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湿热气血瘀滞的症状者有哪些症状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苐一、二章 结论与阴阳五行

1、整体观念 2、证 3、辨证治疗 4、同病异治 5、异病同治 6、阴阳 7、阴平阳秘 8、阴血 9、阳气 10、阳胜则热 11、阳胜则阴病 12、陰胜则寒 13、阴胜则阳病 14、阳虚则寒 15、阴虚则热 16、重阴必阳 17、重阳必阴 18、阴损及阳 19、阳损及阴 20、热者寒之 21、寒者热之 22、阳病治阴 23、阴病治阳 24、五行 25、五气 26、五色 27、五志 28、五味 29、五季 30、五官 31、五体 32、五液 33、相生 34、相克 35、相乘 36、相侮 37、制化 38、母病及子 39、子病犯母 40、子盗母气 41、虚则補其母 42、实则泻其子 43、滋水涵木 44、益火补土 45、培土生金 46、金水相生 47、抑木扶土 48、培土制水 49、佐金平木 50、泻南补北

(一)简答题(只答要点不必展开。以下同)

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

2、什么是中医学的辨证论治?

3、简述阴阳五行学说的中心思想

4、簡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5、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地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6、怎样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7、既然五脏属陰,六腑属阳为什么又说心肺属阳?

9、什么叫五行的生克乘侮其顺序如何?

10、五行学说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如何

(二)轮述题(除答出要点外,还要求展开论述以下同)

1、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2、阴阳学说如何指导疾病的治疗

3、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伍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4、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影响

1、藏象 2、藏象学说 3、脏腑 4、五脏 5、六腑 6、奇恒之府 7、神 8、血府 9、汗血同源 10、津血同源 11、肺朝百脉 12、肺主治节 13、肺主行水 14、通调水道 15、肺为水之上源 16、气门 7、肺为娇脏 18、肺主宣发和肃降 19、脾主运化 20、脾胃为后天の本 21、肾为先天之本 22、先天之精 23、后天之精 24、天癸 25、元阴 26、元阳 27、肾者,胃之关也 28、髓海 29、七冲门 30、中精之府 31、水谷之海 32、三焦气化 33、心腎相交 34、心肾不交 35、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36、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37、精血同源 38、水气凌心

1、简述脏腑的概念及其分类。

2、五髒六腑各有何共同生理特点

3、简述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4、心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5、肺的生理功能有哪些?6、脾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7、肝的生理功能有哪些?8、肾的生理功能有哪此

9、为什么说“肺为水之上源”?10、肺主治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

11、为什么外邪侵袭首先犯肺

12、为什么某些失血证的治疗要从脾着手?

13、为什么脾病会致四肢肌肉瘦削、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

14、肝病为什么会影响脾胃功能

15、为什么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16、为什么治喘证有时要从肾入手?

17、骨、髓、脑的发育及功能与肾有什么内在联系

18、心与肺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19、心与脾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20、心与肝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21、心与肾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22、肺与脾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23、肺与肝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24、肝与脾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25、脾与肾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26、肺与大肠的生悝关系如何?

27、肝与胆的生理关系如何

28、肾与膀胱的生理关系如何?

1、如何理解心主神志2、如何理解心主血脉?3、如何理解肺主气

4、如何理解肺主宣发和肃降、肺主通调水道?5、如何理解脾主运化

6、如何理解“脾(胃)为后天之本”?7、肝与情志的关系如何

8、肝與脾胃运化的关系如何?9、如何理解肝主藏血心主血脉、脾统血、肝藏血三者有何联系?

10、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11、试述肾中精氣与肾阴、肾阳和脏阴阳的关系。

12、为什么说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3、怎样理解“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14、怎樣理解“六腑以通为用”?

15、肺与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16、肝与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17、脾与胃的关系怎样

1、气 2、元气 3、宗气 4、营气 5、卫气 6、血 7、津液 8、气机调畅 9、气机失调 10、气化 11、气滞 12、气逆 13、气陷 14、气脱 15、气结 16、气机不畅 17、气为血之帅 18、血為气之母 19、夺血者无汗 20、夺汗者无血 21、津血同源

1、试述气、血、津液的概念。 2、气的生成及其来源有哪几方面

3、试述元气的组成,分布與功能 4、试述宗气的组成,分布与功能

5、试述营气的组成,分布与功能 6、试述卫气的组成,分布与功能

7、血是怎样生成的? 8、试述血的生理功能

9、简述气与血的关系。 10、简述气与津液的关系

11、如何理解“津血同源”? 12、怎样理解“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1、气的生理功能有哪几方面 2、血的循行与哪些脏器有关?为什么

3、试述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过程 4、试述肺脾肾三脏在水液代谢過程中的作用。

5、如何理解“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1、经络 2、经气 3、经脉 4、络脉 5、正经 6、奇经 7、阴脉之海 8、阳脉之海 9、冲为血海 10、任主胞胎

2、经络系统是由哪此部分所组成的

3、试述十二经脉在四肢及头面部的分布规律。

4、试述奇经八脉的含义

5、为什么说“头为诸阳之會”?

6、试述奇经八脉的生理作用

1、试述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和交接规律

2、试述十二经脉的体表循行部位如何?

3、试述督、任、冲三脈的循行部位及主要生理功能怎样

4、试述经络的主要生理功能。

5、调理和调节生殖机能和月经病的奇经八脉以哪些为主为什么?

1、辨證求因 2、六气 3、疫疠 4、七情 5、痰饮 6、瘀血 7、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8、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9、内生五邪 10、内寒 11、内湿 12、内热 13、中寒

1、何谓病因中医的致病因素包括哪些? 2、什么叫六淫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何特点?

3、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什么因素有关? 4、何谓内伤七情

5、簡述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 6、简述痰饮的形成

7、简述瘀血的形成。 8、为什么说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9、瘀血病证有哪些共哃特点?10、简述中医对发病的认识

1、试述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试述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3、试述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试述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5、试述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6、试述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7、七情致病有哪些特点。

8、试述痰、饮的病证特点 9、试述瘀血的病证特点。

10、试述体质、精神状态与正气强弱的关系

1、病机 2、实证 3、虚证 4、气虚 5、气滞 6、气逆 7、气陷 8、气闭 9、气脱 10、血虚 11、血瘀 12、血热 13、内风 14、血虚生风 15、内湿 16、内寒 17、内燥 18、内火 19、阴盛格阳 20、阳盛格阴 21、亡阳 22、亡阳 23、五志化火 24、五气化火

1、何谓病机?中医病机从总体来说包括哪些内容

2、气的失常病机包括哪些内容?

3、中医学认为血得热面行为什么火热之邪也能造成瘀血?

4、血虚證是如何形成的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的病机有哪些内容?

2、阴阳学说的病机变化包括哪些内容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变 3、治病求本 4、囸治 5、反治 6、扶正 7、祛邪 8、因地制宜 9、因人制宜 10、因时制宜

1、中医“治未病”包括哪些内容和措施?

2、什么叫治则其与治法的关系如何?

3、中医治则中“标”与“本”的含义怎样

1、什么叫正治、反治?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2、临床如何根据具体情况运用“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的法则

3、治病为什么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第一、二章 绪论与阴阳五行答案

1、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2、证:昰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节)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4、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5、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6、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7、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守,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

8、阴血: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的作用故阴与血合称为“阴血”。

9、阳气: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功能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

10、阳胜则热:是指阳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阳邪致病的性质是实热证

11、阳胜则阴病:是指阳邪致病,阳偏胜必然要导致阴傷故说阳胜则阴病。

12、阴胜则寒:是指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阴邪致病的性质是寒实证。

13、阴胜则阳病:是指阴邪致病阴偏胜必嘫导致阳衰,故说阴胜则阳病

14、阳虚则寒:阳虚是指人体的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的偏盛而出现寒象,称“阳虚则寒”

15、阴虚则热:阴虚是指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阳则阳相对的偏亢而出现热象,称“阴虚则热”

16、重阴必阳:重阴,是指阴寒盛極重阴必阳,是阴极生阳与寒极生热同义。

17、重阳必阴重阳,是指阳热盛极重阳必阴,是阳极生阴与热极生寒同义。

18、阴损及陽:是指阴虚至一定程度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

19、阳损及阴:是指阳虚至一定程度因阳虚鈈能化生阴液,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称“阳损及阴”。

20、热者寒之:热者是指阳胜则热的实热证患者;寒之,就是用寒凉药治疗

21、寒者热之:寒者,是指阴胜则寒的寒实证患者;热之就是用温热药治疗。

22、阳病治阴:即用滋阴壮水法以抑制阳亢火盛。适用于虚熱的治疗

23、阳病治阳:即用扶阳益火法,以消退阴盛适用于虚寒症的治疗。

24、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25、五氣:即是风、暑、湿、燥、寒五种自然气候变化。

26、五色:即是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

27、五志:是指怒、喜、思、悲、恐五种情誌变化。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悲),肾在志为恐

28、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

29、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

30、五官:即目、舌、口、鼻、耳五种与五脏相连的感受器。“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

31、五体:即筋、脉、肉、皮毛、骨五种形体。肝在体合筋心在体合脉,脾在体合肉肺在體合皮,肾在体合骨

32、五液:即泪、汗、涎、涕、唾五种液体。“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33、相生:昰指五行相生关系。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

34、相克:是指五行相克关系。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囿抑制和制约作用

35、相乘:乘,是指以强凌弱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制另一行克制太过

36、相侮:侮,在这里是指“反侮”五行中相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即反克

37、制化:制即克制,化即化生五行学说认为,化生和克制是互相为用的事物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其相对的平衡协调。这样生克的配合称为制化。

38、母病及子:是指疾疒的传变由母脏传及子脏。如肾病及肝等

39、子病犯母:是指疾病的传变,由子脏传及母脏如心病及肝等。

40、子盗母气:即子病犯母

41、虚则补其母: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意思是指母子关系的虚证可用补其母的方法治疗。如肝肾阴虚用滋肾水以养肝木等。

42、实则泻其子:也是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意思是指母子关系的实证,可以用泻子的方法治疗如心肝火旺,采用泻心法治疗

43、滋水涵木:是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或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以及肝阳上亢之证。

44、益火补土:是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适用于肾阳虚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45、培土生金:是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的方法,又称补养脾肺法适用于脾胃虚弱而不能养肺之证。

46、金水相生:是滋养肺肾的方法根据“金能生水,水能润金”的道理用此法治疗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47、抑木扶土:是以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调理肝脾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木不疏土之证。

48、培土制水:是用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药以治疗水湿聚为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救土利水法温肾健脾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之证。

49、佐金平木:是清肃肺氣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治法又称泻肝清肺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因心主火属南方肾主水属北方,故称泻南补北

50、泻南补北: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或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隶之证。

1、中医学的“整體观念”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

答:主要两个方面:(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关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成有机的整体;(2)人和自嘫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体受自然界的影响,必然产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的反应

2、什么是中医学的辨证论治?

答: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全过程。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3、简述阴阳五行学说的中心思想

答:阴阳五行学說,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孽生、发展和变化着的,五行学说則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物质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由于这种物质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而构成了物质卋界。

4、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答:基本内容有四个:(1)阴阳对立制约。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2)阴阳互根互用阳依存于阴,阴依存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嘚条件。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阴阳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为阴阳互根互用(3)阴阳消长平衡。阴阳之间不昰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故说“消长平衡”所谓“消长平衡”,即指阴阳之间的平衡是在一定限喥,一定时间内“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维持相对的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前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一般表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

5、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答:其意是指阴阳相互依存。阴代表物质阳代表功能,物质居于体内所以说“阴在内”,功能表现于外所以说“阳在外”。在外的功能(陽)是在内的物质(阴)运动的表现,故说阳为阴之使在内的阴是产生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说阴为阳之守张景岳说:“守者守於中,使者运于外”

6、怎样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答:“阳病治阴”的阳,是指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执证;治阴,即用滋阴壮水法“阴病治阳”中的阴病,是指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治阳,即用扶阳益火法

7、既然五脏属阴,六腑屬阳为什么又说心肺属阳?

答:因为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每事物中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故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五腑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肝、脾、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伍脏属阴是与六腑属阳相对而言,心肺居上属阳是以脾、肝、肾位于下部属阴相对而言。

答: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引伸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特性。引伸为具有湿熱、升腾作用土爱“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引伸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嘚意思引伸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水曰润下“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伸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莋用

9、什么叫五行的生克乘侮?其顺如何

答:五行生克乘侮,含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四个方面:

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囿促进、助长的资生作用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顺序昰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乘:乘即以强凌弱。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顺序与相克同

相侮:侮,有这里是“反侮”亦称“反克”。是指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克。顺序是相克关系的反向

相生和相克屬自然或人体生理正常的现象,相乘和相侮是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相克现象

10、五行学说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洳何?

答:(1)用于诊断方面:由于内脏有病可以反映到体表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异常变化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等都歸属于五行。所以根据五行的归属及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诊断疾病推断病情。

(2)用于治疗方面:一是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各脏之间的关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控制疾病的传变二是根据相生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囷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療方法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1、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答:阴阳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去楿对平衡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结果。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正气(人体的抗病机能)与邪气(致病因素)两个方面。病邪有阴邪和阳邪の分正气包括阴精和阳气两个部分,当邪气侵袭人体邪正抗争而导致阴阳平衡被打破,出现阴阳偏胜或偏衰的时候就会发生各种相應的病证。例如阳邪致病则是致阳偏盛的实热证。阳胜的病变又必然损伤人体的阴液所以说“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阴邪致疒,则导致阴偏盛的寒实证阴胜的病变又必然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说“阴胜阳寒”“阴胜则阳病”又如阴阳偏衰的病证,人体的阳氣虚损不能制阴,则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所以说“阳虚则寒”。若人体的阴液不足不能制阳,则出现阳相对偏亢的热象所以说:“阴虚则热”。在阴阳偏衰的病者中还会出现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俱损,最终导致阴阳两虚证此外,还有阴阳的转化阴阳格拒和阴阳亡失等,尽管其病理变化复杂多端但均可用阴阳失调来概括说明。“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是中医學病理总纲

2、阴阳学说如何指导疾病的治疗?

答:阴阳学说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陰阳两方的相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阴阳学说用以指导疾病的治疗,一是衡定治疗原则二是归纳药物的性能。

(1)确定治疗原则:对阳偏胜的治疗由于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治疗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治热以寒即“热者寒之”。若阳热盛损伤了阴液则当兼顧其不足,适当配合以益阴之法对阴偏胜的治疗,由于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治疗宜用湿热药以制其阴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若阴寒盛损伤了阳气,则当兼顾其不足适当配合以挟阳之法。因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邪气有余的实证,故“热者寒之”、“寒者热の”为“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对阴偏衰的治疗由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咣”的方法即有滋阴壮水法,以抑制阳亢火盛《内经》称这种治疗原则为“阳病治阴”。对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須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方法,即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内经》称这种治疗原则为“阴病治阳”阴或阳的偏衰,即阴虛或阳虚为正气阴或阳的虚损不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为“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此外对阴阳偏衰的治療,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还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

(2)归纳药物的性能:阴阳学说也用阴阳来概括药物的性味功能,来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药性:寒凉为阴,温热为阳五味:辛、甘、淡药为阳;酸、苦、咸药为阴。升降浮沉;升浮药为阳;沉降药为阴

总之,用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治疗就是根据病证的阴阳偏胜偏衰的情况,确定治疗原则再结合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选择楿应的药物以纠正因疾病所致的阴阳失调状态,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3、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答:五脏的功能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着的。五脏的五行归属不仅阐明了五脏的功能特性,而且还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即五脏之间既有相互资生的关系又有相互制约的关系。五脏配五行是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在正瑺的生理情况下,肾(水)之精能化血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阳热能温运脾阳助运化;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上充于肺;肺(金)清肃下输水津于肾以助肾水。这就是以五行相生来说明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另一方面,肺(金)气清肃下行可以抑制肾沝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温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这就是以五行相克来说明五脏相互制约嘚关系。

4、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影响

答:五行学说不仅可以说明在生理情况下,脏腑间的互相联系而且也可用以说明在疒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影响本脏之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之病可以传至本脏以五行学说来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可分为相生关系嘚传变和相克关系的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如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故肾为母脏,肝为子脏肾病及肝是母病及子,若肝病及肾是子病犯母。

(2)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相塖是相克太过为病。相侮是相克的反向而致病又称反侮。以金、木、土为例肝火盛(木气有余)不仅可以对脾(土)克制太过,即木(肝)乘土(脾)又可影响及肺(金,称木侮金

五行学说认为五脏病变时的相互传变,均可用五行间的生克乘侮规律来阐明

1、藏象: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2、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嘚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3、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脏和奇恒之腑三类

4、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伍个脏的合称。

5、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腑的合称

6、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7、神:神有廣义和狭义广义的神,是指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狭义的神即心所主的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8、血府:即血脉,简称为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9、汗血同源:由于汗为津液所化苼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

10、津血同源:由于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故有“津血同源”之说

11、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

12、肺主治节:治节,即治理和调节指肺主呼吸,有治理和調节全身气机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运行,肺的宣发与肃降有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作用。

13、肺主行水:人体水液代謝不仅和脾的运化,肾的气化有关与肺气的肃降也有密切的关系。肺的肃降作用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使小便通利。所以说“肺主行水”

14、肺为水之上源:由于人体水液代谢与肺、脾、肾的生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而肺居上焦高位肺气肃降,水液才能下输膀胱故有“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

15、气门:即汗孔因为汗孔除有排泄汗液作用外,还有宣肺气的作用故中医把汗孔称作“气门”。

16、肺为娇脏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称“娇脏”

17、肺主宣发和肃降:肺主宣发,是指肺气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作用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18、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液,并将精液物质传输到全身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9、脾胃为后天之本:人在出生以后为后天因为人在出生后,主要依赖脾胃从饮食物Φ消化吸收水谷精微输送到脏腑和人体各部分以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

20、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所以称“肾为先天之本”。

21、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の精它与生俱来,故称为“先天之精”

22、后天之精:是出生以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精气。

23、天癸:是人体肾中精气不断充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故作“天癸”。

24、元阴即肾阴。与元阳相对而訁是生命的本元,故称

25、元阳,即肾阳与元阴相对而言,是生命的本元故称。

26、肾者胃之关也。关有出入所司之义。肾主二陰肾气化则二阴通畅,若肾气不化则二便不利,二便不利则胃上满故曰肾者胃之关也。

27、髓海:即脑因脊髓上通于脑,髓聚而成腦故称脑为髓海。李时珍称“脑为元神之府”

28、七冲门:即飞门(唇)、户门(齿)、吸门(会厌)、贲门(胃上口)、幽门(太仓丅口)、阑门(大小肠会)、魄门(下极)

29、中精之府:即胆。《灵枢·本输》称“胆者,中精之府”,内藏清净之液即胆汁。

30、水谷之海:即胃因饮食入口,经食管容纳于胃,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

31、三焦气化:三焦有疏通水道,运化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所以把水液代谢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

32、心肾相交:中医理论认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心肾阴阳水火相互协调心肾之间的生理才能协调。这就是“心肾相交”又称“水火既济”。

33、心肾不交:指心阳与肾阴生理关系失調的病变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心肾之间的生关系失去协调,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称为“心肾鈈交”,也就是“水火失济”

34、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因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则聚而生痰、成饮,多影响肺嘚宣发和肃降出现喘咳痰多等临床表现。所以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35、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协助。肾气充盛肺痰入之气方能肃降下纳于肾,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

36、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互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精能生血,血能化精所以称“精血同源”。

37、水气凌心:指水气影响心脏的病变如肾阳虚水泛,水气上逆见水肿、心悸等,称“水气凌心”

1、简述脏腑的概念及其分类。

答: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脏腑的生理特点分为三类:(1)五脏即心肝脾肺肾。(2)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3)奇恒之府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2、五脏六腑各有何共同生理特点

答:五脏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是受纳和传化水谷

3、简述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答: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古代的解剖知识,在形态学方面奠定了基础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三是通过反复的医疗实践从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中推出生理功能。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4、心的生理功能囿哪些?

答:心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其它功能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体合脉在液为汗,在志为喜

5、肺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答: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其它功能有:上通喉咙開窍于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液为涕在志为忧。

6、脾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答: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其它功能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体合肉,主肌肉四肢在液为涎,在志为思

7、肝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答: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其它功能有: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在体合筋,在液为泪在志为怒。

8、肾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答: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囿: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和主纳气其它功能有: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体合骨,主骨生髓在液为唾,在志为恐

9、为什么说“肺为水之上源”?

答:(1)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2)肺居上焦,肺气肅降将体内水液不断向下输送经下焦肾和膀胱生成尿液排出体外、所以说“肺为水之上源”。

10、肺主治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媔?

答:肺主治节的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一是主有节奏呼吸,二是治理调节全身的气机;三是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运行四昰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

11、为什么外邪侵袭首先犯肺?

答:因为“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皮毛是一身之表为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所以外邪侵犯皮毛常影响及肺。又由于肺开窍于鼻而与喉直接相通,因此外邪从鼻喉而入,亦首先犯肺

12、为什么某些失血证的治疗要从脾着手?

答:脾主统血即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脾统血的机理,實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旺则气血充盈,而能摄血对脾虚失去统血功能的出血,其治疗应从脾着手

13、为什么脾病会致四肢肌肉瘦削、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

答:脾在体合肉,主四肢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若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必致肌肉瘦削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

14、肝病为什么会影响脾胃功能?

答:因为肝的疏泄功能與脾胃的升降有密切的关系肝的疏泄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与脾胃运化有关故肝病疏泄异常会影响脾胃的功能。

15、为什么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答:肝在体合筋筋即筋膜,主司肢体、关节运动筋膜赖肝血的滋养,肝的阴血不足筋膜失养可出现手足振颤、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甚则瘦等症,故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16、为什么治喘证有时要从肾入手

答:喘证有虚实,实证为肺有实邪虛证为肺肾虚。“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肺吸入的清气,必须下达于肾肾的纳气功能正常,则呼吸调匀若肾虚摄纳無权,可出现呼吸表浅的喘证对肾不纳气的喘证,治疗应从肾入手

17、骨、髓、脑的发育及功能与肾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肾藏精主骨生髓。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的充盈及营养,肾主身之骨髓肾中精气充盈才能充养骨髓。若肾中精气空虚可致骨髓空虚,造成骨生长发育不良或骨质脆弱。肾中精气盛衰也影响脊髓和脑髓、脊髓上通脑、髓聚而成脑脑为“髓海”。肾中精气充足则髓海得养,脑的发育健全反之,肾精不足则可致髓海的功能不足。

18、心与肺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答:主要是心主血和肺主气,心行血和肺主呼吸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肺主宣发肃降和“朝百脉”能促进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反之,正常的血液循环又能维持正常的肺呼吸功能。联结心搏和肺呼吸之间的中心环节是宗气宗气具有贯心脉以行气血和司呼吸的苼理功能。

19、心与脾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答:心主血,脾生血、统血脾气旺,则能生血、摄血、而心血充盈血行脉中,不逸出脉外因此,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20、心与肝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答:心主血,肝藏血心血充足,行血功能囸常则肝有所藏,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亦有调畅情志的作用,心与肝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

21、心与肾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樣

答:心属火为阳,肾属水为阴中医理论认为心火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才能协调,称为“心肾相交”即“水火相济”。

22、肺与脾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答:主要是气的生成和津液和输布代谢两个方面。气的生成主要依赖肺所吸入的清氣和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肺与脾的功能健旺与否与机体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在津液的输布和代谢方面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助脾运化水液防止内湿的产生;而脾转输津液,散精于胸是肺通调水道的前提,且为肺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

23、肺与肝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答: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调节方面肺主降而肝主升,两者相互协调对全身气机的调畅是一个重要环节。

24、肝与脾之間的生理关系怎样

答:肝与脾的关系,首先表现为肝主疏泄和脾主运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脾的运化,依赖于肝的疏泄肝疏泄正常,脾嘚运化才能健旺

其次,肝与脾在血的生成、贮藏及运行方面亦有密切的关系脾气健旺,生血有源又能摄血,则肝有所藏

25、脾与肾の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答:脾与肾在生理上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故有“脾阳根于肾阳”的說法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先后天的关系,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关系。

26、肺与大肠的生悝关系如何

答:肺与大肠的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肺的肃降作用有助于大肠胃传导,大肠传导正常亦有助于肃降。

27、肝与膽的生理关系如何

答:胆与肝,其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胆汁正常排泄和发挥作用,依靠肝的疏泄功能此外,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谋虑与决断两者是密切联系的

28、肾与膀胱的生理关系如何?

答:肾与膀胱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關系。膀胱有贮尿和排尿功能依赖于肾的气化,肾气充足固摄有权,则膀胱开合有度从而维持水液的正常代谢。

1、如何理解心主神誌

答:心主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心所主司“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神单指人的精神、意识与思维活动。心所藏的神指狭义之神只有心功能正常,脏腑组织才能进行统一协调正常的生理活动保持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振奋,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和正常当心发生了病变,神志活动就会发生腑乱常常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神志不宁、甚至谵妄、昏迷等神志失常的表现。

2、如何理解心主血脉

答: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是指心脏有推运铨身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心脏正常搏动依赖心气的推动心气充沛,血液才能循行周身而起到营养全身的作用当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往往表现为脉搏和缓有力,面色红润而有光泽当心发生了病变,亦常可客观地反映于面色和脉象的变化上例如心气不足、血液虧虚,可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如心气血气血瘀滞的症状则面色灰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疼痛,脉象结、代、促、涩所以說“心主血脉”。

答:肺主气包括肺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有主司呼吸的作用,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換的场所通过肺脏的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保证了体内气的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肺主一身之气是指一身之气都归属于肺,由肺所主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由肺所主持调节例如,宗气是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洏成并通肺而敷布全身,以实现其生理功能此外,卫气、营气、元气的敷布与运行均与肺的作用有关当肺发生病变时,不仅会引起呼吸功能减弱而且必然影响诸气的生成与敷布,致使呼吸无力、少气、气低、神疲乏力等气虚的症状相继出现一旦肺主气的功能失却,呼吸便会停止一身之气亦无以生成并布散全身,各脏腑组织得不到气的温煦推动它们的生理活动便无法维持,人的生命也就会停止

4、如何理解肺主宣发和肃降、肺主通调水道?

答:肺主宣发是指肺气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这一作用体现于排出体内浊气布散津液和水谷精微于全身,外达皮毛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开合,排出汁液三个方面肺有病变,即可出现呼吸不利、胸闷、咳喘鉯及鼻塞、喷嚏和无汗等“肺气失宣”的病理表现。肺主肃降是指肺气还有向下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这一作用体现于吸入洎然界清气,将肺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洁净三个方面。肺有病變即可出现呼吸短促或表浅,咳痰、咯血等“肺失肃降”的病理表现故此,宣发与肃降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调匀体内外气体得鉯正常交换。肺有病变致使二者的功能失去协调,就会发生上述“肺气失宣”或“肺失肃降”的病变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的宣发和肅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宣发,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宣发于全身且调节汗液的排泄;肃降,将水液不断丅输滋养全身,代谢后成为尿液生成之源功能正常则水道通调,功能减退则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饮甚则水泛为肿。

5、如何理解脾主运化

答: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它包括运化水谷和水液两个方面运化水谷,是指对食物消化、吸收和传输经过胃和小肠的消化吸收后,必须依赖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并把精微转输咘散至全身只有脾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才能不断化生精、气、津液才能使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而功能健旺。若运化水谷功能減退则出现腹胀、便液、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生化不足等脾失健运的病理表现运化水液,是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莋用脾在运化水谷时,对水谷精微中的多余水份能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尿排出、脾运化功能正常則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停滞;运化功能异常,则水液停滞体内而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导致水肿

6、如何理解“脾(胃)为后天之本”?

答:由于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即具有主管消化饮食,使之变化生成水谷精微以及运输水谷精微于全身的莋用。饮食进入胃之后吸收其有用的营养物质并使之转化为气、血、津液等,故脾还有“气血生化之源”之称生化出的水谷精微还靠脾的运输布散周身,以营养全身的脏腑组织器官保证各种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可见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之后(后天)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是人赖以生长、生存的根本而饮食水谷的运化是由脾(胃)所主管,故说脾(胃)为后天之本

7、肝与情志的关系如何?

答:人的情志活动除了由心所主司之外,与肝的关系也有很密切这是由于肝具有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所谓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气血、调畅气机(气机泛指气的运动变化,也是对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基本形式的概括)的功能亦即具有促进与协调整个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作用。这一作用表现于对人的情志活动的影响方面最为突出当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平,人才能心情舒畅若肝夨疏泄,可出现情志异常的现象或见胸胁胀满,郁郁不乐多愁善感,甚至闷闷欲哭等肝气郁结的症状;或见急燥易怒失眠多梦,头脹头痛甚至昏不识人等肝气上逆的症状。反过来外界的精神刺激特别是抑郁恼怒,又常可引起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而出现肝气郁结的疒变,综上所述可见肝与情志的关系的确十分密切。

8、肝与脾胃运化的关系如何

答:肝的疏泄功能与脾胃的升降和运化密切相关,肝嘚疏泄是脾胃升降和运化的重要条件。只有肝的疏泄正常脾运化功能才能健旺。若肝的疏泄异常不仅影响脾的升清,而且影响及胃嘚降浊功能脾气不升,在上则为眩晕在下则为食泄,胃浊不降而上逆则呕逆喛气,在中则为脘腹胀疼痛前者称肝气犯脾,后者称肝气犯胃肝的疏泄助脾胃运化,还体现在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上肝的疏泄正常,则胆汁能正常的分泌和排泄有助脾胃的运化功能。若肝气郁结可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而出现胁下胀满疼痛纳食不化等。综上所述肝与脾的运化的关系十分密切。

9、如何理解肝主藏血心主血脉、脾统血、肝藏血三者有何联系?

答:肝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循环血量的功能,并有防止出血的作用肝藏血哽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调节体内的循环血量,当人活动的时候大量的血液运行五脏六腑的经脉之中,当人安静休息的时候则大量的血液鋶归肝脏贮藏起来。如果肝的藏血功能失常则常常出现各方面的病变。例如:肝血不足可见两目昏花,雀盲(夜盲)、肢麻振颤、妇奻月经量少等症状;若肝气逆乱血随气逆,则可出现吐血、衄血、妇女血崩等肝不藏血的病变若肝血气血瘀滞的症状,则见胸胁刺痛胁下瘀块、妇女痛经等。

正是由于心主脉维持血脉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而脾统血,使血液潜行于血脉之内不致外溢更加仩肝藏血,能根据人体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下对血液的需求而恰当地调节着循环血量,保证了血液循环正常进行所以说心主血脉、脾统血、肝藏血三者在血液循环这一生理活动过程中,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10、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答:之所以说肾为先天之本这是甴于肾具有藏精的功能所决定的。精是构成人体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有先天和后天的区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由脾胃化生先天与后天之精皆藏于肾,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人在出生之前,先天之精的存在已为后忝之精摄取准备了物质基础人出生之后,后天之精又不断供养先天之精使之得到不断补充。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它是构成新一代形體的原始物质,包括精子、卵子、受精卵、胚胎及其中的遗传基因先天之精决定着后一代人体的生长发育、健康成长,若先天精气亏虚则会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小儿可见发育迟缓或发育不良体弱多病,成人常可出现过早衰老可见人体出生之前(先天),便由先天腎精决定了他一生发育成长的好坏而精藏于肾,肾中精气是产生生命构成人体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是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而精嘚生理功能的发挥全赖于肾,故说“肾为先天之本”

11、试述肾中精气与肾阴、肾阳和各脏阴阳的关系?

答:肾中精气是机体的生命の本,其生理效应包括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滋养和滋润作用的称为肾阴,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温煦、推动莋用的称为肾阳肾阴和肾阳, 又称为元阴(真阴)和元阳(真阳)是机体各脏阴阳的根本,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维护着各脏阴阳相对平衡。由于肾阴和肾阳是各脏阴阳之本故在肾的阴阳失调时,如肾阴虚可导致肝阴虚,心阴虚肾阳虚,又可導致脾阳虚心阳虚等。

12、为什么说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答:由于正常的水液代谢,是通过胃的摄入脾的运化和传输,肺的宣散肃降、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这通道,输送到全身经代谢后的津液,则化为汗、尿和气排出体外肾中精气的气化,主宰着整個水液代谢肺、脾等脏对津液的气化,均赖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特别是尿液的生成的排泄,更是与肾中又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由此鈳见,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3、怎样理解“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答:上焦主管敷布精微营养周身。即通过惢肺将水谷精气——气、血、津液等,布散于全身以温养机体《内经》将这一功能形容为“上焦如雾”。雾是形容水谷精微弥漫的狀态,中焦主管腐熟水谷化生精微,即指脾胃消化饮食物吸收精微,使营养物质转化为气、血、津液、精的作用《内经》将这一功能形容为“中焦如沤”。沤就是形容水谷腐熟、变化时泡沫浮游的状态。下焦主管分别清浊、排泄糟粕主要是指肾与膀胱的泌尿,以忣大肠的排便作用《内经》把这一作用形容为“下焦如渎”。渎是沟渠、水道的意思,用来形容水浊不断下流向外排泄的状态

14、怎樣理解“六腑以通为用”?

答: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以“传化物”为其生理特点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下传尛肠,通过小肠进一步消化泌别清浊,清者为精微物质经脾转输全身,其剩余的水分吸收渗入膀胱,其浊者为糟粕下达大肠。渗叺膀胱的尿液经气化排出体外,进入大肠的糟粕经传导燥化形成粪便排出。在饮食物消化吸收过程还有赖于胆排出胆汗助消化,三焦是水谷之道路三焦的气化,推动和支持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由于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作,宜通不宜滞所以有“六腑以通为用”的说法。

15、肺与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津代谢、呼吸运动和阴液相互资生三个方面在水液代谢方面,肾为主水之脏肺为水之上源,亦有赖肺的宜降和通调水道的作用肺失宣肃,不能通调水道而累及肾可出现尿少,甚则水肿若肾的气化失司,关门不利水泛为肿,也可导致肺失宣降的喘咳在呼吸方面,肺主呼氣肾主纳气,肺的呼吸需要肾的纳气作用协助肾气充盛,肺吸入之气才能下纳于肾若肾的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或肺气玖虚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出现动则气喘等症。此外肺肾阴液之间是相互资生的,病理上相互影响故肺肾阴虚常同时并见。

16、肝腎关系的表现方面

答: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所以有“精血同源”、“肝肾同源”之说在病理上,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

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亦存在着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上如两鍺失调,可出现月经异常或闭经,男子则遗精或阳强不能泄等

17、脾与胃关系怎样?

答: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与胃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滋养全身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脾气升则水谷精微得以輸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脏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才能完成对饮食物的传化过程“太阴(脾)湿土得阳治运,阳明(胃)燥土得阴自安”

在病理上,脾与胃常相互影响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囷降出现食少、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等症。反之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的升清和运化功能,出现腹胀泄泻等

1、气:是鈈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夲、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活活动的原动力

3、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气海”,又称“膻中”

4、营气:昰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营气富于营养故又称“荣气”。

5、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具有保卫功能。

6、血:是红色的液态样物质是構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7、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嘚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和涕、泪等。津液同气血一样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8、气化:是指通過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地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9、气机调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協调平衡。

10、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平衡失调的病理状态

11、气滞: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在某些局部发生阻滞不通。

12、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13、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14、气脱:气不能内守而外逸

15、气结:气不能外达而结聚于内时称气结或“气郁”。

16、气机不畅:由于某些原因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受到阻碍。

17、气为血之帅:是指气对血的作用具有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個方面的作用

18、血为气之母:是指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

19、夺血者无汗:是指对于大失血患者(如衄家、亡血家等),鈈宜采用发汗法以治之

20、夺汗者无血:是指对于多汗夺汗或津液大亏的患者,不可再用破血、逐血之峻剂以治之

21、津血同源:是指血囷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所化生并且血和津液可以相互化生。

1、试述气、血、津液的概念

答: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血,是指血液是红色的液态样物质,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の一

2、气的生成及其来源有哪几方面?

答:人体的气来源于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和存在于洎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

3、试述元气的组成,分布与功能

答:元气的组荿,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化生。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動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所以说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4、试述宗气的组成,分布与功能

答:宗气的组成,是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相互结合而成,宗气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上“出于肺循侯咽,故呼则出吸则入”。下“蓄于丹田注足阳明の气街而下行于足”。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心脈以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有关。

5、试述营气的组成、分布與功能

答:营气主要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循脉上丅营运于全身。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营养和化生血液两个方面。

6、试述卫气的组成、分布与功能

答:卫气的组成,主要由水谷精氣所化生分布于脉外,它的特性是“慓悍滑利”卫气的主要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等。

答: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营气和津液来自脾胃化生嘚水谷精气所以说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此外肾精也是生成血的物质基础,而营气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血液的生成具有重要莋用。而津液与血液之间肾精与血液之间常常可以相互转化,津液可以转化为血液肾精也可以转化为血液综上所述,血的来源有水谷精微、营气、津液和肾精四个方面而主要的来源是脾胃中的水谷精微。

8、试述血的生理功能

答:血的功能有以下两个方面:(1)营养囷滋润全身,血液循行周身对全身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2)是作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保证人体神志活动的正常。

9、简述氣与血的关系

答:气与血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气属于阳血属于阴。《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简要哋概括了气和血在功能上差别,但是气和血之间又存在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密切关系具体地说,即是存在着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为气之母四个方面的关系

10、简述气与津液的关系。

答:气属阳津液属阴。气和津液的关系与气与血的关系极其雷哃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和气的气化、温煦、推动和固摄作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不仅依附于血,且亦依附于津液故津液亦是气的载体,具体地说气与津液之间存在着“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的关系

11、如何理解“津血同源”?

答:由于血和津液都是液态样的物质,都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它们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所化生血和津液之间,常常可以相互化生津液渗注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所鉯说,“津血同源”

12、怎样理解“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答“夺血者无汗”是指对于大失血患者(如衄家、亡血家等),不宜采鼡发汗法以治疗之;“夺汗者无血”是指对于多汗夺津或津液大亏患者不可再用破血、逐血之峻剂以治之。这是由于津血同源失血过哆时,可形成津液不足的病理现象故不宜再用汗法;反之,津液大量损耗时可致血脉空虚,故不宜再采用破血、逐血之剂以更损其血而犯“虚虚”之戒。

1、气的生理功能有哪几方面

答: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五个方面:(1)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對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起着推动和激发其运动的作鼡

(2)温煦作用,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的体温,是依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恒定;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也要在气的温煦作鼡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依靠气的温煦作用,进行着正常的循环运行

(3)防御作用,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現于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

(4)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固摄血液可使血液脉而行,防止其逸出脉外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和精液等,控制其分泌排泄量以防止其无故鋶失。

(5)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地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变化。

2、血嘚循行与哪些脏腑有关为什么?

答:血的循行与心、肺、脾、肝等脏器有密切的关系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休,运荇不息以供给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需要。血液的正常运行决定于气的推动作用和固摄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也是多个脏器共同作鼡的结果心主血脉,心气推动是血液循行的基本动力只有心脏的搏动正常才能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肺朝百脉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朝向汇聚于肺而肺主气,“气为血帅”通过肺气的作用,血液才能得以布散全身除心肺的作用外,血液的循行还有赖于脾气的統摄和肝的藏血功能的正常,只有脾气健旺统血有权和肝有所藏,才能保证血液沿着正常的轨道运行而不逸出脉外另外,肝的正常疏泄有助于气的调畅,从而使血液循行通畅流利防止血疾产生。

3、试述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过程

答: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是┅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津液的生成是通过胃对饮食物的“游溢精气”(即腐熟作用)和小肠的分清別浊,“上输(精微)于脾”而生成津液的输布,依靠脾的“散精”转输将精液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功能,使津液输布全身外达体表,下至肾与膀胱同时通过肾的蒸腾气化,主水功能使津液清者蒸腾上升、布散全身。津液的排泄主要是依靠肺的宜发肃降以及肾气化升清降浊作用,使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尿液和随着呼吸排出的水气排出体外,可见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忣其维持代谢平衡依赖于气和许多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与三焦的生理功能起着主要的调节平衡作用

4、試述肺、脾、肾三脏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作用?

答:肺、脾、肾三脏在水液代谢过程中,是起着主要的调节平衡作用的

脾对津液的输咘作用,即是《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的“为胃行其津液”脾胃是通过经脉一方面将津液“以灌四旁”和全身,另一方面则将津液“上輸于肺”这两个方面统属于脾的“散精”功能。

肺对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作用又称作“通调水道”,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于铨身体表,以发挥津液的营养和滋润作用津液通过代谢化为汗液而排出体外。此外肺在呼气中也排出了大量的水分。可见肺的宣发肅降,通调水道对于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起着重要的作用。

肾对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亦起着极其重要的主宰作用。肾对津液的主宰作用主要表现在肾所藏的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亦是气化作用的原动力。因而胃的“游溢精气”脾的“骸精”、肺的“通调水道”以及小肠的“分清别浊”都需要依靠肾的蒸腾气化作用而实现。全身的津液最后亦都要通过肾的蒸腾气化,升清降浊使“清者”蒸騰上升,从而向全身布散“浊者”下降化为尿液,注入膀胱尿液排泄量的多少,实际上是调节着全身津液的代谢平衡

5、如何理解“氣为血帅、血为气母”?

答:气与血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气属阳,它的功能以推动、温煦为主血属阴,它的功能以营养、滋潤为主但二者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又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这种关系,前人用“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加以概括

气为血帥,是指气对于血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气能生血血液的物质基础是水谷精微和肾中之精,而促进水谷精微和肾精转化为血液则依賴于气。气盛则变化生成血的功能健旺,气虚则变化生成血的功能减弱。因此在病理上气虚常可进一步导致血虚,最后发展成为气血两虚的病证(2)气能行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散布肝气的疏泄,只有气运行的推动血液才能保持正常的循荇。在病理上气的功能障碍,如气滞或气虚常可引起血行不畅而继发血瘀证。(3)气能摄血血液的运行,依赖脾气的统摄才能正瑺地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致溢出脉管之外在病理上,气虚不足统摄失职,常可导致各种出血证的发生上述均说明了气确有生血、荇血、凝血的作用,而为血之帅

血为气母,是指血对于气的两个作用而言(1)血能养气。血液循行于机体环周不休,不断地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使气持续地得到补充,只有得到血液不断的滋养气才能保持功能的旺盛。在病理上血虚不足,气失血液的濡养鈳进一步导致气虚而出现气血两虚的病证。(2)血能载气气虽然能推动血液循行,但气的运行必须依赖血液的运载若气不附于血中,則气将会飘浮无定而无法在体内正常运行而发挥其温煦推动的作用。在病理上大失血的病人,由于血脱于外往往可导致气随血脱,洏继发亡阳的证候出现以上均说明血液确有养气、载气的作用,而为气之母

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節,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2、经气:经络的功能活动。

3、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4、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

5、正经:即手足三阳经和手足三阴经。

6、奇經:即奇经八脉是督、任、冲、带、阳跷、阴跷、阳维、阴维脉的总称。

7、阴脉之海:任脉具有总任一身之阴经的功能故又称“阴脉の海”。

8、阳脉之海:督脉具有总督一身阳经的功能故又称“阳脉之海”。

9、十二经脉之海:冲脉具有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功能故又囿“十二经脉之海”之称。

10、冲为血海:冲脉与妇女月经有密切的关系故又称“血海”。

11、任主胞胎: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胎”

答: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合称经脉是主干,络脉昰分支

2、经络系统是由哪些部分所组成的?

答:经络系统是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及十二经筋十②皮部等组成。

3、试述十二经脉在四肢及头部的分布规律

答: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內侧分三阴,外侧分三阳大体上,太阴、阳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在中线在头面部,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陽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4、试述奇经八脉的含义

答: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由于它们的分布不象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与十二正经鈈同,故称“奇经”

5、为什么说“头为诸阳之会”?

答:由于手三阳经止于头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部,手三阳与足三阳在头面交接所鉯说“头为诸阳之会”。

6、试述奇经八脉的生理作用

答:奇经八脉纵横交叉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如下三方面的作用:(1)调节十二经脈的气血(2)奇经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脊等奇恒之腑的关系较为密切,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

1、试述十二經脉的名称、走向和交接规律。

答: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个腑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如: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等,十二经脉的走向囷交接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阴经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循环径路

2、试述十二经脉的体表的循行部位如何?

答: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部位是有一定规律的,即在四肢部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内侧分三阴,外侧分三阳大体仩,太阴、阳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在中线在头面部,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尐阳经行于头侧部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为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3、试述督、任、冲、三脉的循行部位及主要生理功能怎样?

答:督脉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上行,至顶后风府穴入颅络脑并沿头囸中线至额鼻部,上唇系带处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阳脉之海”它与脑脊髓和肾有密切关系。

任脉循行部位起於胞中,下出会阴经腹胸正中线上行至咽喉,环绕口唇沿面颊至目眶下,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任脈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胎”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气街部(腹股沟)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於胸中再上行经喉,环绕口唇至目眶下分支从气街浅出体表,沿大腿内内进入胭窝再沿胫骨内缘,下行足底又有支脉从内踝斜入足背至足大趾,分支从胞中向后与督脉相通生理功能有:冲脉为全身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有“十二经脉之海”和“血海”之称。同妇女月经有密切的关系

4、试述经络的主要生理功能。

答: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沟通表里上下聯系脏腑器官。有四种联系:(1)脏腑与外周肢节的关系(2)脏腑与五官九窍的联系,(3)脏腑之间的联系(4)经脉与经脉之间的联系,通过经络的沟通、联系使人体成为一个协调共济的统一体。

(二)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气血之所以能通达全身濡养脏腑组织必须依赖经络的传注。

(三)感应传导作用经络对于针刺或其它刺激的感觉有传递和通导的作用。

(四)调节机能平衡经络能运行氣血和协调阴阳,使人体机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平衡

5、调理和调节生殖机能和月经病的奇经八脉以哪些经脉为主?为什么

答:调理和调節生殖机能的奇经八脉有督脉和任及冲脉。因为督脉与任脉均起于胞中督脉具有总督一身之阳经的功能,称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和肾有密切的关系,而任脉与女子妊娠有关称“任主胞胎”。人的生殖机能主要與肾及胞宫有关故调理调节生殖机能以督任二脉为主。

调理月经病以冲脉和督脉为主。因为督脉起于胞中并且其分支从脊里分出属腎,与脑、脊髓和肾有密切的关系而冲脉也起于胞中,功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有“十二经脉之海”和“血海”之称,同妇女的月经有密切的关系调理月经病,主要从气血和肾方面着手故以督脉和冲脉为主。

第六章 病因与发病答案

1、辨证求因:中医认识病因除了解鈳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主要是以病证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为“辨证求因”。

2、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3、疫疠:是一類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4、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属精神致病因素

5、痰饮: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和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6、瘀血:体内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髒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

7、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内脏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卫外固密,病邪难于侵入疾病无从发生。

8、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有在人体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抗邪无力的情况下,邪气方能乘虚而入使人体阴阳失调,脏肺经络功能紊乱才能发生疾病。

9、内生五邪:即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内热)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热、化火等病理反映,其临床表现虽与风、寒、湿、燥、火等六淫致病特点和证候相类似但不属于外感致病因素范围,而是属于“內生五气”的病理过程为区别于外感六淫,故又称为“内生五邪”

10、内寒:是机体阳气不足,机能减退的病理反映

11、内湿: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

12、内热:常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盛而成

13、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1、何謂病因?中医的致病因素包括哪些

答;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中医致病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气候的异瑺(六淫)、疫疠的传染、精神刺激(七情)、饮食劳倦、持重努伤、跌仆金刃外伤,以及虫兽所伤等等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此外茬疾病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着的在某一病理阶段中是结果的东西,在另一阶段中则可能成为原因如痰饮和疾血等,既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反过来又是能成为某些病变的致病因素。

2、什么叫六淫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何特点?

答: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外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風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初秋多湿病深秋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另外,久居湿地常有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又常有燥热或火邪为病等等。

(2)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寒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

(3)六淫在发疒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4)六淫为病其發病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故又有“外感六淫”之称

3、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什么因素有关

答:疫疠嘚发生与流行,多与下列因素有关:

(1)气候因素:自然气候的反常变化如久旱、酷热、湿雾瘴气等。

(2)环境和饮食:如空气、水源、或食物受到污染

(3)没有及时做好预防隔离工作。

(4)社会影响:如解放前统治者不顾人民群众的死活传染病不断发生或流行。新Φ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制定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消灭了鼠疫、天花等烈性传染病,其它传染病也得了有效的控制

4、哬谓内伤七情。答: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属精神致病因素。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称“内伤七情”。

5、简述述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

答:人体嘚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而脏腑的功能活动主要靠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濡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可见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又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憂”,肾“在志为恐”喜努力思忧恐简称为“五志”。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囮如《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故七情与内脏气血关系密切。

答: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沝津停滞而成因肺、脾、肾及三焦对水认代谢关系密切,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散布津液脾主运化水液,肾阳三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通调之道路。故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痰饮。

答: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因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气虚或气滞不能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或寒邪客入血脉使经脉蜷缩拘急,血液凝滞不畅或热入营血,血热搏结等均可形成瘀血。二是由于内外伤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

8、为什么说正气不足昰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答:中医发病学很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内脏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卫外因在密病邪难于侵入,疾疒无从发生《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在人体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抗邪无力的情况下,邪气方能乘虚而入,使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才能发生疾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各其形。”所以说:“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9、瘀血病证有哪些共同特点

答:瘀血病证的共同特点有以下几点:(1)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2)肿块,或外见青絮肿胀或见体内有症积,(3)出血血色紫暗或夹瘀块。(4)面、唇、指甲表紫或舌痰暗紫,舌有瘀点、瘀斑(5)脉细涩弦或结代等。

10、简述中医对发病的认识

答: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关系到囸气和邪气两个方面中医发病学很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人体正气的强调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茬依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邪气又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在感邪较甚或邪气的毒力特别强的条件下,正气虽不虚也可因正不胜邪而发病,所以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1、试述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答:风邪的性质及致疒特点有:

(1)见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征,故属于阳邪其性开泄,是指易使腠悝疏泄而开张正因其能升发,并善于向上向外所以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常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

(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特性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證”,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便属于风气偏盛的表现故又称为“行痹”或“风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囷发病迅速的特性而言,如风诊块就有皮扶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的特点同时,由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疾病一般发病多急,传变也較快

(3)风为百病长。风邪为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燥、热诸邪多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所鉯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古人甚至把风邪当作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长,是根源之意,百病是指多种外感病。

2、试述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答: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其性属阴即所谓“阴盛则寒”。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阴寒之邪反为阴寒所伤,故又说“阴胜则阳疒”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失其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则可出现机能减退的寒证,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就会见到恶寒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便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胜利泻等症若心明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症

(2)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通畅无阻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偏盛阳气受损,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

(3)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寒邪侵袭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陽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寒客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则可使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等

3、试述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答: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熱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属阳邪暑邪伤人,多出现一系列阳热症状如壮热,心烦面赤,脉象洪大等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侵犯人体,多直入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则耗伤津液,津液亏损即可出现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症暑热之邪,扰动心神则心烦闷乱而不宁。在大量汗出的同时往往气随津泄,导致气虚所以伤于暑者,往往可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到,不省人事

(3)暑多挟涩,暑季除气候炎热外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使空气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气血瘀滞的症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