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片的功效与作用吃了会有毒吗?多吃好吗?

喝附片羊肉汤中毒 体虚女子住ICU3天_发现频道_中国青年网
|||||||||||||||||
&>>&&&&&正文
喝附片羊肉汤中毒 体虚女子住ICU3天
  半小时之后,吴欢开始觉得有点头晕、手麻,还有点心慌。刚开始她也没怎么在意,直到下午3时许,身体异样的感觉越来越严重,她才强撑着身子去医院就诊。经过检查,吴女士是乌头碱中毒,而附片当中就含有乌头碱。据市二医院医生介绍,再稍微晚一点,就可能引发心衰,有生命危险。
  这锅附片羊肉汤让吴女士在ICU住了3天,才逐渐恢复。目前,她已康复出院。
  医生:食疗方子没问题
  附片处理可能有问题
  市二医院中医科主任周勇表示,夏天阳气旺盛,更容易培阳,一些阳气虚、寒气重的患者适合“冬病夏治”。附片本是一味好药,性味大辛大热,对于阳气虚脱,大汗淋漓等危症病人有很好的效果,但自身有毒,分量一般要控制在10克到15克,煎煮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需要单独煎煮至少一个小时以上,用来去除毒素。“煎煮的时间不够,就很容易引起中毒的情况,其次要选择制过的附片,毒性会小很多。”周勇说,吴女士乌头碱中毒,很有可能是附片的煎煮时间不够。
  吴女士回忆说,当时去买附片时,药店老板也提醒了她。“药店老板还提醒说附片要多煮一下,说是有毒。”吴女士表示,自己按照朋友说的方法煎煮,但是有没有1个小时以上,她已记不清楚了。
  对于附片羊肉汤的食疗方子,周勇说,这个食疗药方本身没有问题,但并非任何人都适合,主要适合阳虚、怕冷、体质虚弱的中老年人,如果是常人服用很有可能导致上火,比如会出现流鼻血,头晕眼花,口干舌燥等状况,达不到滋补的功效。此外,血压高、甲亢的患者禁用这道食疗方子。“就算是适合这道食疗的患者也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炖煮。”
  成都商报记者 康耕豪
  新闻链接
  属温里药,性味大辛、大热,有毒。有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散寒止痛;大辛大热,温阳逐寒之功效。附片中含有乌头碱,乌头碱对各种神精末梢及中枢先兴奋后麻痹。
  致死量:乌头酊2毫升,乌头碱2毫克。
责任编辑:木有之
48小时点击排行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我的图书馆
吃附子记(一)前一阵子有些劳倦,总是困。自查脉证,脉微细,但欲寐,舌淡白,水滑,舌体有裂纹。虚寒证兼气血亏少,当然是少阴病的四逆汤证噜。&&用黑附片30克。附片比较黑,而且小,很硬,口尝并不麻口。&吃药时是九月初,不知是天气原因还是由于附子,感觉有点热。后来就没有感觉了。又用50克,70克,还是没感觉。后来去成大方圆,买了一斤黑附片,颜色不太黑,也不麻,但很软,而且特别咸。煮出来的汤都是咸的,省盐了。一查资料,原来是胆巴含量超标,胆巴是苦寒性的,吃了反而腹泻。又去成大,买了盐附片,这个稍有点咸味,一尝有麻感。用了一段时间,有些效果,原来虚火上炎所引起的舌起刺、口疮都下去了,不过是觉得力气弱。因此到四川邮寄了一些生附片。2公斤。一到货,打开一尝,怎么一点都没麻味?又尝了一片,也是如此,以为上当了。过了两分钟之后,舌头开始麻,后来嘴唇也麻,足足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原来是好东东。很奇怪,盐附片一上口就有麻感,但一分钟左右就消退了;而生附片开始却没感觉,但后劲十足。从实地体验中得知,黑附片如果有麻味的,力量是生附的1/10到1/5左右;如果没麻味的,力量就更差了。所以大家应放心大胆的用附子。生附片到手了,先做一剂白通汤。放入干姜,切了二根葱白,放了30克生附片(就像土豆片似的),又加了几片生姜、20克肉桂。哗!往锅里一看,禁不住乐&了,太像一锅菜汤了。一煮出来,满屋子葱香桂嗅,要是再加点盐就不用做菜了。伊尹真有意思,不愧是庖厨出身,能想出这么绝妙的汤来!汤好了,喝下去。还是没中毒反应。失望。晚上一狠心,嚼了一块吃。一会,磨牙两侧的舌头麻木,唇也木了。&晚上,这下子用了50克生附片,用600ml水,煎20分钟汤成,得200ml药汁。一次服100ml。这是伤寒论的原汁原味的煎服法。其他的方子一般都&是1400ml水,煎成600ml,分三次服。就是这四逆辈,用水特少,煎的时间也短。仲景就是故意不让你久煎的,免得破坏生附的药性。再说煎的药汁太多,脾胃虚寒的人也不易吸收,极易造成停饮。(如果久煎,附子的作用完全被破坏了。《本经》说附子能破积聚,就是破沉寒瘀滞,那必须用生附子,且要短煎。)喝完后,觉得唇木特别木,像是被蚊子咬了的感觉,而且有点恶心,晕晕忽忽的;皮肤有蚁行感,大概是附子通经络的作用。一早起来,轻微水泻,这是胸腹停饮为附子所逐下。精神觉得还可以。感恩民间中医——报告吃生附子去里寒  从倪医师大陆声援网站看到了生附子的购买信息,邮购了一公斤生附子。四逆汤加减方,生附子开始用15G(棉布包),煎煮1个小时,效果不好,加用到20G,吃了两个六天,也没有效果。  嘴嚼了一小块生附子,又麻又辣,质量没有问题。想起伤寒论的四逆方是用600毫升水煎煮240毫升,于是用三碗水煎煮,30分钟煎好。第二天上午10点喝下,约一个小时后反应开始,先是腹部腰间温暖,然后周身彻骨的寒冷,赶紧躺到床上盖上被子,骨头感觉铁一样的冷,舌头嘴唇发麻,心中懊憹,头上冷汗出来了,我明白舌尖不麻还没什么大问题,于是做吉祥卧状,恬淡虚无,安般守意。约半个小时后下泻(先前是肠鸣),人站不稳,晕,再次上床,十指尖火辣辣的。中午吃不下饭,寒冷已经过去,开始视物模糊、呕吐,上床做摊尸状,空掉感觉。大约一个小时后,一阵热流涌上来,头上汗出,正常的感觉来了。  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多,胃中难受,赶紧熬小米地瓜粥,护住胃气,喝了两大碗,出了一身汗,反应过去了,剩下的药没有喝,太难受了,明天喝吧。  (晚上用药渣给妻子泡脚,妻子的脚气不痒了,每天都嘱咐留着药渣。)  晚上休息的很好,晨起小便,回来还想睡,躺下后忽然觉得没有腰痛,起来坐着感觉,腰不痛了。  早晨吃饭很好是平常的两倍,上午10点继续喝药,反应强烈,只是有了昨天经验,提前做了生理心理上的准备。这次腿脚发麻了。&&&&&&再次配药,这次完全用通脉四逆汤方,找了一玫大点的生附子,称重16G,炙甘草30G,干姜45G,人参30G,生姜30G。凉开水泡透,三碗水煮成一碗,喝药后反应不大,药力只是在经脉中通穿,打坐痛的经脉尤甚。晚上打坐坐通了某条过去难通的经脉,左右脚心热了。(生附子布包,这次没用,煎好后我用棉布过滤的。)  第三次煮药,这次用了生附子片,12G,反应大了,舌头嘴唇发麻,但比第一次差,下泻了一次,人能正常的活动。(我购买的是生附子片一斤,整个的生附子一斤,多次使用感觉还是片的作用大。)  第四次煮药,还是通脉四逆(这次去了生姜),煎煮了25分钟发现药液太少了,于是煎煮第二遍,煮了15分钟。上午11点喝,反映强烈,先是后背发凉,舌头嘴唇发麻,稍有晕感,但是没有了心中懊憹、视物模糊的感觉,我想可能是第二遍煮的时间短了,或者就不应该煮二遍。只喝了一次的量,留着明天喝。  从我这几天的体验,生附子煎煮时间去里寒很关键。  古人云:附子有毒,用之得当,可以一服即回阳,有毒者固如是乎?附子之妙,正取其有毒也。斩关而入,夺门而进,非藉其刚烈之毒气,何能祛除阴寒之毒哉。夫天下至热者,阳毒也,至寒者,阴毒也。人感阴寒之气,往往至手足一身之青黑而死,正感阴毒之深也。&&&&&&&古人说的太好了!  我是什么病呢?以前天天应酬,泡在酒中,真是“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牙齿一直不好,去看西医,说上面有一个牙没用,建议拔去,我也不懂,医生说了就听好了,拔了一棵牙后发病了,头脑整日的不清楚,去医院检查血压也高,血液粘稠,医生说是三高证,于是输液吃降压药,折腾了一年多,还是老样子,下身冰凉,手也凉,腰痛。后来机缘凑巧,我接触到了南怀谨大师的《南禅七日》,开始打坐。慢慢的身体好转,只是腰痛的病去不了,机缘来了我走进了“民间中医”,得到了诸多善知识的加护,学到了正统的中医理论(当然只是皮毛),感恩之情无以言表,吃了黑附子熟附子也有两公斤了,四逆汤、附子汤、真武汤、附子理中汤,吃了也有小半年了,就是治不了腰痛;这次生附子起到了作用,当然现在腰不痛了,打坐好多了,以前勉强能坐一个小时,现在一个半没问题了。  我还在继续喝,以后若有新的体验再报告给大家。附子的临床应用与中毒解救附子,为草本植物乌头块根上所附生的块状子根,如子附母,故曰附子。本药味辛甘,性大热,纯阳无阴,燥烈有毒。具有温补脾肾、助阳引水、逐寒祛湿、温经止痛的功效。为救治元阳衰微、阴寒内盛、风寒湿痹、水湿肿满之要药。  古代医家经验  东汉张仲景为应用附子的大家。在其所著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附子之方达30余首。如四逆汤、真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附子汤、附子泻心汤、附子粳米汤、大黄附子汤、肾气丸、九痛丸等。张用附子胆大而心细,生附子用于回阳救逆,炮附子用于温经扶阳、散寒除湿。一般用一枚(约9g)或一两(约3g),多则用三枚(约27g)或六两(约18g)。常与干姜、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药配伍,树立了附子应用的规范。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创温脾汤,将附子、大黄、人参、干姜、甘草熔于一炉,功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这是对张仲景大黄附子汤的发挥。近人用于急性菌痢、慢性肾炎,疗效很好。  宋代有关附子的创新方增多。如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中的参附汤,为回阳固脱的代表方剂,是抢救心力衰竭的主方。又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三生饮,由生附子、生川乌、生南星、木香等组成,为治疗中风偏瘫语謇之名方。还有魏岘《魏氏家藏方》中的芪附汤,被后世立为益气温阳、回阳救逆的主方。  明代的陶华在《伤寒六书》中立回阳救逆汤,方中既有回阳救逆的附子、干姜、肉桂,又有益气生脉的人参、五味子、炙甘草,特别是方中有麝香,增强了附子的温通开窍作用。伟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附子“附方”下记录了可以治疗的104种病证,并含有配方。还记述了三位常服用附子年至耄耋仍“康健倍常”的验方。李氏认为,“他人服一粒即为害,若此数人,皆其脏腑禀赋之偏,服之有益无害,不可以常规概论也。”这种从实践经验中悟出的论断,诚实可信。张景岳将附子与人参、熟地、大黄列为“药中四维”(古称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言为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乃治病保命之要)。并依所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创右归饮、右归丸,将附子、肉桂与熟地、山药、枸杞、山萸肉等相伍,被医家推崇为调节肾阴阳代谢的代表方剂。  清代陈修园总结张仲景用附子的经验,乃为“杂于苓、芍、甘草中,杂于地黄、泽泻中,如冬日可爱,补虚法也;佐以姜、桂之热,佐以麻、辛之热,如夏日可畏,救阳法也。”(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卷四》),并在《时方妙用》中立消水圣愈汤,此方由仲景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加知母组成,陈氏标为“治水第一方”。后人用于脾肾阳虚、阴寒内盛、痰饮泛滥、湿浊凝聚的咳喘、阴水、寒疝等,多有良效。特别要提的是王清任所创的急救回阳汤,将附子、干姜与桃仁、红花配伍,诚为回阳救逆法与活血化瘀法组方的典范,为治疗心衰、挽救生命开拓了一条新路。其后,唐容川创天魂汤,将附子、干姜等温里药用于出血证,为治疗虚寒性吐血另设温阳摄血法。  近现代医家经验  近现代医家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对附子的应用,具有独到见解与体会。张锡纯(年)善将附子与人参、山萸肉并用,挽救亡阳证,并创敦复汤补相火、运脾胃。上海祝味菊(年)针对当时医界“投凉见害迟,投温见害速,投凉之害在日后,投温之害在日前”之偏见,放胆用附子治疗危重病证。观其医案,附子用量超出常用量,少则12~15g,多则30g,故有“祝附子”之名盛传于沪滨。他在处方中,将温阳药附子与潜阳药(灵磁石、生龙齿)或与安神药(酸枣仁、朱茯神)并用,能使阳气振作而潜藏,神气安然而勿浮,深得附子配伍之妙。  云南吴佩衡(年)十分尊崇《伤寒论》温扶阳气法对附子的应用,擅长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扶阳散寒剂,并自立寒证标准,即“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气短,少气懒言。”治愈许多阳虚病症。他用附子之量更是惊人,一般在30g以上,多至100g、200g、300g,最多用至450g。常将附子加入辛温发散剂、温里和胃剂、补气剂、滋润剂等方药中。他用附子之法有三,一是用炮制附子;二是与干姜、上肉桂(研末泡水冲入)配伍使用;三是久煎(大剂量煎3个小时以上)。显示出娴熟的临证用药经验。其用附子之量,确有过人之胆识,至今在云南等地仍有一定影响。  蒲辅周(年)对附子有着精到的配伍经验。李兴培曾总结蒲氏附子配伍二十三法(见《上海中医药杂志》,页)。其主要功效为回阳、温阳、温经、温通、温补、温化、温寒等,它如引火归原、平复厥热、反佐纯寒等亦是不可忽视的配伍。但蒲氏恪守“温而无燥”之规则,认为“药既要对症,用也必须适中,药过病所,温热药的刚燥之性就难免有伤阴之弊。”(见《蒲辅周医疗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年11月版25页)。他还举《伤寒论》附子配伍之例,如附子汤中配白芍、四逆汤中配甘草以及肾气丸中水中取火等,皆取温而不燥之义。其见解委系公允。  上海名老中医方行维先生擅于将附子与羚羊角配伍使用。方氏指出:附子为回阳救逆之妙品,羚羊角为镇肝熄风之要药,一动一静,一温一寒,一阳一阴,药性迥异,相反相成。其作用有二:一则交济阴阳,二则扶阳生阴。对于肝旺于上、肾亏于下,母子相离之证,具有平衡阴阳之殊功。  赵锡武(年)运用君药为附子的真武汤治疗心衰、肾衰,配合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三法,疗效理想,被同行称赞。笔者受其启发,曾治一例慢性肾炎高度浮肿病人,原每日用速尿800mg,尿量仅有1000ml,余用真武汤合五皮饮(炮附子用至45g,先煎3个小时),服用3剂,尿量增至3000ml,水肿明显消退。  焦树德善用附子治疗尪痹(主要指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取其“大补肾命真火,祛在里之寒邪”,常配熟地、川断以补肾精,配羌活、独活入太阳、少阴、督脉三经,以散在上在下在表在里之寒湿(见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7月版229~234页),并创制尪痹冲剂,解关节之痛,深受病家青睐。  近年来中药新剂型不断涌现。全国中医医院急诊必备中成药中以附子为主的新制剂就有参附注射液(红参、附子)、参附青注射液(红参、附子、青皮)、四逆汤注射液(附子、干姜、炙甘草)、芪附注射液(黄芪、附子)等。以参附注射液为例,经300例厥脱证(包括感染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临床观察,阳气衰脱证189例,总有效率81.48%;气阴耗伤证92例,总有效率86.96%;真阴衰竭证19例,总有效率31.58%。临床应用证明,本药对血液系统、心、肝、肾等主要脏器和系统无明显毒副作用(见《全国中医医院急诊必备中成药应用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1997年11月,第7页)。  附子的中毒解救  研究已知,附子含有乌头碱、次乌头碱等六种生物碱。这些物质有显著的强心、利尿、兴奋迷走神经中枢及消炎镇痛作用,但其毒性甚大,其毒性主要是对神经与心脏的损害。中毒时间一般在服药30分钟后出现,长者1~2小时左右。开始见口唇、舌及肢体发麻,继之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进而昏迷,四肢及颈部肌肉痉挛,呼吸急促,肢冷脉弱,血压及体温下降,心律不齐,ECG示多发性室性早搏,严重者可突然死亡。中毒的直接原因是生用、过量及饮用附子(包括乌头)酒制剂等。  附子中毒解救方法为:  1.用高锰酸钾或浓茶反复洗胃;  2.以迷走神经兴奋为主要表现者(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用阿托品;对异位心律失常(室早、室速)明显者,则应用利多卡因,如两者皆有,可同用之;  3.电击转复;  4.相应对症治疗;  5.中药解救方为:金银花30g,绿豆100g,生甘草60g,水煎内服;或蜂蜜内服,每次120g,必要时可服至500g。  怎样避免附子中毒  1.必须用炮制过的附子,禁用生品;  2.严格掌握适应证,不可随意使用含有附子的单验方(特别是含有乌头的中成药);  3.严防超量用药。张仲景用附子约分三等用量。取附子温经散寒止痛时,用18~27g;温补脾肾阳气时,用9~18g;用于寒热夹杂、虫积寒聚时,用6~99g。  4.大剂量用附子,必须先水煎1~3小时以上,再入它药同煎。实验证明,附子经长时间煎煮后,乌头碱水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显著降低。有资料表明,附子经加热处理后,毒性仅为原来的1/200。但其强心成分经煎煮后不被破坏。(见吕兰薰等《常用中药药理》,陕西科技出版社1979年12月版179页)  5.附子与干姜、甘草同煎,其生物碱发生化学变化,毒性大大减低(见周凤梧《古今药方纵横》,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1月版135页)。此三味配伍恰为《伤寒论》中的四逆汤,故又称“张仲景附子配伍法”。  十禁三问  根据历代医家经验,有人提出附子应用要坚持十禁三问。  十禁:1.面赤不用;2.舌质红、苔黄不用;3.谵语烦躁不用;4.尿少色赤不用;5.脉数有力不用;这5种临床表现为阳热实证,绝对不能用附子。但临证要与假热证区别,如面红如妆,语言重复而低微,脉浮大无根等,这些是虚阳上越证,是可以用附子引火归原的。6.有严重肝肾疾患及心肌疾患病人勿用;7.体质衰弱、阴虚内热者勿用;8.妊娠期勿用;9.房室传导阻滞者勿用;10.不能与半夏、栝楼、贝母、白蔹同用。  三问:即问病人服附子后,1.睡眠如何?2.尿量多少?3.动静状态。简言之,病人服用附子后,睡眠安然,尿量增多,活动自如而无躁动不安状,为附子用后的正常反应。反之,则应考虑为附子的禁用病证。我给自己开药方&&&&&因为身体不好,我加入了2个群,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朋友——当然,她们和我一样,都是阳虚证患者。这些妹妹都是典型的高知,级别最高的有博士(譬如加籍华人波儿、澳籍华人selene CHEN),研究生比比皆是,而且大多长得秀色可餐美貌动人(譬如饭饭、静观人生、望望、老树妖、纤纤百和等),最主要的是,很多妹妹都很有智慧,她们凭借自己的聪明和坚韧制服了病魔,过上了健康正常的幸福生活(譬如一袋天椒、古典风韵、匀匀)。这些妹妹中,小月亮热情聪慧,淡青睿智机敏,luck乐观坚强,而对我影响最大的当数纤纤百和。&&&&&我想,所有姐妹都会关注百合的,因为她太引人注目了——每次她出现,就有很多“百米(迷)”们缠着她问:百合,我的腰发凉是怎么回事?百合,我的头怕冷怎么办?百合,我的药方是主治什么的?百合,我最近该怎么调养?总之,她整个儿就是一患上了阳虚证的医生,大家对她的崇拜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有一次,我和百合聊天,我很好奇她能够看懂药方。她告诉我:“我生病后看了很多医书,因为我很想知道我是怎么得这病的,要怎样才能好起来,我不能一味依靠医生的。”她的话让我很无语:她才生病2年就懂得这么多,而我,都病了这么多年了,怎么就一直没想到要看看医书自学成才?如果有百合这份智慧和决心,我可能早八百年就好彻底了!&&&&&好吧,既然我们这病需要调养,而这调养可能是一辈子的事情了,那么我也不可能一辈子有事就给医生打电话发短信了,还是趁着自己没有老糊涂,尽可能多看点医书多懂点养生知识吧!于是我买来了一堆医书,什么《四圣心源》,什么《火神派医案》,而最直观易懂的还是罗大伦的几本书《古典的医生》《这才是中医》《神医这样看病》。罗大伦的语言风趣幽默,他博闻强识,知识面广,完全不像是理科出来的只会教条主义的医生,写起这些医生的爱情来他也是缠绵悱恻的,而从诊断学角度谈起医案来他更是如数家珍。看他的医书,你不仅可以在休闲随意中跟随作者心走云端,更难得的是可以学到很多医学知识。&&&&&我终于知道了,我们的阳虚证,需要补养气血,需要疏通经络,需要调理脾胃,需要排除寒气,需要温升阳气。其实,杨主任、清风大夫的观点都和他一样的,不过比起杨主任和清风的言辞谨慎来,罗大伦无疑更长于说辞更幽默豁达,他的观点自然更易于让人接受。&&&&&终于,我尝试着给自己开药方了。我不出汗了,但是我并没有好彻底,最主要的症状是手部经络不通,头面也些微怕冷,还有便溏。我在我住院时杨主任给我开的药方的基础上加大了补血和温阳的力度自拟了一方:&&&&&生附子3&&干姜6&&&&肉桂6&&&当归12&&&白芍15&&熟地15&&&川穹9&&葛根20&&黄芪20&&桂枝10&&炒白术15&砂仁4&&茯苓12&&补骨脂10&&&&肉豆蔻4&&&&仙灵脾10&&丹参5&&桃仁3&&&白芷6&&鹿角霜30。&&&&&药方是开了,可是好像药味太多了,我不知如何取舍。百合告诉我:把丹参去了,如果加桃仁要配红花好些。鹿角胶10就可以了。这样,我的药方就出来了:&&&&&附子3&&干姜6&&&&肉桂6&&,四逆汤,升阳;当归12&&&赤芍15&&熟地15&&&川穹9&&,四物汤,补血;黄芪20,补气; 炒白术15&&砂仁4&&茯苓12&&祛湿;补骨脂10&&&肉豆蔻4&&仙灵脾10&&&葛根20,强壮筋骨;红花3&桃仁3,活血;鹿角霜10,温阳。这样,升阳补气血驱寒湿强筋骨活血脉的都有了。&&&&&我把这副药方给杨主任发过去了,请他帮忙看看。杨主任知道这是我自己给自己开的药方,给我回了一条短信。短信上只有2个字:尚可!后面是一个大大的感叹号。&&&&&&&去年10月底——12月,我状态奇好,比正常人还正常:完全无汗,穿衣完全符合季节时令,完全不怕冷。我以为自己好彻底了。但是冬至那天艾灸,我开始出汗了,后来就是断断续续地出汗,也不太严重,但是让人心烦,因为出汗又意味着怕冷了终于,年前至今,我的手部前所未有的怕冷。于是我根据李可的医术又给自己开药方了,这次是破格救心汤加上温氏奔豚汤,专门治疗重症寒证的 ,药方如下:&&&&&&&附子&&适量&&&肉桂3&&&沉香3&&&砂仁6&&&山药30&&泽泻10 红参15 炙甘草6&&生姜45 大枣20梅&&&&山萸肉60 牛膝15&&生龙牡各30&&磁石粉 30 荆芥3&&紫石英30&&枸杞10 菟丝子10 补骨脂10&&淫羊藿10&&鹿角霜 30。附子是根据我可以耐受的情况调整的,基本上是生附子12克加制附子50克。如有阴虚加点熟地,不过这里山萸肉也是滋阴的。而且山萸肉特好,主收敛,止汗,调和心脉,对我这样汗多的人是太好了。荆芥&引伏寒外透。这个药方对怕风畏冷都有效的。我觉得这个药方可能最终会成为治疗月子病的通用方&,当然,要先培补元气再吃此方效果更好。&&&&&&另外,我也加上了艾灸&,每天艾灸&&腹部,足三里,三阴交,手部包括手臂,头部颈部有问题就轮着来。&&&&&&希望最终我能够彻底恢复健康。也希望我的月子病群里多灾多难的姐妹们都能彻底恢复健康!&&&&&&关于怎样培补元气,我是这样做的:每天牛肉或羊肉汤 ;每天艾灸时喝&&桂圆红枣红参生姜茶,红枣桂圆红参生姜汤是天天2-3碗;还有,每天都有吃&红参鹿茸胎盘胶囊,玫瑰说这个就是大虚的人培补,得好好吃一阵子呢。看来我得要吃上2年了。总之,我一定要脱下多穿的衣服,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享受平凡的普通的幸福!吃附子记(四)转自南市论坛當天下午,還是照上次的量,生附片50克,沒放蔥白,因為胸腹有水飲加茯苓15克、白術10克。也是煎20分鐘。上次我煎藥後,檢查附片和幹薑,發現沒煎透,於是這次就先泡數小時,然後將幹姜切成薄片,附片切成條狀。傍晚五點喝下藥,坐在電腦邊看文章。過了一會發覺心慌,摸了一切脈,大約五六十次每分鐘(我原來是80多次/分),心臟“砰”、“砰”,跳得一下一下的,特別有力。我知道藥力起作用了,沒去理會。到了六點左右想去廁所,可一下地,腿有點發軟、發麻,開始還以為是坐久了,不料剛走到廁所就覺得有些站立不穩。這下子真中毒了。我怕倒在廁所裏,小便也沒解,就匆匆跑回屋,躺了下來。舌頭整個下午就是麻的,不用說了。其他部位,感覺是從是大腿開始麻,有一種緊束感似的。躺在那裏,又想小便,又不敢亂動,憋得難受,於是找了個桶,就地解決了。排尿時覺得尿道灼痛,尿黃。一個多小時後,有點餓,想起來吃點東西,走到廚房,還是站不穩。沒辦法,只好餓一頓了。我這麼一活動,氣血運行加快,附子的藥力在全身起作用,一下子全身都麻了。好象從下肢開始向上,漸漸頭皮麻,最後雙手麻。這跟一些資料中說的先手、再胸腹、後下肢的順序似乎有些不同,可能每人情況都有點差異吧。總結一下經驗呢,就是附子中毒後不要亂動,老實躺下,否則毒性發作的更快;手足全身麻,如是不是特別嚴重,不用管他,也不用喝蜂蜜解毒,讓附子的毒力自由發揮去。躺在被窩裏,全身熱起來了,開始出汗,頭部尤多,感覺很舒服。但雙腿膝蓋以下仍然發涼,是寒濕在下、熱氣居上之故。舌頭木得厲害,像泡在放了很多花椒的川菜湯中;牙根也發木,好像要倒掉似的。八點多左右開始腸鳴,聽到水聲在腸間咕嚕咕嚕的走行。九點多才睡去。一早四點半左右醒來,去解手,又瀉出很多水樣便,肚子不痛。上午用艾條灸中脘約半小時,腹中感覺很舒適。我從服鹽附片那時起就嘗試艾條灸,覺得效果不錯,確可抵得上一付中小劑量的四逆湯。灸後很精神,以前沒有午睡就很難受,現在不睡也可以。早上八點把剩下的藥喝了二分之一,到中午十一點時臉部發麻,是沙沙的感覺。有人認為火神派醫家用附子已經超過了仲景,豈不知熟附片的力量較之生附子不知差了多少倍!而火神派醫家用附子都是先煎半小時至一小時,與仲景方諸藥同煮短煎相比,更是大打折扣。仲景在烏頭湯和烏頭桂枝湯中,川烏五枚、二升蜜煎取一升、服後如醉狀、得吐為中病的用法,更是驚世駭俗,豈是今人所能望其項背乎?聖人就是聖人啊。((五)之後的兩天還是用上方,服藥後感到強烈的眩冒,有一次上午九點服藥,到中午十二點感到眩暈,躺了一會兒,以為沒事了,下午三點準備去買藥,但騎車沒行多遠,就覺得眼前金星亂冒,暈得厲害。趕緊掉頭回家,又上床休息近兩個小時,五點左右才恢復正常。頭皮又麻又涼,好象扣上一頂涼帽子,整個頭很外冒涼氣,耳鳴得厲害(以前也有耳鳴,十多年了,只是服藥後音調變得不一樣了)。心下特別痞滿,有水聲,食欲差,特別不愛飲水,小便短澀而黃,大便粘膩,舌淡白而滑,中間有微黃膩苔。&&從上面的症狀,我覺得自己是水氣偏盛,決定用五苓散合真武湯加半夏。服後覺得藥剛一入口嘴唇就開始麻,附子的藥力越發明顯了。不知道是否因為這個方中沒放甘草,缺乏監製之力呢?還是因為湯中附子與半夏相反呢?&&&後來幾天用上面的方子,生附片用30克,因為藥力太猛烈了,一付藥分二天吃;這樣實際上附子只相當於15克的藥量。一般上午八點吃藥,半小時後藥力發作,開始舌口麻木,呼吸困難,胸悶,心悸,然後全身發麻。到上午十點多開始暈得厲害,一般就無法吃午飯了,一直躺著,直到傍晚五六點藥力才能散去。中間經常出一身汗,覺得很舒服,頭頂還有寒氣向外散的感覺。其中有一天晚上服完藥後,特別難受,腹中翻江倒海,想吐又吐不出來;從頸部以上出涼汗,象水一樣,一點也不粘膩。身上也有些惡寒的感覺。我想這是體內寒氣太盛,以致如此啊。還應加把勁。&&這個方子服了幾付,痞滿明顯好轉,只是因為反應太劇烈,仍改服四逆湯。&現在的情況,全身較溫暖,精神也不象前一段時間那麼萎靡,大便仍稍粘,小便量多、淡黃,因久坐引起的腰部酸痛有很大的改善;查了一下舌苔,比以前紅潤,苔薄白,舌面的裂紋也彌合很多,但由於體質較弱,看來還要繼續服一段日子。&經過這段時間服藥(輔以艾灸),體會到附子對於陽虛體弱的證侯確實有很明顯的效果,這是參、芪、歸、术所不能比擬的;陽虛證舍附子,怕是別無所求了。但是現在市售的制附片,大多數都炮製過度,毫無麻味,藥效損失殆盡,真是很可惜!附子雖有毒,但其毒只是溫熱、破陰之力,如有其證,則必須其藥,若因毒而舍之,那就是因噎廢食了。&最後祈願:願如我身病苦者,永離疾患得安樂!试服不同附子的经历&&&&&先来介绍一下我的情况及试用附子的原因。&&&&我的母亲自小体弱多病,抵抗力一直很差,并有多年的哮喘病。平时一有伤风感冒不出二、三天就发展成肺炎,每年都有三、四次因大病要上医院挂盐水。每次医药费少则三、四百,多则近千元,而且治疗时间长,恢复速度慢,每次生病总要一个月左右才能恢复,还无法根治。多年来一直在冬季服用人参,虫草等补品,花钱不少效果还不好。&&&&根据母亲平时身寒肢冷,面色白,舌胖有齿痕,舌苔薄白、水滑,脉沉细等症状。为母亲处方附子理中汤,每味药量克。当时从药店买来的是黑附子,口尝后几乎无麻感。我自己先试服了一剂没感觉,就把三剂合成一剂服用,服后感觉胸口有股热流,象有一团火在胸口。给母亲用后,她也有同感,并有轻度腹泻的排病反应,但服用一周后,除大便增加到每天两次外,就没别的感觉了。后改用四逆汤增加附子量至克,服后感觉还是如此。不过自服药两周后,舌象脉象都有所改善。&&&&考虑到病重药轻,为加重附子药力,我托四川江油的朋友邮购了一些黑顺片,口尝后麻舌感明显。开始不知药力,不敢多用,从克起逐增到克,直至服后舌尖有麻感。依据不同的配伍,多时用至克,慢慢地母亲感到手足不怎么怕冷了。自去年十月托朋友购得公斤黑顺片至今,母亲交替服用过附子理中汤、四逆汤、白通汤、真武汤等。一年多来,虽也有四次着凉感冒,但两三天就自己好了,也不用吃别的药,更不用上医院了。更令人高兴的是,原来频繁发作并一直依靠激素才能缓解的哮喘也不怎么发了。&&&&每当看到母亲红润的面色时,我对医圣神奇的方药、对火神派独到的见解、敬佩不已!&&&&今年十月公斤黑顺片用完,又托朋友买了公斤黑顺片和公斤生附子。购买时朋友说这次的黑顺片药力很强,要减量使用。拿到后,口尝了一下,除了麻舌感比以前一批强些外,还有一点点的咸味。另外前一批尝后过半分钟才有麻舌感,这次的则很快就有了。&&&&有了一年的用药经验,也没有再去亲自试药。刚巧母亲那段时间在用真武汤,就抓了克入药。没想到当晚点钟母亲服药后,半小时左右就开始出现舌头发麻、头晕,然后是手足麻木,眼前发白,母亲说就像喝醉酒一样,接着开始呕吐,在呕吐时还因头晕而不甚摔倒了。半夜点左右吐渐止,但整个胃部胀满不适,直到下午时许才渐渐恢复,早上时至时还腹泻了次。因我不在,母亲又忘了我交代过蜂蜜可以解毒,中毒期间也未服用别的解毒药。虽然经吐泄等的中毒反应,但人并未感到虚弱无力。第二天胃部不适恢复后,附片减至克继续服用,也没有不良反应了。&&&看来这批附片的药力确实很强,我决定亲身试药,也顺便了解一下生附子的药力。&&&先试用黑顺片,这次的附片略有咸味,比盐附子淡很多,但药力却接近于盐附子。抓15克入真武汤,其余的药用古本伤寒论记载的剂量。先用凉水浸药1小时,再煎三次以充分提取有效成份,每次煮沸12分钟。三次药汁合在一起,分2次服。前一次服下半小时后,舌尖开始发麻,同时后背发酥,头有点晕,真有点喝醉酒的感觉。慢慢地有些想吐,但不强烈,最后手臂也有些酥软。服后3小时药力过去,恢复如前。下午又喝了剩下的半碗,感觉相同。整个过程象酒醉了一样,我觉得叫它附子不如叫它醉果贴切。除了略有些想吐的不适外,其它感觉还是很舒服的,正如医书上所说的,附子能通行十二经。&&&接下来,试用古本四逆汤。淡附片仍用15克,煎法一样,服后没感觉。应该是四逆汤中的干姜解了附片之毒,甘草延缓了附片的药力。加大淡附片的量至25克,服后45分钟左右开始舌尖发麻,后背发酥,同时胃部有热感,头也晕,和上一次的真武汤感觉一样。只是时间延长了,自服下4小时后药力才过去。&&&&&三次的用药比较,充分证明了干姜能解附子毒,甘草能延缓附子药力的理论。对先辈和高人的用药经验更是深信不疑,对于各种炮制附片的用量则应更加谨慎,以防追悔莫及。&&&&一直以来都想了解生附子的药效,这一次购买了5公斤生附子可以充分的验证了。先挑了一枚小一点的,称重8.5克,不去皮用刀切碎,如绿豆大小。本来想按伤寒论中记载的“破八片”,但干附子很硬,一切就碎,不知仲景是怎样做的?将切碎后的附子入四逆汤,其余药量同前,煎法一样,服法相同。服后的反应同25克淡附片的感觉差不多,只是想吐的感觉略重些。&&&&当晚又挑了一枚生附子,重9.5克,有破损。这次想按照古法,去皮后切碎入药,但很硬不容易去皮。就用一只纸杯装了小半杯水,刚刚能浸没附子,等泡软了再去皮。泡了一夜后,第二天上午外面一层软了,就去了皮,切成两半继续泡着。吃中饭前,突然想尝一下泡附子水的味道。喝了一点,味道有些苦,入口时也没有麻味,就索性喝了一半看看感觉。&&&&&&大约半小时后,舌尖开始发麻,当时正在喝菜汤,只觉得热汤一下去胃就热起来,后背也发酥,再喝一口,胃更热背更酥。看来热汤水能助附子药力,不敢再喝汤了,接着头开始晕。当时不以为然,以为就这样过2、3小时会好的。没想到接下来的感觉出乎意料,胃部开始烫热难受,感觉有点“心中懊恼”的味道。接着整个食道和胃胀满,更确切的说应该是胃和食道痉挛。很想吐,头很晕,但思路很清晰,拿来了蜂蜜吃了2小勺,吃完就吐,中饭、早饭都吐完,脚下也发虚人很容易摔倒。最难受的还是胃和食道,烫热、恶心、胀满种种感觉交织在一起。这种难受的感觉象是我吃了附子,它要向我索命一样。又服蜂蜜1小勺,服后1分钟又吐,吐出一团象稀痰一样的胶状物,有半个拳头大,白色夹杂泡沫,可能是蜂蜜也可能是别的。嘴唇早麻了,口水开始从嘴角流下来,嘴唇也没什么感觉。喝了几口冷水,再服蜂蜜后又吐,吐出的都是刚才喝的水。看来蜂蜜真的很能催吐。叫家人急煎甘草干姜汤来解毒,煎20分钟后服下。此时手脚发冷,人已昏昏欲睡了,又不敢睡着,就盘腿而坐,感觉稍稍好了点。接着两肾部好象有人在按压,感觉明显,不痛也不难受,手摸背部触觉正常,可能是附子入肾,在补肾中真阳吧!慢慢地胃部有些舒服了,后背的麻酥感向四肢扩散。大约3小时后药力过去,晚饭时胃口大开,吃了不少。&&&&这次的中毒反应可谓刻骨铭心,家人也受惊不小,看来生附子没有姜、草的制约毒性确实很强。&&&&&第三天上午,我把剩下的泡附子水和泡软了的生附子切碎一起加水煎煮。约半小时后口尝附肉无麻味,就喝了一半,1小时后没感觉,把剩下的都喝了,还是没反应。看来附子久煎确实能去其毒性,所谓“久煎”其实半小时也够了。细看附片已被煮成了糊状,当然这枚附子是被浸泡一天二夜并切碎去了皮的。&&&&再来要试试炮附子了,在伤寒论中的炮附子是在炉中烤的,有“炮令坼”的记录。我把一枚重9克的生附子放在微波炉中烤,不到半分钟就听见“啪啪”声,取出看表面已经裂开了几道,再烤就冒烟了。烤50秒后将附子取出,称重只有8克了,但胀大了不少。对半切开后,中间微黄色,周边白色,断面成粉状,闻起来还挺香的。&&&&&&有报道说附子的毒性有50%在皮部,是仲景去附子皮的原因。我尝了一下,中间微黄的肉部除苦味外,无任何麻感,多吃一些也是如此,只是最后感觉舌面上有一点一点的热感,但不明显。与生附子不同,生附子肉麻舌感快而明显。尝外皮即灰色薄皮,也无麻感,不象是有50%毒性的样子。仔细观察发现在灰色外皮的内侧有一层厚薄不均的黄褐色结晶物,断面有光泽,尝后比较麻舌。看来在炮制的时候,大部分的有效成分跑到了这里,当然也有一部分被高温破坏了。不知仲景在炮制后去皮时,有没有把这一层晶状物去除。接下来是要破成八片,但又碎了,炮附子比生的更松散,用手都可以掰碎,不知到仲景是怎样做到的。将这枚炮附子切碎入四逆汤,服法同前,服后无任何反应。&&&&再挑一烤枚大的炮后称重15克,切碎入四逆汤,服后也没有麻感,但晚上睡觉感觉双脚很热,身上也不怎么怕冷了。看来炮附子确实有温里散寒的功效,而与生附子回阳救逆的效果不同。不过也不排除是试了一段时间的四逆汤,起到了温里散寒的作用。&&&&有人说附子的毒性即药力,通过亲身试药,我有不同的观点。附子的毒性可以起到回阳救逆的功效,而炮制后破坏了毒性,就可以起到温里散寒的作用。如果说毒性即是药力,那为什么仲景不一概生用呢?在要用炮附子的地方改用小剂量的生附子就可,还可以省去炮制的麻烦。
发表评论:
馆藏&3585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熟附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