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入血室分与热入营血有区别吗

热入血分要多久才能治愈
热入血分要多久才能治愈
看病情轻重、临床症状,热入血分是一辩证术语。
时间很久了,小时候就有这种状况
中医是、观。你把全身症状写齐全,如年龄、身高、体重、、、饮食、大小便等全身症状,症状不齐则无法辨证。四诊齐全方才好用药,,四诊缺一不可(废四诊者尤冥行之瞎马);病之若人或动、生存于世上,如久旱无雨地干裂缝、天寒地冻裂地凌冰、节令不正流行、食不果腹无以充养,皆可令人或动、植物疾病甚至死亡。
&&& 《、卷一、第一》: 今夫五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閇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里久,犹可解也;閇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閇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25岁,男,身高164,体重48.5公斤,脉数细阴虚。早醒345点睡不好,而且4点左右会口渴转展难受。烦躁不安,吃点清热的水果或食物状况就有所好转。现在饮食都清淡为主蔬菜米饭或健脾胃的食物。医生开了不少安神类的药,,珍合灵,,吃药时好点不吃时又变差,但早醒就是改变不了,以前小的时候也会45点就醒醒一会又睡着了,自前年后34点必醒还口渴难受无法入睡。
热入营血会不会倒置,
按配脏腑,你早晨3、4、5时不舒服,正是当令,应是而非。
30克,300克(碎),10克(炙),50克+大黄15克、12克、20克、20克、30克、30克、30克、30克、花粉30克、30克、20克。&&&&&&&&&&先服2副。
清热养阴,解内外之热,清金,泻实热。
阳明气分盛热。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大汗出,脉洪大有力或滑数;,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出者;伤寒,而厥者,里有热;伤寒大汗出后,表证已解,心中大烦,渴欲饮水,及吐或下后7-8日,邪毒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夏月毒,汗出,身热而渴;一切时气,瘟疫杂病,咳嗽、发斑,小儿疮疱隐疹伏热;身热,自汗口干,脉来洪大,,伤暑。
用法用量:
以水3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日3次。
石膏是30克还是300克。可以只服不加味吗?或只加沙参,构枸子,麦冬,生地,吗
是300克,本人行医20多年,你想好病按规定服药,如有想法请便。
服药那两天,现在一二天一次。在345点还是会醒,睡着了也会做梦20分钟左右又醒了,有点烦躁口干。早上起来舌苔有些黄,早餐后有痰,请问该怎调理?
再服两服会怎么样?
再服原方2副。
等待您来回答
健康常识领域专家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1.4.1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银屑病资料汇编
张英栋:银屑病病机实质是什么?(转载)
银屑病病机实质为郁□ 张英栋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  银屑病治疗可参考温病的辨治理论,但不可照搬。对于“血热”是其病机核心,还是病变标象的概括这个问题,笔者以为后者是正确的,“郁热”才是银屑病的病机根本。  病机为“郁”  赵炳南认为:本病的发生,血热是内在因素,是发病的主要根据。朱仁康认为“血分有热”是银屑病主要原因。血热内蕴,郁久化毒,以致血热毒邪外壅肌肤而发病。  上诉两位前辈对银屑病的发病,观点基本一致,均强调了“内热外发”的发病观,而对于内热的形成,都反复地强调了“郁”。这与“初起邪在卫分,温邪由表入里,传入气分,进一步内传深入营分,并进而进入血分”的“血热”形成观显然是不同的。  对于温病的病机,在“卫气营血”之外也还有不同的观点,如李士懋先生在《温病的本质与治疗》一文中说:“温病的本质是郁热,不论新感温病、伏气温病、瘟疫、湿温化热,还是温病卫气营血、三焦等各个传变阶段,只要有热邪存在,其本质概为郁热。”  参考李士懋先生的温病发病观来思考银屑病的病机,得出的结论可以用杨栗山的一句话来说明:“里热郁结,浮越于外也,虽有表证,实无表邪。”银屑病是“在表”之证,是“血热”外现,其机理用“里热郁结,浮越于外”表达是最明确的。  “血分有热”即“郁”  李林在《牛皮癣中医疗法》中认为:银屑病之“血分有热”病机实际是由气分有热,郁久化毒,毒热波及营血而成。银屑病的“血分有热”与温病的“热入营血”是有区别的:第一,温病的“热入营血”,常见神昏,谵语,躁动不安,舌质红绛,苔净,脉沉细数,此乃毒热耗伤阴血所致,这些症状在银屑病患者身上一般是不会出现的。第二,温病患者发斑一般为色深红或紫红,压之不退色,系因邪热迫血妄行,营血溢于脉外所致,是出血性斑。而银屑病患者红斑为充血性斑,为营血受体内气分久蕴热毒影响,充斥脉络所致,压之可退色。第三,任何年龄均可患温病。当毒邪过盛或正不胜邪时,病情均可发展到“热入营血”阶段,而银屑病多发于青壮年。综合以上三点,可知银屑病主要发病机理是“血分有热”,与“热入营血”明显不同。&  “血分有热”与前文所述“里热郁结”同义,实质为“郁热”。“浮越于外”之“外”则与“热入营血”之“入”,截然相反,丝毫马虎不得。“热入营血”到“动血”阶段要“凉血散血”,而“里热郁结,浮越于外”的“血分有热”却需要顺势外发。  从“郁”论治  叶天士《温热论》谓:“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似乎“热入血分”只有“凉血散血”一种正确治法。其实不然,在温病的不同阶段,邪热都可入血,甚至在湿热病中,由于湿阻气机,邪热也可内迫入血,发“动血“之变,引起不同部位和程度的出血,其治法均不以“凉血散血”为主。  提到“血证”,我们习惯上会想到“血热动血”,但应该知道在这之外还有一类血证其病机为“郁热动血”。“血热动血”,指邪气完全入血分,不兼卫、气分见证,此多为由营分传入血分,其证多内热较甚而伤阴,需“凉血散血”。而“郁热动血”指入血之“热”是因气机阻滞,逼迫而致。虽有“动血”之变,其主要矛盾并不在血,郁热有外达之机就是治疗的着眼点所在。只要据其兼证,采取相应的方法排除“郁”的原因而宣展气机,使内迫之热外达,“动血”即止。  银屑病多近似于“郁热动血”的情况,需要以治兼证为主,并不需“凉血散血”。可参考谢路《温病阐微》治疗温病之法分以下三种情况施治。  第一种情况为卫分郁闭,邪热入血动血。在卫之邪,本当疏卫宣解而外达,“在卫汗之可也,”但临证所见多过早以寒凉、滋腻误治,导致肺卫郁闭不开,无外达之机的卫分郁热内迫入里,乘虚深入血分,迫血动血而发斑。此并非纯血分证,而是卫血分同病,其临证应以治卫分为主,“给邪以出路”。  第二种情况为气热入血。气分证虽热势壮盛,但气分之热皆有外达之机,治疗中应注意达邪外出,切勿令其内闭,否则气分未罢,邪热入血,动血,此为气血两燔,亦并非纯血分证。治疗应气血同治,不可一派凉血散血之品。血热由气热所致,欲凉血必先散气热,以切断入血邪热之源。所以化斑汤以白虎之生石膏辛凉清气,以达热出表,实际上开达了血热外散之路,此即“化斑”之主要原理。阳明腑实,腑气不通,郁热内闭,迫而入血也属气血同治之列,治疗应以通腑泄热为主。  第三种情况为湿阻气机,郁热内迫入血动血。外感湿热邪气,或素体湿盛,复感温热之邪,热与湿合,阻滞气机。初起邪在上焦,阻滞于卫气之分,流连于三焦之中,应以辛微温芳香宣化方法,化湿浊、开肺气畅三焦,令湿开热透,三焦通畅,湿或从汗泄,或从小便而去,热随湿解。过早使用寒凉滋腻,就会湿遇寒凉而凝涩不化,甚则成冰伏之势,热邪为湿所遏不得透散宣化,郁而愈炽。此郁热多内迫而发为动血之变。此时若见出血而用一派凉血之药,气机郁益更甚,必导致出血不止。“动血”之热为气机郁闭内迫而来。内迫者,不得已所致也。一有机会或内迫不甚时,热即外出。治疗重点不在凉血散血,而在开郁热外达之路,除“内迫”之因。驱邪必给邪以退路,才能轻而取胜。若采取压抑,限制、层层包围,邪无退路,必作殊死之争,将贻误病机,变证遂生。银屑病 不治 自愈 (根治) …… 张英栋上医之道:顺自愈之理而治□ 张英栋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  有病不治 &常得中医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云: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內伤,不现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大意为:治疗不很恰当的话,用热来治疗热证,用寒治疗寒证,很多时候从表面上是看不出来不好的,但是患者的精气却会暗暗受伤,这种失误是需要特别指出来让大家引起注意的。所以有谚语说:有病不去治疗,就相当于一个中等水平的医生在给你治了;或者说患者的自愈能力,就已经相当于一个中等水平的医生。  笔者近日治一银屑病验案如下:杨某某,女,24岁。婴儿时喂食水果糊过量,肠胃一直不适。6岁时因肠胃炎,服用北医三院所开半片止吐药后,胳膊上出现小红点,确诊为银屑病,求治于朱仁康教授,服药后很快皮损消失。8岁时,在春季以吃牛肉为诱因导致全身爆发,此后15年内不间断服用中药,皮损未全部消褪过。2011年3月电话问诊于笔者,因大学毕业在即,往来不便,介绍其至北京中医医院张广中处诊治,张广中详为诊察后,嘱停用所有口服药物,少量外涂北京中医医院自制外用药,如是3月,全身皮损均有自行消褪的迹象。初诊,左脉沉细弦弱,右脉滑而有力,舌尖红,舌下淡,苔根黄腻,皮损以毛发部及大腿外侧为多,黄汗明显,素有口渴,生气后瘙痒。辨证为少阳不舒,脾胃不利,湿郁化热,口服药以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12克,黄芩6克,党参9克,半夏9克,炒甘草6克,防风6克,生姜三片,大枣2枚,水煎服,日1次;外洗以清热除湿为法,处方:苦参15克,黄柏9克,土茯苓30克。其后处方略事加减,精神状态不断变好,出汗逐步变匀,皮损迅速变薄变少,治愈当在一月之内。  病例中患者连续服用中药15年,在张广中处诊治后停用所有内服药物3月,却出现远较服药为好的、全身皮损均有不同程度消褪的良效,此即“得中医”。  “有病不治”的好处起码有三:一是不必花钱求医购药,没有经济压力;二是不必服药,没有思想压力;三是不存在服错药“精气內伤”的隐患。经过一定时间的“不治”,患者的身体状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回到排除“药邪”(语出张子和《儒门事亲》)干扰的本真状态,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基础。笔者在接诊新患者(急症除外)之初,都会安排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让患者停用所有内服外用药物,然后再予以治疗。  有病若治 &贵在择医  《景岳全书》卷三《传忠录下》有《病家两要说》一文云:“……病(家)不贵于能延医,而贵于能延真医……必有非常之医,而后可疗非常之病。第以医之高下,殊有相悬。譬之升高者,上一层有一层之见,而下一层者不得而知之;行远者,进一步有一步之闻,而近一步者不得而知之。”该文提出病家择医、任医的关键处:择医贵在择“真医”,因为“必有非常之人,而后可疗非常之病”;任医贵在专一,不然,“议多者无成,医多者必败”。择医和任医需要理性,需要以知医为前提,既要懂些医学,还要了解你的医生。  从医生的角度来看,没有鉴别能力的患者是对于自己不负责任的、不合格的患者,在对待这些患者时,医者当留心。这些患者最容易犯朝秦暮楚、道听途说、三心二意、无法长期严格执行医嘱等错误,在他们还没有成为忠实的患者之前,医者应多与患者沟通,在面对银屑病之类顽固疾患时,尤当谨慎。  上医之道即顺自愈之理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其理在于疾病从本质上是自愈、而非治愈的,治疗是为自愈扫清障碍和铺平道路的。而“上医之道”,笔者认为是顺应患者自愈的能力和节律,治人而非治病的。顺应自然之道,使患者机体恢复和保持正常的秩序,可以自行解决体内发生的诸多问题,而非由医者来包办代替。中医素有“候气来复”之说,恰合上医之道。即得病日久,对于虚人要以少量药物缓调为主;对于邪实者攻病要中病即止,两者都旨在给正气自我恢复留下足够的空间。  上案笔者初诊时以其脉弦,生气后瘙痒,皮损以大腿外侧为多,辨证为少阳不舒;以其脉沉细弱,舌下淡及其年少自愈力强,辨证为脾胃不利;以其脉滑而有力,舌尖红,苔根黄腻,皮损以毛发部为多,黄汗明显,素有口渴,辨证为湿郁化热。治以小柴胡汤加减,接方以黄连温胆汤、枳术丸等,配合外洗清热除湿,精神、出汗、皮损均显著好转。理之所至,效之必至,治人为本,故疗效自可预见。  曹东义《中医近现代史话》中记载一案:1956年春,章次公先生治河北省卫生厅段慧轩厅长慢性胃病。其自觉脘闷、噫气、纳呆、腹胀、左胸膺憋闷、气短等,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仅有小效。章老详为四诊,除上述症状外尚有便溏、溲清,舌胖质淡,苔薄白,水滑,脉来沉而小滑,面色虚浮,两目乏神。旋问进补,服药方法。告曰:“晨起先饮一茶碗参汤,半小时后早餐,膈一个半小时服汤药,间服西药。”章老笑曰:原诊断无误,立法、处方、遣药亦切中肯綮,其所以不奏大功者,实是进补剂型、服药方法欠当所致。试思厅长年高脏腑薄弱,胃之消化动力缺乏,而日进参汤,中西药物,一日三餐,胃中几无宁时,尽是液体停滞,阻塞气机,不符《内经》:“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脾喜燥恶湿”之生理特性,纵辨证准确,用药无误,岂奈脾、胃功能,纳、化失健何?为今之计,建议将参汤改为参粉,装于胶囊,每服3~4粒,以少量水送之;中药汤剂宜煎后浓缩再微温分服,则量少力专效宏;一日三餐宜食馒头、面包之类,不宜尽用流质食物,或少量多餐,以减轻胃之负担。若是则纳化健旺,其消化功能自能恢复。更宜节食肥甘厚味及饮料,合理服药,尊恙不药而愈矣。  观章老之案改变服药方式,减药以减轻脾胃负担而愈;笔者所诉之案为停药减轻身体负担,服药顺应其自愈本能而将愈,其理一也。张英栋:银屑病因何误治却得效 李东垣《脾胃论》云:“不可以得效之故而久用之,(若久用)必致难治矣。”前面讲的“得效”是针对症状的改善,针对标,针对近效的;而后面讲的“难治”则是针对人体,针对本,针对疾病的预后、针对长效的。笔者认为,应该立足长效求速效。如果因为求速效损害了患者长久的健康,这种速效不要也罢。  当前银屑病的治疗中有求速效和求长效两种大的治则并存,前者的着眼点在皮损的有无;而后者的着眼点在患者机体的整体恢复。如果就复发而言,前者可能会导致越治越容易复发,越复发越重的后果;而后者可能会越治越不容易复发,即使复发也一次比一次轻。  银屑病误治得效的机理  针对银屑病皮损的治疗就催生了皮损辨证。银屑病皮损被辨为:色红为热,色暗为瘀,皮损干为燥,根据皮损辨证得出的治法与根据患者整体病机得出的治法经常是矛盾的。如急性进行性点滴型银屑病以色红、皮疹散在为特点,根据皮损辨证得出的治法多以凉血清热为主,而临证察机得出的治法多以温散寒凝为主,使郁热有外散之机。一者为凉,一者为温,两者得效自然不同。笔者临证常将银屑病皮损比喻为人体大门口的垃圾,用凉为主是将垃圾推到人体内部,而用温为主则是帮助垃圾更好地远离人体,同样可以达到让人体大门口的垃圾不被看到的目的,但孰优孰劣,孰只求速效,孰速效长效兼顾,当不难分别。由此可知,急性进行性点滴型银屑病治疗应以温散为主,这才符合“立足长效求速效”的原则。  《素问》中讲“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也在提示人体大门口的垃圾应该向外发散的治疗大方向。将已经在大门口的垃圾推到人体内部,是对于银屑病的误治,其危害不在当下,而垃圾久积体内产生的后果不外两种:一为垃圾再没有自发外散的机会,聚于体内成为远较银屑病为重的内脏病变,从表面上看是银屑病没有复发,实质上是更严重的、对人体更为不利的、表现于其他较重要器官的、另外形式的复发;二为垃圾仍有外散之机,但远没有最初的外散那样顺畅,从表面上看银屑病复发后的皮损一般较少,较厚:从皮损多少来看似乎是越复发越轻了;但从皮损的厚薄来看却是越复发越重,越为难治了(笔者把银屑病皮损比喻为冰,对银屑病皮损的疗效指标是厚与薄,冰越薄越容易融化)。  因此,银屑病误治得效的机理为,将大门口的垃圾推到里面,门口的垃圾看不到了,但却导致了更严重的后果。  银屑病误治与正治的鉴别  银屑病皮损辨证辨出红为热。红的确为热,但很多的时候是郁热。实热用寒凉直折,虚热用对证调补,是大家熟知的。但郁热多用温通发散却是容易被忽略的。以治疗热病著称的刘河间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讲过一段话:“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汗以发之。”这段话中强调了“火郁发之”。“发之”可用寒凉,也可用温散,是针对郁热而设。加上前面讲到的对于实热和虚热的治法,我们会发现治法的寒与温、补与攻对于银屑病皮损的红来讲,并没有孰对孰错、孰优孰劣的问题,只有适应病机的不同。  银屑病用温、用寒,用攻、用补都是可以的。那么,何时用温,何时用寒,何时用攻,何时用补呢?这需要临证斟酌,对于某种治法切入的时机和应用的度必须拿捏到位,越是难治的病症越需要这样。对于银屑病的治疗,要鉴别某种治法是否应用得恰到好处,笔者有一个窍门:即如果用某种治法后,不仅皮损消失,并且得正汗,那么这种情况下所用治法就是恰到好处的;如果用某种治法后,只是皮损消失,但是并没有得正汗,那么这种情况下所用治法就属于误治。  以“汗”为核心治疗银屑病  笔者治疗银屑病以“汗”为核心。皮损消失,但是汗没有变匀,则很可能是误治。而出汗变匀,皮损没有消失,甚至变多,预后却会很好,很多时候可以停止治疗,待其“不治而愈”。当然,为了汗匀的状态可以一直保持下去,还有一个前提必须强调,就是要以精神好为前提。这就形成了笔者银屑病治疗目标的三个阶梯,即以精神好为基础,以出汗匀为核心,以皮损薄为指征。&化学中药 温散外治银屑病……张英栋“《中药学》指出:所谓中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只要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就可以称为‘中药’。那么,显而易见,化学中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化学药物。”(见邓家刚《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一书,以下简称《新》书)笔者认为,任何治疗手段只要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就可以拥有“中药药性”,也就有了应用是否对证、使用的时机、剂量和治疗的度等问题。这些手段连日晒、运动、食物等也包含在内,当然也就包括了已经使用的西药和“尚未作西药用的化学物质”,以及“根据中医应用的需要,用化学的方法去生产的新的化学中药”。  中药外治是指用中药施于体表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其优点是可直达体表、对皮肤病作用快捷,且不影响肠胃。《黄帝内经·素问》中已经记载了“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的外治理论探讨,以及用蜀椒、干姜、桂心渍酒外用等外治方药。《杂病论》中更记载了“蜜煎……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苦参汤洗之”;“雄黄熏之”;“黄连粉主之”等10余种外治法,被誉为“外治之祖”。清代吴师机著《理瀹骈文》,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的观点,将外治法推到了可与内治媲美的高度,并且指出“外治不仅可与内治并列,且能补内治之不及”。  笔者素秉“治外必本诸内”(出自汪机《外科理例》)的观念,治疗银屑病主以中药内治,对于中药外治并不重视,对于西药外治更因其指标而不及本而不加重视。及至近年深入研究“化学中药”之说后,发现外治确可“补内治之不及”,于是开始重视之。  《新》书中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简称GS)类药描述如下:“具有振奋阳气、温里祛寒、回阳救逆的功效,治疗里寒证的化学药物,称为温里化学中药,又称祛寒化学中药。”《新》书中仅言其内治作用,但由“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可知,外用GS也有振奋阳气、温散寒凝的功效。如哈西奈德溶液(商品名为乐肤液),笔者以其较强的通阳散寒解凝作用,在内服中药的基础上,用于头顶、小腿部和其他部位之寒凝难通的顽厚皮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可以说温散类化学中药外治,与辛温发散的中药内治法方向一致,相得益彰,为银屑病患者之“得汗而解”提供了新的途径。  用药,旨在用其利而避其弊。笔者外用GS遵循了对证、寻找恰当时机、及时调节剂量、中病即止的中医治疗原则。既不以其激素之名而盲目忌用,也不以其简便易效而随意滥用。临证小面积,短期外用GS制剂,用其温热之性解局部寒凝,确可起到“补内治之不及”的事半功倍之效。但前提一定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否则就不可称之为“中药”。从治银屑病体会药以胜病近代临床大家张锡纯明确提出:“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用药之道,贵因时、因地、因人活泼斟酌,以胜病为主,不必拘于成见也”。笔者临证应用三种递增方药剂量之法,以“药以胜病”思路治疗银屑病取得满意疗效。  案1  高某某,女,27岁。日初诊。银屑病病史18年,反复发作,近11年来皮损逐渐加重。3月前学习笔者的“广汗法”锻炼后,未经用药,出汗变匀,瘙痒大减,枕部和头顶皮损消失,其他部位均有不同程度变薄,信心大增。刻下皮损以头面部、前后发际及四肢内外侧为重,瘙痒不甚。额部易汗出,动则有汗,而下肢无汗,全身畏寒明显,少腹不凉,精神可。心烦口干明显,喜冷饮,饮不解渴。双手脉滑,左细右浮,舌下红,有凝象,舌质偏红。辨为热郁肺胃,气津受损。治以大剂白虎加人参汤。处方:生石膏250克,知母90克,生甘草30克,沙参45克,大米2大把,2剂,嘱宽水,久煎120分钟,待药冷,频饮不拘时。嘱若有胃凉,立即停药。  9月16日二诊:舌淡,尖红,舌下略暗,双手脉细。口干略减,出汗无变化。热象已减,转从郁治,治以麻杏石甘汤,处方:麻黄18克,生石膏64克,杏仁15克,生甘草9克,3剂,久煎120分钟,分温饭后再服。如无明显不适,可逐日增加剂量为日1剂半、2剂,以至更多。  9月20日三诊:诉2日半服下6剂药,前3剂无异常,最后一日服3剂后出现当夜仅睡眠3小时(补诉素嗜睡),食欲差,大便略稀,余无不适。口干喜饮减少五成以上,出汗向均匀发展。药已中病,“盛者夺之”已见成效,不可再行猛攻。后据证使用防己黄芪汤、化斑汤、麻黄汤、越婢汤、小柴胡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葛根汤、温经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平胃散等方,剂量在常规范围内,其意为“平之”。  至日停用已不断减量的汤药,仅服桂枝茯苓丸等丸药,“微者调之”善后。  案2  成某某,男,13岁。病史5年,现皮损以头顶、四肢为主,呈斑块状。初发于春季,久经治疗,效果不显。2010年夏季停所有口服药,以“广汗法”锻炼。日始,先后服用越婢汤、四物汤、温经汤、防风通圣丸、升降散等方,除过年期间停药30余日外一直坚持服用中药,辅以中药外洗。全身状况改善,皮肤变润,出汗变匀、变易,素有鼻塞基本已通,口干唇干大为减轻,但四肢斑块状皮损变化不显。日诊,以舌质淡,舌下暗略青,皮损为斑块状,小腿为重。处方以桂枝茯苓丸方为主:桂枝10克,茯苓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桃仁5克,麻黄3克,威灵仙6克,白茅根15克,生地10克。嘱沸后煎5分钟,取100毫升药液,沸后继续煎60分钟,取300毫升,混匀,分温饭后再服。嘱服完一剂,若无睡眠差、上火、腹痛泄泻等则每日递增一剂。  3月12日:上方已经加至6剂,上肢皮损明显变薄,皮损周围出现环状白色正常皮肤,小腿有新起较多点状皮损。舌下变红润,苔薄白腻,舌尖略红,舌质仍略暗,仅有偶尔入睡差。上方去生地,桃仁减为3克,麻黄减为2克,嘱继续递增,可2~3日递增一剂,若上火则减量。日因喉咙疼痛,由日6剂减为5剂。  3月20日:已经加为日8剂,出汗明显变匀,上肢皮损边缘回缩明显。舌质明显变红,舌下略暗,大便偏稀,日2次,睡眠无碍。桃仁减为2克一剂,继续递增,2日递增一剂。  3月27日:已经加为1日10剂,舌下淡红,无瘀,皮损明显变薄、回缩。处方:麻黄9克,桂枝60克,赤芍30克,白芍30克,炒甘草15克,大枣12枚。生姜14片,每日1剂,每剂递增28片。  4月10日:四肢皮损明显减退,停服汤剂,改用生姜、红糖或枣煎水,送服少量鸡内金粉,“微者调之”善后。    按: 《论》中有关“药以胜病”增剂量的描述有“促其间”;“不……更服”;“不知,稍加”;“不知,加至……”;“未……益至”;“渐加,以知为度”等,但同时也有“不可一日再服”;“得……止后服”;“中病便止,不必尽剂”等避免中毒、注意安全等“药已胜病”后的表述。笔者将这些方法总结为“增量三法”:药引加量、单药加量、整方递加。三种方法可配合使用。药引加量指方药剂量不变,逐渐增加“引子”。如使用麻桂各半汤时,递增生姜的剂量,其优势在于引子多属平常饮食之物,增加其量时,不会产生恐惧心理,也为其他增量方法起到“预演”作用,打好基础后,其他加量方法更易被接受。本法中另一个经常用到的引子是温酒,生姜日用量可加到2000克以上,温酒最多有患者喝到每顿6两。单药加量指方中某单味药的递增。以麻黄为例:如果以3克为基础量每日递加3克,则第7日可以加到21克。具体使用时,嘱患者把数剂的麻黄都放到一起,均匀分成若干份,从一份开始熬起,每剂加一包。单药加量法桂枝加到过日用量300克,麻黄加到过近100克,无意外发生。整方递加在汤药指每日增加一剂,数剂同煎;在丸药指每日或每次加量。如前述病例中汤剂加到一日10剂;丸药如桂枝茯苓丸、大黄コ嫱琛㈠幸M璧瓤杉又恋ゴ畏用10丸以上。需特别注意的是,加量一定要以安全为前提,以知为度、得效则止;如有特殊情况,需马上停用药物,与医者联络。  “药以胜病”不能理解为只是不断增加剂量、峻药猛投,攻邪愈病之法,它还包含了胜病即可,“轻以去实”,勿“药过病所”等含义在内。后者是喜用重剂者必须要引起注意的。有学者认为:某些医者对于急难重症取效颇佳,而对于日常小病和重症的善后却乏术可陈的原因,就在于理解了药以胜病中霸道攻邪的原则,而忽略了王道治人的原则。  《温热求新》一书中将霸道攻邪和王道治人的原则,升华为“攻击性治疗和顺应性调节”。“攻击性治疗”如将,要在断其一指,使邪速溃,迅速扭转战局;“顺应性调节”如相,面面俱到,“微者调之”,给人体自组织、自调节能力以不断锻炼、完善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治疗目标,使疾病由以医者为主的治疗,顺利过渡到以患者为主的自疗,从原则上保证了疾病治愈和不再复发的可操作性。&  “药以胜病”,其要在于“因时、因地、因人,活泼斟酌”,此原则适用于所有疾病的治疗。银屑病当治以发散……张英栋 &银屑病当治以发散&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张英栋  在中医学中属于外感范畴,治疗应该用解表剂使其汗出而解,此即《内经》“善治者治皮毛”之意。然而目前的临床中对此多以联合使用西药消炎和中药清热解毒为主,目的是让症状尽快减轻,只管速效而不顾长效,这就犯了中医理论所说的引邪深入和郁遏邪气的错误。症状缓解了,却导致了热邪壅遏血分的后果。血热壅遏较久则有自发外散的趋势,于是导致了急性点滴型银屑病的发生。  《牛皮癣中医疗法》认为:“对这部分患者适当配用辛凉发散药物,祛邪外出,可以提高临床疗效。”该治法的核心为“给邪以出路”,以发散为大法,这是正确的,但用药止于辛凉却并不全面。对于此类银屑病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如果发现有风寒郁闭的病机存在,使用辛温发散会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如封某,男,23岁,日初诊。起病原因为“一月前,扁桃体发炎。诊所让吃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和药,喉咙疼痛、愈。隔了一周后背上出现小红点,上有皮屑,3天左右全身遍布红点”。这是一个典型的急性进行性点滴型银屑病的初发过程,起疹20天,未经治疗,求诊于笔者。刻下米粒至绿豆大红斑鳞屑皮损遍布全身,瘙痒明显,双手关脉浮滑有力,舌胖而淡,苔薄白,不恶寒。素体躯干汗少,手足心汗多,喝稀粥易出汗。辨证为卫闭营郁,素有寒饮。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处方为麻黄9克,制附子9克,细辛3克,生姜14片,大枣12枚。久煎一次,约150分钟,取药液400ml,分温再服,日1剂。服药后喝热稀粥,希望遍身得微汗,汗出则热邪外泄,斑疹自消。3日后复诊,汗出变多,皮屑减少,瘙痒几无,上方效佳。辛温发散大法不变,参以麻黄加术汤、薏苡附子败酱散、苓桂术甘汤法加减,继服汤药10余剂。停用中药汤剂后以温酒适量送服防风通圣丸,一次1袋,日三次善后。日查其舌胖减,皮损几无,出汗均匀,嘱停药,继续注意出汗情况。&本文转载自http://user.//blog/
发表于: 08:13
暂无评论,我来发表第一篇评论!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中医筋伤、中医妇科、中医男科、中医内科、中医皮肤科、中医儿科相关疾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热感与冷感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