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现代湿疹的药理学研究究

基于生物药剂学研究四逆汤中附子与甘草合煎减毒增效机制--《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基于生物药剂学研究四逆汤中附子与甘草合煎减毒增效机制
【摘要】:旧逆汤是源于《伤寒论》的经典方,由附了、甘草(炙)、干姜组成,是回阳救逆的代表方,现代临床与研究表明四逆汤对缺血再灌滓的心肌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附子与甘草合煎属中药汤剂摹本要求之一,通过中药复方合煎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
遵循中医药整体观、辩证观相适宜的整体性、系统性思想,本论文提出四逆汤中附子与甘草合煎达到减毒增效是多成分作用机体,机体产牛棚应应答而实现减毒增效的观点。基于生物药剂学理论,结合LC-MS、GC-MS等分析技术与代谢组学的分忻手段,联合“毒(效)性物质组-减毒-增效物质组-增效”体内体外相应整体代谢特征的研究模式,对四逆汤中附子.与甘草合煎减毒增效机制进行研究。旨在系统探寻四逆汤中附子与甘草合煎达到减毒增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以期为整体、系统地研究中药复方合煎配制理论提供新思路。
方法与结果
1.必逆汤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以甘草酸、3种双酯型生物碱(新呜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6-姜辣素的含量、干膏量为指标,对比分析传统煎煮工艺与《中国药典》制备方法的差异,结果表明传统制备方法较药典制备方法为优。以3种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含量之和、甘草酸的含量及干膏收率为化学指标,以小鼠的抗脑缺氧能力(喘气次数和喘息时间)为药效指标,首先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优选四逆汤的制备工艺;再运用MATLAB建立的前馈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一步优化工艺参数,并进行验证试验。确定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加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提取1.5h。四逆汤质量标准研究中,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甘革、干姜两味药材进行攀别,采用HPLC对3种单酯型生物碱及甘草酸进行含量测定,制定本品提取液(0.8g·mL-1)每1mL含3种单酯型生物总量不得少于25.00μg、甘草酸不得少于8.00mg。
2.四逆汤(缺甘草与否)双酯型牛物碱含量变化及次乌头碱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LC-MS测定四逆汤与缺甘草四逆汤(附子和干姜)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方法,并对次乌头碱大鼠体内吸收过程影响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四逆汤样品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明显低于缺甘草四逆汤样品的3种双酯型生物碱含量,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四逆汤与缺甘草四逆汤相比次乌头碱的体内吸收速率减慢,吸收总量却增加。
3.四逆汤(缺甘草与否)对MI-RI大鼠心肌细胞代谢组学研究:建立了体外H9c2心肌细胞MI-R1模型,研究四逆汤(缺甘草与否)对模型损伤细胞的毒-效作用,并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细胞培养液进行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与缺甘草四逆汤相比,四逆汤对MI-R1模型对H9c2心肌细胞的损伤保护作用更强;四逆汤中附子与甘草合煎减赢增效机制与糖酵解、脂质代谢、三羧酸循环和氨基酸代谢中的氮的代谢等生物代谢途径有关。
4.四逆汤(缺甘草与否)血浆组分GC-MS代谢指纹分析及代谢组学研究:采用GC-MS技术建立大鼠血浆的代谢指纹谱,并进行代谢组学研究,从整体代谢调控模式证实四逆汤中附子与甘草合煎减毒增效的机制与糖酵解、脂质代谢、三羧酸循环和氨基酸代谢等生物代谢途径有关。
本论文基于生物药剂学理论,进一步证实了四逆汤中附子与甘草合煎对附子“毒性成分组”体外结合-体内缓释的“减毒增效”这一传统理论的科学性;通过代谢组学研究,揭示了四逆汤中附子与甘草合煎的减毒增效机制与糖酵解、脂质代谢、三羧酸循环及氨基酸代谢等生物代谢途径有关,为整体、系统地研究中药复方配制理论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R285【目录】:
英文缩写词表5-7中文摘要7-9Abstract9-12第一章 引言12-18 1.1 课题背景介绍12-13 1.2 四逆汤中附子与甘草合煎减毒增效研究现状13 1.3 代谢组学概况13-14 1.4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14-15 1.5 本论文的内容和意义15-18
1.5.1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15-16
1.5.2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16-18第二章 四逆汤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18-60 引言18-19 2.1 仪器与材料19-20
2.1.1 仪器19
2.1.2 试药19
2.1.3 试验动物19-20 2.2 四逆汤制备方法的选择20-31
2.2.1 方法与结果20-30
2.2.2 小结与讨论30-31 2.3 四逆汤制备工艺参数的优化31-42
2.3.1 方法与结果31-41
2.3.2 小结与讨论41-42 2.4 四逆汤的质量标准研究42-58
2.4.1 性状43
2.4.2 鉴别研究43-44
2.4.3 检查研究44
2.4.4 含量测定研究44-57
2.4.5 小结与讨论57-58 2.5 本章小结58-60第三章 四逆汤(缺甘草与否)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变化及次乌头碱药代动力学研究60-78 引言60 3.1 仪器与材料60-61
3.1.1 仪器60-61
3.1.2 试药61
3.1.3 试验动物61 3.2 四逆汤(缺甘草与否)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变化61-66
3.2.1 方法与结果61-65
3.2.2 小结与讨论65-66 3.3 四逆汤(缺甘草与否)中次乌头碱药代动力学研究66-77
3.3.1 方法与结果66-76
3.3.2 小结与讨论76-77 3.4 本章小结77-78第四章 四逆汤(缺甘草与否)对MI-RI大鼠心肌细胞代谢组学研究78-111 引言78-79 4.1 试验方法描述79-81 4.2 仪器与材料81-83
4.2.1 仪器81-82
4.2.2 试药82-83
4.2.3 细胞培养83 4.3 四逆汤(缺甘草与否)对MI-RI心肌细胞的作用83-89
4.3.1 方法与结果83-88
4.3.2 小结与讨论88-89 4.4 四逆汤(缺甘草与否)对MI-RI心肌细胞代谢组学研究89-110
4.4.1 GC-MS分析的方法与结果89-94
4.4.2 代谢组学数据分析与结果94-105
4.4.3 四逆汤中附子与甘草合煎对附子毒-效的干预作用105-108
4.4.4 小结与讨论108-110 4.5 本章小结110-111第五章 四逆汤(缺甘草与否)血浆组分GC-MS代谢指纹分析及代谢组学研究111-127 引言111-112 5.1 仪器与材料112-113
5.1.1 仪器112
5.1.2 试药112
5.1.3 试验动物112-113 5.2 方法与结果113-124
5.2.1 四逆汤和缺甘草四逆汤样品的制备113
5.2.2 动物试验113
5.2.3 血浆样品前处理113-114
5.2.4 GC-MS分析系统114
5.2.5 GC-MS方法学验证114
5.2.6 四逆汤(缺甘草与否)血浆组分GC-MS代谢指纹分析114-119
5.2.7 四逆汤(缺甘草与否)血浆组分GC-MS代谢组学分析119-123
5.2.8 四逆汤中附子与甘草合煎对附子毒-效的干预作用123-124 5.3 小结与讨论124-127结论与讨论127-130参考文献130-140致谢140-141综述141-152 参考文献148-15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152-15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春雨;管越强;刘波兰;;[J];动物学杂志;2007年06期
李庆虹;山丽梅;任永申;;[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年05期
杨学伟;崇卓;郭云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6年01期
郭建极,巫国勇,钟佛添,何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李月婷;刘影;王静娴;李靖;肖婷婷;王爱民;廖尚高;王永林;;[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谭有能;张浩;刘振谧;;[J];华西药学杂志;2006年05期
李伶;颜贤忠;;[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7年02期
吴伟康,黑子清,孙惠兰,梅开勇,罗汉川;[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3年06期
刘昌孝;;[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4期
姜之全,陈前芬,田鹤村;[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4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爽;[D];吉林大学;2011年
梁启明;[D];吉林大学;2010年
谭光国;[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魏经建,刘彩玉,王奕鹏,王景萍,王顺祥;[J];癌变.畸变.突变;2005年06期
王峰祥;张福鑫;闫永亮;毛淑敏;李奉举;魏凯效;;[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钟磊;[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6期
徐克明;;[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年03期
刘劲松;程晓昱;高宇;;[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6期
李兴华;;[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4期
蔡以生;王峰;胡春平;杨伟;陶善平;高建跃;胡浩清;;[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11期
李德顺;周祯祥;曾祥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年07期
张凌裳;王红连;杜郭君;张东升;孙蔚榕;赵晓联;周群兰;谢骏;;[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曹杰伟;;[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秦婉玲;施恒;;[A];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九次活血化瘀学术研讨会活血化瘀临床应用新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张玉;张建明;刘海涛;孙伟男;;[A];第三届全国现代生态渔业管理与技术研究[C];2011年
王晓莉;容蓉;杨勇;吕青涛;巩丽丽;;[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张亮;范卫君;王立刚;欧阳育树;;[A];中国(第七届)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暨世界影像导引下肿瘤微创治疗学会成立筹备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赵新广;尤昭玲;刘丹卓;;[A];第十一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胡喜燕;黄丽霞;;[A];2011·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刘宇;黄臻;颜芳;;[A];2011·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王佑华;吴申;刘萍;周端;;[A];2011·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韩云;谢东平;杨卫立;林熙泉;;[A];2011·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储全根;;[A];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岩;[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赵立群;[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郑君;[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韩莉妲;[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胡荣;[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魏巍;[D];吉林大学;2011年
付伟;[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周英武;[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肖艳;[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裴倩;[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凯;[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杨宪勇;[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王婧;[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商李超;[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贺希;[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肖艺;[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楼少卿;[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周明;[D];河南中医学院;2010年
李超群;[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魏红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顺昌,于敏;[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任平,黄熙;[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周方钧;[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79年04期
睢大员,韩丛成,于晓风,曲绍春;[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1期
刘冷,睢大员,曲绍春,于小风,王志才,陈燕萍;[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1期
姜红玉,睢大员,于晓风,曲绍春,徐华丽,王志才,陈燕萍;[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3期
睢大员,于小风,曲绍春,赵学忠;[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4期
陈月,王宝贵,张桂英,颜炜群;[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3期
孙巍;李红;杨世杰;;[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2期
李洋;曲绍春;于晓风;徐华丽;睢大员;;[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董兰凤;刘京生;苗智慧;郑晓莉;邱巍峰;张志革;谢岚;;[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鲍捷;[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程小平;[D];长春中医药大学;2008年
巫玮;[D];广东药学院;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苏建文,吴伟康,林曙光,陈鲁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年06期
聂咏梅,吴伟康,刘颖,段新芬,赵明奇,赵丹阳;[J];中药材;2005年05期
本刊编辑部;;[J];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17期
张北北;[J];中成药;1983年04期
沈才栋;;[J];山西中医;1992年05期
王景峰,吴伟康,罗汉川,朱纯石,侯灿,张敏州;[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S1期
冯世容;[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1997年19期
冯锡明;[J];交通医学;1998年02期
吴伟康,黄河清,谭红梅,罗汉川,梁天文;[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高岚,张莉;[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迟冬清;;[A];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宁寿永;;[A];2008北京·第二届扶阳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程超;钟佛添;吴伟康;罗汉川;;[A];首届粤港生物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韩云;谢东平;杨卫立;林熙泉;;[A];2011·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陈军;;[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吴伟康;杨辉;;[A];第四次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金明华;吴伟康;秦鉴;;[A];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廖婷婷;谷红萍;杜娟;杜利立;郝星华;;[A];全国第八次中医妇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李毅;赵英英;王晓萍;;[A];2008北京·第二届扶阳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王农银;;[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方证对应的诊断学基础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山西省临汾市永旺脑病医院
高允旺;[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刘颖;吴伟康;赵明奇;[N];中国医药报;2005年
河南新乡合何卫生院
陈盘强;[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金明华;秦鉴;关伟康;[N];中国医药报;2003年
孙慧兰 吴伟康 罗汉川;[N];中国医药报;2006年
李可;[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裴妙荣 王世民;[N];中国医药报;2006年
欧阳卫权;[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毛进军;[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邓理有;[N];中国医药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莹;[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杨辉;[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谭光国;[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裴倩;[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刘红霞;[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裴卉;[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李翔;[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王珏;[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姜冬云;[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胡正刚;[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商李超;[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蔺建军;[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雷国奇;[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金文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闫旭;[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年
高倩;[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刘莲;[D];山东大学;2011年
于晓;[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陈婷;[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张成东;[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1.4.1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炮制加工对附子有效成分的影响研究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炮制加工对附子有效成分的影响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4:43:0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炮制加工对附子有效成分的影响研究.PDF
官方公共微信知母百合药对的化学成分分析及药动学研究--《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知母百合药对的化学成分分析及药动学研究
【摘要】:知母(RHIZOMA ANEMARRHENAE)和百合(BULBUS LILII)均为百合科植物,是我国民间常用的传统中草药,具有清热除烦、泻肺滋肾、养阴润肺以及清心安神的功效。知母百合药对由知母和百合两味中药组成,记载于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具有滋阴养肺,去火等临床疗效。本论文基于现代联用分析技术,以知母和百合两味中药为研究对象,从体内外成分分析入手,建立了一套用于中药体内外成分鉴别与药效成分初步筛选的方法与模式,并将这些方法及相关技术应用于中药全面质量控制与体内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中。以知母百合药对中皂苷类成分、双苯吡酮类成分、蒽醌类成分和生物碱类成分为分析对象,运用HPLC-TOF/MS联用分析技术对中药体内外所含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别,对主要化学成分的质谱碎裂规律进行了初步解析。
一、知母药材化学成分分析的研究
第一,采用飞行时间质谱对知母药材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鉴别与结构解析。得到的化合物精确分子量与建立的知母化学成分数据库做比对,鉴定出的21个化合物包括:18个皂苷类成分、3个双苯吡酮类成分。分析确认了已知活性成分的结构,并获取了它们的裂解规律。同时对其中一些未知成分进行了分析,通过与文献的对照,推测了其中一些未知成分的结构。知母皂苷类成分化学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结构母核上的连接基团的种类和数目不同,大多数知母皂苷类成分其结构母核上的连接基团为-O-nG,-CH_3, -OH, -OCH_3等,这使得皂苷类成分在碎裂电压下裂解时,容易形成[M+H-n*162]~+, [M+H-15]~+, [M+H-18]~+, [M+H-31]~+的碎片离子。如果在知母皂苷类成分结构母核的C-5和C-6位置有一个双键,C-3位上连接有-OH基团,由于连接-OH的相邻C均为饱和烃形式,因此其很容易失去一分子水形成双键。对于脱水后的双键位置,从知母皂苷结构母核的共轭系统考虑,为保持结构母核的稳定性,只可能在C-3和C-4形成双键。在知母皂苷类成分的裂解碎片中,出现的[M+H-15]~+, [M+H-31]~+,多是由于从知母皂苷结构母核上失去-CH_3, -OCH_3中性碎片所得,根据结构母核的立体结构推断,失去的-CH_3,-OCH_3多是连接在C-15和C-22位上。对于C-23位有-OH的知母皂苷类成分,如知母皂苷F,在裂解时首先发生麦氏重排,如果在C-15位含有-OH,进行麦氏重排后,会再脱去一分子水;C-22、C-23键极不稳定易进行α裂解。其它裂解方式跟知母皂苷类化学成分的裂解方式类似。
第二,采用HPLC-DAD-MS对知母药材中两种双苯吡酮类成分和五种皂苷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在系统考察了色谱质谱条件和样品前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采用HPLC-DAD-MS法同时测定知母中七个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方法学验证,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该含量测定方法可用于知母中七个成分的含量测定。将该方法应用于10个不同产地和批次的知母药材中七个成分的含量测定。首次实现HPLC-DAD-MS联用一个系统对知母药材中两类具有不同检测性质共七个成分的含量测定。本文所建立的分析方法专属、准确、灵敏、高效,为知母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
第三,应用单四级杆质谱同时对知母药材中的七种有效成分做药动学研究。采用液-液萃取法进行血浆样品预处理,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XDB-C_(18) (2.1×50 mm,1.8μm);流动相为0.1 %甲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采用正离子检测方式,SIM扫描模式。利用该法研究了SD大鼠灌胃给予知母提取液后七个主要成分的药物动力学行为。结果显示,知母提取液中知母皂苷E1和E的T_(1/2)、Cmax和Tmax等参数均小于知母提取液中新芒果苷、芒果苷、知母皂苷B_Ⅱ、知母皂苷B_Ⅲ、知母皂苷A_Ⅲ。说明知母皂苷E1和E的吸收和代谢速度要快于知母提取液中的其他成分。灌胃给药提取液后,知母中知母皂苷类成分的药-时曲线成双峰,这可能与肠肝循环有关。知母皂苷A_Ⅲ的药动学参数中T_(max)明显大于其它成分,显示吸收和代谢慢于其它六个成分。知母提取液灌胃给药后药物动力学结果提示,中药提取物混合给药的药效作用时间延长,显示中药中化学成分协同配伍作用的内涵。
二、百合药材及知母百合药对化学成分分析的研究
第一,通过采用飞行时间质谱对百合药材的成分进行定性鉴别与结构解析。得到的化合物精确分子量与建立的百合化学成分数据库做比对,鉴定得到五个化合物:2个皂苷类、1个蒽醌类和2个生物碱类成分。分析确认了五个成分的结构,并获取了它们的裂解规律。百合皂苷类成分化学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结构母核的不同,百合皂苷1其结构母核为替告皂苷元,而百合皂苷2的结构母核为薯蓣皂苷元。这使得百合皂苷类成分在进行高电压裂解时,形成了不同的碎片离子。如果在百合皂苷类成分结构母核的C-5和C-6位置有一个双键,C-3位上连接有-OH基团,由于连接-OH的相邻C均为饱和烃形式,因此其很容易失去一分子水形成双键。对于脱水后的双键位置,从百合结构母核的共轭系统考虑,为保持结构母核的稳定性,只可能在C-3和C-4形成双键。在生物碱类成分的裂解碎片中,出现的[M+H-28]~+,[M+H-28-59]~+,多是由于从结构母核上失去-CO和侧链中性碎片所得,根据结构母核的立体结构推断,失去的-CO和侧链多是为了形成一个更彻底芳香化的结构。
第二,通过采用飞行时间质谱对知母百合药对的所有成分进行定性鉴别与结构解析。鉴定出的30个化合物包括:24个皂苷类成分、3个双苯吡酮类成分、1个蒽醌类成分和2个生物碱类成分。阐述加入百合后对知母的物质基础的影响,发现了4个新的知母皂苷类成分:知母皂苷I、知母皂苷A_I、知母皂苷G和知母皂苷D,并通过大量的特征碎片离子分析了其结构、获取了裂解规律。发展建立了一个用于复杂中药体系中的药对及复方进行快速准确分析的研究方法与模式。大多数知母皂苷类成分其结构母核上C-15和C-22位上的连接基团为-O-nG,-CH_3,-OH,-OCH_3等,因而在进行高电压裂解时,易形成[M+H-n*162]~+, [M+H-15]~+, [M+H-18]~+, [M+H-31]~+的碎片离子。对于C-23位有-OH的知母皂苷类成分,在裂解时首先发生麦氏重排。其它裂解方式跟知母皂苷类化学成分的裂解方式类似。在百合皂苷类成分结构母核的C-5和C-6位置有一个双键,C-3位上连接有-OH基团,由于连接-OH的相邻C均为饱和烃形式,因此其很容易失去一分子水形成共轭双键。蒽醌类成分的裂解是典型的C16、C20并合吡啶5-孕甾烯类化合物的裂解模式,主要是通过失去侧链糖基和-CH_3后产生特征碎片离子。
第三,应用单四级杆质谱同时对知母百合药对中的七种成分做比较药物动力学研究。合用百合后,根据知母皂苷类成分和双苯吡酮类成分在大鼠体内药动学参数进行组间t检验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五个知母皂苷类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这些药动学参数的差别具有显著意义。知母百合药对提取液的T_(1/2)、Tmax、Cmax和AUC等参数均小于知母提取液,但CL/F值大于后者。这表明知母百合药对中七个成分的吸收和代谢速度要快于知母提取液中的七个成分,两者合用能够提高皂苷类成分和双苯吡酮类成分的吸收。灌胃给药提取液后,知母中知母皂苷类成分的药-时曲线成双峰,这可能与肠肝循环有关。关于知母和百合的药动学研究很多,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关于两者配伍后对主要药效成分体内吸收影响的文献报道。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知母和百合的配伍改变了七个有效成分的某些药动学参数,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百合的加入促进了皂苷类成分的吸收,从而影响了知母中有效成分的药动学行为,知母百合药对的配伍增效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R284.1;R285【目录】:
摘要10-14ABSTRACT14-18前言18-22第一部分22-124 第一章 采用HPLC-TOF/MS 技术对知母药材中主要成分的鉴别与结构解析22-83
1. 引言22-25
2. 仪器与试药25-26
2.1 仪器25
2.2 试药25-26
3. 知母药材中主要化学成分的鉴别与结构解析26-81
3.1 实验条件26
3.1.1 液相色谱条件26
3.1.2 TOF/MS 质谱条件26
3.2 方法与结果26-81
3.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26-27
3.2.2 知母药材样品溶液的制备27
3.2.3 HPLC-TOF/MS 对知母中七个已有对照品成分的鉴别27-32
3.2.4 HPLC-TOF/MS 对知母中各类成分的快速鉴别32-39
3.2.5 HPLC-TOF/MS 对知母中21 个成分的裂解分析39-79
3.2.6 HPLC-TOF/MS 对知母中同分异构体的鉴别区分79-81
5. 小结81-83 第二章 应用单四级杆质谱对知母药材中两种双苯吡酮类成分和五种皂苷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83-109
1. 引言83-85
2. 知母药材前处理条件的研究85-88
2.1 仪器与试药85-86
2.2 方法与结果86-88
2.2.1 色谱、质谱条件86-87
2.2.2 前处理方法的考察87-88
3. 知母药材中双苯吡酮类成分含量测定88-95
3.1 仪器与试药88
3.2 方法与结果88-95
3.2.1 色谱条件88
3.2.2 溶液的制备88-89
3.2.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88-89
3.2.2.2 对照品储备溶液的配制89
3.2.3 方法学考察89-93
3.2.3.1 线性关系考察89-91
3.2.3.2 精密度实验91
3.2.3.3 稳定性实验91-92
3.2.3.4 加样回收率实验92-93
3.2.3.5 重复性实验93
3.2.3.6 最低检测限和定量限93
3.2.3.7 系统适用性93
3.2.4 样品含量测定93-95
4. 知母药材中皂苷类成分含量测定95-103
4.1 仪器与试药95
4.2 方法与结果95-103
4.2.1 色谱条件95
4.2.2 溶液的制备95-96
4.2.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95
4.2.2.2 对照品储备溶液的配制95-96
4.2.3 方法学考察96-102
4.2.3.1 线性关系考察96-97
4.2.3.2 精密度实验97-99
4.2.3.3 稳定性实验99-100
4.2.3.4 加样回收率实验100-101
4.2.3.5 重复性实验101-102
4.2.3.6 最低检测限和最低定量限考察102
4.2.3.7 系统适用性102
4.2.4 样品含量测定102-103
5. 讨论与小结103-109
5.1 前处理条件选择与优化103-104
5.2 梯度条件的优化104
5.3 色谱条件的优化104-105
5.4 质谱条件的优化105
5.5 含量测定结果分析105-107
5.5.1 药材之间的质量差异105
5.5.2 河北产地与其他产地药材之间的质量差异105-107
5.6 小结107-109 第三章 知母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109-124
1. 引言109
2. 仪器与试药109
3. 血浆样品的 HPLC- MS 分析109-110
3.1 血浆样品预处理109-110
3.2 色谱条件110
3.3 HPLC-MS 质谱条件110
4. 分析方法的验证110-118
4.1 分析方法特异性110-112
4.2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检测限与定量限112-113
4.2.1 七个有效成分标准系列溶液的制备112
4.2.2 内标黄芩苷溶液的制备112
4.2.3 标准系列模拟血浆样品溶液的制备112-113
4.2.4 标准曲线的绘制113
4.3 分析方法的精密度与准确度113-115
4.4 样品稳定性115-117
4.5 提取回收率117
4.6 随行标准曲线与质量控制117-118
4.7 方法学小结118
5. 实验方法118-122
5.1 灌胃用知母药材提取液的制备118
5.2 知母提取物中七种成分的含量测定118
5.3 灌胃给药用知母对照品溶液的制备118
5.4 实验设计118-119
5.5 数据分析119
5.6 实验结果119-122
6. 讨论122-123
6.1 取样点的选择122
6.2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比较122-123
7. 小结123-124第二部分124-194 第一章 应用 HPLC-TOF/MS 技术对百合药材中主要成分的鉴别与结构解析124-145
1. 引言124-126
2. 仪器与试药126-127
2.1 仪器126
2.2 试药126-127
3. 百合药材中主要化学成分的鉴别与结构解析127-143
3.1 实验条件127
3.1.1 液相色谱条件127
3.1.2 TOF/MS 质谱条件127
3.2 方法与结果127-143
3.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127-128
3.2.2 百合药材样品溶液的制备128
3.2.3 HPLC-TOF/MS 对百合中三个已有对照品成分的鉴别128-130
3.2.4 HPLC-TOF/MS 对百合中各类成分的快速鉴别130-133
3.2.5 HPLC-TOF/MS 对百合中5 个成分的裂解分析133-143
4. 讨论143-144
5. 小结144-145 第二章 应用 HPLC-TOF/MS 技术对知母百合药对中所有成分的鉴别与结构解析145-179
1. 引言145-150
2. 仪器与试药150
2.1 仪器150
2.2 试药150
3. 知母百合药对中主要化学成分的鉴别与结构解析150-177
3.1 实验条件150-151
3.1.1 液相色谱条件150-151
3.1.2 TOF/MS 质谱条件151
3.2 方法与结果151-177
3.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151
3.2.2 知母百合药对样品溶液的制备151-152
3.2.3 HPLC-TOF/MS 对知母百合药对中十个已有对照品成分的鉴别152-158
3.2.4 HPLC-TOF/MS 对知母百合药对中各类成分的快速鉴别158-168
3.2.5 HPLC-TOF/MS 对知母百合药对中30 个成分的裂解分析168-177
4. 讨论177
5. 小结177-179 第三章 知母百合药对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179-194
1. 引言179
2. 仪器与试药179
3. 血浆样品的 HPLC- MS 分析179-180
3.1 血浆样品预处理179-180
3.2 色谱条件180
3.3 HPLC-MS 质谱条件180
4. 分析方法的验证180-188
4.1 分析方法特异性180-182
4.2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检测限与定量限182-183
4.2.1 七个有效成分标准系列溶液的制备182
4.2.2 内标黄芩苷溶液的制备182
4.2.3 标准系列模拟血浆样品溶液的制备182-183
4.2.4 标准曲线的绘制183
4.3 分析方法的精密度与准确度183-185
4.4 样品稳定性185-187
4.5 提取回收率187
4.6 随行标准曲线与质量控制187-188
4.7 方法学小结188
5. 实验方法188-192
5.1 灌胃用知母百合药对提取液的制备188
5.2 知母百合药对提取物中七种成分的含量测定188
5.3 灌胃给药用知母提取液的制备188-189
5.4 实验设计189
5.5 数据分析189
5.6 实验结果189-192
6. 讨论192-193
6.1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比较192-193
6.2 加入百合对大鼠灌胃后血中知母各成分的影响193
7. 小结193-194参考文献194-200致谢200-201英文论文201-21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卉秋;张庆宏;;[J];浙江中医杂志;2011年07期
刘耀辉;麻宏军;;[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1年04期
冯永辉;冯娟;;[J];陕西中医;2011年07期
郝华;董秋梅;;[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07期
刘新敏;;[J];北京中医药;2011年07期
杨辉;;[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年13期
王东;梁宏;;[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年08期
周长征;;[J];山东中医杂志;2011年08期
郑彩慧;;[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程敏;;[J];时珍国医国药;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廖广辉;李范珠;宋捷民;李如辉;;[A];全国第3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陈千良;石张燕;孙小明;王文全;马长华;孙文基;;[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暨WHO中药材鉴定方法和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周文斌;刘萍;冯冰;黄鸿志;秦宇娟;马百平;;[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陈行愉;韩丽萍;梁均乐;;[A];共铸医药学术新文明——2012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范培;梁瑞宁;;[A];第十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李烨;孙兰军;;[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暨第五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陈红;周爱香;郭淑英;李晓芹;田甲丽;贺玉琢;孙玉茹;富杭育;;[A];1999中药研究论文集[C];2000年
陈芳;;[A];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冯永辉;;[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原源;陈万生;孙莲娜;张汉明;;[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湖北省十堰市郑家沟社区卫生服务站
孙国印 孙君山;[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青海省中医院
伏新顺;[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伏新顺;[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青海省中医院
伏新顺;[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伏新顺;[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张虹;[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张虹;[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张虹;[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青海省中医院
伏新顺;[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伏新顺;[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可人;[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周文斌;[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蔡飞;[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丛悦;[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原源;[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南叶飞;[D];西北大学;2010年
李铁军;[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刘立杰;[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褚襄萍;[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杨江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莉;[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杨琦;[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李金奎;[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李习平;[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黄维钱;[D];海南大学;2012年
吉星;[D];广东药学院;2010年
刘明华;[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梁均乐;[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张智圆;[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0年
余莲芳;[D];中南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湿疹的药理学研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