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白细胞分类改变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高下降 淋巴细胞上升

小儿假性粒细胞减少症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小儿假性粒细胞减少症
本词条由 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
声明百度百科公开招募三甲医院副高职称医师或医学博士,加入国家卫生计生委“”,撰写医学词条。
假性粒细胞减少症为粒细胞分布异常所致患者周围血中粒细胞波动范围较大变化很快无原发病亦无反复感染者可统称为良性粒细胞减少症包括家族性先天性和假性粒细胞减少症在内呈间歇发作粒细胞中度减少过程良好当血流速度减慢时粒细胞易于附着在小血管壁上致边缘池中的粒细胞增多注射肾上腺素后粒细胞可升高至正常或升至试验前的1~2倍可作为诊断此病的依据
一般而言继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多见原发性少见诱发因素如下
1.遗传因素
在一些家族中发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倾向
细菌感染如副布氏杆菌病粟粒性结核严重等病毒感染如流行性等原虫感染如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等
3.理化损伤
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核素等化学品如铅苯汞等药物如氨基比林类药物抗癌药氯霉素等
急性巨幼红细胞等
5.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类Felty综合征慢性活动性肝炎新生儿同种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纯粒细胞再生障碍等
慢性晚期原发性脾原性粒细胞减少症等
如情绪变动运动体温变化等都可以导致粒细胞的分布异常周围血液白细胞计数低于4.0×109/L4000/mm3称为最常见是由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低于1.8~2.0×109/L/mm3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109/L500~1000/mm3称为常伴有严重的难以控制的感染起病可急可缓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的时间和减少的速率直接相关
1.粒细胞中度减少
病程常短暂呈自限性起病缓者常呈慢性经过呈间歇发作由于机体有代偿功能有些患者可不发生感染无明显临床症状或有头昏乏力低热咽纳差体力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
2.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
多低至1.0×109/L以下甚至完全缺如时与一般的白细胞减少表现完全不同患者可突然畏寒高热出汗周身不适几乎都在2~3天内发生严重感染其血象特点是中性粒细胞多在1.0×109/L以上并有单核细胞代偿性增加但发生感染时单核细胞无论在趋化性或吞噬杀菌作用都比粒细胞缓慢故对严重的化脓感染很难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多并发肺部泌尿道皮肤口腔黏膜和皮肤等部位的严重感染或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最常见黏膜可有坏死性溃疡
3.由于介导炎症反应的粒细胞缺乏
感染时的体征和症状通常不明显如严重的在胸片上仅见轻微浸润亦无脓痰严重的皮肤感染不致形成肿肾盂不见脓尿等感染容易迅速播散进展为脓毒血症病死率甚高急性发病者常可找到病因如氨基比林类药物或放射性损伤等停用药物经抢救治疗体温恢复正常外周血白细胞回升表示病情好转如不及时控制感染可致死亡1.血象
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大致正常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下降小数类型白细胞总数正常ANC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质百分数低于正常水平白细胞分类可有单核细胞嗜酸细胞淋巴细胞轻度增多恢复期在ANC恢复正常之前可先有幼稚粒细胞出现甚至出现类反应一旦发现粒细胞减少应每周监测2~3次必要时应连续监测6~8周确定其是周期性或是持续性
一般红细胞系巨核系无明显改变骨髓干细胞体外培养发现粒系集落数目减少集落/丛比值&1提示粒系增生不良在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病人血清和不加病人血清两组对比观察集落数目及分化程度有助了解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抑制粒系增殖分化及成熟的因素本病为假性粒细胞减少可见骨髓粒系增生及细胞构成基本正常选择性分析骨髓象除外其他累及骨髓造血的疾病并有助于分析粒细胞减少的机制一般而言增生亢进多见于免疫性粒细胞破坏过多或VB12叶酸缺乏致粒细胞无效生成粒系增生低下或原早幼粒细胞显减少或伴胞浆出现中毒颗粒等见于药物化学毒物等所致粒系增生抑制原早幼粒细胞正常而中晚幼粒以下阶段粒细胞减少见于成熟障碍
3.粒细胞储备的检查
方法是通过注射或口服促骨髓释放粒细胞的制品如内毒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皮下注射1‰肾上腺素0.1ml于注射前及注射后5101530min分别做计数及分类若注射后粒细胞升至正常说明粒细胞减少由于附着在血管壁上的粒细胞增多或由于脾脏增大用药后脾脏收缩而致粒细胞上升
4.检查破坏粒细胞的因素
如怀疑为结缔组织病或由于免疫所致则应测抗核抗体寻找狼疮细胞做白细胞凝集试验白细胞抗人球蛋白消耗试验血溶菌霉及溶菌酶指数等但需注意有假阳性出现
5.运动试验
如果运动前检查粒细胞减少运动后增至正常说明附着在血管壁上的中性粒细胞增多为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6.合并感染时根据临床表现选择X线胸片检查B超检查等中性粒细胞是人体抵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因而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症状主要是易有反复的感染各种原因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其临床症状相似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有关一般过程良好随年龄增长可自行缓解儿童时期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婴儿时期低于1.0×109/L时即可诊断但应定期检查血象及骨髓象可每周检查白细胞总数和分类两次持续6~8周以确定白细胞减低的程度是周期性还是持续性减低寻找病因及判断治疗的效果并应详细地询问病史和家族史特别是感染服药情况明确有无家族性或先天性因素必要时根据病情做以下试验进一步寻找病因
1.运动试验
如果运动前检查粒细胞减少运动后增至正常说明附着在血管壁上的中性粒细胞增多为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2.肾上腺素试验
皮下注射1‰肾上腺素0.1ml于注射前及注射后5101530min分别做计数及分类若注射后粒细胞升至正常说明粒细胞减少由于附着在血管壁上的粒细胞增多或由于脾脏增大用药后脾脏收缩而致粒细胞上升
3.检查破坏粒细胞的因素
如怀疑为结缔组织病或由于免疫所致则应测抗核抗体寻找狼疮细胞做白细胞凝集试验白细胞抗人球蛋白消耗试验等治疗原则是针对其病因治疗原发病防止继发感染适当输新鲜血
1.去除病因
治疗原发病如系药物等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应立即停药停止接触放射线或其他化学毒物由引起的易反复发生严重感染可做
2.防止继发感染
在患者不发热无明显感染时不应住院治疗因在医院接触感染的机会要比在家多要采取预防感染措施如不测肛门体温以免刺激直肠黏膜而致肠道细菌由局部进入血液循环需要取血时采用静脉取血要比毛细血管取血安全后者易造成局部感染不发热的患者切忌滥用抗生素因不恰当的治疗可造成耐药现象和菌群紊乱当发生高热及推测有感染可能时应立即入院治疗一旦发生感染不应等待培养结果应尽快应用广谱杀菌性抗生素头孢菌素类尤其是第二代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及阴性菌均有杀菌作用且不受青霉素酶的影响可先选择应用若粒细胞低于0.5×109/L以下应严格地隔离病室内定期紫外线照射注意患儿口腔清洁粒细胞低于0.2×109/L以下要防止肠道感染一切食物及用具都应消毒对有发热的患者要积极寻找感染病灶一般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3种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大肠埃希杆菌变形杆菌或铜绿假单胞菌所引起的应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尽可能选用杀菌类抗生素若体温很快回复正常临床病情稳定又无感染灶且细菌培养阴性可于用药72h后停药观察若停药后又复发热病情恶化应再做细菌培养同时应用抗生素一般用药至体温正常病情稳定细菌培养阴性后可以停药
粒细胞急剧下降者可输新鲜血或输分离的白细胞以协助机体控制感染但效果不肯定因输入的粒细胞在48h内约有半数破坏
4.药物治疗
目前对于粒系祖细胞增生障碍的可试用莫拉司亭GM-CSF非格司亭G-CSF或IL-3现莫拉司亭GM-CSF和非格司亭G-CSF已应用于化疗药物所致的粒细胞减少取得较好的效果此类患者多有免疫功能障碍为了增强抵抗力可注射γ球蛋白
5.骨髓移植
对严重的粒细胞生成减少的应用骨髓移植亦有较好疗效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其联合CA125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临床应用
下载积分:
内容提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其联合CA125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临床应用,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危害,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中性粒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比值偏低,中性粒细胞比值低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4:10:2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其联合CA125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临床应用.PDF急!!!白细胞数目高,中性粒细胞数目低,淋巴细胞百分比高怎么回事?
急!!!白细胞数目高,中性粒细胞数目低,淋巴细胞百分比高怎么回事?
儿子一岁半了,最近老是哭闹,夜里发热,今天去医院查血.白细胞数目H13.8*10'/L,中性粒细胞数目L1.7*10'/L,淋巴细胞百分比H82.4%请问如何治疗!
你好。你的孩子白细胞身高,提示有炎症。病毒性感冒血常规白细胞一般不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而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如果感冒引发上呼吸道细菌感染,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就会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而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这是典型状态,也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白细胞分类在参考范围),这就是血常规的主要区别。但是有时病毒感染也可以合并细菌感染,所以需要接诊的医生结合宝宝病情鉴别诊断。个人认为宝宝属于病毒感染,感染以后抵抗力下降合并细菌感染,才会出现血象超出上限那么多。建议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并且同时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早期静脉输液控制病情较快,等病情控制住,可以改用口服药治疗。治疗过程中,需要复查血常规。
等待您来回答
体检领域专家你好!孩子的情况考虑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建议在治疗时一定要用抗病毒的药物.
精彩健康专题
服务声明:网络沟通无法像面诊过程那样,不能全面了解您的健康状况,因此医生的健康指导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要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004-
卫生许可证:[京药第110106-JX0210号] [京ICP证060786号] [(京)-经营性-] [京卫网审【2010】第0087号]第三方公司可能在有问必答网宣传他们的产品或服务。不过您跟第三方公司的任何交易与有问必答网无关,有问必答网将不会对可能引起的任何损失负责。血液一般检查:白细胞检查
日期:来源:作者: 点击:次
  
一、白细胞计数
&&&&& 人体外周围血中的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它们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机制消灭原体重,消除过敏原和参加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等从而保证机体健康。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起源于共同的祖细胞,即多向骨髓祖细胞(pluripotential Myeloid progenitor,CFU-S).CFD-S既能增殖,又具不向不同细胞系分化的能力,平时处于静止状态。这种细胞约占骨髓有核细胞数的0.5-1.0%,血循环中也可存在很少量。推测淋巴系祖CFD-S属于同级的多向淋巴祖细胞,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共同祖细胞,存在于嘣髓内。近年来对粒细胞动力学研究有很大进展,已知它起涛于骨髓中向粒系发展的祖细胞。后者有关体液因子(指集落刺激因子,也称粒细胞生成素)的调节下分化为原粒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而依次发育国早幼粒、中幼粒及晚幼粒细胞,后者已丧失分裂能力,仅继续发育为成熟的杆状核和分叶核细胞。一个原粒细胞经过增殖发育,最终生成8-32个分顺核粒细胞。目前常根据其发育阶段而将粒细胞群人为地划分为分裂池(mitoticpool)、成熟池(matyration pool)、贮备池(storagepool)、循环池(circulatimg pool)等。了解粒细胞动力学将有助于分析外周血中粒细胞增多,减少的原因。一般认为从原粒细胞发育为分叶核细胞共需10天左右。这一过程是在骨髓内进行。贮备池中的杆状核及分叶核粒细胞仅有约1/20释放到周血中,大部分则仍存于贮备池内以便不断地补充损耗及应急需。成熟细胞进入积压液后构成况积压液粒细胞池(total blood granulocyte pool,TBGP)该池中约半数的粒细胞游离运行于血循环之中,构成循环粒细胞池(circulating granulocyte pool,CGP)另一半则险着于血管内壁而形成边缘粒细胞池(marginal granuulocyte pool,MGP)。白细胞计数时所得的白细胞值仅为循环池的粒细胞数。边缘池及循环池的粒细胞之间可以互相换位,并经常保持着动态平衡。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两个池中的粒细胞可一过性地从一方转向另一方面,从而导致白细胞计数结果呈较大幅度甚至成倍的波动。这一点在分析白细胞计数结果时必须予考虑。进入血液的粒细胞约平均停留10h之后,即逸出血管壁而进入组织内或者体腔中,以行使其防御功能。这些细胞一般不再返回血管,在组织中发挥功能作用的时间为1-2天,其后即消失。消亡的粒细胞由骨髓释放的新生粒细胞加以补充,而保持外围血中白细胞数量的相对恒定。
白细胞计数有目视计数法和仪器计数法,本节仅介绍目视法。
[原理]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多用稀乙酸溶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滴入庆数盘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方法学评价] 见第三章第三节。
[参考值] 成人:(4~10)×109/L
初生儿:(15-20)×109/L
6月-2岁:(11-12)×109/L
[临床意义] 见白细胞分类计数介绍。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虽人多种类型白细胞分类自动化仪器相继问世,但不仅因价格昂贵限制其普及,而且其结果只起到筛选作用,迄今尚无一台仪器能完全代替显微镜血涂片进行白细胞分类检查。因此,临床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显微镜分类法。即将血液涂成薄膜,经瑞特染色后,于显微镜下,按白细胞形态学特征逐个分别计数,得出各种白细胞的比值或所占百分比。结合白细胞计数结果,可间接求出每升血兴高采烈中各种白细胞的绝对值。准确的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count,CD)结果,来源于扎实的血细胞形态学基础和质量优良的血淫片制作与染色,这也是质量控制的关键。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特点请参考实习手册。血淫片的制作与染色本书第一章。本节仅阐述各类白细胞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参考值] (成人)
白细胞分类 百分比 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 (0.04~0.5)×109/L
中性分顺核粒细胞 0.5~0.7 (2~7)×109/L
嗜酸性粒细胞 0.005~0.05 (0.02~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 0~0.01 (0~1)×109/L
淋巴细胞 0.20~0.4 (0.8~4)×109/L
单核细胞 0.03~0.08 (0.12~0.8 )×109/L
[临床意义]
(一)中性粒细胞
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其增高和减低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因此在临床检查中绝大多数病例白细胞总数实际反映着中性粒细胞变化,所以本节介绍的白细胞总数的临床意义的主要指中性粒细胞的变化。
1.中性粒细胞数时量变化
(1)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
1)年龄:初生儿白细胞较高,一般在15×109/L左右,个别可高达30×109/L以上。通常在3-4天后降至10×109/L左右,约保持3个月,然后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初生儿外周血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到第6-9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整个婴儿其淋巴细胞数均较高,可达70%。到2-3风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逐渐下升,到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至青春其时与成人基本相同,白细胞生下变化曲线见图2-5。
图2-5 白细胞变化曲线
2)。日间变化:在静息状态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晟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一倍。运动、疼痛和情绪变化,一般的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多。如剧烈运动、可于短时间内使白细胞高达35×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运动结束后迅速即恢复原有水平。这种短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循环池和缘籽的粒细胞重新分配所致。
3)妊娠与分娩:妊娠其白细胞常见增多,特别是最后一个月,常波协于(12~17)×109/L之间,分娩时可高达34×109/L。分娩后2-5日内恢复正常。由于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
(2)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1)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公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
2)严重的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在较大手术后12~36h,白细胞常达10×109/L以上,其增多的细胞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急性心肌硬死后1-2天内,常见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借此可与心绞痛相区别。急性溶血反应时,也可见白细胞增多,这些可能与心肌损伤和手术创伤等所产生的蛋白分解产生及急性溶血所导致的相对缺氧等,促进骨髓贮备池增加释放有关。
3)急性大出血: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109/L。其增多的细胞也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这可能与应激状态、内出血而一过性缺氧等有关。
4)急性中毒:化学药物如安眠药、敌敌畏等中毒时,常见白细胞数增高,甚至可达20×109/L或更高。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白细胞增多,均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5)肿瘤性增多:白细胞呈长期持续性增多,最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其次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此时不但总数常达(10~20)×109/L或更多,且可有较明显的核象左移现象,而呈所谓类白血病反应。白血病时白细胞总数增高的主要机制为白血病细胞失控地无限增值;白血病细胞的周期延长;血中转动时间延长(正常白细胞约为10h,白血病细胞平均为33~38h)。恶性肿瘤时白细胞增多的机理为某些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等产生促粒细胞生成素;恶性肿瘤坏死分解产物促进内骨髓贮备池释放;恶性肿瘤伴有骨髓转移而将骨髓内粒细胞(甚至较幼稚的粒的细胞,并可伴有幼红细胞)排挤释放入血。
(3)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
1)。某些感染:某些革兰多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如无并发症,白细胞当选均减少,甚至可低到2×109/L以下,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时的白细胞亦减少,可能是由于在细菌素及病毒作用下使贴壁的即边缘池粒细胞增多而导致循环池中粒细胞减少所致,也可能与内毒素抑制骨髓释放粒细胞有关。
2)某些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呈“三少”表现。此时白细胞可少到1×109/L以下,分类时几乎无均为淋巴细胞,乃因中性细胞严重减少所致的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小部分急性白血病其白细胞总数不高反而减低,称非白血性白血病(aleukemic leukemia),其白细胞可&1×109/L,分类时亦呈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此时只有骨髓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3)慢性理、化损伤:电离辐射(如X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可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致白细胞减少,故于接触和应用期间每周应作一次白细胞计数。
4)自笛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自身免疫性抗核体导致白细胞破而减少。
5)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门脉性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均可见白细胞减少。其机制为肿大的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了过多的白细胞;肿大脾分泌了过多的脾素,而此种体液因子能灭活促进粒细胞生成的某些因素。
2.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1)核象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细胞增多世界形势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均称为核象左移。最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时,核象左移时常伴有明显的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等质的改变。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民右见到核象左移。从中性粒细胞动力学来看严重的核象左移时,不但用了骨髓贮备池、成熟池的细胞,甚至也涉及了分裂池的成分。
(2)核象右移:正常人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者为主,若5叶以上者超过3%则称为核象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可由于缺乏造血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减少或骨髓造血功能减肥所致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的如阿糖胞苷或6-巯基嘌呤等之后。在炎症的恢复期,一过性地出现核象右移是正常现象,如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不预后不良。图2-6显示了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图2-6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3.中性粒细胞形态变化
(1)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1)中毒颗粒: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双小而稀少,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之中。
含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应与嗜碱粒细胞区别,其要点:嗜碱粒细胞核较少分叶、染色较浅、颗粒较大、大小不均、着色更深、细胞边级处常分布较多,可分布于核上,胞浆中常见小空泡。在血片染色偏碱或染色时间过长时,易将中性颗粒误认为中毒颗粒。但只要注意全片各种细胞的染色情况,则不难区别。
含中毒颗粒细胞在中性细胞中所占比值称为毒性指数。毒性指数愈大,提示中毒变性结果。
2)空泡:可为单个,但常为多个。大小不等,亦可在核中出现。被认为是细胞脂肪变性的结果。
3)Dohle体:是中性粒细胞胞因毒性变而保留的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界限不清,染成灰蓝色,直径为1-2μm,是胞质局部吵成熟,即核与胞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Dohle小体亦可见于单核细胞中,其意义相同。
4)退行性变:常见者有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等。如胞质破裂后消失,只剩胞膜,则成裸核或蓝状细胞,通行性变亦可见于衰老细胞销售量在正常情况下为数极少。
上术这形态变化见彩图2。这些毒性变化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出现。观察中性粒细胞的毒性的变化,对估计疾病的预后有一定帮助。
(2)其它异常白细胞:
1)巨多核中性粒细胞:成熟中性细胞胞体增大,核分叶过多,常为5-9叶,甚至12-15叶。各叶大小差别很大,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2)Pelger-Huet畸形:表现为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肥。常为杆状和分两叶(其间难成细丝)。呈肾形或哑铃形。染色质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网状,其间有空折间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异常,一般无临床症状。但也可继发于革些严惩感染、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肿瘤转移和某些药物(如水仙胺、磺基二甲基异恶唑)治疗后。
3)Chediak-Higashi畸形:在Chediak-Higashi综合征患者骨髓和血液各期粒细胞中,含数个至数十个直径2-5μm的包涵体,即异常巨大的紫蓝或紫红色颗粒。电镜观察和细胞化学显示,巨大颗粒为异常溶酶体。患者容易感染,常伴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陷性遗传,此异常颗也偶见于单核细胞、淋纠细胞中。
4)Alder-Reilly畸形:其特点是在中性粒细胞中含巨大深杂的嗜天青颗粒,染深紫色。此异常颗粒与中毒颗粒的区别是颗粒较大,不伴有白细胞数增高、核象左移和空泡等其它毒性变化。患者常伴有脂肪软骨营养不良或的遗传性粘多糖代谢障碍。类似颗粒亦可见于其它白细胞中。
5)May-Hegglin畸形:患者粒细胞终身含有淡蓝色涵体。实验证明这种包涵体与前述常见于严重感染、中毒等所见Dohle体相同,但常较大而圆。除中性粒细胞外,其他粒细胞甚至巨核细胞内亦可见到。
各种白细胞形态见彩图2。
(二)嗜酸性粒细胞
见本节“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三)嗜碱性粒细胞
见本节“嗜碱性粒细胞计数”。
(责任编辑:admin)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