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控制血糖糖尿病

Please click
if you are not redirected within a few seconds.
9种情况下糖尿病人必须测血糖
本文导读:测血糖是糖尿病人每天都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血糖指标对糖尿病人非常重要,血糖一旦升高就会出现比较危险的症状,所以糖尿病人在很多情况下都需要做个血糖检测。
糖尿病介绍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
  血糖监测,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密切关注血糖值可以指导糖尿病患者用药、运动、饮食等各个方面。但是,不同病人和病情测量血糖的次数、频率都有所不同。糖尿病人除了按照医生指导的测量次数外,若出现以下9种特殊情况,无论当天是否已经测量过血糖,都需要马上再测量一次,以防危险事件的发生。
  1、口渴。口渴是高血糖的典型,身体缺水和血糖高都有可能引起糖尿病人口渴的症状。如果糖尿病患者按医嘱服药或打胰岛素后,突然口渴难耐,老是想,最好还是先测个血糖,弄清楚是何原因导致口渴。
  2、强烈的饥饿感袭来。许多糖尿病人认为,肚子很饿的时候就有可能是低血糖了。其实不然,有些胰岛素抵抗的患者血糖很高,但不能被身体所利用,也会产生饥饿感。因此,感觉特别饿的时候一定要查查先血糖。
  3、名感觉疲劳。据了解,血糖出现波动时,病人容易出现疲劳的情况。所以,糖尿病患者如果觉得全身没劲、困倦时,应该测一下血糖,以免引发酮症酸等急性事件。
  4、开车前。由于血糖过高、过低就有可能引起糖尿病人头晕、手抖等情况,所以开车的患者最好在开车前测一次血糖。血糖偏低可以先吃些汤,15分钟后再测一次,正常再开车;如果血糖偏高,最好还是不要开车。
  5、突然脾气变差。据了解,低血糖时人们容易焦虑、易怒、心慌、出汗、饥饿等,如果糖尿病人莫名脾气变差,还出汗,最好先查一查血糖。
  6、心理压力变大。当家庭发生变故、工作压力骤增时,糖尿病人的心理负担也会增加,血糖水平很难维持在稳定水平。所以,压力越大,越要&看住&血糖,测量要比平时更为频繁。
  7、睡得特别沉。有些糖尿病患者睡眠比较深,血糖高或低都没有什么感觉,无法弄醒。这样的患者如果近期血糖不太稳定,家人最好设个闹钟,半夜也要测量一次,以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8、工作变忙碌。工作忙碌本身就会使血糖波动,加上忙碌容易让人忘记测量血糖,就更为危险。所以,糖尿病人即使工作再忙碌,也要设个闹钟提醒自己测量血糖。
  9、制定运动方案初期。运动是治疗糖尿病的&五架马车&之一,有利于控制血糖稳定。然而,运动会使血糖短暂升高,然后回落,甚至更低。所以,糖尿病人在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初期,要检测好血糖值,运动时也要随身携带应急的糖、手机、血糖仪。
  99温馨提醒:糖尿病人血糖一旦升高极有发生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危状,所以糖尿病人一旦有什么不对要及时测个血糖然后就医。
(责任编辑:朱泗夷)
糖尿病热门文章
您还可能喜欢
医院排行榜
一周热文排行孕期血糖高真的就是糖尿病吗?_健康_亲子中心_新浪网
孕期血糖高真的就是糖尿病吗?
孕期血糖高真的就是糖尿病吗
  警惕孕期血糖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准妈妈为宝宝做的准备越来越充分。准妈妈心里想的全是将来宝宝的健康、活泼、机灵,所以就不断地给自己增加各种营养,可结果却并非如准妈妈所愿,经常会导致准妈妈面临血糖偏高的尴尬情形,但是孕期血糖高真的就是糖尿病吗?
  孕期血糖偏高≠糖尿病
  准妈妈孕期血糖偏高,其实并没有发展到糖尿病,只要准妈妈注意控制饮食,及时调整饮食结构,就不会发展成为糖尿病。
  孕期血糖偏高其实与真正的糖尿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功能减退而引起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的代谢障碍性疾病。它的主要特点是血糖过高、糖尿、多尿,吃得多、喝水多但是身体却不断消瘦,并且总觉得疲乏;糖尿病一般是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因素的相互作用引发的病症。它通常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糖尿病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就会引起更多身体系统的损害,危及生命健康。
  孕期血糖偏高一般在妊娠前没有任何症状,糖代谢功都很能正常。在孕期糖尿病的症状和体征才逐渐出现,部分准妈妈还出现糖尿病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巨大宝宝等,但在分娩后这些症状就会逐渐消失,在以后的妊娠过程中又会出现,分娩以后又恢复。所以这种情况的准妈妈并不是真正的糖尿病,只有这种情况在不注意保养的环境下,孕期血糖偏高在多年之后才有可能转化为显性的糖尿病。
  孕期血糖为什么会偏高?
  原因一:激素阻碍分泌
  孕期准妈妈的胎盘会分泌一些能够对抗胰岛素产生的激素,胰岛素分泌的减少,很容易造成准妈妈孕期血糖偏高,危害宝宝健康。
  原因二:饮食结构不合理
  病从口入,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也会造成孕期准妈妈血糖的偏高。孕期高糖、高脂食品的大量摄人,食品的刺激使胰岛素的分泌增多。而当胰岛的功能无法承受这种压力,胰岛素的分泌不能满足准妈妈身体的需求时,就会引起准妈妈孕期血糖偏高。
  原因三:体重超标
  体重超标的准妈妈的胰岛素降血糖活力会严重降低,所以即使是相同的饮食量,也要比正常体重的准妈妈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才能维持整个身体血糖平衡。在孕期胎盘又会分泌激素来抵抗胰岛素的分泌,互相作用,导致肥胖准妈妈出现孕期糖尿病的几率明显增加。
  原因四:有糖尿病家族遗传史
  有糖尿病家族遗传史的准妈妈,就更应该注意了。有家族遗传史的准妈妈可能携带着诱发糖尿病的基因,这样准妈妈更应多多注意平时的生活饮食习惯,稍不注意,潜藏的基因就会激发准妈妈孕期血糖偏高,并还有可能转化为显性糖尿病。
  原因五:孕龄大
  如果准妈妈的年龄超过30岁,身体各方面的功能就会有所下降,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准妈妈遇到突发疾病时没有办法通过自身的免疫力来抵抗,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准妈妈很有可能产生并发症。
  从血糖偏高到糖尿病
  准妈妈如果在孕期血糖偏高应特别注意,并及时做血糖检查。血糖偏高与糖尿病的界限并不是很大,如果血糖偏高之后治疗和调节不及时就有可能发展到糖尿病,这样就会对准妈妈带来非常大的危害。
  可能性一:血糖失控
  准妈妈如果已经查出血糖偏高,但还不进行合理的饮食控制,这样造成的结果只能是病情的转化,引起血糖失控,进而转化为糖尿病。
  可能性二:内分泌失调
  如果准妈妈是因为内分泌失调引起的血糖偏高,应多加防范,并及时诊断出引起准妈妈内分泌失调的病症加以治疗。内分泌失调不及时治疗也会转化为糖尿病。
  糖尿病对妊娠的影响
  对宝宝的影响
  危害一:宝宝低血糖
  糖尿病对妊娠有明显影响,早孕期准妈妈血糖高的话,会使胎宝宝身体发育不良;中、晚孕期高血糖,可通过胎盘引起胎宝宝高血糖,相继发生胎儿高胰岛素血症,进而导致胎宝宝过度增长。这些宝宝出生后,易发生低血糖;妊娠晚期胎儿宫内缺氧增加,容易导致不良后果。
  危害二:宝宝低血钙
  宝宝出生后,突然离开准妈妈高血糖的环境,若未及时补充糖分,宝宝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宝宝红细胞增多症及低血钙、低血镁的发生率也会增加。
  危害三:宝宝呼吸衰竭
  孕期血糖控制不理想的准妈妈所分娩的宝宝,肺成熟往往推迟,宝宝易患呼吸窘迫综合征(各种因素引起的一种急性的严重肺损伤,造成肺组织内气体交换障碍,呼吸衰竭,往往合并多个器官功能衰竭),后果很危险。
  对妈妈的影响
  危害一:准妈妈分娩困难
  糖尿病形成巨大宝宝的情况明显增多,最终将导致分娩困难,发生难产、手术产、新生宝宝产伤、产后出血的频率增高。
  危害二:准妈妈酮症酸中毒
  妊娠本身可使糖尿病准妈妈糖代谢紊乱加重,使血液中的白细胞功能降低,全身抵抗力减弱。如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引起并发酮症,严重者可诱发酮症酸中毒,甚至昏迷。
  危害三:准妈妈妊娠并发症
  糖尿病使妊娠并发症如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率增加4倍至6倍,易并发羊水过多,对胎宝宝也将造成较大影响,严重者还会发生妊娠子痫。
  孕期血糖高注意事项
  注意调整饮食
  准妈妈一旦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首先要进行饮食控制。主要是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少食甜食,适量吃些含糖低的水果。如果准妈妈食欲不好,可在两餐间少量加餐,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为主,并且多摄入蔬菜和富含纤维素的食品。
  血糖高的准妈妈应避免进食含有白糖、葡萄糖等糖制甜食。另外,食用含碳水化合物多的土豆、山药、芋艿、藕、蒜苗、胡萝卜等食品后,应相应减少主食量。
  调整的同时要保证食量的充足。并不是准妈妈越少吃越好。如果饮食中不能供应充足的碳水化合物,易导致准妈妈发生酮症,对准妈妈和胎宝宝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患有孕期糖尿病的准妈妈应请有经验的医生或营养专家来进行饮食指导。如果经过饮食控制,血糖调整仍不满意,即空腹或餐前血糖>5.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6.7mmol/L应及时加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注意生活习惯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是预防糖尿病准妈妈产生合并症的有效途径:每天的吃饭时间、每次进食量及进餐次数大体相同;每天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及工作量大体相同;准妈妈孕期早期和中期每天可以到户外进行一些简单的散步,呼吸一些新鲜的空气;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的作息时间应大体相同。
  注意定期检测
  孕期血糖高的准妈妈应该经常到医院进行血糖监测,适时调整饮食和生活。同时要按时到医院进行孕期常规检查,这样对一些疾病防治也有很好的助益。
  黄瓜中富含纤维素、胡萝卜素,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有效抵抗氧化,预防口角炎,其中黄瓜中的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能够有效防止准妈妈孕吐反应。把国产大黄瓜当水果吃非常适合孕期血糖高的准妈妈,来降低血糖。
  胡萝卜中含有多种类的胡萝卜素、维生素和花色素等成分。实验也已经证实了,胡萝卜的提取物有明显的降低血糖的作用。它既可以生吃或捣汁食,也可以用作配料。所以准妈妈在平日的食物中多添加一些胡萝卜也可以降低血糖。
  解析血糖化验单:
  可确诊为糖尿病的化验单通常包含以下数据:
  1. 任何时候血糖≥11.1mmol/L(200mg/dl)及/或空腹血糖≥7.8mmol/L(140mg/dl),不需做糖耐量试验(OGTT)即可诊断糖尿病。
  2. 有糖尿病症状,但血糖值未达到上述指标者,应进行OGTT试验(成人口服75克葡萄糖,儿童每公斤体重用1.75克、总量不超过75克),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者可诊断为糖尿病。
  3. 无糖尿病症状者,要求OGTT测2小时及1小时血糖均≥11.1mmol/L(200mg/dl),或另一次OGTT测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或另一次空腹血糖≥7.8mmol/L(140mg/dl),方可诊断为糖尿病。
  糖耐量异常(IGT)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5.6~7.8mmol/L(100~140mg/dl)、OGTT测2小时血糖>7.8mmol/L(140mg/dl)但低于11.1mmol/L(200mg/dl)。
  文/王士双& 指导专家/原解放军总医院主管营养师 顾奎琴&
> 相关阅读: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同时发往微博&
更多关键字:&&&&&&
电话:010-一旦被诊断为糖尿病,监测血糖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患者不知道一天要查几次血糖,查空腹和餐后血糖到底有什么区别。让我们给您详细介绍一下监测血糖的几个指标和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家怎样进行血糖监测?血糖仪是糖尿病患者的标准配置、必备工具。除了在医院做检查,糖尿病患者需要在家通过快速血糖仪来监测自己的血糖水平。在门诊,仍有少数患者从来不监测自己的血糖,总是凭感觉。今天头有点晕、口干明显、尿多,就觉得可能是血糖高,少吃一点。这是非常不科学、也是不可取的,容易延误病情。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非常重要,虽然目前糖尿病的发病机理还不是非常清楚,还不能完全根治,但血糖控制的好坏,对其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血糖控制好的患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样,预期寿命也不会被影响。1. 常用的监测指标(1)空腹、餐前和餐后 2 小时血糖:这是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的常规点,一般采用指尖毛细血管血糖。这是当时的即刻血糖,但需注意仅凭这个结果不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依据。(2)尿糖:在无条件或条件受限的地方,检测尿糖也是一种了解自我血糖控制情况的方法。但因为尿糖会受到肾糖阈的影响,对于肾糖阈增高的老年人或降低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尿糖就没有意义,甚至有误导治疗的可能。对检测低血糖也没有帮助。所以说有一定的限制。2. 血糖监测的频率血糖控制差的患者或病情危重者应每天监测 4~7 次(包括空腹、餐前、餐后 2 小时、睡前,有的还要加测午夜 12 点、凌晨 3 点的血糖等),直到血糖控制稳定。当病情稳定,饮食控制、活动规律、血糖达标后,可每周监测 1~2 天,每天 5 次。3. 血糖监测时间(1)餐前血糖:当血糖水平很高时,空腹血糖水平是首先要关注的。有低血糖风险者(老年人,血糖控制较好者)也应测餐前血糖;(2)餐后 2 小时血糖:适用于空腹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者;(3)睡前血糖:适用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特别是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4)夜间血糖:适用于胰岛素治疗已接近治疗目标,而空腹血糖仍高者;(5)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监测血糖;低血糖的症状包括:精神混乱、头晕眼花、站不稳、非常饿、头痛、易怒、心跳加速、面无血色、出虚汗、发抖、虚弱、焦躁等。(6)剧烈运动前后:宜监测血糖。4. 血糖监测方案(1)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在血糖达标前,每周监测 3 天空腹血糖,每 2 周复诊 1 次;复诊前一天加测 5 点(空腹、三餐后、睡前)血糖谱;在血糖达标后,每周监测 1~2 次 5 点血糖谱。去医院复诊前一天,加测一次 5 点血糖谱。(2)使用预混胰岛素的患者在血糖达标前,每周监测 3 天 5 点血糖谱;在血糖达标后,每周监测 1~2 次 5 点血糖谱。每月复诊 1 次,复诊前一天加测一次 5 点血糖谱。(3)未使用胰岛素治疗者的强化血糖监测方案:每周 3 天,每天 5 到 7 点血糖监测,主要在药物调整期间使用。血糖监测包括哪些方面?在医院里,还需要检查一些其他指标来反应糖尿病的病情或者治疗情况。1. 糖化血红蛋白,也就是 HbA1c 和糖化血清蛋白HbA1c 是长期控制血糖最重要的评估指标,也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它反映的是近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控制水平,正常参考范围为 4%~6%,各个医院可能因检测方法不同略有差别。目前国内外的指南建议该指标需控制在 6.5%~7% 以下,但是会有一些个体化差异。有些医院还可以查糖化血清蛋白,它主要反映近 2~3 周血糖控制的水平。这两个都是反映平均血糖水平,不能反映血糖的波动。2. 静脉血清血糖包括空腹和餐后 2 小时血糖。它主要用于糖尿病的筛查。不作为血糖监测的一个常用指标。如果能把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两项指标联合应用,能更好地筛查糖尿病的高危者。因此,目前常规体检仅查空腹血糖,还是有一定的漏诊率,有条件可同时查糖化血红蛋白。3. 动态血糖监测动态血糖检测系统是通过特殊仪器持续、动态地监测血糖的变化。它可以每 3~5 分钟自动记录血糖数据,可连续记录 3 天,来观察 72 小时内的动态血糖变化。它可绘制每日血糖变化曲线,并且可在曲线上标注进餐、运动、重大事件等。对于血糖波动较大、没有规律的患者,通过这张图表可以观察到很多常规监测不能发现的情况,并且推断其与进餐、运动等事件有无关联,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线索。这种仪器价格比较贵,一般在较大的医院才有。更先进的仪器还有把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泵相结合,这就是所谓的「人工胰腺」。根据实时检测的血糖情况定量给予胰岛素。其实血糖的监测没有固定的要求,主要还是根据血糖的控制、结合饮食、运动的情况来调整方案。国外更强调餐前血糖的控制,而我国更多关注空腹和餐后 2 小时血糖,可能跟国内外的饮食结构不同有关。我个人更倾向在饮食运动规律的情况下,如果需调整药物,应了解全天的血糖情况,也就是空腹、三餐后、睡前血糖。如果打胰岛素的患者血糖波动大,最好还要了解三餐前血糖。对于血糖波动特别大,高血糖和低血糖无规律出现,可以行动态血糖监测,为医生调整药物提供依据。责任编辑:费菲丁香园独家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图片来源:.cn &正版图片库
不只是科普 更是健康工具&&&&&&&&&&&& & 正文
为什么会得糖尿病?看高血糖的原因是什么
高血糖是的主要表现,糖尿病往往令人闻之丧胆,长期高血糖的不到控制将会引发糖尿病的并发症,令人更加恐惧。避免血糖高的危害,应该先控制血糖,想要控制血糖高,应该先了解血糖高的原因。血糖高的原因有哪些呢?赶紧和家庭医生在线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当空腹(8小时内糖及任何含糖食物摄入)血糖高于正常范围,称为高血糖,空腹血糖正常值4.0-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高于正常范围7.8mmol/L,也可以称为高血糖,高血糖不是一种疾病的诊断,只是一种血糖监测结果的判定,血糖监测是一时性的结果,高血糖不完全等于糖尿病。高血糖原因1:运动减少,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适当的运动可以使血糖降到最合适,运动量减少会使但血中脂肪增加,可能加重血糖高。2:饮食不均衡。摄食过多特别是甜食或含糖饮料,使的人体中的糖分含有量明显高于标准的要求,同时还会形成血中脂肪增加,导致血糖高。3:过度。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人在饮食上不能够很好的控制,过多的食用含糖分过多的食物,不仅肥胖而且。4:饮酒可能导致血糖高。喝酒会减少饮食,但酒精的吸收和代谢较快,不能较长时间维持血糖水平,因此会导致血糖高。5:服用某些激素类药物、服用某些止咳糖浆也有可能出现血糖高的情况。有时我们在治疗一种疾病的同时,没有注意到这种药对其他疾病的影响,可能会误服一些能引起血糖高的药物。6:所使用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剂量不够,会导致身体中的糖分仍然很高并却居高不下,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血糖高。糖尿病病因一:偶然的高血糖。血糖检查前如果食用大量的甜食,当然会出现血糖高的结果。所以检查出是高血糖,不要过于担心。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查看看血糖结果。二:不良生活习惯和环境。现在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很喜欢肯德基一类的快餐,不喜蔬菜和水果,长久的饮食习惯可能导致血糖偏高。空气负离子是存在于空气中的自然因子,能有效降低高血糖,但环境的污染,导致空气中负离子含量剧减,人体摄取的负氧离子不足,这也是导致高血糖的一个重要原因。三: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糖。等与高血糖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一旦确诊是高血糖,应该尽量清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高血糖,这样才能对症治疗,才能做好预防和治疗高血糖的工作。四:在排除了以上的引起高血糖的诱因之后,那么高血糖就极有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目前糖尿病患病人群已经越来越年轻,甚至出现。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知道的是,高血糖要及早治疗。五:遗传等原因也可以导致高血糖。
(责任编辑:吴燕 )
文章关键词:
要维持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需要体内升血糖机制和降血糖机制的共同努力,这就像一个天平,随时需要调节砝码。
很多事物都可以使人体内的血糖升高。最常见的食物就是各种糖果以及各种主食等等最主 要的“元凶”就是糖果类。因此,专家提醒,这些食物在平时不……
什么是餐后血糖呢?专家介绍说,餐后血糖就是指在吃完饭以后再检查血糖,通常是指2个小时后进行检查。
当血糖值高过规定的水平时就会形成高血糖症。高血糖也是通常大家所说“三高”中的一高。另外“两高”分别是高血压和高甘油三酯。下面赶紧和家庭医……
糖尿病人我们都知道是血糖比较高,但是高血糖和糖尿病是一种病吗?如果不是同一种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一起跟着我们来了解以下吧。
相关健康数据
翁建平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内分泌科
擅长:2型糖尿病早期干预、特殊类型糖尿病分子遗传学研究。
肖正华主任医师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内分泌内科
擅长:于各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特别是糖尿病及其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各种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痛风的诊断和治疗,...
冯烈主任医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代谢科
擅长:  擅长各类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以及它们的急慢性并发症的诊疗。...
黄燕清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生殖内分泌科
擅长:擅长运用妇科腹腔镜、宫腔镜技术治疗各种妇科疾病,对生殖内分泌疾病的诊治有较深的研究。
7月25号下午,专家在线一小时为网友解答疑问
擅 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儿肺炎和哮喘。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控制血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