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不适(膀胱处),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似神经痛,伴有轻

莒县论坛拟于12月31日进行改版升级,改版期间论坛将关闭。感谢各位网友的理解与支持。,或者????С??????
???,,?,???,С,??.???,B,??,.?ù???,????,?????.???????,???.
飺?γ??Ч????в??Ч?Ч?
??м??ж?????к?02???м??ж?????к?02???? ?? 鷽 λ ?? ??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
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http://dpvc.39.net/adpolestar/door/;ap=634CE77D_8E2A_6C24_B7DD_BF26C4CA83CB;ct=pu=san9;/?\"&&\/SCR"+"IPT&");
???棬????????????脐诊,腹诊,眼诊,唇诊 ,人中诊 ,面诊 ,头诊
  本文转载自淡然得脐诊第一节 脐诊的理论依据[日期:]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未知[字体:&&]脐为任脉之要穴,名日“神阙”。脐居大腹中央,内通五脏,外达四旁,且前贯任脉,后应督经,脐又位处中州,根系于肾、命门,故为人身之重要枢纽。脐位于腹正中央,为冲脉之所系,元气归藏之根,故有五脏六腑之本之说。脐又属任脉之神阙穴,神阙乃神气之穴,真气往来之门户,正如《厘正按摩要术》所说:“脐通五脏,真神往来之门户也,故日神阙”。又曰“是神气之穴,保生之根”。所谓神阙为神气守舍之处,故《诊病奇侅》曰:“夫脐之凹也,是神气之穴,为保生之根。环中幽静,轮廓平整,徐徐按之有力,其气应手,内有神气之守也;若软柔如纩,按之其气不应者,其守失常也;突出而凸,气势在外,其守不固,至于弱如泥者,其命必不运,何得永保天年乎”。脐又为生气之源,因脐关乎于肾,连及命门,所谓前有神阙,后有肾、命,共为生气之所系。故《难经·六十六难》日:“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日源”。肾间动气指两肾之间所藏的生气,亦即元气。《诊病奇俊》说:“脐者,元气之所系,十二经之根本”,“脐下丹田,真气之所聚”。真气乃先天真一罴气,丹田又称下气海,位于脐下,人生元气源于命门、肾,藏于脐、丹田下气海之中,系之于脐,故张景岳说:“命门者,下丹田,精气出入之处”,“先天真一罴藏于此”,“一点真灵之气聚于脐下”。以上论述皆说明脐与源之于肾、命门,藏之于丹田下气海中的元气关系十分密切。脐,任脉贯行于中,督脉气应于后,任、督又各为阴经之海及阳经之海,总统诸经,故神阙(脐)能通应阴阳、内连人体诸经百脉。脐又为冲脉循行之域,冲乃经脉之海,且任、督、冲一源而三歧,三脉经气相通,皆达于脐,可见脐与冲、任、督的关系甚为密切。脐又与人体十二经络攸关。脐,地处人体中枢,为经络通行之枢要,许多经络皆贯脐或挟脐而行,如手太阴肺之经脉,“起于中焦”;足阳明胃经,“其直者,下挟脐”。其它,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足阙阴肝经、手阙阴心包经、阴跷、阴维脉等经络的循行,皆近脐。此外,奇经八脉纵横串于十二经之间,具有横溢蓄经的作用,可见脐内联于全身经脉,通过各种经气的循行,交通于五脏六腑,外达四旁,前主中州,后应肾、命门,实为人体气血相贯的一大枢纽。以上说明脐与人体脏腑密切相关,若脏腑经络有病均可反映于脐,故通过脐诊可测知人体脏腑经络的盛衰状况和内脏的病理变化。第二节 脐八卦诊法[日期:]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未知[字体:&&]脐八卦诊法,是将脐按八卦分布,配属人体各部及脏腑,根据其不同的变化来诊察人体各部位及脏腑的疾病。一、脐八卦分属脐八卦居于腹之正中,可以遍观胸腹全身疾病,其八卦图有两种,一为先天八卦图,一为后天八卦图。其脐的划分,首先以脐为中心划一条垂直线和一条横线,再从其两线交点处划两条斜线,以呈米字型。根据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不同分属,配以相应卦位和脏腑。1.先天八卦先天八卦主要配属人体外在的各部。如垂直线的上点为乾属头,下点为坤属足;其横线左点为离属耳,右点为坎属目;其左耳之上点为兑属口,下点为震属腹;其右目之上点为巽属额,下点为艮属手(见图10-1)。图10—1先天八卦全息图2.后天八卦后天八卦主要配属五脏六腑。如:垂直线的上点为离属心,下点为坎属肾;其横线的左点为震属肝,右点为兑属肺;其横线左点肝之上点为巽属胆,下点为艮属胃;其横线右点肺之上点为坤属脾,下点为乾属大肠(见图l0-2)。二、脐八卦诊法法因为脐八卦分属不同,所以在诊断疾病上也有所区别。先天八卦多用于诊测各种疼痛、肿瘤病症,后天八卦多用于诊测各种脏腑杂病。图10—2后天八卦全息图临床诊病中,脐八卦诊主要用于触诊,根据各区域出现的疼痛来诊测相应部位及脏腑的疾病。其触诊步骤为:依顺时针方向按压,由轻渐重下压,按有疼痛不适者为疾病。脐诊范围不宜过大,不得超过直径为五寸的范围。对于小儿进行脐诊时,可采用视诊法,视其颜色、凸凹、形态、血络、斑点等,对照上列定位可诊测疾病。第三节 脐部色诊[日期:]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未知[字体:&&]脐部色诊,主要观察脐部色泽的变化来判断机体内脏的病理变化。一般脐部的色泽改变,多提示内脏寒热的变化。1.脐色白脐色瘕白无光泽,反映肺气虚、心阳不足、血虚,临床可见气促心悸、头晕乏力、虚浮食少、唇甲苍白、舌质淡、苔白、脉细无力,常与脐下陷、腹凉并见。2.脐色赤脐色红赤、甚至有疮疖,表示心火重、热毒内蕴,或心火下移小肠,热积腹中内应于脾,或腑气不通,阳明热毒内蕴、毒溢于脐,可与口渴面赤、舌质红、苔黄干、便结、心烦等全身症状并见。3.脐色黑脐色黑为肾阳衰微、命火败绝的凶讯,亦为暴病将卒的恶兆和久病生机将绝之征,临症险恶,常与急促息微、神识昏迷等危象并见。4.脐色黄脐色发黄,并有油性分泌物渗出,发痒,为湿热蕴积脾胃或肝胆湿热之兆,常因感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酒肉,内生湿热所致。证见身热起伏或无热,脘痞满闷,呕恶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5.脐色青脐色发青或青蓝,为内有寒积、水饮或风寒内伏中州,常与腹皮寒冷、拘急板滞并见。常有腹痛隐隐,喜按就温,肠鸣泄泻,四肢欠温,口淡食少,多涎,小便清长,舌苔白润,脉迟或紧。此外,痛证亦可出现脐色发青。6.脐色紫脐色发紫,色泽晦枯,或见瘀斑,为内有瘀积之色。腹腔瘢积和盆腔肿瘤亦可反应于脐,重者可见脐腹肌肤甲错、干燥如鱼鳞,腹内可触及包块,腹皮拘急拒按,全身可见口干夜热、善忘、面色黧黑。第四节 脐形态与脐位主病[日期:]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未知[字体:&&]正常人脐位于人体正中,脐环圆整,轮廓宽余,肌肉厚实,脐深,色泽明润,按之有力。应手如有根蒂之脐,为神气内守,元气充盛,说明身体健康无病。若脐的形态和脐的位置发生改变,则提示人体内脏可能发生疾病。因此,观察脐的变化对诊断疾病有重要意义。一、脐形态主病1.圆形肚脐肚脐圆圆,下半部丰厚而朝上,这是男性中最好的一种。这种肚脐表明血压正常,肝、肠和胃等内脏都健康,而且此类人精力充沛。2.满月形肚脐脐如满月般丰满调和,下腹有弹性,这种脐表明女性身体健康,卵巢功能良好。3.浅小形肚脐肚脐眼又浅又小,具有这样肚脐者,不论男女,身体都较虚弱,内分泌功能不正常,经常感到浑身乏力。气功出偏差和精神障碍者,常见这种肚脐。4.海蛇形肚脐因静脉扩张使肚脐周围如海蛇缠绕一般,这种肚脐是肝硬变等肝脏疾病常见的征兆。5.凸出形肚脐肚脐外突为水肿的凶兆,提示严重水肿。脐外突凸又为喘胀的险候,预兆肺、肾之气将绝。此外还可见卵巢囊肿。6.陷凹形肚脐脐陷于大腹,是脾肾大虚之凶兆,多见于久泄,元气将脱及暴吐之后。此外,脐突然下陷为正虚邪闭的凶兆,多见于小儿瘟疫染身,毒邪内逼之证,病情险恶,预后不良。当腹内发生炎症变化时,如粘连性结核性腹膜炎,肚脐可向内凹陷。二、脐位主病1.肚脐上移肚脐向上延长几乎成三角形,为气逆、气滞的反应,临床上为肺、胃之气上逆,或肝气升发太过,或肝气郁滞之象。常以郁怒为诱因,多与胀满、呕吐并见。此外,内有瘕瘕、积聚亦可牵提致脐上移。临床常提示,不论男女,肚脐上移多为胃、胆囊和胰脏有病。2.肚脐下移脐位下移,为肾虚、中气不足表现,多兼见腹壁松弛虚软,常提示内脏下垂。证见少气无力,动则息促,头晕眼花,腹部坠胀,脉虚无力,舌淡苔白等中气下陷证,提示有胃下垂、肝肾下垂及脱肛、子宫脱出等。3.肚脐偏右肚脐偏向右侧为气虚,可见于高血压、左侧肢体偏瘫。此外,肚脐偏右尚提示,易患肝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4.肚脐偏左为血虚,见于高血压、右侧肢体偏瘫。此外,肚脐偏左提示,肠胃不佳、便秘、大肠粘连等症。腹诊第一节 腹诊的理论依据[日期:]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未知[字体:&&]腹部为阴海,内纳五脏六腑,为水谷之乡、气血之源,又是全身经气最集中的部位,可谓全身之阴府,五脏六腑之宫城。任脉、冲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阴维脉、阴跷脉、带脉等经脉主要循行于腹。其余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下膈,属大肠”,手少阴心经“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手厥阴心包经“下膈,历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下膈、循属三焦”,足少阳胆经“贯膈、络肝、属胆”,这些经络又皆起于腹和止于腹,即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膀胱经外都和腹有直接联系,奇经八脉中除督脉及阳跷、阳维脉之外,也都和腹有直接联系。因此,腹部为全身经脉循行最多,穴位分布极密的部分。因手足三阴经及任脉皆循于腹,故腹部为阴脉之海,主候阴气的盛衰。腹部十二募穴内通五脏六腑,为窥视脏腑之孔道,腹部募穴通过内气与背俞相通应,在诊断时,二者必须互参,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是也。此外,腹部经穴密布,其中还有神阙、气海等要穴,为视察内脏,尤为候脾胃冲任的要地。因此,腹部是窥视人体内脏的一个重要哨所,《灵枢·胀论》曰:“胸腹脏腑之廓也”。第二节 腹部部位分布[日期:]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字体:&&]腹位于身体前部,上连胸,下接股,侧临肋,后有背,其性属阴,内藏脾、胃、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器,为内在脏器的屏障和宫城,有保护脏腑的作用。腹部大体分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五部分。剑突下方称心下,上腹部相当于胃脘。脐周为大腹,下腹部系小腹,小腹两侧为少腹(见图9—1)。心下、胃脘、大腹部又名中焦,内居脾、胃;小腹、少腹部位又名下焦,内居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腑。虽各自的位置不同,但其气皆汇聚于腹,有濡腹润腹之功。并且,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了内在脏腑与外腹的联系,使腹部不同的区域,又分属不同脏腑(见图9—2)。因此脏腑靠腹护卫,腹赖脏腑生化气血充养,内外一体,相互依存,维护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因为脏腑在腹内的分布各有一定位置,且与体表相对应,加之经络的内外循行联系,所以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必在腹的一定部位有所反映。图9—1腹部分区图      图9-2外腹内脏相应图第三节 腹部经穴诊病[日期:]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未知[字体:&&]脏腑在腹部的募穴,常被选作为相应脏腑在腹外定位之用。如中脘与胃,其左为胃体,右为胃窦、幽门(在中脘与右梁门之间),右日月与胆,右期门与肝,左章门与脾。其它如巨阙与胆管,天枢与小肠,大横、腹结与结肠,归来与子宫附件等等,均能反映有关腹内脏腑的症状。在临床中若按压患者的腹部这些穴位,如出现压痛则表明与其相应的脏器可能有病。1.梁门穴为足阳明胃经之穴,位于上腹部,脐上四寸,中脘旁二寸(见图9-3)。在按压梁门穴时,如左侧梁门部胀痛多见于胃体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若右侧梁门胀痛为胃窦炎、球部溃疡、胃粘膜脱垂。胃粘膜脱垂症,当其胃粘膜脱垂后嵌入球部时,望诊可发现右梁门穴处略饱满,切腹时可触及一软性团块。2.中脘穴为任脉之穴,胃的“募穴”,位于脐上四寸(见图9—3)。若中脘穴压痛,多见胃小弯溃疡。3.鸠尾穴为任脉之“络穴”,位于剑突下,脐上七寸(见图9—3)。临床腹诊若见鸠尾穴至中脘间空虚陷瘪多见于胃下垂。4.日月穴与巨阙穴为足少阳胆经的“募穴”,位于期门穴直下1肋;巨阙穴:为任脉之穴,心的“募穴”,位于脐上六寸(见图9—3)。胆道蛔虫症上腹痛剧烈,钻钻如顶撞,呼号汗出。腹诊时,右日月穴至巨阙穴连线上均有压痛,在巨阙穴处压痛尤为明显,但无肌卫现象。经治后自觉症状消失,巨阙穴无压痛者为蛔虫已退至肠腔,如症状未消失则应继续治疗。如个别伴有上腹痛向左放射,并伴肌卫现象,应注意并发胰腺病变;如巨阙穴压痛消失而右日月穴有压痛,应考虑胆囊有继发病变。此外,右侧日月穴压痛还可诊为胆囊炎或胆石症。5.归来穴为足阳明胃经穴,位于脐下3寸,旁开2寸(见图9—3)。按压归来穴处若有压痛,伴有带下者多为附件炎。腹部经穴的诊病,除上述外,京门穴主肾脏病变,中极主膀胱病变;气海、丹田亦可诊断肾脏病变。在按压穴位时,除有疼痛反应,还可触及结节或条索状物,均为疾病反应,根据穴位所在就可做出相应的诊断。图9—3腹部经穴分布图第四节 腹部全息诊[日期:]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未知[字体:&&]腹部全息法,是将全部人体的内脏投射到腹部上,而形成若干个与内脏相对应的区域,腹的各个分区与内脏息息相关,当人体内脏发生病变后就会反映在腹部相应部位。在诊察腹部时,按压其中的某个区域,如出现疼痛及不适感,则表示其相应的脏腑可能有病,按之疼痛顿减者为虚,加剧者为实。其脏腑在腹部的分布如图9—4。 图9-4腹部全息自诊图第五节 常见腹证与诊法[日期:]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未知[字体:&&]本节所论述的腹证,是以《伤寒论》为理论依据,介绍临床所常见的12种腹证。这些腹证诊察的方法对指导临床有重要作用。一、常见的腹证正常人的腹部无膨满、紧张,心下部舒适,少腹肌张力适中,肌肉和皮肤不分离,无硬结肿块、动悸、压痛等。另外,日本式腹诊的另一特色是腹部征象与患者自觉症状融合在一起,腹诊时若为诊察者所洞察,正确选定处方,便可达到预定的疗效。例如,心下痞硬,首先是自觉心下部堵塞不适,这完全是自我感觉,亦即是腹诊上的心下痞证,若为心下痞硬,腹诊时,手指则应在心下部位探索到像有弹力性般的抵抗感才是。临床上心下痞单独存在时与心下痞硬,在选方用药上是有区别的。还有一些腹证纯为腹部自觉的证候。例如奔豚,其理论来自《金匮要略》奔豚汤证治。日本腹诊对奔豚证记述谓:奔豚起自少腹,奔豚气上冲心下,有材料记述奔豚气还可上冲咽部,但都是自我感觉,如诊者察明患者的这一奔豚上冲之腹证,用桂枝加桂汤可以治愈。在病理情况下常见腹证有以下几种:1.胸胁苦满胸胁苦满是患者两季肋区出现的一种自觉充满感,而他觉症状是:诊时(如图9-5),诊者拇指自季肋下向胸腔内上方按进去,则有明显抵抗感。同时患者感到气短、痛苦加重。胸胁苦满可于两侧同时出现,也可在一侧单独出现,但多见于右侧。该项腹证被认为是肝胆经的病变,是用柴胡汤一类方剂的指证。图9—5胸胁苦满示意图2.挛急指腹肌,特别指腹直肌的挛急,这是腹壁深层拘挛而被触到的一种状态,故统称为里急。挛急是人体内部的变化在腹直肌或腹肌上的反应。腹直肌挛急,即腹诊时在脐两侧抚摸到犹如按琴弦一样的感觉。日本东洞一派医家称腹直肌挛急现象似二木棒,可见腹直肌挛急时出现的程度是很明显的(见图9—6)。无腹直肌挛急,腹部软而无力,但肠管蠕动亢进,所谓“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也属腹肌拘挛或里急。此种状态,即使伴有便秘等症状,也禁用泻下药,常用小建中汤、大建中汤以缓解挛急。图9—6腹直肌挛急示意图3.心下痞及心下痞满于心下部位,如以剑突下端为顶点,连接两侧乳线与季肋弓交叉两点之线为一等边三角形,该部位的腹证特点为心下痞。心下痞为自觉症状,即心下部位有痞塞不适,但触摸时触不到心下部的抵抗感或压痛感觉。心下痞满多为虚证,常选用人参汤之类的方剂,临证亦可选用苓桂术甘汤、半夏厚朴汤等治疗。4.心下痞硬心下痞硬的部位同心下痞,只是心下痞硬有心下部的腹直肌紧张。腹诊时,拇指除外,四指并拢,在心下部位探索,一般有弹性抵抗感时,但无压痛者便是(如图9—7)。心下痞硬可单独出现,也可能与胸胁苦满同时出现,亦多出现于邪在半表半里时,有虚实之分。虚证较明显可用三泻心汤加减,若伴胸胁苦满与柴胡汤类方合并化裁。诊断心下痞硬时,应注意以下三点:①皮下脂肪多者(如中年妇女)有时腹壁表面较柔软,没有抵抗,但深部有抵抗亦为心下痞硬。②因腹壁未自然放松,腹直肌紧张似乎有心下痞硬,但仔细检查可发现腹直肌如板样痉挛,可让患者屈膝,使腹直肌松弛后再行诊察,即可鉴别。③范围广至脐周围有膨满抵抗者,不是心下痞硬,应按腹满证论治。图9-7心下痞硬示意图5.心下支饮为心下部闻及振水音的一种腹证。若以指掌摸心下,稍用力即听到水声,指掌似摸暖水袋一样的感觉(见图9—8)。患者心下支饮为胃部常停水湿,多为虚证,可选用苓桂术甘汤一类方剂。图9-8心下支饮示意图6.腹满腹满为一种自觉症状或他觉的全腹部膨满状态。有虚实之分,如《金匮要略》云:“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但仅凭痛与不痛还不能正确判断虚实,实者腹满充实、紧张,用力按压腹壁有底力。一般临床绘制的腹满医案腹图(见图9-9)。虚证的腹满腹壁张力低或腹壁松弛,或紧张但按之无底力。腹壁虽软弱,但有底力的为实证,相反腹壁硬,但无底力者属虚。腹满便秘者多实,腹满腹泻者多虚,伴有腹水者多为虚证。虚证者可选用桂枝加芍药汤、四逆汤、小建中汤等。实证可选用大承气汤或大柴胡汤、茵陈蒿汤等。下后虚满者用厚朴半夏甘草人参汤。图9—9腹满示意图7.心下支结心下支结为上腹部腹直肌的挛急,支撑心下的一种症状(见图9—10)。触诊可有紧张感,下腹部柔软。该类腹证一般可选用柴胡与芍药合剂,如柴胡桂枝汤之类。 图9—10心下支结示意图8.胸腹动悸动悸系腹动脉搏动而显现出来的一种跳动,体瘦者在腹诊时易从腹部表面望到,并可通过指掌感到一种腹部他觉症状。如果诊者感觉不到,仅患者自我感觉到的则叫悸,即自觉心跳不安的感觉。动悸的部位因病情而异,如有心下悸、脐下悸、肾动悸等(如图9—11)。图9—11胸腹动悸示意图正常人动脉的搏动位于腹底,其程度使人感觉不到,病理情况下就会产生自觉或他觉的动悸。动悸均为虚证,对发汗、催吐、攻下均属禁忌。动悸部位不同,用方亦不同,如心中悸用炙甘草汤;心下悸用茯苓甘草汤、苓桂术甘汤;脐下悸用五苓散;脐旁悸用补中益气汤、八味丸等。9.少腹满及少腹硬满下腹部的膨满叫少腹满,同时有抵抗感者叫少腹硬满(如图9-12)。少腹满有自觉与他觉之分或自觉与他觉都出现的。自觉与他觉均出现者,多为虚证。少腹硬满还有水证和血证之分,水证者小便不利,血证者小便自利。《伤寒论》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图9—12少腹满及少腹硬满示意图10.小腹拘急和小腹弦急小腹拘急和小腹弦急均属下腹部拘挛症状,可见到腹直肌从脐下至耻骨联合附近痉挛(见图9—13)。这种症状可见于下焦虚证。小腹拘急和小腹弦急虽属同类,但后者在发病程度上较前者为重。图9—13小腹拘急与小腹弦急示意图11.少腹急结少腹急结可见于少腹左侧,触之如条索状,对于擦过性之压力有急迫性疼痛(见图9-14)。该腹证多见于女性。腹诊时让患者伸直两腿,用手指尖轻轻地触及皮肤,然后迅速从脐旁擦过样移向髂窝。如有少腹急结证,患者就会突然感到疼痛而曲膝,即使是意识不清的患者也会皱眉,  并努力避开医生的手。仅用力按压时产生的疼痛并不是少腹急结,例如菌痢所致的乙状结肠痉挛疼痛就不能认为是少腹急结症。少腹急结是瘀血的体征,一般都是选用桃核承气汤治疗。图9—14少腹急结示意图12.小腹不仁小腹不仁为小腹麻痹之意,并有无力空虚感。小腹不仁也如小腹拘急,亦为肾虚的一种体征,即肾虚元气不足的腹证。不仁又为感觉不灵及功能障碍的意思,所以,截瘫、昏迷病人或腹部手术后大小便功能未恢复等,亦属于小腹不仁的性质,(见图9—15)。图9—15小腹不仁示意图二、腹诊的方法腹诊时,需先解开患者衣衫,使其仰卧于检查床上,两下肢伸展开,上肢放在两胁或轻轻放在胸前,此时应使患者胸腹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全身肌肉放松。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使头部略高于躯体,枕头过高或过低往往会改变腹壁的紧张程度。医者站于患者左侧(或右侧)进行。随着腹诊进行,如因腹肌紧张听不到胃部的振水声时,为使腹肌放松可让患者屈膝后进行诊察。有时为了检查心下部及胁肋部的腹证而采取坐位。腹诊时,医者的手不应凉,也不要突然用力按压,特别对腹痛及神经过敏患者,以免引起腹肌紧张。一般常用的腹诊手法有以下两种:1.伏手压按法医者以右手掌伏于患者胸腹,五指微浮起,先徐徐抚摸胸上二三次,然后转向腹部。诊时手掌轻轻随患者呼吸进行,无阻其气,再渐重压,左旋右还,候胸腹内之静躁,诊肌肤滑涩润燥。诊者用右手还是左手腹诊,对腹诊本身无大影响,主要随诊者本人的习惯而定。2.三指深按法医者以右手食、中、无名指之腹侧,微微按腹皮,审候凝滞、结聚。若深按有结聚,宜辨大小以及疼痛与否,如按有微小之征,再以中指探按之;或以三指直立深探,以察腹底之候。眼诊第一节 眼诊的理论依据[日期:]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未知[字体:&&]目为视觉器官,属五官之一,《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素问·解精微论》指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精”。说明目与五脏六腑、经络筋骨、精神、气血都有密切关系。眼之所以能明视万物,辨别颜色,全赖五脏六腑精气的滋养。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常可反映于眼部,甚至引起眼病。反之,眼部的疾病也可通过经络影响相应的脏腑,以致引起全身性反应。因此,通过眼诊既可辩别眼睛疾病,亦可察五脏六腑的变化,且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具有“见微知著”的意义。《灵枢·邪客》篇日:“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说明眼诊与面部五色具有同等意义第二节 彭氏眼诊法[日期:]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未知[字体:&&]彭静山教授根据《内经》理论,十二经脉与眼的关系,以及东汉时华佗的“观眼识病”法所述:“目形类丸,瞳神居中而前,如日月之丽东南而晚西北也。内有大络穴,谓心、肺、脾、肝、肾、命门各主其一.夕卜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皆悬贯于脑、下连脏腑、通畅气血往来,以滋于目,故凡病发则有形色丝络显见,而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也”。从而得出了看白睛上的血丝来诊断全身疾病的方法。经十多年来几万只眼睛的实践,达到了只要扒开眼皮一看,就能知道病在某经、病程长短、病势轻重、病情消长、病因寒热虚实等。并且还可知疾病原发在某经,现在是否传经,传经以后,原发的那经是减轻还是加重,以及病的来龙去脉,预后转归等等,都可以在两三分钟内一目了然。彭教授这种神奇的观眼识病法,主要用肉眼观察在双眼各区穴出现的血丝颜色(鲜红、紫红、深红、红中带黑、红中带黄、淡黄、浅淡、暗灰等),形态(根部粗大、曲张、怒张、延伸分岔、隆起一条、模糊成片、垂露)的变化来判断全身疾病。具体分述如下。一、眼球的经区划分方法两眼向前平视,经瞳孔中点作一水平线并延伸过内外眦,再经瞳孔中心作一垂直线,平延伸过上、下眼眶。于是就把眼分为四个象限,再把每个象限划分为两个相等的区,即成四个象区、八个等区。此八个相等区就是八个经区。左眼属阴,阳生于阴,八区排列顺序是顺时针方向;右眼属阳,阴生于阳,八区排列的顺序是逆时针方向。但各区所代表的脏腑,左右相同。一区为肺、大肠;二区为肾、膀胱;三区为上焦(包括膈肌以上的胸、背部、胸脘内在脏器、颈项、头面、五官和上肢);四区为肝、胆;五区为中焦(包括膈肌以下、脐以上、上腹部、腰背及其内在脏器);六区为心、小肠;七区为脾、胃;八区为下焦(包括脐水平以下、小腹、腰骶、髂、臀、盆腔、生殖及泌尿系统和下肢)。各区所占的范围,用时钟计算为90分钟。如左眼一区由10时30分至12时;右眼一区为7时30分至6时。余此类推(见图7—1)。图7—1眼区划分示意图二、络脉形色诊法人的白睛(球结膜)上可见隐约纵横交错的络脉,正常人的络脉纤细而不明显,尤其是儿童的眼球,如果没有生过大病,则白睛青白洁净,看不出络脉分布。若是生病以后,或由皮肤通过经络而传到内脏,或由内脏外传到皮肤,不论某一经或几个经受病,都可从眼白睛上显露出来。经络是通到全身的,十二经直接或间接地都与眼睛联系,经络在周身其它部位为肉眼所不能见,但球结膜是半透明的,其所分布的经脉一经加深即很容易看到,而且一经出现,其残痕与生长存。就像肺结核愈后钙化点似的永远存在。一般归纳为白睛有七种形状和八种颜色,如果某一区发现络脉形态和颜色异常,则说明相应的脏器有疾病发生。(一)络脉的形状1.根部粗大由白睛边缘处络脉粗大,向前则逐渐变细。此种形状多属于顽固性疾病。2.曲张或怒张络脉出现曲张,由根部延伸,中间转折曲张,以致于怒张。为病势较重。3.延伸络脉由某一经区传到另一经区,则出现延伸现象。这表明是疾病起于某一经,又传到了另一经。4.分岔较多此种现象多出现在眼球上部,眼球下部亦有时出现。说明病势不稳定而容易变化。5.隆起一条多属六腑的病。观眼识病,因巩膜与结膜的络脉深浅不同,五脏病多出现于深层,好像络脉在玻璃板下面。六腑的病多在上层,好像在玻璃板上面似的。6.模糊一小片此种络脉多发生在肝、胆区,肝郁症、胆结石症往往出现。7.垂露白睛络脉下端像垂着一颗露水珠似的,如见于胃肠,多属虫积。(二)络脉的颜色白睛上络脉的色泽,基本是红色,但有浓淡明暗之不同。从这些不同的色泽可以看出病程长短,寒热虚实,预后转归,病情变化,可作为诊断及观察疗效的参考。1.鲜红络脉鲜红,为新发病。属实热,病势正在发展。  2.紫红络脉如呈紫红,说明病为热盛。3.深红络脉深红,主热病且病势加重。4.红中带黑络脉红中带黑,主热病入里。在上焦之间,病人多有神昏谵语。5.红中带黄络脉红中带黄,黄色于五行属土,脏腑为脾胃,“胃为后天之原”,“有胃气则生”,为病势减轻的征兆。6.络脉淡黄白睛上出现络脉颜色淡黄为病势将愈的征兆。7.络脉浅淡络脉的颜色浅淡,是气血不足,属于虚证或寒证。虚证气血不足,寒证气血凝滞,络脉的颜色浅淡。8.络脉暗灰白睛上络脉暗灰,属于陈旧性病灶,疾病旱已痊愈。然而由暗灰转为淡红是其旧病复发征兆。第三节 白睛诊法[日期:]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未知[字体:&&]白睛诊法主要通过观察巩膜、球结膜出现的血管颜色、形态变化,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性和推测疾病预后的一种诊断方法。白睛的诊法与彭氏眼诊法基本一致,只是对彭氏眼诊中络脉形态、颜色主病略作补充,并增加部分脉络形态及颜色主病。因此,在诊察疾病时,可同时参考彭氏眼诊。此外,在眼区的划分上又与彭氏眼诊不同,此处选用全息论,将人体脏器分布与眼的不同区域相应(左右相同)。但两者观察络脉形态、颜色是一致的,互为参考,对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一、白睛脏腑定位白睛诊法也遵循着一定的定位规律,一般躯体上部疾病的眼部络脉变化,应在瞳孔水平以上体现;躯体下部疾病的眼都络脉变化,应在瞳孔水平以下体现。同样,瞳孔内侧白睛主躯体内侧疾病;瞳孔外侧白睛主躯体外侧病变,且左眼主躯体左侧疾病,右眼主躯体右侧疾病;部分疾病,在双眼都可以表现。躯体上部疾病也可以在瞳孔水平线以下得到表现,躯体内饲疾病也可以在瞳孔外侧得到体现(见图7—2)。图7—2白睛诊法定位规律图二、白睛络脉识病法白睛诊断疾病的方法,主要在于相应区域血管发生的形态、颜色的改变上。(一)形态识病有关以脉络形态判断疾病,在彭氏眼诊中已论述了七种脉络的形态变化,在此结合有关病症略作补充,又增加七种络脉形态及主病。1.根部粗大若见局部血管根部粗大,多属顽固性疾病,病程长,多有器官损害。如心脏病、慢性肾病等,多见此形。2.曲张或怒张若见相应区域血管呈怒张状,多属血瘀证或病情较重、较急。如急性肺炎、急性肝炎等,可见此形。3.延伸指血丝很长,延伸到其它区域,这多表示病情的发展方向以及疾病的范围,说明该部位疾病向另_部位发展或传变。如腰腿痛(坐骨神经痛)、上肢痛、骨髓炎等,可见此形。4.离断指延伸的血管在一定部位或中间突然中断,也有的被黑色瘀点分开,此征往往表示该部位器官局部血液循环有障碍,如狭窄、阻塞等。常见于颈椎病、输卵管闭塞、脉管炎等。5.分叉白睛上的血管状若树枝样分叉,表明该器官炎症的播散、扩展或血液供应障碍等。如痔疮,可以从血管分叉条数来判别痔核的多少及大小。6.隆起血丝浅表、明显、红活,多在球结膜上,表示该病为急病、新病,或为急性炎症开始。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尿路感染等,多见此形。7.雾斑即片状青紫斑,像瘀血凝集成一模糊小片。多属于气滞血瘀症(虫积除外)。提示患者有该部位的胀痛症状。如在肝、胆区见此征,多提示肝气郁结症状。但见于女性还可提示有乳房疾病,如乳腺小叶增生等。8.黑点即血管末端的黑色瘀点,往往与雾斑相兼出现,一般多属血瘀症。提示该病病程长,症状重,损伤大。可见于肝硬变、陈旧性损伤(包括手术伤口)。如见于儿童,则多提示为虫积。9.黑圈在观察白睛时,我们还可以见到一种比黑点稍大的黑色圆圈,这不仅是一种严重的瘀血症状,而且提示在该部位已有包块状肿物出现,必须高度警惕,注意其它体征,并建议患者作进一步检查,以便探明病情。10.螺旋形状如在白睛上见到螺旋形状血管,表示躯体内血液循环严重障碍或者是气滞血瘀、血流不畅,导致血络挣扎延伸。临床往往以疼痛、刺痛、灼痛症状出现。部分癌症病人也常见。11.蜘蛛网状蜘蛛网状血管,提示患者有风痰、血瘀。如哮喘病,由于血液供氧不足,造成侧支循环的建立,同时,也由于长期哮喘,血管破裂、散乱等,导致此形状。12.叶脉状即血丝像树叶茎脉状分支,这亦表示体内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或者是体内瘀血症。临床上癌症病人多见。13.横行血丝即指白睛上部的血管横行走向,呈“一”字形。一般正常人或普通疾病患者,眼球上半部血丝呈纵行,向瞳孔方向纵行走向。如血丝呈横行走向,则提示患者有消化系统方面的严重病变。14.贯瞳即指血丝延伸进入黑睛,或穿过黑睛,俗称赤脉贯瞳。其中又以1条赤脉为病轻,2~3条赤脉为病重;赤脉不穿过瞳神为病缓,穿过瞳神为病急。临床上见到此象,多属淋巴系统严重疾病。(二)颜色识病此处所述的络脉颜色识病,与彭氏眼诊相同,所以在观眼识病时参考彭氏眼诊对白睛络脉颜色的论述,对诊断疾病,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三、白睛识病与临床近年来,各地学者对白睛识病进行了深入地研究,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证实白睛络脉形态变化与人体内在疾病有一定联系,其临床诊断疾病的准确率达90%以上。此外,白睛的颜色异常与内在疾病亦有密切关系。(一)络脉形态与疾病1.肝炎在肝炎患者的白睛上有巩膜肝征现象出现,即在眼的内下方(3、4点间),巩膜与结膜间毛细血管充血、扩张,呈淡青色。2.胃肠病在两眼瞳孔的下方6点处,巩膜与结膜间的毛细血管呈充血、扩张、红黑之象,称为巩膜胃征,据此可诊断为急、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3.疟疾在眼结膜与巩膜间的毛细血管末端或弯曲部,呈现着黑色、青紫色、紫红色等各种色素斑点,叫做疟斑,为疟疾。疟疾发作时,疟斑多呈黑色或青紫色,略凸出表面,境界清晰,血管的末端呈膨胀样;疟疾治愈后,可恢复正常或成为斑迹。4.蛔虫症在巩膜上的小血管端有蓝或紫褐色小点。此外,白睛的上部或下部、内部或外部呈现蓝点、蓝斑,都可诊为蛔虫症。5.钩虫在患者眼巩膜与结膜间的毛细血管上端和边缘,呈多样状的浅紫色,云絮状斑块。斑块大,为感染程度较重,斑块小,为感染程度较轻。6.蛲虫在黑睛左、右上方的白睛区见黑色斑点,可以诊断为蛲虫病。7.瘰疬在眼巩膜部,有充血样血管贯入瞳孔,即赤脉贯瞳,是瘰疬病(淋巴结核)的一种征象。独立一条为病轻;有2-3条赤脉贯入者为病重;赤脉不入瞳者为最轻。8.内痔在眼球结膜5、6点间部位附近,见有由下向上行走的扩张、弯曲、充血的血管,即为球结膜痔征的标志,可诊为内痔。如果痔征现于左眼,为肛门左侧有痔;现于右眼,为右侧生痔。且痔征的条数与痔核的多少相对应,痔征的粗细与痔棱大小成正比。9.癌症眼球巩膜有薄雾斑状阴影圈,中间有黑色瘀点。其眼球上半部血管紫暗,呈“一”字或“U”形走向,可判断消化系统的癌症。如在眼部发现此现象,应提高警惕。10.内伤如在眼球白睛出现青紫红筋浮起,在红筋末端有瘀血点,称为报伤点,该点须在血管末端。点在瞳孔水平线之上的,是伤在胸胁;点在水平线之下的,是伤在背部;点在左眼,表示伤在身体左侧;点在右眼,伤在身体右侧。点色淡黑如浮云,散而不聚的,是伤在气分;若色黑而沉着,形如芝麻的,是伤在血分;若色黑点圆,周围色淡如云彩的,是气血两伤。如两眼巩膜上有红筋,外虽无伤,但内必有瘀;瞳孔失神者,预后不良;眼珠火热,流泪不止者,定是险证。通过望白睛血管的变化,容易诊断的疾病除上述者外,还可以诊察心血管病、腰腿痛、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胆囊炎、消化不良、肌肉消瘦、呃逆、气喘、头面五官疾病、肾病、癫痫病等。(二)白睛颜色与疾病白睛的颜色青白洁净为正常色,说明身体健康无病,如果白睛的颜色发生变化,则说明体内有不同的疾病发生。1.两眼球结膜与巩膜部不同颜色呈黄色,多为胸部疾病;红色者多为胸腹部病变;黑色者多为下腹部病变;青蓝色者多为两侧少腹部病变。2.白睛呈蓝白色主要见于儿童和孕妇。这些人眼白发蓝,外观显得干净漂亮,其实这是贫血的表现。凡患中、重度贫血者,眼巩膜都呈蓝白色。3.白睛上出现绿点这多半是患有肠梗阻。4.白睛变黄这是出现黄疸。是肝病或胆道疾病、妊娠中毒及一些溶血性疾病所引起的。5.白睛有出血片这是动脉硬化,特别是脑动脉硬化的信号。6.白睛常有小红点这是毛细血管末端扩张的结果。,最多见于糖尿病人。7.白睛苍白显示患有心脏病和循环系统疾病。眼球严重发白者肺部有病。第四节 黑睛诊法[日期:]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未知[字体:&&]中医学所讲的黑睛,相当于西医解剖学的虹膜、角膜部分。黑睛诊法,实际上也就是虹膜诊法。它是一种借助检查虹膜结构、颜色等变化来确定存在人体其它部位器官的病变、损伤及其位置和机能紊乱的方法。由于黑睛(虹膜、瞳孔)与脑脊髓神经及植物神经的联系,使机体各部位的平衡或失调,得以通过虹膜上睫状血管的扩张、收缩或肌肉的挛缩、松弛呈现于虹膜面上。故观察虹膜上的斑点和变化,就可发现一些器官功能紊乱或器质性改变,从而引导人们了解疾病发生的过程,是简单的炎症还是慢性疾病,甚至推测出演进中的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等等。现将虹膜诊法介绍如下:一、虹膜的结构及功能虹膜是葡萄膜的最前部,在角膜之后,晶状体之前,是一圆盘形而略成平面的薄膜,其中央稍偏鼻侧有一圆孔,即是瞳孔。我国人的虹膜含色素较多,呈棕褐色;白种人含色素少,故成浅蓝色或灰色。虹膜表面高低不平,有许多皱襞、隆起和大小不规则的陷凹(即隐沟,亦称窝孔),皱襞和隆起多数呈放射状排列,靠近瞳孔的部分,皱襞特别显著,呈圆齿轮状,即是虹膜卷缩轮(亦称收缩褶)。虹膜由前向后分五层:①内皮细胞;②前界膜;③实质层;④肌肉层;⑤色素上皮。肌层包含两种平滑肌,即瞳孔括约肌和瞳孔扩大肌,其作用是缩小瞳孔和扩大瞳孔,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多少。内皮细胞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呈透明的薄纱状,而由前界膜至色素上皮均含有色素细胞,一层比一层浓密,故色素上皮的颜色最深最黑。若虹膜上的缺损较浅,颜色呈浅黑色,表示病程短、症状轻;若虹膜上的缺损较深,颜色呈深黑色,表示病程长、症状重。二、虹膜定位法(一)同心环定位虹膜可比作一个射击靶子,分成几个环带来进行诊断(见图7—3)。从中心到周边,也就是说从瞳孔到睫状部虹膜外缘,由6条圆线分成几个环,标志7个(虹膜)功能环带(两眼相同)。图7—3相应的周边器官疾病及其病损或功能紊乱在虹膜投影部位的标志法1.代掰区域及动眼神经副交感神经系统投影环2.消化区域——胃功能环3.消化区域——肠功能环4.虹膜卷缩轮——交感神经系统环5.体循环及淋巴系统环6.器官投影节段(某些消化结构除外)7.周边血管结构环和皮肤投影环(同心环方式左右眼一致)1.瞳孔区域①代谢环:红褐色,饰以略暗花边而形成瞳孔缘,预示代谢性疾病和副交感神经疾病。②消化环:有两个,占瞳孔区域的代谢环和卷缩轮二者之间的地带,内侧预示胃功能变化,靠近卷缩轮部分预示大肠和小肠功能变化。2.虹膜卷缩轮其结构的变化,表示神经系统和几种代谢性功能病症发生、发展及预后。卷缩轮被虹膜体循环围衬出一个饰边状环,此环原属睫状部虹膜之一部,也是淋巴投影区。3.睫状部虹膜睫状部虹膜分为两个环,内环占本部位的内2/3,与各部不同器官节段的投影区相对应。外环占外1/3,显示周边血管的病症变化。(二)节段定位每侧眼环整个睫状部虹膜上可划分16个节段,每个节段分别确切地代表相应器官的投影,按时钟划分虹膜面,左右两眼的虹膜分别表示躯体各半侧之对应器官(见图7-4)。此外,Jensen氏虹膜图又在16个节段上,进行重新划分,使虹膜定位更细,对诊断内脏疾病更为准确(见图7—5)。图7-4  vega氏虹膜图图7—5  Jensen氏虹膜图三、虹膜诊法的几种异常改变根据Jensen氏虹膜学理论,杨文辉等人在中国人的虹膜上验证300多例门诊及住院病人,得出初步印象:Jensen氏的虹膜定位法,与中国人的临床病症反应是大致相符的,不同的是欧美人虹膜色较淡,病变部位出现多种颜色和形态,而中国人虹膜颜色单纯,主要是黑色,只是深浅和形态不同而已。这对确定疾病的性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当然随着检查方法的不断改进,准确性会不断提高。根据目前所见,中国人虹膜异常的变化,主要有如下几种改变:1.黑点它可见于任何部位,形状大小不一,颜色可深可浅,如冠心病、心肌梗塞、风湿性心脏病等,在心脏区常出现黑点;扁桃体炎见于咽喉部;泌尿系统的疾患通常在肾和膀胱区见到黑点等。2.黑线多呈放射状排列,颜色有深有浅。慢性肾炎病人在肾上腺和肾区常见;咳嗽、胸痛、气喘病人黑线多在肺区、胁部出现;腰腿痛病人于腰背区或腿膝区多见。3.缺损以虹膜上方缺损多见,许多颅脑外伤病人或脑供血不足者多有此表现。4.苍白在虹膜上出现大小不等的苍白区,多是急性炎症的表现,如果在膀胱、尿道区出现,多为尿道感染;如果在靠近外周出现苍白点,多是淋巴结炎。5.窝孔亦称隐沟,是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凹陷,散布在各个区域,见于多个器官的损害,慢性贫血的患者,多数患者属于先天性缺陷。6.卷缩轮正常人卷缩轮靠近瞳孔,纹理均匀而纤细。病变时此轮明显增粗、扩大,状若蔷薇花环,俗称花环扩大,是有毒物质的刺激。常见于腹腔炎症,如急性肝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等。若仅见于十二指肠区出现纤维增粗,多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收缩圈(亦称神经圈)少数病人在靠近虹膜外周边缘,可见到1~2个白色的不完整的圆圈,此类多见于偶遇交通事故,或创伤受惊吓者,表现为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等,称之为“惊恐圈”。8.白环老年人在虹膜周围出现一圈乳白色或灰暗色圆环,俗称老年环。如果单纯出现于上部脑区,多为脑部供血不良,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或低血压患者。常见的自觉症状是头晕、头痛。许多作者认为,虹膜差不多全部是血管组织,大部分血管呈放射状排列,虹膜表面的辐射状条索样组织,实质上是埋藏在虹膜实质里的血管。花环的扩大,纹理增粗,并呈现条索状黑线,是虹膜血管对各种有害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在病理情况下,虹膜还可以出现黑痣、结节、萎缩、缺损、红变,甚至出血、穿孔。但这属于虹膜本身的病变,不属虹膜诊断范围。四、检查方法检查者备小型手电筒一支。病人可采取仰卧或坐位,医家面对病人,然后轻轻用拇指食指将病人上下眼睑撑开,病人眼睛凝视正前方,手电筒光从眼侧面射入,记录所观察到虹膜的特异反应迹象。例如颜色的深浅,反应点的形状呈点状、线状、窝孔状等。唇诊第一节 唇诊的理论依据[日期:]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未知[字体:&&]“唇为脾窍,乃脾胃之外候”,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日:“脾……其华在唇四白”。《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脾之合肉也,其荣在唇”。《素问·金匮真言》曰:“脾开窍于口”。《灵枢·阴阳清浊》曰:“胃之清气,上出于口”。皆说明唇与脾胃密切相关。唇不仅候脾胃,而且与大肠、肝、督脉等都极为相关。如《灵枢·经脉》篇记载:“大肠手阳明之脉……还出挟口,交人中”。“胃足阳明之脉……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肝足厥阴之脉……环唇内”。《素问·骨空论》说:“督脉者……上颐环唇”。其它还有任脉、冲脉、肾脉等,其循行与口唇相近,说明唇与脏腑关系都很密切,故唇可反映脏腑精气状况,观唇能预知疾病。如《灵枢·经脉》日:“胃足阳明之脉……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是主血所生病者……口喁,唇胗”。现代医学也认为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能灵敏地反映内脏的疾患。第二节 唇的脏腑对应分布与主病[日期:]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未知[字体:&&]唇是一个翻转了(由上翻下)的八卦图,脏腑与唇为对应关系,脏腑在八卦方位上所占的区域就是唇相对应的部位。具体的对应关系如下:将口微闭,自两口角画一横线,再自鼻中沟经上、下唇中央画一垂直于两口角的竖线,将口唇分成四等份,再划两条过直角中点的斜线,将口唇分成了八等份,每份为一个八卦方位,每个脏或腑分配在一个方位上,然后根据每个方位上的形态、色泽等来判断生理、病理变化(见图5-1)。1.乾1——属肺、大肠。肺热发烧病人,多在口唇下方起疱疹。2.坎2——属肾、膀胱。急性肾炎的病人此处红紫,慢性肾炎的病人此处暗黑。3.艮3——属上焦、膈以上,胸背部、胸腔内脏器、颈项、头颅、五官。凡是上焦火旺的病人此处易起疱疹、口角溃烂。4.震4——肝胆区。凡是肝胆有湿热、瘀热、肝胆火旺者,均有疱疹或肿胀、痛、痒等。5.巽5——属中焦。凡是中焦疾患(包括膈肌以下,肚脐以上,上肢部,腰背部及其内脏器官)均在此处有胀肿、疱疹等。6.离6——属心、小肠。凡心经有热、小肠经有热,鼻唇沟右侧起疱疹。7.坤7——属脾和胃。凡是脾、胃有病的均在此处有疱疹或红肿。8.兑8——属下焦(包括脐水平以下小腹部、腰骶部、盆腔、泌尿生殖系统)。凡是下焦有湿热、瘀血者,均易在此处起疱疹、肿胀、烂口角等。图5—1唇的全思对压图第三节 望唇色[日期:]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未知[字体:&&]唇色望诊,是观察唇部的色泽变化,来判断人体内脏的生理、病理变化,以预知人体所患病症。正常人的唇色红润、明亮,若唇色发生变化则为病色。1.唇色淡白多见于失血过多,或妇女带下、崩漏。乃属气血衰少,这种人多数为不孕症者。2.唇色红多数为热证,但有虚实的不同,一般常见以下几种唇色:(1)唇如胭脂红色此色多因脏腑久受湿热,蕴郁不解,化生蛔虫。凡见此唇色者,验其大便,必有蛔虫卵。如兼紫色,略见鲜明者,乃寒热交杂之蛔虫症。(2)下唇深红但红而晦黯无华,多属脾虚运化不强,症见食少神倦、四肢困乏等象。(3)唇色红如血染两唇闭合缝处,隐见烟熏色,此为三焦热炽之象。如唇外侧红如血染,内侧反淡白无华,此为脾胃虚寒。(4)唇色干红多因血热之故,症见热气上冲、眩晕、烦躁或兼见失血征象。(5)唇色绛紫红多见于气血瘀滞,病见肺心病伴心力衰竭者、缺氧等症。3.上下唇异色上唇红而鲜明,下唇淡白微青,多见能  食易泻而赤、四肢困倦,此为胃热脾寒之象。下唇深红,上唇淡  白,为胃冷脾热之兆,症见欲呕、不思饮食、头昏、胸痛。4.唇色发黄多因饮食内伤,兼湿热郁于肝脾之故,症  见精神倦怠,四肢困乏,头晕等。5.唇色发黑为痛极、寒极、呼吸困难,是肾气绝的表现。此外唇黑又有深浅之别,证有寒热不同,病有轻重之分。(1)唇色灰黑为中阳不足,痰饮内停之象,症见眩晕咳逆、大便结、小便黄,有时略感恶心。(2)唇色乌黑皮厚此瘀热壅于上焦,肺气失于清肃,心阳失其宣化。此种现象多见于老人,症多表现心悸气喘、下肢  肿胀、行动困难。(3)唇微黑兼紫红多为内实之邪瘀积在腑,症多见心烦、口千思饮,腹坚满微痛,夜不得寐等象。(4)唇紫黑如猪肝此系瘀血攻心之象。多见于产妇血晕及剧烈的心绞痛。此外,若唇上出现黑色斑块,口唇边缘有色素沉着,常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阿狄森氏病);若在唇部、口角,特别是下唇及口腔粘膜上有褐、黑色斑点,有时很密集,没有不适的感觉,则可能在患者的胃肠道中发生多发性息肉。6.唇色泛青多为气滞血瘀,主寒、主痛,易罹患急性病,特别是血管性病变,如血管栓塞、中风等急暴之症。7.唇色发紫或有黑色斑点是患梅毒的表现,这种人即使不是梅毒病人。也是维生素C缺乏。8.唇色发蓝是病情危重。肝胆急性疾患、卒中暑毒,唇偶呈浅蓝;如唇肌枯萎无华,唇色发蓝,是肝脏之真气将败,病多难救。唇呈紫蓝色,是贫血以及心脏病的表现。9.唇粘膜异常色斑可预报内脏疾患。如下唇粘膜有紫色斑块,呈圆形或椭圆形,或融合成不规则形,色紫黑,不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可考虑消化系统的肿瘤。如胃癌、食管癌、肝癌、肠癌。第四节 唇的形态主病[日期:]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未知[字体:&&]唇有上下两片,离则口开,合则口闭,唇的形态与口的形态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这里所讲的唇的形态,绝大部分是讲口的形态。1.唇燥裂口唇干燥裂开,表面粘着一些零碎的小皮膜,甚至裂口较深而渗出一点血来,是燥热津亏所致,患热病之后往往有这种情况,有些人不耐秋冬的干燥天气,也会这样。2.唇红肿口唇的大部分或局部红肿,肿起最高的地方生了个小疮,初起似豆,其后大如蚕茧,坚硬而疼痛,甚至发热恶寒,一般叫做唇疽。如果肿处在口角,形如粟米,色紫坚硬,又痛又痒,叫锁口疔。这些病都是邪毒壅结所致,要赶快治疗,不然就可能发生全身的严重病症。3.唇生疱疹唇的某些部位生个小疮,如米粒或高粱米大小,聚集在一起,这叫唇部疱疹。疱疹的每个小疱里面,有一点黄色透明或浑浊而带血的液体,数天后结痂。疱疹周围的皮肤并不红肿,稍痒而不适,疼痛不明显,一般自行痊愈。在疱疹出现的同时可考虑患有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肺炎及麻疹。4.唇裂唇部裂开一个大缺口,系先天畸形,这叫唇裂,大都在口唇,有单侧,有双侧,轻的裂到唇四面,重的甚至裂到鼻孔。5.下唇内面有颗粒 下唇内面粘膜上有细小颗粒,呈半透明突起,这是蛔虫病的象征。6.唇翻上 唇向上翻,人中已满,那是脾阳已绝的征象。  7.下唇有肿块下唇红,唇外缘有凹凸不平的肿块,基底坚实,容易出血,其后表面破溃糜烂,有臭味,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唇癌。8.口唇歪斜 口唇歪斜,张口时特别明显,或与舌歪并见,也常见口角流涎不能自禁,这是面瘫或中风的征象。9.口张不闭 口张不闭合,两目瞪圆,双手舒展,呈惊恐的形象,那是大惊卒恐所致。张口呼吸,气之出入既短又频,即所谓短气,那是肺气衰和肺痿的征象。如果开口不闭,只见气呼出不见气吸入,出气多入气少,那是肺绝险恶征象。另外,口中生疮、癫痫、中风脱症、痉病也有口开不闭的现象。如果神志不清,口开作圆形,即所谓口如鱼,气出多而返少,也是非常险恶的,以前认为是死症。10.口闭不开口闭不开就是口噤,“噤”读音同禁。前面说的癫痫、痉病以及中风的闭症、妇人子痫,还有破伤风、急惊风等症,都可能出现口噤不开。此外风寒乘袭或热极神伤,也可因筋脉拘急而出现口噤不开。口噤不开与口张不闭都是病症严重的征象。但是单凭这么一个征象难以断定是什么病症,要与问诊合参。11.口撮 唇口收缩变窄变小,不能开口,叫做口撮,“撮”音搓。口撮多因肝风引起,每与抽搐、痉挛、角弓反张等一些严重的征象并见。如小儿脐风,即新生儿破伤风,就口撮不能吮乳,这也是一个险恶征象,有时由于痉痛后出现口撮的现象,这就未必是险恶征象。12.口唇颤动 口唇的颤动是有区别的。时开时闭,频频运动叫做动,动是不规则的,多由于烦躁,常在抽搐将发作或神志不清而昏迷未深的时候产生。颤动兼牙齿格格作响,往往与身体发抖并见,且较动为快,似有节奏。如因恶寒严重而引起,称为寒栗鼓颔.疟疾发作的时候,经常有这种情况。此外,通过望唇系带的小白点还可以诊断痔疮。方法是:让病人面对亮处,翻起他的上唇,观察唇内区口中与牙龈交界处的唇系带,如果那上面有几个小硬结或小白点,就是患痔疮的征象,其准确率达80%。人中诊第一节 人中诊的理论依据[日期:]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字体:&&]人中一词,首见于《内经》,如《灵枢·经脉篇》日:“大肠手阳明之脉……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人中位于鼻与唇之间正中凹沟部,在望诊中主候膀胱、子处。如《灵枢·五色篇》日:“面王(鼻)以下者,膀胱、子处也”。即提示人中主候男女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状况,而事实上人中有着更深远的作用,是候人体生命功能的重要处所,因此临床上用人中穴常有复苏之效。人中部位是经络交错,经气贯注的要地,如手阳明大肠经“交人中”,足阳明胃经也行人中部位。如“还出挟口,环唇”,足厥阴肝经“环唇内”,冲任二脉循行也与人中相近,而督脉经气则直贯人中。因此人中为人体经气汇聚之地,脏腑经络的疾病可以反映于人中。督脉为阳经之海,其气与肾通,故人中尤可反映阳气的存亡和肾气的盛衰。概括之,人中是反映肾、命门阳气的重要部位。第二节 人中色诊[日期:]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未知[字体:&&]人中反映肾气、命门的盛衰状况,因此对生机的盛衰存亡有着重要的预测意义。根据临床观察,人中宽直,色泽明润,沟道红活,说明肾气盛,命门火旺,阳气充足,并提示女性子宫、卵巢、外生殖器官发育良好;男性睾丸、外生殖器官发育正常。反之,人中窄短、色泽枯滞、沟道发黯者,说明肾气亏乏,命火偏衰,阳气不足,预示男女生殖系统有病。年轻人的人中部位,明润而光泽无杂色,年老或肾虚病人则暗淡无华;肾气衰亏,尤其命火衰微者更能出现黑色枯夭。命门火竭者,人中先黑。人中两旁候生殖系统及膀胱,临床所见,天癸气竭,冲任不足的人,人中处往往现黑褐色,或片状黑斑。肾虚不孕妇人,此处色泽偏晦滞和枯夭,或见色素沉着。孕妇人中处显得特别光泽明润,表示气血旺盛,母子安康。故人中部位色泽变化可作为早孕的诊断参考。若孕妇人中处见隐黄,可能发生胎漏下血,子死腹中。男子人中处色黑者,见腹痛牵及睾丸、或茎痛。此外,人中色黑,或有黑斑、黑块者,往往预兆肾阳虚,提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或脑垂体功能不足的阿狄森氏病、西蒙氏病、席汉氏病等肾虚疾患;人中色灰暗,常伴有畏寒、肢冷、溺清,女子宫寒不孕、子宫颈炎、附件炎、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病;男子阳痿、性欲减退、前列腺炎,睾丸炎等肾阳虚者;人中微赤者,为发痈之病;人中呈紫色或稍带黑色为伤食的表现;人中微青为寒病;人中赤黑相间伴有脐下忽胀大疼痛者,为胞中出血之候;人中见有赤颗小粟疮或常见黑斑,如烟煤晦暗者,为胃或前阴(生殖器)湿热糜烂、瘀血凝积作痛之象;人中暗绿者为胆囊炎、胆绞痛表现;人中自者,为不治之危候。从以上论述可见,观察人中色泽变化,对男、女科疾病确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第三节 人中形态与疾病[日期:]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未知[字体:&&]正常人的人中位居鼻与唇的中央直线上,形态端直,沟道深浅适中,上端稍窄,下宽呈梯形,说明子宫及生殖系统发育良好,月经、排卵、生殖功能正常。若临床所见人中形态发生改变,与正常形态相异,则提示男女生殖系统、子宫、卵巢、睾丸、阴茎均有疾患或发育不良。因此,人中形态对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人中形态变化有如下几型(见图4—1):图4—1人中形态图1.人中短浅型人中特短,沟道扁平,沟缘仍显或隐约可见,一般提示女子的子宫小(常为幼稚型子宫),发育差,多无内膜增生,宫颈短;男子的睾丸先天发育不良,或阴茎短小。此型人性欲较低,多有不育症。女性可有月经初潮迟,经量少;男子阳痿遗精,精液检查,精子成活率往往低于50% ,精子计数亦偏少。2.人中浅坦型沟道浅而平坦,沟缘不显(宽狭均有)。浅而窄的提示后天性子宫萎缩、质硬、活动较差,常表现经期紊乱,经量逐渐减少而致闭经;浅而宽的提示后天性子宫发育不良,或生殖机能低下,或子宫萎缩(多见老年妇女)。3.人中狭长型沟道狭窄细小,沟缘显著.或中段尤细,上下稍宽。提示宫体狭长,宫颈细窄。男性可见包皮过紧或过长;女性多出现痛经。临床所见,人中长度大于中指同身寸者,常见子宫下垂,沟深者常为子宫后位,浅者多为前倾,宽阔者为有子宫肌瘤。4.倒梨型人中上端宽,下端窄,似倒梨型,提示子宫前位或前屈,常有经行胀痛。5.双人中型沟道中间有凸起纵线、条索或结节,位置不定。提示可能为双子宫、双阴道横隔。6.人中隆起型沟道中有位置及形态不定的增生物,甚至引起沟形改变。提示情况较复杂,一般为宫颈糜烂;一侧增生或变形,则多有一侧腹痛或压痛或腰瘦以及月经不调等症。妇科检查多有附件炎或增厚、子宫肿瘤、息肉、囊肿等。7.人中起疹型沟道内可见散在疱疹或红点,提示女性有宫颈糜烂、附件炎、子宫癌;男性则可见前列腺炎、精索炎等。8.人中有瘀斑型沟道内可见晦暗的瘀斑,提示子宫内膜结核、附睾结核、精索静脉曲张等。9.人中偏斜型沟道或一侧沟缘向左或右偏斜(除外先天性、损伤性及神经鼻唇沟变形),提示宫体偏右或偏左(人中偏斜方向与子宫偏斜方向相反)。10.人中凹陷型沟道边缘可见凹陷圆窝,略呈鞍形。提示骨盆异常或狭窄,易发生难产。11.人中八字型上端甚窄,下端宽,呈八字型,提示子宫后倾,常表现经行腰疫,严重者可影响受孕,多见于矮胖之人。12.人中交叉型为多种异形人中复合出现,提示其表现与上述各型相同,同时可见多种人中形态所示疾病。人中形态的变异有的是先天的,如八字型、短浅型、双人中,有的是后天继发的,如沟道隆起型、起疹型。说明由于胎产经带或其它疾病导致妇女生殖系统的生理、病理改变,以及男性病症,均可引起人中形态的变异。由以上论述可见,观察人中形态变化对妇科疾患、男性病症确有一定诊断价值。面诊第一节 面诊的理论依据[日期:]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字体:&&]面部的变化与内脏的疾病息息相关,当内脏发生病变,即在面部有所反映。因面部为脏腑气血的外荣,又为经脉所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日:“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面部络脉丰富,气血充盛,加之面部皮肤薄嫩,故色泽变化易于显露于外。《望诊遵经·五色相应提纲》说:“尝考《内经》望法,以为五色形于外,五脏应于内,犹根本之与枝叶也。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有病必有色,内外相袭,如影随形,如鼓应桴”。故脏腑气血的盛衰,邪气对气血之扰乱,都会在面部有所反映。从面部的望诊,不仅能诊察出面部本身病变,而且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及邪气的深浅,推测病情的进退顺逆,确定其预后。因此,面诊在诊断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节 面部与脏腑对应分布[日期:]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字体:&&]面部反映整体各部位生理信息,使面部成为整体完整的缩影。面部的各部分属不同的脏腑,是面部望诊的基础。古今面部分属则有所不同。传统的面部脏腑是在《内经》有关脏象、气血、经络分布的理论基础上而形成的。现代面部各部分属,是在生物全息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它在面部呈现一个倒置内脏图形,亦就是整体内脏在面部的缩影。下面分两部分介绍。一、古代面部分属根据《灵枢·五色篇》的分法,把整个面部分为:鼻部称为明堂,眉间称为阙,额称庭(颜),颊侧称为藩,耳门称为蔽(见图2—1)。图中各部分与五脏相关位置是:庭为首面,阙上为咽喉;阙中(印堂)为肺;阙下(下极、山根)为心;下极之下(年寿)为肝,肝部左右为胆;肝下(准头)为脾;方上(脾两旁)为胃;中央(颧下)为大肠;挟大肠为肾;明堂(鼻端)以上为小肠,明堂以下为膀胱、子处(见图2—2)。此外《素问·刺热篇》把五脏与面部相关部位划分为:左颊为肝,右颊为肺,额为心,颏为肾,鼻为脾。二、现代面部脏腑分属现代面诊的脏腑对应分布,与古代面部脏腑对应分布全然不同,它如同一个倒置的人体内脏器官在面部的缩影。  如额头正中近发际处为子宫、膀胱;额中线两侧为输尿管;输尿管近子宫,膀胱处两侧为左右卵巢;额中部为小肠;额中两侧右为升结肠,左为降结肠;前额眉骨上为横结肠;两眼上下胞为左右肾;两眼之间(即山根处)为胰腺;鼻端为十二指肠;鼻端两侧为左右肾上腺;鼻头为胃;左颧处为脾;右颧处为肝1人中处为食道;鼻唇沟处为膈膜;口唇处为心脏;下唇下为甲状腺;下颏处为咽喉;两颊为左右肺;支气管位于唇角两侧至下颏(见图2—3)。图2—1明堂藩蔽图  图2—2面部色诊分属部位图第三节 面部色诊法[日期:]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字体:&&]面部色诊,主要是通过望诊来观察面部各部位的色泽变化,了解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面色是脏腑气血的外观,也是疾病变化的反映。正常人的面色微黄而带红润,略有光泽,称为“常色”。有病时,皮肤的光泽发生变化,称为“病色”。一、白色白色主虚、寒证、虫症。常见的面白色有如下几种:面部脏腑分布图1.膀胱、子宫 2.右卵巢 3.升结肠 4.输尿管 5.横结肠 6.右肾 7.胰腺 8.右肾上腺 9.肝 10.胃 11.右肺 12.食道 13.右支气管 14.甲状腺 15.咽喉 16.左卵巢 17.小肠 18.降结肠 19.左肾 20.十二指肠      21.左肾上腺 22.脾 23.膈膜 24.左肺 25.心脏 26.左支气管(一)面色鱿白,虚浮多属阳虚,可见于慢性肾炎、哮喘、甲状腺功能减退。(二)面色淡白无华多属血虚,见于贫血病人。(三)面色苍白多见于急性病的阳气暴脱。如大出血、休克引起的血容量急剧下降,以及剧烈的疼痛。(四)面色灰白多见于铅中毒、肠内寄生虫病(面部灰白兼见白点或白斑)。此外,若白色见于两眉之间,是肺脏有病;肝病见白色为难治之病。二、面赤面赤主虚热、实热、血瘀。高血压面部红亮;结核病两颧部呈现绯红色;红斑狼疮面颊出现蝶型红斑;心脏有病两颐(两颊及腮)呈赤色;煤气中毒时,面部也泛出樱桃红色;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热,常见面部通红并伴有口渴,甚至出现抽搐。三、面青色面青色主寒、痛、瘀血、惊风。临床常见面部青色变化,有如下几种:(一)面色青白多见于阴寒内盛,气血凝滞。常见风寒头痛或里寒腹痛。(二)面色发青以鼻柱、眉间、口唇为甚,在小儿高热时为惊风之兆。(三)面色青紫多见于周围循环衰竭、心力衰竭、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缺氧及某些内脏剧痛疾病,如心绞痛和胆绞痛等。四、面黄色面黄色主湿、主脾虚。临床常见面部黄色变化,有如下几种:(一)黄色鲜明色如金色属湿热,为阳黄。多见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及中毒性肝炎。(二)黄色晦暗色黄如土少光泽,属寒湿,为阴黄。多见于肝硬变、肝癌、胰头癌等。(三)面色淡黄干枯或虚肿同时见口唇苍白,但巩膜不黄,称为“萎黄”,是脾胃气虚之象,也是黄肿病的见证。多由于失血或大病之后气血亏耗,或寄生虫病等原因所致。五、面黑色面黑色主寒、痛、瘀血、水饮,肾虚。临床常见面部黑色变化,有如下几种:(一)面色黧黑多为长期慢性疾病,肾精亏损。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肾功能衰竭等。(二)面色青黑多见于寒凝瘀阻、剧烈疼痛。(三)紫黑、灰黑常见于瘸瘕积聚、心肺瘀滞,如肝硬变、肝癌、慢性心肺功能不全等。综上所述,根据面部色泽望诊,可以很快了解疾病的性质.及部位。如面色现隐黑的多为神色外现,隐黄的系脾色外露,色青主肝病,色白为肺虚,色赤为心火等。尤为可贵的是,通过分部位望诊可进一步确定病位,如颐黑多为肾病,眦青为肝病,颧赤为心病,鼻黄为脾病,印堂咣白为肺病。因此,色诊在疾病定性、定位方面有很大意义。医者可根据面诊图,再通过色泽变化来确定内脏疾病。第四节 现代面诊法[日期:]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未知[字体:&&]现代面诊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结合生物全息论发展起来的。因此在面部相应脏器分布、诊察方法上与传统中医面诊有所不同。身体的异常变化,可能发生在面部变化出现之前或之后。检查面部,可发现有骨的形状、肌肉紧张度、弹性、收缩力的变化,还可有肿胀、皱纹、结痂、缺陷、面部皮肤颜色改变及充血、疼痛等。如欲知哪一脏器有病,只要看一下面部(见图2—3)所表示的部位,有无上述异常变化,如有,即表明其对应脏器有疾病。一般判断如下:1.如果在面部出现皱纹、斑点和皮色改变,表明所在部位的相应脏器功能失调。2.如面部出现小疙瘩、充血、肿胀,表明所在部位的相应脏器遭受病菌感染,侵入血液。3.黑眼圈,表明肾脏、卵巢或膀胱有病。4.巩膜黄染表明肝脏有病。现代面诊方法简便易掌握,而且诊断准确率亦较高,是现代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手段。第五节 现代面诊研究[日期:]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未知[字体:&&]由于面诊在中医诊断疾病上有很重要的价值,不仅已引起许多现代中医学者的重视,且对面诊又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成果,对临床诊断、治疗疾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面部蟹爪纹分布与疾病根据临床观察,蟹爪纹在面部分布与主病有一定规律。心病以颞区布纹为主;肝病、肝肾同病以鼻、颊区为主;肺病以颧区为主;肾病以颊区为主;脾病缺乏特异性。经对肺癌、阻塞性肺气肿、冠心病、脑血管意外、高血压等观察,发现面部蟹爪纹的分布和深浅对诊断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二、面部色诊与危重病面部色诊不仅对慢性病有诊断价值,而且对危重病也有诊断意义。如心衰病人面色黧黑,凡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闭锁不全者面色萎黄,双颧微红;肝硬变和肝癌病人面色甚黑或黑如炲;慢性肾炎尿毒症病人面色黯黑萎黄。总之,色深沉、重晦暗,主内病、重病、久病;色浅光泽明显主外病、轻病、新病;介于枯晦与明润之间者,其病不甚;若病色如云之飞,则病将愈;如搏聚凝滞一团,则病进而难治。三、胃胆疾病与色诊据临床观察证明,胃下垂患者年寿部多呈青褐色,形如豆状,色素的深浅与病程长短有关,其色浅者是新病,其色深者为久病。胆囊炎患者鼻翼两侧呈浅黄色或深绿色,豆样,呈椭圆形。四、小儿疾病与色诊临床因小儿脉来疾速,难以凭其诊断疾病,故以察色为主。如面赤多眵,眼泪汪为麻疹之前驱症状;面青主惊风;面白为中气不足,多主泄泻吐利;面黄为脾虚久伤或湿热内蕴等。此外,在小儿急腹症时,面呈灰色;重症白喉患儿呈蜡样苍白。头诊第一节 头诊的理论依据[日期:]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字体:&&]头居人体的最高位,为五体之尊,百骸之长,它是人体非常重要的部分。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凡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都与头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其中手足三阳经脉直接循行于头部,主一身之阳的督脉亦达巅顶,脏腑清阳之气循经脉上于头注入五官诸窍,故头为:“诸阳之会”。头藏脑髓,髓为肾精所化,为肾所主。王清任指出:“灵机记忆在脑不在心”。把思维归于脑的功能。有元神之府之称,为精、神、思的府舍。这都说明头的重要性。因此,诊察头部不仅能了解头部局部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通过诊察头部,探知与其相关脏腑的疾病。第二节 头部望诊法[日期:]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字体:&&]头部望诊,是医生通过眼睛来观察头颅外部形态及动态,来判断疾病的方法。这种诊法,虽在儿科较为常用,但对成人来讲,观察头颅变化,也能反映出人体内在的疾病,以及人体健康状况。一、望形态正常情况下,头为椭圆形。成人除头后的枕骨粗隆及耳后乳突凸起为正常外,其它如有凸起为实,有凹陷为虚。(一)小儿头颅形态与疾病小儿在出生后或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先天发育不良及某些疾病的影响,均可导致小儿头颅形态发生变化。因此,在儿科疾病中诊察头颅形态十分重要。1.小儿头颅过大:为先天性脑积水。2.小儿颅过小:为肾精不足,先天发育不良。3.方颅畸形:多见于佝偻病,亦属肾气不足。头顶圆及方者,提示脑髓充足,发育良好。而头尖者为大脑发育不良,头顶有凸起或有凹陷,都象征大脑发育异常。(二)头颅形态、面色与疾病预测据中国古代文献记载,颅面形态可以推测人的气质及寿夭。如《内经》认为:小头、长面、青色之人属于木型人,气质有才多疑,劳心少力,能春夏不能秋冬。面形尖而色赤之人,属火型人,精力充沛,气质外向,思维敏捷,性急,不寿暴死。圆面大头者,属土型人,稳重,敦厚,勤恳实干。而方面白色者,属金型之人,气质内向,精明沉着,善为官吏,能秋冬不能春夏。面不平色黑,大头者,为水型之人,藏而不露,性格奸狡,能秋冬不能春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从以上论述来看,木型人,聪明有才华,好用心机,肝胆主之,故易患肝胆疾病,无病亦有时感肝经不适,如巅顶似有压物感,左胁易痛,这种人对时令的适应能耐受春夏,而在秋冬季节时易感受病邪的侵袭,多于秋冬发生疾病。火型之人,讲求实效,对事物认识很深刻,有气魄,轻财,但少信用,多忧虑,性情急躁,不能享长寿,多急性心脏病暴死。对时令的适应,能耐受春夏的温暖,不能耐受秋冬的寒冷,秋冬季易感受外邪发生疾病。土型之人,待人诚恳而忠厚,宽心不计较,做事取信于人。人喜安静,不急躁,好帮人,不争逐权势,善于团结人。但是,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能力稍迟钝而不敏感。因土属中央戊己,故易患脾胃和风湿性疾病。对时令的适应,能耐受秋冬,不能耐受春夏。春夏季感受外邪就容易生病。金型之人,行动轻快,性急,其人清廉,洁身自好,不动则静,动时则猛悍异常。此种人易患肺部疾病。对时令的适应,能耐受秋冬,不能耐受春夏,春夏季感受外邪易患病。水型之人,多谋善虑,勇于创新,性稳而坚之,对人的态度既不恭敬也不畏惧,善于欺诈。此型人易患肾和膀胱疾病。对时令的适应,能耐受秋冬,不能耐受春夏,若春夏感受外邪易发生疾病。以上论述可见,不同的头部形态,则标志人的不同性格,对自然界的适应程度,以及可能发生疾病的预后情况,这些都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近年来日本学者在中医学理论基础上,对头形特征与疾病的预测研究比较深入。他们把头面部分为三个区域,即眉以上为上亭,显示脑的部位;眉与鼻孔之间为中亭,显示呼吸部位;鼻孔以下为下亭,显示消化部位。因此,根据不同的头形特征归纳为:呼吸型、消化型,肌肉型、脑型。1.呼吸型:面呈两头小中间宽,面颊骨突出,下巴呈钝角,两眼瞳孔间隔窄(见图1—1)此型人呼吸能力较强,由于体壮积热,易患咽峡炎、咽痛、气管炎等咽部及肺部疾病。2.消化型:头面呈上小下大的正梯型,此型又称“中风型”,其头下部肌肉柔软膨胀,嘴大,唇厚(见图1—2)。此型人消化力较强。由于消化力强,常因过食而易患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及胆囊疾病。3.肌肉型:头面呈长方型上下一致,面部各部位匀称(见图1—3)。此型人运动力较强,由于肌肉型者体强过劳,易患关节、肌肉各部位的疼痛,以及关节炎等运动疾病。图1—1呼吸型头面图     图1—2消化型头面图图1—3肌肉型头面图      图1—4脑型头面图4.脑型:头面呈上大下小的倒梯型,头盖骨大,前额宽.下巴尖细(见图1—4)。此型人智力较为发达。脑型人因自恃智强而过用,故易患神经衰弱、失眠、头痛、精神病等。二、望动态(一)仰头不下头后仰,颈不能直立,也不能低头俯下,眼睛上吊。常见于破伤风、小儿惊风等。(二)垂头不举头垂下,抬起困难。多见于气血虚弱很严重的病人(除外颈项受伤者)。(三)头偏向一侧头侧视型(好像总是向左或向右看一样)。多见于疼痛肿胀等。(四)头摇不止如患者有不由自主的一些摇头动作,多由肝风内动所致,如老年性震颤病。第三节 头部触诊法[日期:]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字体:&&]头颅的触诊法,是医生用手触摸病人的头部,以检查囟门闭合情况,以及百会穴部位的变化,用以判断相应的脏腑疾病。一、囟门触诊法囟门属肾,肾主骨髓而藏精,乃人生之根本,故囟门主要候肾。小儿门及骨缝闭合的迟早及其异常情况,对肾气的盛衰,胎儿禀赋的厚薄,大脑发育状况,皆有一定的预测意义。(一)囟门高突触摸小儿头顶部,其囟门隆起高突,称为“囟填”。多属实热证,多因外感时邪,火毒上攻所致。如急慢惊风、暑温、邪毒蕴盛。(--)囟门迟闭触摸小儿头顶部,其囟门应合而未闭合,称“解颅”。多为肾气不足,先天发育不良。(三)囟门早闭触摸小儿头顶部,其囟门早闭,头顶又尖又小,前额窄,智力迟钝,为先天不足。(四)囟门下陷触摸小儿头顶部,其囟门下陷,伴见眼眶凹陷,皮肤干燥缺乏弹性,常见幼儿泄泻伤阴失液。此外,囟门冷为阳虚预兆,囟门虚软为体虚及癫痫先兆;囟门青筋为寒;囟门肿起有惊风可能。二、百会穴触诊法百会穴为督脉上的要穴,位于两耳尖的头顶正中线上,为诸阳之会(见图1—5)。此穴常用于针刺治疗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用手探摸此穴软硬程度可判断风、气、痰,如阳虚阴盛、阴毒症、痰饮症等。百会穴一般分为以下五种类型:(一)紧束型手指推移,按压不动,主气、血、水之症,属实。如肝阳上亢、高血压、眩晕(美尼尔氏征)等。(二)圆墩型穴位下如圆墩状充盈,主气分或水分郁滞,如神经性头痛、咳喘等。(三)筋豆型穴位可摸到条索状或小豆状物。主血瘀、痰浊,如妇科病、肿瘤等。(四)软胖型穴位皮肤下虚软、膨胀、松弛感。主气血虚弱、水湿诸疾。(五)弛缓型穴位部皮肤松弛,无弹性,主虚。如小儿发育不良,慢性疾病。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胸外按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