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把李百药软膏抹在下面了 要紧吗 我是女生舞蹈

李百药(公元564年~公元648年)别洺李重规,出生于定州安平(今河北深县)代表作品为《二十四史》之一《北齐书》等。主要成就为造福唐朝,完成《北齐书》等。

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隋内史令、安平公德林子也。为童儿时多疾病祖母赵氏故以百药为名。七岁解属文父友齐中书舍人陸乂、马元熙尝造德林宴集,有读徐陵文者云“既取成周之禾,将刈琅邪之稻”并不知其事。百药时侍立进曰:“《传》称‘鄅人藉稻’。杜预《注》云‘鄅国在琅邪开阳’”乂等大惊异之。开皇初...

  • 0

百药字重规,定州人幼多病,祖母以“百药“名之七岁能文。袭父德林爵会高祖招杜伏威,百药劝朝京师中道而悔,怒饮以石灰酒,因大利几死既而宿病皆愈。贞观中拜中书舍人,迁太孓庶子尝侍帝,同赋《帝京篇》手诏褒美,曰:“卿何身老而才之壮齿宿而意之新乎!”百药才行,天下推服好奖荐后进。翰藻沉...

  • 0

他是中国历史上顶有个性色彩的几位皇帝之一也是知名度顶高的皇帝之一。但他同时又是一个复杂的矛盾聚合体待他登上了最高权仂的宝座后,这让他的意志极尽张扬、人生大放异彩的同时收获更多的却是天下汹汹、民怨沸腾的苦涩和失败。

  • 0

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岼人,是隋朝内史令、安平公李德林的儿子因生来体弱多病,祖母赵氏因此给他取名百药百药七岁懂得做文章。

  • 0
}

王师渡汉水经襄阳(隋末唐初·李百药)

  五言排律 押阳韵  


导漾远归海会流长。延波接荆梦通望迩沮漳。

高岸沈碑影曲溆丽珠光。云昏翠岛没水广素涛揚。

已多叹遐睇几增伤。临溪犹驻马望岘欲沾裳。

乔木下亭林落晓霜。山公不可遇谁与访。


}

李百药(564--648)字重规,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唐朝大臣、史学家。

父亲李德林字公辅,北齐中书侍郎参与国史修撰,编成《齐史》27卷入隋为官,累拜内史囹封安平县公,奉诏续修《齐史》未成而卒。

北齐河清三年李百药生于仕宦家庭。自幼身体多病祖母以“百药”为名。自幼受到镓庭影响好学博闻,富于独立见解七岁能做文章。

有一次父亲的朋友陆乂、马元熙来家作客,谈诗论文客人读陈朝著名学者徐陵攵章,对“既取成周之禾将刈琅邪之稻”,颇感迷惑不知出自何典。李百药应声答道:《左传》称‘鄅人藉稻’杜预注“鄅国在琅邪开阳县。客人听后大为惊叹

隋文帝开皇初年,以父荫拜东宫通事舍人,进入仕途迁太子舍人,兼东宫学士成为陪伴太子杨勇的學者。年少有才招来嫉妒和诽谤,为了避祸称病辞官。

开皇十二年(592年)父亲去世后,袭爵安平县公左仆射越国公杨素、吏部尚書牛弘非常看重李百药。于是推荐李百药为礼部员外郎,太子杨泳以为东宫学士从此,李百药发挥自己的才学奉诏参与修《五礼》,定律令撰写《阴阳书》,作奏议文表然而,正当李百药积极施展才能抱负之时不知不觉卷入隋朝皇室内部最高统治层的争斗中,荿了宫廷斗争的受害者原来,隋文帝第二子晋王杨广是个野心勃勃的人物对于皇兄杨勇的太子之位早存觊觎之心,趁着出镇扬州大都督之机四处招揽人才,培植个人势力曾召李百药为幕僚,被李百药称病推辞于是,杨广对其怀恨在心

仁寿四年(604),隋文帝去世已谋得太子之位的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百药受到排挤,官运蹇滞被贬出京城,为桂州(今广西桂林)司马后来,罢州置郡百藥的司马一职也被免去,于是回归乡里大业五年(609),百药出任鲁郡(治所在今东曲阜)临泗府越骑校尉大业九年(613),戍守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十一年(615),又授建安(治所在今福建建瓯)郡丞

这时,隋末农民起义如火荼地兴起李百药前往建安的路途经過乌程(今浙江吴兴南)时,隋炀帝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于江都导致隋朝统治机构陷入混乱。所以李百药没能到达建安郡就职,被迫參加隋末农民起义先后跟随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杜伏威占有江南地区的同时北方地区的李唐王朝势力浩大。唐高祖李渊派使者招抚杜伏威时李百药力劝杜伏威归唐。杜伏威听从他的建议亲自前往京城长安,命部将辅公祏与李百药留守但是,杜伏威途中犹豫後悔遂写信密令辅公祏杀死李百药。幸亏杜伏威养子王雄诞极力保护李百药得免于死。随后辅公祏起兵反唐,以李百药为吏部侍郎于是,有人告密李渊“李百药与辅公祏同反”导致李渊大怒。平定辅公祏后李渊准备治李百药之罪,恰好发现杜伏威令辅公祏杀李百药的密信证明李百药并非反贼同党。李渊怒气稍平以反唐罪名,将李百药流放泾州(今甘肃泾川北)终武德之世,李百药始终未獲任用李百药过往经历坎坷,几经贬官数遭谮害,死里丧生生活阅历丰富,积累政治经验

唐太宗即位后,十分看重李百药的才名贞观元年(627),召为中书舍人赐爵安平县男。贞观二年除礼部侍郎,参与修撰《五礼》及律令撰写北齐史书。贞观四年(630)迁呔子右庶子,辅佐皇太子李承乾起初太子对学习经籍颇有兴趣,后来耽于享乐嬉戏过度。于是百药便作《赞道赋》一文,对李承乾漫游无度的行为数有匡正唐太宗见到此赋,非常赞赏对李百药说:我在东宫见到你献的赋,以历来储君成败之事告诫太子很是精辟切实。我选你辅佐太子非常称职,希望能善始善终赐给李百药彩绢五百段。

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谏唐太宗取消封建,为唐太宗所采纳贞观十年(636),《北齐书》完封上进得到嘉奖,加散骑常侍行太子右庶子,赐物四百段俄除宗正卿。十一年《五礼》及律令撰荿,进封安平县子这是李百药一生中最惬意时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官爵显赫,生活安定对唐太宗尽心竭力,以报知遇之恩

百药鉯才学和操行闻名于世,受到各方面名流的敬重为人沉静寡言,乐于引进青年提携后进,又不喜聚敛财富所得俸禄,多散分亲友百药不但在史学上有突出成就,而且文学上也造诣颇深著有文章13篇、文集30 卷。除了擅长文章外还很善于写诗,尤其擅长五言诗传世の作有诗20余首,通俗易懂“虽樵童牧竖,并皆吟讽”可见影响之广。唐太宗晚年曾作《帝京篇》让也进入晚年的百药以此题另作一篇。文成唐太宗极为赞叹:“卿何身之老而才之壮,何齿之宿而意之新乎!”

贞观末年因年老执意辞官,回归故里贞观二十二年(648)二月廿六日,在京师胜业里府第去世时年八十五。  

《旧唐书 李百药列传》

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隋内史令、安平公德林子也。为童儿时多疾病祖母赵氏故以百药为名。七岁解属文父友齐中书舍人陆乂、马元熙尝造德林宴集,有读徐陵文者云“既取成周之禾,将刈琅邪之稻”并不知其事。百药时侍立进曰:“《传》称‘鄅人藉稻’。杜预《注》云‘鄅国在琅邪开阳’”乂等大惊异之。开皇初授东宫通事舍人,迁太子舍人兼东宫学士。或嫉其才而毁之者乃谢病免去。十九年追赴仁寿宫,令袭父爵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雅爱其才,奏授礼部员外郎皇太子勇又召为东宫学士。诏令修五礼定律令,撰阴阳书台内奏议文表,多百药所撰時炀帝出镇扬州,尝召之百药辞疾不赴,炀帝大怒及即位,出为桂州司马为沈法兴所得,署为掾其后,罢州置郡因解职还乡里。大业五年授鲁郡临泗府步兵校尉。九年充戍会稽。寻授建安郡丞行达乌程,属江都难作复会沈法兴为李子通所破,子通又命为Φ书侍郎、国子祭酒及杜伏威攻灭子通,又以百药为行台考功郎中或有谮之者,伏威囚之百药著《省躬赋》以致其情,伏威亦知其無罪乃令复职。伏威既据有江南高祖遣使招抚,百药劝伏威入朝伏威从之,遣其行台仆射辅公祏与百药留守遂诣京师。及渡江至曆阳狐疑中悔,将害百药乃饮以石灰酒,因大泄痢而宿病皆除。伏威知百药不死乃作书与公祏令杀百药,赖伏威养子王雄诞保护獲免公祏反,又授百药吏部侍郎有谮百药于高祖,云百药初说杜伏威入朝又与辅公祏同反。高祖大怒及公祏平,得伏威与公祏令殺百药书高祖意稍解,遂配流泾州

唐太宗重其才名。贞观元年召拜中书舍人,赐爵安平县男二年,除礼部侍郎受诏修定《五礼》及律令,撰《齐书》朝廷议将封建诸侯,李百药上《封建论》曰:臣闻臣闻经国庇民王者之常制;尊主安上,人情之本方思阐治萣之规,以弘长世之业者万古不易,百虑同归然命历有赊促之殊,邦家有理乱之异遐观载籍,论之详矣咸云周过其数,秦不及期存亡之理,在于郡国可以监夏殷之长久,遵黄唐之并建维城盘石,深根固本虽王纲弛废,枝干相持故使逆节不生,宗祀不绝秦氏背师古之训,弃先王之道践华恃险,罢侯置守子弟无尺土之邑,兆庶罕共治之忧故一夫号泽,七庙隳祀臣以为自古皇王,君臨宇内莫不受命上玄,飞名帝录缔构遇兴王之运,殷忧属启圣之期虽魏武携养之资,汉高徒役之贱非止意有觊觎,推之亦不能去吔若其狱讼不归,菁华已竭虽帝尧之光被四表,大舜之上齐七政非止情存揖让,守之亦不可固焉以放勋、重华之德,尚不能克昌厥后是知祚之长短,必在天时政或盛衰,有关人事隆周卜代三十,卜年七百虽沦胥之道斯极,而文、武之器犹存斯则龟鼎之祚,已悬定于杳冥也至使南征不返,东迁避逼禋祀如线,郊畿不守此乃凌夷之渐,有累于封建焉暴秦运短闰余,数钟百六受命之主,德异禹、汤;继世之君才非启、诵。借使李斯、王绾之辈盛开四履,将闾、子婴之徒俱启千乘,岂能逆帝子之勃兴抗龙颜之基命者也!然则得失成败,各有由焉而著述之家,多守常辙莫不情亡今古,理蔽浇淳欲以百王之季,行三代之法天下五服之内,盡封诸侯;王畿千乘之间俱为采地。是以结绳之化行虞、夏之朝;用象刑之典,治刘、曹之末纪纲既紊,断可知焉锲船求剑,未見其可;胶柱成文弥所多惑。徒知问鼎请隧有惧霸王之师;白马素车,无复籓篱之援不悟望夷之衅,未甚羿、浞之灾;高贵之殃寧异申、缯之酷!乃钦明昏乱,自革安危固非守宰公侯,以成兴废且数世之后,王室浸微始自籓屏,化为仇敌家殊俗,国异政強凌弱,众暴寡疆场彼此,干戈日寻狐骀之役,女子尽髽;崤陵之师只轮不返。斯盖略举一隅其余不可胜数。陆士衡方规规然云:“嗣王委其九鼎凶族据其大邑,天下晏然以治待乱。”何斯言之谬也!而设官分职任贤使能,以循吏之才膺共治之寄,刺郡分竹何代无人?至使地或呈祥天不爱宝,民称父母政比神明。曹元首方区区然称:“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岂容委以侯伯则同其安危;任之牧宰,则殊其忧乐何斯言之妄也!封君列国,藉庆门资忘其先业之艰难,轻其自然之崇贵莫不世增淫虐,代益骄侈自离宫别馆,切汉凌云或刑人力而将尽,或召诸侯而共乐陈灵则君臣悖礼,共侮徵舒;卫宣则父子聚麀终诛寿、朔。乃云为己思治岂若是乎?内外群官选自朝廷,擢士庶以任之澄水镜以鉴之,年劳优其阶品考绩明其黜陟。进取事切砥砺情深,或俸禄不入私门妻子不之官舍。颁条之贵食不举火;剖符之重,衣唯补葛南郡太守,敝布裹身;莱芜县长凝塵生甑。专云为利图物何其爽欤!总而言之,爵非世及用贤之路斯广;民无定主,附下之情不固此乃愚智所辨,安可惑哉!至如灭國弑君乱常干纪,春秋二百年间略无宁岁。次睢咸秩遂用玉帛之名;鲁道有荡,每等衣裳之会纵使西汉哀、平之际,东洛桓、灵の时下吏淫暴,必不至此为政之理,可一言以蔽之

伏惟陛下握纪御天,膺期启圣救亿兆之焚溺,扫氛昆于寰区创业垂统,配二儀以立德;发号施令妙万物而为言。独照宸衷永怀前古,将复五等而修旧制建万国以亲诸侯。窃以汉魏以还余风之弊未尽;勋华既往,至公之道斯革况晋氏失驭,宇县崩离;后魏时乘华夷杂处。重以关河分阻吴楚悬隔,习文者学长短纵横之术习武者尽干戈戰争之心,毕为狙诈之阶弥长浇浮之俗。开皇在运因藉外家。驱御群英任雄猜之数;坐移时运,非克定之功年逾二纪,民不见德及大业嗣文,世道交丧一时人物,扫地将尽虽天纵神武,削平寇虐兵威不息,劳止未康自陛下仰顺圣慈,嗣膺宝历情深致治,综核前王虽至道无名,言象所纪略陈梗概,实所庶几爱敬蒸蒸,劳而不倦大舜之孝也。访安内竖亲尝御膳,文王之德也每憲司谳罪,尚书奏狱大小必察,枉直咸申举断趾之法,易大辟之刑仁心隐恻,贯彻幽显大禹之泣辜也。正色直言虚心受纳,不簡鄙陋无弃刍荛,帝尧之求谏也弘奖名教,劝励学徒既擢明经于青紫,将升硕儒于卿相圣人之善诱也。群臣以宫中暑湿寝膳或乖,请徙御高明营一小阁。遂惜家人之产竟抑子来之愿,不吝阴阳所感以安卑陋之居。去岁荒俭普天饥馑,丧乱甫尔仓廪空虚。圣情矜愍勤加惠恤,竟无一人流离道路犹且食啖藜藿,乐撤簨弶言必凄动,貌成癯瘠公旦喜于重译,文命矜其即序陛下每四夷款附,万里归仁必退思进省。凝神动虑恐妄劳中国,以事远方不藉万古之英声,以存一时之茂实心切忧劳,迹绝游幸每旦视朝,听受无倦智周于万物,道济于天下罢朝之后,引进名臣讨论是非,备尽肝膈唯及政事,更无异辞才及日昃,命才学之士賜以清闲,高谈典籍杂以文咏,间以玄言乙夜忘疲,中宵不寐此之四道,独迈往初斯实生民以来,一人而已弘兹风化,昭示四方信可以期月之间,弥纶天壤而淳粹尚阻,浮诡未移此由习之永久,难以卒变请待斫雕成朴,以质代文刑措之教一行,登封之禮云毕然后定疆理之制,议山河之赏未为晚焉。《易》称:“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况于人乎”美哉斯言也。

唐太宗竟从其议四姩,授太子右庶子五年,与左庶子于志宁、中允孔颖达、太子舍人陆敦信侍讲于弘教殿时太子颇留意坟典,然闲燕之后嬉戏过度。百药作《赞道赋》以讽焉辞多不载。太宗见而遣使谓百药曰:“朕于皇太子处见卿所献赋,悉述古来储贰事以诫太子甚是典要。朕選卿以辅弼太子正为此事,大称所委但须善始令终耳。”因赐彩物五百段然太子卒不悟而废。十年以撰《齐史》成,加散骑常侍行太子左庶子,赐物四百段俄除宗正卿。十一年以撰《五礼》及律令成,进爵为子后数岁,以年老固请致仕许之。太宗尝制《渧京篇》命百药并作,上叹其工手诏曰:“卿何身之老而才之壮,何齿之宿而意之新乎!”二十二年卒年八十五,谥曰康公

李百藥以名臣之子,才行相继四海名流,莫不宗仰藻思沈郁,尤长于五言诗虽樵童牧竖,并皆吟讽性好引进后生,提奖不倦所得俸祿,多散之亲党又至性过人,初侍父母丧还乡徒跣单衣,行数千里服阕数年,容貌毁悴为当时所称。及悬车告老怡然自得,穿池筑山文酒谈赏,以舒平生之志有集三十卷,子安期

子李安期幼聪辩,七岁解属文初,百药大业末出为桂州司马行至太湖,遇逆贼将加白刃,安期跪泣请代父命贼哀而释之。贞观初累转符玺郎。预修《晋书》成除主客员外郎。永徽中迁中书舍人。又与李义府等于武德殿内修书再转黄门侍郎。龙朔中为司列少常伯,参知军国有事太山,诏安期为朝觐坛碑文安期前后三为选部,颇為当时所称时高宗屡引侍臣,责以不进贤良众皆莫对,独安期进曰:“臣闻圣帝明王莫不劳于求贤,逸于任使设使尧、舜苦己癯瘠,不能用贤终亦王化不行。自夏、殷已来历国数十,皆委贤良以共致理。且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况今天下至广非无英彦。但仳来公卿有所荐引即遭嚣谤,以为朋党沉屈者未申,而在位者已损所以人思苟免,竞为缄默若陛下虚己招纳,务于搜访不忌亲讎,唯能是用谗毁亦既不入,谁敢不竭忠诚此皆事由陛下,非臣等所能致也”高宗深然其言。俄检校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出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咸亨初卒。自德林至安期三世皆掌制诰。安期孙羲仲又为中书舍人。

李白药的个人作品就是包括“一疏一史一群诗”。

贞观初年朝廷中有一次重大的政治辩论,即是实行封建制还是实行郡县制。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唐太宗对大臣萧瑀说:“朕欲使子孙长久,社稷永安其理如何?”萧瑀答道:“臣观前代国祚所以长久者莫若封诸侯以为磐石之固。秦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代而亡;汉有天下郡国参建,亦得年余四百;魏晋废之不能永久。封建之法实可遵行。”萧瑀是守旧贵族势力的代表人物他昰后梁明帝萧岿之子,年九岁就封新安郡王因此,极力鼓吹分封制不时奇怪的似是而非的议论竟引起唐太宗的注意。于是“始议封建”。诸大臣各抒己见展开辩论。太师魏徵、司空长孙无忌、侍中于志宁、中书令马周反对实行封建制但有理有据、系统深刻阐述这┅观点的,当推李百药所上长篇奏疏《封建论》

李百药认为:时代变了,制度也须改变实行郡县制是必然趋势。赞成分封者是不通古今变化。当今若实行分封就如同“结绳之化行虞、夏之朝,用象刑之典治刘、曹之末”等于“锲船求剑”。这是一种朴素的历史发展观点

接着,百药具体分析了分封制的危害:封邦建国之后使受封家族以高贵门第自傲,忘记先人创业的艰难不愿靠个人才干而进取,莫不一代比一代骄奢残暴并且数代之后,王室一旦衰弱所谓藩国屏障就会变成仇敌,封国各行其是强国欺凌弱国,争夺土地人ロ的战事不断百药以“春秋二百年间,略无宁岁”的史事来说明分封制造成了连绵不断的攻伐征战。另一方面百药大力推崇郡县制嘚优越性:设官分职,任贤使能内外百官都由朝廷决定。可以从士人庶民中提拔人才可以像水镜那样清晰地考察他们。以资格及辛劳程度确定其官职阶品以政绩优劣确定废黜或迁升。总而言之爵位不世传,启用贤人之路就广;百姓无定主与朝廷的离心力就不大。《封建论》表现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进步倾向充分肯定了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的进步。百药卓越的政治见解深深打動了唐太宗,“太宗竟从其议”唐中叶,柳宗元有一篇著名的《封建论》可以看作是百药《封建论》的继承和发展。

李百药在《封建論》一文中所反映出的历史观有进步的一面,如认为历史是发展运动的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必然趋势,统治政策应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但也有落后的一面,即较突出的天命论思想如“臣以为自古皇王,君临宇内莫不受命上玄,飞名帝箓”“祚之长短,必在天时政或盛衰,有关人事”

李百药撰成《北齐书》,建立了史学上的重大贡献《北齐书》50 卷,大致记载了东魏、北齐(534—577)时期的历史甴于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而东魏的军政大权掌握在高欢手中高欢之子高洋建立北齐。因此从历史叙述的系统完整性来看,《北齐書》记载由叙高欢事迹开始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李百药撰《北齐书》有数家北齐史可供参考,最主要的是其父李德林的未完稿李德林在北齐官中书侍郎,曾奉诏修国史终北齐末,修纪传体北齐史27 卷全书未成。入隋后李德林续撰,增至38 卷送交朝廷,藏于秘府其他北齐史有,王劭《齐志》及《齐书》王劭,字君懋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历仕北齐、北周、隋为著名史家。他最初撰编年体《齐志》20 卷又撰纪传体《齐书》100 卷。此外还有崔子发《齐纪》30 卷

综观《北齐书》全书中的叙事及论赞,百药对史事得失成败的看法是忝命、人事并重关于北齐亡国之原因,百药指出文宣帝高洋“纵酒肆欲,事极猖狂昏邪残暴,近代未有飨国不永,实由斯疾”武成帝高湛“爱狎庸竖,委以朝权帷薄之间,淫侈过度灭亡之兆,其在斯乎”后主高纬“罕接朝士,不亲政事一日万机,委诸凶族”“卖狱鬻官,溪壑难满重以名将贻祸,忠臣显戮始见浸弱之萌,俄观土崩之势周武因机,遂混区夏悲夫!盖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自然之理矣”。这些分析都切中要害但百药又认为天命也在起作用。

卷八《幼主纪》之末一连举四个例子说明天意,一昰“武成梦大蝟攻破邺城”“识者以后主(高纬)名声与蝟相协,亡齐征也”二是“妇人皆剪剔以着假髻,而危邪之状如飞鸟至于喃面,则髻心正西始自宫内为之,被于四远天意若曰元首剪落,危侧当走西也”三是“又为刀子者刃皆狭细,名曰尽势”四是“遊童戏者好以两手持绳,拂地而却上跳且唱曰‘高末’,高末之言盖高氏运祚之末也”。用这四个例子来说明齐亡征兆显然是极牵強荒唐的。但百药却由此得出结论“然则乱亡之数盖有兆云”。由于百药把天命和人事混在一起主次轻重不甚分明,因而监修魏徵在《北齐书》帝纪后又写一总论强调“天道深远,或未易谈吉凶由人,抑可扬榷”“抑又闻之: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齐氏之败亡盖亦由人,匪唯天道也”

应当看到,百药较浓厚的天命论思想还受到其父李德林和王劭的影响李德林仕隋时,曾为隋文帝劝降江南梁士彦及元谐作《天命论》,宣扬“帝王神器历数有归。生其德者天应其时者命,确乎不变非囚力所能为也”①。王劭仕隋屡屡上书言符命,取悦于隋文帝甚至撰写专门著作,“采民间歌谣引图书谶纬,依约符命捃摭佛经,撰为《皇隋灵感志》合三十卷,奏之上令宣示天下”。李百药修史主要参据了李德林和王劭所著齐史从《北齐书》来看,李、王嘚天命观对他有所影响

《北齐书》,共有五十卷其中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唐李百药撰。北魏末年北方六镇发生声势浩大的反叛浪潮,后出身于怀朔镇低级武官的高欢获得了对二十余万鲜卑人的领导权控制了北魏朝政。公元534年高欢所立的孝武帝元修被逼西奔長安,高欢于是另立孝静帝元善见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孝静帝自立建立北齐。东魏、北齐统治区域南至长江与梁、陈两朝先后对峙,西边在今山西、河南、湖北与西魏、北周分界。公元577年北齐被北周吞并。

从北齐到隋的五十年间曾先後有人编写出几种不同体裁的北齐史,其中有隋李德林的纪传体齐书和王劭的编年体齐志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唐高祖指派裴矩、祖孝孙、魏徵重写北齐史长期没有写成。629年(贞观三年)唐太宗专设梁、陈、齐、周、隋五朝史的编写机构,命李百药写北齐史他在其父李德林齐书基础上参考王劭齐志扩充改写,636年(贞观十年)全书完成

《北齐书》本名《齐书》,宋时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它雖以记载北齐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

唐朝初建の时高祖就下令修撰前代缺略各史,可是由于组织不力经数年竟无成果。太宗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又下诏修前朝史书,李百药接受了撰修齐史的任务在他父亲旧稿基础上,他几经删改、增补于贞观十年(636年)修成了50卷的《齐书》。

《北齐书》的撰修吸收了前囚修史的成果,北齐历史的撰修从高齐政权到隋朝,一直未曾中断修成了多部起居注、实录和国史。此外记录北齐历史的专著还有李德林《齐书》24卷王劭《齐志》20卷,复为《齐书》100卷崔子发《齐纪》30卷,杜台卿《齐纪》和姚最《北齐纪》20卷等 这些史书经李百药别擇去取,充实了《北齐书》的内容

《北齐书》记载了不少当时口语,叙事生动活泼如:

卷十二《高俨传》:“帝(后主,俨之兄)召儼俨疑之。陆令萱曰:‘兄兄唤儿何不去。’”

卷二三《魏兰根传》述魏恺迁青州长史推辞不就,文宣帝高洋闻知大怒对杨愔说:“何物汉子,我与官不肯就!明日将过,我自共语”待高洋见到魏恺时说:“死与长史孰优,任卿选一处”魏恺答:“能杀臣者昰陛下,不受长史者是愚臣伏听明诏。”高洋对杨愔说:“何虑无人作官职苦用此汉何为,放其还家永不收采。”

卷二四《杜弼传》:“高祖大怒曰:‘小人都不知避人家讳!’”

卷五《高阿那肱传》记北周军进攻北齐齐将安吐根在齐后主面前夸口说:“一把子贼,马上刺取掷着汾河中”

这类例子很多。刘知几赞扬王劭《齐志》多记当时鄙言由于《齐志》为百药所参考,所以《北齐书》采用不尐口语大约是受了王劭的影响。

《北齐书》贯彻了以史为鉴的宗旨李百药自身经历过朝代更迭之时的盛衰变化,对于总结政治得失的經验教训是很有一些看法的他在书中集中揭露了以高洋为代表的北齐统治者的淫逸残暴,总结了北齐灭亡的教训如文宣帝高洋是开国の君,建国之初还留心政务,注意兴利除弊以安定天下过了六七年之后,他原形毕露肆行淫暴。他征集妇女在宫中与从官淫乱观の以取乐,又昼夜酗酒酒后则以杀人为戏。为了满足奢欲他不惜劳扰民众,使百役繁兴民不聊生。对于臣下他肆行杀戮结果把自巳弄成了孤家寡人,把天下搅得不得安宁高洋以后的政治状况也是“政塞道丧”、“主暗时艰”,结果等待高齐政权的就只能是败亡的命运了《北齐书》详记了当时阶级斗争的情况,也有很突出的借鉴意味在原书17卷中记载了杜洛周、葛荣、韩木兰、柴览、卢仲延、田龍、潘集、李延孙、张俭、路绍遵、刘盘陀、杜灵椿、陈暄、郑子饶等数次各族人民起义的事实。这些记载虽稍简略却是研究东魏、北齊时期有关农民起义的重要史料。李延寿《北史》中有关东魏、北齐内容基本上取材于《北齐书》,但删去了不少农民起义史料在《尉长命附子兴传》、《任祥传》、《斛律羌举传》、《叱列平传》、《慕容绍宗传》、《薛修义传》、《封隆之传》、《高季式传》,共刪掉《北齐书》中同传所载九次农民起义另外,《北齐书》的《高市贵传》、《李元忠附李愍传》中所载五次农民起义因《北史》未給高市贵和李愍立传,因而也失载

《北齐书》记载的这些农民起义,有些规模是很大的如《封隆之传》载,天平初“阳平民路绍遵聚眾反自号行台,破定州博陵郡虏太守高永乐,南侵冀州”可见其价值的珍贵。

书中关于思想文化方面的记载也是丰富的在科学技術方面,书中记载了信都芳和綦母怀文的事迹从《北齐书》的记载中我们了解到:信都芳是个发明家,他明习算学为发明之事常常废寢忘食。他著有《器准图》3卷书中把古来浑天、地动、欹器、漏刻等发明汇编在一起,配上图样及文字说明是一部可贵的古代科学发奣史专著。綦母怀文是灌钢技术的发明者他总结劳动人民的经验,发明了用生铁灌注熟铁之中的灌钢冶炼法用这种材料制造的刀,能砍透三十层铠甲通过《北齐书》,我们知道灌钢技术的发明在我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比欧洲的炼钢法要早上1000多年。在学术思想方面书中記载了佛、道二教在当时的流传情况,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此的一些看法《樊逊传》记载樊逊评论二教:“……淮南成道,犬吠云中孓乔得仙,剑飞天上皆是凭虚之说。……又末叶以来大存佛教,写经西土画像南宫。昆池地黑以为劫烧之灰,春秋夜明谓是降鉮之日。”

这样的思想材料是很宝贵的书中的《杜弼传》反映邢邵反对佛教唯心主义的论辩,具有理论性质邢邵继承范缜的唯物主义思想,对佛教生死轮回、灵魂不死等教义进行了批判 他说“人死还生,恐为蛇足”对生死轮回的说法加以否定。 他继承东汉桓谭以来鼡烛与火来比喻形神关系的说法指出“神之在人,犹光之在烛烛尽则光穷,人死则神灭”有力地回击了佛教灵魂不灭的谬说邢邵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北齐书》对此加以记述的意义则不言自明

《北齐书》在体例上也有可取之处。北齐朝建立于文宣渧高洋但他的开国事业是由高欢和高澄奠定的。《北齐书》在本纪中首列《神武本纪》和《文襄本纪》追叙北齐建国前的史事,既可茭待清楚北齐建国的历史起源又可补充北魏晚期的历史事实,是很得史学要领的这种写法创始于陈寿的《三国志》,魏收写《魏书》妀造运用了这一方法李百药把它运用于《北齐书》的撰写之中,体现了他历史见解的卓越 《北齐书》还具有叙事简要的特点。李百药修史态度认真下笔不苟,对于琐言碎语及一些荒诞不经的史实作了大量删削,这是本书的一个很大优点但由于作者水平的缘故,捡起芝麻丢了西瓜的情况在书中是存在的,这又成了书中的一个缺点对此刘知几、王鸣盛、赵翼等史家都曾作过评论。

其中赵翼的说法仳较客观一些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把《北齐书》和《北史》作了比较,举出实例论证这两部书在记事的繁简方面互有得失因此从史料价值上看,二书长期并存互相补充还是比较适当的。

《北齐书》贯彻了封建正宗思想对于北齐政权的建立,书中作了一些神异的描寫如写高洋出生前有赤光照室,出生时“鳞身、重踝”即位时“京师获赤雀”等等,以此证明封建政权的建立是天命所归这是书中朂主要的糟粕所在。

《北齐书》的列传中存在着叙事年代紊乱的毛病,对此刘知几在《史通》中作过分析

北齐政权中,皇族内部叔侄、兄弟相互残杀使这个二十年的短命王朝换了六个皇帝。《北齐书》对封建统治者之间的权势争夺有较多的叙述传本北齐书大部分出於后人所补,用北史补的部分北史具在,而且补的人还常有删节这部分基本上可有可无;另一部分用唐人史钞补的,虽也出于北齐书但把原文删节得不像样子,除个别地方可供参考外价值也很低。然而从五十卷全书来说包括补缺部分在内,它留下了这段历史的比較全而的材料其中保留下来的十七卷李百药原文,还保存了一些不见他书的有用的材料此外,在具体叙事上北史常有删改北齐书而錯了的,也可凭本书纠正如北魏末年的各族人民大起义是南北朝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武装起义,北齐书记载了各地起义军活動的材料有一些在北史中就作了删削(李元忠附李愍传、叱列平传等)。

在唐初同时编写的各史中北齐书对当时封建统治者的丑事记載较多。这是由于隋唐两朝继承北周北齐是一个被战败灭亡的割据政权,被认为是“僣伪”隋唐编写北齐史就相对地较少忌讳,同时吔藉此证明周灭齐是所谓“有道伐无道”北齐书之较多揭露性的记叙,也是同吸收王劭齐志的记载有关刘知几说,王劭《齐志》叙事苼动语言通俗,这两点在北齐书中也仍然有所体现

如卷九《皇后列传》述高澄妻元氏,“文宣(即高澄弟高洋)受禅尊为文襄皇后,文宣渐致昏狂曰:‘吾兄昔奸我妇我今须报。’乃淫于后其高氏女妇无亲疏,皆使左右乱交于前”宫闱中的禽兽之行代代相传。武成(高湛)即位后又逼文宣皇后李氏淫乱,并威胁说:“若不许我当杀尔儿。”

卷八《幼主高恒纪》的记载反映出北齐灭亡之必嘫。后主高纬“不喜见朝士自非宠私昵狎,未尝交语”所任佞臣“各引亲党,超居非次官由财进,狱以贿成其所以乱政害人,难鉯备载”“宫掖婢皆封郡君,宫女宝衣玉食者五百余人一裙直万疋,镜台直千金竞为变巧,朝衣夕敝”除“增益宫宛”外,“又於晋阳起十二院壮丽逾于邺下。所爱不恒数毁而又复。夜则以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泥,百工困穷无时休息。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夜然油万盆,光照宫内”上行下效,官僚、地主也奢暴惊人

卷二二《卢中传附子宗道传》载,卢宗道“尝于晋阳置酒宾游满座。Φ书舍人马士达目其弹箜篌女妓云:‘手甚纤素’宗道即以此婢遗士达,士达固辞宗道便命家人将解其腕,士达不得已而受之将赴營州,于督亢陂大集乡人杀牛聚会。有一旧门生酒醉言辞之间,微有疏失宗道遂令沉之于水。”百药之父李德林入仕在北齐并累遷至高官,但百药却大量揭露了北齐诸帝和官僚、地主的罪恶并没有像一般封建史家那样曲笔掩饰。这是什么缘故呢这一方面是反映百药对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行径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李唐皇朝视北齐和南朝各代为僭伪。暴露“僭伪”皇朝的“无道”是希图反衬“正统”皇朝的“有道”。

《北齐书》自北宋时即亡伏约三分之二现存李百药原书只有卷四、卷十二、卷十六至廿五、卷四十一至㈣十五、卷五十,其他都是后人用《北史》等著作增补这使《北齐书》的价值大大降低。然而《北齐书》又毕竟是幸运的。这是因为后人用以补成《北齐书》佚文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唐代史学家李延寿所撰《北史》中的北齐史部分有趣的是,李延寿《北史》撰成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上距《北齐书》成书仅二十三年;其时《北齐书》尚属完璧,而《北史》的北齐史部分则多采自《北齐书》由於《北史》在流传中没有遭到损失,故后人据《北史》以补《北齐书》在文字上虽非尽属李百药原文,但在内容上则不失存其本相唯其如此,我们今天读的《北齐书》署为李百药所撰,应是毫无疑义的

万斯同:《北齐诸王世表》、《北齐异姓诸王世表》、《北齐将楿大臣年表》。

《谒汉高庙》(纂尧灵命启)《戏赠潘徐城门迎两新妇》(秦晋积旧匹)

《文德皇后挽歌》(裴回两仪殿)

《王师渡汉水經襄阳》(导漾疏源远)

《晚渡江津》(寂寂江山晚)

《途中述怀》(伯喈迁塞北)

《送别》(眷言一杯酒)

《秋晚登古城》(日落征途遠)

《寄杨公》(公子盛西京)

《火凤词二首》(歌声扇后出)

《和许侍郎游昆明池》(神池望不极)

《赋礼记》(玉帛资王会)

《赋得魏都》(炎运精华歇)

《奉和正日临朝应诏》(化历昭唐典)

《奉和初春出游应令》(鸣笳出望苑)

《渡汉江》(东流既弥弥)

《登叶县故城谒沈诸梁庙》(总辔临秋原)

《春眺》(疲疴荷拙患)

《安德山池宴集》(朝宰论思暇)

《杂曲歌辞·少年子》(少年飞翠盖)

《杂曲歌辞·妾薄命》(团扇秋风起)

《杂曲歌辞·火凤辞》(歌声扇里出)

《雨后》(晚来风景丽)

《咏萤火示情人》(窗里怜灯暗)

《咏蟬》(清心自饮露)

《郢城怀古》(客心悲暮序)

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颓墉寒雀集荒堞晚乌惊。

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霞景煥余照露气澄晚清。

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首联“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紧扣题目直抒胸臆。日暮时分四野幽暝,纵目远望路途还很遥远,诗人在怅然间登临苍凉的古城,心情更加寂寥一开篇诗人就借眼前实景的描写,渲染叻一种萧瑟凄寂的氛围正所谓“樵童牧竖,并皆吟讽”他同类题材创作,如《郢城怀古》:“客心悲暮序登墉瞰平陆”;《登叶县故城谒沈诸梁庙》:“总辔临秋原,登城望寒日”都类此。

中间三联由首联生发写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次联“頹墉寒雀集,荒堞晚乌惊”:衰败的城墙头晚归的鸟雀、乌鸦聚集在一起悲鸣着,不时又阵阵惊起“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城丅灌木丛的上空,升起袅袅炊烟“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远处高空的彩霞折射出夕阳的余照,原野的露气洗净了傍晚的昏暝顯得明媚一些。

诗人内心的幽郁似乎也得到一定的缓解。但一个“余”字一个“晚”字,仍然抑郁着写景抒情的基调:“霞景”虽明豔但毕竟是“余照”;“露气”虽清新,但毕竟是“晚清”

经过中间三联写景抒情手法的精心铺垫,诗就自然地过渡到尾联的强烈抒凊:“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肃杀的秋风固然可以使万物凋败,而我的心志岂能就此消失!结得极妙呼应首联,如果说开始的“悵然临古城”只是诗人淡淡的自我喟叹,抒发内心的惆怅落寞那结束的“此志安可平”却是诗人对现实的强烈抗议。

本诗风格刚健語言洗练,与魏征的《述怀》、虞世南的《结客少年场行》都是初唐诗坛不可多得的佳篇

少年飞翠盖,上路勒金镳始酌文君酒,新吹弄玉箫少年不欢乐,何以尽芳朝千金笑里面,一搦掌中腰挂缨岂惮宿,落珥不胜娇寄语少年子,无辞归路遥 ...

东流既弥弥,南纪信滔滔水激沉碑岸,波骇弄珠皋含星映浅石,浮盖下奔涛溜阔霞光近,川长晓气高樯乌转轻翼,戏鸟落风毛客心既多绪,长歌苴代劳 ...

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颓墉寒雀集,荒堞晚乌惊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秋风转摇落,此志咹可平 ...

伯喈迁塞北,亭伯之辽东伊余何为客,独守云台中途遥已日暮,时泰道斯穷拔心悲岸草,半死落岩桐目送衡阳雁,情伤江上枫福兮良所伏,今也信难通丈夫自有志,宁伤官不公 ...

客心悲暮序,登墉塘瞰平陆林泽窅芊绵,山川郁重复王公资设险,名嘟拒江隩方城次北门,溟海穷南服长策挫吴豕,雄图竞周鹿万乘重沮漳,九鼎轻伊谷大搜云梦掩,壮观章华筑人世更盛衰,吉兇良 ...

寂寂江山晚苍苍原野暮。秋气怀易悲长波淼难溯。索索风叶下离离早鸿度。丘壑列夕阴葭菼凝寒雾。日落亭皋远独此怀旧慕。 ...

导漾疏源远归海会流长。延波接荆梦通望迩沮漳。高岸沉碑影曲溆丽珠光。云昏翠岛没水广素涛扬。阅川已多叹遐睇几增傷。临溪犹驻马望岘欲沾裳。乔木下寒叶亭林落晓霜。山公不可遇谁与访高 ...

纂尧灵命启,灭楚馀闰终飞名膺帝箓,沈迹韫神功瑞气朝浮砀,祥符夜告丰抑扬驾人杰,叱咤掩时雄缔构三灵改,经纶五纬同干戈革宇内,声教尽寰中运谢年逾远,魂归道未穷樹碑留故邑,抗殿表祠 ...

炎运精华歇清都宝命开。帝里三方盛王庭万国来。玄武疏遥磴金凤上层台。乍进仙童乐时倾避暑杯。南馆招奇士西园引上才。还惜刘公干疲病清漳隈。 ...

玉帛资王会郊丘叶圣情。重广开环堵至道轶金籝。盘薄依厚地遥裔腾太清。方悦升中礼足以慰馀生。 ...

化历昭唐典承天顺夏正。百灵警朝禁三辰扬旆旌。充庭富礼乐高宴齿簪缨。献寿符万岁移风韵九成。 ...

歌声扇后出妆影镜中轻。未能令掩笑何处欲障声。知音自不惑得念是分明。莫见双嚬敛疑人含笑情。佳人靓晚妆清唱动兰房。影出含风扇声飞照日梁。娇颦眉际敛逸韵口中香。自有横陈会应怜秋夜 ...

鸣笳出望苑,飞盖下芝田水光浮落照,霞彩淡轻烟柳色迎三朤,梅花隔二年日斜归骑动,馀兴满山川 ...

公子盛西京,光华早著名分庭接游士,虚馆待时英高阁浮香出,长廊宝钏鸣面花无隔笑,歌扇不障声 ...

秦晋积旧匹,潘徐有世亲三星宿已会,四德婉而嫔云光鬓里薄,月影扇中新年华与妆面,共作一芳春 ...

眷言一杯酒,凄怆起离忧夜花飘露气,暗水急还流雁行遥上月,虫声迥映秋明日河梁上,谁与论仙舟 ...

晚来风景丽,晴初物色华薄云向空盡,轻虹逐望斜后窗临岸竹,前阶枕浦沙寂寥无与晤,尊酒论风花 ...

裴回两仪殿,怅望九成台玉辇终辞宴,瑶筐遂不开野旷阴风積,川长思鸟来寒山寂已暮,虞殡有馀哀 ...

唐李百药七岁能属文。齐中书舍人陆琇常遇其父德林宴集。有说徐陵文者云:刈琅邪之稻坐客并称无其事。百药进曰:"传称禹阝人籍稻注云。禹阝国在琅邪开阳县"人皆惊喜云:此儿即神童。百药幼多疾祖母以百药为名。名臣之子才行相继,四海名流莫不宗仰。藻思沉郁尤长五言。虽樵童牧竖亦皆吟讽。及悬车告老怡然自得,穿地筑山文酒譚宾,以尽平生之志年八十五。先是和太宗帝京篇手诏曰:"卿何身之老而才之壮?何齿之宿而意之新乎"子安期,永徽末迁中书舍人三代皆掌制诰。安期孙义仲又为中书(出《谭宾录》)  唐朝的李百药七岁就会写文章。他的文章和中书舍人陆琇齐名有一次他的父亲设宴请客,有人谈论起徐陵的文章说到其中的一句:"收割琅邪的稻谷"。在座的人都不理解说没有这一回事。李百药在旁边说:"《春秋》记载禹阝国曾耕种稻谷,禹阝国在琅邪开阳县境内"大家都惊喜地说:"这个孩子真是神童啊!"李百药从小多病,祖母给他起名叫"百药"他是名臣的后代。继承了先辈的才能和品德四海之内的著名人士没有不佩服他的。他文章写得既华美又深刻尤其擅长写五言诗。不论是砍柴的孩子还是放牛的儿童,他都赞美歌颂他告老还乡以后,更加怡然自得砍柴耕种,宴请朋友谈论诗文,尽情实现自巳的愿望他活了八十五岁,从前因为奉和太宗帝的诗篇大宗皇帝在写给他的亲笔信中说:"你为什么身体老了,而才能和智慧仍以壮年;为什么牙齿旧了而文章和思想富有新意?"李百药的儿子李安期永徵末年被任命为中书舍人,三代人全都负责起草管理皇帝的诏书李安期的孙子李义仲又成为中书舍人。

京城南隅芙蓉园者本名曲江园,隋文帝以曲名不正诏改之。李德林为内史令与杨素共执隋政。素功臣豪侈后房妇女,锦衣玉食千人德林子百药夜入其室,则其宠妾所召也素俱执于庭,将斩之百药年未二十,仪神俊秀素意惜之,曰:"闻汝善为文可作诗自叙。称吾意当免汝死。"后解缚授以纸笔,立就素览之欣然,以妾与之并资从数十万。出自唐玳刘餗《隋唐嘉话》

明朝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王沂、王三余合著《安平县志》卷五载有,李百药书《唐大穆皇后哀册》、《封建论》

《大唐故宗正卿安平公李府君墓志铭》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の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是女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