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的退缩和回避会导致什么样的人格?

关于回避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关于回避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明天就是高中同学最后一个聚会了,马上大家都要上大三,他们说要把这最后一个以学生身份参加的聚会办的隆重一点,到时有各种节目,我看到这里即有点失落又有些回避,高中那会儿,班里基本上是那些班干部打理,那个时候老师很看重学习,什么都以学习为重,而我却是班里的一个另类,上课被老师叫出教室,被老师威胁出重点班,被老师罚站到教室后面,我根本就融不进班里,学习也跟老师作对以至一落千仗,那三年朋友也很少,就几个,高二那个暑假回家又看到妈和别的人上床,我觉得以前的世界观都是不对的,后来迷上网络,虽然迷上但是一个星期也就玩一次够的,不过那时一个星期也就期待周末最后一天。总个来说,我不是个好学生,不知道是不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明天聚会想去,我怕不去的话以后连个怀念的机会都没有,为什么我这么怕人多的地方,为什么我对聚会很恐惧,大学班里的活动我都没去,几乎没去过,我是不是属于回避型人格障碍。
嗯,你这个有一点回避型人格障碍。。。其实我觉得你应该多交朋友,我上高中的时候也算是班上的另类吧,经常和老师对着干,经常被老师叫出教师,罚站啊什么的,还和老师吵架。。但是我在班上的关系还算不错,朋友也不算少,所以,很多时候即使有些难过,但因为有朋友的陪伴,那些感觉也就淡了和多。
扯远了。。。关于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这个是在网上复制的哈)其特征定义有七个方面,而满足其中四个方面就可以诊断为回避型人格。。。建议你 首先消除自卑感,不要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对,或者 是个异类 怎么样的,然后要增强自己的信心啊,找自己的优点。。其实有的时候我也有些自卑,但是身边的人会告诉我,我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差劲。。所以要把自己想优秀些。。接着,你就要多交朋友啊,克服人际交往障碍,这样慢慢的就好了。。有什么活动啊都要积极参加啊,这样也是对你的锻炼啊。 你觉得呢?
当时老师给我的感觉是那种真的很讨厌我的,怕给她留了不好的印象,明天就要去聚会了,我见到她不是滋味,觉得我是个犯过错的人,怎么办,我想见见那几个熟悉的同学,和他们在一起就不会觉得自己是个另类,一但看到那些以前在班里和老师那么亲密的女生感觉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了,高中我实在太少交流了,我觉得在别人面前说出自己的想法很丢面子,也一直很拒绝父母,只管和他们要钱吃饭可是他们不知道我拿那些钱还要上网,哎,别人都能够坦然的面对父母,高考的时候还能和父母一起讨论,而我呢,什么都没有,高中就知道我在哪个学校至于哪个班,文理科的事
他们都不知道,还是高三那年清楚一点,高考后填志愿,报专业都是我一个人,没有任何人的指导,爸妈连我读什么专业都不确定,学校在哪里也不知道。我就像个罪人,高中当我每天看到别人的父母从家里送饭给同学吃时觉得不可思意,怎么会这样,我一个初中同学他跟我说这个可能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因为他就是。高中就是因为这样才没有和初中那个交的很好很好的女生继续,因为我也知道那个样子不好,别人可能是把学校当做生活的一部分,有同学有朋友,而我却把学校当做一个不在生活范围内的地方,我来学校只是为了学习一下书本上的知识,其他的我已经置身世外
那能说说是你主动这样还是被动呢?
你能想象三年几乎没有朋友的人是怎么样的吗,高中每天除了想初中的那个女生就是发呆,停不住的发呆,每天都想,可是我只感觉自己一个人,找她又说不出话,就是那几句过的怎么样,好想找她,想回到从前那样,可是就是做不到。
主动的,我能改变吗?
当然能,只要你想改变,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你自信吗?
如果是人格障碍能治疗吗,如何改变
你先不要总想着是 人格障碍 需要治疗怎么怎么样的
其他回答 (2)
我不好说什么。看自己了。加油!!!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概述】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英文称为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亦称“悖德型”“违纪型”“无情型人格障碍”属于人格障碍之一,多见于男性。
  所谓人格障碍,是指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展起来的严重人格缺陷,或者人格在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精神异常。人格障碍导致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表现为情感和意志方面的障碍,但是思维和智能方面无异常,意识清晰。这类人的人格缺陷是持久的、顽固的,多数延续到成年阶段,甚至终身不能改变。
  反社会型人格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最为重视的。
  1835年,德国皮沙尔特(Prichard)首先提出了“悖德狂”这一诊断名称。指出患者出现本能欲望、兴趣嗜好、性情脾气、道德修养方面的异常改变,但没有智能、认识或推理能力方面的障碍,亦无妄想或幻觉。后来“悖德狂”的名称逐渐被“反社会型人格”所代替,如今狭义的人格障碍,即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此种人格引起的违法犯罪行为最多,同一性质的屡次犯罪,罪行特别残酷或情节恶劣的犯人,其中1/3—2/3的人都属于此类型人格障碍。其共同心理特征是:情绪的暴发性,行为的冲动性,对社会对他人冷酷、仇视、缺乏好感相同情心,缺乏责任感,缺乏羞愧悔改之心,不顾社会道德法律准则和一般公认的行为规范,经常发生反社会言行;不能从挫折与惩罚中吸取教训,缺乏焦虑感和罪恶感。
  人格障碍不属于精神病,但是根据传统和实际临床诊治情况,属于心理障碍、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因此,在处理方法上与精神病不同,患者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要负法律责任,但是量刑较轻。既然是心理疾病,除了社会教育、管理方法或刑事处理外,还应该接受心理治疗和心理训练等综合防治措施,以减轻症状。
  人格障碍应该与人格改变有明确区别。人格障碍是心理发育不健全的表现,从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就出现人格问题,至成年期呈现明显病理性人格,并延续终身。人格改变或准确地说继发性人格改变,通常出现在成年期,由于严重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或严重精神刺激之后发生的人格偏离。
  【发病原因与发病机理】
  病态人格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尚未阐明。以下是有依据的相关资料:
  1.遗传。本症在亲属中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成正相关,即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有资料表明,患者双亲的异常脑电图率较高;单卵孪生子的性格一致率较高,脑电图很相似,犯罪率超过双卵孪生子。病态人格的寄养子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有较高的病态人格发生率。
  2.大脑发育不良。脑电图检查证实该类人格患者大脑发育不成熟,可能有过大脑损害。从病理心理学分析,患者的心理行为具有幼稚、很不成熟的特征,是人格不成熟的病理变化。
  3.家庭和社会环境。不少调查表明,童年的精神创伤、不和睦家庭关系、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和不良社会环境因素在致病上亦起重要作用。人类人格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特别是在婴幼儿和儿童期,这已是公认的事实。
  【临床表现】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病态人格)的临床症状特点:
  1.早年开始显露人格偏异,一般在青春期呈现明朗化。
  2.严重人格障碍,性格的某些方面非常突出和过分畸形发展,不符合社会规范。
  3.人格偏异非常顽固难移,延续于整个成年期,到晚年可能渐趋缓和。药物治疗和一般教育措施收效甚微,矫正困难。
  4.社会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常有较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屡教屡犯,并以损人不利己的结局告终。
  5.对自己的人格障碍缺乏&自知之明&(医学上称为&无自知力&),因此不能从失败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有时虽能察觉自己的人格问题带来的困难,但却始终不能以正确的认识来有效地改正。
  6.表现为持久的人格不协调,但是并未达到精神病或神经症阶段。
  7.智能和认知能力较好,无精神症状,主要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人格严重偏离为特征。
  8.追求新奇和心理刺激,常是人格障碍患者的一种驱动力,也是经常导致其反社会行为的变态心理动因。概括地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有&七无&特征:①无社会责任感;②无道德观念;③无恐惧心理;④无罪恶感;⑤无自控自制的心理能力;⑥无真实或真正感情;⑦无悔改之心。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心理咨询领域专家自助与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第5讲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00
&&¥2.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自助与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第5讲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20080份文档回避型人格是怎么形成的_壹药网你现在所在位置:>>回避型人格是怎么形成的关键词:回避型人格的形成:一种母亲是持续的情感冷漠的妈妈。她也许本来就没有想要孩子,孩子的降临使她充满了奥悔和失望,她把孩子看做自己不幸的根源,或是一个错误行为的结果。也许她天性就反感孩子,正如当年她的母亲反感她一样。这种母亲对孩子在情感上是冷酷的,甚至很少愿意去抱一抱孩子,打骂孩子也是家常便饭。还有些母亲由于长期情绪处于状态,对孩子也是持续冷漠的。这种母亲的孩子我们称之孤独儿童,他们往往惧怕亲密的接触,虽然事实上他们也曾象其他儿童一样需要妈妈的爱护,但是每次对母亲依恋的渴望和要求都会导致心理上的痛苦, 因此婴儿自然而然地作出了一个痛苦的选择:回避一切亲密接触,并导致出了一个结论:我没有需要。他们不常哭闹,似乎很容易满足,给他什么就吃什么,并不要求更多的,并不在乎别人是否关心自己,似乎没有什么需要。他构造了一个不真实的自我,他们看起来很独立,实际上是否定自我的需要,与他人接触,其目的只是为了回避由此可能带来的痛苦。这样的孩子常常被认为是“好孩子”、“乖孩子”,妈妈为孩子早早就表现出来的“独立性”而感到骄傲,在后来的生活中,孩子的这种所谓“独立性”也许会受到社会的赞许,甚至他自己也会为自己的“独立性”骄傲,但是不幸的婚姻生活在等着他。 如果孤独儿童的生长环境不变,他在幼年时期的心理特点将随着他的成长而成为他的人格中的基本特点,成为一种在人际关系中,特别是亲密关系中的回避型人格。如同在幼年一样,他否认自己的情感甚至物质需要。事实上他不是没有亲密的需要,而是在幼年时期把这种需要放弃了。他们的性格通常是冷漠甚至冷酷的,缺乏对生活兴趣和追求。因为总是回避过多的亲密接触,他们显得似乎很独立。 他们在配偶的选择上往往与依恋型的人有缘份,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依恋型的人往往较为主动,从而缩短了由于他的冷漠和退缩造成的距离空间,使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得以建立。当然,回避型的人在恋爱初期也会表现出一定的热情,但是一但亲密关系确立之后,因为过多的亲近仍然是痛苦和恐惧的,他的冷漠退缩特点就会浮出水面,。由于性格特点,这种人在社会生活上较少物质需求,并富于独立和忍耐性,在事业上往往成功,为人们所赞许。但是他们的婚姻生活则通常是失败的。相关文章更多文章热门文章排行12345678910热门药品专题热门百科专区热门问答12345678910我要提问万名医生在线解答请详细描述您的疑问,有助医生快速帮您解答!声明:在壹药网资讯平台中所有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代替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医生及网友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回避型人格障碍
目录1 拼音huí bì xíng rén gé zhàng ài2 英文参考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回避型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退缩、,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3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表现佛教中有出世与人世之说,所谓出世即指远离人世,戒断人伦常情,方可修得正果;而人世则指普渡众生。古往今来,许多人为了解脱痛苦,遁人了空门,成为心如枯木死灰或孤傲冷僻的隐居者。从现代的角度来看,那些遁迹荒野、人间烟火的隐居者们则很可能属于回避型人格的人。在现代社会中,隐居者已很难找到一块清静的乐土,于是,他们往往关闭自己的心灵,不与他人作亲密的接触,唯求自安。值得的是,渴望一种有意义的与暂时的回避人世并不是一种病态,,真正具有回避型人格的人并不敢深入到自己心灵的内部去,他们的回避带有强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点。
美国《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一 W)中对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人际的社会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只要满足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受到了伤害而陷于痛苦,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因而,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处理某个一般性问题时,他们往往也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决心,却又错过了解决问题的一时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多安分守纪,从不做那些冒险的事情,除了与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外,很少去参加社交活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精力不足。这些人在单位一般都被视为积极肯干、工认真的好职员,因此,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可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都想方设法推辞,从不接受过多的社会工作。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与的行为退缩性不同:前者并不安于或欣赏自己的孤独,不与人来往并非出于自己的 申愿,他们行为的退缩源于心理的自卑。想与人来往,又怕被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因害羞而不敢亲近。相关文献
参与评价: ()
欢迎您对回避型人格障碍进行讨论。您发表的观点可以包括咨询、探讨、质疑、材料补充等学术性的内容。我们不欢迎的内容包括政治话题、广告、垃圾链接等。请您参与讨论时遵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
昵称(必填)
电子邮箱(我们会为您保密) (必填)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本页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一 23:24:37 (GMT+08:00)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
下载积分: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5|
上传日期: 14:32:3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DOC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生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