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氏痴呆症有哪些治疗药物

92阿尔茨海默病发生机制及其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92阿尔茨海默病发生机制及其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黄迅基簦匦丕蘧量壁瘟蕉生熟越星基亟痘荭塑壁塞迸屋;阿尔茨海默病发生机制及其治疗药物研究进展;黄汉昌1;姜瑞瑞1;林婧1;张明贤2;(北京联合大学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食品北京市重点实;【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B一淀粉样蛋白;姜黄素;[中图分类号】尉∞;[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05-92021;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酰
●’'●黄迅基簦匦丕蘧量壁瘟蕉生熟越星基亟痘荭塑壁塞迸屋筮!§翅阿尔茨海默病发生机制及其治疗药物研究进展黄汉昌1姜瑞瑞1林婧1张明贤2(北京联合大学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食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1)【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B一淀粉样蛋白;姜黄素[中图分类号】尉∞[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05-920212011)15.2993.05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伴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AD的病理特征…:①母.淀粉样蛋白(AB)沉积所形成的老年斑(sP);②细胞内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聚集形成神经纤维缠结(NFTs);③脑皮层和海马区神经元细胞丢失。AD的病理现象主要是发生多种认知功能缺陷,表现在:①记忆障碍(学习新知识或信息、回忆以往所学知识或信息的能力缺陷);失语症,失用症,失认症,大脑高级整合功能障碍(如计划,组织,先后序列及抽象思维能力等);②由认知缺陷造成明显的社会或职业的功能障碍,与以往相比呈现功能水平明显下降;③病程特点为缓慢起病,进行性认知功能下降;④生理功能上肌张力增高,肌体屈曲,病程呈进行性,一般经历8~10年左右,最后发展为严重痴呆,常因伴随压力性溃疡、骨折、肺炎、营养不良等继发躯体疾病或衰竭而导致死亡。据估计,我国AD患病人数已超过500万【2J,占全世界所有患病人数的1/4,而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这个数字将更为庞大。酰胆碱酯酶(AchE)水解成胆碱和乙酸。Ach的含量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正常老人比青年时下降30%,而老年痴呆患者下降更为严重,可达70%一80%【4J。ChAT和AcllE活性反映了胆碱能神经元的活性,胆碱能调节大脑皮层和海马中神经生长因子(NFG)的合成与释放。A13沉积会增加Ache表达,在AD患者的大脑中神经纤维缠结和SP内AchE活性显著升高,造成Ach神经递质的异常。当投射到皮质和海马的Ach减少时,皮质和海马的NFG释放减少,使其营养作用得不到发挥,并进一步导致Ap的沉积和NFT形成,产生恶性循环的AB毒害作用”o。因此,抑制AchE的活性,对AD症状的缓解,可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1.2A13的神经毒性机制AD患者主要的病理学特征之一是产生sP,SP的主要成分是含39―42个氨基酸残基的AB,A13是由该蛋白前体(APP)降解所产生。A13的正常生理作用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大脑AB仅有极少量表达,低浓度的A13对未分化、不成熟的神经元有营养作用;而在神经退行性AD大脑中A13异常表达,高浓度的A8对已分化的、成熟的神经元有毒性作用¨J。1AD的发病机制根据AD发病来源,可分为家族遗传性AD(FAD)和散发在正常生理条件下,APP由a分泌酶裂解成可溶性的otAPPs蛋白,不产生AB成分;极少部分APP在胞质溶酶体经p-分泌酶和7-分泌酶作用裂解为AB。当APP基因或早老素基因PS-!产生突变后,将导致APP经p一分泌酶和1?分泌酶裂解作用增加,AB聚集可形成神经毒性的原纤维,并进而形成SP,引起AD病变…。Ap。越比AB,枷更易发生淀粉样变性,是SP中Aa的主要形式之一【。j。Aa的神经毒性涉及到复杂的分子机制,主要包括:①炎症反应:聚集的AB引发小胶质细胞的吞噬行为,并释放炎症因子,引发炎症反应;②氧化应激作用:聚集的AB直接或间接引起神经元反应性活性氧(ROS)增高,造成神经元氧化损伤;③破坏细胞内的Ca2+稳态平衡,诱导ca2+依赖蛋白磷酸激酶的活性增强,引起tau蛋白过磷酸化。1.3性AD(SAD)。AD在60岁以下发作属早期发作型,此类患者多数有家族史的遗传性AD,通过对FAD的研究,发现其至少与B-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基因、早老素基因PS-1及PS-2(Pre-senihnl,2)这3种基因变异有关,载脂蛋白ApoE基因变异可能与AD的发生有很大的相关性口’。生活环境因素可能与SAD有很大相关性。目前AD发病机制迄今尚不明,可能为多因素参与作用的结果(如遗传、环境、老龄、代谢等),学术界主要有以下AD发病机制学术假说:1.1胆碱能神经元损伤机制中枢神经胆碱能递质是保证学习和记忆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由胆碱和乙酰辅酶A在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的催化作用下合成,Ach与其受体(AchR)结合传递神经冲动后,被乙tau蛋白过磷酸化机制NFT形成主要与tau蛋白的过磷酸化相关。tau蛋白是一种神经元微管结合相关蛋白。tau蛋白过磷酸化对微管稳定和AD发病起着重要作用。tau蛋白是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项目资助(KM201011417002)1微管蛋白聚合微管的启动子,促进微管蛋白聚集成微管并增强其稳定性,维持细胞的生长发育。另外,tau蛋白在神经系统的形成和轴突的通讯传导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tau蛋白通常与泛素相互作用,泛素是与细胞内变性蛋白降解系统有关的蛋白。正常状态下人体内tau蛋白的磷酸化/去磷酸化水平维持一定平衡状态,当tau蛋白过磷酸化形成双螺旋丝(PHr)导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2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通讯作者:张明贤(1962?),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制备与生物活性功能研究。第一作者:黄汉昌(1975一),男,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制备与生物活性功能研究。致NFlr时,则失去与微管结合的能力,但当tau蛋白去磷酸化后,可重新获得结合微管的功能。在AD患者脑中,tau蛋白磷酸ft./去磷酸化失去平衡,过磷酸化的tau蛋白形成双螺旋丝及NFF而沉积于脑中导致神经元变性,引起神经元细胞的凋亡。研究表明,tau蛋白的过磷酸化与A13有密切的关系,A13的生成和沉积可以对线粒体产生毒性作用和损伤,造成ca“超载,而ca“可以激活CaMK.II进一步导致tau过度磷酸化H’。1.4氧化应激作用机制氧化应激在A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发生在脑神经元和组织损伤之前。AD患者脑中,生物分子过氧化损害涉及范围较广泛,包括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蛋白质和DNA氧化作用增强。目前,氧化损害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活性氧类(ROS)物质、过渡金属铁铜离子等氧化还原作用、激活环绕SP的胶质细胞及线粒体代谢异常等有关。另外,已明确的AD致病基因(APP、ApoE及Ps基因)在调节神经元凋亡或结合转运金属方面均与氧化应激作用有关¨…。1.5金属作用机制金属与细胞内钙紊乱在A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研究显示。金属铁、铝、铜、锌等可改变AD患者的金属代谢、氧化还原作用及促进Ap聚集作用¨”。Cu2+对Ap的聚集表现出双向的调制作用:在微酸性pH下,诱导AB聚集,而在中性及碱性pH下,则强烈抑制Ap聚集。体外实验显示,在生理pH(7.4)和适当的浓度比([Cu“】/【A8]=4附近)条件下,Cu2+对AB聚集表现出强烈的抑制效应¨引,并且能够竞争性抑制zn2+的诱导效应¨”。Cu“是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金属离子,A13可以通过与Cu2+相结合,将Cu2+还原为cu+,同时将分子氧催化形成过氧化氢,诱导了有害的ROS的过量产生,对AD脑组织显示出显著的氧化损伤¨“。1.6Ca2+调节作用机制Arispe首先报道¨引A13,舶在脂双层膜上形成离子通道。这些通道是电压依赖性的,对阳离子有更高的选择性,允许ca2+通过,直接进入细胞,导致AD患者脑神经细胞死亡。神经细胞内外维持着一定的离子梯度和膜电势梯度,在质膜上形成通道可使膜电势降低;而膜电势降低能增加Ca2+流动,Ca2+通过A8形成的通道向内流动,使得细胞内钙离子((ca2+]i)升高,引起[ca2+]i超载。将神经元与钙离子荧光探针钙Fura-2AM孵育一段时间后,加入A13(1-40),观察[口+]i浓度变化,结果大部分神经元[ca2+]i都明显提高。AB浓度增大,[ca2+]i提高越多,呈现一定浓度依赖性。钙通道阻断剂的存在并不影响AB引发的(ca2+]i升高,而AB抗体能显著降低AB引发的【Ca2+)i升高,说明(ca2+)i升高不是通过钙通道流入的,而是通过AB在膜上形成的通道进入细胞。[ca2+)i超载一方面损伤氧化磷酸化,另一方面导致钙依赖性ATP酶的超常活动。结果导致细胞的能量不足甚至耗竭,细胞结构和功能破坏,影响长时程突触增强效应(LTD),突触可塑性下降。更为严重的是(Ca2+]i超载反过来影响APP的代谢,加速APP裂解产生更多的Af3,形成恶性循环¨“。.此外,tau蛋白的磷酸化与钙的调节有关。依赖于钙一钙调节蛋白的蛋白激酶Ⅱ在其与微管相作用的位点磷酸化tau蛋白。GSK-3B和其他激酶也参与tau蛋白的磷酸化。研究表明Ⅲ3,培养神经元细胞膜的去极化可以诱导钙介导的瞬时tau蛋白的磷酸化,而后发生tau蛋白的去磷酸化。GSK-313和Cdk5激酶介导磷酸化,丽神经钙蛋白介导去磷酸化。这就清楚地显示了钙依赖性tau蛋白的磷酸化调节。与PSI基因敲除动物相比,在PSIFAD转基因模型小鼠大脑内观察到GSK-3B介导tau蛋白磷酸水平升高的现象。另外,突触后兴奋性受体也与ca“内流密切相关。人脑中谷氨酸是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通过与一系列突触后兴奋性受体包括NMDA(N―methyl―d-Aspartate)受体结合,激活NMDA受体,钙通道开放,Ca2+内流,调节兴奋性突触传递和突触可塑性,参与学习记忆过程。过量谷氨酸导致NMDA受体过度兴奋,大量ca2+内流,细胞内钙超载,导致神经细胞死亡¨“。2AD治疗药物目前AD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药物及精神治疗法(如:神经保护疗法、胆碱酯酶抑制剂、采用非药物干预及精神药理学药物疗法等)。人们在探索AD的发病机制和开发相应的治疗药物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虽然目前仍然未开发出针对治疗AD的特效药物,但临床应用表明,一些药物在预防及治疗AD方面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2.1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s)研究证明,90%AD患者的神经冲动传输过程中缺乏胆碱。因此,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抑制AchE分解Ach,恢复Ach的正常水平,从理论和临床均已证明是比较有效的¨”,其适应证主要局限于轻度至中度AD,而非重度AD,并且常常伴随毒副作用的发生。2.1.1多哌奈齐(商品名:安理申)其能抑制突触后膜的AchE对Ach递质的水解作用,增加Ach的浓度,从而增加胆碱能神经传导活性,达到治疗目的。2.1.2卡巴拉汀(商品名:艾斯能)其一方面可抑制AchE提高胆碱功能,另一方面在早期阶段可通过影响APP的代谢,减少A13产物的生成,从而减弱AB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2.1.3加兰他敏(商品名:洛法新)一方面可抑制AchE提高胆碱功能,另一方面是通过活化N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s),正面调控nAChRs,增强Ach生理功能闭o。2.1.4石杉碱甲(商品名:哈伯因)临床试验表明石杉碱甲(Huperzine)可有效缓解AD患者的记忆减退,与现在常用的AchEIs相比具有较小的外周胆碱能的不良反应。另外,其具有防止细胞发生过氧化反应,减少AB沉淀,防止因谷氨酸盐、缺血引起的细胞毒性和凋亡雎“。2.2作用于NMDA受体的药物盐酸美金刚胺(商品名:美金刚)临床前研究已表明,它是一弱的NMDA受体拈抗剂,不影响NMDA受体的生理活性,但在谷氨酸慢性刺激的情况下可保护兴奋性毒性物质对细胞的损害旧’。2.3AB形成抑制剂2.3.1降胆固醇药物高胆固醇饮食不但影响AB代谢,而且对细胞内APP表达水平有影响,对ABsP形成起促进作用。因此,控制血胆固醇可有效减少A13的产生及积累旧J。2.3.2非甾体抗炎药物目前多选用环氧合酶-2抑制剂(COX-2Is),临床常用药物如:布洛芬、双氢麦角胺(商品名:喜得镇)、吲哚美辛(商品名:消炎痛)。非甾体抗炎药物可通过改变^r.分泌酶活性,从而减少AB的产生,也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具有消炎、解热的性质和功能。2.3.3雌激素17一B雌二醇具有抑制AB生产的作用,Baker等Ⅲ1把20例女性AD患者分成两组,一组给予17-B雌二醇0.10mg/d,另一组给予安慰剂,第8周末,激素治疗组血浆AB。加水平明显下降。2.3.4金属螯合剂氧化还原性的过渡金属铁铜离子与sP及NFtr有关。Cu2+/Cu+可能与AB通过金属酶样作用,Fe3+/Fe“通过芬顿反应(FentonReaction)参与体内自由基的形成。研究显示,铁螯合剂去铁胺町阻止A8的形成及减轻其神经毒性作用ⅢJ。2.4抗氧化剂降低AD患者大脑内的氧化水平是预防AD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已有一些抗氧化剂实验性地应用于AD的预防或治疗研究。如:维生素E、维生素c、艾地苯醌、褪黑素及银杏叶提取物mJ。2.5钙离子拮抗剂常用药有尼莫地平、氟桂利嗪、桂利嗪(商品名:脑益嗪)等。尽管现在已经有很多治疗和预防AD的新药物、新方法,但由于AD病理和生理的复杂性,治疗效果持久的药物和方法仍不多见。近几年,对植物提取物姜黄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3姜黄素对AD的治疗作用3.1姜黄素概况姜黄素(Curcumin)是从姜黄属的姜黄中提取的一种多酚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酚基和醌基基团。因姜黄素呈现黄色颜色,其广泛地用作天然色素及食品添加剂。另外,姜黄素还具有较好的生理活性作用,其毒性低,化学稳定性好,具有抗氧化、抗炎、清除自由基、降血脂、抗肿瘤、抑制血管增生、保肝等药理作用。近年来姜黄素对AD的预防及治疗作用受到极大的关注。3.2姜黄素对A8的抑制作用Yang等幢¨以含姜黄素的食物饲养APPsw转基因小鼠(T92576)17个月后,发现AB沉积明显减少,小鼠的认知能力和记忆功能得到提高。姜黄素的亲脂性特点能通过血脑屏障并与斑块结合,是一种良好的AB聚集抑制剂,能够破坏A9多聚体,抑制AB聚集作用。在细胞体系中研究显示汹】,5pL】mol/L姜黄素可明显抑制A925郴诱导的PCI2细胞凋亡,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加入姜黄素的A13笛.嚣诱导细胞模型中的凋亡征象以早期为主,而未加姜黄素则以晚期为主,推测姜黄素可通过促使晚期凋亡转化而减少晚期凋亡的细胞数;而AnnexinV-PI染色双标的流式结果显示,姜黄素可以明显减少凋亡的比值,提高细胞的生存率。与其他NSAID抗炎药物(如布洛芬和萘普生)相比,天然、无毒副作用的姜黄素是更好的AB抑制剂,低剂量就可有效地抑制AB,阻止原纤维和寡聚体结构的形成。另外,姜黄素可能对A8生成的上游因素有~定的抑制作用,姜黄素可直接抑制APP的mRNA的翻译,抑制APP的限速酶B一分泌酶的表达旧1。3.3姜黄素的抗炎作用AD主要发病机制之一是神经细胞的慢性神经炎症,Erg?1蛋白能诱导单核细胞趋化因子的表达,活化脑小胶质细胞和星型细胞造成神经元损害。姜黄素具有抑制AB诱导的Erg?1蛋白表达和抑制THP―l单核细胞Erg一1DNA结合活性,姜黄素通过对这些物质的抑制作用而降低神经元炎症反应唧】。姜黄素对多种炎症性疾病都具有治疗作用,并且对胃无明显刺激,对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亦无影响。因此,有望成为治疗包括AD在内的炎症性疾病的有效药物。3.4姜黄素的抗氧化作用氧化作用会引起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的升高,细胞内本身的有氧代谢过程也会造成机体内ROS堆积,AB积累会进一步引起神经元内氧化水平的失调,从而促使AD的发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姜黄素是一种新犁的抗氧化剂。姜黄素经口服后,在肠管的上皮细胞被吸收并转换成四氢姜黄素,经分子水平研究确证,Sugiyama等¨¨认为四氢姜黄素捕捉自由基后,自身会降解成2一甲氧基邻羟基苯丙酸类化合物,此化合物和四氢姜黄素都具有比姜黄素更强的抗氧化能力。Priyadarsini等口副证实,姜黄索分子结构中的酚羟基在姜黄索的抗氧化活性中起决定性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姜黄索可能通过降低细胞内的活性氧水平,保护线粒体功能和调节细胞凋亡蛋白等途径保护皮层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提示姜黄素对于治疗包括AD在内与氧化应激有关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3.5姜黄素对胶质细胞的作用神经胶质细胞是AD发病机制的一个重要部分。姜黄素具有亲脂特性,能通过细胞膜在细胞内发挥其生理作用,极小剂量的姜黄素能影响神经胶质的增生和分化。南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大学(UCLA)的研究发现,在大鼠神经胶质瘤C6-2B细胞分别应用不同浓度的姜黄素,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停止,并分化为成熟细胞或凋亡。它对抑制胶质细胞增生具有剂量依赖性,即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姜黄素能降低星型细胞的标志酶?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Sy.一thetase,GS),并增加少突胶质细胞的标志酶2,3-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CNP)的合成,整体作用是减少星型细胞的增生,增加少突胶质细胞活性和分化Ⅲ1。巨噬细胞在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它帮助机体对抗并有效清除外源性蛋白质。Zhang等Ⅲ1在AD患者体外实验发现姜黄素可以增强巨噬细胞吸收已经形成的AB能力。姜黄素能帮助巨噬细胞清除AD的淀粉样斑块,避免了AB在脑内的过量沉积ⅢJ。3.6姜黄素的金属螯合作用金属能诱导AB聚集和毒性,并在AD脑组织中聚集。研究证明姜黄素与重金属相互作用,能防止这些金属引起的毒性作用睁¨。显微研究发现,在给予姜黄素的前提下,大鼠腹膜内注射醋酸铅,结果铅引起的神经元损害明显降低。另外,姜黄索能有效地与氧化还原活性金属如铁、铜和非氧化还原活性的锌结合,提示姜黄素抑制炎症损害是通过抑制金属诱导的NF―KB产生引起的旧’。3.7姜黄索对胆固醇的作用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水平的胆固醇在AD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而姜黄素具有降低胆同醇的作用,因此通过抑制胆固醇形成和降低血清过氧化物的聚集发挥对AD的有益作用。加例确诊为高脂血症的患者服用含50%总姜黄素的姜黄醇提取物,能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姜黄醇提取物降TG的作用大于降TC的作用,因此使血清TC/TG比值增高。虽然姜黄醇提取物对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A-I作用不明显,但能显著降低血清LDL.C和apoB.100的含量,使LDL.C/HDL-C比值降低和apoA.I/apoB.100比值增高‘剐。4姜黄素对AD治疗的展望近年来,对AD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策略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进展,但是总的来说,安全有效、生物形容性好、具有预防或治疗A8致神经退行性疾病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有待进一步的发现。迄今为止,还没有姜黄素明显不良反应的报道,只是大剂量服用时偶见胃肠道不适、皮疹、皮肤肿胀或过敏性皮炎等,通过以上研究说明,姜黄素是未来具有广阔前景的治疗AD的较好药物,但其生物化学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5参考文献lHart―ClI丑IIg(J】.化学进展,2006;18(9)11194-9.17王洪权,胡海涛.阿尔茨海默病中钙的调节(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08;29(1):4_8.墙孙林娟,周磊,杨文明.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治疗现状[J].临床荟萃,2007;22(1):73矗19FrancisPT,NordbergA。ArnoldsEApreclinicalinhibitorsinneuropretecfion:dotheyprovidebenefitsinviewofeholinestemaesymptomaticmorethanAlzheimer’8disease[J].TrendsPhannaeolsci,2005;26(2):104-11.蛳PokomaL,RevillaA,HavelinJ,et以Capill田zoneeletrophoresisdeter-pIq埔卜ruinationofgalanthamineatives:expertmentolbiologicalflui&andpharmaceuticaldesignandartificialnetlralnetwoAopti谢i砑土i雠l[J].Eleetrophoresis。1999;20(10):199307.Huang,Zkao-Fenglian导Accumulatedamyioid?Bpe陋detauand21WangR.Tangxc.NeuropmtectiveeffectsofhuperzineA:anaturallinesteraseinhibitorforthetreatment0fAlzheim日’8cbhyperphosphorylatedprotein:RelationshipandlinksinAlzheimer’Bdisease【J】,Neu.disease[J】.JAhheimersDis。2009;16(1):15-27.22嘲i伊a18,2005;14(1.2):71-82.Tuppo2王华丽,于欣.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现状[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6):358-60.3Darreh-ShoriT,ModiriN,BlennowEE.AriasHRThemleofinflammationinAhheimer’8disease[J].Bi∞hemCellBid,2005;37(2):289-305.K,露以TheapolipoprowinineEvs/eap-exprea-23G∞『弩e^J,HolaingerisincreasedandterolemiabioinaRM,McleanCA,矗a/.APPintraeellulardomainwithsilon4alleleplayspathologicalrolessionADthroughhigIIproteinsolnhleA13isreduceddiet.inducedhypercholes-andinteractionwithlmtyrylcholine8temse(J】.NeurobiolA百IIg,wansgenicmousemodelofAhheimerdisease[J].Neum-2009:7377-90.4Dis,2004;16(1):124-32.bM瑚lceAD.SahakianBJ.ThecognitivepsyehopharmacoiogyofAlzhei?24BakerLD,SandxamurtiK,CraftS,dmr.17beta-estradiolreducesphs-唧’sdisease:focusonckdinergic叼磷蜘%(J].NeurochemKes,1999;23(5):787-94.5李古才,尹端浊,夏娇云,等.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研究[J】.脑与神经病杂志。2005;13(4):305-11.‘AtwoodCS,ObrenovichingintwomAbeta40forHRT-naivepostmenopausalwmlmwithMzheimerdis-e4∞e:apreliminary239-44.study[J).AmJGe由灯Psychiatry,2003;“(2):笛MorganC,ColombresM。NunezMT,et以Structureandfunctionofchameleonwalk-yloidinalll-ME。‰T,甜a/.Amyloid―B:aAlzheimer’sdisea卵[J].PmgNeurobiol,2004;74(6):323-49.worlds:areviewofthetrophicandtoxic掣q枷鹋0famyloid?撕严镭,王红,刘国林.银杏叶制刺对老年痴呆临床前期全血Bel-2的影响(J】.临床荟萃,2000;15(11):522-3.27YangF,LimB[J].BminResRev。2003;(43):1-16.7TorreillesF。TonehonJ.PathogenictheoriesandintrathecalanalysisoftheofGP,Begl姗AN,耐以Cureumininhibitsformationofamy-invi―sporadicform203.Alzheimer’8dil蝴∞(J].PrDgNeumbiol,2002;66:191-bidbetaoligomemandfibrils,bindsplaques,and础cesamyloidvo(J】.JBidChem,2005;280(7):5892踟1.8焦勇,杨频.金属与淀粉样B肽的相互作用:阿尔茨海默症的分子机制初探[J】.中国科学,200r7;37(3):235-47.9徐荣波。董军.B璜!粉样蛋白在老年痴呆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1):91-4.10VinaJ,LloretA,OrtiR,daLMolecularbases0fthe蜘eatmentofAlzhe-imer’sdiseasewith勰孙小康,陈生弟.姜黄素抑制B淀粉样蛋白25-35诱导PCI2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J].上海医学,2007;30(11):843-6.剪张红梅,张雄,李昱.姜黄素对阿尔茨海默病中APP淀粉样酶切途径的调控作用[J].2009;25(3):361-6.30PendurthiUR,RaoLV.Suppressionoftranscriptionlat!torEeg?lbyantioxidants:prevention《oxidativestme(J].1Viol31Curemain(J).ThrombtheRes,2000;97:179-89.InvolvementoftheAspectsMed,2004;25:l17-23.SugiymaY,KawakishiS,Q孵№T,甜口Lmoh'tyinB.diketone1l徐魏,黄汉昌,姜招峰.AB.Cu(II)神经毒性及Cu(Ⅱ)螯合剂的缓解作用机制[J].生命的化学,2009;29(4):485-9.12Zouandoxidotivemechanismoftetrahydrocurcumin(J】.Bio.ehemPharmacal。1996;52:519-25.32PfiyBdardniKI。MaityDK,NaikGH,eIa/.Roleofphenolic0?HandJ,KajitaK,S嚼motoN.Cu2+inhibitsthesggregation0famyloidB?gd,2001;40(12):2274-7.peptide(1-42)invi州J).An秽ch∞Intinducedaggregationme£IlylBnehydrogenofonthefreeradkalreactionandannoxidantactivity”SuzukiK,MiuraT,TakeuchittInhibitoryeffectofcopper(II)oRfine-ofamylo/dcurcumin(J].FreePadBidMed,2003;35(5):475-784.fl-pep£ide[J].BiochemBiophysRes∞朱元贵,陈晓春,陈志哲,等.姜黄紊对皮层神经元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通报,2004;20(10):1153-7.34Anlbeg矗oI【arSS,WuL。AlamshahiK,etaLCureuminpendendyCommun,2001;285:991-6.14任琳,戴雪伶,姜招峰.金属离子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J3.生命的化学,2007;27(1):64石.15Arispeinhibitsd∞e―de-andgrowthandtime-dependentlyneuroglialproliferationN,RojasE,PollardHB.GiantmultilevelcationchannelsformedbyAlzheimerdiseaseamyloidbeta-proteinAbeta(1-40)inbilayer笛嫩L,Fiala(J】.NeuroEndocrinol融。2003;24:469-73.M,CashmanJ,甜以Curcuminoi&enhanceamyloid-be-membranes(J】.Proc.Natl.Acad.Sic.USA,1993;90:567-71.16张朝峰,杜会枝,杨频.阿尔茨海默病分子机制的离子通道假说ta叩takebyranerophages0fAlzheimer7sdiseasepatients[J].JAlzhei―n岫Dis,2006;10(1):1.7.36ZhangL,FialaM,CashmanJ,etaLCureuminoidsenhanceamyioid-betauptakebymacrophagesof经疾病杂志,2008;lj(11):129-31.Alizheimer’8diseasepatients(JJ.JAlzheim-鲫鲍华英,陈荣华.姜黄素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3;30(5):254-6.[2010m4-20收稿2010-08-05修回】哪Dis.10:1-7.3r7MuralidharLHcgde,P.Bharathi,et以ChallengesinAssociatedwithMet-alChelationTherapyAlzheimer’sDisease(J].JAlzheimerDis。(编辑刘愉/张慧)2009:17:457螂.鲳王运良,韩冰.姜黄索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作用[J].中国神胃黏膜的增龄性变化研究进展殷于磊卢晨余波杜杰胃黏膜;增龄性变化[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1)15-2997-03肖立郑松柏(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上海200040)【关键词】[中图分类号】R573胃黏膜由上皮、固有层、黏膜肌层构成,含有贲门腺、胃底腺和幽门腺三种管状外分泌腺体。在人体生长发育成熟后,胃黏膜随增龄而发生老化,了解胃黏膜老化的特点对正确认识老年人上消化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加‘81。另两个前瞻性研究发现Hp阳性病人中萎缩性胃炎、肠化和异型增生的发生率增加,因此认为Hp慢性感染是预测胃萎缩发生的主要因素㈧101。另外,据Kokkola报道,通过对有Hp感染的老年萎缩性胃炎病人的前瞻性随访,发现在根除Hp感染后,萎缩、肠化及炎症均显著好转…)。1胃黏膜形态的增龄性变化关于胃黏膜形态的增龄性改变曾有许多动物实验研究,2胃泌酸功能的增龄性改变1920年~1980年,曾多项研究报道认为老年人胃酸分泌大幅下降,但Hp的发现,使增龄、Hp、胃黏膜萎缩以及胃酸分泌功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近来20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泌酸功能没有随年龄增高改变,甚至有些报告认为老年人胃酸分泌是增加的。日本学者发现在Hp阴性个体中,增龄对于胃酸分泌没有影响,在Hp阳性个体中,胃酸分泌随年龄增加而减少¨”。tJijima发现,老年人胃酸分泌功能没有减退,相反。在Hp阴性的个体中反而有上升现象¨”。Hp感染造成泌酸减少有两个原因:(1)胃体的萎缩性胃炎,(2)释放的炎性介质(IL广1B和TNF-a)会抑制壁细胞泌酸。另外刘懿等¨4’对ap阳性胃炎患者杀菌治疗前后胃壁细胞超微形态及质子泵(H+一K+ATP酶)mRNA基因表达情况的研究发现,Hp感染患者胃黏膜壁细胞分泌活性明显降低。根除Hp感染后胃黏膜壁细胞形态及泌酸功能均得以恢复。H+一K+ATP酶BNA的基因表达较治疗前升高,从而认为Hp通过下调壁细胞H―KATP酶亚基的mRNA基因表达,而使得胃酸分泌减少。壁细胞是泌酸细胞,它通过壁细胞顶部分泌小管膜上质子泵(即H+.K+ATP酶)的质子转运而实现其泌酸功能,H+.K+ATP酶由催化a亚单位和糖基化B亚单位构成。Ot亚单位通过水解A11P为离子跨膜转运提供能量,B亚单位则主要负责全酶的装配。壁细胞受刺激分泌胃酸有两条细胞内通路,一条是细胞内钙离子增加,另一条通过组胺使细胞内CAMP增加。Setsu-ko等发现老龄大鼠的H+?K+ATP酶蛋白表达减少,并且CAMP通路可能更易受到衰老的影响u”。目前此方面报道不多。另外,与胃酸密切相关的是胃蛋白酶,可能由于其在胃液Majumdar等…发现,24月龄的大鼠较4月龄鼠的胃黏膜厚度高,但腺体高度降低32%,腺体密度也下降(腺体个数./em3),且排列紊乱,腺腔大小不一,部分呈囊性扩张,上皮细胞分泌功能降低,体积变小,胞质内分泌空泡消失,黏膜固有层和黏膜肌层结缔组织大量增生伴有胶原化;Hollander等口1在大鼠中也观察到类似的现象;日本学者发现老年小鼠胃窦腺周围血管的基底膜增宽¨1;Hollander等认为,固有层胶原组织增生是胃黏膜老化的基本病理改变,因为这些胶原化增厚的结缔组织将上皮细胞与滋养脉管分隔开,影响氧及营养物质的扩散,从而导致腺体萎缩性变化和分泌功能降低,所以老化的胃黏膜厚度虽然增加,但腺体却是萎缩的。人体胃的增龄性改变曾被描述为萎缩性的,文献报道老年人的萎缩性胃炎发病率增加,在∞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达50%一70%H剖。但是,胃幽门螺杆菌(Hp)慢性感染的发现使人们对此产生了疑问。在人群中,Hp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据调查,有胃十二指肠疾病的老年人群中感染率超过70%,无症状的老年人群中约40%一60%有Hp感染哺1。日本学者曾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主要针对Hp感染的长期效应和它在胃的老年性改变(如萎缩、肠化)中所起的作用。一项大型的多中心研究发现,是Hp感染而非增龄本身引起萎缩性胃炎和肠化¨J。但是,在Hp阳性个体中,萎缩和肠化随年龄增长而增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生物医药.医学引导科技项目(N仉08411960100)通讯作者:郑松柏(1963-),男,主任医师,教授,主要从事老年消化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第一作者:殷于磊(1960?),男,主任医师,教授,主要从事临床病理工作。包含各类专业文献、生活休闲娱乐、高等教育、专业论文、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文学作品欣赏、各类资格考试、中学教育、92阿尔茨海默病发生机制及其治疗药物研究进展等内容。
  1. .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痴呆症中最常见的类型, 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1906 年首次报道此...  治疗老年痴呆药物的研究进展摘要:老年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关键词:老年痴呆症;发生机制;治疗药物 前言:痴呆病(Dementia)是一种持续性的...  精神抑制药可导致、加速、加重认知障碍(包括痴呆) 。 Ⅲ.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1 天然药物的治疗策略: AD 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海马和前脑基底部神经元脱失...   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作用靶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作用靶位及其机制研究...NFT) 和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丢失为主要病理改变, 目前已成为了发病率最高的...  14 2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 实习生:华秋
药学院...药学院 摘 要 摘要:AD 的发病可能与 Aβ 沉积所致的慢性炎症有关,抗炎治疗...  关键字: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现状;治疗展望。 阿尔茨海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经常服用阿司匹林或消炎镇痛药的...更有助于深入理解 AD 的病理机制,其治疗 的关键是...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学年论文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参考文献 1 张骁 ,雍晓春 ,张韬 .阿尔茨海默病及其治疗药物最新研究进展 [J...   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研... 4页 1财富值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的研... 3... 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隐藏&& 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尔茨海默氏痴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