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71岁,正常吃饭正常,就是哺乳期不能吃的东西太

原标题:李零 | 我的老师,我的老师梦

  • 去年是文史大家、北京大学杰出校友张政烺先生诞辰一〇五周年。为纪念张先生,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华书局于2017年11月22日举办“张政烺先生纪念座谈会”,并于11月23日至12月22日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举办“张政烺先生学行”专题展。
  • 本文系李零在北京大学中文系“静园学术讲座”第五十二讲的讲稿。

鲁迅的第一个师父是个姓龙的和尚。他说,龙师父的屋里供着块金字牌位,上面写着“天地君亲师”(《我的第一个师父》)

什么叫“天地君亲师”?这个说法很古老,如《荀子·礼论》就有类似说法。

  •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天、地、人,中国叫三才。天地之间人为贵。君、亲、师都是人,不是神。

利玛窦到中国传教,他发现,中国人家家都拜“天地君亲师”。礼仪之争争什么?关键就在,这种拜拜算不算宗教。罗马教廷裁决说,算,中国人不放弃这个教,就不能信他们的教。中国皇帝说,那好,请你们离开中国。

中国传统,只有国家大一统,没有宗教大一统,只取经,不传教,宗教束缚小,人文精神强。中国革命,无需宗教改革,只要把皇帝打倒,就算齐活。这跟欧洲很不一样。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走向共和。“天地君亲师”被“天地国亲师”代替,国还在,亲还在,师还在。师在中国,仍然很重要。

顺便说个问题,有一种碑刻或牌位,龟趺驮着八个字,“天地日月国王父母”,元代很流行。这八个字,包含天、地、君、亲,但没有师,这是为什么?

我是坏孩子,想当好老师

我有一个梦,当小学生时就有的梦。我的梦想是当老师。

我为什么想当老师,说起来,臊得慌。原来我是坏孩子,经常被围剿,经常被制裁,就跟美国定义的流氓国家或邪恶轴心一样。我想当老师,只是想当个从来不整人的老师。

当老师,很难。老师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思想工作,我最不擅长此道。我在农村教过小学,教过中学,语文、算术、绘画、音乐、体育,什么都教,大孩小孩都教。我发现,我很失败,我比我认为最坏的老师都不如。

命运真会捉弄人,几十年过去,我这个从没上过大学的人,连小学都教不好的人,居然站在大学的讲堂里,给你们这些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高材生讲课。我一直在想,这是不是做梦呀。我在梦里,经常为此而困惑,分不清梦与现实。

今天,我想跟大家讨论一个问题,什么是老师,什么样的老师叫好老师。

前一阵儿,校领导把我叫去,要我跟其他几位老师讨论师德师风建设,我说,现在的道德宣传太虚伪。我不是好老师,但我有个好老师,他的名字叫张政烺。张政烺不是现在标准下的好老师,但我佩服的是这种老师,这种古风犹存的老师。

最近,北大文研院打算办个展览,张政烺先生的展览。渠敬东老师跟我说,这是讲北大校史,讲中国学术史。我不是北大出身,但我的老师是北大的学生,也是北大的老师,而且是好多北大著名教授的老师,这个展览当然值得办。五十七年前,他离开了北大,这是他一生最伤心的事情。办这个展览意味着什么?我说,这是接老师回家。

这里,我想拿张先生当个例子,讲讲我对老师二字的理解。

张政烺先生同蔡美彪、周一良、何兹全等先生在某次会场,约1980年代。前排左起:蔡美彪、张政烺、何兹全、周一良。

什么叫老师?韩愈早就讲过了,传道、授业、解惑(《师说》)

传道是传大道。道这个词,先秦很流行,有点相当主义,至少是大是大非大道理。但越是大道理,大家的理解可能越不一样。古人讲,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那都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了。现在,私有神圣,市场万能,赌神就是上帝,发财才是硬道理。传什么道,对现在的老师是个难题。

最近参加一个会,湖南省博物馆要办一个春秋战国文物展。春秋出了孔子,战国有百家争鸣。搞中国思想史的人喜欢说,这是圣人辈出的“枢轴时代”,知识分子的春天,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但当时的人可不这么认为。第一,当时的领导很不满意,觉得思想混乱,不能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定黑白于一尊。第二,当时的知识分子也不满意,觉得其他派别挡了自己的道。更何况,这是个率兽食人、杀人盈野的时代,当时的老百姓更不会说,这是什么黄金时代。当时,大家没有共识,唯一的共识是“天下无道”,正是因为“天下无道”,大家才各讲各的道。《庄子·天下篇》不是讲了吗?“道术将为天下裂”。现在的世界不正是这样吗?

授业是传授知识。这条好像简单一点。问题是学了本事干什么。孔子教学生,主要是教诗书礼乐,这些都是人文学术。他的培养目标是干禄。干禄,现在叫跑官。当时,只有当大官才叫成功人士,不像现在,只有发大财才叫成功人士。孔子很清楚,官场是粪坑,但不做官,无法施展其抱负,也就是他的道。他至少知道,《微子篇》里那些嘲笑他的人才是高洁之士。从《微子篇》到《世说新语》到《儒林外史》,中国文人的最高理想是什么?《微子篇》讲得很清楚,是隐士。隐士以逃避做抵抗,很难,基本是个梦。《儒林外史》开头的王冕,第五十五回的四大奇人,就是讲这个梦。第五十六回是个常见的俗套,被埋没的人得到皇上旌表。我是目睹了我身边的《儒林外史》,所以才说,大学是培养人材的地方,不是培养奴才的地方。我心中的人材是老北大的革命家和学问家。

解惑就是启蒙,从糊涂到明白。我说,当老师难。我口才不好,不喜欢讲课,从来不是优秀讲师。我更喜欢写字,但讲课逼我说话,也有一点好处。我的书,很多都是从课堂上来的,课堂是锻炼思想的地方。一次讲不明白,改;两次讲不明白,再改;直到讲明白。我认为,一个大学老师,首先应该是个学者。学者不是头衔,而是起码要求,你得读书,你得学习,你得做学问,有这种资格,才能教人。有人以为,能把简单的事情越讲越复杂,才叫学问大,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能把复杂的事情讲得明明白白,那才叫本事大。把话说明白并不容易。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读书,你损什么?其实,读书越多,才越要概括、提炼、总结,只有经过概括、提炼、总结,才能把复杂的事情讲明白。老师,不光是嘴皮子上的功夫。不学无术,何以教人。

1973年标点廿四史清史稿同人合影。三排中为张政烺,照片中文字为启功标注。

什么样的老师叫好老师?

过去,吃教书这碗饭的都奉孔子为师。他在曲阜办学,办的是私学。所谓上课,不过是找几个学生上家里聊天,或带他们上舞雩台遛弯,不需要对谁负责。

现在的大学,学校是为教委办学,院系是为学校办学,老师是为院系办学。教委负责撒钱,钱分到学校,要变成项目,落实到岗位,一层层往下发包,定指标,收租子,这就叫办教育。所谓双一流也好,国际化也好,新体制代替旧体制也好,都是在这套机制下运行。一句话,本末倒置。我们批判过这种倒行逆施,一点儿用都没有。

现在,在这样一种体制下,学校是干什么的,老师是干什么的,学生是干什么的,确实让我很糊涂。

第一,我想说的是,老师不是父母。

第二,我想说的是,老师不是老板。

第三,我想说的是,老师不是表演艺术家。

我有个故事。有一回,我去美国,有个在大学教中文的老师,他跟他的美国学生说,以后不管上哪儿,你都不要忘记你的老师,我们中国有句老话,“一日为师,终身父母”,这个学生光眨眼,不吭声。我想,这不是难为他吗。人家美国,哪有什么“终身父母”,撑死了也就十来年。我们的传统,老师喜欢学生,不但传衣钵,就连女儿都嫁给他。现在,学生找工作难,我们当老师的,应该帮他们,但你要托人家安排你的学生,你就得帮人家安排人家的学生。平时不来往,人脉不行,谁理你呀。我不认为,老师跟学生是互为工具,你给学生办事,学生给你办事,学生靠老师出名,老师靠学生出名,桃李满天下,看谁学生多。就我所知,只要当年在北大听过张先生的课,愿意认他为老师的就是他的学生,他是我们大家的老师,不是哪个学生的老师。

现在,学校的一切都是按理工设计,人文萎缩,好像印第安保留地,聋子的耳朵——摆设。什么都靠项目,什么都靠团队,一刀切。学校领导是大老板,院系领导是小老板,教授是包工头。有个领导说,理工科,我不担心,担心的只是文科跟不上。其实,我们的评价机制全是跟着理科走,早就没什么化外之地。以后,成果署名,好像电影,最后有个名单,上下滚动,从制片人、编剧、导演、主要演员到各种小土豆。我怀疑,也许不久,个人学术将无存身之地。人类把山林几乎砍光,把老虎几乎杀光,不砍不杀还想不起救。什么时候,人才会想起,除了人的地盘,也给老虎留点地方?

我的老师,他们那个时代,没有这一套。那时没钱,除了政治任务,没什么项目。张先生是干历史这行的,1950年代,历史是政治教育,教大家爱国,有一套邮票,叫“伟大的中国”。他想用考古、文物讲历史,一辈子就立过一个项,《中国古代历史图谱》,结果还被停了,废了。只是后来,心疼先生的人,有人出来张罗,这个项目才被恢复。最近,《中国古代历史图谱》终于出版,先生还是挂名主编,但他老人家早就不在了。

张先生怎么讲课,你们没见过,他是背对学生,脸朝黑板,自言自语,语速很慢,口音很重,想不起来,就使劲敲脑瓜,脑瓜里装的东西太多,有时敲不出来。他跟易中天、于丹这样的老师大不一样,口才并不好。现在的中国,什么都是表演,什么都是行为艺术,演讲都是演着讲,我不习惯这么讲。

子张说,孔子什么都学,学无常师(《论语·子张》),这点很重要。老师传学,把学生当老师的复制品,学生瓜分老师,各得夫子之一体,分而又分,说是光大师门,格局越来越小。我一向认为,只跟一个老师学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同样,只把学生当私属,靠学生延续学术生命的老师也不是好老师。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做学问,这是你们自己的事。你是为自己读书,为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读书——不是为了混学历,不是为了评职称,不是为了博学界喝彩,不是为了讨大众欢心,更不是为了跟同行较劲,炫博耀奇,显摆自己学问大。

我理解,老师是老师,学生是学生,不能混为一谈。你们到北大,不是为老师学,是为自己学。老师带学生,不是为了传衣钵,而是为了成就他们的愿望。我说,成人一愿,胜造七级浮屠。因为这可能彻底改变人的一生,如同再造生命。

我的老师,只是用他献身学术的榜样,示范于我们,鼓励我们赶紧读书,多出成果,就像老虎妈妈教小老虎打猎,身教胜于言教。他不传衣钵,不拉山头,没有子弟兵。这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

我认为,能够成就学生愿望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张先生就是这样的老师。

中国考古访美代表团在美国加州旧金山,1980年6月10日。左起:张政烺、张长寿、夏鼐、马承源。

中国古代,几千年大一统,官就是公,公就是官,私人的一切都归它管。公当然不可或缺,但只有公,没有私,那就过分了。现代西方,历史上有自治传统,主分不主合,个人是自治的极限,解放个人是解放商业,私是主体,公是附庸,公是不得已而为之,顶多起点调剂作用,但只有私,没有公,照样不行。

现在,你们写论文,有一套学术规范。这套规范从哪儿来,是不是什么都好,你们想过没有?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学这套规范,用这套规范,琢磨这套规范,也反思这套规范。

比如西方学生好辩,argument是论文少不了的作料。我行,我牛,现在的广告净这么吆喝,争强好胜才吃得开。我一直在想,这种风气从哪儿来?

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真理在我,你没有,你是错误的化身,我当然得批你,否则让你乱了正声,那怎么行。这种专制主义,每个知识分子,骨子里都有,这不是问题的关键。

宗教关乎信仰,最重辩论,西方有宗教传统,当然好这一口儿。他们喜欢打官司,法庭辩论也是西方传统,律师是这方面的专家。这也不是问题的关键。

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关键还在,学术规范,背后是知识产权。学术也讲私有化。

然而,研究学术史,你会明白,饭要大家吃,学问靠大家做,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绝非一门一派某个老师某个学生所得而私也。

现在,大家喜欢说,“文革”是文化浩劫。红卫兵,“破四旧”,砸了一些庙,毁了一批像,但博物馆无恙,考古遗址无恙,当时没有地毯式的盗墓,没有文物买卖,没有全民收藏热。毛主席号召“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中国的考古发现,里程碑式的发现,都是因此而发现,参加发掘的经常是解放军,大干快上,谁都不讲个人,当时也不能讲。当时,有个红楼整理组,把全国最好的专家集中在一起,整理新出土的银雀山汉简、马王堆帛书和睡虎地秦简。每本书都是集体讨论、集体写作,集思广益,水平很高。张先生是此役的主要参与者。我觉得红楼精神,今天也有意义。这种基础工作,每人都单干,重复着干,实在没必要。

现在,古文字考释,一个字,考上几万字,同一篇东西,所有人都在抢注发明权。论文全是集释,脚注密密麻麻,有用没用一箩筐。这么干,首先一个问题,就是脚注套脚注,叠床架屋,重复著录,烦琐到一塌糊涂,已经没法写文章。李学勤先生讲,清华简,不能这么搞,注释要简化,不注发明权。

发明权,现在叫知识产权,这个权,其实是个经不起追问的问题。《世本·作篇》给人类最早的发明定发明权,所有发明权,几乎都被归黄帝君臣,也就是古代的成功人士。

全世界,最早的成功人士是两种人,一曰僧侣,二曰武士,一文一武。信仰和知识归僧侣管,打仗和政务归武士管。中国传统不一样,读书做官才是成功人士,和尚道士在四民之外,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除了乱世,武人无用武之地。现代成功人士,又不一样,美国六大利益集团,犹太、金融、军工、科技、情报、传媒,这些集团中的人才是人上人,名利都归他们。

我们看博物馆,看祖宗留下的东西,器物那么美,壁画那么美,书法那么美,绝大多数都出于无名氏之手。我们吃的每一粒粮食,我们穿的每一件衣裳,我们用的每一件东西,究竟是谁创造,是谁发明,我们看到的只是老板的商标,老板的Logo,工人不留名,农民不留名,很多战士,也是打死就打死了,葬在无名烈士墓。

老师的本色是学生。作者的本色是读者。谁都是先当学生,后当老师,先当读者,后当作者。学生要读书,老师更得读书。我特别喜欢读者这个身份。我的文章,很多都是以“读”字开头,越来越多。读,当然首先是捡好东西读,有意思的东西读。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现在怎么讲?别人在前面铺路,全是你的靶子,对吗?你把自己弄成一个错误吸尘器,累不累?

1979年6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成立留影。前排左起:王毓铨、白寿彝、邓广铭、侯外庐、尹达、翁独健、胡厚宣、张政烺;后排左起:郦家驹、梁寒冰、孙毓棠、李学勤、田昌五、林英、熊德基、杨向奎、牟安世、黄烈、林甘泉。

诲人不倦,还是毁人不倦

我们古文字这一行,写文章有个套路,甲这么说,乙这么说,丙这么说,最后说,案众说皆非。是不是天下的学问都这么做?

古文字,对象是简单事实,是这个字,就是这个字,不是这个字,就不是这个字,没什么讨论余地,用不着饶费口舌。太多口舌,都是用来纠谬订错批同行,不然没事干。这是小道。古人说,小道可观,致远恐泥。你不能认为,天下之道,就这么一个道。

比如考古,大家是在考古文化的谱系下认识问题,今天这么讲,明天那么讲,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很正常。我们对谱系的认识要反复调整。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何止一役?有些问题,一辈子都解决不了。

好恶深,则偏见生。当学者,人要厚道,不能太刻薄,成天招猫逗狗,批这批那。对学生,尤其要宽容,多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有人以为,消灭错误,就是真理,不犯错误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训练学生,就跟军营或戏班子似的,站不直了就踹一脚。其实,小人物有千虑一得,大人物有百密一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部学术史,真理和错误总是互为依存,消灭了错误,也就消灭了真理。

有人说,真理越辩越明。我看未必,你说我是傻子,我说你是笨蛋,只能越辩越乱。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真理是基于事实,事实不是辩出来的。摆事实,讲道理,首先是摆事实,然后才是讲道理。讲道理是还原真相,包括还原错误,把错误变成可以理解的东西,即一种不成功的探索。大家都在探索,尊重对手很重要。

学术不是竞技体育。有人说,拳台之上,只有输赢,你不服,我就踢馆。这种理解太狭隘。我认为,学术更像写诗、画画、做文章,追求的只是最好。最好的表达就一种,你得反复琢磨反复找,也许找不到,找到哪儿算哪儿。张先生喜欢孟子的“尽心”说(《孟子·梁惠王上》)。做学问,你只是自己跟你自己较劲,不是跟别人打架。成天跟别人较劲,不是狂妄,就是没有自信。

张先生有个最大特点,不与人争,不与人辩,即使受了天大委曲,也只是躲进书房,独自伤心,就像鲁迅说的那样,野兽受了伤,一头扎入草丛,自己舔自己的伤口(《鲁迅书信》330618:《致曹聚仁》)

张先生爱惜人才,乐于助人,这是有口皆碑。他是有问必答,不问不答。很多人都回忆过,他甚至把自己的材料,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送给别人写文章。

比如当年,他因在北大讲魏晋封建论,丢了饭碗。魏晋封建论,最讲马克思主义,最讲社会史研究和民族史研究,最讲世界历史的比较研究,但张政烺先生、尚钺先生,还有很多人,反而遭批判。二十多年后,俞伟超先生说,当年的学界中坚都是魏晋封建论。他跟郑昌淦先生约了很多学者,打算编个集子,为魏晋封建论翻案。他们请张先生挂帅,被张先生拒绝。张先生说,这是我一生最难过的事情,我再也不想提起它。多少年来,他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帮尚小媛出版他爸爸的遗作,但他并不打算拉一支队伍,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再比如,高明先生讲过一件事。1956年,故宫请一批古文字学家到故宫鉴定铜器,主持人是唐兰。有一件铜器,在座专家都说真,就他说假,有一位著名学者拿他打镲,说大家的看法都很一致,就你跟大家作对。他不善辩,显得很孤立。结果,有个故宫老技工站出来说,这东西,我怎么看着这么眼熟,好像是我师叔做的,结果证明,张先生是对的。张先生是唐兰先生的学生,高老师也是唐兰先生的学生,我自己也差点当了他的学生。我听过唐先生讲课,他辈分高,才气大,当年跟王国维都敢叫板。张先生跟这一行的很多人不同,学问大,但脾气不大。高老师说,古文字学界,风气不好,做人,你要学张先生。

张先生同李零合影,1996年4月15日。

最后,让我念一首诗吧。

鲁迅先生有一首诗,题目叫《桃花》(见《集外集》)

春雨过了,太阳又很好,随便走到园中。

桃花开在园西,李花开在园东。

我说,“好极了!桃花红,李花白。”

(没说,桃花不及李花白。)

桃花可是生了气,满面涨作“杨妃红”。

好小子!真了得!竟能气红了面孔。

我的话可并没得罪你,你怎的便涨红了面孔?

唉!花有花道理,我不懂。

2017年10月15日写于北京蓝旗营寓所

张政烺先生肖像,约摄于1970年代或1980年代。

“张政烺先生学行”展展板文字

张政烺,一个生于海阔天空之地的人,一个温柔敦厚、襟怀坦荡、学识极为渊博的人。他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也是北京大学的老师,是北京大学很多老师的老师,我们大家的老师。他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人,一辈子勤勤恳恳做学问。他的墓碑上刻着他手书的座右铭:“真诚求实是为人为学之本。”他这一辈子,没有官职,没有头衔,没有门户,也没有子弟兵,但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却赢得了北大师生和学界所有人的爱戴。什么叫老师?这是最好的答案。五十七年前,张先生离开北京大学,成为一生之痛。今天,我们接他回家。

1948年6月,北京大学史学系欢迎陈受颐主任回国,在沙滩红楼前合影。前排左起:邓广铭、陈受颐、毛子水、郑天挺、张政烺;后排左起:杨翼骧、胡钟达、杨人鞭、万斯年、韩寿萱。

张政烺先生于干面胡同旧寓前留影,约摄于1960年代初期。

1912年,张政烺生于山东荣成,终其一生,乡音不改,为人木讷寡言,不与人争,不与人辩,但从不随波逐流,只要自己觉得对,决不轻言放弃,柔中有刚。

1936年,他从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后,在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过十年,对史语所图书馆(今傅斯年图书馆)的建设和保护有大功。在他的回忆中,押解史语所图书入川是他最自豪的事情。1946年,他从重庆回到母校,在北大史学系任教,当过十四年教授,为北大培养过许多优秀学生,然而北大却是他的伤心之地。1960年,张先生因在北京大学讲授“魏晋封建论”,不符合当时的政治正确性,被迫从北京大学调出,把组织关系转到中华书局。当时,很多从事古籍整理和外文翻译的专家都属于“有政治问题”的人,这种遭遇让他深陷痛苦。1963年2月5日,张先生被任命为中华书局副总编,然而他却从未到任,而是躲在他长期兼职的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历史一所和考古所建所之初,他就是这两个所的学术委员)。他酷爱摄影。他曾赌气说,他想到乡下开照相馆。1966年以来,他才成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研究员。

张先生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中国古代史,对考古、古文字、古文献等各种史料都很熟悉。在中国历史学界、考古学界和古文字学界享有很高声誉。傅斯年、郭沫若、夏鼐等前辈都很赞赏他的学问。他上过北大,从马衡、唐兰学,深受清代金石学和罗王之学的影响;进过史语所,也继承了史语所用考古、古文字研究历史语言的传统。解放后,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注重社会史、民族史和世界文化的比较研究。在史学观点上,他一直坚持“魏晋封建论”,从未动摇。他特别重视古文字研究。“罗王之学”的传人,唐兰先生那一辈是第一代,他和陈梦家先生、胡厚宣先生是第二代。他在古文字学界是公认的泰斗级人物。张先生无官无职,不声不响,但却爱惜人才,奖掖后进。如裘锡圭先生就是经他推荐,脱颖而出,成为古文字学界的领军人物。

张政烺先生书法作品:书以气为主。

张政烺先生为赵俪生先生书

张先生离我们而去,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这里展出的遗著、文稿,只是他学术梦想的一鳞半爪,后学难以窥其堂奥。他有三个遗愿:第一,编一部《中国历史图谱》;第二,编一部商周铜器铭文的考释之作;第三,把他在红楼整理组整理的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整理发表。这三件事,只有第三件事,留下遗稿。张先生的著作,涉猎广泛,其最大贡献,国际国内学术界公认的贡献,是他对商周“数字卦”的研究。尽管有人诋毁这一研究,但古人云:“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论语·子张》)最新发表的清华楚简《筮法》《別卦》再次证明,还是张先生站的高,看的远,说的对。

}

母乳对于宝宝来说,是任何食物都不能比拟的最佳食品。很多太太都面临母乳不足的情况,新爸爸们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最好的办法是给母乳添加催化剂。但添加什么,如何添加又让新爸爸们无从下手。其实解决方案并不是惟一的,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加强宝宝的吮吸。实验证明,宝宝吃奶后,妈妈血液中的催乳素会成倍增长。这是因为宝宝吮吸乳头,可促进妈妈脑下垂体分泌催乳激素,从而增加乳汁的分泌。

(2)避免服药。哺乳期内,你一定要提醒太太不能乱服药。有些药物和食物会影响乳汁的分泌,如抗甲状腺药物、山楂等。遇到太太生病,最好在医生的嘱咐下服药。

(3)补充营养。乳汁中的各种营养素都来源于妈妈的体内,如果妈妈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的状况,自然会影响正常的乳汁分泌。你一定要把大厨的职位担当好,为太太选择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蔬菜、水果等。同时,多准备一点汤水,对太太乳汁的分泌能起催化作用。

(4)保持乳母良好的情绪。分娩后的妈妈,在生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情绪波动较大,常常会出现情绪低迷的状态,这会制约母乳分泌。医学实验表明,乳母在情绪低落的情况下,乳汁分泌会急剧减少。因此,你有义务为太太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并随时关注其心理健康。

(5)食疗。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基础上,再结合催乳食物,效果会更明显。如猪蹄、花生米等食物,对乳汁的分泌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均衡饮食,是哺乳妈妈的重要法则。

哺乳妈妈对水分的补充也应相当重视。由于妈妈常会感到口渴,可在喂奶时补充水分,或是多喝鲜鱼汤、鸡汤、鲜奶及开水等汤汁饮品。水分补充适度即可,这样乳汁的供给才会既充足又富营养。

为了恢复身材而急于减肥的妈妈很难保证奶水的供应。在此建议哺乳妈妈最好能等哺乳期结束以后,再控制饮食减肥。其实喂奶已经消耗了很多热量,只要妈妈们饮食不过量,再配合着做一些产后运动,就能避免脂肪的囤积。

如果以上方法仍不见效的话,您还可以试试中医药膳催乳。药膳是药物与食物的结合,既营养又催乳,可谓一举两得。下面就给您介绍5种实用、美味的催乳药膳。

材料??莴苣子15克、甘草6克、粳米100克。

做法??将莴苣子捣碎,加甘草,再加水200毫升同煮,煮至水剩余100毫升时,滤汁去渣。将滤汁、粳米一同入锅,加水同煮,米烂即成。

功效??莴苣子是菊科植物莴苣的种子,以颗粒饱满、干燥无杂质者为佳。它性味苦寒,能下乳汁,通小便。甘草性味甘平,能和中缓急,调和诸药。粳米粥被誉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三物合用,是很好的催乳药膳。

材料??老母鸡1只、穿山甲(炮制)60克,葱、姜、蒜、五香粉、精盐等适量。

做法??母鸡去毛及内脏,穿山甲砸成小块,填入鸡腹内。入锅,加水及调味料,炖至肉烂脱骨即可食用。

穿山甲性味咸凉,通经下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

,妇人食了乳长流,亦言其迅速也”。鸡肉营养丰富,性味甘温平,既补气,又补血。

材料??花生米30克、通草8克、王不留行12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

做法??先将通草、王不留行煎煮,去渣留汁。再将药汁、花生米、粳米一同入锅,加水熬煮。待花生米、粳米煮烂后,加入红糖即可食用。

功效??通草性味甘淡凉,入肺胃经,能泻肺、利小便、下乳汁。王不留行是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种子,性味苦平,二药合用治疗乳汁不足,疗效更佳。

材料??猪肾(腰子)500克、黄花菜50克、淀粉、姜、葱、蒜、味精、白糖、植物油、精盐各适量。

做法??将猪肾一剖为二,剔去筋膜腺体备用。锅烧热后,放植成热时,放葱、姜、蒜入锅煸香,再放入腰花爆炒片刻,至猪腰变色熟透时,加黄花菜、盐、糖再炒片刻,加淀粉勾芡推匀,最后加味精即成。

功效??中医理论,猪肾性味咸平,主治肾虚腰痛,身面水肿。黄花菜性味甘平,能补虚下奶,利尿消肿。另外,黄花菜根亦有催乳作用。本药膳适合于肾虚导致的缺乳。

材料??猪蹄3~4个、王不留行12克、调味料若干。

做法??将王不留行用纱布包裹,和洗净的猪蹄一起放进锅内,加水及调味料煮烂即可食用。

功效??猪蹄性味甘咸平,常用以治疗乳汁不足。加上王不留行,对缺乳具有良好的疗效。

用干净的毛巾蘸些温开水,由乳头中心往乳晕方向成环形擦拭,两侧轮流热敷,每侧各15分钟,同时配合下列按摩方式:

双手置于乳房的上、下方,以环形方向按摩整个乳房;

一手托住乳房,另一手食指和中指以螺旋形向乳头方向按摩;

双手张开置于乳房两侧,由乳房向乳头挤压。

3、增加乳汁分泌的方法乳头矫正方法

有关妈妈乳汁不足的各类问题,其实都是可以改善的。可使用乳头矫正的方法:以左手或右手的食指及拇指放在乳晕两旁,先往下压,再向两旁推开;或是以乳头为中心点,采取左右、上下对称的方式按摩,这种方法会使乳头较易突出。另外,也可在生产前注意乳房及乳头的保养。可在洗澡时以清水洗涤乳房,但不可太过用力清洗乳头,以免引起子宫早期收缩。

勤于喂奶,让宝宝多吸吮妈妈的乳头。

其实妈妈的奶水越少,越要增加宝宝吮吸的次数;由于宝宝吮吸的力量较大,正好可借助宝宝的嘴巴来按摩乳晕。宝宝跟母乳的关系是从出生后开始的。婴儿被抱在妈妈胸前时,自然而然地就会开始寻找奶头。建议新手妈妈们,一定不要因为刚开始没有乳汁就不让孩子吸吮奶头,应该让他多多接触乳头,渐渐地婴儿就会学着靠自己的力量去吸吮了。由于宝宝的这种吮吸是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会使妈妈的乳头很疼,妈妈可千万不要因为怕疼而不喂宝宝母乳呀!

妈妈应每2~3小时喂宝宝1次,但仍需配合宝宝的需求来喂。宝宝只要饿了就喂,喂得越多,奶水分泌得就越多;至于宝宝吃的奶是否足够的问题,可以检查孩子的尿片,只要一天至少换6~7片的话,就表示宝宝吸吮的奶水量足够了。

妈妈自身若无特殊状况发生,如腮腺炎、发烧、乳头破裂等状况,应尽量让宝宝吃母乳。吃婴儿配方奶粉会让宝宝缺乏饥饿感,从而减少吮吸母奶的机会。这样一来,妈妈的奶水自然就会减少。

补充水分,均衡饮食,不急于减肥。

喂母奶者要注意营养的摄取。基本上要做到均衡饮食。喂奶时,每天大约要消耗2 100~4 200焦耳的热量;妈妈所摄取的食物种类,也会直接影响到乳汁的分泌与质量。因此,均衡摄取各种食物是很重要的,它们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5大营养元素。哺乳妈妈要特别注意钙质与铁质的吸收,这方面可从奶类或豆制品中摄取。民间食疗,如猪蹄、麻油鸡、鲫鱼汤等,也都是下奶的食物,可以吃,但不可过量,以免造成肥胖。

均衡饮食,是哺乳妈妈的重要法则。

哺乳妈妈对水分的补充也应相当重视。由于妈妈常会感到口渴,可在喂奶时补充水分,或是多喝鲜鱼汤、鸡汤、鲜奶及开水等汤汁饮品。水分补充适度即可,这样乳汁的供给才会既充足又富营养。

为了恢复身材而急于减肥的妈妈很难保证奶水的供应。在此建议哺乳妈妈最好能等哺乳期结束以后,再控制饮食减肥。其实喂奶已经消耗了很多热量,只要妈妈们饮食不过量,再配合着做一些产后运动,就能避免脂肪的囤积。

新妈妈的乳头若有受伤、破皮、皲裂或流血的现象并导致发炎时,应暂时停止吸吮受伤的一侧,让宝宝先吸吮健康一侧的乳房,等伤口痊愈后再进行哺喂。为避免乳头受伤,建议妈妈们采用正确的喂奶姿势,控制好单侧的吮吸时间,否则很容易反复受伤,从而影响到母亲喂奶的信心。

有些妈妈会因产后激素的大量改变而引起产后忧郁症,如果再加上喂母乳的疲倦及压力,会使奶水量减少。因此哺乳妈妈要多休息,保持心情愉快,才能产出多多的奶水。

新手妈妈要对哺乳有信心、要坚持

许多新妈妈不相信只靠自己的乳汁就能喂饱宝宝。其实,不论女性乳房的形状、大小如何,都能制造出足够的奶水,从而带给宝宝丰富的营养。

不过,妈妈在喂奶过程中也确实辛苦。因为母奶易于消化、吸收,所以宝宝通常很快就会饿了,这样妈妈平均每2小时就得喂1次。有些婴儿的需求量更大。一旦母亲觉得婴儿没吃饱而给他添加配方奶的话,孩子会渐渐习惯流速大且不需要花费太多力气的婴儿配方奶从而拒绝吸吮乳头,这是造成妈妈日后喂母奶困难和奶水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家人的支持与体谅,尤其是先生与长辈们的支持与体谅,对妈妈们来说特别重要。以上几点你不妨试试,希望对你和宝宝有帮助!


}

原标题:这些零食真的是药!吃多了很危险,第一个就许多人中招

作为吃货,零食都是不离手。但整天被专家们科普“零食吃多了不好”,好吧,那换点中药零食会不会健康点呢?

零食可以每天吃,但药不行。

这几种你以为的零食其实是药!

你是不是也经常将润喉片当“糖”吃?感觉对嗓子好,而且甜甜的很好吃,吃多了也无所谓?

但是你知道吃多了润喉片,并不能保护嗓子,反而会对自己的健康不利吗?

中药润喉片成分以一些有清热解毒消肿作用的中草药为主,如金银花、黄芩、板蓝根、冰片,以及清咽利喉的胖大海、蝉蜕、桔梗、罗汉果等,大部分药物性偏寒凉。如果毫无节制的吃这些润喉片,凉的东西对血管有收缩作用,容易损害口腔,可能会出现溃疡等现象。

脾胃虚寒者若长期服用,非常容易引起腹泻。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因为一些润喉糖含有“冰片”成分,毫无节制的食用可能会出现滑胎。

龟苓膏这款历经千年的中药小食品,配方药物含量科学,养生保健效果好。这使得它走上各大超市的货架上,成了独树一帜的“中药小零食”。听着看着很健康,多吃也没事吧?

正宗的龟苓膏主要以鹰嘴龟和土茯苓为原料,再配以生地黄、蒲公英、金银花等药物精制而成。能起到清热解毒、滋阴补肾、消除暗疮、润肠通便的作用。

但是并不适合所有人当零食吃,因为龟苓膏偏于寒凉,一般胃寒和脾胃虚弱的人还是少吃为好。龟苓膏含糖,糖尿病患者也不宜多吃。另外,吃完不能马上喝茶

看到阿胶蜜枣第一反应,这也是药?超市里经常能看到散装和袋装的阿胶枣,这是女性朋友比较喜爱的零食。其实这是“中药零食”,先为“药”后为“零食”,所以也不可乱吃。

虽然它能够为女性起到养血补血的功效,特别是阿胶还有补脾和胃、益气养神、滋阴润燥等功效。对于气虚或血虚体质的人群,经常吃些阿胶枣有助于改善神疲倦怠、四肢乏力等症状。

但是这份“甜蜜”会让你难以消化,这两者都属于阳气偏热的食物,上火时忌吃,女性月经期,痛经、妇科病人也不能吃

另外,因其含糖量大,又容易黏在牙齿上,所以牙疼者慎吃,糖尿病患者忌食。

薄荷糖更加是常见的零食了,我们为了缓解口中的异味,经常需要含一含来清爽一下咽喉和口腔。

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薄荷其实可作中药。如果是正宗的薄荷糖,其中都会含有薄荷提取物,长时间咀嚼薄荷糖,会刺激口腔黏膜,导致口腔黏膜角化层增厚,炎性细菌侵入,使口腔黏膜受到损害

而且薄荷糖的普遍热量都很高。有研究表明,100克可食用的薄荷糖的热量高达400多大卡,这个热量占了人体每天所需能量的四分之一,属于高热量食物,减肥人士要特别忌口了

不知不觉健胃消食片也成为了家庭必备良药。不消化?嚼两片。胃胀胃痛?嚼两片。消食片已经逐渐趋于吃货们的福音。

消食片作为非处方中成药虽然副作用相对较小,大部分人也都适合,按时按量服用是没事,但如果没有找到消化不良的具体原因就随意服用,甚至每日把它当做零食一样的摄入,那坏处可就多了。

消食片的主要成分是山楂,当胃酸过多的人吃后,会使胃内的酸度急剧增加,有溃疡病、黏膜糜烂较重的患者会加重病情。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对于时不时胃胀的大部分人,大医生建议还是通过增加锻炼(提高胃肠蠕动与排空功能)、注重良好饮食习惯等措施进行调理。

凉茶的主要成分是菊花、金银花、甘草等。具有清热除湿、滋阴去火的作用。

凉茶顾名思义是非常寒凉的。过量饮用会严重损伤脾胃,容易让人出现气血两虚的现象。体虚体寒的老年人和小孩要少喝。特别是小孩,认为凉茶是饮料,所以不加节制,就会十分危险。

对于女性来说,如果处于经期,而且体质差、寒气重的话,过多的喝凉茶会延缓血流的速度,形成局部淤血,导致痛经和月经失调的症状出现。长期如此会拖垮身体,使自己抵抗力下降,对体质是有很大的损伤的。

茯苓饼属于滋补性药膳。以茯苓霜和精白面粉做成薄饼,中间夹有用蜂蜜、砂糖熬溶拌匀的蜜饯松果碎仁,看起来就是好吃又健康。

一般情况,茯苓饼适用较广,男女老少皆宜,但是肾虚、尿急尿频或虚寒滑精者不可食用。另外茯苓饼含糖,糖尿病患者少吃为妙。

以上知识点大家记住了吗?

任何东西再好,都得注意“适量”哦~

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我们马上删除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