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心理网行为医学心理学教学视频频

你看不到我~
看不到我……
视频: 【探索心理学】03:脑的行为(中文字幕)
<mendVideo();
分享给好友
【探索心理学】03:脑的行为(中文字幕)
下载至电脑
扫码用手机看
用或微信扫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二维码2小时内有效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input id="link4"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value=''>
flash地址:
<input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id="link3" value=''>
手机扫码分享视频
二维码2小时内有效
【探索心理学】03:脑的行为(中文字幕)
扫码用手机继续看
用或微信扫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二维码2小时内有效,扫码后可分享给好友
没有优酷APP?立即下载
请根据您的设备选择下载版本
本期的节目讨论了脑的结构和成分:神经元如何活动,信息是如何收集及传递,化学反应如何决定每一个想法、感觉和行为。斯坦福大学的John Gabrieli的博士和麻省的波士顿退休军人医院的Mieke Verfaellie博士参与了本期的节目。
万万表情系列(VIP会员专享)
泡芙表情系列(VIP会员专享)
暴漫表情系列(VIP会员专享)
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670号
药品服务许可证(京)-经营-签到有奖哦 !你还不快来 ?!
精品公开课
主讲老师: 心教育
主讲老师: 心教育
主讲老师: 童慧琦
主讲老师: 童慧琦
华人心理学大会
主讲老师: 米盖拉·歌诗丽
主讲老师: 岳晓东
主讲老师: 心教育
主讲老师: 心教育
主讲老师: 心教育
主讲老师: 心教育
主讲老师: 祝卓宏
主讲老师: 童慧琦
主讲老师: 心教育
主讲老师: 贠劲松
专题 青少年
主讲老师: 巴里·施瓦茨
主讲老师: 心教育
主讲老师: 张婍
主讲老师: 包天奎
主讲老师: 亚瑟·弗里曼博士
主讲老师: 唐纳德·梅肯鲍姆
主讲老师: 詹姆斯·布根塔尔
主讲老师: 岳晓东
主讲老师: 李德o威尔逊
主讲老师: 布鲁斯·马塞克博士
主讲老师: 主讲老师:
主讲老师: 主讲老师:
主讲老师: 主讲老师:
主讲老师: 主讲老师:
主讲老师: 主讲老师:
主讲老师: 主讲老师:
主讲老师: 主讲老师:
主讲老师: 主讲老师:
主讲老师: 主讲老师:
  导读  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GeorgeZimbardo)的好莱坞新片《斯坦福监狱实验(TheStanfordPrisonExperiment)》在纽约首映了,这是该实验故事第三次被拍成电影登上大银幕。第一次是由德国导演改编拍摄的,名叫《死亡实验(DasExperiment)》;2010年,又被美国的导演改编成《监狱风云(TheExperiment)》。前两度所拍的电影让津巴多教授很不开心,而这一次新版的电影应该是他比较满意的。这部电影一经发布即获得了圣丹斯国际电影节(SundanceFilmFestival)的“最佳科学影片奖”。  斯坦福实验介绍  津巴多教授将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大楼——乔登楼的地下室改造成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并从报名参加实验的学生中,挑选出24名身心健康、遵纪守法、情绪稳定的年轻人参与实验,他们被随机分成三组:9名犯人、9名看守、6名候补。原先是计划观察“囚犯和看守”这两组人在接下来的2周(14天)时间里,他们在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变化。但没想到这样一个简单的人为角色的分工,居然在不到1周的时间里,就让那些富裕的中产阶级的孩子,真的相信了自己是“看守或囚犯”——更难以理解的是,那些承担了看守职务的人,开始在情绪上和身体上虐待那些囚犯;而那些扮演囚犯角色的年轻人,开始对权威表现出反抗、服从,然后是郁闷和抑郁的状态,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自杀的倾向。这使得当时刚刚拿到伯克利加州大学助理教授职务的马斯拉奇(津巴多教授当时的恋人)出面,要求终止这个实验。因此,这其实是心理学历史上一个没有完成的研究。而恰恰是这样一个没有完成的研究,彻底揭示了“人性的脆弱”,生动地说明了——人们在拥有权力之后,这种权力感对自己和其他人的影响。同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在团体表现出对权威的遵从和温顺之后,人们的行为和心理将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津巴多“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伟大,是因为他关注的是人性永恒的问题。比如,是什么让一个人变得邪恶?一个好人,有时是不是也会干坏事?如果好人也能变坏的话,那又是什么使人们越过那条边界?而津巴多的实验恰好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些敏感的问题。我们目前起码可以知道,处境可以极大地影响一个好人,让他变得邪恶。权力如果不加控制,也会对其他人,包括我们自己,产生巨大的伤害。甚至津巴多本人,在这个实验中,由于自己工作的需求,而忽视了实验参加者可能遭受的心理伤害。因此,我们要感谢马斯拉奇教授敏锐地觉察到该研究可能对这些参加者造成的影响。  反观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类似“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场景。尤其是当人们丧失了自我的意识、自我的判断、自我的良知时,我们很容易被他人、形势、环境等大趋势所驱动。根据津巴多教授多年的研究,他在2007年曾出版了一本《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LuciferEffect:UnderstandingHowGoodPeopleTurnEvil)》的新书。“路西法”是光之守护者,曾经是上帝最宠爱的天使,但是由于他挑战上帝的权威,带领一群堕落的天使投身地狱,成为上帝的对手——魔鬼撒旦。  善良的人们,你们可是要警惕啊!  那么,如何抵御“路西法效应”呢?如何让我们超越社会角色和社会期望对我们产生的负面影响?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敬畏苍天,扪心自问,坚守信仰?在书中,津巴多提出“10步法”可以帮助我们战胜类似恶魔影响的方法:  一.承认错误  让我们接受“人皆有过”这句话,只有能意识到自己也有可能犯错误,我们才有可能摆脱恶魔的控制。  二.独立思考  一定要多去觉察自己的经历、行为和人生,就像我们中国人经常提醒的要“吾日三省吾身”。  三.担当责任  无论如何,我们要为自己的决定和行动承担自己的责任,而不只是去责备外人和环境;因为所有人类的行为,都会受到内、外因交互作用的影响。而一旦否认自己的责任,我们就无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来得到进步。  四.做最好的自己  首先我们应不忘初心,始终保持自己的良知;同时,我们应释放关于自己的信息,从而去匿名化的社会状态,但要注意避免给人产生负面的刻板印象。  五.尊重正义的权威,而不是邪恶的权威  我们尊重权威的权利和位置,但不一定非得尊重权威位置上的人。因为不是所有的权力、权威、专家和机构都是正义的,很多自私的人会利用这些正义的机构,去做自己邪恶的事情。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机构和代表机构的人区分开来;而这种区分人和事的态度也是保持自己理性特别重要的思维能力。  六.融入群体,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千万不能为了迎合别人,而丧失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独立精神。  七.始终保持对框架的警惕  也就是说,要意识到可能会有人让我们的心理、思维和行为进入到某种特定的模式和框架之中。俗话说得好:“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这就要求我们保持“避免被别人利用”的一种警觉。  八.保持最佳的时间观念  别太想近处,但也不要想得太远;而是以最佳的、平衡的时间观念,不虚幻末来、也不沉迷过去。  九.不能为了安全的假象,而牺牲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要特别小心,有人用恐惧、愤怒、威胁等各种吓唬人的事故和场景来迷惑我们,控制我们。任何时候,人民的尊严、自由和幸福是我们最重要的着眼点,而不是所谓的安全问题。  十.反抗任何不公正的体制  权,应该为民所用,而不只是让人民服从权利。这种简单的道理,往往在我们生活中被忽视。  根据津巴多教授研究工作拍摄的新片播映,让我想到:当一个社会崇尚知识和学术的时候,这个社会一定会成为理性、文明和昌盛的社会;而当一个社会的精英阶层崇拜的是江湖术士和财富权势的时候,这个社会一定会变得愚昧和堕落。  因此,在这部新片上映的时节,衷心地祝贺津巴多教授和马斯拉奇教授在荧屏上获得
  津巴多的实验&   &著名心理学家津巴多曾经做过一个备受争议的实验,虽然最后被迫停止,但这个实验本身却发人深思。&   &实验是这样做的:津巴多招收了21位本科生作为志愿者,让他们体验监狱生活,在实验中,这些人扮演看守或犯人,而在此之前,这21个人都经过了性格测试,被评定为情绪稳定、成熟守法的人,通过扔硬币的方式,10个人被派去当囚犯,11个人做看守,共进行两周实验。“犯人”们在一个星期天的早晨被“逮捕”了,戴上手铐,在警局登记名册,然后被带入“监狱”。一切模拟得和真实情况无异,“看守”们还制定了一些规则:“犯人”在进餐、休息和熄灯后必须保持沉默;他们必须按时就餐;彼此之间称呼号码,要管“看守”叫“长官”等等,触犯任何一项条例都将遭到惩罚。&   &这本来就是一场游戏,但出人意料的是,“看守”和“囚犯”很快变得像现实中的一样。“看守”们认为“囚犯”都是危险的,对他们态度严厉;而“犯人”也把“看守”看成施虐狂,暗地里心存反抗,在几天之后,“犯人”们当真组织了一次反叛活动,但被“看守”们残酷地压制了。自此,“看守”们又制定了更多的规则来约束“犯人”,甚至想方设法折磨他们。&   &在实验进行到中途的时候,大多数人表现出头脑混乱,不管是“犯人”还是“看守”。有一位“看守”在实验前是一个和干主义者,不喜欢攻击别人,但在实验的第5天,他竟然开始肆意处罚“犯人”,只因他讨厌这个人。他在日记中坦率地写道:“囚犯(416)不吃这种香肠,我决定强行让他吃,我让食物从他脸上流下来……我为逼迫他吃东西而感到内疚,但是,他不听话会让我更加恼火。”&   &到实验的第5天,实验者不得不宜布实验结束,以保护所有人,这个实验让人们大吃一惊,这些十分正常的年轻人竟会如此轻易地被激发起施虐行为,它表明,正常的、健康的、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在“监狱环境”的团体压力下能够迅速地发生转变,这也能解释人们在某些环境中为什么会有一些反常的过激行为。这个未进行完的心理实验后来被法律禁止了,原因是它太不人道,但同时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另一面。&  
  书名:《害羞心理学》  作者:(美)津巴多著,段鑫星等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日  内容简介:害羞是一种天生的遗传基因,一种后天养成的性格特征,还是特定环境下的情绪反应?害羞是一重心灵的藩篱,一个自我的囚笼,还是一丝隐秘的幸福?害羞是孩童时代的必经阶段,还是可以由父母和学校帮助克服?外向和害羞真是一对矛盾体?害羞的女人真的要比男人多?害羞的我们,如何学会表达,学会爱?心理学大师津巴多教你认识害羞,克服害羞。&  心理学看点:潜意识疗愈励志认知&  心灵咖啡推荐理由:害羞不是源于特别场景中与人交往时产生的痛苦的个人体验,而是因为那些尚未解决的、积压下来的冲突而不自在,一旦涉及这些情景或人在脑海里浮现时,他们就会感到压力和焦虑。&  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言简意赅,并且中间会穿插了许多自己很有收获的研究调查,以及一些实验调查设计内容等,让自己真正了解到心理学真的就在自己身边。  精彩书摘:  第1章理解害羞(1)  “记得四岁的时候,因为害羞,我用各种方法躲避那些来家里看望我们的人。他们都是我认识的人,如我的堂兄、姑妈、叔父、家里的朋友甚至是我的兄弟姐妹。我藏在洗衣篮、壁橱、睡袋、大篮子、甚至床底下,还有家里很多可以藏人的地方,这都是因为我害怕见人。  随着我逐渐长大,情况也变得越来越糟。”  更糟了吗?当听到以上这段类似于伍德·艾伦(WoodyAllen)风格的话时,我们总会忍俊不禁。很显然,有些人的笑声是为了防止这段话与自己高中时的痛苦记忆紧密联系。我们宁愿相信那是在夸张,生活不可能那么糟。但是对于很多害羞的人来说,的确如此。  因为得了小儿麻痹症,我的弟弟乔治需要使用腿部支架,这也导致他对人产生了病态的恐惧。只要听到敲门声,他就会环顾四周,寻找家人的身影,如果有家人在,他会迅速藏到床下或是选择更加安全的方法,比如把自己反锁在浴室里。只有在家人的再三恳求下,他才会变得理智些,出来向邻居或是亲戚问好。  我的母亲很善良,并具有洞察人类本性的天赋。她决定趁乔治的害羞还不严重的时候帮助他克服。当时的乔治已经不再需要腿部支架了,但是他仍然很自卑。母亲认为乔治应该和其他同龄的孩子待在一起,因此尽管乔治只有四岁半,母亲毅然说服公立学校接收了他。我母亲经常回忆当时的情况。  “在最初的一整天里,他几乎都不停地哭泣或抽噎,近乎惊恐地抓着我的衣服,每当有老师或者其他的孩子朝他看时,他都把头埋在我的膝盖上,或是抬头盯着天花板。但每当班里有老师讲故事时,他就情不自禁地去听;当小朋友玩音乐玩具时,他也会忍不住去看,是好奇心让他不再哭泣。  我想如果乔治变成隐形人,悄悄地观看并加入到游戏中去,而且其他孩子也可以跟他和睦相处,他就不会如此不自在了。很显然,他不可能消失不见,但是他可以办到另外一件事情——变成像他心目中的英雄‘孤胆奇侠’一样的假面人。  晚餐后我鼓励乔治和我一起,把一个棕色的购物纸袋做成面具。我们剪出眼睛、鼻子和嘴巴,为了让面具更吸引人,我们还稍微涂了些颜色。他非常喜欢戴上面具,并让我一遍遍地重复问‘戴面具的小孩是谁?’他也会很高兴地回答道:‘是孤胆奇侠’,或是‘无名氏’,又或者像狮子一样吼叫。有时他还会把面具摘下来,好像是想让我确定戴着面具的仍然是他。  他的老师也同意实施我的计划,事实上她不仅仅同意了,还做了很多事情帮助我的计划成功。她对其他的孩子说,新来的孩子会戴一个特别的面具,大家可以一起玩耍,但不能摘掉那个孩子的面具。令人惊奇的是,这个不同寻常的方法竟然奏效了。尽管乔治和其他的孩子分开坐,但他仍然是班里的一分子。当他不想被认出的时候,他不需要隐藏自己,只需要想象就可以了。渐渐地,他同其他孩子越走越近,几周后,他就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耍了。  在幼儿园的又一年里,随着对班级事务的日渐熟悉,他也越来越自信了,但是他仍然戴着面具——早上上课之前戴上,只有当哥哥过来带他回家时才会摘下面具。  接着又到了年底最重要的一天,班级表演队要给快毕业的孩子们的父母表演节目。因为乔治在这里顺利度过了一年,而且在表演节目方面,他也算是经验丰富。老师就问他:‘你想做表演队的队长吗?’听完,他兴高采烈地跳上跳下。随后老师灵机一动,说道:‘乔治,你知道表演队队长是不能戴面具的,只能穿精美的服装,戴上高高的帽子。所以如果你想成为表演队队长的话,你就要摘下你的面具,穿上这套衣服,可以吗?’乔治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就这样,乔治不仅是班里的一员,还成为了表演队队长。他叫喊着,要让所有的人都注意到!他不再需要面具,并且逐渐变成一个更快乐、更健康的孩子。尽管他不是特别外向,但是他确实和孩子们建立了很深厚的友谊,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后来上初中和高中时,他一直都是班长。”  第1章理解害羞(2)  乔治把纸袋套在头上达一年半之久,这听起来似乎很奇怪。但是这种新颖的方法却使他渐渐开始与别人进行交流,并使他最终摘下了面具,做真正的自己。这个戴面具的方法对于极其害羞的男孩来说是有效的。但可能其他人就没有乔治这么幸运了。在他们还没学会如何解决此类令人苦恼的难题之前,他们就已经长大成人了。  害羞可能是一种心理障碍,它具有同最严重的身体缺陷一样的致残性,而且它的后果可能是毁灭性的。  ◎害羞的人很难接触别人、结交朋友或是享受可能很美好的经历。  ◎害羞的人无法维护自己的权利,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  ◎害羞使别人难以对你的优点做出积极的评价。  ◎害羞唤起人本能的警觉性,使自己过分关注外界对自己的反应。  ◎害羞使你无法清晰地思考和有效地交流。  ◎害羞总是与挫败、担忧和孤独等消极情绪相伴而生。  害羞就是害怕人,尤其是害怕那些不知为何会让自己从情感上受到威胁的人:新奇而又不确定的陌生人、权力在握的权威者、可能甜蜜邂逅的异性。的确,每个人都会使乔治和开篇提到的那个女孩感受到威胁。他们都是极其生动的案例。其实,我们的生活里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类似问题。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去参加一个很热闹的聚会,你只认识女主人,而她却不在?有人问你是谁,你却紧张地不知道说什么。或者你去加入一个小组,组长高兴地建议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说点自己的喜好,更好地互相了解。你很快就进入了自我排练状态:“我叫……(真是该死,哦,对了)……菲利浦·津巴多,我是一个……一个……人(还不够具体的,为什么我不说看电影呢?重来一次,不说个人爱好了)我是……,呃……!”这种常见的经历至少使那些不害羞的人开始体会到害羞的人所经历的痛苦。  尽管害羞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它是可以克服的。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什么是害羞,然后制订计划来克服它。  什么是害羞  害羞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研究越细致,我们就会发现它的种类越多。所以我们只得更多地了解什么是害羞,然后再开始考虑怎样克服它。牛津词典上记载,历史上最早使用“害羞”这个词的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一首诗,该诗写于公元1000年左右,在这首诗中该词的意思是“很容易害怕”。我们说一个人很“害羞”就是指他“因为胆小、谨慎或是不信任而难以接近”。害羞的人通常很谨慎,不乐意遇见某些特定的人或事。他们谨言慎行,不妄下断言,胆小而又敏感。害羞的人可能生性孤僻、保守、不自信,从另一角度来说,他们甚至被认为是可疑、声名狼藉、内心阴暗的。韦氏词典则将“害羞”定义为“对别人的出现感到不自在”。  然而这些定义似乎没有增加我们对于害羞的了解。因为对不同的人来说,害羞有不同的含义,没有哪一个定义足够说明问题。它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从轻微的不自在,到莫名其妙地对人感到恐惧,再到极端的神经质,这是十分复杂的。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对将近5000人进行了斯坦福害羞研究(StandfordShynessSurvey)。  ◎现在你觉得自己是害羞的吗?  第1章理解害羞(3)  ◎如果你回答“否”,你是否觉得在生命里的某段时间自己是个害羞的人?  A.是B.否  调查中,我们有意识地没有对害羞下明确的定义。相反,我们允许每个人采用他自己的理解和定义。首先,我们让他们自己决定接受或者拒绝害羞的说法,接着我们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决定。我们询问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情景使他们害羞,什么样的想法、感情、行动和身体特征会使他们感到害羞。你在第8章看到的调查中可以发现,我们也尝试了解其他有关害羞的信息。  害羞具有普遍性  我们的研究得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结论:害羞是人类共有的、具有普遍性和人群分布广泛性的特点。在接受访谈的人中:超过80%的人表示: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有人曾经经历过害羞,有人正在体验害羞,有人甚至经常感到害羞。在这些人中,超过40%的人认为他们现在是害羞的,这意味着我们每遇到10个人,就会有4个人正在体验与经历着害羞,也就是说8400万美国人会觉得害羞。  有一些人一直受害羞的困扰。例如,1/4的人说他们长期处于害羞中。在这些人中,仅有4%属于非常害羞的人,因为他们定义的害羞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面对任何人他们都会觉得害羞。  不同的文化对害羞有着不同的理解,同样,害羞也会因人而异。然而我们的研究却发现:所有参加调查的小组中,都有多于1/4的人认为自己目前正处于害羞之中。值得关注的是:初中女子组和东方学生组,正处于害羞的人数比例竟高达60%。除此之外,研究发现,非常害羞的人占到研究总人数2%以上。而来自日本的研究数据显示,非常害羞的人高达10%。  为了确定自己是否真正害羞,参与研究的人将他们感到害羞的发生频率作为标志。1/3的人至少有一半的时间会感到害羞;超过60%的人只是偶尔觉得害羞,但他们认为这种偶尔的害羞已经足以说明他们是害羞的人。比如说,你可能只有在演讲时感到害羞,但是这对于必须站在公众面前发言的学生和商人而言,已经足以造成严重的影响。  书评推荐:  作者很著名,内容很精彩,处方很强大~克服害羞,是一场持久战。&  我比较认同作者所说的一个观点:害羞的原因很复杂,但原生家庭的影响绝对是一个重要因素。接触了这么久心理学,我也在慢慢思考究竟是什么经历造就了今天的我,我所有的优点和缺点的成因,都似乎能从童年找到根源。我的家庭属于很安静的那种,很少有争执,也很少有放肆欢乐,一切都很理性。换句话说,我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很少,大家各自为营,守护着自己的一个小世界。这样的家庭环境,使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成为一个心理上比较独立的孩子,会不自觉地控制自己。在表达需求和欲望前首先问自己“这是不是一个合理的要求?如果说出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别人会如何反应?”我妈这么形容儿时的我:没有废话。若让我形容自己的话,则是:不会表达、不懂交流。  好还是不好,没有定论。一方面促成了我的成长,让我有着许多同龄人所没有的独立能力,并不对任何人抱有依赖想法;而另一方面,我确实很害怕表现自己,害怕面对人,害怕自己成为焦点,因为害羞放弃了很多机会。我一度因此苦恼,也尝试了各种能帮助自己走出来的方法。效果么,有一些,但始终是时好时坏。用一个词可以形容这种改变:可逆的。也就是说,某一次突破了自己,可下一次还是回到了起跑线。所以,寻求一种可以促成不可逆改变的方法,成了比登天还难的事。  其实我对这本书并未抱有幻想,而是以一种客观、理性的角度去读的。可读的过程中发现,作者的分析十分到位!把害羞者的心理活动、害羞的原因分析的很透彻。而我,一次次从书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但不同的是,当我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一个更高的层面审视自己时,许多事情忽然间明了,对自己的了解更深了一些。把这本书比作一面镜子一点也不为过!我们需要学会的是,勇敢正视镜子中的自己,不再害怕和逃避。我想能做到这一点,一种不可逆的改变就开始发生了。&  接受害羞、相信可以克服害羞——这大概就是作者潜心研究多年想要告诉我们的吧。  我们绝不是少数人,但我们要做敢于面对自己的少数人。Don&#39;tbeshy.Justtry!&  本书目录:&  导言  第一部分害羞是什么  第1章理解害羞  第2章走进害羞者的个人世界  第3章为什么人们会害羞  第4章父母、老师与害羞的孩子  第5章害羞者和朋友、爱人  第6章从悲伤到痛苦,再到轻微的癫狂  第二部分如何克服害羞  第7章重新认识你自己  第8章坦然面对你的害羞  第9章呵护你的自尊心  第10章发展你的社交技能  第11章帮助他人战胜害羞  第12章害羞的社会也需要治疗译者后记  
  书名:《津巴多普通心理学》  作者:(美)津巴多等著,王佳艺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日  内容简介:本书的一大优势就是作者。津巴多教授的名字会出现在任何一本普通心理学教科书中,他对于心理学研究贡献是巨大的。而且津巴多还讲述了自己在斯坦福读研究生时的一些有趣研究经历。并且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对于跃跃欲试的年轻人无疑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本书的另一大优势就是参与性强。你可以看到,厚厚的一本书可以浓缩为几十个问答,即“关键问题”和“核心概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章末尾的“推荐书籍和视频资料”这部分,虽然书中列出的书籍学生不太容易读到,但是列出的大部分影片还是能够找到的。所以,在阅读这本教材的一大乐趣就是按图索骥,观看作者推荐的一些电影。这些电影不但精彩,而且与相关章节的主题丝丝入扣。看电影学心理学一定是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  心理学看点:认知人格思维  心灵咖啡推荐理由:《津巴多普通心理学》(Psychology:theCoreConcepts)已连续五版成为最畅销的心理学教材。它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写作设计和安排,如“生活中的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学”、“亲自实践”等板块,阐述了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给予学生掌握心理学导论的激励与工具。&  精彩书摘:  第1章心理、行为和心理科学  人们叫他聪明的汉斯,因为他异乎寻常的聪明。不过,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却是因为他是一匹会做算术题的马。他的名望随着公开表演次数的增多而不断攀升。如果站在他身边的人问道:“12加7等于几?”汉斯会用他的前蹄拍打19次。虽然汉斯并不是每次都对,但在大多数的时候,涉及加、减、乘、除,甚至是平方根的简单算术题对他来讲都是小菜一碟。他的才华还不仅限于算术:当人们将问题写在题板上的时候,汉斯会用前蹄拍打的次数在字母表上依次标示出相应的字母,顺序拼写这些字母就能得到题目的答案。  汉斯的美名远扬欧美,他成为了全世界最著名的动物。但科学界却对汉斯的智力表示怀疑。马会思维和推理吗?当然不会。但应该如何解释汉斯的聪明表现呢?  在1904年秋天的一个日子,柏林心理学院(BerlinPsychoIogicalInstitute)的院长卡尔·斯顿夫(CarlStumpf)为了调查事情的真相,召集有关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拜访了汉斯的主人威廉·冯·奥斯顿(WilhelmVonosten)。委员会包括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包括心理学、动物学和兽医学。此外,斯顿夫还带去了一位马戏团驯兽员和一位显赫的政治家。虽然委员会的专家们起初疑心重重,但是当汉斯在他们面前逐一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时,他们的怀疑马上被着迷所取代。更重要的是,他们并没有发现冯·奥斯顿有任何欺骗行为。  然而,委员会中还是有一位成员心存疑虑,那就是心理学家奥斯卡·芬斯特(OskarPfungst)。他猜想冯·奥斯顿可能无意识地做出了一些暗示动作,而汉斯就根据这些暗示动作做出相应的反应。于是,芬斯特建议采用控制更加严格的方法来测试汉斯的能力。如果汉斯的主人不知道问题的答案或不在汉斯的视野之内。汉斯还能正确回答问题吗?结果,测试时若奥斯顿无法看到写在题板上问题,汉斯也就无法通过测试。同样,即便奥斯顿看得到题目,但当他被要求站在幕后或站在汉斯视野之外时,汉斯也无法正确回答问题。  冯·奥斯顿对于这样的结果感到非常失望。但是,值得赞扬的是,奥斯顿配合芬斯特找出了被汉斯察觉并用来做出相应反应的暗示动作。当奥斯顿身体微微前倾的时候,汉斯就开始拍打前蹄;而当奥斯顿身体微微挺直,眉毛略微翘起或鼻孔张开的时候,汉斯就停止拍打。事实证明汉斯的确是一匹聪明非凡的马,只是他的聪明在于能够读懂几乎难以察觉的身体暗示信号。作为一匹马,汉斯在解答数学题或其他题目方面的能力却并不出众。  关键问题  什么是心理学,什么又不是心理学&  从某种角度而言,每个人都是心理学家。我们都会为了理解他人的所感所想而研究和分析其行为,并且试图对他下一步的行动做出预测。但是,你的叔叔和婶婶平日里所用的类似于常识的心理学知识和你将在本书中学到的心理学知识有着一个本质的区别。从上文芬斯特采用实证方法来求证假设的过程中我们便可以对此略知一二。贯穿本书始末的心理学定义也是本章这部分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  我们可以在希腊语的词根中找到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最早的含义。“psychology”这个单词可以分成两部分,“psyche”在希腊语中是“心灵”的意思,希腊人相信心灵是有别于并且脱离于肉体的;而后缀“-ology”则表示对某一领域的研究。因此,从字面上解释“psychology”这个词,就表示“对于心灵的研究”。但是,今天的心理学家所使用的定义比古希腊哲学家所使用的定义更加宽泛:心理学不仅对心理过程进行研究,还要对行为进行研究。也就是说,心理学研究领域包括可以被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如对话、微笑、哭泣)以及只能被间接观察到的内部心理过程(如思维、情感和欲望)。正如你在本书后面的内容中将会见到的那样,心理学家对于心理学到底应该包括哪些领域这一问题并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特别是对于自称是科学的一门学科是否应该研究主观心理过程这一问题,心理学家们难以取得一致。  心理学定义的另一个要点涉及心理学的科学属性。简言之,心理学这门科学是基于客观的、可以被验证的证据,而这些证据的获得往往需要使用精心设计的方法,正如芬斯特在求证汉斯是否真的有那么聪明时所采用的方法一样。本书接下来的许多章节都将为您更为详尽地解释心理学这门科学的含义。  现在,我们想要着重指出本书有关心理学概念的一个重要论点:心理学并不仅仅是对于人类本质的思索,也不是探究那些为众人所知的、关于人的常识。在本书中你会发现,心理学研究多次证明许多这类“常识”是错误的。你的一些看法是否也属于这类错误的“常识”呢?你可以做做下面这个测试。  聪明的汉斯这一事件发生在一百多年前。但是,即便是在今天,如果有人声称发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奇妙力量,人们似乎和以往一样乐于相信这些事情都是真的,特别是那些所谓能够影响我们人格的神秘超自然力量。人们轻信这些不可靠的断言的证据随处可见,在报纸上每天都可以找到关于星座运势的内容,虽然占星术的把戏已经被彻底揭穿。与占星术类似的还有笔相学(一种用笔迹来分析人格的伪科学)、算命学,以及某种所谓具有神秘力量的潜意识消息(有人曾经声称在电影和电视中播放特定的潜意识消息,并声称这种消息能够劝说人们购买特定产品或投票选举特定候选人)。所有这些我们可以用一个名词来归纳,那就是伪心理学(pseudopsychology),即将自己伪装为真实知识的、虚假且不科学的所谓心理学。  本书作者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你弄清心理学和伪心理学之间的区别,即对于任何自称是心理学的理论和发现进行批判性思考。当然,大多数人相信自己具有辨别真伪的能力,他们运用常识来加以判断。但是,在本书中我们将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一些将自己伪装成常识的所谓心理学知识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正是“常识”让人们不经批判思考就轻易接受了下列虚假的论断,这些论断包括:测谎仪是可靠的;世界上存在某种优越人种;精神疾患是恶魔附体造成的;粗暴地切除脑部前叶的某些神经束就能治疗精神疾患;像美军虐待伊拉克囚犯的这类暴行只是少数“坏苹果”干的。  书评推荐:  社会心理学是《津巴多普通心理学》教材最后一章,大约一个多月的时间,几乎每个晚上一、两个小时的付出,再加上几个周末的阅读,我即将完成这部大部头作品的学习。早上六点生物钟把我叫醒,在和老公享受咖啡、面包前,拿出两个小时用来学习功课。这本书很系统,通过对生物、心理、社会几个方面的详细论述,逐步把读者带到心理学的前沿,也逐步建立对心理学的科学观和唯物观。&  今天早上读到的这一节主要和情境相关,尤其是有几个实验让人深思。一个实验讲得是一群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被随机分配到两个角色组里,一组是囚犯,一组是狱警,然后开始了他们真实的监狱生活。结果是,狱警呈现出了暴虐、攻击性,而囚犯则培养出了屈从、被动性,面对不公平听之任之。由于这个情境太有力,太有破坏性,原本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在第六天就宣布结束。而这一群大学生在实验前的各种测试中都显示,他们是守法的、情绪稳定的健康人。&  情境的力量是巨大的,以至于它能够压到我们的人格以及多年来塑造的价值观、信念和我们的行为模式。我们会根据社会情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且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我们会从周围学习他人的行为。大多数人会从众,会让自己的个人标准屈从于群体的标准。从这个观点来看,文革也许并没有那么可怕,和实验中的学生一样,不管是当时施暴的红卫兵,还是被暴力革命的专家学者,也许从人性上看,他们并没有什么显著的不同。只是在当时的那种情境当中,人们做了疯狂的事情。  
  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在三个月之内,胡图族人杀死了大概80万到100万的图西族人,是三个月的时间死了将近100万人,凶器是一些大砍刀跟狼牙棒,这很可能是现代历史上最被忽略,但是又最残暴的一桩大屠杀。  这个屠杀的发生现在看起来是非常匪夷所思的,为什么呢?因为原来这两族人是混居在一起的,他们很多就是邻居,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是老师跟学生,是医生跟病人,是这样一个关系,是公司里面的伙伴、同事,学校里面的同学。一夜之间,政府告诉胡图族人说图西人是坏蛋,你们拿起武器,然后军人来了发武器给他们,去把他们统统杀光。  这忽然间在你隔壁的,就坐在你身旁的这个人,莫名其妙的就拿起了刀砍向了你的头,然后他们会怎么砍法呢?他们会把一个家庭的父母都砍死,而砍死的这些凶手里面包括一些女人。这个其中有一位胡图族当年的凶手,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后来回忆她怎么样杀死一个邻居的小女孩。她说既然她父母都死光了,我就只好把这个小女孩也解决了,要不然留下她,她不是更痛苦吗,我也是为了她好。但是她还记得那个小女孩被她的刀子砍下去劈她的头之前,那个惊讶的哀求的眼神。  在这场屠杀里面还有大量的轮暴事件,这些轮暴事件有时候是这样的,是一群凶手逼着一个家庭,要这个12岁的小孩当着全家人的面去强奸他自己的妈妈。然后跟着把刀交给这个小孩,叫他把他全家人都杀光,只剩下他这个妈妈,然后他妈妈再在这个小孩面前被这些凶手一个一个去轮暴。  为什么我们人类可以犯下这样的错误,当我们大部分人在面对这样的图景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至少我们不会干这样的事情对不对。但是你想想看这场屠杀的教训就是原来非常平静,种族关系不算特别紧张,就你的好朋友,你的好兄弟,你的好邻居,居然可以一夜间就变成这样一个残酷残暴的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部这几年来相当受重视,非常重要的着作《路西法效应》,副标题叫做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这本书的作者叫做菲利浦·津巴多。这位作者现在是全世界心理学界赫赫有名的一位大心理学家,那么他为什么这么有名,是因为他曾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做过一个实验,那个实验后来几乎没有人敢原样的重复再做的实验,就是非常有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个实验是怎么回事呢?是这样的,他去找了一帮志愿者都是一些学生,过来愿意做一个研究对象。这个实验基本上就是在学校的校园里面把一个教学楼改装成一个监狱,布置成一个监狱环境,然后这些来受实验的学生经历一个非常逼真的逮捕过程,还真的是有地方警察帮忙的一个逮捕过程,把这些志愿的这些学生抓进来。抓进来之后呢就会发现,这些被抓进来的学生就成了囚犯,而另一些学生是随机的被选择当这个狱警,然后就关两个礼拜。  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看在这两个礼拜之内,这些原来都是普通年轻有为的大学生、研究生的这些好孩子们这些年轻人们,当他们有些人扮演囚犯,有些人扮演狱警之后,双方的互动会怎么样,这个环境跟这个制度又会对他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结果这个实验的结果非常骇人,乃至于这个实验根本还做不到一个礼拜,就要被迫终止。  后来成为全世界一个着名的新闻话题,无数的新闻媒体、电视剧、电影都曾经重复的演绎这个故事,而当年那个实验对他的所有的参与者,包括这位津巴多教授,对他们都造成了很重要的影响,固然使他们出名,可是也使他们一辈子背负一个良心上的罪责。  这样的一个研究,他其实要指出的一个主题非常简单,这个主题就是人为什么会变坏人。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人,我们说他杀人,比如说前一阵子我们知道有很多人去校园里面屠杀一些无辜的小孩。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说这些坏蛋、这些坏分子他残暴不仁,他太没有人性了,仿佛我们把罪恶当成某种人的特质,我们把残忍当成某种人的性格。  这时候呢,对我们来讲好像舒服一点,我们平常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治安的方法就是把少数坏分子隔离开去,知道有谁会犯罪,我们就先抓他。这以前讲犯罪学很讲究这点,就看什么人像是犯罪分子。可是呢也有一些学者从完全不同的路径来探讨这个课题,这就是社会心理学。  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讲法,一个人之所以会犯罪,会变得很变态并不是这个人的性格特质的问题。相反的一个非常善良的平常非常温厚的人也可以是个凶手。在纳粹大屠杀犹太人的时候,这些故事我们早就听的太多太多了,是不是?所以我们要研究的是什么,是一些情景,是某种的情景,某种的环境,某种的背景使得一个人为恶,使得一个人忽然堕落,堕落成为撒旦,所以这本书叫做《路西法效应》。路西法Lucifer,撒旦的另一个名字嘛。  所以在这个研究里面,我们现在来看一看。请记住这个年代,正好是美国六十年代火红年代之后没多久。这些学生全部都经过嬉皮士运动的洗礼,喜欢爱,喜欢做爱,反对战争,喜欢大麻,喜欢旅行,爱好和平,对所有的权威对所有的建制都抱着一种天然的反动跟不满。那么为什么他们在几天之内就会变成那么顺从某种体制,比方说这个监狱的体制,那么顺从的扮演这个体制安排给他们的角色呢,在那场实验里面最有意思的就是在实验开始的第一天,几乎所有人就已经开始进入角色了。  首先所有的囚犯进到进到监狱之后,都要赤裸身体接受检查,然后换上一个囚犯的制服。跟着他们要开始报数,就每人安排一个号码,比如说1609啊,这样给他一个号码。这个号码是很重要的一个仪式,这就表示从现在这一刻始你不再是你原来那个人了,你只是一个囚犯,你被赋予了一个新名字,而这个名字就表示,你被剥夺了你原来的背景跟人性,进入了这个体制之内。  然后,这个几天的实验里面,他们反复的要求这些假装是囚犯的学生,不断的要报数说自己是几号几号,就是要加强他的印象,让他知道你已经不是学生了,你甚至不是在做实验,你是一个真正的囚犯,你所拥有的不是一个有姓有名的东西,而是一个号码。  另一方面,当狱警的那一帮,当狱卒的那帮学生又怎么样,其实他们很多一开始都特别厌恶做狱警,为什么?我昨天不是说了嘛,他们是很反叛的年轻人,他们觉得当囚犯要过瘾过了,而且他们觉得好端端的我跑来斯坦福大学念书,将来当狱警那多没出息呀。  可是当他们穿上狱警的制服,当他们戴上让别人看不到他眼神的太阳眼镜之后,他慢慢开始感觉到某种权威感来了,这个制服就开始使他改变。然后在一天之内,这个互动就已经出现微妙的变化,就是刚刚这些刚刚进来嬉戏闹闹的囚犯学生,饰演囚犯的学生们有时候会搞点小反叛,而这些狱警很迅速的就开始忘记了这只是个实验。  他觉得你这么不听我的话,其实是对我的这个身份对这个体制的不尊重,你在挑战我的权威,要好好镇压他们。到了第二天,这些饰演囚犯的学生就已经开始想策划叛乱,然后又被更残酷的镇压跟羞辱。这就让我马上想起来我们日常生活里面常常见到一些有微小权力的人,哪怕只是一个城管,他为什么有时候会变得那么凶暴,这并不表示他平时不是一个好爸爸,不是一个好亲戚好邻居,他可能也是。  但是只是在穿上制服在某个情景之中,他觉得任何一点对他的稍微的言语的冒犯,对他的说法不同意的东西,他都会火冒三丈,他就会觉得你这是在挑战我跟我背后体制的权威。他把他自己这个“我”投射的太大,他也把这个体制延伸的太长到自己的身子上了。  然后我们再接下来看这几天发生的事情,最怪异的是连外面来的人都居然能够慢慢适应这个监狱的情景,比方说这里面他们来安排一个,装模装样做样的安排了一个上诉委员会。就是说这些囚犯如果对我们这个监狱有什么安排不当的地方感到不满的话,你可以提出申诉。然后在这个上诉委员会里面有一个囚犯,被其他的囚犯推举为代表,他居然在当时的日记里面记录什么,他说他很高兴,很骄傲,居然被我的同伴推举我为犯人代表。他似乎开始很认真的觉得自己真是个犯人,而且还是一个挺不错的,能够得到狱友们支持的犯人。  后来还有一天安排了家长、亲友会见日,那儿这就已经到了礼拜二的事,就是第三天,就有些父母可以被安排进来探望自己的子女。在这个探望过程里面太有意思了,你们知道美国人亲子一见面就有自然的拥抱,但在这个环境底下有一些父母居然看看守在旁边的那些狱卒说,我可以跟我的孩子握手吗?居然去跟孩子握手。  然后双方非常不自然的说话,而且在说话的过程里面,每次说到监狱对他们待遇并不太好的时候,这些狱警就在旁边“嗯”,走来走去,中断他们说话。而有趣的是连外头进来这些家长父母也都居然不敢吭声,不敢反对,似乎很多人都很快的进入了这一个场景里面。  只有少数几个犯人,比如说5486,他是拒绝投入的,他拒绝假装这是真正的监狱,他每次在说话的时候,他都强调这是个实验室,但是后来很快的,因为狱警的加强压迫,他也很快投入反叛行动。当他投入反叛行动的时候,他就跟他其他的一些想要造反的狱友们就一起被残酷的镇压,他就开始逐渐的相信自己果然是个囚犯。  例如说这里面有一个叫416的犯人,他用绝食来抗议对他越来越残暴的那些家伙,那些家伙呢就用百般的性羞辱的方法来对待他。所以在这里面呢,我们这位教授他就说到后来美国在伊拉克那些恐怖的监狱里面虐待囚犯是怎么回事,完全在这个实验里面就能够找到端倪。你很自然的会想性羞辱那些人,要他们脱裤子,要他们假装互相鸡奸。  然后这些在这个实验过程里面,我觉得最有趣的地方就是连我们这位狱长,装作典狱长的这个教授,这个教授是有名的左翼教授,反战,搞越战大游行,学生们都很爱他,和蔼可亲,直到今天还老在抗议美军的种种暴行。但是当时他假装典狱长的时候,他完全无视这整个局面的变化,他不晓得这三四天里面已经发生一些超出控制的事情。  他非常投入他开始恨这里面某些的囚犯,觉得他们太不合作,太不听话,他开始注意有些狱警表现的相当好,非常凶悍,虽然好像有点太凶了,太过分了,但是他就想法设法的不让那些想离开这个实验的学生离开这座假装的监狱。然后这里面我们还要注意,就是最后当整个实验中断之后,这里面其中一个饰演狱卒的学生叫博登,他的日记说,当菲利浦向我透露实验将有结束时我高兴级了,但也震惊的发现,其他狱卒非常失望,不只因为我们原来要得到的实验研究的薪水减少,而且我觉得某个程度上,他们似乎很享受那个过程。  然后呢,另外一个作风强硬的狱卒阿内特,他说两件事情让我印象很深刻,第一个是对犯人沉浸在角色中的观察,留下来的犯人说,如果他们可以被释放的话,他们就愿意放弃他们的酬劳,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感想是,犯人在后来的会议里面,就是大家已经结束了这个实验,互相交流的时候,这些犯人仍然很痛恨不可相信这些狱卒。  因为他觉得他们真是坏蛋,但是问题是他们就说我们其实不是坏蛋,我们只是很普通的学生,甚至这些学生里面有一些平常非常可爱,人缘非常好的学生,这时候也变化很凶悍。  我们一般人在看到一些惨案发生的时候,在看到一些匪夷所思的,残酷的屠杀事件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觉得我绝对不可能变成那样的坏蛋和凶手,我们通常很自信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很自信自己的坚强意志。可是千万不要太过自信,有没有想过像纳粹屠杀,像南京大屠杀,像卢旺达大屠杀。如果把你丢在那些谋杀者的屠杀者的角色里面,你会怎么做?你会不会可能顺从,你会不会可能也投入其中呢?这是非常有可能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  
  社会心理学的旅程决定了我现在研究心理学中的情境和气质变量及二者的交互作用,研究精神病理学起源的认知和社会基础,研究技术对害羞的影响,考察学龄儿童中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的发展,人格因素对政治行为的作用,恐怖主义的心理学基础,等等。这种持续一生的激情是那些可爱的小白鼠所无法给予的,哪怕比起与变化无常的人类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的编辑打交道,预测白鼠的行为、发表有关白鼠行为的文章要显得容易得多。  我给予新一代期待成为社会心理学家的心理学系学生的忠告是非常感性的。请怀着热爱、激情、虔诚和骄傲去做研究——否则就选择一条其他的道路。  请怀着热爱之情成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因为探索人性的奥秘是度过人生的最精彩的方式。一旦你解决了人性的某些谜题,你就可以通过你的教学、科研、临床实践,或者在许多领域里运用心理学知识来令生活更美好。  不要只用精细、温和的方式来研究心理学,要全力以赴、全情投入,以成为顶尖卓越的心理学家为目标,而不仅仅满足于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学工作者。激情意味着你进入了一个投入忘我的魔幻时刻,过去和将来对你而言都已经不再重要,只是完全沉浸在当下。成为心理学的一部分。  为你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所做的事情而兴奋。因学到新事物、交流新观念、帮助提高了人们甚至民族的精神生活质量而激动。  终身致力于探索之旅,对大脑、心理和行为的运作过程充满好奇。记住什么是最重要的:内容、背景、文化、好的方法,以及将我们所具备的知识用于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尊重人、动物和自然。  对你的专业、职业和专长充满自豪——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它是最复杂、最令人无法抗拒、需求最旺盛、变化最大、发展最快并且在不断深入的一个领域。拥有它,把它变成你的。去做,去融入其中,倾尽一生。  最后,我与我的两位祖父(我的外祖父是一位鞋匠,祖父是一名理发师,而我是一个声誉卓著的心理学家)只有一个不同之处:教育。我很幸运,获得了教育这件礼物,而他们则没有。他们必须用双手勤劳工作,而不是充分利用他们的大脑。在他们高尚的职业生涯当中,他们令成百上千双皮鞋熠熠生辉,令许多张面孔焕然一新,但他们却无法触及顾客的内心。而我则作为一名从教50年的教师影响了千万名学生。所以,请不要把你所获得的教育看做理所当然,请把它看做是从你的父母、你所在的社会和你的老师那里获得的一件特殊礼物,好好珍惜。用你的所学和造诣来回报他们,通过学以致用来提高人类的福祉。亲爱的心理学学子,是时候开始你们的旅程了。愿平和与喜悦一直伴随着你。  注:本文节选自《社会心理学之旅》中“从布朗克斯到斯坦福再到阿布格莱布”章节。以自述形式,介绍了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成为社会心理学家的职业之路。详细记录了影响他职业发展的关键人物、重大事件、关键转折点、人生重大决策以及面临的挑战、挫折和机遇等。本章节的最后,他以一名从教50年的教师身份,给予心理学学子的一点忠告。“愿平和与喜悦一直伴随着你”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学心理学教学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