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人格做一鉴定并谈谈如何通过自我教育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全的人格

宁波市教育学会
&※您所处位置※
教师论文内容页
市教育学会公告
v&&本月工作安排
实践杨贤江美育思想 塑造高中生健全人格
作者:宁波市教育学会--慈溪市杨贤江中学
严伯冲 &&发表日期:
实践杨贤江美育思想&塑造高中生健全人格&&&&&&&& &&&&&&&&&&&&&&&&&&&&&&&&慈溪市杨贤江中学& 严伯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全新的教育革命,其核心内容是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新课程的理念、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看,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和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优秀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杨贤江就在培养健全人格的整体框架中,透视美育与人生的关系,倡导美育人格教育。那些穿越历史的洞见,至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和前瞻力量。杨贤江的美育人格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对历史和现实深入考察的基础上的。通过观照美育与人生的关系,揭示了培养美育人格的重要性和迫切性。1915
学校生活重要的是养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在杨贤江看来,只有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受教育者才能获得光明的人生前景,教育生活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良好的教育能够使身在其中的人热爱自己的生活,养成积极的生活方式,进而全方位地参与社会生活;良好的教育能最大程度地鼓励人的成长与完善,修正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偏差井且不留痕迹;良好的教育还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使人产生身心愉悦的感受,从而使人乐在其中.而不良的教育往往会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其今后的生活和人生,简言之,教育生活理应是对人的健全人格的涵养过程,是对人的身心素质的完善与促进过程,这构成了教育生活的终极目的。杨贤江中学努力实践杨贤江美育思想,积极塑造高中生健全人格:“”2005“”2‘90“”“”“”‘’”do myself, 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养成健全人格是杨贤江美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他的和谐人格教育理念就是要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够达到内心和谐、身心和谐、人我和谐、人与大自然和谐的大和之境界。这对于当前教育事业仍有重要现实意义。我们的学校教育如何从陶冶情操入手,塑造健全的人格,也正是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由于价值规律的支配和某些制度的缺陷.出现腐败蔓延,道德滑坡,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社会现象,人们对金钱和名利物质利益的角逐,无疑会对当代中学生产生侵蚀。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在加强德育的同时,从多方面提倡美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努力塑造中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学习杨贤江的美育思想,认真研究科学吸收这份精神财富,将会有助于提高学校审美人格教育的品位和素质教育的效能,对养成高尚健全的人格无疑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All Content and Copyright &
宁波教育学会 1998 - 2013
所有网页内容版权为 宁波教育学会 所有“孩子自我健全人格之塑造”犇犇第一个月的观察记录
“孩子自我健全人格之塑造”犇犇第一个月的观察记录
&&&&&&&&&&&&&&&&&&&&&&&&&&&&&&&&&&&&&&&&&&&&&&&&&&&&&&&&&&&&&&&&&&&&&&&&&&&&&&&&&&&&&&&&&&&&&&&&&&&&&&&&&&&&&&&&&&&&&&&&&&&&&&&&&&&&&&&&&&&&&&&&&&&&&&&&&&&&&&&&&&&&&&&&&&1、礼貌和友善
2、专注倾听和学习
3、理解和关爱他人
4、学会分享
5、帮助和给予
6、尝试和坚持
7、诚实和坦率
8、加入和一起玩耍
9、爱护和管理物品
10、沟通和解决问题
11、冷静和平息怒气
12、懂得和遵守规则
13、注意安全
14、克服恐惧,
15、接纳和认同他人
&每次看完老师的展示,犇犇一字不落非常专注完成整个练习。他有忘我工作精神和独特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两幅图能看出。
天天把小米洒出来了,犇犇说:“宝宝来帮天天扫干净”。
大家在一起玩天天不小心碰在地板上哭了,两个哥哥赶紧用手去摸摸天天,犇犇说:“好痛吧?宝宝摸摸就不痛了”。
&&&第一天来园天天不愿穿鞋,犇犇说:“宝宝来,宝宝来”。
宝宝带了“奥利奥”和大家一起分享,有一天犇犇跟天天妈妈说“宝宝带了三个老婆饼,给天天一个给大力一个,还有宝宝一个”。孩子们一口把饼给吃掉了。呵呵呵!分享的食物就香甜!
这张照片妈妈误认为是犇犇哭了跑出去,原来是犇犇发现柠柠妹妹没进来上音乐课,跑出去一定要给妹妹拿一条紫色的纱缦
这杆真的有点高,犇犇第一次爬,而且一点都不害怕。当时我有点没把握,但还是保持淡定,相信他们能做到。
&第一次制作这么别致的蛋糕,实在忍不住了,我先尝一小口咯!很真实,就是想吃。
三个男人的敢搏敢斗,经常可以看到三个小男人力量的释放与较量。
有物权意识,自己的东西一定要保管好,不能的话会被别人给夺去。好比咋们祖国的领土“钓鱼岛”,物权要从娃娃抓起。
当大力哥哥手中的棍子被别人抢夺时,犇犇挺身而出说:“我要保护大力,这是大力的棍子你不可以拿走,你快点走开不要追我们”。
当他们尝试成功与失败就一步之差,他们还是很理性的遵守安全规则不能爬到护栏上去将砖块推下河。
这里的抢球游戏犇犇失败了,他接受了大力力气大,但犇犇接下来还会无数次尝试他储备的能量进行再次力量较量!
&&&&&&&以上的图片与文字的说明,我想阐述的一点家长们看完,比较完之后。教育和引导的方案与纲要例出来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关于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问题的若干思考
& && 科研论文
关于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问题的若干思考
『点击数』:4919
一、人格的教育学解读
&&&&(一)“人格”的多义性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术语。
&&&&“人格”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学术界基本认同其原意是指“面具”(mask)。公元前一世纪,在古罗马政论家西塞罗的著作中最早出现“人格”的引申意义,它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①一个人给他人的印象;②人的社会身分或角色;③特指有优异品质的人;④人的尊严和声望。[1]
&&&&今天,“人格”一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格强调的是人的体格,通常表征人的外表样子、容貌和给人的印象;法学上的人格重点涉及的是人的资格,关注的是对作为主体的权利、义务的确认;伦理学上的人格以人的品格为其内容,对“人格”的界定在于能够区分人的高尚与卑下的品质、境界、道德水准及人的尊严等;哲学上的人格则看重人的主体性资格,强调人的主体的自我确认,关注的是“有自由价值的自我”。但是,概受西方文化传统影响之故,人们更多的是从心理学角度把握“人格”。
&&&&心理学对“人格”一词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及一切环境中事物适应时所显示的异于别人的性格;个体的性格,系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由逐渐发展的心理特征所构成;而其心理特征表现于行为时,则具有相当的统合性与持久性。”[2]现代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概括了健康人格的六个方面的特征为:①自我广泛的能力,具有极广的活动范围;②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③情绪上有安全感,自我认可;④具有现实性知觉,根据事物的实在情况看待事物;⑤具有自我客体化的表现,对自己的所有和所缺十分清楚;⑥有一致的人生哲学,有一致的生活定向。[3]人们也往往从心理学层面上来把握“人格教育”这一概念。如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就认为:人格教育是“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包括促进与意识倾向相联系的气质、性格、爱好、品德、操行、观点、态度等人格因素健康发展的各方面教育。”[4]
&&&&(二)“人格”的教育学解读
&&&&人们的上述理解实际上把人格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心理素质教育,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格教育,而要突破这一局限,则首先要从教育学意义上重新解读“什么是人格”。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所谓培养人,就是要提升人的内在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素质及其发展是教育活动首先要关注的,也是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从这一基本点出发,我们可以对教育学意义上的“人格”做如下理解:
&&&&第一,完善的人格,集中地体现在一个人在思想品德、文化素质、体力体质等方面的良好发展,而德智体良好发展的综合表现是他(她)具有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较高强的能力。
&&&&第二,教育学意义上的人的发展,是指人从自然意义上的人向社会意义上的人的过渡,也就是人的社会化,因此,教育学意义上的人格,也包含着人之所以成为社会成员的所应有基本资格的意蕴。
&&&&第三,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人的个性化过程,因此,教育学意义上的人格,是不能够回避心理学层面的人格意义的。
&&&&第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最终体现为人成为自然、社会和自我的主体,因此,主体意识的增强和主体能力的养成是我们从教育学意义上谈论人格问题的基本旨趣。
&&&&很明显,此处“人格”的内涵已超越了心理学上对人格的规定,它实质上指的是完整的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应该是心理健康、全面发展、个性鲜明、意志坚定、作风顽强,既能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又对人处世不亢不卑,具有人的基本伦理道德并按其准则行事,德才兼备、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矢志不渝、坚持不懈、坚忍不拔、处变不惊、临危不乱的人。”[5]
&&&&根据上述理解,我们可以将教育学意义上的人格直观表示如下:
&&&&&&&&&&&&&&&&&&&&&&&&&&&&&&&&&&&&&&&&(外现)
&&&&&&&&&&&&&&&&&&&&&&&&&&&& 良好人格─────→活动与能力
&&&&&&&&&&&&&&&&&&&&&&&&&&&&&&&&↑&&&&&&&&&&&&(基础:主体意识)
&&&&&&&&&&&&&&&&&&&&┌─────┼─────┐
&&&&&&&&&&&&&&&&&& 道德&&&&&&&&知识&&&&&&&&身体(个性渗透德智体三种基本素质之中)
&&&&&&&&&&&&&&&&┌─┼─┐&&┌─┼─┐&&┌─┼─┐
&&&&&&&&&&&&&&&&政&&理&&道&&文&&一&&学&&体&&体&&体
&&&&&&&&&&&&&&&&治&&想&&德&&化&&般&&习
&&&&&&&&&&&&&&&&思&&信&&品&&知&&智&&能
&&&&&&&&&&&&&&&&想&&念&&质&&识&&力&&力&&质&&力&&能
二、人格教育:塑造健全人格的基本手段
&&&&(一)人格教育的简明定义
&&&&教育学意义上“人格”的内涵的独特性,要求我们在理解“人格教育”时,既不能脱离心理学意义上的理解,也要突破其范畴。在这方面,人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人认为,人格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的后天的道德品质、价值观的教育,是今天推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也有人认为人格教育就是用人文、道德、伦理的理念,来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培育内心以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谐的人。其实质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所应具备的道德、情感、意志、信念、世界观等方面人的本质能力和力量的培养,其目的是引导受教育者从内心世界对人生和价值作深切的体验,使主体意识得到集中表现、凝结和升华,对世俗功利和有限性得以超越,提升人性深处对正义与光明的追求,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主体精神的现代人,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和“有益于人民的人”。[6]
&&&&结合人们的理解,我们可以简要地将“人格教育”界定为:
&&&&人格教育,即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使每个学生真正成为自然、自己和社会的主人的教育,其根本宗旨是培养素质全面、个性独立的人。
&&&&(二)广外外校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其任务
&&&&人格教育的内容相当广泛。结合当前我国对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新要求,广外外校“对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人”的办学宗旨和“锻炼健强体魄,塑造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突出外语特色”的育人理念,我们可以将广外外校人格教育的内容分解为五个方面,直观地表示如下:
&&&&&&&&&&&&&&&&&&&&&&&&&&&&&& 人格教育
&&&&&&&&&&&&&&&&&&&&&&&&&&&&&&&&&&↑
&&&&&&&&&&&&&&&&&&&&&&┌──┬──┼──┬──┐
&&&&&&&&&&&&&&&&&&&&&&培&&&&培&&&&培&&&&培&&&&培
&&&&&&&&&&&&&&&&&&&&&&养&&&&养&&&&养&&&&养&&&&养
&&&&&&&&&&&&&&&&&&&&&&学&&&&学&&&&学&&&&学&&&&学
&&&&&&&&&&&&&&&&&&&&&&生&&&&生&&&&生&&&&生&&&&生
&&&&&&&&&&&&&&&&&&&&&&学&&&&学&&&&学&&&&学&&&&学
&&&&&&&&&&&&&&&&&&&&&&会&&&&会&&&&会&&&&会&&&&会
&&&&&&&&&&&&&&&&&&&&&&健&&&&学&&&&做&&&&做&&&&创
&&&&&&&&&&&&&&&&&&&&&&体&&&&习&&&&事&&&&人&&&&造
&&&&各项内容的主要任务是:
&&&&1.培养学生学会健体的主要任务
&&&&(1)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体力,培养学生体能);
&&&&(2)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开展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4)通过组织或参加体育竞赛活动,检验学生的体质和体能;
&&&&(5)发现并培养体育人才。
&&&&2.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主要任务
&&&&(1)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理解学习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分学科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专题教育,根据教育内容的不断增加,扩展学生掌握新科目的学习方法;
&&&&(3)通过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巩固知识并逐步掌握学习方法;
&&&&(4)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学会做事的主要任务
&&&&(1)对学生进行生活知识的教育;
&&&&(2)逐步养成学生独立生活的意识;
&&&&(3)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较好地处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应该解决的问题;
&&&&(4)加强家校合作,培养学生在家庭中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的劳动负担;
&&&&(5)与社区合作,让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其服务意识和初步的社会劳动能力;
&&&&(6)通过劳动课、课外制作等途径,培养并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劳动能力,初步培养他们的创造愿望;
&&&&(7)巩固学生的做事能力,并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扩大其做事范围。
&&&&4.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主要任务
&&&&(1)对学生进行成人教育和人际关系知识的教育;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的人生观基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3)教育学生认识他人,初步知道个人与社会、自己与别人、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使他们学会了解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宽容他人,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解决同学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培养他们能够很好地与他人合作、共同生活,为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奠定基础;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良好班集体建设,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好的氛围;
&&&&(6)强化学生“学会做人”的意识和有关能力;
&&&&(7)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培养他们的全球意识和尊重、理解异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5.培养学生学会创造的主要任务
&&&&(1)对学生进行创造知识的教育;
&&&&(2)加强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
&&&&(3)利用课外校外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劳动实践能力;
&&&&(4)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活动,积极参与有关部门组织的相关活动,在学生中兴起创造的良好氛围。
&&&&(三)广外外校人格教育的目标
&&&&通过上述内容的教育任务的完成,我们期望达成如下教育目标:
&&&&1.培养学生具备强壮的身体素质与健康的心理素质;
&&&&2.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3.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力所能及的劳动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较好的思想品德,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和与人交往;
&&&&5.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造能力。
&&&&“五个学会”构建的人格教育,可以综合性地体现广外外校的育人理念,但又不是一种可以简单地用“××教育”来称谓它们的某一种教育,五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需要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实施综合性的教育,方能达成上述目标。实施人格教育,不但是21世纪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需,是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广外外校教育宗旨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
三、广外外校实施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径
&&&&当前,我国关于人格教育的实施已有不少探索。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广外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在广外外校实施人格教育可以采取以下主要途径。
&&&&(一)利用学科教学,实施人格教育
&&&&教学工作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而学科教学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因此学校实施人格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首要的途径就是要将人格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这里仅从语文和历史两个学科略加说明。
&&&&1.语文
&&&&所谓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结合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
&&&&许多研究者认为,语文人格教育要实现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热爱语文学习,善于与老师、同学交流;
&&&&(2)充满自信,不盲从,不轻信,富有创新精神;
&&&&(3)能对作品进行鉴赏性、批判性阅读,并在阅读中形成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4)有较强的识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真情。
&&&&界定语文人格教育的上述目标的主要理由在于:
&&&&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性质,决定了语文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与其他课程相比,语文课程和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不但能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在道德、审美、人格等方面获得发展,例如,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格中的认知水平,语文课程中的伦理道德因素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中的道德体系,语文课程中的审美内容有助于优化学生人格中的审美结构。此外,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育和作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语文中的口语交际教学和综合性学习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水平和创造能力,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则很有价值。
&&&&至于在语文学科中渗透人格教育的具体方法,有许多相关研究成果,这里不再赘述。
&&&&2.历史
&&&&历史学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社会知识、创新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在过去、现实与未来的联系之中逐渐展开,是一门具有“价值理性”的综合性知识学科。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方面,历史学科的地位是不可替代也不可低估的。
&&&&养成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历史教育历来的基本目标、任务和手段,在新一轮历史课改中更强调了这一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不同部分从多个角度强调了人格教育。《历史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中指出:“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基本理念部分中指出:“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在设计思路部分中指出:“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历史课标》在其课程目标中还首次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三维课程目标之一,独立地提出来。
&&&&认真领会历史新课标的上述规定,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上述关于历史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的表述,包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的内容。第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特征,是推动学生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动力。历史教学在这方面负有重要的责任。第二,知识掌握是形成能力和塑造人格的基础,在注重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的同时,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精神的升华、人格的完善。所以,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地提出了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第三,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各种品质,构成了一个人的个性。承认差异是尊重个性的前提,个性是人格养成的基础。所以,新历史课程在设计思路中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也是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奠定重要的基础。第四,历史课程目标的三个要素各有其丰富的人格养成目标内涵。情感,既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指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态度,既指学生的学习态度,更指学生的生活态度、工作态度和人生态度;价值观,强调的是个人价值与群体价值的统一,自然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较为完整地建构了人格养成目标。
&&&&历史新课标要求今天的历史教学必须加强人格教育,历史学科的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学科中人格教育的因素,用真实的史实、典型的历史人物等来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人格。让学生在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理解历史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他们的人格、人性与文化素质得以升华和提高,从而养成健全的人格。
&&&&(二)加强德育工作,实施人格教育
&&&&健全人格的塑造,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充实学校德育工作内容,创设新的德育环境和方法,是人格教育的必要要求。在这方面,已有不少学校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结合广外外校的实际,把人格教育落实在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德育内容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改革文化长廊的内容,在重视西方文化教育情况介绍的情况下,充实中国传统美德和文化精华的内容,可以加入关于岭南文化的内容等,使文化长廊更为精彩和丰富,为学生创造一个自我教育、感悟提升的文化环境。再如,在德育方法方面,我们可以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在每届评选的优秀学生、“外校之星”的宣传中,强调他们优秀品质和人格对于他们成长的重要价值,为其他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在这些方面,广外外校的积淀是丰厚的,只要我们关于挖掘,就一定能够找到德育工作与人格教育的切合点。
&&&&(三)开发校本课程,实施人格教育
&&&&新课改中将过去集权式的课程管理模式改革为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管理课程的分享式管理模式,这对于学校办出特色和个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外外校十余年来在创特色和品牌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现在正可利用这一大好时机,通过开发大量的校本课程,把广外外校的办学宗旨、理念和学校的品牌和特色充分地体现出来。在实施人格教育,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方面,也要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有效途径,通过开发以人格教育为目标导向的校本课程体系,落实外校的办学宗旨和理念。
&&&&在某种程度上,以人格教育为目标导向的校本课程是基于学生、基于社会和基于知识的校本课程的整合,是在对这三种取向的校本课程的扬弃后而形成的一种更合理更贴近教育终极目标的课程取向。基于人格教育的校本课程,决定了塑造健全人格既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归宿。关于这一方面,我们认为,外校所做的探索是十分有益的。我们建议以学校教科室为龙头,设计并开发较为完整的以人格教育为目标导向的校本课程体系。
&&&&(四)建设学校文化,实施人格教育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所学校绝大多数师生员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的体现,也是学校精神风貌的体现,同时还是学校各项工作水平的反映。同时,作为一种潜在课程,学校文化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有人研究指出,学校文化在学生健全人格培养过程中具有价值导向、情感陶冶、规范约束,以及满足学生审美需要等方面的功能。[7]学校文化的这些功能,对于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都是很有价值的。因此,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实施人格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五)教师率先垂范,实施人格教育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教育力量只有从活的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人格特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是教会学生做人。好的教师,不仅要靠自己学术上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靠自己人格上的感召力。好的教学,不仅是有效的知识传承过程,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与情感的共鸣,心灵和心灵的呼应,个性对个性的影响。
&&&&教师在学生健全人格养成中的主体性与手段性合而为一的独特性,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品位。而在这方面,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应该有信仰和爱心。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也是一个充满了爱的事业。真正的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更是用信仰支撑自己和学生,用爱滋润自己和学生的人。教育信仰和诚挚爱心是构成教师人格的重要因素,能引导教师将生命的全部集中于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促使教师自我成人,进而引导学生成人。
&&&&(六)学生自我教育,实施人格教育
&&&&健康人格的形成,主体的自我反省与主动修炼不可或缺。为此,在人格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手段。
&&&&在传统的“上施下效”的教育理念作用下,中国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依赖自己的“师威”和在“上”的地位而展开,学生只能是从属于教师的、在“下”的人,他们只能效法教师,连基本的主体地位都没有,何谈人格发展?今天,我们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重视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学习、主动体验和主体实践,这就为学生的人格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条件。在这一条件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动作用,使他们学会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评价,促进自我的健康发展。
&&&&在学生的自我教育方面,我们不仅强调每个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更要强调学生集体对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因为人格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后结果,集体教育,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评价,对于生活于其中的学生个体所起的作用,可能比家长、教师更大。因此,要充分利用他们的集体来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康人格。广外外校在学生生活方面实行的是寄宿制,更有条件组织各种学生集体(不仅仅是班集体)和学生的集体活动,使人格教育活动开展得更加有效和更有特色。
&&&&除了上述途径之外,在人格教育过程中,我们还要发挥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的重要作用,重视家校合作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合力,特别要重视利用大学的资源,从而为广外外校的人格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养成教育:人格教育的基础
&&&&学生人格的复杂性,决定了人格教育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和差异性来看,人格教育从目标到内容和方法的设计,要有一个递进的过程,要有阶段性重点,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但这些因素都要建立在一个前提性的条件上,那就是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一些基本的品质。因此,养成教育应该是人格教育的基础。
&&&&(一)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
&&&&尽管养成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有不少学校和人士在进行着研究和探索。然而究竟如何理解养成教育,大家的意见并不一致。
&&&&有人认为,“养成教育简言之就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教孩子学会做人。做人比掌握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只要具备基本素质,就可以在未来不断学习,而品行习惯没有养成,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说得更确切些,会使孩子输掉一生。”[8]很明显,这种观点实质上是把养成教育等同于人格教育。
&&&&也有人认为,“养成教育是指导和训练个体少并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教育工作实践表明,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个体接受社会文化,使其言行符合社会规范,成长为社会人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未来快节奏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必须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良好思维、行为等习惯的养成将使学生更有准备地挑战未来,并终身受益。”[9]这种看法,侧重于养成教育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我们比较同意以下这种观点:[10]
&&&&所谓“养成”,就是培养而形成。人们按其公认的准则或规范,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思想教育途径,要求社会公民去遵守大家公认的准则或规范,经过反复的社会实践,经过反复的训练、教育、培养。于是社会群体或个体便由被动变为主动,自觉地养成勤劳习惯,养成生活工作习惯,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养成文明礼貌习惯,养成清洁卫生习惯……如此等等,并使之一代一代地往下流传,成为一种千古不朽的优良习惯,协调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这就是“养成”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世界上一切优良的东西,都是经过“培养”之后才能“形成”的,一旦某种优良规范“形成”,它便流传于世,成为一种“习惯”,将影响着人的整个一生。社会上有优良的习质,也有不良的习质我们提倡的是养成优良的习质,反对和摒弃不良的习质,这就需要我们去培养和教育。于是便产生“养成教育’,这种教育有选择性,它以最优良的规范即符合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道德规范为培养目标,所以它又是一种定性的优化培训。养成教育是强化与内化统一于学生个体发展全过程的和谐教育,养成教育的根本目的,决定着养成教育的内部机制必然是强化与内化的统一。养成教育不仅仅是“行为习质的养成”,更重要的是强化与内化统一于青年学生个体发展的过程行为的强化(方式有操作性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与认知的内化(内容为规则或纪律、行为习惯、意志信念),两者互为表里,相互促进,实现养成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上述观点的要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养成教育强调的是对良好习惯的培养,而不是对所有习惯的培养;
&&&&2.养成良好习惯并不是养成教育的根本目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学生社会化的基础和入门,因此,养成教育仅仅是学生人格培养的基础性工作,而不是人格教育的全部。
&&&&3.养成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外部强化,更重要的是它要形成学生内部的自我强化,主动地强化自己的良好习惯。
&&&&(二)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养成教育的上述特质,决定了凡是属性学生成长过程中基础性的良好习惯的方面,都可以纳入养成教育的内容之列。有人把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形成的良好习惯概括为以下几点:[11]
&&&&1.自我教育的习惯;
&&&&2.关心政治的习惯;
&&&&3.勤俭节约的习惯;
&&&&4.文明礼貌的习惯;
&&&&5.参与民主的习惯;
&&&&6.学习习惯;
&&&&7.锻炼身体的习惯。
&&&&我们认为,这一概括基本上涵盖了中小学生应有的行为习惯。
&&&&对于广外外校,我们建议在小学部重点开展养成教育,使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为他们今后的人格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在初中部,则要在强化养成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人格培养上努力,高中部应该基本上塑造学生较为完善的人格。
&&&& (三)养成教育的主要方法
&&&&养成教育的途径与人格教育的途径应该保持一致。但是考虑到养成教育主要是在于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且大多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教育阶段)进行,所以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养成教育一般重视以下方法:
&&&&1.行为训练
&&&&行为训练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指导学在行为上进行反复练习的一种方法。对于身心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这种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学生坐、立、行、走、读书和写字的姿势,都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强化训练,而且,学生在上述行为规范形成中的回生现象,教师还要做到“反复抓、抓反复”。经过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学生才能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为模式。
&&&&2.榜样示范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形象主要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有样学样”是他们的行为基本特征之一。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示范包括教师的言传身教、优秀学生的榜样效应等。如展示学生中涌现出来的遵守行为规范的先进个人的事迹,可使广大学生“学有先进,赶有目标”。此外,教育的言行举止很容易成为受教育者模仿的对象,因此,教育者要时时处处注重言行、举止、仪态,使之起良好示范作用。
&&&&3.陶冶
&&&&陶冶是指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或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熏陶的方法。在养成教育中,陶冶能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这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的教育作用。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经常说:“我们要让每一面墙都具有教育意义,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能够开口说话。”实际上就是说要重视学校物质环境的建设。在一个整洁、优雅、文明的氛围中,学生的行为习惯自觉不自觉地就会变行文明起来。另外,学校可以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将各种行为准则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判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音乐、美术、文学、诗歌、影视、表演等艺术活动来重复再现和认识美,从而起到“以美辅德、以美促德”的作用。
&&&&4.制度约束
&&&&制度约束指通过执行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受到锻炼的方法。依据学生活动的时空情况,可相应制订和执行学校规章制度、班级集体约定、家庭公约和社会行为规范等各种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方式,使之符合社会、学校或者家长的合理要求。对于心理发展尚不成熟,行为经常出现反复性的中小学生来说,制度约束是必要的。
&&&&[1]参见余潇枫.哲学人格[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4]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下)[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5]王世群.论健全人格教育[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59.
&&&&[6]王少华.论人格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2,(4):3.
&&&&[7]陈志平.校园文化的人格教育功能[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5.
&&&&[8]崔红梅.也论养成教育[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93.
&&&&[9][11]来永宝,蔡立雄.养成教育透析[J].龙岩师专学报.):94、95.
&&&&[10]刘春魁.养成教育的含义、特点、功能及本质[J].邢台学院学报.):45-46.
没有找到相关的评论!
Page 1 Of 0&|&第一页 First&|&上一页 Previous&|&&|&&
公告栏& More
学校新闻&& Mor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