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珍珠草乙肝舒康胶囊囊

您的位置: &
胃舒康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摘 要:6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随机分为胃舒康胶囊治疗组32例和吗丁啉对照组30例,治疗一个月。分别观察其疗效及对治疗前后血清抗纲门螺杆菌抗体(抗HPIgG)的影响。结果,治疗组的近期临床治愈率为43.8%,总有效率为93.8%,优于对照组的16.7%,80%(P<0.05),且治疗组血清抗HPIgG滴度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抗HPGIgG滴度则无明显变化(P>0.05)。胃舒康治疗FD取得较好疗效的机制可能在于其具有促进胃排空和清除HP的作用。
优质期刊推荐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福建省中医脾胃学科发展报告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20余年来,特别是福建省脾胃学会成立以来,脾胃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经验继承、临床应用、新药开发、学术交流、知识普及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获得了一系列的科研奖项。本文系统总结了福建省脾胃学科所取得的成就,并对本学科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中国论文网 /1/view-244074.htm  [关键词] 中医脾胃 学科发展 继承 创新      1 引言      中医脾胃是一个多功能系统,它参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全过程,在中医学里被称为“后天之本”。所以它的发病也十分广泛,有时起关键作用,有“脾旺不受邪”、“内伤脾胃,百病乃生”之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在中医学里唯一被称为脾胃学说,可见它的重要性。脾胃学说奠基于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发展于汉代的《伤寒杂病论》,形成于金元时代,李杲有专著《脾胃论》,充实于明清。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中医政策指导下,广大脾胃学科工作者,从文献到老中医经验,从临床到基础,由证治及方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建立了一批病、证诊断、辨别和疗效判断标准及诊疗指南;开发了一批新药,出版了多种专著,丰富了脾胃学内容,极大地推进它的发展。研究表明,脾胃理论在临床的应用,涉及内、外、妇产、儿、皮肤、五官等7个科,消化为主,呼吸、心血管、血液、泌尿、内分泌、神经、生殖等9个系统的160余种病证;对主要脾胃理论的脾虚证和脾胃湿热证的研究,采用多学科的方法,从临床入手,结合动物实验,探讨多层次微观变化,取得较大进展,初步揭示与消化、神经、内分泌、造血、免疫、能量水液代谢、血液循环、肌肉运动和体内微生态及组织的炎变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展示了中医脾胃多功能性的现代科学含义。   我省对中医脾胃学的研究,就是突出中医脾胃的多功能性,应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以临床为重点、提高疗效为中心,积极结合文献探讨和基础实验,多学科参与,从多方面、不同层次,展开对各种脾胃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和相关方药等的研究活动,同时展开科研协作和学术交流、知识普及,促成果转化;重视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呈现出“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的学术景象,促使中医脾胃学从传统型向现代型发展。      2 福建省中医脾胃学科发展现状      2.1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2.1.1 脾胃学术团体   这是我省开展脾胃学术活动的中心,也是培养脾胃科技人才的场所。1983年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设脾胃学组,1990年成立福建省中医脾胃学说研究会,确定以继承、探新为宗旨,围绕脾胃理论多学科参与,组织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所以研究委员会的组成,以中医药人员为主体,西医药及其他科技人员参加,含临床各科(包括护理)、基础、文献等;1999年更名为福建省中医脾胃学术委员会,2000年改为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但原定的宗旨持续至今。   2.1.2 脾胃学术基地   福建全省74所中医医院,设有13个中医脾胃病专科(或消化科),其中省第二人民医院脾胃病科为省重点专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厦门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专科,罗源县中医院脾胃病科是省农乡示范专科,福州、罗源、闽清、长乐、连江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是福州市重点专科,省中医药研究院基础教研室有脾胃组。这些重点专科专病就是我省脾胃学术的基地,承担脾胃学术研究外,也培养脾胃科技人才。   2.1.3 脾胃人才培养   省中医脾胃分会三届委员会成员共80人次,其中90%以上为各专业的高级职称。他们是我省脾胃学科的骨干力量,其中1人被选入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计划――百人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检验研究之一(全省仅2人),6人被聘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8人先后被选为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委员(2人为常委)或急症组成员。开办了5期脾胃学术进展学习班,260人次参加;有621人次参加脾胃学术活动,形成了老中青多学科的脾胃科技队伍。   2.2 学术进展和科技成果   2.2.1 脾胃理论研究   2.2.1.1 脾胃古文献研究。杨春波、肖林榕、吴允耀等围绕全国率先开展的“脾胃湿热”理论的研究,探讨它的发展过程,认为是萌芽于秦汉、奠基于唐宋、充实于金元、形成于明清;分析了唐宋元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和用药规律,以及清•叶薛吴王医案中分三焦用药的经验。杨春波、魏贻光、林慧光等在国内首先对中医消化系统疾病病名的沿革和分类作了研究,从中了解到命名的依据及其内涵;付瘦生、魏贻光等对脾胃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戴锦成,陈寿菲、王大仁等对“脾为生痰之源”,陈文渊、赵向华等对“脾主肌肉”等专题理论进行了探讨;还对李东垣、叶天士等医家的脾胃观和治疗经验作了探究。这些研究给诊疗和科研提供了理论认识,活跃了思路,丰富了经验。   2.2.1.2 脾胃证的研究。证属中医病理学范畴,它是中医学术特点和优势在临床的体现,受到广泛重视。我省脾胃证的研究主要从证的规范、临床调查、微观揭示等方面进行。   (1)证的规范。杨春波认为,证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判断标准的不规范,而要规范证的标准,必须做好临床基础工作,就是进行临床调查,调查证的症候表现和病的证型组成,改变以往专家型或经验型的标准,使证切实反映临床。但病和证的表现是多态的,应该选典型的证、单一的病为对象,还要观察它的演变。要注意既有同病异证、异病同证,还有同证异病而异症。提出证含病位、病性和病的程度,不包括病机,主张分证、型、期。我省中医重点研究课题“脾胃湿热证”辨别标准,就是通过多元临床调查而规范建立,当然还要临床实践的反复检验,不断加以完善,这是全国的首例,已被广泛采用。   (2)证的调查。主要围绕省重点课题和常见的胃、十二指肠病进行。   ①“脾胃湿热证”是中医脾胃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床各科常见的脾胃实证,一般病多现,疑难病、恶性病也不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药物的滥用和人群流动的增多,以及地球气候的转暖等,使本证的发生呈上升、扩展之势。1992年由省中医脾胃学说研究会组织全省18所中医医院等参加,按统一印制的调查卡和标准在内科进行。400例中表现的症状29种,舌、脉14种。主要是胃脘闷胀(91.8%)、食欲不振(91.0%)、小便异常(78.8%)、大便异常(71.8%)、口苦粘(65.5%)等,舌质多淡红、舌形多正常、苔全黄腻,脉象以滑、弦为主。涉及中医7个系统43种疾病,分属西医的消化、呼吸、泌尿等11个系统72种急慢性疾病,提示与炎症性疾病关系最密切,并发现多数与嗜烟酒有关。柯晓等对闽中、闽南地区33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患者证的调查,显示:热证(湿热46.84%,郁热11.36%)最多,其次虚寒证(21.52%)、气滞证(13.92%),无阴虚证;HP阳性患者中:呈湿热证>虚寒证>气滞证>郁热证>瘀血证比率。   ②胃、十二指肠病。杨春波等调查慢性胃炎(CG)134例(CSG、CAG各50例,CSG+CAG34例)和慢性萎缩性胃炎306例,呈“虚实相兼证”病理变化,经统计可分为气虚湿热滞瘀证和阴虚燥热瘀滞证,前证占79.7%,后证占20.3%。郑立升等对运动障碍样功能型消化不良200例证的调查表明:脾胃湿热证占37.3%,肝胃不和证占29.0%,脾胃虚弱证占16%;脾胃湿热证HP感染率高达79.37%。
  (3)证的微观探索。证是人体对病因应答的整体综合反应,涉及机体的多方面和不同层次、水平。为了推进中医学术的现代化,用现代科技的方法,多角度去揭示证的微观变化是重要的内容。我省着重进行的是脾胃湿热、脾胃气虚两证,这是脾胃理论的重要方面,分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   ①临床观察:由于证目前只能在人身上表现,所以临床观察是主要途径。杨春波、柯晓、葛振华、祈建生、李灿东等选慢性胃肠炎症性病为对象,设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和正常人三组;杨春波、潘秀珍、唐福康、熊洪翔、祈建生等选慢性胃炎为对象,分脾虚、脾胃虚和正常人三组。用多指标方法对比,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的列下:   a. 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脾胃虚实证。   脾胃湿热证组:呈胃肠粘膜炎症活动性的多,且程度较重。胃粘膜防御能力降低:胃窦黏膜内表皮生长因子(EGF)和三叶因子(TFF1)表达阳性率显低。细胞代谢功能亢进;在局部,炎变的胃粘膜细胞增殖明显、结肠粘膜抑制因子(p16)表达低,生长因子(TGF-α)表达显高;在全身,胃炎患者的外周血红细胞膜能量(Na+K+-ATPase活性)代谢代偿性亢进。胃酸分泌功能增强。胃HP感染率高,产毒菌占优势。菌群失调:需氧的肠杆菌、肠球菌和双歧杆菌/肠杆菌比例均增高,厌氧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较低;舌苔(黄腻苔)示菌群密度、菌群多样性高,细菌比例革兰氏阴性杆菌升高,革兰氏阳性杆菌及球菌下降。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为主。24h尿17-羟及类固醇含量和昼夜比正常。免疫功能紊乱,胃粘膜与外周血的免疫反应不同;胃粘膜的细胞免疫的T淋巴细胞(OKT),体液免疫的IgG、IgA、IgM和树突状细胞(DC)的增强;外周血的OKT基本正常、淋巴细胞转化率(LCT)多数正常,体液免疫仅IgG及补体C3、C4及B因子(BF)和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增高。胃炎血液流变学示:粘、稠、凝状态;缩血管物质(ET-血浆内皮素)显高,扩血管物质(CGR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显低。   脾胃气虚组:呈胃肠粘膜炎症非活动性的多,且程度较轻。胃粘膜防御能力反应低:EGF和TFF表达阳性率显低。细胞代谢功能:在局部,炎变的胃粘膜细胞增殖较少、结肠粘膜p16表达较高、TGF-α表达显低;在全身,胃炎患者的外周血红细胞膜能量(Na+K+-ATPase活性)代谢代偿性降低;舌苔(薄白苔)的菌群密度,菌群多样性与正常人比无差异,细菌比例革兰氏阴性杆菌稍高,革兰氏阳性球菌稍降。胃酸分泌低酸的多。胃HP感染率低,产毒菌较少。肠道菌群需氧的肠杆菌、肠球菌和双歧杆菌/肠杆菌比例均较低,厌氧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更低。24h尿17-羟及类固醇含量低,昼夜比也正常。免疫功能:胃粘膜的OKT亦增强,而IgG、IgA增强低,而IgM和DC增强不显;外周血的OKT、LCT多数低下,IgG、补体C3低,BF亦高,CIC正常。血液流变学现稀、淡、清特征,ET较高,CGRP较低。   b. 慢性胃炎虚证。   脾虚证:浅表性胃炎多,胃无力型少,胃酸分泌高,血清胃泌素偏高,尿胃蛋白酶原较低,肾上腺皮质功能稍低,血白细胞基本正常,血红蛋白偏低。   脾肾虚证:萎缩性胃炎占多数,胃无力型多,胃酸分泌减少,血清胃泌素高,尿胃蛋白酶原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血白细胞、血红蛋白低。   ②动物实验   a. 脾胃湿热型:采用化学+HP活菌灌胃方法,造成大白鼠胃粘膜呈既有HP感染、又有慢性活动型浅表性胃炎的病理变化的模型,经用临床治疗脾胃湿热证效药――清化饮水剂,作防治实验。结果表明该药具有明显的抗HP感染和减轻胃粘膜炎变的作用。   b. 脾虚型:用利血平造成的小鼠脾虚模型,检测其外周血的T细胞亚群。结果与CAG脾虚证病人外周血的总T和辅助T同样明显下降,而抑制T无变化。脾虚小鼠经服健脾汤后,辅助T明显回升、抑制T无变化,脾虚症状改善,体重和胸腺及脾脏系数也增加。表明脾虚的小鼠与脾虚的胃炎患者,外周血的T细胞亚群反应相同,健脾汤可以改善这种反应和脾虚症状。   ③舌象的研究:舌为脾之外候、苔为胃气所熏蒸,舌象的变化,对脾胃病证的辨别具有重要意义,有的舌象还是辨证的主要依据。我省对脾胃病舌象的研究主要对黄腻苔和舌象与慢性胃病的意义进行。   a. 黄腻苔:是判断脾胃湿热证的金标准。葛振华、李灿东、付肖岩等对它的研究,选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泻泄的黄腻苔为对象。从该苔脱落细胞中发现,其周期S期细胞高,相关因子CDK4、CDK6阳性细胞显高,细胞内微核细胞、P53反应强度和出现频率亦高。认为S期细胞高及其相关因子反应增强,一是促使细胞周期从G1期提早进入S期;二是抑制细胞从S期进入G2期和M期。表明黄腻苔的形成与其脱落的细胞周期异常有关。在舌印片研究中,显示舌红苔黄较多的舌苔上皮细胞,多发育至中层便开始脱落。舌淡苔白的舌苔上皮细胞,多发育至表层才开始脱落。表明不同舌象,反应着舌苔上皮细胞成熟的程度。在观察舌与胃粘膜的细胞凋亡指数中,出现舌质淡白最高,舌质淡红最低,而白厚苔舌细胞凋亡字数高。舌苔微生态,呈菌群密度,菌群多样性高,细菌比例革兰氏阴性杆菌高,革兰氏阳性的杆菌和球菌下降。   b. 舌象与胃病的意义:杨春波、潘秀珍等通过纤维胃镜观察644例慢性胃病与舌象的关系中发现,慢性浅表性胃炎,舌质鲜红色,舌苔薄黄腻最多;慢性萎缩性胃炎,舌质褐色点、舌苔黄腻占多数;胃溃疡,舌质褐色点和暗红色,舌苔黄厚腻为多;胃癌,舌质瘀斑和褐色点,舌苔黄、白厚腻占多数。认为舌象与胃病的关系仅供临床参考,因为这些舌象的变化,主要表明中医的病机。   2.2.2 当代著名老中医对脾胃学术贡献的研究   老中医是活的学术经验,是继承的重要内容。而当代著名老中医,是一代中医的精粹,他们不仅精熟经典,深研理论;且勇于实践,经验丰富;还通晓文史,能诗善艺,接受过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的还系统学过西医学。所以对脾胃学说的研究,庶有创见,各具特点。杨春波、黄恒青等对施今墨、叶熙春、孔伯华、蒲辅周、朱卓夫、张泽生、岳美中、黄文东、黄一峰、章次公、李聪甫、赵?、金寿山、董德懋、邓铁涛、蔡友敬、董建华、俞长荣等十八位具有全国影响的当代著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进行系统研究。他们的贡献主要有:   (1)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深入地研究脾胃学说的不同流派和学术主张,对不同流派的历史作用、学术意义和存在的问题,作了比较客观的评价和分析。并以繁荣中医学术为己任,吸取众长,展开讨论,求同存异,而不陷入门户之争。   (2) 积极运用脾胃理论,广泛进行医疗实践,在扩大治疗中医病的同时,努力进行对西医病的理论认识和诊治方法的探讨,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坚持辨证论治的方法,从调理脾胃入手,获得了丰硕成果;也有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取得了不少新的经验。扩大了脾胃学说的应用范围,充实了脾胃学说的内容。   (3) 在深研古方配伍、效用的基础上,使古方增加了新的用途;结合各自的实践经验,创组了不少新方。用药活而有法,巧而有序,且各具特点。对药量、剂型、煎法、服法的选用,亦非常讲究、富有经验。   (4) 结合医疗实践,对脾胃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创立了新说。如邓氏对东垣“相火论”的阐述;董德懋对“脾阴说”的发挥;金氏的“升阳”和“潜阳”不悖论;施氏的“补脾”合“滋肾”治糖尿病说;孔氏的“湿”、“热”致病说,以及李氏提出的“生理基础脾胃”说等,有力促进了脾胃学说的发展。
  (5)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开展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了一些病的规律,对某些脾胃理论和方法、方药,作了现代科学的初步阐明。   2.2.3 脾胃理论的临床应用和研究   从我省历次脾胃学术交流的文章分析,脾胃理论在临床各科的应用,已有内、妇、儿、外、五官等科100多种疾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其中不少为疑难现代病症,展示了脾胃理论的意义和作用。现就重点研究的消化系统病介绍如下:   2.2.3.1 慢性胃炎: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常见的胃病,易反复,有的难治愈,还有癌变的可能。中医如何认识和治疗,也是新的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省杨春波与潘秀珍等就立题研究。通过临床调查和辨治,在全国首先提出属中医“痞”病范畴,可谓之“胃痞病”,被全国脾胃病会议采纳和国家制订的中医病名确认。对CAG提出病理特点是“虚实相兼”,分气虚湿热和阴虚燥热两个证型,分别用自创的健脾益肾、行气活血、祛湿清热的胃炎一号和养胃滋肾、舒气活血、清热育阴的胃炎二号两个水剂,进行住院治疗三个月,并设西药对照组,用多指标方法进行体会评判。结果:93例中,总有效率69.2%,显效率42%,病理有效率73.1%。经统计学处理,疗效优于对照组。随访1-4年,远期有效率63.2%,无癌变发现。对所表现的证,作了现代科学微观探索,表明有一定生物学基础。胃炎一号、二号合剂,还作了药效和毒理实验,证实了其疗效和作用。此外,涂福音、吴耀南等用“胃圣”袋泡剂治疗CG 78例(CSG46例,CAG32例),总有效率96.12%,以“虚实挟杂证”疗效最好,单纯“脾虚证”最差;也做了药效实验;吴和木用“除萎平异颗粒”治疗CAG伴ATP 344例,总有效率:CAG为80.48%;ATP:78.17%;林越汉、张芸等还介绍用脉冲毫米波经穴治疗胃癌前病变和经验;黄恒青、张海鸥等用“清化饮”治疗胃炎脾胃湿热证,并作了动物药效实验。从总体看,我省对本病的中医研究居全国先进水平。   2.2.3.2 消化性溃疡。重点研究中医药治疗对溃疡愈合质量的提高。林禾禧、张闽光、王奕珊等人研制的具有清热化湿、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的“健胃愈疡颗粒”经过临床和动物实验观察,能明显提高溃疡的愈合质量。此外,林炳辉等观察荆花胃康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寒热错杂证”358例,疗程4周,愈合率81.8%,优于雷尼替丁组;柯晓等用胃舒康胶囊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1例,愈合率64.2%。   2.2.3.3 功能性胃肠病。陈寿菲等分气滞型、虚寒型、阴虚型、热郁型、瘀血型论治,分别用四逆散、六君子汤、金铃子散合沙参麦门冬汤、养胃汤、左归饮等加减,临床疗效达94.08%。张闽光等将FD分为中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气虚、寒热错杂4型,随机分为2组,采用柴枳香砂六君散为主治疗,与西药对照,疗程均为2周。观察68例,结果中药组治疗有效率为92.1%,西药组为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伊春锦将l0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用香乌消痞汤合西沙比利治疗,与单用西沙比利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29例,显效20例,总有效率96.6%,明显高于对照组。此外,陈朝元等用复方陈香胃片、刘文奇等以加味半夏泻心汤、黄恒青等以四磨汤、陈亚平等用小柴胡汤加减等,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2.2.3.4 溃疡性结肠炎。柯晓等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系湿热蕴结肠腑,日久损伤肠络,治疗以清化湿热为主,观察63例患者,随即分2组,治疗组33例,予清化肠饮口服同时予灌肠一号方灌肠治疗;对照组30例,予柳氮磺胺吡啶口服+灌肠,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33.33%,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完全缓解率:20%,总有效率为83.33%。陈云斌自拟健脾清肠饮联合西药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9例,对照组36例单用西药,3个月后评近期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95.9%,对照组有效率为91.7%,无显著差异;观察6个月后定为远期疗效,治疗组为93.9%,对照组为77.8%,2组差异显著。此外,谢健元等以半夏泻心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味辛开苦降、寒热平调、调气行血,林木?以痛泻要方加味清热化湿、调理肝脾;许葆雄以连理汤加减辛开苦降、燥湿止利、行气降逆治疗;刘育才自拟健脾化湿汤健脾化湿、扶正祛邪;唐江山以健脾调和汤健脾益气、调和肠胃;洪伟华以健脾疏肝清肠汤健脾理气、疏肝清肠;姚自力以肠风合剂温中涩肠、清热燥湿等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总有效率在90.0%~96.05%之间。吴耀南等研制的肠露灌肠剂(补骨脂、黄芪、丹参、鬼针草等)经动物实验,对小鼠UC有明显疗效。   2.2.3.5 病毒性肝炎。康良石从“疫郁”理论出发,认为疫毒之邪,久伏伤肝,邪毒不清,累及脾肾,导致气阴不足,经血亏虚。治当益气疏肝,清热解毒为主,用康氏乙肝合剂联合干扰素治疗41例乙型肝炎患者,疗程6个月,取得了HBeAg、HBV-DNA转阴方面,比单纯的应用干扰素效果更佳。另外,康俊杰分肝胆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肝郁脾虚型三型,分别用解毒栀子根汤、橘叶栀子根汤、藿枳汤等配合苦参素治疗慢性肝炎16周,结果ALT转常66.67%,HBV-DNA转阴率80%,HBeAg转阴率53.33%,取得了与干扰素等同的效果。陈锦芳用清热祛湿益肾方、茵芍散治疗慢性乙肝湿热蕴脾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陈杨荣等以益气养阴解毒活血方益气养阴、解毒活血取得较好的疗效。张海鸥等用扶脾抑木法,以参苓白术散联合聚肌胞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8%,并通过观察认为本治疗方案能较有效地改善肝功,对脾胃气虚挟湿患者疗效较好。   2.2.3.6 肝硬化。邵武市中医院姜国峰认为,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应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治疗组36例用鳖甲软肝煎,对照组35例用肝复乐片治疗,疗程3个月。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改善主要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及HBV―M 转阴均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9%。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魏贻宁予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早期门脉高压症,以中药异功散加减,联合西药健肝灵或益肝灵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达85.0%。漳浦县第二医院杨武堂认为,脾虚水湿内停是肝硬化腹水的首要病机,因而予苍牛防己汤治疗肝硬化腹水39例,15 d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2.3%。福建省邵武市立医院王占海等以鳖甲软肝煎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永定县中医院卢裕兴以活血化瘀兼利水法活血化瘀、利水等均取得较好疗效。   2.2.3.7 脂肪肝。惠安县医院潘志坚等用柴胡疏肝散治疗酒精性脂肪肝60例,临床治愈32例,显例8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平潭中医院杨际芳等通过研究,认为脂肪以肝肾虚为本、痰湿是标,用肾气丸化裁治疗62例,总有效率为85.5%。福建医大第一临床学院朱明用攻补调脂汤,益气健脾、滋补肝肾、化痰祛瘀、消食散结法;南平第一医院邱磷安等,以清肝散活血止血、清泄湿热、消肿止痛;厦门第一医院赖畅钦,自拟化痰祛瘀方疏肝理气祛瘀、健脾祛湿化痰;邵武中医院姜国峰等以消脂益肝茶,疏肝健脾、理气化瘀;福州中医院林振文等自拟消脂益肝汤,清热利湿、柔肝活血;省立医院陆霞等,以活血化瘀基本方活血化瘀、祛痰化浊;省第二人民医院吴宽裕以平肝脂汤,疏肝理气、健脾消食、降酶祛脂;厦门市中医院蔡虹,用清热利湿、健脾化痰方等,均取得较好效果。
  2.2.4 脾胃新药的研究和开发   我省开发的脾胃新药有荆花胃康、胃得安片、塞胃安胶囊、胃舒康胶囊、观音健胃茶、肠得安胶囊、小儿健脾灵、止泻灵、便秘舒、茵胆平肝胶囊、金钱胆通口服液、片仔癀痔疮软膏等;另外许多有效的复方还被制成了院内制剂,如清化饮、胃圣袋茶、除萎平异颗粒、藿砂合剂等在临床广泛使用。   2.3 脾胃科技成果奖   获全国、省、地市科技奖计19项。分别是:   ①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三等奖(2006):《脾胃湿热证的现代科学研究》,杨春波,柯晓,葛振华等。   ② 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杨春波,潘秀珍,徐顺猷等;《治疗消化性溃疡新药??荆花胃康的研究》,张勇川、苏少宁、林炳辉等。   ③ 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的现代病理基础探讨》(1987),杨春波,潘秀珍,徐顺猷等;《观音茶健胃》(1995),林益金等;《脾胃湿热证的现代科学研究》(2007),杨春波,柯晓,葛振华等。   ④ 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杨春波,潘秀珍等);二等奖3项(1992,杨春波等;1995,葛振华等;1998,祈建生等);三等奖3项(1994,张祥豪等;1995,林益金等;1996,杨梅贞等)。   ⑤ 地市科技进步奖:福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2,吴和木);厦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1993,涂福音等);厦门市政府科技进步奖2项(,吴艳环等)。   ⑥ 中国中医研究院协作奖1项。   2.4 脾胃学术交流和知识普及   脾胃分会先后组织召开了9次学术交流会(每两年1次),分别对“脾胃理论在临床各科的应用”、“脾胃湿热”、“脾为生痰之源”、“脾主生肌”、“脾为生化之源”、“脾为气血之乡”、“脾主运化”等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进行探讨、交流,计596篇论文,621人次出席。还承办过一次全国中医脾胃病学术会议,每年组织文章参加全国中医脾胃病学术会议。在省电视台、教育台、泉州电视台和《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福建老年报》、《福建卫生报》等作脾胃科普宣传20余次。      3 中医脾胃学科发展趋势      3.1 发展趋势、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3.1.1 继承经典及名家经验   一是整理、发掘脾胃学说的文献典籍与学术思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筑脾胃学说数据库,建立脾胃学说经典书籍系统、脾胃学家学术思想系统、脾胃病经典方剂系统等。二是系统总结、研究我省名老中医药脾胃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 并在临床中推广应用。三是系统整理一批民间中医独特脾胃病诊疗技术和单验方,筛选、评价一批安全、有效、适宜应用的技术方法、方药,以规范、推广。四是开展中医师带徒工作, 通过名医指点、临床实践、传承各家学派的精髓, 丰富脾胃学科的理论体系, 提高临床防治水平。   3.1.2 发展和创新脾胃理论   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成果研究脾胃理论,包括采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受体学说、基因检测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加强基础理论创新,争取在证候、病因病机理论等方面有所进展;进一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指导临床实践。深入开展脾胃学科重大、疑难疾病防治研究,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制定出最佳综合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科学评价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相对优势,形成技术规范和治疗方案进行推广。研制新型脾胃病新药,并在给药途径、剂型改革等方面进行努力。在脾胃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临床疗效及中药安全性评价方法等方面争取有所突破, 提高学科自主创新能力。   3.2 面临的挑战   3.2.1 脾胃学术层面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继承不够。一些传统的诊疗技术未能得到很好的继承,治疗疾病的方式、方法趋于同样,不同学派、不同流派逐步流失;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缺乏有效的继承措施;中药饮片的使用量大幅度下降;在教育方面,传统中医注重临床实践、跟师学艺、熟读经典的规律未被传承,毕业学生趋于一个模式,基本功不扎实等;在科研方面,忽视传统科研方法的开发和应用,如临床实践研究、经典整理总结提高、个体化诊疗和传统临床疗效评价。另一方面,创新不足。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在淡化,重大疾病的防治方面未有新的突破,中药服用不方便的劣势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等。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不仅影响了中医药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中医药与现代科学交流融合、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中医药研究等诸多方面,而且也影响了中医药固有的理论优势和疗效优势在疾病防治中的充分发挥。脾胃学科原创理论的优势,在现代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中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科基础研究未能为防病治病充分发挥先导作用。科研对临床医疗的支撑作用仍显不够。   3.2.2 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   在中医药人才的院校培养中,由于入学的大学生从小就接受以近代和现代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为主体的教育,对解剖、实验、数据等容易接受,而对中医的知识与思维方式不容易理解与掌握,所以中医药院校培养的学生大都比较缺乏中医药文化的修养和功底,一旦进入临床,就自然容易偏离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轨迹,而用西医的理论和方法诊断治疗疾病。当前,医疗市场早已形成了对中医人员极为不利的就业环境,纯中医很难找到就业机会。由此,许多中医药教育机构必然会跟着市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一些中医院校在教学中大量增加西医药的课程。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以药养医”的机制也更加促使他们依靠西医,进一步忽视中医药的辨证论治和对症下药。当前在临床上,随着名老中医相继离退休后,中青年医师逐步淡化了“望闻间切”和辨证施治的传统中医诊疗技术,热衷于借助仪器化验应对病人,纯中医方法查房、讨论病例的情况已很少见。在人才培养方面, 中医必须经过系统学习、大量的临床实践和跟师学艺才能成才,因而人才成长周期长,而现行的教学制度在大量压缩成才周期,这与中医传统教育不符,因而急需探索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中医药教育模式。   3.2.3 现有医疗卫生模式的挑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在卫生体制方面,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不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从分工协作走向全面竞争,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目标为主转变为全面追求经济目标。特别是在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为了图生存、求发展,中医医院被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得不上一些能赚钱的项目来增加收入,放弃具有特色优势的中医治疗, 靠开西药、新药来赚钱。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的应用,也导致一些中医医院特色优势的淡化。中医药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在管理中要体现中医药的特点,如果违背了就有可能阻碍中医药的发展。如《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虽然是国家的行业标准,但在医疗事故处理过程中,就往往不能将其作为判断临床疾病诊断正确与否和疗效好坏的标准。许多中医医生为了保险起见, 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不得不应用现代医学的诊疗设备和药品。这些客观现实直接影响到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   3.2.4 中医药文化传播不足   中医药学在形成的过程中充分吸纳了我国东方科学的理论思维,并历经数千年文化积淀,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思维方法及中医药的独特文化。离开了中华文化,中医药的应用与发展就会受到抑制。当前,中医药文化在社会大众中逐渐弱化,已严重影响到中医药的应用。加强弘扬中华文化精髓,发展中医药文化成为社会各界的当务之急。必须向全社会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了解中医药文化,促进公众对中医药的关注与理解,以及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营造中医药使用的良好氛围。
  3.3 重大机遇   3.3.1 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即医学观,指人们在医学实践中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反映着一定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趋势和目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老龄化社会逐步到来,疾病谱已经发生了变化;人类对于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需求日益增高;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向生物―社会―心理―生态环境模式转化;从医学模式变化发展的趋势上看,它在迂回曲折中朝着科学、理性和综合的方向发展。新医学模式是在当代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新的医学模式改变对疾病、健康、医学任务的认识,医生的职责将不仅局限于治疗疾病,其重点会转为预防疾病,开展保健服务,增进健康,从以救治病人为中心转变为以保障健康为中心,从技术服务转变为社会服务,从医疗服务转变为预防保健服务。   医学模式的转变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中国传统医学以整体观念为基本特征,重视天人相应,不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社会属性强行剔除干净,是模糊的、非线性的、哲学层面的,强调内因,不进行对抗治疗,而是用药调整人体的自组织能力或者说自康复能力,由机体自行抗击疾病。中医是辨证论治的,重视个体化治疗,重视人的情志,既可治疗,又可预防,具有以人为本的倾向。中医学从综合角度考察疾病,重视人体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功能活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贯穿认识和治疗疾病全过程。生物―心理―社会―生态医学模式则以系统思维的方式,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把人的健康和疾病置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三维结构中考察。因而,中医的人文精神和理念与新医学模式是比较吻合的。当今在世界范围内,回归自然、重视植物药和自然疗法已成为发展趋势,中医药学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显著的临床疗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   3.3.2 健康产业成为未来生物经济时代的核心产业   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政策方针,为人口与健康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极其良好的政策环境;医学模式转变提供了更大的研究空间;健康产业将是未来生物经济时代的核心产业。由于中医具有治未病的独特医疗特点,这决定了人们会越来越需要中医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消费观念、健康观念、医疗保健观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保健和治疗必然会要求回归自然。因此,社会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必然会越来越大,应充分发挥中医脾胃理论在疾病的预防、康复、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在“治未病” 的战略思想和布局下,中医逐渐显示出强大的人文魅力和产业前景, 正在逐渐成为健康相关产业的新亮点和增长点。      4 促进我省中医脾胃学科发展的应对战略      4.1 发展思路   4.1.1 治未病,发挥脾胃学说参与疾病防控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包括未病先防、防微杜渐和已病防变。中医发病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否,取决于人体正气的盛衰。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盛衰与脾胃后天之本是息息相关的,正气与水谷之气不可分, 有赖于后天脾胃的滋养, “脾为之卫”、“四季脾旺不受邪”体现了脾胃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从过去注重有病治病的观念逐渐转向了无病防病的共识和基本生活方式,体会到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学战略正在深入发展,因此,发挥脾胃学说参与疾病防控是治未病的发展思路。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规律, 人体生长于天地间, 同样也要经常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人体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主要在脾胃。脾胃是气血精津生化之源, 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肉、经络等赖以发育生长和进行新陈代谢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源泉。人体物质代谢紊乱是导致衰老的一个重要因素, 保持和恢复各种物质的化学变化有规律地正常进行, 有助于延缓衰老。调养脾胃是保健养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4.1.2 加强基础研究   时代在前进,中医要发展,其中重要的应探讨中医药基础理论。这种探讨、发展、创新必须是在保持中医药本质特色前提下,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而且,基础理论的研究绝不能脱离临床,要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是以中医药为主体,广博吸收现代医学、科学、哲学,以最好、最新成果进行自我充实和完善。   4.1.3 突出研究重点   脾胃学科应紧紧围绕中医脾胃基础理论继承和创新研究、证候研究及重大疾病的防治研究。功能性胃肠病发病呈升高趋势,而中医药治疗凸现优势;肝硬化、消化系肿瘤是发病率较高而疗效不佳的疾病;炎症性肠病虽然发病率不高,但疗效欠佳而且预后不良,因此以这些疾病作为研究重点,开展中医药从基础到临床的全方位研究,突出重点,有目的、有规模地彻底阐明其发病原理和关键步骤,努力开发确实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新的药物是面临的重大课题。   4.1.4 重视人才培养   脾胃学科的发展,人才起着决定作用。应着重解决两个实际问题:一是培养脾胃学科带头人,培养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医术精湛、综合能力强、身心健康,具有坚实的中医基础,热爱中医药脾胃学科事业的21世纪合格人才。二是提高脾胃学科团队素质。要求脾胃学科工作者在精通中医药的基础上,掌握现代科学的相关知识以提高中医药的理论和诊疗水平。   4.2 发展目标   4.2.1 提高疗效   在提高中医药防治脾胃常见病、多发病、疑难危重症的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加强对脾胃重点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力争在防治重点疾病方面有所突破。同时发挥调理脾胃在预防、保健、养生中的作用。   4.2.2 创新理论   把握中医药发展规律,创新脾胃理论与学科体系。开展脾胃理论、概念、内涵的系统深入整理及规范化研究,逐步形成专业术语统一,概念内涵清楚,理论层次明确,表述严密的规范化脾胃理论;以藏象、经络、气血为核心,进行脾胃生理、病理理论的深入研究,揭示其科学内涵;开展脾胃证候规范化研究,探索有代表性证候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初步形成脾胃证候科学评价系统;规范和完善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个体化的中医药诊疗体系。   4.3 中医脾胃学科发展的战略任务   根据脾胃学科发展现状及趋势,脾胃学科总体发展战略为:大力强化对脾胃理论文献和古典医籍的继承、整理、挖掘和现代诠释,构建脾胃学科知识库系统;落实中医药学术主体发展战略,提高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对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用药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和挖掘;建设现代中医脾胃病诊疗体系,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脾胃疾病的研究,突出中医临床诊疗的特色优势;建立中医药疗效、安全性评价方法与标准;加强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医疗、保健产品研究开发;通过各种途径开展科普宣传,使中医药知识与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播;推进中医药人才战略,构建中医药终身教育体系,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   4.4 关键技术   4.4.1 重视中医药理论与基础研究,在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领域寻求新突破。始终围绕与脾胃学科发展相关的重大科学问题,形成自主创新的研究方向并提出重大研究命题;寻求解决脾胃学科发展关键问题。   4.4.2 以临床重大疑难疾病研究为切入点,推进脾胃学科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通过若干有一定研究积累和诊疗优势的重大疑难疾病示范研究,探索以脾胃理论为指导的诊疗技术、方剂配伍、中药制药等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   4.4.3 弘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多学科集成创新,推进新药研制。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新药研发关键技术的创新集成,创制新药。   4.4.4 重视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不断扩展学科的发展空间。把握我国健康产业蓄势待发的重要机遇,充分发挥脾胃学科预防医学思想与方法、养生康复理论与技术、饮食疗法、自然疗法等理论与技术优势,将其列入科技创新的重点发展领域。   4.5 主要措施   4.5.1 建设脾胃重点专科   重点专科具有中医特色明显、诊疗水平较高、临床疗效显著、创新能力较强、管理水平较高、社会影响较大、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优势。重点专科也是脾胃学科人才培养的基地。   4.5.2 加强脾胃学科协作   积极参与全国脾胃学科开展的多中心协作研究工作,与国家重点脾胃病专科协作开展临床研究;争取全国中医脾胃病分会指导及支持,积极参与学术活动。在地、市中医药分会建立脾胃组,壮大脾胃队伍。   4.5.3 脾胃湿热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   我省“脾胃湿热”的研究目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因此应进一步加强脾胃湿热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除广泛总结脾胃理论在临床各科的应用外,重点开展“脾胃湿热”理论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如胃癌前病变、消化性溃疡愈合质量、幽门螺杆菌感染、溃疡性结肠炎和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以及胆道疾病的防治等。根据中医学术特点,临床仍然是重点,提高疗效还是中心。在总结宏观规律的同时,努力揭示微观多层次的变化,积极开展动物造型和实验研究。   总之,脾胃学说作为一个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的学科,其学术发展一直在健康的轨道上持续前进,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中医脾胃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1-9次学术会议).   [2] 全国脾胃湿热证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2007.      课题组成员   1.杨春波,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2.黄恒青,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脾胃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3.陈寿菲,福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   4.郑立升,福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5.王大仁,福建中医学院生理科教授。   6.骆云丰,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秘书,中医学硕士。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