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网复式手法都有哪些

第六章 小儿推拿手法_26450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20页免费35页免费26页免费20页免费39页2下载券40页1下载券4页免费5页免费3页免费3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20页免费10页1下载券3页免费24页5下载券6页免费
第六章 小儿推拿手法_26450|第​六​章​ ​小​儿​推​拿​手​法​_65​0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55.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豆丁精品文档: 小儿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视频 陈姥姥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网 ..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小儿推拿-手法学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实用中医推拿学》 罗才贵等
小儿推拿手法(转载)
小儿推拿手法既有与成人推拿手法相同之处,又有其独立于成人推拿手法之外的特殊的操作方法,是推拿手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与某些成人推拿手法在名称、操作;动作要领等方面并无严格的区分,如揉法、掐法、擦法、捏脊法等,只是在手法运用时,其刺激强度、节律、速率等方面存在差异。由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决定了小儿推拿手法除要遵循成人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外,还必须做到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小儿推拿手法与成人推拿手法的最大区别在于复式操作法。复式操作法是一种组合式操作手法,为小儿推拿所特有,其理论基础源于小儿特定穴。小儿穴位具有点、线、面三方面特点,因此决定了小儿推拿手法中复式操作法的产生和运用,同时也决定了小儿推拿手法和小儿穴位二者密不可分的关系,故小儿推拿谈手法就必论穴位,反之亦然。本章就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和复式操作法予以介绍。
第一节&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的种类较少,清·张振鋆在《厘正按摩要术》中首次将“按、摩、掐、揉、推、运、搓、摇”列为小儿推拿八法。随着小儿推拿的发展,许多成人推拿手法也变化运用到小儿小儿推拿疗法中来,成为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
& 以拇指或食指、中指的罗纹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作单方向的直线或环旋移动,称为推法。临床上根据操作方向的不同,可分为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合推法。
&& 【操作】
&&& 1.直推法:以一手握持患儿肢体,使被操作的部位或穴位向上;另一手拇指自然伸直,以罗纹面或其桡侧缘着力,或食指、中指伸直,以罗纹面着力,用腕部发力,带动着力部分作单方向的直线推动。频率约每分钟220~280次左右,见图6-1。
2.旋推法:以拇指罗纹面着力于一定的穴位上,拇指主动运动,带动着力部分作顺时针方向的环旋移动,频率约每分钟160—200次左右,见图6-2。
&&& 3.分推法:以双手拇指罗纹面或其挠侧缘,或用双掌着力,稍用力附着在患儿所需治疗的穴位或部位上,用腕部或前臂发力,带动着力部分自穴位或部位的中间向两旁作“←→”直线推动。一般可连续分推20~50次左右,见图6-3。
&&& 4.合推法:合推法是与分推法相对而言。以双手拇指罗纹面或双掌着力,稍用力附着在患儿所需治疗的穴位或部位的两旁,用肘臂发力,带同着力部分自两旁向中间作相对方向的直线或弧线推动。本法又称合法或和法,见图6-4。
&& 【动作要领】
&&& 1.直推法:用拇指着力作直推法时,主要依靠腕部带动拇指作主动的内收和外展活动,用食指、中指着力作直推法时,主要依靠腕部带动肘部作适当的屈伸活动。操作时,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帚拂尘状,以推后皮肤不发红为佳。操作时必须直线进行,不可歪斜。
&&& 2.旋推法:医者肩、肘、腕、掌指关节均要放松,仅依靠拇指作小幅度的旋转推动。动作要轻快连续,犹如用拇指作摩法,仅在皮肤表面推动,不得带动皮下组织。要求动作协调,均匀柔和,速度较直推法稍缓慢。
&&& 3.分推法:操作时主要依靠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带动指、掌着力部分作横向直线分推。依靠腕部和拇指掌指关节的内收、外展活动带动拇指着力部分作弧线分推。双手用力要均匀,动作要柔和而协调,节奏要轻快而平稳。
&&& 4.合推法:其动作和要求与分推法基本相同,但推动方向相反,主要是作直线合推,不作弧线合推,动作幅度较小,不要使皮肤向中间起皱。
&& 【注意事项】
1.不可推破皮肤,一般需要辅以介质,随蘸随推。
2.根据病情、部位和穴位的需要,注意掌握手法的方向、轻重、快慢,以求手法的补泻作用,达到预期的疗效。
3.推法是从摩法中演变而出,但比摩法、运法为重,而较指揉法为轻,所以旋推法与指摩法极为相似,操作时需准确掌握运用。
4.操作时手法不可呆滞。
&& 【适用部位】&&&
直推法适用于小儿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多用于头面部、四肢部、脊柱部,旋推法主要用于手部五经穴及面状穴位,分推法适用于头面部、胸腹部、腕掌部及肩胛部等,合推法适用于头面部、胸腹部、腕掌部。
&&& 二、揉法
&&& 以手指的指端或罗纹面、手掌大鱼际、掌根着力,吸定于—定的治疗部位或穴位上,作轻柔和缓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运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称为揉法。揉法是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根据着力部分的不同,可分为指揉法、鱼际揉法、掌根揉法三种。
&& 【操作】
&&& 1.指揉法:以拇指或中指的指面或指端、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面着力,吸定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作轻柔和缓的、小幅度、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揉动,使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根据着力部分的不同,可分为拇指揉法、中指揉法、食指中指揉法和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揉法。
&&& 2.鱼际揉法:以大鱼际部着力于施术部位上,稍用力下压,腕部放松,前臂主动运动,通过腕关节带动着力部分在治疗部位上作轻柔和缓、小幅度、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揉动,使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
&&& 3.掌根揉法:以掌根部分着力,吸定在治疗部位上,稍用力下压,腕部放松,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动运动,带动腕部及着力部分连同前臂作轻柔和缓的、小幅度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揉动,使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
&& 【动作要领】同成人推拿手法的揉法要领,但动作宜轻柔。
&& 【注意事项】
&&& 1.揉法在操作时,着力部分不能与患儿皮肤发生摩擦运动,也不能用力下压。
&&& 2.揉法的动作与摩法颇为相似,需注意区别,揉法着力相对较重,操作时要吸定治疗部位或穴位,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而摩法着力相对较轻,操作时仅在体表作抚摩,不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
&& 【适用部位】拇指与中指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或穴位,食指中指揉法适用于肺俞、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等穴位,三指揉法适用于胸锁乳突肌及脐、双侧天枢穴。鱼际揉法适用于头面部、胸腹部、胁肋部、四肢部。掌根揉法适用于腰背部、腹部及四肢部。
&&& 三、按法
&&& 以拇指或中指的指端或罗纹面、或掌面(掌根)着力,附着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逐渐用力向下按压,按而留之或一压一放地持续进行,称为按法。根据着力部位不同分为指按法和掌按法。
&& 【操作】
&&& 1.指按法:分为拇指按法和中指按法。
&& (1)指按法:拇指伸直,其余四指握空拳,食指中节桡侧轻贴拇指指间关节掌侧,起支持作用,以协同助力。用拇指罗纹面或指端着力,吸定在患儿治疗穴位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持续一定的时间,按而留之,然后放松,再逐渐用力向下按压,如此一压一放反复操作。
&& (2)中指按法:中指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略屈,稍悬腕,用中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吸定在患儿需要治疗的穴位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余同拇指按法。
&&& 2.掌按法:腕关节背伸,五指放松伸直,用掌面或掌根着力,附着在患儿需要治疗的部位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并持续一定的时间,按而留之。余同拇指按法。
&& 【动作要领】
&&& 1.操作时,按压的方向要垂直向下用力。
&&& 2.按压的力量要由轻到重,力量逐渐增加,平稳而持续。
&&& 3.按压时着力部分要紧贴患儿体表的部位或穴位上,不能移动。
&& 【注意事项】
&&& 1.操作时,切忌用迅猛的暴力,以免造成组织损伤。
&&& 2.按法结束时,不宜突然撤力,而应逐渐减轻按压的力量。
&& 【适用部位】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的经络和穴位。掌按法适用于面积大而又较为平坦的部位,如胸腹部、腰背部等。
&&& 四、摩法
&&& 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指面或掌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作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运动,称为摩法,分为指摩法与掌摩法两种。
&& 【操作】
&&& 1.指摩法: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并拢,指掌关节自然伸直,腕部微悬屈,以指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前臂主动运动,通过腕关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形摩动。
&&& 2.掌摩法:指掌自然伸直,腕关节微背伸,用掌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部位上,腕关节放松,前臂主动运动,通过腕关节连同着力部分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形摩动。
&& 【动作要领】
&&& 1.肩、肘、腕均要放松。
&&& 2.操作时,前臂要主动运动,通过放松的腕关节而使着力部分形成摩动。
&&& 3.动作要和缓协调,用力轻柔、均匀。
&& 【注意事项】& 同成人推拿手法中的摩法。
&& 【适用部位】& 指摩法和掌摩法主要适用于胸腹部。
&&& 五、掐法
&&& 以拇指爪甲切掐患儿的穴位或部位,称为掐法。又称“切法”、“爪法”、“指针法”。
&& 【操作】医者手握空拳,拇指伸直,指腹紧贴在食指中节桡侧缘,以拇指指甲着力,吸定在患儿需要治疗的穴位或部位上,逐渐用力进行切掐。
&& 【动作要领】操作时,应垂直用力切掐,可持续用力,也可间歇性用力以增强刺激,取穴宜准。
&& 【注意事项】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不宜反复长时间应用,更不能掐破皮肤。掐后常继用揉法,以缓和刺激,减轻局部的疼痛或不适感。
&& 【适用部位】适用于头面部和手足部的穴位。
&&& 六、捏法
&&& 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指、中指两指或拇指与四指的指面作对称性着力,夹持住患儿的肌肤或肢体,相对用力挤压并一紧一松逐渐移动者,称为捏法。小儿推拿主要用于脊柱,故又称捏脊法。
&& 【操作】
& &&1.患儿俯卧,被捏部位裸露,医者双手呈半握拳状,拳心向下,拳眼相对,用两拇指指面的前1/3处或指面的桡侧缘着力,吸定并顶住患儿龟尾穴旁的肌肤,食指、中指的指面前按,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同时用力将该处的皮肤夹持住并稍提起,然后双手交替用力,自下而上,一紧一松地挤压,向前移动至大椎穴处。
& &&2.患儿俯坐位或俯卧位,被捏部位裸露,医者双手呈半握拳状,拳心相对,拳眼向上,食指半屈曲,用其中节的桡侧缘及背侧着力,吸定并顶住患儿龟尾穴处的肌肤,拇指端前按,拇指、食指同时用力将该处的皮肤夹持住并稍提起,然后双手交替用力,自下而上,一紧一松地挤压,向前移动至大椎穴处。
& &&3.患儿坐位或卧位,以一手的拇指与食指、中指的指面前1/3处相对着力,或用拇指指面与食指中节掌侧的桡侧相对着力,稍用力将治疗处的肌肤夹持住,然后一紧一松挤压被治疗的肌筋,井在该肌筋上下端之间作缓慢移动挤压。
&& 【动作要领】
&&& 1.肩、肘关节要放松,腕指关节的活动要灵活、协调。
&&& 2.操作时既要有节律性,又要有连贯性。
&&& 3.操作时间的长短和手法强度的轻重及捏挤面积的大小要适中,用力要均匀。
&& 【注意事项】
&&& 1.捏脊时要用指面着力,不能以指端着力挤捏,更不能将肌肤拧转,或用指甲掐压肌肤,否则容易产生疼痛。
&&& 2.捏拿肌肤不可过度,捏拿肌肤过多,则动作呆滞不易向前推进;过少则易滑脱。用力过重也易导致疼痛,过轻又不易得气。
&&& 3.挤压向前推进移动时,需作直线移动,不可歪斜。
&&& 4.捏法靠慢功奏效,不可急于求成。
&& 【适用部位】脊柱。
&&& 七、运法
&&& 以拇指罗纹面或食指、中指的罗纹面在患儿体表作环形或弧形移动,称为运法。
&& 【操作】以一手托握住患儿手臂,使被操作的部位或穴位平坦向上,另一手以拇指或食指、中指的罗纹面着力,轻附着在治疗部位或穴位上,作由此穴向彼穴的弧形运动,或在穴周作周而复始的环形运动,频率为每分钟60~120次,见图6-5;6-6。
&& 【动作要领】
&&& 1.操作时,医者着力部分要轻贴体表。
&&& 2.用力宜轻不宜重,作用力仅达皮表,只在皮肤表面运动,不带动皮下组织。运法的操作较推法和摩法轻而缓慢,幅度较旋推法为大。运法的方向常与补泻有关,操作时应视病情需要而选用。
&&& 3.操作频率宜缓不宜急。
&& 【注意事项】操作时一般可配合使用润滑剂作为介质,以保护患儿皮肤。
&& 【适用部位】多用于弧线形穴位或圆形面状穴位。
&&& 八、捣法
&&& 以中指指端,或食指、中指屈曲的指间关节着力,有节奏地叩击穴位的方法,称为捣法。实为“指击法”或“叩点法”。
&& 【操作】患儿坐位,以一手握持住患儿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使手掌向上,用另一手的中指指端或食指、中指屈曲后的第一指间关节突起部着力,其他手指屈曲相握,前臂主动运动,通过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带动着力部分作有节奏的叩击穴位5~20次左右,见图6-7。
&& 【动作要领】
&&& 1.前臂为动力源,腕关节放松。
&&& 2.捣击时取穴要准确,发力要稳,而且要有弹性。
&& 【注意事项】
&&& 1.捣击时不要用暴力。
&&& 2.操作前要将指甲修剪圆钝、干整,以免损伤小儿肌肤。
&& 【适用部位】适用于手部小天心穴及承浆穴。
&&& 九、拿法
&&& 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夹捏住某一部位或穴位处的肌筋,逐渐用力内收,井作一紧一松的拿捏动作,称为拿法。有“捏而提起谓之拿”的说法。
&& 【操作】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指、中指的罗纹面的前1/3处相对着力,稍用力内收,夹持住某一部位或穴位处的肌筋,并进行一紧一松的、轻重交替的、持续不断的提捏动作。
&& 【动作要领】
&&& 1.肩、肘、腕关节要放松,手掌空虚,着力部分要贴紧患儿被拿的部位或穴位处的肌肤。
&&& 2.操作时要蓄劲于掌,贯注于指,拇指与余指主动运动,以其相对之力进行捏提揉动。
&&& 3.用力要由轻而重,缓慢增加,逐步渗透,使动作柔和而灵活。
&& 【注意事项】
&&& 1.操作中不能用指端与爪甲内扣。
&&& 2.操作时不可突然用力或使用暴力,更不能拿捏过久。
&&& 3.由于拿法的刺激较强,拿后用掌继以揉摩手法,以缓解拿后之不适。
&& 【适用部位】主要适用于颈项、肩部、腹部、四肢部。
&&& 十、擦法
&&& 以手在患儿体表作直线往返摩擦运动,称为擦法。分为掌擦法、大鱼际擦法(也称鱼际擦法),小鱼际擦法(也称侧擦法),指擦法等。
&& 【操作】以拇指或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面、手掌面、大鱼际、小鱼际着力,附贴在患儿体表一定的经络循行线路上或特定穴,或治疗部位的皮肤,稍用力下压,肩肘关节放松,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前后摆动,肘关节作屈伸运动,带动前臂使着力部分在患儿体表作上下或左右方向的直线往返摩擦运动,使之产生一定的热量。
&& 【动作要领】同成人推拿手法中的擦法。
&& 【注童事项】
&&& 1.不可擦破皮肤。
&&& 2.操作时不可屏气。
&&& 3.擦后所擦部位不可再使用其它手法。
&& 【适用部位】掌擦法多用于肩背、胸胁部,大鱼际擦法多用于四肢、肩胛骨上部,指擦法多用于头面、四肢穴位等。
&&& 十一、搓法
&&& 以双手掌侧作对称性夹持或托抱住或平压住患儿肢体的一定部位,交替或同时相对用力作方向相反的快速搓揉,并在原部位或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称为搓法。
&& 【操作】患儿坐位,以双手的指掌面着力,附着在肢体的两侧,相对用力夹持住患儿肢体作方向相反的快速搓揉,并在原部位或作上下往返移动。
&& 【动作要领】
&&& 1.医者肩、肘、腕关节要放松,双手着力部位要对称。
&&& 2.操作时,用力要对称而均匀,柔和而适中
&&& 3.搓动要快,移动要慢,灵活而连续。
&& 【注意事项】操作时,切忌用生硬粗暴蛮力,以免搓伤皮肤与筋脉。
&& 【适用部位】主要用于胁肋部。
&&& 十二、捻法
&&& 以拇指、食指罗纹面捏住一定部位,作相对用力往返捻动,称为捻法。
&& 【操作】患儿坐位,以拇指与食指罗纹面或拇指罗纹面与食指中节的桡侧缘相对着力,夹捏住患儿需要治疗的部位,稍用力作对称性的往返快速捻动,并可作上下往返移动。
&& 【动作要领】
&&& 1.着力要对称,捻动时要灵活、快速,状如捻线。
&&& 2.用力要均匀、柔和,上下、左右移动要慢,要有连贯性。做到紧捻慢移。
&& 【注意事项】
&&& 1.捻动时,手法既不可呆滞,又不能浮动。
&&& 2.着力部位的皮肤与患儿被捻部位的皮肤不发生摩擦运动,但皮下组织有往返捻动感。
&& 【适用部位】手指、足趾小关节部与浅表肌肉、皮肤筋结处。
&&& 十三、刮法
&&& 以手指或器具的光滑边缘蘸液体润滑剂后直接在患儿一定部位的皮肤上作单方向的直线快速刮动,称为刮法。
&& 【操作】患儿坐位或卧位,以拇指桡侧缘或食指、中指罗纹面,或食指第二指节背侧尺侧缘着力,或手握汤匙、铜钱等器具,用其光滑的边缘着力,蘸清水、麻油、药水等液体润滑剂后,直接在患儿一定部位或穴位的皮肤上,适当用力作由上向下或由内向外的直线、单方向的快速刮动,见图6-8。
&& 【动作要领】
&&& 1.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压力要轻重适宜,宜使用介质。
&&& 2.操作时,要以肘关节为支点,腕关节的活动要放松灵活,节奏要轻快,用力要均匀。
&&& 3.以皮肤出现紫红色瘀斑为度。
&& 【注意事项】
&&& 1.不可刮破皮肤,如使用器具必须注意是否整洁、光滑、圆钝。
&&& 2.不可过度用力,要以患儿能忍受为度。
&& 【适用部位】主要适用于眉心、颈项、胸背、肘膝凹侧等部位。
&&& 十四、摇法
&&& 将患儿肢体关节作被动性的环形旋转运动,称为摇法。
&& 【操作】以一手托握住患儿需摇动关节的近端肢体,用另一手握住患儿需摇动关节的远端肢体,作缓和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形旋转运动。
&& 【动作要领】医者两手要协调配合,动作宜缓不宜急,宜轻不宜重,,用力要稳。
&& 【注意事项】不宜使用暴力;摇动的速度不可过快。
&& 【适用部位】适用于肩、肘、腕关节及膝关节等。
&&& 十五、拍打法
&&& 以虚掌拍打患儿体表的一定部位,称为拍打法。
&& 【操作】患儿坐位或卧位,医者右手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微屈,腕关节放松,前臂主动运动,用虚掌反复地拍打患儿治疗部位的体表。
&& 【动作要领】
&&& 1.肩肘放松,掌心穹空,手腕灵巧,以臂带腕,以腕带掌。
&& &2.用力平稳、轻巧而有弹性,虚掌蓄气拍打,以患儿皮肤出现微红充血,舒适为度。
&& 【注意事项】不可抽打皮肤。
&& 【适用部位】适用于小儿肩背和下肢部。
&&& 十六、按揉法
&&& 将按法与揉法有机结合应用的手法,称为按揉法。
&& 【操作】以拇指或中指罗纹面、掌根部着力于患儿体表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指或前臂主动施力进行节律性按揉。
&& 【动作要领】同成人推拿手法中的按揉法。
&& 【注意事项】注意节奏性,不可过快或过慢
&& 【适用部位】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或穴位。
&&& 十七、揉捏法
&&& 将揉法与捏法的动作结合运用,称为揉捏法。
&& 【操作】医者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并拢,将手掌平放,紧贴在治疗部位上,拇指与其余四指紧贴在治疗部位的两旁或肢体的两侧,然后前臂与腕关节作主动摆动,带动拇指与掌根部作揉的动作,而其余四指作捏的动作,从而形成节律性的揉捏,边揉捏边缓慢作上下往返螺旋形移动。
&& 【动作要领】同成人推拿手法中的揉捏法。
&& 【注意事项】操作时不可忽快忽慢,不宜间断或跳跃。
&& 【适用部位】适用于颈项、肩背、四肢部。
第二节& 复式操作法
&&& 复式操作法是小儿推拿疗法中的特定操作方法,它是用一种或几种手法在一个或几个穴位上按一定程序进行特殊的推拿操作方法。复式操作法在历代医家著作中记载不一,名称有异。《窍穴图说推拿指南》称之为“大手术”;《小儿推拿疗法新编》则称之为“复合手法”等。说法不一,有的名同法异,有的名异法同。然而,有些复式操作法在临床中仍有其应用价值,因此,要求学习者认真练习,熟练掌握。本节选择黄蜂入洞、双凤展翅等32种复式操作法予以介绍。
&&& 一、黄蜂入洞
&& 【操作】以一手轻扶患儿头部,使患儿头部相对固定,另一手食指、中指的指端着力,紧贴在患儿两鼻孔下缘处,以腕关节为主动,带动着力部分作反复揉动50~100次,见图6-9。
&& 【作用】发汗解表,宣肺通窍。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发热无汗,急慢性,鼻塞流涕,呼吸不畅等病症。
&&& 按:从各家文献摘要中可知,黄蜂入洞的操作法计有7种,它们的经穴位置与操作方法相去甚远,但作用相同。本书所选用的经穴位置与操作方法源自《幼科推拿秘书》。本法操作要均匀、持续、用力要轻柔和缓。
&&& 二、双凤展翅
&& 【操作】医者先用两手食指、中指夹患儿两耳,并向上提数次后,再用一手或两手拇指端按、掐眉心、太阳、听会、人中、承浆、颊车诸穴,每穴按、掐各3~5次,提3~5次,见图6-10。
&& 【作用】祛风寒,温肺经,止咳化痰。用于外感风寒,咳嗽多痰等上呼吸道疾患。
&&& 按:本法操作有提、掐、捏、按诸法,穴位又多,故要求有序进行。
&&& 三、揉耳摇头
&& 【操作】以双手拇指、食指罗纹面着力,分别相对捻揉患儿两耳垂后,再用双手捧患儿头部,将患儿头颈左右轻摇。揉耳垂20~30次,摇儿头10~20次,见图6-11。
&& 【作用】开关镇惊,调和气血。用于治疗惊风。
&&& 按:本法又称捧耳摇头。操作时,医者两手用力要对称,捻、揉、摇三法结合运用,力量要均匀。
&&& 四、开璇玑
&& 【操作】医者先用两手拇指自患儿璇玑穴处沿胸肋分推,并自上而下分推至季肋部,再从胸骨下端鸠尾穴处向下直推至脐部,再由脐部向左右推摩患儿腹部,并从脐部向下直推至小腹部,最后再作推上七节骨。上述各法各操作50~100次。
&& 【作用】宣通气机,消食化痰。用于治疗痰闭胸闷,咳喘气促,食积腹胀、腹痛、呕吐、泄泻,外感发热,神昏惊搐等病症。
&&& 按:本法包括分推璇玑、腹中,直推中脘,摩脐、腹、直推小腹,推上七节骨等5种操作法的联合有序运用。操作时,要避风寒,室内要暖和;医者在操作前要搓热双手,尤其是在天冷时,更要注意。
&&& 五、按弦搓摩
&& 【操作】患儿坐位或由家长抱坐怀中,将患儿两手交叉搭在对侧肩上,医者面对患儿坐其身前。用两手掌面着力,轻贴在患儿两侧胁肋部,呈对称性地搓摩,并自上而下搓摩至肚角处50~500次,见图6-12。
&& 【作用】理气化痰,健脾消食,用于治疗痰积,咳嗽气喘,胸胁不畅,腹痛、腹胀、饮食积滞、肝脾肿大等病症。
&&& 按:本法的操作方法,历代医家意见不一,计有三种操作法。《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同《按摩经》,《小儿推拿直录》、《厘正按摩要术》、《推拿指南》同《小儿推拿广意》。
六、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
&& 【操作】患儿仰卧位,医者坐其身旁。用一手中指或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罗纹面着力揉脐;患儿俯卧位,医者再用中指或拇指罗纹面揉龟尾穴。最后用拇指罗纹面自龟尾穴向上推至命门穴为补,或自命门穴向下推至龟尾穴为泻。操作100~300次,见图6-13。
&& 【作用】通调任督,调理肠腑,止泻导滞。用于治疗泄泻、痢疾、等病症。
& &按:本法的补泻主要取决于推擦七节骨的方向,推上七节骨为补,能温阳止泻;推下七节骨为泻,能泻热通便。
&&& 七、龙入虎口
&& 【操作】患儿仰卧位或由家长抱坐怀中,医者坐其身旁。用一手托扶住患儿掌背,使掌面向上,用另一手叉入虎口,拇指罗纹面着力,在患儿板门穴处按揉或推50~500次。
&& 【作用】退热,泌别清浊。用于治疗发热,吐泻,四肢抽搐等。
&&& 八、二龙戏珠
&& 【操作】患儿坐位或由家长抱坐怀中,医者坐其身旁。用一手拿捏患儿食指、无名指的指端,用另一手按捏患儿阴池、阳池两穴,并由此边按捏边缓缓向上移动按捏至曲池穴,如此5次左右。寒证重按阳穴,热证重按阴穴。最后一手拿捏阴、阳两穴5~6次,另一手拿捏患儿食指、无名指的指端各摇动20~40次,见图6-14。
&& 【作用】调理阴阳,温和表里,通阳散寒,清热镇惊。用于治疗寒热不和,四肢抽搐,惊厥等病症。
&&& 按:本法有五种操作法,《小儿推拿直录》、《厘正按摩要术》同《小儿推拿广意》中的记载。临床常用《小儿推拿广意》与《幼科推拿秘书》所载之法。另《小儿推拿直录·二龙戏珠图》有“此法性温,能治慢惊”的记载。
&&& 九、双龙摆尾
&& 【操作】患儿仰卧位或坐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托扶患儿肘处,用另一手拿住患儿食指与小指,向下扯摇,并左右摇动,似双龙摆尾之状。扯摇5~10次,见图6-15。
&& 【作用】行气,开通闭结。用于治疗气滞,大小便闭结等病症。
&&& 按:双龙摆尾又名二龙摆尾。《窍穴图说推拿指南》中的操作法同《幼科推拿秘书》中的“又或似……亦似之”之操作法。故本法计有三种操作法。
&&& 十、乌龙摆尾
&& 【操作】患儿仰卧位或坐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拿住患儿& 肘,用另一手患儿小指摇动20~30次,见图6-16。
&& 【作用】开闭结,通二便。用于治疗大、小便不爽。
&&& 按:《增图考释推拿法》称本法为“乌龙双摆尾”。
&&& 十一、苍龙摆尾
&& 【操作】患儿仰卧位或坐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拿住患儿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另一手自患儿总经穴至& 肘穴来回搓揉几遍后,拿住& 肘处,前手拿儿三指摇动,如摆尾状,摇动20~30次,见图6-17。
&& 【作用】开胸顺气,退热通便。用于治疗胸闷发热,躁动不安,大便闭结等病症。
&&& 按:《小儿推拿直录》、《厘正按摩要术》中的操作法同《小儿推拿广意》中的操作法。
&&& 十二、丹凤摇尾
&& 【操作】患儿仰卧位或坐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拇指、食指按捏患儿内外劳宫穴,另一手先摇患儿中指端,然后再拿捏中指摇动10~20次,见图6-18。
&& 【作用】调和气血,镇惊。用于治疗惊证。
&&& 按:本法操作时,以患儿手心微汗出为度。本法有清心镇惊之功,多用于热盛攻心,风火相煽之惊风、抽搐。《万育仙书》中的“苍龙摆尾,和气生血治惊。……”其操作法同《按摩经》之“丹凤摇尾”法。
&&& 十三、凤凰单展翅
&& 【操作】患儿仰卧位或坐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拿捏住患儿内、外一窝风穴,用另一手拿捏住患儿内、外劳宫穴并摇动100~300次,见图6-19。
&& 【作用】顺气化痰,温经补虚。用于治疗虚热,寒痰,肺虚胸闷短气等病症。
&&& 按:以《秘传推拿妙诀》中的操作法为常用。
&&& 十四、凤凰展翅
&& 【操作】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坐其身前。用双手握住患儿腕部,两手拇指分别按捏在患儿阴、阳穴上,然后向外摇摆腕关节;再用一手托拿患儿& 肘处及肘后部,另一手握住患儿手背部,上下摆动腕关节;最后一手托住& 肘,另一手握住手背,大指掐住虎口,来回屈曲,摇动腕关节,见图6-20。
&& 【作用】祛寒解表,调气消食,行痰散结。用于治疗感冒身热,咳喘痰多,胃寒呃逆,呕吐腹泻等病症。
&&& 按:《小儿推拿直录》、《厘正按摩要术》中的操作法同《小儿推拿广意》
&&& 十五、凤凰鼓翅
&& 【操作】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握住患儿腕部,并用拇指、食指分别按掐住患儿腕部桡、尺骨前头陷中,同时摇动患儿腕部20~30次,见图6-21。
&& 【作用】调和气血,豁痰醒神,除湿消肿。用于治疗风火相煽,痰蒙清窍,神昏惊搐,喉间痰鸣,或湿困脾土之肌肤黄肿等病症。
&&& 按:《厘正按摩要术》中将本法称为“凤凰转翅”。
&&& 十六、赤凤摇头
&& 【操作】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握患儿& 肘处,另一手依次拿患儿五指摇动,然后摇肘,见图6-22。
&& 【作用】通关顺气,补血宁心,定喘。用于治疗上肢麻木,惊症,心悸,胸满胀痛,喘息短气等病症。
&&& 按:本法又称“丹凤摇头”,“赤凤点头”,计有5种操作法,临床以《小儿推拿广意》中的操作法为常用。
&&& 十七、猿猴摘果
&& 【操作】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两手拇指、食指捏患儿螺蛳骨上皮,一扯一放,反复多次,见图6-23。
&& 【作用】健脾胃,化痰食。用于治疗食积、寒痰、疟疾、寒热往来等病症。
&&& 按:本法计有6种操作法,临床以《按摩经》中记载的方法为常用。螺蛳骨的位置在尺骨小头桡侧缘上方缝隙处,相当于手太阳小肠经之“养老穴”处;据《按摩经·命门部位歌·女子右手正面之图》所示,螺蛳骨在腕横纹两侧端。
&&& 十八、孤雁游飞
&& 【操作】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握住患儿一手,使其掌面与前臂掌侧向上,另一手大拇指罗纹面着力,自患儿脾经穴推起,经胃、三关(沿手掌外缘、前臂桡侧至肘部),再推至脾经穴为一遍,推10~20遍,见图6-24。
&& 【作用】和气血,消肿胀。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黄肿,虚胀等病症。
&&& 十九、水底捞月
&& 【操作】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握住患儿四指,将掌面朝上,用冷水滴入患儿掌心,用另一手拇指罗纹面着力,紧贴患儿掌心并作旋推法,边推边用口对其掌心吹凉气,反复操作4~5分钟,见图6-25。
&& 【作用】本法大凉,有清心、退热、泻火之功。用于治疗一切高热神昏、热入营血,烦躁不安,等实热病症
&&& 按:本法又称为“水底捞明月”、“水里捞明月”、“水中捞月”,计有6种操作法,临床以《厘正按摩要术》载夏禹铸的操作法为常用。
&&& 二十、打马过天河
&& 【操作】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捏住患儿四指,将掌心向上,说另一手的中指指面运内劳宫后,再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由总筋起沿天河水打至洪池穴,或用食指、中指沿天河水弹击至肘弯处,弹击约20~30遍,见图6-26。
&& 【作用】清热通络,行气活血,用于治疗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上肢麻木抽搐等实热病症。
&&& 按:本法又称“打马过河”、“打马过天门”,计有6种操作法,但临床以《万育仙书》中记载的方法为常用。
&&& 二十一、引水上天河
&& 【操作】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捏住患儿四指,将患儿前臂掌侧向上,将凉水滴于腕横纹处,用另一手食指、中指从腕横纹中间起,拍打至洪池穴止,一面拍打一面吹凉气,约20~30遍,见图6-27。
&& 【作用】清火退热。用于治疗一切热病发热。
&&& 按:本法操作须边吹边拍,吹拍结合,单方向操作,去而不返。凉水滴于腕横纹中点处,而且吹气与拍打中,天河水均要沾湿。本法首见于《幼科铁镜》,《保赤推拿法》中的“引水上天河”实为“清天河水”法。
&&& 二十二、大推天河水
&& 【操作】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握住患儿四指,,使患儿掌面与前臂掌侧向上,另一手食指、中指罗纹面并拢,蘸水自内劳宫穴经总经沿天河水穴向上直推至洪池穴止,呈单方向推100~200次左右,见图6-28。
&& 【作用】大凉,清热。用于治疗热病发热。
&&& 按:自内劳宫穴至洪池穴,因操作范围与操作方向不同,名称不一。清天河水用大指桡侧缘或食指、中指罗纹面,蘸冷水自总经推向洪池穴处。《保赤推拿法》:“天河水穴,在内间使穴上,先掐总筋,用新汲水,以手浇之,从此穴随浇随推至洪池上。洪池穴在肱湾,为清天河水。”《万育仙书》:“清天河水,此大凉法。医人左大指捏小儿小天心穴用右手中指背曲转,自总筋上推至曲池止,或用大指推亦可。”取天河水以大指或食指、中指罗纹面蘸冷水自洪池穴沿天河水推至内劳宫穴。
&&& 二十三、飞金走气
&& 【操作】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握住患儿四指,使掌面与前臂掌侧向上,将冷水滴于内劳宫处,用另一手中指罗纹面着力,自内劳宫穴始,用中指将冷水引火上天河穴,复用口吹气,跟水上行,直至洪池穴,为一次,一般可操作20~40次,见图6-29。
&& 【作用】清肺泻火,顺气消胀。用于治疗失音,咽痛,臌胀等病症。
&&& 二十四、飞经走气
&& 【操作】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拿住患儿四指,使掌面与前臂掌侧向上,用另一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罗纹面着力,从曲池穴起向下弹击至总经穴处,如此反复数遍,然后拿住患儿阴池、阳池二穴,前手将患儿四指屈伸摆动数次,见图6-30。
&& 【作用】行气,通窍,化痰。用于治疗外感寒证,气逆,咳喘,痰鸣等病症。
&&& 按:本法计有5种操作法,临床以《小儿推拿广意》中的操作法为常用。
&&& 二十五、& 阧肘走气
&& 【操作】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拿住患儿之手摇动,另一手托拿住患儿& 肘,两手协同,运摇肘关节,见图6-31。
&& 【作用】行气消滞。用于治疗痞证。
&&& 二十六、黄蜂出洞
&& 【操作】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拿住患儿四指,使掌面向上,用另一手拇指甲先掐内劳宫穴、总经穴,再用两拇指分手阴阳,然后再用两大拇指在总经穴处一撮一上至内关穴处,最后用拇指甲掐坎宫、离宫穴,见图6-32。
&& 【作用】发汗解表。用于治疗小儿外感,腠理不宣,发热无汗等病症。
&&& 按:本法有两种操作法,基本相同,但操作顺序有所区别。《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中的“黄蜂入洞”实为《按摩经》中的“黄蜂出洞”。
&&& 二十七、天门入虎口
&& 【操作】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捏住患儿四指,使食指桡侧向上,另一手拇指罗纹面的桡侧着力,蘸葱姜水自食指尖的桡侧命关处直推向虎口处,然后再用大拇指端掐揉虎口穴约数十次左右,见图6-33。
&& 【作用】健脾消食,顺气生血。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和,腹胀、腹泻、食积等病症。
&&& 按:本法计有4种操作法,临床以《秘传推拿妙诀》中的操作法为常用。
&&& 二十八、老汉扳缯
&& 【操作】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拇指掐住患儿拇指根处,另一手拇指端掐捏患儿脾经穴并摇动患儿拇指20~40次左右,见图6-34。
&& 【作用】健脾消食。用于治疗食积痞块,脘腹痞满,纳呆,疳积等病症。
&&& 二十九、运土入水
&& 【操作】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握住患儿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使掌面向上,另一手拇指外侧缘着力,自患儿脾土穴推起,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掌小横纹,推运至小指端肾水穴止,呈单方向反复推运100~300次左右,见图6-35。
&& 【作用】滋补肾水,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用于治疗小便赤涩、频数,小腹胀满,泄泻痢疾等病症。
&&& 按:本法是小儿推拿疗法中的一种操作方法,《按摩经》、《幼科推拿秘书》、《保赤推拿法》等列入复式操作法中,但也有将其作为“穴位”者,有误。根据文献记载,本法有三种操作法:一是从拇指根至小指根,二是从拇指脾土穴推至坎宫(小天心穴处),三是从大指尖脾土穴推至小指尖肾水穴止。临床以第三种操作法为常用。
&&& 三十、运水入土
&& 【操作】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握住患儿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使掌面向上,另一手拇指外侧缘着力,自患儿肾水穴推起,沿手掌边缘,经掌横纹、小天心,推运至拇指端脾土穴止,呈单方向反复推运100~300次左右,见图6-36。
&& 【作用】健脾运胃,润燥通便。用于治疗脾胃虚弱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泻痢,疳积等病症。
&&& 按:本法是小儿推拿疗法中的一种操作方法,《按摩经》、《幼科推拿秘书》、《保赤推拿法》等列入复式操作法中。根据文献记载,本法有两种操作法:一是从肾经穴推运至脾土穴止,,二是从肾经穴推运至板门穴止。临床以第一种操作法为常用。
&&& 三十一、老虎吞食
&& 【操作】患儿坐于家长怀中,医者坐或蹲于患儿足旁。用双手握住患足与小腿部,将干净丝绢盖在患足昆仑穴与仆参穴上,以嘴隔绢咬之,以苏醒为度。
&& 【作用】开窍醒神,镇惊定志。用于治疗急惊风,发作,高烧惊厥等病症。
&&& 按:本法现已少用或不用。
&&& 三十二、总收法
&& 【操作】患儿坐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食指或中指罗纹面着力,先掐、后按揉患儿肩井穴;用另一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拿捏住患儿食指和无名指,屈伸患儿上肢并摇动其上肢20~30次左右,见图6-37。
&& 【作用】通行一身之气血,提神。用于久病体虚,内伤外感诸证,推拿操作结束之前用本法收尾。
&&& 按:本法有两种操作方法:一是如《幼科推拿秘书》所述;二是仅用双手掐、按、揉双肩井穴代之。但不论何病,推拿治疗均可以此作为结束手法,故称总收法。
发表于: 23:53
暂无评论,我来发表第一篇评论!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中医筋伤、中医妇科、中医男科、中医内科、中医皮肤科、中医儿科相关疾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儿推拿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