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中药用什么火有些什么讲究?

查看: 9077|回复: 12
中药黄芪煮水保健有讲究
注册更精彩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 & 黄芪,又名绵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
& & 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1]
& & 由于长期大量采挖,近几年来野生黄芪的数量急剧减少,有趋于绝灭的危险。为此确定该植物为渐危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 & 黄芪,羽状复叶,有13-27片小叶,长5-10厘米;叶柄长0.5-1厘米;托叶离生,卵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10毫米,下面被白色柔毛或近无毛;
& & 小叶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7-30毫米,宽3-12毫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具小尖头或不明显,基部圆形,上面绿色,近无毛,下面被伏贴白色柔毛。总状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
& & 总花梗与叶近等长或较长,至果期显著伸长;苞片线状披针形,长2-5毫米,背面被白色柔毛;花梗长3-4毫米,连同花序轴稍密被棕色或黑色柔毛;小苞片2;
& & 花萼钟状,长5-7毫米,外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有时萼筒近于无毛,仅萼齿有毛,萼齿短,三角形至钻形,长仅为萼筒的1/4-1/5;
& & 花冠黄色或淡黄色,旗瓣倒卵形,长12-20毫米,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较旗瓣稍短,瓣片长圆形,基部具短耳,瓣柄较瓣片长约1.5倍,龙骨瓣与翼瓣近等长,瓣片半卵形,瓣柄较瓣片稍长;
& & 子房有柄,被细柔毛。荚果薄膜质,稍膨胀,半椭圆形,长20-30毫米,宽8-12毫米,顶端具刺尖,两面被白色或黑色细短柔毛,果颈超出萼外;种子3-8颗。花期6-8月,果期7-9月。
& & 黄芪味甘,可补气补血。普通人将其煮水来饮用,的确能达到增强免疫力、补脾肺之气、增强体质的养生效果。不过,中医强调,黄芪是可以泡水喝的,但一定要刚烧的开水,那样才能够泡出药味。但即使这样,最多也只能析出十分之三四的药效,有点浪费药材,建议黄芪以煎煮为主效果更佳。
& & 此外,黄芪水也不是谁喝都好的,也要分体质。通常肾阴虚者不宜服用,如果你发现自己舌苔发红,手脚心都发热,五心烦热,口干舌燥,容易心烦,这些都是阴虚的症状,这种体质的人是不适宜喝黄芪水的。湿热体质的人也最好不要饮用黄芪水,如果要服用,最好与清热的东西来搭配,如黄连、黄芩等。
& & 黄芪分生黄芪、炙黄芪,相比之下,炙黄芪的补气升阳效果更好。使用黄芪进补,一般要由少逐渐增加,边服边观察有无上火的表现或身上原有疾病有无加重,一旦有则应停用或配药才能继续服用。如果乏力、多汗或气喘等症状减轻,精神和体力改善而又无上述副作用,可增加用量。一般来说,每次用5克~10克煮水即可。
& & 黄芪相关阅读&&
& & 生长环境:性喜凉爽,耐寒耐旱,怕热怕涝,适宜在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的沙壤土种植。强盐碱地不宜种植。根垂直生长可达1米以上,俗称“鞭竿芪”。土壤粘重根生长缓慢带畸形;土层薄,根多横生,分支多,呈“鸡爪形”,质量差。忌连作,不宜与马铃薯、胡麻轮作。种子硬实率可达30%-60%,直播当年只生长茎叶而不开花,第二年才开花结实并能产籽。
& & 地理分布:产中国东北、华北及西北。生于林缘、灌丛或疏林下,亦见于山坡草地或草甸中,中国各地多有栽培,为常用中药材之一。原苏联亦有分布。
& & 主要品类
& & 黄耆(原变种)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var. membranaceus
& & 蒙古黄耆(变种)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var. mongholicus (Bunge) P. K. Hsiao
& & 淡紫花黄耆(变型)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f. purpurinus (Y. C. Ho) Y. C. Ho
& & 药用价值
& & 中药疗效
& &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 &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 & 3、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黄芪汤。
& & 4、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 & 5、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 & 6、疮疡溃破: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洗,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 & 7、肺气虚证:咳喘日久,气短神疲,痰雍于肺无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温肺定喘,健肺气之品。脾生痰,肺储痰,所以健太阴以祛痰,黄芪补气所以尤善治气虚。
& & 8、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 & 性味归经
& & 性味:甘,微温。& & 归经:归肺、脾、肝、肾经。
& & 药材选方
& & 1、玉屏风散& & 2、防己黄芪汤& & 3、黄芪桂枝五物汤& & 4、补中益气汤
& & 临床应用
& & 1、高血压病& & 2、缺血性心脏病& & 3、急性肾小球肾炎&&4、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
& & 5、银屑病& & 6、糖尿病& & 7、慢性鼻炎& & 8、骨质疏松
& & 配伍禁忌
& & 黄耆-原植物
& & 1、《本草经集注》:“恶龟甲。”
& & 2、《药对》:“恶龟甲、白鲜皮。”
& & 3、《医学入门·本草》:“苍黑气盛者禁用,表实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畏防风。”
& & 4、《本草经疏》:“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问,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
& & 5、《药品化义》:“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戒之。至於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
& & 6、《本草新编》:“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
& & 7、《本草汇纂》:“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
& & 食疗功效
& & 黄芪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品,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同琼珍灵芝煎汤或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 &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
& & 食疗组方
& & 1、黄芪建中汤
& & 2、黄芪补肺饮
& & 3、黄芪桂枝五物汤
& & 4、当归黄芪乌鸡汤
& & 5、参芪大枣粥
& & 6、黄芪山地粥
& & 种植方法
& & 栽培方法
& & 1、选地:山区、半山区选地势向阳,土层深厚、土质肥活的沙壤土域或棕色森林土。平地选地势较高、渗水力强、地下水位低的沙壤土或积土,忌白浆土、盐碱土、粘壤土及积水草甸土。
& & 2、整地:深耕并施厩肥或堆肥每亩2500公斤,过磷酸钙25--30公斤。耕细后做畦,宽120厘米,高30厘米。
& & 3、繁殖:黄芪用种子繁殖。
& & 田间管理
& & 松土除草:人工除草同大田作物。还可使用除草剂,即在播种时或播种后施用氟乐灵每亩150克,或施用拉索每亩200克。
& & 追肥:5月上旬追硫酸铵,每亩5公斤--15公斤,6月上旬追尿素,每亩7--10公斤,7月上旬追过磷酸钙,每亩50公斤,厩肥2000公斤。
& & 打尖:7月下晚打尖,减少营养消耗。
& & 排灌:雨季注意排水。天旱时,苗期、返青期适当灌水。熬中药的时间是越长越好吗
时间: 08:48:12
健康咨询描述:
老是腰疼,例假过少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已经开了中药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不知熬中药时泡以及熬的时间多久才是最好药效的
其他类似问题
20个回答16个回答11个回答9个回答13个回答
医生回复区
擅长: 内科疾病,呼吸消化,心脑血管,高血压,糖尿病,风湿
帮助网友:2506称赞:82
病情分析:根据你所说的情况腰疼,经量过少这种现象还是由于肾虚导致的指导意见: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补肾,养血的药物调理,一般熬药前浸泡两个小时左右,熬开后文火煎煮30分钟即可滤出,再熬第二遍即可,服用时将两次所熬药液兑入一块,,早晚两次分服,服药期间注意不食用辛辣和生冷的食物
擅长: 头痛,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软组织劳损。
帮助网友:10615称赞:858
病情分析:你好,这个并不是越久越好的,一般的中药只要武火烧开了,文火再煎30分钟即可,如果是治疗感冒的中药时间还要再短。指导意见:个别有毒的中药要先煎需要长些时间,所以还是根据具体药物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帮助网友:1199称赞:10
病情分析:中药是有一定药理的,当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过犹不及,太长时间,反而会把药毁掉指导意见: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其他类似问题
10个回答11个回答7个回答1个回答10个回答
参考价格:8
参考价格:10
参考价格:19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 盗汗,口干咽痛,耳...
参考价格:¥8
本品用于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 潮热盗汗,口干...
参考价格:¥10
如何收藏问题?
方法一:同时按住Ctrl键和D键收藏问题。
方法二:点击浏览器上的收藏按钮收藏问题。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夏季代煎中药保存有讲究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中药时会选择方便的代煎服务。煎药机煎煮一次性完成,省去了自己每日煎煮的麻烦。真空密封的代煎汤药,携带服用都比较方便。但是,中药从稳定的固体状态变成了不稳定的液体状态,保存就有讲究了,特别是随着盛夏季节的来临,需要代煎的朋友一定要注意保存问题。
  一般情况下中医师会开7天剂量的汤药,慢性病的话会延长至14天。在室温25℃的情况下,常规代煎汤药保存不宜超过7天,在冰箱0-5℃冷藏情况下,一般代煎汤药不宜超过14天,而盛夏季节保存时间要相应缩短。另外不同成分汤药在同样条件下,变质的程度和时间也不同。若药液含全蝎、蜈蚣等动物类中药,或者是熟地、黄精、红枣等糖分含量较高的中药,保存时间会不同程度缩短,更容易变质。此外,代煎汤药病人若选择自取,在拿回家冷藏前常有半天到一天的室温保存,夏季会加速药液的变质,更需引起重视。
  所以,为了保证疗效和安全,我们建议患者,及时领取代煎汤药,并将密封包装的汤药冷却后及时存放至0-5℃冰箱冷藏室保存。夏季应尽量减少单次的煎煮帖数,以不超过7帖为宜;慢性病患者服用汤药也不要贪图方便,一次煎煮过多。若发现药袋鼓起或药液变味有气泡等异常则属变质,不可服用。代煎汤药从冰箱取出后建议加热煮沸后再服用。
  现在,浙江医院中药房推出的代煎中药邮政代送服务,严格执行代煎中药配送标准化规程,全程GPS监控等措施实现代煎中药速递保时保质的目标,代送服务不仅省却了第二次跑医院的麻烦,也较好地解决了代煎中药从煎煮完毕到服用者接收这段时间的保存问题。
浙江医院中药房 王钱
您是第位访问该网站的用户中药用法有4大讲究 自己煎药该注意啥
环球网-生命时报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赖中药的疗效,去药店买药也总会被推荐中成药。但中药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合理可以防治疾病,反之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今天,我们就借着《健康加油站》的机会,为大家讲解中药怎么吃才最有效、最正规。
  中药用法讲究多
  中药不像西药,只需分时、分量,它在煎煮方法、服法、用量、服用时间、服用温度等方面都有讲究。
  首先,服用中药有温度要求。中医将外感风寒、寒邪犯胃引起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归入寒证,要热服药汁,才能达到趋赶风寒、健脾温中的目的。而用寒凉药治热性病证,如肺炎、支气管炎、风热感冒等疾病出现的口干、舌红、便秘等,宜凉服或冷服。对于一般的汤剂,如滋补类中药,温服即可。
  其次,服药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性来定。一般情况下,补药宜饭前服,驱虫药与泻下药宜在空腹时服,对胃肠刺激性的药物及其他一般性的药物宜在饭后服,宁神安眠的药宜在睡前服。
  再次,内服丸剂、散剂均可用温开水吞服,加酒是为其升提宣通,用淡盐水送服是为了引药入肾。当然,中药的服法还有一些更为具体的要求,那就需要听从医生的嘱咐了。
  最后,要注意服药后的护理。例如服发汗药后即需安卧,服辛温发表药宜盖被,而服辛凉发表药则不宜捂被。凡服发汗药者,只宜取得通体微汗,不可令人大汗淋漓,以防发汗太多而虚脱(尤其老年人)。若发现服药后不出汗,可加服些热开水或热稀粥,以助药力。服发汗药后,不可即食酸味食物及冷饮。
  自己煎药注意啥
  自己回家煎药,许多人往往束手无策。在此给大家提几点注意事项。
  1.中药不能洗。有的患者觉得买来的中药有点脏,喜欢回家先洗一下再煮。中药饮片的来源广泛,最主要的就是植物药,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几类。此外还有矿物质药、贝壳类药和动物药。这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经过了炮制工序,因此只要药剂师根据处方调配好了,患者回家直接煎煮就可以了,完全不需要冲洗。另外,有的患者打开包后觉得有些可能是脏东西,就挑出来,这样可能也把有效成分给剔除了。
  2.反复煎要加热水。煎第一次前,通常要用凉水浸泡,然后直接煎就可以了。但建议第二煎的时候最好用温水或者热水。
  3.最好用砂锅。按照传统,我们一般推荐用砂锅来煎药。不建议用铁锅、铝锅,因为其中含有一些金属元素,对药效会有影响。
  4.火候要掌握。一般煎药都是用大火烧开后调成小火,然后再用文火熬。但解表药(有风寒解表药和风热解表药,一般用于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等)需要武火直接煮开,然后再煎煮10~20分钟,随后把药汁滗出来,再加水煎第二煎。第二煎也要用武火煎煮,煮沸后保持5~10分钟。
  常见中药也不可随意用
  不少人家中会有亲友送的名贵中药,比如人参、鹿茸;有人会买金银花等常见药材代茶饮;还有人会买一些中成药回来吃。这三种情况往往都不经过中医师辨证,容易产生误区,在此我给大家归类提醒一下。
  一些名贵的药材总是让人束手无策,例如整块的西洋参质地很硬,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吃。其实可以用纱布包好,用刀背在案板上打碎,煎煮汤汁服用或泡水服用,也可去药店用铜锤粉碎后装胶囊服用。每次服用3~5克即可。需要提醒的是,一定要分清西洋参和人参。人参是大补元气的,性温,西洋参是补气养阴的,性干寒。服用前最好请中医师辨明体质。还有就是鹿茸。鹿茸是补阳的药,常见的用法是泡酒喝,可以充分发挥药效。不喝酒的人可以先用水泡上三五个小时,然后放在锅里炖。
  一些常见的中成药,使用时也要多加小心。例如,牛黄解毒丸或牛黄解毒片是老百姓家里的常备药,多用于上火,如嗓子疼、嘴角起泡、大便干燥等。牛黄解毒丸里含有雄黄,也就是硫化砷,这种物质使用不当或长期使用,的确可能导致危害。所以,建议这种药应对症吃,不要长期服用。像长期便秘患者,不要寄托于这一种药,应该及时就医。一些含有朱砂的中成药,比如复方芦荟胶囊、朱砂安神丸等,其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在人体内蓄积可以引起中毒,也不适宜长期或大量吃。
  最后,还有一些特殊人群,用一些常见中药时也要格外当心。例如,麻黄能让周围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服用此类药物,最好咨询医生;杞菊地黄丸是从六味地黄丸演变过来的一个方子,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了枸杞子和菊花,所以既补肾又补肝,有滋补肝肾又明目的作用。长期吃相对比较安全,但是脾胃不好或者经常腹泻的患者,使用时还是稍微注意。▲
  (本讲座由张杰整理)
责编:李芬
环球时报系产品
用手机继续阅读煎中药的用水讲究 不可不知
  [导语]煎中药的水,历来都很讲究。不像现在,不论煎何种中药,均是—罐自来水煎而服用,疗效便打了折扣。那么,过去煎中药常用的水有哪些呢?
  雨水指立春时的雨水,咸平无毒,禀升发之气,宜煎发散及补益类药物。
  露水指秋露频繁时收集的水,宜煎祛暑、润肺类药物。
  雪水其性大寒,宜煎煮治疗天行时气瘟热、癫狂等疾病的药物。
  潦水降注雨水谓之潦,空中所接称潦水。可煎调、祛湿热类药物。.
  井水多用以煎熬治热痢、反胃、消渴等药物及补阴、退虚火的药物。液雨立冬后十日谓入液,至小雪为出液,在这段时间里收集的雨水叫“液雨”,宜煎杀虫、消积类药物。
  温汤指温泉水,多配合中药,外洗疥癣、皮炎、、半身不遂等疾病。
  阴阳水即生水、开水各半和匀,用以煎煮调中、消食、涌吐之类药物。
  东流水即江河溪流水,用以煎熬调治病后虚弱、、劳后阴虚等疾病类药物。
  逆流水即江河中洄澜之水,其性逆而倒上,可用以煎煮中风、卒厥、、疟疾等病的药物。以上的东流水、逆流水,古人无非是取其流水不腐、新鲜、干净之特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熬好的中药用什么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