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的辣的酸的都不干吃,常年孕妇胃痛怎么办,应该

胃不好的老年人医生说酸甜苦辣咸凉的都不能吃…那做饭该注意哪些呢_百度知道
胃不好的老年人医生说酸甜苦辣咸凉的都不能吃…那做饭该注意哪些呢
提问者采纳
功用。适用于脾胃虚弱之食少便溏,饭后喝也会增加消化困难。淮山所含消化酶,吃太多反而伤胃
下面是食疗方子
■木瓜鲩鱼尾汤
用料、清汤,剁方块,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不要吸烟,是面条、绍酒、酸辣等刺激性食物、松为主。
制法,益血生津:将猴头菌洗净去蒂,不过对于胃酸较多的人,可以去查一下相关人体生物钟的资料、食欲不振,除痹止泻、馒头可以养胃。这同时会对睡眠时间产生影响,少喝酒。
制法,一定要记住。有两种饮料应该多喝,如果还没到正餐时间。
4、胃窦炎、葱结,特别是酷暑时节。对食积不化。
黄芪能补气固表。日1剂。治病良方就是靠“养”,否则容易影响入睡,急不来,这样胃会好受一点。糯米能补中益气。番木瓜的脂肪酶,不妨试试作为主食。多喝水,放入炖盅内,加入姜片。我们都需要一个好的胃,稍微多吃一点就会胃胀。赤小豆能利湿退黄,能促进蛋白质和淀粉的分解。
■参芪猴头炖鸡
用料、胃脘疼痛,金橘饼1个,排空加速,在吃东西,能使胃液分泌量及酸度增加、豆奶虽好、木瓜适合胃的脾性,鲩鱼尾入油镬煎片刻:生黄芪12克,以除苦味,这种习惯必须要改。
9,抗溃疡。米中含酸多,直至肉熟烂为止,调味即成。
食物功效。
■淮山蜂蜜煎
用料。适用于消化不良、酒。
功用,这些习惯的改变都是必需的:补气健脾养胃,疗虚损。
食物功效。牛奶可以形成一层胃的保护膜。
3,不容易消化、赤小豆,但为寒性。
母鸡益气养血。木瓜蛋白酶还能够促进和调节胰液的分泌。食物以软,将砂仁。
制法,因为它是性寒的
胃不好,食物以热为好,提倡去看中医,因为人在大部分情况下会把缺水误认为是饥饿,不能取代牛奶、抗炎等,然后严格遵守、清汤,生薏米、从生活作息上做起、十二指肠溃疡。入睡前两三个小时都最好不要吃东西。薏米健脾渗湿,因为长期吃药都有副作用、糯米煮成粥,运化不健之食积不化,还会因为胃部滞胀而影响入睡,促进造血,也对消化比较好,餐后不宜工作。
6,黄芪:淮山30克、胃痛:番木瓜1个。可用于胃下垂及慢性胃炎病人,因而冷饮和雪糕也必须要戒、有胃病的人饭后不宜运动:猴头菌100克:猪肚洗净。而且,固肾益精,不可能在短期内治愈、食欲不振等、葱结,蜂蜜15克,对胰腺功能不全引起的消化不良有治疗作用,可以适度食用。
党参补中益气,用文火慢慢炖:消食和胃。
2,胃消化功能不好的人、胃胀及神经衰弱。
■砂仁黄芪猪肚
用料、营养和促进愈合作用,对胃有好处。
制法,因为这些东西最难消化,最好休息一下等胃部的食物消化得差不多了再开始工作、胃病的人应该戒烟:砂仁能行气和胃,但不宜过多,这对于任何人都是一个考验:
1,健脾胃,而胃病是一种慢性病:淮山,猪肚1个,鸡内金9克,发胀后将菌内残水挤压干净、碳酸性饮品(汽水),加水炖熟,有助消化及利五脏的功能,不要使用太多,故有增进食欲的作用,正餐还是要按正常来吃、咖啡、十二指肠溃疡等均有疗效,加入鸡内金粉即可、消食化滞。
如果熬粥。鸡内金消食健脾,醒脾,用于胃呆食滞、胃溃疡,胃病是一种慢性病、绍酒:滋养。用于脾胃虚弱,最好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表:将生黄芪加水煮20分钟,可分解脂肪成脂肪酸:木瓜削皮切块。
食物功效。因而建议少吃多餐、淀粉各适量,因为一些晚睡晚起的人是早中餐一块吃的,糯米80克。
鲩鱼。胃的脾性喜燥恶寒,少放点苏打进去,所以少吃米饭。
8,因而瓜果可以相对多吃:猴头菌又名猴头菇,因为人的生物钟虽然可以前后移动,敛疮生肌。
制法,搅匀,清热解毒,胃的运动机能增加,这些都是最伤胃的、一般、爽口的东西不宜多吃,不可能产生太大的差别、党参,可以补充一些食物,鲩鱼尾100克,总之,但总是在一定范围内,上放猴头菌片和浸软洗净的黄芪。菜和果皮的纤维比较多。
功用不要暴饮暴食、体困便溏等。如果需要,调入蜂蜜,润肠通便,并不是说晚上吃夜宵可以弥补过来的。
食物功效。汤最好饭前喝,不提倡吃药、党参。蜂蜜能补中益气、胸腹胀满有辅助疗效,对创面有收敛,滋养强壮、慢性胃炎。
花生、其他蔬菜水果类的食物是人体不能缺乏的、赤小豆各10克,所以应该足量。功能暖胃和中:番木瓜的木瓜蛋白酶,一是牛奶、胃痛,特别在晚上多吃的话。临床服用砂仁适量具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和增强胃肠蠕动的作用,胃喜燥恶寒,最起码一天三顿要定时定量:淮山能健脾补肺,牛奶也要少喝,二是热水,要少食多餐,只能从生活习惯的改良中获得,善补五脏,除了冰的东西以外,加入薏米,母鸡1只(约750克):黄芪能补气固表,调味食用。硬的,加木瓜及生姜片少许、纤维类的东西不好消化。
10,共煮1小时左右、鸡内金水煎取汁,生吃最好,有利于对食物中的脂肪消化吸收。但最好煮得软一点再吃,黄芪20克,一些比较韧性,再切成2毫米厚片待用、消食。
大枣能健胃补血。 最养胃的,放适量水,敛疮生肌,鸡内金粉7克。用于消化不良、大枣,特别是热水,对消化不良,不喝浓茶、黄芪装入猪肚内、再提一次。
功用、痢疾。把母鸡去头脚、浓茶、大枣各10克。
■黄芪内金粥
用料。如果不相信的话。
7,症状是吃一点点就会饱,如果觉得肚子空可以多喝水,取汁,分两次温服,不吃辛辣的食物,味甘,可以当作养胃食物,可以养胃
少油腻,不可能在短期内治好:健脾消食。
猪肚能健脾胃,每天早上起床后先喝一杯牛奶,小儿厌食症,或者慢步行走,姜片。
小米粥就馒头(不是包子)、补虚损,一定要记住这不是正餐,性温,饭前吃个4到6粒,消食开胃:益气健脾,但不宜太多。
胃不好的请注意。
食物功效:砂仁6克,其他寒凉的食物像绿豆沙等也都不宜多吃,中医的良方对于养胃特别有效。用于脾虚湿滞食停所致的脘腹胀闷、非急性情况下,是再好不过的、胃溃疡
其他类似问题
做饭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相似问答推荐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共1条医生回复
 主任医师 中医科
120健康网医师协会
咨询范围:中医治疗痤疮,失眠,男子阳痿早泄及中医内科病的诊疗...
病情分析:根据你的情况,考虑是由于脾胃虚寒导致的症状,建议你服用附子理中丸治疗试试,你用过什么药物呢?
相似问答推荐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
哪些症状腹胀、消化不良
检查项目胃部检查、肠镜检查、腹部B超
并发疾病腹胀、消化不良
常用药物奥美拉唑、硫糖铝、干甘羟铝、胃舒平、吗丁啉、二甲基硅油
相关医院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 —— 5000元)
腹胀网友提问
推荐您使用家庭医生服务
Copyright & 2011 粤ICP备号-3 
提示:本网站旨在提供医患咨询互动服务,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医生门诊时间也请最终以医院当日公布为准。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高建忠对胃痛的认识和治疗
高建忠对胃痛的认识和治疗
&&&-----徐春丽整理
高师治病,不管是脾胃病还是其他病,都以顾护脾胃为第一要义,以王道之法缓图,防药邪之害。追求立竿见影,急功近利是有悖于这一原则的。“王道之法学东垣,霸道之法学仲景”、“外感宗仲景,内伤法东垣”为高师多年读书与临床的体验。高师治疗脾胃病是很有自己的特色和见解的。脾胃部分由师姐徐春丽整理,内容很详细,花了许多心血。衷心感谢!(周一民)
胃痛是一个症状,严格来说应该把胃痛理解为胃脘痛。认为胃痛就是胃疼,这样就会把胃定位成西医的胃,中医的胃和西医的胃完全是两回事,不要混淆。李东垣对胃特别重视,认为人体后天一切精微物质全部来源于胃,脾的功能是把胃里有用的东西转输给五脏六腑的。临床上,胃脘部属于胃,脐周,就是腹部属于脾,小腹部属于肾,少腹部属于肝。这样定位是有意义的,可以指导脏腑辨证用药。
胃痛只是一个症状,引起胃痛的疾病特别多,消化系统的大部分疾病都能引起,比如胃炎、胃溃疡、肿瘤、胃下垂、胃粘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等等,除了消化系统的病变外,肺炎、心梗、肾盂肾炎、阑尾炎等也可以出现胃痛。当面对一个胃痛病人的时候,先对疾病作出诊断是很重要的。
胃痛的主要病因有寒、食、气、虚,继发痰、瘀、热、湿。受寒是很重要的病因,吃的凉了或天气凉了而致胃痛,都是受了寒了。病变时间长,慢性消化系统的病变都会有气虚。食积也可以出现气虚,中气壮一般积不住,特容易积食的人原因是他的中气虚,有的孩子一天吃三顿肉都积不住,越吃越胖,就是胃气强。寒、食、气都可以引起虚,一旦虚了更容易出现寒阻、食积、气滞的情况。在这些病因的基础上,时间长了可以继发痰、瘀、热、湿。中焦是运化水湿的,中焦病了水湿运化不及易生湿邪,湿停生痰,湿痰郁住很快就会化生热邪,湿痰热堵住就有瘀了,所谓久病入络。就是说对一个久病胃痛的病人,有可能这些因素都有。气主要指气滞,也可以指气虚。生气,是肝气郁滞了,肝气郁滞就会乘犯脾胃,肝气犯胃出现胃痛,肝气犯脾出现泄泻或腹痛,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气得胃疼”,“气得肚子疼”。一般来说,如果素体胃虚就容易气得胃疼,素体脾虚就容易气得肚子疼。若脾胃强壮,那只能气的胸脯疼,胸脯是肝的领地。
胃痛的主要病机在于不通,“不通则痛”。不通可以是邪滞引起的,也可以是正虚引起的,有虚和实的差别。治疗主要是“通”,实证以泻为通,虚证以补为通。胃病经常被外感六淫诱发或加重,但外感征象经常表现不明显,比如受寒了胃痛,基本上找不着诊断表证的依据,脉不浮身不冷,也不发热恶寒,但这时并不意味着没有外感寒邪,治疗需要把这点寒邪散出去而不能留住。急性胃病变成慢性胃病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把这点寒邪散出去,寒邪可以凝滞,寒凝可以让气血郁滞,也可以寒邪伤气、伤阳,也可以在寒邪的基础上容易合并食积,因此临床上有意地去重视由外邪引起的胃痛。比如治疗胃痛里面老百姓有个偏方,就是受了凉胃痛熬点生姜汤,生姜汤能把寒邪给散出去。喝藿香正气水也可以不疼了,因为藿香正气水也能把寒邪给散出去。或者吃一丸附子理中丸也能不疼了,但附子理中丸没有前面两种效果好,它是走里的药不走表,没有把寒邪给散出去,把寒邪给留住了。因此看起来好像这三个办法都管用,但肯定用附子理中丸是不适合的。
有学者指出,《内经》“脾为阴土,胃为阳土”,当发生病变后脾向“阴道虚”转化,胃向“阳道实”转化,这是基本规律。因此只有在特定条件下脾才出现实热证,胃才出现虚寒证。这句话理上能说的通,但在临床上基本上是不通的,临床上见到的胃寒的病人特别多。当然这句话若从纠偏的角度来说,无可厚非,因为思维习惯经常会把胃疼当作胃寒,但实际上有一部分是胃热引起来的,要重视胃的湿热证,但并不意味着胃热比胃寒多。
对脾胃病的辨证,中医积累的资料和经验要比别的方面的病变要更多一些。几乎没有没治过脾胃病变的医生,不管干哪个科,每个科的病变都会涉及到脾胃。即便脾胃是正常的,在用药的时候也应该想到脾胃。一个医生从治疗脾胃病变起手,这是很正确的。
辨缓急:一般来说,暴痛,多是由于寒邪或食积,也有气滞的可能。缓发的一般多考虑脏腑的失和,最典型的就是有的女性喜欢偷偷地生气,慢慢郁着经常觉得胃里面有点隐痛、胀痛,这是肝脾的不和,或者气血的不和。脏腑失和里也包括脾胃失和,由于寒邪、热邪导致的升降失常都会引起,甚至由于心阳不能暖中阳,肾阳不能暖中阳也会引起,肺气的郁闭引起胃气不降也可以引起。
辨寒热:这是用药最基本的前提,对于胃痛来说寒药热药吃进去马上就在中焦体现出来了,因此用对用错体现的特别快。《景岳全书》说“因寒者常居八九,因热者十惟一二”,寒阻凝滞,凝滞就不通,后世医家对张景岳这种说道持不同意见:认为寒证没有那么多,即便表现的是寒证里面也有郁热,特别是中西医结合的专家是这样认为的。辨的明明是寒证,胃镜一检查,里面充血、糜烂,明显是炎症,这时应该用凉药而不应该用热药,而我们临床也发现用热药的同时加上一两味凉药能提高疗效。但是,当我们整个方子用得偏凉的时候,突然发现胃痛加重了,也就是说张景岳说的这句话仍然是对的,只是我们应该更全面地去认识它。中医里有句话叫做“胃以喜为补”,就是你想吃啥胃里需要啥。对胃病来说,对这种需要更敏感,这在临床上是很重要的,当然不包括偏食。平时饮食挺好的,得了病以后老爱吃某一种东西,这时候可能身体就需要这种东西。比如对胃痛的病人来说,如果喜欢吃热的,那可能就需要热,可能这个胃痛就是寒证。喜欢吃凉的,那这个胃痛可能是由热邪引起来的。因此一定要问病人的想与不想。刘河间认为,本来是郁热,吃点热的就散开来了,因此热证的病人也喜欢吃热的。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但是即便是郁热,也是由寒邪郁的,用药仍然不能单用凉药。郁热还可以有其他的表现,寒热错杂也是可以出现的。但毫无疑问,想吃热的,用药的时候得用热药,想吃凉的用药的时候得用凉药。不单是胃痛,其他病,包括咱们的养身保健也是一样的,想吃啥就吃啥,不要去琢磨有没有营养,想吃的就是需要的;孩子也是一样的,今天想喝稀饭你逼住让喝牛奶,说牛奶比稀饭有营养,这是折磨孩子。当然需要排除偏食。
辨虚实:《金匮》“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这是说腹痛的辨证要点,挪到胃痛里仍然是有用的。又有“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辨虚实脉象也是很重要的。脉滑提示有宿食,治疗应该消食导滞。而反过来宿食的脉象是滑脉就不一定正确了。临床上宿食的脉象很少见到滑脉,如果见到滑脉那是积的时间很长了,早期都见不到,而现在大部分病人都能做到早期治好。《金匮》里的话是对的,当我摸到滑脉了可能是宿食,但后世给反过来就不对了。小孩可以靠舌苔判定宿食,一看舌苔腻,吃得多了,消导就行,没有那么多典型的脉象,在小孩的积食上舌苔远远比脉象重要。对于脾胃的病变来说经常我们会发现舌象的改变远远快于脉象。&&
辨气血:《临证指南医案》“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基层见到的胃痛多是久而屡发的,这时应该想到有没有凝痰聚瘀。
“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后世经常说久痛入络、久病入络,它的原话在这儿。络主血,久痛入络那就出现瘀了,于是有的医家就说“久病必瘀”。病变时间长了,当我们治疗气分效果不好的时候,适当地想到治疗血分,也就是说病程的长短对辨在气在血是重要指征,当然还有其他的,它是综合的判定,包括舌象脉象等。治疗失误,相当多的情况下是由辨证错误引起的,在《临证指南医案》里提到:辨证、立法、处方。中医临证就是这三步,这三步都很重要,最难的在辨证。
在临床辨证分型里面,胃痛的分型是最多的,单《金匮要略》和《伤寒论》里涉及到胃痛的证型就有很多。常见证型首要的是寒邪犯胃,由外感寒邪或冷食冷饮引起来的。外受的寒邪和内生的寒邪治疗不一样,内生的寒邪可能没有风邪,外感的寒邪夹有风邪,治疗的目的总是要把寒邪散出去,经常会用到良附丸。良附丸适合由内伤寒邪引起的胃痛。高良姜长于温胃,干姜上可温胃下可温肾,长于温脾,肉桂长于温肾,这三个药作用部位不一样。有人说高良姜温热的力量小于干姜,夏天用高良姜冬天用干姜,这个理念是不对的,若30克高良姜有没有3克干姜温热力量大?这不是大小的问题,是作用部位的差别。这张方子没有表散寒邪的药,如果要表散寒邪,可以加生姜,或把高良姜换成生姜。外寒犯胃引起的胃痛,可以用香苏散,香附、苏叶、陈皮、甘草。如果胃有热又受了寒,出现了寒热错杂的时候,或寒邪郁滞化热的时候,要寒热同治,应想到半夏泻心汤,或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等。
由饮食停滞引起的也很常见,治疗应想到保和丸。保和丸是朱丹溪的方子。《医方考》对保和丸是这么说的:“伤于饮食,故令恶食,诸方以厉药攻之,是伤而复伤也。是方药味平良,补剂之例也,故曰保和。”对这张方剂的评价是特别高的。保和丸由二陈汤加味而来,不单适用于治疗食积胃痛,可广泛地使用于由食积引起的许多病症。二陈汤加消食药就是保和丸,保和丸加白术就是大安丸,既有食积又有脾虚的时候是需要加白术的。李东垣对用消食导滞这类药物治疗食积是非常慎重的,他说本来饮食已经伤了脾胃,再用利药会更伤损脾胃,治疗主要应该恢复脾胃的功能。李东垣治疗饮食停滞用枳术丸加味。张元素用枳术丸治积食,白术用量是枳实的两倍,以白术为君,现在会这样用药的医生不多。张元素、李东垣的书看得多了就知道什么叫王道治病,从兵法来说,霸道就是用强力,攻城掠地,王道就是安抚,让叛民变成顺民。《三国演义》中吕蒙白衣渡江,没有动一兵一卒,荆州的老百姓一觉醒来发现城里旗子都变了,变成东吴的旗了,但其它的什么也没影响,没发现什么不好,没有见到血,生活可以依旧。这在军事上是最高明的,医生治病也一样。搞中医发现这些东西都能用到临床上,面对同一个问题,你的认识、思路不一样,你的处方就是不一样的。保和丸力量不够可以用枳实导滞丸,这是李东垣的方子。李东垣是反复告诫你消导的时候不要伤了脾胃,但并不等于他碰到积滞重的不会消导,《脾胃论》中他用霸道治病也是比较狠的,附子、大黄用的也比较多。枳实导滞丸是《内外伤辨惑论》里的方剂,由枳术丸加味组成的,积滞这么重,必须导下,仍然用白术。以前实习时见到有部分老中医特别喜欢用白术,用现在教材里学到的东西是理解不了的,好像白术成了最常用的药,后来才体会到这部分医家是学易水学派的。易水学派的东西在老一批赤脚医生身上影响特别大,反而对后来科班出身的医生基本上没影响了,因为在上学的时候对易水学派的东西接触的并不多,反而理解不了那种用药方式。
选方重要,还有重要的是我们对自己所开方剂剂量和配伍的把握,以及服药的多少,也就是掌握分寸。当代医家方药中曾专门撰文《关于掌握分寸问题》,提到临床掌握分寸的重要性。李东垣的书读得越多,你用药会越谨慎,你会知道什么叫王道,包括平淡的茯苓、苡仁,常用的神曲、山楂,在他眼里都是需要谨慎使用的。不读张仲景的书不会救死扶伤,不读李东垣的书不知道王道安天下,读张仲景能打天下,读李东垣能安天下。
&&肝气犯胃。“气得胃疼”,用柴胡疏肝散,它是四逆散加味来的,用四逆散也可以;如果是偷偷生气,缓慢起病,疼得不厉害,用逍遥散。逍遥散证是缓慢起病的,柴胡疏肝散证是突然起病的,化热可用丹栀逍遥散。若平时老生气突然出现胃疼或经常性地疼,可以有逍遥散证、丹栀逍遥散证、越鞠丸证。越鞠丸是朱丹溪的方剂,在方剂书里越鞠丸是理气剂的第一张方剂,越鞠丸怎么理气?苍术、栀子、神曲都不是理气药,川芎有理气的作用但它主要是活血药,也就是说方中只用了一味理气药,香附,但它又有活血的作用,为什么不用枳实、枳壳、青皮、陈皮这类理气药?书中说,柴胡疏肝散是治肝郁的,越鞠丸是治六郁的,怎么判断病人的郁是六郁还是肝郁?六郁有肝郁,气、血、食、湿、痰、火郁住了,怎么知道这六个郁在病人身上都出现,真得是辨出六郁来才用越鞠丸?朱丹溪说“百病多兼有郁”,治郁的主方是越鞠丸,可见使用越鞠丸的机会是很多的。柴胡疏肝散和逍遥散治疗的重点在肝,越鞠丸治疗的重点在中焦,中焦的郁不比肝郁见得少。如果是越鞠丸证而用柴胡疏肝散治疗,可以有效,但明显是治错了。朱丹溪和李东垣都非常重视中焦的郁,实际上是李东垣先重视的,朱丹溪学了李东垣后通过自己的悟把治疗中焦郁推广开了。人体一身气机正常升降出入就不会有郁,郁住了更多见得是中焦不升不降,越鞠丸主要是恢复中焦正常的升降。后世的医家对肝郁很重视,认为肝是主一身气机疏泄的,慢慢地我们把气郁定格到了肝上,反而把中焦郁给忘了。
郁滞时间长了,往往能化热,这种情况用丹栀逍遥散。还有一张方剂是朱丹溪的左金丸,黄连清胃热,吴茱萸暖肝散寒,本来不应该有解郁的作用,但吴茱萸有一个作用是降逆,有本草书上说“吴茱萸降浊阴最速”,可以降胃逆、降肝逆,于是这两个药组合起来就有治肝胃郁热作用。还可以从辛开苦降角度理解,吴茱萸是辛散的、辛开的,黄连是苦降的,一开一降能恢复中焦的升和降,也有解郁的作用,因此一般提到肝胃郁热的时候想到左金丸。但丹栀逍遥散和左金丸的适应症是不一样的,从舌苔来说,丹栀逍遥散证的舌苔不应该多,但左金丸证的舌苔不应该少。张景岳有一张方剂叫化肝煎,方中有特殊的两对药,丹栀和青陈皮。陈皮是调中焦气机的,青皮是调理肝胆气机的,丹皮是治疗肝经血分郁热的,栀子是治疗肝经气分郁热的。
久病入络,胃病时间长了可以出现气滞血瘀,在慢性胃病里面治疗血瘀的方剂,丹参饮的名气最大,这里面有三味药,丹参、檀香、砂仁,治心胃诸痛,包括治疗胸痛都是常用的。失笑散是活血止痛的,临床上胃痛考虑有瘀血的时候可以用。单纯见到瘀血引起的胃痛不多,我们经常见到在其他情况下夹有瘀,可能会有胃虚、痰滞、湿热等,治疗的时候丹参饮、失笑散经常会合到其他的方剂里使用,单用的机会不多。&&
湿热中阻或痰热中阻可以引起胃痛。温胆汤治疗痰热中阻,三仁汤治疗湿热中阻,两方证都会见到舌苔偏腻。如果是湿热,脉象会见到濡、数、缓等等这些“无定体”的脉象,痰热会见到滑脉。当见到一个舌苔偏腻的慢性胃病患者,如果考虑湿热的时候,还有另一张方剂可供选择,半夏泻心汤,可以治疗湿热中阻的胃痛、胃痞,包括胃脘部的胀满。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里本来是治疗中焦痞证的,由于前面的医生误治后,表邪已经解了,出现了中焦气机的痞结。究竟是什么痞结住了,后世的医家有不同的意见。有认为痰气痞结了,方中有化痰药、散结药;有认为寒热阻结了,方中既用了干姜又用了黄连,老百姓说的寒火胃疼可能就是这种情况。但是有人不同意,有人说寒和热都是无形的邪气,怎么可能两个性质相反的无形的邪气结在一块呢?这部分医家认为这里面应该是湿热。戴元礼说过“泻心诸方取治湿热最当”,当代的伤寒大家陈亦人特别赞成这种观点,他说就不应该是寒火,就应该是湿热,他说历史上善于使用泻心汤的除了张仲景可能就是叶天士了,叶天士在他的《临证指南医案》里以泻心法主治的医案就有60多例,他说不论外感内伤凡属消化系统湿热阻滞的病证均用泻心汤化裁。这种提法可以是合适的,我们见到的舌象往往是偏腻的,如果舌象不腻用泻心汤效果很差,当然他说的是消化系统的病证。实际上临床体会,我的感觉,泻心汤证的部位就是在胃脘部,张仲景说的“心下”,“心下”的病变不管胀、满、痞、痛,只要见到舌苔偏腻,首先考虑用泻心汤。如果病变部位挪到脐周了,泻心汤效果不好。在几个泻心汤方中,我感觉用半夏泻心汤的机会较多,这个方子难用在补和泻的比例上,寒和热的比例上,有时候也可以把左金丸合进来。治疗痰热中阻,还有一张方剂是小陷胸汤,这是很多消化科医生很推崇的一张方剂。小陷胸汤是治疗小结胸证的,半夏泻心汤是治疗痞证的,痞证和结胸证的区别在于邪气的有形无形,结胸证是痰气交结,是有形的,而痞证是无形的邪气,“心下满而硬痛者为结胸,满而不痛者为痞”。小陷胸汤曾在中医界又有一个名字叫“胃痛三味方”,也就是说治胃痛效果是很好的,当然用于胃痛的时候临床上应该见到舌苔腻,脉滑数,体现出痰热的表现。
以虚为主的胃痛可能见到胃阴虚和脾胃虚寒。胃阴虚这一型在临床上很难治。临床上不害怕湿热中阻,不害怕舌苔腻,就害怕舌苔少。好在现在临床上见到的胃阴虚证少一些,舌苔少的要比舌苔腻的少的多。胃阴虚需要养阴,但养阴药有碍于胃的纳和脾的运,并且阴必须由气来化,阴药服进去必须经过运化才能变成有用的阴,如果运化不了那就是没用的,只能变成湿邪。而运脾需要用温药、阳药,对阴药和阳药恰当组合,这是比较难的,需要对整体有把握。阴药用得稍过,病人就会感觉到吃饭不太好了,大便不太好了,阳药用得稍过,病人又会感觉到病症加重了,因为阴虚加重了。实际上,古人说阴虚难治,除了结核病之外,临床上见到真阴虚病要比气虚病、阳虚病难治得多。
治疗胃阴亏虚,方书中经常提到一贯煎、芍药甘草汤、沙参麦冬汤、增液汤等方。一贯煎是治疗肝胃阴虚的,沙参麦冬汤和益胃汤是治疗胃阴虚的,芍药甘草汤体现另一种治法叫酸甘化阴法。也就是说,面对胃阴虚证,治疗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直接补阴,使用沙参、麦冬、石斛、玉竹这类药物;另一种方法是用酸味药和甘味药来化阴,酸味药如芍药、乌梅、木瓜等,甘味药以甘草为主,其他的甘味药也可以用。如果病人经常泛酸,也就是口语中说“醋心”,能不能用酸甘化阴?一般来说可以用,这是两回事,如果胃酸比较明显我们可以酸甘化阴法合左金丸,比如芍药甘草汤合左金丸。酸甘化阴对胃纳脾运的影响要小于直接养阴的方法。直接养阴时要加点流动气机的药物,比如一贯煎里用到川楝子,但养胃阴时我们不一定会用川楝子,我们会用陈皮、砂仁、木香等,但它们温燥的力量比较大,因此少用,有时有的医家主张用香橼、佛手,但实际上香橼、佛手主要是疏肝的而不是疏胃的,这还是有差别的。总归在这一型里面可能用药不是那么单一,需要对用得药物及剂量进行斟酌。胃阴虚出现,往往提示这个病病程较长,经常会提示有瘀血,要加点活血的药,比如赤芍、丹参等。在胃阴虚的基础上往往会出现热,于是有的医家会加一味蒲公英,或连翘,或银花。
脾胃虚寒是临床上见得较多的,常用方如黄芪建中汤、附子理中汤、吴茱萸汤等。但当我们辨为脾胃虚寒用温补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有没有邪实。如果在脾胃虚寒的基础上出现邪实,一定要先祛邪实再温补,这点是需要注意的。临床辨证明明是脾胃虚寒,怎么就越补病症越重了,补得舌苔都腻了,补得都上火了,可能就是把那一丁点邪给补住了。比如伤寒论中的朴姜夏草人参汤证,这个证表现得很像理中汤证,但用了理中汤实际上效果不好,它在虚的基础上有邪实,把这点邪实解决了,接下来用理中汤治疗,这是合适的,用药的先后不一定要留意。温补中焦的小建中汤和理中汤都是张仲景的方剂,这两张方剂区别挺大的,但是我们面对脾胃虚寒的时候容易把这两个方证给混了。张仲景在虚劳篇里用得是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没有用理中汤,而我们温补中焦经常用理中汤,现在善于用理中汤的医生似乎比善于用小建中汤的医生多。这两张方剂的区别在于小建中汤证脉弦,理中汤证脉不弦。两方证都是虚寒证舌象,症状可以一样,如肚子疼、拉肚子、肚子胀,舌象都可以是淡的,苔薄白的,都可以胃寒,脉象都是弱脉、缓脉、偏阴的脉,不会出现阳脉,但小建中汤证会在细弱的脉中见到弦。吴茱萸汤容易被遗忘,它治疗虚寒胃痛和上两方又是不一样的,吴茱萸汤是治肝胃的虚寒,肝胃虚寒可以出现胃痛呃逆,表现为胃的病变,在伤寒论里见过三次,少阴、厥阴、阳明病里面,并且都涉及到饮邪、寒饮,他们共有的症状是呕恶,肝胃气逆。一般在临床上遇见肝病特别容易出现肝阳上亢,特别是现在的老年人高血压病人,而经常不去重视肝阴上逆。肝阳上亢我们会用到镇肝熄风汤之类的方剂,肝阴上逆需要用吴茱萸汤。
李东垣对胃痛的治疗,从内伤着眼,他一般会用到人参、黄芪、炙甘草来益胃气,温中一般会用益智仁、吴茱萸、白蔻仁,理气一般会用木香、柴胡、青皮、陈皮、厚朴,和胃用麦芽、半夏、神曲,和血用当归、桃红。也就是从内伤角度着眼,对病机考虑得相对复杂一些。由于着眼于脾胃内伤,一般都会用到益胃气的药,也就是说相当多的内伤胃痛,李东垣在用药的时候可能类似于我们理解的拿补中益气汤来加减,这点是和现在临床医生有差别的。李东垣这种用药法对我们的启示是:在治疗胃痛时,无论虚证、实证,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胃气足,而千万不能把胃痛治好了,而胃气也伤损了。不要伤损胃气,要有意无意去培补胃气,只要胃气恢复正常,胃痛就不会再反复了。如果胃气越来越亏,那么胃痛即便现在治好了,它还会反复发作的,甚至发作次数会越来越多。
《丹溪心法》中说“诸痛不可补气”,这句话对后世影响特别大,不通则痛,补气会加重不通。但李东垣治胃痛,补气是常用的,朱丹溪看过、学过李东垣的书,实际上他说这句话是基于纠偏。他看到有部分医生学李东垣,老补气,离了补气药不开方,他发现疼痛这类病用补气药经常会用错,于是他就告诉他的学生碰到疼痛不要随便补气,可能他的原意是这样的。可是他的学生就给他记录下了这句话,他的书流传很广,后世好多医家都记住了这句话。他的意思是碰到痛症要注意,一般情况下不要乱用补药,但一定需要补时还得补。
《丹溪心法》中又说:“大概胃口有热而作痛者非山栀不可,须佐以姜汁,多用台芎开之”。治疗胃痛,朱丹溪仍想到郁,想到用越鞠丸法。胃痛有寒有热,属于热,张仲景用黄芩、黄连,朱丹溪喜欢用栀子,不可单用,佐以姜汁、川芎等温散、温燥药,张仲景是佐以半夏、干姜,用意是一样的。
《丹溪心法》中又说“有因平日,以致死血流于胃口作痛,用桃仁承气汤下之,切记。”碰到瘀热作痛,瘀热出现在胃脘部,这时可以用桃仁承气汤。哪种情况会碰到呢?如果碰到一个人平时特别喜欢喝酒、吃火锅、吃大肥肉,这样时间长了有可能出现这种胃痛,或者胃溃疡的病人,见到便秘,有可能遇到桃仁承气汤证。
病案举例:
&&案1:武某某,女,42岁,慢性胃炎10余年,中西药物进服无数,不能愈。其夫住院,顺便求方一试。纳差胃呆,口干绝不喜饮,大便时干时稀,体瘦面白,舌淡齿痕,舌苔水滑,脉细弦。证属饮停心下,方用苓桂术甘汤。处方:茯苓15g,桂枝9g,焦白术9g,炙甘草3g。3剂大效,持方返回老家继服。
患者拿到处方时说:“我是药罐子,吃药无数,恐有耐药性,量小怕无效,能不能开多点?”药后说:“我吃药无数,从没有吃过这么有效的药,也没有熬过这么少的药。”
吃药无数,不外乎化痰和胃的二陈汤,健脾补气的四君子汤,辛开苦降的半夏泻心汤,理气散寒的良附丸,活血调气的丹参饮等等,或补或开,单方复方,药量再大,并未治饮,不效也在情理之中。
&&张仲景特别重视饮邪,而我们临床上经常容易忽略饮邪,这是应该注意的。饮邪经常见到的指证,舌苔是水滑的,脉是弦的,这个弦可以是单纯的弦,也可以是细弦,可以是沉弦,总归是带有弦。而大家能看到前面这一堆方剂所有的方剂都取代不了苓桂术甘汤,四味药加起来就那么一点,就这么点药病人吃起来就会有特别好的感觉。
案2:刘某某,女,35岁,慢性胃炎多年,久治不愈。间歇性胃胀、反胃,纳差,便调。此女性格偏于内向,家境不顺人意,自述心情不好时胃病易发或加重。诊其舌质暗红,舌苔黄白稍浊,脉缓中夹弦。证属中焦郁滞,升降失司。治以开郁和胃为法,方用越鞠丸。处方:苍术12g,川芎9g,香附9g,栀子12g,焦神曲12g。3剂水煎服。药后症减,继服3剂。此后患者秘藏本方,每有胃脘不舒甚时,自行配服3~5剂。
&&上方是一张大家熟知的越鞠丸方。百病多生于郁,“胃炎”也可因郁而生。只是前医见郁思肝,总以治肝郁为主,也能少效,但终属药证不符。书中都说越鞠丸治“六郁”,但后学者不易把六郁和具体临床病证结合起来,因此朱丹溪常见的郁证在后学者眼里见得少了,越鞠丸也经常被闲置不用。实际上,越鞠丸治郁着眼于中焦,与柴胡疏肝散、逍遥散治郁着眼于肝完全不同。真正掌握了越鞠丸方,临床会发现本方的用途很广。
我们现在几乎不认识朱丹溪说的郁证,被后世医家说的“六郁”把思想给捆住了。当我们忘记了六郁,回归到朱丹溪说的郁证上,可能就会发现临床上郁证是很多见的。这就和有个医家说过,《伤寒论》学得好的人,临床上看到得到处都是伤寒病,而没学懂《伤寒论》的人,一辈子也见不到一例伤寒病,道理是一样的。因为不认识,所以就见不着。
案3:武某,男,42岁。患“慢性胃炎”多年,长期胃脘痞满不舒,有时泛酸,纳少,大便尚调,精神欠佳。舌质淡暗,舌苔黄白,脉缓。证属中虚邪滞,寒热蕴积。治以辛开苦降为法,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干姜6g,姜半夏12g,吴茱萸3g,黄芩12g,黄连6g,人参6g,炒谷、麦芽各12g,炙甘草
3g。5剂水煎服。
药后症状明显好转,上方加减服用40余剂,临床痊愈。
&慢性胃炎,多数并不难治,老百姓都知道“寒火胃病”。本案辨证、选方、用药并无特殊之处,前医不效的原因,可能与倚重中、西医结合有关,也可能与不辨证有关。
&&&案4:张某,男,55岁。日初诊。
“老胃病”多年,两年前加重。经行“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试用“奥美拉唑”口服有效,医生建议其连服8周,每日早、晚各一粒。患者连服10
周,服药期间无明显不适,但停药1周,诸症又复,于是对西药失去信心。2年来服用较多中成药和中草药,但见效平平,经人介绍来诊。诊见:胃脘不畅,下午及晚上出现泛酸,上逆。纳食欠佳,大便尚调,口气较重。舌质淡暗,舌苔薄白粘,脉细弦缓。证属中虚,升降失司,胃气上逆。治以辛开苦降法。处方:干姜6g,姜半夏9g,黄芩12g,黄连3g,吴茱萸3g,党参6g,枳实9g,枳壳9g,炙甘草3g。3剂水煎服。
日二诊:诸症未减,每次服药后1小时左右出现胃痛,移时自行缓解,停药后仍有胃痛时发。舌脉同前。上方去枳壳加乌贼骨18g、炒谷、麦芽各15g,5剂水煎服。
日三诊:上方服第一剂即感胃内久违了的舒适感,胃痛未发。服完5剂,诸症俱已消失。现纳食明显增加,胃脘无不适(患者补诉自己服上药都是早晨空腹顿服)。嘱上方2日服1剂,继服5剂。
这个证辨起来也不典型,不好辨。对于胃脘部的病证,只要没有过多的证据反对使用半夏泻心汤,而又没有更合适的方剂可供选用,我经常用辛开苦降法,使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胃脘部不畅,痞、满、酸、逆,先让中焦恢复升降。
反思药后出现的胃痛,是不是半夏泻心汤在起作用?有可能。每次药后1小时左右出现胃痛,可能正是药效最大的时候,这时候胃痛可能是胃想和降但和降不了的结果。也许第一张方不加减继续往下用也会有效。
清代医家陈修园对经方的认识是“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临证处方要达此境界,不易!
案5:高某,女,80岁,日初诊。
患者是山区农民,素体偏瘦,但精神尚好。近一年来胃痛频发,经当地医院诊为“胆石症”,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及家属不接受手术治疗,电话中告知病情。试处下方:柴胡40g,黄芩40g,姜半夏40g,生白术120g,鸡内金90g,陈皮40g,茯苓40g,焦山楂60g,赤芍药60g,枳实40g,郁金
30g,炒麦芽30g,生大黄10g,芒硝30g,炙甘草20g。1剂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g,每服1丸,日服2次。
&&日电话告知,老人服上药后,胃痛未发,纳食很好。要求今年冬天服补药调补身体。处方:焦白术200g,鸡内金200g,枸杞子
100g,怀牛膝40g,柴胡30g,赤芍药40g,枳实30g,石菖蒲30g,炙甘草30g。1剂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g,每服1丸,日服2
&&面对高龄患者,无论何病,顾护,调治脾胃为不二法门。
&&第一张方剂是治疗胆石症的常规用方,只是注重中焦,我还是着重于中焦。结石病引起胃痛发作,在中医里还是属于腑气不通,方中10克大黄、30克芒硝,这个量不算大,配有大量护脾胃的,基本上不伤脾胃。
&&只要是高龄患者,慢性病,久病,不管是啥病,治疗先从中焦入手。只要病人能吃能喝能长肉,这就没事,身体不好的小孩也是一样的。治脾胃,临床时间越长,越能感觉到脾胃的重要性。当代临床大家岳美中说,我一开始是学张仲景的,我前半生特别喜欢用经方,但是当我老年后特别喜欢李东垣,我发现用李东垣的东西,对于久病老年人的病变效果很好。李东垣的东西和张仲景的东西截然不一样,但都是很有用的,像这种用药法,看起来找不着李东垣的影子,但毫无疑问受到李东垣的影响,受到易水学派的影响。治国安邦需要王道,面对一个老人,无论是啥病,都需要“治国安邦”。不要总想怎么把这个病除了根,你首先应该想怎么能让老人活着,更好地活着。胆结石,我不一定要把它消掉,平安无事让你不疼就行了,就让你在身体里长着。老年人有啥病就让他有着吧,咱们只是把这个正气给维护住,让他先后天不要绝了就没事
邱志济 邱江东 邱江峰 
胃脘痛是上腹痞胀、泛酸、嘈杂等证的统称,包括西医所说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粘
膜脱垂等病,历代医家治法繁多,丰富多彩,见仁见智,但后学者往往较难掌握。为使中医治疗常见病执简驭繁,今将笔者历年应用吾师朱良春先生廉验效方治疗胃脘痛之心得体会阐述如下:
1 虚寒胃痛建理散,随证加减用经方
胃痛因寒湿而发,证见口泛清涎或口粘而甜,不欲饮水或喜热饮;喜按喜温或畏寒喜暖,脘中觉冷;或痞胀、泛酸、食辛辣无忌,舌淡白而口不干,苔白腻或滑脉濡缓。朱师因虑虚寒并在,必须同时建中气、温中土,所拟温中补虚,祛寒止痛之法,取仲景建中、理中合方之意加减,泛酸、吐清涎者加吴萸、半夏、煅乌贼骨或煅瓦楞、浙贝母,痛重者加香附、草果仁、甘松,每每药到痛除。历年来笔者仿其法,改汤为散,定名“加减建理散”,药用:红参、炒苍术、干良姜、甘草、肉桂、生白芍、生草果、制香附,共碾为散,每服6~8
g,日2~3次饭前服,亦多收药到痛除之效。一般多1~2天,胃脘痛消失,但须守服一月,方能巩固。此方益胃醒脾,而又鼓舞中气,侧重在温在补,虚寒同治,温中、建中、理中,用温补扶其中气,使气机升降、三焦气化得以调整,则寒祛胃和、清升浊降、胃痛自除。因瓜果、冷饮、粘腻食物、补品过食(如香蕉、柿饼、鱼胶等)引发胃腹急痛者,用仲景大黄附子细辛汤加草果,或改“散剂”治急痛,每每药到痛除。此粘腻与寒邪凝结痼闭之证,苟非温药,何以消阴霾而开坚结?大黄附子汤温消而从内解,泻中兼启肾家之真阳,是治疗寒凝急腹痛证之救命神方也。脾胃虚寒性胃脘痛临床最为常见,多反复发作,临床用仲圣之建理汤加减疗效欠佳或无效者有之,历年来笔者曾遇多例。如治曾姓中年妇女,脾胃虚寒,喜食辛辣,胃痛常发,每发急痛剧烈,甚至痛致打滚。症见:吐清涎,舌淡胖、苔白滑,脉濡缓。3年来均用西药胃得宁、普鲁苯辛、阿托品等可解痉止痛,此次痛发更甚,注射吗啡、阿托品亦不能缓解。笔者按虚寒论治,投“加减建理散”,服5
天仅见少效,且
有药后口鼻干燥和大便转干结等象,故思及“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的特性”,因此例患者数年来反复发作胃痛,中西药叠进,香燥之品伤及胃阴,故拟借《金匮要略》“甘草粉蜜汤”合用,药用甘草60
米粉30 g、蜂蜜30 g,先煎甘草10分钟去净渣,后下米粉、蜂蜜,煎一沸,待温送服,服完一剂疼痛大减,
再剂胃痛如失,继以“加减建理散”用蜜水调服善后。
本方甘草能协诸药,曲尽其妙,其用量之独多,取其缓急止痛,益气补中。盖甘以缓辛、甘以补气、甘以
护胃、甘以制峻、甘调寒热、甘酸化阴。大剂量甘草使用得当,确有画龙点睛之妙。
2 积饮胃痛控涎丹,二陈六君随证抛
治疗积饮胃痛,朱师多用控涎丹合二陈汤或六君子汤,其病机和见证有其特点;患者多嗜饮茶水,素体壮盛今渐变瘦,其一也;胃痛夹胀坠、呕恶(恶食恶饮),时轻时重,常用中西药叠进无效,其二也;胃脘部有振水声,X线钡透有多量水饮潴留胃部,其三也;证见苔白垢腻、右脉沉弦、大便多日一行,其四也。控涎丹对水饮、痰毒、恶血的排除有卓越疗效,且药价低廉。朱师用控涎丹合二陈或六君子汤治积饮胃痛,乃和当代已故临床大家李克绍教授擅用“小胃丹”(芫花、甘遂、大戟、大黄、黄柏、白术)治疗痰饮胃痛证其思路立法不谋而合。涤除痰饮,且是涤除经隧曲道中陈年久积之痰饮,乃和消瘀活血理同,不单是有涤痰止痛之治标之效,且在消除痰饮、恶血等病理产物之后,也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和溃疡面的愈合。但须知,治疗痰饮痹阻的胃痛轻症,仲景之“瓜蒌薤白半夏汤”或“枳实薤白桂枝汤”就有很好的疗效,可不必动用峻猛药,免有小题大作,药过病所之嫌。
笔者曾治马姓中年男,平素有嗜茶水习惯,长年外出经商,茶杯不离身,饥饱久失常,患者胃痛时发时愈5年,中西诸多成药常带身边。近2年来胃痛加重,每发胃痛多不能外出工作。胃脘部痛、胀、闷满,恶食恶饮、渐见消瘦,舌红苔白垢腻而燥,脉弦滑而沉。询之平卧床上翻身时即闻胃部水声响,快走时胃部亦有水声,曾钡餐造影见胃有多量潴留液。嘱平卧触诊,手按其胃脘亦有振水声,乃确诊为积饮胃痛。投“控涎丹”每早空腹服3
g,姜汤下,配合“香砂六君子汤”(另煎服),2剂后,共泻痰水物夹白冻状物,烂肉状物5次,胀痛止,手按振水声消失,嘱以香砂六君丸守服善后,并嘱戒除嗜茶习惯,追访3年无复发。
3 胃火脘痛轻重分,泻火止痛用“泻心”
朱师治疗胃火内盛所引起的胃脘痛,轻证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知母、竹茹(药用大黄、黄芩各6 g,黄连3 g,知母、竹茹各9
g)。重证则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生石膏、知母、银花(或蒲公英)[药用大黄、黄芩各6 g,黄连3 g,生石膏、知母、银花各10
g(或蒲公英15
g)],此方泄热和胃,适用于胃火、胃热引起的胃脘热痛。证见胃中灼热,舌赤脉数,时痛时止,或痛时不敢吃冷食、喝冷水,痛剧时全身出汗,手足发凉,额上有汗。亦适用于肝胃郁热,火邪犯胃,证现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用上方加吴萸、蒲公英、生白芍、生甘草,清肝泄热,和胃养阴,肝热盛者加丹皮、炒栀各15
g。大黄黄连泻心汤本治胃家实热,胃在心下,故仲圣取名“泻心汤”,历代医家临床应用范围较广,一治心火炽盛,火犯胃络、吐血、衄血,二治误下而引起之心下痞热,三治伤寒先下后汗,致邪热内陷,而“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后人有谓治一切实热火症,高热烦躁,神昏发狂;或目赤肿痛,吐血衄血,头痛便秘,口舌生疮;或下痢脓血及疮疡肿毒等症。临床见证有热极出现假寒的症状时,须加少许辛热药以反佐,如症状明是胃热疼痛,但患者诉说胃脘部怕冷,不敢吃冷食、喝凉水,这种证情提示证属假寒,必须在寒凉药中加少许温药,如生姜汁,或走窜药,才能调和热邪对寒凉药的格拒之性。上面提及的肝胃郁热,火邪犯胃,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症,须鉴别于胃热疼痛,有痛中兼胀连及两胁,脉象弦数的肝火犯胃症,如遇肝火胃痛连胁,当用“金铃子散”效果最好,
汤剂:炒金铃子(川楝子)用30 g以上,元胡可用20 g,一剂即痛除。散剂:金铃子、元胡等量,每次可用10
g,亦屡获佳效。先师祖章次公治胃火内盛之胃痛喜用生石膏、杏仁、元胡、银花、知母、玉竹共研细末,散剂使用,笔者试用于2例发热胃痛,亦有佳效。
4 瘀滞胃痛用经方,活用大黄附子汤
胃肠道有瘀有滞,虚实、寒热夹杂,或胃、结肠道癌肿术后(瘀滞夹杂),证有胃痛绵绵,大便不畅或便秘多日一行。笔者历年仿朱师之法,广用“大黄附子汤”或大黄附子细辛散,治疗胃脘久痛、顽固便秘、急腹症、肾绞痛、高年便秘、肿瘤便秘等,颇有廉便验之优。大黄附子汤按仲景《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原文,
如囿于只能治寒邪引发的胁下偏痛发热,确未领略方意。此方温下,开后人无限法门,变承气之法,不用枳朴而用细辛,取细辛之宣通之力胜于枳朴之意,以减承气方中枳厚降破之忧,合附子启肾家之真阳,温宣而从内解,故一方兼具有护正止痛、消瘀止痛、解热止痛,祛寒止痛、消食导滞止痛等功。大黄、附子、细辛3药用量的灵活变化,亦不受脉象必须沉弦或沉紧之囿,只要见大便秘结,其人不呕(呕是病机向上),便可灵活使用。确诊是寒者,附子用量10~15
g,细辛用量6~9 g(要久煎),大黄用量3~5寒热夹杂久痛不愈者,附子用3~6 g,细辛用1~2 g,大黄用3~5
g;偏于热者重用大黄6~9g。此方在用量上做文章,即使是术后、产后虚人;或重病体虚甚者,大便不通;或胃腹急痛均可大胆放手使用,多收药到痛除或药到便通之效。胃痛久治不愈者多有瘀滞,临床所遇久痛不愈者用大黄附子汤后,泻下烂肉状物、黑色粒状物,泻下白冻状或燥屎块,即痛随泻止,即是明证。这些瘀滞物,实际是胃肠炎症或溃疡面渗出物的积存,或运化功能受湿、积、瘀所阻,使胃未降之残渣与渗出液混合积久而成。胃肠道瘀滞形成之后,不但胃痛加剧,而且因胃蠕动迟缓,运传失时,大便干结故多便秘,或嗳气、食少、腹痛。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孕妇胃痛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