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哪些中药治疗治气阴两虚的中成药

气阴两虚是怎么回事,有中成药吗,下面的药方有没有效果
气阴两虚是怎么回事,有中成药吗,下面的药方有没有效果
基本信息:女&&
发病时间:不清楚
病情描述及疑问:气阴两虚是怎么回事,有中成药可治么?医生开的方子:白术10克,茯苓白术10克,灸甘草10克,鹿角胶12克黄芪20克,桂枝6克,桑枝15克,川牛膝6克,葛根20克,当归10克,忍冬藤20克,党参15克、
您输入的回答少于20个中文字,请补充输入。
副主任医师
擅长:眼科疾病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衡阳第一社区医院,湖南省衡阳市&&&全科
病情分析:你好!气阴两虚就是气虚,和阴虚,乏力是气虚的症状,胳膊和腿关节疼考虑是有寒湿侵袭关节导致的情况。处方是健脾补气,祛风除湿,活血补肾等的作用。指导意见:这样的疾病一般都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调理,建议你可以先服用几付中药,如果效果好,就可以大剂量打成细粉做成蜜丸来治疗,这样方便又可以持续发挥药物的效果,其他可以配合针灸,艾灸等来治疗效果会更理想,祝愿你健康!
擅长:擅长 肾虚 阳痿早泄 月经不调 减肥瘦身
脾胃功能失调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总医院&&&中医科
你好呀,气阴两虚可以用,天王补心丹,希望能帮助到你,祝您身体健康早日康复
擅长:中医科、男科、肾虚,前列腺疾病。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中西医结合诊所&&&
您好,根据您的描述,气阴两虚,既有气虚同时也有阴虚。表现为气短、乏力、少气懒言、口干、咽喉干燥、五心烦热、小便短少、舌红少苔脉细等,建议根据中医辨证,选用生脉饮调理。不要自己随便用药。
有关的更多问题,
有关的健康经验
有关的更多经验,
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营养科
为保障患者权益,我们仅接受有资质的医学专业人士的回答,请您先认证为医生&&-->&&-->&气阴两虚与治疗
气阴两虚与治疗
面色少华,气短乏力,腰酸膝软,皮肤干燥,口干唇燥,渴不喜饮,或有手足心热,大便或稀或干,夜尿清长或尿赤短少。舌质淡有齿印,脉沉细。
面色少华,气短乏力,腰酸膝软,皮肤干燥,口干唇燥,渴不喜饮,或有手足心热,大便或稀或干,夜尿清长或尿赤短少。舌质淡有齿印,脉沉细。
【治法】益气养阴,补益肺肾
选穴:背部穴 肺腧 心腧 肝腧 胆腧 脾腧 胃腧 肾腧
腹部穴:中脘 下脘 气海 关元 足三里 三阴交 然谷
以上背部穴位,不留针;腹部穴,留针30分钟,手法用"子午"法,每天针1次,10天1疗程。
子 熟地黄 各15克。每天1付药,10天1疗程。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
上一篇:&&&&&&&&下一篇: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客服电话:010-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投诉电话:010-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zhzy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 举报邮箱:心气阴两虚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我的图书馆
心气阴两虚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心气阴两虚
疾病名称(英文)
deficiency of heart qi-yin
XINQIYINLIANGXU
中医:心悸,怔忡,,不寐,西医:风心病,心病,高心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缺性贫血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多因禀赋不足,素体衰弱,外邪乘虚化热,消灼心的气阴;或思虑过度,积劳虚损,耗伤心气、心阴所致。
强度与传播
本证是心气不足,心阴耗损的证候。多因禀赋不足,素体衰弱,外邪乘虚化热,消灼心的气阴;或思虑过度,积劳虚损,耗伤心气、心阴所致,病位在心,常可影响肝、肾等脏的功能。
中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虚烦失眠,自汗盗汗,足心热,口渴尿黄,舌红少苔或光剥无苔,舌质淡,薄白苔,脉细弱或细数或结代。
实验室诊断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法则:
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天王补心丹加减:10克、10克、12克、10克、12克、10克、10克、柏子仁12克、15克、10克。本方适用于心气阴两虚证偏于阴虚证者。(2)养荣汤加减:太子参30克、炙15克、麦冬10克、生地12克、玉竹15克、当归10克、10克、枣仁12克、丹参15克、五味子6克。本方适用于心气阴两虚证中偏气虚者。上方浓煎,煮取200~300毫升,每日1剂,温服,每日3次。
2.加减变化:若心火偏旺,心烦失眠,口舌生疮者,可在基本方(1)中加6克、6克清心泄热;若兼见肾阴不足,腰酸膝软,目眩,加首乌15克、15克、板20克、20克滋肾养阴。若兼见心脉血瘀,胸闷刺痛,舌有瘀点斑,脉细弱或细数可在基本方(2)中加丹参15克、6克、郁10克、15克。若兼见胸闷时痛,心动悸,脉结代者,可改用和炙汤加减以益气养心,滋阴复脉。
(二)饮食疗法:可用麦冬30克,煎汤取汁,蔗浆100克左右,再取粳米100克,煮粥待半熟则加麦冬汁、蔗浆汁,同煮粥熟,可作为点心或早晚餐服食。本粥有清心除烦,养阴生津的功用,对心气阴两虚证颇为相宜。
施治要点:
(一)心气阴两虚证,常伴有大肠津校不足,传导不及,则易造成大便燥结难解。在真心痛时,由于腑气不通,大便时用力过猛,致者,不乏其例。因此,真心痛时保持大便通畅,十分重要,常用15~30克,泡服当茶钦,腑气通则心自宁。
(二)气阴两虚,极易产生虚热内扰,热之所过,其阴必伤,会加重病情,临床上常用生脉散(方中人参改用或皮尾参)加生地。伴汗多时,汗为心液,自汗多加重气阴的亏损,对控制病情不利,故须重用山萸肉、清热养阴。
(三)腹胀在真心痛中是常见的并发症,其严重时,会影响抢救的成功;腹胀的形成既是心气阴不足,心脉痹阻不通,可导致中焦气机不畅,加上西药,杜冷丁等镇痛作用,使脏腑机能受到抑制,气滞血瘀,其结果腹胀使脂肌抬高,胸阳不展,心痛益甚。病人此时烦躁不安,心悸气促,不能平卧,轻则耗伤心气,重则损伤心阳,严重者可致心阳虚脱危及生命。用药可选、、、、于、等,此类药只宜暂用,胀消即停,过用则有耗气伤阴之虞。
(四)在心气阴两虚时,易致热毒侵心,临床表现可以见到心悸怔仲加重,发热口渴,溲黄,舌红苔黄,脉细数或促。此时用药要加用花。、、各15~30克清热解毒,加、苦参控制病毒或扫除原发病灶。
主穴取内关、间使、膻中、足三里;配穴取神门、三阴交,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
10~15分钟,提插2~3次,每日1次。
取穴内关、列缺、膻中、足三里为主穴,配穴加神门、三阴交,每穴轻揉按,早晚各1次,每次10~20分钟。
中西医结合治疗
1.心气阴两虚证主要表现为,真心痛时,则要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呈半卧位,以减少回心血液,从而减轻心脏负担。
2.消除病人紧张心理状态,以减轻疼痛,并适当给,以改善心肌缺氧状况。
3.厥心痛、真心痛表现为气阴两虚时,要特别注意脉率的变化,特别是出现结或代或促脉时,要迅速处理,避免发展为严重心律失常,而引起病人猝死。
4.自汗盗汗过多时,一定要及时用于毛巾揩拭,以免汗出当风而发生。
5.厥心痛、真心痛发作时,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腑气通则浊气下行,可减轻症状。出现腹胀亦要及时治疗,否则腹胀时病人烦躁不宁,更耗心气甚至可危及人的生命,因此,不可不防。
6.恢复期要注意休息,但要劳逸结合,适当活动亦很重要的。亦可在医务人员指导下练力所能及的气功,散步,以促进气血运行。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必填项)
评论内容:
&&&&&&&&&&
&&&&&&&&&&
发表评论:
馆藏&4309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气阴两虚 爱出汗_气阴两虚_好大夫在线-智慧互联网医院网上咨询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崔立静大夫本人发表
气阴两虚 爱出汗
状态:就诊前
你好,一般来说,气阴两虚的情况下,可以引起的。可以采用中药调理治疗的。如虚汗停颗粒的治疗一下的。注意保养。饮食要清淡。
状态:就诊前
那如果我去中医院的话
挂哪个科室的号是针对我这个病的?
中医内科。
状态:就诊前
这个病能根治嘛?需要吃多久的药能见效?
通过治疗可以好转的。需要按照疗程治疗。
状态:就诊前
好的,谢谢您!
状态:就诊前
您之前说的虚汗停颗粒药店有卖的嘛?我吃多少能有效果?
一般是有的。
疾病名称:头晕,遗精,睡梦多,腰困&&
希望得到的帮助:这个是不是神经衰弱,应该怎样治疗
病情描述:看书后就头疼,容易遗精,腰困,遗精后就头晕,没法看书
疾病名称:阴虚火旺&&
希望得到的帮助:希望医生帮我推荐药物
病情描述:男,20岁。口干,爱生气脸潮红。乏力有时候头晕。喝完水,爱上厕所
疾病名称:人流后着凉了,最近又有肺火和心火&&
希望得到的帮助:请医生给予治疗建议
病情描述:我最近在吃清心清肺火的药,可以和您给我开的汤药一起吃吗?
投诉类型:
投诉说明:(200个汉字以内)
崔立静大夫的信息
风湿免疫病为主,并在颈椎、腰腿痛疾病中也是较为擅长。也曾在中医脾胃科任职。
崔立静,2004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之后在临床工作十年,曾在风湿病医院、内科诊所任职。现主要是...
普通内科可通话专家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肝胆胰内科
巨鹿县医院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沂源县第二人民医院
垛石镇中心卫生院
聊城第四人民医院
沁源县第二人民医院
安徽省妇幼保健院
好大夫在线电话咨询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治气阴两虚的中成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