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宝宝喊腿疼现在26天好像被哥哥家孩子的喊

  22岁的流浪汉马昊迫切地想要留住这个家。

  这个头发黏成一团、衣服散发臭气的男人,在去年年末陆续砸了30余辆汽车的车窗。烟酒、数码产品甚至食物,他悉数偷走。他需要钱,他要养活一个家。

  “家”就在陕西渭南市郊的一片草丛里,那里是城市化还未涉足的荒地。半人高的杂草和垃圾堆隔绝了这里与不远处的高楼大厦,赃物和食品包装袋、铺盖、牛奶等散落在草堆各处。

  这个“家”的一切都是偷来的,除了9岁大的“弟弟”亮亮。他们没有血缘关系,3年前,从四川流浪而来的马昊在这里遇见了6岁的亮亮。之后,兄弟俩把家嵌进了这座城市的缝隙。

  警察在草丛里查获了价值达数万元的赃物。兄弟俩分工明确,那些高档烟酒和数码产品交由亮亮去销赃。亮亮还不怎么识字,但已能分辨各类数码产品。

  渭南市公安局临渭分局巡特警大队便衣侦查中队中队长周佼,为这一系列性质恶劣的砸车盗窃案感到震惊。最疯狂的一夜,马昊连续砸了渭南市区的11辆车。

  依法逮捕马昊后,她不断梳理案情,一个更令人讶异的事实浮出了水面——从某种程度上讲,亮亮像是昨日的马昊。

  两个人共同的身份是留守儿童。兄弟俩在幼年都遭遇了父母的抛弃,不同的是,亮亮被扔给了收废品的爷爷。而马昊则在15岁那年从寄养的叔叔家离开,一路流浪。

  9岁的亮亮说,自己害怕销赃,也知道偷东西“是不对的”。但比起这些,他更怕失去这个偷来的“家”,怕失去那个从天而降的“哥哥”。

  去年年末,亮亮在指认现场

  我就看看他心里有没有我

  准确一点来讲,马昊真正的家在600公里外的陕北,尽管他已经7年没回去了。离家后,他在北京卖唱过,也在四川和陕西乞讨过,没有明确的目的地。渭南不过是流浪之路的一个临时落脚点,并没有任何不同。

  他在这里遇见亮亮。一开始,他只不过是托在路边放炮的亮亮,顺手帮自己买一些食物。后来,他们好几次在这座城市的荒地相遇,亮亮见了“熟人”兴奋起来,拉住马昊的手,“哥哥我们一起玩吧?”

  马昊愣住了。因为蓬头垢面的外表,他极少白天外出,他不喜欢人们的指指点点,也极少与人说话。接受讯问时,马昊告诉周佼,一开始他并不想陪亮亮玩耍,甚至“不想和任何人说话”。只是,当时才6岁的亮亮总是缠着自己,一口一个“哥哥”,他拗不过,就陪他去了还未建好的公园。亮亮一遍遍地坐积满灰尘的滑梯,笑着,叫着,他坐在不远处看着。

  天快黑了,马昊问亮亮:“什么时候回家?”

  6岁的男孩一言不发,只摇了摇头。

  亮亮是非婚生子,母亲生下他不久后就离开了。后来,外出打工的父亲组建了新的家庭,不包括他。他成了留守儿童。前几年,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爷爷奶奶带着亮亮举家从河南民权搬到了渭南。他们把家安在了废品之中——跛脚的爷爷接手了老乡的废品回收生意,喜欢喝酒打麻将;有精神疾病的奶奶不能干重活,时不时躺在蛇皮口袋上傻笑。

  他一点也不想回到那个废品堆里的“家”。他冲着马昊说,自己没有爸爸妈妈,至于爷爷奶奶,“反正也不会来找我”。

  兄弟俩开始同进同出。马昊带着亮亮去公园摘葡萄和梨,在树荫下吃水果打瞌睡;刮风的天气去荒地里的垃圾堆,看着大风把塑料袋、垃圾和灰尘卷成一团,“龙卷风啊”,亮亮大喊;下雨天,他领着弟弟去草丛深处,那儿有被雨水打湿了翅膀的小鸟,扑腾扑腾地扇动翅膀,终于,鸟儿飞起来了,亮亮忍不住鼓掌。

  正值夏日,马昊的床安置在草丛深处的电房房顶,要抵达那里,需要在一段2.5米高的围墙上行走几十米。身高不到1米的亮亮说,自己一开始很害怕,踩着砖头爬上围墙,一步一步挪动,“快吓死了,不敢往下看”。可眼前就是哥哥的家,咬着牙就走过去了,“多走几回我就不怕了”。

  独自流浪的生活突然硬生生挤进来一个孩子,开销成了让马昊头疼的事。他带上亮亮,往城中村的巷子里钻,有人开门乘凉,有人支着麻将桌打牌,他们趁机浑水摸鱼,小偷小摸。被抓住是常有的事,不过,对方瞧见瘦小的亮亮都会心疼一番,往往只批评几句就放他们走了,连警也没报。

  马昊后来坦承,自己是故意带上亮亮的。“抓住了,弟弟不用负法律责任。别人还会同情我们。”

  但连续的失败消磨了他的意志。他从前常常饥一顿饱一顿,白天捡垃圾,夜里偷东西,不用为一个孩子的三餐发愁。他想离开,渭南本就只是他途中的一站。在亮亮最爱的滑梯前,他告知了亮亮这个消息。

  6岁的孩子扑到他身上又闹又叫,“哥哥你不准走,你走了我再也不帮你买吃的了。”自从兄弟俩混在一起,买饭的活儿都派给了亮亮。

  一天,马昊悄悄地躲在了远处的草丛里,“我就想看看他心里有没有我”。亮亮在那儿左等右等也不见哥哥的踪影,天快黑了,这个孩子终于爆发出哭声,“哥哥,你不要走,你不要走啊。”

  这个流浪汉心软了。十几年前,他的父母离婚,母亲离开了榆林老家,收好行李走上山路。当年同样只有6岁的马昊就跟着母亲后面,一路跑,一路哭喊。他求妈妈不要走,可直到最后,母亲也没有回头。

  他觉得,自己和亮亮两个瘦小奔跑的身影一点点重合了。

  马昊被捕半年后,亮亮回到了曾经的“家”。那里已被瓦砾和荒草覆盖。

  不冷,哥哥每天晚上都抱着我,我们一起看星星,他还给我讲故事

  兄弟俩决定在草丛里安家。

  垃圾和蚊虫是他们的邻居,兄弟俩雨天到附近废弃的电房里过夜,夏日爬到房顶乘凉,冬天则用捡来的木板和塑料壳做床。

  他们一起去垃圾堆里捡气泡膜,比谁按出的声响更大。靠近围墙的地方有一片瓷砖拼成的空地,马昊给弟弟买了辆遥控赛车,亮亮操纵着赛车躲过一块块砖头,他就坐在不远处陪着。

  “他高兴,我就高兴。”接受讯问时,马昊难得地抬起头,他笑着告诉警察,“他(亮亮)说就喜欢跟我在一块儿。”

  亮亮很敏感地发觉,哥哥似乎变了。一直沉默寡言的哥哥突然啰嗦起来,他不再允许自己吃零食。以前,他玩滑梯和看龙卷风时总被催快点,因为哥哥要“赶时间”。后来,他把哥哥给的零用钱弄丢了,哥哥只说“丢就丢了,没啥”,又塞给他几十块钱,顺带嘱咐一句,“不能买垃圾食品”。

  过去,哥哥一入夜就埋头看手机,跟“四五百个人聊天”。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开始带着亮亮遛弯,出门的时间往往是凌晨,街上空无一人,亮亮在前面跑,时不时停下脚步,回头望望哥哥。马昊在后面慢悠悠地走着,偶尔开口:“慢点。”

  他们曾碰到酒醉的路人,对方冲着亮亮一通骂,后边的马昊听见了,从路边折下一根树枝就冲了上去。这个身高只有1.6米出头、驼着背畏畏缩缩的流浪汉冲到亮亮前面,嘴里骂骂咧咧的,一步也没退。

  亮亮很少回自己原本的家了。偶尔一次回去,都是为了更换充电宝。他的爷爷直言,孙子是一匹“小野马”。他也曾经出门找过,可卖废品的人等着,自己又跛着脚,找着找着就疲了、乏了,“反正他早晚还会回来的。”

  57岁的爷爷坦言,自己已“无能为力”。他给儿子打电话,说孙子天天夜不归宿。他想让对方每月寄钱,自己好带着一家人回河南老家。可电话那头的儿子只是沉默。许久,儿子才开口:“我真的没有那个能力。”他组建家庭没多久,小儿子刚出生,岳父岳母一家身体也不好。

  “算了,算了。”电话断了。亮亮和爸爸已经3年没见了。

  腿疼发作时,亮亮爷爷会喝42度的白酒来“麻痹神经”,他不敢去看病,全家人都指望着他,指望着每个月收废品挣来的一两千元过日子。他们在废品收购站租的房子只有10平方米左右,老两口、亮亮和亮亮的堂妹住在一张床上。逼仄的屋子终年不见阳光,老鼠从床边跑过。

  他不知道孙子在想什么。喝了酒后,他的脾气很大,打骂孩子都没有少过,“娃咋不体谅家里的难处呢?”

  “孩子被迷住了。那个人有手机,不像我只有老年手机。”他很肯定地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亮亮离开家的原因,是手机。

  尽管和亮亮的新“家”只隔了几百米,但他从未踏入过那里。

  那个“家”比起废品收购站的屋子还要简陋,可亮亮却找到了久违的快乐。他在这堆垃圾里度过了两载春夏秋冬。渭南的冬天,夜里气温常骤降至零摄氏度以下,天空不时飘雪,周佼问过亮亮,“冬天你睡在草丛里,冷吗?”

  “不冷,哥哥每天晚上都抱着我,很暖和。”孩子说。

  “你们每天晚上都干啥呢?”她接着问。

  孩子的脸上露出了神采,“我们一起看星星,他还给我讲故事呢。有时候,哥哥还给我唱歌。”

  钱是唯一困扰兄弟俩生活的因子。马昊决定砸车窗盗窃。这一次,他拒绝了弟弟跟从的要求。一个人频繁地在深夜走上街头,扛着撬杠,砸开车窗。

  他说:“不要学我,以后大了会被抓的。”

  那个草丛里的“家”一点点被偷来的东西组建起来。马昊被捕后,警察在草丛中找到了各类高档烟酒和笔记本电脑,还发现了大量还未开封的牛奶箱。其中许多箱因为雪水的浸泡,包装盒都生出了褶皱。

  那也是马昊偷回的。他砸开了一家商店的玻璃窗,搬运了20多箱牛奶。监控视频里,他胳膊夹着、手上拎着,一夜间运了好几次。他有个很朴素的心愿,要让亮亮每天喝上两盒牛奶。

  “哥哥说我个子不高,要被人欺负,喝奶可以长身体。”亮亮说。

  后来不找(妈妈)了,因为心里没有了

  第一次和马昊打照面时,周佼压根儿没想到,眼前这个流浪汉是这一系列砸车盗窃案的主谋。他看起来太脏太弱太瘦了,甚至分不清性别。他的衣服像一块破布,是挂在身上的。他头发很长,在脑袋上结成了一个油污大包,警察用力一抓,大包分毫未动,以至于他们猜测,马昊也许是个道士。

  被捕时,马昊编造了一整套谎言,年龄、姓名、经历全是虚假的,直到通过技术手段找到他的真实信息,他才哑口无言。他埋下头,无论周佼问什么、说什么,都不肯抬头。

  直到说起那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弟,他忽然情绪激动,眼睛里有泪花。

  那一瞬间,周佼意识到,也许这两个人的关系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在当地“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她询问亮亮案情细节,对方同样满口谎言,一会儿说“和哥哥很久没见了”,一会儿说“不知道哥哥在偷东西”,可当她跟孩子提到“想要哥哥早点放出来,就应该把东西都还给别人”时,这个孩子扯下了挂在脖子上的玉石,掏出了兜里的转运石,“能不能把哥哥放出来?”

  亮亮如今9岁了,还没有上一年级,字也识得不多。但他能清楚地分辨苹果手机的型号,也知道有划痕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机最多能卖多少钱。他用一个不透明的塑料袋装上手机和电脑,再塞满瓶子,如果碰到人问,就答“这里面都是捡来的瓶子”。

  “他感知不到脏、善、恶这些东西,他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却能感受到谁对他好,谁对他重要。”周佼说。

  那些经验都来自于马昊。大多数时候,他们各玩各的手机,马昊看电视剧,亮亮打游戏——游戏也是马昊教他玩的。他困了就睡,睡醒了先喝一包牛奶,再去附近的小餐馆买饭。

  偶尔,马昊会跟弟弟分享自己此前的经历。他告诉亮亮,当年自己在北京卖唱,原本一夜能挣一两百块钱。可一天晚上,他被一群混混抢走了当晚所有收入,混混还用刀捅伤了他。

  怕极了的他没有报警,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赶紧离开。他去地下通道售卖自己的音响。音响是15岁离家时他用偷出来的钱买的“饭碗”,从他初中辍学一路卖唱就跟着他,有几年了。不到万不得已,他不想卖。

  夜深了,有人问他,“一百块卖不卖?”

  “不卖!不卖!这个要卖几千块。”

  “妈的,给你一百块你还不卖。”说完,那人冲上去和马昊扭打在一起。

  他的音响没了。马昊去网吧过夜,有人瞧见这个身材瘦小的男生,主动打招呼,“你当我弟吧,跟我混得了。”他同意了。两个人一同上网熬夜,第二天一早,马昊醒了,身上的钱一分未剩。

  那是他最后的积蓄。此后,未满18岁的马昊开始在全国流浪。

  “哥哥跟我说,这个世界坏人比好人多。”亮亮说,马昊从不让他一个人在夜里出门,因为“有的人连苹果也会抢”。

  用亮亮打开话题后,周佼注意到了马昊身上的绝望感,“这么多年,他家里人不关心他,(他)又在社会接触了大量阴暗面的东西,所以才让他那么消极,对生活完全不抱希望。”

  十几年前,马昊曾一度发了疯地想找妈妈,他多次离家出走,但每一次都被家人抓回来。后来,有关妈妈的消息越来越少,他“不找(妈妈)了,因为心里没有了”。

  因为父亲外出务工,他和姐姐曾被寄养在叔叔家。马昊的姐姐告诉周佼,自己的弟弟当年“很善良”。母亲离开后,弟弟一度变得沉默寡言。进入青春期后,马昊发现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他试着向父亲提出,自己想学音乐、做歌手。

  这个想法遭到了父亲强烈的反对。再大一点时,马昊变声了,他厌恶自己不再清澈的嗓音,认为自己永远失去了做歌手的梦想。

  “他恨家里所有的人。”马昊的姐姐说。

  讯问马昊时,周佼见到的是一张平静的脸。这个年轻人说话嗑嗑巴巴,甚至不敢抬头与她对视。心理医生诊断后认为,马昊如今“严重自卑,存在语言交流的障碍”。

  只有聊到亮亮时,马昊的话会多一些。他时不时询问亮亮的情况,又忍不住说:“不想让他看见我现在的样子。”

  也许亮亮永远不会知道,他的哥哥其实已经打算离开,只不过是“离开这个世界”。马昊已经计划好了,多干几笔,多攒一些钱留给弟弟。钱差不多了,他就找一个下雪天,喝点酒,一个人脱光衣服躺在雪里,“什么也不知道,然后就冻死了”。

  那是他透露过的、为自己设想的生命结局。

  马昊所盗的部分赃物

  你把他给我关起来!

  案件发生后,马昊的亲属从陕北匆匆赶来。但22岁的马昊告诉周佼,自己唯一的要求是,“不见任何一个家人”。

  周佼想解开马昊心中的疙瘩。她问对方,“不见亲人,难道你打算出去后再做老本行么?”

  对于马昊,周佼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身为成年人的马昊应该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付出代价。但另一方面,这个年轻人却在最应该接受教育的年纪流浪,一路遭遇相对阴暗的人和事,始终没有一只手将他拽回来。

  她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因为有了亮亮,才让马昊重新获得了对生活的渴望,也正是因为想为弟弟多留一些钱,他才会疯狂地砸车,导致最终被抓。而这,又阴差阳错地打乱了他自杀的计划。

  这名从警11年的警察找到马昊的亲人,希望和对方谈谈这个年轻人的遭遇,可对方见着周佼却说,“能不能花点钱把人弄出来?”

  这种态度她并不陌生。9年前,她曾办理过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3个不满14岁的少年和几个18岁上下的青年结成了一个盗窃团伙。他们白天挤在一间小旅馆,夜里出去盗窃自行车和电动车,赚了钱就去上网。在网吧,这群孩子学会了抽烟、喝酒以及赌博。

  她所见到的未成年犯罪案件当事人,有人长在单亲家庭,有人是留守儿童。有的结成了团伙,也有人独自犯罪。但共同点是,他们都缺乏关爱,缺乏经济来源,很多人性格自卑敏感。

  一个年轻的男孩是开摩托车抢劫的“飞车党”。周佼抓住他后问,“你不怕单手抢的时候翻车吗?不找个伴儿吗?”

  “我不找,找了的话,如果他被抓住,肯定会供出我来的。”他表示,自己不相信任何人。

  因为年龄的原因,那3个盗车的未成年人接受批评教育后,就被亲人带了回去。可没过几年,她又和这群孩子打了照面。那一次,他们因为抢劫被依法逮捕。去年,这群已经成人的孩子又一次和周佼碰面。在“扫黑除恶”行动中,他们再次被抓。

  这五六个孩子贯穿了周佼迄今为止的11年从警生涯。一开始,这名警察讲究办案的结果和效率,这些孩子犯罪的动机并不在她思考的范畴之内。直到一次又一次碰见这群孩子,周佼心疼地想,自己旁观了一群青少年二次乃至多次犯罪,却什么也没做。

  许多曾被忽略的细节被她重新翻了出来。有家长曾经当着警察的面怒斥孩子,“我回去弄死你。”还有家长怒气冲冲地吼周佼,“你把他给我关起来!”

  在周佼看来,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孩子犯了错,家长往往想的是推给学校和公安。“可关了又如何,一样治标不治本。这些孩子出去以后还是你的孩子,还是要回家,你不去了解孩子想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只是一关了之,能行吗?”

  “光靠公安机关去打击去处理,未成年犯罪案件能彻底解决吗?”她问。

  “他们在社会底层不断地扭打、挣扎。随着年龄增大,不断犯罪,直到被关进监狱。”她还记得,八九年前遇到的那群孩子,最后一次见面时,他们中有人得了乙肝,有人得了肺结核,可没人说得清自己的病是怎么得的。

  这次面对马昊和亮亮时,周佼觉得,自己一定得做点什么。“我只想让孩子回来。要把他继续放在外面,真的就完蛋了。”一次和亮亮闲聊时,这个孩子说,自己“不想见爸爸”,也“不认识妈妈”,至于爷爷奶奶,“最起码比我爸妈好”。

  她时不时给孩子带去食物和牛奶,同时下决心,要让亮亮重回校园。

  只是,亮亮的爷爷提起孙子依旧头疼。常常一个不留神,孩子又跑得没了踪影。他只能向儿子求援,透过电话,亮亮和父亲有了难得的一次交流。

  “我跟你说,你再不听话,我回去收拾你。”父亲说。电话这头的亮亮始终没有回应,过了很久,他点了点头。

  她给孩子照了很多照片,却不知道能发给谁

  和周佼相熟之后,亮亮后来才告诉她,其实,警察们带着马昊去草丛里追赃的那一天,亮亮就在不远处。隔着几十米,他爬在一道围墙上远远地看着。

  第二天他又去了那里,哥哥没有回来。

  他固执地在那儿等了好几天。

  法院今年宣判,马昊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三万元。

  半年过去,亮亮带着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故地重游,荒草和瓦砾已经覆盖了他们曾经的小窝,站在两米多高的围墙上,他找不到自己曾经的家了。

  了解到亮亮原生家庭的情况后,周佼开始替亮亮在渭南上学奔走。她带着孩子重新办理学籍、补打疫苗、买保险、做体检……周佼自己也有一个正在上幼儿园的女儿,她很清楚,“别的同龄孩子都是天真烂漫,有哪个家长会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和亮亮在一起上课呢?将心比心,谁都会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带坏。”

  公办的渭河小学最终接纳了这个超龄学生。班主任王艳老师也嘀咕过,“我会不会一天到晚都忙着‘破案’啊?”这个孩子的顽皮程度超出了她的想象,第一天见面时,亮亮在校长办公室里上蹿下跳,一会儿在沙发上蹦跶,一会儿钻进茶几里,王艳闻到了亮亮爷爷身上的酒味,出言提醒,亮亮一脸开心地扭头问她,“你是狗鼻子吗?”

  聊到最后,王艳和周佼达成了共识,不管怎样,先试一试,不要轻易放弃这个孩子。

  当在这座城市流浪两三年的亮亮终于得到一张课桌时,王艳发现,她给亮亮讲过的规矩和道理,这个孩子竟然悄无声息地消化了。下课离开教室,亮亮会主动把凳子挪进去,不发出声响;午休时,他即使睡不着也会把头伏在桌子上;放学后接他的家人总是来得很晚,有别的小朋友等急了,亮亮会把自己剩下的那份零食递给对方,还顺带哄哄那些弟弟妹妹。

  与之相对的,是这个孩子依旧敏感而自卑的内心。课间,她看到亮亮想加入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拉圈圈的游戏,却又不好意思开口。她在远处就悄悄向其中的男孩招手,告诉对方,“你们跟哥哥一起玩好不好?”

  男孩听了,麻溜地跑回去,一把抱住了亮亮。

  在班里,所有同学都叫亮亮“哥哥”,他过去的经历没人关心,王艳发现了孩子绘画上的天赋,还让其他小朋友围过去欣赏亮亮的画作。靠得近了,有爱干净的女生忍不住想开口,她盯着女孩,轻轻地摇了摇头。

  班里曾发生一起“盗窃案”,同一天有3个小朋友的东西被偷,站在讲台上的王艳连眼神都没有投给亮亮,“我必须去相信他,我要让他知道,老师没有怀疑他。”事实证明,事情跟亮亮没关系。

  在王艳看来,不仅是亮亮在学习重新融入学校,其他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也获得了珍贵的一课——学习去包容、理解、接纳那些弱势底层的人群。家长委员会的其他家长时不时给亮亮带些吃的,还为他凑过一次书费,学校做活动时,他们还特地给亮亮拍了许多照片。

  王艳的电子相册里,有一部分全是亮亮的照片,那里记录了孩子每一个阶段的成长,足有几百张之多。她给他照了很多照片,却不知道能发给谁。亮亮的爷爷总是喝得醉醺醺地来接孩子,奶奶更是路都认不清,孩子的父亲她至今没有见过。

  其实,她本来差一点就能见到孩子的父亲了。那次,一向寡言的亮亮话多了起来,他告诉王艳,“我爸爸过几天就回来了。”

  王艳在孩子脸上看到了期待和笑容,可一天两天过去了,还是没能等到那位父亲。

  亮亮原本准备了很多话要跟父亲说。他还给自己素未谋面的弟弟准备了礼物。那是一个小书包,“我从我叔那儿看过视频,我弟可小了,很可爱的。”

  作为孩子的班主任,王艳也很想和孩子的父亲交流一次。“仅靠周警官和我,对亮亮一年两年可以如此,三年四年呢?换了班主任、回了老家,亮亮又该怎么办?他会不会再一次盗窃?”她想让孩子的父亲“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这个暑假,亮亮的叔叔结束了外地的打工,回到废品收购站帮忙。亮亮的生活也忙起来了,他时不时跟着叔叔一起去网吧待着,那儿有一群叔叔的朋友。他还负责为这群人买食物和水,东西很重,他曾在电瓶车上失去重心摔了下去。

  渭南市公安局临渭分局巡特警大队大队长卫英康,也在一直关注这起案子的后续进展。他认为,“人的因素是千变万化的,更重要的是从制度上去保障。”他希望,从法律层面和制度层面能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来共同挽救案件里的弱势群体,同时形成常态化的机制”。

  “预防很重要,但绝不是公安一家可以承担的。需要司法部门、孩子的家庭乃至全社会形成合力。”他说。

  不管怎样,眼下亮亮的生活总算回到了正轨。前些日子,周佼忙完一个案子,顺道拐去了渭河小学。60几个孩子正在大教室里排练节目,9岁的亮亮个儿高,站在最后一排,一堆孩子比划着,周佼凑近一听,他们正在唱《我爱我的家》。

  她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她不知道人群中的亮亮是否能理解歌词的意思。她只清楚,这里才是这个孩子应该待的地方,这里就是孩子的“家”。

  亮亮偶尔还会想起那个草丛里的家,想念半年未见的哥哥。

  他会问每一个来看望自己的人,“哥哥什么时候能回来?”得到确定的答复后,他又忍不住自言自语,到时候哥哥也许“头发变短了”,自己“会不会认不出来了”。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本文亮亮、马昊为化名)

}

  22岁的流浪汉马昊迫切地想要留住这个家。

  这个头发黏成一团、衣服散发臭气的男人,在去年年末陆续砸了30余辆汽车的车窗。烟酒、数码产品甚至食物,他悉数偷走。他需要钱,他要养活一个家。

  “家”就在陕西渭南市郊的一片草丛里,那里是城市化还未涉足的荒地。半人高的杂草和垃圾堆隔绝了这里与不远处的高楼大厦,赃物和食品包装袋、铺盖、牛奶等散落在草堆各处。

  这个“家”的一切都是偷来的,除了9岁大的“弟弟”亮亮。他们没有血缘关系,3年前,从四川流浪而来的马昊在这里遇见了6岁的亮亮。之后,兄弟俩把家嵌进了这座城市的缝隙。

  警察在草丛里查获了价值达数万元的赃物。兄弟俩分工明确,那些高档烟酒和数码产品交由亮亮去销赃。亮亮还不怎么识字,但已能分辨各类数码产品。

  渭南市公安局临渭分局巡特警大队便衣侦查中队中队长周佼,为这一系列性质恶劣的砸车盗窃案感到震惊。最疯狂的一夜,马昊连续砸了渭南市区的11辆车。

  依法逮捕马昊后,她不断梳理案情,一个更令人讶异的事实浮出了水面——从某种程度上讲,亮亮像是昨日的马昊。

  两个人共同的身份是留守儿童。兄弟俩在幼年都遭遇了父母的抛弃,不同的是,亮亮被扔给了收废品的爷爷。而马昊则在15岁那年从寄养的叔叔家离开,一路流浪。

  9岁的亮亮说,自己害怕销赃,也知道偷东西“是不对的”。但比起这些,他更怕失去这个偷来的“家”,怕失去那个从天而降的“哥哥”。

  去年年末,亮亮在指认现场

  我就看看他心里有没有我

  准确一点来讲,马昊真正的家在600公里外的陕北,尽管他已经7年没回去了。离家后,他在北京卖唱过,也在四川和陕西乞讨过,没有明确的目的地。渭南不过是流浪之路的一个临时落脚点,并没有任何不同。

  他在这里遇见亮亮。一开始,他只不过是托在路边放炮的亮亮,顺手帮自己买一些食物。后来,他们好几次在这座城市的荒地相遇,亮亮见了“熟人”兴奋起来,拉住马昊的手,“哥哥我们一起玩吧?”

  马昊愣住了。因为蓬头垢面的外表,他极少白天外出,他不喜欢人们的指指点点,也极少与人说话。接受讯问时,马昊告诉周佼,一开始他并不想陪亮亮玩耍,甚至“不想和任何人说话”。只是,当时才6岁的亮亮总是缠着自己,一口一个“哥哥”,他拗不过,就陪他去了还未建好的公园。亮亮一遍遍地坐积满灰尘的滑梯,笑着,叫着,他坐在不远处看着。

  天快黑了,马昊问亮亮:“什么时候回家?”

  6岁的男孩一言不发,只摇了摇头。

  亮亮是非婚生子,母亲生下他不久后就离开了。后来,外出打工的父亲组建了新的家庭,不包括他。他成了留守儿童。前几年,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爷爷奶奶带着亮亮举家从河南民权搬到了渭南。他们把家安在了废品之中——跛脚的爷爷接手了老乡的废品回收生意,喜欢喝酒打麻将;有精神疾病的奶奶不能干重活,时不时躺在蛇皮口袋上傻笑。

  他一点也不想回到那个废品堆里的“家”。他冲着马昊说,自己没有爸爸妈妈,至于爷爷奶奶,“反正也不会来找我”。

  兄弟俩开始同进同出。马昊带着亮亮去公园摘葡萄和梨,在树荫下吃水果打瞌睡;刮风的天气去荒地里的垃圾堆,看着大风把塑料袋、垃圾和灰尘卷成一团,“龙卷风啊”,亮亮大喊;下雨天,他领着弟弟去草丛深处,那儿有被雨水打湿了翅膀的小鸟,扑腾扑腾地扇动翅膀,终于,鸟儿飞起来了,亮亮忍不住鼓掌。

  正值夏日,马昊的床安置在草丛深处的电房房顶,要抵达那里,需要在一段2.5米高的围墙上行走几十米。身高不到1米的亮亮说,自己一开始很害怕,踩着砖头爬上围墙,一步一步挪动,“快吓死了,不敢往下看”。可眼前就是哥哥的家,咬着牙就走过去了,“多走几回我就不怕了”。

  独自流浪的生活突然硬生生挤进来一个孩子,开销成了让马昊头疼的事。他带上亮亮,往城中村的巷子里钻,有人开门乘凉,有人支着麻将桌打牌,他们趁机浑水摸鱼,小偷小摸。被抓住是常有的事,不过,对方瞧见瘦小的亮亮都会心疼一番,往往只批评几句就放他们走了,连警也没报。

  马昊后来坦承,自己是故意带上亮亮的。“抓住了,弟弟不用负法律责任。别人还会同情我们。”

  但连续的失败消磨了他的意志。他从前常常饥一顿饱一顿,白天捡垃圾,夜里偷东西,不用为一个孩子的三餐发愁。他想离开,渭南本就只是他途中的一站。在亮亮最爱的滑梯前,他告知了亮亮这个消息。

  6岁的孩子扑到他身上又闹又叫,“哥哥你不准走,你走了我再也不帮你买吃的了。”自从兄弟俩混在一起,买饭的活儿都派给了亮亮。

  一天,马昊悄悄地躲在了远处的草丛里,“我就想看看他心里有没有我”。亮亮在那儿左等右等也不见哥哥的踪影,天快黑了,这个孩子终于爆发出哭声,“哥哥,你不要走,你不要走啊。”

  这个流浪汉心软了。十几年前,他的父母离婚,母亲离开了榆林老家,收好行李走上山路。当年同样只有6岁的马昊就跟着母亲后面,一路跑,一路哭喊。他求妈妈不要走,可直到最后,母亲也没有回头。

  他觉得,自己和亮亮两个瘦小奔跑的身影一点点重合了。

  马昊被捕半年后,亮亮回到了曾经的“家”。那里已被瓦砾和荒草覆盖。

  不冷,哥哥每天晚上都抱着我,我们一起看星星,他还给我讲故事

  兄弟俩决定在草丛里安家。

  垃圾和蚊虫是他们的邻居,兄弟俩雨天到附近废弃的电房里过夜,夏日爬到房顶乘凉,冬天则用捡来的木板和塑料壳做床。

  他们一起去垃圾堆里捡气泡膜,比谁按出的声响更大。靠近围墙的地方有一片瓷砖拼成的空地,马昊给弟弟买了辆遥控赛车,亮亮操纵着赛车躲过一块块砖头,他就坐在不远处陪着。

  “他高兴,我就高兴。”接受讯问时,马昊难得地抬起头,他笑着告诉警察,“他(亮亮)说就喜欢跟我在一块儿。”

  亮亮很敏感地发觉,哥哥似乎变了。一直沉默寡言的哥哥突然啰嗦起来,他不再允许自己吃零食。以前,他玩滑梯和看龙卷风时总被催快点,因为哥哥要“赶时间”。后来,他把哥哥给的零用钱弄丢了,哥哥只说“丢就丢了,没啥”,又塞给他几十块钱,顺带嘱咐一句,“不能买垃圾食品”。

  过去,哥哥一入夜就埋头看手机,跟“四五百个人聊天”。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开始带着亮亮遛弯,出门的时间往往是凌晨,街上空无一人,亮亮在前面跑,时不时停下脚步,回头望望哥哥。马昊在后面慢悠悠地走着,偶尔开口:“慢点。”

  他们曾碰到酒醉的路人,对方冲着亮亮一通骂,后边的马昊听见了,从路边折下一根树枝就冲了上去。这个身高只有1.6米出头、驼着背畏畏缩缩的流浪汉冲到亮亮前面,嘴里骂骂咧咧的,一步也没退。

  亮亮很少回自己原本的家了。偶尔一次回去,都是为了更换充电宝。他的爷爷直言,孙子是一匹“小野马”。他也曾经出门找过,可卖废品的人等着,自己又跛着脚,找着找着就疲了、乏了,“反正他早晚还会回来的。”

  57岁的爷爷坦言,自己已“无能为力”。他给儿子打电话,说孙子天天夜不归宿。他想让对方每月寄钱,自己好带着一家人回河南老家。可电话那头的儿子只是沉默。许久,儿子才开口:“我真的没有那个能力。”他组建家庭没多久,小儿子刚出生,岳父岳母一家身体也不好。

  “算了,算了。”电话断了。亮亮和爸爸已经3年没见了。

  腿疼发作时,亮亮爷爷会喝42度的白酒来“麻痹神经”,他不敢去看病,全家人都指望着他,指望着每个月收废品挣来的一两千元过日子。他们在废品收购站租的房子只有10平方米左右,老两口、亮亮和亮亮的堂妹住在一张床上。逼仄的屋子终年不见阳光,老鼠从床边跑过。

  他不知道孙子在想什么。喝了酒后,他的脾气很大,打骂孩子都没有少过,“娃咋不体谅家里的难处呢?”

  “孩子被迷住了。那个人有手机,不像我只有老年手机。”他很肯定地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亮亮离开家的原因,是手机。

  尽管和亮亮的新“家”只隔了几百米,但他从未踏入过那里。

  那个“家”比起废品收购站的屋子还要简陋,可亮亮却找到了久违的快乐。他在这堆垃圾里度过了两载春夏秋冬。渭南的冬天,夜里气温常骤降至零摄氏度以下,天空不时飘雪,周佼问过亮亮,“冬天你睡在草丛里,冷吗?”

  “不冷,哥哥每天晚上都抱着我,很暖和。”孩子说。

  “你们每天晚上都干啥呢?”她接着问。

  孩子的脸上露出了神采,“我们一起看星星,他还给我讲故事呢。有时候,哥哥还给我唱歌。”

  钱是唯一困扰兄弟俩生活的因子。马昊决定砸车窗盗窃。这一次,他拒绝了弟弟跟从的要求。一个人频繁地在深夜走上街头,扛着撬杠,砸开车窗。

  他说:“不要学我,以后大了会被抓的。”

  那个草丛里的“家”一点点被偷来的东西组建起来。马昊被捕后,警察在草丛中找到了各类高档烟酒和笔记本电脑,还发现了大量还未开封的牛奶箱。其中许多箱因为雪水的浸泡,包装盒都生出了褶皱。

  那也是马昊偷回的。他砸开了一家商店的玻璃窗,搬运了20多箱牛奶。监控视频里,他胳膊夹着、手上拎着,一夜间运了好几次。他有个很朴素的心愿,要让亮亮每天喝上两盒牛奶。

  “哥哥说我个子不高,要被人欺负,喝奶可以长身体。”亮亮说。

  后来不找(妈妈)了,因为心里没有了

  第一次和马昊打照面时,周佼压根儿没想到,眼前这个流浪汉是这一系列砸车盗窃案的主谋。他看起来太脏太弱太瘦了,甚至分不清性别。他的衣服像一块破布,是挂在身上的。他头发很长,在脑袋上结成了一个油污大包,警察用力一抓,大包分毫未动,以至于他们猜测,马昊也许是个道士。

  被捕时,马昊编造了一整套谎言,年龄、姓名、经历全是虚假的,直到通过技术手段找到他的真实信息,他才哑口无言。他埋下头,无论周佼问什么、说什么,都不肯抬头。

  直到说起那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弟,他忽然情绪激动,眼睛里有泪花。

  那一瞬间,周佼意识到,也许这两个人的关系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在当地“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她询问亮亮案情细节,对方同样满口谎言,一会儿说“和哥哥很久没见了”,一会儿说“不知道哥哥在偷东西”,可当她跟孩子提到“想要哥哥早点放出来,就应该把东西都还给别人”时,这个孩子扯下了挂在脖子上的玉石,掏出了兜里的转运石,“能不能把哥哥放出来?”

  亮亮如今9岁了,还没有上一年级,字也识得不多。但他能清楚地分辨苹果手机的型号,也知道有划痕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机最多能卖多少钱。他用一个不透明的塑料袋装上手机和电脑,再塞满瓶子,如果碰到人问,就答“这里面都是捡来的瓶子”。

  “他感知不到脏、善、恶这些东西,他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却能感受到谁对他好,谁对他重要。”周佼说。

  那些经验都来自于马昊。大多数时候,他们各玩各的手机,马昊看电视剧,亮亮打游戏——游戏也是马昊教他玩的。他困了就睡,睡醒了先喝一包牛奶,再去附近的小餐馆买饭。

  偶尔,马昊会跟弟弟分享自己此前的经历。他告诉亮亮,当年自己在北京卖唱,原本一夜能挣一两百块钱。可一天晚上,他被一群混混抢走了当晚所有收入,混混还用刀捅伤了他。

  怕极了的他没有报警,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赶紧离开。他去地下通道售卖自己的音响。音响是15岁离家时他用偷出来的钱买的“饭碗”,从他初中辍学一路卖唱就跟着他,有几年了。不到万不得已,他不想卖。

  夜深了,有人问他,“一百块卖不卖?”

  “不卖!不卖!这个要卖几千块。”

  “妈的,给你一百块你还不卖。”说完,那人冲上去和马昊扭打在一起。

  他的音响没了。马昊去网吧过夜,有人瞧见这个身材瘦小的男生,主动打招呼,“你当我弟吧,跟我混得了。”他同意了。两个人一同上网熬夜,第二天一早,马昊醒了,身上的钱一分未剩。

  那是他最后的积蓄。此后,未满18岁的马昊开始在全国流浪。

  “哥哥跟我说,这个世界坏人比好人多。”亮亮说,马昊从不让他一个人在夜里出门,因为“有的人连苹果也会抢”。

  用亮亮打开话题后,周佼注意到了马昊身上的绝望感,“这么多年,他家里人不关心他,(他)又在社会接触了大量阴暗面的东西,所以才让他那么消极,对生活完全不抱希望。”

  十几年前,马昊曾一度发了疯地想找妈妈,他多次离家出走,但每一次都被家人抓回来。后来,有关妈妈的消息越来越少,他“不找(妈妈)了,因为心里没有了”。

  因为父亲外出务工,他和姐姐曾被寄养在叔叔家。马昊的姐姐告诉周佼,自己的弟弟当年“很善良”。母亲离开后,弟弟一度变得沉默寡言。进入青春期后,马昊发现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他试着向父亲提出,自己想学音乐、做歌手。

  这个想法遭到了父亲强烈的反对。再大一点时,马昊变声了,他厌恶自己不再清澈的嗓音,认为自己永远失去了做歌手的梦想。

  “他恨家里所有的人。”马昊的姐姐说。

  讯问马昊时,周佼见到的是一张平静的脸。这个年轻人说话嗑嗑巴巴,甚至不敢抬头与她对视。心理医生诊断后认为,马昊如今“严重自卑,存在语言交流的障碍”。

  只有聊到亮亮时,马昊的话会多一些。他时不时询问亮亮的情况,又忍不住说:“不想让他看见我现在的样子。”

  也许亮亮永远不会知道,他的哥哥其实已经打算离开,只不过是“离开这个世界”。马昊已经计划好了,多干几笔,多攒一些钱留给弟弟。钱差不多了,他就找一个下雪天,喝点酒,一个人脱光衣服躺在雪里,“什么也不知道,然后就冻死了”。

  那是他透露过的、为自己设想的生命结局。

  马昊所盗的部分赃物

  你把他给我关起来!

  案件发生后,马昊的亲属从陕北匆匆赶来。但22岁的马昊告诉周佼,自己唯一的要求是,“不见任何一个家人”。

  周佼想解开马昊心中的疙瘩。她问对方,“不见亲人,难道你打算出去后再做老本行么?”

  对于马昊,周佼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身为成年人的马昊应该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付出代价。但另一方面,这个年轻人却在最应该接受教育的年纪流浪,一路遭遇相对阴暗的人和事,始终没有一只手将他拽回来。

  她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因为有了亮亮,才让马昊重新获得了对生活的渴望,也正是因为想为弟弟多留一些钱,他才会疯狂地砸车,导致最终被抓。而这,又阴差阳错地打乱了他自杀的计划。

  这名从警11年的警察找到马昊的亲人,希望和对方谈谈这个年轻人的遭遇,可对方见着周佼却说,“能不能花点钱把人弄出来?”

  这种态度她并不陌生。9年前,她曾办理过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3个不满14岁的少年和几个18岁上下的青年结成了一个盗窃团伙。他们白天挤在一间小旅馆,夜里出去盗窃自行车和电动车,赚了钱就去上网。在网吧,这群孩子学会了抽烟、喝酒以及赌博。

  她所见到的未成年犯罪案件当事人,有人长在单亲家庭,有人是留守儿童。有的结成了团伙,也有人独自犯罪。但共同点是,他们都缺乏关爱,缺乏经济来源,很多人性格自卑敏感。

  一个年轻的男孩是开摩托车抢劫的“飞车党”。周佼抓住他后问,“你不怕单手抢的时候翻车吗?不找个伴儿吗?”

  “我不找,找了的话,如果他被抓住,肯定会供出我来的。”他表示,自己不相信任何人。

  因为年龄的原因,那3个盗车的未成年人接受批评教育后,就被亲人带了回去。可没过几年,她又和这群孩子打了照面。那一次,他们因为抢劫被依法逮捕。去年,这群已经成人的孩子又一次和周佼碰面。在“扫黑除恶”行动中,他们再次被抓。

  这五六个孩子贯穿了周佼迄今为止的11年从警生涯。一开始,这名警察讲究办案的结果和效率,这些孩子犯罪的动机并不在她思考的范畴之内。直到一次又一次碰见这群孩子,周佼心疼地想,自己旁观了一群青少年二次乃至多次犯罪,却什么也没做。

  许多曾被忽略的细节被她重新翻了出来。有家长曾经当着警察的面怒斥孩子,“我回去弄死你。”还有家长怒气冲冲地吼周佼,“你把他给我关起来!”

  在周佼看来,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孩子犯了错,家长往往想的是推给学校和公安。“可关了又如何,一样治标不治本。这些孩子出去以后还是你的孩子,还是要回家,你不去了解孩子想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只是一关了之,能行吗?”

  “光靠公安机关去打击去处理,未成年犯罪案件能彻底解决吗?”她问。

  “他们在社会底层不断地扭打、挣扎。随着年龄增大,不断犯罪,直到被关进监狱。”她还记得,八九年前遇到的那群孩子,最后一次见面时,他们中有人得了乙肝,有人得了肺结核,可没人说得清自己的病是怎么得的。

  这次面对马昊和亮亮时,周佼觉得,自己一定得做点什么。“我只想让孩子回来。要把他继续放在外面,真的就完蛋了。”一次和亮亮闲聊时,这个孩子说,自己“不想见爸爸”,也“不认识妈妈”,至于爷爷奶奶,“最起码比我爸妈好”。

  她时不时给孩子带去食物和牛奶,同时下决心,要让亮亮重回校园。

  只是,亮亮的爷爷提起孙子依旧头疼。常常一个不留神,孩子又跑得没了踪影。他只能向儿子求援,透过电话,亮亮和父亲有了难得的一次交流。

  “我跟你说,你再不听话,我回去收拾你。”父亲说。电话这头的亮亮始终没有回应,过了很久,他点了点头。

  她给孩子照了很多照片,却不知道能发给谁

  和周佼相熟之后,亮亮后来才告诉她,其实,警察们带着马昊去草丛里追赃的那一天,亮亮就在不远处。隔着几十米,他爬在一道围墙上远远地看着。

  第二天他又去了那里,哥哥没有回来。

  他固执地在那儿等了好几天。

  法院今年宣判,马昊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三万元。

  半年过去,亮亮带着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故地重游,荒草和瓦砾已经覆盖了他们曾经的小窝,站在两米多高的围墙上,他找不到自己曾经的家了。

  了解到亮亮原生家庭的情况后,周佼开始替亮亮在渭南上学奔走。她带着孩子重新办理学籍、补打疫苗、买保险、做体检……周佼自己也有一个正在上幼儿园的女儿,她很清楚,“别的同龄孩子都是天真烂漫,有哪个家长会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和亮亮在一起上课呢?将心比心,谁都会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带坏。”

  公办的渭河小学最终接纳了这个超龄学生。班主任王艳老师也嘀咕过,“我会不会一天到晚都忙着‘破案’啊?”这个孩子的顽皮程度超出了她的想象,第一天见面时,亮亮在校长办公室里上蹿下跳,一会儿在沙发上蹦跶,一会儿钻进茶几里,王艳闻到了亮亮爷爷身上的酒味,出言提醒,亮亮一脸开心地扭头问她,“你是狗鼻子吗?”

  聊到最后,王艳和周佼达成了共识,不管怎样,先试一试,不要轻易放弃这个孩子。

  当在这座城市流浪两三年的亮亮终于得到一张课桌时,王艳发现,她给亮亮讲过的规矩和道理,这个孩子竟然悄无声息地消化了。下课离开教室,亮亮会主动把凳子挪进去,不发出声响;午休时,他即使睡不着也会把头伏在桌子上;放学后接他的家人总是来得很晚,有别的小朋友等急了,亮亮会把自己剩下的那份零食递给对方,还顺带哄哄那些弟弟妹妹。

  与之相对的,是这个孩子依旧敏感而自卑的内心。课间,她看到亮亮想加入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拉圈圈的游戏,却又不好意思开口。她在远处就悄悄向其中的男孩招手,告诉对方,“你们跟哥哥一起玩好不好?”

  男孩听了,麻溜地跑回去,一把抱住了亮亮。

  在班里,所有同学都叫亮亮“哥哥”,他过去的经历没人关心,王艳发现了孩子绘画上的天赋,还让其他小朋友围过去欣赏亮亮的画作。靠得近了,有爱干净的女生忍不住想开口,她盯着女孩,轻轻地摇了摇头。

  班里曾发生一起“盗窃案”,同一天有3个小朋友的东西被偷,站在讲台上的王艳连眼神都没有投给亮亮,“我必须去相信他,我要让他知道,老师没有怀疑他。”事实证明,事情跟亮亮没关系。

  在王艳看来,不仅是亮亮在学习重新融入学校,其他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也获得了珍贵的一课——学习去包容、理解、接纳那些弱势底层的人群。家长委员会的其他家长时不时给亮亮带些吃的,还为他凑过一次书费,学校做活动时,他们还特地给亮亮拍了许多照片。

  王艳的电子相册里,有一部分全是亮亮的照片,那里记录了孩子每一个阶段的成长,足有几百张之多。她给他照了很多照片,却不知道能发给谁。亮亮的爷爷总是喝得醉醺醺地来接孩子,奶奶更是路都认不清,孩子的父亲她至今没有见过。

  其实,她本来差一点就能见到孩子的父亲了。那次,一向寡言的亮亮话多了起来,他告诉王艳,“我爸爸过几天就回来了。”

  王艳在孩子脸上看到了期待和笑容,可一天两天过去了,还是没能等到那位父亲。

  亮亮原本准备了很多话要跟父亲说。他还给自己素未谋面的弟弟准备了礼物。那是一个小书包,“我从我叔那儿看过视频,我弟可小了,很可爱的。”

  作为孩子的班主任,王艳也很想和孩子的父亲交流一次。“仅靠周警官和我,对亮亮一年两年可以如此,三年四年呢?换了班主任、回了老家,亮亮又该怎么办?他会不会再一次盗窃?”她想让孩子的父亲“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这个暑假,亮亮的叔叔结束了外地的打工,回到废品收购站帮忙。亮亮的生活也忙起来了,他时不时跟着叔叔一起去网吧待着,那儿有一群叔叔的朋友。他还负责为这群人买食物和水,东西很重,他曾在电瓶车上失去重心摔了下去。

  渭南市公安局临渭分局巡特警大队大队长卫英康,也在一直关注这起案子的后续进展。他认为,“人的因素是千变万化的,更重要的是从制度上去保障。”他希望,从法律层面和制度层面能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来共同挽救案件里的弱势群体,同时形成常态化的机制”。

  “预防很重要,但绝不是公安一家可以承担的。需要司法部门、孩子的家庭乃至全社会形成合力。”他说。

  不管怎样,眼下亮亮的生活总算回到了正轨。前些日子,周佼忙完一个案子,顺道拐去了渭河小学。60几个孩子正在大教室里排练节目,9岁的亮亮个儿高,站在最后一排,一堆孩子比划着,周佼凑近一听,他们正在唱《我爱我的家》。

  她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她不知道人群中的亮亮是否能理解歌词的意思。她只清楚,这里才是这个孩子应该待的地方,这里就是孩子的“家”。

  亮亮偶尔还会想起那个草丛里的家,想念半年未见的哥哥。

  他会问每一个来看望自己的人,“哥哥什么时候能回来?”得到确定的答复后,他又忍不住自言自语,到时候哥哥也许“头发变短了”,自己“会不会认不出来了”。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本文亮亮、马昊为化名)

}

原标题:1~10岁孩子的最好陪伴方法。非常详细,值得收藏

关注【爸妈派】,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分享亲子知识

方法:打开微信→添加朋友→搜号→babamamapai→关注!

太有用了,对孩子每个阶段的表现都描述的很到位。有点长,建议大家收藏慢慢看。

2岁前后的小坏蛋有多坏,我们都已经知道了。

最突出的表现包括:“不”字当头、打滚撒赖、一意孤行、占有欲强、自私霸道。

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都只是因为,孩子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意愿、意图。但他们不懂得表达,甚至他们自己也不甚明白他们自己的意图。他们一点儿也不坏,一点儿也没有折磨妈妈、蛮不讲理的意思。

对待这么小的小宝宝,书上提供的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导、绕道为主。

安全第一:不要告诉孩子不许玩不许碰。你自己把该锁起来的锁起来,该扣好盖子的扣好盖子。

生活规律:饿了、渴了、累了、困了、闷了,孩子就容易发脾气。你应该摸索孩子的生活规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导致坏情绪的陷阱之前,采取恰当措施,比如让孩子吃饱、睡觉、带到其他地方玩等。

转移注意:这么小的宝宝,注意力移动得很快,你要好好利用。比如,你抱孩子进餐椅吃饭,孩子打挺不肯进去,你就不必坚持。拿些小胡萝卜丁啦小麦圈啦什么的哄哄他,等他吃得高兴心情愉快时,再抱进餐椅里去。

不当观众:当孩子打滚撒赖时,不当观众。没有观众了,这演员也就没趣了。

绕开硬碰硬:如果你问,“你要不要洗澡?” 这答案肯定是“不!” 你可以换个说法,“你想在澡盆里玩小鸭子,还是玩小水桶?”

放松你自己:当你自己太累、太困、太饿时,你也会和孩子一样,容易发脾气。就像对待孩子一样,在预计你自己要进入“坏情绪区”之前,好好善待你自己一下,给自己充足电。

从情绪上看,三岁的他是个快乐的年纪,他友善,平静,充满安全感,易于接受,也乐于分享。

在两岁半是吵闹不停的孩子,到了快三岁的时候,会突然变得安静而斯文。他会经常说,好或者要。笑的时候比哭的时候多,对你的要求也比以前要能容易妥协。

三岁时,大部分的孩子在生理或者心理,尤其是情绪发展上,会呈现一个稳定的状态。此时他已经有很好的自我意识和稳固的自我概念。当然,他的自我概念和别人如何对待他有很大的关系。

虽然在三岁的时候,他一向强硬的拒绝态度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分享或者依赖,但他也体会到自己的成长和能力的增强。

同时三岁也是个“我们的年龄”。他会喜欢说,我们来,我们一起来散步。这种一起做或者是我们的感觉,让他有依赖的感觉。同时,他也喜欢分享的滋味。从前看起来满喜欢独立的孩子,现在却经常和妈妈说,你帮我做,或是你做给我看。

他喜欢与其他孩子一起玩,但是他最喜欢的人还是妈妈。尤其是妈妈放下手中的事情,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讲故事给他听,跟他玩游戏,或者陪在他身边是,总是带给他欢乐的情绪。

他在肢体动作的控制上,已经相当成熟和舒畅。他步伐稳定,走的很好,跑的很顺,在急转弯是也不费劲。他走路时候,两手自然的摆动,不需要夸张的伸张手臂来平衡重心。

在语言能力上他的发展也到了新天地。他喜欢学习新的字,尤其喜欢这些字眼:新的,秘密,吓一跳、好难。在事情陷入僵局的时候,如果你说对了话,还可以抢救场面呢。比如,你说出,小惊奇,或者小礼物这个字,而且你也实际的拿出这个小礼物是,那么就算是一块小的饼干,也能博得孩子无限的欢欣,把刚才的不愉快全给忘了。

但好景不长,当你还在享受这段美好时光的时候,时间已经悄悄的把他带到另外一个成长阶段。这就是稳定之后会出现一段不稳定的时期了。

三岁是合作的年纪,三岁半则恰恰相反。反抗是三岁半到四岁这个时期最大的特征。

对妈妈而言,三岁半的孩子好想凡事都想和她做对。三岁半是一个内向,焦虑,缺乏安全感,同时意志力极强的年龄。

有的时候,我们难免会以为他只所以这么固执,是因为他太自信了。其实全然不是那回事,而且刚好相反。

三岁半的孩子是非常没有安全感的,甚至在他的生理发展上,也表现是他的不安全感,比如口吃,常摔跤,有时紧张的发抖。情绪和肢体上的不安全感,经常在这个阶段表现出来。

他一方面缺乏安全感,一方面却又想支配外在的世界。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每天,他都在挣扎中过日子,生活过的很不愉快。

他经常试着去控制外界,以减少他的焦虑和不安。比如他唱命令周围的人说,不要看不要笑一分钟,他才得意洋洋的发号命令。但是只要别人稍微不注意他,她会马上要求大家注意他。他不让妈妈讲电话,不让爸爸看报纸,连爸妈互相讲话都不行。

他正在体验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以及自我这个个体。他不在对我们那么干兴趣,这也是他发号施令的原因之一。他觉得别人无意的一瞥,都是侵犯到他的自主权。

在三岁半的年龄,朋友对他相当重要。也就是因为他热衷与他的朋友,是他的行为也有可喜的一面。

许多孩子在这个年龄都有他想象的朋友,这些朋友有的是人,有的是动物。对于父母来说,当他到了三岁半的时候,我们的格外小心。

虽然这是一段不愉快的时期,但是孩子不是你的敌人,他不是故意要和你做对,而是他处于身心不稳定的状态他的日常生活起居,都要我们多费精力,多花心思来处理。接受他在找个年龄,最大的情绪发泄对象是妈妈的事实。还有在他不闹情绪的时候,腾出时间陪他玩。

也许他是一个愉悦和顺的孩子,他能平静度过三岁半岛四岁的这段期间,因此,我们不必担心他没有表现出不稳定的特征。如果他真的出现这些情况的话,我们也大可放心。因为就算脾气再好,孩子也会有不稳定的时候。

三岁的小孩有颗温顺的心,四岁的小孩的心则是活泼的。

典型的四岁孩子喜爱冒险,喜爱远足,喜爱刺激,他喜爱任何新鲜的事物,去接触不认识的人,喜爱到新的地方,喜欢新的游戏,新的玩具,新的活动和新书。对于大人所提的娱乐点子,再没有人比他们更有反应了。

典型的四岁孩子动作迅捷,他做每件事情都很快,兴趣转移的也很快,而且一件大事大多做一次。他没有兴趣讲究完美,只有兴趣继续做下一个活动。

这个年龄的孩子,无论男女,大多是快活的、精力充沛的、活蹦乱跳的、荒谬好笑的、无拘无束,对什么事情都跃跃欲试。和三岁半那时爱吵又爱闹的情形相比较之下,他的改变可不是不小哦。现在他经常说话多一点,也有点爱吹牛,有的时候还有些跋扈。这些都是因为他开始进入表现自我的领域,新鲜加上过度兴奋所致。

三岁半的孩子的特点是,对于大人所要求的事情,常常予以强烈的反抗,这也许是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大人还是全能的缘故。四岁孩子就不会这样了,他似乎往前进了一大步,他发现大人虽然还是握有大权,但是并非全能,同时,他也发现自己很有力量。从他的观点看来,坏事未尝不可以做,屋顶不会因此而塌下来。

四岁的孩子会毫无意见、兴高采烈地接受你的提议,不管你出的是什么点子,因此给予这个年纪的孩子心的玩具、书本、衣服、经验或讯息等,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不论你给他那一样,他的眼睛都会闪闪发亮。

四岁的孩子虽然喜爱很多东西,但是他的情绪却也十分极端。他爱得多,恨得也不少。没有人敢肯定的说,到底是什么东西引发了他的恨意。但是无论是什么,在合理的范围内,他的感受是应该受到充分尊重的。

四岁的孩子对母亲怀有极度强烈的感觉,如果有什么东西改变了眼中的母亲,他就会对这个东西表示出特别强烈的恨意。他或许讨厌母亲戴某些首饰,也许不喜欢母亲改变发型,或者,她脸上若有一种特殊的表情告诉他,她不喜欢他,他可能特别讨厌这种表情。无疑,大人应当随时配合四岁孩子的迅捷和善变。

四岁的孩子喜欢向外扩张的特性,有时候连他自己都有点受不了了。因此,他还是喜欢而且会尊重有限度的规范,但是并不会常记心里,得要你经常地提醒他才行。

四岁的小孩虽然老是想往外跑,也经常不受规矩,然而,如果他用心,还是蛮可以信赖的。在他四岁半前,很多孩子都能让父母放心地准许他们到户外去玩耍,而不去监视或查看。然而,小孩子很想知道,在大人喊停之前,他到底能玩到哪里,这种需要如果和他喜欢向外扩张的习性结合,这个四岁的孩子就会表现出这个年龄最大的特点---喜欢逾越范围。

所以很多四岁的孩子非常喜欢,“最远到树哪里,最远到门那里”这些口头上的限制。甚至,如果你告诉他,你应当做或者不要做这个,他就会很遵守这些规矩。

对于大便的过程和自己的排泄物,四岁的他都很感兴趣。小孩子对大便这个动作特别着迷。除外散步时,他甚至能认出狗大便过的每一处地方。

四岁的孩子经常开口闭口都是不堪入耳的话,狗屎,他妈的,是经常听到的脏话。

如果那个朋友得罪他,他可能会叫他狗屎蛋。一般来说,孩子会将这类名词和形容词,用在他不接纳的人身上。

做父母的需要对自己的言行更加的谨慎才行。从另一方面说,孩子如果不用真正的脏话,也会用一些几近侮辱和威胁的字眼来批评大人。如果真的遇到这种情形,你不用生气的训诫他,要冷静的对他说,是这样吗?或者眨眨眼睛表示你明白真相,这样一来,他往往很快就会说出实话的。从这个时段开始,孩子也渐渐明白好事情的好或者坏。这个时期,他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在睡前,听一些小故事。他喜欢听爸妈小时候如何坏以及怎么好的故事。

★与四岁孩子相处的技巧★:

1 与他一起分享和创造。

2 不理会他的不好的行为。

4 和他对骂(如果孩子用粗野的话攻击你,你也可以和他玩对骂的游戏,以解放他被压抑的情绪。骂的的时候,要像是真的在骂他一样:你是指被压烂的毛毛虫。这类愚昧的对骂语要持续到你们笑声取代愤怒为止)

8 尽量避免会有麻烦的情景

9 不要再电话中闲聊(四岁的孩子都讨厌妈妈电话闲聊)

10 使用肯定而幽默的引导

12 以轻声细语取代吼叫

13 有时不妨也吹吹牛

14 全心全意和他谈话

15 谨慎的选择电视节目

五岁,开朗而愉悦的年龄。

五岁的孩子象阳光一样,温暖,明朗

五岁小孩是母亲愿望的实现。从孕育,生产,初生时的事事包办;一到两岁是的步步紧盯;三岁四岁时的蛮不讲理;到了五岁,终于可以让父母松一口气。欣慰地欣赏自己养育多时的成果,充分吸收五岁小孩爱的回报。那个小捣蛋,终于变得懂事了,讲理了,他一心一意要做一个好小孩,要讨妈妈欢欣,他的世界都以妈妈为中心。他的小小心灵充满了对人,对物,甚至对神的爱。他张大眼睛,好奇的学习,贪婪地吸收,享受生命提供给他的一切美好。

五岁的小孩真心地想要学好,而且,通常总是表现的很成功。在这个年纪里,最令人喜悦的特质,就是他热爱生活,自得其乐,而且一直是看到生活的光明面。

他一心求好,有时甚至连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请求大人容许。甚至他所用的语言,也都是正面而积极的。他常说,当然,好啊,好可爱哦。他之所以表现的这么好,至少有个把月的时间如此,主要原因是,在这个年纪,妈妈是他世界的中心。他全心想要讨好妈妈,亲近妈妈,他要跟妈妈说话、跟妈妈玩耍、帮妈妈做家务,跟着妈妈在屋里团团转。很多五岁的小孩,真的是宁可跟着妈妈呆在家里,也不跟小朋友到户外去玩。

五岁的小孩所以能够不惹麻烦,最重要的关键是,他已具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可以判断自己什么做得到,什么做不到。也就是说,他学会自我控制了,他会衡量自己的能力,把做的到的和做不到的事分的很清楚,判断的很准确,而且他就只尝试那些他认为一定办得到的。经过一次次的成功,他建立了自信。他并不就此洋洋自得,但他觉得安全、安心。于是他不会象稍早那样,花费很多精力去反抗别人,只为了证明他是自己的主人。

五岁的小孩不像其他年纪的小孩那样,他也懂得保护自己,不使自己过度疲累。五岁的小孩不会胡思乱想地担心事情,六岁的小孩则常担心放学后找不到妈妈。五岁的小孩会认为,妈妈一定在家的,不只现在在家,以后永远也会在家。一般五岁的小孩似乎理所当然地认为他自己和父母都是永生不灭的。他不会沉湎国务,也不太关心未来,他喜欢现在的一切,满意自己,衷心地崇拜父母。有时候,你会发现他夸大地形容自己的父母,或是引用父母的话,当做圣旨般的遵从。虽然五岁的小孩在各方面的行为都没有太大显着的进步,但是他的智力却增长的很快。他喜欢听人说故事,与人谈话,他热爱学习新事物,而且他还喜欢展现他的智慧,她会向妈妈炫耀他会写自己的名字,可以从1写道5.或者能在他最喜欢的书中认出几个字。

五岁到五岁半,这个小孩表现的再好不过了,他不仅是打算要乖,计划要乖而已,他的一切表现都很乖。他这个年龄段,做父母的几乎要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满足了。然而,突然之间,到了5岁半后,那个总是甜甜地回答,好,我会的小天使,现在却经常把,不我不要,挂在嘴边了。他曾一切以父母为中心,如今却开始表现他要以自己为中心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有一个可能是,因为他正迈向六岁。六岁的小孩常是给平静的家庭惹麻烦的。虽然还没满六岁,五岁半的他已经准备好要反抗了。父母常形容自己五岁半的小孩,不懂礼貌,爱打架,这是千真万确的。

在健康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五岁半的小孩和以前不同,一向健康活泼的他忽然变得多病起来。五岁半的小孩一般较多好动型。在视觉方面,五岁半的眼和手的配合却不如从前那样快速,肯定。因此他经常把数字或者文字颠倒着写,所以我们认为不要最好不要再这个年纪教他读书写字的缘故。对五岁半到六岁的小孩这段之间复杂难懂的时间不必太过紧张。孩子的稳定时间总是与不稳定时期交替出现。

五岁是稳定的,但也有些小孩直到六岁都还是维持这种稳定,有些小孩却可能五岁半便开始表现的不稳定的征兆。如果孩子正值不稳定期,请不要气馁,不要觉得他什么都不对劲,也许是你的教育方法不得当也说不定呐。请你坚定信心,美好的时日终会来临的。

在写6岁娃之前,有必要迅速浏览一下5岁娃。5岁娃,是孩子也是父母最快乐的时光。他喜悦、安详、友善、宽容,喜欢顺从家长。而且,妈妈是他世界的中心,让妈妈快乐,就是他的快乐。美好的黄金年华5岁之后,就进入暴风骤雨的人生第2叛逆期了。这个叛逆期的特点,是孩子极端的、同时的两极化。他有本事在转瞬间讨厌刚才还满心喜欢的事情。而且,他世界的中心不再是妈妈,而是他自己。他希望按事事处处按自己的意愿,因此对父母常常“抗旨不尊”,“我不要那样!我就要这样!”6岁娃同时在两个极端游走。他可以在学校里做一个模范生,回家里当一个小恶霸也因为他的两极化,把笔画或数字反写是很常见的6岁现象。他什么事都争强好胜,难以忍受任何失败。

他顽固、自负、蛮不讲理。其实,他这么做只是为了建立和增强他自己的安全感。

因为,他现在处于很容易受到伤害的敏感期。不光情感上他特别容易受到伤害,他的身体发肤好象都格外对疼痛很敏感。

给6岁女孩子梳小辫儿很可能让孩子疼的哇哇叫。

6岁的男孩,摔一跤可能哭得让你诧异他怎么比过去娇气了好多。

噩梦也因此给6岁娃带来很大的困扰。

最大的问题是他与妈妈的关系也游走于两极之间。他既深深地依赖妈妈,又同时尝试要自己站起来,心理上希望他不用依赖任何人。因为没有足够的安全感,他在感情上有极大的需求,非常需要妈妈不断保证爱他,却又一不如意就拿妈妈做出气筒,专门和妈妈作对。

其实,他越是得不到赞美的时候,越有被称赞的欲望,受挫感就越强。

6岁娃很愿意在老师面前做个好学生,自觉以老师的话为圣旨,甚至老师越严格他越有安全感。哪怕一天的课下来他身心疲惫,也很少对老师有所发泄。他会回家去好好“整整”他的妈妈。

因为心理冲突,孩子的健康状况也会走入低谷。他很可能抱怨胳膊疼、腿疼、肚子痛、脖子酸什么的。而且他的黏膜组织在这个阶段很容易感染,鼻子、耳朵、眼睛、喉咙,甚至女孩子的私处都比其他年龄更容易出现发炎症状。他也很容易感到疲倦。还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显得笨手笨脚的,时常跌倒、碰伤;而且孩子对这些伤痛也似乎特别敏感,拔下手指尖上的一个小刺都会疼得孩子哇哇叫,简直就像是特别娇气似的。因此,6岁娃的家里最好备上常用的消炎止痛油膏,父母对孩子的健康状况要多关注些,多呵护些。还有,如果发现孩子情绪紧张(咬指甲之类),我们最好能想办法再降低对孩子的要求,以缓解孩子的情绪。至于餐桌上不像样、衣服随地乱扔之类的事情,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算了,多些宽容吧。这里!重点!

6岁娃,对“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的分别还不是很清楚,因此顺手拿走别人的、他喜欢的东西,是惯常现象!

还有,孩子并不总说真话。比如,他会一口否认是他打碎了你心爱的花瓶,哪怕花瓶的碎片还躺在他的脚边。这时,如果你问他,“花瓶放得那么高,你是怎么够得着的?”他又会详细介绍他如何搬椅子的本事。

7岁的主旋律是孤独与退却,尽管他也有快乐的、生气勃勃的时刻。他不再像6岁时那样和你顶嘴,却也不那么喜欢与人交往,而更喜欢自己独处。

他往往记性不佳,容易分心,工作起来磨磨蹭蹭。对帮忙做家务不感兴趣。别人要他做什么事时,他往往老半天不回答,也不行动。他生活在自己的秘密花园里,哪怕他瞪大眼睛看着你说话,他其实都并没有注意到你说的是什么,他可以对外界充耳不闻。他的生活充满了感伤的基调。他会觉得别人不喜欢他,有意找他麻烦,甚至幻想他不是父母的亲生孩子,所以家里人才会虐待他。父母除了需要表达理解外,不必将7岁娃抱怨家人亏待他看得太重。

★父母和7岁娃相处的主要技巧★

1,因为7岁娃闷而且慢,父母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情时,提前预报、指示明确、一再提醒、和耐心等待是很必要的。赞美对6岁和8岁的孩子都很有效,但对7岁娃效果甚微。耐心更重要。请注意这一点。

2,如果孩子回来告诉你同学老师如何讨厌他、瞧不起他,你可以简单地当“录放机”:“哦,你觉得同学们讨厌你了。”你也可以试试追问一句,“是怎么回事呢?”表达你的倾听与关注。

共情式的讨论是最有帮助的。不过,注意避免过度的说法,比如说“老师是个小气鬼”。因为,“你不能否定孩子的知觉,你应该接受他们的感觉,然后引导他们转向积极、健康的一面”

3,假如你有非常简单的家务让孩子帮忙,他却埋怨你“你总是叫我做这做那”,你可以这么回答:“哦,这些似乎是你份内的工作,我们是不是能计划一下,以便做起来得心应手些?”使他不致断然拒绝你,留下回旋余地和引导的机会。

4,孩子对你充耳不闻时,你需要前确认一下他是否注意到了你在说什么,“你听见妈妈说什么了吗?”

5,如果你和孩子一起制定了一项规则,那么请你一定坚持做到,而不是一遍又一遍地威胁而不见行动。那样等于培养你的7岁娃把你的话当耳边风。

因为7岁娃的心思总是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因此你会觉得你的娃反应很慢,很磨磨蹭蹭。这会很考验我们的耐心。也很需要我们有充分的耐心。发脾气啦,教训啦,都不会见效,因为,并不因为你脾气发得足够大,孩子就能从7岁年龄的特点里跳出来。这很违反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根本就做不到的事情。

所以呢,孩子要7岁了的妈妈们注意了,你最需要具备的第一条黄金律是“耐心”。你首先需要确认你的7岁娃的确接受到了你的信息,“去把垃圾倒了”。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说完了请他重复一下。然后,你需要提醒他、再提醒他、再再提醒他。千万别光火。假如你实在没有耐心,那就自己去倒吧。

妈妈需要牢记的第2条黄金律,是“想得开”。这是针对孩子什么都望坏的方面想象的特殊心理和行为。假如你家娃以为你想毒死他,算了吧,你一笑了之,别跟他上火:“你说什么?!你老妈我要毒死你?!你觉得我很后妈吗?!你太伤我的心了!”云云。假如孩子,哦,不用假如,几乎很肯定的了,你孩子控诉他的朋友怎么欺负他了,他的老师怎么专门挑他的不是了,他的腿怎么疼得肯定得了什么了不得的病了,之类之类,你当然不必很当真地去找朋友家长、找老师、找医生,去说个明白。

还有呢,他和朋友相处时,不那么在乎输赢了,不那么赖皮了,不那么容易一怒而发冲冠了。假如有了冲突,他更容易采取的行为是“我惹不起你还躲不起你啊”地退到一边去。因此打架或者惹事生非是肯定少了很多。对了,最让我在意的,是据说,7岁娃很在意上学不迟到,作业及时完成,自己的东西自己收到自己的地方。啊,我向往着7岁的羊羊,早上不用我催他起吃饭,放学不用我提醒他要写作业,家里的衣物啊玩具啦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满屋子铺洒得没处落脚。不过呢,假如孩子太担心上学会不会迟到之类的,你需要帮助孩子减轻他的心理压力,舒缓他的焦虑。比如和他一起记录和计算时间,让他确信只要闹钟在几点响,他就肯定有充足的时间穿衣服吃饭。你还可以头天晚上和他一起把早上要穿的衣服收拾好,书包收拾好,让他放心。大约最让皮皮妈苦恼的,

是据说,7岁娃有追求完美情节,表现之一是他们写作业时会反复擦啊擦啊,一点不满意就擦掉重来。皮皮6岁时就这么擦啊擦的,到了7岁,也可能走过了“擦擦情结”,阿弥陀佛;但也可能是平常孩子的“擦啊擦”的平方甚至立方。但看皮皮妈的造化了。而我呢,我则向往着7岁的羊羊不再需要我来替他擦掉实在太“鬼画桃符”的粗糙字迹,让他重写整齐些了。对了,这时他们的字迹会小很多。这是因为,孩子从这时候开始,懂得在意别人怎么评价他了。准确地说,他开始很在意老师怎么看待他,开始有心想做个让老师满意的好学生。所以,他在意上学不迟到、作业要写好了。而且,他的心智成熟到需要自己的空间的时候了。这就是他喜欢把自己的东西收到自己的地方的原因。如果能够,这时的孩子需要自己的桌子、自己的抽屉、自己的箱子、自己的床了。

读书如此,在外面淘气也如此,不累到他最后忽然精疲力尽,他不知道自己停的,比如跳绳也跳它个几小时!我忽然想起我婆婆说,我爱人小时候经常在外面疯到“脱力”,回到家整个人都虚脱了的样子,很久缓不过劲儿来。也许说的就是这个吧。因此,你也需要关注孩子不要跑啊跳啊的一直到他最后“脱力”,而是早些让孩子停下来,换个活动。

7岁娃凡事往坏处假想的原因,其实也是因为他很在意别人,(尤其是你),对他的评价,担心别人(或者你)看不起他、讨厌他。因此,当你的孩子用一些很负面的话语来“对付”你时,比如“你怎么老是叫我做这做那的”、“你总是嫌我不好”、“我讨厌你!你也讨厌我!你从来都不喜欢我!”时,你最好不要和他分辨,“我哪里给你很多事情做了?”、“我没有总是嫌你不好的意思”。不是有个俗语叫“越抹越黑”嘛。

7岁娃的身体状况比6岁时好很多,不太那么容易生病了,谢天谢地。吃饭也规矩多了。睡觉呢,则两极分化。一部分孩子一沾枕头就呼呼大睡,另一部分孩子却能在床上“烙饼”似地折腾一个多小时。梦少了很多,孩子睡得很踏实。不过,不少孩子会忽然变“娇气”了:怕黑,或者怕这怕那。这很容易理解啊,7岁娃不是很爱幻想,而且很容易往坏处假想吗?因此,他会把一件衣服的影子想象成一个坏蛋或者鬼怪藏在那里。这时你当然不能讥笑他“你怎么比你小时候还胆小呢”。相反,你要给予更多的体谅,比如已经分床了的,入睡前陪陪孩子,或者给孩子留盏灯。

因为7岁娃往往沉浸在自己内心世界中,他很容易“忘事”,比如你叮嘱他做个什么事情,他明明答应了,到头来却忘记了。那就反复多提醒吧。总之,耐心些,宽容些。还有,因为7岁娃追求完美的倾向,他的创造力可能因为追求完美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这其间的孩子向你展示“艺术大作”的频率会低很多。不过,另一方面,恰是因为他的追求完美的倾向,这时的孩子比6岁时容易“受教”多了,他会乐意接受你的指教、批评,从头再来一遍,而不再像6岁时那么容易生气、没有肚量了。

虽然道德观念的建立要到8岁才开始形成,但7岁娃已经开始出现建立道德感的萌芽。他开始在意不能去拿别人的东西(虽然偶尔他也还是会拿);不能说谎、骗人,做错了什么不去抵赖、推委;而且他会很有意愿地遵守规则,恪守无误。他也很在意公平,因此他常埋怨的一句话往往是“这不公平”。对了,7岁娃对“性”的兴趣减低。6岁娃热衷于“结婚”,玩“当医生检查身体”游戏,7岁娃则不会这么玩了。甚至他们也很少用“鸡鸡”“屁”“屎”等的所谓“脏字眼”了。

具有评价事务的能力。喜欢往外跑,行动敏捷,具有评价事务的能力。也就是说,道德意识的建立,从此开始。能迅速地完成你交代的事情,甚至喜欢飞快地做完,以博得你的称赞。他还能对自己完成的事加以总结和评价,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自我批评。

他和妈妈的关系很是亲密。6岁娃会和妈妈顶嘴,7岁娃会埋怨妈妈,8岁娃则喜欢黏着妈妈,察言观色地取悦妈妈,甚至可能做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来讨好。因此,这时的他深受妈妈的影响。

只要妈妈能维持舒畅的亲子关系,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和关注,与8岁娃相处非常容易。往往,妈妈只要看一眼,就足以遏止他的调皮捣蛋,不再需要任何说教。

因为8岁娃非常在意和妈妈的亲密时光,因此你可以利用这一点和孩子好好协商,比如说好孩子做了某件事以后,你们可以花些时间一起做些孩子想和你一起做的事。孩子想满足你取悦你,其实是他对你的称赞、时间、关注、喜爱非常渴望。因此你要多关心他,不要吝惜赞美和鼓励。

8岁娃对善、恶、是、非已经有十分清楚的概念,开始建立起道德意识,开始思考比较抽象的观念。他向往成为好孩子,努力去达到自己的目标,努力想达到他们认为的父母的标准。

尽管8岁娃仍然喜欢吹嘘、夸大其词,但是他们已经能区分事实与幻像的不同,而且在重要的事情上,他们确实会说实话。

他很在乎“自己的”东西,喜欢获取、交换、处理自己的东西。对钱的喜爱可能驱使他去拿家里的钱,或者甘愿为父母做事来赚钱。因此钱对于8岁娃来说,是一个不错的行为诱因。典型的8岁娃通常朝着理性、良善的道德意识去发展。不过,毕竟是孩子,父母应该接纳他们一些小的过失。

8岁娃的第一个“招牌特质”,是性格外向而开朗。这和7岁娃的沉郁退缩完全相反。他充满活力,特别能跑能跳能折腾,喜欢冲上去迎战一切困难和挑战。不仅如此,浑身充满活力的他做起事来爽快多了,这也和7岁娃磨了又磨拖了又拖截然相反。另一个和7岁完全相反的,是忽然变成话匣子了。他变得很能侃,也很能夸张,讲他的经历或故事时,语气啦表情啦用词啦描绘啦,都很戏剧化。

他什么都快。说话快,读书快,写作业快,穿衣服快,吃饭狼吞虎咽,甚至在钢琴上也手指翻飞。因为做事情图快,他可能会做得满粗糙。可是,他并不乐意自己做得粗糙,这是因为他还的第二“招牌特质”:审视。他审视自己,审视别人。他对自己对别人的要求都忽然严格起来,甚至可以说是很苛刻。这种“审视”也使得他对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有相当准确的判断。

这“审视”二字带给8岁娃的另一个里程碑式的成长,是他们开始建立起道德是非观念,开始白事情与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他非常愿意做好孩子,愿意把事情做好,愿意遵守规矩。他对好与坏的观念,不再局限于父母是否允许怎么做,而是根据他萌芽的因果逻辑关系,初步建立起了是非观念。在此之前,孩子对“好”与“坏”的判断来自于父母“准许”或者“不准许”。8岁娃对“对与错”的看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好与坏”的两极,他的思维开始丰满起来。

他固然能吹能侃,真遇到重要事情,他更倾向于说实话。他这时其实已经很知道现实与幻想的不同。他对魔术一方面仍然很着迷,另一方面却也开始不那么真的相信其“魔法”了。他一方面仍然希望圣诞老人真的存在,另一方面也隐约了解他的父母大约不会把他的“礼物清单”上的玩具全买给他。

他很在意他对自己的感觉,也很在意别人对他的感觉。他会竖着耳朵听大人聊天时怎么评价他,或者揣摩他们说话时的脸色,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夸奖。对别人的批评则非常敏感,因为他真的想而且在乎他做得好。于是当他受到指责批评时,他往往先找理由或者先责怪别人的不是,好让自己容易承受些。不过,一旦真是自己理亏,他又会诚恳地道歉,并承诺“以后不再怎么怎么”。

8岁娃非常黏妈妈,是情感上(而不是生理上)最需要妈妈的年龄。他这时非常需要妈妈分享他的思考、幻想、对话、游戏。他总喜欢和妈妈在一起,包括一起劳做、玩耍、聊天、读书,这他觉得他“全部占有”着妈妈。他不但要求妈妈能按照他的心意满足他的需求,也要求自己按照妈妈的心意满足妈妈(而且,是他自己认为的妈妈的心意)。这使得他会察言观色曲意逢迎,以讨妈妈的欢心。妈妈无论怎么忙,都一定要每天至少拨出半个小时的时间来,全心全意满足孩子。

“全部占有妈妈”的心理需求。这会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对妈妈的心理依恋期,为孩子坦然走向9岁的独立打好基础。妈妈也不妨利用孩子特别愿意“全部占有”妈妈、也一心讨妈妈欢心的心态,和孩子约好,如果他做了什么什么,那么妈妈就和他共享一段全身心投入的“亲情时光”。8岁娃的“时间观念”比过去大有进步,再加上8岁娃特有的“快捷”,他做事情利索多了,而且很在乎按照时间表完成任务。比如早上不用你催促就知道准时去上学,甚至知道利用学校公告栏中的每日计划来安排他的学习和活动。不过,晚上睡觉则仍然要你敦促,也许他觉得遵守睡觉时间远没有上学不迟到来得重要吧。

他开始对“过去”感兴趣,喜欢了解历史,并且能够理解那是发生在很久远以前的事情。尽管,对这个“很久远以前”的概念仍然有些懵懂,很有些“关公战秦琼”的感觉。

他这时充满了探索与探险的兴趣。空间感觉也扩展了很多。他可以自己在熟悉的路径上搭乘公车回家,在自己生活小区内的探索范围越来越大,甚至越界跑到别人的私院里。他喜欢地理,喜欢研读甚至利用地图。

8岁娃对钱越来越感兴趣。尽管他大都很诚实,却也仍然会出现偷偷拿妈妈的钱去应酬朋友的事情。如果给他机会,他很愿意挣钱,比如帮家里做事情。他很在乎“自己的”东西,很需要有“自己的”地方来收藏他的东西。不过,这并不等于他会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得整整齐齐。如果孩子有自己的房间,你可以肯定那一定是乱糟糟的。

8岁娃的健康状况比7岁更进一步强壮了很多,这时的孩子因为生病而缺课的状况已经很少了。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因为8岁娃太勇往直前,也太着迷于探索探险,孩子受伤的比例,(包被大街上的汽车撞伤,以及从房檐上跳下来摔伤),是所有年龄层中最高的。妈妈们需要对孩子的安全予以足够的关注。对于死亡,8岁娃从过去对这一现象的恐惧,变得对探索死后会怎样感兴趣。他甚至可以“坦然”地接受自己将来有一天也会死的概念。

父子关系这时比母子关系要轻松些,因为8岁娃对爸爸没有什么“占有欲”。他很喜欢和爸爸一起玩,而且很崇拜他。在孩子7岁到8岁的这两年间,父子关系应该是黄金阶段,爸爸应该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时光。当孩子对妈妈“索要过度”而让妈妈精疲力竭的时候,爸爸的介入可以让大家都好好透一口气。

8岁娃对父母之间的关系很敏感。父母有矛盾,他会焦虑;父母很亲热,他又会吃醋。他对家里发生的事业开始关注起来,包括关注大人的电话、信件、闲聊。他试图找到他在家庭中的位置。和兄弟姐妹的关系满复杂。简单地说,他和比他小好几岁或者大好几岁的孩子能相处得很好(11岁的孩子除外,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跟谁都过不去),爱惜小的,仰慕大的。可是,跟他年龄相近的(尤其是2岁上下)的孩子则有很多冲突。他会嫉妒 哥哥姐姐能得到比他更多的权益(比如,可以比他更晚睡觉);他会很自私;他会跟小的拌嘴,嘲笑他们。别忘了,他对别人的预期和要求是很高的,比他小的弟弟妹妹怎么能达到他苛刻的行为标准呢。因此和弟妹之间的冲突尤其突出。还有,他要是受了“鸟气”,真会回家拿弟弟妹妹撒气。和朋友相处又不一样。他很喜欢和同龄的孩子玩,喜欢和同性别的孩子玩。尽管他和跟他年龄相近的兄弟姐妹处不好,但是他很有意愿和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为他的开朗与外向,他不难有大把的朋友(这又和7岁娃完全相反)。而且,这时的友情是真正的双向友情,因为他不再单纯以自我为中心,开始留意别人怎么做怎么想。他不但愿意为别人效劳,也希望别人能像他一样愿意回报他。他喜欢和街坊的一大群孩子玩,也喜欢足球、藏猫等一大堆孩子一起参与的游戏。饮食方面,他不但风卷残云,而且胃口特好,什么都喜欢,挑食的毛病很少见了。餐桌礼仪比以前讲究多了,尤其是在餐厅吃饭时,他会很在乎自己的良好表现。不过因为孩子的个体差异,有些孩子的确樱桃小口,做父母的其实不必焦虑,只要医生认为孩子健康就足够。还有,当孩子太贪吃时,父母要有意限制,注意孩子不要过胖。

睡觉嘛,一则他们对睡眠的需要比以前更少些了(10小时足够),一则他们也不喜欢上床去睡觉,往往讨价还价要求“再玩一局”或者“再读一章”。有些孩子仍然喜欢和父母聊聊天,有些孩子则自己直接去睡了。梦比以前更少。有些孩子很容易入睡,有些孩子则需要“烙饼”。这些“烙饼”的孩子早上往往赖床,需要父母多操些心。

典型的感受自我的方式,7岁娃喜欢退出外在世界而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的困扰大多来自他对自我的感受和评价。8岁娃相反,他喜欢把这个“自我”放到外部世界中去,热切地感受其中的一切。因此他的困扰则多来自与他的自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碰撞。他不再以自我感受评价己,而是以他认为的成人的要求来评判自己。因此他会刻意要求自己满足成人的要求,甚至曲意讨好。他之所以喜欢吹嘘、申辩,可能就是因为他希望把自己放到这个外部世界中某个恰当的位置上,而这对于8岁的孩子来说显然是件很不容易的事。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交往,通过更广泛地与成人和朋友打交到,也通过电视等对这个世界的进一步扩展,8岁娃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到自己他人之间在行为以及感受上的相同与不同。尤其是越来越多地发现他与别人之间相同之处,这使得他从社会关系、情感、种族、宗教等各方面对自我的鉴别越来越明了。

这使他很自然地倾向与喜欢和他相同的人,排斥与他不相同的人。父母需要帮助孩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这种相同与不同的价值,接纳他人的不同。因为8岁娃实在太勇于冲向一切挑战,他往往给自己设定过高的要求,以至于他自己最终达不到目的而显得虎头蛇尾。面对这样的失败,父母应该保护孩子不要因为这些挫败而过于伤心,过于苛责自己。比如说,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设定合理的目标和要求。这对帮助孩子巩固他的自信和自尊很重要。孩子大多从小爱收集各种小东西,比如小石子啦瓶子盖啦什么的。到了8岁,他一如既往的保持他的“收集癖”;不过现在他开始关注质量与类别,也开始和朋友仪器按照一定的类别以物易物,比如用他的小人书换朋友的小人书。不过有时这种交换会很“吃亏”,尤其会使父母在一旁扼腕。

8岁娃的身体姿势比以前“中正”不少。比如写字时头虽然会偏左或者偏右(左撇子),但大都是挺直的。行走的姿势越来越像成年人,还会有意识的挺直腰板,甚至会批评别人没有挺直。和7岁娃相比,绝大多数的8岁娃变得喜欢上学,哪怕他的课业不怎么样,哪怕他和老师的相处不那么和谐,因为他喜欢接受新的东西,喜欢接受挑战。放学回家,也和不爱说话的7岁娃相反,他喜欢事无巨细而且很生动地向你描绘学校发生里的事情。他现在变得很注意其他孩子在成绩,也喜欢上课时能抓住老师的什么错漏。他不但知道自己的长处,也能洞悉同学的优缺点。他不再似以前那么依赖老师,变得越来越独立自主,甚至还会去干涉其他孩子的行为。他上课的专着注力大大提高。不过,也正因为他很爱侃,很需要融入社会,他会花不少时间和他的临桌“开小会”。要让这个年龄的孩子等到下课再说他想说的话,那可是太难受了。

9岁娃可不好写。他们的行为太变幻莫测,今天是一个样儿,明天很可能彻底反过来。一分钟以前还敏感纤细的要命,一分钟以后却可以胆大包天。刚才还心潮汹涌澎湃,转眼就已经静如止水。你说哪个是真的他?都是。

也许,最招牌的9岁娃特征,是他进一步的独立。

和8岁娃喜欢“占有”妈妈相反,9岁娃要“推开”妈妈,巴不得把她推得远远的,最好看不见她,更不想听她啰嗦。 他要自己当“司机”,一旦决定做什么事,那么他要按照他自己的方向,以他自己的方式,在他自己喜欢的时间,去做。一旦他要去做,他多半非常投入,而且很在乎自己做到最好。

换句话说,如果你能给予孩子恰当的独立空间,给予孩子恰当的责任空间,他们会很值得信赖和放手,而且往往愿意表现得最好。

再换句话说,如果他不想做什么,或者不想按照你的要求,不想跟随你的思路,那么,你一定会觉得他很讨厌,很倔强,很不讲理。

再换句话说,如果你觉得9岁娃很跟你过不去,那么你要赶紧婶婶一下,“我给了他恰当的独立空间了吗?我给了他恰当的责任空间了吗?

第2招牌特征,是他变得更“深沉”了。

当然,这是因为他更成熟了。和8岁娃相反,他不再满天飞,不再什么都风风火火而且信心满满。他的顾虑多了起来,速度慢了下来,信心度也保守起来。

他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更细致,更细腻,更细微。感情方面也一样,9岁娃对别人对自己的情绪与感情的感知更纤细,更准确。所以,假如你想掩饰你的某种情绪,比如表面上平静温和心里却很不以为然,或者肚子里盘算着什么小九九,呵呵,我劝你不要太自信。

因为他的能力更加细致入微,加之他又很在乎自己做到最好, 所以这也许是提高孩子分数的大好时光。哪怕做个除法练习,他也会因为内心的驱动力而反反复复再三练习(而8岁的孩子往往为了让妈妈开心而乐意表现得好些)。他心里真的有了一个目标,不论是去爬山,还是限时听写测试,事后他的第一个念头往往是问自己,“我达到目标了吗?”

他很愿意接受新任务的挑战,而且喜欢“进入”之前先弄明白这次的行动有什么新的内容。他不再像8岁时凭着一腔热情“砰”地一头栽进去,而是先思考,先做计划。哪怕遇到相当难度的、或者要吃些苦头的事情,只要他自己认定了他愿意接受某个新任务新挑战或者新想法,他甚至能有本事发掘出自己更大的潜力来完成任务。

不过,不要以为9岁娃就是一个任劳任怨的劳模。他一样会因为“太难了!”而不肯接受任务;他一样会因为失败而埋怨别人做得不好。好在9岁娃这时对因果的判断更加合乎逻辑,追求公平合理的意念也更加明确,所以,他对别人的责怪多半有道理,而且他也公平地责怪他自己,“这肯定是我干的”,只要他认为责任在他。

他的成熟程度已经可以使他不那么在乎他正在做的什么被“打断”,比如,放下手里的工作,出去转一圈,回来以后又投入到刚才的工作中去。他不但有本事很快回到他刚才的思路中去,而且实际上他有这个心理驱动,敦促他把刚才作了一半的事情接着做下去。

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对自己的性别意识当然越来越清晰。他们这时都很欣赏自己,也都同时很不欣赏异性,男孩嫌女孩阴阳怪气,女孩嫌男孩邋遢恶心,比方说。总之,远还不到“异性相吸” 的阶段。

时间观念成熟到可以自己有意识地用时间表和闹钟来帮忙做计划、做事情了,他们会把自己一整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这世界上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等着他们。于是乎,如果你发现你的娃把闹钟拧得格外早,一大早就自己爬起来忙这忙那,你可不要感到奇怪哟。

空间概念成熟到可以自己搭乘公共汽车,去自己常去的地方,比如绘画课,甚至是去诊所做常规检查。这时候你已经可以放心给他一把钥匙,让他自己照顾自己一小段时间了。不过,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9岁娃毕竟还是小娃娃,没有足够的成熟度自己照顾自己太久。

孩子和爸爸的关系,哦,当爸爸们的可要听仔细了,尤其是男孩子的爸爸们。这是孩子长到这么大以来和爸爸最和睦的黄金时光。爸爸在9岁娃心目中的形象这时非常的高大,受到孩子的日益敬重。娃们会为爸爸的工作、职业感到骄傲,甚至为自己是这个爸爸的娃而感到骄傲。他们对爸爸的置评或者欣赏越来越在意,也越来越愿意和爸爸混在一起,跟爸爸一起做事情,一起玩耍。尽管这时的孩子对来自父母双方的指令都有抗拒倾向,不过相对而言爸爸的话似乎比妈妈的话要更中听一些。南孩子和爸爸的关系尤其亲密,不少家庭这时的组合应该是“父子”和“母女”。

9岁娃的行为差异,也是孩子们长到这么大以来最多不同的时段。比方说

有的孩子很关注家里发生的事情,比如很在意父母在电话上聊写什么。

有的孩子则好像根本不知道家里有什么事情进行着。

有的孩子很在乎钱,有的很不在乎;

有些孩子巴不得花掉手上的每一分钱,有的则舍不得花一分钱;

有些孩子手很灵巧,做的东西非常细致;有的孩子则完全相反;

有些孩子喜欢各种运动,有些则尽可能避免任何大运动量的活动;

有些孩子喜欢看打斗激烈的电影,有些则不喜欢任何吓人的场景;

有些孩子胃口特别好,有些则特别没胃口;

有些孩子睡眠特别好,有些则睡不着、睡不香;

有些孩子做什么都手脚特别麻利,有些则显然慢慢吞吞……

父母这时需要一定的“定位调整”,以适应不同与以往的新的亲子关系模式。在此之前,父母与孩子的定位主要是“上下”的定位,父母关照(罩)着孩子的一切。但是,从现在开始,孩子对父母的仰视越来越少,对自我的看重越来越多。父母如果不能把自己“插手孩子事务”的水平线往下调整到与孩子“自己当司机”的成熟水平相一致的地方,那么亲子关系的紧张一定不可避免。

在父母眼里,9岁娃仍然是小娃娃;可是在他们自己眼里,他们已经长大了。孩子特别不乐意父母还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不乐意“我的小宝贝”这样把他们当小娃娃看的语气,尤其讨厌父母以尊长自居倚老卖老。公众场合孩子已经忌讳“认亲”,你如果想当众抱抱他亲亲他,唉,你还不如杀了他吧。

这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会随着青春期的脚步,越走越远。请做父母的记住,孩子向往成熟,孩子需要成熟,需要一步一步走向独立,一步一步远离母亲的裙裾。对孩子的这份成长需要和渴望,做父母的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

当然,父母们也不需要担心是否9岁娃和父母之间就一定充满了硝烟。别忘了前面说过的,他们在乎自己做得最好,而且他们的逻辑思维、是非观念、公平信念、心思缜密等等的发育都越来越成熟,所以,假如你发现餐桌上的孩子变得彬彬有礼,你也不要感到意外。如果你能对父母角色把握得足够恰当,亲子之间可以是很融洽和谐的。

还有,这时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于对自立的追求同时存在。让你做好角色调整,并不等于让你一下子彻底放手。孩子仍然需要你的爱,你的关注,包括你关注他在离开你的渴望与依恋你的关爱之间的挣扎。

9岁娃和兄弟姐妹的相处,总体上来说,更和谐。他会为自己的兄姐感到自豪,对自己的弟妹更多关照。年龄相差越大,这样的表现就越清晰。9岁娃可以为了遇到麻烦的手足两肋插刀。假如让他照顾年龄很小的弟妹,你可以相当地放心,他懂得尽职尽责,而且会很有耐心,很温柔。

年龄贴近的孩子之间,争吵攀比等等仍然是家常便饭。不过,程度上要轻得多。一则因为9岁娃对事理的公平心相当强烈了;再则因为后面要讲到的与朋友的关系格外密切,使得他也没有多少时间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相处。

需要提醒一下的是,正是因为这份强烈的公平心,假如父母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是让9岁娃觉得不公平,那可就真戳到了他的短筋上。

如果说8岁娃的生活中心是妈妈的话,那么9岁娃的生活中心就很有可能是某个特别的朋友了。8岁娃为了强调他的论调的权威性,往往说,“我妈妈怎么怎么说”,或者权威人物“张老师怎么怎么说”。现在长到了9 岁,他变得认为某个朋友的话更具权威性,“石头怎么怎么说”。毫无悬念,这个时候,从这个时候开始,朋友的话比父母的话更有份量,而且越来越更有份量。

他开始越来越在意朋友怎么做、做什么。朋友看什么电视;几点钟上床睡觉;帮家里做多少家务; 等等。他们对朋友开始讲“义气”,会为朋友遭到父母或者老师的不公平对待而站出来打抱不平,也会在朋友遇到麻烦时出拳相助。正是因为朋友是他的生活中心,所以同龄人,尤其是他所属的小团体,对他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9岁孩子两点需要父母特别注意★

1,虽然9岁娃离不了朋友,哪怕你把他扔到沙漠里他也有本事挖掘出一个朋友来,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孩子会找不到朋友。这时,父母固然可以也应该帮助孩子,但,一味地推孩子出去,强迫他去交往,绝对是伤害孩子的好办法。

2,既然你已经知道你的话远没有朋友的话中听,知道孩子的交往圈对他的影响很大,你就不能硬性阻止孩子和你不欣赏的人交往。你需要更多的宽容,更多的智慧。果说8岁娃的生活中心是妈妈的话,那么9岁娃的生活中心就很有可能是某个特别的朋友了。8岁娃为了强调他的论调的权威性,往往说,“我妈妈怎么怎么说”,或者权威人物“张老师怎么怎么说”。现在长到了9岁,他变得认为某个朋友的话更具权威性,“石头怎么怎么说”。毫无悬念,这个时候,从这个时候开始,朋友的话,比父母的话更有分量,而且越来越更有分量。

在学校,9岁娃应该上四年级。四年级的功课是个飞跃,需要死记硬背得更少了,需要动脑筋思考的更多了。有些孩子会不太适应这一变化,而造成成绩下降。

9岁娃不但在家里追求独立,在学校里也一样,因此,老师们也会觉得9岁娃“刺头”很多。

9岁娃既然在乎自己做得最好,那么,当然,他们在乎分数,在乎知道别人的分数,在乎和别人攀比,和别人竞争。

9岁娃的另一个变化,是从喜欢一个老师而对某堂课感兴趣,变为因为对某项学科感兴趣而喜欢上那老师的课了。

10岁娃已经有了很强的道德观。这道德观的标准不但来源于父母师长的教诲,也来自于孩子自我内心的判断。他在乎诚实,在乎公平。他认为偷窃和说谎是很让人不屑的事情。

不过,虽然他说起来头头是道,实际做起来却不一定能达到自己说的标准。比如,虽然他大体上是诚实的,但常常会隐藏部分事实。他也懂得了用善意的谎言来避免某些伤害,保存某些人的颜面。如果母子关系融洽,孩子容易自己和妈妈说他已经做过的坏事。

他的最大特点是善解人意、友好亲善。他们不但对父母敬爱和佩服,对朋友也和睦相处。在这个年龄阶段,他对事物的感受多半是平和而美好的。

通常,他是快乐的,因为他对自己抱持肯定的心态。他已经十分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愿意表现出自己的最好。

他不但爱父母,也爱家中的一切,爱和家人一起活动,觉得自己的家是最好的。他愿意顺从父母的管教,因为他认为他仍然需要依赖父母对事情曲直是非的判断。

从 10岁开始,“家庭”对孩子有了真正的意义。这时的妈妈的地位,又回到了5岁光景,成为孩子世界的中心。他不但依赖妈妈,而且尊敬甚至崇拜妈妈。他特别希望妈妈随时在身边,愿意和妈妈聊聊他学校和朋友之间的事情。他很能接受妈妈对他的期望,也乐意表达对妈妈的感情。

爸爸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爸爸的地位甚至会超过妈妈。妈妈是朋友,爸爸是偶像。由爸爸带着一起打球、旅游,甚至随意逛逛,都是他最喜欢的家庭活动。

和兄弟姐妹的冲突,通常是弟妹惹事生非,知道他忍无可忍时出手。父母处理这类纠纷是一定要查明事实秉公处理,给孩子一个“公平”,也让孩子通过这些纠纷学得做人的道理。

“重要他们保持公平”,“不要管得太紧,也不要管得太松”,是他最喜欢的管教方式。

朋友也是10岁娃的最爱。他们几乎每天都想带同学回家玩。交友时他看重的是对方是否值得信赖。朋友圈还局限于附近邻居或班上同学。男孩愿意表现得和同性朋友相似,和朋友保持一致;女孩间则多些纠纷与和好。与朋友相处时,公平是个重要的尺码,他不但尽力做到对朋友公平,也要求朋友公平对待他。

“其他人会怎么想”,是10岁娃很在意的事情。

虽然他比过去平和、合作很多,不过生气的时候,还是很有爆发力的。在学校里,10岁娃大都有很强的学习欲望,甚至不愿意请假以免耽误功课。他特别喜欢背诵,而较少进行思考性的工作;喜欢接受事物的本貌,而不太愿意去推论。如果这时他背诵大量的词汇,对他以后的思考会很有帮助!

分享亲子知识—爸妈派(微信号:babamamapai)。

关注【爸妈派】每天都可以免费获取更多育儿知识、早教资源、教养智慧、亲子阅读,婚姻、家庭关系指导。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爸妈派”,获取更多亲子知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宝宝喊腿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