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肝脏血红素高对肝脏有还吗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林国贤大夫本人发表
肝胆指标正常,但胆血红素偏高,有何治疗方案
状态:就诊前
咨询标题:肝胆指标正常,但胆血红素偏高,有何治疗方案
胆血红素高
病情描述:
胆血红素高,但肝胆功能指标一切都正常,不知什么原因,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和好的药
希望提供的帮助:
能否说说这种病的成因,对将来有何影响?
0***发表于
不知多高?胆血红素升高大部分是间接的升高,这些大部分是良性的,个别与抽血时红细胞破坏有关,不需要治疗.
(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
指导下进行!)
林国贤大夫本人
投诉类型:
投诉说明:(200个汉字以内)
林国贤大夫的信息
各型肝炎的诊治
林国贤,男,中共党员,主任医师,副教授。1986.7第一军大学毕业,现任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莆...
感染内科可通话专家
天津市传染病医院
副主任医师
北京佑安医院
副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副主任医师
广州南方医院
北京佑安医院
武汉协和医院
广州南方医院
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好大夫在线电话咨询服务血红素氧合酶在肝移植中的作用 
【关键词】& 血红素
&自1963年starzl首例肝移植获得后,随着人们对植入器官的免疫排斥反应、器官的缺血与保存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进一步认识和技术改进,已大大改善了植入器官和病人的存活效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红素氧合酶(ho)DDD一氧化碳(co)系统与抑制免疫排斥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密切相关。因此在肝移植过程中,血红素氧合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 血红素氧合酶系统
1.1 血红素氧合酶的生物学特性 这一系统最早发现于20年前,当时只知道该系统存在于微粒体中,并受金属离子的调节。后来在睾丸中发现了该酶的同工酶。于是分别命名为ho-1和ho-2 [1] 。ho-1也叫第32号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32,hsp32),不仅对金属离子敏感,而且还对一切可造成病理性损伤的因素有反应;这些因素包括:热休克、缺血、gsh-耗竭、放射、缺氧、高氧、细胞转化和疾病状态,因此该型同工酶也叫诱导型ho。ho-2对ho-1的调节剂无反应,在特定组织中稳定地表达,因而被称为结构型ho,其唯一的调节剂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gcs)。在生理机制下,血红素可被血红素氧合酶裂解为胆绿素、一氧化碳和铁离子。其中产生的co跟no一样作为第二信使促进具有生理活性的3’:5’环-鸟嘌呤核苷单磷酸(cgmp)的产生。
1.2 肝脏中ho异构酶的调控 肝脏中的总ho活性随着新生儿的成长而下降。在生命的第1周,血红蛋白f降解,新生儿的肝脏中,ho的活性显著提高(也包括灵长类动物)。这主要是ho-1表达的增加,但紧接着又急剧的下降 [2] 。而随着动物的不断生长,ho的表达是逐步增加的。在生理情况下,ho-2在肝中占主导地位。在肝脏ho-1和ho-2的调控对比中,发现ho的活性主要归功于ho-1,在宿主受到在结构上不相关氧化应激时(包括化合物、金属离子、血红素、自由基发生物溴苯和缓解gsh物苯肼),ho-1可急剧升高,而ho-2却不增加。
1.3 ho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 正常生理状况下,肝细胞具有旺盛的再生能力。实验证明:当肝细胞受到各种氧化应激时,ho-1的活性明显增。christova t [3] 等对经二氯化钴处理过的大鼠检测各种氧化应激酶活性的变化,包括: 血红素氧合酶(h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等。实验结果表明:在大鼠肝内的各种氧化应激酶的活性要么被抑制(sod、过氧化氢酶),要么变化不明显(gpx),而ho的活性却持续上升。这将为细胞提供足够的抗氧化剂DDD胆红素和胆绿素,并且导致谷胱甘肽(gsh)水平的增加。因此,血红素氧合酶在肝细胞的抗氧化应激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防御作用。
2 血红素氧合酶在肝移植中的作用
2.1 血红素氧合酶与肝脏的保存时间 在不影响肝移植的成活率的前提下,肝脏只能保存很短的一段时间。自1988年美国威斯康辛belzer研制出uw液后,可体外保存肝脏20~24h,但多数外科医师将肝脏保存时间限定为6~12h。ho-1可对缺血的冷藏肝脏起到保护作用,从而延长肝脏的保存时间。kato h [4] 等研究了大鼠肝脏冷藏时ho-1介导的细胞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第一组大鼠先用锌原卟啉(znpp ho-1拮抗剂)和钴原卟啉(copp ho-1诱导剂)预处理。然后将肝脏在4℃保存24h,再体外灌注2h。结果发现:用copp预处理的大鼠比用znpp预处理的大鼠肝脏有明显增多的门脉血流的灌注和更多的胆汁生成,这与肝细胞的损伤和肝脏的功能的组织学banff评分密切相关。第二组大鼠肝脏在4℃保存24h或40h后,移植给同种系的大鼠。经过24h的保存之后,用copp预处理的肝脏80%存活超过了21天(控制组为50%);冷藏40h后,肝移植存活率在第1、7、21天分别是100%、71%、57%(控制组为50%、50%、33%)。redaelli ca [5] 等也有相似的研究结果。大鼠先在42℃条件下热处理20min。24h后切出肝脏,在uw液中保存,并且移植给同种系的大鼠。结果发现:所有没有经过热处理,而直接经过44h的冷藏后进行肝移植的大鼠在3天内死去;然而经过热处理后进行移植的大鼠组,89%存活了约3周。再灌注后的预处理组的大鼠,血清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和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明显降低,改善了胆汁流通,减少了再灌注时组织的损伤。这种热处理导致的结果可以被znpp抑制,并且加入copp后可以使其还原。因此,血红素氧合酶的高水平表达可对寒冷条件下缺血肝脏有保护作用,并且能显著的延长肝脏的保存时间。
摘自:  
更多关于“血红素氧合酶在肝移植中的作用”的相关文章
杂志约稿信息
& 南阳市网友
& 莆田市网友
& 金华市网友
& 广东省网友
& 广东省网友
& 河北省网友
& 大连市网友
& 广东省网友
& 哈尔滨市网友
品牌杂志推荐
支持中国杂志产业发展,请购买、订阅纸质杂志,欢迎杂志社提供过刊、样刊及电子版。
全刊杂志赏析网 2011您的位置: &
& 新生儿胆血红素过高怎么办?有什么影响
新生儿胆血红素过高怎么办?有什么影响
问:病情描述:新生儿溶血性黄胆,胆骨素过高会有什么脑损伤,有什么后遗症,有什么治疗方法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已经换血想得到怎样的帮助:&&nb......
答:病情分析:新生儿黄疸的治疗:1.蓝光照射2.用酶诱导剂:常用苯巴比妥,剂量:5-6mg/kg/日光照治疗能自愈多喂糖水可使黄疸加快消退,如果超过一个月还未消退可去医院复查。指导意见:另外,平时多观察如果BB脸部以下,如也开始变黄变深了就要及时去医院就......
问:病情描述:足月新生儿3天出现&黄疸,化验血液胆血红素233,手心脚心不黄,局部出现小白点点请问该怎么治疗。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吃的液体药......
答:病情分析:结合您描述的情况,主要是考虑胆红素的代谢障碍导致的黄疸的情况。一般在出生后一个月左右就能消退的指导意见:孩子的情况需要及时的配合胆红素方面的复查,配合药物的使用,注意孩子的生活护理。......
问:病情描述:早产&&36+4&出生5天&胆红素255&&&血红细胞增高症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nbsp......
答:病情分析:这种情况是新生儿黄疸。指导意见:出院后应该继续口服[茵栀黄颗粒]治疗,同时注意晒太阳(让皮肤接触外面的光线)。&&......
问:新生儿疸红素过高回不回留下后遗症?新生儿疸红素过高回不回留下后遗症?......
答:病情分析:胆红素是临床上判定黄疸的重要依据,亦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指导意见: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1.7~17.1μmol/L,其中一分钟胆红素低于3.4μmol/L。治疗措施;有溶血时行脾切除,术后溶血可纠正,但高胆红素血症仍持续存在。 提问人的追......
问:病情描述:体检,总血红素24.4,过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身体危害有哪些?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无想得到怎样的帮助:&&这种病......
答:病情分析:根据你的体检报告,只有总胆红素高,其他没事的。指导意见:这种病不严重,你的数值不算太高,建议口服消炎利胆片就可以了。......
问:病情描述:总直接间接胆血红素高、血糖高餐前7.8、餐后10.5.尿糖4加好,尿酸高1060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本人是糖尿病患者,前几天做血常规检查......
答:病情分析:您好,依据您的结果,糖尿病和这个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是明确的,但是您这个胆红素升高因为有饮酒史要考虑是否有酒精肝的可能。指导意见:对于您这个情况应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和低嘌呤饮食,再就是多饮水,再就是应该戒酒,需要做个肝胆彩超。 提问人的追问......
问:小孩血红胆素过高怎么办?&&......
答:病情分析:胆红素增高见于:肝脏疾患:黄疸型肝炎、肝坏死、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指导意见:肝外的疾病:溶血型黄疸、胆囊炎、胆石症等;平时多注意自己的饮食少吃一些辛辣肥腻的食物,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中药方面可以吃些舒肝利胆的药物,如鸡骨草胶囊或舒肝利......
问:病情描述:验血时检查出总胆红素超最大值3倍,直接胆红素超2倍,间接胆红素超3被多!!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无想得到怎样的帮助:&&nbsp......
答:病情分析:你好,你的情况建议去查一下腹部B超指导意见:如果腹部B超没有问题,多跟饮酒,熬夜,饮食油腻等生活方式不良有关&&......
问:又过高就停了想得到怎样的帮助:&&对怀孕有何影响?要吃药治疗?......
答:病情分析:您好,这会导致孕酮和雌激素分泌不足的指导意见:建议到内分泌科做激素六项检查,可以服用雌二醇和孕酮&&......
问:病情描述:胸口发闷&有点膨胀的感觉&验血结果胆红素过高&请问是什么情况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有过胃病&也得过......
答:病情分析:你好,肝病、胆囊炎、精神因素、胆囊结石等都可以造成胆红素代谢的障碍,引起胆红素高。指导意见:这种情况应该到正规的医院就诊,先根据具体情况做些相关检查,最终明确引起总胆红素升高的具体原因再作针对有效治疗。&&......
问:胆管阻塞,胆红血素过高,治疗了20多天,一直不见好,怎么办?......
答:病情分析:你好, 胆红素是血液中红血球的血红素代谢后的废弃物。若是血清中胆红素过高时,预示肝脏病变或胆管阻塞等异常讯息,血清胆红素的数值的高低代表着异常的严重程度。指导意见:建议去医院检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及时对症治疗。......
问:新生儿10天胆血红素337需住院治疗吗?新生儿10天胆血红素337需住院治疗吗?......
答:病情分析: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常见症状之一,尤其是一周内的新生儿,既可以是生理现象,又可为多种疾病的主要表现。胆红素重度升高或虽然不很高,但同时存在缺氧、酸中毒、感染等高危因素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指导意见:可使用光照疗法,是一种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
问:擦过后明显的没前两天黄了,是有了好转吗,......
答:病情分析:临床上新生儿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黄疸大多在生后24H后出现,黄疸持续时间最多不超过4周,&&指导意见:&&如果黄疸退而复现就要注意了,病理性黄疸儿的血清结合胆红素超过34微摩尔每升,建议住......
问:病情描述:脸黄,眼黄。脸黄,眼黄。脸黄,眼黄,脸红胆素过高黄,眼黄,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降下了一些,但又升上去想得到怎样的帮助:&&nb......
答:建议:这个情况有可能很你吃药有关系的。所以必须注意停药后注意水果和蔬菜的补充调理。定期复查肝功能看。......
问:乳头里面总有白色分沁物?是沁乳素过高?乳头里面总有白色分沁物?是沁乳素过高?......
答:病情分析:这情况应该观察是否仍疼不适的情况,考虑有增生或者泌乳素高的可能指导意见:考虑这情况最好是避免着凉情况,注意局部的卫生,同时选择配合抽血检查内分泌情况再考虑用药的较好的&&......
更多相关推荐
收藏快速问医生,随时免费咨询和挂号肝脏的生理病理_初学易_天涯博客
读曾仕强解读易经一书得到一些启示,并可对一些事物及事件加以解释,感觉不错。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对一些小事的占卜,解释得当,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今日访问:
总访问量: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第38254位
(26)(3)(2)(4)(14)(1)
(1)(1)(3)(2)(9)(6)(2)(1)(1)
  第四章 肝脏的病理、生理学  第一节 肝脏的生理学  一、 肝脏的结构  肝脏被围在一个称为肝被膜的纤维弹性鞘内,可粗略地分为肝右叶和肝左叶。肝被膜内包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两个肝叶内还包含许多更小的单位,称为肝小叶。肝小叶中含有成板状排列的肝细胞。肝细胞是肝脏的功能单位,它具有分裂能力,可以在需要替换受损组织时迅速再生。  肝细胞是肝的唯一实质细胞,是肝内数量最多、体积密度最大的细胞群。成人肝细胞总数约250×109个。肝细胞为十二面体细胞,直径平均为25μm。肝细胞有三种功能面:血窦面、胆小管面和连接面。一个肝细胞至少有2~3个血窦面,此面占肝细胞表面积的70%,是肝细胞从窦周隙血浆内不断摄取物质和排出分泌物的功能面。胆小管面占肝细胞表面积的15%,紧密连接环绕胆小管周围,封闭胆小管使胆汁不致溢出至窦周隙内。连接面,又称肝细胞面。其表面积占肝细胞总面积的15%,相邻细胞膜间有15mm的细胞间隙,还可见紧密连接、桥粒、缝隙连接等连接结构。  肝细胞是肝脏的功能单位,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细胞器,包括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微体等。每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直接反映肝细胞的功能变化。  1.线粒体
每个肝细胞大约有1000个左右线粒体,遍布于胞质内。线粒体在胞质内可以移动,常移向需要能量较多的部位,体积也常有变化。肝细胞线粒体内含有参与三羧酸循环和β脂肪氧化的全套酶系,可将摄入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进行氧化,提供能量。  2.核糖体
又称核糖核蛋白体或核蛋白体。可以游离于胞浆基质质中,称为游离核糖体,亦可附着在内质网上,构成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可以单个存在,即单体,也可以由mRNA细丝将它们串联成多聚核糖体。多聚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基团。肝细胞具有丰富的游离核糖体。其合成的蛋白质主要供肝细胞自身生长、分裂、更新所需。  3.内质网
肝细胞的内质网很丰富,分布广泛。它与高尔基复合体及核膜共同构成一连续的细胞内网状膜系统。肝细胞的许多重要的功能是在内质网上进行的,如蛋白质的合成、糖基化和分泌,脂类物质的代谢,胆固醇、胆酸的合成和代谢,糖代谢,毒物和药物代谢等。按其囊膜上是否附着核糖体,将内质网分为两类:粗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常6-10层平行排列,成群分布在胞质内。附着于内质网上的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运送到高尔基复合体,以备向细胞外输送。肝脏合成的大部分的血浆蛋白如清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都是在粗面内质网上的多聚核糖体中进行的。滑面内质网在肝细胞内分布成分支管泡状,功能很复杂。与肝细胞内的糖原分解、脂质运输以及解毒功能有关。  4.高尔基复合体
肝细胞内的高尔基复合体由3~6层平行排列的扁平膜囊以及大小、数量不等的囊泡组成。多位于细胞核与毛细胆管间的区域内。具有分泌排出脂蛋白、外输性蛋白质、胆酸等物质的功能,并与跨膜糖蛋白受体的糖基化作用有关。  5.溶酶体
溶酶体为单层界膜包围的卵圆形小体,可对外源性物质、衰老的细胞器和内涵物等进行消化分解,部分产物可被肝细胞利用作为能源或修复的材料,在细胞病理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溶酶体还参与铁质的贮存。在溶血性疾病时,溶酶体内含有大量的含铁血黄素。  6.微体
或称过氧化物酶体。是由单层膜包围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主要参与H2O2的分解、长链脂肪酸的代谢、辅酶Ⅰ氧化、糖类的氧化以及糖原异生等作用。近年发现微体与嘌呤代谢以及乙醇代谢有密切关系。  7.细胞核
肝细胞核较大,圆形或卵圆形;核仁明显,1~2个;常染色质丰富,是细胞蛋白合成功能活跃的指征。肝细胞核体积差别较大,常见双核。成年哺乳动物和人的正常肝细胞内核分裂象少见,提示肝细胞是一种长寿命的细胞。  肝细胞约占肝所有细胞成分的80%,肝内其它细胞有内皮细胞、库普弗细胞、星状细胞等。①内皮细胞是构成肝血窦壁的主要边界成分,其窗孔限制性的通透作用,是内皮细胞在肝细胞和血细胞之间形成的一道屏障。内皮细胞还可能参与了防止肝细胞受病毒侵害的防御体系。②库普弗细胞是定居于肝脏的巨噬细胞,具有内吞作用,清除血液有形成分,糖基识别,摄取和代谢脂类、糖蛋白和多种酶,处理抗原和免疫应答,调节肝微循环,产生和释放多种活性物质以及肿瘤监视等功能。③大颗粒淋巴细胞牢固地附着于内皮细胞和库普弗细胞上,构成抵御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防线,还有监视细胞突变和早期肿瘤发生以及防止肿瘤经血液通过肝脏转移的功能。④星形细胞又称贮脂细胞。在肝正常微环境和足量维生素A供应下,细胞内形成脂滴,是贮存及转化维生素A的主要场所。由于肝星状细胞胞浆内有α-平滑肌动蛋白,有收缩能力,并和神经末梢相接触,故可受神经调节,通过突起的收缩和舒张调节肝窦血流及其与窦周间隙间的液体传送。此外肝星状细胞是肝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来源细胞,通过合成细胞外基质及基质金属蛋白酶,保持窦周细胞外基质的恒定。肝星状细胞还能够合成和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刺激肝细胞DNA合成和维持肝细胞增生与更新。在病理情况下,可转化为合成胶原活跃的肌成纤维细胞,是肝发生纤维增生性病变。  二、 肝脏的血流  肝脏从门静脉和肝动脉两个不同的来源得到血供。大部分肝血流,约1000ml/min,是来自胃、大肠和小肠、胰腺及脾脏的静脉血流。这部分血液通过肝门静脉入肝,含氧很少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也可能含有肠道细菌和毒素。另一部分供应肝脏的血液来源是通过肝动脉进入肝脏,其流速较低,约为50ml/min。这部分血液是高度氧合的。这两部分血流都流入肝毛细血管,称为肝血窦。血液从肝血窦流入每个小叶的中央静脉,然后进入肝静脉。肝静脉将排入下腔静脉。  成人肝每分钟血流量约为1500ml~2000ml,约占心排血量的近25%。门静脉血流占肝血供的70%~75%,肝动脉占25%~30%。每100g肝组织含血25~30ml,全肝含血量约占总血流的10%~15%。在心力衰竭时,肝内含血量可增至60ml/100g肝。肝有一定的贮血作用,在中等量出血时,通过肝内血管运动调节作用可补充循环血量中25%的出血量。  三、 肝脏的物质代谢功能  (一)糖类代谢  葡萄糖被消化并被吸收入血后,被运送到全身所有细胞用作能量来源。人体所需的总能量中有50%是由葡萄糖氧化所提供。特别是某些组织和细胞如脑组织、血液红细胞、视网膜细胞等不能利用其它物质,只能利用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对于这些组织来说,保持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的相对恒定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肝脏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维持血液葡萄糖水平的相对稳定。正常人空腹血中的葡萄糖浓度是4.5~5.5mmol/L。进餐后门静脉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高于空腹时的血糖浓度,肝脏从门静脉血液中摄取葡萄糖合成肝糖原降低血糖浓度。由于肝脏能够贮存和分解糖原,相当于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的缓冲器。糖原生成发生于餐后消化不久葡萄糖水平高的吸收期。受胰岛素水平的调节。  当门静脉中的葡萄糖水平下降到3.3mmol/L时,如在禁食或两餐之间,肝脏再将糖原分解成葡萄糖释放入血而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此外,肝脏还可以通过糖异生途径利用乳酸、甘油、氨基酸等原料生成葡萄糖。糖原的分解和葡萄糖的生成发生在两餐之间,没有外部食物来源供消化的吸收后期。主要受胰高血糖素的调节。  (二)蛋白质代谢  肝脏是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非常活跃的器官,处于蛋白质、氨基酸相互转换的中心地位。肝脏中蛋白质合成非常活跃。除了合成其自身的结构蛋白以外,还合成许多蛋白质如大多数的血浆蛋白输出到细胞外。肝脏通过两种方式对蛋白质进行分解:一是通过溶酶体,降解来自肝细胞外和细胞内的蛋白质。细胞外的蛋白质主要通过受体介导进入肝细胞。在溶酶体中蛋白质被水解酶降解成氨基酸,这是蛋白质在肝细胞内降解的主要方式。二是在胞液中进行的降解异常蛋白质和半寿期短的蛋白质,这种降解需要ATP和泛蛋白的参与。  肝细胞能分解、修饰、合成各种进入肝脏的氨基酸,包括三个方面的代谢过程:①分解氨基酸的碳链骨架为细胞提供能量,或作为糖异生的原料;②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及其衍生物;③对体内的氨、胆红素等进行解毒,生成尿素、结合胆红素等代谢终产物,通过胆道或经血液循环到肾通过泌尿道排出体外。  肝脏是存储蛋白质的主要器官,参与将额外的氨基酸存储为蛋白质。当需要氨基酸时,存储的蛋白质分解,释放出游离氨基酸。血浆氨基酸水平低于一定水平时就会激发出除蛋白质分解。肝细胞和所有细胞一样,有一个存储蛋白质的限值。当不能将更多的氨基酸存储为蛋白质时,肝脏就会使额外的氨基酸脱氨基,然后利用其产物作为能源物质或者转变为葡萄糖或脂肪酸。  (三)脂蛋白、胆固醇代谢  肝脏在脂类的消化、吸收、运输、分解与合成过程中均起重要的作用。肝脏利用糖合成三酰甘油有利于能源贮存,肝脏也是体内合成磷脂、胆固醇的主要器官。肝脏利用三酰甘油、磷脂、胆固醇及载脂蛋白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和初生态高密度脂蛋白,并分泌入血,它们是血浆三酰甘油和胆固醇等的重要运输形式。此外,肝脏对三酰甘油及脂肪酸的分解能力也很强,是酮体产生的重要器官。酮体可供肝外组织利用,是肝通过血液向脑、肌肉及心脏等供应能量的补充形式。  脂蛋白是脂类物质在血浆中的存在形式。不同的血浆脂蛋白所含载脂蛋白和各种酯类物质的比例各不相同,其密度呈现一定的差异。密度最高的为高密度脂蛋白(HDL),以下依次为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乳糜微粒(CM)。HDL的合成和降解的主要部位都是肝脏。成熟的HDL可能与肝细胞膜的HDL受体结合,然后被肝细胞摄取,其中的胆固醇可用以合成胆汁酸或直接通过胆汁排出体外。肝也是降解LDL的主要器官,约50%的LDL在肝脏降解。VLDL主要是由肝细胞合成的,是将内源性脂肪运往体内各组织的主要形式,含有三酰甘油、磷脂、胆固醇和apoB100、E等。VLDL转变为中间密度脂蛋白(IDL)后,部分被肝细胞摄取代谢。肝脏虽然不参与CM的合成,但参与其降解,且是清除乳糜微粒残粒的唯一部位。  肝脏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存在肝脂酶,是肝脏特异合成的一种脂肪酶。肝脂酶除了能水解三酰甘油外,还能够水解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谢剩余物,在抗动脉硬化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胆固醇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具有调节细胞膜稳定性的作用,还可以转变成类固醇激素、胆汁酸和维生素D3。体内胆固醇主要来自体内合成和从食物中摄取,其中体内合成的胆固醇占体内胆固醇来源的三分之二。肝细胞是胆固醇在体内合成的主要部位,可以以乙酰辅酶A为原料合成胆固醇。肝脏也是调节胆固醇代谢的主要部位。  (四)维生素和激素代谢  肝脏在维生素的吸收、贮存和转化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肝脏与许多激素的灭活与排泄常有密切关系。维生素根据其溶解性质分为两大类: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它们能以相对较大的浓度积蓄和贮存在肝脏中。肝脏与某些水溶性维生素的代谢有关。如维生素B1进入体内后必须转化为焦磷酸硫胺素才能发挥作用,硫胺素即维生素B1的焦磷酸化过程主要在肝内进行。维生素B6的活性形式为磷酸吡哆醇、磷酸吡哆醛,其磷酸化过程中所需吡哆醛激酶存在于肝脏、肾脏和小肠。肝脏能够将色氨酸转变成维生素PP,但转变率较低,约为1/60。维生素B2、B6、B12、叶酸和泛酸在肝脏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的组织。  激素是在各内分泌器官中合成分泌的,通过血液循环到靶细胞、发挥其生理功能。肝脏与激素的代谢关系密切。有些激素需要依赖肝脏合成与分泌的蛋白质结合在循环中运转,如甲状腺激素在血液中的运输仅极少数为游离形式,与之结合的血浆蛋白质如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清蛋白都是由肝脏合成的;有的激素在肝脏有无活性型转变为活性型,如T4在肝、肾、肌肉细胞脱碘酶的作用下,转变成活性大的T3;大多数激素在排泄之前先在肝内进行生物转化或灭活,如甲状腺激素、醛固酮、类固醇激素、胰岛素等等。如果肝脏功能下降,如慢性肝病,可因肝脏不能醛固酮灭活而引起水钠潴留,导致水肿或腹水的产生。  (五)微量元素代谢  微量元素是指在体内的含量很低、常以毫克计算的物营养质。每日的需要量极微。这类元素包括铜、钴、锌、锰、碘、锌、铁、铬、氟、锡、镍等。微量元素具有营养致毒双重性,与其在体内的浓度有关。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肝脏在人体的铁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肝脏是铁的主要贮存器官,以铁蛋白的形式存在。肝脏合成的转铁蛋白不仅有助于铁的吸收,而且可与铁结合运输其至体内各组织。肝脏组织中锰、铜的含量都比其他组织要高。肝脏中的金属硫蛋白含量较为丰富。金属硫蛋白参与对镉、汞等重金属的解毒作用,并参与铜锌等元素的运输、贮存及代谢功能。  (六)卟啉代谢  卟啉是环状四吡咯,血红素是一种含铁的卟啉,合成的原料为甘氨酸和琥珀酰辅酶A。铁卟啉即血红素的合成在所有的组织都可以进行,但以肝脏和骨髓组织占主要地位。血红素合成的限速酶为催化甘氨酸和琥珀酰辅酶A生成δ-氨基-γ-酮戊酸(ALA)的ALA合酶,受血红素的反馈调节。肝细胞除了合成血红素外,还通过受体介导摄入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的血红素。血液中与血红素结合运输的血红素球蛋白是肝细胞合成的。血红素与血红素球蛋白的复合物结合特异的肝细胞受体,血红素被内在化,而血红素球蛋白则回到血液循环。无论是肝细胞合成还是摄入的血红素都对肝细胞内的血红素水平有直接的影响,而细胞内的血红素水平则对细胞内含血红素的蛋白水平有调节作用。  四、 胆汁分泌  胆汁由肝细胞持续分泌,称为肝胆汁。在非消化期间流入胆囊贮存;消化期间,胆汁由肝细胞或由胆囊中大量排至十二指肠。由胆囊排出的胆汁称为胆囊胆汁,由于水分被重吸收而逐渐浓缩,比重增高。人体每日分泌的胆汁约700~1000ml,即每小时30~50ml。其中水分占97%,胆盐占1%~2%,胆固醇占0.2%~0.7%。此外还有少量卵磷脂、胆红素和无机盐等。胆盐是结合胆汁酸所形成的钠盐。胆色素是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包括胆红素和它的氧化物胆绿素。胆色素的种类和浓度决定了胆汁的颜色。胆固醇是肝脏脂肪代谢的产物,是胆汁酸的前身。在胆汁中,卵磷脂和胆盐形成微胶粒,胆固醇溶于其中,胆汁中的胆盐、卵磷脂和胆固醇保持适当的比例,使胆固醇呈溶解状态。  胆汁形成的机制分为胆汁酸依赖性胆汁分泌和不依赖于胆汁酸的胆汁分泌两种。前者的胆汁分泌是由于肝细胞主动分泌胆汁酸而导致的水分被动转运而生成胆汁,后者则主要与电解质尤其是钠的主动排泌而伴随的胆汁分泌。  胆汁酸是在肝细胞内由胆固醇转变而来,是肝脏清除体内胆固醇的主要方式。在肝细胞内,将胆固醇直接代谢成胆汁酸,属于初级胆汁酸,包括胆酸和鹅脱氧胆酸。二者分别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相结合,形成结合型胆汁酸,随胆汁分泌。初级胆汁酸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形成次级胆汁酸,如石胆酸和脱氧胆酸。存在于人胆汁中的胆汁酸以结合型为主。在肠道里,大部分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被重新吸收入血,其中以回肠对结合型胆汁酸的主动吸收为主。被重吸收的胆汁酸经门静脉运回肝脏后,被肝细胞摄取,游离型的胆汁酸重新合成结合胆汁酸,再随胆汁排入胆道,形成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返回肝脏的胆汁酸盐一方面刺激肝细胞再分泌胆汁,另一方面可作为合成胆汁的原料。每次进餐后可进行2~3次肠肝循环,每循环一次约丧失5%胆汁酸。为了维持电生化及渗透压平衡,胆汁酸被肝细胞主动排入胆汁的同时,即有电解质特别是钠,和水一同被动排入胆汁。所以胆汁酸是一种很强的利胆剂。  胆红素是胆色素的一种,是人胆汁的主要色素,呈橙黄色。正常人体内产生的胆红素约70%来自血红蛋白,其余主要来自含铁卟啉酶类。在正常成人体内产生的胆红素几乎全部由肝脏分泌进入胆道、肠道。在血浆中胆红素与清蛋白结合,形成胆红素-清蛋白的复合物,将胆红素运输到肝脏,这种结合是可逆的,极大的增大了胆红素在水中的溶解度。由于游离的胆红素可以非特异地进入其他组织细胞,尤其是脑组织细胞,引起毒性,造成脑细胞的损伤,而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不易进入细胞,从而防止了胆红素可引起的细胞损伤。胆红素通过载体进入肝细胞,而将清蛋白留在细胞外。在肝细胞内,在酶的催化下,胆红素转变为葡萄糖醛酸胆红素或其他类型的结合胆红素,水溶性增加,被肝细胞分泌至胆汁。肝细胞不断地摄入、转化、分泌胆红素,血浆中的胆红素就能不断通过肝细胞而排出体外。随胆汁进入肠道的胆红素可被重吸收进入肝脏,一部分在此分泌进入胆汁;一部分可通过肝静脉随血液循环进入肾脏,通过小便排出体外。  五、 肝脏与血液  肝脏与血液系统关系密切,在胚胎时期具有造血功能。大约从胚胎的第6周开始,先造出比原始细胞稍小的有核红细胞。以后产生含氧化酶的颗粒白细胞。第4个月以后,肝脾的造血活动逐渐减少,至胎儿足月出生时,肝脏的造血功能已逐渐减退。在婴幼儿时期,如有感染、缺铁、溶血性疾病,肝脏可以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  (一) 血液在肝脏的存储  肝脏是血液的一个存储器官。如果机体血容量降低,例如在大出血时,肝脏即可将血液时放入循环中。同样,如果血容量明显增加,或由于右心衰而导致周围循环血液瘀滞时,肝脏也能增加血液的存储量。  (二) 血浆蛋白的合成  肝脏负责合成包括清蛋白在内的血浆蛋白。血浆清蛋白是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来源,对于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非常重要。如果肝脏不能制造足够的血浆蛋白,毛细血管内的胶体渗透压降低,将导致有效滤过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而造成全身水肿。  (三) 凝血因子的合成  肝脏能够合成几种凝血因子,包括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Ⅱ(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Ⅶ、Ⅸ、Ⅹ等。这些物质不充足,凝血功能下降,而发生广泛出血。维生素K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由于维生素K的吸收需要胆盐的参与,所以如果肝功能低下将导致胆汁合成和供应不足而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容易引发出血。  六、 肝脏的免疫功能  肝内毛细血管称为肝血窦。血窦内血液是来自肝门静脉的静脉血和来自肝动脉的动脉血。肝血窦内排列着有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这些细胞清除血液中尤其是来自肠道灌注肝脏的肝门静脉中的细菌、死亡细胞和其他异物,对摄入的抗原物质具有灭活作用,使其丧失抗原活性。如果抗原进入肝脏内未经肝脏的吞噬细胞灭活或未完全灭活,大量进入脾脏后,经脾脏的吞噬细胞处理,将会起着促进免疫应答的作用。肝窦中的巨噬细胞可以清除来自门静脉及体循环的免疫复合物。肝硬化时,这种功能发生了障碍,血浆中就会出现免疫复合物升高现象。  就肝脏内免疫而言,肝脏内带有NK标记的大颗粒淋巴细胞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不需要预先致敏就可以对非肽类抗原及致病性病原体作出应答,并能释放出多种细胞因子。细胞因子一方面在宿主防御感染中,如对肝炎病毒的防御、清除、抑制其复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造成肝脏的损伤。此外,许多免疫因子如补体等大多是在肝脏内制造的,肝脏的损伤可直接或间接影响机体的体液与细胞免疫防御。许多肝病虽然发病时有不同病因所致,但从发病机制看来均与免疫有不同程度的关系。  第二节 肝脏的病理学  一、 肝细胞病理变化  任何化学物质、生物因子、循环或代谢障碍都能引起肝细胞的损伤,出现代谢紊乱及形态上的改变,轻则变性,重则坏死,与此同时肝细胞还会出现适应性或再生性反应。  (一)肝细胞的变性  变性是指细胞和细胞间质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并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功能下降),表现为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显著增多。肝细胞的变性属一种轻度可恢复性损伤,在病因除去后,多可恢复,但严重的变性可致细胞代谢停止,功能丧失而发展为坏死。  1.水样变性
又称气球样变,是肝细胞较常见的变性形式。肝细胞体积增大,胞浆疏松淡染,胞核也常被波及而增大,染色变淡,整个细胞膨大如气球,故又称气球样变。电镜下,除可见胞质疏松变淡外,尚可见线粒体肿胀、内质网解体、离断和发生空泡变。病因消除后可恢复正常,如进一步发展,则可能形成脂肪变性甚或坏死。常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炎,亦可见于慢性肝炎、活动性肝硬化等。  2.脂肪变性
轻度肝脂肪变性时,肝肉眼观可无明显改变,或仅轻度黄染。如脂肪变性较显著和广泛,则肝增大,色变黄,触之如泥块并有油腻感。镜下肝细胞内的脂肪空泡较小,起初多见于核的周围,以后变大,较密集散布于整个胞浆中,严重时可融合为一大空泡,将细胞核挤向包膜下,状似脂肪细胞,称大泡性脂变。一般与饮食、肥胖、糖尿病、营养不良和慢性酒精性肝病有关。小泡性脂变的特点为肝细胞胞浆内挤满了微小脂泡,大小就均一,细胞核仍位于细胞内中央。一般见于脂肪变性的起始阶段,有些小泡性脂变是肝细胞严重物质代谢障碍的表现。见于妊娠脂肪肝、急性酒精性脂肪肝和四环素损伤等。  3.毛玻璃样肝细胞
肝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内可见圆形、卵圆形浅伊红色细颗粒状斑块,毛玻璃样外观而得名。电镜下可见肝细胞光面内质网大量增生。乙型肝炎患者,特别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增生的内质网囊内含有大量颗粒状或管状HBsAg,玻璃样物质可占据整个胞浆,仅包膜下可见少许胞浆,细胞核位于细胞周边部。酒精及很多药物如巴比妥也能引起肝细胞玻璃样变性,较HBsAg阳性的毛玻璃样肝细胞透明,且胞核多居细胞中央。  4.肝细胞胞浆内色素
肝细胞内可见有多种色素颗粒,常见的有脂褐素、胆红素、含铁血黄素铜及铜结合蛋白等。  (1)脂褐素
是肝细胞溶酶体中含有不同成分呈现的色素颗粒。正常肝脏15岁以前罕见脂褐素,15~30岁逐渐增多,老年人、饥饿或消耗性疾病时增多,常限于小叶中心带,无诊断及预后意义。但当脂褐素出现于中央区或汇管区周围则表示病变。  (2)含铁血黄素沉积
见于遗传性血色病、输血或溶血、慢性酒精中毒以及病毒性肝炎。遗传性血色病早期无临床症状时,含铁血黄素仅见于汇管区周围肝细胞内,出现症状后,铁颗粒在肝内沉积渐弥漫。酒精性肝病铁沉积多见于小叶周围带。  (3)铜及铜结合蛋白
铜结合蛋为溶酶体金属硫因色素,地衣红和维多利亚蓝染成黑色颗粒,在新生儿、Wilson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各种慢性瘀胆状态,这种色素均可增加。  (4)Dubin-Johnson色素
可能是脂褐素-黑色素复合物。肝呈深褐色,光镜下肝小叶结构正常,肝细胞胞浆内毛细胆管侧有较多大小不均的深棕色色素颗粒,常在中央区沉积较多。见于D-J综合征。  (二)肝细胞的凋亡与坏死  1.肝细胞凋亡
凋亡是通过细胞内基因调控程序引起的细胞自身死亡。在病变情况下,肝凋亡细胞明显增多,但仍多为单个散在。肝细胞凋亡早期胞浆较周围肝细胞颜色噬酸,胞核染色质凝聚,岩核膜呈半月状,帽状或破裂,有肝板坠入窦周间隙和肝窦,形成凋亡小体。小体或裸露或被库普弗细胞吞噬,由于细胞凋亡过程没有溶酶体和细胞膜破裂,没有细胞内容物外溢,故凋亡小体周围一般无明显炎症反应。肝细胞的凋亡小体呈球形,胞浆噬酸故曾称嗜酸小体,为常规HE染色切片中确定肝细胞凋亡的主要依据。  2.肝细胞坏死
肝细胞坏死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为溶解性坏死,一为凝固性坏死。  (1)溶解性坏死
即肝细胞通过严重水变性而高度肿胀,胞体变圆成气球样,进而细胞膜溶解和核破裂、核溶解。整个细胞溶解,胞质外溢,引起炎症反应。溶解性坏死物很快被清除,因此在肝活检组织也往往难以检见。诊断溶解性坏死的主要依据是肝细胞坏死脱失区聚集的炎细胞,或灶状库普弗细胞或巨噬细胞聚集,或在网织纤维染色见局灶网状支架塌陷肝索中断,说明局部由肝细胞丢失。以肝细胞坏死范围,结合分布加以分类,并给与定性描述。如肝细胞坏死波及整个肝脏,称为大块坏死;波及肝脏主要部分称亚大块坏死;波及全部或大部分小叶内同一部位称为带状坏死;散在肝内的局限性坏死称点状、灶状坏死;肝小叶与汇管区交界处坏死称碎屑坏死。任何肝病均可能有一种以上的坏死。  (2)凝固性坏死
多为缺血缺氧或中毒、感染引起。凝固性坏死早期在光镜下看不到明显的形态上的改变,如血供断绝所致的梗死,常在缺血坏死后12~24小时始见细胞肿胀、胞浆噬酸、胞核浓缩、破裂或溶解。凝固性坏死的细胞形骸在原位可保留一段时间。其后坏死细胞逐渐分解,在坏死灶周围形成一吞噬细胞为主的炎症反应带。根据其发生部位及范围可分为三类:灶状凝固性坏死、融合性凝固坏死和小叶中心型凝固性坏死。前者见于儿童的某些病毒感染、全身真菌感染、化脓感染的脓肿壁以及肿瘤浸润处的肝细胞。融合性凝固性坏死见于播散性单纯疱疹肝炎。大部呈非带状的融合性凝固坏死,坏死灶边缘的肝细胞易见到核内嗜酸性病毒包涵体,呈卵圆形或不规则性。小叶中心性凝固性坏死由休克和左心衰引起小叶中心缺血造成,亦见于肝硬化患者发生休克。早期无炎症反应,但是有的休克24小时后,即可见到中性粒细胞浸润,凝固性坏死肝细胞最终溶解消失,窦扩张有细网状纤维及多少不等的含色素的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未见有坏死后瘢痕形成。  (三)肝细胞再生  肝细胞再生是肝脏损伤修复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正常情况下,肝细胞不呈现明显的增生现象,但在损伤或部分切除后则迅速出现增生。切除大鼠相当于70%的肝组织,手术后的2~3天剩余的30%肝组织及增加至原重量的70.6%,1~2周恢复至93%,3~4周达原肝重的110.9%。组织学检查术后2天内即见残存肝细胞的代偿肥大与增生。在再生过程,肝实质细胞、间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保持平衡,并改建成正常组织结构。  肝细胞再生的形态学表现有以下几种:肝细胞核分裂象、肝细胞多形性、菊形团及假腺腔形成、肝板增厚等。正常情况下肝内很少见到核分裂象,在小叶内出现核分裂象可视为肝细胞的再生反应,多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随病变进展,核分裂数目下降,肝细胞内常见多数双核肝细胞,肝细胞呈多边形。肝细胞的多形性是指在肝细胞再生过程中出现的肝细胞大小不一及胞核大小不一的现象。常见于急性肝炎的恢复期或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的活动性再生结节。肝细胞再生的另一常见形态改变为菊形团形成。表现为肝细胞排成环状绕于中心毛细胆管周围,后者扩张明显时形成假腺腔。菊形团腔内可含浓缩胆汁。常见于各种慢性肝病。正常肝板细胞呈单层排列,一般肝板增厚说明肝细胞再生,多见于肝硬化结节、各性肝内瘀胆及急性肝炎晚期。当急性肝炎及各种瘀胆恢复,肝板亦恢复正常。  二、 肝窦间质细胞的变化  肝窦间质细胞共包括4种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库普弗细胞、大淋巴细胞和肝星状细胞。窦壁结构分三层:最内为位于窦腔的库普弗细胞和大淋巴细胞,中为窦壁衬复的窦内皮细胞,外为与肝细胞之间的窦周间隙,内有肝星状细胞及少量细胞外基质及神经末梢。这些非实质细胞除保持肝正常结构、调节肝窦血液流通外,形成肝细胞与血流之间的特殊功能单位。  (一)肝窦内皮细胞  肝窦内皮细胞在肝损伤中的不同时期表现不同。在损伤过程,可见其活跃增生,胞体增大,胞核呈卵圆形突向窦腔。电镜下胞浆中内质网扩张,高尔基体扩大,微囊泡及颗粒明显增多。随着肝细胞的变性、库普弗细胞活化、局部细胞因子的作用,肝窦内皮细胞发生变性肿胀或有炎性细胞黏附或发生凋亡坏死。在再生修复修复过程中,随着肝细胞的再生,肝窦内皮细胞也随之增生。在窦毛细血管化过程中,窦内皮细胞可发生表型改变,窗孔数目减少或消失,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W-P小体(Weibel-Palade小体)。内皮下胶原增加,层连蛋白沉积,形成连续的基底膜,使窦壁呈现一般毛细血管的特点。这些改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血液与肝细胞间的物质交换,同时见局部肝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肝细胞内线粒体数目减少。  (二) 库普弗细胞  在肝内各种炎症进展过程,肝窦内库普弗细胞数目可明显增多,胞体明显增大,细胞形态多样,常有多数突起伸出,胞核亦增大,偶见双核。胞质内常见大小不等的吞噬空泡,颗粒状物或细胞残骸。在炎症坏死灶局部,可见增生吞噬黄褐色色素的库普弗细胞聚集,如坏死范围较大可见成片增生的库普弗细胞或巨噬细胞增生,有时库普弗细胞增生程度超过坏死程度。  库普弗细胞的活跃的吞噬功能使其胞浆中常见到异常色素、颗粒或结晶物,有的甚至可作为疾病诊断的重要指标。①脂褐素:为库普弗细胞内最常见的色素,来自损伤的肝细胞。含脂褐素库普弗细胞胞体增大,呈黄色或淡褐色。②含铁血黄素:在遗传性血色病或酒精性肝病,肝细胞内铁超载,肝细胞破裂后含铁血黄素可被库普弗细胞吞噬。在大量输血后或血液疾病,库普弗细胞内可含大量铁颗粒,颗粒界限清楚,边缘有棱角。③胆色素:肝细胞瘀胆时,库普弗细胞可呈胆汁染色或胞浆含胆汁小滴,瘀胆严重时,毛细胆管破裂,胆栓可被库普弗细胞吞入。④疟色素:为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时产生的一种色素,为棕黑色颗粒。恶性疟疾时,库普弗细胞活跃增生,胞浆内含大量疟色素颗粒。⑤原卟啉:在各种卟啉病,如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由于血色素合酶缺乏,至溶解性较低的原卟啉在肝内蓄积,早期在库普弗细胞内含有小的清晰的暗褐色颗粒。随肝内病变进展,在毛细胆管、库普弗细胞及汇管区均可见深褐色似胆栓的原卟啉沉积。在偏振光下呈双折光性红色颗粒,中心有暗十字结构,具有诊断性。同时肝细胞发生损伤、瘀胆、窦周及静脉周围纤维化。  各种脂质贮积性疾病的代谢物均可沉积于肝、脾、骨髓及淋巴结的网状内皮系统。在肝脏库普弗细胞为主要部位。库普弗细胞表现为体积增大,胞浆内可见细小空泡。  (三) 大颗粒淋巴细胞  大颗粒淋巴细胞又称肝相关淋巴细胞或Pit细胞,为肝窦内除星状细胞、库普弗细胞、内皮细胞之外的第四种窦间质细胞。细胞圆形或卵圆形,核偏位,胞浆内有淋巴细胞含有的嗜天青颗粒。电镜下呈现为致密颗粒及含杆状蕊的小囊泡。标记实验证实大颗粒淋巴细胞来自血中的NK细胞。肝内一定数量的大颗粒细胞定居,构成了抵御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的防线,对杀伤肝炎病毒感染细胞具有一定作用。除此之外,大颗粒细胞具有清除转移到肝脏的肿瘤细胞的作用,并能监视细胞突变,影响肝部分切除后的再生。  (四) 星状细胞  肝星状细胞位于肝窦周间隙及肝细胞间陷窝内。胞体呈星形,具有多数带分支的长突起,包绕于肝窦外,突起分支与内皮细胞、肝细胞表面相接触,维持肝窦及窦周间隙的立体结构。  任何类型的肝损伤,肝星状细胞均可被激活,参与病变的发生发展,并和病变中的纤维化直接相关。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与邻近的肝细胞、内皮细胞、库普弗细胞的损伤密切相关,这些细胞的损伤,促使肝星状细胞增生与趋化聚集和激活。  激活后的肝星状细胞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后,呈现出一系列的功能和形态改变。胞突延伸,细胞由星形转变为梭形,胞质内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和肌动蛋白微丝增多,所含脂滴及视黄醇减少或消失,细胞在局部增殖。随着局部肝细胞坏死、消失,在肝实质内呈带状或区域性胶原沉积或纤维间隔形成,间隔内仍可见较多梭形肝星状细胞。炎症进展,肝星状细胞不断活化增生,纤维化亦不断进展。活化增生的肝星状细胞可以合成多种细胞因子促进自身增生,还可作用与其它细胞产生相互作用与影响,及时致病因子作用停止,肝纤维化仍可持续。随病变静止,肝细胞再生,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可减少。  三、 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系指过多的纤维组织在肝内沉积,是慢性肝损伤的标志,也是各种病因所致的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过程,更是肝硬化的必经过程。肝纤维化的基本形式有以下几种:①汇管区纤维化
汇管区纤维化之汇管区内纤维组织增多,汇管区可呈不同程度扩大,但纤维组织不伸向周围肝实质。见于慢性肝炎、酒精中毒及慢性胆管疾病。②汇管区周围纤维化
见于具有汇管区炎症及汇管区周围炎症的病变。汇管区周围胶原沉积,汇管区扩大并常形成星芒状或不规则的不全间隔伸向周围小叶内。见于中重度慢性肝炎汇管周围的碎屑坏死及慢性胆管疾病的胆管型碎屑坏死等。③窦毛细血管化及窦周纤维化
肝窦呈毛细血管样,同时窦周胶原沉积。严重时胶原沉积增多,被环绕的肝细胞成片萎缩,减少或消失,以致纤维间隔形成。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等疾病。④静脉周围纤维化
主要指中央静脉或终末肝静脉周围纤维化,重者可致小叶中心广泛纤维化。见于酒精性肝病。⑤桥接纤维化
是指贯穿于小叶内,连接于两个血管区之间的纤维组织,称为纤维间隔。间隔可呈不同宽度或形状,从较细的纤维所到包含整个小叶的宽大纤维带,也可伴不同程度的炎症和小胆管增生。如纤维间隔为数较少,肝小叶结构多仍保留,如为数较多,可致肝小叶结构紊乱。纤维间隔的多少,对小叶结构的破坏程度是判断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⑥非特殊性纤维化
肝内纤维化可为肝实质内各种坏死灶的修复,小的纤维化灶可由各种肉芽肿修复而来,较大不规则的纤维瘢痕可并发于较大的炎症坏死性病变,如梗死、脓肿、结核病或肝癌药物栓塞修复后的瘢痕形成。  参 考 文 献  1.(美)E.J.科温
主编.病理生理学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8  2.王宝恩,张定凤
主编.现代肝脏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5  3.漆德芳,张泰昌
主编.消化系统血管疾病.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4.梁扩寰,李绍白
主编.肝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  索
引     分类: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