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如何鼓励使用中药饮片管理制度

鼓励使用中医药考核及奖励制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鼓励使用中医药考核及奖励制度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20080份文档上海市虹口区政协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政策法规--正文
关于印发南阳市中医药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颁布日期:
关于印发南阳市中医药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宛政〔2012〕5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南阳市中医药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五月十五日
  南阳市中医药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服务中原经济区南阳主体区建设中的作用,根据国家、省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意见》(宛政〔2010〕49号)以及南阳市《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规划纲要》、《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特制定《南阳市中医药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中医药事业发展工作回顾   (一)“十一五”南阳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国家、省中医药方针政策,深入实施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不断加快中医药振兴发展步伐,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医药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优越,南阳中医药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中医药教育和研发体系初步健全,为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争取中央、省投资1.3亿元,对市张仲景国医院和各县市区中医院进行了改扩建,新增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新增床位500余张,初步形成了以市张仲景国医院为龙头,县级中医院为骨干,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为依托,辐射城乡的中医医疗格局,整体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市拥有县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25家,床位2220张,人员3300人,10家中医院被评为国家“二级甲等中医院”。全市215家乡镇卫生院中有中医人员942人,中医门诊数442个,年门诊量118万人次,病房床位1420张,年入院30946人次。村卫生室6455个,医务人员13000人,中医人数4983人。全市有中医特色专科26个,中医药专科制剂60个。南阳市张仲景国医院儿科、市张仲景医院中风科被评为省级重点专科,特别是市张仲景国医院儿科已扩容升格为张仲景国医院儿童医院。2010年,全市各级中医门诊量180万人次,入院5万余人次。我市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试点市和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   2.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积极开展。充分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将中医药纳入到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加强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唐河县、宛城区、镇平县被省中医管理局确定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试点单位。倡导树立“治未病”理念,市张仲景国医院、各县市区中医院、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养生、冬病夏治和中医药康复等服务,广泛宣传中医药预防保健科普知识,推广中医药预防保健适宜技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   3.中医医学教育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已拥有南阳理工学院张仲景国医学院、南阳医专、南阳中医药学校、河南中医学院韩国留学生培训班等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本科、大专、中专三个层次的办学条件,设置了中医医疗、中医护理、中医骨伤、中药种植、针灸、推拿等相关专业,年招生5000人。注重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和名老中医师承工作,共有5位老中医获全国名老中医称号,所带的11位继承人已有9位出师;4位老中医获“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先后两次命名了101位市级老中医;5位中医被授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称号,占全省四分之一。近年来,共选派了390余名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参加了省中医管理局组织的培训,有近千名基层无学历人员参加了中专学历教育。   4.中药产业快速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种植品种达150多种,面积近200万亩,年产值达50亿元。已形成山茱萸、辛夷、丹参、桔梗、天麻、杜仲、半夏、木瓜、栀子等中药材种植基地,其中山茱萸年产量415万公斤,约占全国的60%,辛荑花年产量840万公斤,约占全国的70%。山茱萸、辛夷、裕丹参等4个中药材基地已获国家GAP认证,山茱萸、辛夷、裕丹参、唐半夏、桐桔梗已获得国家原产地保护认证。南召辛夷基地以南召华龙辛夷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与河南大学药学院、河南中医学院、河南中草药研究所等院校合作,对辛夷的规范化种植及辛夷油的提取等进行合作研究,辛夷油提取率达4.82%,精纯度达99%,产品远销东南亚。西峡山萸肉基地以宛西制药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农户签订了30年不变的合同,使20万粮农变药农。方城裕丹参基地强力培育以裕丹参开发服务中心、华丰药业有限公司为主的龙头企业,与上海紫兴药业集团、广州白云山制药厂签订了裕丹参生产供应基地和供货购销合同。唐河栀子基地与北京中商集团公司达成协议,联合建立栀子色素加工厂。中药工业实力提升,全市现有中药企业13家,年产值近30亿元。龙头企业宛西制药建有河南省唯一的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河南、安徽、福建等地建立了六大中药材基地,生产车间全部通过国家GMP认证,年产值16亿元,主导产品六味地黄丸全国市场销量第一,并出口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浓缩丸生产基地,连续多年被认定为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中国中药企业50强。   5.中医药学术研发成果丰硕。成立了南阳张仲景研究会、南阳中医药学会,创办了《国医论坛》、《张仲景研究》杂志,据不完全统计,中医系统共发表学术论文3100余篇。近年来,南阳市中医药研究所与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南省中医研究院合作,承担了《张仲景经典医学研究》、《张仲景药用本草研究》等科研项目,收集1923年到2003年80年间国外有关张仲景研究文献3000多篇。先后有“伤寒论微机多功能检索系统”、“中风胶囊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毓麟珠加味治疗宫寒不孕症的临床研究”等360多个项目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出版发行了《张仲景全书》、《张仲景药用本草》等中医药著作近百部。研制出仲景骨刺外敷散等30个仲景方药制剂。组织人员对《坤元是宝》、《伤寒类证解惑》、《冯氏锦囊》、《急治汇编初集》等典籍进行了分析、注解、研究。在张仲景医学研究和中医药继承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6.中医药文化建设取得成效。“十一五”期间,连续举办了5届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累计举办了9届节会。南阳医圣祠和宛西制药有限公司分别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编辑出版了《张仲景研究文章》、《医圣张仲景与医圣祠文化》、《中华医圣》、《张仲景研究》、《医圣之光》等有关弘扬张仲景医药文化思想、典故传说及医圣祠文献研究等刊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张仲景医药文化保护、利用、传播和发展体系。高起点、高标准规划设计建设张仲景博物馆已纳入主要议事日程。宛西制药的仲景文化浮雕墙,电视连续剧《张仲景》等,在社会和中医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十一五”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南阳中医药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南阳“医圣”故里和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的地位还不相称,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六位一体”尚未达到统筹一致。由于全市缺乏统一的中医药协调管理机构,没有形成促进中医药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医、保、教、产、研、文”没有做到一体化全方位推进,中医药事业处于相对分散和无序状态,整体成效不明显。   2.投入不足。对中医基本医疗投入不足,部分基本建设项目该财政全额配套的没有全额配上;对中医医院的补偿机制需要完善和加强;融资体制不完善,办法不多,资金缺乏,一些项目实质性进展缓慢;招商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中药产业投资规模不大。   3.中医事业、中药产业化基础依然薄弱。全市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基础薄弱,服务能力不足,中医特色匮乏,后继不足,“三名三进”(名医、名科、名院和中医药进社区、进家庭、进乡村)战略效果不够显著;中药材基地建设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低。中药材深加工水平低,大部分处于原料销售状态,中药产业发展实力和培育力度有待加强,市场有待开发;加工环节除宛西制药和福森药业具备一定规模外,其它企业或单位没有形成可以产生有效竞争力的规模;中药材流通环节渠道单一,市场网络不健全,由于没有本地化专业市场,常常出现渠道阻塞。中医药产业领域至今没有形成一个专业化产业聚集区。   4.中医药养生保健开发不够。尤其在“治未病”、保健服务、养生旅游、养老保健服务等方面引导不够、缺乏统筹规划、缺少叫得响的品牌,缺少特色和亮点,远远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广阔的需求态势。   5.仲景学术研究开发不够,中医药技术创新能力差。对中医药人才特别是对研究仲景经方的人才培养亟待加强;对仲景经方研究的资源和机构尚需进一步整合;经方制剂基本空白;中医药自身的技术创新和基础能力均显不足,创新药品种少,有特色的技术优势不明显;创新研究的软硬件水平亟待提升。   6.张仲景医药文化宣传普及不够,弘扬推介动作不大,品牌尚未叫响。张仲景文化的保护、利用、传播力度仍需加强,没有一部影响大的影视剧,传播中心建设滞后,宣传教育基地档次低,标志性建筑长期缺位,公共品牌宣传方式落后,影响力小。   二、“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南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社会结构转型、空间格局优化和城市功能扩展的关键阶段,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南阳发展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南阳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南阳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南阳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机遇   1.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新舞台。中原经济区南阳主体区建设已启动实施,意味着未来南阳将成为中原战略资源集聚中心之一,也将成为中原文明融合与交流的多元文化中心。南阳对中原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影响力将大幅增强。伴随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带来的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不断扩展,中医药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影响必将日益扩大,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和产品将全面走向国际,为世界所认可,中医药事业发展前景广阔。   2.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新动力。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中的作用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基层、基本、基础,有利于中医药发挥“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一体化的医疗模式,能够为民众提供“简、便、验、廉”的医疗保健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理顺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体现中医药价值,为中医药发展提供动力。   3.中医药服务需求增长为中医药资源扩大提供新空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转变,对于养生、健康、休闲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将会不断增长,中医药独特的医疗保健模式的重要价值得到社会各界热切关注。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也为中医药提供了发挥保健、康复等特色优势的新空间。   4.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为中医药产业规模扩大提供机遇。中医中药协调发展,挖掘传统医药宝库,推动创新发展,形成事业促进产业,产业带动事业的发展格局,有利于形成以中药为基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健康产业。医圣张仲景是中国历代史学家唯一共推,世界公认,也是南阳独有的医药文化资源,张仲景文化遗产在历史溯源和现实传承应用两个跨度极大的时空领域内,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惟一性价值;南阳地处南北过渡带、东西结合部,拥有得天独厚的多样性地形和立体性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素有“天然药库”之称,这使南阳发展中医药的机遇和优势更加凸显。   5.弘扬传统文化为中医药文化大普及提供平台。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指出这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中医药文化是中国的“国粹”,是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国务院关于扶持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为中医药文化普及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二)主要挑战   1.中医药现代化需要新模式。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发挥更大作用,走向世界的关键。中医药现代化建设区别于西医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如何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与中医药传统模式相结合,传承与发展现代中医药需要新理念和模式。   2.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需有新举措。发展中医药必须以加强中医特色回归工程建设为抓手,让简、便、验、廉的中医特色成为中医院发展的特色优势。这就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恢复传统制剂,加快中医传统特色技能的推广与应用,让传统的中药制剂在药品审批政策和医保政策上获得一定的倾斜。   3.推进中医药产业科技化创新需有新手段。中医药产业作为我国传统民族产业,既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又面临着高新技术的挑战。中医药产业研发和创新亟需建立一个推进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通过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化平台建设,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的迅速转化,探索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医药产业化道路。   4.实现中医药行业科学管理需有强支撑。在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产业得到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医药虚假宣传、非法行医严重误导广大群众的健康理念,影响人们对中医药的信任度,影响中医药事业的良性发展。这对加强中医药行业的科学管理、严格规范提出了新要求。   5.统筹城乡中医药协调发展需不断努力。在中医药基础薄弱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善的同时,农村和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还不完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人群之间可享受的中医药服务差距较大,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优化全市中医药资源的配置,促进城乡中医药统筹协调发展。   三、“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按照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河南省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豫政〔2010〕22号),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和健康服务需求为目标,以实施《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规划纲要》为主线,以南阳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为指引,全面落实《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意见》(宛政〔2010〕49号),坚持继承弘扬与发展创新相结合,坚持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实施、上下协同、社会参与”的推进方式,坚持“仲景健康和宜生南阳”两大重点,坚持“医、保、教、产、研、文”六位一体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南阳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发展思路   在内容和发展空间上,发挥南阳独有的医圣张仲景医药文化遗产综合优势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坚持文化先导(开发张仲景文化遗产以及传承成果),医药并重(中医医疗、中医保健与中药产业链的开发并重,相互促进),生态先行(建中药材和保健食品种植、养生度假基地,形成景点建设与种植产业并行),旅游拉动(融中医药养生、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打造“养生度假、身心两修”的健康养生地和中医药文化传播、学术交流中心。在措施和方法上,突出机制创新和工作重点,集中打造“仲景健康”、“宜生南阳”品牌,深入实施《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规划纲要》,推动“医、保、教、产、研、文”六位一体协调发展。   (三)总体目标   按照建设“仲景健康,宜生南阳”的战略目标,到2015年,努力建成中医药在全国有重要地位的地级市和较强影响力的健康养生地。中医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科学合理,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更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初步构建,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中医药人才素质明显改善,结构更趋合理;继承创新体系基本建立,传承研究成效显著;中药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中药工业体系建设和产业创新能力得到加强;中医药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健康养生和文化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中医药优势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基本实现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旅游全面协调发展,“仲景健康”品牌在全国形成较强影响力。建成全国中医药先进单位。   (四)主要指标   到2015年,主要指标预期完成情况如下:   1.中医事业方面。一是中医投入。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确保各级政府对中医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原则上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政府中医事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医疗卫生事业增长幅度,中医事业投入所占医疗卫生事业投入比例提高到10%以上。二是中医服务网络。市级形成三个三级中医医院,其中张仲景国医院为三级甲等中医院;县级公立中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中医院水平;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中医堂、中药房;7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0%的村卫生室可提供中医药服务。三是中医人才队伍,建成一个独立的本科大学―――张仲景医药学院,培养5-10名国家、省级名中医,新增30-50名市级名中医,中医药人员占全市卫生人员的比重达到15%,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占基层全科医师比重达到20%。四是中医服务,各类医院的中医年总诊疗人次达到900万人次,各类医院的中医出院总人数达到45万人。五是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蓬勃发展。政府举办的中医医院全部设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院的预防保健机构得到大力发展。   2.中药产业方面。一是调整结构,发挥地道药材优势,围绕“两山”(伏牛山、桐柏山)、“两水”(丹江口水库、鸭河口水库)将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展至240万亩,总产量26万吨以上。二是累计完成中药产业投资100亿元,中药材年加工能力达到近百亿元,建成中药产业园区,培养产值超30亿元的企业2-4个,产品超亿元的10-15个。三是中药流通销售,培养2-3个销售在30亿元左右的营销商业企业。到2015年,力争使医、药、养生旅游、养生保健、保健食品、中医药文化传媒等在内的“仲景健康”总产值达260亿元,年增长25%左右,占当年GDP的7.9%左右,成为南阳的支柱产业。   3.中医药科研方面。建成以张仲景研究院为主体的“四个一”(张仲景研究院、张仲景经方研究会、张仲景经方药物研发实验基地、张仲景经方国际论坛)的品牌研发平台;打造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争取新增3-5家企业建设成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形成研发体系,我市2种以上现代重大疑难疾病中医药防治与研究能力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加快南阳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加强对中医药药效和药理的研究,在国际注册上有突破性进展,使南阳特色的中医药研制生产标准具有国际标准化的主导权,从而形成国际标准。   4.中医药文化方面。建设3个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规划建设“张仲景?中医祖庭文化核心园区(张仲景医药文化产业集聚区)”,使之成为向国内外展示南阳中医药文化的窗口;完成张仲景养生博览园规划,一期建设基本完成;启动张仲景文化申遗工作。   四、“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强化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进一步改善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扩建张仲景国医院,将现有南阳张仲景医院整体并入南阳市张仲景国医院,政府划拨土地用于医院扩建或搬迁;在南阳新区由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新建张仲景(经方)医院;多方投资2.5亿元,搬迁建设南阳医专附属中医院,到2015年,在中心城区形成三个三级中医院规模。各县市区至少建成一所二级中医医院,加强中医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积极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在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堂,为村卫生室配备中医药人员或能够提供规范中医药服务的乡村医生。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积极推动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规范建设和连锁发展,鼓励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经批准允许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行医。同时,加强重点专科建设,打造中医名科。以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为龙头,以省级重点专科(专病)为骨干,加快各级中医专科(专病)建设。   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以市级中医院为龙头,县、区二级公立中医医院为骨干,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堂和中医诊所(门诊部)为基础,以非公立中医医院为补充,覆盖全市城乡、中医特色突出、服务功能完善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全市建成三级中医院3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增加至12所。建成5个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示范中医堂。建成国家级重点专科3个,省级重点专科5个,特色专科30个。   (二)大力推动中医药健康促进工程   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战略,丰富发展中医“治未病”理论和预防保健实践,在市三级中医医院建立中医“治未病”中心,在13个县市区建立“治未病”服务平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级卫生院建立“治未病”健康指导室,构建覆盖南阳城乡的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实现“治未病”的服务全覆盖。同时,广泛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一是传播中医健康防病知识。在服务对象及广大群众中普及“治未病”的理念、增强全民健康意识,并使其了解、掌握中医特色健康保健的实用知识与方法。持续开展四季防流感、夏季三伏贴、秋冬膏方滋补等养生保健服务,使中医养生保健更加规范有效。二是建立中医健康档案。在居民健康档案中加入以中医体质辨识为主、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中医健康管理内容,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预防、保健、养生、康复和医疗的创新型健康服务,积极开展慢性病、精神卫生、妇幼、老年病等中医药综合保健服务。三是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和规范。研究制定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机构设置标准、服务基本规范、技术操作指南以及服务质量控制与效果评价机制。四是研发和推广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产品。加强中医“治未病”的传统理论内涵和现代理论的研究,针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各个环节,通过发掘、继承、集成、创新,丰富和发展服务技术方法和产品,并及时推广,达到科技成果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支撑的目的。五是建立养生机构,搭建养生平台。建成张仲景养生院,建设张仲景养生馆、张仲景健康国医养生网站;按照“治未病”的理论,针对亚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进行健康养生,辨体施养;培养、组建有经验、有积累、有特色的中医养生专家队伍,开展有特色的中医养生实践和以饮食起居为核心内容的健康生活预测干预养生服务。六是建设健康养生一条街。在张仲景中医祖庭文化核心园区规划建设健康养生一条街,吸引各地中医药健康养生会馆、餐馆、特色诊疗,开发提供素食药膳食谱、高品质饮水、养生休闲指引等产品经营。   (三)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建设本科层次的张仲景医药学院。整合教育资源,以医专为基础,完善办学条件,优化专业设置,“十二五”期间建成本科层次的张仲景医药学院。二是引进开发高层次人才。建立中医药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制定实施中医药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造就大批中青年中医和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形成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人才团队。全市公立中医医院和研究、文化机构引进的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中医药专业毕业生纳入市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三是重视中医药师承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国家和全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和我市继承型高级中医药人才培养为主体,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师承教育,鼓励县级以上医院开展院内名中医师承工作,开展百名老中医收徒带教活动。探索高层次师承教育与学位对接的培养模式,选拔有临床经验的医师参加省中医管理局张仲景学术继承型高级人才专训班,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开展中医药职业教育。四是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整体素质。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加强县级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骨干培养,培训社区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培训。大力培养面向农村、企业和医疗机构直接从事种植、加工、经营的实用人才。加强药农专业技术培训,提高药农专业素质。五是完善中医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制订体现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评价标准,建立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   (四)建立完善的中医药研发体系   一是建设张仲景研究院,打造“一院一会一基地一论坛”品牌。建立张仲景研究院。在南阳市中医中药研究所基础上,与国家级中医药研究院、中医药大学联合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整合南阳理工学院、医专等市内中医药教科研资源,建立南阳张仲景研究院,构建资源共享、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中医药科研创新平台,使之成为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中心。成立中国张仲景经方研究会。依托中华中医药学会,成立高规格国家张仲景经方研究会,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整理历代研究张仲景学术的医案,挖掘其学术思想、技术方法和诊疗经验。办好中国张仲景经方药物研发实验基地。以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主,建设中药经方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开发应用和创新博大精深的张仲景医学思想,整理研究传统中药制药、中药炮制、中药种(养)植技术和经验,挖掘整理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加以总结和利用。成立张仲景经方国际论坛。以张仲景研究院为秘书处,以发布国内外张仲景经方研发的最新成果为主的高层论坛。二是建立医院、企业中医药科研体系。建设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推进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加强常见病、疑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加快中医科技进步与创新,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鼓励多学科、跨学科、产学研、海内外结合,打造南阳中医药科研核心团队。三是推进中药科技进步与创新。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使研究、产品、市场有机结合,形成“联合攻关、优势互补、市场运作、资源整合”的机制,努力提升我市中药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针对中医药具有治疗优势的病种,发展适合中医治疗特色的新制剂,重视中成药经典名方的二次开发及新药用资源物质的研究,加快天然药物的开发利用。加强中药饮片生产规模和饮片标准提升。研究开发以中药为基础的保健品、日用品、食品添加剂等绿色产品,形成绿色产业链。鼓励中医药企业事业单位和技术人员在中药材、药效物质、中药新用途以及制药工艺等方面及时申请中医药产品专利、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   (五)提升中药和保健食品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完善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加强中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搞好中药产业布局,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积极引进省外优势品牌,优化中药产品出口结构,提高中药出口产品附加值,扶持中药企业开拓国内、国际市场。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合资、合作、独资等多种形成,参与中医药产业开发,促进中药产业优化升级,催生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使南阳成为全省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中药制造产业基地。二是加快中药材基地建设。建立种子种苗基地,为全市中药材种植提供服务;按照区域化布局(重点是在“两山”、“两水”区域)、标准化建设、专业化生产、集中连片开发的要求,重点打响山茱萸、辛夷、裕丹参、桐桔梗、菊花道地“五大宛药”品牌;着力建设山茱萸、辛夷、裕丹参、桔梗、栀子、柴胡、杜仲、天麻、木瓜、金银花“十大中药材基地”;鼓励板蓝根、连翘、夏枯草、半夏、麦冬、葛根等道地药材的基地化种植,建立20―30个中药材种植产业园区。三是重视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中药种质和遗传资源,加强优选优育和中药种源研究;建立种质资源库,保存中药材种质资源;加强中药材野生品种科学种养研究;开展珍稀频危药用动植物资源普查;加强中药材新品种研究,开展珍稀频危中药资源的替代品研究,确保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四是加强中药制剂企业的升级改造。积极应用网络、数字化技术,提高装备水平,打造如宛西浓缩丸系列、双黄连系列、裕丹参系列、玉兰油系列、痛经宝颗粒等更多的优势品种,形成“宛药”产品集群,带动企业长足发展。五是建设中药和保健食品市场和物流园。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建立中药材专业市场或中药材物流园;依托中药材种植基地,积极发展以中药材购销为主的农贸市场;建立重要配送中介服务机构;拉长拓宽中药产业链条,提高中药材原产地附加值,加强同境内外大型中药加工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固的中药材供求关系。大力推进生产名药、建设名店、建设名厂和保证中药材、中药饮片与炮制、中药产品与制剂质量的“三名三保”工程。六是培育中药和保健企业集团。广泛招商引资,催生和扶持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中药和保健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使之在工业经济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支持一批老字号中药名店开展连锁经营,培育一批新的中药连锁经营企业,支持相关企业开发生产中药保健器材、食品、饮料等产品;鼓励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的出口,积极寻找国内外合作伙伴,采取股份制、企业上市等多种形式组建新饮片精深加工企业,形成低耗材、低成本、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中药材和保健食品加工体系,培育出几个大的以中医药产业为主的企业集团。   (六)传承弘扬张仲景医药文化   一是规划建设张仲景?中医祖庭核心文化园区(张仲景医药文化产业集聚区)。把南阳张仲景中医药文化提升到国家层面来弘扬,规划医圣祠周边千亩范围的张仲景医药、养生、文化核心园区的开发,发扬南阳独有的医圣张仲景医药文化遗产综合优势,通过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或分馆)、中医祖庭大殿、张仲景研究院、国医馆、养生馆、经方国际论坛、张仲景文化广场及医圣巨型塑像、文化公共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建成集张仲景生平介绍、历史文物收藏、医药文献研究、医药学术交流、中医思想教育、养生保健、旅游观瞻朝拜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使核心园区成为国内外医药者祭拜医圣和进行学术交流的阵地,成为我国有较大影响的中医药宣传教育基地,成为体验张仲景中医药养生保健和接待国内外来宾参观旅游、文化交流的窗口。二是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研究启动张仲景文化申遗程序。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力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传承人创造良好的传习条件。重点研究张仲景医药文化学术特点和学术思想,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诊疗技术,重视确有疗效的民间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的收集、整理、研究,启动张仲景中医药文化申遗工作。三是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医院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技术服务、医院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品不断提高;在中医医院形象文化、服务文化、特色文化、管理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突出中医药文化建设,增加传统文化含量,提高中医药文化品位,塑造优秀的中医医院形象。四是积极创作张仲景医药文化艺术精品,建设仲景文化纪念传播中心。撰写制作包括有关中医药的影视、文学、艺术和科普作品;征集研究张仲景的标准画像,开发仲景塑像、伤寒杂病论影印版本等旅游纪念产品。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宣传中医药政策和发展成就,宣传中医药科普知识。探讨实施中医药知识进校园,进入中小学教材的普及工作。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具有南阳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同时建设仲景文化纪念传播中心,集成现代视听技术和先进展会纪念及表现形式,展示传播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打造张仲景国际论坛。以张仲景健康讲座和经方论坛为两大主题,广邀嘉宾、广播民众,逐步走向大众化、国际化。五是进一步办好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要认真总结前十届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的经验,精心准备,办成国内、国际知名的品牌节会,使“仲景健康”成为南阳的城市名片。六是组织编纂《南阳中医药志》。展示南阳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和悠久文化底蕴,记录南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弘扬南阳中医药工作者艰苦创业、努力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七是充分发挥张仲景基金会的作用。利用社会力量,吸纳各方面的资金,充分发挥张仲景基金会在传承和弘扬张仲景医药文化上发挥重要作用。八是做好对南阳中医药资源、张仲景文化和“宜生南阳”的宣传推介。精心研究,把医圣张仲景文化和“宜生南阳”两大品牌推介到全国、全世界,要继续发挥利用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的平台,扩大对外宣传;深入广泛开展中医药和保健、养生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开展中医药保健养生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进家庭“五进”活动;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打造精品电影、电视剧,创作优秀文学、文艺作品扩大宣传受众面;坚持走出去进行宣传推介,增强宣传推介效率。   (七)开发中医药养生旅游   开发性保护好盆地原生态资源,挖掘中医药人文科学内涵,大力发展养生游。一是进一步论证、研究、确立南阳盆地宜生原点地位。组织专家进一步考察地处南北地理分界带的南阳盆地先天具有宜生的生态条件,注重其客观存在的不可复制的科学依据,突出南阳独有的中医药文化遗产优势,发展相关产业,统一对南阳“天人合一”的宜生环境原点地位的认识,奠定南阳发展的新起点,打造发展的新空间、新平台。二是打造养生健康南阳标准体系。做实做大仲景节会平台,形成养生健康标准的权威发布和示范平台,在天然宜生原点基准体系的基础上,推出权威的养生南阳指数(年度养生历法);推出南阳辨人施养咨询指引(养生时空方案);推出南阳健康生活方式(南阳盆地度假指引),引领回归天人合一的养生健康市场主流趋势。三是规划建设中医药养生博览园。在南阳新区高规格规划建设中医药养生博览园,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四是建立“仲景健康”原生态(地)养生度假旅游示范园区。依托南阳市现有的中心城区白河岸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丹江口水库生态保护区等自然山水条件,结合南阳其他各类文化资源,建立“仲景健康”原生态(地)养生度假旅游示范园区。在中心区和各分区分别设立“仲景健康”养生馆连锁店,提供“仲景健康”原生态(地)养生咨询方案服务,并负责为游客提供当地生态小镇(村)和生态农户的养生度假指引以及其他养生目的地游客综合服务。五是建立千村万户农居健康养生度假工程。在西峡、淅川、桐柏、内乡、南召、方城等地的分部以及适宜著名景区的分部,建立特色各异的养生中心分区,支撑带动属地原生态(地)村镇的发展建设,进而扶持千村万户的养生农家乐工程建设和发展,在最适宜养生的南阳盆地形成全球最具规模的原生态(地)养生基地。六是推广宛西制药集团的工业旅游经验。标志性的中药和健康食品制造企业均应该尽可能提供体验旅游内容,种植基地农场和主要村镇统一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统筹建设类似欧洲“生态养生小镇”和日本的“周末农场”。七是开辟建设张仲景医药文化旅游线路。打造中医药旅游专线,整合优化中医药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以拜谒医圣张仲景为主线,参观张仲景博物馆、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生产加工、种植和中医药文化等。培训导游及相关人员中医药知识,使张仲景医药文化旅游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仲景医药文化旅游品牌。   五、重点项目   (一)市直中医院建设项目   张仲景国医院项目,由政府划拨土地建设张仲景国医院二病区,使张仲景国医院达到200亩的使用面积,病床达到1000张,成为豫西南最大的中医医院。张仲景(经方)医院项目,由宛西制药在南阳新区投资3亿元,建设包括门诊楼、医技楼、病房楼、制剂楼等总面积3.1万平方米,病床600张的三级中医院。迁建南阳医专附属中医院项目,医院新址在南阳市白河南新区伏牛路,占地128.64亩,规划建筑面积平方米,总设计医疗床位1000张,按三级医院标准分两期进行建设,总投资3亿元以上。   (二)县(市、区)中医院建设项目   邓州市中医院、唐河县中医院迁建项目;淅川县、新野县、方城县、宛城区、内乡县、卧龙区中医院扩建项目;西峡县中医院置换升级项目;桐柏县、镇平县、南召县、社旗县中医院病房楼改造建设项目。   (三)215个乡镇卫生院、36个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中医堂项目   预计总投资3000万元,为全市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内建成中医堂,以自我筹资为主,市、县给予以奖代补。   (四)张仲景?中医祖庭核心文化园区建设   整合医圣祠周边千亩范围的张仲景医药、养生、文化核心园区的开发,发扬南阳独有的医圣张仲景医药文化遗产综合优势,通过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或分馆)、中医祖庭大殿、张仲景研究院、国医馆、养生馆、医圣祠、经方国际论坛、张仲景文化广场及医圣巨型塑像、文化纪念传播中心、文化影视传媒基地、文化公共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把南阳张仲景中医药文化提升到国家层面来发展。   (五)中医药养生博览园   在南阳新区高规格规划建设中医药养生博览园,统一规划,分期建设。主要以中医保健、中药、养生、生活(居住)、商业、娱乐互动体验产业为核心,以餐饮(食)、住宿、旅行(旅行社和旅游服务公司)、游览等辅助产业为支撑、突出赋予所有产业原生态(地)的人文科学内涵,让参观者广泛深入地感受中医药文化。   (六)仲景养生“十百千”示范工程项目   在西峡、淅川、内乡、南召、方城、桐柏的南北分界地区或各风景区等地选择10个乡镇、100个村、1000户做为生态养生镇和“千村万户”农居健康养生的示范工程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   (七)南阳新区中药及保健品产业集聚区建设项目   主要项目有海王集团现代中药产业园项目,海王集团拟在南阳新区投资18亿元,征地800亩,建设包括中药饮片和保健品精深加工、中医药会展、研发、信息交流、贸易交流、物流配送、监测质控等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园区。同时,国药集团、广药集团及市直10余家医药流通企业入驻园区建设中医药加工、物流项目。   (八)中医药研发平台建设项目   建立“一院一会一室一讲坛”“四个一”的主体研发平台:即与国家、省中医研究机构及大学合作改造南阳中医药研究所,扩建成张仲景研究院;与中华中医药学会合作成立中国张仲景经方研究会;整合资源,把宛西制药张仲景经方研发中心建成国内一流的中医药实验室;设立张仲景经方国际讲坛,发布世界各地研究张仲景经方的最新成果。   (九)张仲景医药学院项目   整合南阳的中医药教育资源,加快南阳医专升本步伐,寻求与国内一流的中医药大学合作,加强师资力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办成独立的本科张仲景医药学院,培养中医药的现代化继承人。   (十)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   重视南阳地道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示范化种植,加强南阳地道中药材的地理标志,产品宣传和保护,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和技术推广。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建设、专业化生产、集中连片开发的要求,重点打响山茱萸、辛夷、裕丹参、桔梗、菊花道地“五大宛药”品牌;着力建设山茱萸、辛夷、裕丹参、桔梗、栀子、柴胡、杜仲、天麻、木瓜、金银花“十大中药材基地”;扩大半夏、夏枯草、麦冬、板蓝根、连翘、葛根等道地药材基地的建设规模。   (十一)中药和保健食品产加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以现代网络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结合南阳市的中医药资源,构建国内一流的南阳中医药公共电子政务平台、公共电子商务平台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具备提供政府政策信息发布、“仲景健康”产品展示、“仲景健康”电子商务服务、医药行业媒体与资讯、招商引资与社会合作、物流服务等先进功能,并与国家科技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河南科技信息网、河南卫生信息网链接,形成“仲景健康”信息资源网络共享服务体系。   (十二)重点扶持企业及项目   宛西制药,支持以宛西制药为核心,通过联合、兼并、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推进大型龙头企业集团组建工作,提高产业集中度,拓宽投融资渠道,提升企业和产业的综合竞争力。福森药业,丹江口水库渠首10万亩中药材生态保护林建设项目(主要种植金银花、黄芩等);年产5000万粒苯磺酸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胶囊项目;年产2000万瓶金芪降糠丸生产线项目。   (十三)确立南阳盆地宜生环境原点地位的研究项目   成立专门项目小组,把研究、论证南阳的宜生环境原点地位、打造养生健康南阳标准体系做为重大科研专项,完成后,隆重对外发布,科学进行推介。   (十四)重要药用植物的野生变家种研究项目   以企业产业化开发野生中药资源为导向,全面开展桔梗、丹参等重要中药材的野生变家种研究,探明资源的繁殖方法、种植技术,建立示范基地和生产基地,逐步减少直接采集野生中药资源。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依法履行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职责,把规划重点指标特别是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定期会商观摩和督查评比制度,及时研究解决中医药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市、县市区政府要建立中医药事业发展工作委员会,设立中医药事业发展工作办公室,成立中医药管理局,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制定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和重点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设立发展中医药和弘扬张仲景文化奖,形成完善的监测、评估、考核机制。   (二)完善投融资体系   建立机制开放、形式多样的多渠道投融资服务平台,形成政府、银行、担保机构和企业“四位一体”的融资模式。一是各级政府要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中医药发展专项经费,重点支持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重点专科发展以及人才引进、培养等,全力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积极寻求与国家部委和省合作共建,力争政策和项目资金。二是积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租赁融资和创业投资。三是建立专业性的中医药健康产业投资服务机构,提供健康产业科技投资服务、健康产业企业贷款担保服务、科技创新研究项目保险等金融服务。四是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和国际合作资金,大力发挥河南省南阳张仲景基金会作用,形成支持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体系。   (三)落实完善相关中医药扶持促进政策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意见》,研究出台相关实施细则,推动建立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标准规范,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和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促进中医服务和中药新产品研发。   (四)强化对外交流合作   一是进一步深化与国药集团、广药集团、海王集团等大型医药集团的合作,督促合作项目尽快落地,积极探索在健康产业领域广泛深入的合作。二是鼓励中医医疗、教育、科研机构和中药企业以及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国际和地区间的中医药技术合作与交流。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药机构在境外开办中医医院,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选派中医专家参加对外合作与国际援助。三是以港澳台和东南亚国家为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中医药文化交流。开展经典经方寻根活动,在全球寻找“张仲景后人”活动,仲景经方研究开发国际论坛等丰富多彩的对外中医药文化交流活动。四是开展南阳与全国中医药文化教育十大基地的合作交流以及与上海、天津、淮安等地的交流与产业合作。   (五)努力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   在原来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全面推进,逐县申报,力争使全市所有县市区都创成全国中医药先进县(市、区),全市创成全国基层中医先进单位。   (六)加强中医药行业自身建设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中医药管理部门职能转变,健全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增强中医药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不断提高行业管理水平与服务能力。加强行业的思想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树立既体现中医药传统优秀品德又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服务理念,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整顿服务秩序,树立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来源网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药饮片管理制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