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的区别药物的拉丁文字体?

丁香园App是丁香园社区的官方应用,聚合了丁香园论坛和丁香客的精彩内容。医生可通过丁香园App浏览论坛,也可以在这个医生群集的关系网络中分享和互动,建立更广泛的学术圈子。
扫描二维码下载
今日:0 | 主题:178211
每发1个新帖可以获得0.5个丁当奖励
【分享】天然药物化学
楼层直达:
这个帖子发布于11年零139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天然药物化学(Phytochemistry)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概述定义: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结构测定以及必要的结构改造。并根据已阐明结构的成分,按植物亲缘关系于植物界中探询同类成分,以扩大植物的药用资源,发掘新的有效成分;研究有效成分在植物体中随生长季节、时间的消长,以掌握中草药品质的规律。化学成分在体外及生物体内的代谢和动力学研究,以及构效关系、化学分类学等。天然药物的来源:
天然药物来自植物、动物、矿物、微生物和海洋生物,当今是以植物来源为主,种类繁多。以中草药为例,仅明代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就记载1892种,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又补充了1021种。然而,随着海洋生物的发现和基因调控水平上建立起来的新的生物活性测试体系进行广泛的筛选,还将会发现更多的天然药物。从的二十年间,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和国立肿瘤化疗服务中心,对美国、墨西哥、巴基斯坦、西班牙、捷克、土耳其、乌拉圭等国家的20525种植物的67500个提取物,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筛选,其中发现189科,1225属,2127种植物的2787个提取物显示对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瘤株具有抑制活性。
据有关资料记载,世界有250000种高等植物,进行过研究和活性筛选的不足10%,因此,天然药物研究的潜力是巨大的。活性成分与无效成分:天然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其物质基础在于所含化学成分。然而一种天然药物中往往含有结构和性质完全不同的多种成分。清热解毒中草药黄连中含有生物碱、酮类、脂类等多种成分,其中有效成分为生物碱,如大家熟悉的抗菌止痢药黄连素就是取之于黄连中的活性成分小糪碱。应当强调指出的是在中草药及天然药物当中,真正搞清有效成分的品种是不多的。多数只是一般的化学成分,少数为生理活性成分,而生理活性成分并不一定真正代表该药物临床疗效的有效成分。另外,所谓有效成分或生理活性成分与无效成分或非生理活性成分的概念也不能简单地机械地加以理解。以氨基酸、蛋白质、多糖类为例,在多数情况下视为无效成分,并在加工过程中尽量设法除去,而在某些药物当中且为主要的活性成分,如鹧鸪菜中的駆虫成分是氨基酸、天花粉的引产成分为蛋白质、植物多糖的抗肿瘤活性等。再如叶绿素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在体液培养基内,0.025mg/ml浓度时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0.012mg/ml浓度时能抑制化脓链球菌的生长。另外,叶绿素还有促进组织再生的作用,临床上治疗皮肤创伤、溃疡和火伤等的绿药膏就是叶绿素的制剂。
成分分离工作的起源:明代李挺在《医学入门》(1575)中就记载了用发酵法从五倍子中得到没食子酸的过程。1711年由洪遵所著《集验方》一书,记载了用升华法制备纯化樟脑的过程。这些方法都早于国外,故有“医药化学源于中国”的高度评价,这是我们应当引以为自豪的。见讲义P2。天然药化的未来:我国有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在临床应用等许多方面更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是一个亟待发掘整理提高的巨大宝库。建国前相当落后,就连麻黄素也只能依靠进口。建国以来,尤其近一、二十年来,天然药化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麻黄素、西地兰、芦丁等数十种天然药物产品的工业生产已经进行了多年,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原料-薯蓣皂苷元的工业生产及其资源开发研究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供应国内,还有大量出口。据1981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建国以来共研制新药104种,其中来自天然成分及成分结构改造的有61种,占新药总数的58.6%。创制的新药64种中,有18种是中草药有效成分,另有些新药是有效成分的衍生物。在1995年版中国药典中收载的化学药物中有一部分是来源于植物,如利血平、秋水仙碱、水杨酸、地高辛、阿片、咖啡因、罗通定、茶碱、山莨菪碱、东莨菪碱、麻黄碱、可卡因、吗啡、毛果芸香碱、可待因、长春新碱、长春碱、阿托品、高三尖杉酯碱、罂粟碱、加兰他敏、麦角胺、麦角新碱、洋地黄毒碱、去乙酰毛花苷、鱼腥草素、筒箭毒碱、士的宁、小糪碱和青蒿素等30种。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就要求我们的药物研究必须加快由“仿制”到“创制”的根本性转变。就我国药物研究的基础、积累、现状、整体实力而言,与国际先进水平尚存在较大差距。但我国生物资源丰富,天然药物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加强天然药物的研制是缩小这种差距、减少入世给我国制药产业带来的影响的重要选择。据资料介绍,我国有药用植物1万1千余种,其中只有不到20%被筛选过,因此,从天然药物中筛选并开发出具有我国自己知识产权的新药的潜力是巨大的。第二节&&研究天然药物化学的意义1、&&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改进药物剂型,提高临床疗效3、&&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4、&&开辟药源,开发新药5、&&化学合成或结构改造合成药物的先导化合物,如合成麻醉药普鲁卡因的先导化合物为古柯叶中的可卡因,见讲义P2。第三节&&提取分离方法
在介绍这部分内容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有用成分的结构特点和无效成分的种类及理化性质。1.&&有效成分碱性化合物:生物碱 酸性化合物:结构中含有酚羟基的化合物-黄酮、醌类、苯丙素;结构中含有羧基的化合物-有机酸、葡萄糖醛酸
两性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结构中既有碱性基团也有酸性基团中性化合物:分子结构中既无碱性基团也无酸性基团的化合物,如帖类和挥发油、甾体等2.&&无效成分脂溶性蜡-高级不饱和脂肪酸(16-30碳)和高级一元醇结合的脂脂肪油-不饱和脂肪酸(链长短不一,酸不一定为同一种酸)与丙三醇形成的甘油脂,通常称混合甘油脂植物色素-叶绿素及四萜色素(胡萝卜素)叶绿素是植物中普遍存在的,尤其在叶中含量最高,能溶于一般的有机溶剂,较难溶于水与稀乙醇。生药用水提取时,可用苯或氯仿抽提除去;用乙醇提时,回收乙醇至15-20%左右,加水放置冰箱,叶绿素可沉淀析出。水溶性多糖类-淀粉、纤维素、树胶、果胶、粘液质(后三者为植物的粘性成分,它们之间无明显界限,属高分子化合物,在水中成胶状液体。)鞣质-多元酚类化合物易溶于水及乙醇,可溶于乙酸乙脂,不溶于乙醚、氯仿、苯。可与蛋白质形成沉淀,俗称鞣酸蛋白。
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是从有效成分或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工作开始。在提取之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原(种、属、学名),产地、药用部位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利用,了解前人的经验,以便少走弯路。
目的物为已知成分或已知化学结构类型,这种情况工作比较简单,查阅有关资料, 在根据本人的实验条件加以选用。 未知成分的提取, 只能是就预先确定的目标,在适当的活性测试体系指导下,进行活性成分或有效部位的跟踪分离。下面讨论提取分离常用的方法及原理:一、有效成分的提取从药材中提取天然活性成分的方法有溶剂法、二氧化碳超临界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及升华法等。由于后两种方法的应用范围十分有限, 故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的是溶剂提取法和二氧化碳超临界提取法。(一)&&溶剂提取法
溶剂提取法是根据天然药物中各种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性质,选用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而对不需要溶出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溶剂不能与中药成分起化学变化;经济、易得、安全,而能将有效成分从药材组织内溶解出来的方法。而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直接与溶剂的性质有关。溶剂可分为水、 亲水性有机溶剂和亲脂性有机溶剂。石油醚&苯&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被溶解物质也有亲水性及亲脂性之分。对于有机化合物来说,分子结构中亲水性基团多,其极性大,而溶于水。例如葡萄糖、蔗糖等小分子多羟基化合物,具有强亲水性,极易溶于水,就是在亲水性比较强的乙醇中也难于溶解。淀粉虽然羟基数目多,但分子太大,不易溶解于冷水。讲义P18介绍了部分天然成分对常用有机溶剂的溶解性,这段内容希望大家课下自己看。溶剂提取法分冷提法和热提法两种1.冷提法(1)浸渍法本法简单可行, 但浸出率低,如用水注意防腐(2)渗漉法上、下形成浓度差,浸出效果优于浸渍法。2.热提法(1)&&煎煮法我国最早使用的传统浸出方法,适用于水提取。(2)&&回流法适用于有机溶剂提取,过滤回收溶剂(3)&&连续提取法中途不需过滤, 溶剂用量少小结:水-为一种强极性溶剂。无机盐、糖类、分子不太大的多糖、鞣质、氨基酸、蛋白质、有机酸盐、生物碱盐和极性苷类等都能被水溶出。缺点:提出的杂质多,进一步分离纯化困难。冷提杂质少且对热不稳定的成分较适宜,最适于酸、碱溶液的提取,而药材热提效率高,但对热不稳定的成分不适宜,特别不适于挥发性成分和淀粉、粘液质多的药材提取。
亲水性有机溶剂-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与水能混溶的有机溶剂。如乙醇、甲醇、丙酮等,以乙醇最为常用。经济、安全、无毒;对细胞的穿透能力强;大多数天然成分都可溶解;常称为万能溶剂。
水蒸气蒸馏法仅适用于有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如萜类挥发油、小分子ALK、香豆素等(二)&&升华法固体物质受热直接气化,遇冷后又凝固成固体,称为升华。从樟木中升华樟脑,在前面已经提到,为世界上最早应用此法制取有效成分的记载。游离蒽醌、小分子香豆素、有机酸类成分,具有升华性。升华法虽简单易行,但中药炭化后,经常产生挥发性焦油状物,黏附在升华物上,不易除去,本法产率低,并伴有分解现象。(三)&&二氧化碳超临界提取法
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的流体称为超临界流体。超临界流体没有明显的气液分界面,既不是气体,也不是液体,是一种气液不分的状态。此时粘度低,密度大,有较好的流动、传质、传热和溶解性能。流体处于超临界状态时,其密度接近于液体密度,并且随流体压力和温度的改变发生十分明显的变化,而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随超临界流体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超临界流体提取正是利用超临界流体的这种性质,在较高压力下,将溶质溶解于超临界流体中,然后降低超临界流体溶液的压力或升高超临界流体溶液的温度,使溶解于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质因超临界流体的密度下降溶解度降低而析出,实现特定溶质的提取。二、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一)&&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1、溶剂分离法
取上述提取物,选用二、三种不同极性的溶剂,由低至高分步进行提取。水或乙醇浸膏常为胶状物,难以均匀分散在低级性溶剂中,可伴入适量的硅藻土或纤维素粉,然后低温干燥、粉碎,再选用溶剂依次提取。2、利用温度不同引起溶解度的改变以分离物质,如结晶与重结晶操作。3、在溶液中加入另一种溶剂以改变混合溶剂的极性,使一部分物质沉淀析出。水/醇法(除去多糖,蛋白质),醇/水法(除去树脂,叶绿素)。4、&&调节溶液的PH值,而实现分离(酸,碱或两性化合物)。5、与沉淀试剂生成水不溶性的盐类沉淀(酸性物与铅、钡、钙,碱性物与苦味酸、雷氏盐等)。(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常见的方法有简单液-液萃取法与液-液分配色谱1、液-液萃取的定义:两种互相不能任意混溶的溶剂(CHCl3/H2O)如置分液漏斗中充分振摇,放置后即可分成两相。此时如果其中含有溶质,则溶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K)在一定温度及压力下为一常数K=CU/CL一种物质在上、下两相溶剂中的浓度比值称为分配系数。2、A、B两种溶质在同一溶剂系统中分配系数的比值称为分离因子。
β=KA/KB(KA>KB)当β≥100,一次萃取可分离;10≤β<100,10-12次;β≤2,100次;当β≌1时,则KA≌KB,意味着两者性质极其相近,无法实现分离。3、分配比与PH的关系对于酸性、碱性化合物来说,分配比还受溶剂系统PH的影响。游离状态一般可溶于有机相,反之不溶。有关PH、PKa、PKb的三者关系及酸碱性大小的判断,将在ALK一章详细介绍。4、液-液萃取与纸色谱前已叙及,分离因子β是L-L萃取时判断物质分离难易的重要参数。问题是对于未知成分组成的混合物来说,不知道混合物中各个组分在同一溶剂系统中的分配比,又如何求及β值呢?已知PPC的原理与液-液萃取法基本相同,Rf值与K之间有下列关系
Kor/w=1/r(Rf/1-Rf)r为纸色谱定数。当层析滤纸湿重(W湿)为干重(W干)的1.5倍时,r=2。设A、B两种(或两组)物质的Rf值分别为Rfa及Rfb,则分离因子
β=Rfa(1-Rfb/1-Rfa)式中Rfa>Rfb据此,可用PPC选择设计L-L萃取分离物质的最佳方案。当β>50时,简单萃取即可,β<50时,则需采用逆流分溶法。5、液-液分配柱色谱
在色谱管中完成的化合物之间的分离过程称为柱色谱。
柱色谱又分为常压柱与加压柱。柱材有玻璃,尼龙膜(软柱),不锈钢等。
液-液分配柱色谱用的载体主要有硅胶、硅藻土及纤维素粉等。固定相为水或缓冲溶液时,流动相为CHCl3等非极性溶剂,进行分配色谱分离,称为正相色谱。
固定相用石蜡油,而流动相用水或醇作溶剂,称为反相色谱。近年来,常常用到C-8,C-18柱。它们分别是用硅胶载体,经过辛基(C8H17)或十八烷基(C18H37)的化学修饰,键合上长度不同的烃基,而成的固定相。分别用RP-8和RP-18表示(Reverse Phase)。加压液相柱色谱见讲义P23(三)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 吸附现象在天然产物的分离和精制工作中用的十分广泛。其中又以固-液吸附用的最多,并有物理,化学和半化学吸附之分。1、&&物理吸附也叫表面吸附,是利用表面分子的表面能来实现的。特点:①无选择性
②吸附与解吸是可逆的
③速度快2、&&化学吸附不太常用(氧化铝是经氢氧化铝脱水制的,但有一定碱性,不适合酸性物的分离)3、&&半化学吸附氢键吸附(原理及应用将在黄酮一章作详细介绍)介于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之间的一种吸附,故称半化学吸附。物理吸附剂
常用的有硅胶、氧化铝(极性吸附剂)
活性炭(非极性吸附剂)物理吸附剂的吸附规律——相似者易吸附极性吸附剂对极性大的溶质易吸附;极性大溶剂洗脱能力强非极性吸附剂对极性小的溶质易吸附;极性大溶剂洗脱能力弱。例:化合物A
分别用CHCl3:MeOH(7:3)Ⅰ; CHCl3:MeOH(3:7)Ⅱ展开系统
P26,27,28中的化合物极性,溶剂极性,混合溶剂极性等内容要求大家自学,尤其是极性内容大家必须记住!4、&&大孔吸附树脂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种不含交换基团的,具有大孔结构的高分子吸附剂。大孔吸附树脂是集吸附与分子筛为一体的分离材料。因其理化性质稳定、不溶于酸,碱及有机溶媒中,吸附容量大,再生处理简单,可反复使用,所以在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与富集工作中被广泛使用。组成:苯乙烯母体,二乙烯苯为交联剂(非极性)2-甲基苯烯酸甲酯,二乙烯苯为交联剂(中极性型)应用:①分离
从水溶液中分出非极性化合物
糖等水溶性物质的分离②脱盐③浓缩
水溶液上柱,醇梯度洗脱,回收醇等样品注意事项:使用前用乙醇或丙酮反复洗出来聚合上的母体交联剂等小分子物。具体操作是回收溶剂后,不留残留物。(四)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
天然化合物分子大小各异,分子量从几十到几百万,故也可据此进行分离。
常用的有超滤法,超速离心法,透析法和凝胶滤过法。
超滤法是利用分子大小不同引起的扩散速度差别来实现分离的。
超速离心法是利用化合物之间的不同的沉降速度得以分离的。
透析法是利用小分子可透过半透膜而与膜内的大分子分离。
以上三种方法主要用于水溶性大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多糖的脱盐精制及分离工作,而对小分子化合物的分离就不太适用。可凝胶过滤法则不然,它可用于分离分子量1000以下的化合物。凝胶滤过法(Gel filtration)凝胶滤过法、凝胶渗透、分子筛滤过、排阻色谱。葡聚糖凝胶是由葡聚糖和甘油基通过醚桥(
)相交链而成的多孔性网状结构。它的特点是水中不溶,但可膨胀的球形颗粒并具有三维空间的网状结构。结构式与分离过程见讲义P31。此法常用的凝胶有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25)和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前者只适用于在水中应用,而后者不但可在水中用,也可在有机溶剂中用或在水与有机溶剂的混合溶剂中使用。商品物是干燥的颗粒状物质,在使用前必需充分溶涨,使其网孔涨开。网孔的大小与其加入的交链剂量有关。交联度高,孔隙小,吸水时膨涨也小,反之,膨胀系数大。应用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交联度的凝胶。另外,商品凝胶还有羧甲基交联、二乙氨乙基交联、磺丙基交联及苯胺乙基交联葡聚糖凝胶等,分别具有不同的特色及应用范围,用时可参考有关专著。(四)&&根据物质解离程度不同进行分离
离子交换法在ALK一章介绍第四节
结构研究法
结构研究是天然药物化学的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单体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人工合成或结构修饰等工作,均是建立在单体化合物结构明了的前提下。与合成药相比,天然产物的结构鉴定难度较大。合成药可知信息多,天然药可知信息少。一、&&化合物的纯度测定mp、PPC 、TLC 、HPLC二、&&结构研究的主要程序讲解P36的测定程序测定程序中罗列的测定方法很多,由于测定条件的限制及个人的经验、习惯和熟练掌握,运用的程度各异。但文献检索和调研工作是贯穿结构研究的全过程。事实证明 ,分类学上亲缘关系相近的植物,如同属、同种或相近属种的植物,往往含有类型及结构骨架类似或结构骨架类似或结构相同的化合物。故常常在分离工作开始之前,利用中、外文主题索引按中药拉丁文学名进行检索,以充分利用前人的工作。如:已分出化合物的种类、个数、各种性质、用到的提取方法、提取溶剂、色谱的溶剂系统、生物活性等。
最好整理成一览表以利检索比较。
如是已知化合物,除了比较,对应有关光谱等数据外,还需做一个混合熔点测定和混合IR光谱,进一步确认;如是未知化合物,需按测定程序进行,如有不对称中心,还需测定绝对构型。三、&&结构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一)质谱确定分子式、分子量、计算不饱和度、碎片离子峰 目前主要利用高分辨质谱(HI-MS),特点是被测物质的质量数可精确到小数点后第 3位。一般实测值与计算机给出的理论值相比较,取数值接近者。(二)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化学位移(δ ppm) 偶合常数(J) 峰面积1H-NMR
抗磁性位移
0.9PPm2.2 PPm
峰面积用于确定H质子的数目。(积分面积电脑可给出)偶合常数(J)反应H核之间的距离
J=2Hz距离近,相互干扰作用大,J值大。C-C-C 没有偶合。H
H两面角60°≈0 Hz
0和180° J邻最大7~8 Hz 信号的裂分单(s)、二重峰(d)、三重(t)、四重(q)、多重峰(m)。低级图谱 遵循n+1律如CH3-CH2-Cl核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需要吸收能量。NMR体系,这个能量可由照射体系的电磁辐射来供给。 当电磁辐射的频率与核磁矩的运动频率相等时,能量才能有效的从电磁辐射向核转移, 使核由低能级跃迁质高能级, 实现所谓的核磁共振。N+1律CH3-CH2-Cl甲基的3个H,可有4种取向,4种不同自旋取向的H,对a 核H产生四种局部磁场,a核(CH2)质子受到这四种效应而裂分为四重峰。称为自旋-自旋偶合相遇偶合的质子,有相同的偶合常数如CH2在外加磁场的排布υ-吸收频率、波数、波长的倒数每厘米长度中波的数目K-键的力常数、伸缩力常数μ=原子的折合质量式中表明双原子分子的振动频率,随着化学键力常数的增大而增加,同时,也随着原子折合质量的增加而降低。如Υoh 、Υnh
一般在3500cm-1 左右高波区,反之, 键强越弱,原子质量越大, 则振动频率越低,吸收峰出现在低波数区,如原子质量相同,但键的力常数不同,如三键>双键>单键,而吸收峰位置也不同影响峰位变化的因素1.&& 诱导效应
以羰基为例,若有另一强吸电基团和羰基c原子邻接时,它就要和羰基氧原子争夺电子,从而使羰基力常数增加,通常增加90 ︿100
18002.&&共轭效应
若羰基与苯环相结合,由于电子的平均化,使得
羰基的双键性降低,即力常数减少,故吸收峰移向低波数区。
16503。分子内氢键
氢键的形成,对谱带的位置和强度都有极明显的影响,通常是伸缩频率降低,吸收峰向低波数区位移并使谱带变宽。这是由于形成氢键使偶极矩和键长短都发生变化所致。
υOH 游离 3500
16734.&&外光谱谱带区的划分特征谱带区
发生在㎝-1的吸收峰比较稀疏,容易辨认,且由化合物中主要官能团产生的吸收,称之为特征吸收或特征峰。
发生在㎝-1的吸收峰比较密集,犹如人的指纹,故称指纹区。各个化合物在结构上微小差异在指纹区都会得到反映,因此,在核对和确认有机化合物时用处较大。
为了方便解析,又将特征区和指纹区细分为八个重要区段
波数(㎝-1)
键的振动类型
υOH,υNH
υCH(C≡C-C,C= C-H,Ar-H)
υCH (-CH3,-CH2,CH,H-C=0)
υC≡C, C≡N,-C≡C-≡C-
υC=O(酸、醛、酮、酯、酸酐、酰胺)
υc=c,c=N(脂酚、芳香、比较强的苯环骨架振动)
δ&C-H(面内)
δC=C-H,Ar-H(面外)
970(VS)(四)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分子中某些价电子可吸收一定波长的光,并由低能级(基态)跃迁至高能态(激发态),此时产生的吸收光谱称之为UV-VIS。200~400nm为紫外谱区,400~700nm为可见谱区
吸收波长(nm)
π﹡(孤立双键)~200
价电子跃迁能级图
因为常用的紫外分析仪的测定范围是200~400 nm,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只有π
π﹡跃迁才有实际意义。因此,紫外光谱只适用于分子中有不饱和结构的化合物的分析工作。产生化合物红移的几点因素1.&&供电基的引入(第一类定位基)如-OH、-OR、-NHR等,不但吸收峰向长波移动,吸收强度也增加。如苯的吸收峰在254nm处,而苯酚的吸收峰至270nm处。2.&&双键的增加化合物&&&&双键数&&&&λmax(nm)
颜色乙烯&&&&
淡黄二甲基十二碳六烯
黄α-羟基-β-胡萝卜素8
橙3.&&溶液PH值的影响在测定酸性或碱性化合物时,溶液的PH值对光谱的影响很大。例如:
254nm还有溶剂极性等因素对吸收波长都会产生一定影响,但上述三点影响大而且常见,希望大家能记住。另外,UV-VIS还常用已知成分的含量测定等。
分享到哪里?
longbow edited on
关于丁香园中药/天然药分析
主题:【讨论】中药为什么选用拉丁文来命名呢?
浏览 |回复36
xiaowang268
<p class="orgred oe jinghua_
<p class="orgred oe tiezi_
<p class="orgred oe huitie_
ID:xiaowang268
行业:石油行业―校长油行业―校长油行..
积分:<span class="gray0 userintegral_升级还需100积分
声望:<span class="gray0 userrenown_升级还需100声望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时间:<span class="gray0 userlastl_00-00-00
结帖率:100%
关注: |粉丝:
新手级:&新兵
原文由 rzxjz(rzxjz) 发表:原文由 xiaowang268(xiaowang268) 发表:原文由 helo(xufangdan) 发表:这样国际通用比较方便的吧。那为什么只选拉丁文呢?英文不行吗?拉丁文是一种“死”语言,语法和组词结构不会再受时尚和文化的影响,用来描述需要严谨而不带主观色彩的科学对象(动物、植物、药物、病毒)最合适不过。英语是拉丁语的一个变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自己的一套语用功能,有一些词原自于拉丁语,所以一些比较生僻的词还是用拉丁语标注。说得有道理!
xiaowang268
<p class="orgred oe jinghua_
<p class="orgred oe tiezi_
<p class="orgred oe huitie_
ID:xiaowang268
行业:石油行业―校长油行业―校长油行..
积分:<span class="gray0 userintegral_升级还需100积分
声望:<span class="gray0 userrenown_升级还需100声望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时间:<span class="gray0 userlastl_00-00-00
结帖率:100%
关注: |粉丝:
新手级:&新兵
原文由 rzxjz(rzxjz) 发表:原文由 xiaowang268(xiaowang268) 发表:原文由 helo(xufangdan) 发表:这样国际通用比较方便的吧。那为什么只选拉丁文呢?英文不行吗?拉丁文是一种“死”语言,语法和组词结构不会再受时尚和文化的影响,用来描述需要严谨而不带主观色彩的科学对象(动物、植物、药物、病毒)最合适不过。英语是拉丁语的一个变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自己的一套语用功能,有一些词原自于拉丁语,所以一些比较生僻的词还是用拉丁语标注。只可惜不能给你加分了
xiaowang268
<p class="orgred oe jinghua_
<p class="orgred oe tiezi_
<p class="orgred oe huitie_
ID:xiaowang268
行业:石油行业―校长油行业―校长油行..
积分:<span class="gray0 userintegral_升级还需100积分
声望:<span class="gray0 userrenown_升级还需100声望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时间:<span class="gray0 userlastl_00-00-00
结帖率:100%
关注: |粉丝:
新手级:&新兵
原文由 helo(xufangdan) 发表:原文由 xiaowang268(xiaowang268) 发表:原文由 helo(xufangdan) 发表:这样国际通用比较方便的吧。那为什么只选拉丁文呢?英文不行吗?不清楚,是不是最初的使用如此啊。具体原因不知道啊,
<span class="fl w100 oe nickname_5121yqxx
<p class="orgred oe jinghua_
<p class="orgred oe tiezi_
<p class="orgred oe huitie_
ID:<span class="gray0 username_5121yqxx
行业:石油行业―校长油行业―校长油行..
积分:<span class="gray0 userintegral_升级还需100积分
声望:<span class="gray0 userrenown_升级还需100声望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时间:<span class="gray0 userlastl_00-00-00
结帖率:100%
关注: |粉丝:
新手级:&新兵
一种植物的正式学名要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希腊文加以表达,这样使得世界各国在植物学的交流上得到了很多便利。因为欧洲各国的语言多多少少都与拉丁文有关系,学习起来较容易;再者,拉丁文算是一个已经死掉的语言(没有国家将之当作国语),语法不会再发展,比较固定,也比较容易被各国接受。当然还有其它语法严谨等等的好处,所以拉丁文学名就变成每种植物的身份证了。摘自百度百科中药大部分来源于植物,所以就沿用拉丁文了
xiaowang268
<p class="orgred oe jinghua_
<p class="orgred oe tiezi_
<p class="orgred oe huitie_
ID:xiaowang268
行业:石油行业―校长油行业―校长油行..
积分:<span class="gray0 userintegral_升级还需100积分
声望:<span class="gray0 userrenown_升级还需100声望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时间:<span class="gray0 userlastl_00-00-00
结帖率:100%
关注: |粉丝:
新手级:&新兵
原文由 815121yqxx(815121yqxx) 发表:一种植物的正式学名要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希腊文加以表达,这样使得世界各国在植物学的交流上得到了很多便利。因为欧洲各国的语言多多少少都与拉丁文有关系,学习起来较容易;再者,拉丁文算是一个已经死掉的语言(没有国家将之当作国语),语法不会再发展,比较固定,也比较容易被各国接受。当然还有其它语法严谨等等的好处,所以拉丁文学名就变成每种植物的身份证了。摘自百度百科中药大部分来源于植物,所以就沿用拉丁文了恩,说的有道理!
<p class="orgred oe jinghua_
<p class="orgred oe tiezi_
<p class="orgred oe huitie_
ID:mansonyang
行业:石油行业―校长油行业―校长油行..
积分:<span class="gray0 userintegral_升级还需100积分
声望:<span class="gray0 userrenown_升级还需100声望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时间:<span class="gray0 userlastl_00-00-00
结帖率:100%
关注: |粉丝:
新手级:&新兵
那是为了使用方便啦,我们现在还用阿拉伯数字呢
xiaowang268
<p class="orgred oe jinghua_
<p class="orgred oe tiezi_
<p class="orgred oe huitie_
ID:xiaowang268
行业:石油行业―校长油行业―校长油行..
积分:<span class="gray0 userintegral_升级还需100积分
声望:<span class="gray0 userrenown_升级还需100声望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时间:<span class="gray0 userlastl_00-00-00
结帖率:100%
关注: |粉丝:
新手级:&新兵
原文由 燕飞(mansonyang) 发表:那是为了使用方便啦,我们现在还用阿拉伯数字呢估计还是有其特定的语言特点的吧
<p class="orgred oe jinghua_
<p class="orgred oe tiezi_
<p class="orgred oe huitie_
ID:mansonyang
行业:石油行业―校长油行业―校长油行..
积分:<span class="gray0 userintegral_升级还需100积分
声望:<span class="gray0 userrenown_升级还需100声望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时间:<span class="gray0 userlastl_00-00-00
结帖率:100%
关注: |粉丝:
新手级:&新兵
原文由 xiaowang268(xiaowang268) 发表:原文由 燕飞(mansonyang) 发表:那是为了使用方便啦,我们现在还用阿拉伯数字呢估计还是有其特定的语言特点的吧因为当时的欧洲学术社会(古时科学研究的前锋地点)特别崇尚拉丁语,而且创建命名学(taxonomy)的那个人是个疯狂的拉丁迷。他本名叫carl Linne,但因为痴迷拉丁语,最后把姓改成符合拉丁文格式的 Linnaeus,为表示他对拉丁文的热爱。在他之前科学名称并不统一,从而经常因为各国名称不同而在学术上造成混乱,所以Carl Linnaeus 就想出了用拉丁名称作为科学的通用名称,从此避免了名称混乱这个问题。现在一些新起的学科,比如电脑科学和信息传送,都以英文为标准,因为它们的兴起国家是美国。
xiaowang268
<p class="orgred oe jinghua_
<p class="orgred oe tiezi_
<p class="orgred oe huitie_
ID:xiaowang268
行业:石油行业―校长油行业―校长油行..
积分:<span class="gray0 userintegral_升级还需100积分
声望:<span class="gray0 userrenown_升级还需100声望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时间:<span class="gray0 userlastl_00-00-00
结帖率:100%
关注: |粉丝:
新手级:&新兵
原文由 燕飞(mansonyang) 发表:原文由 xiaowang268(xiaowang268) 发表:原文由 燕飞(mansonyang) 发表:那是为了使用方便啦,我们现在还用阿拉伯数字呢估计还是有其特定的语言特点的吧因为当时的欧洲学术社会(古时科学研究的前锋地点)特别崇尚拉丁语,而且创建命名学(taxonomy)的那个人是个疯狂的拉丁迷。他本名叫carl Linne,但因为痴迷拉丁语,最后把姓改成符合拉丁文格式的 Linnaeus,为表示他对拉丁文的热爱。在他之前科学名称并不统一,从而经常因为各国名称不同而在学术上造成混乱,所以Carl Linnaeus 就想出了用拉丁名称作为科学的通用名称,从此避免了名称混乱这个问题。现在一些新起的学科,比如电脑科学和信息传送,都以英文为标准,因为它们的兴起国家是美国。哦,还是第一次这么听说
<p class="orgred oe jinghua_
<p class="orgred oe tiezi_
<p class="orgred oe huitie_
ID:mansonyang
行业:石油行业―校长油行业―校长油行..
积分:<span class="gray0 userintegral_升级还需100积分
声望:<span class="gray0 userrenown_升级还需100声望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时间:<span class="gray0 userlastl_00-00-00
结帖率:100%
关注: |粉丝:
新手级:&新兵
原文由 xiaowang268(xiaowang268) 发表:原文由 燕飞(mansonyang) 发表:原文由 xiaowang268(xiaowang268) 发表:原文由 燕飞(mansonyang) 发表:那是为了使用方便啦,我们现在还用阿拉伯数字呢估计还是有其特定的语言特点的吧因为当时的欧洲学术社会(古时科学研究的前锋地点)特别崇尚拉丁语,而且创建命名学(taxonomy)的那个人是个疯狂的拉丁迷。他本名叫carl Linne,但因为痴迷拉丁语,最后把姓改成符合拉丁文格式的 Linnaeus,为表示他对拉丁文的热爱。在他之前科学名称并不统一,从而经常因为各国名称不同而在学术上造成混乱,所以Carl Linnaeus 就想出了用拉丁名称作为科学的通用名称,从此避免了名称混乱这个问题。现在一些新起的学科,比如电脑科学和信息传送,都以英文为标准,因为它们的兴起国家是美国。哦,还是第一次这么听说读中医就要多学一门外语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拉丁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