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疫苗接种种后,最先产生的抗体是什么?

当前位置:
>>>注射某种疫苗使人体获得的免疫属于()A.非特异性免疫B.抗体C.淋巴..
注射某种疫苗使人体获得的免疫属于(  )A.非特异性免疫B.抗体C.淋巴细胞D.特异性免疫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长沙
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中含有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注射的麻疹疫苗属于病原体,会刺激人体的免疫细胞产生麻疹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指人体通过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预防传染病的免疫功能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是异物起作用.所以注射某种疫苗使人体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故选D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注射某种疫苗使人体获得的免疫属于()A.非特异性免疫B.抗体C.淋巴..”主要考查你对&&免疫&&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抗原和抗体(1)抗原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是外来的,而不是自身的,如病菌、病毒和其他的病原微生物、异体血液和某些药物都是抗原。(2)抗体 ①概念:指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且具有特殊抗病能力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这种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存在于血液、淋巴和组织液中。 ②特点:抗体是人体自身产生的,保护人体自身的蛋白质。抗体产生后在体内存留的时间不同,如天花病毒抗体会永久地存留,但感冒病毒抗体只能存留短暂的时间。免疫:(1)免疫的概念:免疫是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抗原与抗体的关系 ①抗体和相应的抗原结合后,可以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而将抗原消除,使抗原失去致病作用。 ②一种抗体只能抵抗一种抗原,而且一种抗体只能受相应的抗原刺激后才能形成。
免疫的功能:免疫具有三方面的功能: ①防御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②自我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特别提醒:过敏反应:当人体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在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某些食物、药物)的刺激下,人体就会发生过敏反应。免疫功能的双重性:人体通过免疫可以减少疾病的产生,维持人体的健康,这是对人体有利的,但是免疫的有些功能有时对人体是不利的。如对人体移植器官的排异反应,使移植的器官难以存活;抵抗抗原的功能过强,可使人体产生过敏反应等。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如下表:
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的区别:&&& 预防传染病有三个环节,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因此预防传染病时针对人或动物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一般属于控制传染源(吸血的节肢动物是生物媒介,属于传播途径);而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因此预防传染病时只要不是针对人或动物采取的措施就是切断传播途径。人体的三道防线(1)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如图所示)。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菌)的作用。(2)第二道防线(如图所示) 一旦病原体穿过第一道防线侵入人体后,分布在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就会与病原体发生“战斗”。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够破坏许多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分布在血液和组织器官(如淋巴结、脾脏、肝脏等)中的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上述两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作非特异性免疫。(3)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组成,人体的免疫器官主要有胸腺、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等,它们能产生免疫细胞。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白细胞的一种)。病原体(抗原)侵人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消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出生以后才建立的,它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作特异性免疫。
易错点:误认为免疫就是人体抵抗病原体的能力免疫蛀初的含义就是人体抵抗病原体的能力,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免疫除了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外,还能够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人体的免疫系统&&& 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的最重要的保卫系统。&&& 1.训练场地:胸腺&&& 就像为赢得战争而训练海军、陆军和空军一梓,胸腺是训练各军兵种的训练厂。胸腺指派T细胞负责战斗工作。此外,胸腺还分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荷尔蒙。&&& 胸腺是T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因而T细胞亦称胸腺依赖性T淋巴细胞。骨髓中的T淋巴系前体细胞(前体T细胞)经血液循环进入胸腺后,也称胸腺细胞。它们在胸腺激素影响下,最终分化为成熟T细胞,随后被释放进入血液循环中。&&& 成熟T细胞和B细胞通过血液循环到达淋巴结、脾脏和扁桃体等组织或器官,它们分别定居在周定的部位,成为机体的常驻警卫部队。若遇到病原体等抗原物质入侵,就能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产生免疫物质与之对抗。我们身体某个部位发生创伤炎症时,该部位附近的淋巴结便会肿大,这就是这些部位增加了“警卫部队”并在和病原体作战。在感染过程中,各免疫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间互相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免疫防御功能。&&& 2.战场:淋巴结&&& 淋巴结是一个拥有数十亿个白细胞的小型战场。当人体发生炎症时,外来的入侵者和免疫细胞都聚集在这里,淋巴结就会肿大,甚至我们都能摸到它。肿胀的淋巴结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它正告诉你身体受到感染,而你的免疫系统正在努力地工作着。作为整个军队的排水系统,淋巴结肩负着过滤淋巴液的工作,把病毒、细菌等废物运走。人体内的淋巴液大约比血液多出4倍。&&& 3.血液过滤器:脾脏&&& 脾脏是血液的仓库。它承担着过滤血液的职能,除去死亡的血细胞,并吞噬病毒和细菌。它还能激活B细胞使其产生大量的抗体。&&& 4.咽喉守卫者:扁桃体&&& 扁桃体对经由口鼻进入人体的入侵者保持着高度的警戒。那些割除扁桃体的人患上链球菌咽喉炎和霍奇金病的几率明显升高。这证明扁桃体在保护上呼吸道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免疫助手:盲肠&&& 盲肠能够帮助B细胞成熟发展以及抗体(IgA)的生产。它也扮演着交通指挥员的角色,指挥白细胞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盲肠还能“通知”白细胞在消化道内存在有入侵者。在帮助局部免疫的同时,盲肠还能帮助控制抗体的过度免疫反应。&&& 6.肠道守护者:集合淋巴结&&& 病原微生物最易入侵的部位是口,而肠道与口相通,所以肠道的免疫功能非常重要。集合淋巴结是肠道黏膜固有层中的一种无被膜淋巴组织,富含B细胞、吞噬细胞和少量T细胞等,对入侵肠道的病原微生物形成一道有力防线。
发现相似题
与“注射某种疫苗使人体获得的免疫属于()A.非特异性免疫B.抗体C.淋巴..”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97690137239178525130540116414130882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免疫接种后首先产生的抗体是什么
免疫接种后首先产生的抗体是什么
09-10-20 &匿名提问
免疫接种效果监测  人们对预防接种有了新关注  今年我国部分地区乙型脑炎、甲型肝炎、肺结核等病的局部小流行。一下子,“预防接种”成了时髦词汇,频繁出现在大家的谈话中。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很多家长询问孩子预防接种的问题,特别是对学龄期的孩子,家长对当年孩子的预防接种的情况已基本淡忘,预防接种记录也不知丢到何处,即使找到当年的预防接种记录也不知现在是否还需接种……下面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8岁的鹏鹏十分健壮,身高、体重在同龄孩子中属于中上偏高的。在出现过一次发烧、咳嗽后,妈妈认为孩子的身体也许并不像外表那样强壮。  今天,正好妈妈有空,就带鹏鹏来进行健康检查。全面的身体检查没有发现问题,接着应该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了。常规血、尿、便常规等检查后,给鹏鹏进行了血液“预防接种”相关抗体的检查。结果显示,甲肝及麻疹抗体水平较低。  于是,给鹏鹏安排了预防接种的时间。  常规预防接种能预防哪些疾病?  根据孩子生长发育状况我国制定了预防接种程序。预防接种基本在3岁之前进行,3岁以后虽有一些预防加强注射,但接种种类明显减少。预防接种程序的制定主要考虑到小儿是传染病高发阶段,预防接种后机体所产生的抗体会在人体内存留相当长的时间等因素。只要家长遵守保健医生制订的规定,每个孩子都可按时接受不同种类的疫苗。  目前,常规预防接种所能预防的疾病包括:结核病、乙型肝炎、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脑炎、麻疹、腮腺炎、风疹、水痘、甲型肝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感等。对于特殊地区或特殊情况还可进行狂犬病、伤寒等疾病的预防接种。除了结核病疫苗(卡介苗)体内抗体的监测需要进行皮肤试验外,大多数疾病疫苗的体内抗体的监测可通过血液化验进行。现在比较容易测定的抗体种类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麻疹、风疹、腮腺炎、乙型脑炎、水痘等。  既然进行了正规预防接种,为何还要进行抗体的监测呢?  接种预防针时,每个孩子身体状况、机体对疫苗的反应以及机体的代谢状况等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导致预防接种后人体产生的抗体水平、抗体在体内衰减的速度及存留时间的长短也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孩子,每次预防接种所产生的抗体水平也不相同。根据检测结果,有些孩子对某些疫苗需要进行必要的补种,从而保证预防相关传染病的能力。  多大的孩子需要进行监测?  3岁以后的小儿都可进行监测。难道小婴儿就不能进行检测吗?不是这样。由于小婴儿正处在预防接种期间,体内相应抗体水平不能指导下次的预防接种;再者所检查的抗体IgG,还不能反应体内相应抗体的真实水平。  检测的目标是什么?  抗体IgG是我们检测的目标。不论是患病,还是进行预防接种,机体对抗病毒或细菌后,首先产生的是抗体IgM。抗体IgM在人体内存留时间有限,最终会演变成抗体IgG。人体对抗一些病毒和细菌所产生抗体IgG可在体内存留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终生。因此,对有些疾病来说,人的一生只可能患病一次,患病的时间多是在婴幼儿时期。由于这些“人的一生只可能患病一次的疾病”多是较为严重的传染病,科学家已经研制出相关疫苗进行预防。  预防接种确实可有效预防相应的传染病,但预防接种毕竟不是真正的患病,未必能够终身防病的效果。所以,既要按照预防接种程序进行必要的加强注射,也应在适当时候进行血液中相关疫苗抗体IgG的检测。这种检测应几年进行一次,对成人也不应例外。每个成人不一定具有对抗这些传染病的能力。只有保持体内相当的针对传染病的抗体IgG水平,才能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定期检查身体,保持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积极治疗疾病到主动地预防疾病,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与观点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除了保持良好的心态、注意均衡的饮食外,定期进行检查身体也是相当重要的环节。  对成人和学生来说,工作单位、学校会定期组织相关专家为大家进行必要身体检查;对于孩子来说,家长会带孩子定时到当地保健部门进行健康检查,往往是与预防接种同时进行。这样,3岁前打预防针次数多,看保健医生的机会多;3岁后就逐渐减少了,这时,也别忘了定期带孩子检查身体。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注射疫苗后怎么还会患乙肝  不少人注射乙肝疫苗后,在体格检查时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于是有人问:“乙肝疫苗不是预防乙肝的吗?为什么已经注射了疫苗还得乙肝?”有的人因此怀疑检查结果有误或是疫苗有假,要状告医院。那么接种乙肝疫苗后到底还会不会得乙肝呢?   大量研究和临床应用结果证明,注射乙肝疫苗的确是预防乙肝的好方法。但是乙肝疫苗的保护率为90%~95%,对少数人可能无效。影响乙肝疫苗效果的因素很多,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乙肝疫苗的保护作用。   注射疫苗后能否预防乙肝,取决于疫苗能否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以及抗体产生的多少(用滴度表示)。一般认为,血清抗体滴度大于10国际单位/毫升时才能预防乙肝。约有30%的人注射乙肝疫苗1个月后出现抗体,完成全程注射1个月后抗体达到最高水平。因此,在完成全程注射前,抗体未产生或滴度比较低时,仍有感染乙肝的可能。在这段时间里,人们仍须注意采取其他预防措施。   据研究,人体对乙肝疫苗产生抗体滴度的高低可分为四组:1.无反应组,约占注射人数的5%。人对乙肝疫苗无反应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遗传因素。注射疫苗产生抗体的能力是由Ⅱ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控制的,属于显性遗传。2.低反应组。注射疫苗后产生血清抗体的滴度小于10国际单位/毫升者,约占注射人数的10%。这与遗传、年龄大、肥胖、免疫抑制、免疫耐受等因素有关。3.中反应组。注射疫苗后产生血清抗体的滴度为10~100国际单位/毫升者,约占注射人数的65%。4.高反应组。血清抗体滴度大于100国际单位/毫升者约占注射人数的20%。无反应组和低反应组的人仍有可能在注射疫苗后得乙肝。   另外,有的人在注射疫苗前未检查“两对半”,在全程注射完成后,经检查发现表面抗原阳性,便认为是注射疫苗引起了乙肝,这是误解。注射乙肝疫苗是绝对不会引起乙肝的。事实上,即使注射疫苗前做了检查,肝功各项指标正常,仍有可能因处于感染的潜伏期而检查不出来。乙肝疫苗产生的抗体只对血液中的病毒有效,对已经进入肝细胞的病毒无效。所以,如果注射乙肝疫苗前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则注射乙肝疫苗无效。   乙肝疫苗不宜冰冻,冰冻可破坏其结构。37℃保存不宜超过1个月,4℃保存不宜超过1年。保存时间过长,疫苗效价会降低。另外,乙肝疫苗宜在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注射,不宜在臀部注射。因为臀部脂肪组织多,免疫活性细胞少,注射后产生的抗体滴度低,抗体下降速度快。可见,疫苗保存和使用不当,影响抗体的产生,也是接种疫苗失败的原因之一。   即使注射疫苗产生了高滴度的抗体,少数人仍有得乙肝的可能。这是因为乙肝病毒可以发生变异,而现有的乙肝疫苗是针对正常乙肝病毒的。如果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发生了突变,注射疫苗的人不幸感染了这种变异病毒,就仍有可能得乙肝。   鉴于少数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仍然可发生乙肝,而其主要原因是未产生抗体或抗体滴度不高等。因此,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不能以为万事大吉了,而应进行乙肝全套检查。如果没有产生抗体,还应重新接种疫苗。为了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应加大疫苗剂量,如每次15微克(重组疫苗),并且最好另选生产厂家的产品。有些专家认为,补充锌、IL-2或胸腺素有可能增加抗体滴度,不妨一试。
很可能是以前感染过,但是没有测出核心抗体.现在才被测出.
仍然是注射乙肝疫苗获的,是好事,没有问题.
一,接种乙肝疫苗时的注意事项乙型肝炎发病率在我国亦居高不下,目前,已有10%的健康人成为乙型病毒标志的慢性携带者,要想控制这种疾病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一般来说,凡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者都应该注射乙肝疫苗。但需要接 种乙肝疫苗重点应用人群应是新生儿、学龄前儿童,尤其是母亲在妊娠期间为病毒携带者的新生儿。另一危险人群,包括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配偶,家庭成员或密切接触者,接触乙肝病人的医护人员等。       接种乙肝疫苗前一定要检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和核心抗体(抗- HBc),也就是常话的乙肝“两对半”,当化验结果出来时,根据结果来决定是否进行接种疫苗,比如,阴性者就必须注射,表面抗体(抗-HBs)阳性者就不须注射,因为他(她)体内已经产生抗体;另外,两岁以内的小儿如没有密切接触史,可以不用化验,直接注射乙肝疫苗。       接种了乙肝疫苗后,一般只能维持3~5年,以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再加强注射。注射乙肝疫苗后所产生的抗体只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和乙肝发病。对其它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没有预防作用。接种者还可能感染甲、丙、戊、庚肝等病毒。       有条件的妇女可以在婚前接种乙肝疫苗。婚前接种不排斥新生儿出生后接受常规接种。两者结合更佳。妇女婚前接种乙肝疫苗有利于阻断“母一婴”或“父一婴”传播途径。注射疫苗后的未来的母亲可将通过接种所产生的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直接传递给胎儿,如果她们的丈夫感染了乙肝病毒,则通过接种在体内所产生的抗-HBS可以抵抗丈夫精液中进入的乙肝病毒,保护卵细胞和受精卵不被感染。       乙肝疫苗接种的具体办法是:在婴儿出生2天内(48小时)注射第一针;满1个月时注射第二针;满6个月时注射第三针。这三针打完后,有效预防时间在5年左右。孩子长到5周岁,仍按上述办法再打3针。 二,注射疫苗后怎么还会患乙肝
   不少人注射乙肝疫苗后,在体格检查时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于是有人问:“乙肝疫苗不是预防乙肝的吗?为什么已经注射了疫苗还得乙肝?”有的人因此怀疑检查结果有误或是疫苗有假,要状告医院。那么接种乙肝疫苗后到底还会不会得乙肝呢?    大量研究和临床应用结果证明,注射乙肝疫苗的确是预防乙肝的好方法。但是乙肝疫苗的保护率为90%~95%,对少数人可能无效。影响乙肝疫苗效果的因素很多,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乙肝疫苗的保护作用。    注射疫苗后能否预防乙肝,取决于疫苗能否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以及抗体产生的多少(用滴度表示)。一般认为,血清抗体滴度大于10国际单位/毫升时才能预防乙肝。约有30%的人注射乙肝疫苗1个月后出现抗体,完成全程注射1个月后抗体达到最高水平。因此,在完成全程注射前,抗体未产生或滴度比较低时,仍有感染乙肝的可能。在这段时间里,人们仍须注意采取其他预防措施。    据研究,人体对乙肝疫苗产生抗体滴度的高低可分为四组:1.无反应组,约占注射人数的5%。人对乙肝疫苗无反应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遗传因素。注射疫苗产生抗体的能力是由Ⅱ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控制的,属于显性遗传。2.低反应组。注射疫苗后产生血清抗体的滴度小于10国际单位/毫升者,约占注射人数的10%。这与遗传、年龄大、肥胖、免疫抑制、免疫耐受等因素有关。3.中反应组。注射疫苗后产生血清抗体的滴度为10~100国际单位/毫升者,约占注射人数的65%。4.高反应组。血清抗体滴度大于100国际单位/毫升者约占注射人数的20%。无反应组和低反应组的人仍有可能在注射疫苗后得乙肝。    另外,有的人在注射疫苗前未检查“两对半”,在全程注射完成后,经检查发现表面抗原阳性,便认为是注射疫苗引起了乙肝,这是误解。注射乙肝疫苗是绝对不会引起乙肝的。事实上,即使注射疫苗前做了检查,肝功各项指标正常,仍有可能因处于感染的潜伏期而检查不出来。乙肝疫苗产生的抗体只对血液中的病毒有效,对已经进入肝细胞的病毒无效。所以,如果注射乙肝疫苗前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则注射乙肝疫苗无效。    乙肝疫苗不宜冰冻,冰冻可破坏其结构。37℃保存不宜超过1个月,4℃保存不宜超过1年。保存时间过长,疫苗效价会降低。另外,乙肝疫苗宜在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注射,不宜在臀部注射。因为臀部脂肪组织多,免疫活性细胞少,注射后产生的抗体滴度低,抗体下降速度快。可见,疫苗保存和使用不当,影响抗体的产生,也是接种疫苗失败的原因之一。    即使注射疫苗产生了高滴度的抗体,少数人仍有得乙肝的可能。这是因为乙肝病毒可以发生变异,而现有的乙肝疫苗是针对正常乙肝病毒的。如果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发生了突变,注射疫苗的人不幸感染了这种变异病毒,就仍有可能得乙肝。    鉴于少数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仍然可发生乙肝,而其主要原因是未产生抗体或抗体滴度不高等。因此,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不能以为万事大吉了,而应进行乙肝全套检查。如果没有产生抗体,还应重新接种疫苗。为了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应加大疫苗剂量,如每次15微克(重组疫苗),并且最好另选生产厂家的产品。有些专家认为,补充锌、IL-2或胸腺素有可能增加抗体滴度,不妨一试。 三,乙肝疫苗可以终身免疫
  乙型肝炎是全球第九号杀手,一般认为,接种疫苗后每隔数年必须注射一次加强剂才能维持体内的抗体水平。但香港大学近日完成的历时18年的乙肝疫苗研究结果表明,曾接种疫苗而有反应的人士可终身免疫,无需再注射加强剂。   港大内科学系名誉临床副教授袁孟峰说,该学系从18年前就开始跟进318名初生婴儿,他们的母亲或家人都是乙肝带菌者,属于高危群族,于是他们在出生后不久便注射了3剂疫苗。研究人员在18年后再次为其中88人检查了乙肝病毒抗体指数,发现其淋巴系统的记忆功能仍能维持疫苗的抗病效力。此项研究结果证明,只注射一次疫苗便可终身免疫。  
  但专家还指出,患慢性肾科病、艾滋病患者,以及曾服用抑制淋巴功能药物的人士,淋巴功能逊于常人,有可能要注射加强剂。四, 打了乙肝疫苗后无抗体怎么办?乙肝疫苗免疫无(低)应答情况 新生儿无应答占1%~2%。低应答(抗-HBs&10mIU/ml)占15%。 成人(青壮年)低/无应答占4.6%~7.4%。 老年人(≥60岁)血清阳转率仅为45±1% 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和低应答原因: 免疫缺陷/使用免疫抑制剂。 与人T淋巴细胞(Th2细胞)缺陷,白细胞抗原(HLA)类型有关,据研究HLA-DR7和 DR3 无/低应答率最高。 接种部位:臀部接种应答率低。 接种剂量及针次 吸烟:每天吸5支以上,因烟草尼古丁致慢性血管收缩, 并有损机体免疫系统。 降低乙肝免疫无(低)应答的措施增加接种次数1-3剂 提高大龄儿童和成人接种剂量 改变接种途径 含前-S抗原的疫苗 与免疫增强剂联合使用 在接种疫苗部位4小时后注射1ml(2.5×105IU)白细胞介素2(IL-2) 疫苗与合成五肽(TP-5)每周注射3次,每次50 mg,共3次,于第1次后注射疫苗.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生儿疫苗接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