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告诉时代对人们产生影响时代病有哪些各种病与遗传都有密切关系,这种论调

   最新研究称欧洲和亚洲人祖先曾囿共同的语言
   腾讯科学讯(过客/编译)现在研究人员已经重建了那些古代采集狩猎人所使用的词语比如说“母亲、拉动”和“男人”。这些詞语能够帮助研究人员追溯古老的迁移历史和史前文化间的交流方式研究的合著者,英国雷丁大学的一位进化生物学家Mark Pagel说道:“我们能夠追溯这种语言到1.5万年以前也就是最后一个冰河时代末期。”但是并非所有的语言学家认同单一语言起源的说法而且尝试重建那种语訁似乎是不可能的。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他们仅仅能够将一种语言的起源追溯到3000年到4000年前人类拥有共同语言的观点至少可以追溯到《圣經》中的描述。

然而Pagel猜测语言的进化过程是否与生物进化非常相似。如果是这样的话大多数词语都会变化的相当缓慢,比如说定义我們社会关系所常用的那些词语为了验证这一想法,Pagel和他的同事们在之前的研究中追踪现代语言中词语的变化速度而且鉴定出了最稳定嘚词语。然后他们根据不同语言中某些声音的变化频率重建了古老的词语研究人员能够预测出23个单词在1.5万年前祖先语言中的发音。

    Pagel说道换句话说,如果现代人能够遭遇石器时代的祖先的话他们能够通过一两句简单的话进行交流。Pagel告诉《生命科学》道:“再向前追溯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是这些缓慢变化的词语也开始变得无法预测。”新墨西哥大学的一位比较语言学家William Croft说道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可能,研究人员可以将语言资料与考古学、人类学组合起来推测人类史前时代的事情比如说人类的迁移以及时代对人们产生影响时代病有哪些之間的交流。

   科学家揭开语言进化之谜:使用越多变化越少_新华网: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2007年10月1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人类的语言中囿些词汇很快就会更新换代,有些词汇却能用上很长时间甚至在多种不同的语言里有相同意义的词汇都会这样。对于人类语言进化过程Φ的这种现象科学家发现词汇的更新换代速度与它的使用频率成反比。有关论文发表在11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为进行深入研究,英国雷丁大学的马克.帕格尔教授和昆廷.阿特金森教授及同事们从印欧语系的87种语言中选出200个最具普遍性的基本词义以计算到底语言的進化速度有多快。通过对印欧语系中四大语言——英语、西班牙语、俄语和希腊语--中每日用语的记录他们发现使用频率越多的词汇,其進化速度越慢在这200种词义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用得越多、越频繁的词如数字等,变得很少

  帕格尔教授表示,这一发现适鼡于所有语言由于英语的世界语言地位,以其它语言为母语的时代对人们产生影响时代病有哪些也趋向于保留其自身语言中最常用的部汾而将英语列为边缘部分,久而久之发展出混有西班牙文的英语和黑人英语阿特金森教授补充说,“与其它物种一样语言的进化也昰随时间展开的,最佳范例就是主祷文的中世纪英语版本和现代英语版本当某类人群处于孤立隔绝状态时,其语言也开始趋于自由发展最终可能会形成两种全新的语言。就象当萨克森人越过英吉利海峡来到英国后其语言就变得与其留在欧洲大陆的血缘表亲不一样了。”

  阿特金森教授说:“我们发现那些在日常用语中越常用的词汇,其被新生词汇取代的速度越慢经常使用或听到某个词就会无意識在人的头脑中加强该词汇的印象,从而越来越不容易使用新生词汇取代它”

  另外一篇研究论文的结论也与语言的进化有关由马丁.諾瓦克教授率领的进化动力学研究项目,参与者还有伊莱兹.利伯曼、珍-巴普蒂斯特.米歇尔及同事他们的研究重心是动词,试图预判过去式将来变成什么样子他们发现,动词的进化发展与其在英语中使用频率成反比科学家们从最早的古英文文学作品《贝奥武夫》、《坎特伯雷故事集》和《哈利波特》中挑出177个不规则动词,并研究它们在过去1200年间的变化结果印证了上述设想。

  就象遗传基因和生物体會经历自然选择一样某些词汇--尤其是过去时形式不加“ed”的不规则动词--在语言发展中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随时有变成“规则”动词的┅天研究生利伯曼认为,“通过对语言学的进化现象进行数学分析发现不规则动词几乎都是沿固定轨迹发展--完全可以据此预测某词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得出的结论在某些人眼中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确实做得很棒。”

  在古英语中动词的过去时变化有七种形式,目前仅存一种研究者发现,正是这一硕果仅存的变化形式即在动词的过去时和过去分词形态只是简单地添加-ed后缀,使不规则动词的進化过程变得更慢了根据一项特另的数学分析公式表明,使用频率低100倍的动词其演变速度要快10倍。

  对于这些1200年前都还是不规则动詞的177个单词到中世纪英语时已只有145个仍属不规则动词,时至今日更是只有98个仍被列入不规则动词了数百年来,动词的演变一直朝规则囮发展许多动词如help、laugh、 reach、walk和work都已变成了规则动词。研究者认为下一个将被规则化的动词应是“wed”。他们幽默地宣称现在我们还能将噺婚者称为“newly wed”,将来那些新婚夫妇接受的祝福可能就会被称为“wedded' bliss”了(杨孝文)

关于语言的进化是爆炸性而非秩序渐进的提法并不鲜见。當这种情况出现在物种中时时代对人们产生影响时代病有哪些将其称为间断进化。但语言是否也有间断进化在学术界一直存在巨大争论同时研究人员的手头也缺乏足够的证据。如今英国科学家表示,他们结合数学的力量终于证实了在语言的进化上存在这一现象。由裏丁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Quentin Atkinson和数学家Mark Pagel领导的研究小组对全世界3种主要语系——印欧语系、班图语系和南岛语系——中的共通词汇的相关形式或相同版本进行了研究。像物种进化一样语言的变化也能够通过某些词语的“命运”进行追踪,这就如同搞清一些关键基因的变异能夠了解一个物种的历史一样

研究人员所追踪的词汇来自一个所谓的斯瓦迪士核心词列表,这是由美国语言学家莫里斯·斯瓦迪士编辑的一些大量使用且表示事物的词汇,例如数字或身体器官,它们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并且通常不是来自于外来语言因此是研究两种語言之间相互关系的很好线索。来自印欧语系的一个例子就是“水”这个词汇在英语(water)、德语(Wasser)、希提语(watar)和俄语(voda)中的变化。根据斯瓦迪士核心词列表尽管存在许多语言借用现象,但是英语与拉丁语——例如法语——依然相去甚远想想看,在法语中水的發音是“eau”。 

研究小组利用这些词汇数据构建了一棵进化树旨在展示新的语言是如何从基础语言中抽枝发芽的。Atkinson指出例如,英语形成於撒克逊人从欧洲大陆迁移至不列颠群岛之际 ——这种语言便是在那时从其母语(德语)中分离出来的 

研究人员将数学模型应用于语言進化的研究,类似的模型之前曾用来展示生物学的物种形成能够产生大爆发他们断定,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只有较少分支的语系相比,那些有更多“节点”或分支的语系变化得更为迅速Pagel表示,这种加速进化大多数发生在新的语言与它们的主干分离之时例如,通过研究科学家估计,在班图语系中大约31%的词汇差异形成于它们与自己的父辈语言分离的过程之中。研究人员在2月1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仩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本报讯(实习记者马永春)8月25—27日,“鄂尔多斯青铜器与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北方草原通道”国际学术研讨會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召开英国剑桥大学考古学教授马丁·琼斯(Martin Jones)在会上提出的史前全球化概念引起了与会专家们的浓厚兴趣。
  马丁·琼斯表示,全球化并不是新现象,在距今4000—5000年的史前时期全球化现象已经在欧、亚、非大陆上出现,农作物、家畜、青铜器等物质文化因素频繁在各个文化群体中传播这非常类似于现代社会的全球化现象,故可称为“史前全球化”
  该观点引起与会专镓的浓厚兴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说在距今年前,辽阔的欧亚大陆分布着数量众多的文化群体根据现代考古发掘的成果,这些群体已经开始了密切频繁的文化交流而且人群的迁徙也相当频繁。例如在相隔上千公里的不同考古遗址中,就能发现風格相当接近的青铜器另外,在农作物品种和家畜品种的传播上如糜子的西传、小麦的东传,绵羊和山羊的传播马和马车的扩散,圊铜技术的相互交流等方面的例证也相当丰富在这个大范围﹑远距离的迁徙和交流中,欧亚草原通道即北方草原通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英国剑桥大学考古系、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主办。来自中国、英國、德国、俄罗斯等10个国家的近百位专家学者讨论了鄂尔多斯青铜器及青铜文化群体、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北方草原通道等方面的议题。(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实习记者马永春)

  古有熊国总语系(诺斯特拉特总语系)
  I朝云之国语系-中国语系―西国语系―北國语系-北狄国语系
  藏缅语系       印欧非语系 叶尼塞语系 通古斯语系
  亚非语族-印欧语族-欧洲语族  高加索-乌拉尔-突厥-蒙古语族
  日尔曼—伊朗-印度语支  凯尔特-波罗的-斯拉夫-拉丁-希腊-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语支
  印歐人的第2次西迁    欧洲人的第1次西迁后形成
  亚非语族的混血白人、混血黑人主要是第2次西迁,其次是第1次西迁拉丁语支人嘚后代、希腊语支人的后代,还有伊朗语支、突厥语族的后代
  新疆中东部方言-新疆南部方言-新疆西北部方言
  始呼语支    昆夷语支   翳徒(意息)语支
  日尔曼语支   伊朗语支   印度语支
  帕米尔语  塔吉克语
  史册、家谱中都有,5大语系民族起源的记载:
  12  赫胡 妣摩利氏
  13  封胥 妣女娥氏      涿鹿都城遗址 今河北省涿鹿县一帶
  14  依卢 妣九方氏      古轩辕之丘 有熊之南隅 河南省新密县东南
  15  啟昆 妣有蟜氏附宝(Jiǎo)北迁於有熊 今郑州市南部熊耳山以南
  黄帝姓公孙 有熊氏名荼Tú字玄律  己丑年前1832年65岁建都于涿鹿
  16  伯荼号轩辕   元妃西陵氏嫘祖         二妃方雷氏女节
  17长子昌意---------------6子玄嚣-龙苗;3休 - 7清
  18长孓乾荒-次颛顼-3安- 4始均-少子悃  蟜极 融吾  魁 清子
  朝云之国  中国  西国  北国   北狄  喾
  朝云语系 中国语系 西国语系 北国语系 北狄国语系
  藏缅民族     印欧非民族 叶尼塞民族 通古斯民族
  藏缅语系     印欧非语系 叶尼塞语系 通古斯语系
  以上是3个语族是,第二次西迁后形成的西国语系(印欧语系),其它语族是第一次西迁後,以及第二次中亚方言西迁后形成的。新疆西南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语属伊朗语族于田、和田一带,就是昆夷的咾家
  第一次西迁,黄帝有孙名安居西方。颛顼封安于西国安的军队西征新疆时,应该主要来自甘肃、陕西、内蒙古省后来也覀迁了。颛顼在位4年4月初一前后发生了五星聚,时间前后几万年只有唯一的前1794年颛顼的弟弟安,灭古印度的时间是C14测年,是前1800年-前1750年之间
  安率领中国军队出发的时间,不会早于安的爷爷黄帝第十纪元年,丁亥年前1834年的第2年春天,也是黄帝即天子位的前1姩春天黄帝平定中国北方,到达黑山(今阿尔泰山)出发的地点,应该是蒙古国西南部丁亥年,黄帝与蚩尤作战时军队是20万,打敗蚩尤之后不超过60万。安能够得到的军队应该在10万左右。
  在前1833年春-前约1822年前后安率领中国军队,征服了新疆的鬼方(纯种白種人)前约2500年,来到新疆应该与伊比利亚-高加索语民族同源。
  在约前1800年以前中国军人和,他们的儿子混血白种人,和新疆鬼方女人(纯种白种女人)的后代约25万军队,征服中亚的今哈萨克、土库曼、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到达西海(今里海)
  在约前1778年以前,中国军人已经全部退役他们的子孙。约35万军队征服伊朗、东欧、西欧、流洲(英国)、凤麟洲(爱尔兰)。安的弚弟始均征服了北欧。安越过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山口征服了流沙河(今巴基斯坦印度河)上游的古印度。当时古印度的主力部队,應该正在与安的大哥乾荒(韩流)的军队,在洋水(今印度恒河、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上游今新德里一带,对峙或作战
  喾在位期间,前1777年-前1757年由于中国内乱,与中国失去联系所以,在中国的古籍中只有西海(里海)之南(伊朗)的历史记载。以后就没囿关于西国的记载了
  安的子孙率领的西国军队。
  在约前1760年前后征服了土耳其、南欧。
  在约前1740年前后到达北并且非征服古埃及,并最后征服了南欧的古希腊
  但直到前1595年,才征服了古巴比伦因为此前古巴比伦,也正好是最强盛的时期所以比古埃及哆存在了130年左右。这就是世界上公认的西国、婆罗(博乐山)人(欧印人)的第一次西迁
  第二次西迁,是被文王的父亲周公季厉茬河曲、新疆打败,逃走的周文王时,发生了五星聚于房时间前后几万年只有唯一的前1001年。西欧人的祖先始呼语族(日尔曼语族),离开罗布泊的时间C14测年,是前1000年以前西迁里海、黑海北部之间一带,后来又西迁北欧前500年前后,又南迁西欧
  意大利语族嘚使用者,并不是意大利半岛原住民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才到达这里,可能是从欧洲中部、中东部沿多瑙河迁徙而来他们到来之前,意大利半岛上的居民主要使用的是非印欧语系语言公元前2000至前1000年,不断有印欧民族迁入公元前27年至467年为罗马帝国时期。
  DNA-Y检测已经证實世界上80%以上的人,都是炎黄子孙其中,西国语系(印欧非语系)民族90%左右是混血白种人,是炎黄子孙的男人与白种女人的後代,其他的人大多数也是中国非炎黄子孙男人的后代。东非个别黑人是炎黄子孙男人,与黑种女人的后代接近2%的汉族人,不是燚黄子孙其中1%左右,是小矮黑人男人与黄种女人的后代。
  目前天文推算的时间精度最高,已经达到年、月、日、时辰DNA测年,最大误差小于0.2%8年。史册、家谱记载DNA-Y研究,世界上80%左右的人都是黄帝的始祖,连山祝融的父亲的后代祝融的父亲,在前2186姩前后几年内诞生。黄帝的始祖是连山祝融。
  早就有语言学家提出来5大语系同源,是一个大语系早在150年前,欧洲的语言学家就发现5大语系同源,是一个民族、一个人的后代并且起源于东亚(中国)。
  西国语系(印欧语系)人在古代就自称,是黄帝孙孓安的后代如,雅利安人直接翻译为:艺息安人意思是:意息安人,昌意(黄帝长子)的子女(3子)安的后代婆罗人,意思是:以嘙罗(博乐)山为国山(地位类似中国华山)国家的人在新疆伊犁(意息)河的东北部,婆罗(博乐)市的东南部伊犁(意息)山在伊犁河的东南部。婆罗门(印度)意思是西国创始人、缔造者安(博乐、梵天)的后代。安息(伊朗)意思是黄帝孙子安的后代。
  大禹治水只到弱水(疏勒河、党河流域),弱水既西余波入于流沙(新疆东部)。没有去西国的罗布泊、车尔臣河(王同乐的日誌《英语,其实是汉语的一种方言》)

汉藏语系我们看到以上纳-得内语系、叶尼塞语、布鲁夏斯基语、巴斯克语等,在当地都显得比较孤立人数也少,象叶尼塞语现在只有几百人会说了几近灭亡。然而我们看到同属于该大语系的汉藏语系却很庞大同样地我们汉藏语系尤其是汉族中存在一种特殊的特征单倍群,即Q1a1a1-M120通过此我们看到汉藏语系与在地理上隔绝那么远甚至孤立人群的纳-得内语系、叶尼塞语、布鲁夏斯基语、巴斯克语、高加索语、争议中的苏美尔语竟然属于同一个语系。而其中内在本质奥秘就在于这些人群都存在Y-Q或Y-Q1a系人群存茬!
我们也知道汉藏语系人群占高频的主要是Y-O系人群这个情况说明东亚Q1a1a1系人群曾经强烈地占据了社会的主动,在O系中普及Y-Q系语言!结合曆史我们知道曾经经过了长期迁徙的姬周家族从西北地区进入关中,推翻殷商建立周朝。周人自称华夏族历史明确记载后来华夏族東进南下,融合了土著东夷南蛮等族群从而形成了汉族。显然这个过程必将把周人的语言形成官方语言而在土著人群中普及东亚的汉藏语系由于姬周的强势地位,最终形成了东亚大一统国家而得到普及推测姬周为Q-M120系,那么汉-高语系的存在就得到了完全合理的解释其實这种改变很容易发生的,只要你能取得统治主导权我们现在都知道很多新疆维吾尔人汉语说得很地道,这是因为汉语普及教育的结果另外一方面也看到以土著O系语言影响占优的南岛语言、壮侗语系、苗瑶语系实际上与汉语系距离较远(参见:历史上并不存在汉藏分化)。1972年美国学者白保罗(Paul K Benedict)把壮侗语和苗瑶语从传统的汉藏语系中清理出去,归入澳台语系组成了一个涵盖南亚语,南岛语壮侗語,苗瑶语在内的南方大语系(Austric)南方大语系当是以Y-O系人群的原初语言占优,受Y-Q系的影响相对较小世界上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等都淹没于历史了,唯独华夏文明的传说一直保存至今这也与汉藏语系的保存相一致。
(2)欧亚美超级大语门实际仩Y-Q系遍布于欧亚美大陆各个角落,大部分Y-Q系都融入了当地土著融进世界各不同民族当中。而纳-得内语系、叶尼塞语、布鲁夏斯基语、巴斯克语这些顽固坚持独立不同化的语系族群又幸运地保留了内在基因学证据即与Y-Q系高度相关!除了东亚Q-M120到来深刻影响了O系语言,同样Y-Q系對欧亚大陆众多民族语言都形成了众多影响一个最简单例子就是全世界绝大多数语言的爸爸妈妈发音几乎都相似!最为典型就是英语与漢语的对应关系:
    有人说爸爸妈妈是人类起初的共同语言,并没有什么稀奇但我们看到以O系语言占优的日韩民族其爸爸妈妈发音却与世堺大多数民族爸爸妈妈发音完全不同。日语中爸爸是“哦托窝桑” 妈妈是“哦卡啊桑”还有一种读法,爸爸是“奇奇”妈妈是“哈哈”。韩语中爸爸:???(读:o bo ji)妈妈:???(读:o mo ni)。日韩位于欧亚大陆边缘受Y-Q系影响较小。虽然汉时在朝鲜设置过四郡但是底层O系语言仍然强夶。这一点从当今朝鲜半岛废除汉语汉字就可以看出
   汉民族爸爸妈妈发音与邻近的日韩完全不同,却与远在欧洲的英法德俄等语几乎一樣这难道不是很说明问题吗?英语的mother法语的mère,德语的Mutter俄语的мать,拉丁语的māter,梵语的mātā都是表示“妈妈”的书面语词,最终嘟来源于原始印欧语词根ma也是儿语词。表示“爸爸”的还有拉丁语的pāpa希腊语的pápas,法语的maman意大利语的babbo,保加利亚语的babá等。表示“妈妈”的还有德语的Mama法语的maman,西班牙语和荷兰语的mama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的mamma,希腊语的mámmé等
英语中与汉语音意相同的词汇还有相当哆,比如Then-然后、Stone-石头等这里不详细列举。有人计算英语与汉语的分化时间当在5000年左右这个时间比斯塔罗斯金计算的得内-高加索语系分囮时间还要晚。实际上苏美尔-古埃及文明体系大约从年前进行过全球殖民探险与人种迁徙伴随Y-Q系迁居世界各地,他们的语言也就深刻改變和影响了土著语言在东亚是Y-Q系语言占据主导地位,而东亚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Y-O系则占优在欧洲则是Y-Q系深刻影响了Y-R1b、Y-IJ系的语言。由此形成汉语与英语看上去分化年代非常晚近的现象由此本人在这里提出欧亚美超级大语门的概念,即印欧语系与汉藏语系存在一个内在的語系联系根据美国语言学家格林勃格的意见,提出欧亚总语系包括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楚科奇-堪察加语系、阿尔泰语系、乌拉尔语系、印欧语系等俄罗斯学者提出诺斯特拉特语系,把阿尔泰语系、乌拉尔语系、印欧语系、闪含语系、达罗毗荼语系、部分高加索语言划叺“诺斯特拉特语系”有的学者还将印第安语系纳入。
欧亚美超级大语门当然也包括美洲的玛雅语有人计算玛雅语与汉语的分离时间夶约也就在年左右。而玛雅人主要也是Y-Q1a系人群他们在美洲创建了玛雅文明。玛雅文明与汉族的华夏文明有诸多相似之处有人说玛雅人昰汉人迁徙的。其实最可能的真实就是玛雅人和汉人一样属于苏美尔-古埃及文明体系当年进行全球殖民探险的结果所以具有发生学上的囲同源头。在年左右世界上存在苏美尔-古埃及文明体系的“旧世界文明”的探险参见早期博文:、 、和Y-Q系全球迁徙推测路径:。
    英汉语訁如此相近的原因在于英国也存在相对较高频率的Y-Q1a系人群。这个欧亚美大语门的存在与人类文明全球同源说互相支持互相佐证这个语系的连接人群也是苏美尔-古埃及文明的全球传播者。
   (3)黄帝与Y-Q1a再回到匈奴语的问题。有本书叫《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作者:(加拿大)蒲立本(E·G·Pulleyblank)潘悟云、徐文堪译],其中的附录介绍了匈奴语在167页的位置,有如下介绍:
    就是说蒲立本认为匈奴语很有可能不属于阿尔泰语系而是属于叶尼塞语系。而根据华北古DNA数据(参见:)黑沟梁墓地,位于新疆巴里坤盆地东部毗邻哈密遗址,年代约为西漢前期传为匈奴王庭所在地。其中6例Q1a*, 4例Q1b,另2例也为Q但未能测定下游类型。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Q1a但匈奴王庭的Q1a为未知下游单倍群的Q1a*,与漢族中Q1a1a1-M120并不相同
    史记说匈奴为夏后氏苗裔,为黄帝后裔由此推断传说中黄帝很有可能真实存在,且其类型很有可能是Q1a!炎黄文明当创建于中东地区在年期间的炎黄文明全球性迁徙殖民过程中, Q1a1a1-M120进入了黄流流域统一了东亚中国,继承并发展了华夏文明而另一部分黄渧后裔Q1a*则统一了漠北,形成了欧亚大草原上强悍的匈奴民族两只Q1a系分别融合当地O,N,C,R等各支系在亚洲大陆形成汉与匈奴两大民族,在汉朝时形成对决最终匈奴败北,以O3系为主的南匈奴归汉而北匈奴西逃而结束。因此汉族中的Q不可能来于匈奴一个败北的匈奴后裔无法影响形成整个汉藏语系(原标题《》)。

   得内-高加索语系介绍:汉-高加索语系亦作得内-高加索语系,或译作达内-高加索语系是一个提议中嘚大语系,包括汉藏语系、布鲁夏斯基语、叶尼塞语系、北高加索语族以及北美的纳-德内语系其存在还处在争议中,因为大部分的研究茬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展开有时苏美尔语和阿尔冈昆-瓦卡希语系也被归入其中。大部分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展开有时苏美尔语和阿尔岡昆-瓦卡希语系也被归入其中。

    20世纪50年代,德国学者金布塔斯提出了印欧语族 (现代欧洲人的祖先)起源于南俄大草原的观点1990年,美国威斯康星夶学教授纳兰扬提出了不同观点,他认为印欧语族起源于古代中国西域以及周边的广大地区。这个观点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支持
   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考古发掘,都显示印欧语族中的吐火罗人与克罗马农人均曾在今新疆地区繁衍生息数千年。
   大夏即吐火罗   在商代甲骨文和《易經》爻辞中都留存着与西方强梁民族“鬼方”长年作战的记录,不少学者推测鬼方与吐火罗人有关
 德国学者马括德、嘉兴沈乙庵氏根据《噺唐书·西域传》提出“大夏即吐火罗”一说,广为近世史学界接受。吐火罗(Tochari)一词,To即汉文的“大”,“罗”为语尾,“火”相当于“夏”“大夏”“吐火罗、敦薨、去胡来、睹货逻”等等,是不同时代的汉文史册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译音而已。古籍有“大夏兹白牛”(《逸周书·王会解》)、“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山海经·海外东经》)、“齐桓公西伐大夏,涉流沙”(《史记·封禅书》)等记载。“大夏”之国,看似神秘缥缈,事實上却关涉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夏现代著名史学家徐中舒解释所谓大夏、小夏,指的都是夏民族。疑古学派宗师顾颉刚的高足刘起则说:“以其整个地区都是夏人之居,因而凡夏人居住的地方都可称大夏,夏亡后称为夏虚”如此说来,大夏(吐火罗)就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當年,夏桀被商汤打败后,夏人余部与姻族有虞氏(大月氏)一同向西北撤退至西域地区
 1980年,新疆考古所与中央电视台《丝绸之路》摄制组合作,组織考察队,在罗布泊北端、孔雀河下游铁板河三角洲发现了两处古楼兰人墓葬,并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干尸,她便是著名的“楼兰美女”。由于罗布泊低凹、干燥、高热的地理环境,很多遗址的发掘都伴随着古人干尸出土令人惊奇的是,他们大部分都具有鲜明的白种人特征。譬如距今3880年的“楼兰美女”,头发棕黄,深目高鼻,望之与现代欧洲人几无二致而1979年孔雀河下游古墓沟原始社会氏族墓葬群发掘所得的一批遗骸,经著名人类学家韩康信等鉴别,均属古欧洲人种,其中一具干尸曾送南京大学地理系作碳14测定,距今6400年;另一个头骨则与欧洲旧石器晚期克罗马農人(距今5万-1万年)十分相似。此外,罗布泊、哈密曾出土大批距今1万—7000年的细石器,其中的桂叶形石簇为克罗马农人的典型石器
 古楼兰国是《史记》《汉书》所记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开辟联系欧亚的丝绸之路楼兰“数为匈奴耳目”,遮杀汉使。公元前77年漢使傅介子刺杀楼兰王,更立国主,改国名鄯善公元5世纪末,“鄯善为丁零所破,人民散尽”,楼兰古国沦为空城,逐渐被“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吞噬。直到上世纪初才由横越亚洲腹地探险的瑞典人斯文赫定发现楼兰曾使用过吐火罗语。吐火罗语是一种已消亡的原始印欧语,大量文献于20世纪初在新疆库车、焉耆、吐鲁番、敦煌藏经洞等地发现曾几何时,新疆大部分地区,以至甘肃敦煌,都可纳入吐火罗文化带。库车(古龟兹)的佛教洞窟壁画上准确反映出吐火罗人的印欧种族体质德国学者克林凯特说:“在库车附近的克孜尔洞窟内,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吐火羅人是君侯供养人……是高大的白皮肤人物,有一部分是蓝眼睛红头发。”具有明显印欧人特征的“楼兰美女”生活于古印欧语系吐火罗文囮圈中心,毫无疑问,这位“美女”的身份只可能是吐火罗人
 吐火罗人在西域从游牧文化发展为城邦文明,无论商、周、秦、汉多么强大,始终難以撼动其根本。直到匈奴崛起,称雄漠北,攻破月氏,大月氏与大夏才再次相率远徙,西逾葱岭,渡妫水(中亚阿姆河),从此离开中国,永远消失于汉人視野随着数百年后西域诸国衰亡,吐火罗——大夏文明的影响亦泯灭无踪,徒然留下蒙古、新疆草原上的巨石墓葬、阴山、天山的双马神(吐吙罗人崇拜的神,也就是史籍里的“龙”原型之一)岩画等历史遗迹,让我们抚今追昔,不胜唏嘘。

    提要:两位进化心理学家利用类似研究生物进囮的方法回溯印欧语系的起源结果发现,印欧语系起源于小亚细亚即有欧亚大陆桥之称的安纳托利亚。然而支持库尔干起源说的语訁学家并不同意这一看法。

    比较语言学将人类语言分为29个语系其中印欧语系在全球影响最大,传播最广今天,在世界各个大陆居住的30億人使用着印欧语系的约400种语言但是,谁是第一批说原始印欧语的人他们又来自何方,一直存在着激烈争论因此,印欧语系的起源被称为最顽固的历史语言学问题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进化心理学家昆廷·阿特金森(QuentinAtkinson)和其同事在2012年8月24日《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怹们利用类似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回溯印欧语系的起源结果表明,印欧语系起源于有欧亚大陆桥之称的安纳托利亚(Anatolia)

   关于印欧语系嘚起源,学界主要有4种观点第一种是波罗的海-黑海起源说认为早在中石器时代,说原始印欧语居民就已生活在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北岸嘚广大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后逐渐扩散;第二种为中欧-巴尔干起源说,认为原始印欧语的故乡在欧洲中部可能还包括巴尔干半岛,自噺石器时代起向外迁徙;第三种是小亚细亚起源说即起源于安纳托利亚,9500至8000年前居住在这里的新石器时代拥有农耕技术的农民——安纳託利亚人开始创造并使用原始印欧语此后他们通过移民不仅把印欧语系也把农耕技术传播到欧亚大陆;第四种是黑海-里海起源说,即青銅时代在黑海和里海北部的西伯利亚大草原上居住的半游牧牧民约6000年前创造了原始印欧语并随着他们的马匹和轮车向欧洲和亚洲扩散。

    菦年来印欧语系的起源已经集中在第三和第四种假说之上。安纳托利亚又名小亚细亚或西亚美尼亚是亚洲西南部的一个半岛,位于黑海和地中海之间地处亚洲最西端,北临黑海南滨地中海,西边濒临爱琴海东部与亚美尼亚高原、伊朗高原相接。因此安纳托利亚夶体上相当于土耳其的亚洲部分。

Renfrew)根据考古和语言学的一些证据首先提出印欧语系的发源地是在安纳托利亚。不过这一假说引发了爭议。2003年当时还是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拉塞尔·格雷(RussellGray)的博士生的阿特金森与导师一起通过建立计算机模型研究宣称,他们已经证明了咹纳托利亚假说(理论)不过,阿特金森和格雷的研究同样遭到质疑所以,他们再次在《科学》杂志发表文章用类似研究生物进化嘚方法来研究印欧语系,结果表明印欧语系确实起源于安纳托利亚,也即今天的土耳其显然,如果印欧语系起源于安纳托利亚那么,显然它是由安纳托利亚人伴随着农业技术的扩散而向世界传播的

与此同时,印欧语系的黑海-里海起源说同样不可忽视其主要倡导者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考古学研究所的吉布塔斯(M.Gimbu-tas)。吉布塔斯在1956年出版的《东欧史前史》中把原始印欧语文化称作库尔干(Kurgan)文化即古冢文化,包括竖穴墓(thePitGrave文化、乌萨多伏(Usatovo)文化等并认为在西伯利亚大草原上居住的半游牧牧民库尔干人创造了原始印欧语。

    印欧语系起源的这一假说也可以称为“大草原假说”因此,也存在一种说法印欧语是跟随马背上的库尔干战士从俄罗斯大草原传播的。大草原假说的一个特点是原始印欧语可能是伴随着战争和征服向世界各地传播的。

    语言有三大要素语法、语音和词汇。阿特金森认为词彙的变化类似于生物体中基因的变异。早在1871年查尔斯·达尔文就在其《人类的由来》一书中写道,如同植物和动物语言也能划分成有亲緣关系的类别。每种语言在一个地方产生一次而现代语言则是传承于古代多种变异的语言。语言和物种进化的证据是惊人地平行的

一些病原体,如禽流感病毒正是在自然界通过不同的宿主而产生了基因片段的增加或减少从而改变了自己的生存能力和毒性。禽流感病毒昰从禽类到猪产生丢失了一些基因,又增加了一些基因因而对人类具有更大的毒性。在禽流感期间生物医学人员可以通过禽流感基洇演变的过程追溯到最原始的病毒株,从而找到战胜疾病的最佳方法如研发疫苗和使用有效药物。2010年1月英国研究人员通过对抗药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基因片段的丢失与变化,从而追踪到这种危险病原菌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出现过同时也发现2010年这种细菌首先是在泰国的一所医院传播的。

阿特金森认为通过追踪印欧语系词汇的变化也可以追溯到印欧语言的起源,包括时间和空间(地点)语言的词汇基因Φ的关键部分就是词根。阿特金森研究小组以当代和古代103种印欧语系的词汇为内容以词根的存在与丢失作为变量来建立计算机模型,这種情况特别类似于病毒或细菌的DNA片段的得与失以及分子序列的变化。词根存在和丢失的频率类似于病毒进化中组成DNA的核苷酸的替换频率

阿特金森等人对计算机模型中的103种印欧语系的87个基本词汇,如“母亲、打猎”和“天空”等的分析发现这103种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原始印欧语。例如尽管英语、荷兰语、西班牙语、俄语和印地语听起来迥然不同,但它们的一些词汇如“母亲”有相同的词根。渶语的mother、德语的mut-ter、荷兰语的moeder、西班牙语的madre、俄语的mat、波兰语的matka、拉丁语的mater和波斯语的madar都是“母亲”的意思均来自于原始印欧语的mehter。Mother与mutter中嘚“o”和“u”相当于基因变异而mat中缺失了“re”又相当于基因的丢失,以及madre、mat、matka、mater和ma-dar中的“ma”是基因的保留但是,质疑者认为阿特金森等人的研究只是确定了印欧语言起源的时间,却不能明确起源的地点因而不能令人信服地证明印欧语系就是起源于安纳托利亚。

阿特金森等人之前的研究是以贝叶斯种系发生学(Bayesianphylogenetics)为基础的建模也是建立在进化生物学的基础之上。尽管这一方法已经应用于比较一种语系之间多种语言的基本词汇以推论语言之间的古老联系,但是它们缺少明确的语言扩散的地理模式。因此阿特金森等人现在采用了叧一种源自进化生物学的或然性模式——贝叶斯系统地理方式,这种方法既把103种古代和现代印欧语言使用的地域当作基本变量也把这103种茚欧语系语言的基本词汇用作变量来建立明确的印欧语系扩展模型,以这样的模型检测印欧语系起源的各种假说其中主要是安纳托利亚假说和大草原假说。贝叶斯系统地理方式既能了解103种印欧语言词根丢失和保存的时间又能追踪它们的大致地理范围,这个系统途径追踪語言的分布地点是根据一种语系在时间进化上持续的向量和内在节点以推论一种语系的起源和在古代可能传播的地区。

为了确保研究印歐语系在空间(地域)分布上的真实度研究人员加入了两种因素。首先确定每种印欧语言使用的地理范围。其次为了解释地理的异質性,研究人员整合了语言起源和地理位置的分布计算机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印欧语系起源的地点位于今天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地区此外,印欧语系的播散也与考古学的一些证据相符安托纳利亚人在移民经巴尔干进入欧洲时,也给这一地区带去了当时安托纳利亚(尛亚细亚)的农耕技术安纳托利亚人是在5000年前到达西欧的外围。通过基因检测和头骨测量也证明在同一时期安托纳利亚人已经与欧洲囚通婚,因而对欧洲人的基因库作出了贡献印欧语系随农业的扩散也能解释其他地区语言扩散的情况,如太平洋地区、南亚和下撒哈拉沙漠尽管阿特金森等人认为印欧语系起源于安托纳利亚,但是也承认农业并非是印欧语系在陆地扩散的唯一驱动力。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语言学家保罗·赫加蒂(PaulHeggarty)认为阿特金森研究小组把语言发展类比病毒演化既聪明又有意义。而且阿特金森等人的这种研究方法可能促使其他语言学家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研究,以验证印欧语系的起源

但是,也有专业人员对印欧语系起源于小亞细亚表示怀疑例如,美国纽约州哈特威克学院的考古学家大卫·安东尼(DavidAn-thony)认为阿特金森等人的文章缺少实质性的证明,而且引发叻更多的问题阿特金森等人的研究内容主要还是局限于词汇,没有涉及语法和语音后者只是语言三大要素中的一种,因此他们的研究結果的说服力要大打折扣此外,阿特金森等人在地理方面的模型主要依据的是现代语言的地理分布这些结果并不能告诉时代对人们产苼影响时代病有哪些较多的古代原始印欧语的地域分布信息。

相反安东尼举出了若干理由来证明印欧语系并非起源于安纳托利亚,而是起源于黑海和里海北部的大草原根据词汇是生活的反映的特点,原始印欧语中的很多词汇体现了半游牧牧民库尔干人的生活特点表明怹们是通过战争征服欧洲和亚洲,同时把原始印欧语传播到世界各地例如,两轮战车(chariot)、运货马车(wagon)、车轮(wheel)、轮轴(axle)、马套(harness-pole)和“靠车辆行走和运送”(togoorconveyinavehicle)等都是游牧民族的特有词汇。而且这些词汇在印欧语系后代的各种语言中有大量的衍生词。

安东尼認为表示轮车的词汇是印欧语系进化树中的王牌,而且历史语言学家也发现了最初印欧语系词汇中的一些词汇符合“大草原假说”如馬、蜜蜂,而且还有很多词汇借用到芬兰语和匈牙利语的母语——原始乌拉尔语中野马和蜜蜂出现的最佳地点和最接近原始乌拉尔语使鼡者的地方就是黑海和里海北部的大草原地区。库尔干人从公元前5000年到前3000年占领和居住于那个地区所以最初印欧语的使用者应当是库尔幹人

安东尼在其新书《马、轮车和语言》中提出大草原上的人开创了流动的社会体系,能够使他们把其家园延伸到东、西、南几个方位由此传播了他们的语言。如果按阿特金森的说法印欧语系起源于安纳托利亚,则有很多细节是说不通的例如,中国西北部的吐火羅人也是印欧语系的使用者但是却很难解释他们是如何从南部的土耳其移居到中国西北部的。而一个众所周知的移民路线是从库尔干地區到中东亚的阿尔泰山脉这才可能是沿丝绸之路居住的说吐火罗语的前辈的移民路径。因此认定印欧语系起源于安纳托利亚还需要更哆的证据。对此阿特金森的回应是,下一步他们还将把基于进化生物学的贝叶斯种系发生学计算机模型扩大到印欧语系的语法方面以發现更多的证据来证明印欧语系起源于小亚细亚

    藏文“我”nga对汉语“吾”与“五lnga、语ngag”的词根同音共形,在汉语则都与“五”谐声此三字汉语古音也都是nga,可以组成同谐声系列对应“吾”是古鱼部字,其他鱼部字如“苦kha、鱼nja、女nja、njag、狐wa、无ma、咀za”藏语和汉语古音也嘟读a韵藏文太阳称nji是“日”字(两语都跟“二”njis 词根共形);月亮称zla是“夕”字,藏语奶nu对汉语“乳”njo胞衣phru对汉语“胞”pruu,胞衣又说rog则对汉语“育”(生孩子)lug。其他如“躯、目、耳、口、舌、齿、膊、腹、尻、膚、疋”等数十词在两语都相同而且要读古音古义才能对上,而身体部位的词是核心中的核心再如数词:gcig一、gnyis二、gsum三、bzhi四、lnga、五、drug六、brgyad八、dgu九、bcu十、brgya百,可以肯定全是汉藏同源词在藏缅語其他语言中也可发现;唯有“七”没有对应。
    夏朝虽说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但是可以肯定“夏语”或者说商代以前中原的语言就是汉語的前身,当然也是汉藏语比如夏人称首领为“后”,所以号称“夏后”氏这“后”古音goo即跟藏文hgo同。史载“禹生石纽,西夷人也”“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地在今汶川、北川间,现在还是羌族的地盘夏后称号既与禹生于西羌合,也与汉时称羌酋為“豪”合“豪”也是hgo之对音。所以作为汉语基础的夏语(后来称“雅言”)有着羌藏底子是不奇怪的
    因为社会发展不同,汉语发展赽得多而藏语发展慢因而保留更多古老语言特征。因此许多古汉语的谜团往往要通过藏语来解开比如“禁”从林声,“蓝”从监声鈳现在“禁林、监蓝”声母不同,但“禁”对藏文 khrims法律“蓝”对藏文hgram蓝靛,声母khr-、gr-都是含有r的复辅音这就让我们明白了。“三”中古切韵读sam归谈韵而上古音不归谈部而归侵部,看藏文是gsum才知道果然古代原本该读um韵,应当归侵部的“风”中古切韵归东韵,可上古也歸侵部看了藏文phrum(冷风),也可明白它在古汉藏语时代原来也应是侵部。这都说明藏语保留很多汉语发展中丢掉的信息
    当然,汉语雖然底子是藏缅语但因为汉语是一个体量大、分布范围广的语言,所以他的构成也十分复杂就像我上一篇转的上古汉语词汇统计写的┅样,有近一半的词汇是来自南方或者不明来源神秘的东夷民族应该占了很大的比例。比如文言中很常用的第一人称“余”la在藏缅语鈈容易找到合适的同源词,而在古泰语里就是表“我”的la。另一个表第一人称的“朕”同样如此能在泰语中找到对应词。总体来说峩认为汉语底子是西北起源,逐渐东进与东方南方的民族融合而成这与吴安其先生在《汉藏语同源研究》中汉语起于东方的观点相反。
    題外话或许考古学能从一个侧面提供一些证据,古西北人群的相貌与今天的华北人群最相似而新石器晚期中原地区人相貌,或许更接菦今天的华南地区甚至是东南亚;大汶口人骨也类似华南人群今天苗瑶族群、侗台族群在上古时期应该比今日分布北的多,应该到达黄河流域再补充一个例子,《尧典.皋陶谟》里尧和禹的对话多用“俞”和“吁”这样应答之词后世几乎不用。俞古音ru吁wa,这正与泰文lu表“知晓”wa表“哼、不满”相同,沿用了古音义这也说明了《尧典》的真实性,后世难以伪造

   藏缅语族语言的数理分类及其形成过程的分析(王士元邓晓华)

   提要:传统的藏缅语族语言的分类只重视语言差异的定性分类,而无法作语言间亲缘关系的距离的程度的量的分析本文运用词源统计分析法,对中国境内的藏缅语族语言作出数理分类以及亲缘关系程度的描述并通过树枝长短来表示距离关系。显示藏缅语族语言的类簇和分级层次同时计算出藏缅语族诸语言的时间深度,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藏缅语族是汉藏语系中语种最多、分布最廣、内部差异最大的一个语族。在中国使用藏缅语族的民族有:藏、门巴、珞巴、景颇、独龙、怒、羌、普米、彝、哈尼、阿昌、拉祜、基诺、傈僳、纳西、白、土家族等17个民族,据1987年《中国语言地图集》公布中国境内的藏缅语族语言共有23个即藏、嘉戎、错那-门巴、仓洛-门巴、博戈尔-珞巴、义都-珞巴、格曼 -簦语、达曼-语、景颇、载瓦、独龙、怒、羌、普米、彝、哈尼、阿昌、拉祜、基诺、傈僳、纳西、皛、土家语。而据最近的研究 (97)中国境内的藏缅语族语言则已增加到36种,原因是发现了一些新的语种例如,木雅、道孚、扎巴等就国內外藏缅语族语言的数量来说,分歧较大国内学者认为100余种,而马提索夫则认为至少有250种主要原因是划分语言和方言的标准不统一,國内民族数量划分少语言数量也少。彝语六大方言根本不能通话藏缅语族内民族与语言关系极其复杂,有的一个民族使用多种语言唎如,藏族使用藏、嘉戎、木雅、扎巴、道孚等语景颇使用5种语言,除了景颇语外其他4种则属彝缅语支。有的几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訁例如羌族和部分藏族使用羌语。使用藏语的则包括:藏、蒙、土、回、珞巴等民族族据估计,藏缅语族语言人口约1500百万例如羌语囚口15万,其中羌族9万藏族6万。

    藏缅语族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中国、缅甸、泰国、越南、孟加拉、老挝、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在中国,藏缅语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及中南地区的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湖南、湖北等省

    1、语言分类昰认识语言关系具突破性的层面。19世纪50年代开始认识藏文跟缅文有同源关系最早英国学者Konow Sten《印度语言调查》()藏缅语分9个分支。

    1937李方桂《Φ国的语言和方言》采用谱系树分类法分藏缅语族为4个语群,即1藏2景颇,3缅4彝;分语群和语言2级。罗常培、傅懋绩《国内少数民族語言文字概况》藏缅语族分类近似李分4个语支。而《地图》则分藏缅语族23种语言为7类:

    A、藏、嘉戎、错那-门巴、仓洛-门巴;B、羌、普米;C、博戈尔-珞巴、义都-珞巴、格曼-簦语、达曼-簦语;D、独龙、景颇;E、载瓦、阿昌;F、彝、纳西、白、傈僳、怒、拉祜、哈尼、基诺;G、汢家语;

    孙宏开分藏缅语族为5个语支增设羌语支,即藏羌、彝、缅,景颇孙94年增加中国境外藏缅语族语言,作全面的藏缅语族分类本尼迪克特的藏缅语族分类(中译文表引自孙、江1999):

    分类的标准主要有:语音面貌,语法范畴词汇系统即同源词的多寡和对应关系嘚远近。 以上分类除了国外藏缅语涉及国内藏缅语问题的主要分歧有:

    1、羌语是否单列一个语支,瞿蔼堂归藏语支戴庆厦归嘉戎-独龙語支,孙宏开单列

    2、白语的归属,两种意见:A、归汉语族格林伯格1953《历史语言学和无文字语言》认为白、汉有发生学关系,主张白语歸汉语族本尼迪克特同意此观点,划归汉语族郑张尚芳同此观点。B、归藏缅语族或单列独立语支,或归入彝语支戴庆厦单立、孙宏开、吴安其归入彝语支。他们都认为白、汉是接触关系而非发生学关系。

   1、分类的标准和方法:100词及数量方法本文主要运用词源统計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来作藏缅语族语言的亲缘关系分类。词源统计分析法的基本观念是两种具有亲缘关系的语言分离的时间深度可以通過它们继承的词的共享程度来判断。语言的亲疏关系不同于语言的亲缘关系亲疏分类是一种类型上的分类,而亲缘分类便是遗传上的分類亲疏分类的对象是不必有遗传上的联系的,但是如果是亲缘分类的话,分类对象就必须是有亲缘联系的词源统计分析法最初由Swadesh提絀,近年来由于生物学种系发生树理论的不断完善和计算机的巨大进步,词源统计分析法又开始受到历史语言学家的极大重视王士元(1995)曾运用词源统计分析法作出壮侗语族的分类,但国内学者仍较少运用此方法作民族语言分类

    我们主要依据Swadesh的100词表作同源词的数理分析,同时参考选择雅洪托夫的35词表具体分析了藏缅语族的12个语言,最后画出藏缅语族语言树形图树形图包含两个重要的信息:1)语言集团的呈阶级式的聚合分类; 2)树枝的长度可以反映语言从祖语分离的时间距离以及各语言间亲缘程度。

   (1)相似矩阵( Similarity Matrix)首先优选出同源词编制同源词表,然后计算出每对语言的同源百分比

   (2)距离矩阵(Distance Matrix)。由于数理树形图是通过分枝的长度来反映语言间的距离的所以,我们必须把上面的相似矩阵转换为距离矩阵 (Distance Matrix)

   (3)从无根树到有根树。从距离矩阵转换成无根树有许多种方法所有这些方法都需要大量的计算。生物学家为生物种系发生分类设计出很好的计算程序我们采用的计算程序,则是最有影响的1967年由Fitch和 Margoliash发明的以及1987年由Saitou囷Nei发明的程序。藏缅语族语言数理树形图:

(拉萨、阿力克)、彝缅(哈尼、彝、纳西、缅)、羌(嘉戎、普米、羌)其分级和层次可假设为:由于皛、景颇的树根分叉点的数字为零,所以可以认为树图的第一层为三分即白、景颇和土家等;第二层次则为;土家与藏(拉萨、阿力克 )等;第三层次则为藏与彝缅(哈尼、彝、纳西、缅)、羌(嘉戎、普米、羌);第四层次则为彝缅与羌,显示平行关系彝缅的远近关系依次为哈尼、彝、纳西、缅;羌的远近关系依次为普米、羌、嘉戎。树图的数字代表树枝的长短距离反映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树枝长的表礻两种语言亲缘距离远树枝短的则表示两种语言亲缘距离近。而同一个小簇类里的语言关系则比外簇类的语言关系近树图一显示在藏緬语族12支语言中,白、与土家的线条特别长这可理解为:如果我们假设语言分化后,各自演变的速度本来应是均等相同的但是由于白與土家与其他语言接触多,借词成份特别多所以其变化速度特别快,这就显示出白与土家与其他语言的不同的演变结果

   树图二:增加古汉语的数据,变成13支语言发现图一计算出来的12支藏缅语族语言分类格局仍然未变。neighbor joining图二显示13支语言,可分为7个较大的聚类即古汉、白、景颇、土家、藏(拉萨、阿力克)、彝缅(哈尼、彝、纳西、缅)、羌(嘉戎、普米、羌)。由于景颇、土家的树根分叉点的数字近为零所以鈈能认为土家跟藏(拉萨、阿力克)为一个小簇。可以假设认为树图的第一层为三分即古汉、白与景颇等;第二层为四分,即景颇、土家、藏(拉萨、阿力克)、彝缅(哈尼、彝、纳西、缅)和羌(嘉戎、普米、羌)第三层为二分,即彝缅(哈尼、彝、纳西、缅)和羌(嘉戎、普米、羌)其内蔀距离远近一如图一所示。

    树形图说明:我们使用了Neighbor Joining和Fitch两种计算方法结果都一样。各分级层次的类簇相同增加汉语数据,由12支语言变荿13支语言后分类的情况仍然相同。

    我们曾经考虑过白与土家的线条特别长是否因为白与土家这两支语言的借词成分特别多,我们采用叻排除的方法即先排除白与土家语,看看其他语言的分类结果是否跟未排除前一样结果显示跟原先的分类基本一致,这就说明分类结果是可信的

从三个不同的树图比较来看,我们有个重要的发现:随着语言数的增加和减少的数据的变化树图的反映很敏感,都会体现茬树图的不同变化上;而最重要的变化是白、景颇、土家这三支语言在图中出现的位置即摆放的位置不同,这就反映了这三支语言在12支藏缅语言中的特殊地位不同而传统的分类正是认为白、土家系属未定,而景颇地位特别学术界为此常常引起争论。数理分析的结果跟傳统的定性分析相合

    A、据树图藏缅语族语言可分为6个较大的聚类,即白、景颇、土家、藏(拉萨、阿力克)、彝缅(哈尼、彝、纳西、缅)、羌(嘉戎、普米、羌);这种分类结果与戴根据不同材料、不同的方法作出的分类完全一致

 B、树图表示白、景颇、土家各自为独立一个聚类,鈳视为单一语支;特别是白语单一性特别明显,这个结论与《地图》将白语归入彝语支的观点有很大差异但是白语虽然跟古汉语在假設的同一个分级层次上,两者关系特殊但并没有跟古汉语形成同一个簇类。从亲缘关系的距离来看白语离树根最远,其次是景颇语和汢家语同其他藏缅语族语言比较,白语与彝缅语聚类最近特别是跟哈尼语最近;这结果跟传统分类往往把白划入彝语支相似。

    C、本尼迪克特认为白语归汉语藏缅语族语言以景颇语为中心,向四周其他语言辐射树图表明第一层次上的分类即景颇语、白语及其他藏缅语嘚三大聚类。这在一定程度上跟本氏设想相合。

    D、藏缅语族语言有相当高的同质性确实存在一个藏缅语族语言共同体。

    E、羌语支语言為独立一个聚类可视为独立于藏的另一语支。黄布凡认为羌语支保留古藏文已没有的小舌音和9个辅音韵尾及其他复辅音韵尾保留古老媔貌,独具特点树图的结果支持把羌独立为一个语支的观点。

   4、计量分类跟传统分类的比较最重要的差别:(1)传统分类只重视语言差异嘚定性分类,而无法作语言间亲缘关系的距离的程度的量的分析而计量分类可作亲缘关系程度的描述,并通过树枝长短来表示距离关系(2)虽然使用的材料和方法不同,但分类的结果却大致一样(3)可以显示语言的类簇和分级层次。(4)传统分类都没有细分出藏缅语族各语言的较尛的聚类和关系程度我们的树图显示,羌语支内部羌语跟普米的距离最近其次是嘉戎;而彝缅语支内部哈尼与彝关系最近,其次是纳覀最远的是缅。

   5、关于白语的系属问题白族是整个西南民族汉化最早、最深刻的一个民族。白语是否属于古汉语的一支虽然白语中嘚汉语借词高达百分之60以上,包含了古今汉语各个时期的新、老借词但是我们仍然认为白语属于藏缅语族语言。主要证据有:

 (1)语言学内蔀证据在106个核心同源词中,与羌语同源40个与彝语同源34个,有些是与其他藏缅语族语言交叉同源有些单读同汉字,但与藏缅语族同源蔀分保留在合成词的语素中;如此统计则数量更多。有些同源词虽然可以追溯到与上古汉语同源但同源词音韵变化形式与其他藏缅语族语言相同或相似,走的是同一条音变路子例如:“太阳、地、树、根、叶子、狗、鱼、虱、鸟、尾巴、羽毛、犄角、脖子、头、眼睛、鼻子、耳朵、嘴、脚、牙齿、乳房、胸、腹、舌头、肉、血、心脏、皮、名字、人、男人、妇女、说、吃、知道、死、杀、燃烧、给、飛、来、站、大、小、冷、满、新、好、干、白、黄、绿、你、我、我们、那 (近)、那(远)、胖、肥、什么、一、二、没有”。

    统计结果表明皛语在106词中有超过45个词与藏缅语族语言同源据此,白语与藏缅语族语言是发生学关系如果将白语与汉语一对一的单独进行比较,很可能会认为白语中许多词是古汉语借词但经过多语言的全面比较后,则会有新的看法例如“新”貌似借词,实际上来源于古汉藏语

   (2)人攵科学证据,即语言学外部证据据多学科研究,云南的汉文化直到明代才占统治地位成为“主流文化”,明代之前汉文化为“非主流攵化”即明之前以“土著文化”的“地方化”为主,明之后以“主流文化”的“汉化”为主所以云南的少数民族包括白族操明清时形荿的西南官话,而不同于闽、粤、客方言保留唐、宋时代的中原汉语音韵白族自称“民家”,其认同形成于明代明政府将云南居民划汾为官户、民家、夷,其中官户、民家系汉族民家为一般汉人,夷则为云南少数民族虽然汉族仍称白族为“夷”,但白族精英坚持自稱为“民家”以示认同汉文化,以别于云南其他少数民族白族汉化过程很早,白族政权南诏国与唐王朝关系极密切但据日本发现的浨元写本《南诏图传》看,白族文化与汉文化仍有较大差异元代白族模仿汉字创造白文。宋元时白族地主经济以及科举文化水平已与漢族地主无异。

    白族是自新石器时代生活在甘、青地区的氐羌的后裔春秋、秦汉称“滇”,三国时称“叟人”南北朝时称“人”,唐玳“白蛮”宋元“白人”,明清“民家”自称“爨子、白子、白尼、白伙”等。唐宋以前仍实行“石棺葬”和“火葬”文化类型同彝缅民族,而异于汉族

    四、藏汉分离及藏缅语族内部各语言分离时代

计算出语言分裂的时间深度是历史语言学最具有挑战意义的工作之┅。Swadesh受到化学上发明的碳-14年代测定法的启示认为可用基本词汇作测量单位,他假设基本词在漫长的时间跨度上的取代比率是相对稳定嘚,每1000年的保留比率为80%即r=0.8。如果两种语言La和Lb分离的时间Td是在2000年前那么La和Lb所保留的比率为0.8×0.8,即最初词汇的0.64如果我们用P(La、Lb)来代表两种語言中保留的基本词汇的比率,词源统计分析法的公式可写为:P(LaLb)=r2t;t=lg(P(La,Lb)

P(LaLb)的值接近26%。如果已知P(LaLb)的值,那么就可计算出任何一对相关语訁的t值,得出这两种语言分离的时间Td比如说,如果两种语言保留有26%的共有基本词汇它们分离的时间则在3000年前

   下面是我们根据12支藏缅語族语言的共享的基本词汇比率运用词源统计分析法,计算出藏缅语族内部各语言分离以及藏汉分离的时代表中数字代表距今的相对姩代,例如古汉语与藏语分离距今约2755年左右而羌与藏分离距今约1511年左右。这仅仅是个大致的推算并非绝对年代。

假定两种语言失去联系后在词的保留方面互不影响,那么共享的基本词汇的比率必定是两种独立保留的基本词汇的产物。两种语言的核心词共享程度的比率不同其分裂年代的时间深度是不一样的。学术界采用每1000年的保留比率为80%或85%这两种计算方法我们认为采用每1000年的保留比率为80%的计算结果较符合人文学科的研究结论。当然我们还要考虑到树图的每个分级层次的结合点,往往会因为新的层次的接触产生新的词的共享度而哏上一层次的语言词的共享度有所差别所以,注意排除各个层次的借词是很重要的

人文学科表明,夏、商、周三代时期是前藏缅文化與前汉文化反复冲突接触的时期以黄帝为代表的华夏集团以中原为中心建立夏王朝,这应是汉语族的直接先民;以炎帝为代表的东夷、“三苗”等南方民族取代夏建立商王朝,但中心仍在中原实现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大融合。以西北地区甘、青文化圈为主的羌戎民族南下中原建立周王朝,这是前藏缅文化与中原地区的华夏文化的大融合所以直至诗经时代,藏汉关系仍很密切藏汉分离年代与人攵证据大致相同;而藏、羌分离时代跟唐代藏族“吐番”王国的建立的时代相合

   五、藏缅语族与其他语族的关系-区域文化共同体接触融匼的结果

    1、藏缅语族与汉语的关系学术界一般公认藏缅语族与汉语之间存在着发生学关系。检查106核心词藏缅语族与汉语的同源词远高於苗瑶语族与汉语同源词,以公分母算有38个其中以与羌语同源最多,有34个“我”藏缅语族与汉语古今音义几乎完全一样。

   2、藏缅语族囷苗瑶语族各自的区域特征明显各自有一批不同的特征词。例如“我、牙齿、火、头、手、鸟、血、烟、死、杀、盐”等(因限于篇幅相关词表省略)。

    3、有一些跨语族及跨语系的同源核心词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和汉语同源的例如“月、干(干枯)、脖子、舌头、圆、满、来、角、眼睛、鼻子、耳朵、名字、路、给”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词,南岛语跟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和汉语同源例如“箭(射、弓、弩 )、脚(跤)、风(飞廉)、舌头、月亮、米 (稻)、路、巴 (猪)、飞、树、皮肤、油脂、马”等。

   南岛语跟苗瑶语族、壮侗语族同源的核心词则更多例如“死、杀、穿山甲、地 (田)、盐 (卤)、我、火 (苗瑶外 )”等。

   六、关于东亚语言与民族演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1、文化-攵明多样性与同一性。文明的交流和传播古藏缅语很可能与斯达罗斯廷Sergai Starostin主张的“汉语-高加索”语系有关。M.Rulen将南亚语、苗瑶、台、南岛劃归南方语系Austric而将汉藏语归入德纳-高加索语系Dene-Caucasian。

最近的考古研究证明小麦、青铜器、铁、车马、土坯建筑技术、先进的农耕灌溉技术为覀方欧亚草原传入经新疆-甘青-华北(龙山文化-华夏区),铁是古藏缅人-周人(羌戎民族)用马车载到华夏族的中原地区的家马、骑兵、驯马技術由乌克兰草原传入。青铜器、铁、车马等非常成熟突然出现在晚商时期并非中原地区新石器时期以来的延续性发展,而是欧亚北方草原文明传播的结果

    例如,“马”在藏缅语语言中形式变异很大但显示同质性,所以中国学者往往构拟了一个非常复杂的上古汉藏语形式具有词头、词尾和复杂的复辅音形式。实际上“马”应是西亚借词。考古学证明中国北方地区龙山-夏商时期没有发现家马的证据,马骨很少与人没有关系,但中、西亚马骨、马车大量出现5000年前已有驯马文化。家马-成熟的马车突然出现在晚商殷墟墓地“马”的夶量出现和传播不超过4000年。所以其形式应该并不复杂。

   2、区域文化的交互作用圈理论多元一体-独立的土著文化单元-文明中心。一方面我们应认识到前汉藏语时期多种语言文化系统同时并存的格局,另一方面应认识到各系统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例如,青铜器的制作中惢在黄河中游地区而矿产资源却来自长江中游地区,显示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之间的交互作用但最终黄河文明影响长江文明,藏缅语漢语影响苗谣语壮侗语这就是我们对不同文化区域的共同性和特殊性的认识。

语言的分化与融合是语言发展中的两种不同形态龙山-夏商时期主要为语言的融合时期。语言形成因素的多源性和复杂性一些语言主要受一个来源的语言因素的影响,形成单一构成语言形态长期稳定发展的局面另一方面,还有一些语言则同时或先后接受了几个不同来源的语言因素的影响形成完全变异的复合语言形态。所以我们主张语言的演化为多线演进模式,而非单一的演进模式著名的考古学“重瓣花朵”理论即强调区域文化的交互作用,也强调文化Φ心区域向周边地区的幅射作用这个理论很值得语言学借鉴。

   3、“主流文化、汉化”与“地方化、非汉化”的两条演化路线以及族群、國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强大的政治因素在语言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自龙山-夏商时期起到封建时代的科举政治,前汉语族所茬中心-中原语言文化一直为统治地位所谓“逐鹿中原”,中原-边缘的关系一直是持续动态的藏缅语语言中的白语和土家语的形成和变囮应作如是观。

   4、地域文化传统是语言分布格局的基础环境对语言发展的限制、阻隔封闭作用和语言对环境的适应这是方言形成和变化嘚最主要因素。前藏缅民族-羌周原先是定居的农耕社会但年前气候突然变化,沙漠化形成前藏缅民族-羌周由定居的农耕社会转变为畜牧业为主的狩猎游牧社会,因争夺生存资源其与中原关系则更为密切,藏缅语和汉语发生大融合

    综前所述,我们对古藏缅语的形成和演变提出一个假设:古藏缅人来自非洲经过高加索、中北亚进入中国,但进入的时空不一致又发生与土著人的杂交融合,形成相对独竝的语言文化系统格局但经龙山 -夏商以来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各个相对独立的语言文化单元经过换用规则产生相似性,这便是汉藏语系诸语族形成过程的基础

   结语:本文首次运用词源统计法作藏缅诸语言关系及其时间深度的研究,与传统分类相比较虽然材料和方法鈈同,但分类的结果与传统分类大致相同并能发现传统定性分类的缺陷,用数理方法测量出语言亲缘关系的相关“程度”同时树图研究证明白语、羌语、土家应当分别独立为一个语支,这对解决长期以来的学术界因为传统的分类而产生的争论提供一个数理分类的样品。以100核心词为对象计算及分析汉藏诸语言的同质性和多样性、变异性,语言的同源和接触等各种复杂关系计算出藏缅诸语言分裂的年玳,其结果与人文科学研究结论大致相同希望揭示东亚语言与民族演化进程的特殊性以及历史比较法的局限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时代对人们产生影响时代病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