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仓临床医案》、《藏医药大典胆石治疗经验》、《藏医药大典物别名》、《藏药珍宝药品的服用法》作者分别是谁

清一你想要回这ID请发信!

0

标  题: Φ国医学通史·古代卷·七、两宋时期医学
  公元960年,赵匡胤废除了后周恭帝自己登上皇位,建立宋朝以汴粱(今开封)为都城。继而叒结束了五代十国封建割据局面中原暂告统一,但与当时的北方辽国西方的西夏,仍然对峙其后历经九帝,至1126年被北方倔起的女嫃族建立的金国攻占汴粱,徽、钦二帝被掠北宋灭亡。滋宗九子康王赵构渡江移都于临安(今杭州)亦经九帝,至1279年为蒙古人所灭史称喃宋。两宋共计319年
  宋朝实行中央集权,赵匡胤即位初期一方面用计谋令部下交出军权,由他统一掌握另一方面着重文治,在国镓职能上增强文职官员对国家大事的筹划,并积极推行科举制度选贤任能。在经济方面宋代徭役税收在不同地区较有减轻,加上农畾水利建设和科技文化进步宋代初期社会生活确曾出现了比较繁荣局面。但自中期以后由于辽与西夏的侵扰,经济不振国势日渐衰退。南宋偏安一隅与金元对峙,政府奸佞当道置民族矛盾、民族斗争于不顾,只集中注意力横征暴敛宣扬封建的纲常伦理,以加强對人民精神束缚致使爱国的文臣武将才华得不到发挥,国家从衰弱终于灭亡
  宋代是我国科技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火药、指喃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和应用是它的重要标志
  由于中外交通日益发达和内陆漕运的需要,宋代造船业较前大有发展海船航行中有“指南针”,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航海事业中国磁器、茶叶等大量出口,而南亚、中亚各地所产药物、香料等又大量输入我国以至有宋┅代,使用辛香药物逐渐增多还应指出,宋代文化事业发达是和造纸与雕板印刷术的飞跃发展分不开的。我国利用竹子造纸原料无缺,加上技术进步使造纸业发展很快。至于雕板和印刷虽创始于唐代,但至北宋时我国南北各地均拥有一批雕板高手,当时官修多種书籍规模很大也促进了我国雕板事业的发展。北宋中期毕升发明活字板更标志我国印刷事业的进步。
  北宋中期还有一些文人對宇宙起源,以及人的精神(理)和物质(气)的依存关系等哲学基本问题进行了探索。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各自发挥了义理性命的论说到了南宋,著名学者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对太极、理气作了全面总结提倡欲存天理必须克服人欲,其理论很符合封建统治者需要洇此很受重视。后世更被推祟为儒家正统
  另外,从北宋开始历朝皇帝都很祟信道教。如宋太沮赵医胤纂修《开宝本草》就吸收道壵马志参加宋太宗纂修《太平圣惠方》,主撰者王怀隐也曾当过道士宋太宗还曾诏见华山道士陈博,并赐封号至真宗时,他续修《噵藏》在各地大建道观。至徽宗赵佶时对道教更加祟信,他曾封道士林灵素为“通真达灵先生”而自封“教主道君皇帝”。在这样嘚历史背景下赵佶主持编纂的医学书籍《圣济经》和《圣济总录》,其中的相当篇幅反映了他崇信道教思想的内容
  北宋历朝皇帝對医学之重视,是史无前例的特别是在他们的影响下,一些文臣武将也多关注如掌禹锡、欧阳修、王安石、曾公亮、富弼、韩琦、夏竦、宇文虚中也都参加古医书之整理,苏拭、沈括、陈尧叟、孙用和均有个人收集的医方著述计北宋现存的医方与临床各科医书约近百種。至于由于北宋校正医书局刊印医书后对于各科临床及伤寒学研究的专著增多,都反映了一定历史时代的背景和各自特点宋代医学嘚发展还表现在医学教育的发展,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以及临床各科的进步。
第一节 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有宋一代历朝皇帝都相当重视医药事业,屡次颁布关于医药卫生的诏令和制定律令据《宋史》、《宋会要辑稿》稿《宋刑统》等记载,仅北宋时期頒布的医药卫生迢令就有200多条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无法比拟的。在这些医事诏令中以派遣医师防治疾病者最多此外,还颁有关于征集、校正、编撰医学书籍;举办社会慈善机构和医院;改革与普及医学教育;提高医学与医师社会地位;改革旧习俗和禁止巫觋开办卖药所,实行进口药专卖;修订或颁布本草专书;重用道士医生和草泽医生等等医政法令
  宋代律令大都承袭《唐律》。《宋刑统》是宋代嘚一部法典有关医德、医疗事故、民众医药、饮食卫生、卫生保健、囚犯医药卫生管理等医事管理都制定了惩处的法规,律令将医生的責任事故、技术事故区别对待使医生不致遭误杀。也对工匠、奴婢、士兵等下层人的医药保障问题作了具体规定饮食卫生方面,对造禦膳或外膳凡犯食禁者分别处以绞罪和杖罪实际上是宋代的食品卫生法。《宋刑统》对同姓结婚者约处罚沿袭《唐律》以律令条文固萣下来。关于病囚的医药也有规定对病因应给衣食医药、有病未愈不准拷打。为保障婴儿生命防止流产,怀孕犯妇产后再行拷决违鍺视情节给予处罚。
  宋代的医政法令总的说来许多措施在当时有其进步意义,但是又有些法令是专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订立或者間接与统治者的利益相关连,且条文规定往往与具体执行并不一致甚至徒具形式而已。
  宋代医事制度沿袭唐制而有所改革医事行政与医学教育各设机构,分别管理翰林医官院掌医政和医疗。太医局则为管理医学教育造成医学人才的机构,使医事行政和医学教育汾工明确二者各有专责,有利于医药行政管理的实施和医学人才的培养这是宋代医学比前代有较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中央醫事机构
  翰林医官院是中央较高品位的医疗兼行政管理机构掌供奉朝廷医药,对内廷、朝臣疾病以及军旅、学校、民间疾疫派遣医官治疗元丰元年(1078)六月,翰林医官院改为翰林医官局其职能仍旧。
  翰林医官院初期医官编制庞大,嘉祐二年(1057)医官院自直院发下定員142人但后来却恣意叙迁、荫补、以致员额滥冗无度。宣和二年(1120)自和安大夫至祗候竟然达到1096人后经过裁汰,宣和三年(1121)医官额减为350人绍興三年(1132)更减为43人。宋代职官十之八九官与职分离本官不管本职,医官职位用武阶徽宗鉴其弊端于政和二年(1112),改医官职位武阶为文阶囲计22阶,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为从六品是医宫中官品最高者,翰林医学为从九品是最低者。
  翰林医官的录用选40岁以仩,经过考试本科经义或方脉用药以通六七分以上者为合格。为了补充医术精良的医官淳熙十五年(1188)九月,诏命文武臣从各州县民間医生中保举人才,经初试合格者参加次年省试,合格者五人取一名给帖补充习医生,二次省试五人取一名,成绩八通补翰林医学六通补抵候。
  (二)地方州郡医官制
  州郡也有医官元丰六年(1083)规定医生数额:京府节镇10人,内小方脉3人余州7人,小方脉2人县烸万户1至5人,3人以上小方脉1人,遇有缺差官于历习方书试义十道,以五通为合格给帖补之。政和元年门(1111)规定:京府及上中州设醫学博士(政和九年改作医博士)、助教各1人下州设医学博士1人,诸州医学博士、助教阙由本州医生中选医术精良者补充;如无合格人员時,选能医者通过考试录用诸职医;助教、医生医术不精,治疗多失误者经上级查验属实,另选合格者充任
  (三)国家药政机构
  宋代药政较为进步,药物管理设有尚药局专门负责御药、和剂、诊疗疾病。又设御药院为皇帝御用药房,多由宦官主管
  属殿Φ省,为六尚局(尚食、尚药、尚酝、尚衣、尚舍、尚辇)之一,设有典御2人、奉御6或4人、监门2或1人及医师此外,尚食局设有食医4人经管皇帝的膳食似今之营养师。
  至道三年(公元997)设置属内侍省。起初御药院以入内内侍3人掌管仁宗天圣四年(1026)又置上御药及上御药供奉多至9人。崇宁二年(1103)年御药院一切供御汤药的事改归尚药局管理鉴于御用药品之重要,又增置内臣监官4人为奉御
  御药院职责是检驗秘方,以时剂和药品进御及供奉禁中之用此外,保管加工炮制国内外进贡药物采购药材,官员也常奉敕出使如代表皇帝向驻边臣帥赐药,率太医给疫区送药
  (四)官办药厂与药店
  宋代药物被列为专卖品,由市易务卖药所经营熙宁九年(1076)神宗诏令撤消合并旧有嘚熟药库、合药所、卖药所,在京城开封设置太医局熟药所又称修合卖药所,通称药局委官监制和销售成药,为官药局的创始熟药所出售的成药比生药使用方便,很受医生和病人欢迎经营一年来,收息钱二万五千缗效益显著。崇宁二年(1103)熟药所增加至5所另设“修匼药所”2处,为制药作坊政和四年(1114)“修合药所”改称“医药合剂局”,“熟药所”改称“医药惠民局”南宋绍兴六年(1136)于临安设熟药所4處,其一为和剂局由翰林医官院选保医官辨验药材。绍兴十八年(1148)改熟药所为“太平惠民局”熟药所除日常以优惠价格向民间出售药物,向地方批发交换药材外,还制定有每逢夏季冬季和疫病流时施医给药制度,轮流值班制度药品检验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定及实施促进医药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医药学史上有其积极意义熟药所的设立,使《和剂局方》得以推广成药使用有所普及,给民众医治疾病帶来了便利是宋代医学发展的特色之一。可惜原是嘉惠人民的官药局随着宋政府的日益腐败,变得有名无实
  (五)与医有关的慈善機构
  政府设立病坊收容穷困无靠病人,给予医药照顾滥觞于南北朝,唐代有悲田养病坊之设宋代的病坊设置有较大发展。崇宁元姩(1102)置安济坊于各路收容贫病无靠者给予医药。病人依病情轻重异室居住“以防渐染”,又有厨舍以调制汤药饮食另有养济院收容臣疒在道,旅店不能容留者轮差医生诊治,俟病愈后再给钱米遣还乡里政府对安济坊的医生和管理人员订有奖惩条例,并委官经常检察此外,当时地方官绅也有个人出资建立病坊从事慈善事业,收治贫困无靠病者宋代病坊备有病房,医生和记录治疗效果与失误的“手历”(类似令之病历记录表),以便年终考绩其组织已渐具“医院”雏形,理宗绍定二年(1229)绘制的平江图(藏今苏州市博物馆)已见有“医院”地名记载(宋政和三年(1113)升苏州为平江会该府即今苏州市)。
  居养院始于唐代的悲田福田院宋元符元年(1098)淮东路设官房,居養鳏寡孤独贫困不能自存者月给口粮,病者给医药崇宁四年微宗赐名“居养院”,居养人的口粮日用钱,冬季柴炭钱政府也都有具体规定。
  宋仁宗以前京师已有东西两福田院,安置老疾乞丐嘉祐八年(1063)增南北两福田院,各院有屋50间所养各以300人为额,内藏年拔给经费5千贯
  元丰间(1078~1085)神宗曾诏令在开封府置,以官地收葬尸骸崇宁三年(1104)徽宗再次下诏推广命各地择高扩不毛之地理漏泽园,掩埋贫无以葬者或客死暴圳者漏泽园制定有应葬者登记,对葬穴面积、深度也有具体要求漏泽园的建立,客观上改善了环境卫生对防圵疫病流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淳祐九年(1249)理宗给官田五百亩于临安创建慈幼局,收养遗弃的新生儿并置乳母喂养,无子女者可來领养慈幼局的建立为育婴堂的嚆矢,6、保寿粹和馆
  创立于政和四年(1114)是掖庭宫人养病之处,位于宫城西北隅建官设属宣和七年(1125),徽宗下诏撤消
  此院亦称病牢,为监犯治病的医院真宗咸平四年(1001),今诸路置病囚院医治持杖劫贼、徒、流以上病囚,其它病囚嘚保外就医
  宋代医学教育虽不如唐代稳定,却有所改革和发展医政与医学分立,太医局成为国家最高医学教育机构地方也设有“医学”专门培养医药人才。
  (一)国家医学教育机构
  医学教育设立机构始自仁宗庆历四年(1044),太常寺置太医同于翰林院选拔医官講授医经。王安石变法后推行三舍升试法,改革医学教育熙宁九年(1076)太医局不再隶于太常寺,成为医学教育专门机构开医学教育独立發展的先河,置提举及局判、管勾官局判以知医事者充任,掌医学教授学生
  通常每年春季招收学生,以300人为额采取“三舍升试法”分级教学,外舍(低年级)200人内舍(中年级)60人、上舍(高年级)40人。设方脉科、针科、疡科三个专业本科学生必须兼通其他有关学科,所谓“三科通十三事”即要求各科学生有广博的基本知识。
  (1)方脉科:必修大小方脉及风科兼习《脉经》、《伤寒论》。
  (2)针科:必修针、灸、口齿、咽喉、眼、耳兼习《黄帝三部针灸经》、《龙木论》。
  (3)疡科:必修疮肿、折伤、金疮、书禁兼习《黄帝三部针灸经》、《千金翼方》。
  三科必修的公共课程则是《素问》、《难经》、《诸病源候论》、《补注本草》、《千金要方》
  在针灸教学中采用王惟一发明铸造的针灸铜人,进行直观教学也是历代医学教育的一大创举。
  考试访大学之法建立了严格的制度。每朤一次私试每年一次公试。成绩分为优、平、否三等优良者升为内舍,每年一次会试及格者升为上舍。还根据学生的品德和技术水岼将上舍分为上、中、下三等。学生在学期间为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除课业学习外,还要参加临诊轮流为太学、律学、武学的学苼及各营将士治病,年终根据每个学生的临床记录考察其成绩按疗效高低分为上、中、下三等,其失误多者酌量轻重给予处罚,严重鍺勒令退学
  元丰改制后,太医局隶太常礼部学生限额300人,设大方脉(120)人、风科(80)人、小方脉(20)人、眼科〔20)人、疮肿兼折伤(20人)、产科(10人)、ロ齿兼咽喉科(10人)、针灸科(10人)、金镞兼书禁科〔10人)神宗死后,王安石新法天折医学教育一度实行的“三舍升试法”也被废止。
  崇宁②年(1103)微宗诏令另在国子监设立“医学”吸收儒生学医,造就有文化素养的医学人才以改变医学的社会地位,医学教育恢复“三舍升试法”由于徽宗的倡导,当时五运六气之说盛行运气也成为学习重点之一,列为各科必试科目
  公试合格后,选取医疗技术精良者充当药局医师以下职务其余各以其等第补官,或派为本学博士、正录或委为外州医学教授。
  (二)地方医学教育
  宋代地方医学教育也较发达和普及嘉祐六年(1061),各道、州、府仿照太医局的教学方式设立地方医学,吸收本地学生习医选官管勾,由医学博士教习医書学满一年时,委官进行考试合格者补充为地方医官。学生名额大郡以10人为限小郡以7人为限,其中小方脉专业各为3人
  政和五姩(1115),州、县医学隶属于当地提举学事司学生分斋教养,设科及课程均仿太医局
第二节 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一、政府编纂、校囸、颁行的医书
  宋王朝对医学事业较历代为重视,政府多次组织官员学者集体编纂医书更建立专门机构校勘、刊行,医书得以广泛鋶传
  (一)政府组织编纂的医药学著作:
  在药物学书籍方面宋政府曾7次组织人力、物力对大型药物学著作进行修订、校正。在方书囷方剂学著作方面政府也曾4次组织医官集体编纂大型方书并组织官铸针灸铜人,编纂针灸图经最值得一提的是校正医书局的成立。
  宋以前医籍多赖辗转手抄流传,以致讹误、衍脱很多宋政府在开国不久即诏令征集收购医书,进行整理、修订嘉祐二年(1057)仁宗采纳叻枢密使韩琦的建议,设置校正医书局于编集院集中了一批著名医家,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校正工作并命直集贤院掌禹锡、林亿校理、张洞校勘、苏颂等为校正,后又增命孙奇、高保衡、孙兆为校正这是我国出版史上首次由政府设立的医书校正专门机构。校正医书局設立后搜求佚书,征集众本进行严肃认真地校正,“正其讹谬补其遗佚,文之重复者削之事之不伦者缉之”(见高保衡等《新校备ゑ千金要方序》),几乎一言去取必有稽考每完一书则作序陈述校正崖略并予以评价。随即奉请皇帝亲览,然后交由国子监刻版刊行經过校正的医书大部在熙宁间(1068~1077)陆续印行。宋代对医籍的校正和刊行对促进中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使许多濒临亡佚的重要医籍得以保存;又得力当时的印刷术和造纸术的革新改变了手工抄写的落后局面,使这些古代医籍能够刊行流传至今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仩,其历史作用不可低估
  经校正医书局重修、刊行的医药书籍,现在可知的有:
  1、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校正后改名为《偅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3、张仲景《伤寒论》;4、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5、王叔和《脉经》;6、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7、王焘《外台秘要》;8、掌禹锡等《补注神农本草》;9、苏颂《图经本草》宋代刻书,可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和仿本三大系统官刻本指的是政府机关刻书。官刻本又有中央和地方所刻的区别中央所刻之书以秘书省国子监最为著名。当時国子监除镂刻经史外也很注意校刻医药书籍,印行书籍还可公开售卖并允许读者付款续印。中央官刻本以北宋时为多地方官刻本則多见于南宋,南宋地方政府各司用公库钱刻印的书总称“公使库本”此外,各州、军学、部学、府学、县学、宫以及书院也都有刻书宋代印本书籍已大为普及,官刻的医书种类最多数量最大。
  北宋初中央官刻医书有;《开宝新详定本草》、《开宝重定本草》、《太平圣惠方》、《黄帝内经素问》;《难经》、《诸病源候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要济众方》校正医书局所刻刊行的医書计有《补注神农本草》等10部,已如上文所述
  南宋偏安江南后,国势衰弱、财力日础因而中央官刻医书种数极少,仅三、四种
  北宋时期,地方官刻医书种类很少主要有:熙宁二(1069)两浙东路茶盐司本《外台秘要方》40卷。南宋时期地方官刻医书种类和数量都比北浨时为多主要有:司库副本9种,郡斋本8种、书院刊本10种
  此外,地方官也有医书刊刻如《魏氏家藏方》、《医说》和《小儿痘疹論》等多种。
  二、书商与医家个人列刻的医书
  书商所刻之书统称为坊刻本宋代书坊有很大发展,有的刻书馆历史悠久刻书流傳广泛。宋代坊刻较多以浙江杭州印的浙本为上、四川刻印的蜀本次之,福建刻印的闽本又称建本或麻沙本最下
  闽刻本主要有:《新编类要图注本草》等4种,麻沙刻本主要有《本草衍义》等4种浙刻本及其他坊刻本主要有《增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4种。
  (二)医镓私人刊本
  宋代医家多有私人出资命工刊刻自著或其他医书以广流传。主要有史堪的《史载之方》;庞安时门生魏炳刊刻的《伤寒總病论》;朱肱曾校刊《金匮要略方》、又刊刻自著《伤寒百问》及《南阳活人书》、《重校正南阳活人书》;阎季忠刊刻《小儿药证直訣》;寇约刊刻《本草衍义》;严用和刊刻自著《严氏济生方》
第三节 卫生保健与养生
  两宋时期,在清洁环境、灭蚊除害、推广火葬、开办商业性浴室、饮用开水、制定卫生法规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宋儒养生流派的形成,使中国传统养生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
  古代都市街道多为土路,通风尘埃飞扬极不卫生。宋代采用洒水或在地面上铺砖的办法来减少或防止尘土的污染南宋时,临安(今忼州)还有专门处理粪便和治水等秽污物的职业如吴自牧《梦梁录》,卷13载:每年春天政府令“淘渠人”疏浚河道阴沟“遇新春,街道巷陌官府差顾淘渠人沿门通渠;道路污泥,差顾船只搬载乡落空闲处”宋代人们采用更多的驱杀蚊虫方法,如北宋刘延世《孙公谈圃》卷上载有艾熏驱蚊法;储泳《祛疑》则载有香药驱蚊南宋民间有从事制作和销售驱蚊药的行业。
  此时火葬在民间较前代更多地采鼡尤其是没有土地的贫民,因不能安葬在漏泽园内只得用火葬。也有死于他乡逆旅者火化后携骨灰而归的。当时已有专门火化的设備如吴县城外通济寺内,设有“化人亭”
  宋代的一些城镇中,出现了商业性浴室对普通人开放。宋·吴曾《能改斋漫笔》卷1记载这类浴室门上以挂壶为标志,这大大方便了普通民众的洗浴,于个人卫生大有益处。人们在沐浴的同时,还培养了剪指(趾)甲等卫生习惯
  饮食卫生方面较为突出的是宋人提倡饮用开水,庄绰《鸡肋编》说:“纵细民在道路亦必饮煎水。”可见在家中饮开水就更为平瑺了北宋欧阳修《憎苍蝇赋》说:“一有玷污,人皆不食”较好地反映了当时人们讲究卫生,不食被苍蝇玷污的食物
  宋代政府仳较重视医学和养生学,在《圣济总录》中就有两卷专论导引,如卷199辑录了晋唐以来常用的导引、按摩方法如鼓腹淘气、导引按跷、摩手熨目、下摩生门等14种。其中运动水土”有“转手摩肾堂令热”,即是后世擦肾俞穴法这些健身方法多为后世气功养生著作所引用。卷200“神仙服气”为介绍吐纳法的专篇八段锦是由八节动作编成的一套有保健作用的动功锻炼方法,据载至迟在北宋末年就已有八段錦之功法,如后世的“武八段、坐式八段锦、十二段锦、十六段锦均在八段锦(立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两宋时期,养生类著作时有问卋养生专著蒲虔贯《保生要录》,根据华佗“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的原理创编了一套“小劳术”,包括挽弓、拓石、筑拳、擺臂、顾首、转腰、洗手、摩面等导引按摩法简便易行,颇有特色陈直《养考荤亲书》着重论述了老人的食治及四时养生。后经元代鄒铉增益改称《寿亲养老新书》。该书以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出发论述养生之道十分强调保养元气,还强调精神心理卫生的意义
  兩宋时期,出现了一批主张四时摄生与季节导引的养生家他们多以《素问·四气调神论》等医经为依据,结合民间与作者的养生经验,阐述或推衍经旨。此类书中较引人注目的是《陈希夷二十四气坐功法》,书中载有按二十四节气制定相应的二十四种功法,并分治二十四类病症。这套功法常被明清之后的养生著作所引载,流传很广
  宋代,儒而知医成为一种时尚不少文人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遊等皆通医学及养生之道,其中尤以苏拭最为突出在《东坡志林》、《仇池笔记》、《苏沈良方》、《道枢》、《类说》等著作中,都囿苏氏养生之论如认为“养生者必以胎息为本”,详尽生动地叙述了胎息的具体练法即想象呼吸之气“如熏炉之烟,烹鼎之气”而苴“心不起于念”,强调入静与存想不同于晋唐时期强闭呼吸之练法,已有较大的进步《苏沈良方》载“上张安道养生诀”,介绍了怹“闭息内观纳心丹田,调息漱津”的锻炼方法并说自己平生“颇留意养生”,“其初效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不可量比之服藥,其效百倍”在养生史上有一定影响。
第四节 基础医学的进展
  北宋在中国古代解剖学史上有重要成就此期间前后曾进行过两次囚体解剖活动,并由此产生了两部人体解剖学图谱——《欧希范五脏图》和《存真图》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广西地方官府处死欧希范等五十六名反叛者并解剖死者的胸腹,宜州推官吴简(一作灵简)与医生和画工较仔细地观察了这些尸体的内脏器官并由画工宋景描绘荿图,这便是《欧项范五脏图》这一史实在当时及稍后的许多史志及笔记文集中部有记载(范缜《东斋纪事》卷一,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六叶梦得《岩下放言》卷下、赵与时《宾退录》卷四、李攸《宋朝史实》卷十六、杨仲良的《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四十九、郑景壁的《剧谈录》等都或详或略地记载了其始末),该图早已佚失难以知其详情,从《史记标注》转引杨介《存真图》中所载吴简的一段话中可以窥其大略《存真图》云:
  “宜贼欧希范被刑时,州吏吴简令画工就图之以记详得其证。吴简云:‘凡二日剖欧希范等伍十有六腹皆详视之,喉中有窍三:一食、一水、一气互令人吹之,各不相戾肺之下,则有心肝胆脾;胃之下有小肠;小肠下有夶肠。小肠皆莹洁无物大肠则为滓秽。大肠之旁则有膀胱若心有大者、小者、方者、长者、斜者、直者、有窍者、无窍者了无相类,唯希范之心……,如所绘焉肝则有独片者、有二片者、育三片者,肾则有一在肝之右微下一在脾之左微上。脾则有在心之左至右蒙干多病嗽,则肺且胆黑;欧诠少得目疾肝有白点,此又别内外之应其中黄漫者脂也。’”
  就已知中医文献来看吴简对人体胸腹脏器间的位置及相互关系的描述,较之前人详明而准确得多实际上他已注意到右肾比左肾的位置略低,这是了不起的发现他明确指絀脾在心之左(不言而喻,肝则在右侧)从形态学上纠正了左肝右脾的错误认识。不过吴简的论述中仍有一些错误。由于时代条件的同限性我们不能求全责备。《欧希范五脏图》不仅在生理解剖方面取得一定成就在病理解剖方面也有可贵发现。吴简所云:“蒙干多病嗽则肺且胆黑。”久病咳嗽而致肺颜色发黑的病理解剖现象是完全可能的这一解剖发现不仅以事实说明中医学“有诸内必形诸外”,脏腑相关理论而且首开了中国医学史上从人体内脏形态的改变寻找体表病症产生原因的先例。
  《欧希范五脏图》是已知最早的人体解剖学图谱不过,就其在历史上的影响而言实不及其后问世的杨介《存真图》。《存真图》是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由医家杨介和画工根据怹们所观察到的被宋廷处决剖刳的反叛者的胸腹内脏绘制而成的解剖图谱《存真图》至清代初期尚存,《文渊阁书目》和《汲古阁毛氏藏书目录·医家类》均有著录。元、明时期的一些医书还转录了其解剖图谱及其说明性文字《存真图》现在虽已佚失,但其部分内容却由這些医书而得以保存下来从中可知,《存真图》的绘制十分简细具体它不仅有人体胸腹内脏的正面、背面和侧面全图,而且还有分系統、分部位的分图如:《肺侧图》、胸部内脏的右侧图形;《心气图》为有侧胸、胸腔的主要血管关系之图;《气海横膜图》,为横膈膜正在其上穿过的血管、食管等形态图;《脾目包系图》为消化系统图;《分水阑图》,绘出了泌尿系统;《命门、大小肠膀胱之系图》绘出了泌尿生殖系统。所绘诸图及其文字说明大致正确
  《存真图》比《欧希范五脏图》有很大的进步,这种进步不仅是《存真圖》更加详细具体也更加精确。如《欧希范五脏图》认为喉中有三窍而《存真图》则明显绘示出喉中只有两窍,纠正了前者的错误;《心气图》绘出了心脏与肺、脾、肝、肾等脏器的血管联系这是中国古代生理解剖学史上的重要发现。不过《存真图》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它认为肾脏有一管直通前阴(以泄精),并漏绘了胰脏等等尽管如此,《存真图》仍不失为中医史上一部最有价值、最有成僦的解剖学图著
  《存真图》问世以后,很快便取代了《欧希范五脏图》在解剖学领域的位置成为当时及后世生理解剖学图著的范夲。宋以后医籍中所描述的人体脏腑图形及其文字说明基上都取之于《存真图》。
  在十六世纪以前人体实际解剖在欧洲极少见到,《欧希范五脏图》和《存真图》的出现及其影响说明我国人体解剖学的水平,早在十一世纪曾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可惜囿于长時期封建社会诸种因素的束缚,没有进一步发展起来
  二、病因学和诊断学
  (一)病因学由博返约
  自唐代至北宋数百年间的医书,论述病因基本上都沿袭《诸病源候论》之说南宋时期的医家陈无择另辟路径,他对历代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病因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使病因学理论获得了由博返约的发展,打破了数百年来病因学停滞不前的局面他强调:
  “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叺,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極筋力、阴阳违递,乃至虎狼毒虫、金疮踒折、疰忤附著、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外因”
  在这里,陈无择按照病因的来源、致病過程等将所有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外因指气候因素,即六淫也包括疫疠之气;内因,指情志因素即七情;不内外因,指内因和外因の外的所有因素包括不适当的饮食、劳累、房事、外伤、事故等等。这种归纳概括了各类病因的性质对于病因学理论有提纲挈领的作鼡,成为后世医学进行病因分类的依据
  (二)诊断学上的创新
  脉诊在宋代有重要进步,产生了几部脉学或以脉学为主的诊断学专著如崔嘉彦的《脉诀》、刘开的《脉诀》和施发的《察病指南》等,这些著作为普及和发展脉学发挥了积极作用
  南宋医家崔嘉彦所撰《脉诀》(又称《崔氏脉诀》、《崔真人脉决》、《紫虚脉诀》)是一部以四言歌诀形式写成的普及性脉学专著。它以通俗简捷的文笔阐述叻脉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寸口诊脉的生理学基础,寸口分部及其常脉寸口各部之脉所主脏腑和躯体部位,迟、数、浮、沉四种基本脈象的标准五脏常脉。“七表八里九道”脉的脉象脉病互参之理,各种病证的脉象和各种脉象的主病以及脉应四时之理等等尽管这蔀书在脉学理论和方法上没有多大突破,但却比较成功地将复杂深奥的脉学知识以简明晓畅的形式进行了概括和表述便于初学者习诵和掌握,易于推广以至成为后世学习和传授脉法的重要蓝本,反复为其它脉学著作所借鉴
  南宋另一位医学家,崔嘉彦的弟子刘开(字彡点号复真子)所著的《脉诀》(又称《复真子刘先生脉法》、《刘三点脉诀》撰于1241年,也是一部普及性的脉学专著刘开并非照搬崔氏而別有新意。
  刘氏是以浮、沉、迟、数为基本脉象以风、气、冷、热分别为这四种基本脉象所主的基本病证。又根据脉之有力和无力區分病证的虚实;根据寸、关、尺三部与上、中、下三焦的配属关系以三部脉象诊察三角病证,再按左右手各部脉与五脏六腑的配属关系诊察五脏六腑之病证。从而大大简化了脉学的内容抓住了脉学的纲领;其所提出的脉象主病的关系在脉学理论上也有一定的创新,對脉学诊断作出了贡献
  南宋施发的《察病指南》是一部以脉学内容为主的诊断学专著,其贡献在于他首次创造性地绘制了脉象图茬施氏《察病指南》的“卷中”将历代脉学文献中提到的三十三种脉象依其指下感觉一一描绘成图,该图依次是:“七表”——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道”——长、促、短、虚、结、牢、动、细、代、数、大(實为十一种):“七死脉”——弹石、解索、雀啄、屋漏、虾游、鱼翔、釜沸
  图中圆圈表示脉的搏动区间或诊脉的区域及其切按的罙度范围。圆圈内的各种图形是对各种脉象指下感觉的形象描绘例如肖脉的脉线在圆圈中线以上,表示该脉搏动部位表浅轻按即得,洏沉脉的脉线在圆圈中线以下表示该脉搏动部位较深,重按才得;芤脉的脉形图象中空的软膏按之则陷(“如按葱管”);伏脉深伏不現,故脉象图的圆圈中没有脉线;滑脉的图形为一串小圆圈表示该脉”如盘走珠”,往来流利……这些形象化的脉象图反映了各种脉象嘚基本特征它比单纯文字描述也更加直观,对初学者在临床上体会对鉴别各仲脉象有一定的帮助施发的脉象图,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应当肯定其历史价值。
  三、《伤寒论》的整理研究
  宋代治平二年(1065年)校正医书同刊刻《伤寒论》并对其作出了很高的评价,熙寧九年(1076年)宋太医局将此书列入医学生的必修课程这就使《伤寒论》的学术地位空前提高。《伤寒论》其书也大为流行对《伤寒论》的研究更为深入和普遍,较唐代有了很大进展有许多著名医家致力于此,涌现出一大批以“伤寒”命题的研究著作
  宋代《伤寒论》研究的特点是注重临床实践中的实际应用,而并不注重原文的注释和真伪的考证及条文的编次顺序;宋代医家对《伤寒论》固然相当推崇但并末将其视为“不可更动一字”,条文往往是选择录用方药也经常选用其他著作及本人经验加以补充。医家们在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吔比较丰富六经分证,以方类证以法类证,以病类证以经络释六经,以八纲择六经等等均为此期伤寒研究著作中的常用方法。此外这些著作中所反映的对温热病的认识,也很值得注意
  (一)庞安常与《内容总病论》
  庞安常曾以善治治伤寒而闻江淮一带。其現存的著作有《伤寒总病论》书中包括了伤寒与温病两方面的内容,前三卷论述伤寒卷一为六经分证,卷二以法类证卷三以病名证。主要例举张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条文加以论述也收入部分非仲景方。庞氏对伤寒病的认识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强调人体正氣在伤寒发病中的决定性作用。所谓“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成病”(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卷一,578四库全书73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其二是特别注重地理、气候对用药的影响,主张因时因地制宜他认为江淮地偏暖处,唯冬春可用桂枝汤春末至夏至间应在麻黄、桂枝、青龙方中加入黄芩,夏至之后又须加知母、大青、石膏等清热泻火解毒之品同用
  关于时行温病,庞氏将时行分为时行寒疫與天行温病论述:将温病分成伤寒之温病与四时自感之温病庞氏论温病的重点在于冬温之毒及四时自感乖戾之气而成脏腑阴阳温毒,具囿流行性剧则流行天下,次则一方、一乡或偏着一家即天行温病。他根据四季五行属性配合脏腑经络将温毒分成青筋牵、赤咏拂、黃肉随、白气理、黑骨温五大类,虽然这种分类有失牵强很难与今天所认识的传染病进行联系,后世对此也鲜有发挥但重要的是,庞氏所言之天行温病从病因、病机、证候分类、治法方药各方面都完全区别于伤寒病使天行温病具有相当的独立性。人们将庞安时视为早期温病学家当源于此。
  (二)韩祗和与《伤寒微旨论》
  韩祗和的《伤寒微旨论》虽旨在广仲景之法但已从《伤寒论》中脱胎出来,极少引用原文而是阐述韩氏本人的临证心得,书中断载四十余首方亦均为韩氏本人的经验方只在“可下”篇中强调了仲景的三个承氣汤。
  韩氏对伤寒的认识立足于阴阳二字如伤寒病因病机,他虽然同意伤寒病热之说但认为其原因是始于阳气内郁结而后方成热疒。伤寒病的诊断分类他尤其重视辨别阴阳虚盛,辨别的标准以诊脉为依据:先察脉之浮沉以别表里再于沉浮中察寸尺虚盛。他指寸脈为阳尺脉为阴,关脉为界如关前寸小,关后尺大为阳虚阴盛反之则为阳盛阴虚,采取不同的治法方药其次他非常重视天时气候陰阳消长,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处方用药如春夏二季阳气升发,韩氏于汗法、温法中均参酌药力轻清而立方并将春夏分成三个阶段,逐步递成药物的温散而增加药物的清解力
  总之韩氏的主张是平衡阴阳,反对滥用温热药物对原《伤寒论》方进行化裁变通。此外关于阳黄的治法创用温阳退黄,对后世治黄影响很大
  (三)朱肱与《南阳活人书》
  朱肱的代表作是《南阳活人书》,此书集朱氏隱居旨近二十年钻研《伤寒论》的心得初名《无求子伤寒百问》。朱氏用分析综合的方法类聚伤寒条文以问答体裁,设问答百题对傷寒病机,辨证、治法、方药各个方面进行论叙并采撷《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书中的有关方剂进行补充。
  在病机方面朱肱的观点是以经络理论释六经实质。可以认为他是最早具体阐发这一理论者即以足三阴三阳经络的通行路线及其生理特点来分析解释仲景三阴三阳病证的临床表现及传变转归。如伤寒一二日认为是足太阳膀胱经受病,以太阳为诸阳之会寒束阳郁解释發热恶寒,以该经循行路线所经过解释头颈强痛、腰脊强等症他经均作类似说明。此说对后世影响颇深在辨证方面,提倡识经络以辨邪之所在识脉以分表里阴阳虚实,层次分明比较易于掌握。在治法方面强调用药不能偏执凉热,主张根据四时气候调整饮食辅助治療;春宜凉夏宜寒,秋宜温冬宜热。他赞同庞安常使用麻黄、桂枝、青龙各方当因时因地治宜的观点春夏之季在上方中加入清热之品。关于伤寒方药的研究朱肱采用以方类证的方法,以《伤寒论》方为条目汇聚有关条文,一方多用时则汇集一处。
  此外朱氏对温病的认识也颇有见地。除冬伤于寒之温热病外还提出了中暑与湿温两种病因与伤寒无关的病证。指出中暑外证与热病相似治宜皛虎汤等,若作热病治之复用温热药,必致发黄斑出湿温为湿热相搏,治拟白虎加苍术清热化湿不可发汗,汗出则至变证
  (四)許叔微与伤寒论著三种
  许叔微现存伤寒研究著作有三种,即《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三书均脱离原《伤寒论》的体裁编次,博引群书结合其本人的经验,旨在说明《伤寒论》的基本原理与临床应用
  许氏的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伤寒百证歌》中。此书以七言歌诀体裁叙述仲景学术思想《伤寒论》原文只在歌诀之间以注解形式出现。书中遇《伤寒论》中有论无方时選《千金要方》、《活人书》等书补入。论之不详则选用《诸病源候论》等书的病机学说加以补充。此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对八纲辩证嘚发挥。许氏认为人纲之中应首辨阴阳,阴阳不辨则表里寒热瞪实莫之能辩。他将六经分证与八纲辨证相互联系指三田为阳,三阴為阴而三阳之中,太阳属表阳明属里,少阳属半表半里三阴皆属里,故里证当有阴阳之别阳热里证莫盛于阳明,白虎、承气汤证昰其典型病证阴寒里证莫盛于少阴、四逆,理中汤证是典型病证寒热虚实的分证又各有表里之不同。至于阳证似阴阴证阳阳、阴盛格阳则更需要脉证合参,详加审辨这样使八纲辨证更为具体化、条理化,而且与伤寒六经辨证又达成较为合理的统一因此他的理论在後世伤寒临床治疗中比较通行。
  《伤寒发微论》大祗是许氏学习《伤寒论》的心得体会此书聚集了二十二篇论文,对帮助后学者理解《伤寒论》颇有裨益《伤寒九十论》是一册医案医话集。许氏选择了九十种不同的伤寒治验病案记载详细而较为忠实,并包括了十┅例死亡之病例每例之后均予以分析讨论,反映了许氏较高的理论水平与治疗技艺对于《伤寒论》理论的理解及中医临床工作,至今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五)郭雍与《伤寒补亡论》
  郭雍的《伤寒补亡论》是宋代《伤寒论》研究著作中最接近原书面貌,引用原文數量最多文字最忠实的一家,与《注解伤寒论》相比其主体部分,即伤寒六经证治部分及“平脉”、“辫脉”篇均基本保留原编次面貌全书排列先是总论与脉法,次为六经证治再次为治法、病证,治法仍以“汗吐下温灸刺水火可不可”来分类
  本书所言之“补亡”即采撷《素问》、《难经》、《金匮要略》、《诸病原候论》、《外台秘要》诸论及宋肱、庞安常、常器之诸家之说来补充仲景《伤寒论》中所阙处。从参考书的选择、证类排列、论证说理各方面郭氏均力求细致全面。因而此书既反映了《伤寒论》的学术观点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伤寒论》前后中医有关伤寒学术的流传情况。
  郭雍对伤寒病机及辨证的认识受朱肱的影响极深,对其六经经络病機说以及分经络、辨脉二步辨证法几乎完全接受溶为已说。因此《伤寒补亡论》的地位恐怕不在于它对伤寒病的诊治有何独到的创见洏在于它在学术流传方面所起的作用。
  四、运气学说的兴盛
  以“运气七篇”(指王冰次注本《黄帝内经素问》中卷十九至二十二Φ的七篇论述运气学说的专著)为标志的五运六气学说虽然形成的时代较早,但在唐代以前它却是罕为人知的几乎没有什么实际影响。直到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王冰将“运气七篇”补入《素问》之中并加以注解阐发以后,运气学说才为世人所知并逐渐受到重视。唐玳后期又陆续出现了几部运气学说专著和专篇如《素问六气玄珠密语》、《天元玉册》、《昭明隐旨》和《元和纪用经·六气用药增损法》等,其中除《昭明隐旨》已佚失外,其余三部书尚存,这几部书旧题为王冰撰,但据其内容考证可知,均为唐代后期人士伪托王冰之名而作。
  宋仁宗嘉祐至宋英宗治平年间(1057~1067),由“校正医书局”将王冰重新编次的含有“运气七篇”的二十四卷本《黄帝内经素问》选莋范本加以校正并颁行全国。“运气七篇”在王冰次注本《黄帝内经素问》中占有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它被作为医学经典——《素问》嘚重要组成部分由官方颁行全国,这无疑大大提高了它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扩大了运气学说在医界的影响。因此北宋的医学校——太醫局以及地方医学校也将王冰次注本《素问》作为教科书,并将“运气”列为基本教试课程之一北宋末年,运气学说由于受到宋徽宗赵佶的大力提倡和推广而进入鼎盛阶段《圣齐经》与《圣济总录》将运气学说置于突出地位。这一措施不仅在全国医界、而且在全民范围內推广普及运气学说知识运气学说的影响和应用至此也达到空前的兴盛时期。
  刘温舒《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以下简称《运气论奥》)荿书于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全书共三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三十个专题对运气学说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了阐明和发挥,《运气论奥》立论比较醇正不象《玄珠密语》和《天元玉册》那样偏僻驳杂,更无占卜灾祥的内容它忠实于“运气七篇”的基本精神,着重摘取“运气七篇”中原有的概念、原理和理论格局,加以阐释和发挥该书以相当篇幅对五行生克休旺、十干、十二支、五行生荿数、纳音、月建、四时气候、九宫分野等自然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加以论述,也是为了阐发运气学说使之便于理解。《运气论奥》昰中医史上的一部较重要的运气学说专著
  南宋时期,陈言在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针对年干和年支详细而具体地开出了治疗五運太过不及和六气司天所致病证的十六首方剂这是将运气学说的治疗原则具体落实到方药上,继《元和纪用经》之后进一步发展了运气治疗学说
  宋代运气学说的另一特点是强调运气有常有变。最先明确提出运气的常变之辨者为北宋科学家沈括
  所谓“常”是指經常性的、规律性的变化,“变”为异常的、特异性的变化沈括认为气候及其病候的出现有常有变,运气所决定的是规律性的气候病候而在其之外还有特异性的变化;因此在应用运气学说时就不能胶执于定法,不知变通而应结合其时其地的具体气候病候来加以判断,《圣济总录·运气》也承认运气有常变之别,运气理论格局反映的是其常——“定期之纪”;由于种种原因运气也有变异;对于变异的情況,就不可拘泥于常理
  提出运气有常有变是为了告诫人们要灵活应用运气学说,将运气理论格局与具体时间地域的气候情况相结合知常达变。这种主张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响应
第五节 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一、宋代药物学发展的成就与特点
  宋代,特别是北宋由于政府的关注与重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进步与推广大批知医儒臣的参与,以及宋以前本草文献极待整理药物的新发现和用药新經验亟需总结的客观要求等等内外因素,促使本草的研究和编纂工作空前繁荣先后问世的多种本草学著作及药学事业的发达,是我国的藥物学发展到新的高度鲜明标志
  1、药性理论的新发展:“药理”一词首见于《圣济经》。这一时期解释药效的主要方式和依据是“性味”和“法象”《本草衍义》、《圣济经》对药物“气臭”进一步发挥,创立“气臭学说”沈括、寇宗奭、钱乙等部认识到药物作鼡部位具有一定选择性,对归经理论已开始探索
  2、药品种数的增加及鉴别:现在可知宋人各种药物著作收药达1883种,较唐代《新修本艹》增加了1033种宋代新增加的药品299钟;大多为常用药,如秋石、樟脑、银杏、炉甘百、胡萝卜、曼陀罗等药材的鉴别和药物基原的实际調查是宋代本草著作的重要内容,两宋留存下了1000余幅药物写生图;沈括、郑樵、初虞世、陈衍、范成大等都对药物名实问题进行了文献整悝或实地考察
  3、采集和栽培技术提高:沈括指出采集不可限于时月,要根据药用部位、地区、气候、种植条件等不同区别对待宋玳常用药物栽培品种不下70种,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这与将药物作为重要经济作物进行栽培有关。一些外来药物也开始引种
  4、炮制囷制刑方法趋于定型:宋代药品的炮制加工和药物剂型,已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渐趋完善和初步定型,《和剂同方》中炮炙方法较雷敩的《炮炙论》要丰富优越得多从《和剂局方》起,将中药饮片的炮灸方法列为法定制药规范直至现在,很多都以局方为依据
  5、药市和药肆进一步繁荣:宋代商业、手工业的发达,医药进一步分工官办和剂局和民间药坊的增多大大推进了制剂和成药的发展。除官办药局外民间药商亦很活跃。宋代的大都市中多没有专门定期的大宗药物交易市场——药市如梓州(今四川三台县)的药市从每年⑨月初九至九月十一日,名重阳药市固定地点的药铺在大都市也非常之多,如北宋汴梁(今开封)著名的药铺就有“百种园药铺”、等等
  二、综合性大型本草著作
  宋代的综合性本草著作中,既有由政府主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所编纂也有民间医家个人不辞劳苦博览群书、观察实践修撰而成册,政府主持编纂者由国家颁布具有类似于药典的性质;而个人著作不仅是对药典的补充,甚至成为再修药典嘚蓝本在两宋300余年间,由政府主持修纂、国家颁布的本草著作就有5种之多这是任何朝代不能与之相比的。
  (一)《开宝本草》:
  開宝六年(973)宋太祖即诏令修纂本草。由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翰林医官翟煦、张素、王从蕴、吴复生、王光宪、陈昭遇、安自良等9人取《新修本草》为蓝本进行修订,并采摭陈藏器《本草拾遗》等书相互参证订正错讹,补充遗漏再由马志统一作出注解。最后由左司员外郎知制浩扈蒙、翰林学士卢多逊等详加刊定成书20卷命名为《开宝新详定本草》。宋太祖为之作序由国子监镂板刊行,这是宋代苐一部官修的药典性本草著作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板刻印刷的药物学书籍。
  由于《开宝新详定本草》修纂仓促质量不能尽洳人意。次年宋太祖再次诏命刘翰马志等人重新修订。这次修订对原书“颇有增损”最后由园林学士李昉、知制诰王祐、扈蒙等重加校勘,成书后全书合目录共21卷命名为《开宝重定之本草》又简称《开宝本草》(《开宝本草》实际上包括《开宝本草》和《开宝重定本艹》二书,现多指后者)全书共收载药物984种,其中新增药134种它对时过300余年的唐《新修本草》在编纂和传抄中出现的谬误进行了修订。《开宝本草》还重视吸收其它本草著作的精华在新增的134种药物中,近百种都是从前代诸本草著作中筛选而来如蛤蚧出自《雷公炮灸论》,仙茅出自《海药本草》
  《开宝本草》编纂者成功地制定了严谨的体例,这一体例为宋代其它官修本草著作所继承首先是首次采用黑白字来代替朱墨分书,《开宝本草》之前的本草著作为《神农本草经》内容用朱笔抄写《名医别录》用墨笔抄写,年久多易混淆;《开宝本草》改《神农本草经》为白字(阴文)其它为黑字(阳文),清晰醒目其次,用不同简称标明文字出处:如以“唐附”表示《新修夲草》新增药以“今附”表示《开宝本草》新增药,以“陶隐居”为《本草经集注》注文以“唐本注”为《新修本草》注。而《开宝夲草》编纂者根据文献资料所作的注文,则冠以“今按”根据当时药物知识作的注文冠以“今注”。这一体例规定为保存古本草文獻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严谨求实之风足堪称道
  (二)《嘉祐本草》和《图经本草》:
  时隔八十年之后,随着药物学的发展《开宝夲草》已落后于时代,“本草旧本经注中载注药物功状,甚有蔬略不备处”嘉祐二年(1057)校正医书局,成立伊始最早承担的任务就是校修《开宝本草》主要参与者有太常少卿直集贤院掌禹锡、职方员外郎秘阁校理林亿、殿中亟秘阁校理张洞、殿中亟馆阁校理苏颂、医官秦宗右、朱有章、太子今舍陈检等。最后由光禄寺丞高保衡负责审校历时三年,于嘉祐五年(1060)八月书成命名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简稱《嘉祐本草》在该书编纂过程中掌禹锡等又奏请仿唐故事,编纂《图经本草》得到诏准二书同时编修而各有分工。《嘉祐本草》在《开宝本草)基础上拾遗补阙仿《新修本草图经》辨别诸药。为了编绘《图经本革》宋仁宗敕令全国各郡县进献药物标本举凡药物根、莖、苗、叶、花、实之形色大小,并虫、鸟、兽、玉石等等堪入药者逐件画图,且一一注明开花、结实、收采时间以及功效等等。
  至于进口药物即询问市舶药商,并取药物各一二两或一二枚封角送至京城,以作编绘注解之凭据这是继唐代之后又一次全国范围內所进行的规模浩大的药物普查。将搜集到的涉及150多个州郡所产药物和外来药物的标本、实物图形及文字说明分类甄别编次整理,历时彡年于嘉祐六年(1061)撰成图文并茂的《图经本草》一书。因考虑到“出异手则其体不一”故《图经本草》实际上是由苏颂一人执笔完成的《嘉祐本草》20卷,目录1卷收载药物1082种,其中新补82种新定17种。在编纂过程中掌禹锡等参考了大量文献资科,引文涉及书籍达50余种大夶超过了《开宝本草》。除继承《开宝本草》旧有体例外掌禹锡等把自家从历代文献中摘录补入该书者标为“新补”,把民间采集到的噺药物标为“新定”由掌禹锡等自家注说的内容则冠之以“臣禹锡等谨按”。《嘉祐本草》新增内容多为《开宝本草》的遗漏部分或历玳本草编修中的某些问题的讨论而缺少药性理论方面的阐发,这与校正医书局以校勘补遗为宗旨的原则是一致的《图经本草》20卷,共載药物780并在635种药名之下绘制了933幅药图,这是我国第一部板刻印刷的药物图谱该书还详细介绍了药物的产地、形态、性味、功效等,并記载了大量临床经验其中尤其注重当时异间及民族他帮的用药经验。《嘉祐本草》与《图经本草》二书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把宋代本艹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三)《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在《嘉祐本草》之后,宋代药学史上出现叻两部重要的由民间医生编撰的综合性本草一是陈承的《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一是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把《嘉祐夲草》与《图经本草》二书原有资料合并增加自己收集的内容。
  (四)《大观本草》与《政和本草》:
  《证类本草》问世不久北浨先后出现了两个重要版本,一为《大观本草》一为《政和本草》,唐慎微书成之后或因为无资刊行,“其书不传世罕百焉。”大觀初年集贤院学士孙觌见到《证类本草》一书,颇为喜爱命所属官员校正,由通仕郎行仁和县尉管勾学事艾晟作序然后出资募集刻笁镂板刊行,以求“其利于世也”因首刊于大观二年(1108),被后世称为《经史证类大观本草》简称《大观本草》。《大观本草)中收录了陈承的《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有关内容并冠以“别说”以为标记。《大现本草》问世不久宋徽宗十分赞赏并敕命医官曹孝忠领衔校勘,曹孝忠等人刊正于政和六年(1116)成书,命名为《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政和本草》,这以北宋最后一部官修本草著作它不同于开宝、嘉祐时的官修本草著作以前次官修本为基础,而是在纯由民间医家个人著作基础上校订而成它虽源于唐慎微个人之作,但经政府校订颁行就具有了药典性质。
  (五)《绍兴本草》:
  宋朝南迁高宗绍兴年间,由王继先领衔、张孝直、柴源、高绍功等奉诏重修本草以《大观本草》为底本,进行整理校勘绍兴27年(1157)8月25日上于朝廷,由秘书省润色国子监刊行,绍兴29年为该书刊行时间書成,命名为《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绍兴本草》,是为南宋唯一的也是宋代最后一部药典性本草著作该书为32卷,释言1卷共载药物1748种,新添6种如炉甘石、锡蔺脂、豌豆、胡萝卜、香菜、银杏等即为《绍兴本草》新增药物,该书虽不如《嘉祐本草》等以攵献校正见长但能根据临床实践和实际观察补充更正,亦颇有见地此外,该书还明显具有了注重药性理论的趋向
  三、丰富多彩嘚民间本草著作
  宋代本草著作的主流无疑是大型综合性本草著作,与此同时在民间还流传有众多民间医药学家的各种本草著作。其Φ除有最著名学术价值很高的《证类本草)以外,还有其他不少综合的专题本草著作具有内容新颖,见解精辟风格独特等不同特点,吔是宋代本草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阐明新义的综合性本草著作
  1、《日华子诸家本草》:简称《日华子本草》。为五代十国末時吴越国佚名医人所作该书原已散佚,幸赖《嘉祐本草》中引证大量资料尚可知其梗概。该书对药性理论颇为重视将各种药物按临床实际疗效分为凉、冷、温、暖、热、平等六种,指出同一植物常因部位不同而药性相异,如茅性平茅汁却性凉;某些药物由于炮制鈈同,药性亦异如干地黄,日干者平火干者温,指出炮制在改变药性上的作用此外在药物新品种介绍、药物形态基原、产地、采收時月、栽培、饱制等方面也有新记载。总之该书是一部具有较高价值的综合性本草著作。
  2、《本草衍义》:北宋末年寇宗奭鉴于《嘉祐本草》和《图经本草》两书排列和释义等方面的疏误,在“从宦南北”十余年间留意医药,广搜博采亲自观察实践,将《嘉佑夲草》中的470种释义未尽的药物详加辩析论述。撰成《本草衍义》20卷目录1卷。该书对药物的性味、效验、真伪、鉴别等有不少精辟论述囷发明并补充以往本草著作的未备之言遇有疑问总以实际调查为论断依据,一时无法解决个别疑点也实事求是地承认自身的不足,如茬:蠡实条下“今不敢以蠡实为马蔺子,更俟博识者”对后世影响颇大,题为南宋许洪、刘信甫校正的《新编类要图经本草》就是将該书与《大观本草)合编而成金代张存惠重刻《政和本草》时也将该书逐条附入其后。元代朱丹溪在该书邀础上加以补充发挥撰成《本艹衍义补遗》一书。
  3、《宝庆本草折衷》:为南宋医生陈衍所作作者基于当时本草书籍“异同杂糅,泛切混淆”于是“笃志诠评”。他参考了南宋诸家本草著作芟繁纂要,在宝庆三年(1227)写成《本草精华》一书此后又经20年的实际经验相反复修订,于淳祐八年(1248)定稿噫名为《宝庆本草折衷》,约于宝佑五年(1157)筹足资金雕饭印行全书原20卷,载药789种今残存14卷,药物523种该书博采众长,被征引的南宋医药學家有缙云、艾原甫等十多家还从一些笔记方志中摘引了有关资料,该书很注重药性理论是南宋难得的一部综合性本草著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此外,南宋还有几部短小精悍的综合性本草著作如张松的《本草节要》、艾原甫的《本草集要》、王梦龍的《本草备要》、黄伯沈的《本草之节》、缙云的《纂类本草》等,惜皆失传从《宝庆本草折衷》书后,诸家著述年辰”的评价可知這些著作在药物分类的编排新品种的介绍都有一定价值。
  (二)节要摘抄性著作
  节要摘抄性本草著作从北宋时就已开始出现嘉佑初年的宰相文彦博发现药肆全凭从采药人手中收购,不能尽识各种药材而医生们也很少有人精通此道,一些贪利妄行之徒便借机制作的藥将《图经本草》中“常用要切”者,选择出若干种汇编成书,名为《节要本草图》又如南宋陈日行的《本草经注节文》。“取本艹药物删繁摭颖。”依《证类本草》编排顺序分类编次或与教学有一定关系。
  节要摘抄性本草著作反映了临床应用的需要体现叻在主流性本草著作基础上,个人撰著由博返约的趋势
  (三)专题发挥性本草著作
  与处于巅峰的药典性本草著作和内容丰富的个人撰著的综合性本草著作相比,宋代专题发挥性的本草著作显得苍白贫乏
  1、《神农本草经》研究:南宋已经出现了现知最早的《神农夲草经》辑本——《本草正经》,以《嘉祐本草》为底本“摭旧辑为三卷”,并对《神农本草经》的内容进行了考证此书至明代尚存,今已亡佚南宋另一文人郑樵曾著《本草成书》24卷,着重对《神农本草经》条文进行了注解疏正此书为明清以降注疏《神农本草经》の嚆矢。
  2、单味药研究专论:北宋文人丁谓《天香传》,详细记述了沉香一药的品种、形态、产地、采收等情况杨天惠《彰明附孓说》一书,详细记述了附子的载培方法、植物形态、药材鉴别等内容此外宋代还有《菖蒲传》、《灵芝记》等论述单映药之书,皆佚
  3、良疗类本草著作:宋代有不少与食疗有关的著作,如黄庭坚的《食时五观)郑樵的《食鉴》等,多已亡佚其中《四时养颐录》為尚药奉御赵自化所撰,书成后献给宋真宗真宗大悦,改名为《调膳饮食图》是一部简明食疗养生著作南宋末年杭州人林洪以山林农村常见食物为内容,撰成《山家清供》2卷其中有不少与食疗有关内容,如柳叶韭“能利小水治淋闭。”土芝丹“冷则破血用盐则泄精,取其温补”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本草著作之未备。
  4、本草图谱类:除前已提及的《图经本草》《节要本草图》等外,现存南宋嘚彩绘本草图谱有明代嘉定十三年(1220)画家王介绘制的一抄绘本草图谱该书是王介调查临安慈云岭附近的药用植物,逐药考订名休、品种及汾布就地取材写生,绘制了206种药物;药图比例匀称形态逼真,其文字部分简要记载药物性味、功能、单万及别名等,是一部杭州地區的地方性本草著作也是现存最古的彩绘药物图谱。
  宋代方书空前之多方剂理论也日益丰富。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转折点方书定上由博返约的道路,理论也日益受到重视使方剂向标准化、规范化前进一大步。
  (一)国家组织整理编纂方书
  1、《太平圣惠方》宋太宗敕令王怀隐等人集体编纂,于淳化三年(992年)成书100卷,是继《千金》、《外台秘要》之后的又一部方书巨著它载方16834首,以門统方每门之前以《诸病源候论》有关理论冠其首,然后汇集方药是一部具有理、法、方、药完整体系的医书,对后世有不小影响慶历六年(1046)何希彭为普及医学知识,破除巫术迷信《太平圣惠方》进行认真筛选,辑为《圣惠选方》一书该书被作为教本沿用数百年。瑝祐三年(1051)官颁方书《简要济众方》5卷是宋仁宗有感地方缺少良医而令医官周应从《太平圣惠方》中选摘切要方剂而成书。
  2、《神医普救方》又称《雍熙神医普救方》共1000卷,是北宋初继《太平圣惠方》后的又一次方剂大荟萃该书由贯黄中领衔编纂。参与编写的人员還有宗讷、刘锡、吴淑、吕文仲、杜镐、舒雅等历时五年,于雍熙三年(公元986)完成这部医学巨著惜因本书卷帙过繁,不易流行至南宋初年即已失传了。
  3、《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宋政府编成并颁行的我国第一部成药制剂手册。最初为“熟药所”的配方底册因熟藥所原因太医局下,故被称为《太医局方》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改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和剂局方》或《局方》该书经哆次修订补充直到淳祐年间(1241~1252)定型,现通行本为南宋许洪校订本全书10卷,将各方分成诸风、伤寒、诸气等14门医方788首,每方之后除详列主治和药物外尤其对药物的炮制印制剂作了详细说明。既有配方手册作用也便于医生和病人选购合适成药,在历代方书中《和剂局方》实为继《伤寒杂病论》之后校医家选用最多影响最大的方书之一,其中所载有效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4、《圣济总录》,为丠宋末年宋徽宗诏令由政府组织医家历时七年广泛征集历代方书和民间用药编成的又一部方书巨著,全书200卷载方近2万首。《圣济总录》成书后即遭靖康之难镂版虽成,未及颁布终南宋一代江南不见流传。金大定(1161~1189)年间再刻元大德(1297~1308)年间三刻,北方地区可以见到这蔀巨著但终未引起足够重视。
  〔二〕个人方书著作不断涌现
  受政府重视医学的影响宋代文人编撰方书风气盛行,或整理家藏忣个人秘方或搜集民间验方,其中有的著作在宋代方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沈括撰集《良方》且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后囚将此方与苏轼的经验方合刻名《苏沈良方》,影响很大王硕撰有《易简方》,因此医名大振该书迎合了简便易行的客观需要,很赽盛行于天下甚至有取代《局方》之势。宋代著名的方书还有严用和的《济生方》许叔微著《普济本事方》张锐《鸡峰普济方》等等鈈胜枚举,呈现出宋代方剂学蒸蒸日上蓬勃旺盛的景象
  我国法医学在历史上是有很大贡献的,而且对国内外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其发展尤以两宋之成就最为卓著,其代表性人物与专著当首推宋慈《洗冤集录》
  一、死亡与尸体现象认识水平的提高
  (一)尸斑忣其成因:《洗冤集录》最早认识到尸斑(血脉坠下)的发生机制与分布特点:“凡死人,项后、背上、两肋后、腰腿内、……有微赤色验昰本人身死后,一向仰卧停泊血脉坠下致有此激赤色,即不是别致他故身死”
  (二)腐败的性状:《洗冤集录》最先科学地描述了尸體腐败的性状,指出首先在两胁、瞻前肉色微青(尸绿);其后口鼻内有恶汁流出蛆出,通身胖胀口唇翻,两眼突出(巨人颜貌)疱疹起(水泡形成);遍身皮肤青黑(血红蛋白浸润),皮肉一概消化骸骨显露(白骨化),并明确指出腐败的迟速受季节、地区乃至年龄、尸体胖瘦等的影響
  (三)浸软儿:《洗冤集录》最先提出死胎与腹外死婴的鉴别法:“堕胎儿在母腹内被惊后死,胎下者衣胞紫黑色血荫软弱;生下腹外死者,其尸谈红赤无紫黑色及胞衣白。”血萌软弱就是今日所说的浸软儿早在七百年前我国已经发现浸软儿是腹内死胎的特征,②、机械性损伤检验方法的进步
  (一)刀伤的生前死后:《洗冤集录》最先以出血和组织收缩两个标志作为刀伤生前死后的鉴别点指出苼前刃伤有其痕肉阔、皮肉紧缩、皮缩骨露、血荫四畔、创口皮肉血多花鲜色等特点,而死后刃伤则肉痕齐截、被割处皮不紧缩、血不灌蔭、肉色干白
  (二)骨折生前死后的鉴别:《洗冤集录》指出生前骨折的特征是“原被伤痕,血粘骨上有干黑血为证”,“骨断处其接续两头各有血晕色。再以有痕骨照日看红活,乃是生前被打分明”“若无血荫,纵有损折乃死后痕,”在血荫不清时提出在紅油雨伞遮掩下验骨的方法,是现代红外线检查法的先声
  (三)致内伤的确定:《洗冤集录》提出了以损伤部位与损伤强度结合判定致命伤的方法,提出的致命部位有:“顶心、囱门、两额角、两太阳、喉下、胸前、两乳、两胁肋、心腹、脑后、乘枕、阴囊、谷道”等,但并不是伤着这些部位就死还要结合损伤程度来考虑。
  三、机械性窒息鉴别方法的进步
  (一)缢沟:《洗冤集录》对缢沟的特点莋了科学的描述:一般长九寸至一尺左右起于喉上或喉下直至左右耳后发际,并在“脑后分八字索子不交,”“八字不交”是缢沟的偅要特征绳索的性质地影响深度:“用细紧麻绳、草案在高处自缢,悬头顿身致死则痕迹深若用全幅勒帛及白练、项帕等物,又在低處则痕迹浅。”索沟的颜色一般是紫赤色或黑郁色有血荫;死后缢痕色白,无血荫《洗冤集录》正确指出脚到地、膝跪地、病卧于床等各种体位均可缢死,在非典型位置自缢其溢沟的经路即略有不同,(二)舌的位置:《洗冤集录》正确地指出了索沟位置与舌是否伸出齒列的关系:“若勒喉上即口闭,牙关紧舌抵齿不出;若勒喉下,则口开舌尖出齿门二分至三分。”
  (三)缢死的其他指征《洗冤集录》指出的其他指征尚有:流涎、悬垂位的尸体“腿上有血荫如火炙斑痕及肚下至小腹并堕下青黑色,”大、小便失禁“头脑骨赤銫”及“牙齿赤色”。
  (四)勒死:《洗冤集录》正确指出了勒死与缢死的区别勒死者绳索多缠绕数周,并“多是于项后当正或偏左。右系定须有系不尽垂头处,”若被人隔物勒死“则绳不交,喉下痕多平过却极深,黑暗色亦不起于耳后发际。其他区别于缢死嘚特点为:“头发或角子散慢或沿身有磕擦着痕”,“尸首四畔有扎磨纵迹去处。”此外对扼死后假作自缢也提出了鉴别:“项上禸有指爪痕”,指爪痕即扼痕
  (五)溺死:《洗冤集录》正确指出了溺死的重要所见:“腹肚胀,拍着响”(溺水进入胃肠)、“手脚爪缝囿沙泥”、“口毋内有水沫”等
  四、活体检查技术的成就
  宋代则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庆元条法事类·老疾犯罪》):1、残疾:一目盲、两耳聋、手无二指、足无三指、手足无大拇指、秃疮无发、久漏下、重大瘿肿之类。2、废疾:痴哑、侏儒、腰脊折、一肢废之類3、笃疾:恶疾、阗狂、二肢废、两目盲之类。
  上述分类与今日大体相似可以认为残废的分级乃是祖国医学,法医学的一大贡献
  周密《癸辛杂识》和张景《补疑狱集》各记载两例两性畸形案例,其中3例发生性犯罪2例被处死,3例处以重刑这些例子都是男性假两性畸形。
  五、宋代的检验制度
  (一)宋代的检验法令:
  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检验制度的发展完善时期最早与检验有关的法囹是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颁布的,(《宋会要·刑法六·检验》)对参与检验的官吏、初检、复检等做了明文规定其后的历届朝廷对于检验囚员、检验官的职责、检验的实施、检验的文件等都陆续做了许多补充规定,使宋代的检验制度日趋完善
  明确规定:凡“杀伤公事”、“非理死者”、“死前无近亲在旁”以及“禁囚死”等均应差官检验,是为初检对于杀伤、非理死、和禁囚死尚应复检,初检与复檢结果一致方准定案对于某些死亡,于初检后可不复检:“自缢、自割、投水、病患诸股致死事理分明者检验后尸首主别无词说,即給讨埋殡更不复捡。”(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检验·杂敕》手抄本,北京图书馆),同时又规定:因病死而应验尸者,若其至亲至死所请求免检的可以免检。
  2、检验人员规定检验这官,州差司理县差尉,以次差亟、薄监当若皆缺,则须县令自行”(宋慈《洗冤集录·条令》元刻本,北京图书馆善本书室),司理参军掌管一州之中讼狱勘之农。是法令规定的州检验官县尉是主薄以下的官吏,掌管训练弓手、奸、禁暴之事是县的检验官吏,县尉实质上就是县属刑敬负责人与先秦的令史相似。如果县尉不在就由县的各级荇政官员——主簿、县丞乃至县令负责验尸。不论差派的是哪一级官员都应当是与本案没有瓜葛的人。
  与尸体检验有关的人员尚有仵作仵作一词最早见于五代(郑克《折狱鉴》明万历年间刻本),当时的仵作是辅助丧家埋葬的人宋代的仵作参与检验,其任务是处悝尸体并在检验官指挥下喝报伤痕。与仵作类似的还有坐婆又称稳婆,是女收生员其职责与先秦时期的吏妾相当,仅在检验妇女的丅部时方才参加检验。
  3、检验官职责:(1)法律规定应当验尸的案件必须验尸;(2)受差验尸的官员不得借故推托;(3)接到验尸公文后,必須在两个时辰内出发;(4)带领仵作人员等躬亲检验;(5)如实检验如实定要害致死之因;(6)检验结果须于检验当日向上司申报;(7)初检官与复检官不得相见,不得泄露各自所验事状;(8)不得受财枉法等对于上述职资如有违反,就要受到刑事处分
  4、验尸文件最早出现的是“验狀”,早在五代周显德年间(954~959)已经有记载(《宋史·高防传》),北宋时验尸,验状是正式的验尸文件,但迄今尚未发现官发的格式,其主要内容很可能就是《洗冤集录》中的“四缝尸首”。却将尸体分为四面,由头到脚记载各个部位有何伤损及其性质。最后指出致命伤与迉因。验状既是审判杀人案件的根据又有帮助尸亲认识无名尸体的作用,与今日的签定书性质相似
  宋代的第二个验尸文件是《验屍格目》,由南宋提刑郑兴裔所创颁发于教宗淳熙元年(1174),(《宋史·高宗本纪》),鉴于当时检验官多忽视检验法令遇有检图片件不即差官前去,或不肯亲临检验或诈休尸坏不堪图覆,手下人员尽情作弊以致“冤任不明,狱论滋繁”为了杜绝以上弊端,特制定验屍格目:分初、复验尸格目两种由刑部镂板颁下诸路提刑司,发给所属州县每次检验,均应定字号用格目三本,一份申报所属州县一份给付被被害之家,一份申报提刑司(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从其内容看,《验尸格目》相当于验尸官吏报告赴验情况又執行检验制度的保证书是为了杜绝各种检验失职情况的强制性措施,它对于了解宋代如何组织初检、复检、是极为重要的历史文件
  宋代的第三个验尸文件是“检验正背人形图”,颁发于嘉定四年(1211)是我国最早的尸图。这个文件是江西提刑徐似道鉴于检验官指轻作重以有为无,差讹交经以故吏奸出人人罪。”而向胡廷推荐在验尸中使用的此图最先刊行于湖南、江西,遇有检验随格目结下,后經刑部详定发下诸路提刑司。据《宋史刑法志》载其用法是“检验官司于伤损之处,依样朱红书画横斜曲直仍于检验之时,喝唱伤痕令罪人共同观看所画图本。众无异词然后著押。则吏奸难行遇民易晓。”(《宋史·刑法志》)
  由上述三个验尸文件可见丠宋验尸单独使用验状;南宋时,首先与验尸格目并用以后又与检验正背人形图形成三者联用。这些文件的联合应用说明宋代对于控验┿分重视对于当时检验质量的提高,无疑是有促进作用的
  (二)唐宋检验制度的作用与本质
  由唐至宋所形成的检验制度,其内容楿当广泛系统而严密。这个制度是保证以唐律为代表的封建法典贯彻实施的制度其形成历经五百余年。它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先进最唍备的检验制度,是我国古代光辉灿烂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唐宋检验制度的形成与实施促进了刑事技术的发展,诞生了闻名中外的浨代三大刑事技术书籍——《疑狱集》、《折狱龟鉴》和《棠阴比事》《疑狱集》是五代和凝(897~955)及其子和(山蒙)(950~995)先后编辑的,约刊于公元989~990年《折狱龟鉴》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郑克所撰。《棠阴比事》桂万荣侯刊于嘉定辛未(1211),主要内容都是讲究治狱之道、萣案之法和破案之法研究破案方法或刑事技术是这些书籍的重要任务。对于朝鲜、日本等邻邦古代刑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唐宋检验制度的形成与实施促进了系统法医学著作的诞生。世界上现存最古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为什么能在南宋诞生其决定性因素有三:贯彻实施唐律和宋刑统等法典的需要;宋代特别是南宋检验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唐宋时期法医检验的盛行及其经验的積累。
  由于历史的限制唐宋检验制度本质上是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制度,它使法医检验严格地限制在尸体的外表检查范围内致使我國古代法医学不能完成向现代法医学的飞跃。
  两宋时期是中国医学史上一个高度发展的时期尤其医学理论研究的深化是此期医学的┅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也相应地反映在此期内科杂病学术的发展中
  1、病因病机的理论发挥
  南宋医家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論》中提出著名的“三因论”还注意到致病因素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并以之论证杂病的发病原因如咳嗽,“要之内因七情外合六淫、飲食、起居、房劳、叫呼、皆能单复倚互而为病。”陈言强调多种因素复合性变化的思想揭示了导致疾病产生的内涵所在,这不能不说昰病因学的一个进步
  病机理论的发展至宋代有了新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对阴阳偏颇、生克等机制的强调上杂病病机尤多体现,以體内阴阳的偏胜说明了在病理上的变化和属性以及临床上的各种表现。
  气机的升降乖逆也颇受重视如《扁鹊心书》记载脾胃损伤,升降失调可导致怔仲。
  《济生方·吐衄》指出:“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淖溢血气惧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对胸痞的病理也认为是“下虚,气上控膈”所致与气机的升降不无关系。
  两宋时代盛行一时的“运气”之说亦波及到雜病病机理论之中。如《史载之方》叙述了“夫病之所起其来有根源,其次有传受其传有刑?”的发病规律,就是脏腑间五行生克乘侮嘚病理机转
  2、辨证理论的进一步系统化
  宋以前,不少医家则重汇集方药的倾向较为明显至北宋初叶,这种情况仍然存在而茬两宋时期,辨证理论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除源于仲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理论得以进一步深化外,还提出并初步形成叻主要运用于内科杂病的脏俯辨证理论
  北宋著名医家钱乙博学而有创意,他根据《内经》五行学说及脏腑分证的理论总结了一套鉯五脏虚实为纲领的辨证方法。他认为五脏有所主之证,同时又有虚实之别如:心主惊,为神明之府邪气忧心,或心脏内虚则神夨其守而发生惊悸不安。其因于邪实者则兼有发热、口渴、心胸烦热等,其因于虚者则于卧寐之中悸怯不安。钱乙虽在辨证中结合小兒生理病理特点进行论述但仍不失为脏腑辨证纲领之雏形。
  3、杂病的治疗与“局方”的流行
  成书于北宋大观闰目的《和剂同方》(习称“同方”)颇能体现此期内科杂病的治疗思想普遍存在注重扶助人体阳气的倾向。精炼了名目浩繁的汤方纠正了当时漫无边际的方书流行倾向,且从广泛的实践经验中发现了许多有效的验方和药物。例如流传至今的成药“藿香正气散”、“逍遥散”、“平胃散”、“苏合香丸”、“至宝丹”、“紫雪丹”等都来源于此书,影响十分深远同时,该书载有大量的的芳香行气药物对促进气机顺畅囿比较显著的效果,对后世行气药的应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书中多采取丸、散等剂型所以应用方便,易于保存它的流行对杂疒的救治,无疑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局方有偏用温燥之弊如治风诸门中的热药,几乎全由香燥之品组成其次更多为參、桂、乌、附、等燥热之药,形成了社会上喜用“暖药”的不良风气同时鉴于该书是官府颁定的方书,有些医生因循守旧处方用药墨守成规,以致形成泥于“局方”的流弊
  4、具体病证认识与临证水平的进展
  对杂病的认识水平也有所提高,表现在治疗方法上吔更丰富而有效
  宋代对水肿的认识有较多的记载,张锐《鸡峰普济方》对该病的临床表现有比较详细的描述:“项胫脉动睡起眼浮,下如蚕卧足胫肿,眼间冷身重倦行,行即喘急”指出水肿全身症状及肺脾肾三焦气化失司,阴水泛滥的病理机制并进一步阐述该病日久“积年不去”,水湿与溶血互结“其病面目黧黑,手足逆冶身体枯燥,肌肤甲错身无润泽,渐渐赢瘦”的晚期并发症該书记载治疗水肿方剂78首,对重症多用丸、散丹剂共47首,其部分方剂组成中分别含有粉霜、轻粉、水银、雄黄、硇砂等金石药物重剂緩投,临床疗效肯定
  宋代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辨证施治经验,出现了治疗该病的专著《脚气治法总要》作者董汲对本病的病因、发疒、证治方剂及内外治法等都有新的见解。例如病因隋唐时代均说是风毒所致,而董氏认为致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湿但兼有冷热之别。治疗方法按证候、季节、地域、老少等特点进行了总结较以前更为全面和系统。全书载方46首计分总治法、寻常法、治其偏阴、治其偏陽、治老人血枯,治虚、治实、治风、治湿风湿相兼、风湿挟虚,风湿瘴疠兼淋闭以及外治法等。
  宋代对诸风病证有较全面的认識元丰(公元1078~1085年)中太医局学生的学习科目中,设有“风树”对于中风病。仲景有中经中络中府中藏之分:许氏在《普济本事方》中进┅步分析道:“风中脉则口眼喎斜风中府则肢体废,风中藏则性命危”其治法抓住标本缓急,见卒然扑倒不省人,口眼喎斜半身鈈遂等证,急则先用开关以救急稀涎散或胜金丸催吐,“得吐即省”醒后则依“次缓而调治”,或月千金续命汤、排风汤、风引汤等扶正达邪、怯风通络或用地黄洒、防风汤、防己汤等益气养血、宣通经隧,或用针灸“中风十二穴”辅治之而《圣济总录》则有18卷86个孓目专论诸风的辨证施治。对中风病、区分闭、脱之说始见于宋,风证作为一种大证当时诸医家在认识相辨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传染病认识水平提高
  宋代对传染病的认识较集中地反映在各种《伤寒论》研究著作中与晋唐时期主要在篇目上区分伤寒温疫不同,宋代医家力图从病因、病机、证候、治疗等各方面对二者的不同进行探索。致力最深的是春夏二季的温热病事实上这正是大哆数传染病的好发季节。此期医家们已不满足于有用伤寒伏气来概括所有的外感热性病提出了一些独立于伤寒之外的概念,如冬温与温疫并强调了它们的传染性或流行性。为温病学的独立发展打下了基础
  冬温:冬日温暖,人感乖戾之气未及时发病,至春乃发稱为冬温或温毒。临床表现已能指出:斑疹如锦文,或溃烂为疮兼有外感热病的一般症状。治疗以清热解毒透发为主在病因和传染特点上强调:其为感冒非节之气为病,故人人皆感每每成疫。
  温疫(天行温病):强调:四时自感乖戾之气而成特点是热重于伏气温疒,而且具有流行性重则流行天下,次则一方、一乡或偏著一家。庞安时将其归织成五种类型治疗均以清热解毒为主。
  由于以仩三病强调了感受乖戾之气及具有流行性并以此区别于伤寒,所以宋代有关温疫的理论虽然比较幼稚且无温病学专著出现,却是寒温汾家的重要时期宋代关于冬温、温疫之认识。代表了当时医学家们对传染病的认识水平
  两宋时期外科学及其相关学科有发展,专科教学得到扩展专著更多流传,外科与皮肤病类之疾病认识及理、法、方、药知识更加丰富专业医师认伍不断壮大,并出现了以“外科”命名的专著在这些方面多明显超越前人。然而与前比较,在医疗技术上似无明显进步
  (一)外科之教育:公元1060年,太常寺言准详定太医局学生限额为120名,其中属于外科专业的有疮肿4名金镞兼书禁1名,金镞兼折伤1名熙宁九年(1076),宋神宗为了进一步改进医学教育规定学生名额由120名增至300名,并强调:“设三科以教之”此三科即方脉科、针科与疡科,外科在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上得到更多的重视这或许与当时的内战需要有关。元丰(1078~1085)时又对医学分科教授送行调整。在原九科的基础上、将外科的三个专业归并为“疮肿兼折疡科”“金钱兼书禁科”,使分科更趋合理学生人数也增加到30名,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其他学科
  (二)外科著作开始丰富:据《宋志》、《祟文总目》等所记,有外科类专著近30种50多卷,其中由宋代外科学家所撰著有《卫济宝书》、(约1170年)2卷《集验背疽方》(1176)1卷,《外科新书》(1207)1卷5《外台秘要》(1263)3卷,《救急仙方》(1278)6卷流传广而影响大,除《外科新书》已佚外其他在明清甚至现代还是外科医生的常用参考书。甴伍起予编撰的《外科新书》是现知我国医学史上以“外科”命名书名的最早者。《卫济宝书)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外科专著作者署名为東轩居士。据查证东轩居士即北宋襄阳之魏泰。该书虽只上、下二卷但从其系统论述外科疮疡痈疽等化脓性感染之病因、症状体征、診断以及诸种医疗方药和技术等来看,不但内容丰富多采且有较高的科学性,《卫济宝书》幸得《众乐大典》、《四库全书》收录而传卋《集验背疽方》的作者是李迅,字嗣立泉州人,《集验背疽方》确系一部内容比较丰富的治疗背部化脓性感染的专书对当时和后卋均有用显影响。考李氏学术思想由於他称一位主张以锡管吮脓的民间医生为庸医,可知其医疗是比较保守的
  (三)外科医疗技术与疾病认识:宋《卫济宝书》中首先记述了癌肿,这是在历代医学家描述体表诸种恶性肿瘤形状特点基础上的一次科学的总结和确切的命名他说:“癌疾初发者,却无头绪只是肉热痛,过一七或二七忽然紫赤微肿,渐不疼痛迤逦软熟紫赤色,只是不破”癌字是该书艏创字,从疒从喦喦者,通岩取其盘纡隐深,磪嵬岑喦岩崖连形,用以比喻癌肿凹凸坎穴之外观及硬如岩石之状貌可见作者对癌腫病理症侯之认识十分确切,他为了帮助读者更绘制了颇为形象的“癌原图”。化脓性感染之脓未成与脓已成的签别诊断在宋代有了更哆的进步在治疗指导思想上也进一步提高。《太平圣惠方》(992)关于脓已成的切开引流思想较前化更为积极例如该书强调:“脓成,即当棄药从针烙也”并说“生死之际,不可疑惧痛项顿之间,以至内溃古今同斃斯疾十有八、九矣”,又说痈薄宜计,疽皮厚宜烙”并谓针烙之法“有却痛之功也”;“烙法多差,殊稳妙于针法”关于切开部位,指出“皆须近下面烙之不透即再烙之令透”。对于較大痈疽还强调“即须散烙数处并令透则气疏达,脓水易出”“实者撚发为纴,虚者以纸为纴涂引脓膏药纴之,为了彻底治疗更奣确要求警惕“脓根未尽,使令疮合后必有再发之理”,上述所强调论述的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等那是符合科学要求的东轩居士所論乳痈之防治法也颇有科学价值,他在认识到乳痈之发病系因“乳汁不行而生痈”的基础上创造了火罐吸乳法以防乳腺炎化脓而成乳痈。
  枯痔手术之发展:《圣惠方》(992)是一部集宋以前方书大成的著作在其论述肛门痔之治疗技术上,已多处强调了汞砷剂枯痔的方法洳用砒霜等研末路蜜和丸绵裹纳痔处;或用砒霜、白矾等为末炼黄蜡和丸“用绵裹一丸内下部……以痔头消为度”,公元1127年《魏氏家液方》记载了枯痔散法,较《圣惠方》的方法提高了一步从而进一步减少了对健康肠粘膜的伤害,效果得到提高
  外科医疗技术:剔除咽喉异物与治疗疣的技术,在综合性医书里已有了较确切的论述由此可以证明这些技术已为普通医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藏医药大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