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物有按体重吃的吗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体重增加的干预措施效果分析 2008年第20卷第2期 | 39康复网 | 医源世界
当前位置:&&&&&&&&&&&&&&&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体重增加的干预措施效果分析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体重增加的干预措施效果分析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作者:李海虹,徐小勇,郭丽华
摘要: 【摘要】
目的:探讨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体重增加采取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服用氯氮平患者83例,分为干预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对干预组实施干预措施12周。结果:对照组体重增加明显高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结论:干预措施可以明显控制精神病药物所致的体重增加。
【关键词】 抗精......
专题推荐:
目的:探讨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体重增加采取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服用氯氮平患者83例,分为干预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对干预组实施干预措施12周。结果:对照组体重增加明显高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预措施可以明显控制精神病药物所致的体重增加。
【关键词】& 抗精神病药物;体重增加;干预措施
  约50%的患者在长期使用典型和(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明显的体重增加,这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干扰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1],从而导致疾病的复发率增高,还可能增加、心血管病、严重肥胖相关疾病的危险。我院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3月~2005年3月入住我院精神科的患者83例,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单一服用氯氮平治疗,服药12周后体重增加&5kg以上,排除肥胖家族史及严重的躯体疾病。分为两组,干预组42例,对照组41例,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氯氮平单一治疗,在治疗前后每周测量体重。对干预组实施干预,为期12周。
  1.3& 干预方法
  1.3.1& 心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自卑、焦虑情绪,健康教育是预防药物所致肥胖最为重要的对策。
  1.3.2& 饮食调节& 对干预组制订相应的饮食计划,防止过量进食。
  1.3.3& 增加运动& 鼓励干预组患者参加工娱活动,加强户外活动和锻炼。
  1.3.4& 换药& 试换一种体重增加效应较轻的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减量并加用思瑞康强化,或者换用思瑞康。
  1.3.5& 药物抑制体重增加& 氟西汀类药物,如氟西汀能抑制食欲,也可以用某些药物,都尚在研究之中。
  1.4& 统计学处理& 资料用t或&2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体重增加的例数比较& 12周后干预组体重较干预前增加&5kg 8例,体重稍有下降15例;对照组体重增加&5kg者21例,两组差异有显著性(&2=9.45,P<0.01)。
  2.2& 两组体重比较& 12周后两组体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08,P<0.05)。
  3& 讨论
  近几年来,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体重增加的研究有了较大进步,抗精神病药物致食欲增加的机制、可能与抗精神病药物和多巴胺、5-HT、组胺神经受体的相互作用有关,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高催乳素血症,改变了性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平衡及胰岛素的敏感性,以致机体内分泌-代谢失调,导致肥胖的产生 。下丘脑中的内源性胺类物质(如儿茶酚胺、组胺和5-HT)能降低食欲[2]。刘铁桥[3]认为,氯氮平对单胺类、乙酰胆碱、组胺类受体均有较高的亲和力,故服用氯氮平早期可不同程度地导致体重增加。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饮食调节和增加运动等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和降低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体重增加,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参考文献】
&   [1]
曹玉萍.抗精神病药药源性肥胖的机制与对策[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80-84.
伟.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刘铁桥.新型抗精神病药的比较[J].国外医学精神病分册,):75-79.
作者单位: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
【】【】【】【】【】
热文点击榜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医源世界 版权所有
医源世界所刊载之内容一般仅用于教育目的。您从医源世界获取的信息不得直接用于诊断、治疗疾病或应对您的健康问题。如果您怀疑自己有健康问题,请直接咨询您的保健医生。医源世界、作者、编辑都将不负任何责任和义务。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传播信息促进医药行业发展,如果我们的行为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联系Email:您当前的位置: >
> 精神疾病与遗传基因 > >> 正文 >
MC4R基因多态性与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体重增加
来源: 编辑:申冯小惠 时间:
  北京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F-YD生物基因微导技术F-YD生物基因微导技术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广下,北京国济中医院成为国内首家引进该技术的医院。免费咨询电。
  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资助项目06nmum042摘要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脂联素基因外显子2T45G多态性,并探讨其与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相关的肥,有的表现为基因型特异的安全反应性。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遗传因素对抗精神病药物作用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同类研究源于不同种族人群,涉及疾病病因与药物疗效评价复杂,在精神疾病日益高发的今天,值得庆贺的是,精神疾病诊疗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据悉,目前北京国济中医院精神疾病诊疗中心采用的F-YD生物基因微导技术已在全国大范围内推广。
  精神类疾病听起来似乎很不一样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综合障碍自闭症重度抑郁,注意力匮乏多动症。然而最近一项研究报告,以上种种病症可能基于同样的基因风险因素,神经官能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研究发现许多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的疾病,如神经精神病高血压哮喘病等,均属基因调控失常所致的疾病,为了进一步探讨DRD3基因多态性在抗精神病药物反应机制中的作用,我们全面地分析了DRD3基因多态性与利培酮疗效的相关性。在接受8周利培酮治疗后的130位中国汉族精神分。
  基于安全性和副作用的考虑,替代性的治疗是未来的趋势,亦势必成为未来治疗精神类疾病的主流方法。国际医学界将生物基因微导技术应用于精神疾病的治疗F-YD生物基因微导。
  精神分裂症发病率仅次于抑郁症,占整个精神病的第二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科学家宣称,他们已经在1号染色体上发现了造成精神分裂症的基因小区科学家说,从这一小区中。
"精神疾病基因药"的相关视频
"精神疾病与遗传基因"相关新闻
Copyright 2009- All Right Resverd  推荐期刊投稿
&&&免费论文
&&&收费论文
&&&浏览历史豆丁精品文档: 精神病药物 抗精神病药物 治疗精神病的药物 精神病的药物 抗精神病..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抗精神病药物对血脂、体重及血糖的影响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