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的分型分几型

您所在的位置: >
急性白血病共分几型?
来源:寻医问药网
发布时间:
可分为急性淋巴细胞(急淋,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非淋,ANLL)两大类。
根据1985年修订的FAB分型标准,ANLL共分M1-M7等7型,他们分别是: M1:未分化的原粒细胞白血病; M2:部分分化的原粒细胞白血病; 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M6:急性红血病或红白血病; 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ALL根据FAB形态学特点,则相应分为L1、L2、L3共3型。 L1型:原始淋巴细胞有均匀的圆形核、胞浆少; L2型:原始淋巴细胞变化较大,核可能不规则,胞浆较L1多; L3型:原始淋巴细胞有较细小的核染色质,胞浆为蓝色一深蓝色并有空泡形成。
另外根据免疫学特点,AI上可分成T细胞和B细胞两大类,并进而再分成多种亚型。仅除L。1型急淋必然为B细胞型急淋外,急淋的形态学分型与免疫学分型间无明显相关。
血液病专家推荐
专业治疗血液病,让血液病病症不再复发
美容整形科
心脑血管科
当前有10082名医生在线[急性白血病]2014急性白血病定义与分型_好文章摘抄-牛bb文章网
您的位置:&>&&>&&>&[急性白血病]2014急性白血病定义与分型
[急性白血病]2014急性白血病定义与分型
作者:zhuoli001&&时间: 23:33:53
所属专栏:
急性白血病定义与分型一、定义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 AL)是造 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 中异常的原始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 大量增殖并浸润各种器官和组织,抑制正 常造血。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出血、感 染、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二、分型?1976年,FAB分型。 1986年,MIC分型。 2001年,WHO分型。??FAB分型(…≥30%,而WHO ≥ 20%)M0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微分化型; M1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M2 分两型,M2a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2b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 M3 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又分为两型,即M3a(粗颗粒型)、 M3b(细颗粒型); M4 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此型白血病骨髓中及外周血中有粒系及单核细胞系两 种细胞均增生; M4E0 M5 单核细胞白血病;根据分化程度,又分为M5a(未分化型) 、 M5b(部分分化型) M6 红白血病 M7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L1、L2、L3ALL共3型分型 L1 特点 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小细胞(直径 ≤12μm)为主。POX-,PAS块状+L2L3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直径> 12μm)为主。组化同上。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 一致,细胞内有明显空泡,胞浆嗜碱性,染色深。 组化同上。MIC分型1986: M:Morphology(形态学)FAB为基础 I:Immunology(免疫学)流式细胞术 C:Cytogenetics(细胞遗传学)染色 体分析系列相关分化抗原T细胞:CD2、CD3、CD7 B细胞:CD10、CD19、CD22 粒细胞:CD13、CD33 单核细胞:CD14 造血干/祖细胞 CD34 红细胞:抗血型糖蛋白 巨核细胞:CD41、CD42、CD61ANLL免疫标记亚型 M0 M1 M2 M3 M4 M5 M6 M7 免疫标记 CD34 CD34,33,13 CD33,15,13 CD33,13(HLA-Dr-) CD33,15,14,13 CD33,15,14,13 CD33,血型糖蛋白 CD33, 41,42,61ALL免疫表型亚型 早期B型 免疫标记 CD19+, CD10-普通型前B细胞型 B细胞型 前T细胞型 T细胞型CD19+, CD10+CD19+,CD10+,CyIg+ CD19+,CD10+/-,CyIg+,SmIg+ CD7+, CD2CD7+, CD2+白血病免疫学积分系统(EGIL,1998)分值2B系CD79a CyCD22 CyIgM CD19 CD20 CD10T系CD3 TCR-αβ TCR-γδ CD2 CD5 CD8 CD10 CD7 CD1a髓系MPO10.5 CD24CD117 CD13 CD33 CD65 CD14 CD15 CD64根据积分系统,AL又分为: ⑴ 急性未分化型白血病 AUL; ⑵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 ⑶ 伴髓系抗原表达的ALL, 和伴淋巴系抗原表达的ANLL,WHO分型2001年 基础:MICM分型 形态学 (morphology) 免疫学 (immunology ) 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 )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WHO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分类(2000)伴细胞遗传学异常的AML AML伴t(8;21)(q22;q22), AML1(CBFa)/ETO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ML伴t(15;17) (q22;q11~22)及变异,PML/RARa AML伴骨髓异常嗜酸细胞[inv(16)(p13;q22), t(16;16)(p13;22),(CBFβ /MYH11)] AML伴11q23(MLL) 伴多系增生异常的AML 有MDS史 无MDS史 治疗相关的AML和MDS 烷化剂相关的 拓扑异构酶相关的 其他型WHO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分类(2000)AML其他类型 AML,微小分化型 AML,无成熟型 AML,伴成熟型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MML)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急性红白血病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急性嗜碱细胞白血病 急性全髓增殖性疾病伴骨髓纤维化( parmyelosis) 急性双表型白血病WHO ALL分类1 B祖细胞ALL:L1L21.1 1.2 1.3 1.4t(9;22)(q34;q11) t(4;11)(q21;q23) t(1;19)(q23;p13) t(12;21)(p12;q22)BCR/ABL AF4/MLL E2A/PBX1 ETV/CBF-αWHO ALL分类2 T祖细胞ALL: L1L2 t(11;14)(p13;q11) RBTN1/TCRA/D t(10;14)(q22;q11) HOX11/TCRA/D t(8;14)(q24;q11) MYC/TCRA/DWHO ALL分类3 伯基特细胞白血病: B,L3为主 t(8;14)(q24;q32) MYC/IGH L3 t(2;8)(p12;q24) IGK/MYC t(8;22)(q24;q11) MYC/IGL三、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起病急缓不一。 一、正常造血受抑表现: ㈠ 贫血(RBC减少)乏力、苍白、头痛、耳鸣等。㈡ 发热(正常WBC减少免疫力下降)感染性;白血病本身发热:肿瘤性。 ㈢ 出血:(PLT减少、凝血异常、感染、淤滞、浸润) 皮肤、粘膜出血,月经过多,颅内出血, DIC等。【临床表现】二、增殖浸润的表现 ㈠ 淋巴结和肝脾肿大: 50%ALL有淋巴结肿大; 多数T-ALL有纵隔淋巴结肿大。㈡ 骨骼和关节: 胸骨下端压痛是最主要的临床体征。 关节及骨骼疼痛,儿童多见。㈢ 眼部 突眼,绿色瘤,见于急粒。 ㈣ 口腔和皮肤: 齿龈肿胀 ,多见于ANLL-M4和M5。 皮肤斑丘疹、结节。㈤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血脑屏障) 脑膜浸润或脑实质局部浸润或颅神经直接浸 润的表现,如头痛、头晕,呕吐、颈强直、昏迷。 ALL多见。 ㈥ 睾丸: 白血病细胞浸润,单侧无痛性肿大,多见于 ALL。 其他器官,如肺、心、消化道、泌尿系统等, 并不一定有表现 。四、急性白血病实验室和其它检 查结果情况 (一)、血象:大多白细胞增多,>10×109/L。白细胞不增多白血病 WBC&1.0X109/L。 血涂片可见原、幼细胞。 不同程度正细胞性贫血,血小板减少。(二)、骨髓象1、骨髓增生多呈活跃到极度活跃,少数增生低下称为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2、白血病性原始细胞占NEC的30%以上,中间 阶段细胞缺如,成熟细胞减少呈裂孔现象。 3、正常骨髓成分受抑制。 4、ANLL可见Auer小体。ANC:全部骨髓有核细胞计数;NEC:非幼红细胞计数。增生极度活跃增生明显活跃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 1 :11:10增生活跃增生减低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 1 :201:50增生极度减低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 1 :300正常和白血病骨髓涂片所见正常骨髓象AML 骨髓象(三)、细胞化学急淋白血 病 POX (-) 急粒白血病 差 (-)~(+) 好 (+)~(+++) 急性单核白血 病 (-)~(+)PAS(+) 成 块 或颗粒状(-) 增加(-)或(+),弥漫性 淡红色(-)~(+) , NaF 抑 制不敏感 减少或(-)(-) 或 (+) ,弥漫 性淡红色或颗 粒状(+) 能被 NaF 抑 制 正常或增加NSE NAP(四)、免疫学检查 (流式细胞仪)正常骨髓AML-M3(五)、染色体和基因检测白血病常见的染色体和基因特异改变类型M2 M3 M4Eo M5 L3(B-ALL)染色体改变t(8;21)(q22;q22) t(15;17)(q22;q21) t(11;17)(q23;q21) inv (16)(p13;q22) t(16;16)(p13;q22) t/del(11)(q23) t(8;14)(q24;q32)基因改变AML1/ETO PML/RARα, PLZF / RARα. CBFβ/MYH11 CBFβ/MYH11 MLL/ENL MYC与IgH并存ALL(5-20%)t(9;22)(q34;q11)bcr/abl,m-bcr/abl四、急性白血病诊断一、根据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血象及骨髓 象的改变,大部分病例可作出AL诊断。二、确定白血病类型以便选择适当治疗方案。 根据细胞形态、细胞化学或免疫学、染色体 等技术,对AL作出分型诊断。对少数难以识 别者,须采用分子生物学或电镜检查综合分 析。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诊断:⑴有白血病细胞浸润和颅内压升高之症状和体征者。 ⑵脑脊液改变: ①压力>0.02Kpa(200mm水柱)或>60滴/分; ②白细胞>0.01×109/L; ③涂片见到白血病细胞; ④蛋白>450mg/L。 ⑶排除其他原因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或脑脊液的类似改变。五、急性白血病鉴别诊断一、MDS-RAEB和MDS-RAEB-T: 病态造血,骨髓原始细胞<30%,活检见ALIP 等。 二、某些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异常: 传单,病毒感染等,血中可出现异淋,但骨髓 骨髓原始幼稚细胞不增多。 三、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 有明确病因,短期内骨髓恢复正常。 四、巨幼细胞性贫血: 原始细胞不增多,幼红细胞PAS-。七、急性白血病治疗一、一般治疗 二、抗白血病治疗 原则、策略 ALL ANLL M3(一)、一般治疗㈠ 紧急处理高白细胞血症: 白细胞单采、化疗药物(ALL用地塞米松、AML用羟基 脲)、同时水化、碱化尿液等。 ㈡ 防治感染: 层流病床,病原学培养,抗感染药,粒(单)细胞集 落刺激因子 (GM-CSF、G-CSF)。 ㈢ 成分输血支持: 红细胞、单采血小板;滤器、照射。㈣防治高尿酸血症: 高白多见,别嘌醇,水化(每小时尿量>150ml/m2), 碱化尿液。 维持营养: 饮食宣教,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静脉营养。㈤(二)、抗白血病治疗基本原则: 早期、联合、足量、间歇、 个体化、注意髓外白血病。联合化疗药物组合条件: 作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 药物有协同作用 毒性作用不重叠治疗策略分两个阶段: 1、诱导缓解治疗 2、缓解后治疗(巩固、强化、维持治 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1、诱导缓解治疗的目的:通过化疗,尽快获得 完全缓解(CR)。 CR标准: 白血病症状、体征消失; 血常规中性粒细胞≥1.5×109/L, 血小板≥100×109/L ,分类无白血病细胞; 骨髓原始细胞&5%。 ? 达到CR的时间对生存长短至关重要。2、缓解后治疗的目的: 根除残留白血病细胞,预防复发,争取长期 无病生存和治愈。 当体内白血病数量:1012 临床表现108~9 CR104~5 巩固、强化102↓ 带瘤生存ALL化疗1.诱导缓解治疗:VP、VDP、VLDP、大剂量甲胺喋呤(HDMTX)、 HyperCVAD等方案。 VDLP: 长春新碱 VCR、 柔红霉素 DNR、 L-门冬酰胺酶 L-ASP、 强的松 Pred。 CR率75%~92%。ALL化疗主要药物不良反应: ? VCR: 末梢神经炎、便秘; ? DNR: 心脏毒性; ? L-ASP: 肝损、胰腺炎、凝血因子减少、过敏; ? Pred: 高血压、高血糖、柯兴、骨质疏松、 溃疡、抵抗力下降; ? HD MTX:粘膜炎、肝肾损害;处理:水化碱化、 亚叶酸钙解救; ? CTX: 出血性膀胱炎。ALL化疗对预后差的年轻患者,选择较强烈的化疗方案,CR 后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对预后较佳的或高龄患者,降低化疗强度。成人ALL的不良预后因素年龄大于35岁 发病时WBC数:B>30×109/L,T>100 ×109/L 细胞遗传学:t(9;22),t(4;11),8 三体 髓外病灶 CR时间大于4~6周ALL化疗2.缓解后治疗:3年。巩固/早期强化治疗:6~8疗程,可用原诱 导方案、EA、AA、MA方案、中或HD MTX、中或 HD Ara-C交替。维持治疗:6-MP和MTX交替使用。ALL化疗CNSL防治:大剂量阿糖胞苷(HDAra-C)或HDMTX、 鞘内给药、头颅照射。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适应证: ⑴复发难治性ALL; ⑵ALL-CR2; ⑶高危ALL-CR1。鞘内注射Intrathecal chemotherapy头颅照射 Cranial irradiationANLL化疗30%~50%的患者可望治愈。AML-M3治愈率 70%。ANLL危险分层低危: t(15;17) ,t(8;21) ,inv 16; 中危: 正常核型,除外低、高危的其他单个核型 异常; 高危:5q- / del 5,7q- / del 7 ,9 or 11号染色 体异常,3个或更多核型异常。ANLL化疗1.诱导缓解治疗:DA方案: DNR 45mg/(m2.d),dl―3 Ara-C 100mg/(m2.d),dl―7 其CR率可达50%~75%。 该方案基础上: IA、MA、EA、HA (Ara-C的剂量可标准剂量或大剂 量)。ANLL化疗2.缓解后治疗: ⑴ HDAra-C:至少4个疗程。? 并发症:小脑共济失调、发热、皮疹、结膜炎。 ? 处理:掌握好适应征、停药、糖皮质激素。ANLL化疗⑵ 造血干细胞移植根据危险分组? 高危组,首选HSCT;? 低危组,首选HDAra-C,复发后再行HSCT;? 中危组,HSCT、HDAra-C均可选择。⑶ 无需维持治疗。鞘内治疗次数少于ALL。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APL ANLL-M3)治疗方法不同于其他ANLL。第一个可治愈的AL。 为此,中国血液学专家做出了杰出贡献: 1986年,首次应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APL,获得成功。 1989年,阐明了维甲酸诱导分化白血病细胞的机制。 1990年,首次发现了APL中变异型易位t(11;17),和PLZF(由 中国命名)-RARa,是APL的新的临床亚型。 1992年,首先报道了静脉滴注As2O3治疗APL达到很高的完全缓解 率。 1996年,发现As2O3可诱导APL细胞凋亡和部分分化。APL的治疗⑴诱导分化治疗: ATRA 20mg Tid机理:诱导早幼粒细胞分化。CR率85%。? 维甲酸综合征:发热、呼吸困难、浆膜腔积液、 水肿、低血压急性肾衰等。 ? 处理:停药、地塞米松、吸氧、降白细胞。APL的治疗最佳方案:化疗+ATRA降低复发、降低维甲酸综合征的发生。 化疗药:蒽环类(去甲氧柔红霉素、DNR、米托恩醌)? DIC的防治是避免早期死亡的关键。APL的治疗缓解后治疗:化疗、ATRA交替;HSCT在CR1不作为首选。 复发难治者:三氧化二砷(As2O3)、HSCT 三氧化二砷:10mg/天×4周一疗程,2疗程不缓 解为无效。 机理:小剂量诱导分化,大剂量诱导凋亡。八、急性白血病预后⒈ AL不治疗,平均生存期仅3个月。 ⒉ ALL中,1~9岁且WBC<50×109/L的患者预后最 好,大部分可长期生存至治愈。 ⒊ APL若能避免早期死亡,则预后良好,多可治愈。 ⒋ 染色体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⒌ 高龄、高白细胞、继发于放、化疗、MDS、复发、 耐药、合并髓外白血病的白血病,均预后较差。 ⒍某些指标的预后意义随治疗方法的改进而改进。治疗AML的新方法? 砷剂 ? 老药―新制剂 ? 新机制 ? MDR逆转药 ? 靶向治疗 ? 免疫调解剂―topo1 抑制剂 ―核酸类似物 hypomethylating agents―单抗 ―信号传导抑制剂 ―血管增生抑制剂 欢迎您转载分享:
相关好文章摘抄
热点好文章摘抄
精彩书库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急性白血病的分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