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杰林正英死了没有有??

台湾旅游团在常德境内发生车祸 致3死13伤(图)
张家界在线 
日 10:39:31
  4月29日,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张宗明坐在病床上发呆,刚动完手术的妻子躺在他后面的病床上休息,一旁的旅行社工作人员正在向医生了解受伤人员的情况。图/记者谢长贵
  相关新闻:台湾旅行团游览车翻车意外发生在长张高速常德境内
  红网常德4月30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朱远祥)4月29日上午11点20分左右,在长常高速由东往西110公里处的常德汉寿县路段,一辆共乘坐16人的旅游大客车冲出护栏翻至路下,导致3人死亡,其他13人不同程度受伤。车上的16人除1名地接导游和1名司机外,其他均为台湾旅游团的游客。
  截至记者发稿时,在医院治疗的受伤人员状况趋于稳定。目前,事故原因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事发时,正由长沙前往凤凰
  4月29日凌晨,台湾雄狮旅行社领队谢安琪带着13名游客从台北飞抵长沙。当日上午9点,负责地接工作的华天国旅导游唐炜,带着客人搭乘车牌为湘GY1333的旅游客车,从长沙驶往湘西凤凰。
  11点20分左右,客车驶至常德汉寿县路段时,意外发生了。
  &我们前面有一台小车急刹车,然后我们司机为避免撞上它,也紧急刹车。&事发时坐在客车第3排的梁永杰向记者回忆,当时客车急刹,由于路面湿滑,向右侧行驶的车子控制不住,冲过护栏翻至护坡下面,&大概翻下去有两层楼那么高。&36岁的梁永杰受伤较轻,事发前后头脑很清醒。
  事发后,当地交警、高速公路等部门迅速展开救援工作,伤者被及时送往医院抢救。
  3人不幸遇难,伤者暂无生命危险
  车祸发生后,3名游客因伤势过重不幸遇难,均为女性,其中包括台湾雄狮旅行社的领队谢安琪。
  伤者被送往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和第二人民医院治疗。在13名伤者中,湖南华天国旅导游和张家界的旅游运输公司司机伤势较轻。
  4月29日晚10点,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ICU病房,55岁的陈秀南躺着接受医疗监测。2个小时前,医院为她做完了手术。在这起车祸中,她肋骨骨折,头皮血肿,伴有血胸,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目前她的生命体征比较稳定,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治疗。&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治医生苏杨告诉潇湘晨报记者。
  当晚9点左右,在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另一名重伤患者梅雪明刚动完手术,据医护人员介绍,目前并无生命危险。
  伤者:本想弥补对妻子的歉疚
  受伤较轻的梁永杰来自台北,这次他是带着女友张嘉恩一起来的。事发时,两人紧挨着坐在客车第3排。现在,两人躺在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紧挨着的病床上。历险之后,两人觉得更要好好珍惜生活。采访中,梁永杰表示自己伤得不重,希望大家多关心其他伤得重的同伴。
  来自高雄的张宗明今年63岁,这次带着妻子来旅游,希望弥补以前工作太忙对妻子的歉疚。妻子张纯芳眼部受伤较重,张宗明一直很紧张,直到妻子手术成功,他才松了口气。
  据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张丕胜和第一人民医院主治医生苏杨介绍,目前所有伤员病情稳定,正接受进一步的观察治疗。
  目前,湖南省台办、常德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正积极介入,事故原因仍在进一步调查中,相关善后工作正有序进行。
[编辑:杜王昊]
[来源:红网]
话题女星周韦彤性感美照回顾王丽坤被封&素颜女神&女星素颜照谁最惨不忍睹明星意外死亡真相揭秘泰国女总理接见徐峥 英拉私房照曝光【组图】组图:宅男女神周韦彤遭整形机构力证假胸干露露疑似整容成功皮肤吹弹可破似少女夕阳下的精彩瑰丽的沙滩剪影摄影作品刚与前任分手就闪婚的薄情女星名模黛丽比基尼写真展玲珑曲线F1中国赛车宝贝演绎最美中国风
·····
·····
·····
·····
兰州女同性恋者办婚礼求祝福90后“准空姐”静候国际盆景大会开幕我军作战舰艇女舰员曝光:包括导弹兵声纳兵美军本土多地国民警卫队F-16C部队出动英美男子赴乌克兰找“邮购新娘”欧洲版红旗军演开战:鹰狮台风战隼空中厮杀
······
模特在黛安芬2013夏季“裸装”系列发布上进行展示。当日,内衣品牌黛安芬2013夏季新品“裸装”系列在上海发布
········
2013韩国小姐候选人被韩国网友调侃称“长得都一样”
········
魅 力又是樱桃成熟时
········天涯若比邻
国内 (0篇)
国外 (0篇)
关于我   柴建国,1946生,字也愚,室名若景轩、也愚居等,书法作品多以笔名“斯木”署款,山西省翼城县人。1982年山西师范大学古汉语专业研究生毕业,于古代汉语、古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均有较好修养。酷爱书法,先后师从先舅父朱玉生先生及先师卫俊秀、陈曼若先生。尤以与卫师过从最久,多得沾溉,交谊在师友之间。于学书力主继承传统,不敢唐言“创新”。私以为绵绵书史,名家如林,瑰奇各擅,承传有绪;今人若能于之广师博取,熔铸得情,新意自出,个性自立。人多称予其为“正统派”,颔之不却;亦有以“保守派”讥之者,则付之莞尔,不屑与之论也。主张书法家须有高洁之品格、丰厚之学养;其作品既要具稳实雅谐、冲和简远之书卷气,又须有倘佯无羁、睥睨六合之烈丈夫气。数十年旦夕守之,其志未或少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书展、与外国交流展览及山西省历届书展。艺术事迹收入《中国当代书法家大辞典》、《中国古今书法家大辞典》等权威性辞书。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鉴定与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山西师大中国书画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山西师大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师大书法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书法研究生特聘指导教授。颇留意于书法史及书学理论研究,出版专著、编著有《山西书法通鉴》、《居约心语》(卫师俊秀先生年日记整理与注释)、《卫俊秀日记全编》、《写在昨天的豪迈与苍凉》、《山西文化艺术志·金石书法编》等。有多种古汉语及书法论文发表于国内学术报刊。以宣传先师书法成就为己任,十多年来主编出版了《卫俊秀书历代名贤诗文选》、《卫俊秀书法》、《卫俊秀草书诗卷》、《陈曼若书法篆刻集》。以上专著及编著均在书法界有广泛影响。&
&&&&&3000400050006000;2000;500200&
(36)(42)(35)(4)(5)(12)(45)(23)(49)(13)(13)(9)(1)(1)
新得二方印章
9月11日,我新启用了一个新的斋名:“日不知斋”,见当天的空间小文。为什么要用这个斋名,是源于长期以来内心的一种感慨:年近七旬的我,越来越感到自己的茫昧无知了。那篇空间小文这样写道:
为什么启用这个斋名——“日不知”?我在感慨自己的无知——对人世的无知。朗朗乾坤,芸芸万有,涌入眼帘的、撞击耳膜的,常是一些以我已往的思维,难以解释的事件和现象。我年近七旬,阅世不可谓不久,阅人不可谓不多,临到老了,很多事反而越来越看不明白了。这就是我取这个斋名的缘由。
第二天,我给朋友们写字署款,就开始用这个斋名。之后一天与太原老友、著名书法篆刻家沈晓英先生在QQ交流,我说我新启用了这个斋名。她说:“这个斋名很好,颇有深意,我给你刻一方图章吧!”我知道她是真诚的。但十多年来她已经给我刻了五六方印章了,我不好意思再烦劳她,就说不麻烦您了,我再请别人刻吧。但她坚持要给我刻,不几天,就让我的一位学生给我送来了。她刻的印章如下——
几乎在沈先生应承为我刻章的同时,一天,篆刻家关涛先生和临汾市工艺厂王总来我家喝茶,欣赏我新得到的几方寿山石。我说起我这个新斋名,并说沈先生已经在为刻制印章。关先生说,我也为你刻一方吧,就用你的寿山石!不几天,他也刻好送来了。关先生刻的印章如下——
这两方印章俱极精美,我很喜欢。两方章子布白相同,笔势有异,皆用铁线篆,既有很强的金石味,又很文雅,颇可观赏。沈先生的印章边长2cm,关先生的2.5cm,可在不同尺幅的作品上使用。
友情所致,令我感动。我把这两方印章发在这里,与朋友们共赏。
互致祝福,常见人们这样写道:“祝你天天都有好心情!”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能天天都有好心情呢?正因为多数人天天难有好心情,人们才这样祝愿。真不知道会不会真有那么一天,多数人真的会天天都有好心情!
薛效东先生画展弁言&&&&
识者云:“古之画者为己,今之画者为人。”永安薛效东先生,为己之画者也。先生幼禀庭训,雅好绘事,十七岁即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央美院附中,然正值左倾路线肆虐,不允入读。遂蛰居乡里,躬耕畎亩,其间下煤窑十一年,生计窘迫,艰辛备尝焉。然无一日不耽情绘事,为有志于斯道者也。余与先生相识十余年,时延先生至若景轩,对膝品茗。瓦炉之檀烟,瓷盏之茶烟,吞吐之香烟,弥于小轩者,无非烟也。烟雾缭绕间,谈人生之遭际,论社会之变迁,往事如烟,俱多感慨。偶亦赏其新作,多见山峦苍茫,水天高远,无人处似闻人语,有人处更见情致,点染波皴、拱揖行留,极得古君子之风。石涛云:“画者,从于心也。”先生以“从心”之年,作“从心”之画,其画始能有真意,不雕饰,每以平和出之,佳境迭出,非深有得于斯道者,不能为也。龚定盦诗云:“虽然大器晚年成,卓荦全凭弱冠争。”岂非言先生者乎?既有弱冠临池之功,复溉之以多年体悟人生、操翰精研之力,故能洎此境界。览者诸君,幸然吾言。
&&&&&&&&&&&&&&&&&&&&&&&&&&&&&&&&&&&&&
&&&&&&&&&&&&&&&&&&&&&&&&&&&&&&&&&&&&&&&
若景轩主人
“中国梦”(四)
&&&写了三篇“中国梦”的小篇什,自知是无知呓语,言不及义。无知是肯定的了。年近七旬,越发感到自己的无知,所以才于前不久启用了一个新的斋号——“日不知斋”。我将请一位精于篆刻的朋友刻成一方闲章,和我的另一方闲章“麻木不仁”交替使用。每写完一幅字,在姓名章下嵌上这两方闲章中的一方,独自看着傻傻地一个苦笑,也是调节情绪之一法吧。
我突然想到,什么是现在的“中国梦”,好像压根儿就不是我们这些老百姓应该讨论的事。
关于“中国梦”,我真的知之不多。这个概念好像是近几年才火起来的,我也只是在电视上偶尔听到一言半语,并不了解它的完整的内涵和外衍的。退下多年,没有参加过一次政治学习。不是我不想参加,是没有人让我参加。所以,对“中国梦”茫然无知,也就在情理之中。于是我想,仍然在职的朋友们是幸福的,是一定能把“中国梦”说得头头是道的。可惜我没有向他们请教过。他们来我家吃茶,也没有主动向我传经布道过。于是,我突然又感觉到,政治学习实在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你坐在台下静静的听,听着台上的人为你声音铿锵地念着文件,摇头晃脑地讲着文件,你就能明白好多道理。
——尽管这些道理有时和现实方枘圆凿,格格不入。
近几年,每到春节或国庆节这些重大的节日,央视总会派一大批记者,深入到市井社区、街头巷尾,拦住一些白发老妪、驼背老头(也有问年轻人的),提出一些问题要他们回答。记得以前过一个什么节日,问的问题是:“你感觉你幸福吗?”电视上播出的对答,没有一个人说不“幸福”的。听了这些回答你一定会十分感动,因为你会认为,我们这里已经是一片幸福的土地了!
果真都很幸福了吗?果真没一个人不幸福吗?
今年3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坦桑尼亚访问,他在一个会上发表演讲,语重心长地说,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中国还有1.28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十分之一的中国人啊!他们仍在贫困线以下挣扎、苦熬,这些人能“幸福”吗?
不知道这些记者问过他们吗?这些上不起学、看不起病,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人会说他很“幸福”吗?
于是我就得出结论:习总书记是实事求是的。而央视那帮人是胡说八道、睁着眼睛说瞎话的。
今年国庆节央视采访的话题是“谈谈你对爱国的想法。”已经看到那么多老妪老头是顺风吃屁,尽说好话的。昨天看任志强的微博,说央视9月28日曾采访过他,问他“什么是爱国?”他答:“努力批评政府的一切错误,以让这个国家中的人民生活的更好,享有更多的权利和自由。”问他:“怎么证明爱的深度?”他答:“批评的越重,爱的越深。放欲政府滥用权力的,恰恰是最不爱国的行为。”结果,这段问答没有播出。
央视为什么不播任志强的话,我不知道。大概是有难言之隐的吧!
但任志强的这一段话是极有分量的,其分量胜过那些无聊的老妪老头一万倍。可是却不予播出,你说这个世界到哪里说理去?
&&&&&&&&&&&&&&&&&&&&
孙过庭《书谱》欣赏
孙过庭 书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书谱》,墨迹本,孙过庭撰并书。书于垂拱三年(687),草书,纸本。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衍文70余字,“汉末伯英”下阙30字,“心不厌精”下阙30字。《书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现传世只上卷。
孙氏在数十年的书法实践中,认为汉唐以来论书者“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因撰《书谱》一卷,于运笔评加阐述,故唐宋间亦称为《运笔论》。《书谱》真迹,流传有绪,原藏宋内府,钤有“宣和”、“政和”。宋徽宗题签。后归孙承泽,又归安岐,后归清内府,旧藏故宫博物院,现藏台湾,俗称真迹本《书谱》。有影印本出版。《书谱》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提出他著名的书法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与他在书法理论上的成就相统一的。
《书谱》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也相当高,孙过庭的书法上追“二王”,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历代予以很高评价。宋米芾评道:“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书史》)
清朱履贞:“惟孙虔礼草书《书谱》,全法右军,而三千七百馀言,一气贯注,笔致具存,实为草书至宝。”(《书学捷要》)
王世贞云:“《书谱》浓润圆熟,几在山阴堂室。后复纵放,有渴猊游龙之势。”《书概》然因过于圆熟,也得到“闾阎之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的批评(《述书赋》)。
《书谱》墨迹为一卷,历代均有摹刻本,真迹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所藏宋拓《书谱》是上卷残本,摹刻精良,且首行至第二行较墨迹多17字,可补墨迹之缺。原石早佚,该拓系海内孤本。拓本有张伯英、罗惇、林志均、马叙伦、齐燕铭等跋,钤“石门吴乃琛尽忱珍藏”、“陈叔通”等印。共14页,每页8行,行10至14字不等。每页尺寸纵31cm,横22.3cm。
&孙过庭,唐垂拱年间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虔礼,吴郡(今江苏一带人,或谓富阳人,或谓陈留人,官率府录参军,和平事迹不详。工行草书,得王羲之体。北宋米芾评谓:“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著有《书谱》。
《书谱》,是我国书法史上著名学论著,阐述正、草二体书法,见解精辟。《书谱》的墨迹至今犹存,文未有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功用,名曰《书谱》的句子,引起历代学者对《书谱》的不同看法。或以为另有正文,此仅序言,故有题作《书谱序》者。或以为此即正文,分裱两卷,故有《书谱》卷上、卷下之称者。近人朱建新在所著《孙过庭书谱笺证》一书中认为,《书谱》应是全文,唯屡经装裱,中间已有断失,‘卷下’等字失去,故多杂议。历史上除此〈书谱〉外,尚未有其它续篇发现。沈尹默在〈历代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说:“唐朝一代论书法的人,实在不少,其中极有名为众所知如孙过庭〈书谱〉,这自然是研究书法的人所必须阅读的文字,但它有一点毛病,就是词藻过甚,往往把关于写字最紧要的意义掩盖住了,致使读者注意不到,忽略过去”。
原文:书谱卷上 吴郡孙过庭撰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一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释意:自古以来,善于书法的,汉魏有钟繇、张芝,他们的书法无比卓绝。晋末以二王的书法堪称精妙。王羲之说:“把全部有名的书法墨迹找出来进行比较,钟、张确实无与伦比,其他的书法就不值得一看了。
(151-230)字元常,颍州长社(河南长葛)人,三国魏明帝时,官至太傅,故又称“钟太傅”,是曹操重臣。幼年在抱犊山向刘德升学书法,后又学曹喜、蔡邕(音拥),非常用功,足不出户,指画破被。据说,他在韦诞处看到蔡邕的笔法,未借到气得吐血,被曹操用五灵丹救活。后来钟派人盗韦诞墓才得到此书。其笔法由此传到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羊欣等十几人,凡得此法者都成为一代大师(另据材料说韦死于钟后)。相传钟繇的用笔说文字不长:“岂知用笔而为佳也,故用笔者天(界)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属所知”。“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蔡邕)。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画象之。前一句体现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在书法上就是指天然和功夫。人鼓努为力,只能达到流美,而天然则是指两方面,一是指人性,二是指大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只有三个途径:一是“师本性”,也就是“我师我法”;二是“师天性”,“忘我之法”取万类之法就是为了忘我;三是将“本性”和“天性”打通,以“心”会“天”。后一句主要是写其练书法刻苦。
东汉献帝时敦煌人,随父迁陕西华阴,善章草,对章草转为今草具有重要作用,被誉为“草圣”。仅活了三十多岁。他的草书笔势连贯,隔行不断,被称为一笔书。其名言:匆匆不暇草书。其草书有《冠军帖》、《终年帖》、《今欲归帖》,还有《二月八日帖》、《秋凉平善帖》。他未出仕作官,历史上记载不多。
原文: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解释:可以说,钟张死了以后,二王继之而来,他们父子俩的书法最佳。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和钟张相比,与钟不相上下,或者说超过了钟。
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解释:和张芝相比,彼此相当,不相上下,然而张芝精练纯熟,在于他极其用功,洗笔把池水都染黑了,假若我要像他那样,未必不如他。这番话是王羲之推重张芝,而认为比钟繇强,书法水平超过钟的意思。
考其专擅,虽未果於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於即事。
解释:考查王羲之的专长和拿手的好戏,他虽然还设有完全实现前人的规范,但他能博采众长,因此,他是无愧于搞书法的。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人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夫质以代兴,妍因俗异。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解释:评论者说:他们四个贤能者,是古住往今来最优秀的。但是今人不如古人,古人的书法质朴,今人的书法华丽妍美。质朴的风格是因时代不同而兴起的;妍美也会因为世俗喜好不同而出现不同的风格。虽然文字的创造是为了记录语言,但时代不同,书法的风格会由淳厚质朴变成华美漓薄,由讲究实用而变为追求外表。质朴和文采就是这样迭为变更。事物发展的规律就是继承而有所发展。任何事物都是这个道理。
原文: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
释意;最可贵的是,既能继承古人的法则,而又不背离时代潮流,既要追求当今的风尚,而又不同流于他人的俗弊。正所谓文采与质朴配合适宜,才是君子的风度。何必放弃雕龙刻风华丽的宫殿而去住原始人住的洞穴,舍弃精美如玉的宝车而去乘原始的独轮车呢。
解说: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其艺术观是厚今博古的。但其《书谱》有论点而无论据。钟、张和二王对于对于孙来说都是古人。而初唐的几位名家他无一列举,看来好似具有矛盾的心态。其实这里正体现他的性格,他没有把同辈的人放在眼里,唯有他是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解释:评论者又说:王献之的书法不如王羲之,就象王羲之的书法不如钟繇、张芝一样。或许有人认为这个评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但是未将理由的始末详尽地说明。
说明:按照他厚今薄古的观点,应说明二王(是今)比钟张(是古)更高明,但却成了一代不如一代(“评得其纲纪”)。这里进一步提出悬念。
且元常专工於隶书,伯英犹精於草体,彼之二美逸少兼之,拟草余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始终,匪无乖互。
解释:况且钟繇专长于楷书(唐时说的隶书是和正书、真书同一内容,而隶书被称为“八分”),张芝尤其精于草书,这两个人书法的美妙之处,王羲之却兼而有之。要比草书,王羲之还比张芝多一手真书;要比楷书,王羲之又比钟繇的草书要强。虽然从某一种书体相比,可能王羲之的书法劣于钟、张,但是王羲之能博涉多优,集众家之长于一身,综合起来全面比较,评论者的话还是不适当的。
28-102行在盘中
解释:楷书以点画为外在的形态和质地,以使转(连带关系)来表现书者的情性。草书则以点画传达书者的情趣,而以使转来结构字的形体。不会合乎法度的使转,就不能成为草字;而楷书若缺了某些笔画,或点画欠功夫,仍可以让人看得懂,还可以记述,揩与草彼此说法虽然不同,但道理是相通的。
故亦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若豪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至如钟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伯英不真,而点画狼籍;元常不草,使转纵横。自兹己(以)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
解释:学习书法要对大篆、小篆有所涉及,对隶书也要掌握,对此相关的文章也要研读,还要对东汉蔡邕笔势飞扬的飞白书体也要了解。假如只写一种书体,对其它书体一无所知,从未研习,甚至从未见过,那就象塞北的胡人和南方的越国的人,两地隔绝,风俗习惯各不一样,相去甚远。至于钟繇楷书堪称奇绝,张芝被称为草圣是由于他们(在博达的基础上专门研习一种书体的结果,以致他们达到达到无比绝伦的程度。如果张芝不通楷书,那么他的草书点画必然杂乱无章;钟繇不通草书,那么他的楷书(岂能)运笔使转纵横。从张芝、钟繇以后,人们不能把楷书和草书兼通,书法水平就要受到限制,也就谈不上专精了。
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嗟乎,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
解释:虽然篆书、楷书、今草、章草功用很多,要想达到美妙的程度,要注意各自的特点。篆书婉畅,线条一通到底;(此处的隶指楷书),楷书的点画要精确,安排要严密;草书关键是要流利通顺;章草要注意简便。然后加上风彩神韵,或用润泽表现和蔼可亲的风度,或以瘦硬苍劲来激发情感,揉和以闲淡典雅,所以书法能表达书者的心绪情感,显示意趣和修养,形容抒发书者哀乐。这样的书法作品,既使经过千年之之也能捡验出用笔的迟速和浓淡枯湿(另释为:检验用笔浓淡轻重的不同法度,从古到今都是这样的)。人生百年,转眼过去,却可以从墨迹中分出青壮年和老年作品的样子。咳!对尚未入门的人来说,怎么能看出其中的奥秘呢!
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恬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
解释:再者,在写字的时候,有顺和不顺之分,顺则流美;不顺则写得拙劣,简略地说明原由,顺与不顺各有五种情况,顺手时:一、事务闲暇,精神愉快;二、感人恩惠,酬答知已;三、时令宜人,天气和润;四、纸墨都很合适;四、灵感出现,乘兴挥毫。
不顺手时:一、心慌意乱,神不守舍,事物缠身;二、违反书者意愿,被情势所迫不得不书;三、气候干燥,烈日酷暑;四、纸墨低劣不称心;五、精神不振,疲乏无力。
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羲)无所从。
解释:合意和不合意,顺与不顺写出来的字,优劣差别很大。得到好的天气,不如得到好的书写用具;得到好的书写用具不如舒适愉快的心情。如五和不合的情况同时存在,那就会思想迟钝,运笔不灵便;如果五种顺手的情况同时具备,那就会精神焕发得心应手,笔下流畅;思想迟钝时就会无所适从。
当仁者得意忘言,罕陈其要,企学者,希风叙妙,虽述犹疏。徒立其工,未敷厥旨。不揆庸昧,辄效所明,庶欲弘既往之风规,寻将来之器识,除繁去滥,睹迹明心者焉。
解释:掌握了书法要领的人,能写得一手好字,却说不出所以然,很少讲出主要经验;学书法者,对前人的巧妙喜欢述说,但说下到点子上,或说一漏万。白白耽误工夫,不能把书法的本质讲清楚。我暂且不管我的书法理论是否平庸愚昧,只是想把我所明白的奉献出来。希望能发扬前人的风范和法则规范,开导有才能有见识的后人。我采取删繁就简,让别人看到文章就可以心领神会明白我要说的意思。
代有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点画湮讹,顷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启童蒙。既常俗所存,不籍编录。至于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今之所撰,亦无取焉。
解释:民间流传的《笔阵图》七行,其中画有执笔的三种姿势,图像画得很差,字的笔画模糊不清,存在很多错误,在南方、北方广为流传,难以相信是王羲之绘制的。虽然难以辩别真伪,但还是可以启发初学写字的人。既然是民间所传的,所以没有编录在典籍之中,至于历代有影响的评论文章,都是从外表上描绘其形,没有把书法的本质内容讲述清楚。我所写的这篇文章,不采取这种写法。
说明:笔阵图相传是卫夫人(古代唯一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教育家,272-349也是因为其弟子王羲之而名扬千古,卫氏四代善书),也末定论。文中“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二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以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每为一字,各象其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提出了书法创作和赏评的关系,这是一种新的美学思想,说明二者各有各自的规律和特点,往往不能兼而有之。
以骨、肉、筋的比喻是书法史的首见,而这些比喻只能领悟,很难描述出多力丰筋和无力无筋者的样子。这说明抽象的书法线条也只能抽象的进行表述。而这些比喻都是取自人体或生物,说明人体美用于书法自晋代已有。
若乃师宜官之高名,徒彰史牒;邯郸淳之令范,空著缣缃。暨乎崔杜以来,萧羊已往,代祀绵远,名氏滋繁。或籍甚不渝,人亡业显;或凭附增价,身谢道衰。加以糜蠹不传,搜秘将尽,偶逢缄赏,时亦罕窥,优劣纷纭,殆难(视)缕。其有显闻当代,遗迹见存,无俟抑扬,自标先后。
解释:汉代很有名望的书法家师宜官,只是在史册上标有其名;魏代的邯郸淳的书法可谓一代典范,也只是在书卷上(缣缃指浅黄色的绢帛)里标有一个空名。还包括东汉的崔瑗、杜度,到宋梁的萧子云、羊欣等人,这期间年代久远,有名气的书法家也很多。其中有的人已负盛名,经久不衰,人死了之后书法的业绩更加显露;而有的人凭借权位提高自己的身价,死了之后,声望也就衰落了。加上作品糜烂虫咬或被人搜罗完了,既使偶然从收藏者的缄秘处见到,也只能河览片刻,是优是劣,众口异词,难以详尽地进行品评。其中有的在当代就很有名,其墨迹至今保存完好,这就不需他人褒贬,凭墨迹就自然而然分出好坏。
且六文之作,肇自轩辕,八体之兴,始于嬴正。其来尚矣,厥用斯弘。但今古不同,妍质悬隔,既非所习,又亦略诸。复有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乍图真于率尔,或写瑞于当年,巧涉丹青,工亏翰墨,异夫揩式,非所详焉。
解释:六文(指仓颉造字,即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产生是从黄帝(建都在轩辕)开始的。八种书体(大、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的兴起始于秦始皇,这些文字创立久远,又广为使用,和现在使用的文不同,质朴和研美相距甚远,既无人写也无人学,所以不去详细介绍。还有依附龙蛇云露龟鹤花草等物的形状创造的文字,这些简单描绘物象的形态,或是当年用以描写详瑞的,像图画那样巧妙,但缺少书法功力,又不符合书法规范,所以就不详细去论述了。
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椟仍存,观夫致一书,陈一事,.
造次之际,稽古斯在,岂有贻谋令嗣,道叶义方,章则顿亏一至于此。
解释:世代流传的王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辞鄙陋,理论空疏,阐述得没有道理,言词又拙劣,审核其中心思想和写作目的,显然不是王羲之撰写的。况且王羲之身居高位,才气极高,格调清新,文辞高雅,他的影响至今尚未泯灭,其文章、书信等墨迹仍然存在,看他写一封信,谈一件事,既使是在匆忙之中,其古雅的文法也在其中,给其令郎传授家法的文章那能如此低下,竟能章法规则差到如此地步。
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若指汉末佰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何其寂寥。非训非经,宜从弃择。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冀酌希夷,取会佳境。阙而末逮,请俟将来。
解释:其文章中又说,王羲之与张芝是同学,这就更加荒诞。如果是指汉末伯英,那么时代完全不符(中间隔了魏和西晋),一定是有一个与张芝同名的东晋人,可是历史上确毫无记载,这既不合守法则,也不合守常规,应该弃而不取。心中所感悟的所理解的道理,有时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有的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却很难用文字表达出来,在此我只能粗略的讲出其大致形态,提纲携领的讲些纲要,要是能把那些抽象的道理(希夷《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详细的写出来,使学者领会其中的美巧境界。其中所缺或没有详尽之处,只有留待将来再作补充。
说明:“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书法是抽象的艺术,有些书法现象是只能感悟,难以言表。尤其是偏重书法实践,很少研究书法理论者,更多出现这种情况。这也说明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需要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今撰执使用转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方复会其数法,归于一途,编列众工,错综群妙;举前贤之未及,启后学于成规;窥其根源,折其枝派。贵使文约理赡,迹显心通,披卷可明,下笔无滞,诡词异说,非所详焉。
解释:现在我所写的是,执、使、转、用四种方法,用以开导不明书法的人。所谓执,是指执笔位置的高低;所谓使,是指运笔的上下左右(表现在横竖撇捺);所谓转,是指运笔圆转的动作,表现在钩环盘纡;所谓用,是指点画搭配、字的结构布局问题。将上述数种方法综合起来,融为一体,再将各家对书法的论述编列起来,就把各家长处、妙处集中起来了,对前贤未论述的道理加以补充、完善,这就为后人学习书法确立了规范。进一步探索书法的根源,分析书法的流派,在文辞上要简约,而理论要丰富,让人一看就明白,做到开卷有益,这样写字就会顺畅,至于那些怪诞的词语奇异的学说,就不是和所要写的。
然今之所陈,务裨学者。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岂唯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致使摹榻日广,研习岁滋,先后著名,多从散落,
历代孤绍,非其效欤!
解释:然而,我现在所陈述的,一定要对学书法的人有所收益。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称赞学习,确实不愧为崇仰的大师巨匠,正因为他的书法能立得住,所以学书者都无不学王,万众归一。所以如此不仅是他能继承传统融会古法,而且又有所创新,符合当代的潮流。同时他的书法很具情趣,这种情趣和书法艺术的格调相吻合。正因为如此临摹学习者与日俱增,研究学习他的书法者一年比一年多。在王羲之前的崔杜,之后的萧羊等很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的字迹大多散落遗失,而被淹没无闻,历史上唯有王羲之独享盛誉,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试言其由,略陈数意:止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兰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岂惟驻想流波,将贻
嗳之奏;驰神睢涣,方思藻绘之文。虽其目击道存,尚或心迷义舛。莫不强名为体,共习分区。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
解释:试谈其中的原由,简约的陈述几点:譬如《乐毅论》等帖,都是世间所传的,其真书、行书是绝无仅有的好范本。写《乐毅》时,王羲之心情不舒畅(怫为怒,郁为愁);写《画赞》时,思绪瑰丽奇妙(《画赞》名为《东方朔画赞》,又名《东方先生画像赞》是晋夏侯谌撰文,王羲之在永和十二年五月十三日用小楷书);写《黄庭经》则是由于道家道理虚无,使他感到和悦(《黄庭经是道家养生的书,传为老子著,有《内景经》、《外景经》,王羲之于永和十二年五月廾四日在山阴县书的是《内景经》);在写《太师箴》时,心境奔放而曲折,豪迈而不拘;到了写《兰亭》时,兴趣集中专注,神情飘逸,精神焕发;在写《告誓》时,由于告诫自巳,心情沉重,立誓不为官内心悲痛(《告誓文》又称《自誓文》,是他在永和十一年三月九日撰写的,当时他在王述手下为官,看不起王述,耻为其下,称病去郡,在父母墓前立下誓言,因此,作此文。)。正所谓人在高兴时免不了要笑,而在悲哀时,免不了要叹气一样。岂能只是想着流水时才会奏起和缓的乐章(驻想流波是典:《列子.汤问》:“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乎若秦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汪汪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向往睢水和涣水,才能想起华丽锦绣的文彩。虽然一看就能让人知道是好的墨迹,但是仍可能让人心中迷乱,议论有误,虽然勉强称自己是学习(王羲之的)某种字体,但同样学习,而成就各不相同。岂知当情绪受到感动,必然要通过言语表达出来,有了真情实意,作品才能合乎《国风》、《离骚》之意旨(诗经的《国风》,屈原的《离骚》)。人在春夏会觉得心情舒展,秋冬之际会感到情绪郁闷,这是与天地季节变化所引起的。如果作品没有书者情感,脱离实际,或照着别人的样子写,不包含作者的情感,这那里还谈得上“体”呢。
夫远用之方,虽由已出,规模所设,信属目前,差之一豪,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
解释:运笔的方法,虽然在于自已掌握,字的结构安排,也在书者面前(有临场发挥之意)差之一毫,影响结构,犹如失之千里,只要懂得这个道理,其它的技艺也是相通的。都要用心钻研,不厌其精深,手要熟练,熟能生巧。假若运用过到了精熟的程度,规矩法则暗记在心中,就能达到自由发挥,进入自由王国。意在笔先,能使字写得潇洒、流畅、神态飞扬,这就系弘羊善于筹算,对事物预料得非常精确一样,又象庖丁的眼睛,不看全牛,而全牛的每根骨头的形态和应从那里下刀都暗记于胸一样。
心不厌精,手不忘熟。即是态度也是方法。在前面批评了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之后,在此慎重指出心不厌精,心不忘熟的态度,这也是书法有成的基本方法,任何其它巧门都必须以此为基点,巧门只是让你少走弯路。所以必须刻苦炼基本功的原因,是由于书法艺术“差之一豪,失之千里”。
尝有好事,就吾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纵未窥于众术,断可极于所诣矣。
解释:曾有爱好书法的人,要我教他,我只要粗约地讲些要点,并随着他掌握的程度进行讲授,经过学习,他能做到心里明白书法之理,手下写的字也随之长进,我给他说的道理他忘了,讲不出来,但其道理他明白了,尽管他还没有全部掌握书法的技巧,但终究他会取得很高的造诣。
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逾妙,学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解释:假若是为了搞懂书法的法则,少年人不如老年人;要是学习写字的规矩,老年人不如少年人。这是因为老年人理解能力强,可以用事物发展的规律来理解书法理论,所以老年人对书法的思考,会达到很巧妙的程度。而练习写字,少年人可以加以勉励,不断进步。学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瓜熟蒂落,突然一变,达到极高的程度。至于开始学书的时候,要掌握字的结构,要把字写端正、规矩;字能达到规矩、端正自己之后,就一定要追求险俊、险绝;能险绝善变之后,再回到平正上来。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
解释:初学书法,总会觉得不如别人,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感到很满意,觉得超过别人,到书法成熟的时候,就会心手相通,达到运用自如,随心所欲的时候,人和书法都进入老成(另根据上文平正、险绝,解释为:在平正阶段是未及,在险绝时会有过之的感觉,是险过了头,险绝否定了平正,而平正又否定险绝。后一平正不是追平正,也不是没有险绝,是将平正和险绝结合起来了,也就达到通会的程度。是从全篇的协调安稳而言。正象王羲之的书法一样,看似平常而字字不同。)孔子说:“到了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到七十岁就可以随心所欲”(老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只有到了老年才能把平正和险绝的关系处理好,才能体会出所以要变化的道理(也就是说,不仅明白,怎样才能写好,而且明白为什么这样写的道理)。这也和做其它事情一样,筹划好了再做,做起来就不会失误。这也和说话一样,把握时机,根据对象,掌握分寸,说出的话就有分景,能切中要害,就再理。
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
解释:所以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多出现精品,这自然与人到了老年考虑事情周密细致,心气平和,不激不燥有关。正因为如此,他的书法的神采和规则法度的影响必然高远。而王献之以后的书家,无不竭力追赶前贤,企图自成一体,其结果不仅是所花的气力和所取得的效果不相称,而且在书法的神彩、情趣上与王羲之相隔离。
或有鄙其所作,或乃矜其所运,自矜者将穷性域,绝于诱进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嗟乎!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考之即事,断可明焉。
解释:有的人总觉得自己的作品不好,有的人却总是悬耀自己的作品。悬耀者等于自己给自己划定了界域,没有发展的余地。自己看不起自己作品的,虽然兴趣会受到限制,但终究会通往成功之路。事情就是这样的!世上会有学而不成的事,没有不学而能成的。考查一下眼前的事,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
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驱。或恬淡雍容,内涵筋骨;或折挫槎(蘖),外曜峰芒。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况拟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犹疏,形骸未检,跃泉之态,未睹其妍,窥井之谈,已闻其丑。纵欲搪突羲献,诬罔钟、张,安能掩当年之目,杜将来之口!慕习之辈,尤宜慎诸。
解释:然而书法与多方面的因素相关,人的性格、情趣(还有气质、学养、见识等)各异字也会写得不一样。有的作品中用笔有方有圆,有机结合,刚柔相济;有的行笔快慢、用笔的力度、用笔的深度不同而使字呈现不同特征。有的恬静闲静、平淡自然,雍容华美,这类作品不露锋芒,但并不乏力,是内含筋骨;有的用折笔、挫笔,笔画象枝叉横生(分槎、分蘖),锋芒外露。(在临帖时,观察要细致周密,临摹要以形象相似为好。如果临摹做不到相似,观察又粗枝大叶,布白结体不讲究,形态不合法度,这就象跳突的泉水,不可能把人的美貌照出来。这也象坐井观天的人所说的那样,是片面的一孔之见(即针对自矜者而言)。这种人口出狂言,企图贬低羲、献,诬蔑钟、张,岂能掩盖当今人的眼目,杜绝后人的批评呢!?学习书法的人对此要特别谨慎。
至有末悟淹留,偏追劲疾;不能迅速,翻效迟重,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论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非夫心闲手敏,难以兼通者焉。
解释:至于有的人不明白行笔徐缓的道理,片面追求用笔的力度和行笔的速度。还有的人运笔慢,反而一味效法行笔迟重。劲速的笔势是表现高超飘逸的关键;迟重的笔势要具有赏心会意的情致。反快为慢或反慢为快,快慢得当,才能达到众妙聚合的境地。一味追求迟重,就会失去高超飘逸的妙趣。要是能快而不快,才叫淹留;本来就写得慢,而又片面追求慢,这那里能得到赏心会意的境地呢?如果不是心中娴熟,运笔敏捷,是难以做到迟速配合得适宜的。
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险,巨石当路,虽研媚云阙,而体质存焉。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无依;兰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
解释:假若吸收了众人的长处,归为一体,务必要求得骨气。骨格框架已经完备了,就要求用遒劲、圆润加以补充。这就象繁茂的树木经过霜雪的侵凌更显得苍劲。这也和鲜艳茂盛的花卉,在白云、阳光的映衬下会更加鲜艳。如果骨力偏多遒劲秀丽的因素偏少,那就象枯树枝架在险坡上,或象巨石挡在路上,会缺乏美感,既使这样它的体态还是存在的。假如圆润秀丽的因素居多,那么它的骨气必然会低劣,那就象园林中的落花空自照耀而无依托,那就成了清水池中漂荡的浮萍,表面上很翠绿,而缺少根基。
说明:骨气骨气是《书谱》中强调的又一重要的审美标准。他认为骨气是第一位的“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中国传统书法理论中强调骨气,实际是人格修养的体现,突出表现在对阳刚美的追求。但是,骨气的表现形式是书法作品中反映的力感,若把方、硬、厚理解为阳刚之力,而把遒劲比作阴柔,认为缺乏力量就偏离了《书谱》的本意。弱者,并不一定没有骨气,孙过庭本人正是体弱而骨力坚的代表,“字如其人”,其秀美的字里行间,其线条之中表现的力是显而易见的。
是知偏工易就,尽善难求。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挺不遒;刚很者又掘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斯皆独行之士,偏玩所乖。
解释:从此可以知道,取某一个方面,专攻某一点容易,而兼收并储尽善尽美就难以做到。虽然学习书法多是师从某一家,而每个人字的体态会各不相同,这写每个人的性格爱好各不相同有关。性强质朴、耿直的人,笔画平直缺少遒劲;性格刚强、固执倔强的人线条生硬而缺乏润泽;严肃拘谨的人,字也拘谨放不开,;轻率随便的人,常常背离规矩失去法度;性格温柔的人,容易出现柔弱无力;性情急燥脾气暴燥的人下笔急迫,字会粗犷;疑心重的人,常出现沉溺滞涩;过于稳重和迟饨的人,写的字也迟钝;轻浮烦琐的人,多会染上一般抄录文书的风气的影响。这都是由于性格偏持所导致的片面追求,各有所好,也各有所失。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况书之为妙,近取诸身。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而波澜之际,已睿发于灵台。必能傍通点.
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镕铸虫篆,陶均草隶。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
解释:《易经》上说,观看天上的日、月、星、辰,就可以察知四时的变化,观察人类的文化现象和人情的趋向,就可以教化人民,养成良好的风俗,治理天下。何况书法的奥妙,就是首先取自人自身的形象。假如在运用笔法上不周密,功夫不够深,对书法的奥秘就不了解。如能注意笔画的波澜起伏的变化,就能从内心得到启发,就能融类旁通,知道各种点画的情致,就可以把书法的方方面面的道理联系起来,就可以融会古今,把古代的虫篆、现代的草隶融为一体。这就象把五种材料(金木水火土)一并运用,就可以生成无穷变化的物品。这也和八种乐器组成的音乐,此起彼伏,使人的情感随之变化,感受无穷。
之起感会无方至若数 前已解释,分别在2.63.129.81.13.69.85.10.196行。
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豪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揩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譬夫绛树青琴,殊姿共艳;随珠和璧,异质同研。何必刻鹤图龙,竞惭真体;得鱼获兔,犹
解释:至于几个笔画在布局安排上,形态要有所不同,若干个点排列在一块,其体势要相互变化,一个字首先下笔的那一点,便对该字起着规模的作用,首字就是一篇的准则。既要有变化,而又不违犯法则;既要通篇和谐,而又不能字字雷同;行笔既要有留、驻之意,但又不能一味迟缓;放开笔写,也不是一个劲地快速书写。出现一些燥笔(枯笔、飞白),方能显出润泽;有一些浓湿处,反而显现出枯渴处。将法则融化在方、圆不同的笔画中,将规矩(钩绳:木匠用的曲尺和墨线)隐于曲直的线条中。时显时藏(可能指藏、露),或连、或断无穷变化于笔端,把书者的性情、情感、格调表现在纸上,使心手相应,无所阻隔,此时已经忘记了是在写字,也不是被种种法则所束缚,这样也就是背离了二王也不会失其规矩,就是违背了钟、张的规范仍然可以得到精巧的工夫。譬如古代的美女绛树和青琴,容貌虽不同,但是都很漂亮,隋侯之珠、和氏的壁玉,质地虽不同,但都很珍美。为什么一定要刻意去摹鹤描龙,追求和他人一样,竟然自叹自巳本来的面目呢?获取了鱼和兔,还吝惜那些捕捉工具又有什么意义呢?
闻夫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然后议于断割。语过其分,实枢机。吾赏尽思作书,谓为甚合。时称识者,辄以引示: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失,翻被嗟赏。既昧所见,尤喻所闻。或以年职自高,轻致凌诮。余乃假之以缃缥,题之以古目,则贤者改观,愚夫继声,竞赏豪末之奇,罕议峰端之失:犹惠侯之好伪,似叶公之惧真。是知伯子之息流波,盖有由矣。夫蔡邕不谬赏,孙阳不妄顾者,以其玄鉴精通,故不滞于耳目也。向使奇音在爨,庸听惊其妙响;逸足伏枥,凡识知其绝群,则伯喈不足称,良乐未可尚也。
解释:据说,家中有南威(美女南之威)这样的美女,在外边才有资格议论淑女。有龙泉那样锋利的宝剑(龙泉县的水淬剑,剑就变成龙而去,故剑称龙泉),才可以谈论斩金截铁的事。这些话虽然说过了头,但却是关键的言辞。我曾认真写了一幅字,觉得不错。当时有位自称懂书法的人,就拿去给他看,其中写得好的地方,他毫不留意,而对失误处反而赞赏。此人既无真知灼见,还要别人赞同他的看法。有的以年纪大、职位高自居,随便加以欺凌讥诮,于是我把字用绢帛裱好,题上古人的名字,那些贤者就改变了看法,不懂的愚夫也随声附和,争着称赞用笔的奇特,很少议论用笔失误之处。这就象惠侯(用重金收二王之书,不识真假,多收到假的)一样把膺品当宝物。也象叶公怕真龙似的,可见伯牙在钟子期死后,没有知音,不再弹琴,是有道理的。蔡邕(字伯喈,吴人烧饭用桐木,蔡邕识好木,将一头烧焦的柴做成琴,称为焦尾琴)鉴赏无误,伯乐(即孙阳)不会错认好马,是因为他们精通鉴赏,所以他们耳目无物碍。如果烧火发出的桐木声一般人也能听得出声响的绝妙,躺在马厩的良马,普遍人也知道其超越群马,那么蔡邕就不会被人称赞,伯乐也不值得尊重。
说明:“闻夫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然后议于断割。语过其分,实累枢机。”说的是鉴赏和书法实践的关系,二者应该一致,但也不尽然,博学、博临者能做到一致,而终岁专注一家者,则难以断割。《笔阵图》说“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147提出了书法创作和赏评的关系,这是一种新的美学思想,说明二者各有各自的规律和特点,往往不能兼而有之。与孙过庭的说法不一样。
至若老姥遇题扇,初怨而后请,门生获书机,父削而子懊;知与不知也。夫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彼不知也,曷足怪乎!故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老子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则不足以为道也。”岂可执冰而咎夏虫哉。
解释:至于老妇人遇到有人给她题扇,开始她埋怨人家,后来又请人再题;王羲之的门生得到题有字的茶机,被其父刮掉了,门生很懊悔。这都是因为有的懂有的不懂的原因,一个人常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曲,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才能心情舒展。对于不了解的人又有什么可以责怪的呢?所以庄子说: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一天有多长,春生夏死的蟪蛄不知一年有多长。老子说:下等人听到讲道就会大笑,不笑才不算为道。难道能拿冬天的冰去指责夏天的虫不识冰吗?
自汉魏已来,论书者多矣,研蚩杂糅,条目纠纷,或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或苟兴新说,竟无益于将来;徙使繁者弥繁,阙者仍阙。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工用,名曰《书谱》。庶使一家后进,奉以规摸;四诲知音,或存观省;缄秘之旨,余无取焉。垂拱三年,写记。
解释:从汉魏以来,论述书法的人很多,好坏混杂,条目交错,逻辑不明,或写前人重复,和过去的说法没有什么不同,或随便提出新的观点,对将来也没用。使繁杂的说法更繁,而缺少的部分仍缺,我撰写了六篇,分为两卷,依照逻辚依次列举书法的功用,取名为《书谱》。望我家弟子在学书法时,以此为规范,四海知音,可以研究批评,把自己所知道的道理深藏不露我是不会这样的。大唐三年写记。
陈曼若师为我写《礼记·礼运》“大同篇”
《礼记·礼运》“大同篇”我记得很熟。我是在曲沃中学上高三时背会这一段古训的。当时要考中文系,就多背了一些教材以外的古文。当时我已买到王力先生主编的大学教材《古代汉语》的第一和第二分册。这是第一分册中的一篇。
&当时背下的多数都忘记了,或者“半忘记”了,这一段却一直能熟背如流。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很惊讶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以前就能畅想出这么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简直是共产主义的社会。我向往其社会状态,于是也就很欣赏这段文字。二是我的先师陈曼若先生曾为我用金文写了这段内容的一幅作品,我用锦绫精裱后悬于壁间十多年,赏其书法的同时,自然要默诵其文字,年深日久,也就烂熟于心了。
那是1980年(当时我还是在读研究生),我请先师陈曼若先生为我写几幅字。陈先生为我写字,都是有附带条件的,一定要我能读能讲才让我拿走。据我所知,他为别人写字就不这样。我先后给我写过5幅字,都是这样要求我的。记得他为我写王安石《半山》诗的小中堂,内容是:“木末北山烟冉冉,草根南涧水泠泠。&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写好后也是钉在书柜上,他对我说:“你给我讲讲,我为什么给你写这幅字?”这首诗我不熟,但读了一遍也就明白先生的用意了。我说:“您这是在勉励我。”先生笑着说:“好了,你可以拿去了。”先生为什么这么要求我,我没问过,他也没说过,我想,他是在严格要求我吧。
他写好这幅字,用图钉钉在他办公室的书柜上。我去取时,他正抽着大烟斗,笑着对我说:“你给我读读吧!”我看了前面两句,就回过身来对他说:“陈老师,我给您背吧!”我刚背了两句,他大概看见我的表情很自信,断定我是能背下来的,就挥了挥手说:“好了,拿去吧!”他这幅字写得非常好,我悬挂了十几年后做了个锦缎木盒,收诸庋底,善为珍藏。时而打开看看,就想起和曼若师在一起的日子,想起他那亲切和蔼、略带神秘的笑容,想起他送我这幅字时的情景。
现在我把这幅字发在这里。
&&&&&&&&&&&&&&&&&&&&&&&&&&&&&&&&&&&&&
陈曼若先生
打开是好友.连起千万家.喜欢转走即可,
&&&&&&&&&&&&
&&&&&&&&&&&&&&&&&&&&&&&&&&
&&&&&&&&&&&
&&&&&&&&&&&&&&&&
&&&&&&&&&&&&
&&&&&&&&&&&
&&&&&&&&&&&&&&&&&&&&&&
&&&&&&&&&&&&
&&&&你在静静地等我吗,我却在静静地等你.等待是苦涩的.苦涩的等待不知何时才有尽头.
我却还在静静地等你.你是我最痛苦的抉择.这苦涩的等待是无望的吗.只有你能回答.回答这无望的抉择.我还在等待.虽然岁月如落花.吹落了青春的花季.也带走了年华的笑语粉红的桃花己随风飘落.青春的年华也在悄然变迁.我.却还在无侮的等待.等待着无望.
&&&&&&&&&&&
&&&&&&&&&&&&&&&&
&&&&&&&&&&&
&&&&&&&&&&&&&&&&&&&&&&
&&&&&&&&&&&&&&&&&&&&&&&&&&&&&&&&&&&&
&&&&&&&&&&&&&&&&&&&&&&&&&&&&&&&&&
http://swcrxgh.
http://a7630313./
- http://tjc490129./
- .cn/lzg1940
.cn/huajiazhangjialin
http://you..cn/b/6361054.html
/Article/CJFDTotal-HHZS.htm
http//.cn/jialixinshufa
- .cn/huqiang322
.cn/huajiatangxingsheng
.cn/s/profile_.html
/view/284606.htm?fr=ala0_1_1
http://wanghonglihuajia./
/view/904013.htm?fr=ala0_1
- .cn/shijie1948
- .cn/sxdhjpp
/view/2129037.htm?fr=ala0_1
/view/3108337.htm?fr=ala0_1
/view/1643055.htm?fr=ala0_1
/infoview.asp?iid=gN1clU
- /L/82-81628
/view/2118247.htm?fr=ala0_1
- .cn/yangzaichun
http://wanghonglihuajia.
http://cscs20099./edit/
- /calhs@126/
http://nhzxxxh./
http://hugeihua1967111./
http://cm6110./
- http://jlsp-guoyi./
- http://luo-jing-wei./
/sym099@126/
/baiyinlyj@126/
http://ljh43210./
- /jiangyi_jp/
http://dangdaibanqiaolwm./
- http://lgl./
http://chun.huaxueyue./
http://kin.sang./
http://ljxchenshifoxin./
http://chlz118./
- http://yaoguanwen./
http://yinchunshuhua./
http://cl-hong./
http://zgzxwys2007./
http://fdhxqq./
http://ujg001./
http://mhzhlbc./
http://zui.mo2007./
http://dlmlk./
- /artcao@126/
- http://gdliuzhen./
http://zhiye69./
http://cuihongtaoguohua./
http://z.d.w./
http://shangmingyouxiang./
- http://./
http://niulisheng./
- http://lihonghuajia./
http://wxa45./
- http://zrq666801./
http://fkt168xx./
http://hby5609./
- http://sunganghuashi./
- http://gonglianren./
- http://lwp200910./
http://wushudongyouhua./
- http://xin.jun.lin./
http://hzms2000./
http://kbcrown./
- http://xiangcunyishu./
- http://hongbei07./
- http://huxiangda906./
- http://taixian58./
http://luguo430./
http://zpzjbl./
http://bzdxf./
http://jh-118./
http://xdw566688./
http://wanghonglihuajia./
http://444.xx./
http://huayu1964./
http://linxi.gongzuoshi./
http://smyz.hi./
- http://zjy8080880./
http://asdf./
- http://wxnbzd-512./
http://zizhong2008./
- http://peijs1772./
- http://maoge0405./
http://xixianzhaizhu./
http://xypsch-590121./
- http://houzhixiao./
- http://dongguoli0916./
http://liuchangliang0614./
http://chentaiming55./
http://msqy./
http://zua66./
- http://taoxuanzi./
http://wm72253./
- http://qshan1956./
http://xyl./
http://w182848./
- /bh_luoguirong/
http://zhangzhihongguohua./
- http://lixianzhi.hi./
- http://zhayuanxiangzha.blog.163.
http://liulijie212./
- http://laiyang1962./
- http://zhongyuanyuer./
http://ywla2000./
http://chaixinsheng2007./
http://moyunzhaizhuren./
- http://./
http://zzzzzzyimuok888./
http://lixianhong.hi./
http://daiyishan123./
http://whxmm./
- http://liujun671110./
http://yuchuandi./
- /lin_ju_good/
- http://henangupeng./
http://byabj./
- http://lijun.621119./
- http://zhangshanhxt./
http://yanjianguo2969020./
http://lxl570123./
- http://zikaibeijing./
http://hs.art./
- /lidcuan@126/
http://qywj1357./
- http://taoyejushi./
/qiuyunfeng_2008/
http://lycaz88./
- http://sdshiruilin./
- http://./
http://huajiatangzhenguo./
http://mhtchinabhr./
- http://gaojungongbi./
“中国梦”(三)
今天的“中国梦”是什么?真也说不清。说不清是因为水平低。将来水平提高了,或许能说清的。但水平的提高需要有一个过程。只是怕等到水平提高的那一天,“中国梦”就已经悄悄地实现了。
我思维简单,见狭识寡,有时却也爱胡思乱想。大概是念书人的毛病。我常想到的是,上文所引《礼记·礼运》那一段,就是我认为的最好的“中国梦”。在这一段描绘的图景中,男的女的,年幼的年长的,健康的残疾的,当官的当老百姓的,关系近的关系远的,都能生活在一个亲睦友善的大家庭中,人人各尽其能,各守其职,各安其分,各得其乐,无奸宄邪恶,无欺诈侵夺,无贪冒自肥,无坑下瞒上,无乱臣贼子,无纷争惊扰,甚至连小偷小摸也没有,有的只是相互间的谦让和尊重。他们完全不需要唱什么“红”歌,也完全不需要“扫黑打恶”。这是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一个多好的社会啊!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就是“天道”。天道至高至大、至广至深。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其他任何动物,就是它可以在这个天道的统领下,一步一步走向“大同”世界。
《礼记·礼运》约成书于东汉时期,至今已有近2000多年了吧。就是在今天,我们——哦,不,是我——对先儒描绘的这幅图景也提不出反对意见来的。我甚至认为,2000年后出现的西方的马翁,他的思想也只是《礼记》“大同”思想的翻版而已。不赞同我的意见的朋友可能会说,《礼记》的“大同”思想怎么能和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相比呢?两者的世界观、价值观就根本不相同!我不懂什么世界观、价值观,也讨厌一些人和我掰扯空洞的所谓世界观和价值观。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意义。我想,不管什么观,都是要人民都成为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吃饭的人,都是要让社会安定,让人们过上好日子。在这一点上,《礼记》和马翁恐怕是几无二致的吧?
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诞生《礼记》的国度。《礼记》展现的“大同”思想像光辉的太阳一样照耀了中国历史几千年。现在的思想界经常把能否体现“普世价值”作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大家不妨看看,《礼记·礼运》中的这段话是否已经很好的体现出我们渴望得到的“普世价值”来。这里再把这段话引在下面: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是一段我们应该背下,并在朝起夜宿时经常背诵的话。
红色恐怖万岁
文革流行词之一:走资派
文革流行词之二:资本主义复辟
文革流行词之三:阶级斗争
文革流行词之四:无产阶级专政
文革流行词之五:意识形态
文革流行词之六:革命事业接班人
文革流行词之七:中国的赫鲁晓夫
文革流行词之八:深入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文革流行词之九: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
文革流行词之十:红色恐怖万岁
唐山大地震来了,还必须开会批邓。政治就是生命,是一切一切的生命线。左不左?买个笔筒,上面都印上“无产阶级专政万岁”。二不二?“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从《海瑞罢官》到《刘志丹》,想咋穿越就咋穿越。怪不怪?“伟大的红色恐怖万岁”。听听这口号,看看这标语,怕不怕?
这就是文革,要多左有多左,要多二有多二,要多怪有多怪。日,在南方的毛泽东致信江青道:“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过七八年又来一次。牛鬼蛇神自己跳出来。”能不怕吗?心有余悸。
孩子三十好几,竟不知更多文革。你看看这些词句,看图识字,从头学起,不能忘记文革反人类的教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正英死了没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