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两个乳房不一样大小,住左边住右边的比右边明显大,怎么办啊?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老道消息(laodaoxx ) | 作者:碟叔

1975 年,王伟忠考上了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系,准备离开从小长大的台湾嘉义眷村,到台北读书。

考大学前,王伟忠本想读美术,母亲孙绍琴不同意,“你要饿死我们一家人?”孙绍琴当时喜欢看琼瑶小说,小说里面写记者这个工作不错,就让儿子考新闻系去。

现在王伟忠考上了,但孙绍琴还是不开心,说是嫌私立大学学费太高。最后还是父亲王志刚拍板,“让他去吧,他能考上大学已经不错了”。当时大学录取率是 10%,考上大学家里都要放鞭炮庆祝的。

家里给王伟忠拿了两万块新台币,“就这么多,读完了就是你的,读不完就算了”。

儿子出远门之前,孙绍琴在厨房闷头炒炸酱。王伟忠说,妈,要不我不去了。孙绍琴一边炒,一边摆手,“去吧去吧”。

那两罐炸酱最后做得很咸,说是这样不容易坏。

对于孙绍琴来说,炸酱是北平的味道。王伟忠父亲王志刚是个国民党老兵,1949 年把 16 岁的孙绍琴带到了台湾,没想 40 年里都没机会回北平。那四十年里,几十万眷村荣民,只能靠食物记住家乡。

所以孙绍琴其实一直想让儿子当兵,当了兵有机会回大陆;可惜 18 岁的王伟忠,只想投身到北市的霓虹夜色里,逃一样地去了台北。也幸亏他去了,后来才有了《康熙来了》,有了《光阴的故事》,有了《宝岛一村》。

但家的味道是忘不掉的。今天你去问前不久刚刚过了 60 岁生日的王伟忠,人生中最早有记忆的画面是什么,他会告诉你,那是他三四岁的时候,坐在一个叔叔的肩上,穿过眷村里一个热闹丰盛的菜市场,不同地方的人,不同地方的口音,不同地方的食物,都在交织。

王伟忠考上大学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事:老蒋去世了。

那年 4 月 5 日一大清早,王伟忠起来后就觉得家里不对劲,母亲坐在床头哭,边哭边喊,“回不去了”。

当年跟着蒋介石从大陆跑到台湾的 120 万人里,有 60 万是军人。为了安置这批人,国民党搭建了眷村,专门供军人跟军属居住。王志刚跟孙绍琴一家就住在嘉义县建国二村。

那时候老蒋的承诺是,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五年成功。没想到一百多万人在台湾一待就是四十年,甚至一辈子。

王志刚和孙绍琴到台湾的第八年,王伟忠出生。和父母辈不同,王伟忠这代人跟大陆唯一的联系,是小时候写作文,文章的最后一段都要写,“明年我们会把国旗插回南京紫金山头”。哪怕你写的是根本是个家里小狗长大的故事,也要加上这么一句。

多年后王伟忠在自己的书里写到,“眷村说白了是个大人的难民营,孩子的乐园”。

当时国民党没钱,眷村里家家户户自力更生。王伟忠家斜对门住着一个阿伯,姓房。房阿伯从军中退伍后,改行卖咸鱼。

王伟忠从小闻咸鱼臭长大,吃饭的时候经常有白白的蛆从天而降,落到饭桌上。一看,是隔壁房阿伯晒的咸鱼长蛆,爬到了家里来。

直到房家老大长大成人娶媳妇了,家里还是做咸鱼生意。但娶媳妇那天不能太臭,房家就拿明星花露水满屋满巷到处洒,咸鱼臭加花露水,让王伟忠好几天吃不下饭。

王伟忠小时候吃最多的是黄豆,因为黄豆由美军配给,家家户户都有。有一段时间,上课时整个教室都很臭——大家吃了黄豆就放黄豆屁。

除了黄豆,美军还援助面粉。面粉吃完后,面粉袋可以改造成衣服裤子穿。袋子上一般印着净重 XX 公斤,每天同学见面打招呼第一句是,“你今天几公斤?”

可恨的是,有的同学不用穿美援的面粉袋,可以穿美军夹克。

王伟忠读的空军子弟小学,一共分忠、孝、仁三个班,忠班是飞行员子弟读的,孝班是些地勤高级官员子弟读的。王伟忠所在的班级是仁班,是士官长子弟,也就是普通士兵子弟读的。

仁班上有个同学,纯粹是因为入学晚才上了仁班。他父亲是国民党空军联队长,全家吃的是美军饷,跟靠美军援助才能吃饱饭的王伟忠玩不到一起。那个同学就有一件美军夹克,夹克上有一条条的流苏。

王伟忠有次趁着上课,用剪刀一刀一刀地把人家的衣服给剪了。

这不是王伟忠第一次感受到三六九等。眷村分房子时,王伟忠他爸是普通地勤兵,只能住简易房。简易房是用茅草跟竹子修建的,两面涂上泥巴,上面只有一层石棉瓦。飞行员家庭住的是日式独院,王伟忠很羡慕,羡慕得不行了,他就跑人家院里偷摘芒果。

因为穷,王伟忠小时候的娱乐是画画跟电视。“军人子弟嘛,军人子弟穷,就在那边画画”。“那个时候没人看到,如果有人看到了,我现在就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但就是没人看到。”

那时台湾流行一个武侠剧,叫《义侠廖添丁》。王伟忠看了电视剧,就有样学样,拿木板当宝剑。后来 007 流行,他把宝剑改成手枪。“那个时候也是没人看到,如果有人看到了,一定会说这小王八蛋,长大就是李安。”

可惜没有人看到。对很多眷村小孩来说,一生中没有任何一个时刻,会有人坐下来讨论一下他们的天赋。跟王伟忠一样是“外省人”的杨德昌,后来拍《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时候,借着“小公园帮”的混混头子 honey 说了句话,“和那群眷村的混,不会有什么出息。”

要想有出息,只能去台北。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主人公小四某种程度上是杨德昌本人的投射,但和王伟忠也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外省人,家庭都不宽裕。小四住在和本省人杂居的社群中,他身边就没有比他阶层更低的家庭,他已经是自己周遭环境的最底层。但即便是小四和他外省小伙伴,也瞧不起那些穿白汗衫的眷村孩子们。

王伟忠是底层中的底层。他比小四更有资格恨自己的出身。

但小四的不幸,在于他误入了歧途,最终用最极端的方式宣泄了这股恨意:杀害了喜欢的女孩子小明,自己也被判死刑。而王伟忠的幸运在于,他认清楚了自己的目标:台北。

“我这个人平常皮,但在关键时刻,为了走出眷村,我会拼命。”

在 18 岁之前,王伟忠几乎没离开过眷村。

眷村在当时的台湾是一个封闭的社群,本地人跟外省人隔阂很重。别说小孩了,1950 年,王伟忠的村里有人去世,都没人敢出去买棺材,最后还是王伟忠他爸胆子大,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出去找棺材。

所以当 18 岁的王伟忠揣着两万块新台币,搭夜车从南部嘉义北上,见识到台北的花花世界时,心里想的是:美国也就是这样子了吧。

中国文化大学在台北阳明山上,王伟忠提前一天报道,没宿舍住,只好在学校打地铺。看着山下的夜景,他许了个心愿,有朝一日,要让这万家灯火通通认识我。

但在实现梦想之前先得要填饱肚子。王伟忠太穷了,别人一块钱就是一块钱的用法,他一块钱得掰成六块钱用。他自己说过,“那个时候我真的很讨厌眷村,恨它的贫穷,让我的日子过得很苦!”

为了赚钱,王伟忠大二就进入华视实习。他的梦想是当战地记者。1937 年淞沪会战,日军轰炸上海,华裔战地摄影记者王小亭拍了一张小孩子在废墟上哭泣的照片,这张照片成了《生活》周刊的封面,影响了全世界。

王伟忠想做第二个王小亭。但那时候没仗可打,而且像他这样的普通眷村小孩,也没机会进电视台编制。70 年代台湾就三个台,华视台视中视,全都有国民党背景,能进去的要么是俊男美女,要么“上头有人”。

做不了新闻,王伟忠就去做节目。六七十年代的台湾,每隔一个小时,所有电视台必须要放两首爱国歌曲。经常是上一秒邓丽君还在唱“甜蜜蜜”,下一秒就是爱国歌曲大联播。

王伟忠想做点不一样的。但他只不过是个眷村出来的穷小子,摄影棚里,所有人背景都比他硬。有次他喊个工人搭个公园的景,结果人家给他搭一个板子,上面画了个公园。王伟忠让演员先出去,关门,拎木棍追着人打。

这事儿后,王伟忠在摄影棚里要什么有什么。后来赵正平在王伟忠手底下做《住左边住右边》,王伟忠要一根扫把,赵正平就要找四五个,现场让王伟忠选。

有次录像,艺人郭子乾 NG 了 38 次,王伟忠破口大骂,“给你三秒钟离开地球”。骂了一会儿,王伟忠问郭子乾,你怎么不说话?不说话我这么继续骂?郭子乾吓破胆,半天才憋出一句话,我是好人。

幕后人员跟艺人可以打打骂骂,最难搞的是媒体长官。70 年代台湾还在戒严期,对电视内容的监控很严格。女艺人的旗袍开叉到什么地方,乳房能露多少,都有规定。王伟忠就跟“新闻局”的人打哈哈,这怎么衡量呢?是从乳晕部分开始往外打圆周吗?

孙绍琴跟他说过,碰到长官要叫得亲一点,离得远一点。为了让长官注意到自己,王伟忠 24 小时在摄影棚,长官早上上班看到他,晚上值班还看到他。没钱没势的眷村小孩出来闯世界,除了嘴巴甜一点,做事拼一点,没有别的路子。

就这样,他有了独立做节目的机会。

1986 年,台湾解严前夕,王伟忠推出了电视节目《连环泡》。他在节目里用玩偶来恶搞政客,结果节目被禁了,理由是侮辱长官。被禁后王伟忠继续开辟新版块,《每字一说》、《中国小姐》、《中国电视史》,禁一个开一个,“我是真的喜欢新闻讽刺”。

刘易斯说过,“知识分子倾向于培养一种态度,对于他们的时代和环境所公认的理念和假设,他们经常详加审查,他们是另有想法的人,是精神太平生活的捣乱分子。”

后来何东采访王伟忠,“一般的男人,全世界意义的,出生贫寒,成年以后总能发现某种纠结或者报复的痕迹,你为什么没有?”

王伟忠谈起小时候剪同学夹克,“我长大会做政治讽刺节目,其实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受过伤。这不是恨吗,这不是纠结吗?”

《卡门在台湾》里,眷村人阿宝说,“外省第二代在台湾能搞出什么名堂?要想出头,不是向老头子的威权靠拢,就是向土财主的金权投降。”

底层外省人孩子,不像本地孩子有家有地,也不像高官子女有权力可以依附。对他们来说,他们的人生只有一条光明的出路,读书、去台北,憋着一股怨恨,宣泄般地奋斗。

靠着这股恨,王伟忠实现了当初的愿望,“出人头地,光耀门楣,以显父母”。

1949 年跟着老蒋跑到台湾后,当时很多人以为一两年就要回到大陆老家,连家具都买藤制的。因为最便宜,不要了可以扔掉。

建国二村有个人,王伟忠叫她杨妈妈。杨妈妈从来没买过床,就为了早上起来能把棉被捆好,随时准备走。杨妈妈十年之后才架床,一边架床一边哭,知道可能回不去了。 

1988 年,台湾开放大陆探亲。母亲第一时间回北京去了。王伟忠后来凑了点钱,借拍纪录片的职务之便,搞了一艘“探亲号”,也带着一群老兵从台湾回大陆探亲。“探亲号”快要进上海港的时候,同船的一个老兵拼命冲岸边的人挥手,说“那个是我妹妹”。

王伟忠不信,船跟岸距离那么远,人又多,老兵离开大陆时,妹妹还是个婴儿,他怎么可能认得出来。于是王伟忠扛着摄像机先跑下船去问,一问果然是。而且那个女人一叫哥哥,老兵腿一软差点摔倒。

老兵对亲人腿软,王伟忠对解放军腿软。船停靠上海时,两个解放军上来登记。王伟忠一看到解放军就浑身冒冷汗,“共产党来了”。

到了北京后,王伟忠拿着地址,一路找到姥姥家,一进门,看到炕上的姥姥,腿又是一软,剩下那十几米的距离一步一步爬了过去。

回京探亲几年之后,王伟忠父亲就去世了。

又过了几年,台湾市政改造,眷村开始逐步拆除,一段历史正式终结。

读大学时,最恨眷村的那段日子里,王伟忠跟母亲发过誓:一定要在台北买自己的房子,在台北扎根。毕业后经过几年的努力打拼,终于在和平东路买了套房子,眷村却没了。

这个时候王伟忠回头看自己的眷村岁月,“突然发现如果没有眷村,就没有现在的我”。

于是 2004 年春节,嘉义建国二村拆除之前的那个农历新年,王伟忠请整个建国二村的人吃了最后一顿饭。吃到最后,大家唱民歌“欢锣喜鼓咚得隆咚锵”、唱军歌,为了补贴家用而到台中当小姐的眷村大姐唱起下海时学会的英文歌。

2006 年,王伟忠开始想要记录眷村,他找到赖声川,说想要做个以眷村为主题的话剧。赖声川很忙,王伟忠没事就找赖声川讲他知道的眷村故事,一讲就是两年,一共讲了一百个。两年后,《宝岛一村》在台北正式首演。

赖声川跟王伟忠都是外省人,但赖声川的父亲是外交官,他从小在接受美国教育。外交官的儿子到了国外也得勤工俭学,在美国读书时,赖声川在一家中餐厅打工,同事有香港来的、大陆偷渡来的、有红卫兵,也有美国当地白人。

赖声川总是被欺负的那个,人称过江龙。那段时间让赖声川第一次意识到了阶层和政治派系的残酷,“你要向哪边靠拢,才能生存”。

这种身份认同的困境也曾在王伟忠身上出现过,“在大陆,有人叫我们台巴子,而到了台湾,我又成了外省人”。

很多外省孩子,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法和自己的出身达成和解,放不下。朱天心后来成了“台湾眷村文学第一人”,她说过自己的身份认同问题来得很早,从小被佣人带着串门的时候就被人消遣地问“你是哪里人”。

李国修大师也是外省二代,年轻时口无遮拦,骂国民党,骂民进党。但到了 2003 年,他说自己慢慢找到了创作的核心,原来自己的创作使命不是社会、政治那些大而无当的议题,“而是那一个个在我身边发生的生命故事”。

在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面前,你是台巴子还是外省人,你是眷村的还是本地的,你是飞行员的孩子还是士官长的孩子,都不那么重要了。

《宝岛一村》里的眷村村口有棵大榕树。一次演出结束后,一位在北美生活了很多年的古巴移民观众告诉赖声川,在古巴有 1 万棵这样的大榕树。六七年前,大量古巴移民迁徙到美国的迈阿密,成了美国人。但在他们跟后代的心中,惦记的还是家乡的大榕树。

所以赖声川说,“《宝岛一村》无关蓝绿阵营,无关政治,无关党派。它是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奋斗史。”

2010 年农历春节,《宝岛一村》来大陆演出,临行前,王伟忠特地告诉母亲孙绍琴,《宝岛一村》要去北京演出了。76 岁的孙绍琴只是笑了笑,说“真是的”。王伟忠感叹,“轻轻一句‘真是的’,流转过的是六十年的时光”。

如今王伟忠的人生也走过了六十年时光。

他不再像年轻时,热衷做政治讽刺,热衷喜剧。他现在忙着拍眷村纪录片,做眷村戏剧,拍眷村电视剧,因为“眷村是我的娘胎,如果有人觉得王伟忠活得还不错,那是眷村滋养了我的灵魂,我把眷村文化保留下来,那是我责无旁贷的责任”。

这些事情里,也包括投资眷村餐厅、做眷村口味的炸酱等食物。台湾人常说,“吃饭皇帝大”,意思就是吃饭大过天。

1949 年,孙绍琴跟王志刚从北平离开时,什么也没带,就带了一个紫铜火锅。这个紫铜火锅跟着他们漂洋过海,每年一到腊月,家里就把这个锅拿出来,涮羊肉、酸菜白肉。一口锅用了几十年,村里修锅的师傅也是从北京过来的。

在台湾时,孙绍琴告诉王伟忠,“台湾的羊肉不行,北京的羊不是‘西口羊’就是‘北口羊’,吃长城口外大草原的草长大的,肉就不膻了,还倍儿嫩。”

到了 1988 年,王伟忠陪着母亲回北京探亲,他们去前门,去大栅栏,吃炒肝,切糕,喝豆汁。孙绍琴一个劲儿地哭,自言自语:“怎么什么味道都跟当年不一样了?”

对母亲来说,家的味道是北平的羊肉、炒肝和豆汁。

对王伟忠来说,家的味道是一碗眷村炸酱面。

欢迎在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关注:

}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老道消息(laodaoxx ) | 作者:碟叔

1975 年,王伟忠考上了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系,准备离开从小长大的台湾嘉义眷村,到台北读书。

考大学前,王伟忠本想读美术,母亲孙绍琴不同意,“你要饿死我们一家人?”孙绍琴当时喜欢看琼瑶小说,小说里面写记者这个工作不错,就让儿子考新闻系去。

现在王伟忠考上了,但孙绍琴还是不开心,说是嫌私立大学学费太高。最后还是父亲王志刚拍板,“让他去吧,他能考上大学已经不错了”。当时大学录取率是 10%,考上大学家里都要放鞭炮庆祝的。

家里给王伟忠拿了两万块新台币,“就这么多,读完了就是你的,读不完就算了”。

儿子出远门之前,孙绍琴在厨房闷头炒炸酱。王伟忠说,妈,要不我不去了。孙绍琴一边炒,一边摆手,“去吧去吧”。

那两罐炸酱最后做得很咸,说是这样不容易坏。

对于孙绍琴来说,炸酱是北平的味道。王伟忠父亲王志刚是个国民党老兵,1949 年把 16 岁的孙绍琴带到了台湾,没想 40 年里都没机会回北平。那四十年里,几十万眷村荣民,只能靠食物记住家乡。

所以孙绍琴其实一直想让儿子当兵,当了兵有机会回大陆;可惜 18 岁的王伟忠,只想投身到北市的霓虹夜色里,逃一样地去了台北。也幸亏他去了,后来才有了《康熙来了》,有了《光阴的故事》,有了《宝岛一村》。

但家的味道是忘不掉的。今天你去问前不久刚刚过了 60 岁生日的王伟忠,人生中最早有记忆的画面是什么,他会告诉你,那是他三四岁的时候,坐在一个叔叔的肩上,穿过眷村里一个热闹丰盛的菜市场,不同地方的人,不同地方的口音,不同地方的食物,都在交织。

王伟忠考上大学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事:老蒋去世了。

那年 4 月 5 日一大清早,王伟忠起来后就觉得家里不对劲,母亲坐在床头哭,边哭边喊,“回不去了”。

当年跟着蒋介石从大陆跑到台湾的 120 万人里,有 60 万是军人。为了安置这批人,国民党搭建了眷村,专门供军人跟军属居住。王志刚跟孙绍琴一家就住在嘉义县建国二村。

那时候老蒋的承诺是,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五年成功。没想到一百多万人在台湾一待就是四十年,甚至一辈子。

王志刚和孙绍琴到台湾的第八年,王伟忠出生。和父母辈不同,王伟忠这代人跟大陆唯一的联系,是小时候写作文,文章的最后一段都要写,“明年我们会把国旗插回南京紫金山头”。哪怕你写的是根本是个家里小狗长大的故事,也要加上这么一句。

多年后王伟忠在自己的书里写到,“眷村说白了是个大人的难民营,孩子的乐园”。

当时国民党没钱,眷村里家家户户自力更生。王伟忠家斜对门住着一个阿伯,姓房。房阿伯从军中退伍后,改行卖咸鱼。

王伟忠从小闻咸鱼臭长大,吃饭的时候经常有白白的蛆从天而降,落到饭桌上。一看,是隔壁房阿伯晒的咸鱼长蛆,爬到了家里来。

直到房家老大长大成人娶媳妇了,家里还是做咸鱼生意。但娶媳妇那天不能太臭,房家就拿明星花露水满屋满巷到处洒,咸鱼臭加花露水,让王伟忠好几天吃不下饭。

王伟忠小时候吃最多的是黄豆,因为黄豆由美军配给,家家户户都有。有一段时间,上课时整个教室都很臭——大家吃了黄豆就放黄豆屁。

除了黄豆,美军还援助面粉。面粉吃完后,面粉袋可以改造成衣服裤子穿。袋子上一般印着净重 XX 公斤,每天同学见面打招呼第一句是,“你今天几公斤?”

可恨的是,有的同学不用穿美援的面粉袋,可以穿美军夹克。

王伟忠读的空军子弟小学,一共分忠、孝、仁三个班,忠班是飞行员子弟读的,孝班是些地勤高级官员子弟读的。王伟忠所在的班级是仁班,是士官长子弟,也就是普通士兵子弟读的。

仁班上有个同学,纯粹是因为入学晚才上了仁班。他父亲是国民党空军联队长,全家吃的是美军饷,跟靠美军援助才能吃饱饭的王伟忠玩不到一起。那个同学就有一件美军夹克,夹克上有一条条的流苏。

王伟忠有次趁着上课,用剪刀一刀一刀地把人家的衣服给剪了。

这不是王伟忠第一次感受到三六九等。眷村分房子时,王伟忠他爸是普通地勤兵,只能住简易房。简易房是用茅草跟竹子修建的,两面涂上泥巴,上面只有一层石棉瓦。飞行员家庭住的是日式独院,王伟忠很羡慕,羡慕得不行了,他就跑人家院里偷摘芒果。

因为穷,王伟忠小时候的娱乐是画画跟电视。“军人子弟嘛,军人子弟穷,就在那边画画”。“那个时候没人看到,如果有人看到了,我现在就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但就是没人看到。”

那时台湾流行一个武侠剧,叫《义侠廖添丁》。王伟忠看了电视剧,就有样学样,拿木板当宝剑。后来 007 流行,他把宝剑改成手枪。“那个时候也是没人看到,如果有人看到了,一定会说这小王八蛋,长大就是李安。”

可惜没有人看到。对很多眷村小孩来说,一生中没有任何一个时刻,会有人坐下来讨论一下他们的天赋。跟王伟忠一样是“外省人”的杨德昌,后来拍《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时候,借着“小公园帮”的混混头子 honey 说了句话,“和那群眷村的混,不会有什么出息。”

要想有出息,只能去台北。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主人公小四某种程度上是杨德昌本人的投射,但和王伟忠也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外省人,家庭都不宽裕。小四住在和本省人杂居的社群中,他身边就没有比他阶层更低的家庭,他已经是自己周遭环境的最底层。但即便是小四和他外省小伙伴,也瞧不起那些穿白汗衫的眷村孩子们。

王伟忠是底层中的底层。他比小四更有资格恨自己的出身。

但小四的不幸,在于他误入了歧途,最终用最极端的方式宣泄了这股恨意:杀害了喜欢的女孩子小明,自己也被判死刑。而王伟忠的幸运在于,他认清楚了自己的目标:台北。

“我这个人平常皮,但在关键时刻,为了走出眷村,我会拼命。”

在 18 岁之前,王伟忠几乎没离开过眷村。

眷村在当时的台湾是一个封闭的社群,本地人跟外省人隔阂很重。别说小孩了,1950 年,王伟忠的村里有人去世,都没人敢出去买棺材,最后还是王伟忠他爸胆子大,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出去找棺材。

所以当 18 岁的王伟忠揣着两万块新台币,搭夜车从南部嘉义北上,见识到台北的花花世界时,心里想的是:美国也就是这样子了吧。

中国文化大学在台北阳明山上,王伟忠提前一天报道,没宿舍住,只好在学校打地铺。看着山下的夜景,他许了个心愿,有朝一日,要让这万家灯火通通认识我。

但在实现梦想之前先得要填饱肚子。王伟忠太穷了,别人一块钱就是一块钱的用法,他一块钱得掰成六块钱用。他自己说过,“那个时候我真的很讨厌眷村,恨它的贫穷,让我的日子过得很苦!”

为了赚钱,王伟忠大二就进入华视实习。他的梦想是当战地记者。1937 年淞沪会战,日军轰炸上海,华裔战地摄影记者王小亭拍了一张小孩子在废墟上哭泣的照片,这张照片成了《生活》周刊的封面,影响了全世界。

王伟忠想做第二个王小亭。但那时候没仗可打,而且像他这样的普通眷村小孩,也没机会进电视台编制。70 年代台湾就三个台,华视台视中视,全都有国民党背景,能进去的要么是俊男美女,要么“上头有人”。

做不了新闻,王伟忠就去做节目。六七十年代的台湾,每隔一个小时,所有电视台必须要放两首爱国歌曲。经常是上一秒邓丽君还在唱“甜蜜蜜”,下一秒就是爱国歌曲大联播。

王伟忠想做点不一样的。但他只不过是个眷村出来的穷小子,摄影棚里,所有人背景都比他硬。有次他喊个工人搭个公园的景,结果人家给他搭一个板子,上面画了个公园。王伟忠让演员先出去,关门,拎木棍追着人打。

这事儿后,王伟忠在摄影棚里要什么有什么。后来赵正平在王伟忠手底下做《住左边住右边》,王伟忠要一根扫把,赵正平就要找四五个,现场让王伟忠选。

有次录像,艺人郭子乾 NG 了 38 次,王伟忠破口大骂,“给你三秒钟离开地球”。骂了一会儿,王伟忠问郭子乾,你怎么不说话?不说话我这么继续骂?郭子乾吓破胆,半天才憋出一句话,我是好人。

幕后人员跟艺人可以打打骂骂,最难搞的是媒体长官。70 年代台湾还在戒严期,对电视内容的监控很严格。女艺人的旗袍开叉到什么地方,乳房能露多少,都有规定。王伟忠就跟“新闻局”的人打哈哈,这怎么衡量呢?是从乳晕部分开始往外打圆周吗?

孙绍琴跟他说过,碰到长官要叫得亲一点,离得远一点。为了让长官注意到自己,王伟忠 24 小时在摄影棚,长官早上上班看到他,晚上值班还看到他。没钱没势的眷村小孩出来闯世界,除了嘴巴甜一点,做事拼一点,没有别的路子。

就这样,他有了独立做节目的机会。

1986 年,台湾解严前夕,王伟忠推出了电视节目《连环泡》。他在节目里用玩偶来恶搞政客,结果节目被禁了,理由是侮辱长官。被禁后王伟忠继续开辟新版块,《每字一说》、《中国小姐》、《中国电视史》,禁一个开一个,“我是真的喜欢新闻讽刺”。

刘易斯说过,“知识分子倾向于培养一种态度,对于他们的时代和环境所公认的理念和假设,他们经常详加审查,他们是另有想法的人,是精神太平生活的捣乱分子。”

后来何东采访王伟忠,“一般的男人,全世界意义的,出生贫寒,成年以后总能发现某种纠结或者报复的痕迹,你为什么没有?”

王伟忠谈起小时候剪同学夹克,“我长大会做政治讽刺节目,其实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受过伤。这不是恨吗,这不是纠结吗?”

《卡门在台湾》里,眷村人阿宝说,“外省第二代在台湾能搞出什么名堂?要想出头,不是向老头子的威权靠拢,就是向土财主的金权投降。”

底层外省人孩子,不像本地孩子有家有地,也不像高官子女有权力可以依附。对他们来说,他们的人生只有一条光明的出路,读书、去台北,憋着一股怨恨,宣泄般地奋斗。

靠着这股恨,王伟忠实现了当初的愿望,“出人头地,光耀门楣,以显父母”。

1949 年跟着老蒋跑到台湾后,当时很多人以为一两年就要回到大陆老家,连家具都买藤制的。因为最便宜,不要了可以扔掉。

建国二村有个人,王伟忠叫她杨妈妈。杨妈妈从来没买过床,就为了早上起来能把棉被捆好,随时准备走。杨妈妈十年之后才架床,一边架床一边哭,知道可能回不去了。 

1988 年,台湾开放大陆探亲。母亲第一时间回北京去了。王伟忠后来凑了点钱,借拍纪录片的职务之便,搞了一艘“探亲号”,也带着一群老兵从台湾回大陆探亲。“探亲号”快要进上海港的时候,同船的一个老兵拼命冲岸边的人挥手,说“那个是我妹妹”。

王伟忠不信,船跟岸距离那么远,人又多,老兵离开大陆时,妹妹还是个婴儿,他怎么可能认得出来。于是王伟忠扛着摄像机先跑下船去问,一问果然是。而且那个女人一叫哥哥,老兵腿一软差点摔倒。

老兵对亲人腿软,王伟忠对解放军腿软。船停靠上海时,两个解放军上来登记。王伟忠一看到解放军就浑身冒冷汗,“共产党来了”。

到了北京后,王伟忠拿着地址,一路找到姥姥家,一进门,看到炕上的姥姥,腿又是一软,剩下那十几米的距离一步一步爬了过去。

回京探亲几年之后,王伟忠父亲就去世了。

又过了几年,台湾市政改造,眷村开始逐步拆除,一段历史正式终结。

读大学时,最恨眷村的那段日子里,王伟忠跟母亲发过誓:一定要在台北买自己的房子,在台北扎根。毕业后经过几年的努力打拼,终于在和平东路买了套房子,眷村却没了。

这个时候王伟忠回头看自己的眷村岁月,“突然发现如果没有眷村,就没有现在的我”。

于是 2004 年春节,嘉义建国二村拆除之前的那个农历新年,王伟忠请整个建国二村的人吃了最后一顿饭。吃到最后,大家唱民歌“欢锣喜鼓咚得隆咚锵”、唱军歌,为了补贴家用而到台中当小姐的眷村大姐唱起下海时学会的英文歌。

2006 年,王伟忠开始想要记录眷村,他找到赖声川,说想要做个以眷村为主题的话剧。赖声川很忙,王伟忠没事就找赖声川讲他知道的眷村故事,一讲就是两年,一共讲了一百个。两年后,《宝岛一村》在台北正式首演。

赖声川跟王伟忠都是外省人,但赖声川的父亲是外交官,他从小在接受美国教育。外交官的儿子到了国外也得勤工俭学,在美国读书时,赖声川在一家中餐厅打工,同事有香港来的、大陆偷渡来的、有红卫兵,也有美国当地白人。

赖声川总是被欺负的那个,人称过江龙。那段时间让赖声川第一次意识到了阶层和政治派系的残酷,“你要向哪边靠拢,才能生存”。

这种身份认同的困境也曾在王伟忠身上出现过,“在大陆,有人叫我们台巴子,而到了台湾,我又成了外省人”。

很多外省孩子,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法和自己的出身达成和解,放不下。朱天心后来成了“台湾眷村文学第一人”,她说过自己的身份认同问题来得很早,从小被佣人带着串门的时候就被人消遣地问“你是哪里人”。

李国修大师也是外省二代,年轻时口无遮拦,骂国民党,骂民进党。但到了 2003 年,他说自己慢慢找到了创作的核心,原来自己的创作使命不是社会、政治那些大而无当的议题,“而是那一个个在我身边发生的生命故事”。

在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面前,你是台巴子还是外省人,你是眷村的还是本地的,你是飞行员的孩子还是士官长的孩子,都不那么重要了。

《宝岛一村》里的眷村村口有棵大榕树。一次演出结束后,一位在北美生活了很多年的古巴移民观众告诉赖声川,在古巴有 1 万棵这样的大榕树。六七年前,大量古巴移民迁徙到美国的迈阿密,成了美国人。但在他们跟后代的心中,惦记的还是家乡的大榕树。

所以赖声川说,“《宝岛一村》无关蓝绿阵营,无关政治,无关党派。它是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奋斗史。”

2010 年农历春节,《宝岛一村》来大陆演出,临行前,王伟忠特地告诉母亲孙绍琴,《宝岛一村》要去北京演出了。76 岁的孙绍琴只是笑了笑,说“真是的”。王伟忠感叹,“轻轻一句‘真是的’,流转过的是六十年的时光”。

如今王伟忠的人生也走过了六十年时光。

他不再像年轻时,热衷做政治讽刺,热衷喜剧。他现在忙着拍眷村纪录片,做眷村戏剧,拍眷村电视剧,因为“眷村是我的娘胎,如果有人觉得王伟忠活得还不错,那是眷村滋养了我的灵魂,我把眷村文化保留下来,那是我责无旁贷的责任”。

这些事情里,也包括投资眷村餐厅、做眷村口味的炸酱等食物。台湾人常说,“吃饭皇帝大”,意思就是吃饭大过天。

1949 年,孙绍琴跟王志刚从北平离开时,什么也没带,就带了一个紫铜火锅。这个紫铜火锅跟着他们漂洋过海,每年一到腊月,家里就把这个锅拿出来,涮羊肉、酸菜白肉。一口锅用了几十年,村里修锅的师傅也是从北京过来的。

在台湾时,孙绍琴告诉王伟忠,“台湾的羊肉不行,北京的羊不是‘西口羊’就是‘北口羊’,吃长城口外大草原的草长大的,肉就不膻了,还倍儿嫩。”

到了 1988 年,王伟忠陪着母亲回北京探亲,他们去前门,去大栅栏,吃炒肝,切糕,喝豆汁。孙绍琴一个劲儿地哭,自言自语:“怎么什么味道都跟当年不一样了?”

对母亲来说,家的味道是北平的羊肉、炒肝和豆汁。

对王伟忠来说,家的味道是一碗眷村炸酱面。

欢迎在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关注:

}

1975 年,王伟忠考上了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系,准备离开从小长大的台湾嘉义眷村,到台北读书。

考大学前,王伟忠本想读美术,母亲孙绍琴不同意,“你要饿死我们一家人?”孙绍琴当时喜欢看琼瑶小说,小说里面写记者这个工作不错,就让儿子考新闻系去。

现在王伟忠考上了,但孙绍琴还是不开心,说是嫌私立大学学费太高。最后还是父亲王志刚拍板,“让他去吧,他能考上大学已经不错了”。当时大学录取率是 10%,考上大学家里都要放鞭炮庆祝的。

家里给王伟忠拿了两万块新台币,“就这么多,读完了就是你的,读不完就算了”。

儿子出远门之前,孙绍琴在厨房闷头炒炸酱。王伟忠说,妈,要不我不去了。孙绍琴一边炒,一边摆手,“去吧去吧”。

那两罐炸酱最后做得很咸,说是这样不容易坏。

对于孙绍琴来说,炸酱是北平的味道。王伟忠父亲王志刚是个国民党老兵,1949 年把 16 岁的孙绍琴带到了台湾,没想 40 年里都没机会回北平。那四十年里,几十万眷村荣民,只能靠食物记住家乡。

所以孙绍琴其实一直想让儿子当兵,当了兵有机会回大陆;可惜 18 岁的王伟忠,只想投身到北市的霓虹夜色里,逃一样地去了台北。也幸亏他去了,后来才有了《康熙来了》,有了《光阴的故事》,有了《宝岛一村》。

但家的味道是忘不掉的。今天你去问前不久刚刚过了 60 岁生日的王伟忠,人生中最早有记忆的画面是什么,他会告诉你,那是他三四岁的时候,坐在一个叔叔的肩上,穿过眷村里一个热闹丰盛的菜市场,不同地方的人,不同地方的口音,不同地方的食物,都在交织。

王伟忠考上大学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事:老蒋去世了。

那年 4 月 5 日一大清早,王伟忠起来后就觉得家里不对劲,母亲坐在床头哭,边哭边喊,“回不去了”。

当年跟着蒋介石从大陆跑到台湾的 120 万人里,有 60 万是军人。为了安置这批人,国民党搭建了眷村,专门供军人跟军属居住。王志刚跟孙绍琴一家就住在嘉义县建国二村。

那时候老蒋的承诺是,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五年成功。没想到一百多万人在台湾一待就是四十年,甚至一辈子。

王志刚和孙绍琴到台湾的第八年,王伟忠出生。和父母辈不同,王伟忠这代人跟大陆唯一的联系,是小时候写作文,文章的最后一段都要写,“明年我们会把国旗插回南京紫金山头”。哪怕你写的是根本是个家里小狗长大的故事,也要加上这么一句。

多年后王伟忠在自己的书里写到,“眷村说白了是个大人的难民营,孩子的乐园”。

当时国民党没钱,眷村里家家户户自力更生。王伟忠家斜对门住着一个阿伯,姓房。房阿伯从军中退伍后,改行卖咸鱼。

王伟忠从小闻咸鱼臭长大,吃饭的时候经常有白白的蛆从天而降,落到饭桌上。一看,是隔壁房阿伯晒的咸鱼长蛆,爬到了家里来。

直到房家老大长大成人娶媳妇了,家里还是做咸鱼生意。但娶媳妇那天不能太臭,房家就拿明星花露水满屋满巷到处洒,咸鱼臭加花露水,让王伟忠好几天吃不下饭。

王伟忠小时候吃最多的是黄豆,因为黄豆由美军配给,家家户户都有。有一段时间,上课时整个教室都很臭——大家吃了黄豆就放黄豆屁。

除了黄豆,美军还援助面粉。面粉吃完后,面粉袋可以改造成衣服裤子穿。袋子上一般印着净重 XX 公斤,每天同学见面打招呼第一句是,“你今天几公斤?”

可恨的是,有的同学不用穿美援的面粉袋,可以穿美军夹克。

王伟忠读的空军子弟小学,一共分忠、孝、仁三个班,忠班是飞行员子弟读的,孝班是些地勤高级官员子弟读的。王伟忠所在的班级是仁班,是士官长子弟,也就是普通士兵子弟读的。

仁班上有个同学,纯粹是因为入学晚才上了仁班。他父亲是国民党空军联队长,全家吃的是美军饷,跟靠美军援助才能吃饱饭的王伟忠玩不到一起。那个同学就有一件美军夹克,夹克上有一条条的流苏。

王伟忠有次趁着上课,用剪刀一刀一刀地把人家的衣服给剪了。

这不是王伟忠第一次感受到三六九等。眷村分房子时,王伟忠他爸是普通地勤兵,只能住简易房。简易房是用茅草跟竹子修建的,两面涂上泥巴,上面只有一层石棉瓦。飞行员家庭住的是日式独院,王伟忠很羡慕,羡慕得不行了,他就跑人家院里偷摘芒果。

因为穷,王伟忠小时候的娱乐是画画跟电视。“军人子弟嘛,军人子弟穷,就在那边画画”。“那个时候没人看到,如果有人看到了,我现在就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但就是没人看到。”

那时台湾流行一个武侠剧,叫《义侠廖添丁》。王伟忠看了电视剧,就有样学样,拿木板当宝剑。后来 007 流行,他把宝剑改成手枪。“那个时候也是没人看到,如果有人看到了,一定会说这小王八蛋,长大就是李安。”

可惜没有人看到。对很多眷村小孩来说,一生中没有任何一个时刻,会有人坐下来讨论一下他们的天赋。跟王伟忠一样是“外省人”的杨德昌,后来拍《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时候,借着“小公园帮”的混混头子 honey 说了句话,“和那群眷村的混,不会有什么出息。”

要想有出息,只能去台北。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主人公小四某种程度上是杨德昌本人的投射,但和王伟忠也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外省人,家庭都不宽裕。小四住在和本省人杂居的社群中,他身边就没有比他阶层更低的家庭,他已经是自己周遭环境的最底层。但即便是小四和他外省小伙伴,也瞧不起那些穿白汗衫的眷村孩子们。

王伟忠是底层中的底层。他比小四更有资格恨自己的出身。

但小四的不幸,在于他误入了歧途,最终用最极端的方式宣泄了这股恨意:杀害了喜欢的女孩子小明,自己也被判死刑。而王伟忠的幸运在于,他认清楚了自己的目标:台北。

“我这个人平常皮,但在关键时刻,为了走出眷村,我会拼命。”

在 18 岁之前,王伟忠几乎没离开过眷村。

眷村在当时的台湾是一个封闭的社群,本地人跟外省人隔阂很重。别说小孩了,1950 年,王伟忠的村里有人去世,都没人敢出去买棺材,最后还是王伟忠他爸胆子大,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出去找棺材。

所以当 18 岁的王伟忠揣着两万块新台币,搭夜车从南部嘉义北上,见识到台北的花花世界时,心里想的是:美国也就是这样子了吧。

中国文化大学在台北阳明山上,王伟忠提前一天报道,没宿舍住,只好在学校打地铺。看着山下的夜景,他许了个心愿,有朝一日,要让这万家灯火通通认识我。

但在实现梦想之前先得要填饱肚子。王伟忠太穷了,别人一块钱就是一块钱的用法,他一块钱得掰成六块钱用。他自己说过,“那个时候我真的很讨厌眷村,恨它的贫穷,让我的日子过得很苦!”

为了赚钱,王伟忠大二就进入华视实习。他的梦想是当战地记者。1937 年淞沪会战,日军轰炸上海,华裔战地摄影记者王小亭拍了一张小孩子在废墟上哭泣的照片,这张照片成了《生活》周刊的封面,影响了全世界。

王伟忠想做第二个王小亭。但那时候没仗可打,而且像他这样的普通眷村小孩,也没机会进电视台编制。70 年代台湾就三个台,华视台视中视,全都有国民党背景,能进去的要么是俊男美女,要么“上头有人”。

做不了新闻,王伟忠就去做节目。六七十年代的台湾,每隔一个小时,所有电视台必须要放两首爱国歌曲。经常是上一秒邓丽君还在唱“甜蜜蜜”,下一秒就是爱国歌曲大联播。

王伟忠想做点不一样的。但他只不过是个眷村出来的穷小子,摄影棚里,所有人背景都比他硬。有次他喊个工人搭个公园的景,结果人家给他搭一个板子,上面画了个公园。王伟忠让演员先出去,关门,拎木棍追着人打。

这事儿后,王伟忠在摄影棚里要什么有什么。后来赵正平在王伟忠手底下做《住左边住右边》,王伟忠要一根扫把,赵正平就要找四五个,现场让王伟忠选。

有次录像,艺人郭子乾 NG 了 38 次,王伟忠破口大骂,“给你三秒钟离开地球”。骂了一会儿,王伟忠问郭子乾,你怎么不说话?不说话我这么继续骂?郭子乾吓破胆,半天才憋出一句话,我是好人。

幕后人员跟艺人可以打打骂骂,最难搞的是媒体长官。70 年代台湾还在戒严期,对电视内容的监控很严格。女艺人的旗袍开叉到什么地方,乳房能露多少,都有规定。王伟忠就跟“新闻局”的人打哈哈,这怎么衡量呢?是从乳晕部分开始往外打圆周吗?

孙绍琴跟他说过,碰到长官要叫得亲一点,离得远一点。为了让长官注意到自己,王伟忠 24 小时在摄影棚,长官早上上班看到他,晚上值班还看到他。没钱没势的眷村小孩出来闯世界,除了嘴巴甜一点,做事拼一点,没有别的路子。

就这样,他有了独立做节目的机会。

1986 年,台湾解严前夕,王伟忠推出了电视节目《连环泡》。他在节目里用玩偶来恶搞政客,结果节目被禁了,理由是侮辱长官。被禁后王伟忠继续开辟新版块,《每字一说》、《中国小姐》、《中国电视史》,禁一个开一个,“我是真的喜欢新闻讽刺”。

刘易斯说过,“知识分子倾向于培养一种态度,对于他们的时代和环境所公认的理念和假设,他们经常详加审查,他们是另有想法的人,是精神太平生活的捣乱分子。”

后来何东采访王伟忠,“一般的男人,全世界意义的,出生贫寒,成年以后总能发现某种纠结或者报复的痕迹,你为什么没有?”

王伟忠谈起小时候剪同学夹克,“我长大会做政治讽刺节目,其实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受过伤。这不是恨吗,这不是纠结吗?”

《卡门在台湾》里,眷村人阿宝说,“外省第二代在台湾能搞出什么名堂?要想出头,不是向老头子的威权靠拢,就是向土财主的金权投降。”

底层外省人孩子,不像本地孩子有家有地,也不像高官子女有权力可以依附。对他们来说,他们的人生只有一条光明的出路,读书、去台北,憋着一股怨恨,宣泄般地奋斗。

靠着这股恨,王伟忠实现了当初的愿望,“出人头地,光耀门楣,以显父母”。

1949 年跟着老蒋跑到台湾后,当时很多人以为一两年就要回到大陆老家,连家具都买藤制的。因为最便宜,不要了可以扔掉。

建国二村有个人,王伟忠叫她杨妈妈。杨妈妈从来没买过床,就为了早上起来能把棉被捆好,随时准备走。杨妈妈十年之后才架床,一边架床一边哭,知道可能回不去了。 

1988 年,台湾开放大陆探亲。母亲第一时间回北京去了。王伟忠后来凑了点钱,借拍纪录片的职务之便,搞了一艘“探亲号”,也带着一群老兵从台湾回大陆探亲。“探亲号”快要进上海港的时候,同船的一个老兵拼命冲岸边的人挥手,说“那个是我妹妹”。

王伟忠不信,船跟岸距离那么远,人又多,老兵离开大陆时,妹妹还是个婴儿,他怎么可能认得出来。于是王伟忠扛着摄像机先跑下船去问,一问果然是。而且那个女人一叫哥哥,老兵腿一软差点摔倒。

老兵对亲人腿软,王伟忠对解放军腿软。船停靠上海时,两个解放军上来登记。王伟忠一看到解放军就浑身冒冷汗,“共产党来了”。

到了北京后,王伟忠拿着地址,一路找到姥姥家,一进门,看到炕上的姥姥,腿又是一软,剩下那十几米的距离一步一步爬了过去。

回京探亲几年之后,王伟忠父亲就去世了。

又过了几年,台湾市政改造,眷村开始逐步拆除,一段历史正式终结。

读大学时,最恨眷村的那段日子里,王伟忠跟母亲发过誓:一定要在台北买自己的房子,在台北扎根。毕业后经过几年的努力打拼,终于在和平东路买了套房子,眷村却没了。

这个时候王伟忠回头看自己的眷村岁月,“突然发现如果没有眷村,就没有现在的我”。

于是 2004 年春节,嘉义建国二村拆除之前的那个农历新年,王伟忠请整个建国二村的人吃了最后一顿饭。吃到最后,大家唱民歌“欢锣喜鼓咚得隆咚锵”、唱军歌,为了补贴家用而到台中当小姐的眷村大姐唱起下海时学会的英文歌。

2006 年,王伟忠开始想要记录眷村,他找到赖声川,说想要做个以眷村为主题的话剧。赖声川很忙,王伟忠没事就找赖声川讲他知道的眷村故事,一讲就是两年,一共讲了一百个。两年后,《宝岛一村》在台北正式首演。

赖声川跟王伟忠都是外省人,但赖声川的父亲是外交官,他从小在接受美国教育。外交官的儿子到了国外也得勤工俭学,在美国读书时,赖声川在一家中餐厅打工,同事有香港来的、大陆偷渡来的、有红卫兵,也有美国当地白人。

赖声川总是被欺负的那个,人称过江龙。那段时间让赖声川第一次意识到了阶层和政治派系的残酷,“你要向哪边靠拢,才能生存”。

这种身份认同的困境也曾在王伟忠身上出现过,“在大陆,有人叫我们台巴子,而到了台湾,我又成了外省人”。

很多外省孩子,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法和自己的出身达成和解,放不下。朱天心后来成了“台湾眷村文学第一人”,她说过自己的身份认同问题来得很早,从小被佣人带着串门的时候就被人消遣地问“你是哪里人”。

李国修大师也是外省二代,年轻时口无遮拦,骂国民党,骂民进党。但到了 2003 年,他说自己慢慢找到了创作的核心,原来自己的创作使命不是社会、政治那些大而无当的议题,“而是那一个个在我身边发生的生命故事”。

在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面前,你是台巴子还是外省人,你是眷村的还是本地的,你是飞行员的孩子还是士官长的孩子,都不那么重要了。

《宝岛一村》里的眷村村口有棵大榕树。一次演出结束后,一位在北美生活了很多年的古巴移民观众告诉赖声川,在古巴有 1 万棵这样的大榕树。六七年前,大量古巴移民迁徙到美国的迈阿密,成了美国人。但在他们跟后代的心中,惦记的还是家乡的大榕树。

所以赖声川说,“《宝岛一村》无关蓝绿阵营,无关政治,无关党派。它是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奋斗史。”

2010 年农历春节,《宝岛一村》来大陆演出,临行前,王伟忠特地告诉母亲孙绍琴,《宝岛一村》要去北京演出了。76 岁的孙绍琴只是笑了笑,说“真是的”。王伟忠感叹,“轻轻一句‘真是的’,流转过的是六十年的时光”。

如今王伟忠的人生也走过了六十年时光。

他不再像年轻时,热衷做政治讽刺,热衷喜剧。他现在忙着拍眷村纪录片,做眷村戏剧,拍眷村电视剧,因为“眷村是我的娘胎,如果有人觉得王伟忠活得还不错,那是眷村滋养了我的灵魂,我把眷村文化保留下来,那是我责无旁贷的责任”。

这些事情里,也包括投资眷村餐厅、做眷村口味的炸酱等食物。台湾人常说,“吃饭皇帝大”,意思就是吃饭大过天。

1949 年,孙绍琴跟王志刚从北平离开时,什么也没带,就带了一个紫铜火锅。这个紫铜火锅跟着他们漂洋过海,每年一到腊月,家里就把这个锅拿出来,涮羊肉、酸菜白肉。一口锅用了几十年,村里修锅的师傅也是从北京过来的。

在台湾时,孙绍琴告诉王伟忠,“台湾的羊肉不行,北京的羊不是‘西口羊’就是‘北口羊’,吃长城口外大草原的草长大的,肉就不膻了,还倍儿嫩。”

到了 1988 年,王伟忠陪着母亲回北京探亲,他们去前门,去大栅栏,吃炒肝,切糕,喝豆汁。孙绍琴一个劲儿地哭,自言自语:“怎么什么味道都跟当年不一样了?”

对母亲来说,家的味道是北平的羊肉、炒肝和豆汁。

对王伟忠来说,家的味道是一碗眷村炸酱面。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住左边住右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