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转化肝药酶抑制剂剂治疗心衰的机制是什么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1.4.1自发性高血压在大鼠心脏舒张功能的动态评价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伴射血分数保留患者中的疗效评价--《复旦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自发性高血压在大鼠心脏舒张功能的动态评价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伴射血分数保留患者中的疗效评价
【摘要】:心力衰竭是各种急慢性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发病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舒张性心功能不全、舒张性心力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DHF)是一近年来得到重视的一组疾病,表现为心肌舒张功能受损,而收缩功能相对正常(LVEF40-50%).近年研究发现舒张性心力衰竭约占全部慢性心力衰竭的50%,其预后也和慢性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类似,年死亡率22-29%。然而,关于舒张性心功能不全和舒张性心衰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尚不完善,临床上至今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舒张性心功能不全的研究主要受限于尚无公认的模型,也无恰当的评价舒张功能的方法。
临床研究发现,舒张性心力衰竭好发于老年女性、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高血压以其高发病率和患病率成为临床上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最主要病因。以往的高血压动物模型研究,包括使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进行的研究,由于舒张功能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少有关于舒张性心功能不全的研究。如超声心动图因为大鼠心脏体积小、胸壁较薄以及心率过快等原因,无法得到稳定的心脏舒张功能的指标;血流动力学、同位素检测和核磁共振等方法由于操作繁琐困难,重复性差,无法广泛应用于科研。
小动物高分辨率超声(频率范围12.5MHz~60MHz)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项新技术,可以提高近场图像的分辨率,克服大鼠由于心脏体积小、胸壁较薄以及心率过快带来干扰的缺点,使超声心动图这种重复性好且无创的检查手段应用于大鼠心脏功能研究成为可能,然而该评价手段的可行性和方法学还不规范。
本研究拟采用经胸高频超声心动图技术获得不同月龄组大鼠心脏功能的多项参数,并用组织学和常用血清生物学指标进行验证,建立大鼠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舒张功能的方法学,为应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研究舒张功能不全和舒张性心力衰竭提供无创的检查方法及评价依据。
近年来发现脂联素具有一定的心脏保护作用,我们拟通过观察血清和组织脂联素水平随心脏功能的变化情况及其产生的主要部位,了解脂联素在高血压导致舒张功能不全过程中的可能作用,为此类患者早期干预提供可能性。
血管转化酶抑制剂(ACEI)可以降低血压,减轻心肌肥厚,已证明在收缩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ACEI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作用尚未得到认可。我们拟对ACEI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进行系统评价,探讨ACEI对该部分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提供依据。
第一部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脏功能变化的时间序列高频超声评价
目的: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从高血压到心脏肥大过程中心脏收缩、舒张功能的演变。
方法:35只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观察时间点分别为1月龄、3月龄、6月龄、9月龄、12月龄、15月龄和18月龄。每个观察点取5只大鼠,超声检测之前称重,测尾动脉压和心率,然后以RMV-716型大鼠高频探头(频率:17.5MHz)从左室长轴切面以M型模式记录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后壁厚度(LVPW)及室间隔厚度(LVPW),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短轴缩短率(FS)由超声检测仪自带的心脏功能测定软件包自动计算得出。然后以脉冲多普勒记录二尖瓣流入道血流速度峰值(E峰、A峰),同时以组织多普勒记录二尖瓣环运动速度(E’峰、A’峰),综合评价心脏形态以及舒张和收缩功能变化情况,超声记录结束后处死大鼠取心脏横断面厚约5mm左右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做组织病理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
结果: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体重前6个月增加较快,6月龄以后增加较慢并趋于稳定。3月龄时收缩压明显升高达171±3.1mmHg,二维超声表现为左室后壁(LVPW)、室间隔(IVS)以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增大;6月龄以后收缩压稳定在200mmHg左右。随着收缩压升高,6月龄大鼠超声二尖瓣血流多普勒E/A比值较3月龄显现出统计学差异,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环运动速度E'/A'1,提示出现舒张功能异常,此期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6月龄~18月龄),18月龄大鼠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短轴缩短率(FS)减低,说明出现收缩功能障碍。心肌组织HE染色显示随着大鼠月龄增大,心肌细胞进行性肥大;Masson染色观察胶原含量变化结果显示随着心脏功能不断进展,心肌间质及血管周围胶原显著增多。
结论:高频超声用以评价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脏形态和功能变化,可以获得清晰的图像。压力负荷(高血压)致心脏功能变化主要经历心肌肥厚(3月龄)到出现舒张功能异常(6月龄),而后出现舒张功能异常伴随收缩功能障碍(18月龄),最终进展到心力衰竭的过程,组织学主要表现为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及血管周围纤维化。说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是研究舒张功能不全和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良好模型,可以用于探讨和研究舒张功能不全和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和进行药物干预研究。
第二部分脂联素在心肌肥大到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过程中的组织学和血清学变化
目的:观察脂联素在高血压到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过程中的变化。
方法:各月龄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超声记录结束后处死取下腔静脉血1m1,于4℃条件下,15000rad/min高速离心20min,用ELISA法检测血清脂联素浓度,并与血清IL-6和NT-proBNP变化进行比较;同时取大鼠心包外、肾周、肠系膜三处脂肪组织行RT-PCR检测不同部位脂联素表达的不同,同时观察脂联素表达随心功能变化的变化情况。
结果:血清工L-6浓度随着疾病进展显著升高,由1月龄的13.24±1.26pg/ml升高到18月龄的621.45±19.49pg/ml;血清NT-proNBP水平同样由1月龄的172.79±4.32fmol/ml升高到18月龄的541.31±7.09fmol/ml.而血清脂联素浓度在出现舒张功能障碍表现时(6月龄)低于心脏功能正常时的水平(10.60±2.32ng/mlvs.15.20±1.22ng/ml,p0.05),其后波动于9.31±1.84ng/ml~11.65±1.35ng/ml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血清脂联素浓度与IL-6和NT-proBNP浓度呈负相关(和IL-6相关系数—0.568,p=0.007;和NT-proBNP相关系数—0.606,p=0.005)。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心包、肾周和肠系膜不同部位内脏脂肪组织表达脂联素没有差异,然而随着心脏功能进展,6月龄大鼠脂联素表达水平高于1月龄大鼠,15月龄大鼠脂联素表达进一步升高,随后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血清脂联素浓度随着心脏舒张功能障碍的出现而减低,与血清工L-6和NT-proBNP水平呈负相关,然而脂肪组织表达脂联素随着心脏功能变化而升高,提示脂联素可以作为高血压致舒张功能障碍的早期检测指标;内脏不同部位脂肪组织表达脂联素没有差异。
第三部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慢性心力衰竭伴射血分数保留患者中的疗效评价——7项前瞻性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
背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在慢性心力衰竭伴射血分数保留患者(HFPEF)中应用的疗效目前评价不一。
目的:系统评价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对慢性心力衰竭伴射血分数保留患者的疗效。
方法:全面检索Pubmed, EMBASE, BIOSIS,the Cochrane Library(2009年第3期)以及OVID数据库,以"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captopril,enalapril, benazepril, perindopril, alacepril, zofenopril, cilazapril, quinapril, ramipril, spirapril, imidapril, delapril, lisinopril, fosinopril, trandolapril"和"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heart failure with normal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diastolic heart failure, heart failure with normal systolic function"为检索式,包括从相关综述和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中进行二次筛选。入选研究要求为:(1)前瞻性研究;(2)心力衰竭患者伴EF≥40%,以ACEI类药物作为单一治疗或一线治疗,与安慰剂或其它类药物对比;(3)明确的终点指标(死亡率、再入院率、6分钟步行距离、生活质量、NYHA分级改变等);(4)随访时间大于等于6个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检索和评价相关文献以决定研究是否被纳入,分歧通过双方讨论决定。完整提取临床研究的基本信息、患者基本信息和结局资料,以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描述变量的合并效应,应用Cochrane RevMan5.0软件绘制森林图和评价发表偏倚和statal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纳入符合要求的前瞻性临床研究7项,总病例数2554例(ACEI组1309例,对照组1245例)。入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5.1岁,其中女性患者比例为58%,平均射血分数57.1%。心力衰竭伴射血分数保留患者的主要病因为缺血性心脏病:33.7%,高血压性心脏病:27.8%;61.9%的患者合并有高血压,25.8%的患者合并糖尿病。综合分析效应指标结果显示:ACEI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全因死亡率(OR=0.52,95%CI:0.41-0.64,P0.00001),并且改善全因死亡率的效应在治疗6个月时已经显现出来,至少可以持续到用药后第5年。亚组分析发现ACEI对于年龄大于75岁或者治疗时间大于20.9个月的患者可以降低心衰再入院率。但是对于心衰恶化死亡率和全因再入院率,ACEI和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值分别为0.37和0.33)。
结论:ACEI用于治疗心力衰竭伴射血分数保留的患者可以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对特定患者可以降低心衰再入院率,对于心衰恶化死亡率和全因再入院率无改善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R541.6;R544.1【目录】:
中文摘要5-9英文摘要9-15前言15-17第一部分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脏功能变化的时间序列高频超声评价17-32 引言17 材料和方法17-19 结果19-29 讨论29-32第二部分 脂联素在心肌肥大到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过程中的组织学和血清学变化32-42 引言32 材料和方法32-36 结果36-40 讨论40-42第三部分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慢性心力衰竭伴射血分数保留患者中的疗效评价——7项前瞻性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42-50 引言42-43 方法43-44 结果44-49 讨论49-50全文参考文献50-55综述55-62 参考文献58-62致谢62-6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姚一康,杨伟敏,严国锋,丁隽,顾德官,尹松林;[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3年02期
杨进刚;;[J];中国社区医师;2009年03期
李卫虹,张少衡,李昭屏,冯新恒,王连萍,毛节明;[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3年03期
,Paul K Whelton
,Stephen Mac M[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朝晖;张梅;;[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3期
张兆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10期
张心怡;方朝晖;;[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年02期
李卫国,陈开红;[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涂修龙;;[J];安徽医学;2008年02期
辛国勇;郑高梅;董西学;;[J];安徽医学;2011年08期
钱晓东;周亚峰;蒋廷波;宋建平;杨向军;;[J];安徽医药;2009年12期
赵天龙;[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汪靖;裘存新;吴捷华;;[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陈向民;沈思钰;宋耀鸿;蔡辉;;[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心强;;[A];江西省第四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陈伟强;赵华云;王文会;贺青军;罗智敏;;[A];2011·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李文清;郝献芳;;[A];河南省心血管疾病护理新进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于晓东;;[A];第二十五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八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杨丁友;高飞;;[A];第九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精选[C];2007年
王秀红;相有章;宋术亮;王林;管淑芬;屈福荣;;[A];山东预防医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王蓓;张华;郑红薇;;[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袁洪雷;马晓昌;冯新庆;;[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A];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C];2011年
韩丽华;张会超;;[A];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精选[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廉瑞青;[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刘桠;[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郭小闪;[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郭艳琳;[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古小松;[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张稳;[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姚耿圳;[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牛平平;[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汪和贵;[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崔谊;[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肖志明;[D];兰州大学;2010年
洪烨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王东;[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张清峰;[D];泰山医学院;2010年
李艳红;[D];泰山医学院;2010年
刘斌;[D];泰山医学院;2010年
孙宏;[D];泰山医学院;2010年
林贤昌;[D];暨南大学;2011年
焦宁;[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韩钟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必成,方加胜,彭兴华;[J];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1995年02期
全国血压抽样调查协作组;[J];高血压杂志;1995年S1期
上海市心力衰竭调查协作组;[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年01期
吴兆苏,姚崇华,赵冬,吴桂贤,王薇,刘静,曾哲淳,吴英恺;[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绍良;[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6年01期
龚武田;何运昉;;[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郁峰;;[J];小儿急救医学;2005年06期
周福军;陈国桢;李运泉;朱延力;覃有振;李格丽;;[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年03期
闫艳;;[J];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01期
阳维德;郑萍;刘艳君;;[J];广西医学;2010年11期
黄榕翀,杨春,谷玲,李晶,路岩,姜一农;[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11期
姜大春;张倩;何国祥;宋治远;刘建平;;[J];心脏杂志;2007年01期
姜大春;张倩;何国祥;刘建平;;[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唐杨章;高华康;程训民;祖秋菊;朱晴;;[J];临床医学;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焦薇;孙跃民;万征;黄灿亮;;[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焦薇;孙跃民;万征;黄灿亮;;[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李小鹰;;[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汇编[C];2009年
李隆贵;耿召华;赵晓辉;党涛;陶则伟;;[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侯应龙;臧益民;张宁;;[A];中国保健医学研究会心脏学学会全国第一届心脏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5年
吴伟康;杨辉;;[A];首届粤港生物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牟芸;徐飞;吴迦勒;胡申江;;[A];2011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王贵生;李俊德;;[A];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22分会场——“中医药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王贵生;李俊德;;[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赵建美;徐美玉;;[A];2006(第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儿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小溪;[N];中国质量报;2003年
本报记者 曹玉祥;[N];医药养生保健报;2011年
兆丰;[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
恒子;[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龙海;[N];经济参考报;2003年
施融融;[N];科技日报;2002年
张晓宏;[N];医药经济报;2002年
伍缨;[N];重庆商报;2000年
上海瑞金医院教授
钱文琪;[N];光明日报;2000年
上海瑞金医院教授
钱文琪;[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芃;[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张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冼绍祥;[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何怀阳;[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孙要军;[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李先涛;[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彭涛;[D];山东大学;2011年
李美霞;[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王新华;[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黄平东;[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主有峰;[D];暨南大学;2010年
黄芪;[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何明文;[D];青岛大学;2007年
蔡飙;[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张宇;[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7年
夏菁;[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王开平;[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焦薇;[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张馨文;[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王先利;[D];复旦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800-810-661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800-810-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文档贡献者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精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文档星级:
内容提示: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 蛋白酶抑制剂 酶抑制剂 芳香化酶抑制剂 肝药酶抑制剂 药酶抑制剂 酪氨酸酶抑制剂软膏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3:34:08|
下载积分: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精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PPT心血管指南专栏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心血管病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过去10年中获得的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充分证明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心血管病的价值。ACEI已被推荐用于高血压、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治疗及高危人群的二级预防,并写入国内外指南之中。但是,在临床实践与指南之间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在指南明确列为Ⅰ类适应证的情况下,ACEI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应用仍远远不够,且剂量不足。本专家共识的编写目的,在于将ACEI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理念以及在不同临床情况下应用的证据和使用方法等归纳为一个共识性文件,供临床医师决策时参考,以进一步改善我国广大临床工作者临床应用ACEI的状况,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
本专家共识文件是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组,在认真分析ACEI临床应用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并参考欧洲心脏病学会关于ACEI在心血管病应用的专家共识,经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编写的。
为了使读者清晰地了解某一诊疗措施的价值或意义,本共识文件采用国际通用的方式,对有关适应证作了推荐分类和证据水平的分级。
推荐内容的分类:Ⅰ类:已证实和(或)一致认为某诊疗措施有益、有用和有效。Ⅱ类:关于某诊疗措施有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尚不一致或存在不同观点。其中Ⅱa类指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Ⅱb类指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有效。Ⅲ类:已证实或一致认为某诊疗措施无用和无效,在有些病例中可能有害,不推荐使用。
证据水平的分级:A级为证据来自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汇总分析,B级为证据来自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非随机研究,C级为专家共识和(或)证据来自小型研究。
ACEI是通过竞争性地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而发挥作用的一类药物。ACE是一种非特异的酶,除可使血管紧张素Ⅰ(AngⅠ)转换成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外,还催化缓激肽等肽类扩血管物质的降解。因此,在ACE的作用下,循环和组织中的Ang Ⅱ浓度增高、缓激肽水平降低。
Ang Ⅱ的作用非常广泛,包括收缩血管,刺激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醛固酮、加压素、内皮素-1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释放,增加交感神经活性,刺激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增加黏附分子(如P-选择素)、趋化蛋白、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表达,抑制内皮细胞的一氧化氮合酶,促进心肌细胞肥大,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移行和增生,增加细胞外基质蛋白及金属蛋白酶的合成,增加多种生长因子的生成,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等。
ACEI可根据其与ACE分子表面锌原子相结合的活性基团而分成巯基类、羧基类和膦酸基类等三类(表1)。
常用ACEI的药理学特性
剂量及标准给药方法
肾功能衰竭时的剂量及
12.5~100mg,3次/d
6.25~12.5mg,3次/d
7.5~30mg,2次/d
7.5~30mg,2次/d
5~40mg,1次/db
2.5~20mg,1次/db
1.25~5mg,1次/d
0.5~2.5mg,1次/d
5~40mg,1次/db
2.5~20mg,1次/db
2.5~10mg,1次/d
1.25~5mg,1次/d
5~40mg,1次/d
2.5~20mg,1次/d
4~8mg,1次/d
1~2mg,1次/d
10~40mg,1次/db
2.5~5mg,1次/db
2.5~10mg,1次/db
1.25~5mg,1次/db
3~6mg,1次/d
3~6mg,1次/d
1~4mg,1次/db
0.5~1mg,1次/db
10~40mg,1次/d
10~40mg,1次/d
注:a肌酐清除率(CrCl)=10~30ml/min时;b也可将每日剂量等分成2次服用。
三、药代动力学特点
各种ACEI的吸收率变化很大(25%~75%),食物不影响吸收,或可减慢吸收速率、但不影响吸收量;口服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1~10h。大多数ACEI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肾排泄,故肾功能异常时(肌酐清除率≤30ml/min)需要调小剂量;福辛普利、佐芬普利和螺普利平衡地经肝和肾排泄,肾功能异常时一般无需调整剂量。表1中的半衰期数据仅供参考,因为文献中有不同报道,且ACEI吸收后与组织ACE结合,以后又可逐渐脱离出来,形成较长的终末相半衰期。
四、作用机制
ACEI能竞争性地阻断Ang Ⅰ转化为Ang Ⅱ,从而降低循环和局部的Ang Ⅱ水平。ACEI可增高缓激肽的水平,增加一氧化氮和有血管活性的前列腺素(前列环素和前列腺素E2)的释放。ACEI还能阻断血管紧张素1-7的降解,使其水平增加,从而通过加强刺激血管紧张素1-7受体,进一步起到扩张血管及抗增生作用。
各种ACEI制剂的作用机制相同,故在总体上可能具有类效应。但是各种制剂与组织中ACE结合的亲和力不同、药代动力学特性也有差别,因此有人认为会导致组织浓度的明显差异和不同的临床效果。但是,这些差异的临床相关性还没有得到证实,对ACEI制剂的选择和剂量应当以临床试验结果为基础。
五、ACEI的作用
1、血液动力学作用:ACEI降低总体外周血管阻力,促进尿钠排泄,但是对心率几乎无影响。在血压正常人群和无慢性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中,ACEI对心排血量或肺毛细血管楔压几乎没有影响。ACEI能逆转高血压患者的心脏肥厚,改善血压正常的冠心病患者、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心力衰竭患者的内皮功能异常。
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ACEI可诱导静脉和动脉的血管舒张。静脉舒张可增加外周静脉容量,降低右心房压力、肺动脉压力、毛细血管楔压、以及左心室充盈容量和压力,从而迅速减轻肺充血;动脉舒张则减少外周血管阻力,并增加心排血量。
2、神经激素作用:短期应用ACEI治疗会伴随Ang Ⅱ和醛固酮水平的下降,降低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垂体后叶加压素的水平。长期应用ACEI时,由于通过非血管紧张素介导的替代途径(例如糜酶)被激活,Ang Ⅱ和醛固酮水平有恢复至治疗前的趋势(醛固酮&逃逸&现象)。另一方面,ACEI能增加缓激肽、血管紧张素1-7、前列环素和一氧化氮的水平,这可部分解释其扩张血管、抗血栓以及抗增生作用的持续存在。
3、抗增生作用:ACEI有抗增生作用(减轻血管和心脏的肥厚以及细胞外基质的增生),还可以减轻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ACEI逆转心室重构主要通过以下机制:降低心室前、后负荷,抑制Ang Ⅱ的增生作用和交感神经活性,抑制醛固酮诱导的心脏肥厚、间质和血管周围纤维化。对肥厚的心脏,ACEI可以减轻肥厚程度,并改善舒张功能。ACEI还能够预防压力负荷过重心脏的心肌细胞凋亡。
4、对肾脏的作用:ACEI能降低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脏血流,促进钠和水的排泄。其扩张肾小球出球小动脉的作用超过扩张入球小动脉的作用,因此肾小球滤过率保持不变或者轻度下降。ACEI能够预防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进展成为大量蛋白尿并延缓肾功能损害的进展,对各种非糖尿病肾病患者也有类似作用。
5、对纤维蛋白溶解平衡的影响:ACEI能降低PAI-1的浓度以及PAI-1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摩尔比值,增加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的生成,拮抗AngⅡ诱导的血小板凝集。
6、其他作用:在动物模型中,ACEI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使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与增生下降、炎症细胞的积聚与活性下降、氧化应激减轻、内皮功能改善。
随机临床试验显示,ACEI能降低左心室功能异常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和复发性心肌梗死危险。在心脏后果预防评估研究(HOPE)中,雷米普利能够降低心血管病高危患者的死亡率和病残率。HOPE和抗高血压及降脂治疗预防心肌梗死试验(ALLHAT)等研究还显示,ACEI可减少研究人群的新发糖尿病。近年来有专家对一些随机临床试验的患者在试验结束后继续进行随访,发现ACEI减少临床终点事件的效益可以维持多年,绝对效益还有增大的趋势。
六、不良反应
大多数患者对ACEI耐受良好,但也可发生几种不良反应。
1、咳嗽:最常见,国外临床试验中约5%~10%的患者发生干咳,国内患者咳嗽的发生率可能更高一些,但常与肺部充血或伴随的疾病如呼吸道疾病难以区别。咳嗽并非剂量依赖性,通常发生在用药1周至数月之内,程度不一,夜间更为多见。咳嗽较重的患者有时需要停药,停药后干咳一般在1周内基本消失。
2、低血压:低血压常见,多数无症状。少数患者发生有症状的低血压,特别是在首剂给药或加量之后。低血压最常见于使用大剂量利尿剂后、低钠状态、慢性心力衰竭等高血浆肾素活性的患者。
3、高钾血症:ACEI抑制醛固酮分泌,可使血钾浓度升高,较常见于慢性心力衰竭、老年、肾功能受损、糖尿病、补充钾盐或合用保钾利尿剂、肝素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患者。
4、急性肾功能衰竭:ACEI用药最初2个月可增加血尿素氮或肌酐水平,升幅&30%为预期反应,可继续治疗;肌酐上升过高(升幅&30%~50%)为异常反应,提示肾缺血,应停药,寻找缺血病因并设法排除,待肌酐正常后再用。肾功能异常患者使用ACEI,以选择经肝肾双通道排泄的ACEI为好。肌酐&265μmol/L(3mg/dl)的患者宜慎用ACEI。
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发生于心力衰竭患者过度利尿、血容量低下、低钠血症、双侧肾动脉狭窄、孤立肾而肾动脉狭窄以及移植肾。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以及原有肾脏损害的患者特别需要加强监测。
5、蛋白尿:ACEI对肾脏病伴有蛋白尿、例如糖尿病性肾病具有明显的肾脏保护作用,可改善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和高滤过,可减少蛋白尿;但ACEI也可引起蛋白尿。
6、血管性水肿:罕见,但有致命危险。症状不一,从轻度胃肠功能紊乱(恶心、呕吐、腹泻、肠绞痛)到发生喉头水肿而呼吸困难及死亡,多发生在治疗第1个月内。停用ACEI后几小时内消失。
7、胎儿畸形:妊娠中晚期孕妇服用ACEI可引起胎儿畸形,包括羊水过少、肺发育不良、胎儿生长延缓、肾脏发育障碍、新生儿无尿及新生儿死亡等。新近报道提示,妊娠初3个月中服用ACEI也有可能引起胎儿畸形。
七、禁忌证
血管性水肿、ACEI过敏、妊娠和双侧肾动脉狭窄为ACEI绝对禁忌证。育龄妇女可以使用ACEI,但一旦怀疑妊娠或诊断妊娠即应停用。ACEI治疗期间发生低血压(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时,若患者无症状仍可使用。血钾升高到&6.0mmol/L或者血肌酐增加&50%或高于265μmol/L(3mg/dl)时应停用ACEI。轻度肾功能不全(肌酐&265μmol/L)、轻度高钾血症(≤6.0mmol/L)或相对低血压(收缩压低至90mmHg)不是ACEI治疗的禁忌证,但应注意监测肾功能。左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如主动脉瓣狭窄及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不宜使用ACEI。
八、药物相互作用
1、不利的药物相互作用:抗酸药物可降低ACEI生物利用度,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减少ACEI的血管扩张效应。保钾利尿剂、钾盐或含高钾的低盐替代品可加重ACEI引起的高钾血症,故应避免此类组合。但ACEI与螺内酯合用对严重心力衰竭治疗有益,需临床紧密监测。ACEI可增加血浆地高辛浓度或血锂水平;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并用时,可能影响促红细胞生成疗效。
有研究显示,心力衰竭患者同时服用水杨酸盐会降低ACEI的有效性,但也有汇总分析表明阿司匹林并不减少ACEI效益。大多数专家认为,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慢性冠心病和缺血性心肌病所致心力衰竭等患者中,联合使用ACEI和阿司匹林的总的获益远远超过单独使用其中一种药物。
2、有利的药物相互作用:ACEI常与其他降压药物联用治疗高血压,尤其是与噻嗪类利尿剂联用,除增强降压效果外,还可减少利尿剂引起的高肾素血症以及对血尿酸及血糖的不良影响,而排钾利尿剂则可拮抗ACEI的高钾倾向。ACEI与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联用治疗高血压,可加强降压作用并增加抗动脉粥样硬化和靶器官保护作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时,ACEI和β受体阻滞剂有协同作用。
临床疗效与实际应用
ACEI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的效益和临床适应证已经明确,包括慢性心力衰竭、无症状的左室功能异常、AMI、高血压和心血管病事件的高危患者。上述疾病的患者如合并有糖尿病,则得益将更多。关于使用ACEI的一般建议为注意监测血压、肾功能和血清肌酐,从小剂量开始、逐渐上调剂量,血压较低或心力衰竭的患者尤须注意这一点。
一、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如心肌梗死、炎症或血液动力学负荷过重),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以及心肌重构,最后导致心室射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在临床上表现为收缩性和(或)舒张性心力衰竭。实验研究表明,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力衰竭)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各个组分在心肌的表达均有增加,在心肌重构中起重要作用。ACEI是第一类证实能降低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的药物,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石。美国心脏病学院和心脏协会(ACC/AHA)的新版指南,根据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有心力衰竭高危因素、有器质性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到难治性心力衰竭),将心力衰竭分成A、B、C、D四个阶段,ACEI是唯一的在每个阶段都推荐应用的药物。
(一)循证医学证据
ACEI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至少有30多项以安慰剂为对照的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几乎完全一致。例如北斯堪地那维亚依那普利生存协作研究(CONSENSUS)观察253例心功能Ⅳ级的严重心力衰竭患者,依那普利治疗使6个月时的总死亡率下降40%,1年死亡率下降31%。左室功能异常治疗研究(SOLVD-T)、急性心肌梗死雷米普利效益研究(AIRE)和第二次血管扩张剂心力衰竭试验(VheFT II)等也显示ACEI治疗能显著降低总死亡率。Garg等汇总分析32项临床试验共7105例心力衰竭患者,ACEI治疗使总死亡率降低23%,死亡或心力衰竭恶化住院的合计发生率降低35%。进一步分析显示,ACEI短期治疗即有效、长期治疗仍然有效,且效益不依赖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使用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
无症状的左室收缩功能异常患者同样获益于ACEI治疗。左室功能异常预防研究(SOLVD-P)观察4228例LVEF≤35%的无症状左室功能异常患者,平均随访37个月,依那普利组死亡和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降低29%。生存与心室扩大试验(SAVE)入选2231例AMI后无症状的左室功能异常患者,平均随访42个月,卡托普利组的总死亡率降低19%。SOLVD试验的随访结果显示,心力衰竭患者在ACEI治疗期间(3~4年)所得到的降低死亡率的效益,在长达12年的随访期间继续存在;其中无症状左室功能异常患者的死亡率还有进一步降低。
因此,所有LVEF&45%的左室收缩功能异常患者(不论有或无心力衰竭症状),都有可能通过ACEI长期治疗得到降低死亡率、减少再住院率和减慢心力衰竭进展的临床效益。
(二)临床应用
1、ACEI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建议
Ⅰ类适应证:
(1)所有左室收缩功能异常的有症状心力衰竭患者(证据水平A)。
(2)心肌梗死后左室收缩功能异常的患者(证据水平A)。
(3)其他左室收缩功能异常的患者(证据水平A)。
Ⅱa类适应证:
(1)有心力衰竭高发危险的患者(证据水平A)。
(2)舒张性心力衰竭(证据水平C)。
说明:①所有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包括无症状的左室收缩功能异常患者,都必须使用ACEI,而且需要无限期地终生使用,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②对目前尚无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但有心力衰竭高发危险的患者,如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糖尿病或伴有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可考虑用ACEI来预防心力衰竭。③应该告知患者,应用ACEI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死亡和住院;ACEI不能明显改善症状,或在治疗数周或数月后才出现症状改善。
(1)使用ACEI后曾发生血管性水肿或无尿性肾衰竭的患者、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以及妊娠妇女,绝对禁用ACEI。
(2)以下情况须慎用:①血肌酐显著升高(&3mg/dl);②高钾血症(&5.5mmol/L);③有症状性低血压(收缩压&90mmHg)。这些患者应先接受其他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待上述指标改善后再决定是否应用ACEI。
3、制剂和剂量
(1)制剂:ACEI可能有类效应。然而,仍应尽量选用临床试验中证实有效的制剂。
(2)剂量:根据临床试验的结果,高剂量虽可进一步降低心力衰竭住院率,但对症状与死亡率的益处则与低、中等剂量相似。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临床试验中所规定的目标剂量(例如卡托普利为50mg,3次/d)或能够耐受的最大剂量。
4、给药方法
(1)ACEI应尽早开始使用。一旦诊断明确、确定无禁忌证后,即应给药。
(2)从小剂量开始,逐步上调剂量,每1~2周将剂量加倍。无症状左室功能异常、轻度心力衰竭、高血压患者、以及住院患者,可较快上调剂量。
(3)目前或以往有液体潴留的患者,ACEI必须与利尿剂合用,且ACEI起始治疗前需注意利尿剂已维持在最合适剂量。如无液体潴留时亦可单独应用。
(4)ACEI一般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因二者有协同作用。
(5)起始治疗后1~2周内应监测肾功能和血钾,以后定期复查。并告知患者报告可能的不良事件如咳嗽和体位性低血压症状如视力模糊、眩晕等。
5、常见不良反应的处理
(1)有症状的低血压:①调整其他有降压作用的药物,如硝酸盐、钙拮抗剂和其他扩血管药物;②如无液体潴留,考虑利尿剂减量或暂时停用。严重低钠血症患者(血钠&130mmol/L)患者可酌情增加食盐摄入;③减小ACEI剂量。
(2)咳嗽:①必须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咳嗽,特别是肺瘀血;②如咳嗽不严重,一般可继续应用ACEI;③如咳嗽持续且困扰患者,则停用ACEI,可代之以Ang Ⅱ受体拮抗剂(ARB)。
(3)肾功能恶化:①ACEI治疗初期肌酐或血钾可有一定程度增高。如果肌酐&265μmol/L(3mg/dl)和血钾&6.0mmol/L,且患者没有症状,不需特殊处理,但应加强监测;②考虑停用某些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钾盐和保钾利尿剂。无充血征象的患者,可减少利尿剂用量;③如果肌酐或血钾水平持续增高,ACEI剂量减半,必要时停用或请专家会诊。
(4)血管性水肿:虽然发生率较低,但可能致死,因此一旦疑为血管性水肿后,应立即停药,并告知患者终生避免应用所有的ACEI。
(三)ACEI与ARB的比较及合用问题
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表明,ACEI改善心肌重构的效益优于ARB,可能与缓激肽水平增高有关。一些临床研究试验比较了ACEI与ARB的效益。以总死亡率作为主要终点的氯沙坦心力衰竭生存研究(ELETE-2)和氯沙坦心肌梗死最佳治疗试验(OPTIMAL)显示,氯沙坦均未能证明其不次于卡托普利。在坎地沙坦心力衰竭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试验的替代部分(CHARM-alternative)中,对不能耐受ACEI的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坎地沙坦治疗,使心血管病死亡或心力衰竭恶化住院率降低23%。在AMI后心力衰竭患者中进行的缬沙坦试验(VALIANT),显示,缬沙坦与卡托普利有相同的降低死亡率的效益。总之,现有临床试验表明ARB不优于ACEI。因此,ACEI仍是治疗心力衰竭的首选药物。当患者不能耐受ACEI时,可用ARB代替(Ⅰ类推荐,A级证据)。ARB作为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的一线药物也是合理的(Ⅱa类推荐,A级证据)。
关于ACEI加用ARB的问题,现有临床试验的结论并不一致。在缬沙坦心力衰竭试验(Val-HeFT)中,缬沙坦和ACEI合用不能降低死亡率,但使死亡和病残联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降低13%。在坎地沙坦心力衰竭试验的相加部分(CHARM-added)中,坎地沙坦与ACEI合用使心血管病死亡或心力衰竭恶化住院率降低15%。在VALIANT试验中,缬沙坦与卡托普利合用的效益并不优于单用其中一种药物,而不良反应却增加。因此,ARB是否能与ACEI合用以治疗心力衰竭,目前仍有争论(Ⅱb类推荐,B级证据)。AMI后并发心力衰竭的患者,不宜联合使用这两类药物。
关于ACEI、ARB与β受体阻滞剂三类药物的合用问题,ELITE-2和Val-HeFT试验曾经发现,在已经使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中,加用ARB反而增高死亡率。但是VALIANT和CHARM试验均未重复上述发现。因此,这三类药物的合用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ACEI、ARB与醛固酮拮抗剂三药合用会进一步增加肾功能异常和高钾血症的危险,故不能推荐。
(四)关于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顺序
目前心力衰竭的治疗,一般是在ACEI的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这是由于:①ACEI是最早被证明能降低心力衰竭病死率的药物,此后的心力衰竭临床试验,均以ACEI作为基础治疗;②ACEI既是神经内分泌抑制剂,又是血管扩张药,易于使血液动力学稳定,而能加用β受体阻滞剂。但有学者认为应该首先使用β受体阻滞剂,理由是:①心力衰竭时交感神经的激活早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②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猝死,而β受体阻滞剂预防猝死的作用最强。第三次心功能不全比索洛尔研究(CIBIS III)探讨了两类药物中何者先用效益更好的问题,对101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组,先接受比索洛尔或依那普利单药治疗6个月,然后合用这两种药物治疗,平均随访1.22年。结果显示,两组的疗效或安全性均相似。
事实上,ACEI与β受体阻滞剂孰先孰后并不重要,两类药物联合使用才能得到最大效益。因此,在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中,没有必要改变目前先用ACEI、后用β受体阻滞剂的顺序,但是β受体阻滞剂不一定要等到ACEI剂量&达标&之后才开始使用。应用低、中等剂量ACEI,及早加用β受体阻滞剂,既易于使患者病情稳定,又能早期发挥β受体阻滞剂降低猝死的作用和两药的协同作用。在选择性的患者中,可以首先使用β受体阻滞剂。
二、无症状左室收缩功能异常
如前所述,SOLVD-P和SAVE试验表明,无症状的左室收缩功能异常患者能够在ACEI长期治疗中得到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的效益。因此只要没有禁忌证,就应使用ACEI。
三、舒张性心力衰竭
采用ACEI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的随机临床研究迄今只有一项,即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培哚普利研究(PEP-CHF)。该研究入选850例≥70岁的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组接受培哚普利或安慰剂治疗平均2.1年,培哚普利未能显著减少主要终点事件(死亡或心力衰竭住院),但仍有某些益处,包括显著改善心功能、增加6min步行距离、减少最初1年治疗期间的主要终点事件。ACEI可减轻心室肥厚、改善心室顺应性,同时有利于调节、逆转心力衰竭过程中神经内分泌活性的过度激活。因此,可推荐用于心室收缩功能无明显异常而有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
四、瓣膜性心脏病心力衰竭
瓣膜性心脏病患者,主要问题是瓣膜本身有机械性损害,任何内科治疗或药物均不能使其消除或缓解。因而治疗瓣膜性心脏病的关键是修复瓣膜损害。
国际上较一致的意见是,有症状的瓣膜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功能Ⅱ级及以上)、以及重度主动脉瓣病变伴有晕厥或心绞痛的患者,均必须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因为有充分证据表明手术或介入治疗是有效和有益的,可提高长期生存率。
迄今为止,应用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如ACEI、β受体阻滞剂或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心力衰竭的长期临床试验,均未将瓣膜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纳入研究。因此,没有证据表明,上述治疗可以改变瓣膜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自然病史或提高生存率,更不能用来替代已有肯定疗效的手术或介入治疗。ACEI有血管扩张作用,应慎用于瓣膜狭窄的患者,以免引起低血压、晕厥等。
血管扩张剂包括ACEI主要适用于慢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目的是减轻后负荷、增加前向心排血量而减少瓣膜反流,可应用于:①因其他因素而不能手术的有症状的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②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在换瓣手术前短期治疗以改善血液动力学异常;③无症状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已有左室扩大,而收缩功能正常,可长期应用,以延长其代偿期;④已经手术置换瓣膜,但仍有持续左室收缩功能异常。
LVEF正常的无症状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通常并无后负荷增加,应用降低后负荷的药物使患者长期处于低后负荷状态是否有利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扩血管药物仅适用于伴有高血压的患者。此外,在左室收缩功能异常的功能性或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中,ACEI有助于减轻反流程度。
现有ACEI用于AMI的临床试验,主要入选了ST段抬高的AMI(STEMI)患者。因此,本节内容主要适用于STEMI。
(一)循证医学证据
在AMI患者中曾进行过两类ACEI的大型临床研究,即早期和晚期干预试验。早期干预试验多为短期研究,包括第二次新斯堪地那维亚依那普利生存协作研究(CONSENSUS-2)、第四次心肌梗死生存率国际研究(ISIS-4)、第三次意大利急性心肌梗死研究(GISSI-3)、心肌梗死后生存率长期评价(SMILE)和第一次中国心脏研究(CCS-1)。晚期干预试验包括SAVE、急性梗死雷米普利研究(AIRE)和群多普利心脏评价研究(TRACE)。这两类临床研究结果均显示ACEI可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的死亡率。
1、早期干预试验(&24~36h):研究显示死亡率降低程度较小,可能是因为入选的是非选择性的患者,而且治疗时间较短。
ISIS-4试验入选58050例发病后24h内(平均8h)的AMI患者,随机分组接受卡托普利或安慰剂治疗,5周后卡托普利组死亡率降低7%,高危患者亚组如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和心力衰竭患者获益较大,且治疗效益至少持续1年。GISSI-3试验入选19394例发病后24h内的AMI患者,赖诺普利组治疗6周后死亡率降低12%,治疗效益至少维持6个月。SMILE试验入选1556例发病后24h内的前壁AMI患者,佐芬普利治疗6周使主要终点事件(死亡或严重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降低34%,1年后随访时的死亡率仍显著低于安慰剂组。
CCS-1试验入选我国的13634例发病后36h内的AMI患者,随机分组接受卡托普利或安慰剂治疗4周。两组的死亡率分别为9.05%和9.59%,相当于用卡托普利治疗1000例患者1个月,可避免5.3人死亡。CCS-1试验结束后,研究者对其中6749例患者随访平均23.4个月。结果发现,与安慰剂组相比,卡托普利组的总死亡率、心血管病死亡率和心力衰竭致死率均显著降低,提示AMI急性期用卡托普利治疗4周,能显著降低长期死亡率。
CONSENSUS-2试验入选6090例发病后24h内的前壁AMI患者,随机分组接受依那普利或安慰剂治疗。依那普利组患者先静脉滴注依那普利拉,随后口服依那普利。依那普利组有较多患者发生低血压,1个月及6个月的死亡率均略高于安慰剂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心肌梗死协作组汇总分析98496例患者的资料,显示ACEI组和安慰剂组的30天死亡率分别为7.1%和7.6%,相当于用ACEI治疗1000例患者4~6周,可以减少4.8例死亡。心力衰竭或前壁梗死等高危患者得益更大,而低危患者(如不伴有心力衰竭的下壁梗死)未能显著获益。
2、后期干预试验:这些试验入选AMI后有心力衰竭或左室收缩功能异常证据的高危患者,ACEI治疗开始较晚(发病后&48h)、但持续时间较长,患者获得较大的益处。
SAVE试验入选2231例LVEF&40%的患者,在AMI发病后3~16天分组接受卡托普利或安慰剂治疗,平均随访42个月,卡托普利组的死亡率降低19%。TRACE试验入选1749例LVEF&35%的患者,在AMI发病后3~7天分组接受治疗,随访24~50个月,群多普利组的死亡率降低22%。AIRE试验入选2006例有心力衰竭症状的AMI后患者,平均治疗15个月,雷米普利组死亡率降低27%。
Flather等汇总分析上述三项临床试验的资料,共5966例患者,平均治疗31个月。ACEI治疗使心肌梗死后患者的总死亡率降低26%,相当于每1000例患者治疗30个月可避免大约60例死亡。此外,再发心肌梗死减少20%、心力衰竭再住院减少27%。
(二)临床应用
1、ACEI用于AMI患者的建议。
Ⅰ类适应证:
(1)AMI最初24h内的高危患者(心力衰竭、左室功能异常、无再灌注、大面积心肌梗死)(证据水平A)。
(2)AMI超过24h的心力衰竭或无症状左室功能异常患者(证据水平A)。
(3)AMI超过24h的糖尿病或其他高危患者(证据水平A)。
(4)所有心肌梗死后患者带药出院并长期使用(证据水平A)。
Ⅱa类适应证:
AMI最初24h内的所有患者(证据水平A)。
2、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1)尽早口服使用:临床研究表明,AMI早期口服ACEI可降低死亡率,这种效益在AMI发生后最初7天内特别明显。因此,ACEI应在发病24h内开始应用。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溶栓治疗后病情稳定即可开始使用ACEI。合并心力衰竭、左室功能异常、心动过速或前壁心肌梗死等高危患者得益最大。
CONSENSUS-2试验在发病第1天即采用静脉注射依那普利的方案,未能显示效益。因此,AMI早期24h内不应静脉注射ACEI。
(2)是否长期用药:AMI后ACEI长期治疗的临床试验,入选的是合并有心力衰竭或左室收缩功能异常的患者。关于ACEI长期治疗对非选择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的确切效益,目前还缺乏研究,曾经认为只有合并心力衰竭等高危患者才需长期用药。但是在HOPE试验结果发表之后,大多数专家认为,所有AMI后的患者都需要长期使用ACEI。AMI早期因各种原因而未使用ACEI的患者,应该带药出院并长期使用。
(3)给药方法:ACEI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早期干预方案通常在24~48h内用到足量。例如在ISIS-4中,卡托普利的用法为首剂6.25mg,能耐受者2h后给12.5mg,10~12h后25mg,然后50mg,2次/d,治疗28天。在GISSI-3中,赖诺普利首剂5mg,24h后再给5mg,如能耐受,以后10mg,1次/d治疗6周。血压偏低者最初几天的剂量为2.5mg/d,维持量可用5mg/d。
后期干预方案同样采用剂量逐渐递增的方法。例如在SAVE中,卡托普利的起始剂量为6.25~12.5mg,住院期间上调到25mg,3次/d,出院后再逐渐增加到目标剂量50mg,3次/d。在AIRE中,雷米普利起始剂量为2.5mg,2次/d,能耐受者2d后改为5mg,2次/d,不能耐受者用2.5mg,2次/d维持。不能耐受初始剂量2.5mg者先予1.25mg,2次/d,2天后改为2.5mg,2次/d,最后酌情增加到5mg,2次/d。
六、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NSTEMI)
在NSTEMI患者中缺乏评价ACEI的随机临床试验。但是大多数AMI试验入选了部分NSTEMI患者,对冠心病高危患者的二级预防研究也证实了ACEI的效益。因此,ACEI适用于AMI最初24h内的患者。ACEI可在急诊室内开始使用,也可稍后开始使用。
ISIS-4的亚组分析资料显示,NSTEMI患者未得益于短期ACEI治疗。但是最近Borghi等对SMILE试验中的526例前壁NSTEMI患者进行了事后分析,佐芬普利组治疗6周使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降低65%,1年死亡率降低43%,提示NSTEMI患者早期使用ACEI是有益的。
ACEI用于NSTEMI患者的建议。
Ⅰ类适应证
(1)伴有左室收缩功能异常或慢性心力衰竭、使用硝酸甘油和β受体阻滞剂后仍有高血压的NSTEMI患者(证据水平B)。
(2)伴有糖尿病的NSTEMI患者(证据水平B)。
(3)伴心力衰竭、左室收缩功能异常、高血压或糖尿病的NSTEMI患者出院时带药及出院后长期使用(证据水平A)。
Ⅱa类适应证
(1)所有NSTEMI患者(证据水平B)。
(2)所有NSTEMI患者出院时带药及出院后长期使用(证据水平B)。
七、二级预防及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
ACEI能显著降低左室收缩功能异常、慢性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后患者的病残率和死亡率,也是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用药。合并有这些疾病或危险因素的高危慢性冠心病患者,应该长期采用ACEI进行二级预防。
几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在不合并心力衰竭的冠心病或其他血管疾病患者中评价了ACEI的效益。HOPE试验入选9297例伴有至少1项其他危险因素的慢性冠心病、脑卒中、周围血管疾病或糖尿病患者,雷米普利治疗4.5年使主要终点事件减少22%、总死亡率降低16%。培哚普利降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欧洲试验(EUROPA)入选12218例慢性冠心病患者,培哚普利治疗4.2年使主要终点事件减少20%。
根据上述试验,一些指南推荐所有有症状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均应使用ACEI。然而更新的研究提示,低危的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并非都能得到同样显著的效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预防事件试验(PEACE)入选8290例患者,随机分组接受安慰剂或群多普利治疗平均4.8年。群多普利治疗未能显著减少主要终点事件或总死亡率。这一结果与该试验入选低危患者人群有关,也由于入选患者已经接受了相对完善的二级预防治疗。
但是,ACEI治疗对于低危患者仍有一定的效益。在PEACE试验中,群多普利显著降低了新发糖尿病和严重心力衰竭的危险,降低了肾功能异常亚组患者的总死亡率。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培哚普利与左室重构试验(PREAMI)中,培哚普利治疗减少了主要终点事件,显著降低了左室重构的发生率。因此,绝大多数慢性冠心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都能够得益于ACEI长期治疗,但得益程度与患者的危险程度有关。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喹那普利缺血处理试验(IMAGINE)入选2553例左室功能正常的患者,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7~10天内随机分入喹那普利或安慰剂治疗组,平均随访43个月。结果显示,喹那普利治疗不能降低各种心血管病事件,主要联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还略有增高(+15%,p=0.21)。大多数专家认为,IMAGINE试验评价的是一个特殊的患者人群,其结果不应该影响ACEI在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的使用。
ACEI用于慢性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患者的建议。
Ⅰ适应证:
伴有左室收缩功能异常或有使用ACEI的其他适应证,如高血压、心肌梗死病史、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患者(证据水平A)。
Ⅱa类适应证:
(1)所有确诊的冠心病或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患者(证据水平B)。
(2)LVEF正常的低危患者,若其各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得到良好控制、接受了当前最佳的治疗包括适当的血管重建治疗,使用ACEI可作为一种选择(证据水平B)。
Ⅲ类适应证:
左室功能正常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7天内(证据水平B)。
八、高血压
治疗高血压可采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ACEI或ARB,长期使用这些药物治疗能减少心血管病事件。许多临床试验显示,血压降低的水平可能比采用哪一类特定药物更为重要,许多患者需要联合用药才能控制血压。
根据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领域中的临床研究结果,高血压患者可以根据各自的临床特点来选择降压药物。在美国的高血压指南(JNC 7)中,提出了考虑优先使用某些类别降压药物的六种强适应证,包括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高危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病和预防脑卒中再发;ACEI是适用于全部六种强适应证的唯一的降压药物。
(一)循证医学证据
第二次瑞典老年高血压试验(STOP-2)平均随访5年。结果显示,与传统药物组相比,ACEI组各项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别。与钙拮抗剂组相比,ACEI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和主要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率相似,但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发生率显著降低。卡托普利预防研究(CAPPP)和ALLHAT试验也显示,ACEI、利尿剂或钙拮抗剂长期治疗能同等程度地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和死亡率。
第二次澳大利亚血压研究(ANBP-2)入选608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依那普利治疗平均4.1年后死亡或心血管病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比利尿剂组降低11%。培哚普利预防脑卒中复发研究(PROGRESS)入选6105例有脑卒中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的高血压和非高血压患者,结果显示培哚普利和吲达帕胺的联合治疗能显著降低脑卒中发生率。
降压治疗试验协作组的汇总分析共列入29项试验162341例患者的资料,比较了不同类别降压药物对主要心血管病事件的影响。与安慰剂组相比,ACEI治疗使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降低28%、冠心病事件减少20%、心力衰竭减少18%、主要心血管病事件减少22%、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20%、总死亡率降低18%,差别均非常显著。以ACEI、钙拮抗剂、或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在降低主要心血管病事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最近发表的一项汇总分析提示,ACEI预防脑卒中的效益不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相对危险增加10%。另有作者汇总分析28项试验179112例患者的资料,发现ACEI预防冠心病事件的效益优于钙拮抗剂,而钙拮抗剂预防脑卒中优于ACEI。但是,降低血压仍然是减少冠心病事件和脑卒中的关键。
(二)ACEI与钙拮抗剂合用问题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可能需要至少两种降压药物的联合治疗,因此,选择疗效好而不良反应少的降压药物组合具有临床意义。盎格鲁-斯堪地那维亚心脏结果试验的降压部分研究(ASCOT-BPLA)显示,与阿替洛尔-苄氟噻嗪组合相比,氨氯地平-培哚普利组合虽然未能显著减少主要终点事件(冠心病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但可使总死亡率降低11%,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24%,脑卒中减少23%,新发糖尿病减少30%。在国际维拉帕米-群多普利研究(INVEST)中,与单用阿替洛尔相比,单用维拉帕米、加用群多普利2mg/d和4mg/d的患者新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比分别为0.95、0.86和0.77,表明维拉帕米-群多普利组合能减少新发糖尿病。这些研究提示,ACEI和钙拮抗剂合用可能是一种较好的降压药物联用方案。
ACEI用于高血压患者的建议
Ⅰ类适应证:
(1)控制血压(证据水平A)。
(2)伴有心力衰竭、左室收缩功能异常、糖尿病、慢性肾病、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病史、或冠心病高危患者(证据水平A)。}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肝药酶抑制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