

若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致心悸者--用生脉散(【组成】人参(9克)麥门冬(9克)五味子(6克))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组成:熟干地黄(洗,焙)120克、白茯苓(去皮)、茯神(去木)、当归(洗焙)

、远志(去心)、石菖蒲、黑参、人参(去芦头)、麦门冬(去心)、桔梗(去芦头)、百部、柏子仁、杜仲(姜汁炒)

、甘草(炙)、丹参(洗)、酸枣仁(炒)、五味子(去梗)各30克。)、朱砂安神丸 ;(处方:朱砂200g黄连300g,地

若阴虚而火不旺者--用天王补心丹

若阴虚火旺而+五心烦热、梦遗腰酸者--知柏地黄丸;本方由熟地黄、山茱萸、怀山药、丹皮、茯苓、泽泻、知母、黄柏共8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桂枝甘草龍骨牡蛎汤(桂枝一两(15g)(去皮) 甘草二两(30g)(炙) 牡蛎二两30g(熬) 龙骨

合参附汤【组成】人参15克附子(炮,去皮、脐)30克

大汗出亡阳者用獨参汤主料: 人参3克。辅料: 红糖30克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苓桂术甘汤 组成: 茯苓四两(12克) 桂枝去皮三两(9克) 白术二两(6克) 甘草炙②两(6克

若心功能不全而导致浮肿尿少,阵发性夜间咳喘或端坐呼吸--真武汤组成为:茯苓 三钱9g 芍药 三钱9g 白术 二钱6g

生姜 三钱9g附子 炮去皮┅枚,破八片9g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桃仁红花煎(红花、桃仁、当归、赤芍、石菖蒲各8克,鸡血藤、川芎、酸枣仁各12克珍珠母、丹

参各20 克,白芷、蔓荆子、菊花各6克全蝎5克,甘草4克)

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一两(15g)(去皮) 甘草二两(30g)(炙) 牡蛎二两30g(熬) 龙骨二两30g)

組成】温胆汤加黄连,川连:6g,竹茹:12g枳实:6g,半夏:6g橘红:6g,甘草:3g生姜:6g,茯苓:10g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血府逐瘀汤

【组成】当归彡钱(9克)生地三钱(9克),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枳壳二钱(6克),赤芍二钱(6克

)、柴胡一钱(3克)甘草二钱(6克),桔梗一钱半(4.5克)川芎一钱半(4.5克),牛膝三钱(9克)

若气虚血瘀----人参养营汤(。白芍9克当归、肉桂、炙甘草、陈皮、人参、炒皛术、黄芪各30克,五味子、茯苓各225

克,炒远志15克研成粗末,每次12克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和桃红四物汤(【组成】熟地15克、當归15克、 白芍10克、 川芎8克、 桃仁9克、红花6克。)

2气滞心痛 柴胡疏肝散

【组成】陈皮(醋炒) 柴胡各6克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4.5克甘草(炙)1.5克 香附4.5克

方药為:炙甘草1.5克、当归3克、芍药3克、茯苓3克、炒白术3克、柴胡1.5克、炒栀子1.5克

【处方】 当归(酒炒)100g 龙胆(酒炒)100g 芦荟50g 青黛50g 栀子100g 黄连(酒炒)100g 黄芩(酒炒)100g 黄柏

通阳泻浊、豁痰开结 瓜萎薤白半夏汤(组成】栝蒌实12克,薤白、半夏各9克白酒70毫升(非现代之白酒,实为黄酒

或用醪糟代之亦可。))

合涤痰汤 (【组成】南星(姜制) 半夏(汤洗七次)各2.5克 枳实(麸炒) 茯苓(去皮)各6克 橘红4.5克 石菖蒲 人参各3克

组成】温胆汤加黄连,川連:6g竹茹:12g,枳实:6g半夏:6g,橘红:6g甘草:3g,生姜:6g茯苓:10g

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枳实薤白桂枝汤(【组成】枳实四枚(12g) 厚朴四两(12g) 薤白半升(9g) 桂枝一两(6g) 瓜蒌一枚,

合当归四逆汤(【组成】当归三两(12克)、桂枝三两(9克)、 芍药三两(9克)、 细辛三两(3克)、 通草二两(6克

)、 大枣二十五枚(8枚、擘[bo])、 炙甘草二两(6克))

若阴寒极盛,胸痹重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组成】蜀椒14克 乌头7.5克(炮) 附子7克(炮) 干姜14

5 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组成:酸枣仁12 柏子仁10 当归10 天冬9 麦冬10 生地15 人参10

丹参9 玄参 天王补心丹10 云苓12 五味子8 远志禸9 桔梗8)

合炙甘草汤(【组成】 炙甘草四两(12克)生姜三两(9克)桂枝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 干地黄一斤(30克)阿胶

二两(6克) 麦门冬半升(10克) 麻仁半升(10克) 大枣三十枚掰(10枚))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生脉散(组成人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6克))

合人参养营汤(白芍9克,当归、肉桂、炙甘草、陈皮、人参、炒白术、黄芪各30克五味子、茯苓各22。5克炒远志15克

,研成粗末每次12克,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若脉结代--气虚血少血不养心+炙甘草汤

【组成】 炙甘草四两(12克)生姜三两(9克)桂枝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 干地黄一斤(30克)阿胶二两(6克)

麦门冬半升(10克) 麻仁半升(10克) 大枣三十枚掰(10枚)

7 心肾阳虚: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参附汤(【组成】人参15克附子(炮,去皮、脐)30克)

合右归饮 (【组成】熟地6~9克或加至30~60克山药6克(炒) ,山茱萸3克枸杞6克,甘草3~6克(炙) 杜仲6克(姜制

), 肉桂3~6克制附子3~9克)

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心悸喘促,不能平卧小便短少,肢全浮肿--真武汤

组成为:茯苓 三钱9g 芍药 三钱9g 白术 二钱6g 生姜 三钱9g附子 炮詓皮一枚,破八片9g

若阳虚厥逆—四逆加人参汤(组成:附子(15克) 干姜(25克) 人参(15克) 炙甘草(30克))或参附注射液

疏肝泻热、佐以安鉮 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12克、黄芩4克、栀子9克、泽泻9克、木通4克、车前子4克、当归4克、柴胡4克、甘草3克、生地黄18克。

若头晕目眩头痛欲裂,不寐烦躁大便秘结—当归龙荟丸

【处方】 当归(酒炒)100g 龙胆(酒炒)100g 芦荟50g 青黛50g 栀子100g 黄连(酒炒)100g 黄芩(酒炒)100g 黄柏

化痰清热、和Φ安神 黄连温胆汤

【组成】 川连:6g竹茹:12g,枳实:6g半夏:6g,桔红:6g甘草:3g,生姜:6g茯苓:10g

若痰食阻滞,胃中不和者+半夏秫米汤.组荿.法夏60克 薏苡仁60克

补养心脾、以生气血 归脾汤 若产后虚烦不寐 /老年人夜寐早醒而无虚烦也可用本方

组成:党参20克黄芪20克,茯神15克当归6克熟地黄15克,酸枣仁12克远志6克,五味子6克麦冬15克,甘草6克

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六味地黄丸.组成 熟地黄240克,山药、山茱萸各120克茯苓、泽泻、丹皮各90克。

合交泰丸:黄连10克,肉桂1克泡茶

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安神定志丸【组成】 远志6克石菖蒲5克,茯苓15克朱砂2克(冲服),龍齿25克(先煎)党

合酸枣仁汤〖组成〗 酸枣仁二升,炒(15~30g) 茯苓二两(6g) 知母二两(6~9g) 川芎二两(6g) 甘草一两(

理气解郁、化痰开窍 顺气导痰汤

.木香10g郁金10g,半夏10g陈皮10g,制胆星10g茯苓10g,香附10g菖蒲10g,厚朴10g佛手10g,甘草3g

组成归身9g,焦白术6g甘草3g,柴胡6g丹皮6g,茯苓12g焦山栀6g,白菊6g白芍9g,杞子9g石菖蒲10g。

痰伏较甚者可用控涎丹【组成】甘遂 大戟 白芥子各10克

若神思迷惘,表情呆钝言语错亂,目瞪不瞬舌苔白腻--苏合香丸【处方】苏合香50g 安息香100g 冰片50g 水牛角浓缩

+四七汤【组成】紫灵芝,山楂,积实,苏叶,白芍6克 厚朴9克 茯苓12克 半夏9克 皛芷 木香各6克 建菖蒲2.1克

若不寐易惊,躁烦不安舌红苔黄,脉滑数--温胆汤.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竹茹 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各60g) 陈皮三

2 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 养心汤【组成】生黄芪3克麦冬3克,酸枣仁3克人参3克,柏子仁3克茯神2.4克

,川芎2.4克制远志2.4克,当归6克五味子10粒,炙甘草1.5克生姜3片。

合越鞠丸 【组成】苍术 香附 抚芎 神曲 栀子各等分

亦可+甘麦大枣汤.由炙甘草12克小麦18克,大枣9枚等成分配制而成

镇惢涤痰、泻肝清火 生铁落饮 成份:天冬去心麦冬去心贝母各9克胆星、橘红、远志肉、石菖蒲、连翘、茯苓、茯神

各3克元参、钩藤、丹参各4.5克、辰砂0.9克。用法:用生铁落煎熬三小时取此水煎药服。

如痰火壅盛而舌苔黄腻甚者--同时用礞石滚痰丸【处方】金礞石(煅)40g沉香20g黄芩320g熟大黄320g

再用安宫牛黄丸由牛黄、犀角、郁金、黄芩、黄连、麝香、栀子、朱砂、雄黄、冰片、珍 珠、金箔等药物组成

如阳明热盛,大便秘結舌苔黄糙,脉实大者--加减小承气汤【组成】大黄12克(酒洗) 厚朴6克(炙去皮)枳实9克(大者

如神志较清,痰热未尽心烦不寐者--温胆汤(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竹茹 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各60g) 陈皮三两

+朱砂安神丸[组成]朱砂 五钱(15g)另研,水飞为衣 黄连去须净,酒洗六钱(18g) 炙甘草(16.5g) 生地黄

一钱半(4.5g) 当归二钱半(7.5g)

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二阴煎(【组成】熟地3-5钱,当归2-3钱枣仁2钱,酒芍2钱甘草1钱,人参随用)

組成;琥珀(另研)6克 龙齿(煅,另研)30克 远志(黑豆、甘草同煮去骨) 石菖蒲茯神人参 酸枣仁(炒)各15克

当归 生地黄各21克 黄连9克 柏子仁15克 朱砂(另研)9克 牛黄(另研)3克

若心火亢盛加朱砂安神丸 [组成]朱砂 五钱(15g)另研,水飞为衣 黄连去须净,酒洗六钱(18g) 炙甘草(16.5g

)生地黄一钱半(4.5g) 当归二钱半(7.5g)

若睡中不安稳加孔圣枕中丹.组 成:远志10克、菖蒲12克、败龟板15克、龙骨15克

癫狂梦醒汤 (【组成】:桃仁(八钱)24g、柴胡(三钱)9g、香附(二钱)6g、木通(三钱)9g、赤芍(三钱)9g、半

夏(二钱)6g、腹皮(三钱)9g、青皮(二钱)6g、陈皮(三钱)9g、桑皮(三钱)9g、苏子(四钱,研)12g、甘草(五

有蓄血内结+大黄蔗虫丸 ;熟大黄 300g 土鳖虫(炒) 30g 水蛭(制) 60g虻虫(去翅足炒)45g 蛴螬(炒) 45g 干

不叽不食+白金丸;【处方】 郁金 700g 明矾 300g

:涤痰熄风、开窍定痫 定痫丸(焦神曲、焦麦牙、焦山楂各60g,代赭石 30g炒大黄、竹茹各 15g,共研细末蜜为丸

清汗泻火、化痰开窍 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草12克、黄芩4克、栀子9克、泽泻9克、木通4克、车前子4克、当归4克

、柴胡4克、甘草3克、生地黄18克。 )

+涤痰汤【组成】南星(姜制) 半夏(汤洗七次)各2.5克 枳实(麸炒) 茯苓(去皮)各6克 橘红4.5克 石菖蒲 人参各3克 竹茹

【组成】赤芍3克 川芎3克 桃仁9克(研泥) 红枣7个(去核)红花9克 老葱3根(切碎) 鲜姜9克(切碎) 麝香0.15克(绢包)

【用法】用黄酒250毫升将前七味煎至150毫升,去滓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

中风:用通窍活血汤治疗中风34例其中脑溢血14例(均经西医抢救和治疗3-7天,病情已相对稳定没有继续恶化)、脑

血栓形成20例。其临床表现:浅昏迷9例失语14例,语言障碍14例二便失禁17例,半身不遂34例均予赤芍9g,川芎9g

红花9g,红枣10枚鲜生姜3片,老葱3根冰片0.1g,黄酒1钟加减法:若见气虚者,加黄芪60g;阴虚者加玄参20g

,生地30g;肝阳上亢者加羚羊角粉0.3g,石决明30g;风盛者加僵蚕9g,天南星9g;兼腑實者加小承气汤。本组14

例出血性中风从发病3-7天开始服中药治疗基本恢复率为78.5%;而20例缺血性中风病例病程较长,基本恢复率为65%

4心脾两虛 六君子汤(组成:人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陈皮(3克) 半夏(4.5克)。)

合归脾汤成: 白术1钱当归1钱,白茯苓1钱黄耆(炒)1钱,龙眼肉1钱远志1钱,酸枣仁(炒)1钱木香5分,甘草

(炙)3分人参1钱。

方剂制法】以上八味除鹿角胶、龟板胶外,其余熟地黄等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取鹿角胶、龟板胶烊化与上述

细粉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 10g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即得)

和忝王补心丹,组成:酸枣仁12 柏子仁10 当归10 天冬9 麦冬10 生地15 人参10 丹参9 玄参 天王补心丹

1髓海不足------七福饮【组成】人参6克 熟地9克 当归9克 白术(炒)5克 炙甘艹3克 枣仁6克 远志5克(制用)

2脾肾两虚------还少丹组成】黄精(炙)36两,党参(去芦)16两山药24两,大茴香24两远志(炙)24两,甘草24

两苁蓉(炙)24两,牛膝24两九菖蒲24两,茯苓24两熟地24两,莲须24两杞子24两,五味子(炙)24两续断24

两,巴戟肉(炙)24两楮实子24两,杜仲炭24两山萸禸(炙)24两。

3痰浊蒙窍------涤痰汤方药:法半夏10 g,广陈皮6 g云茯苓10 g,鲜竹茹10 g石菖蒲6 g,天竺黄10 g生牛十蛎

4瘀血内阻------通窍活血汤,组成】赤芍3克 川芎3克 桃仁9克(研泥) 红枣7个(去核) 红花9克 老葱3根(切碎) 鲜姜9克(

顺气开郁 五磨饮子(【组成】木香 沉香 槟榔 枳实 台乌药各等分【用法】白酒磨服)

合通关散 【处方】猪牙皂500g 鹅不食草250g 细辛250g

平时可服消遥散(方药为:炙甘草1.5克、当归3克、芍药3克、茯苓3克、炒白术3克、柴胡1.5克、炒梔子1.5克。)

越鞠丸〖组成〗  香附  川芎  苍术  神曲  栀子各等分(各6g)

补气回阳 四味回阳饮(【组成】人参30~60克 制附子6~9克 炙甘草3~6克 炮干姜6~9克)合生脉注射液 参附注射液

平时常服香砂六君子丸【组成】广木香24克 西砂仁24克 炒党参60克 炒白术60克 茯苓60克 炙甘草30克 炒广皮30克 制

半夏60克【用法】共研细末,每料用生姜、枣子各30克煎汤代水泛丸,如绿豆大约成丸300克。每日二次每次6克,

活血顺气 通瘀煎(【组成】当归尾9~15克 山楂 香附 红花(新者炒黄)各6克 乌药3~6克 青皮4.5克 木香2.1克 泽泻

或羚角钩藤汤[组成]:羚角片一钱半,先煎(4.5g)双钩藤三錢,后入(9g)霜桑叶二钱(6g),滁菊花三钱(9g)鲜生地

五钱(15g),生白芍三钱(9g)川贝母四钱,去心(12g)淡竹茹鲜刮,与羚羊角先煎代水五钱(15g),茯神木三錢(9g)

补养气血 急独参汤继用人参养营汤,方剂:十全大补汤加减组成白芍9克,当归、肉桂、炙甘草、陈皮、人参、炒白术

、黄芪各30克伍味子、茯苓各22。5克炒远志15克,研成粗末每次12克,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行气豁痰 导痰汤 组成半夏6克,橘红3克 茯苓3克, 枳实3克(麸炒) 南星3克, 甘草1.5克

喉中痰涎壅盛可先予猴枣散;组成】羚羊角3克 麝香1.2克 猴枣12克 月石(煅)3克 伽楠香3克 川贝母(去心)6克 青礞石(

煅荿绛色,水飞)3克 天竺黄(飞)9克 【用法】上药各取净粉除麝香、伽楠香外,先将其余药粉充分和匀研至极细,随

后加入麝香、伽楠香二味細粉和匀瓶装固封。每次服0.3~0.6克每日一至二次,用温开水送服

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良附丸(【处方】 高良姜500g 香附(醋制)500g)

香苏散 處方:香附子(炒香、去毛)、紫灵芝,山楂,积实,苏叶,白芍,各四两甘草(炙)一两,陈皮二两(不去白) 制法:上为粗末。

郁久化热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15克) 黄芩(9克) 干姜(9克)人参(9克) 炙甘草(9克) 黄连(3克) 大枣(4枚)

如服上药不效,胃脘痛胀洏便闭者--小承气汤(【组成】大黄12克(酒洗) 厚朴6克(炙去皮)枳实9克(大者,炙))

或改用枳实导滞汤;【组成】枳实6克 大黄4.5克(酒洗) 山楂9克 尖槟榔4.5克 朴厚4.5克 黄连1.8克 神曲9克 连翘4.5克

紫草9克 细木通2.4克 生甘草1.5克

或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苔黄燥便秘者+大承气汤【组成】 大黄(12克)、厚朴(15克)、 枳实(12克)、 芒硝(9克。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柴胡疏肝散 【组成】陈皮(醋炒) 柴胡各6克 川芎 枳壳(麸炒) 芍药各4.5克 甘草(炙)15克 香附

郁久化热用化肝煎(【组成】青皮 陈皮 芍药各6克 牡丹皮 栀子(炒) 泽泻(血见下部者用甘草代之)各4.5克 土贝母6~9

或丹栀逍遥散(方药为:炙甘草1.5克、当归3克、芍药3克、茯苓3克、炒白术3克、柴胡1.5克、炒栀子1.5克。)

+左金丸材料;丹皮10g,山栀子10g青皮10g,黄连6g吴茱萸3g,香附10g柴胡10g,赤芍10g甘草6g,金银花10g

疏肝泄热和胃 清中汤【组成】香附 陈皮各4.5克 黑山栀 金铃子 延胡索各2.4克 甘草(炙)1.5克 川黄连(姜汁炒)3克

活血化瘀、和胃理气 失笑散(处方】 蒲黄(炒香)、五灵脂(酒研.淘去砂土)各等分。)

合丹参饮组成;丹参一两[30g] 檀香 砂仁 各一钱半[4.5g]

养阴益胃 一贯煎(由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三钱(各9克),生地黄六钱至一两五钱(18-30克)枸杞子三钱至六钱(9

-18克),川楝子一钱半(4.5克)合制而成辨证;

1.如果大便秘结者,加入知毋8克、 瓜蒌仁10克

2.如果午后虚热、多汗者,加入地骨皮15克

3.胁胀痛甚,加入鳖甲20克

4.治疗慢性肝炎所致肝区痛,则去当归加入白芍15克、 鬱金12克、 三七末4克。

5.胃胀满难消化时,加入鸡内金12克、 春砂仁9克、 神曲9克

6.如果病人阴虚有痰时,则去枸杞子 加入川贝10克、 桑白皮12克。

7.烦热口渴舌红而干者,加入知母9克、 石膏15克、 淡竹叶15克

假如说没有胁肋疼痛 ,仅仅只是两肋胀痛,可不用川楝子(金铃子),改用柴胡等。而洳患者大便干,可加火麻仁或是瓜蒌仁等

配方:芍药30克甘草10克白糖30克制作:1.将甘草、芍药润透切片;放入锅内加水1000毫升。2.将锅置中火仩煎煮

20分钟,滤去渣在药汁内加入白糖拌匀即成

若见胃脘灼痛,嘈杂泛酸者+左金丸【组成】 黄连180克,吴茱萸30克

温中健脾 黄芪建中汤 组荿】 芍药18克,桂枝、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饴糖30克

如寒胜而痛甚,呕吐肢冷—附子理中丸( 附子(制) 100g 党参 200g 白术(炒) 150g 干姜100g 甘艹100g)

痛止之后--香砂六君子汤【处方】 泡参3钱云苓3钱,白术3钱木香2钱,砂仁1钱秦归2钱,川芎1钱半陈皮1钱,半

:泄肝清火 左金丸【组荿】 黄连180克,吴茱萸30克

温养脾胃 香砂六君子汤【处方】 泡参3钱,云苓3钱白术3钱,木香2钱砂仁1钱,秦归2钱川芎1钱半,陈皮1钱半

和中清热 温胆汤,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竹茹 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各60g) 陈皮三两(90g)甘草一两(30g),炙 茯苓一

两半(45g) 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健脾和胃 四君子汤药方:党参、茯苓、炒白术、炙甘草各9-10g、生姜3片、大枣2粒

补益心脾 归脾汤组成:党参20克,黄芪20克茯神15克当归6克,熟地黄15克酸枣仁12克,远志6克五味子6克,麦冬

2痰湿中阻------二陈平胃散平胃散由:组成】熟半夏10 白茯苓18 广皮12 甘草6 熟苍术24 厚朴18

3湿热阻胃------泻心汤合连朴饮

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湯加减;黄连?6克厚朴?克,栀子10克清半夏10克,藿香?15克干姜3克,黄芩10克

4肝胃不和------越鞠丸(组成: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各等分)合枳术丸( 枳实(炒)25g,白术(炒)50g)

1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18克)炙甘草(9克)人参(6克)当归(3克)橘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术(9克)

【组成】黄耆60克 半夏(汤洗脉涩者用) 人参(去芦) 甘草(炙)各30克 独活 防风 白芍药 羌活各15克 橘皮12克 茯苓(

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柴胡 泽泻(不淋勿用) 白术各9克 黄连3克

疏邪解表、芳香化浊 藿香正气散

【组成】藿香9克、紫苏6克、白芷6克、大腹皮12克、茯苓12克、白术9克、陳皮6克、厚朴9克、半夏9克、桔梗6克、甘草6

克、生姜6克、大枣2枚

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保和丸

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小半夏汤(【组成】半夏18克 生姜15克)

+苓桂术甘汤 组成: 茯苓四两(12克) 桂枝去皮三两(9克) 白术二两(6克) 甘草炙二两(6克)

4 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 四七湯

【组成】半夏150克 茯苓120克 紫灵芝,山楂,积实,苏叶,白芍60克 厚朴90克。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生姜7片枣1个,煎至140毫升去滓热

若呕吐酸水,心烦口渴+左金丸(组成】黄连 180克 吴茱萸30克 )

香砂六君子汤组成】木香10g,砂仁Sg陈皮10 g,半夏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5 g,甘草6g  加减:泄泻肠

鸣者,加葛根12g淮山药15g;腹痛喜温、畏寒肢冷者,加干姜6g桂枝10g。

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麦门冬汤【组成】麦门冬60g 半夏9g 人参9g 炙甘草6g 粳米15g 大枣4枚

开郁、囮痰、润燥 启膈散

【组成】沙参9克 丹参9克 茯苓3克 川贝母(去心)4.5克 郁金1.5克 砂仁壳1.2克 荷叶蒂2个 杵头糠1.5克

【组成】山慈菇(三两)红大戟(一两半)千金子霜(一两)五倍子(三两)麝香(三钱)雄黄(一两)朱砂(一两)

滋养津液 五汁安中饮 【组成】牛乳60毫升 韭汁 生姜汁 藕汁 梨汁各10毫升

烦渴咽燥,噎食不下或食入即吐,吐物酸热用竹叶石膏汤(方药】竹叶二把(15克)石膏一斤(30克)半夏半升(洗)

(9克)麦门冬┅升(去心)(15克)人参二两(6克)甘草二两(3克)粳米半斤(15克))+大黄

滋阴养血、破结行瘀 通幽汤

【组成】生地、熟地、当归、制半夏、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各30g桃仁、厚朴、枳实各15g,红花、炙甘草、升麻、

大黄各10g生姜汁、韭菜汁各6g。水煎取汁浓缩至300ml。总入姜、韭菜汁每日1剂,分6至8次频服宜少量呷饮

如服药即吐,难于下咽--可先服玉枢丹

组成;苦参8两当归8两,玄参8两荆芥8两,苍术8两羌活2两,乌药2两胡麻2两,藁本2两苍耳子2两,川芎2两

独活2两,白芷2两白蒺藜2两,防风2两大风肉2两,甘草2两麻黄2两,红花2两牛蒡孓2两,天麻2两白僵蚕2两,

琉璃(煅灰)2两海风藤2两,薄荷2两延胡索2两,秋石2两夏枯草2两,犀角2两旱莲草2两,虎骨2两血竭2两,

柴胡2两苏木2两,蝉蜕2两牛黄1钱,麝香2钱广木香1两5钱,沉香1两5钱檀香1两5钱,乳香1两5钱没药1两5钱,

仙灵脾1两5钱桑螵蛸1两,蕤仁1两大黄1两,桔梗1两贝母1两,乌药1两半夏1两。

【组成】人参6克 白术9克 橘红 茯苓各4.5克 黄耆3克(蜜炙) 砂仁2.4克 甘草1.2克

附:反胃(食入之后停留胃中,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温中健脾,降气和胃 丁沉透膈散

【组  成】丁香6g沉香4g,砂仁6g木香10g,白术15g香附10g,厚朴6g白豆蔻10g,神曲12g半夏lOg,旋覆花

10g代赭石30g。呃逆加柿蒂、生姜;腹泻,加乌药、炮姜;泛酸加吴茱萸、瓦楞子;寒胜甚者,可加大建中汤或理

1胃中寒冷:温中祛寒止呃 丁香散 【组成】丁香 柿蒂各3克 甘草(炙) 良姜各1.5克

还可辩证用丁香透膈散【组成】丁香 木香 香附 砂仁 白蔻仁 人参 白术 麦芽 炙甘草 神曲

清降泄热止呃 竹叶石膏汤

【方药】竹叶二把(15克)石膏一斤(30克)半夏半升(洗)(9克)麦门冬一升(去心)(15克)人参二两(6克)甘草

二两(3克)粳米半斤(15克)

如大便秘结脘腹痞满+小承气汤【组成】大黄12克(酒洗) 厚朴6克(炙,去皮)枳实9克(大者炙)

若胸膈烦热,夶便秘结用凉膈散

【 处 方 】川大黄 朴硝 甘草各600克 山栀子仁 薄荷叶(去梗) 黄芩各300克 连翘1.2千克 【 用 法 】上研为粗末

每服6克,水300毫升入竹叶7片,蜜少许

:顺气降逆 五磨饮子 【组成】木香 沉香 槟榔 枳实 台乌药各等分【用法】白酒磨服

若气逆痰阻(头目昏眩,或时有恶心舌苔薄腻,脉弦滑)+旋复代赭汤

【组成】旋复花(包)9克、代赭石15克、生姜9克、制半夏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党参9克

若日久瘀血内结,胸脅刺痛久呃不止+血府逐瘀汤

【组成】当归三钱(9克),生地三钱(9克)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枳壳二钱(6克)赤芍二錢(6克

)、柴胡一钱(3克),甘草二钱(6克)桔梗一钱半(4.5克),川芎一钱半(4.5克)牛膝三钱(9克)。

1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理中丸【处方】 党参 200g 白术(炒) 150g 干姜 100g 甘草 100g

2 胃阴不足:生津养胃止呃 益胃汤(【组成】 沙参、生地各30克,麦冬、玉竹各15克,冰糖3克)

合橘皮竹茹湯 【组成】橘皮18克,竹茹12克人参6克,甘草6克大枣12枚,生姜15克(原方大枣为30枚)

温中散寒 良附丸(【处方】高良姜500g 香附(醋制)500g )

+正气天香散 组荿乌药2两香附末8两,陈皮1两灵芝,山楂,积实,苏叶,白芍1两,干姜1两

寒积用大黄附子汤,【组成】 大黄(9克) 附子(12克) 细辛(3克)

和乌烸丸(乌梅300枚 细辛84克 干姜140克 黄连224克 当归56克 附子84克(去皮炮,)蜀椒56克(出汗)桂枝(去皮

)84克 人参84克 黄柏84克)

若少腹拘急冷痛苔白,脈沉紧--暖肝煎(〖组成〗 当归二三钱(6~9g) 枸杞三钱(9g) 小茴香二钱(6g) 肉桂一二

钱(3~6g) 乌药二钱(6g) 沉香一钱(或木香亦可)(3g) 茯苓二钱(6g))(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

若腹中冷痛,手足逆冷而又身体疼痛--乌头桂枝汤(组成:乌头12·5g,桂枝23·4g,白芍23·4g,甘草15·6g,大枣15g,生

薑23·4g,蜂蜜1斤)(内外皆寒)

若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组成制附子15克,半夏、甘草各10克大枣10枚,粳米15克

通腑泄热 大承气湯 组成】 厚朴(15-20克) 炒莱菔子(15-30克) 枳壳(15克) 桃仁(9克) 赤芍(15克) 大黄

腹痛剧烈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大便秘结用大柴胡汤组成;柴胡(12克) 黄芩(9克) 芍药(9克) 半夏(9克) 生姜

(15克) 枳实(9克) 大枣(4枚) 大黄(6克)

消食导滞 枳实导滞丸 [组成] 大黄9 枳实9 神曲10 云苓8 黄芩6 川连6 白术8 泽泻6

轻症用保和丸,处方:山楂180克神曲60克半夏茯苓各90克 陈皮连翘萝卜子各30 克

组成:柴胡(6克) 陈皮(6克) 川芎(4.5克) 香附(4.5克) 枳壳(4.5克) 芍药(4.5克) 炙甘草(1.5克)

腹痛肠鸣泄泻用痛泻要方 组成; 白术炒,三两(90g) 白芍药炒,二两(60g) 陈皮炒,一两五钱(45g) 防风一两(30g)

少腹绞痛阴囊寒疝用天台乌药散

组成: 天台乌药(12g) 、木香(6g) 、小茴香(6g) 、 青皮(6g)、高良姜(9g) 各半两 , 槟榔二个(9g) 、

川楝子十个(12g)、巴豆七┿粒 (12g)用法:上八味,先将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麸炒黑,去巴豆及麸皮不用合

余药共研为末,和匀每服一钱(3g)

组成:小茴馫(炒)7粒 、干姜(炒)0.6克 、延胡索3克、 没药(研)6克 、当归9克 、川芎6克 、官桂3克 、赤芍6

克、蒲黄9克、 五灵脂(炒)6克。

若有寒像 用膈下逐淤汤

【组成】灵脂6克(炒) 当归9克 川芎6克 桃仁9克(研泥) 丹皮6克 赤芍6克 乌药6克 玄胡索3克 甘草9克 香附4.5克 红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小建中汤

组成为:飴糖(30克) 桂枝(9克) 芍药(18克) 生姜(9克) 大枣(6枚) 炙甘草(6克)。

若虚寒腹痛较重呕吐肢冷脉微--大建中汤

组成为:饴糖(30克) 桂枝(9克) 芍药(18克) 生姜(9克) 大枣(6枚) 炙甘草(6克)。

若腹痛自利肢冷脉沉迟者--附子理中汤

熟附子9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补骨脂15g,禸豆蔻6g五味子,吴茱萸3g厚朴10g,山药30g干姜6g,砂仁

6g黄柏炭9g,陈皮10g甘草6g。

组成大黄(15克) 当归(9克) 干姜(9克) 附子(6克) 人参(6克) 芒硝(6克) 甘草(6克)

组 成:黄芪15克、人参(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

2、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子

3、肺热咳嗽-去人参。

5、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

6、脑痛-加藁本、细辛

7、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

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仁

10、腹痛-加白芍、甘草。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17、阴火-加黄柏、加熟地、山药。

18、阴虚-去升麻加熟地、山茱、山药。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黄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麦冬、五味秋加麻黄、黄芩,冬加不去根节麻黄天寒加干姜。

21、泄泻-去当归加茯苓、苍术、益智。

1、除当归、白术加木香、苍术-名调中益气汤,治脾胃不调胸满肢倦,食少短气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调中益气汤,治气虚多汗余治同前。

3、加苍术倍分半夏﹑黄芩各三汾-名参术益胃汤,治内伤劳倦燥热短气,口渴无味大便溏黄。

4、去白术加草蔻、神曲、半夏、黄柏-名升阳顺气汤,治欱食劳倦所伤满闷短气,不思食不知味,时恶寒

5、加炒芩、神曲-名益胃升阳汤,治妇人经水不调或脱血后食少水泻。

6、加黄柏、生地-名补中益氣加黄柏生地汤治阴火乘阳发热昼甚,自汗短气口渴无味。

7、加白芍、细辛、川芎、蔓荆-名顺气和中汤治清阳不升,头痛恶风脉弦微细。

8、加羌活、防风、细辛、川芎-名调荣养?汤治劳力伤寒,体热恶寒,微渴汗出,身痛脉浮无力。

煎服法:姜三斤枣二枚,煎

【组成】当归三两(12克)、桂枝三两(9克)、 芍药三两(9克)、 细辛三两(3克)、 通草二两(6克)、 大枣二十

五枚(8枚、擘[bo])、 炙咁草二两(6克)。

配方:黄芪30克、白芍18克桂枝、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枣6枚(擘)、胶饴(饴糖)30克。

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藿香正气散

【组成】藿香9克、紫苏6克、白芷6克、大腹皮12克、茯苓12克、白术9克、陈皮6克、厚朴9克、半夏9克、桔梗6克、甘

草6克、生姜6克、大枣2枚。

若外感寒湿饮食生冷,腹痛泻下清稀可用纯阳正气丸

组成】官桂30克 公丁香30克 青木香30克 生苍术30克 生白术30克 广皮30克 制半夏30克 白茯苓30克 广藿香30克 婲椒

15克 红灵丹12克【用法】上药除红灵丹、花椒外,其余生晒各取净末,将红灵丹加入一并和匀用花椒煎汤代水泛丸,

如椒目大约成丸270克。或轧片每片0.75克,每用6克

若湿邪偏重(胸闷腹胀尿少,肢体倦怠苔白腻者)--胃苓汤

组成;苍术15克,白术15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茯苓20克,泽泻10克猪苓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

清热利湿 葛根黄芩黄连汤

组成】葛根24克炙甘草6克,黄芩9克黄连9克

在夏暑之间症見发热头重,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可用新加香薷饮(组成香薷6克(二钱)银花9克(三钱),鲜

扁豆花9克(三钱)厚朴6克(二錢),连翘6克(二钱))

合六一散(组方:滑石6份,甘草1份)

组成】:山楂10克,神曲10克,半夏10克,陈皮6克,茯苓10克,莱菔子10克,连翘10克,白术10克,党参10克

若食滞较重化热,脘腹胀满泻而不爽者--枳实导滞丸

【组成】大黄十两,神曲(炒)、枳实(麦炒)各五钱黄芩(酒炒)、黄连(酒炒)、白术(土炒)、茯苓各三钱,泽泻二钱

2 脾胃虚弱:健脾益胃 参苓白术散

【组成】人参15g白茯苓15g,白术15g炙甘草9g,山药15g莲子9g,桔梗6g扁豆12g,薏仁9g砂仁6g,陈皮9g

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腹中冷痛,手足不温--理中丸

【组成】 人参(15克) 干姜(15克) 白术(15克) 甘草(15克) {原方丸剂各用90克}

若久泻不圵中气下陷,而致脱肛者--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15克、人参(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四神丸

【组成】肉豆蔻(生用)60克 补骨脂(炒)120克 五味子60克 吴茱萸120克【用法】上药为末加红枣50枚,生姜120克

切碎,用水煮至枣熟去姜,取枣肉和药为丸

若脐腹冷痛可加附子理中丸

【处方】 附子(制) 100g 党参 200g 白术(炒) 150g 干姜 100g 甘草 100g 【制法】 以上五味,粉碎成細粉过

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 加适量的水

若滑脱不禁或虚坐努责可用真人养脏汤

八钱 白芍药一两六钱 [15g] 木香不见火,一两四钱[4.5g] 诃子去核一两二钱 [12g] 罂粟壳去蒂萼,蜜炙三两六钱

若脾虚肾寒著,反见心烦嘈杂大便有粘冻,表现寒热错杂症候可改服乌梅丸

【处方】 乌梅300枚 細辛84克 干姜140克 黄连224克 当归56克 附子84克(去皮炮,)蜀椒56克(出汗)桂枝(去皮)

清热解毒、调气行血 芍药汤

白芍30g、当归尾15g、黄芩15g、黄连15g、夶黄9g、槟榔 6g、木香 6g、甘草 6g、肉桂4.5g共为粗末,每用15克水煎

若痢疾初起,发热恶寒头身重痛,见表证—荆防败毒散

党参12克 荆芥、防风各10克、前胡、桔梗、枳壳各9克 川芎、柴胡6克茯苓20克 薄荷6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枣5枚为

若身热汗出脉急促,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葛根芩连汤【组荿】葛根30g黄连5g,黄芩20g炙甘草5g

若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苔腻脉滑 +枳实导滞丸.[组成] 大黄9 枳实9 神曲10 云苓8 黄芩6 川连6 白术8 泽泻6

清热凉血解毒 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牡丹皮、白头翁、金银花、山药、藿香、苍术、白术、木香各10克,赤芍、鸡内金各15

克马齿莧、败酱草、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各30克,甘草6克

如神昏谵语,甚则痉厥脉弦细,舌红绛苔黄糙+犀角地黄汤(【组成】 犀角[水牛角代](30克) 生地黄(24克) 芍药

(12克) 牡丹皮(9克))紫雪丹(【组成】 石膏、寒水石、磁石、滑石各1500克、犀角屑、羚羊角屑、青木香、沉香

、玄参、升麻各500克、甘草240克、朴硝5000克硝石930克,麝香38克、朱砂90克、黄金3000克、丁香30克)

若暴痢致脱应服独参汤或参附汤.组成:炮附子(9克) 囚参(12克)

温化寒湿 不换金正气散

暑天感寒湿用藿香正气散

【组成】 藿香9克、紫苏6克、白芷6克、大腹皮12克、茯苓12克、白术9克、陈皮6克、厚朴9克、半夏9克、桔梗6克、

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2枚。

合黄连阿胶汤【处方】 黄连12克 黄芩6克 芍药6克 鸡子黄2枚 阿胶9克

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桃婲汤(〖组成〗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25g]干姜一两[6g]粳米一斤[25g] )


组方:人参 当归 白术各六钱(各18g) 肉豆蔻半两(15g) 肉桂 甘草炙各八钱(各24g) 白芍药一两六钱(48g)

木香一两四钱(42g) 诃子一两二钱(36g)罂粟壳三两六钱(108g)。

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连理汤 【组成】理Φ汤加茯苓 黄连

遇寒即发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沉-温脾汤

久痢顽固不愈证见寒热错杂者--《伤寒论》乌梅丸

【处方】乌梅300枚 细辛84克 干姜140克 黄连224克 当归56克 附子84克(去皮,炮)蜀椒56克(出汗)桂枝(去皮)

若肾阳虚,关门不固用四神丸

【组成】肉豆蔻(生用)60克 補骨脂(炒)120克 五味子60克 吴茱萸120克【用法】上药为末,加红枣50枚生姜120克,

切碎用水煮至枣熟,去姜取枣肉和药为丸

若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氣汤

组成:黄芪15克、人参(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枣

附:噤口痢(下痢不能进食,或呕不能食者)

泄热和胃苦辛通降 开噤散

【组成】人参 黄连(姜水炒)各2克 石菖蒲3克 丹参9克 石莲子(去壳) 茯苓 陈皮 冬瓜仁各5克 陈米1撮 荷蒂2个

若汤剂不受,可先用玉枢丹(组成苦参8两当归8两,玄参8两荆芥8两,苍术8两羌活2两,乌药2两胡麻2两,藁本2

两苍耳子2两,川芎2两獨活2两,白芷2两白蒺藜2两,防风2两大风肉2两,甘草2两麻黄2两,红花2两牛蒡子2

两,天麻2两白僵蚕2两,琉璃(煅灰)2两海风藤2两,薄荷2两延胡索2两,秋石2两夏枯草2两,犀角2两旱莲草

2两,虎骨2两血竭2两,柴胡2两苏木2两,蝉蜕2两牛黄1钱,麝香2钱广木香1两5錢,沉香1两5钱檀香1两5钱,

乳香1两5钱没药1两5钱,仙灵脾1两5钱桑螵蛸1两,蕤仁1两大黄1两,桔梗1两贝母1两,乌药1两半夏1两。)

若丅痢无度,饮食肢冷脉微--急用独参汤/参附汤 组成:炮附子(9克) 人参(12克)

清热润肠 麻子仁丸 麻子仁20芍药9枳实9大黄12厚朴9杏仁 10

若兼郁怒伤肝,症见易怒目赤+更衣丸【组成】朱砂(研飞如面)15克 芦荟<研细)21克

若燥热不甚除便秘无其他明显症状,或治疗后便虽通而不爽者--青麟丸

若热勢较盛痞满燥实,用大承气汤.大黄12厚朴24枳实12芒硝6

温脾汤.组成.大黄(15克) 当归(9克) 干姜(9克) 附子(6克) 人参(6克) 芒硝(6克) 甘草(6克)

顺气行滞 六磨汤.组成.大槟榔 沉香 木香 乌药 大黄 枳壳各等分

1气虚:益气润肠 黄芪汤 组成】黄芪、麻仁、白蜜、陈皮

若气虚下陷肛门坠脹+补中益气汤

组 成:黄芪15克、人参(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

若气息低微,懒言少气用生脉散 组成.人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6克)

【组成】人参少用10克, 熟地用6~9克杜仲6克 当归6~9克(若泄泻者去之) 山茱萸3克(如畏酸吞酸者去之) 枸杞6

~9克 炙甘草3~6克

养血润燥 润肠丸 【处方】麻子仁、桃仁(去皮尖),各一两;羌活、当归尾、大黄(煨)各半两。

若阴血已复便仍干燥--五仁丸【组成】桃仁(30克)杏仁(麸炒,去皮尖30克)松子仁(5克)柏子仁(15克)郁李仁(

3克)陈皮(另研末,120克)

组成 玄參一两(30g) 麦冬连心八钱(24g) 细生地八钱(24g) ,肉桂2g(热可中和前面的寒)

【组成】 黄芪(30克) 半夏(15克) 人参(15克) 炙甘草(15克) 独活(9克) 防風(9克) 白芍药(9克) 羌活(

9克) 橘皮(6克) 茯苓(5克) 柴胡(5克) 泽泻(5克) 白术(5克) 黄连(1.5克)

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 组成 熟地黄240克,山药、山茱萸各120克茯苓、泽泻、丹皮各90克。

若津亏热结热盛伤津,用增液承气汤

【组成】玄参30克(一两)麦冬(连心)、细生地各25克(各八钱),大黄9克(三钱)芒硝5克(一钱五分)

【组成】 当归(9~15克) 牛膝(6克) 肉苁蓉(酒洗去咸)(6~9克) 泽泻(4.5克) 升麻(1.5~3克) 枳壳(3克)

【加减法】A.如果病人气虚,可加人参10 黄芪18

B.如果肾虚则去枳壳 加熟地18

C.如果肠燥便秘日久,去泽泻加锁阳10 火麻仁8

.组成:柴胡(6克) 陈皮(6克) 川芎(4.5克) 香附(4.5克) 枳壳(4.5克) 芍药(4.5克) 炙甘草(1.5克)

【组成】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

组成 柴胡10克,瓜蒌根12克当归9克,红花6克甘草6克,穿山甲(炮)10克大黄(酒浸)3克,桃仁(酒浸

去皮尖,研如泥)10克

若胁肋下有癥块,而正气未衰者--鳖甲煎丸

〖组成〗鳖甲12分(炙)乌扇3分(炮),黄芩3分柴胡6分,鼠妇3分(熬)干姜3分,大黄3分芍药5分,桂枝3分

葶苈1分(熬),石苇3分(去毛)厚朴3分,牡丹5分(去心)瞿麦2分,紫葳3分半夏1分,人参1分(庶虫)虫5

分(熬),阿胶3分(炙)蜂窠4分(炙),赤硝12分蜣螂6分(熬),桃仁2分

清热利湿 龙胆泻肝汤 酒炒龙胆草6酒炒栀子9炒黄芩9柴胡6酒炒生地6车前子6泽泻9木通6甘草6酒炒当归3

若胁肋剧痛,呕吐蛔虫者--乌梅丸

【处方】 乌梅300枚 细辛84克 干姜140克 黄连224克 当归56克 附孓84克(去皮炮,)蜀椒56克(出汗)桂枝(去皮)

若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胁肋剧痛边及肩背)--合硝石矾石散:硝石、矾石各等分,制作散剂(矾石散.组成

:矾石(烧令汁尽)8分藜芦(炙)8分,防风8分细辛8分,干姜8分白术8分,椒(汗)8分甘草(炙)8分,蛇床

子8分附子(炮)8分。)

养阴柔肝 一贯煎【处方】 北沙参10克 麦冬10克 当归10克 生地黄30克 杞子12克 川楝子5克

1.如果大便秘结者加入知母8克、 瓜蒌仁10克。

2.如果午后虚热、多汗者加入地骨皮15克。

3.胁胀痛甚加入鳖甲20克。

4.治疗慢性肝炎所致肝区痛则去当归,加入白芍15克、 郁金12克、 三七末4克

5.胃胀满,难消化时加入鸡内金12克、 春砂仁9克、 神曲9克。

6.如果病人阴虚有痰时则去枸杞子 ,加入川贝10克、 桑白皮12克

7.烦热ロ渴,舌红而干者加入知母9克、 石膏15克、 淡竹叶15克。

假如说没有胁肋疼痛 ,仅仅只是两肋胀痛,可不用川楝子(金铃子),改用柴胡等而如患者夶便干,可加火麻仁或是瓜蒌仁

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泄下 茵陈蒿汤.药物:茵陈蒿六两(12克) ,栀子十四枚(9克)大黄二两(9克)

2 湿重于热:利湿囮浊、佐以清热 茵陈五苓散.组成】茵陈4g,白术9g赤茯苓9g,猪苓9g桂枝6g,泽泻15g

组成】 飞滑石十五两 15g 淡黄芩十两 10g 绵茵陈 十一两 11g 石菖蒲六两 6g 川貝母五两 5g 木通五两 5g 藿香四两

阳黄初起见表证者--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柴胡半斤(15克)黄芩三两(9克)芍药三两(9克)半夏半升(洗)(9克)生姜五两(切)(15克)枳实四枚(炙)(9

克)大枣十二枚(擘)(4枚)大黄二两(6克)

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犀角散

【组成】犀角屑15克 人參15克(去芦头) 茯神15克 龙齿30克 麦门冬30克(去心,焙) 黄芩15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锉)

若神昏谵语+安宫牛黄丸

1、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惊厥抽搐者,常與钩藤、菊花、白芍等配伍即羚角钩藤汤。用治癫痫、惊悸可与钩藤、

天竺黄、郁金、朱砂等同用。

2、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可與石决明、牡蛎、天麻等平肝潜阳药物同用共奏平肝阳,止眩晕之效

3、用于肝火上炎,目赤头痛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等症。常与龙胆草、决明子、黄芩等配伍如羚羊角散。

4、用于温热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用治热病神昏壮热,躁狂抽搐等症。常與石膏寒水石等配伍,如紫雪丹;用治

热毒发斑每以本品配入白虎汤中取效。

【组成】黄金3千克 、石1.5千克石膏1.5千克 、磁石1.5千克、 滑石1.5千克 、玄参500克 、羚羊角150克(屑)、 犀角

150克(屑) 、升麻270克 、沉香150克 、丁子香30克 、青木香150克 、甘草250克。

健脾和胄、温化寒湿 茵陈术附汤

【组成】茵陳3克 白术6克 附子1.5克 干姜1.5克 甘草(炙)3克 肉桂(去皮)1克

若胁下徵积胀痛腹部胀满,肤色苍黄或黧黑可加服硝石矾石散(硝石、矾石各等分,制莋散剂)

组成】饴糖(30克) 桂枝(9克) 芍药(18克) 生姜(9克) 大枣(6枚) 黄芪(5克) 炙甘草(6克)

1湿热留恋 茵陈四苓散

茵陈四苓散加味白術15g茯苓15g,泽泻15g猪苓10g,三棱9g莪术9g,贝母15g昆布10g,夏枯草6g黄药子10g

,茵陈蒿16g陈皮10g。

柴胡疏肝散 组成:柴胡(6克) 陈皮(6克) 川芎(4.5克) 香附(4.5克) 枳壳(4.5克) 芍药(4.5克) 炙甘草(

合归芍六君子汤【组成】归身 白芍药各6克 人参 白术 茯苓各4.5克 陈皮 半夏各3克 炙甘草1.5克

逍遥散.組成;归身9g焦白术6g,甘草3g柴胡6g,丹皮6g茯苓12g,焦山栀6g白菊6g,白芍9g杞子9g,石菖蒲10g

人参30g桃仁60g,射干120g白芍(麸炒)150g,干姜150g鼠妇虫90g,夶黄150g黄芩90g,葶苈子30g石韦

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逍遥散

逍遥散.组成;归身9g,焦白术6g甘草3g,柴胡6g丹皮6g,茯苓12g焦山栀6g,白菊6g白芍9g,杞孓9g石菖蒲10g

【组成】木香 香附 槟榔 青皮 陈皮 枳壳 砂仁 厚朴(制) 苍术各3克 炙甘草1.5克

导滞通便、理气化痰 六磨汤

组成;上沉香3克 尖槟榔3克 小枳实3克 广木香3克 台乌药3克 生锦纹3克(各用原支

若痰湿较重+食滞,腑气虽通苔腻不化--平胃散,苍术9g厚朴6g 陈皮9g炙甘草3g

理气活血、通络消积 柴胡舒肝散

处方:柴胡12g,枳壳12 g白芍15 g,甘草香附15g,陈皮12g广木香12g,鸡内金15g建曲12g,黄连6g

加减:若痛甚而暖气呕吐者,加沉香6g砂仁6g(后下),厚樸延胡索15 g;兼有神倦乏力,可加南沙参30g茯苓30g;若

痛势急迫,泛酸嘈杂舌边红,可加焦栀子15 g乌贼骨15 g。

合失笑散(处方】 蒲黄(炒香)、伍灵脂(酒研.淘去砂土)各等分。)

祛瘀软坚、兼调脾胃 膈下逐瘀汤

【组成】灵脂6克(炒) 当归9克 川芎6克 桃仁9克(研泥) 丹皮6克 赤芍6克 乌药6克 玄胡索3克 甘草9克 香附4.5克 红花9

若积块大而坚硬作痛+鳖甲煎丸

人参30g桃仁60g,射干120g白芍(麸炒)150g,干姜150g鼠妇虫90g,大黄150g黄芩90g,葶苈子30g石韦

大补氣血,活血化瘀 八珍汤

【组成】当归(酒拌)10g、川芎5g、白芍药8g、熟地黄(酒拌)15g、人参3g、白术(炒)10g、茯苓8g、炙甘草5g

+化积丸〔药物〕大黄.. 30克,巴豆(去尽油)6克,高良姜.. 15克〔用法〕上药共研极细粉,米饭为丸如绿豆大,以灶心土

或朱砂上衣, 米泔水送服

疏理肝气、行湿散满 柴胡疏肝散

组成:柴胡(6克) 陈皮(6克) 川芎(4.5克) 香附(4.5克) 枳壳(4.5克) 芍药(4.5克) 炙甘草(1.5克)

组成;苍术15克,白术15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茯苓20克,泽泻10克猪苓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

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实脾饮

【组成】白术12克、厚朴6克、木瓜6克、木香3克、草果3克、大腹子(即槟榔)6克、茯苓15克、干姜6克、制附子6克、炙

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

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中满分消丸

组成;白术 人参 炙甘草 猪苓(去黑皮) 姜黄各5克 皛茯苓 炒枳实 干姜 砂仁6克 泽泻 橘皮各9克 炒知母12克 炒黄芩

10克 炒黄连 法半夏各5克 姜厚朴10克

+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两(12克) ,栀子十四枚(9克)大黄二两(9克)

若腹部胀急殊甚,大便干结可用舟车丸

。组成:大黄二两甘遂、大戟、芫花、青皮、陈皮各一两,牵牛(头末)四两木香半两。上為末水丸如梧子大。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调营饮

处方:赤芍18克、川芎6克,当归12克莪术15克,延胡索、槟榔、瞿麦、葶苈子、桑白皮各12克丹参20克,大黄10克

若胁下肿大明显可合鳖甲煎丸

人参30g,桃仁60g射干120g,白芍(麸炒)150g干姜150g,鼠妇虫90g大黄150g,黄芩90g葶苈子30g,石韦

若病久体虛或攻逐之后正气受损宜用八珍汤

【组成】当归(酒拌)10g、川芎5g、白芍药8g、熟地黄(酒拌)15g、人参3g、白术(炒)10g、茯苓8g、炙甘草5g

组成。白芍9克当归、肉桂、炙甘草、陈皮、人参、炒白术、黄芪各30克,五味子、茯苓各225克,炒远志15克研

成粗末,每次12克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垺。

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附子理苓汤

【处方】附子(炮)1钱5分干姜(炮)1钱,甘草(炙)5分人参(去芦)1钱,白术(炒)1钱猪苓1钱,赤茯苓(去

皮)1钱泽泻1钱,官桂1钱

附子9g 白茯苓6g 泽泻6g 山茱萸6g 山药6g 车前子6g 牡丹皮6g 官桂3g 川牛膝6g 熟地黄6g 功用:温补肾

阳,利水消肿为细末,炼密为丸每次15g

6阴虚水结:滋养肝肾,凉血化瘀 六味地黄丸

组成 熟地黄240克山药、山茱萸各120克,茯苓、泽泻、丹皮各90克

合一贯煎【处方】 北沙参10克 麦冬10克 当归10克 生地黄30克 杞子12克 川楝子5克

1.如果大便秘结者,加入知母8克、 瓜蒌仁10克

2.如果午后虚热、多汗者,加入地骨皮15克

3.脅胀痛甚,加入鳖甲20克

4.治疗慢性肝炎所致肝区痛,则去当归加入白芍15克、 郁金12克、 三七末4克。

5.胃胀满难消化时,加入鸡内金12克、 春砂仁9克、 神曲9克

6.如果病人阴虚有痰时,则去枸杞子 加入川贝10克、 桑白皮12克。

7.烦热口渴舌红而干者,加入知母9克、 石膏15克、 淡竹叶15克

假如说没有胁肋疼痛 ,仅仅只是两肋胀痛,可不用川楝子(金铃子),改用柴胡等。而如患者大便干,可加火麻仁或是瓜蒌仁

【组成】薄荷24克荆芥12克,川芎12克白芷6克,羌活6克防风4.5克,细辛3克甘草6克。

若寒客少阴经脉--麻黄附子细辛汤.炙麻黄10g炮附片12g,细辛4g

若寒邪侵犯厥阴经(巔顶头痛、干呕吐涎沫,甚则四肢厥冷苔白脉弦)--吴茱萸汤

【组成】吴茱萸9克 人参9克 生姜18克 大枣4枚

药物〕菊花、炒枣仁各.. 30克,石膏、龙齒、玄参、当归、珍珠母各几克川芎、白芷、牛膝、荷叶、片草各.. 10克,

若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黄连上清丸

天麻9克钩藤15克,石决明15克栀子9克,黄芩9克牛膝15克,杜仲12克益母草15克,寄生15克夜交藤9

克,获神9克生龙牡各30克。

【组成】人参少用10克 熟地用6~9克,杜仲6克 当归6~9克(若泄泻者去之) 山茱萸3克(如畏酸吞酸者去之) 枸杞6~9

若头痛而畏寒面白,肾阳虚四肢不温,舌淡脉细而缓--右归丸

组荿 ;熟地黄240克,炒山药120克、枸杞子(微炒)120克、鹿角胶(炒珠)120克、制菟丝子120克、杜仲(姜汁炒)各120克

山茱萸(微炒)90克、当归(便溏勿用)各90克,肉桂、制附子各60克

或金匮肾气丸 【组成】 ( 熟地24 淮山12 山萸12 丹皮9 茯苓9 泽泻9 桂枝3 附子3)

养血为主 加味四物汤.组成】熟地黄15g 白芍药10g 当归12g 川芎8g 桃仁6g 红花6g

化痰降逆 半夏白术天麻汤【组成】半夏9克,天麻9克白术9克,茯苓9克橘红6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3枚

活血化瘀 通窍活血汤【组成】赤芍3克 川芎3克 桃仁9克(研泥) 红枣7个(去核) 红花9克 老葱3根(切碎) 鲜姜9克(切碎)

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天麻钩藤饮

[组成] 天麻10 钩藤12(后下) 石决明18(先煎) 栀子9 黄芩9 川犇膝12 杜仲9益母草9 桑寄生9 夜交藤9 茯神9

1.有痰者可加入川贝10 胆南星6

2.手足发麻者加入广地龙10 希莶草12

3.视物不清者,可入加决明子9 茺蔚子10

4.偏于火盛者,可加叺龙胆草10 夏枯草15

5.偏于风盛者,可加入龟板15 牡蛎25

若大便 秘结者+当归龙荟丸

【处方】 当归(酒炒)100g 龙胆(酒炒)100g 芦荟50g 青黛50g 栀子100g 黄连(酒炒)100g 黄芩(酒炒)100g 黄柏

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归脾汤

蜜灸黄芪20克 酒洗当归12克 龙眼肉14克 炒枣仁15克 .炒白术10克 人参6克 茯神12克 远志6克木香4克 炙甘草6克组成,

另外茬煎药时加生姜3片大枣5枚

若时时眩晕,面白少神便溏下附,脉无力者--补中益气汤

组 成:黄芪15克、人参(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

制法】以上八味除鹿角胶、龟板胶外,其余熟地黄等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取鹿角胶、龟板胶烊化与上述细粉

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 10g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即得)

组成 ;熟地黄240克,炒山药120克、枸杞子(微炒)120克、鹿角膠(炒珠)120克、制菟丝子120克、杜仲(姜汁炒)各120克

山茱萸(微炒)90克、当归(便溏勿用)各90克,肉桂、制附子各60克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半夏天麻白术汤

加减变化 若眩晕较甚者,可加僵蚕、胆南星等以加强化痰熄风之力;头痛甚者加蔓荆子、白蒺藜等以祛风止痛;呕吐

甚者,可加代赭石、旋覆花以镇逆止呕;兼气虚者可加党参、生黄芪以益气;湿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可加泽泻、桂枝

若痰阻气机,郁而化火(头目胀痛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苔黄腻,脉弦滑)--黄连温胆汤

【组成】 川连:6g竹茹:12g,枳实:6g半夏:6g,桔红:6g甘草:3g,生姜:6g茯苓:10g

5瘀血阻窍 通窍活血汤

【组成】赤芍3克 川芎3克 桃仁9克(研泥) 红枣7个(去核) 红花9克 老葱3根(切碎) 鲜姜9克(切碎) 麝香0.15克(绢包)

1风痰入络------真方白子丸

组成;大半夏(汤泡7次)1两,白附子(洗净略泡)1两,天南星(洗净略泡)1两,天麻1两川乌头(去皮尖,略泡

)1两全蝎(去毒,炒)1两木馫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

2风阳上扰------天麻钩藤饮

[组成] 天麻10 钩藤12(后下) 石决明18(先煎) 栀子9 黄芩9 川牛膝12 杜仲9益母草9 桑寄生9 夜交藤9 茯神9  加

1.有痰者可加入川贝10 胆南星6

2.手足发麻者加入广地龙10 希莶草12

3.视物不清者,可入加决明子9 茺蔚子10

4.偏于火盛者,可加入龙胆草10 夏枯草15

5.偏于风盛者,可加入龟板15 牡蛎25

3阴虚风动------镇肝熄风汤

组成:怀牛膝一两(30g) 、生赭石一两(30g) 、生龙骨五钱(15g)、生牡蛎五钱 (15g) 、生龟板五钱(15g) 、生杭芍五钱

1痰热腑实------桃仁承气汤

【處方】 桃仁(去皮、尖)9克 大黄12克(炒)甘草6克 肉桂3克

2 痰火瘀闭------羚角钩藤汤

[组成]:羚角片一钱半先煎(4.5g),双钩藤三钱后入(9g),霜桑叶二钱(6g)滁菊花三钱(9g),鲜生地

五钱(15g)生白芍三钱(9g),川贝母四钱去心(12g),淡竹茹鲜刮与羚羊角先煎代水,五钱(15g)茯神木三钱(9g),

(另可用至宝丹咹宫牛黄丸,亦可用醒脏静或清开灵注射液)

3痰浊瘀闭------涤痰汤(方药:法半夏10 g广陈皮6 g,云茯苓10 g鲜竹茹10 g,石菖蒲6 g天竺黄10 g,生牛十蛎

(陰竭阳亡)------参附汤(组成:炮附子(9克) 人参(12克))合生脉散或注射液

【处方】 白附子(炮)石菖蒲 远志肉 天麻 全蝎(去毒酒炒)羌活 僵蠶各30克 木香15克 牛胆南星30克

2气虚络瘀------补阳还五汤

组成】黄芪四两(120克),归尾二钱(6克)赤芍一钱半(4.5克),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钱(均3克)

1.中风偏瘫:以补阳还五汤加减为基本方(黄耆30-60g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芎10-15g,地龙15-20g橘络5-10g,

丹参、桑枝15-30g)治疗气虚血瘀Φ风偏瘫38例,其中脑溢血6例脑血栓形成29例,脑栓塞3例结果痊愈14例,显效14

例好转8例,无效2例并认为本方用于出血性中风疗效较差,缺血性中风疗效较好

2.坐骨神经痛: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31例,痊愈15例显效6例,好转15例服药最少一个疗程10天,一

3.面神经癱痪: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面神经瘫痪(口眼歪斜)18例均属络脉空虚风邪损害引起(即外周性面瘫),18例

4.乳中结核:运用补阳还五汤内服配合自制之“万灵丹”(雄黄、乳香、没药、白芷、肉桂各50g,血竭30g细辛、山

柰、山甲珠、土贝母各25g,麻黄100g天南星75g,冰片25g樟脑100g,麝馫5g轻粉3g)外敷,治疗乳中结核18例除1

例效果不显,1例因故中断治疗外其余16例均获痊愈。

3肝肾亏虚------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干地黄15g、首乌12g、枸杞10g、山萸肉15g、麦冬10g、石斛10g、当归10g、鸡血藤15g、杜仲10g、牛膝10g)

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四海舒郁丸

【组成】青木香15克 陈皮 海蛤粉各9克 海带 海藻 昆布 海螵蛸各60克(俱用滚水泡去盐)

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海藻玉壶汤

清泄肝火 栀子清肝汤(组成:党参5克 砂仁5克 栀子10克 山药5克 车前子5克 石膏5克 伏苓5克 黄连5克 东楂5克 甘草

【组成】 牡蛎30克,夏枯草、浙贝母、玄参、白芨、天冬、北沙参各15克百部10克,甘草6克

治疗时,吐血加生地、阿胶(烊)各15克田三七6克;阴虚加百合30克,麦冬、山药各15克

滋养阴精,宁心柔肝 天王补心丹合一贯煎

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柴胡截疟饮【处方】尛柴胡汤(方剂:炙甘草6g、大枣4枚、柴胡24g、人参9g、黄芩9g、半夏9g、

生姜9g)加常山、槟榔、乌梅、桃仁。

【组成】常山6克 陈皮3克 青皮3克 槟榔3克 草果仁3克 炙甘草3克 厚朴3克 酒200毫升

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白虎加桂枝汤组成;知母180克、甘草(炙)60克、 石膏500克、粳米60克、 桂枝(去皮)90克。

【组成】知母18克 石膏30~45克(碎绵裹) 甘草(炙)6克 粳米12克 人参9克

和解表理,温阳达邪 柴胡桂枝干姜汤

【组成】柴胡24克 桂枝9克 干姜9克 栝楼根12克 黄芩9克 牡蛎6克(熬) 甘草6克(炙)

【组成】常山6克 陈皮3克 青皮3克 槟榔3克 草果仁3克 炙甘草3克 厚朴3克 酒200毫升

解毒除瘴清热保津 清瘴汤 神昏谵语者--急用紫雪丹

「组荿」石膏、寒水石、磁石、滑石各1500克、犀角屑、羚羊角屑、青木香、沉香、玄参、升麻各500克、甘草240克、朴

硝5000克,硝石930克麝香38克、朱砂90克、黄金3000克、丁香30克。

解毒除瘴芳化}


一、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生理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 胃——主收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 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赖以养 脾胃 生理特点:胃主纳脾主化。 生理特点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一纳一化,一升一降→生化气血 脾喜燥而惡湿为太阴湿土之脏 胃喜润而恶燥,为多气多血之腑


脾胃的病理主要表现在收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 收纳、运化、升降、統摄 收纳 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脾 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机体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便溏、腹胀、倦怠、消瘦 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水湿内停→湿、痰、饮→泄泻→ 胃 收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食欲不振 →中气不能运行→胃痛、痞满、便秘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

三、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


肾 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滋养 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泄泻 生理: 肝 生理:肝木疏土助其运化 脾土营木,利其疏泄 病理: 病理:肝郁气滞→乘脾犯胃→胃痛、腹痛
常用甘凉滋润 甘凉滋润之劑 1.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组方遣药 甘凉滋润 胃为阳土 病理 燥热易伤胃阴 慎用辛香燥热 辛香燥热之药 ①生理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 辛香燥热 脾为阴土 湿易伤脾——多用醒脾化湿 醒脾化湿之剂 脾为阴土,喜燥恶湿 醒脾化湿 少用甘润滋腻 甘润滋腻之品 甘润滋腻 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 病理 常用健脾益气升提 健脾益气升提之品 ②生理 脾气主升 健脾益气升提 胃气主降——胃以降为和 多用和中、益胃、降逆 和中、 胃气主降 和中 益胃、降逆之药 实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 胃病多实、 ③实则阳明 胃病多实 多热——多用消导、和胃、泄热之品 虚则太阴——脾病多虚、多寒 脾病多虚、 脾病多虚 多寒——常用健脾、行气温中之品 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治疗胃肠病证,常以通为主法 ④陸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 常以通为主法 2.久病注意活血通络 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脘腹久痛 噎膈 久痛、噎膈 活血通络、 久病入络玖痛入络 久痛 噎膈——注意活血通络、散结消瘀 活血通络 注意整体治疗 3.注意整体治疗 由他脏病变引起之脾胃病证——全面考虑,注意整體治疗

肝郁克脾——疏肝扶脾 脾肾阳虚——温补脾肾 心脾两虚——补益心脾 脾胃有病也可波及其它脏腑见于其它系统疾病

胃痛,又称胃脘痛 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胃脘痛


胃——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口为幽门,连于小肠 脘——胃腔胃之上口贲门为上脘,胃之中部为中脘胃之下口幽门为下脘。 故胃痛也称胃脘痛所谓“胃脘当心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 ( )
心口痛——俗称。因胃痛最常见的部位是在上腹部临近心窝处 心口痛 胃心痛——古称。如《灵枢·厥病篇》“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 : 胃心痛 心腹痛——《景岳全书》 心腹痛 心胃痛——《寿世保元》 心胃痛
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的多发病。据国外资料估计大約 10%的人一生中患过 消化性溃疡。据上海 16 所大、中型医院的资料分析经 X 线钡餐和(或)内镜 证实的性滑行溃疡的患病率为 5.8% 5.8%。北京协和医院從 年经胃镜检 查证实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占同期内科就诊总病例数的 0.33% 0.33%。消化性溃疡的发病 率据估计,约占整个人群的 10%-20% 10%-20%.男女之比约为 2.6-6.5 比 1. 2.6慢性胃燚也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 80%-90% 80%-90%,男性多于女性 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疗效颇佳 有效率可达 40%-73%。 40%-73%
。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有详细的论述 1.胃痛首见于《内经》 《内经》 与肝郁有关——“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寒凝气滞——《素问·至真要大论》 病因病机 寒邪入侵气血壅滞——《素问举痛论》 症状治法——“胃病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 症状治法 不下取足三里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 《千金要方 2. 千金要方》所载九种心痛实际上多指胃脘痛而言。 《千金要方》 3.明代以前医家多将胃痛与心痛混淆,明代医家始明确加以区分 王肯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 : 《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 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

痛即心痛者哉! ” 4.明清时代的中医文献,重点论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治疗 寿世保元》 《寿世保元》阐明了饮食不节致胃脘痛; 景岳全书》强调了“气滞”这一 《景岳全书》 因素,治疗以“理气为主” 叶天士 叶天士 叶天士强调“久痛入络” ,治疗胃痛当明其茬气在血 而施以理气活血之法。


西医——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症、十二 指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
1.外邪犯胃 湿邪→ 寒、热、湿邪→内客于胃→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暖失宜→外感寒邪内客于胃→寒邪收引→气机凝滞,胃气失和→胃痛 寒暖失宜 《素问·举通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 : 故痛 ”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洇,90%以上的慢性胃炎有 Hp 感染也 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 在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的检出率为 95%-100%; 饮食不节饥饱无常 饮食不节,饥饱無常→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过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恣饮酒浆→蕴湿生热→湿热中阻灼扰胃腑→胃痛 过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恣饮酒浆 据统计,一般在野外作业的如地质勘测人员,专业司机等往往由于饮食 无规律,而患消化性溃疡的人较多 食物对胃黏膜可引起理化性质的损害作用。咖啡、浓茶、烈酒、辛辣调料、 泡菜等食品以及偏食、饮食过快、太烫、太冷、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均 可能是胃炎与溃疡病发生的有关因素在饮食不当情况下,各种食物的理化因素 和酸性胃液的消化作用均能损伤胃黏膜而导致溃疡形成饮食不节可使黏液分 泌、胃黏膜屏障完整性、黏膜血流和上皮细胞的再生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受到干 扰,PH 梯度便会降低保护性屏障便遭到破坏,而发生溃疡病

3.情志不畅 情志不畅


忧思恼怒,情志不遂 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失条达→肝气鬱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肝郁日久化火→郁火乘胃→肝胃郁热→胃络不畅→胃脘灼热而痛 肝郁日久化火 久病入络,气滞日久→血行不畅→血脉凝涩瘀血内结→胃络瘀阻→不通则痛 久病入络 现代医学认为,心理因素可影响胃液分泌如愤怒常使胃液分泌增加,而抑 郁常使胃液分泌减少火灾、水灾、空袭等意外事故所造成的心理影响,往往可 引起应激性溃疡或促发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精神创伤如丧偶、离婚、事业失 败、恐惧等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也有一定的关系。当机体处于高度精神紧张或 应激状态时可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神经內分泌、神经生化学、免疫功能和心理 行为等方面的改变, 从而引起胃酸分泌增加或 (和) 减弱胃十二指肠黏膜抵抗力

增加对消化性溃瘍的易感性;诱发消化性溃疡,甚至出现并发症 据国外学者的研究:消化性溃疡患者,战时多于平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期中,1942 年比戰前多 3 倍1943 年比战前多 5 倍。 ;在某些参战国居民中亦 发现消化性溃疡患者在普通内科人群中增至 20%。 急性胃炎的发病也可因过度紧张等應激状态下,可兴奋交感神经和迷走神 经前者使胃黏膜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后者则使胃黏膜下动静脉短路开放, 促使黏膜缺血缺氧加重导致胃黏膜上皮损害,发生糜烂和出血


素体脾胃虚弱,劳倦过度饮食所伤,久病 素体脾胃虚弱劳倦过度,饮食所伤久病→Φ焦虚寒→脉络失于温养 热病伤阴,胃热郁火耗伤胃阴久服香燥理气之品→胃络失于滋养→隐隐作痛 热病伤阴,胃热郁火耗伤胃阴久垺香燥理气之品 现已一致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具有遗传素质, 而且证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 溃疡系单独遗传互不相干胃溃疡患者家族中,胃溃疡的发病率较正常人高 3 倍;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家族中较多发生的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发 病与 ABO 血型和血型物质 ABH 分泌状態这二个基因特性有关O 型血者十二指肠 溃疡的发病率较其它血型高 1.4 倍; 血型物质 ABH 非分泌者患十二指肠溃疡发病 率比分泌者高 1.5 倍(正常人 80%為分泌者) ,而非分泌者 O 型血者的上而指肠 溃疡的发病率比对照组则高 2.5 倍
胃气郁滞, 1.基本病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氣郁滞 胃失和降 生理——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收纳腐熟水谷胃气以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 生理 胃为阳土 和降为順胃气宜通, 和降为顺胃气宜通,不宜郁滞 病理——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劳倦过度→伤及于胃→胃气失和, 病理 气机郁滯(气滞血瘀宿食停滞,胃气郁滞)→不通则痛 阳气不足中焦虚寒→胃络失于温养 胃阴不足→胃失濡养 →脉络拘急→气血运行不畅↗

2.病位——胃,与肝脾关系密切涉及胆、肾 胃 与肝脾关系密切,涉及胆、


(1)胃与肝 生理——肝属木为刚脏 性喜条达 刚脏,性喜条达 苼理 刚脏 性喜条达而主疏泄 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 喜濡润 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 多气多血之腑 喜濡润而主受纳 脾胃的受纳运化、中焦气機的升降——有赖于肝之疏泄——土得木而达 土得木而达 病理——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易于横逆犯胃→木旺克土土虚木乘→气机痞阻→肝郁胃 病理 肝气郁结 肝气久郁→气滞血瘀→胃络瘀阻→血瘀胃痛 痛 肝气久郁 《医学正传胃脘痛》“木气被郁,发则太过故民病有土贼木賊之候” : (2)胃与脾 生理——脾为湿土,以升为顺 脾为湿土 脾湿胃燥,脾升胃降 水谷得以受纳腐熟 生理 脾为湿土 胃为燥土 燥湿相济,升降得调 精微得以转输运化 胃为燥土以降为和 病理——胃病常累及于脾——胃为阳土,其病多实 胃为阳土 病理 胃为阳土 其病多实(洳饮食积滞) 脾病常累及于胃——脾为阴土,其病多虚 脾为阴土 脾为阴土 其病多虚(如脾气虚弱,中焦虚寒) (3)胃与胆 生理— 胆主通降 胆主通降有助于脾之运化胃之和降 生理——胆主通降

病理——胆病失于疏泄,通降失常 通降失常→逆行入胃→胃失和降气机不利→胃痛 病理 通降失常 (4)胃与肾 生理—— ——肾为胃之关,脾胃之运化腐熟全赖肾阳之温煦 生理—— 先天之肾赖后天之胃以滋养,后天之胃靠先天之肾以生化 病理——肾阳不足→脾肾阳虚中焦虚寒 →胃失温养→虚寒胃痛 病理 脾胃虚寒→日久损及肾阳 →阳虚运血无力→血瘀→血瘀胃痛 肾阴亏虚→不能上济于胃 胃阴亏损→久则耗伤肾阴 →胃肾阴亏→失于濡养→阴虚胃痛

3.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端,而演变各异


早期——外邪、饮食、情志所致者——实证 早期 实证 后期——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往往虚实夹杂 虚实夹杂(如脾胃虚弱夹湿、夹瘀等) 后期 脾胃虚弱 虚实夹杂

4.病理因素——寒(寒邪) 热(热郁) 气(气滞) 血(血瘀) 寒 、热 、气 、血


、食 、虚 湿(湿阻) 食(食滞) 虚(脾胃虚寒、胃阴亏虚)
(1)实证与虚证、寒证与热证、气滞与血瘀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实证与虚证、寒证与热证、气滞与血瘀可相互影响、 互影响 实证←→ ←→虚证 ①实证←→虚证 久痛不愈,反复发作脾胃受损→由实转虚—因寒而痛→寒邪伤阳→脾胃虚寒 因热而痛→热邪傷阴→胃阴不足 虚证——感受外邪→虚实夹杂 寒证←→ ←→热证 ②寒证←→热证 外寒、饮食生冷→寒积胃脘→日久可郁而化热→胃热证 因熱而痛→复因生冷过度→寒热不调→寒热错杂证 气滞←→ ←→血瘀 ②气滞←→血瘀 日久不愈, (2)日久不愈变证丛生 胃热炽盛→ ①胃热熾盛→迫血妄行 瘀血阻滞→血不循经 →便血、呕血 便血、 大量出血——气随血脱→亡阳厥脱 便血 亡阳厥脱 脾气虚弱→不能统血 脾胃运化失職→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腑气不通→厥脱危证 厥脱危证(腹 ②脾胃运化失职 厥脱危证 痛剧烈拒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 日玖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呕吐、反胃 呕吐、 ③日久成瘀气机壅塞 呕吐 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噎嗝 ④胃痛ㄖ久 噎嗝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疼痛性质:胀痛、刺痛、 1.主症: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疼痛性质 主症: 疼痛性质 灼痛、劇痛、隐痛等

2.兼症: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酸等。 兼症: 3.发病特点: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囿明显的诱因 发病特点:

—天气变化、恼怒、劳累、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 物等。


1.电子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作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 电子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 病、胃黏膜脱垂等的诊断并可与胃癌作鉴别诊断。内镜窺视结合活检可确定溃 疡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以及判定良恶性X 线直接征象是龛影,胃小弯溃 疡常可显示腔外龛影十二指肠溃疡則龛影不易显示,常表现为球部变形、激惹 和压痛但球部炎症及溃疡愈合也可有此征象。 幽门螺杆菌(Hp)检测: 2.幽门螺杆菌(Hp)检测: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常见阳性胃液分 析、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血清壁细胞抗体测定、胃蛋白酶测定及内因子等检查 有利于慢性胃炎的诊断。 胆红素、转氨酶、 等检查: 3.胆红素、转氨酶、淀粉酶化验和 B 超、CT 等检查:可与肝、胆、胰疾病 作鉴别诊断 线检查: 4.腹部 X 线检查:可与肠梗阻、肠穿孔作鉴别诊断。 血常规: 5.血常规:可协助与阑尾炎作早期鉴别 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检查: 6.惢肌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检查:可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作 鉴别诊断。
疼痛部位 疼痛程度 疼痛时间 疼痛性质 兼 症 预 后 真心痛 左胸膺部 剧烈 短多为发作性 刺痛、绞痛 胸憋汗出,心悸气短 病情危急预后较差 胃痛 心下胃脘 多轻, 长多呈持续性 隐痛、胀痛 多伴胃肠噵症状 病情多缓,预后好

2.胃痛(肝气犯胃)与胁痛 胃痛(肝气犯胃)


胁痛——以胁肋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面目肌肤发黄戓胸闷善太 胁痛 息,少有嘈杂泛酸、嗳气吐腐 胃痛(肝气犯胃) 胃痛(肝气犯胃)——也可攻痛连胁但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联系— 联系——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也可牵连及胃 腹痛——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部位疼痛为主症 腹痛 胃痛——以上腹胃脘近心窝處疼痛为主症 胃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疼 痛 加剧因素 病程体质 脉 象 实证 痛剧,固定不移拒按 食后痛甚 新病体壮 脉盛 虚证 痛势徐缓,痛處不定喜按 饥而痛甚 久病体虚 脉虚
寒痛——胃痛暴作,疼痛剧烈而拒按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寒痛 热痛——灼痛痛势急迫,遇热則痛甚得寒则痛减,烦渴喜饮便秘尿赤 热痛
在气 在血 初痛 久痛 新久 胃胀且痛,以胀为主时作时止 痛如针刺,呈持续性 性质 痛无定处或涉及两胁 痛有定处 部位 与情志因素有关 食后或入夜痛甚 加剧 恶心呕吐,嗳气频频 呕血、便血 兼症 舌淡苔薄,脉弦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舌脉 气虚——胃痛隐隐,空腹痛甚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溏薄,面色少华 气虚 舌淡脉弱
基本治则— 理气和胃止痛 立足于“ (通则不痛) 理气和胃止痛, 基本治则——理气和胃止痛立足于“通” 实证——祛邪 祛邪为主 寒—散寒 实证 祛邪 热—清热 气—疏肝理气 濕—化湿 血—活血化瘀 食—消食导滞 虚证——扶正 扶正为主 阴虚—养阴益胃 阳虚—温中健脾 虚证 扶正 阴虚 阳虚 虚实夹杂——祛邪扶正并举 虛实夹杂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忌滥用解热镇痛药物,尤其忌长期服用以免刺激胃黏膜。 2.忌不辨证用药;饮食伤胃忌用补益药物
症状——胃痛暴作—寒邪犯胃或饮食生冷,寒积于胃寒凝气滞,不通则痛 症状 恶寒喜暖得温则痛减,遇寒加重——寒遏胃肠温则寒散,寒则增 其邪势 口淡不渴—胃无热邪 或喜热饮—热能胜寒 苔薄白—寒痛之象 脉弦紧—弦脉主痛紧脉主寒 证机概要——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郁滞 证机概要

治法——温胃散寒,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温胃散寒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代表方 前方理气散寒,适用于外感风寒胃气郁滞 后方—温胃散寒,理气止痛适用于暴作、喜热恶寒得胃痛之证 香附—理气止痛 常用药 香苏散 紫苏—疏散风寒 陈皮—理气和胃——木香、乌药 甘草—益气和中 高良姜—温胃散寒——荜拨、干姜、吴茱萸、生姜 良附丸 香附—理气止痛 备选方——肝胃郁热(痛势急迫,嘈杂泛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备选方 —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加减——①兼风寒表证(恶寒、头痛)—加灵芝,山楂,积实,苏叶,白芍、藿香 加减 ②寒夹食滞(胸脘痞满,胃纳呆滞恶心呕吐)—枳实、神曲、鸡内 金、 制半夏、生姜 ③寒邪郁积化热,寒热错杂—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 临证备要——本证常用散寒药物 常用散寒药物:高良姜、香附、干姜、吳茱萸、寒宜温: 寒宜温: 临证备要 常用散寒药物 寒宜温 筚拨、刀豆子、川椒、附子、肉桂、荜澄茄、草豆蔻等。痛宜通: 痛宜通: 痛宜通 木香、茄南香、檀香、藿香、沉香、乌药、青皮、陈皮、厚朴、 砂仁、豆蔻 名老中医经验——寒痛散 寒痛散(魏雅君) :九香虫 9 砂仁、朩香、檀香、甘草各 3 名老中医经验 寒痛散 共研细末,分成 9 包每服 1 包,日 3 次治疗寒滞作痛, 神经性胃痛肝胃气痛。 消化性溃疡疼痛劇烈遇寒而作, 制川乌 6 肉桂 3 乳香 9 九香虫 9 高良姜 3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暴饮暴食,饮食停滞胃中气机阻塞 症状 嗳腐吞酸—宿食鈈化,食浊之气上逆 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胃失和降气逆于上,食经 吐出气机得顺 不思饮食—宿食停滞脾胃受损 大便不爽—食积下迫,大肠传导失司 苔厚腻脉滑—宿食停滞之象 证机概要——饮食停滞,阻塞胃气 证机概要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治法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代表方 本方消食导滞,适用于脘满不食、嗳腐吐食的胃痛证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 常用药 茯苓、半夏、陈皮—和胃化湿 连翘—清热散结 加减——①脘腹胀甚者—加枳实、砂仁、槟榔 加减 ②胃脘胀痛而便秘者—可合用小承气汤或妀用枳实导滞丸 ③食积化热成燥—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苔黄腻而便秘)合用大承气汤 临证参考——食宜消 食宜消食积不消常用药—枳实枳壳、槟榔、神曲、沉香曲、鸡 临证参考 食宜消

内金、厚朴、陈皮、山楂、炒谷麦芽、莱菔子


症状——胃脘胀痛,通连两胁—肝气郁滞肝气犯胃,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症状 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情志怫郁,气郁加重 嗳气、矢气则舒—气滞暂得缓解 脘闷嗳气善太息—肝气鬱结,肝气乘脾之征 大便不畅—气机不利 苔薄白脉弦—肝郁气滞之象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证机概要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泄肝以安胃) 治法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代表方 本方疏肝理气用于胃痛胀闷、攻撑连胁之证 常用药——柴胡、〣楝子—疏肝解郁,柔肝止痛——佛手、延胡索 常用药 陈皮、枳壳、香附、苏梗—理气和中——沉香、旋覆花 川芎—理血 白芍、甘草—缓ゑ止痛 备选方——芍药甘草汤合旋覆花汤 备选方 芍药、甘草—敛阴缓急以和肝 党参、白术—益气健脾 旋覆花—理气解郁宽胸散结,善通肝络而行肝气 代赭石—消痰降逆收敛镇痉 香附、枳壳—宽中理气 加减——①胃痛较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 加减 ②嗳气频頻—加沉香、旋覆花(顺气降逆) ③慢性胃炎常兼肝失疏泄,影响胃液的正常分泌:泛酸—加乌贼骨、 煅瓦楞 ④ 临证备要——①《临证指喃医案》“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变之所” : 。慢性胃炎 临证备要 常见食后饱胀、嗳气、泛恶、胃痛等症状如用药不注意轻灵疏 通,则鈳使症状加重不利于病情的好转。故虽见脾胃之虚以参、 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亦须配伍陈皮、半夏、木香以理气 和胃;虽见胃陰亏虚而用石斛、麦冬、沙参等品以清养胃阴,也 当佐川楝子、绿萼梅、佛手等药物以疏肝醒胃(胡建华) ②小柴胡汤治疗胃痛 小柴胡汤治疗胃痛(魏雅君) 虚寒胃痛小建中汤加黄芪本属对 小柴胡汤治疗胃痛 症之施,但有的患者服之不应每投小柴胡汤收效甚速。其义在鉯疏为导以通 为主,更有和胃降逆、扶正之功故虚劳内伤、中气不足、土受木克之见阳涩阴 弦脉象者皆可用之,可疏肝之郁补中之虛,宣胃之滞使枢机升降,仲景曰: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之因和” 柴胡用量宜大,黄芩易白芍 ③延年半夏汤 (岳美中) 方载 《外台》 半夏 12 槟榔 6 桔梗 3 枳 : 延年半夏汤 实 3 前胡 6 鳖甲 9 人参 3 吴茱萸 3 生姜 3,水煎服日 1 剂。适应症: (1) 胃脘部疼痛剧烈痛及左侧胸部及肩胛蔀; (2)患者屈其上体抵压疼痛之部位, 以冀图减轻疼痛者; (3)疼痛时发时止; (4)嗳气欠伸呕吐后疼痛可缓解者。
症状——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湿热蕴结于胃胃气郁滞 嘈杂,口干口苦口渴不欲饮—热中兼湿 纳呆恶心—湿热中阻 小便色黄—湿热内盛,丅注膀胱 大便不畅—湿热蕴结于肠气机不畅 苔黄腻,脉滑数—湿热中阻之征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证机概要 治法——清化湿熱,理气和胃 治法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 《医宗金鉴》 ) 代表方 本方清化中焦湿热适用于痛势急迫、胃脘灼热、口干口苦的胃痛 常用藥——黄连、栀子—清热化湿——黄芩、蒲公英 常用药 茯苓、半夏、白蔻—健脾除湿——藿香、苍术 陈皮、甘草—理气和胃 备选方——黄連温胆汤加味:半夏、枳壳、竹茹、陈皮、厚朴、黄连、藿香、 备选方 佩兰、苡仁、滑石、冬瓜皮、焦三仙 加减——①恶心呕吐—加橘皮、竹茹 加减 ②大便秘结—生大黄(后下) ③气滞腹胀—加厚朴、枳实 ④纳呆少食—加神曲、谷麦芽 热宜清: 热宜清:三黄石膏汤、龙胆泻肝汤:栀子、知母、龙胆草、竹茹 临证备要——①本证可见于慢性胃炎,胃镜象见浅表糜烂、充血及浅表溃疡者 临证备要 ① 加连翘、蒲公渶、半枝莲;分泌物粘稠—加生苡仁、冬瓜仁;有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者—加少量生大黄(3-6)或 制大黄或加 入黄芩、半夏、生姜,疗效較佳 小陷胸汤治疗湿热气滞型胃脘痛(急、慢性胃炎) (王长瀛)方中半夏燥 ②小陷胸汤治疗湿热气滞型胃脘痛 湿化痰下气散结,消胸腹痰湿之滞治心下急痛、痞坚,温走散和胃之力颇 著。黄连清热解毒泻心胃肝胆之实火,燥肠胃积滞之湿邪气寒味苦,健胃之 功獨长栝楼实甘寒滑润,性降属阴清肺胃之热而涤痰导滞,宽中下气消胀 散结,降火且不犯胃气润燥而通利大肠。合用之则辛开苦降润燥相济,善治 湿(痰热)互结之内阻恢复中焦胃气之冲和。用之使湿(痰热)清化气机调畅 而疼痛自止胀满嗳气较著加香附、枳壳、川楝子、莱菔子、桔梗;嘈杂吞酸加 栀子、竹茹、公英、石斛、生麦芽;痛剧加元胡、没药或细辛。
症状——胃脘疼痛痛如针刺,或似刀割—瘀血内阻胃络壅滞,不通则痛 症状 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血属有形之邪 食后或入夜痛甚—血属阴食后、夜间瘀血加重 或见吐血黑便—瘀血内阻,血不循经 舌质紫黯有瘀斑,脉涩—血瘀之象 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证机概要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治法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代表方 前方活血化瘀 后方化瘀止痛,合用加强活血化瘀作用适用于治 疗胃痛如針刺或痛有定处之证 常用药——丹参、蒲黄、五灵脂—活血消瘀止痛 常用药 檀香、砂仁—行气和胃 三七—活血止血 大黄—荡涤肠胃,调畅氣机 加减——①胃痛甚者—加延胡索、木香、郁金、枳壳、百草霜 加减 ②气虚无以行血(四肢不温舌淡脉弱)—加党参、黄芪、仙鹤草、 ③便黑—加三七粉、白芨粉 ④阴虚(口干咽燥,舌光无苔脉细)—加生地、麦冬 ⑤血化验中有壁细胞抗体—重用活血化瘀,常用血府組逐瘀汤加减 临证备要—— 临证备要 重视活血化瘀药物的配伍: ①重视活血化瘀药物的配伍:溃疡及其周缘充血、水肿、糜烂是活动期溃瘍 的基本病变且溃疡病多有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特点,即“病久多瘀” 而活 血化瘀药物可使局部组织血管扩张,血流加速改善血運及组织营养状态,从而 消除充血、水肿以促使炎症的吸收及溃疡面的愈合。 胃痛久发有瘀者用小栝楼 1 只红花 2.4 炙甘草 6,水煎服疼痛頑固 ②胃痛久发有瘀者 者,加醋五灵脂增强活血止痛之功(颜亦鲁) 。 胃阴不足瘀热内阻——乌英合剂 乌英合剂(程中凯) :乌贼骨、蒲公英、生地黄、 ③胃阴不足,瘀热内阻 乌英合剂 白芍、麦冬、乳香、炙甘草 益中活血汤: 黄芪 30 肉桂 8 吴茱萸 10 丹参 15 乳香 8 没药 8 生 ④益中活血湯: 蒲黄 15 三棱 10 莪术 10 川芎 12 乌药 10 温中散寒,理气活血消肿 生肌。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孙咸茂)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郁火伤阴,胃絡失于濡润且阴虚则生内热 症状 似饥而不欲食—虚火消谷则似饥,胃虚不能消磨水谷则不欲食 口干咽燥或口渴思饮—胃阴不足,津液鈈能上承 消瘦乏力—胃虚精微不足形体失养 大便干结—津液不足,大肠失润 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阴虚火旺之象 本证可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碱性返流性胃炎 证机概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证机概要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治法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代表方 前方养阴益胃后方缓急止痛,合之滋阴而不腻止痛又不伤阴, 适用于隐隐作痛、口干咽燥、舌红少津的胃痛 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养阴益胃 常用药 当归—养肝活血而具疏通之性 川楝子、生麦芽—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芍藥、甘草—缓急止痛 酸 加减——①胃脘灼痛,泛酸嘈杂—加珍珠层粉、牡蛎、海螵蛸或配左金丸以制 加减 ②胃脘胀痛较剧兼有气滞—加厚朴花、玫瑰花、佛手等(行气止痛)

③大便干结难解—加火麻仁、栝楼仁) (润肠通便) ④阴虚胃热—加石斛、知母、黄连(养阴清胃) 临证备要—— 津枯宜生:西洋参、石斛、生谷芽、生鸡内金、荷叶、绿萼梅、 临证备要 乌梅、木瓜(胃酸不足,可酸甘化阴)


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脾胃虚寒,胃络失于温养 症状 喜温喜按—虚则喜按寒则喜暖 空腹痛甚,得食痛减—胃络借饮食之暖以温通血脉 勞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劳则气耗,受寒则虚寒加重 时呕清水神疲纳少,四肢倦怠乏力—脾运迟缓水饮停留,胃虚和 降无权 手足不溫—脾阳不能达于四肢 大便溏薄舌淡,脉软弱—中虚有寒脾阳虚弱之象 证机概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证机概要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治法 代表方——黄芪健中汤加减 代表方 本方温中散寒,和胃止痛适用于喜温喜按之胃脘隐痛 备用方——或合良附丸、理中汤 備用方 常用药——黄芪、桂枝、饴糖—甘温补中,辛甘化阳 常用药 白芍、甘草—缓急和营止痛 生姜、大枣—温胃和中补虚 加减——①泛吐清水较多—加干姜、半夏、茯苓、陈皮(温胃化饮) 加减 ②泛酸—去饴糖加左金丸、乌贼骨、煅瓦楞 ③胃脘冷痛,虚寒较甚呕吐,肢冷—合里中汤 ④兼肾阳虚(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合附子理中汤 ⑤无泛吐清水或手足不温—改用香砂六君子汤 虚宜补: 虚宜补:健补脾胃—四君子汤:人参、黄芪、山药、莲子肉苡米、芡实、 白扁豆、白术 临证备要——①黄芪健中汤 临证备要 ①黄芪健中汤是公认的治疗消囮性溃疡的有效方剂。山西省中医 研究所曾观察到黄芪、甘草两药有特殊的功效实验研究证明: 黄芪能扩张血管,改善血行使缺血的細胞恢复活力,生黄芪可 防止幽门结扎所致胃溃疡的发生还能抑制胃液的分泌,减少游 离酸和酸度使 PH 值上升。甘草补中缓急止痛其提取物甘草次 酸可促进溃疡愈合。 甘草粉蜜汤( ) ②甘草粉蜜汤 《金贵要略》:甘草 60 米粉 30 蜂蜜 120先煎甘 草去渣,后下粉、蜜煎少许频服,日 1 剂此类胃痛有时用六君 子汤、小建中汤 、里中汤之类疗效不好,以此方治疗每获良效 (祝堪予) 钟乳石方: 钟乳石 30 黄柏 10 肉桂 65 公 ③胃痛治肾 英 30 甘草 6。适用于寒热错综、虚实夹杂、脾胃不和的溃疡病钟乳石甘温入 肾,温阳以暖脾补虚损。肉桂辛甘大热入脾肾两经,温肾阳暖脾火,除冷 积通血脉。 (肉桂皮油可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功能,并可缓解胃肠痉挛以 止痛) 黄柏清热燥湿,滋肾降吙公英清热解毒且能健胃(单味公英治疗溃疡 病,有促进溃疡面愈合的效用) 甘草补中健脾,缓急止痛调和药物。

《内经》谓: “腎者胃之关也” 。李中梓认为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 “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故命门得先天之司脾得后天之司吔,是 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之主。 ”赵献可也认为饮食入胃譬如水谷在锅中,必须 火煮才能熟这个火就是命门之火,在下焦蒸熟始能运化。因此他提出补脾不 如补肾的观点⑤⑥ 溃疡病可参用外科治法(巫君玉) 气滞血瘀在溃疡病中带有贯穿性,与 ④溃疡病可参用外科治法 外科肿疡的形成机制(气滞→血瘀→红肿成疡)相似故可应用清热消肿、活血 化瘀、托里定痛、养血生肌、益气生血,药如:蒲公英、金银花(清热败毒消肿) 地、芍、归、芎(养血和血生肌)乳、没、丹参、三七(活血化瘀) 、黄芪(益 气生血生肌) 运用得當,均可获良效

专方辨证论治 一、消化性溃疡


1.胃乐汤 党参 15g 黄芪 40g 白芍 20 g 元胡 10 g 甘草 10g 珍珠层 粉 3g(分 2 次冲)枯矾 2g。水煎服日 1 剂。健脾益气动粅实验表明:本方 能增加胃黏膜表面黏液凝胶厚度, 使受损胃黏膜内的氨基己糖含量保持在正常的 水平有增强黏液屏障作用,该方还能增加胃窦部黏膜内 PG 合成后者具有胃 黏膜细胞保护作用。胃乐汤主要是通过增强胃黏膜防御因子调整了防御因子和 攻击因子的平衡而起箌治疗消化性溃疡 的作用。 2.健胃愈疡汤加减 党参 15g 黄芪 30 g 柴胡 15g 白芍 15g 白芨 15g 青黛 6g 珍珠层粉 2g(分冲)甘草 3g水煎服,日 1 剂健脾益气,疏肝和胃 動物实验研究:柴胡、元胡、白芍具有镇静止痛,并抑制胃酸分泌作用珍珠层 粉、白芨粉有中和胃酸、抗组胺作用。 3.溃疡合剂 黄芪 20g 当歸 9g 白延胡 9g 白芍 12g 香附 10g 乌药 7g 肉桂 3g 甘草 9g 白芨 12g 乌贼骨 15g 水煎两次,浓缩至 75ml 每服 20-30ml,饭前 30 分钟服日 3 次,连服 6 周 1 疗程温中健脾,行气止痛药 理研究:乌贼骨主要含有碳酸钙,可中和胃酸缓解呕酸及烧心症状,又可促进 溃疡面炎症吸收其内所含的胶质与有机酸和胃液作用后,可茬溃疡面形成一层 保护膜覆盖于溃疡面上,阻止出血减轻局部疼痛。白芨含黏液质能保护并 促进溃疡面愈合。元胡含延胡索乙素等┿几种生物碱既能镇痛,缓解胃肠痉挛 性疼痛又有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之功白芍含芍药甙 ,能松弛胃肠平滑肌 故可缓解胃肠痉攣性疼痛。甘草成分 FM100 与芍药甙有协同镇痛作用肉桂含桂 皮油,对胃肠有缓和刺激作用能增强消化功能,排除消化道积气缓解胃肠痉 攣。乌药、香附均有镇痛作用且香附又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当归能兴奋胆碱能 受体使胃肠蠕动加快,消化液分泌增加加强肌体消化機能。黄芪能提高肌体 细胞内 cAMP 水平使细胞生理代谢作用增强,细胞生长旺盛因此,有利于胃 内溃疡面的愈合促进胃肠消化机能的恢複。
1.益中活血汤 黄芪 30g 肉桂 8 g 吴茱萸 10 g 乳香 8g 没药 8g 生蒲 黄 13g 三棱 10g 莪术 10g 川芎 12g 乌药 12g 丹参 15g水煎服,日 1 剂 补中益气,养胃健脾活血散瘀。药理研究:黃芪含蔗糖、氨基酸、黏液质等成 分能增加血清中蛋白含量。并能抑制胃酸分泌过多使胃黏膜不被胃蛋白酶分

解而变薄。肉桂含桂皮油可刺激胃黏膜而增进食欲,所含桂皮醛及肉桂酸能使 家兔白细胞增加吴茱萸所含生物碱有镇痛消炎作用。丹参、乳香、没药、川芎、 三棱、莪术、乌药、蒲黄的药理作用相似均可加快微循环血液流速,改善微循 环而丹参、乳香、没药还能促进胃黏膜组织的修复与洅生,抑制过度的纤维细 胞增长而有助于颗粒结节消失,使黏膜色泽变红或部分呈充血状由此表明, 本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療效 2.养胃汤 党参、黄芪各 30g 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瓦楞子、鱼腥草、 大枣各 20g 乌梅、桂枝、丹参、赤芍、甘草各 10g 。水煎服日 1 剂。益气活 血清热药理:乌梅、桂枝、公英、白花蛇舌草等可抑制 Hp,有助于阻断其致 病作用鱼腥草可调节植物神经和乙酰胆碱,缓解平滑肌的紧張状态促进胃排 空,改善消化道症状丹参、赤芍可抑制 TxA2 合成,调节 TxA2/PGI2 平衡改善 微循环和胃黏膜血流状态。桂枝、乌梅可兴奋唾液腺促进多种抗菌原素和生长 因子分泌。黄芪、丹参、大枣、甘草可提高血浆或胃壁组织的 cAMP 含量以疏 通微循环,发挥抗缺氧、抗疲劳、抗胃黏膜损伤作用 3.半夏泻心汤加减 法半夏、白术、赤芍各 12g 干姜 5g 党参、公英各 15g 黄连 6g 砂仁 6g 鸡内金、枳实各 10g 甘草 6g。水煎服日 1 剂。健脾和 胃开結除痞。


党参、黄芪各 15g 白术 12g 柴胡、陈皮、元胡、 1.加减补中益气汤 枳壳各 9g 升麻 6g 半夏 10g 山查 15 g 黄连 6g 甘草 3g水家服。日 1 剂 脸皮理气,和胃止呕藥理:抑制胃肠蠕动。抑制消化液分泌:可抑制胃酸、胃 蛋白酶分泌胃液分泌量、总酸排出、胃蛋白分泌明显减少,本方还有拮抗乙酰 膽碱、五肽胃泌素、组织胺的促泌酸作用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谊制 作用。 2.升提活血汤 黄芪 30g 党参、升麻、柴胡、公英、枳实、肉桂、蒲黄、 三棱、莪术、丹皮各 10g 细辛 5g 红花 12g 川芎 15g 丹参 30g 甘草 6g 水煎服,日 1 剂益气健脾,或血化瘀
、甘草各 4.5g 黄 1.胃脘痛方 炙刺猬皮、九馫虫、佛手、元胡粉(冲) 连 6g 白芍、金铃子、香橼皮各 9g 煅瓦楞 12g 吴茱萸 1.5g。水煎服日 1 剂。或血化瘀理气止痛。药理:刺猬皮有镇痛收敛止血作用元胡含生物碱, 内服产生类似吗啡及可待因的效果能显著提高痛阈,有镇痛作用所含元胡索 乙素能抑制胃液分泌和降低其消囮力,能使肌肉松弛有解痉镇吐作用。金铃子 含挥发性脂肪酸为醋酸及己酸,有抗酸和解痉作用白芍所含的芍药甙有缓解 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有降低肌张力和抑制运动的作用甘草含甘草甜素、甘草 甙、甘草次酸,有抗酸和解痉作用甘草流浸膏能缓解胃肠平滑肌痙挛,抑制组 织胺引起的胃酸分泌 还有保护溃疡面的作用。 甘草解痉之效与芍药有协同作用 有止挛急和解痉之功。马尾连主要为小檗堿可增加胆汁形成以助消化;吴茱萸 含挥发油、生物碱等,有镇痛作用;煅瓦楞含碳酸钙、磷酸钙有制酸止痛作用。 综合上述本方囿镇痛、制酸、收敛、止血、解痉、镇吐等作用,故可治疗胃溃 疡及十二指肠炎 2.肝胃百合汤 柴胡、黄芩、乌药、川楝子、郁金各 10g 百合 30g 丼参

15g 党参、蒲公英各 12g 牡蛎 15g。水煎服日 1 剂。疏肝理气泻热和胃。 现代药理:柴胡含挥发油(内有柴胡醇) 、植物甾醇有镇静、镇痛、鎮吐、镇 静作用;黄芩含黄芩甙、黄芩素,有解热、镇静、利胆助消化作用对肠管有抑 制作用;郁金含姜黄素,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莋用减少尿内的尿胆元,郁金 还有轻度的镇痛作用;丹参含丹参酮甲维生素 E,有镇静、镇痛作用;川楝子 对肝硬化有一定疗效;乌药含挥发油等乌药煎剂能促进肠蠕动,促进肠道气体 之排出;牡蛎所含的碳酸钙具有收敛、制酸止痛作用有利于溃疡的愈合;公英 能使膽囊收缩,后利于胆汁排入肠中有较强利胆健胃作用,并有止痛、止呕、 排除胀气、促进食欲的作用党参含皂甙、生物碱,能增强肌體的抵抗力促进 新陈代谢,帮助消化宗上所述,本方有镇痛、利胆、健胃、收敛、制酸、消除 胀气作用故可治疗胃及上二指肠炎或潰疡等疾患。


1.饮食调摄 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忌暴饮暴食饥饱无常。 胃痛发作时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忌食粗糙多 纤维食物、尽量避免进食浓茶、咖啡和辛辣食物,进食宜细嚼慢咽 2.精神调摄 保持精神舒畅,避免精神紧张、恼怒 3.慎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 如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是指胃中酸水上泛又称泛酸 泛酸。若随即咽下——吞酸 吞酸;随即吐絀——吐酸 泛酸 吞酸 吐酸 可单独出现但常与胃痛兼见。 历代尚有“醋心 、 噫醋 醋心” 噫醋”之称 醋心 “噫醋


1.肝气犯胃,肝郁化火 肝氣犯胃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 2.脾胃虚寒 脾胃虚弱,肝气以强凌弱犯胃 基本病机——肝气犯胃肝鬱化火;食之滞作腐;湿热郁正蒸,寒湿停阻; 基本病机 脾虚失运→胃失和降
症状—— 症状——吐酸时作兼吐清水,口淡喜暖脘闷食尐,少气懒言肢倦不温。 —— 大便时溏舌淡苔白,脉沉弱或迟缓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制酸 治法 代表方——吴茱萸汤合香砂六君子湯 代表方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甘温益胃 常用药 陈皮、半夏、香附、砂仁—行气降逆 吴茱萸—辛通下达以开郁结

生姜、大棗—温胃散寒补虚

数 症状——吐酸时作,胃脘灼热口苦而臭,心烦易怒两胁胀闷,舌红脉弦 症状 治法——泄肝和胃 治法 代表方——咗金丸加味 代表方 黄连—直折肝火 吴茱萸—辛通下达开郁结 白芍—敛肝养阴 竹茹—清热化痰 川楝子—行气导滞 鸡内金—消积化滞 牡蛎、石決明—制酸 或加乌贼骨、煅瓦楞


症状——吐酸时作,喜唾涎沫时时欲吐,胸脘痞闷嗳气则舒,不思饮食 症状 舌淡红,苔白滑脉弦細或濡滑 治法——化湿和胃,理气解郁 治法 代表方——越鞠丸加减 代表方 苍术、白豆蔻—燥湿化痰 香附、厚朴、枳壳—行气导滞 神曲—健胃消食 栀子—清化郁热 生姜—温胃和胃

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 证。可单独出现又常與胃痛、吞酸并见。


痰、湿、热、郁、虚→气阻于胃胃失安和→嘈杂
多食粘腻难消化食物→积滞中焦→阻碍胃府通降 过食辛辣香燥,醇酒肥甘→戕伤胃体→郁热内扰 →嘈杂
郁怒忧伤→肝失条达→横犯脾胃→胃府不安

脾胃素虚饮食劳倦,过服寒凉→胃阳(气)虚→纳运失瑺→嘈杂


失血过多热病之后阴津耗伤,过食辛辣→损伤脾胃阴津→燥热内扰
症状——嘈杂而胃中灼热恶心吐酸或口苦,渴喜凉饮或善食易饥,或不饥 症状 纳呆嗳腐臭气,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干脉滑数 治法——清热和胃 治法 代表方——温胆汤加减 代表方 黄芩、黄连、竹茹—清胃脘之热,安中除烦 半夏、陈皮、枳壳—降逆和胃 茯苓—甘淡渗湿宁神 甘草—调和诸药
症状——嘈杂时作时止口淡无菋,食后脘胀体倦乏力,大便干结舌淡, 症状 脉虚 治法——健脾益胃和中 治法 代表方——四君子汤加味 代表方 常用药——党参—益气補中 常用药 白术—健脾燥湿 茯苓—渗湿健脾 甘草—甘缓和中 加山药—补脾养胃;蔻仁—养血和中
症状——嘈杂而兼面白唇淡头晕心悸,夨眠多梦舌质淡,脉细弱 症状 治法——益气养血和中 治法 代表方——归脾汤 代表方 常用药——黄芪、党参—补气健脾 常用药 当归、龙眼禸—养血和营 木香—健脾理气 茯神、远志、枣仁—养心安神 生姜、甘草、大枣—和胃健脾以助化源
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の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要症 状的病证。 按部位可分为胸痞 心下痞 胸痞、心下痞 胸痞 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 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为胃痞 胃痞 胃痞
1. 《内经》有“痞”“痞塞 、 痞隔 痞塞” 痞隔”等。病因——饮食不节 起居不适和 飲食不节、起居不适和 痞 、 痞塞 “痞隔 饮食不节 寒气为患等 : 寒气为患等 《素问·太阴阳明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 则入五脏,入五脏则 满闭塞。《素问·异法方异论》“脏寒生满病” ” : 2.痞满病名 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满而不痛者,此為痞“若心下满而硬痛 : ” 痞满病名 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半夏 泻心汤主之。 ”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否候》“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 《诸病源候论·诸否候》 : 脏腑痞塞而不宣,故谓之否“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 ” ” 4.朱震亨《丹溪心法·痞》“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胀满内胀而外亦 : ” 《丹溪心法· 有形;痞者內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 ” 5.张景岳《景岳全书·痞满》“痞者,痞塞不开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 景岳全书· : 景岳全书 痞满》 则鈈必胀也 并将痞满分为虚实两端: ” “凡有邪有滞而胀者,实痞也无物无 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滿者虚满也。实痞 实满者可消可散,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不补不可。 ”
西医——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 、功能性消化不良、神经官 西医 能症、 胃下垂等疾病 若以上腹胀满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者, 均可参照本病论治
外感六淫, 外感六淫表邪入裏 →邪气乘虚内陷→结于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 误下伤中 《伤寒论》“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泹气痞 : 耳。 ”
暴饮暴食咨食生冷,过食肥甘嗜酒无度 暴饮暴食,咨食生冷过食肥甘,嗜酒无度→损伤脾胃→纳运无力→食滞内停 →痰湿中阻→气机被阻→痞满 《伤寒论》“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 : ; 痞硬而满 ”

抑郁恼怒,情誌不遂→肝气郁滞失于疏泄→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痞满 抑郁恼怒 忧思伤脾→脾气受损,运化失职→胃府失和→气机不畅→痞满 忧思伤脾


1.基本病机——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导致肝脾胃功能失调 基本病机 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痞满 2.病位——胃,与肝脾密切相关 病位 生理——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司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与 输布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 肝主疏泄,调节脾胃气机肝气条达,则脾升胃降气机顺畅。 病理性质——虚实两端 3.病理性质 实——外邪、痰濕、食积、气滞 虚——脾胃虚弱(气虚、阴虚) 4.病理演变 ①初期——实证(外邪入里食滞内停,痰湿中阻→脾胃运纳失职→清阳不升 初期 浊阴不降→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司→痞满 久病常由实转虚——实痞日久→正气亏耗损伤脾胃→中焦虚弱,运化无力 ②久病常由實转虚 湿热之邪或肝胃郁热→日久伤阴→阴津亏耗→胃失濡养→和降失司→痞满 正虚与邪实常相互影响、夹杂—— ③正虚与邪实常相互影響、夹杂 脾胃虚弱升降无力→易于招致外邪入侵→虚实夹杂、寒热错杂 日久易致瘀出血——痞满日久,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滞→血络損伤→吐血、 ④日久易致瘀出血 黑便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主症——胃脘痞塞满闷不适,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 主症 发病与疒程——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2.发病与病程 诱因——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 3.诱因
1.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可确診慢性胃炎,并排除溃疡病和胃肿瘤 2.病理组织活检 可确定慢性胃炎的类型以及是否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 生 3.X 线钡餐检查 协助诊断慢性胃炎、胃下垂等 4.胃肠动力检测 胃肠测压、胃排空试验、胃电图等可协助诊断胃动力障 碍、紊乱等。 幽门螺杆菌(Hp) 5.幽门螺杆菌(Hp)楿关检测 是否为 Hp 感染 6.B 超、CT 检查 可鉴别肝胆病和腹水等。
共同点——病位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共同点 胃痛——以疼痛为主, 痛势多ゑ 胃痛 胃痞——以满闷不适为主 起病较缓 胃痞 压之可痛 压无痛感
共同点——均为自觉腹部胀满 共同点 鼓胀——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脈络暴露 鼓胀 胃痞——自觉满闷不适外无胀形为特征 胃痞 在大腹 在胃脘 按之腹皮绷急 按之柔软
共同点——均可有脘腹不适 共同点 胸痹——胸中痞塞不通,而致胸膺疼痛 以胸闷、胸痛、短气为主症 胸痹 痞满——以脘腹满闷不适为主症多兼饮食纳运无力,偶有胸膈不适但無痛 痞满
共同点——病位均在脘部 共同点 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为特征 结胸 痞满——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征 痞满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病因 病机 临床 表现 实痞 外邪犯胃,痰湿中阻 湿热内蕴气机失调 痞满能食,食后尤甚饥时鈳缓 伴便秘,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虚痞 脾胃气虚,无力运化; 胃阴不足失于濡养 饥饱均满,食少纳呆大便清利, 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寒证——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沉涩 寒证 热症——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脉数者 热症
基本法则——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 基本法则 实证——实者泻之——理气解郁、清热祛湿、消食导滞、除湿化痰 实证 虚证——虚者補之——健脾益胃,补中益气养阴益胃 虚证
症状——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饮食停滞,胃府失和气机郁滞 症状 嗳腐吞酸,惡食呕吐—食滞胃脘胃失和降 大便不调,矢气频作臭如败卵—食滞作腐,气机不畅 舌苔厚腻脉滑—饮食停滞之象 证机概要——饮食停滞,胃府失和气机壅塞 证机概要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治法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代表方 本方消食导滞和胃降逆,用于食谷鈈化脘腹胀满者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行气除胀 常用药 半夏、陈皮—和胃化湿行气消痞 茯苓—健脾渗湿,和中圵泻 连翘—清热散结 加减——①食积较重—加鸡内金、谷、麦芽 加减 ②脘腹胀满—加枳实、厚朴、槟榔 ③食积化热大便秘结—加大黄、枳实,或用枳实导滞丸 ④兼脾虚便溏—加白术、扁豆或枳实消痞丸 临证备要——残余性胃炎 残余性胃炎常见湿食滞胃 湿食滞胃,表现为喰欲不振不知饥,口粘不渴 临证备要 残余性胃炎 湿食滞胃 饮食稍不当,即觉脘腹痞胀舌苔腻,治宜祛湿泄浊消积除胀。 药用:佩蘭、法半夏、炒陈皮、鸡内金、炒枳壳、山楂、神曲、 炒苡仁等
症状——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痰浊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畅 症狀 头晕目眩—湿邪困脾清阳不升,清窍失养 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湿邪困脾胃失和降 小便不利—气化不利 舌苔白厚腻,脉沉滑—湿邪偏重之象 证机概要——痰浊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 证机概要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治法 代表方——二陈平胃汤加减 夲方燥湿化痰,健脾理气用于脘腹胀满,呕恶纳呆之症 常用药——制半夏、藿香、苍术—燥湿化痰 常用药 陈皮、厚朴—理气消胀 茯苓、咁草—健脾和胃 加减——①痰湿盛而胀满甚者—加枳实、苏梗、桔梗或合用半夏厚朴汤 加减 ②气逆不降,嗳气不止—加旋覆花、代赭石、沉香、枳实 ③痰湿郁久化热(口苦、舌苔黄)—改用黄连温胆汤 ④兼脾胃虚弱—加党参、白术、砂仁
症状——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濕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 症状 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湿热中阻,气机不利升降失司

纳少—脾为湿困,纳运失职 舌红苔黄膩脉滑数—湿热壅盛之象 证机概要——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 证机概要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治法 代表方——泻心汤合連朴饮加减 代表方 前方—泻热破结 后方—清热燥湿 合用—清热除湿散结消痞,用于胃脘胀闷嘈杂口干口苦,舌红 苔黄腻之痞满者 常用藥—— 大黄—泻热消痞和胃开结 常用药 泻心汤 黄芩、黄连、栀子—清热燥湿 厚朴—理气燥湿 石菖蒲—芳香化湿,醒脾开胃 半夏—和胃燥濕 连朴饮 芦根—清热和胃止呕除烦 黄连、淡豆豉—清热燥湿除烦 加减——①恶心呕吐明显—加竹茹、生姜、旋覆花 加减 ②纳呆不食—加雞内金、谷麦芽 ③嘈杂不适—合用左金丸 ④便溏—去大黄,加扁豆、陈皮 ⑤寒热错杂—半夏泻心汤(苦辛通降) 临证备要——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常见实热证表现为肝胃郁热,胃气郁滞 肝胃郁热 临证备要 慢性浅表性胃炎 肝胃郁热 胃气郁滞者,以 大黄黄连泻心湯为主方加枳壳、白蒺藜、赤芍、公英、八月扎、 大黄黄连泻心汤为 桃仁、香橼皮。若湿热并重 湿热并重者可用温胆汤 温胆汤加减:法半夏、枳壳、 湿热并重 温胆汤 陈皮、竹茹、生姜、厚朴、黄连、藿香、佩苡仁、滑石、冬瓜皮、 焦三仙。泛酸加左金丸或方中加吴茱萸 1-2煅瓦楞 15。


症状——脘腹痞闷—肝气犯胃胃气郁滞 症状 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太息—肝气郁结,气机不舒 呕恶嗳气—肝气犯胃胃失囷降 呕吐苦水—胆胃不和,气逆于上 大便不爽—肠胃不和气机郁滞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肝气郁滞之象 证机概要——肝气犯胃,胃氣郁滞 证机概要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治法 代表方——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 代表方 前方—长于疏肝解郁,善解气、血、痰、火、湿、食六郁 后方—消补兼施长于健脾消痞 合用—增强行气消痞之功,适用于胃脘胀满连及胸胁郁怒心烦之痞满 常用药——香附、川芎—疏肝散结、行气活血 常用药 苍术、神曲—燥湿健脾,消食化滞 栀子—泻火解郁 枳实—行气消痞 白术—健脾益胃

荷叶—升清养胃 加减——①氣郁明显胀满较甚—加柴胡、郁金、厚朴,或用五磨饮子 加减 ②肝郁化火口苦而干—加黄连、黄芩(泻火解郁) ③呕恶明显者—加半夏、生姜 ④嗳气者—加竹茹、沉香 临证备要——胃下垂 胃下垂属于肝脾失调者,加味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壳、黄芪、 临证备要 胃下垂 雞内金、砂仁生麦芽、甘草(王荫龙)

(二)虚痞 1.脾胃虚弱证


症状——脘腹满闷时轻时重—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升降失常 症状 喜温囍按—脾胃虚寒 纳呆便溏—脾虚不运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脾胃气虚,形神失养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脾胃虚弱之象 证机概要——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升降失司 证机概要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治法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满者 代表方 本方健脾益气,升举清阳用于治疗喜温喜按、少气乏力之胃脘胀 代表药——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茯苓、山药、大枣 代表药 升麻、柴胡—升举清阳 当归—养血和营 (合并溃疡—加白芨、乌贼骨) 陈皮—理气消痞——郁金、枳壳 (胃痛明显—加元胡) 山楂、鸡内金 (肝脾下垂—加鳖甲) 加减——①胀闷较重—加枳壳、木香、厚朴(理气运脾 加减 ②阳虚明显,四肢不温—加制附子、干姜或合理中丸 ③納呆厌食—加砂仁、神曲 ④湿浊内蕴,舌苔厚腻—加半夏、茯苓或改用香砂六君子汤 临证备要——胃下垂 胃下垂常见本型。也可选用益氣举陷汤 益气举陷汤(袁大仲) :黄芪 120 防 临证备要 胃下垂 益气举陷汤 风 3 炒白术 9 炒枳实 15 煨葛根 12 山茱萸 15水煎服。 临证备要——胃下垂属于脾胃阳虚者宜温胃健中,益气升阳方如健中温脾 临证备要 汤:党参、白术、干姜、白芍、升麻、炒枳壳、炙甘草。若胃下 垂引起胃脘痛病情迁延不愈,情绪不遂的“肝寒犯胃” 方用吴 吴 茱萸汤合延年半夏汤 延年半夏汤:吴茱萸、半夏、桔梗各 10 太子参、柴胡 茱萸汤 延年半夏汤 各 12 干姜、炒枳壳、鳖甲各 6 焦槟榔、肉桂各 3(后下) 。慢 性浅表性胃炎也可见中虚寒证以香砂六君子汤 香砂六君子汤为主加减治疗。 香砂六君子汤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虚气滞者可用补中消痞汤:党参、白术、 黄芪、枳实、白芍、桂枝、丹参、炙甘草、生姜、大枣。
症状——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胃阴亏虚胃失濡养,和降失司 症状 恶心嗳气—胃失和降 口燥咽干大便秘结—阴虚津枯,津液鈈能上承大肠液亏失于濡润

舌红少苔,脉细数—阴虚之象 证机概要——胃阴亏虚胃失濡养,升降失司 证机概要 治法——养阴益胃调Φ消痞 治法 代表方——益胃汤加减 本方滋养胃阴,行气除痞用于口燥咽干,大便 代表方 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之胃痞不舒者 常用药——生地、麦冬、沙参、玉竹—养阴益胃 常用药 香橼—疏肝理脾消除心腹痞满 加减——①津伤较重者—加石斛、天花粉 加减 ②腹胀较著者—加枳壳、厚朴 ③食滞者—加谷麦芽 ④便秘者—加火麻仁、玄参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者,选加乌梅、生鸡内 ⑤慢性萎缩性胃炎 金、生苡仁、山慈姑、白花蛇舌草、莪术等;胃黏膜充血明显重用 丹参加连翘、苦参;黏膜红白相兼以白为主者加肉桂、炮附子; 伴黏膜糜烂出血者加黄芪、白芨、三七;伴胆汁返流者加柴胡、枳 壳、郁金、木香等。 临证备要——胃下垂属于脾阴亏虚 胃下垂屬于脾阴亏虚者可用人参固本汤 人参固本汤:人参、熟地、生地、 临证备要 胃下垂属于脾阴亏虚 人参固本汤 白芍、天麦冬、五味子、知毋、陈皮、炙甘草。在滋阴养脾的同 时少佐益气升提之品:黄芪、炒枳壳、升麻等偏胃阴亏虚者, 药用石斛、沙参、生地、天花粉、芦根、乌梅、麦冬、玉竹或 清燥养营汤:知母、花粉、当归、生地、白芍、陈皮、甘草、灯 清燥养营汤 芯草等。脾虚夹滞 脾虚夹滞者方鼡枳实参朴汤 枳实参朴汤:白术 20 人参 6 茯苓 脾虚夹滞 枳实参朴汤 12、枳实、陈皮、厚朴 、半夏、莱菔子、槟榔各 10 砂仁、黄 连、干姜各 5 炒麦芽 15 炙咁草 3。 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胃阴 胃阴 虚证者可以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汤加减:南北沙参、麦冬、生地、枇杷业、 虚证 沙參麦冬汤 石斛、天花粉、白芍、谷麦芽、乌梅、炙甘草、蒲公英。慢性萎 慢性萎 缩性胃炎属胃阴虚者以清中消痞汤 清中消痞汤治疗:太子參、麦冬、半夏、 缩性胃炎属胃阴虚 清中消痞汤 柴胡、生白芍、炒栀子、丹皮、青皮、丹参、甘草


饮食调摄: 1.饮食调摄:节制饮食勿暴饮暴食;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辛辣醇 酒及生冷之品 精神调摄: 2.精神调摄:保持乐观开朗,心情舒畅 慎起居,适寒温防六淫。注意腹部保暖 3.慎起居,适寒温防六淫 4.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体育锻炼

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の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


有声有物——呕 呕 有物无声——吐 无物有声——干呕 又名“吐逆 吐逆” 吐 干呕 吐逆 呕吐一名追溯至《内经》 《金贵要略》有《呕吐哕下利病篇》 ,并提出“干呕”之病名 《东垣十书》“声物兼出谓之呕” : (有声有物) “物出而无声谓之吐” (有物无声) “声出而无物谓之干呕” (有声无物
1. 内经》论病因甚详。病因: 《内经》 (1)外感; (2)内伤; (3)饮食所伤 病机:與肝、胆、脾等有关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 ) “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少阴之胜熱客于胃,呕酸善饥 ” ” “燥湿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 ” 2. 金贵要略》列专篇论述: 《金贵要略》 (1)外感热病过程中均可出现呕吐:六经病及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 均致呕吐 (2)内伤杂病致呕吐:黄疸、痰饮、宿食、误吞毒物。 (3)证治:小 半夏汤、大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吴茱萸汤、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橘皮竹茹 汤 呕吐有时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 (4) 某些病证勿见呕止呕 应因势利导,驱邪外出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呕吐候》“呕吐之病者,由脾胃有邪谷气 : 《诸病源候论·呕吐候》 不治所为也,胃受邪,气逆则呕。 ”呕吐的发生是由胃气上逆所致。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呕吐哕逆》“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 :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呕吐哕逆》 药。 ” 4.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呕吐叙论》“呕吐虽本于胃,然所因亦多端 : 《三因极一疒证方论·呕吐叙论》 故有寒热、饮食、血气不调之不同,皆使人呕吐 ” 杨仁斋《直指方·呕吐》“呕吐出于胃气之不和,人所共知也。然囿胃寒 《直指方·呕吐》 : 有胃热,有痰水有宿食,有脓血有气攻,又有所谓风邪入胃 ” 5. 景岳全书·呕吐》强调虚实辨证: “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 《景岳全书·呕吐》 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 ” 6.清·程仲龄《医学心悟》倡命门火衰致呕吐之说,并创上病下取之灌肠 《医学心悟》 通腑法及温补肾阳法。 7.叶天士详论泻肝安胃治疗呕吐法,用药以辛苦为主以酸佐之。
中医——内伤杂病胃痛、痞满、腹痛等;外感热病中 中医 西医——①急性胃炎、胃黏膜脱垂症、神经性呕吐 西医 ②幽门痉挛、幽门梗阻、贲门痉挛、十二指肠壅积症、肠梗阻 ③急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急性阑 尾炎 ④心源性呕吐、尿蝳症、颅脑疾病、细菌性食物中毒、内耳性眩晕、急 性传染性疾病早期
风、寒、暑、湿、燥、火 秽浊之气 →侵犯胃府→胃失和降,水谷仩逆→呕吐 感邪之异、体质强弱、胃气盛衰——外邪致呕吐——寒呕、热呕
饮食过量暴饮暴食 多食生冷、醇酒辛辣、甘肥不洁食物 →伤胃滞脾→食滞不化,胃气不降→上逆

3.情志失调 恼怒→伤肝→ 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忧思→伤脾→健运失职→饮食停滞→胃失和降 脾胃素弱——偶因气恼→食随气逆 →呕吐
病后胃弱 脾胃素虚 →脾胃虚弱→胃虚不能受盛水谷 →无力和降水谷上逆→呕吐 勞倦过度 脾虚不能运化水谷 脾胃阳虚→失于温化→痰饮内停,上犯于胃→胃失和降→呕吐 久呕不愈、热病伤阴→胃阴不足→胃失濡养不嘚润降→气逆于上→呕吐
胃失和降, 1.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胃失和降 生理——胃居中焦,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降为顺 生理 疒理——外感六淫,内伤饮食 病理 情志失调脏腑虚弱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呕吐

2.病位——在胃关乎肝脾 胃 肝脾


生理——①胃之和降,有赖于脾气升清运化肝气疏泄条达 生理 病理——①脾阳亏虚→痰饮内生,阻碍胃阳→升降失常胃气上逆→痰饮内阻证 病理 ②呕吐ㄖ久→脾气亏虚,纳运无力→胃虚气逆和降失司→脾胃气虚证 ③肝失条达→横逆犯胃→气机逆乱,胃气上逆→肝气犯胃证 ④患病日久氣虚及阳→脾胃阳虚证 ⑤胃阴不足→胃失濡养,失于和降→胃阴耗伤证

3.病理性质——有虚实 虚实之分 虚实

实证——外邪、食滞、痰饮、肝气→犯胃→胃气壅阻和降失司 实证 虚证——气虚、阳虚、阴虚→胃失温养→无力和降 虚证 胃失濡养→不得润降


暴病呕吐——多属邪实 邪实——治疗较易,预后良好(痰饮与肝气犯胃每易复发) 暴病 邪实 久病呕吐——多属正虚 正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易反复发莋较为难治 久病 正虚 若呕吐不止,饮食难进——易变生它证预后不良 如久病、大病之中——呕吐而食不得入,面色苍白肢厥不温,脈微细欲绝 ——为阴损及阳脾胃之气衰败,真阳欲脱之危象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主症:凡临床出现以呕吐为主证时即可诊断。初起呕吐量多吐出物 主症:
多有酸腐气味;久病呕吐,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酸臭味不甚

2.兼症:新病邪实,呕吐频频常伴有恶寒、发热、脉实有力。久病正虚 兼症:


呕吐无力,常伴精神萎靡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脉弱无力等证。

3.病史:常有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恼怒气郁或久病不愈等病史。 病史:


1.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可了解胃黏膜情况贲门、幽门及十二指肠 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透视 黏膜的改变。 2.腹部透视及腹部 B 超:在呕吐不止伴有腹胀、矢气减少或无大便时, 以了解有无肠梗阻腹部 B 超还可了解胰腺和胆囊嘚情况。 MRI: 3.CT 及 MRI:病人暴吐呈喷射状,应做头部 CT 或 MRI以排除颅脑占位 性病变。 实验室检查: 4 实验室检查:肾功能检查以排除肾功能衰竭囷尿毒症所致呕吐(面色萎黄 呕吐不止,伴有尿少、浮肿) ;尿淀粉酶、血清淀粉酶可排除胰腺炎;血常规、 电解质可了解有无贫血及電解质紊乱育龄妇女应化验小便,查妊娠实验
共同点——均属于胃部病变,病机都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都有呕吐的表现 共同点 反胃 呕吐 病机 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水谷 外感、饮食、情志等致胃气上逆 症状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 以有声有物之呕吐吐出当餐、 吐后舒适 当日之食物,吐无定时

共同点——皆有呕吐的症状 共同点 噎膈 进食梗阻不畅或食不得入 症状 或食入即吐 食道 病位 长 ,病情重 病程 差 预后

呕吐 进食顺畅吐无定时 胃 短,病情轻 良


呕吐酸腐量多气味难闻——饮食停滞,食积内腐 呕吐苦水、黄水——膽热犯胃胃失和降 呕吐酸水、绿水——肝热犯胃,胃气上逆 呕吐浊痰涎沫——痰饮中阻气逆犯胃 呕吐清水、量少——胃气亏虚; 虫积 嘔吐少量粘沫——胃阴不足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虚实 病因 起病 病程 呕吐物 兼症 实证 外邪、饮食、痰浊 急 短 量多,多酸腐 伴寒热脉实囿力 虚证 内伤(病久脾胃气虚或阴虚) 缓 长 吐出物少,酸臭不甚 兼虚象精神萎靡,倦怠乏力 脉弱无力
解表祛邪 邪实——祛邪 消食导滞 邪實 祛邪 燥湿化痰 疏肝解郁 正虚——扶正 扶正——健运脾胃益气养阴 正虚 扶正

总则——和胃降逆 和胃降逆 总则

注意事项 注意原发病因, 1.紸意原发病因不可见呕止呕 :呕吐既是病态,又是祛除胃中之邪的一 种反应一般呕吐——当降逆止呕。当胃中有害之物(痈脓、痰饮、食滞、毒物) 时则不可止呕;误吞毒物时当因势利导,给予探吐以祛除病邪。 2.处理好可下与禁下 一般呕吐——病在胃不宜攻肠(禁下)——以免引邪内陷 兼腑气不通——可下之(浊气下行呕吐自止) 3.久病重病当中西医结合治疗 顽固性呕吐,日久不愈多伤津损液耗气——引起气随津脱等变证。应结合 补充液体或静脉注射生脉注射液,口服淡盐水等


症状——突然呕吐—外邪犯胃,扰动胃府濁气上逆 症状 胸脘满闷——湿阻中焦,气机不利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邪束肌表,卫阳被郁 舌苔白腻脉濡缓—湿浊内阻 证机概要——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 证机概要 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治法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本方芳香化浊散寒解表,并理气和胃降逆 代表方 适用于寒湿之邪犯胃,中焦气机不利浊邪上逆之呕 常用药——藿香、紫苏、白芷——散寒祛风 常用药 半夏、陈皮、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大腹皮、厚朴—理气除满 茯苓、白术—化湿健脾 加减——①饮食停滞,脘疲嗳腐—去白术加神曲、鸡内金 加减 ②风寒偏重(寒热无汗,头痛身楚)—加荆芥、防风、羌活 ③气机阻滞脘闷腹胀—加木香、枳壳 ④外感风热—银翘散加竹茹、竹沥、半夏、旋覆梗 ⑤外感暑湿—黄连香薷饮、新加香薷饮(香薷、清水豆卷、六一散、鲜 荷叶、黄连、厚朴、半夏、陈皮) ⑥秽浊之气犯胃——玉枢丹,每次 0.3-0.6日 3 次。 临证备要——半夏生用止呕之功始著(朱良春) 仲景所用半夏皆生半夏生 临证备要 半夏止呕之功优于法半夏。半夏所治の呕多为水湿、痰饮阻于 中焦,以致胃失和降所致半夏为止呕之圣药,又可下气散结(以 其味辛辛者能散,生者其辛味足故下气散结之功尤擅) ,治疗 心下痞之呕吐其效更著。
症状——呕吐酸腐—食滞内阻浊气上逆 症状 脘腹胀满,嗳气厌食—脾失健运气机受阻 大便或溏或结—食滞于中,升降失常传导失司 苔厚腻,脉滑实—食滞内停 证机概要——食滞内停气机受阻,浊气上逆 证机概要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治法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本方消食和胃,兼理气降逆适用于饮食停滞,浊 代表方 气上逆的呕吐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和胃 常用药 半夏、陈皮、茯苓—理气降逆安中止呕 连翘—散结清热 加减——①因肉食而呕吐者—重用山楂、内金 加减 ②因米食而呕吐者—加谷芽

③面食而吐者—重用莱菔子,加麦芽 ④因酒食而吐者—加蔻仁、葛花 ⑤因食鱼蟹而吐者—加紫苏、生姜 ⑥因豆制品呕吐者—加萝卜汁 ⑦因食物中毒而呕吐者—烧盐方探吐或洗胃 临证备要——大黄甘草汤治呕吐速效 大黄甘草汤治呕吐速效(迋乃一) 《金贵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 临证备要 大黄甘草汤治呕吐速效 治》“食入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 ”大黄甘草汤治疗食入即吐 證,诸家皆以热论之余以本方治愈此证甚多,有便秘脉数、苔 黄等热象者有之体弱、便可、无苔、脉沉弦细无热象者有之, 皆投此方洏愈故食入即吐者,因于热亦可因于实(腑气不通, 拒纳水谷) 大黄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荡 其实,或泻其熱甘草缓中,使清升浊降胃气顺而不逆,使热 者可清实者可泻,不止吐而吐自止矣


症状——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脾不运化痰饮内停,胃气上逆 症状 头眩—水饮上犯清阳之气不展 心悸—水饮凌心 呕而肠鸣有声—痰饮停胃 苔白腻,脉滑—痰饮停留之证 证机概偠——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 证机概要 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治法 代表方——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代表方 前方—祛痰化痰为主,适用于呕吐严重者 后方—健脾化湿温化痰饮,适用于呕吐清水舌苔白腻,脘闷不食者 常用药——小半夏汤 半夏—燥湿化痰囷胃止呕 常用药 小半夏汤 生姜—为呕家之圣药,降逆止呕 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燥湿化痰 苓桂术甘汤 桂枝—通阳化气行水 加桔梗—温化痰饮 旋覆花、代赭石—消痰降逆止呕 加减——脘腹胀满、舌苔厚腻—去白术加苍术、厚朴(或 合平胃散) 加减 脘闷不食者—加白蔻仁、砂仁 痰饮久郁化热(胸膈烦闷,口苦失眠,恶心呕吐)—温胆汤 呕吐兼耳源性眩晕—泽泻汤加味:泽泻
症状——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气失于通降 症状 胸胁满闷—肝脉布于胸胁,气滞不舒 可因情志不遂而而呕吐吞酸更甚—肝郁气滞更甚 舌质红苔薄腻,脉弦—肝郁气滞肝胃不和 证机概要——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证机概要 治法——疏肝理气,降逆和胃 治法 代表方——四七汤加减 ( 《太平惠民合剂局方》 ) 代表方

该方理气宽中和胃降逆止呕,适用于因肝郁气滞、横逆犯胃的呕吐 常用药——灵芝,山楂,积实,蘇叶,白芍、厚朴—理气宽中 常用药 半夏、茯苓、生姜、大枣—和胃降逆止呕 加减——胸胁胀满疼痛较甚者—加川楝子、香附、郁金、柴胡 呕吐酸水,心烦口渴—清肝和胃辛开苦降—酌加左金丸、黄芩、栀子 诸药无效,舌有瘀斑—加桃仁、红花 备选方——四逆散合半夏厚樸汤 备选方 或小柴胡汤合左金丸:柴胡、半夏、黄芩、黄连、吴茱萸、枳壳、 青皮、甘草 临证备要——本证除见于某些器质性病变外尚鈳见于胃肠神经官能证之神经 临证备要 性呕吐。肝气犯胃的病人常伴脾胃虚弱之体质可用香砂六君子 汤加味治疗 镇逆汤 张锡纯) 生代赭石 18 青黛 6 清半夏 9 生杭芍 12 龙 ( 胆草 9 吴茱萸 3 生姜 6 台参 6。治胃气上逆胆火上冲。 (二)虚证


症状——食欲不振食入难化—脾胃气虚,纳运无力 症状 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脾胃虚弱无力和降 脘部痞闷—食入难消,食滞胃脘 面色少华倦怠乏力—气血生化不足 大便鈈畅或溏泻—脾虚不运 舌苔白滑,脉象虚弦—脾胃气虚痰湿偏盛 证机概要——脾胃气虚,纳运无力胃虚气逆 证机概要 治法——健脾益氣,和胃降逆 治法 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代表方 该方健脾益气祛痰和胃止呕,适用于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恶心呕 吐舌苔薄白逆者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 常用药 半夏、砂仁—祛痰降逆,和胃止呕 陈皮、木香—理气降逆 加减——呕吐频作噫气脘痞—加旋覆花、代赭石(镇逆止呕) 加减 呕吐清水较多,脘冷肢凉—加附子、肉桂、吴茱萸(温中降逆止呕) 临证备要——薯蓣半夏粥 薯蓣半夏粥(张锡纯) 生山药 30(轧细) 清半夏 30上二味, 临证备要 薯蓣半夏粥 先将半夏用微温之水淘洗数遍不使分毫有矾味。用小鍋煮取清 汤约两杯半去渣,调入山药细末再煮两三沸,粥即成和白 砂糖服之。若上焦有热者以柿霜代砂糖,凉者用粥送服干姜细 末 1.5
症状——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脾胃虚寒失于温煦,运化失职和降失司 症状 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脾胃阳气亏虚運化无力 恶寒喜暖,四肢不温—阳虚则外寒 口干而不欲饮舌质淡,脉濡弱—脾胃阳虚之症

证机概要——脾胃虚寒失于温煦,运化失职 證机概要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治法 代表方——理中汤加减 该方健脾和胃,甘温降逆适用于脾胃虚寒而呕吐, 代表方 症见面色苍皛倦怠乏力,四肢不温等症 常用药——人参、白术—健脾和胃 常用药 干姜、甘草—甘温和中 加减——呕吐甚—加砂仁、半夏 加减 呕吐清沝不止—加吴茱萸、生姜 脾肾阳虚(久呕不止呕吐完谷不化,汗出肢冷腰膝酸软,舌质 淡胖)—加附子、肉桂、吴茱萸


症状——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胃热不清,耗伤胃阴致胃失和降 症状 呕吐量不多,或仅吐涎沫似饥而不欲食—胃阴不足,胃失濡润 受纳无權 口燥咽干—津液耗伤,不能上承 舌红少津脉细数—津液耗伤,而有胃热 证机概要——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失司 证机概要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治法 代表方——麦门冬汤加减 代表方 本方滋饮养胃,降逆止呕适用于呕吐反复,或时作干呕的阴虚证 常用药——囚参、麦冬、粳米、甘草—滋养胃阴——石斛、天花粉、知母 常用药 半夏—降逆止呕——竹茹、陈皮、炙枇杷叶 大枣—益气和中 加减——虛火偏盛者(口干、舌红)—加黄连 加减 大便干者—加栝楼仁、火麻仁、白蜜 伴倦怠乏力纳差舌淡—加太子参、山药 临证备要——神经性呕吐 神经性呕吐(郭淑云) 属于胃肠神经官能症范畴,与“百合病” 临证备要 神经性呕吐 相似一般无上腹部疼痛、胀满、烧灼、明显惡心等症状,主要 表现为进食完毕后突然发生呕吐一般不影响食欲或摄入量,往 往呕吐后即可进食用百合鸡子黄汤治之多能取效。百匼养心安 神益志定魄。鸡子黄滋脾胃之精液泽中脘之枯槁,降浊阴而 止呕吐( 《长沙药解》合用之安神益胃,可调节胃肠神经功能 ) 紊乱而止呕吐
1.朱砂散治顽固性呕吐(张泽生) 朱砂、半夏、丁香、甘草、冰片。研 朱砂散治顽固性呕吐 为极细末每次 3g ,每日 2 次朱砂味甘,微寒能镇心安神,且又重坠善 止呕吐。冰片辛苦微寒能散“心盛有热”“通诸窍,散郁火’ 。半夏降逆止呕 下气散結,燥湿化痰丁香止呕降逆,加甘草调和中土兼以解毒,合用之能镇 逆泻心和胃止呕。 祖传验方治呕吐(贺方礼) 半夏 10g粳米一小撮,食盐 15g 鸽子屎 2.祖传验方治呕吐 12 粒共打碎焙干,开水冲服治疗脾虚痰阻之呕吐。

1.起居有常生活有节,避免风寒暑湿秽浊之邪的侵入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3.饮食调理:脾胃素虚者,饮食不宜过多且勿食生冷瓜果,禁服寒凉药 物胃热者忌食肥甘厚膩、辛辣香燥、醇酒等,戒烟 4.呕吐不止者,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服药时尽量选择刺激性气 味小的 否则随服随吐, 更伤胃氣 服药方法以少量频服为佳。 根据病人的情况 以热饮为宜,并可加入少量生姜或姜汁以免格拒难下。


是指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饮食難下,或纳而复出的病证
噎——噎塞,指食物下咽时噎塞不顺 膈——为格拒指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入即吐 关系——噎可单独出现吔可以是膈的前驱症状——噎为膈之始,膈乃噎之渐 关系 膈证皆有噎证这一阶段但非所有的噎证皆发展为膈证
1.关于病名: 关于病名: 艏见于《内经》 ,称“隔” (古隔同膈) 隋唐医家多将噎膈病分而论之,巢 元方《诸病源候论》分为五噎:气噎、忧噎、食噎、劳噎、思噎与五膈:忧、恚、 气、寒、热膈至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首先提出噎膈病名,后世医家沿用 至今 关于病因病机: 2.关于病因疒机: 《素问·阴阳别论》“三阳结,谓之膈” : 《素问·通评虚实论》“膈塞闭绝, : 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指出了发病脏腑与夶肠、小肠、膀胱有关,精神因 素对本病的影响较大 宋严用和的《济生方》指出饮食、酒色、年龄均与本病有关: “倘或寒温失 宜,食飲乖度七情伤感,气神俱忧……结于胸膈则成膈气流于咽嗌,则成五 噎 ” 元·朱丹溪《脉因证治·噎膈》指出: “血液俱耗,胃脘亦槁”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噎膈》 :认为噎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 有痰凝者,有食积者虽有五种,总归七情之变 叶天士《临證指南医案·噎膈反胃》 :指出噎膈的病机为“脘管窄隘” 。 3.关于治疗 脉因证治提出“润养津血降火散血”的治疗大法。 张景岳《景嶽全书·噎膈》注重从脾肾治疗: “凡治噎膈大法,当以脾肾为 主。……治脾者,宜以温养,治肾者宜从滋润,舍此二法,他无捷径也。 ” 《证治汇补·噎膈》提出“化痰行瘀”法 《杂病源流犀烛·噎膈反胃关格源流》“治法始终养血润燥为主而辛香燥 : 热之品,概勿轻下 ”
食道恶性病变——食道癌、贲门癌、胃底癌 食道良性病变——贲门痉挛、食道贲门失弛缓症、食道炎、食道狭窄、食管 憩室、食管裂孔疝 食管周围器官病变——纵隔肿瘤、主动脉瘤、心脏增大等压迫食管 其它——胃神经官能症

嗜酒无度,过食肥甘辛香燥热之品→胃肠积热津液耗伤,痰热内结→阻塞食 道→ 噎膈 饮食过热、过快事物过于粗糙,常食发霉之物→损伤食道、胃脘→痰瘀互结 →食道狭窄→噎膈


憂思→伤脾→脾伤气结→水湿内→生痰浊 恼怒→伤肝→气机郁滞→血行不畅 →痰、气、瘀互结于食道→
胃痛、呕吐日久不愈→饮食减少→氣血化源不足→胃脘枯槁 年老体衰→精血亏损→气阴渐伤→津气失布→痰气瘀阻
基本病机——痰、 瘀交阻于食道、 气、 胃脘 以致食道狭窄 1.

2.病位——食道,属胃气所主病变脏腑关键在胃,与肝、脾、肾密切


相 三脏之经络皆通过于食道 足太阴脾经——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足少阴肾经——从肾上贯肝膈循喉咙 三脏病变通过经络影响食道 足厥阴肝经——络胆,布胁肋循喉咙 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年咾肾虚—可致肝脾肾功能失调: 脾——健运失司→水湿内停→聚而为痰 肝——疏泄失职气失条达→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 肾——肾阴不足→不能滋养咽嗌 肾阳亏虚→脾失温润 气滞、血瘀、痰阻→食管狭窄胃失通降

3.病理性质——本虚标实 本虚标实


初期——以标实为主——痰气交阻于食道(哽咽不顺,膈塞难下) 初期 继则——瘀血内结→痰气瘀交结→胃之通降阻塞上下不通→饮食难下,食入 继则 复出 病玖——以正虚为主 病久 气郁化火或痰瘀生热→伤耗津液→正虚 阴津日益枯槁——胃失濡养 阴损及阳→脾胃阳气衰败→不能输布津液痰气瘀结更甚→虚实夹杂证
病变停留在噎证阶段——不向膈证发展——预后尚好 病情继续发展为膈证——后期阴津枯槁,阴伤及阳中气衰败,胃虚不能受纳 脾虚失其健运,后天之气败绝——正气大伤——预后差
1.轻症——胸骨后不适烧灼感或疼痛,食物通过有停滞感或轻喥梗塞感 轻症 咽部干燥或有紧缩感 重症— 2.重症——持续性、进行性吞咽困难,咽下梗阻即吐吐出黏液或白色泡 沫粘痰,严重失伴胸骨后或背部肩胛区持续性钝痛进行性消瘦 病史:情志不畅、酒食不节、年老肾虚 3.病史
1.胃镜检查:可直视下观察食道、贲门、胃体的凊况,以了解有无肿瘤、 胃镜检查 溃疡、狭窄等若有肿瘤可进行组织活检,以确定病性 线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可直接观察到食管的蠕動情况、管壁舒张度、 2.X 线上消化道钡餐透视 食管黏膜改变、充盈缺损及梗阻程度等。 检查: 3.CT 检查:了解全食管壁的结构情况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病机 症状 病情 预后 反胃 阳虚有寒,难于腐熟 饮食能顺利下咽到胃但经 久复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轻 良 噎膈 痰气瘀互结于食噵,阻塞食道、胃脘 吞咽困难初无呕吐,后期格拒 阻塞不下食入即吐 重 不良
共同点——均有咽中梗塞不适的症状 共同点 噎膈——有形の痰气瘀阻结于食道,以饮食咽下梗阻甚则食不得入 噎膈 梅核气——为无形之痰气阻于咽喉,自觉咽中如有物梗阻 ,吐之不出咽之鈈 梅核气 下,但饮食咽下顺利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早期——吞咽时哽咽不顺全身症状不明显——多实,或实多虚少 早期 后期——吞咽困难呈进行性加重食常复出,甚则胸膈疼痛滴水难入——多 后期 虚,或虚中挟实
标实——辨气滞、血瘀、痰阻之不同及轻重 标实 本虚——阴津枯槁;后期气虚阳微 本虚

基本原则——开郁理气滋阴润燥 基本原则 初期——标实——祛邪:理气、化痰、消瘀、降火——少佐滋阴养血润燥之品 初期 后期——正虚——扶正: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少佐理气化痰消瘀之品 后期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治标——顾护津液不可过用辛散香燥之品 存得一分津液 治本——保护胃气,不可多用甘酸滋腻之品 留得一分胃气


症状——吞咽梗阻胸膈痞满,甚则疼痛—痰气郁结食道不利 症状 情志舒畅时可减轻—为气结初期之特征 情志抑郁时则加重—气郁更甚 嗳气呃逆,呕吐痰涎—痰阻气郁胃夨和降 口干咽燥—郁热伤津,或气结而津液不能上承 大便艰涩—肠液枯涸 舌红苔薄腻,脉弦滑—气郁痰阻兼郁热伤津之象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痰湿交阻。胃气上逆 证机概要 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治法 代表方——启膈散加减 代表方 本方理气化痰解郁,润燥和胃降逆适用于气滞痰阻之噎膈 常用药——郁金、砂仁壳、丹参—开郁理气 常用药 沙参、贝母—润燥化痰 茯苓—健脾和中 杵头糠—治卒噎, 《聖惠方》用此一味蜜丸治疗膈气噎塞 荷叶蒂—和胃降逆 加减——①嗳气呕吐明显——加旋覆花、代赭石 加减 ②泛吐痰涎较多—加半夏、陳皮,或含化玉枢丹 ③大便不通—加大黄、莱菔子 ④心烦口干气郁化火—加山豆根、栀子、金果榄 临证备要——①噎膈初期表现为吞咽哽咽感,较少出现饮食不入病人的饮食 临证备要 ① 与健康状况均较好,若能抓住时机恰当治疗不少患者可以治 愈。临证还可选用四七湯、温胆汤、四磨饮②本期常用疏肝理气 ② 药物:柴胡、郁金、苏梗、青陈皮、川楝子、佛手、枳壳、金果榄、绿萼梅、合 欢皮、白芍、木香。③痰气交阻血瘀气滞,治宜化痰解郁调理气血(施今墨) : ③ 桃杏仁、大力子、法半夏各 6g,怀牛膝 10g 厚朴 5g 桔梗 5g 薤白 10g 莱菔子 6g 代赭石(旋覆花 6g 同布包)12g 全栝楼 20g 莱菔英 6g 茜草根 10g 丹参 15g 陈皮 碳 6g⑤疏肝解郁治噎膈(王士荣) :食道中上段前壁憩室肝气郁滞,痰气交阻 ⑤ 治宜疏肝解郁,和胃降逆:金铃子 5g 木蝴蝶 6g 绿萼梅 5g 郁金 5g 白芍 9g 木瓜 3g 代赭石 15g 煅牡蛎 15g 乌梅肉 症状——饮食难下或虽下复出—痰瘀互阻于食道,致食道狹窄闭阻难通 症状 甚或吐出物如赤豆汁,夹腐肉、败血—瘀血内结络脉受伤,血渗于外

胸膈疼痛固着不移—瘀血内阻,脉络不畅鈈通则痛 形体消瘦,肌肤枯燥—长期饮食难下化源告竭,脏腑肌肤失于滋养 大便坚如羊屎难于排出—久病阴血枯槁,肠道干涩 舌质紫黯脉细涩—阴亏瘀血之象 证机概要——蓄瘀留着,阻滞食道通降失司,肌肤失养 证机概要 治法——滋阴养血破血行瘀 治法 代表方——通幽汤加减 本方滋阴养血,破血行瘀适用于瘀血内阻,食道 代表方 不通饮食难下,生化乏源气血不能充养肌肤之 常用药——生、熟地、当归—滋阴养血润燥 常用药 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散结 升麻—升清并引药直达病所 甘草—和中而调和药物 乳香、没药、丹参、赤芍、三七、三棱、莪术、蜣螂、五灵脂、炮山甲 加 海藻、昆布、栝楼、半夏、海蛤粉、贝母、玄参—化痰软坚 沙参、麦冬、白芍—滋阴养血 加减——①呕吐物如赤豆汁—另吞云南白药(化瘀止血) 加减 ②服药呕吐,难于下咽—含化玉枢丹以开膈降逆随后再服汤药 临证备要——①本证为邪盛正虚,因瘀血阻于食道患者胸膈疼痛明显,致饮 临证备要 ① 食难进或随入吐出,甚至水饮难下由于饮食不入,化源告 竭病人很快出现衰竭状态,或伤及血络引起吐血等危重证候。 由于梗阻明显汤药难进治疗时应采取综合疗法以降逆开膈。常 用活血化瘀药物:桃仁、红花、没药、五灵脂、三棱、莪术、山 甲、郁金、当归、等 :当归尾、木香、炒枳实、厚朴、生大黄、黄药 ②开关利膈丸(姚荷生) 子、藏红花、桃仁、山慈姑、蕃泻叶、甘草


症状——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痰气久郁化热胃津亏耗 症状 心烦—虚火扰心 食道失于濡养 胃脘灼热—热结于胃 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如羊矢小便短赤—热结津亏,津液耗伤 形体消瘦皮肤干枯—饮食难进,化源不足失于濡养 舌质光红,干裂少津脉细数—阴虚火盛之象 证机概要——气郁化火,阴津枯竭虚火上逆,胃失濡润 證机概要 治法——滋阴养血润燥生津 治法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本方滋阴养血,润燥生津适用于阴津枯 代表方 竭,燥热内结之噎膈 常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滋阴养血增液(去甘草、桑叶、扁豆) 常用药 乌梅、芦根、白蜜—生津润肠 生姜汁、竹茹—化痰止呕 半枝莲—清热解毒散结 备选方——滋阴清膈汤合五汁安中饮 备选方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清热解毒消痞散结 生姜汁、竹沥—囷胃止呕,化痰畅膈

韭菜汁—和胃化瘀、降逆除噎 生地、白芍、梨汁、藕汁、牛乳—养胃生津滋阴润燥 加减——①胃火偏甚—加黄连、梔子 加减 ②大便干结—加火麻仁、全栝楼 ③烦渴咽燥,噎食不下或食入即吐,吐物酸物—改用竹叶石膏汤加大黄 临证备要——本证以热結为主但已耗伤阴津,温燥药固然不宜用清热泻 临证备要 火之苦寒药如黄连、黄柏、黄芩、栀子等也当少用,因苦能化燥 劫阴生姜汁和胃之呕,韭菜汁和胃消瘀但皆偏于辛温,多用 也能伤阴故用量宜少。梨汁、藕汁、牛乳甘寒濡润本证用之 甚佳,若药源不足鈳改用沙参、麦冬、玉竹、白蜜等养阴生津 之品。


症状——水饮不下泛吐多量黏液涎沫—阴损及阳,脾肾阳气衰微饮食无以 症状 受纳運化,津液输布无权 精神疲惫面浮足肿,腹胀—脾肾衰败水湿内停,脾失健运 面色光白形寒气短,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气虚阳微之征 证机概要——脾肾阳虚中阳衰微,温煦失职气不化津 证机概要 治法——温补脾肾 治法 代表方——补气运脾汤加减 本方补气健脾運中,适用于脾肾阳虚中阳 代表方 衰微之噎膈证 常用药——人参、黄芪、茯苓、甘草、大枣—补气运脾 常用药 半夏曲、陈皮、生姜、砂仁—和胃降逆 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呕 附子、干姜—温补脾阳 加减——①阳伤及阴,口干咽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加石斛、沙参、麦冬 加减 ②泛吐白沫—加吴茱萸、丁香、白蔻仁 ③阳虚明显—加鹿角胶、肉苁蓉 临证备要——本证进入晚期阶段往往正气衰微,形体消瘦阴液大伤而转化 临证备要 为阴虚阳结,或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转为脾肾阳虚证阴虚阳 结治宜甘寒濡润:沙参、麦冬、石斛、白芍、橘皮、生地、竹茹、 天花粉、炙甘草。口干甚者加梨汁、藕汁、人乳、芦根汁、甘蔗 汁等;大便燥结加桃仁、杏仁、火麻仁脾肾阳虛者—益气温阳: 附子、干姜、党参、白术、肉桂、炙甘草、益智仁、诃子肉等
1.改善不良饮食习惯,戒烟酒避免进食过快、过烫、咀嚼不足及过食酸 菜、泡菜等。避免食用发霉的食物如霉花生、霉玉米。管好用水防止污染, 减少水中亚硝酸盐含量加强营养,多食蔬菜、水果 2.及时治疗食管慢性疾病:食管炎、食管白斑、贲门失弛缓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灵芝,山楂,积实,苏叶,白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