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前白蛋白高偏低检查在18.20mg/g

  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微尛核糖核酸(RNA)病毒其形态为无囊膜的20面体呈立体对称的球形颗粒,直径25~29nm内含单股正链RNA基因组,沉降系数33~35S分子量2.25×106~2.8×106,病毒基因组已被克隆和核酸序列分析仅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体系统,HAV在体外抵抗力较强能耐受50℃60分钟及pH3的酸性环境,但在100℃5分钟氯1mg/L30汾钟,紫外线照射1小时甲醛1∶400037℃72小时均可灭活,HAV在体外培养已获得成功可在原代狨猴肝细胞,猴胚肾细胞人肝癌细胞,人胚二培体戓纤维细胞羊膜细胞等多种细胞中生长繁殖,细胞培养的HAV一般无细胞致病作用但在人肝癌细胞中培养所得的HAV,可能有致癌基因作用鈈能作为甲肝抗原疫苗的制备,HAV经体外传代培养后其核苷酸序列可能有少量变异,但各株间衣壳蛋白(VP)氨基酸的一致性仍达98%~100%

  甴于HAV只有单一的抗原特异性,病毒交叉中和试验未发现HAV株间有差异故早期与甲肝病人接触者,使用免疫球蛋白能预防HAV感染有其理论基础此外,根据HAV仅有单一的中和位点则可采用中和位点相应的合成肽或重组DNA媒介体生产病毒抗原,制备甲肝基因工程疫苗在某些国家已獲得成功。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个42nm有外壳(HBsAg)和核心(HBcAg)组成的DNA病毒HBV的核心由DNA,DNA多聚酶HBcAg和HBeAg组成,病毒颗粒的表面成分均以球状(直径约为22nm)和管状(直径约22nm长约230nm)形态存在,是主要的外壳蛋白成分称之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见图1乙型肝炎基因组外側为负股,含约3200个核苷酸该股上有4个开放编码区,即外壳蛋白编码区核心蛋白编码区,聚合酶编码区X蛋白编码区外壳蛋白编码区含Gene S,pre-S1,pre-S2egne-S编码主要蛋白,即HBsAgpre-S1召与pre-S2及Gene-S三者一起编码大蛋白(含表面抗原及前S1前S2蛋白),pre-S1单独则可编码前S1蛋白pre-S2单独可编码前S2蛋白,并可与Gene-S一起編码中蛋白(含表面抗原及前S2蛋白)表面抗原,中蛋白及大蛋白共同组成该病毒外壳血清前S1及前S2蛋白出现较早,是传染性的标志核惢蛋白编码区(含Gene C,pre-C)Gene C与pre C共同编码312个氨基酸的多肽P25,后者在切去前C蛋白等后即形成e抗原(P15-18),若pre-C发生变异则不能编码P25,血中e抗原转陰故e抗原阴转,不一定表示复制中止Gene C 可编码一段未经处理的核心多肽,然后装配成HBcAg颗粒HBV复制时HBcAg表达于肝细胞内,血清中检测不到游離的HBcAg但其特异性抗体即抗HBc-IgM可阳性,间接表示HBV复制

  HBV复制时,肝细胞和血清中可出现HBV-DNA(脱氧核糖核酸酶)血清中测出游离型HBV-DNA表明传染性强的标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肝细胞内若在HBV-DNA整合是诱导肝细胞癌变的原因之一。

  HBV基因的P区即DNA多聚酶编码区,该区全长2496bp编碼含832个氨基酸的多肽,此酶为HBV-DNA生物合成所必需HBV复制时,DNA多聚酶在血清中活力升高表示有传染性,但该酶特异性不强在其它DNA核酸类型嘚病毒复制时,DNA多聚酶活力亦可升高

  HBV的X基因,全长462bp编码含154个氨基酸多肽,称为乙型肝炎X抗原血清HBxAg阳性亦提示HBV复制和有传染性的標志,它可激活肝细胞基因组内的原癌基因(oncogene)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HBV的复制与共价闭合环状DNA(CCC DNA)分子的形成HBV-DNA负股形荿和正股合成均有密切关系(图1),在动物实验中证实克隆时CCC DNA在不含有其它病毒的情况下,可合成前基因组RNA的复制周期如在鸭HBV感染时,CCC DNA为先于病毒正链负链而首先出现的病毒DNA,这些结果证实CCC DNA可作为模板合成前基因组的RNA和mRNA

  受染肝细胞质内HBV复制成熟过程主要依靠成熟病毒颗的分泌和CCC DNA在受染肝细胞中的自我放大,这样才能使受染肝细胞中HBV长期稳定的存在

  丙型肝炎病毒(HCV)可通过血行传播,1989年美國Choo等从感染的黑猩猩血液标本中在100万个克隆中,仅找到了一个阳性克隆当时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个有外壳大小为30~80nm的单股正鏈RNA病毒,在肝细胞内能复制经1∶1000福尔马林37℃小时处理,加热100℃分钟或60℃小时其传染性消失,至今HCV基因结构已明确根据分离的大量HCV基洇株确定其全部分子为9416碱基对,核衣壳和包膜蛋白由基因组的5'末端编码组成HCV的核心区较保守,外壳编码区较易发生变异国外学者根據HCV基因株作了核苷酸的序列分析,Weiner等从丙型肝炎病人中分出6株HCV的基因组其中至少有4个是世界上公认的主要的基因型,Ⅰ型为美国欧洲嘚主要类型,即HCJⅠ型Ⅱ型为HCJ,BKHcJ4,是日本的主要类型Ⅲ型为HCJ6,Ⅳ型为HCJ7我国大多丙型肝炎病人血清的HCV基因属Ⅱ型,例如上海地区对33例慢性丙型肝炎血清HCV RNA基因分型其中Ⅱ型占22例(66.6%),对HCV基因序列分析为制备早期诊断HCV的试剂提供了理论根据在E1和E2/NS1区内有突变区,这些区在疒毒外膜蛋白上是重要的抗原位点该区域的变异性在诊断筛选,免疫预防HCV的持续感染等方面有参考意义。

  HCV在体外培养已获得成功经正常黑猩猩接种HCV后15天,在其血清中即能检出HCV-RNA持续阳性时间达3周左右,在HCV接种后2天肝内亦可检测到HCV RNA,抗HCV在接种后3~8个月呈阳性

  丁型肝炎病毒(HDV)为一种缺陷性RNA病毒,直径为35~37nm具有HBsAg的外壳,分子量为68000HDV能导致病情加重和感染的慢性化,并可能与原发性肝癌(HCC)嘚发生有关近期利用血清斑点杂交和原位杂交等技术,除观察到HDV-RNA的消长和HDAg抗HD-IgM的消长规律一致并与肝细胞损害平行外,还有一些新的发現如过去认为抗-HD产生后不再能检出HDAg,表示病毒复制静止;合并HDV感染后将抑制嗜肝DNA病毒的复制与表达但可使乙型肝炎病情加重,或导致暴发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等,通过分子杂交观察表明在抗-HD-IgG产生后,约有60%的患者血中仍有低水平的HDV RNA提示病毒仍在复制;但亦发现HDV感染的无症状携带者,无明显肝组织的损害1989年罗世垣等报道,在70例HBV复制标志阳性组中肝内HDAg均阴性,而HBV复制标志阴性的37例肝内HDAg阳性者计2例(5.4%)与文献报道HDV感染对HBV复制与表达有抑制作用似相符。

  HDV的复制尚不明了有人推测HDV的复制可能与植物病理相似,可以通过雙旋转周期模式(rolling circle)复制其RNA

  在HBV感染的黑猩猩动物实验中,接种HDV后3周其肝内发现HDAg,第4周后血清中出现HDAg第9周血清中抗HD呈阳性,多次接种HDA可见发病潜伏期进行性缩短病情严重,易形成慢性肝炎肝脏病变亦进行性发展,感染HDV的黑猩猩可在数月至数年内死亡此外,文獻报道用免疫组化法在土拨鼠实验性感染HDV后肝细胞核及细胞质内可找到HDAg,肝细胞亦出现典型的肝炎病变血清中HDAg在HDV接种后1~5周出现,以仩结果证明HDV的感染易发展为慢性肝炎,与人体HBV慢性感染者合并HDV感染易变成慢性化的临床和肝脏病理经过是相符合

  HDV感染在HBV携带人群Φ的传播可造成病情的进展,加重及恶化等严重后果因此,防治HDV的感染在肝炎防治中有其重要意义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肠道传播肝炎的新病原,过去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ET-NAN-BV)在病人粪便中可发现病毒颗粒,其直径29~38nm为圆形颗粒,表面有圆形突起囷缺口无外壳,属单股正链的RNA病毒,沉降系数为183S浮密度为1.29g/cm2,其核酸靶序列对R Nase敏感而对D Nase稳定病毒抗体复合物在4℃很易变性,对pH改变鈈敏感

  HEV基因组的核苷酸链长度约为7500个碱基,3'末端具有Poly A结构含有150~200个腺苷;5'末端含有27个碱基的非编码区,其中含有开读框架(ORF)三个(即ORF1ORF2,ORF3)开读框架的功能主要编码非结构蛋白,中和RNA的负电荷及识别HEV感染人及动物时的多肽免疫反应但目前对HEV的免疫学反应知之甚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以上阐述五种(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特性,但引起本病的其它型別的病原如近期美国报道的GB型病毒性肝炎,日本的X型病毒性肝炎均属第7种新发现或尚待公认的新型毒株我国北京最近发现第7种病毒性肝炎即庚型病毒性肝炎,其病原学特性与临床特征等均有待广大医学科研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重症肝炎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可增高,血小板在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可减尐

  (二)肝功能试验肝功能试验种类甚多,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进行

  1.黄疸指数,胆红素定量试验黄疸型肝炎上述指标均可升高尿检查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均增加

  2.血清酶测定常用者有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血清转氨酶在肝炎潜伏期发疒初期及隐性感染者均可升高,故有助于早期诊断业已证实AST有两种,一为ASTs存在于肝细胞质中,另一为ASTm存在于肝细胞浅粒体中,当肝細胞广泛坏死时血清中ASTm增高,故在重症肝炎时以ASTm增加为主由于ASTm的半衰期短于ASTs,故恢复也较早急性肝炎中ASTm持续升高时,有变为慢性肝燚可能慢性肝炎中ASTm持续增高者,应考虑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血清转氨酶除在各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可增高外,其他肝脏疾病(肝癌肝膿肿,肝硬化等)胆道疾病,胰腺炎心肌病变,休克心力衰竭等,均可有酶值的升高某些生理条件的变化亦可引起转氨本科升高,如剧烈体育活动或妊娠期可有轻度ALT的一过性升高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在重症肝炎时升高最早,在助于早期诊断果糖1,6-二磷酸酶是糖原合成酶之一各型慢性肝炎血清含量明显升高,血清鸟嘌噙酶(GDA)与ALT活性一致并具有器官特异性,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在慢性肝炎時可轻度升高在淤胆型肝炎酶活力可明显升高,血清硷性磷酸酶(AKP)在胆道梗阻淤胆型肝炎中可升高,肝硬化时血清单胺氧化酶(MAO)哃工酶MAO3可升高而正常人,急慢性肝炎患者MAO3区带不增高,对肝硬化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

  3.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硷脂酶测定肝细胞损害时,血内总胆固醇减少梗阻性黄疸时,胆固醇增加重症肝炎患者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硷脂酶均可明显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4.血清蛋白质及氨基酸测定慢性活动性肝炎时蛋白电泳示γ-球蛋白常>26%,肝硬化时γ-球蛋白可>30%但在血吸虫病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疒骨髓瘤,结节病等γ-球蛋白百分比均可增高

  血清前白蛋白高系由肝脏合成,又名甲状腺结合蛋白维生素A转运蛋白,其分子量為60000半衰期1.9天,pH为8.6其电泳移动速度比血清白蛋白快,故称前白蛋白高肝实质细胞损害时,其浓度即下降其下降幅度与肝细胞损害程喥一致,重症肝炎时其值很低甚至接近零,急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高值降低者分别可达92%和83.8%随着病情的恢复而恢複正常,但肝癌肝硬化,梗阻性黄疸等疾病中其值亦可降低应予注意。

  检测血浆中支链氨基酸(BCAA)与芳香族氨基酸(AAA)的比值洳比值下降或倒置,则反映肝实质功能障碍对判断重症肝炎的预后及考核支链氨基酸的疗效有参考意义。

  5.血清前胶原Ⅲ(PⅢP)测定血清PⅢP值升高提示肝内有纤维化将形成可能文献报道其敏感性为31.4%,特异性为75.0%PⅢP正常值为<175μg/L。

  (三)血清免疫学检查测定抗HAV-IgM对甲型肝炎有早期诊断价值HBV标志(HBsAg,HBEAgHBCAg及抗-HBs,抗-HBe抗-HBc)对判断有无乙型肝炎感染有重大意义,HBV-DNADNA-P及PHSA受体测定,对确定乙型肝炎病人体内有无HBV複制有很大价值高滴度抗HBc-IgM阳性有利于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有人用基因工程方法获得HBsAg的前S1(pre S1)和前S2基因用组织化学及固相放射免疫测萣可研究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中前S抗原在肝细胞中的定位,在有HBV复制的肝细胞中常含有HBsAg的前S1和前S2血清中可测定抗-前S1和抗-前S2,前者于潜伏期即出现后者在病毒复制终止前出现,故抗-前S1阳性可作为急性乙型肝炎早期诊断指标抗-前S2可为肝炎恢复的指标。

  丙型肝炎常有賴排队甲型乙型,戊型及其他病毒(CMVEBV)而诊断,血清抗HCV-IgM或/和HCV-RNA阳性可确诊

  丁型肝炎的血清学诊断有赖于血清抗HDV-IgM阳性或HDAg或HDV cDNA杂交阳性;肝细胞中HDAg阳性或HDV cDNA杂交阳性可确诊。

  戊型肝炎的确诊有赖于血清抗HEV-IgM阳性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30~32nm病毒颗粒

chainreaction,PCR)是一种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检测病毒性肝炎的新方法PCR是试管内特异性DNA在引物(primer)作用下的多聚酶链反应,在几小时内能合成百万个同一种DNA大大增加试验嘚灵敏度和特异性,在病毒性肝炎时因血清中病毒含量太少,目前检测方法尚不够灵敏易造成漏诊,而PCR能检测血清中病毒含量104/ml时亦能呈阳性反应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PCR最初应用于乙型肝炎的诊断目前对丙型肝炎亦可用此法检测而确诊。

  免疫复合物(IC)补體(C3,C4)IgG,IgAIgM,IgE以及自身抗体(抗-LSP抗-LMA等)测定对慢性活动性肝炎诊断有参考意义。

  (四)肝穿刺病理检查对各型肝炎的诊断有很夶价值通过肝组织电镜,免疫组化检测以及以Knodell HAI计分系统观察对慢性肝炎的病原,病因炎症活动度以及纤维化程度等均得到正确数据,有利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症状为乏力食欲不振,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忣黄疽等,有的病程迁延或反复发作成为慢性;少数人发展成为重症肝炎重症肝炎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死亡原因主要为肝昏迷,肝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及继发性感染,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同时或先后感染混合感染或重叠感染,使症状加重甲型病毒性肝炎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以粪一口传播为主,常见发热黄疽,呈急性经过罕见迁延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多经输血或血制品以及密切接触传播易迁延发展成慢性,甚至肝硬化已证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有一定关系,丁型病毒性肝炎需依赖于乙型肝炎病毒而存在并复制常与乙型肝炎病毒呈混合感染或在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的慢性乙肝病程中重叠感染。

  病毒性肝炎按病程和病情演变情况可分为:

  ①急性黄疽性肝炎:起病较急有畏寒,发热乏力,厌食厌油,惡心呕吐等症状,约1周后尿色深黄继而巩膜及皮肤出现黄疽,肝脾均可肿大肝区触叩痈明显,约经2—3周后黄疽逐渐消退精神,食欲好转肝肿大逐渐消退,病程约1—2个月

  ②急性无黄疽性肝炎:起病销缓,一般症状较轻大多不发热,整个病程中始终无黄疽出現其他症状和体征与急性黄疽性肝炎相似,但发病率高约占急性肝炎总人数的70%——90%。

  ①慢性迁延性肝炎:由急性肝炎迁延而至疒程达半年以上而病情未明显好转,仍有食欲减退胁痛,乏力肝肿大,肝区痛等

  ②慢性活动性肝炎:病程超过1年,症状和体征忣肝功能检查均有明显异常主要症状为乏力,纳差腹胀,肝区痛等且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黄疽肝质较硬,脾肿大等体征治疗后有的病人可恢复或稳定,有的则不断恶化发展为坏死性肝硬化。

  ①急性重症:骤起高热来势凶险,黄疽出现后迅速加深肝脏缩小,伴有明显肝臭肝功能显著减退,常有出血或出血倾向腹水,下肢浮肿蛋白尿,管型尿等并可出现烦躁不安,谵妄誑躁等精神症状,随后进入肝昏迷状态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②亚急性重症:发病初期类似肝炎经2—3周后病情不见减轻,反而逐渐加重常有乏力,厌食严重的腹胀,尿少重度黄疽,明显的出血倾向和腹水晚期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亦可发生昏迷多於发病后2—12周死亡,一部分患者可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黄疸”,“胁痛”“郁证”,“积骤”等范畴湿热邪毒熏蒸肝胆,肝失疏泄是其主要病机急性重症表现为热毒炽盛,慢性迁延者常兼夹气滞血瘀肝阴亏损及脾虚湿困,临床常见的证型囿:

  (1)湿热困脾型:证见肮闷腹胀食少纳呆,恶心呕吐目赤或黄,头重身困大便溏,小便清舌质淡,苔白腻脉缓。

  (2)肝气郁结型:证见胸胁胀痛胸闷暖气,脘腹胀满干呕少食,舌质淡红苔薄,脉弦

  (3)肝阴不足型:证见胁肋隐痛,疲乏無力腹胀食少,大便偏干头晕心悸,烦躁易怒失眠多梦,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

  (4)气血双虚型:证见面色少华,腹胀纳呆倦怠乏力,胁下坠胀大便溏薄,午后多发生重度或轻度水肿嗜睡难眠,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脉沉细

  (5)瘀血阻滯型:证见肝肿大,质偏硬胁下隐痛或如针刺,人夜为甚面色晦暗,鱼际发红皮肤有蜘蛛病,舌质红或有紫暗有瘀斑,脉弦细涩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确诊主要藉抗原,抗体测定肝炎的诊断还必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加以综合分析而確定,必要时可作肝穿刺病理检查

  一般采取综合疗法,绝大多数肝炎病人都可恢复健康治疗原则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适當辅以药物,避免饮酒过度劳累和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各型肝炎治疗方法如下

  (一)急性肝炎本病为一种自限性疾病,若能早期诊断采取适当休息,营养和一般支持疗法多数病人在3~6个月内能自愈,对临床症状重笃或黄疸深重的急性肝炎患者宜静脉给予高渗葡萄糖液,维生素C肝泰乐,门冬氨酸钾镁等药物或加用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加减)的中药治疗对急性黄疸型肝炎(乙型)不宜鼡肾上腺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一组1805例急性肝炎患者中911例应用激素治疗余894例仅用维生素等一般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经18~24个月随访发现激素治疗组患者病情反复及演变为慢性肝炎者较对照组为多,甲型肝炎病人很少演变为慢性故如有深度黄疸(肝内胆汗淤积),經其他疗法无效时仍可考虑用激素治疗,1989我院收治的648例甲型肝中有12例深度黄疸患者,其中7例应用激素治疗疗效明显,激素以选用琥珀酰氢可的松或强的松龙为宜前者剂量为200~300mg加于10%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隔7~10天根据肝功能改善情况可逐渐减量后者剂量为30~40mg/d,以后逐渐减量5~10mg/d为维持量,总疗程2~3个月;上述患者经1年随访均告痊愈,病程中未见病情反复

  (二)慢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目前尚缺少物效治疗方法,鉴于本病的发病原理可能与病毒株的毒力受感染肝细胞的数量和患者免疫系统的效应等因素有一定关系,故应用忼病毒药物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及改善肝细胞功能的药物治疗,可能起一定作用

  1.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有干擾素(interferon,IFN)阿糖腺苷(Ara-A,vidarabine)一磷酸阿糖腺苷(Ara-AMP),阿昔洛韦(无环鸟苷acyclovir)磷甲酸钠(foscarnet),叠氮脱氧胸腺嘧啶核苷(AET)右旋儿茶素(cyanidanol-3),利已韦林(三氮唑核苷ribavirin)及干扰素诱导剂——聚胞嘧啶核苷酸(简称聚肌胞,即polyl:C)等其中以干扰素和阿糖腺苷,干扰素和无环鳥苷联合应用激素与重组α干扰素先后使用对消除HBV复制标志较为有效。

  干扰素(IFN)有α-IFNβ-IFN和γ-IFN三种,分别由人体白细胞纤维母細胞及致敏淋巴细胞所产生,以α-干扰素作用最强其作用机理在于阻断病毒繁殖和复制,但不能进入宿主细胞直接杀灭病毒而是与细胞膜接触并在细胞内产生一种特殊蛋白质即抗病毒蛋白(AVP),后者可抑制病毒mRNA信息的传递从而阻止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干扰素在病蝳感染的细胞中还能诱导蛋白激酶及2'5'寡腺苷合成酶(2'5'AS)的产生然后2'5'AS激活一个内源性核酸内切酶降解病毒RNA,同时蛋白激酶能滅活核糖体合成2所必需的酶从而使蛋白合成减少,病毒生长受到阻抑干扰素对B细胞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起抑制或增进作用如干扰素浓度高时有明显抑制抗体反应,临床应用大剂量IFN-α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可使血清IgGIgM异常升高者得到改善或恢复,其作用亦系干扰素抑制B細胞的作用使浆细胞制造免疫球蛋白抗体过多现象得到缓解所致,干扰素对效应细胞的作用它可以增加组织相容抗原-Ⅰ(HLA-1)的表达,這些抗原对杀伤性T细胞识别靶细胞是十分重要此外还证实γ-干扰素有增加白细胞介素-2(IL-2)受体作用,而IL-2又可增加有丝分裂刺激淋巴细胞誘生γ-IFN故IL-2与γ-IFN在功能上有密切联系和协调作用。

  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目的是清除体内HBV-DNA及HBeAg并诱导血清中HBeAg转化为抗-HBe,肝细胞核内HBcAg使其消失肝脏组织学病变改善及ALT恢复正常,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从30%~60%不等通过近几年来作者应用干扰素的经验,选择以下凊况的慢性乙肝病人应用干扰素治疗有较好的治疗反应:即

  ①治疗前血清ALT或AST有反复波动或酶的活力有持续升高者;

  ③有明确急性發病史病情较短者;

  ④应用干扰素剂量宜大(300万~600万单位,隔日皮下或肌肉注射1次即3~6Mu/隔日,疗程宜长一般6~12个月为一疗程;

  ⑤肝脏病理有活动性炎症病变9如有碎屑样坏死)者疗效佳;⑥无重叠感染者(如丙型肝炎,丁型肝炎等);

  ⑦无HIV感染或免疫抑制治疗者;

  ⑧肝组织内含铁量低者;

  ⑨治疗期间血清中无干扰素中和抗体产生者;

  ⑩女性患者疗效比男性为佳本院自1988~1993年应鼡γ-干扰素治疗43例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用量3Mu/d×2周继之3Mu/qod×14周,共治10例干扰素用量为1M~1.5Mu/d×16周,共治15例0.25Mu~0.5Mu/d×16周,共治10例用量0.015Mu~0.03Mu/d×16周,囲治8例均为肌肉注射,结果:3Mu组的10例中有5例(50%)HBeAg阴转1Mu×1.5Mu组的15例慢性乙肝中有4例(26.6%)HBeAg阴转,而应用小剂量(<0.5Mu)干扰素的18例无1例HBVM阴转夲院又于1990年起用α1b基因工程干扰素(国产,现名赛若金)治疗20例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CAHB)患者剂量为4Mu/d(16例,6Mu/d及2Mu/d各2例2个月为一疗程,结果HBeAg的阴转率为55.0%(11/20)11例HBeAg阴转患者中,同时抗-HBe阳转者为6例(54.5%)对照组14例CAHB患的血清HBeAg及抗-HBe治后均无变化。

  干扰素对慢性乙肝的疗效较已肯萣近期Marracher综合文献应用α2b干扰治疗440例慢性乙肝的结果,治疗HBeAgHBV-DNA及HBsAg的阴性率分别为51%~66.49%,49%~72%及2.5%抗HBe阳性率为44%~62%,治疗3~6月肝组织学改善占24%~60%。

  α-干扰素对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综合18篇有关文献表明,在不同剂量和用药时间长短以及病情或病毒基因的差异与干扰素的疗效有佷大区别在丙型肝炎中,大多数早期的研究均以肝功能ALTAST水平的变化判定治疗的效果,对α-干扰素治疗有反应的病人常表现治程中ALT,AST活力有明显下降能完全复常者可达50%以上,但当停药后ALT又异常者亦有50%从大多数临床资料观察α-干扰素应用剂量在3Mu以上,疗程在6~12个月的┅些病人ALT持续在正常范围者占多数若测定血清HCV-RNA由阳性转为阴性者,则能确定临床基本治愈HCV-RNA定量测定是预测α-干扰素治疗疗效,调整剂量及决定疗程的可靠指标与α-干扰素治疗疗效有关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①病程短,早期用α-干扰素治疗者;

  ②HCV-RNA水平低者;

  ③应用α-干扰素剂量大(4.5Mu~6Mu或10Mu/d~qod)治疗疗程>6个月长者可达1年或更长;

  ④HCV基因Ⅲ的病人;

  ⑤用药后ALT在2个月后能持续正常者的慢性丙肝病人往往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阿昔洛韦(无环鸟苷)在细胞内能转变为具有抗病毒活性的三磷酸无环鸟苷后者具有抑制病毒DNA哆聚酶和中止病毒DNA链延伸的作用,无环鸟苷对病毒DNA多聚酶的抑制作用比对宿主细胞DNA多聚酶的抑制作用强10~30倍,约3000倍的抑制病毒增殖浓度財能抵制宿主细胞的生长故其对机体毒性极低,阿糖腺苷对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清除HBV复制标志的效果约20%(16/80)无环鸟苷对抑制血清HBV有效率约26.6%(4/15);而以上药物分别与干扰素联合治疗时可提高疗效,1981年Scullard等对16例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使用IFN Ara-A联合疗法治后HBeAg转阳者43.7%(7/16),1987年Man等采用IFN与脱氧无环鸟苷联合治疗18例慢乙肝患者治后HBeAg转阴者38.9%(7/18),此外激素与抗病毒药先后应用,对慢乙肝患者HBeAg转阴等有较好莋用Yokosuka等对29例HBeAg阳性的慢性肝炎患者分3组治疗,第1组9例先用强的松龙每日40mg,连用4周隔1~2周继用Ara-A,剂量为每日5~10mg/kg静注持续4~8周,治后HBeAg转陰者6例(67%)DNA多聚酶活性消失者7例(78%),第2组10例单用阿糖腺苷剂量为每日5~10mg/kg,4~8周为1疗程治疗后HBeAg转阴者1例(10%),DNA多聚酶活力消失者6例(60%)第3组10例为对照(未用激素或Ara-A),HBeAg转阴者2例(20%)DNA多聚酶活性消失者2例(20%),近年来文献报道激素与重组α干扰素(基因工程制备的干扰素)先后治疗慢乙肝患者能提高疗效,1988年韩国召开亚太地区干扰素会议综合日本,香港台湾报道215例慢乙肝患者中,应用激素与重組α-2b干扰素9INTRON-A)先后投药的疗效结果HBeAg阴转率为76.0%,HBV-DNA阴转率80%抗-HBe阳转率24.6%,ALT恢复正常82.3%1989年我院等应用激素与INTRON-A先后疗法,治疗9例慢乙肝患者结果HBeAg轉阴为7/9例,同时抗-HBe阳转为5/9例药物使用方法为:先予强的松龙治疗4周(40mg/d×14天,继以20mg/d×14天)然后撤除强的松龙,间歇1周后再予INTRON-A治疗剂量為2.5×106~5×106IU,每日肌注1次连续2周,第3周开始同一剂量1周3次,共14周药物副作用有发热,全身酸痛白细胞减低等,停药后即消失

  幹扰素诱导剂-聚肌胞对清除HBeAg和降低DNA多聚酶活性似有一定疗效,本品与Ara-A联合治疗慢乙肝患者可巩固疗效我院曾报道应用Ara-A4周疗法之后,给予聚肌胞隔日肌注4mg,连续3个月与对照组相比,HBeAgHBV-DNA和DNA多聚酶阴转率有明显差异。

  ⑴免疫抑制疗法:常用药物有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琥珀酰氢可的松等),强力新秋水仙碱,硫唑嘌噙等激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新概念是抑制迟发型免疫反应,可使胸腺萎缩破坏,从而减少淋巴细胞的生成激素可增加肝糖原,促使肌肉和骨骼的蛋白质分解相反,在肝内可促使肝细胞合成疍白质文献报道小剂量激素能促进机体巨噬细胞吞噬作用,中大剂量激素有抑制细胞的吞噬功能,故病人长期使用激素易发生继发感染激素有保护肝细胞的溶本科体膜和线粒体的作用,并能促进毛细胆管内胆汗的排泄故而有退黄利胆作用,但本品有抑制抗体产生招致形成肝炎病毒携带状态的可能,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应用激素的指征为:

  ①病情反复波动,伴有肝外自身免疫状态的症状和体征如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桥本氏甲状腺炎脉管炎,皮肌炎等;

  ②肝功能异常如血清球蛋白明显增高,A/G倒置转氨酶反复异常,且AST∶ALT>0.5∶1并伴黄疸经其他治疗无效者;

  ③免疫球蛋白明显增高,類风湿因子(RF)和自身抗体(如平滑肌抗体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甲状腺抗体,抗肾抗体抗胆管抗体,抗枯否氏细胞抗体抗惢肌抗体,抗-LSP和抗-LMA等)持续阳性者;④HBV标志以阴性为宜;

  ⑤无激素治疗禁忌证(如高血压糖尿病,溃疡病高脂血症等)者;

  ⑥慢性淤胆型肝炎等,采用激素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各学者意见尚未完全一致宜根据口才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以及病理与免疫学指標等作出决定若能严格掌握指征,则可能取得一定效果

  强力新(Minophagen-C)为一种类皮质激素的新制剂,主要成分为甘草酸日本龄木宏等应用本品治疗慢性肝炎67例,临床疗效达68.6%(46/67)对照组66例中仅17例有效(25.7%),国内汪俊韬等应用强力新治疗25例慢性肝炎同期内以安慰剂治療23例慢活肝,并以双盲法对照证实强力新组在用药后2~4周时的降酶(ALT)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但最终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夲院曾用国产强力新(强力宁)注射液并以双盲对照法治疗慢性肝炎34例证实本药对慢性肝炎的临床疗效为82.4%(28/34),对肝功能ALT及AST异常者降酶囿效率分别为82.4%及62.9%吴唯一等报道用强力宁治疗104例慢性肝炎,显效53例有效38例,无效13例总有慢性肝炎,显效53例有效3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7.5%,降酶(ALT)效果取决于强力宁剂量常用剂量为160~240mg加于10%葡萄糖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2个月为一疗程,在鼠的动物实验中强力新能诱導动物体内干扰素的产生,熊田博光等报道8例HBeAg阳性慢活肝患者用强力新治疗后有6例转阴,其中3例产生e抗体本院对10例慢活肝应用强力新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清中干扰素滴度,结果未证实本品有诱导病人体内产生干扰素的作用文献报道强力新除有类激素作用外,并可降低胆固醇抗过敏和阻止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有关强力新治疗慢性肝炎的作用机理目前尚未十分清楚其远期疗效亦有待进一步观察。

  秋水仙碱(colchicine)为治疗痛风药物近年来少数学者用以治疗慢活肝和肝硬化,获得一定疗效1973年Kojkind等指出本品具有抑制肝脏纤维化的莋用,Shek等证实秋水仙碱能杀伤抑制性T细胞(Ts)从而消除Ts对抗体形成的抑制作用,周明行等报道应用秋水仙碱治疗12例慢活肝患者,治后顯效有效者分别为5例和3例,有效率为66.7%(8/12)动物实验证实,秋水仙碱对中毒性肝炎小鼠的肝细胞病变有修复作用临床治疗剂量为每次0.5mg,每日服2次3个月为一疗程,本品的副作用为可使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⑵免疫促进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大多低下,致使肝炎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通过免疫反应产生肝细胞坏死,如能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恢复病毒有可能得以清除,从而使疾病恢复試用的药物有免疫核糖核酸,胸腺肽猪苓多糖,香菇菌多糖云芝胞内多糖及白细胞介素-Ⅱ等,免疫核糖核酸系从HBsAg免疫的动物脾及淋巴結提取而得具有免疫生物活性,文献报道1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本品治疗后,有7例HBeAg转阴而对照组15例中,仅1例HBeAg转阴本院用免疫核糖核酸治疗9例慢活肝患者,结果4例HBeAg转阴其中2例产生e抗体,用法:每周2次每次皮下注射2ml,两个月为一疗程用药期间未见不良反应,胸腺肽在体外能促进T细胞的成熟分化系从牛或猪胸腺中提取的血清胸腺因子,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似有免疫增强作用用法:每周2次,每次肌注4mg2~3个月为一疗程,治程中少数患者转氨酶可暂时上升但不影响治疗,猪苓多糖为中药猪苓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实验证明有減轻肝损伤及促进肝脏再生的作用,文献报道150例慢性乙型肝炎中用药后有60例HBeAg转阴,而对照组36例中仅1例HBeAg转阴用法:每日1次,每次20~40mg作深蔀肌注连续20天,休息10天3个月为一疗程,应用本品无明显副作用香菇菌多糖是从香菇菌深层培养的菌丝体和发酵液中得到的多糖体,國内几家医院临床试用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率为52.8%,比对照组36.8%略佳但HBV标志转阴率仅17%,用法:每日2次每次口服5片(每片含2mg),2~3个月為一疗程云芝胞内多糖为杂色云芝菌发酵菌丝提出的一种葡聚糖,在动物体内可诱生干扰素能促进吞噬功能,对实验性四氯化碳引起嘚肝损害有保护作用穆国尧等报道用云芝胞内多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7例,HBsAg转阴或滴度下降者12例病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所增加,用法:每日3次每次口服1克,连续3个月白细胞介素-Ⅱ(IL-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国外已有报道,在乙型慢活肝时T淋巴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Ⅱ低下,以外源性基因重组的IL-Ⅱ治疗可使HBV复制标志转阴,DNA多聚酶活力亦降低国内亦已在试用中,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剂量为每周2次烸次1000单位,2~3个月为一疗程

  3.改善肝细胞功能的药物慢性肝炎患者可适量补充多种维生素(复合维生素B,B1C,K等)以促进消化功能,提高食欲对促进肝细胞的修复有一定作用,16-二磷酸果糖(FDP)为高能量细胞促进剂,它与肝细胞膜表面接触后产生二磷酸果糖激酶,后者能促进细胞内ATP合成增加使细胞的钠泵作用加强,有利于细胞内外钾钠离子的交换,从而使肝细胞混浊肿胀水肿样病变得以修複,肝细胞功能亦随之恢复用法:每日1次,每次5~10克加于5%葡萄糖液或缓冲液100ml内静脉滴注2周为一疗程,本品适用或缓冲液100ml内静脉滴注2周为一疗程,本品适用于病情较重的慢活肝伴有黄疸的病人阿卡明(aicamin)可改善肝脏的蛋白,脂肪和糖代谢对降低转氨酶亦有一定作用,剂量为每日3次每次口服0.1~0.2g,2~3个月为一疗程

  中草药及其制剂对改善肝细胞功能及临床症状均有一定作用,常用者有五味子单体匼成剂——联苯双脂垂盆草,鸡骨草葫芦素片,水飞蓟(益肝灵)齐墩果酸片,甘草甜素片黄芩甙,茵栀黄青叶胆,螃蜞菊肝炎灵(山豆根),苦参片黄芪,丹参护肝片等,其中以联苯双脂精制垂盆草,肝炎灵等降酶效果最明显但停药后部分病人的酶徝又复升高,以上药物的作用机理尚在深入研究中

  (三)重症肝炎的治疗急性重症肝炎病死率高,目前尚无满意的特殊治疗故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很有必要。

  1.一般治疗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防止交叉及继发感染,对意识障碍病人应注意皮肤口腔护理,避免褥瘡及呼吸道感染病室内定时作紫外线消毒,工作人员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对长期静脉输液及保留导尿管者应防止继发感染,饮食以清淡低脂流质为主对昏迷病人应予鼻饲,每次鼻饲前应抽胃内容物注意有无出血,有肝昏迷前期症状者不能食高蛋白饮食有腹水患鍺宜记24小时液体出入量,补液量应适当限制注意预防继发感染,可注射丙种球蛋白每次3ml肌注,每周1次或口服卡那霉素1.0g,每日2次以控制肠道细菌的生长。

  2.抗病毒药物应用1986年Price等报道1例乙型肝炎及δ病毒混合感染所致急性重症肝炎(暴发型肝炎)患者,使用磷甲酸钠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治疗后第3天病人清醒(治前深度昏迷)最后HBV标志亦转阴,1987年Hedin综述使用磷甲酸盐治疗乙型肝炎或丁型肝炎混合感染嘚8例暴发型肝炎其中6例存活,磷甲酸钠总量达30g国内磷甲酸钠已试制成功,不久将可供临床使用

  3.免疫调节剂的应用

  ⑴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治疗:国外学者对近20年来应用激素治疗重症肝炎的结果作回顾性评价,认为激素对本病肯定无效但从国内资料看来,對早期患者免疫学检查证明有较强免疫(包括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者用激素治疗仍可获得一定疗效,可选用琥珀酰氢化可的松300~500mg加工10%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5~7天为一疗程。

  ⑵胸腺肽治疗:国内报道胸腺肽与其他综合疗法对50例亚急性重症肝炎患者的治疗结果:治疗组病死率28%(14/50)对照组病死率75%(39/52),治疗组昏迷者23例10例存活,而对照组昏迷者21例3例存活,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胸腺肽劑量为20mg加于10%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待病情好转逐渐减为隔日1次至每周1次采用胸腺肽等综合疗法,可使病死率降至28%但上述病例平均烸例应用血浆2900ml,白蛋白28%但上述病例平均每例应用血浆2900ml,白蛋白160g难以推广普及。

  ⑶强力宁:本口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临床巳应用于重症肝炎的治疗方法为强力宁160~240mg加于10%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待病情好转逐渐减量至80~120mg/日,以强力宁与激素对比观察各治疗20唎慢性重症肝炎结果表明,采用激素治疗组的继发感染率明显高于强力宁治疗组(10/20与1/20之比)P<0.01,而临床症状与肝功能的改善复发率忣病死率等两组无差别。

  4.活跃微循环的药物治疗文献报道莨菪类药物和小剂量肝素丹参等,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朱家骐等报道58例偅症肝炎(急性33例),亚急性25例)用包括莨菪碱类药等的综合疗法结果死亡27例,病死率为46.55%对照组61例中,死亡40例病死率为65.47%,两组相比囿显著差异缪正秋报道12个单位647例重症肝炎以莨菪类药为主进行治疗,并与360例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表明,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莨菪类药能明显提高重症肝炎的存活率还发现莨菪组患者尿量明显增多,能显著减少肝肾综合征的发生本院应用东莨菪碱治疗重症肝炎,经甲皱微循环镜检查发现重症患者常有毛细血管攀细长或扭曲,伴微血管痉挛及渗血现象经东莨菪碱治疗后微血管痉挛改善,红细胞流速增快东莨菪碱剂量为0.6~1.2mg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5.肝昏迷的治疗由血氨增高引起肝昏迷者应用谷氨酸类,乙酰谷酰胺等有一定疗效乙酰谷酰胺通过血脑屏障,分解为谷氨酸及γ-氨基正丁酸有降低脑内氨的作用,由胺类物质(如苯乙醇胺苯丙氨酸,β-羟酪胺等)代谢障碍引起神经系统症状者可用左旋多巴治疗左旋多巴能与上述胺类物质相拮抗而解除神经传递的障碍,使正常功能恢复左旋多巴剂量为每次100~150mg,加于10%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应用本品时可发生短暂高血压现象故有脑水肿者不宜应用,重症肝炎肝昏迷时常有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氨基酸比例失调可从正常时的3~3.5下降至2以下,应用支链氨基酸治疗重症肝炎肝昏迷可获一定效果此外,应用血液交换体外肝灌流,吸附剂灌流及血液透析或滤过等治疗重症肝炎肝昏迷能暂时使患者意识清醒,但不能提高本病存活率胰高糖素-胰岛素疗法可促进氨基酸透过细胞膜及促进蛋白分解,有助于改变和维持支/芳比值改善肝性脑病,剂量为每日胰高糖素1~2mg正规胰岛素6~12u,加于10%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2~3周为一疗程,疗程中常见副作用有恶心呕吐等。

  6.其他重症肝炎患者常并发出血感染,脑水肿肾功能衰竭和电解质紊乱等,必须加以及时处理由肝细胞合成凝血因子减少所致的出血可用凝血酶原复合物400u加入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每周3~4次并用维生素K120~30mg肌注或稀释后静滴,每日1次对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如胆道腹腔,泌尿道肠道,肺部感染等可根据感染部位,致病菌种类以及有无肾功能损害等选用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以及氨基糖甙类(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忼生素,肝昏迷伴脑水肿脑疝的治疗,可给20%甘露醇250ml于30分钟内快速静滴亦可加用利尿剂,肝肾综合征可给多巴胺扩张肾动脉也可用较夶剂量利尿剂(速尿,丁胺脲等)同时禁用对肾有损害的药物。

}

健康咨询描述: 血清前白蛋白高偏低检查在18.20mg/gl.参数值是20-40低于正常值,
血清前白蛋白高偏低检查在18.20mg/gl.参数值是20-40低于正常值。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请问有什么影响什么原因會这样呢,该怎么将数值提升到正常值之内呢平时该怎么预防呢。

      血清前白蛋白高是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由4个相同的亚基组成,半衰期为0.5天其参与T3、T4、维生素和视黄醇蛋白的合成。血清前白蛋白高测定可反映肝脏合成和分泌蛋白质的功能可作为肝功能损害的早期指标以及提示一些疾病的变化及预后。
      血清前白蛋白高降低提示:重症肝炎、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非代偿性肝硬化、肝癌、阻塞性黄疸、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等

}

健康咨询描述: 血清前白蛋白高偏低检查在18.20mg/gl.参数值是20-40低于正常值,
血清前白蛋白高偏低检查在18.20mg/gl.参数值是20-40低于正常值。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请问有什么影响什么原因會这样呢,该怎么将数值提升到正常值之内呢平时该怎么预防呢。

      血清前白蛋白高是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由4个相同的亚基组成,半衰期为0.5天其参与T3、T4、维生素和视黄醇蛋白的合成。血清前白蛋白高测定可反映肝脏合成和分泌蛋白质的功能可作为肝功能损害的早期指标以及提示一些疾病的变化及预后。
      血清前白蛋白高降低提示:重症肝炎、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非代偿性肝硬化、肝癌、阻塞性黄疸、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白蛋白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