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我得了弥漫性气管炎,每次感冒就病发,痰多是什么原因喘息不得卧,痰多是什么原因脓血,好了以后为白痰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年04期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
【摘要】:目的提高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2007年收治的83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结果77例表现为两肺弥漫分布,5例为两肺野内散在斑片状分布,1例局限于两肺下叶。83例均见小叶中心小结节,部分伴有树芽征;54例细支气管扩张,伴有管壁不规则增厚,9例扩张的细支气管内可见黏液栓塞;38例见周围性空气潴留;36例见斑片状影,2例合并右肺中叶不张;肺间质纤维化7例,肺动脉高压7例,合并胸腺瘤和肺癌各1例。结论CT是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重要依据,结合临床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562.2;R816.4【正文快照】: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1-2]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弥漫存在于两肺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区域并累及管壁全层的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该病在我国相对比较少见,目前仅见一些散在的病例报道,而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3-4]。我院自2001年—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长勤;付建斌;李云;;[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胡美;李月越;王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运剑;[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季颖群;[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邹芬芳;[D];湖北中医学院;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于润江;[J];日本医学介绍;1980年01期
李文茂;;[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80年04期
,刘国华;[J];日本医学介绍;1982年06期
李书田;;[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1982年01期
祁吉;[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3年03期
,祁吉;[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3年06期
张慕骞;庞秀清;王树校;高欣;伍伯辛;;[J];哈尔滨医药;1983年02期
马宗祺;;[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83年04期
蓝琦;;[J];泰山医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Von W.Kaiser
,E.Zeitler
,吴亚群;[J];放射学实践;198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强;张立春;石宝琪;田庄;张辉;;[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王绪;刘永彪;任忠清;程广军;方先勇;;[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许乙凯;;[A];2004年CT和三维成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郑显秋;许崇永;贺辉;;[A];第二届医学影像山东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王作泉;王毅;;[A];2005年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西部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何文通;王荣靖;何选峰;;[A];2005年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西部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贾朝阳;龚学鹏;虞火松;李昊;;[A];2005年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西部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王淑清;冬冬;王景宇;柴军;秦冬雪;;[A];2005年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西部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王娜;刘荣波;孔维芳;;[A];2005年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西部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石慧敏;;[A];第四届中国国际暨第七次全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又宁;[N];健康报;2003年
本报记者 孙秀艳;[N];人民日报;2003年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教授 金发光;[N];陕西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雷鸣;[D];浙江大学;2005年
赵映;[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范光明;[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生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徐凯;[D];复旦大学;2005年
王志业;[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康立清;[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李一鸣;[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李惊喜;[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周瀚;[D];四川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文明;[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曹丽华;[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乔英;[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赖爱平;[D];浙江大学;2005年
楼芬兰;[D];浙江大学;2005年
熊国平;[D];大连医科大学;2005年
贾崇富;[D];大连医科大学;2005年
王景宇;[D];吉林大学;2005年
李徽阳;[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谢秀丽;[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流行病学/细支气管炎
全球最先提出DPB 概念的是日本的本间、山中等 。他们于1969 年在研究 肺气肿的过程中, 发现7 例以呼吸性细支气管为主要病变的新的独立病种,并将其命名为弥漫性泛细 支气管炎。1980 ~1982 年日本厚生省组织了DPB 第1 次全国性调查 确诊319 例,82 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DPB。1988 年日本厚生省研究班组织DPB 第2 次全国性调查 ,确诊229 例。90 年代后, 韩国、台湾、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和地区陆续有病例报道,意大利、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有零星病例报道 ,但有一半以上是亚裔移民,因此目前认为DPB是主要发生在东亚人种的疾病。1990年,Fraser 在Diagnosis and diseases of the chest ,3rded 一书中对DPB 进行了描述,由此DPB 成为世界公认的新的病种。我国大陆1996 年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上,刘又宁 和王厚东 分别报道各1例有病理证实的DPB ( TBLB 和开胸肺活检) ; 至2002 年底,大陆文献报道已达78 例,至今报道不超过100例 ,我科近6年收治70余例。有学者认为DPB可能为一种全球性的疾病,但确有人种和地域的差异,以日本、韩国、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较为常见。目前尚缺乏全球发病情况的调查资料。日本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总结DPB 特点如下: ①本病遍及日本各地,无地区分布差异; ②患病性别:男女之比为1.4∶1 ,男性稍高,如考虑到就诊率则性别间无明显差异; ③发病年龄从10~80 岁各年龄组均有分布,以40~50 岁为发病高峰,推算患病率为11.1/ 10 万; ④发病与吸入刺激性气体及吸烟无密切关系; ⑤84. 8% 患者合并慢性 副鼻窦炎或有既往史,并且20.0 % 患者有慢性 副鼻窦炎家族史。但发病时间与慢性 副鼻窦炎的发病久暂和手术时间无关; ⑥发病的最初诊断常为其他呼吸道疾病,如慢性 支气管炎、 支气管扩张、支气管 哮喘、 肺气肿等占90% ,而诊断为DPB 的仅占10.0%。我国大陆缺乏大样本的流调资料,笔者将截至2002年底报道的78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如下: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北方多于南方;均为汉族;90%以上有 副鼻窦炎;与吸烟无关;家族发作倾向不明显;冷凝集试验绝大多数阳性;HLA-B54 :11例作过检测,5例阳性;下呼吸道感染菌:以绿脓杆菌占绝大多数, 少数为 肺炎克雷白杆菌和流感嗜血杆菌;肺功能改变:绝大多数为中度阻塞性通气障碍, 弥散功能绝大多数正常, 极个别降低;初诊误诊率约75%, 但随时间逐渐降低趋势明显, 说明对本病的认识有所提高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绝大部分预后好。康健等 2005年回顾性分析了40例中国大陆报道的符合日本诊断标准的DPB病例,认为本病男性多于女性(31/40);全国各地都有分布;绝大多数有 副鼻窦炎(37/40); HLA-BW54检测12例,5例阳性(41.6%);75%的患者在诊断DPB前曾被误诊;中国大陆DPB患者的临床,影像和病理学特征与日本病例相似。2006年底我院70例患者的资料,具有以下特点:1、男女比例为1.6 :1。年龄21 ~ 80岁,平均年龄53 ±14岁。2、 所有病例均有咳嗽;95.8%病例有咳痰;气促者占91.6%;87.5%伴有 肺气肿。3、有副鼻窦炎者占91.6%、继发 支气管扩张者25%。4、合并细菌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最多(41.6%);其次为副流感嗜血杆菌(16.6%),第三位是 肺炎克雷白杆菌(12.5%)。 5、75% 的病人最初被误诊为慢性 支气管炎,79.2% 的病例被误诊为 支气管扩张症。6、与HLA-B54关系不甚密切。本组11例行HLA-B54检测,仅3例阳性(27.3%)。7、5例(7.1%)患者有家族聚集现象。8、从起病到确诊时间1年6个月~ 40年不等,中位数为7年。9、第一诊断正确率由2001年的0%提高到2006年的75%,总的正确诊断率达62.5%;10、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主的综合治疗近期有效率达到96%。
发病原因/细支气管炎
本病至今病因不清,但最近的一系列分子基因研究进展,提示本病不是一种单基因疾病,而是一种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疾病 。相关因素如下:1、与遗传因素有关 :①本病有家族发病倾向; ②日本患者HLA-B54 (人类白细胞抗原B54) 多阳性(63.2 %) ,DPB 患者与编码HLA-B54的B*5401基因有高度相关性, 主要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为HLA-B54-Cwl-A11/24。HLA-B54是除印地安人与大部分犹太人外,包括中国人在内的蒙古系人种的特有抗原, 在日本人中约14.1% 阳性,中国人约10.4% 阳性。白种人极为少见,推测本病可能有一定的人种特异性。但目前已有白人患病的报道,因此本病与人种及地域相关的结论尚待总结大量病例后证实。而在韩国,DPB患者高频率出现HLA-B55-Cwl-A11 和B62-A11, 提示HLA-A11 与疾病有高度相关性。因此, Keicho 等提出“DPB 疾病易感基因”位于第6号染色体的HLA-B54和HLA-A11之间的假设; ③由于DPB与 囊性纤维化在 鼻窦炎和支气管肺部的感染,气道大量高粘度分泌物等临床表现,铜绿假单胞菌等病原体感染诸多方面有很多相似性,因此不能排除CFTR基因突变在DPB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④另一种遗传性疾病,所谓I型裸淋巴细胞综合征(bare lymphocyte syndrome type I),其临床特征与DPB及其相似,与HLA的I类抗原加工不完全有关,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很好,是否与DPB有关尚不清楚;⑤冷凝集效价的升高也被认为与免疫异常有关。2、感染:DPB 同时患有慢性 鼻窦炎者占80% 以上;DPB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支气管黏膜病变或气道分泌物增多,呈慢性气道炎症改变。因此,有观点认为与感染有关。冷凝集试验多阳性及红霉素疗效好,推测也与 肺炎 支原体感染有关。3、刺激性有害气体吸入与大气污染:强酸烟雾、氯气、溶媒性气体、化学药品和各种粉尘等易致本病,如二氧化硫污染区域DPB 发病率较一般地区为高。
临床表现和有关辅助检查/细支气管炎
1、临床表现:超过80%的患者有/或曾患慢性副鼻窦炎,有些患者即便没有症状,但影像学检查显示其有副鼻窦炎。 慢性咳嗽和较多量的脓痰是常见症状,随后逐渐发生活动后的呼吸困难。肺部听诊常可闻及细小湿罗音或哮鸣音,或两者同时存在。后期由于反复感染,低氧血症逐渐加重,可合并高碳酸血症, 肺动脉高压,肺心病等。大多数死亡原因为慢性 呼吸衰竭。在未应用红霉素治疗以前,合并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后的10年生存率仅为12%,而没有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者10年生存率为73% 。2、痰菌检查:呼吸道感染致病菌以流感嗜血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常见。3、实验室检查:大多数患者尽管没有找到 支原体感染的直接证据,但血清冷凝集试验(CHA) 效价往往增高。其他实验室检查主要提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4、肺功能及动脉血气检查:肺功能显示明显的气流受限,但对 支气管扩张剂疗效不佳。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 FEV1/FVC%) 往往降低(< 70%),肺活量降低( 150%预计值)以及低氧血症( PaO2 < 80mmHg)。5、影像学检查:胸部X 线见两肺弥漫性分布的颗粒样小结节状阴影,下肺明显,并有过度充气。后期出现卷发影和轨道征等 支气管扩张表现。胸部HRCT对诊断非常有帮助,可见两肺弥漫分布的小叶中心性颗粒样结节,严重时可出现两下肺为主的囊状支气管扩张。
诊断标准/细支气管炎
1、临床诊断标准:目前我国尚无自己的诊断标准,主要参考日本厚生省1998 年第二次修订的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项目包括必须项目和参考项目。必须项目: ①持续咳嗽、咳痰及活动时呼吸困难; ②合并有慢性副鼻窦炎或有既往史; ③胸部X 线见两肺弥漫性散在分布的颗粒样结节状阴影或胸部CT见两肺弥漫性小叶中心性颗粒样结节状阴影。参考项目: ①胸部听诊断续性湿罗音; ② FEV1/FVC 低于70% 以及PaO2 < 80mmHg; ③血清冷凝集试验(CHA) 效价 ≥ 1 :64 。确诊:符合必须项目1 、2 、3 ,加上参考项目中的2 项以上。一般诊断:符合必须项目1 、2 、3 。可疑诊断:符合必须项目1 、2 。2、病理诊断:有利于本病的确诊 。大体标本: 肺表面弥漫分布多个细小灰白色结节, 触之有细沙样、颗粒样不平感;切面可见广泛细支气管为中心的结节,有时可见支气管扩张。显微镜下组织病理学特点: ①DPB 定位于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而其他肺组织区域可以完全正常; ②主要特点为细支气管全壁炎,而肺泡壁多不受累; ③特征性改变为细支气管,呼吸性细 支气管炎症使细支 气管狭窄、阻塞;肺泡间隔和间质可见泡沫样细胞。而细支气管,呼吸性细 支气管炎症则表现为管壁增厚,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需要说明的是,典型病例经X 线和HRCT 即可诊断;临床和影像学改变不典型者,须取肺组织活检。肺活检以开胸或经胸腔镜为好。
鉴别诊断/细支气管炎
DPB的鉴别诊断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从临床表现相似的疾病入手,需与COPD、支气管扩张、支气管 哮喘、 囊性纤维化、特发性纤毛不动综合征、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等气道炎症性疾病鉴别。第二,可从X 线及CT 表现相似的疾病展开鉴别,包括COPD、支气管扩张、 囊性纤维化、特发性纤毛不动综合征、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粟粒型 肺结核、 结节病、肺淋巴管癌病、肺泡细胞癌、间质性肺疾病、职业性尘肺等。第三,与病理改变相似的疾病进行鉴别。主要沿细支气管分布的炎 性病变除DPB 外,还有支气管扩张、 囊性纤维化、慢性支气管炎、呼吸性细支气管炎伴间质性肺病(RBILD) 、慢性 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隐源性机化性 肺炎(COP)和气道中心性肺间质纤维化(airway centered interstitial fibrosis, ACIF)等。它们的病理改变都以细支气管为中心,而且均为炎性改变,无特征性的细胞以供鉴别。与上述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的鉴别主要根据临床、影像甚至遗传学检查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加以鉴别;而RBILD 可见到细支气管管腔内和周围的肺泡腔内大量的巨噬细胞聚集;慢性过敏性肺泡炎则应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嗜酸粒细胞浸润以及含有多核巨细胞的肉芽肿。COP 以沿着小气道周围呈斑片状分布的远端气道和肺泡腔内的息肉状肉芽组织增生为突出表现;ACIF病理表现为以呼吸性细支气管为中心的间质性 肺纤维化,以小气道壁的纤维化为突出表现,而炎症细胞的浸润不甚明显;临床以活动后气促为主要表现,缺乏较多的脓痰等气道感染征象。在上述病理特点不十分显着时,应参考临床有关资料尤其是影像学表现帮助鉴别。如慢性 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在嗜酸粒细胞浸润不明显时,病理上与DPB 鉴别十分困难,但此时参考HRCT 变化,则二者完全不同:慢性 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以中上肺野分布的斑片状阴影或网结节影为主,分布不均匀,可有融合: 而DPB 则是弥漫分布于两肺,大小非常均匀的,以小叶为中心的小结节影,无融合。DPB 的病理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HRCT 可以作出更为精确的诊断。
疾病治疗/细支气管炎
1、红霉素治疗历史1980年以前,DPB的治疗主要是皮质激素、抗生素、化痰药和支气管扩张剂等,但都不能改善预后。1982年工藤(Kudoh)医生在东京大都会医院惊奇地发现一个DPB患者停止治疗后临床症状和胸部X线病变改善明显,仔细查阅患者的治疗记录,发现他每天用600mg红霉素总共2年,非常有效。为了证实红霉素的疗效,工藤医生立即组织了一个低剂量红霉素长期应用治疗DPB的开放性临床试验,经过3年半的红霉素治疗,18例患者临床症状、肺功能和X线影像学改变均明显改善。除部分支气管扩张的病例外,几乎所有的病例在用药4 周到3 个月后,各种临床表现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以后红霉素的疗效又被日本多位学者的研究所证明.1990日本弥漫性肺疾病年报上报道的第一次前瞻性、双盲、对照临床试验结果也显示了红霉素的疗效。2、红霉素治疗方案:根据日本厚生省2000年发布的DPB治疗指南,强调以下几点:1)DPB诊断一旦成立,应立即开始治疗,因为早期治疗效果较好。2)药物的选择:不管痰中的细菌种类如何,均应首选红霉素(ETM) 。红霉素每天400 或600mg口服,除非无效或因副作用而不得已停药。次选其他十四元环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200或400mg每天口服,或罗红霉素150或300mg每天口服,与ETM 疗效相同。15元环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ATM)与红霉素疗效相当,但每日给药次数亦减少(每日1~2次) ,不良反应率较ETM 明显降低。16元环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似乎无效。3)治疗反应的评估和疗程:尽管2至3个月可见到明显疗效,但治疗至少应持续6个月,然后进行疗效的评估。如果有效,应完成至少2年的持续治疗;停药后如果复发,再使用仍然有效,应重新开始治疗;如果病情进展到广泛的支气管扩张或呼吸衰竭,应持续2年以上。3、红霉素的治疗机制:目前尚不甚明了,可能与其抗炎作用和潜在的免疫调节作用有关,而与抗感染作用不大相关。证据如下:在细菌并未清除的情况下,DPB症状改善,甚至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也是如此;红霉素在痰液和血清中的浓度远远低于主要致病菌的MIC,但这种药物浓度却可以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被膜的形成。因此认为红霉素的治疗作用主要来自于其抗炎作用,一方面提高宿主的防御机制;另一方面抑制细菌的活性和毒力。红霉素可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宿主的防御机制:1)阻断气道上皮的氯离子通道,减少水和粘液分泌,从而减少DPB患者的痰量。2)抑制中性粒细胞在炎症部位的聚集和活性:红霉素可抑制气道上皮细胞分泌IL-8,IL-6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抑制核因子κ—B和活性蛋白—1的分泌,从而抑制中性粒细胞释放LT-B4 、过氧化物和弹性硬蛋白酶3)抑制末梢血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殖和分化等,从而抑制下呼吸道内的过度炎症在抑制细菌的活性和毒力方面:DPB 早期多合并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晚期多为绿脓杆菌感染。红霉素可抑制绿脓杆菌血凝素和生物被膜的产生,减少细菌毒性代谢产物(弹性硬蛋白酶和蛋白酶) 的产生;抑制菌毛的形成等。4、红霉素的副作用:主要包括胃肠不适 、肝损害等;较为少见的有过敏性皮炎、QT间期延长所致的室性心动过速等。阿奇霉素(ATM)不良反应率较ETM 明显降低。我院的70余例DPB,50例均应用阿奇霉素,最长用药3年,未见明显副作用。5、其他治疗1)皮质激素[1 ]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疗效虽不肯定,但应用普遍。其治疗机制可能主要在于其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通常为强的松1~2mg·kg -1·d -1 ,待症状缓解后,渐渐减量。可与大环内酯类药物配合使用,逐渐减量,疗程短于大环内酯类药物。2)针对常见感染病原菌的抗生素治疗:感染严重时,针对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等DPB常见感染菌,予以哌拉西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氟喹诺酮类,三代头孢菌素类以及碳氢酶烯类等抗生素治疗,可明显增加疗效。3)氧疗、机械通气等4)对症支持治疗:祛痰剂、扩张支气管药物、副鼻窦炎的治疗、免疫增强剂等
预后与展望/细支气管炎
本病早期被认为是一种预后不良的慢性气管感染症。20世纪70年代未用红霉素以前,DPB5年生存率仅为63%; 1980年至1984年引入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绿脓杆菌感染期间,5年生存率达到72%;1985年引入红霉素治疗后,5年生存率达到91%,可见红霉素的引入大大改善了DPB患者的预后。本病如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DPB 是可以治愈的。中国大陆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的患者中可能存在一定数量的DPB 患者。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警觉性尤其重要。早期发现更多的病例,获取国人DPB 的流行病学资料,制订自己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以及遗传因素对本病的影响等都是有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危害/细支气管炎
危害之一:支气管肺炎。细支气管炎如果不及时治疗,随着病情发展患儿可发展为支气管肺炎,出现高热、缺氧、呼吸困难、急性呼吸衰竭,甚至出现肺不张、肺气肿、脓胸、脓气胸、肺脓肿、心包炎、败血症等并发症,危及患儿的生命。危害之二:支气管扩张。细支气管炎治疗不当,病变越来越严重,可转变为慢性支气管化脓性炎症,破坏支气管壁使支气管壁变形扩张,管壁组织被破坏,使支气管丧失原有的自然防御能力,也降低了咳嗽效率和排痰功能,为进一步感染提供了条件。时间久了,恶性循环进一步扩大,病情加重,难以治疗。患儿可出现长时间的间断性发热,咯大量脓痰或咯血。进一步发展会导致肺源性心脏病。危害之三:发展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如果细支气管炎不能从根本上治好,反复发作,就会转变成慢性支气管炎。再进一步就会发展成肺气肿、肺心病。患儿可反复发病,长期间断咳嗽、咯痰、喘息,出现劳力性气短、心慌、紫绀、水肿,久治不愈。
食疗保健/细支气管炎
白萝卜胡椒汤取白萝卜1个,白胡椒5粒,生姜4片,陈皮1片。加清水50毫升,煎煮30分钟后,去渣留液,再加入水250毫升煎煮15分钟,摇匀后分别装在两个碗中,备用。每天饮用2次,每次1碗,早晚各1次。适用于抑郁胸痞(情志不畅、痰多以及痰黏难以咳出)者。蜂蜜白萝卜汁取白皮大萝卜1个,蜂蜜100克。把萝卜洗净后,挖空中心,放入蜂蜜,放入大碗内,加清水蒸煮20分钟,熟透即可食用。每天早晚各1次,适量服用。适用于急性支气管炎之痰多、黏稠以及咯痰不爽者。在进行上述食疗的同时,患者饮食宜清淡,多吃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如米粥、烂饭、面条、面包和鲜奶等),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吃生冷、肥腻和辛辣煎炒食物,并要忌烟酒。杏仁粒大米茶取杏仁120克,大米30克,白糖150克。把杏仁用开水浸泡15分钟,去掉外衣,洗净,切成小粒状,再用冷水浸泡;大米洗净,用冷水浸泡30分钟;然后将杏仁粒和大米搅匀磨烂后,加入清水600毫升,过滤去渣,倒入沙锅中,将沙锅置于火上,加水500毫升,加入白糖,把杏仁浆慢慢倒入沙锅中,边煮边搅,直至煮成浓汁,盖上锅盖,熄火闷5分钟即可。可随意饮用,适用于内伤咳嗽(咳嗽、痰白以及纳呆)之久咳者。金荞麦瘦肉汤取猪瘦肉250克,金荞麦100克,冬瓜子30克,桔梗15克,生姜3片,红枣5枚。将猪肉洗净切块,沸水过水;金荞麦、冬瓜子、桔梗、红枣(去核)洗净,放入炖盅内,加入温开水盖好,小火隔水炖3小时即可。可佐餐食用,每天1~3次,每次150~250毫升。适用于内有热毒(发热、咳嗽、痰多)者。枇杷叶粳米粥取枇杷叶5~10克,粳米100克,冰糖50克。将枇杷叶洗净,用干净纱布包好,加清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左右,去渣后加入粳米,再加清水600毫升,猛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熬成稀粥。早晚各1次,趁温服用,3~5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痰热内蕴(咳嗽、痰黄或兼有发热)之咳嗽者。冬虫草猪肺汤取猪肺250克,冬虫夏草15克,生姜3片,大葱2根,植物油、食盐和味精少许。把猪肺冲洗干净,挤去泡沫,切块用沸水过水,与冬虫夏草、生姜和大葱一起放入沙锅中,加入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为小火炖2小时,加入植物油、食盐和味精即可食用。每天1~3次,每次150~250毫升。适用于肺肾阴虚(咳嗽痰少、腰膝酸软以及潮热盗汗)者,也可用于支气管哮喘者。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8次
参与编辑人数:15位
最近更新时间: 02:24:30
认领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得3年了才发现开始治疗会治愈吗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得3年了才发现开始治疗会治愈吗
拇指医生提醒您:该问题下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你好,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得3年了才发现开始治疗治愈的难度很大,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为您推荐: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国家公众健康馆
&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医患互动:咨询与挂号
病情严重!可以通过“我要咨询”提交问题给专家!
疾病咨询专家:
找专家难!可以通过“我要挂号”预约三甲名医!
专家预约挂号:
咨询对象:[医生]
咨询对象:[医生]
咨询对象:[医生]
咨询对象:[医生]
咨询对象:[医生]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介绍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症状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治疗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以弥漫存在于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区域的慢性炎症为特征,可导致严重呼吸功能障碍。本病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发病年龄高峰为40~50岁。
【诊断】
1.&症状常见的三大症状为咳嗽、咳痰及活动时气短。早期咳无色或白色痰,伴有呼吸道细菌感染者,痰可转为脓性,痰量多,易发生绿脓杆菌感染。顽固性感染可导致呼吸衰竭。
2.&体征两下肺可听到明显的断续性湿音,亦可闻及干音或高调喘鸣音。
3.&辅助检查&&①血白细胞总数增加,&血沉增快。②血清和免疫学检查。c反应蛋白阳性,类风湿因子阳性,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上升,冷凝集试验阳性。③胸部x线检查典型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分布边缘不清的颗粒状结节状阴影,直径约2mm~5mm,以双下肺野明显,常有肺过度膨胀,有时有中叶不张及轻度支气管扩张。胸部ct尤其高分辨率ct对诊断更有帮助。④肺功能检查。表现为严重阻塞性及轻、中度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动脉血气分析早期有动脉血氧分压(pao2&)下降,随着病情进展,可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上升。
【治疗】
1.&对症治疗酌情用止咳祛痰药,如溴己新(&必嗽平)16mg,3&次/&日,口服。平喘药可服用氨茶碱。
2.&抗菌药物治疗原则不论痰中含何种细菌,均应首选红霉素,初期0.4~0.6g/日,口服,疗程6个月以上,病情发展者可延长时间。对感染症状明显,用红霉素治疗1个月无效者,可用罗红霉素或克拉霉素治疗。
擅长:顽固性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癌、哮喘、肺间质病、中医药调理免疫能力低下
擅长: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防治;哮喘防治、哮喘持续状态的抢救;急慢性呼吸衰竭的抢救、机械通气、肺源性心脏病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防止;肺炎、肺脓疡的诊治;咯血、气胸、血胸、脓胸的诊治;晚期肺癌的姑息治疗
擅长: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等多种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慢支、肺心病、慢性肝病、老年虚症等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推荐科室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症状
暂无相关症状
服务热线:400-, 电子邮件: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医元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痰多是什么原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