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可以看到最新史上最全心理测试图的心理月刊原文?

[转载]【心理月刊2月号文字版】吴秀波——我最大的欲望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独家盘点:张国荣和他的唐鹤德
原文地址:独家盘点:张国荣和他的唐鹤德作者:ELLE中文网编辑:kary作者:kary来源:ELLE部分来源互连网哥哥说:“他是主赐给我的礼物。”“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是我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我爱人对我的爱……”在《霸王别姬》里,他是袁四爷口中赞叹的“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的绝色艳人。这个艳人,一如既往深深眷着恋“青梅竹马”的大师兄,生为大师兄生,唱为大师兄唱
原文地址:独家盘点:张国荣和他的唐鹤德作者:ELLE中文网编辑:kary 作者:kary
来源:ELLE 部分来源互连网
哥哥说:“他是主赐给我的礼物。”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是我可以肯定的,
那就是我爱人对我的爱……”在《霸王别姬》里,他是袁四爷口中赞叹的“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的绝色艳人。这个艳人,一如既往深深眷着恋“青梅竹马”的大师兄,生为大师兄生,唱为大师兄唱,死也为大师兄死,如此一个娇弱又痴情的虞姬,她竟是一个男子。
一个在演艺和生活中“作”的男人
他是一个妖艳的男人,温柔、多姿,绚烂的生命分子里,缠绕着一些处女座特有的挑剔和男人的“作”。
他是一个“作”的男人,在《春光乍泄》里,他与梁朝伟分分合合,神经质地吃饭、摔东西、抽烟,纠缠着一个去南美洲看大瀑布的“作”念头,他和他的男人在厨房里相拥舞蹈,然后,倒入乱糟糟的白色床单里,做爱、睡觉。最后,在倾盆大雨打湿的卡车里,一个粉碎的吻,处理完雨刷器后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情。
在《霸王别姬》里,他是袁四爷口中赞叹的“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的绝色艳人。这个艳人,一如既往深深眷着恋“青梅竹马”的大师兄,生为大师兄生,唱为大师兄唱,死也为大师兄死,如此一个娇弱又痴情的虞姬,她竟是一个男子。那个年代,这个男子是被社会所不容的叛逆者,他选择在舞台绚烂的一刻离开这个作践他不让他爱的世界。在真实生活中,这个演绎了50多部影片的男子,这颗被万人追随的巨星,谁也想不到,他与他的同性爱人,维系了长达15年的恋情。
他们说他自暴自弃,说他打乱了男人审美观的次序,说他作践自己。说他……
也许,双性恋的身份在这个浮华不安的尘世间已经失去其坚强意义的一面。他开始亦幻亦真起来。
《异度空间》的绝笔,是他最终迷失在自我影象的创口里。在一个具有整人和讽刺、诙谐意味的日子里,他纵身勇敢地往下跳跃,一个26层的高楼,一个属于他的半空,在疲累和恍惚之中,他向整个世界发起了最惊天动地地一次“作”!
他的离开,被众说纷纭,他在最后一刻留下的那抹微笑是痛是甜还是对这个世界的讥讽?答案,或许再无法找寻到。
一个默默扶持他在舞台上走下去的幕后男人
唐鹤德,一个高大英俊的男人,
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良好的基础教育,有特长,有品位,气质高雅。他一直从事银行业,工作能力强,曾担任银行高管。
本不是圈内人的他,因为和哥哥的关系,经常被狗仔追逐,被歌迷关注。唐鹤德与张国荣他们的爱情开始于在哥哥26岁,唐生24岁的时候的。
恋情的正式曝光:
在日的夜晚,在八万人聚集的Concert上,哥哥身着一身黑色礼服,打好领结,独自站在皎洁如月光的灯柱里。哥哥先跟台下的母亲开了一个著名的玩笑,但紧接着,他的脸色却突然变得严肃。神情专注,目光坚定。“这首歌,送给我的母亲,
也送给我生命中一位最【挚爱】的好朋友。” “挚爱”两个字,他特地一字一字地重重强调。
然后他把他们是如何在患难中见真情的过程,同样一字一字、诚恳认真地讲给大家听。所有人的心在此刻已经提了起来。
――“其实你们也猜得到是谁,还不就是唐先生么?!”
于是,哥哥和唐生的恋情正式曝光,平静的生活也离他们远去,他们一次次的被狗仔追逐,拍照,烦不胜烦。  
18年的风风雨雨,他们共同度过。直到病魔袭击了哥哥,不堪病痛折磨的哥哥一跃而下,成为了唐生和所有人心中永远的痛。
哥哥的葬礼是唐生忍着悲痛一手操办的,安排葬礼,来宾,程序,丝丝不苟。在哥哥的讣告上,唐生是以惟一一个“挚爱”的身份排名第一的。
哥哥的外甥女在葬礼拿着话筒对唐生讲:“Uncle
Daffy,舅父一直好好珍惜和你的感情。他说你曾借了几个月薪水让他度过难关,他永远也不会忘记。过去一年,不仅是我,相信大家也都看到了什么叫做真爱。你对(患抑郁症的)十舅父不离不弃,日以继夜照顾他。Uncle
Daffy,我代表十舅父多谢你!十舅父有你,好幸福。”
唐鹤德唐生献给哥哥的白色花圈的题词:“夜阑静,有谁共鸣…… “阿仔,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爱绵绵无绝期。  
在哥哥走后,唐先生一个人独居在他二人以前位于加多利山的公寓,和哥哥的骨灰及哥哥的爱狗做伴。几年来唐先生处事低调,很少在公众面前露脸。但他为哥哥在香港金像奖上领奖,为哥哥在杜莎夫人蜡像馆的雕像揭幕,代哥哥参加了梅艳芳和肥姐的葬礼…… 
张国荣对唐鹤德的心语
哥哥说:“他是主赐给我的礼物。”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是我可以肯定的,
那就是我爱人对我的爱……”对于这样的深情表白,男女间的也莫过如此!
“我和我的另一半就很明白,所以两个人之间,如鱼得水。因为我们明白体贴是滋润感情生活的窍门,我们两个已经十多年了,我地的关系仲系好好1今日临出门前,大家仍在打电话,仲三次疃嗵恚。顾盗3次电话呢!)
当然,任何一对走在一起,期间总有许多上上落落,起伏不定的情况,但只要你放眼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一个比这个对我更好的了。这么多年来,期间当然出现过很多问题。 
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很多事情,对方也是一个独立个体,你要尊重这一点。对方同样会有很多事情发生,如意的,不如意的。你遇到不称意的,就肆意在对方面前发脾气,然后不断为自己找借口,情非得已。轮到对方在自己面前投诉、发脾气,你却自私地关上耳朵,不闻不问。于是两个人的问题就会日积月累,单方面付出是不成的。积聚太多问题,会影响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我是不会容许这种情况出现的。
年轻时我会有很多affairs
(爱情关系),但自从跟他在一起后到现在,一段也没有。我俩在一起将近十五年了,什么?你说我的样子不像可以守在一个人身边这么长时间么?感情这回事就是这般奇怪。我俩真的是一对很奇妙的combination(组合)。”
――――――---摘自1994&东周刊&访问
《怪你过分美丽》
谁亦能呵一呵
一张嘴一副面容差不多
但别要选出色一个
耗尽气力去拔河
怀内能躲一躲
力度与温度差不多
惟独你双手握得碎我
但我享受这折磨
可以说走一走已拼命退后
想过放手却未能够
怪你过分美丽
如毒蛇狠狠箍紧彼此关系
仿佛心瘾无穷无底
终于花光心计
信念也都枯萎
怪我过分着迷
换来爱过你那各样后遗
一想起你如此精细
其他的一切
没一种矜贵
延伸阅读:
简单8招打造约会达人独家盘点:张国荣和他的唐鹤德张雨绮:一次性星女郎的豪门缘给恋爱的女人33个浪漫点子学舒淇用10种诱惑勾住男人
------分隔线----------------------------[转载]《心理月刊》2014年8月号&总第97期&吴秀波&nb
有感觉的东西才是真的东西!
摘自卓蚂蚁姐姐博客
摄影棚里热闹异常,在下午点之前,吴老师一直在拍即将开播的电视剧的海报。桌上各种各样的食物表明,他们已经工作很久了。但,看着他,没察觉出他的疲惫,看来,他还真的是非常热爱他的工作。问他要不要吃些东西休息一下再进入我们的封面拍摄工作。他笑着摇摇头:“不需要,我已经准备好了。”对,吴老师,身边的人都这么叫他。为什么叫他吴老师?或许因为他见多识广?或许是因为他任何话题都能侃侃而谈,并见解非凡?又或许是……。在拍第三组片子的时候,我们从他的眼神里才看出一丝倦意,于是,递给他一杯咖啡。他的宣传总监说:“也许,他更需要这个。”她拿出他的手机,接在音响上,里面传出了《爱的代价》、《信仰》……哦,简直是暴露年龄帖。但悲哀的是,在现场我们几乎人人都在跟着哼唱。哈哈,能不断在工作里面发现乐趣,确实是一件非常非常幸运的事儿。
吴秀波&站在尊重更多人的立场上
42岁时,真正地红了,至今数年过去,演技零差评,人缘零差评,被尊称“吴老师”。接近知天命的年纪,通透生活和生命的皮子和里子,不需要对自己做任何修饰和装饰,而只是全心全意地将内心里所有沉淀的和沸腾的,透过“上天赐予的一场戏”,淋漓尽致地演下去。每一个角色,爱恨情仇,对于他来说,都是“以一个人为单位”,他的使命就是进入他们的生命和身体,让他们真实地活下去。
拍摄吴老师,一定要让音乐环绕整个摄影棚。吴老师特别点播了李宗盛的《山丘》——
每个人内心里面都盛着一样东西有愤怒、有悲伤、有欢喜之所以看起来不一样,只是像盖房子一样砌起这一堵墙那一堵墙安上不同的门窗但其实你把它们全拆了以后就会发现这个房子里面的人和东西都是一样的所有的人其实就是一个人……
歌声响起来,吴老师也舞起来。
我们告诉吴老师,这一期,我们的特别策划是stalk,《亲爱的,让我们聊聊吧!》吴老师一边思考着,一边用身体寻找着最恰当的表达。
摄影师的快门按得响亮老天爷。
突然,吴老师跪在地上,伸出双手,“我明白你们要表达的是什么了!我们聊聊吧,不是我要特别多地说,而是我要听你说!”
不愧是演员中的哲学家,能够如此准确地理解人,理解关系,理解沟通的真谛。
“我认定我是个好演员,但是我知道我不是明星。明星叫做‘娱乐主体’,演员叫做‘娱乐载体’。所谓的娱乐主体就是他不演戏,他结婚离婚,他今天骂个人,一样能达到娱乐你的效果。而我是一个非常好的娱乐载体,如果电视剧能娱乐你的话,你给我一个角色,我至于让你看到我这个角色不会后悔”在写真集《上天赐予的一场戏》中,吴老师这么说。
确实,刘新杰、程婴、……还有马上要跟大家见面的大学生村官马向阳、离婚律师池海东,吴老师的每个角色,都让我们觉得,是一种珍贵的相遇,让我们遇到爱,遇到理解,遇到生活,遇到过去,遇到现在,也遇到未来。
“爱情的有趣,就在于对它的无知”
&&&&《心理月刊》:这期杂志是我们今年唯一的一个男人封面,而且也是我们的男人专辑,您从男人的角度来讲一下,您有没有特别想向人们表达的男人的误解?
吴秀波:8月日的“男人节”,我也是现在才知道。作为一个中国男性,可能从父辈传承下来的个性习俗,就是你要坚强,你要有责任,你要能担当。如果说唯一有心愿想表达的就是,可能在牺牲自我快乐的同时,男人还需要葆有一定的自由吧。
男人们其实总被大家戴上“坚强”等各种各样的帽子,就觉得男人就一定要是这种顶天立地的样子,不能流露出自己脆弱或者软弱的一面。
其实我以为,很多立场的划分实际并不科学,我认为男性女性其实除去在现实社会中特定的对性别的认知之外,其实都是站在人的立场,拥有共同的人性,有共同的特质,所有的在心理方面的优劣大家都是等同的,没有那么多的分别,一旦这方面的分别太多了,我想男人也未必像想象的那么强大,女性也未必就是真的就觉得我应该需要男性照顾。
您曾在生活中流露柔软的一面吗?
我觉得男性的这种分别,其实可能更多地在于是否做了父亲,这是一个分水岭吧。我觉得在男女交往中可能所有的情绪或者表达都有,但是男性在自从做了父亲以后——我不知道别人,因为我只能表述我自己的体会,就是在我做了父亲以后觉得,我为人处理的态度有了一定的改变。
您作为一名演员其实还是很注重自己外在的形象有,您认为男人爱美正常吗?
是这样的,我一直认为男性的审美可能和女性有所不同,人类也是动物啊,就是他出于某种个体的需求,所展现的优劣不同,你比如说雄性动物在由小到大的生命过程中,难免要经过争斗,你会看到很多男性在年轻的时候都喜欢练拳击,或者说练一些搏击性的运动,其实每个男性心里都知道,就是你要打倒别人之前,你首先要打倒的是自己,你要战胜别人之前首先是要战胜自己。所以我认为,等到男人表述中出现了自嘲以后,这是男性的一个成熟标记,就是你还捍卫着自己的尊严,还捍卫着自己自以为美的事物的时候,你勇于自嘲、勇于打倒自己,我觉得那是男性成熟的一个标志。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男人会把事业、金钱、亲情放到第一位,但是绝对不会把爱情放在第一位,您出演过很多爱情题材的戏,爱情在您的人生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在这方面我也是一个不及格的人,在我脑子里始终是一个,也是一个问号,我如果想明白了,可能以后也就不能再演类似的戏了,其实它的有趣就在于对它的无知。
您的很多角色,都是当代女性所渴望的,哪怕是复杂的反面角色,都是既有传统男人敢作敢当的硬汉气质,又有对爱情和女性的钟情与深情,今天女人对男人的不满,尤其朝向情感需求和责任承担,您觉得,女人对男人责任感的期待和对情感的要求,是可以理解的还是过分的要求?
其实我觉得如果在你心里有男人这个词汇的话,那么男人就是永远无法理解的,其实每一个男人心里拥有女人这个词汇的时候,可能也觉得女人永远是他们搞不懂的物种。我更愿意换一个角度来讲述对于角色和对于角色人性的构成,我觉得男人、女人都是人,都有同样的共性,也有同样的人性以及人性的弱点,可能这个也是我们慢慢成熟以后,才能了解所有的疑问和感慨吧!我记得在幼儿园的时候,所有的孩子,其实除了在越来越大的某一天,对于某一个生理现象感到好奇以外,大家是不分男女的。
“碰到两个立场,要去尊重对方的立场”
前两天刚刚高考完,安徽的作文题目是《剧本修改谁说了算》,大意是:演员拿到一个剧本,说要进行修改,但编剧说不能改,很想知道吴老师会怎么写?
我觉得一次考试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验证,最重要的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次记忆,究竟在这次记忆中给这个学生留下一个什么样的领悟和总结,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
您是一个演员,您会觉得谁说了算?
首先,我不会从我的角度去想。重要的事,这个经历和这个题目,究竟能给学生自己本人带来一个什么样的记忆和一个生命的感悟?我以为,出题者应该能更切身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想这个主题。
它是高考作文,恐怕一定要有一个立场。
我指的这个“立场”,是尊重对方的立场,不是说我想问你什么,我想考你什么,我就去考你什么,我就去问你什么。最重要的是你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应该记住什么和记录什么以及感受什么,我才应该去考你什么。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碰到这件事的时候,或者碰到两个立场的时候,要去权衡和尊重别人的立场。
“以一个人为单位表达”
我们了解到,吴老师拍很多电影和电视剧时,在前期修改过部分角色。像《剑谍》,您大概删了一千多句台词。
在这个戏还没拍的时候谈不上“修改”,因为除非是一个戏已经拍过了,我们再翻拍它,才会有一个“修改”的概念。所有戏没拍的时候,所有的角色,包括戏剧环境都叫搭建,都是我们在建造或者说创造一个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需要相互沟通。比如说,跟编剧沟通,跟导演沟通,跟制片方沟通。你要表达自己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要跟所有的主创方进行沟通,然后在大家都认可的情况下,我们共同来搭建这个项目或者这个戏。
您在《赵氏孤儿》中扮演程婴,对于他,您也做了一些改动。您修改这个角色的原则和出发点是什么?
《赵氏孤儿》的剧本写得非常好,技术老道,对于角色的起承转合处理得非常精湛,我们也没有去做太多的修改,只是我们在共同创造的过程当中大家寻找一种这个剧本的表达态度。《赵氏孤儿》更多讲的是所谓的“忠孝”。忠孝是指什么忠孝?孝,当然不用说了,一个家庭里面、一个家庭范畴之内的一种德行、一种传承,但是“忠”就不一样了。究竟你忠的是哪一个集团?这个“忠”是否是恒定的?其实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这不是一个恒定的词汇。所以我觉得,如果再这么讲这个故事,就没有太多的意义了。回归到程婴本身,我们希望他是一个人的故事,因为只有是一个人的故事,才能是所有人的故事。所以我们把他降到最低的一个单位,以一个人的单位,来表达这件事,这就跟以往表达《赵氏孤儿》的态度不同。当一个人碰到了这种历史性的权力生杀转折的时候,一个非常平常的人,在这种大的齿轮磨合之下所碰到的境地,一个人能产生什么作用?现在可能总结说,一个人起不了什么作用。但其实一个人的态度代表所有人的态度,或者说一个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的态度,有可能代表你全民族的态度。所以程婴他个人的人性,代表了拥有着中国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普通人的态度,不是简简单单的忠义,而是站在一个“仁义”的本份,站在一个“尊重”的立场,才能让我们最终看见那一份牺牲的精神。所以最终你看到的,这不是一个忠于某一个君主的门客,而是一个不昧良心的医者,一个视仇人之子如同己出的人父,一个教会别人尊重、平等、牺牲和仁善的师长。
“对生命的自我问答就等同于自我交流”
吴老师总在强调,戏是真的。
所谓戏是真的和活在戏里,我觉得每个人也有每个人不同立场的看法,就是站在一个演员向观众诉说的立场上,我只能做比较浅显的解释,比如说如果演员不认为戏是真实的或者说不向认为戏是真实的这种心态去努力的话,我想演戏对他来说就等同于一件痛苦的事。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如果演员在生活中过于纠结生活中那些所谓自以为是的得失和真实的话,在喊完开始以后,恐怕他未必能够放下自我去真实进入这个游戏过程。有一句老话可以比较辩证和浅显地说通这个道理,叫“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觉得这是从事这个行业的这些职业人、专业人找到的一种工作以及生命的感悟。
吴老师说,经常和自己进行自我交流,很好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内心生活?
我没有刻意地研究过自我交流在所谓的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之间是一个怎么样的过程框架,我以为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产生了某种对生命态度的自我问答就等同于自我交流了。当然这种自我问答提问者必须要在站在非第一自我的立场上,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尝试着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向自己发问,或者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替别人作答,我觉得这是心理思考的一种净化。
这种自我交流对您意味着什么呢?
作为一个非常自我的、博弈于现今社会的、为自己获取利益的现代人来讲,可能觉得这种自我交流或者自我问答毫无意义,但是,当你从一个年轻人变成了一个父亲,开始尝试着站在自己孩子的立场去思考的时候,其实这就是生命中走出的第一步,慢慢地你就学会了能够站在更多人的立场,甚至于站在其他物种的立场来跟自己交流,我觉得这是一个放低自我的方法,其实一个膨胀的自我对你的生命来讲,真的是一个蛮重的负累。
我看您越来越理解在您的成长中不在场和缺席的父亲。现在您作为父亲,您希望传承给儿子什么?
关于父亲的传承和我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我自己一直未能解答的,因为我至今为止还无法读懂和理解我的父亲,也许这一生跟他交流的太少吧!至于为儿子传承什么,我想我现在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对他说,希望他尊重所有的人——因为我身上其实也没有太多的长处可以让他们传承,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平庸得一无是处的人。当然,从内心深处,我渴望他们平安快乐。
“在路上,你只有真正空着手才能得到”
您最新接拍的反映大学生村官马向阳的电视剧《槐树花开》,导演张永新先生认为您前期对故事对角色的参与修改让他非常认同,很好奇你为何接演农村戏?
是这样,因为我没有太多的农村生活,所以站在角色的立场上,我们稍微丰富了一下角色的都市化色彩,看过片的人普遍反映:这个戏比以往的农村题材的电视剧更城市化,更有城市的色彩,同时有乐趣。另外也有人反映:这个角色很干净。
其实我们更多的人去农村,可能是旅行或者去玩,很少有人会说让你去工作,所以这个角色包括这个故事,我觉得反映了一种舍得。而这种舍得,什么叫“舍”呢?叫入境。比如:你去一个好的环境,当然好。但是你去一个坏的环境,你可能就不愿意了。所以入境是一种“舍”。什么是“得”呢?入境以后。入什么境呢?你不是去一个没有人的地方,你是去一个有人的地方,你是入人的境。入境以后得什么呢?得一心,所谓同心同德指的就是这个。这部戏,其实反映了每一个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和德行。
您作为一个演员,在前期,对于自己塑造的角色,您会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提出一些想法。如果总结一下,您会给自己塑造的角色减去什么,加入什么?
这个问题就问得非常专业了。我们究竟要减去什么?减去所有戏剧功能和人物人性以外所有妄图赢得观众注意的东西!你所有的东西必须建立在准确的人物人性和戏剧功能之中,除此以外所有庞杂的东西,我以为那都是“不准确的”。第一,如果你的人物个性、人物背景、人物身份、人物的文化层次不支持这个人物的行为,那是一个不科学的行为,那是一个不真诚塑造人物的行为。其次,如果你人物的方向违背了你的戏剧功能,那你的人物就不再为这个戏剧所服务了,这就是在创作过程中需要认真面对的,这是我们需要规避的。
我们又要说到所谓“入境一心”的态度上,如果你真的是站在人物的立场进入了人物所属的特定的环境,你一定在创作的过程中会感受到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感受到人物与其他人物的人物关系和人物对峙、人物矛盾和人物态度的共通点,这就是需要你在创作中加进去的,就是你通过人物的立场,站在人物特定的环境中所感受到的一切,只要你有能力,只要你有这个感受,都是要通过你的感受表达出人物的感受。所以说不是说我想好了我要去那个地方拿什么就是拿的,因为拿不到,整个要拿的东西全在路上。最重要的是,你是不是放下一切,上了这条路。如果你在上这条路之前有好多的利弊,有好多的名利,有好多的对错,有好多的得失,你就不能空着手上这条路,你只有真正空着手上这条路了,你才能在这条路上捡到你需要在这条路上记录的东西,那才是最终观众要看的。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李孟潮解答来自心理月刊网站及读者的6个疑问——
心理治疗的流行趋势
《心理月刊》
&& 编辑:蒋力
文:末儿插图:欢子
专家支持:李孟潮(上海林紫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咨询师 )
  心理学热的来临,让我们看到了某种希望:有了咨询师和治疗师的陪伴,自我探索不再是一场孤单的奋斗。然而心理咨询与治疗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未来我们能得到什么,很大程度上,还要仰仗社会需求与行业完善的融合。心理服务市场到底会怎样发展?和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心理专家李孟潮解答了来自心理月刊网站及读者的6个疑问。
  无印无品:我很羡慕在西方国家很多人能有自己的保健医生。有没有私人心理医生?大陆会不会出现呢?
  “私人心理医生”是一个比较容易产生疑义的提法。如果你指的“私人心理医生”就是像家庭保健医生那样,能为一家人服务,这家人有什么心理问题都找他看,这是有误解的。因为心理医生只能给家庭中的某一个人做治疗,而不能既做母亲的咨询师,又做女儿的咨询师,同时还做全体家庭成员的咨询师。那样,心理医生就要精通成人心理治疗、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家庭治疗……据我所知,这样的“心理医生”还没出现,以后也不应该有。
  如果你说的“私人心理医生”是指心理医生私人开业,只针对少数人提供服务,这在西方很普遍。心理治疗最早从弗洛伊德开始就是私人诊所,一直到现在,欧美大部分心理医生也是私人诊所为主。我认识一位美国资深精神分析师,70多岁。她说,这辈子只看了40多个来访者。其实心理治疗就应该做少、做精。可中国人观念不同,认为比较糟糕的医生才独立开业,而且大陆的医疗体制也限制这种做法,人们的消费水平也比较低。但这毕竟是一个与国际接轨的趋势。事实上,现在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医生独立开业,将来这一定会成为心理治疗的主流。
  另外,“私人心理医生”还可以指“私人心理顾问”,就是你每个月固定给心理医生一笔钱,他回答你的问题,或者每周留出固定时间接待你,即便你不去,他/她也不能接待其他来访者。不过,这种方式一般针对某些特殊人群,比如社会名流、职业经理人、董事长。
  过河搭桥:我有个朋友在做心理培训。有时候我会听她说起,什么流派已经过时了,什么方法现在正时兴。那么2009年心理治疗的流行趋势是什么?
  心理治疗不是时装,不流行一年一换。当然有人会把本来已有的东西整合一下,换个名字。所以现在心理治疗“流派”竟然有200多种,而且还在增长,但大部分是老酒新瓶。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什么“流行趋势”,而是近年来这个行业发生的重大的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心理治疗的疗效得到了脑影像学扫描的确凿证据。以前会有人说心理治疗不如药物,现在再这么说就是无知了。比如这次汶川地震后的应激反应,心理治疗就是首选方法。
  第二,循证医学的兴起。它的法宝是统计研究,因此它可以当个很好的裁判员,非常科学地判断哪个“流派”有效没效。用这种方法一检验,
200多种所谓的“流派”中的大部分是“借壳上市”,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
  第三,内观训练的盛行。内观本来是南传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现在已经渗透到西方几乎所有的心理治疗流派中。它代表未来成熟心理治疗的走向,东西方理念和资源的整合。
  第四,心理治疗中,精神分析和认知行为既分立又融合的趋势。精神分析再也不是心理治疗中的“微软”了,而认知行为疗法由于长年坚持做研究,现在已经接近甚至超过精神分析的影响。另外,两派的融合已经越来越明显。比如,精神分析的移情焦点治疗和认知疗法的图式聚焦疗法,都用来治疗人格障碍,且方法相似。
  ZIZI不倦:我希望能根据不同需求,选择心理服务机构;也希望这些机构能有一个“级别”标识,容易让普通人识别其水准高低。心理服务可以“分级”吗?能不能像现在的医院那样实行三级转诊制度?
  分级制度原本就是开展心理卫生服务的好办法,是一个完整的预防—治疗体系。目前美国就是这样的分级: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负责社会上的心理帮助,心理治疗师负责心理治疗和咨询,精神科医生负责药物治疗和某些心理治疗。这三组人马共同提供大众心理服务。然而问题是,组建这种体系需要很多钱。以前我国曾经搞过精神医学的三级网络,但后来很多医院承受不了财政负担,关门了。因此心理治疗师和社工要想与精神医生一起,进入心理服务领域,让分级制度真正起作用,还需要很长时间。当然,目前我国发达地区这个趋势已经比较明显。至于评价某个心理服务机构或从业者的“等级”,然后像星级饭店一样挂牌让大众一目了然,则不太可能。不仅因为评估标准的复杂,而且谁来评定,也关乎权力和名利。
  生活e点通:心理帮助门槛越来越高,我甚至听说有的专家每小时收费一两千元。难道心理服务的对象就是有钱人吗?
  看病有几百块一个月的公立医院,也有几万块一个月的私立医院。目前,大学对学生的咨询免费,各地精神卫生中心、公立医院的收费也比较低,但难约,态度差。相对而言,社会机构收费较高,但这是对国家心理治疗资源垄断的一种补偿。一般从每小时200元起步,到2000元的高价,能提供一个尊重人的环境。可以预约,也能约到,心理医生也比较专注和投入。另外,心理咨询的价格也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好的心理医生太少,而来访者太多。即便高价,照样供不应求。
  茱莉叶:我觉得我有些性冷淡,很想找专家帮助自己。但我发现这方面的专家很少,女性专家更少。其实和我有同样性困惑的女性很多。性心理咨询与治疗会“冷”多久?
  目前,国内性心理咨询与治疗开展的确实很少。其实,性几乎是所有咨询里都躲不掉的主题。然而有的咨询师居然连问性生活历史都不敢,来访者能不跑吗?来访者出钱,就是要来说平常没法说出口的话,比如性、仇恨等。有资料显示,40%~50%的夫妻是无性或者少性夫妻,这说明性心理已经是我们面对的头号心理问题,可能比抑郁症还要严重。
  但是我国目前专业做性治疗和性心理咨询的人还是太少了。很多所谓“性专家”其实只做研究,面对具体问题却束手无策。性心理咨询与治疗想要“热”起来,还要等很长时间。首先是一些优秀的文献与著作被引进;其次是高水准的连续的培训项目的开展。学员中有一些人真正开始做临床工作,这样多年后才会有一批业务扎实的专家出现,真正“热”起来。
  说到“热”,其实心理治疗在我国几起几落,每次都是“虚热”,就是因为没有一批扎实的临床工作者。精神分析能“热”到现在100多年,与弗洛伊德等创建者的精神追求有直接关系。他们一辈子除了做个案就是写专著,当然能出好东西,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此,什么时候国内也有一批敬业又专业的性治疗师,什么时候性咨询与治疗就不再“冷”了。
FOREGROUND
  心心向荣:我是法律系研究生,但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现在考咨询师证很热,我也想考。父母当然希望我当律师,但我认为当心理医生同样能收入不错。
  上世纪90年代心理学刚开始在中国热的时候,很多人在报纸上看到,美国“心理医生”都很有钱。其实那个时候“心理医生”是“psychiatrist”的翻译,是指精神科医生。然而不是所有做心理咨询/治疗的人都那么有钱。精神科医生在美国收入算高的,年收入20~30万美元,算中产了。
  目前中国的情况则相反。精神科医生大概是学医的人里面收入最差的。现在已经比5年前好多了,但年收入也只有5~6万元左右。大学里做心理咨询或者心理辅导的老师,收入也差不多。如果将来做到教授,年收入可以到10万元,但需要花精力搞课题。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又如何呢?机构开始几年基本上是贴钱的。能坚持下来,三五年后年收入达到5~6万元是有可能的,少数人可以到10万元。其实目前心理学最赚钱的方式是做培训。一年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已经是一种商业行为了。这同时也催生了与“考证”及咨询师培训捆绑在一起的讲学风潮。专家四处讲课,一年收入几十万。不少专家已经懒得做临床,咨询很难约到,或者收费极高,说他们身份是“讲师”也许更贴切。
  然而心理治疗虽然应当遵循市场规律,但并不能完全商业化,以营利为目标。如果你有志于治疗师这个职业,那么首先应当到医院里工作3~5年,接受扎实的培训,然后再到社会上来,这样前期投入才有可能收回来。在上海,治疗师月收入1~2万元基本就算到头了,我认识的人中,到这个数目的也就几个。
  如果你入行时的想法是挣大钱,那么可能永远不会实现;如果你只是想学好技术,觉得治疗师这种生活状态不错,还是可以试试的;如果你入行5~10年后,年薪十几万还不满足,那你真的就不应该做治疗师。还是去做商业吧,讲课培训或者写畅销书,都有可能更快致富。
冷静看待心理服务在国内的发展
武志红:《广州日报》心理专栏作家
  很多人希望,优秀的心理医生能大量涌现,而且越多越好。其实,人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是希望有个“心理保姆”,帮自己轻松搞定一切生活扰困。遗憾的是,不管将来心理治疗业多么发达,这一天都不会到来。因为,不管心理医生多优秀,像爱、死亡、孤独和自由等人生命题,仍然要自己去经历,去品味,去化解。果真有一个“万能”的心理医生,替你轻松搞定这一切,并非好事。更何况,许多专家的建议又相互矛盾。所以,心理医生不是圣人,不是救世主,不是雷锋,只是一个职业而已,谈不上多崇高。另外,现在很多“心理学热”也是一种商业炒作,冠以引进国外流行之名。而实际上,很多理论扎实的、内在的精髓,并没有学到。
  所以,要冷静对待心理学和我们的关系。心理专家的帮助很重要,但自我的探索更重要;如果你爱上这个职业,那么收入很重要,但内心的召唤更重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史上最全心理测试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