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建议检查抗核抗体十五项 自身免疫性肝炎症状九项检测 有必要么?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三大检查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三大检查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检查有什么特点?带着这样的疑问,小编经过请教专家后,为大家总结了免疫血清检查、超声检查、肝组织检查等三项。
  免疫血清学检查
   大多数患者有高丙种球蛋白血症,血清IgG水平明显升高,多种自身抗体阳性为本病特征:&抗核抗体阳性,见于60%~80%的病人;抗平滑肌抗体阳性, 约占30%的病例,且为高滴度;&抗线粒体抗体阳性,约占30%病例,一般为低或中等滴度;%抗肝细胞膜抗体阳性,对诊断本病有相对特异性,但亦可见于其 他肝病。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最常用于检查自身免疫性肝炎对机体作用,费用相对便 宜,可动态观察肝脏的变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清晰度比B超检查好。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生肝纤维化时,肝呈弥漫性病变,肝包膜变得不光滑,肝内血管显示不 清晰,肝体积缩小,肝右叶斜径小于110mm,门静脉压升高,肝门静脉内径等于或大于13mm,脾充血性肿大。胆道系统也常受累,胆囊壁可增厚、模糊,回 声增强,胆囊腔内可见息肉或结石。
  肝组织检查
  肝活组织检查(活检)标本的病理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决定治疗方案。界面性肝炎(肝细胞呈片状、碎屑状与桥状坏死)和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是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组织学特点。晚期可发展为。
  患有自身免疫性的患者在发现自身有个别的该疾病症状以后,要尽快到医院检查、确诊,一旦确诊后,要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将病情早日控制住。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上一篇:下一篇:
肝炎相关问答
今日医学顾问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自身免疫性肝炎与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对照研究
下载积分:1998
内容提示:自身免疫性肝炎与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对照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9|
上传日期: 17:44:5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自身免疫性肝炎与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对照研究
官方公共微信肿瘤病友社区
消化系统区 乳腺区 内分泌系统区
呼吸系统区 泌尿和生殖系统区 脑部区
糖尿病病友社区
糖尿病病友讨论区
糖尿病并发症区
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自身抗体的检测包括哪几类?
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自身抗体的检测包括哪几类?
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风湿免疫科
正文 浏览次数:6183次
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其中最重要的是抗核抗体,其他包括抗心磷脂抗体、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红细胞抗体、抗血小板抗体、抗内皮细胞抗体、抗神经元抗体、类风湿因子、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胰岛素抗体等。北京协和医院免疫科门诊开设的自身抗体检测项目包括: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一种抗肌动蛋白抗体,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阳性率高,少见于感染性疾病、心肌炎、急性肝炎等)、抗线粒体抗体(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高滴度阳性,阳性率达90%;慢性肝炎、肝硬化有低滴度阳性)、抗线粒体抗体M2型(此型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相关性更强)、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和抗肝肾微粒体抗体(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
职称:主任医师
科室:风湿免疫科
医院:北京协和医院
收到礼物:
感&谢&信: 0
+&&糖尿病病友社区2390人
+&&疑难案例11人
+&&肿瘤病友社区3353人您所在的位置: >> 学科概况 >> 发展前沿 >> 正文
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抗核抗体
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 ANA)最初由Hargraves于1948年随狼疮红斑细胞(LE)的发现而发现。1954年Miescher鉴定了这种抗细胞核的抗体。后来又鉴别一些靶抗原,如脱氧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蛋白,随后又不断发现了其它一些靶抗原。
吸收试验表明,ANA至少能与5种不同的核抗原起反应,这些抗原的免疫荧光(IF)染色模型显示如下(插入荧光图):(1)抗脱氧核糖核蛋白,细胞核呈均质型;(2)抗可提取核蛋白,颗粒型;(3)抗核仁抗体,该抗体可被RNase酶所抑制;(4)抗-DNA抗体,IF染色成膜型或粗糙型;(5)抗组蛋白抗体,均质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常见的LE细胞有时同样可出现在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当中,尤其是女性患者和所谓的&狼疮样&肝炎患者。
在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ANA以前,LE细胞主要用于辅助诊断胶原血管性疾病。1960年后,ANA的IF方法采用田鼠的肝、肾及胃的冰冻切片作为基质,并根据标准化步骤进行操作。近年来,IF中采用的基质有所改变,人类上皮细胞(Hep-2)变得最为常用,后来又引进培养的恶性肿瘤细胞作为基质,这一技术革新提高了ANA实验的敏感性,甚至可以在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上检测新的ANA荧光模型。细胞核荧光的不同模型可以反映不同型别ANA的特异性,进而可继续研究不同型别ANA模型与患者临床表现之间的关联性。
ANA是诊断下列疾病的一项重要指标,如SLE、硬皮病、干燥综合征(SjS)、混合结缔组织病(MCTD)、多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RA)、过敏性脑炎、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总体看起来,ANA抗体似乎具有疾病特异性,然而ANA中的单个抗体仍缺乏诊断特异性。不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是ANA的一项敏感的筛选方法。能与某一特定核抗原反应的某一ANA抗体则需要用Western blot、酶联免疫和放射免疫方法来进行确认。
一、&&&&&&&&&&&& 核抗原
目前已鉴定清楚的抗体在分子细胞生物学领域将成为强大的探针来进一步了解其识
别的靶抗原功能,细胞核中自身抗原见表1。ANA主要针对细胞核内的成分,如DNA、RNA或蛋白质。DNA结合蛋白是染色体上含量最丰富的一种蛋白质,包括组蛋白与非组蛋白。ANA主要针对脱氧核糖蛋白(DNP)和核糖蛋白(RNP)复合物,RNP由RNA与非组蛋白组成,大部分存在于染色质中,小部分分布于核膜上,另外有些则穿梭于细胞核与核仁、细胞核与细胞浆之间。细胞核膜的内、外两层膜把细胞核与细胞浆成分分开。内膜层与核纤层结构相互作用。核纤层结构主要由核纤层蛋白A、B、C组成,形成一个连接在核膜上的纤维网状结构,属于细胞骨架结构蛋白。
二、&&&&&&&&&&&& ANA检测方法
检测ANA及其亚类的方法有很多种,如IF、免疫扩散、反相免疫电泳、酶联免疫、放
射免疫和Western blot法。免疫扩散方法可确认ANA与靶抗原之间的沉淀反应,但是该法费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差。酶联免疫和放射免疫法虽然可以提高敏感性,但它们的特异性不够理想。Western blot法是所有检测ANA方法中最特异的,不过不适合常规开展。
ANA IF法是常规诊断的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采用的基质是HEp-2细胞,目前已完全商品化。ELISA试剂盒是新近出现的一种方法,据称该方法可以作为筛查ANA的一种替代方法。ELISA法采用的是纯化抗原,只可检测单种靶抗原的特殊的ANA亚类,目前有售的试剂盒可检测小核糖体核蛋白(sn-RNPs)、Sm、核糖体核蛋白复合物(Ro/La)、Scl-70、组蛋白、DNA(包括单链和双链)等。重组DNA技术的发展使得在体外也可大量合成所需的蛋白质,ANA检测方法有可能会被采用重组蛋白的、更为敏感的、可靠的ELISA方法所取代。
三、&&&&&&&&&&&& ANA免疫荧光模型与疾病
表1. 主要核抗原的分子属性及功能
抗&原&&&&&&&&&&&&& 分子属性&&&&&&&&&&&&&&&&&&&&& 功&&&& 能
&& 天然DNA&&&&&&&&& 双链DNA
&& 变性DNA&&&&&&&&& 单链DNA
&& 组蛋白&&&&&&&&&&&& H1,H2A,H2B,H3,H4&&&&&&& 使DNA卷绕成团
&& 聚ADP核糖&&&&&&& 116kDa&&&&&&&&&&&&&&&&&&&&&&&& 自体核小体,聚合酶
&& 着丝粒&&&&&&&&&&&& Cenp-A,B,C(17,18,140kDa)&&&&&&&& 细胞分裂,纺锤体附件
&& Scl-70&&&&&&&&&&&&& 100Kd, 连接DNA与聚合酶I&&&&& 转录,DNA复制
&& Ku&&&&&&&&&&&&&&&& 36Kd&&&&&&&&&&&&&&&&&&&&&&&&&& DNA结合蛋白
&& Sm &&&&&&&&&&&&&&&&与U1,U2和U4-U6 smRNP混合&拼接前-mRNA
&& snRNPs/U1-RNP&&&&& 29(B&),28(B),16(D) 和13(E) kD&&& 拼接前-mRNA
70,33(A)和22(C) kD&&&&&&&&&&&& 加工RNA pol III转录子
&& SS-B/La&&&&&&&&&&&& 48 kD&&&&&&&&&&&&&&&&&&&&&&&&& 未知
&& SS-A/Ro&&&&&&&&&&& 60,52 kD&&&&&&&& &&&&&&&&&&&&&&DNA复制
&& PCNA/细胞周期蛋白&36 kD&&&&&&&&&&&&&&&&&&&&&&&&& 未知
&& Ki&&&&&&&&&&&&&&&&& 32kD&&&&&&&&&&&&&&&&&&&&&&&&& 细胞核骨架,染色体结合蛋白
&& 核纤层素&&&&&&&&&&& 纤层素蛋白74,68和60 kD
&& 核孔复合物&&&&&&&&& 200 kD
&& 纤层素B受体&&&&&&& 54/58 kD
&& rRNA&&&&&&&&&& &&&&38,16和15 kD,磷蛋白质&&&&&& 蛋白合成
&& Fibrillarin&&&&&&&&&&& 34 kD&&&&&&&&&&&&&&&&&&&&&&&&& 加工RNA pol I转录子
&& Scl-(PM-Scl)&&&&&&&& 110,20 kD&&&&&&&&&&&&&&&&&&&& 未知
&& RNA聚合酶I&&&&&&& 100,75和37 kD&&&&&&&&&&&&&&& rRNA转录&&&&&&&
&& NOR-90&&&&&&&&&&&& 90 kD&& &&&&&&&&&&&&&&&&&&&&&&&核仁转录因子
ANA荧光模型可分为:均质型、颗粒型、周边型、核点型、增殖型核抗原(PCNA)及其它模型。均质型与组蛋白的反应性有关,主要存在于SLE、RA、多发性皮肌炎和脉管炎;颗粒型一般与snRNP、RNP复合物(U1-snRNPs, Sm, SS-A/Ro, SS-B/La)有关,常见于SLE、干燥综合征(SjS)、混合结缔组织病(MCTD);周边型则与dsDNA、核纤层蛋白、核膜蛋白有关,是诊断SLE、多发性皮肌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有用指标;着丝点型则与着丝点蛋白(Cenp-A,-B,-C)有关,见于CREST综合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根据抗原特异性来划分,核免疫荧光模型与相关疾病见表2。
AIH患者血清中常常可以检测到均质型和颗粒型荧光,亚洲和南美洲的AIH患者中最常见的是均质型。均质型与颗粒型阳性在AIH中的意义与RA、SjS、多发性皮肌炎相似。而着丝点模型通常意味病程较长、病情缓和。重要的是,颗粒型的患者一般要比其它ANA模型的年轻,且AST水平要高。这些结果说明对细胞核内的不同靶抗原的免疫反应不仅与IF荧光模型有关,可能与临床表现也有一定的关系。
ANA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出现的频率存在地区性差异。ANA阳性率最高的要数日本PBC患者,例如,91例PBC患者中64例(70%)显示ANA阳性,常见的是着丝点、颗粒型及均质型,阳性率分别为25%、16%和11%,其它荧光模型如核仁型(7%)、周边型(7%)、弥散型(6%)、核点型(2%)则较少。30%的PBC患者同时有其它免疫性疾病的表现,其中48%患者存在ANA,大都是着丝点型(92%)。因此,同时罹患其它免疫性疾病的最常与着丝点荧光模型相关。PBC患者中,着丝点模型与硬皮病,多核点型(MND)与SjS综合征之间存在密切联系。PBC同时并发的其它免疫性疾病还有雷诺现象、RA、多发性骨髓瘤以及SLE等。着丝点型似乎在PBC较为常见,提示ANA荧光模型与疾病临床表现存在密切联系。
&&&&&&&&&&& 注:PSS,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ACL,抗心磷脂(ANTICARDIOLIPIN);
&&& 表2&核免疫荧光模型、抗原特异性抗体反应性与疾病的关系
模&型&&&&&&&&&& 抗原&&&&&&&&&&&& 来源&&&&&&&& 疾&病&&&&&&& 抗体检出率&&&&
&& 弥散型&&&&&&&&& dsDNA&&&&&&&&&&& 染色质&&&&&&& SLE&&&&&&&&&&&&&& 60%
&&&&&&&&&&&&&&&&&&&&&& 组蛋白&&&&&&&&&&& 染色质&&&&&&& 药物性LE&&&&&&&&& 95%
&&&&&&&&&&&&&&&&&&&&&&&&&&&&&&&&&&&&&&&&&&&&&&&&&& SLE&&&&&&&&&&&&&& 60%
&&&&&&&&&&&&&&&&&& 拓扑酶-1(Scl-70)染色质&& &&&&&PSS&&&&&&&&&&&&&& 15-70%
&& 周边型&&&&&&&&& dsDNA&&&&&&&&&&& 染色质&&&&&&& SLE
&& 大颗粒型&&&&&&& hnRNP&&&&&&&&&&& 核基质&&&&&&& MCTD&&&&&&&&&&&& 100%
&& Course&&&&&&&&& Ki668&&&&&&&&&&&&&&&&&&&&&&&&&& SLE&&&&&&&&&&&&&& 10%
&& Fine&&&&&&&&&&& SS-B/L48,SS-A/R&&&&&&&&&&&&&&& SLE&&&&&&&&&&&&&& 15%
&&&&&&&&&&&&&&&&&&&&&&&&&&&&&&&&&&&&&&&&&&&&&&&&&& SjS&&&&&&&&&&&&&&& 40%
&& 多形型&&&&&&&&& 细胞周期蛋白&& &&&PCNA&&&&&&& SLE&&&&&&&&&&&&&&& 2%
&& Fine&chr+sp&&&& Cenp-E(NS2)&&&&&&&&&&&&&&&&&&& 不定
着丝点型&&&&&&&&&& Cen-P&&&&&&&&&&&&着丝点&&&&&& CREST&&&&&&&&&&&& 80%
&& 5-10点&&&&&&&&& Sp100&&&&&&&&&&&& 核小体&&&&&& SjS,PBC
&& 2-6点&&&&&&&&&& coilin p80&&&&&&&&& coilde体&&&&& SjS,PBC
&& 均质型&&&&&&&&& 纤层素(A,B,C)内膜&&&&&&& 肝炎,SLE,ACL,血细胞减少症
&& 点状型&&&&&&&&& gp120&&&&&&&& &&&&&核孔复合物&多发性皮肌炎&&&&&& 少见
&&&&&&&&&&&&&&&&&& gp120,纤层素B/受体&&&&&&&&&&& PBC&&&&&&&&&&&&&& 10-30%
&& 均质型&&&&&&&&& nucleolin(PM/S)&核糖体前体&& PSS&&&&&&&&&&&&&&& 15%
&& 斑点型&&&&&&&&& Poll(2,3),RNA聚合酶&&&&&&& PSS&&&&&&&&&&&&&&& 5%
&& 块状&&&&&&&&&&& Fibrillarin, U3sn RNP&&&&&&&&&&&& PSS&&&&&&&&&&&&&&& 8%
&& 点状&&&&&&&&&&& NOR-90,NOR&&&&&&&&&&&&&&&&& PSS&&&&&&&&&&&&&&& 0
&&& chr+, 有丝分裂细胞染色体荧光
约有20%的PBC病人可检测到MND或不规则弥散的斑点着染,被认为对PBC合并干燥综合征相对特异。不过,最近实验证明,MND-ANA并不为PBC所特有,也存在与1/3其它没有肝侵犯的一些免疫性疾病当中。MDN-ANA阳性血清可与两种分子量分别为78-92、96-100kD的蛋白质起反应。PBC中MND-ANA的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10-30%的PBC患者可检测出周边荧光模型,这类抗体识别的是核膜上的穿膜蛋白gp210。
抗gp210和抗纤层素B受体抗体在PBC病人血清中的阳性率为10%,对PBC诊断具有高度特异性。
&& 总之,IF模型往往缺乏抗体特异性,并且它们与某些核抗原的反应性与其抗体滴度水平有很大关系,高滴度抗体有可能会掩盖与其它抗原的反应性。
四、&&&&&&&&&&&& 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ANA亚型
目前对ANA还没有统一分类法,较为合理的一种是根据其与核靶抗原的反应性,而最
简单的方法则是依据下列核抗原家族:(1)DNA(单链或双链);(2)组蛋白(H1,H2A,H2B,H3和H4);(3)snRNPs(小核糖体核蛋白与U-snRNP形成的复合物,如U1-A,-70K,-C,B&/B,Sm, Fibrillarin等);(4)异质性核糖体核蛋白复合物(hnRNP:hnRNP-A1,hnRNP-A2/RA-SS,hnRNP-U等);(5)Ro/La(SS-A与Y-RNA形成的复合物/SS-B磷蛋白与初生RNA pol III转录子形成复合物);(6)着丝点(着丝点或Cenp家族);(7)DNA结合蛋白(Ku);(8)DNA拓扑酶I(Scl-70);(9)核膜(膜孔蛋白复合物,gp210,抗纤层素B受体);(10)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如PCNA、细胞周期蛋白、p53;(11)tRNA合成酶(Jo-1,PL-7,-12);(12)有丝分裂纺锤体工具蛋白(MSA);(13)RNA聚合酶(pol-1)。Jo-1,Ki是目前正在深入研究的抗核抗原抗体,但总的看来,对自身免疫性肝病中ANA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因此有待于更为详细的研究。
(一)抗DNA抗体
四十年以前人们就已在SLE中发现了能结合DNA的抗体,此后,对抗DNA抗体(抗
-DNA)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流行病学和致病机理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进展很少,其中主要的难度在于我们对细胞机理以及抗-DNA在自身耐受和自身免疫病中的作用了解有限。
&&& 抗-DNA包括抗dsDNA(天然DNA)和抗ssDNA(变性DNA)。DNA在机体内与组蛋白结合形成核小体。大多数DNA抗体识别的是DNA糖磷酸骨架,而有些抗体则只与DNA的三维结构结合。任何特异性核苷酸序列都可能是DNA抗体结合位点。抗体实际上结合的位点只有6个核苷酸,但大多数的抗-DNA可与40至几百个碱基对的DNA片段产生牢固的结合。
&&& 抗体与DNA表位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下列几个因素有关:盐离子浓度、PH、温度、DNA磷酸基团带的负电荷数、二氢键结合、抗体亲和力、DNA的性质(即单链还是双链)、DNA的大小、抗原位点与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之间的共价作用。抗-DNA,尤其是SLE中的抗-dsDNA,皆不具有种属特异性。抗-dsDNA实质上是一种低亲和力的抗-ssDNA。dsDNA一旦变性,DNA的每条链将变得更加富有弹性。抗-dsDNA与ssDNA的反应性主要与内部双链形成区有关,识别的表位完全不同于dsDNA上的表位。
1,&抗-DNA检测方法
目前用于检测抗-DNA方法有许多种,如IF、免疫扩散、反相免疫电泳、血凝法、放射
免疫、ELISA等。最理想的方法应是简单、重复性好、敏感、特异、易于定量且低成本的,但是,现有的方法中没有一种符合上述条件,以Crithidia lucilliae为基质的IF法具有较好的敏感性以及疾病特异性,因而被推荐为检测抗-DNA的一种参考方法。ELISA最敏感,可以区别不同的免疫球蛋白同种型的优点,简便易行、快速,可定量,重复性好,可以把dsDNA或ssDNA包被到多聚赖氨酸或其他带电的聚丙烯微孔中。放射免疫法所用的DNA大小介于105~107之间,最好采用环状双链的噬菌体DNA或质粒DNA。
不同方法之间不一定总是具有可比性,这是因为:(1)抗原来源不同:原核或真核细胞DNA,单链或双链,长度均一或不均匀;(2)抗原递呈给抗体的环境不一样:在Crithidia方法中,抗原位于细胞里面,ELISA法中抗原则包被在微孔中,放射免疫法中的抗原则分布于溶液当中;(3)反应条件不一样:在Farr法中采用的是硫酸铵沉淀反应,该方法检测不到低亲和力的抗-dsDNA,而IF和ELISA法中对标记抗体的选择尤为重要。
检测抗-dsDNA是根据抗体亲和力,对于高亲和力抗体,敏感性越低,其特异性则越高,反之亦然,按特异性来排序,Farr法>Crithidia-IF法>PEG方法>ELISA。定量抗-DNA水平有重要临床意义,只有用国际单位来表示,全世界范围内不同的研究小组之间才具有可比性。
对于I型AIH,从临床相关性、治疗效果来看,ELISA要比IF特异。不同的方法显示与不同的抗-dsDNA特性,因此最好有不止一种抗-DNA的检测方法。
2, 抗-DNA在肝病中的情况
抗-DNA对SLE具有诊断意义,但50-75%取决于检测方法和疾病活动状态,在其它疾病尤其是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不常见。若连续观察90%SLE患者都会检测到抗-dsDNA。一些低滴度的抗-dsDNA也可见于RA、重症肌无力、SS、MCTD、硬皮病、AIH以及一般感染。虽然狼疮性肝炎最初与LE细胞有关系,但肝病中的抗-dsDNA却并不常见。但最近由于抗-DNA在AIH中的检出率较高(16-64%),因而,该抗体开始在肝病中受到重视。
3,抗-DNA的临床意义
有人认为SLE中抗-DNA与疾病活动性相关,特别是那些累及肾脏的SLE患者,但有
些研究结果却未发现这种关联性。抗-DNA被认为在SLE致病机制中通过与DNA形成免疫复合物而起重要作用。
虽然AIH与SLE是两种独立的疾病,但有时候区别具有肝外症状的AIH与SLE病人仍有一定难度。正确区别这两种疾病可能只有通过检测抗-dsDNA的特异性方法。
最近建立的AIH诊断的评分系统将AIH分为确定和可能两种,但这种诊断系统有时也很难区分AIH与具有自身免疫性临床表现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此时,抗-dsDNA就成为诊断伴自身免疫性症状的慢性肝炎的一项重要指标。有研究表明,AIH中的抗-dsDNA与生化结果、HLA分型以及治疗反应有关。ELISA和Crithidia-IF试验发现,抗-dsDNA在其它肝病,如PBC、病毒性肝炎中罕见。
最近一项研究显示,20/53的用ELISA或Crithidia-IF试验检查抗-dsDNA为阳性的AIH患者,其IgG水平要高于阴性患者。其中12例Crithidia-IF试验阳性的患者在就诊时其&球蛋白和IgG浓度比阴性患者要低。而20阳性患者比起阴性患者通常复发率要高或治疗效果不佳。重要的是,ELISA抗-dsDNA阳性AIH患者对皮质类固醇治疗无效的比阴性的更多(24% vs 3%);ELISA方法为阳性而Crithidia-IF试验为阴性的病人其治疗效果亦不佳。
抗-ssDNA在AILD中的出现频率较高,阳性患者对皮质类固醇治疗反应与阴性患者群相似,阴、阳性患者在特征上、HLA分型上均无差别。因此,抗-ssDNA没有临床意义以及预测价值,不过它们使人们更加相信抗-DNA在AILD中具有临床意义。
(二)抗组蛋白抗体
对抗组蛋白抗体(AHA)的阳性检出情况、免疫球蛋白同种型、组蛋白分类特异反应性等的研究已有30余年的历史。大量试验证据表明,组蛋白,无论是游离形式还是与DNA形成复合物,均含有抗核抗体反应的最基本成分。该类抗体最常见于SLE与药物性狼疮,阳性率分别为17-95%、67-100%。此外,该抗体在RA(特别是青少年RA)、系统性硬化症及Felty综合征中也可见到,而文献报道的AILD的抗组蛋白抗体(AHA)却没有多少,特别是AIH、PBC就更少了。
1,组蛋白结构
组蛋白是真核细胞中的小核蛋白,分为5个亚型:H1、H2A、H2B、H3及H4。不同
种属间,H3和H4是最为保守的,相反,H1的N端和C端均是极其多变的一个结构。组蛋白当中皆含有大量的带正电的氨基酸,通过其与DNA紧密结合,形成染色质。H2A、H2B、H3和H4,也称为核小体核心蛋白,负责将DNA包绕至核小体中间;H1则负责连接各核小体。核小体与核小体之间通过DNA的连结,形成线状染色质。
2, 慢性肝病中的抗组蛋白抗体
有限的文献资料显示AHA在PBC的阳性率为50-74%,肝硬化为50%,AIH为25-35%,在其它肝病如慢性乙肝、丙肝、肝细胞肝癌和酒精性肝硬化中没有检测到AHA。抗体平均滴度随抗体同种型的不同而不同。IgA和IgM滴度最高的是PBC,而肝硬化中IgG和总Ig水平却是最高的。慢性肝病中AHA的阳性率在ANA各亚型中属最高,这也说明AHA是ANA主要的一种亚型。AIH中均质型AHA为34%。
3,临床关联性
在慢性肝病中均可见到组蛋白的五种抗体亚型。PBC中较常见的是抗-H1和抗-H3。所
有疾病包括慢性活动型肝炎、PBC和肝硬化属抗-H1的滴度为最高。在AIH中抗-H3是最常见的。
&&& I型AIH中,AHA阴、阳性患者群体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生化结果、HLA分型以及对皮质类固醇治疗反应均无明显差别,但是AHA阳性患者是以IgG水平比阴性患者要高,抗体水平在治疗后会大幅度下降。
(三)抗-snRNPs
&&&& 抗-snRNPs首次在SLE患者血清中通过采用可溶性核抗原的免疫扩散方法而发现的。后来又发现了另一种抗-snRNPs沉淀性抗体,即抗-Mo。与此同时,从MCTD患者中又发现了抗可提取核抗原(ENA)抗体,ENA抗原包括了前面两种抗原Sm和RNP抗原。这两种抗原是骈接体复合物中的一部分,骈接体复合物为RNA合成过程所需。此后不久,在许多不同的自身免疫性中也认识到了这些抗体,并将这些抗体统一称作抗-snRNPs。
&&&& 抗-Sm的靶抗原是核心Sm多肽,存在于所有骈接体snRNPs蛋白中。抗-Sm沉淀的复合物中含有U-snRNA(U1,U2及U4-U6)。抗-U-snRNP特异性抗体主要识别U-snRNPs特异性蛋白,如U1-A,-C,U2A&或B&蛋白,-70K蛋白。
&&& 抗-snRNPs是SLE、MCTD以及其它类风湿性疾病的主要标志物。抗-U4/U6-snRNP特异性抗体,只在少数几例SjS 、硬皮病的患者血清中出现过。它们很少存在肝病当中。亚洲和南美的AIH患者抗-snRNPs的阳性率分别为7/47(15%)、14/95(15%)。对于抗-snRNPs
在AIH的意义则知之甚少,但是阳性患者似乎病情更为严重。而儿童型AIH的抗-ENA阳性率为20%,甚至在有些ANA阴性患者也可检测到该抗体。抗-ENA阳性患者似乎病情较阴性的要严重,说明抗-snRNPs预示病情严重。
抗-snRNPs有时也见于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ELISA方法检测出PBC中抗-snRNPs的阳性率为22%。但该抗体对于PBC及PSC的临床意义尚在探讨之中。
(四) 抗-Ro/La
抗-Ro/La RNP复合物抗体是自身免疫应答的主要特征。1981年证明了Ro/SS-A是含有核糖体核蛋白小脲嘧啶核苷酸,称为hY1,hY3,hY4和hY5。Ro/SS-A抗原是由一组相关的60kD和52kD小RNA组成的RNP颗粒家族。52kD蛋白与60kD Ro没有相似之处,通过蛋白与蛋白之间的作用力同Y RNAs相互作用。遗憾的是,SS-A/Ro抗原在细胞中的生理功能还不太清楚,目前对它们在细胞内的定位尚存有争议。La是一50kD的磷蛋白,主要位于细胞核中,其功能是终止RNA聚合酶III的转录作用。
抗-SS-A/Ro最初是在SjS和SLE患者的血清中鉴定出来的。后来证明抗-La就是SjS中的抗-SS-B。有人用兔甲状腺提取物的沉淀试验检测,发现AIH患者只有4%抗-SS-A阳性,PBC也只有4.5%。AHI中抗-SS-B阳性为4%,在PBC中未见有报道。有趣的是,后来用免疫印迹法检测AIH、PBC的抗-SS-B阳性率分别为1.3%、11%,酒精性肝病和慢性活动性病毒性肝炎均为阴性。这些结果清楚地说明抗-SS-A和抗-SS-B皆可出现于自身免疫性肝病,只是以抗-SS-A较为常见。表3显示ANA各抗体亚型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检出情况,所用方法是纯化或者重组蛋白的ELISA法。
表3&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ANA亚型
疾病名称&例数&ANA-IF&抗-snRNP&抗-SS-A/Ro&抗-SS-B/La&抗-dsDNA&抗组蛋白
AIH&&&& 37&&& 100&&&&&&& 5&&&&&&&& 38&&&&&&&&& 19&&&&&&&& 22&&&&&&&&& 35
PBC&&&& 91&&&& 70&&&&&&& 5&&&&&&&& 33&&&&&&&&&& 3&& &&&&&&11&&&&&&&&& 44
PSC&&&& 25&&&&& -&&&&&&& 22&&&&&&&& 24&&&&&&&&& 4&&&&&&&&& 13&&&&&&&&& 4
AIC&&&&& 6&&&& 100&&&&&&& 0&&&&&&&& 16&&&&&&&& 16&&&&&&&&&& 0&&&&&&&&& 16
注:AIC,自身免疫性胆管炎
五、重组ELISA法检测ANA的临床意义
近来重组DNA技术的发展可以在体外大量合成目的蛋白质,使用重组蛋白的ELISA法更为敏感、更为可靠,将来可能会代替ANA亚型目前所用的检测方法。ELISA结果显示,AIH患者血清常见与Cenp-B,Ro/La和snRNP抗原起反应,并且抗-U1RNP-70和抗-U1RNP-A阳性患者的&球蛋白和IgG水平远远高于阴性患者。
PBC中ANA亚型见表3,除此之外,虽然抗-B&/B,A,La,ssDNA,dsDNA和60K/Ro阳性率较低,分别只有2%,3%,3%,8%,11%和19%,但是它们的滴度水平与一些生化参数有关,如&球蛋白、IgG、IgA、ALP。抗-Sm与ALT和总胆固醇有关,而抗-60K/Ro则与ALP、IgG和IgA相关。这两种抗体滴度皆与年龄有关。AIH和PBC中ANA亚型抗体与特殊的临床表现以及疾病活动性相关(见表4)。生化参数与ANA抗体有关的主要是免疫球蛋白水平。胆红素、AST、&-GT和胆固醇同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抗体反应性关系密切,提示患者中针对某些核抗原成分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它们可能具有某种生理功能。
表4&AIH、PBC相关的ANA抗体亚型及其临床相关性
ANA亚型&&&&&&& 检出率(%)&&& 临床关联性&&
&& 抗-dsDNA&&&&&&& 20-30&&&&&&&& 疾病活动性
&& 抗-snRNP&&&&&&&&& 25&&&&&&&&& 疾病活动性,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
&& 抗-SS-A/Ro&&&&&&& 30&&&&&&&&&& SjS
&& 抗-SS-B/La&&&&&&&& 5&&&&&&&&&& SjS
&& 抗组蛋白&&&&&&&&& 30&&&&&&&&& 疾病活动性
&& 抗-Cenp B&&&&&&&& 19&&&&&&&&& 疾病活动性,CREST综合征,重叠综合征
&& 抗-snRNP&&&& &&&&&6&&&&&&&&&& 疾病活动性,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
&& 抗-SS-A/Ro&&&&&&& 35&&&&&&&&& SjS
&& 抗-SS-B/La&&&&&&&& 5&&&&&&&&&& SjS
&& 抗-Cenp B&&&&&&&& 35&&&&&&&&&& SjS,CREST综合征
六、ANA产生机制
机体打破耐受产生一系列ANA的机制仍不清楚。80年代曾提出感染尤其是G-细菌感染和LPS刺激多克隆自身反应B细胞可诱导ANA生成,并有病毒感染及分子模拟假说以及独特型&抗独特型免疫紊乱假说。90年代初根据SLE致病性抗体是寡克隆扩增,且发生从IgM向IgG类别转换,并且重链CDR3区常发生点突变产生致病性带正电荷IgG抗DNA抗体,推测是自身核抗原持久刺激驱动ANA生成。但是哺乳动物的染色质、核小体、D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并不具有自身免疫原性,因此是何种抗原驱动ANA生成仍然是一个谜。近来有人提出细胞凋亡障碍,如Fas(CD95)、FasL(CD154)分子异常,不能引起凋亡是SLE的原因之一。临床上的确发现个别儿童SLE是因凋亡异常引起。但是绝大多数SLE患者是发生过度。因此细胞凋亡障碍不大可能是产生ANA的原因。最近有国内学者提出ANA生成的启动原的新观点:(1)自身核抗原的改变是驱动ANA生成的启动原;(2)活化淋巴细胞的核抗原发生量与性质的改变,是引起ANA生成的最主要原因。
至于ANA在慢性肝病中是如何产生的,目前还知之甚少。由于这种抗体主要存在于自身免疫性肝病中而病毒性肝炎和肝细胞肝癌中却很少,因此,认为是肝细胞损伤引起细胞核抗原成分的释放从而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这一说法不能完全解释这一现象。ANA很可能是继发于B细胞对所有这些核抗原成分耐受的打破后发生的事件。同一病人体内常常存在着多种ANA反应性与这种推测相符合。
自身免疫涉及许多因素,包括抗原、HLA分型、B和T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一些信号传导分子的产生。可能有一种或多种激发因子如病毒、药物、化学药品在易感宿主中起作用。一旦自身免疫应答被启动,就不一定继续需要激发因子的持续存在,正因为此,大大增加了鉴定靶抗原的难度。
分子模拟或交叉反应是另一种机制。辅助性/抑制性T细胞可以形成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在不同表位特异性的多种抗体中存在公共或交叉反应的表位,而各自的表位限于单个B细胞克隆。
七、ANA致病性
一般认为ANA没有致病作用,只是一种天然的自身抗体。天然自身抗体被认为是一种出现在正常人体内或组织损伤时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它们与许多自身抗原蛋白结合有助于将多余的自身成分从血循环中清除。如果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ANA变成有致病性,那么它们主要作用方式是补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形成免疫复合物或通过单核巨噬系统增强吞噬作用。
已经证实抗-dsDNA在肾炎中,SS-A/Ro在先心病具有一定的致病作用。抗-dsDNA通过在肾脏组织中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而在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沉积部位免疫复合物可活化补体,从而导致炎症反应。抗-dsDNA则可与组织结构如肾小球基底膜的硫酸乙酰肝素相互作用。虽然这种结合最初认为是一种交叉反应,但实际上是由存在于SLE患者血浆中的核小体而介导的,因此可能是凋亡增强或缺陷的一种结果而已。
肝病中的抗-DNA的致病作用不是很清楚,抗-dsDNA可能以相同的形式在AIH具有致病性。体外试验观察到有些针对细胞内抗原的自身抗体可以与细胞膜相结合,这提示自身抗体可以通过与细胞膜外上的蛋白质发生交叉反应而达到致病效果,如SLE中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与忧郁、精神相关。
另外一些交叉作用如狼疮相关膜蛋白(LAMP)抗原与肾小球基底膜上的硫酸粘多糖成分均可与抗-DNA发生交叉反应。与此相似,SS-A/Ro和SS-B/La也能引起少数母亲体内含有这种自身抗体的新生儿发生狼疮和先天性心脏休克。虽然这些自身抗体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中。而那些没有发生先天性心脏休克但是从母体获得抗-Ro的婴幼儿,他们的抗-Ro能结合胎儿而不是成人的心肌,改变跨膜动作电位。这些抗体在自身免疫性肝病是否也有相似的作用,尚需深入研究。
&&& 检测ANA最有效的筛选方法IF法,核抗原特异性的问题可通过标准化的ELISA来解决。ANA抗体谱在不同的疾病中存在显著差别。自身免疫性肝病中ANA明显的异质性很可能是由于核抗原表位不同以及涉及到多种免疫球蛋白。另外,其它可变因素,如方法学差异、疾病选用的诊断标准以及治疗原则均可直接影响检测结果。深入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抗体同种型、抗独特型网络及其信号传导分子尤为重要,有助于弄清ANA产生机制,有助于了解它们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致病机理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Hargraves MM, Richmond H, Morton R. Presentation of two bone marrow elements: The &tart& cell and the &L.E.& cell. Mayo Clin Proc -28.
2.&&&&&& Czaja AJ, Nishioka M, Morshed SA, et al. Patterns of nuclear immunofluorescence and reactivities to recombinant nuclear antigens in autoimmune hepatitis. Gastroenterology -207.
3.&&&&&& Nickowitz RE, Wozniak RW, Schaffner F, et al. Autoantibodies against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s of the nuclear envelope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Gastroenterology -199.
4.&&&&&& 吴厚生,储以薇,熊思东。淋巴细胞的活化和抗核抗体的生成。上海免疫学杂志,2002,22(5):289-291。
Antinuclear (chromatin) autoantibodies in autoimmune hepatitis.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45-7.
Antinuclear antibody (ANA) patterns in hepatic and extrahepatic autoimmune disease.J Hepatol. ):751.
Heterogeneity of anti-nuclear antibodies in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s.Biomed Pharmacother. ):293-300.
Characterization of anti-histone antibodi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1 autoimmune hepatitis.J Gastroenterol Hepatol. ):483-9.
Anti-nuclear and anti-histone auto-antibodies in autoimmune disease.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453-6.
Antibodies to single-stranded and double-stranded DNA in antinuclear antibody-positive type 1-autoimmune hepatitis.Hepatology. ):567-72.
11.&& Identification of cyclin A as a molecular target of antinuclear antibodies (ANA) in hepatic and non-hepatic autoimmune diseases.J Hepatol. ):859-66.
Clinical associations of anti-lamin autoantibodies.Aust N Z J Med. ):162-6.
High prevalence of antibodies to recombinant CENP-B in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nuclear immunofluorescence patterns and ELISA reactivities.J Gastroenterol Hepatol. ):438.
版权所有:第四军医大学 唐都医院风湿免疫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29—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新寺路1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身免疫性肝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